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
高质发展、后发先继续教育答案
![高质发展、后发先继续教育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4465acd5bbfd0a795673f7.png)
1. 截至2017年底,我们的GDP已迈过两个千亿门槛,从940亿元增长到(2640)亿元。
(A) 2630(B) 2640(C) 2550(D) 22402. 全市上下必须始终高扬加快发展主旋律,以(D)为引领,心无旁骛、保持定力,全力以赴推动连云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A) 高效发展(B)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C) 新动能(D) 高质量发展3. 进入激烈竞争的时代,(C)决定企业命运。
(A) 品牌(B) 产品数量(C) 产品质量(D) 市场4. 快速公交、海滨大道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成为全国(A)城市家具标准化示范城市。
(A) 首座(B) 第二(C) 第三(D) 第四5. 全市各级党员干部要坚决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倡导(A)的工作作风,用拼搏奋斗扎扎实实推动事业发展。
(A) “四实四干”(B) 勤劳勇敢(C) 敢想敢干(D) 以身作则6. (A)是“第一资源”,谁拥有一流人才,谁就拥有竞争的优势和发展的主动权。
(A) 人才(B) 物流(C) 资金流(D) 人流7. 要以(D)为抓手,打造服务亚欧跨境运输的标杆示范项目。
(A) 物流(B) 交通(C) 产业(D) “两个基地”8. 围绕“高质发展、后发先至”这一主题主线,突出以(D)为中心,要重点抓好各项工作。
(A) 生态文明(B) 绿色发展(C) 新兴产业(D) 经济建设9. 发展产业核心在抓项目、抓投入,要把抓项目、抓投入作为核心,紧紧啃住三年(D)亿的产业投资目标。
(B) 3300(C) 3500(D) 400010. 加快发展是我们最紧迫的任务,做大做强(A)是我们最关键的举措。
(A) 产业(B) 港口(C) 基础设施(D) 基建11. 坚决落实(D)战略,加快推动开放发展高质量。
(A) 产业强市(B) 创新驱动(C) 绿色发展(D) 以港兴市12. 2018年12月14日,全省重大项目现场推进会暨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千亿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举行。
2017:中欧班列全年开行3673列
![2017:中欧班列全年开行3673列](https://img.taocdn.com/s3/m/66d9b27859eef8c75ebfb31a.png)
班 列 的。此 外 ,还 有 国家 产 业 创 地各部 门开展 自
“十三五 ”规划 中期评 估等 。
评估 ,委 托相 关机 构 开展第 三方 评估 。2018年底 前
形成评估报告 ,报党 中央 、国务院审定后提请全 国人
国家 产业创 新巾心建设
动其他社会 力量积极 性 ,形成合力攻关 的组织体 系。
据 了解 ,在深入推进经 济体制 改革的 同时 ,国家
“十 三五 ”规划【l】期评估
发展改革委也不断加大 自身改革力度 。根据 国务院“放
【国家 发 展 改 革 委 将会 同各 地 各 部 门 开展 自评 管 服 ”改革 部署 ,2017年 5月 以来 , 国家 发展 改革
12
严鹏程 表示 ,201 8年 ,国家 发展 改革 委将 与有 建成小康社会 目标任务 ,紧扣 高质量发展要求 ,突出
关方 面共 同合作 ,推 进 中欧 班列 更 高质 量 、更好 效 主要 目标指标实现情况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深入
益 、更可 持 续地 发展 ,成 为更 具 竞争 力 的 国际物 流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重大 战略任务实施 、三大攻
白 2016年 中欧班列 统一 品牌 以来 ,中欧班 列快 速发展 ,开行 质量不断提升 ,货 值显著增加 .回程班 列快 速 增 长 ,不 仅有 效促 进 了沿线 各 国 间 的经 贸往 来 ,也有 力带动 了我 国开放 型经济 的快速 发展 。尤其 在 2017年 ,中欧班列 建设 发展取得重要 阶段性成果 。
组 建 、运行 管理和支 持政策等 。】
规 范 性 文件 进行 全 面 清 理 ,集 中废 止 152件 规 章 、
为落实创新 驱动发展战略 、培育 壮大新动能 ,中 规范性 文件 ,涵 盖投 资、产业 、环保 、价 格 、能源 、
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pptx
![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pptx](https://img.taocdn.com/s3/m/3a0116e7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ff.png)
.中介机构职责
接受企业委托,委派具备资格的相关人员,依据《认定办法》和《工作指引》客观公正地对企业的研究开发费 用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进行专项审计或鉴证,出具专项报告。
.中介机构纪律
中介机构及相关人员应坚持原则,办事公正,据实出具专项报告,对工作中出现严重失误或弄虚作假等行为的 ,由认定机构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上公告,自公告之日起3年内不得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相关工作。
.企业研究开发活动确定
研究开发活动是指,为获得科学与技术(不包括社会科学、艺术或人文学)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 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工艺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活动。不包括企业对产品(服务)的常 规性升级或对某项科研成果直接应用等活动(如直接采用新的材料、装置、产品、服务、工艺或
(1)技术转让收入:指企业技术创新成果通过技术贸易、技
术转让所获得的收入;
(2)技术服务收入:指企业利用自己的人力、物力和数据系统等为社会和本企业外的用户提供技术资料、技术 咨询与市场评估、工程技术项目设计、数据处理、测试分析及其他类型的服务所获得的收入;
(3)接受委托研究开发收入:指企业承担社会各方面委托研究开发、中间试验及新产品开发所获得的收入。
(三)高新技术产品(服务)与主要产品(服务)
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是指对其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技术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范围的产 品(服务)。
主要产品(服务)是指高新技术产品(服务)中,拥有在技术上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知识产权的所有权,且收 入之和在企业同期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中超过50%的产品(服务)。
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58c1b232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90.png)
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8.09.18•【文号】国发〔2018〕32号•【施行日期】2018.09.18•【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就业促进,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推进,创新创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对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升级、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实现机会公平和社会纵向流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现就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创新创业环境持续改善,创新创业主体日益多元,各类支撑平台不断丰富,创新创业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创新创业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取得显著成效。
但同时,还存在创新创业生态不够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尚不健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还不充分、创新创业国际合作不够深入以及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打造“双创”升级版,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创业带动就业能力,有利于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活力,有利于创造优质供给和扩大有效需求,对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打造“双创”升级版,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大幅降低创新创业成本,提升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提升支撑平台服务能力,推动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为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更充分就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XX市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XX市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039bb1580216fc710afd0b.png)
附件1xx市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为加快推进我市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优化全市科技创新基地布局,依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国科发基〔2xx7〕250号)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国科发创〔2xx7〕353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朧。
一、功能定位技术创新中心以我市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为核心,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协同推进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打造创新资源集聚、组织运行开放、治理结构多元的综合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按功能分为综合性和专业性技术创新中心。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樅。
综合性技术创新中心面向我市重大科技任务,以需求为导向,依托大型骨干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实施从关键技术突破到工程化、产业化的一体化推进,打造重大关键技术的供给源头、区域产业集聚发展的创新高地、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的众创平台。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東。
专业性技术创新中心面向我市重点产业领域发展需求,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设,开展产业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工艺试验和各类规范标准制定,加快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及产业化。
加强对现有市级工程技术中心评估考核和多渠道优化整合,符合条件的纳入技术创新中心等管理。
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荭钯。
二、建设目标和原则(一)主要目标在若干重点领域建设一批综合性和专业性技术创新中心,形成满足我市产业创新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具有国内外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技术创新网络,攻克转化一批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带动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催生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我市科技创新实现新跨越。
2xx8年启动建设1—2家综合性技术创新中心。
至2xx0年,全市布局建设3—5家综合性技术创新中心,xx0家专业性技术创新中心。
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诒尔肤。
(二)建设原则——聚焦产业。
围绕xx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需求,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部署,突破技术瓶颈制约,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形成技术持续供给能力,支撑实体经济质量提升。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工作方案的通知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工作方案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2ed3b039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85.png)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0.11.03•【字号】粤府函〔2020〕328号•【施行日期】2020.11.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工作方案的通知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广东省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发展改革委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2020年11月3日广东省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战略部署,加快广东数字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根据《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基本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指示要求,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有利机遇,坚持问题导向,围绕要素流通、核心技术产业发展、数字化转型、数字治理、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环节,强化数字经济创新要素高效配置,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数字经济关键生产要素的重要价值,适度超前布局新型基础设施体系,着力提升数字化生产力,深化5G、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大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步伐,探索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思路、新模式、新路径,总结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创新发展经验,引领带动我国数字经济加快发展。
(二)建设原则。
——系统布局、统筹推进。
坚持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按照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以及“一核一带一区”等重大战略任务部署,统筹推进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数字经济领域各类试点示范,系统推进广东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浅谈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及其作用
![浅谈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及其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e8ea4ed3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19.png)
浅谈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及其作用发布时间:2021-07-26T09:46:18.87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3月第8期作者:逯玉成[导读] 在一个现代企业的健康发展历程中,技术创新始终伴随着企业左右,逯玉成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16前言:在一个现代企业的健康发展历程中,技术创新始终伴随着企业左右,尤其对实体企业更是如此。
在企业战略规划制定并实施后,通过初期资金投入、产品开发,市场拓展,企业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也逐渐清晰,无论是位居前列,还是排列后队,要想始终走在行业前方,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是必备条件,而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对企业的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尤为重要。
关键词:创新平台企业发展作用1、企业技术创新平台介绍1.1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归口国家科技部管理,各省科技厅进行日常管理。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应对科技革命引发的产业变革,抢占全球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突破涉及国家长远发展和产业安全的关键技术瓶颈,构建和完善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的重要科技力量。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将围绕落实国家重大创新战略,统筹考虑区域布局。
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各级政府参与和支持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
根据相关产业领域创新发展实际,可采取多种组建模式,“一中心一方案”。
根据功能定位、建设目标、重点任务等不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分为综合类和领域类等两个类别进行布局建设。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从国家层面谋划到落地实施,有几个重要节点:(1)、2017年11月,科技部制定了《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
明确“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布局建设20家左右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中心将重点聚焦有望形成颠覆性创新,引领产业技术变革方向,影响产业未来发展态势,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领域。
(2)、2020年12月,科技部在京召开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会,研究部署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3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当月,国家首个综合类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北京揭牌成立。
聚焦关键重点领域,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
![聚焦关键重点领域,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https://img.taocdn.com/s3/m/fd70788c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b5.png)
聚焦关键重点领域,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切需要系统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所要求的新型科技生产关系,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动力与活力。
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积极突破。
把握新兴产业发展契机,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产业体系新支柱,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和生产力空间布局,健全体制机制,营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条件和空间,打造形成若干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
一、聚焦关键重点领域,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立足发展需要和产业基础,大幅提高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水平,继续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产业、绿色低碳、新材料等产业高质量发展,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
(一)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本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
未来五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重点是实现从产业到经济的转变。
十四五期间,加快推动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大数据、AI算法、人工智能、无人驾驶、量子计算等领域的研发,推广机器人、北斗导航等应用,推动智慧交通、智慧医疗、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超高清视频等发展。
(二)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高端装备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主要短板,是我国与美国、德国等制造强国的主要差距所在,也是我国把握制造业转型升级主动权、形成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
未来五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重点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要强化新材料研发能力,前瞻布局前沿新材料研发;研发数控机床、通用航空、智能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等领域中的关键技术装备,推进装备制造商的服务型制造转型;推动航空产业领先突破,加快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强化轨道交通装备领先地位,增强海洋工程装备国际竞争力。
(三)加快发展生物产业现代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与信息、材料、能源等技术加速融合,融入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生物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快、技术创新最活跃的产业之一。
“生态智慧”指引国家高新区产业创新发展
![“生态智慧”指引国家高新区产业创新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2ca032a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77.png)
“生态智慧”指引国家高新区产业创新发展王兵(天津滨海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天津300384)[摘要]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凝聚的“生态智慧”,也是指导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勇敢探索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核心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为指导,通过研究比较自然生命生态体系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之间的内在逻辑,提出了培育产业创新生态“物种”、提供产业创新生态“养分”、完善产业创新生态“环境”等优化国家高新区产业创新生态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态”智慧;高新区;产业创新[中图分类号]F72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22)07-0067-03[作者简介]王兵(1970-),天津人,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家高新区创新体系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理论、历史、实践相统一的智慧成果,其内在的思维逻辑不仅指导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同时指导着我们在更多领域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
在高新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过程中,科学运用“生态”建设思想方法,对正确理解科技与产业、推动产业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生态”智慧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思想内容,吸收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兼爱非攻”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延续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重要理论,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武器,蕴含着浓厚的智慧,即生态建设中的科学思维、认知方式和工作方法。
(一)揭示了生态建设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途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自然与历史的辩证统一,牢牢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规律,用人类发展的过程和经验为生态文明思想筑牢根基,其所提出的“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重要论断正是这一特征的重要体现。
四川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
![四川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1429230f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16.png)
关于《四川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稿)》的起草情况说明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科技厅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四川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引(征求意见稿)》),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内容《指引(征求意见稿)》主要包括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功能定位。
省技术创新中心定位于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服务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我省六大优势产业,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一体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第二部分,建设目标和原则。
以“聚焦产业发展、坚持有序推进、强化机制创新、加强开放共享”四大原则,整合国际国内创新资源,形成开放合作的创新网络,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
第三部分,建设布局与组建模式。
在世界科技前沿和重点优势产业两个重点领域优先谋划布局,省技术创新中心由行业龙头企业或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采取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成果分享的新模式,整合省内外全产业链有优势、有条件的创新资源共同建设。
第四部分,重点建设任务。
主要包括服务全省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集聚开放创新资源,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促进创新创业,搭建专业化创新创业平台、培育和吸引技术创新人才,构筑高端人才集聚洼地、深化改革创新、探索新型体制机制等五大重点任务。
第五部分,治理结构与管理机制。
一是法律地位,支持省技术创新中心登记为独立法人实体;二是治理结构,省技术创新中心实行董事会或理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或主任负责制,形成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等多方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运营、良性互动的治理结构;三是项目实施,鼓励汇集各方优势科研力量承担重大项目或自主凝练行业技术重大需求,实施技术攻关及产业化项目;四是人才管理,采取多种方式,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到省技术创新中心开展交流合作;五是资金投入,省技术创新中心要吸纳和拓展多元资金投资力量,逐步实现自我运营。
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
![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https://img.taocdn.com/s3/m/725ed35d67ec102de2bd896e.png)
附件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国发〔2017〕37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国办发〔2017〕4号)等的决策部署,采取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军民融合、成果分享的新模式,在战略性领域建立若干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是整合联合行业内的创新资源、构建高效协作创新网络的重要载体,是特定战略性领域颠覆性技术创新、先进适用产业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研发供给、高成长型科技企业投资孵化的重要平台,是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力量。
1第三条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一)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深度融合,打造“政产学研资”紧密合作的创新生态;(二)深化与国内外创新主体合作,整合联合国家和地方创新平台,构建长期稳定的协同创新网络;(三)开展实验室技术熟化、产业前沿技术研发和竞争前商品试制,创制产业技术标准,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四)开展知识产权集中运营,整合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的专利技术,综合集成为系统解决方案;(五)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扩散新技术、新模式,培育新业态、新产业,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创新发展;(六)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成果转化、人才激励、科技金融等改革举措;(七)开展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前沿技术、共性技术联合攻关,促进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
第四条国家根据战略性领域创新发展的需要,结合地方产业转型和集聚发展的需求,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组建若干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发挥其引领带动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的重要作用。
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的意见
![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的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f9bbafe0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cb.png)
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的意见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
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
做好2023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一、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一)全力抓好粮食生产。
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
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开展吨粮田创建。
推动南方省份发展多熟制粮食生产,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再生稻。
支持开展小麦“一喷三防”。
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
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稳定稻谷补贴,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
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
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
实施好优质粮食工程。
鼓励发展粮食订单生产,实现优质优价。
严防“割青毁粮”。
建强阵地 创新载体实施方案
![建强阵地 创新载体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b77375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8b.png)
建强阵地创新载体实施方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建强创新阵地并构建创新载体已成为各级政府和企业重点关注的工作。
为此,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旨在进一步推动创新发展。
一、建设创新基地1. 为加强创新工作,我们计划建设一批创新基地,旨在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资源支持。
这些基地将包括科技园区、创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为创新企业提供办公场地、资金支持、技术咨询等服务。
2. 我们将组织相关部门对创新基地进行评估,确保其各项功能和支持措施有效。
同时,加强基地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供更便捷的创新服务。
二、构建创新平台1. 我们将建立并完善创新平台,以促进创新成果的交流和合作。
这些平台将包括创新论坛、行业联盟、科技交流会等,为科研人员、企业家和投资者提供沟通合作的机会。
2. 我们将加强对创新平台的运营管理,推动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交流。
同时,定期组织创新活动和项目评审,鼓励和支持优秀科研项目的孵化和推广。
三、培育创新人才1. 我们将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这包括提供科研经费和项目资助、设立奖学金和科研岗位等,为年轻科研人员和创新企业家提供成长的平台和机会。
2. 我们将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的合作交流。
建立导师制度和科研导师制度,提供指导和指导,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
四、加强政策支持1. 我们将加大对创新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办法,为创新企业提供资金、税收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2. 我们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创新企业的创新动力和市场竞争力。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宣传培训,提高企业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通过以上实施方案,我们将建强创新阵地、构建创新载体,为创新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支持,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工作指引》的通知
![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工作指引》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4855c173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eb.png)
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工作指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公布日期】2024.09.19•【文号】国知办发服字〔2024〕36号•【施行日期】2024.09.1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其他知识产权正文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工作指引》的通知国知办发服字〔2024〕3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知识产权局、教育厅(教委)、教育局,教育部直属各高等学校,其他部门所属各高等学校:现将《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工作指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教育部办公厅2024年9月19日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工作指引为深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 年)》,落实《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效能的指导意见》,促进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以下简称高校中心)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校中心服务效能提档升级,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工作指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推动知识产权与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更好发挥高校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在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方面的支撑作用,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
第二条高校中心是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重要网点,应坚持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坚持聚焦重点,坚持服务知识产权工作全链条,坚持普惠服务与重点服务并重,依托高校信息资源、教育资源和研究资源等优势,聚焦高校优势特色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原创性、引领性协同攻关,加强对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支撑,助力科技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
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效显著
![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效显著](https://img.taocdn.com/s3/m/b3ecd71d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77.png)
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效显著23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科创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会在南京召开。
南京国家农创园、太谷科创中心、成都科创中心、广州科创中心等4家科创中心负责人汇报和交流了建设进展情况和成效以及下一步发展的重点。
目前4家国家科创中心在建设过程中开拓创新,大胆探索,进展明显,成效显著。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提出,要进一步抓好组织落实,确保科创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坚决不搞齐步走、不搞一刀切、不搞挂牌交账,坚持按照“建一个、成一个”“先建、后认、再挂牌”的原则,逐一指导,由点到面,稳步推进,追求实效。
各地一定要在谋划、规划、计划上下功夫,把基础工作做细、做实、做透,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探索创新,勇当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先行者和引领者。
南京国家农创园:打造高水平农业产业科技双创平台南京国家农创园自成立以来,尤其是2018年5月份实体运作以来,园区建设发展进入快车道。
南京国家农创园确定了生物农业、智慧农业和营养健康农产品三个方面产业发展定位,打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要素、全过程、全产业链公共服务平台,努力做“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与服务解决方案提供者”。
在总体目标框架下不断深化认识、理清思路,落实具体支撑,形成“一核四园多基地”总体规划布局。
“一核”即科创中心,位于南京市浦口区,占地332亩,确定“绿谷方舟”规划设计方案,规划建设科创载体89万平方米。
“四园多基地”包括南京长江三桥生态廊道万亩农业用地及位于栖霞区、六合区、溧水区、高淳区的多图为南京国家农创园。
资料图个孵化基地。
突出重点,攻坚载体建设。
完善公司运作机制,成立南京农创园开发建设公司,首期注册资金5亿元。
在总体规划引领下,确定2.6万平方米展示中心作为首发项目,开展“百日攻坚、千人会战”,历时105天建成投用,将综合展示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及农业大数据运用成果,并为农业科技博览会、推介会、发布会提供场所。
《关于推进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的若干措施》解读
![《关于推进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的若干措施》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bbeaab89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9b.png)
《关于推进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的若干措施》解读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日期】2024.07.29•【分类】法规、规章解读正文《关于推进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的若干措施》解读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与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现将《若干措施》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产业链供应链是工业经济的命脉,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安全水平和竞争力,既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确保经济安全稳定的重要基础。
专利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性资源,对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保障产业链安全可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关键技术不断突破,在诸多领域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产品参与到国际合作和竞争,迫切需要更好发挥知识产权制度供给和技术供给双重作用,强化专利在产业链中的强链增效作用,为重点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为科创型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新动能。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产业知识产权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李强总理指出,要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加快发展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丁薛祥副总理也对推动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提高专利产业化率提出提出明确要求。
2023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专项行动方案》),围绕大力推动专利产业化,做强做优实体经济,进行全面系统部署,并将“推进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作为一项重点任务,对发挥专利制度优势,激发创新发展动能,提升重点产业领域知识产权竞争力,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出了明确要求。
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指引的通知
![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指引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a3a10d89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ac.png)
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指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16.12.01•【文号】国科发创〔2016〕370号•【施行日期】2016.12.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指引的通知国科发创〔2016〕37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发展改革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发展改革委:为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部署,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发挥各地在创新发展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有力支撑创新型省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
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创造的新经验,请及时报告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已开展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的城市(名单见附件1),请根据《指引》要求,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城市创新发展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区域示范引领作用;请对照试点建设方案并参照建设创新型城市指标体系(附件2),抓紧做好试点建设自验收评估,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适时开展第三方总结评估,推动若干城市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管理部门和发展改革部门按照《指引》要求,积极支持和推动城市创新发展,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结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整体部署,统筹东、中、西及东北区域布局,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持续加大支持和推动力度。
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16年12月1日。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92621275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cb.png)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和实施。
以下是一些关键方面:1. 目标定位: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应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开展创新性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2. 组织架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应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包括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
决策层负责制定中心发展战略、规划和管理制度等;管理层负责日常管理和协调;执行层负责具体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工作。
3. 人才队伍: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需要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包括科研人员、技术转移转化人员、管理人员等。
同时,应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
4. 科研条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需要具备先进的科研条件和设施,包括实验室、研发中心、中试基地等。
这些条件和设施应满足科研和产业化的需求,提高研究开发的效率和成功率。
5. 资金保障: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需要得到政府和企业的资金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专项资金、项目资助等方式提供支持,企业可以通过投资、捐赠等方式参与建设。
同时,应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形成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
6. 合作交流: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应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的合作交流,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
通过合作交流,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研究开发的水平和产业化的成功率。
7. 成果转化: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应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8. 考核评估: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应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对中心的研究开发、产业化、资金使用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通过考核评估,可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持续改进和提高中心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总之,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只有通过加强组织架构、人才队伍、科研条件、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建设,才能不断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工作指引
![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工作指引](https://img.taocdn.com/s3/m/19966934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b3.png)
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工作指引一、前言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概念验证中心作为一个新的概念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它是一个旨在帮助企业验证创新概念、评估其商业价值和可行性的平台,对于推动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工作,提出相关指引,旨在为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和运营提供指导。
二、概念验证中心的意义和作用1. 推动科技创新。
概念验证中心作为一个面向市场的创新平台,可以帮助企业将新的科技、产品、服务快速验证,并获取市场反馈,推动技术和产品的不断更新。
2. 降低创新风险。
利用概念验证中心的资源和能力,企业可以在产品研发的早期阶段,快速验证概念的可行性和商业前景,从而降低产品研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3. 提升企业竞争力。
通过概念验证中心的支持和服务,企业可以更快速地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商业价值,为企业带来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
三、概念验证中心建设的基本原则1. 市场导向。
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应当以市场需求和技术前沿为导向,确保验证的概念具有市场可行性和商业前景。
2. 资源共享。
概念验证中心应当整合各种资源,包括技术、资金、人才等,形成资源共享的平台,为创新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
3. 运作灵活。
概念验证中心的运作应当具有灵活性和高效性,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和创新项目的变化。
四、概念验证中心建设的关键步骤1. 确定建设目标。
在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之前,企业需要明确验证中心的建设目标和定位,例如服务对象、服务范围、服务内容等。
2. 搭建平台基础。
建设概念验证中心需要搭建一个具备核心功能和基础设施的平台,包括实验室、试验场地、技术设备等。
3. 吸纳核心团队。
概念验证中心需要吸纳一支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能力的核心团队,包括技术专家、市场研究人员、项目管理人员等。
4. 确定运营模式。
概念验证中心的运营模式是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包括服务流程、服务标准、收费模式等。
5. 推广宣传。
建设完成后,需要进行广泛的推广宣传工作,吸引更多的创新者和项目参与概念验证中心的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国发〔2017〕37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国办发〔2017〕4号)等的决策部署,采取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军民融合、成果分享的新模式,在战略性领域建立若干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是整合联合行业内的创新资源、构建高效协作创新网络的重要载体,是特定战略性领域颠覆性技术创新、先进适用产业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研发供给、高成长型科技企业投资孵化的重要平台,是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力量。
1第三条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一)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深度融合,打造“政产学研资”紧密合作的创新生态;(二)深化与国内外创新主体合作,整合联合国家和地方创新平台,构建长期稳定的协同创新网络;(三)开展实验室技术熟化、产业前沿技术研发和竞争前商品试制,创制产业技术标准,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四)开展知识产权集中运营,整合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的专利技术,综合集成为系统解决方案;(五)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扩散新技术、新模式,培育新业态、新产业,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创新发展;(六)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成果转化、人才激励、科技金融等改革举措;(七)开展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前沿技术、共性技术联合攻关,促进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
第四条国家根据战略性领域创新发展的需要,结合地方产业转型和集聚发展的需求,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组建若干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发挥其引领带动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的重要作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制定并发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有关政策文件,研究领域布局,指导建设和评估工作。
各地方发展改革委、中央管理企业是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管2理的主管单位(以下简称“主管单位”),负责本地区、本企业的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的管理工作,落实建设条件和支持政策。
第二章体制机制第五条国家产业创新中心一般以法人实体形式运行,治理结构清晰,运行机制灵活有效。
第六条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应联合现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以及行业、地方等创新平台,广泛吸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创新力量,通过共同出资、协作研发、技术入股、创新平台共建或人才联合培养等方式,形成紧密合作的创新网络。
第七条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应广泛吸纳地方资金和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投资,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入股。
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应建立稳定的研发投入机制,为持续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资金保障。
鼓励国家产业创新中心设立投资基金,为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
第八条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应通过提供创新服务、承担国家和地方项目、出售孵化企业股份、增资扩股、接受捐赠等方式,扩大运行资金来源。
第九条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应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先行先试人才激励政策,通过股权、期权、分红权、奖励等多种形式,以及科技人员兼职兼薪、离岗创业等方式,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和3创业的积极性。
第十条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应建立开放共享制度,推动仪器设备、试验场地、试制车间等创新资源向各类创新主体开放,促进技术成果向市场扩散。
第三章布局组建第十一条国家产业创新中心主要布局建设在战略性领域,创新方向定位于获取未来产业竞争新优势的某一特定产业技术领域。
第十二条组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的牵头单位,应在行业中具有显著的创新优势和较大的影响力,具备充分利用和整合行业创新资源的能力,能够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和条件保障。
第十三条拟组建的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一)目标定位明确,技术成果和创新服务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阶段发展目标可测度、可考核、可实现;(二)基础条件良好,具有高水平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拥有比较完善的研究、开发、试验条件;(三)规模优势突出,组建资金、人才规模、设施投入等显著高于行业内现有的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四)组织体系清晰,具备技术研发与产品开发、成果转化与商业化、创业投资与孵化、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等基本功能;(五)运行机制健全,具备符合行业创新特点的人才激励机制、4成果共享机制、协同创新机制等。
第十四条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结合相关产业规划和重大工程实施,按照“需求对接、国家统筹”的方式进行部署,采取“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的原则予以推进。
第十五条国家发展改革委结合国家有关规划、计划组织实施需要,研究提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布局领域和方向,并印发实施。
有关主管单位根据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布局的领域和方向,择优推荐牵头单位,并指导其编制组建方案(编制提纲见附件),函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对组建方案提出意见,指导该产业创新中心建设。
有关主管单位根据修改完善后的组建方案,督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
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需要国家资金支持的,有关主管单位按照《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暂行管理办法》(发改高技规〔2016〕2514号)等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管理要求,组织项目承担单位编制创新能力建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编制提纲见附件),在委托第三方论证评估的基础上,审核批复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并将审批文件、论证评估报告和相关附件材料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程序合规性和要件完备性进行复核。
主管单位项目审批文件主要包括建设内容、预期目标、项目总投资及拟申请国家补助资金数额、建设地点、建设期限,以及对项目建设内容是否符合中心目标、任务要求的核定意见等。
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则上根据项目新增建设总投资,按定比例的5方式明确国家资金补助额度,并结合年度资金安排,对具备下达中央预算内资金补助条件的项目,下达投资计划。
对西部地区的项目补助比例可适当提高。
第十六条鼓励地方主管单位根据本区域产业创新发展需要,推动省级产业创新中心建设。
第四章运行管理第十七条相关主管单位要做好国家产业创新中心运行的监督管理工作,按年度对其运行情况进行考核,及时协调解决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每年年底前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报送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运行情况。
第十八条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第三方机构,适时组织开展国家产业创新中心运行评价(评价办法及指标体系另行制定),并将考核评价结果以适当形式反馈给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及其主管单位。
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考核评价结果,对国家产业创新中心进行动态调整。
第十九条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存在弄虚作假、违法违规行为的,经核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对该国家产业创新中心进行调整和终止支持,收回国家补助资金,将相关单位信息纳入国家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行政或者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发生更名、牵头单位变更、破产或重组等重大调整的,应在办理工商变更等相关手续后的30个工6作日内,由主管单位将有关情况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确认。
第五章支持政策第二十一条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资金补助,引导地方和社会资本投资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
国家资金补助主要发挥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不占有国家产业创新中心股权。
第二十二条主管单位应将国家产业创新中心作为推动本地区、本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结合其建设运行需求,在资金、土地、税收、科研、人才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第二十三条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承担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鼓励行业部门、地方科技和产业主管部门委托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承担各类科技创新任务。
第二十四条鼓励金融机构、各类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以及其他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和运行。
鼓励企业和企业家捐助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和运行。
第六章附则第二十五条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命名统一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英文名称为:“National Industrial Innovation Center of××”。
第二十六条本工作指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7附件1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组建方案编制提纲一、摘要(2500字以内)二、组建依据、背景与意义1、本产业领域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2、国内外产业发展状况、趋势与市场分析3、本产业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4、建设产业创新中心的意义与作用三、组建单位概况和建设条件1、牵头单位概况2、其他组建单位概况3、产业创新中心拟产业化的重要科技成果4、与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相关的现有基础条件四、主要方向、任务与目标1、产业创新中心的主要发展方向2、产业创新中心的主要任务3、产业创新中心的发展战略与经营思路4、产业创新中心的近期和中期目标五、组织机构、管理与运行机制1、产业创新中心的机构设置与职责2、主要技术带头人、管理人员概况及技术队伍情况13、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六、建设方案1、建设地点2、建设内容3、建设周期与进度安排4、资金来源和预算方案5、经济社会效益与风险分析七、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八、附件1、产业创新中心章程(或相应的公司章程)2、其他配套文件(地方政府相关支持文件,参加组建的单位之间的合作协议等)2附件2产业创新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编制提纲一、项目摘要(4000字以内)1、项目名称2、项目法人概况3、资金申请报告编制依据4、项目提出的主要理由5、发展战略与经营计划6、建设内容、规模、方案和地点7、主要建设条件8、项目总投资、投资构成及资金筹措方案9、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0、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建议11、结论与建议二、项目建设的依据、背景与意义三、技术与市场分析1、技术的主要发展状况与趋势预测、项目的优势与问题2、国内外市场状况与发展趋势预测、项目的目标市场与市场占有率分析3、技术与市场的竞争力分析(国内外主要竞争对手情况、技3术与市场的竞争力优势和劣势)四、主要方向、任务与目标1、产业创新中心的主要发展方向2、产业创新中心的主要任务3、产业创新中心的发展战略与经营思路4、产业创新中心的近期和中期目标五、组织机构、管理与运行机制1、产业创新中心牵头单位概况2、产业创新中心的机构设置与职责3、主要技术带头人、管理人员概况及技术队伍情况4、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六、建设方案1、建设内容、规模、地点与环境2、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及其合理性3、总图布置与公用辅助工程4、原材料、动力、供水等配套及外部协作条件5、科研开发的主要技术、工艺设计方案6、内部设施的功能及合理性分析七、土地利用、能源消耗及环境影响1、土地利用2、能源消耗3、环境影响4八、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九、项目实施进度与管理1、建设工期2、项目实施进度安排与进度表3、建设期的项目管理4、项目招标方案十、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案1、项目总投资估算表2、建设投资估算(包括土建、设备、安装、工程建设其他费用、科研开发、预备费、建设期利息、资料、技术援助、培训等)3、流动资金估算4、分年投资计划表5、项目资金筹措方案及其落实情况6、申请国家安排资金的理由和国家资金的具体使用方案十一、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1、初步经济效益分析2、社会效益分析十二、项目风险分析1、技术风险2、市场风险3、管理和运营风险4、其它风险5十三、其它需说明的问题十四、相关附件、附表注释:1、项目批复文件主要包括建设内容、预期目标、项目总投资及拟申请国家补助资金、建设地点、建设期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