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

合集下载

新生儿疾病护理常规

新生儿疾病护理常规

新生儿护理常规一、患儿入室后,有本室当班护士进行沐浴或油浴、做识别标记,安排床位。

二、认真做好护理体检,并与家长核对患儿性别,书写护理病历。

三、保持适宜的温度,维持体温稳定,室温维持在22-24℃相对湿度55%-65%。

注意保暖可使用婴儿温箱,护理操作时不要过分暴露新生儿。

四、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口鼻的粘液及呕吐物,注意避免物品阻挡新生儿口、鼻或压迫其胸部。

保持合适的体位,如仰卧位是避免颈部前屈或过度后仰;俯卧时,头偏向一侧,专人看护,防止窒息。

五、预防感染:(1)建立消毒隔离制度,完善清洁设施。

接触新生儿前后要洗手或进行手消毒。

室内时时清洁,做好各项监测工作。

新生儿用品均应"一人一用一消毒"(2)保持脐部清洁干燥,每日脐部护理1到2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做好皮肤护理勤换尿布便后清洗,有红臀者按红臀护理常规护理病人。

六、合理喂养:(1)正常足月新生儿提倡早期哺乳(2)定时、定磅秤、定地点测量体重七、确保患儿安全:避免新生儿处于危险的环境中,如可以触1 / 30及的热源电源尖锐物品,工作人员指甲保持短而钝,使用暖箱者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早产儿护理常规早产儿指胎龄小于37周出生的活产婴儿,又称未成熟儿。

出生体重多在2500克以下,身长小于47cm。

出生体重小于2500克者为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小于1500克者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小于1000克者为超低体重儿。

保暖、喂养、维持正常呼吸、预防感染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是护理早产儿的关键。

一、按新生儿护理常规护理病人。

二、保暖1、维持室内温度24-26℃,环境相对湿度55%-65%,维持患儿适中温度。

2、对体温不升或体温较低者,应缓慢复温,根据胎龄、日龄、出生体重选择暖箱或辐射台保暖。

保暖箱使用是用科学的方法,创造一个温度和湿度相适宜的环境,使患儿体温保持稳定,以提高未成熟儿的成活率。

3、保暖箱温度及湿度标准:温度是根据早产儿体重及出生天数2 / 30决定,相对湿度为55%-65%。

颅内出血的治疗与护理

颅内出血的治疗与护理

颅内出血一、定义颅内血肿是急性颅脑损伤中最常见的继发性损伤之一。

当颅内出血聚集于颅腔内一定部位而达相当体积,对脑组织构成压迫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称为颅内血肿。

外伤性颅内血肿占颅脑损伤的8%~10%,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占40%~50%,它是重型颅脑损伤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根据血肿部位可分为:①硬脑膜外血肿(EDH)。

②硬脑膜下血肿(SDH)。

③脑内血肿(ICH)。

二、临床表现①病史:受伤经过,有无意识丧失,丧失时间。

是否恢复,是否再度发生意识丧失等。

②硬膜外血肿:多因颅骨骨折跨越脑膜中动脉骨管沟等原因造成硬脑膜中动脉及颅骨板障静脉、静脉窦等出血。

随着血肿的扩展出现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

患者意识有典型的中间清醒期,随后再度出现意识障碍,并伴随进行性患侧瞳孔散大,对侧肢体瘫痪。

③硬膜下血肿:出血可来自矢状窦旁桥静脉破裂或由于严重脑挫伤引起皮质动脉破裂造成。

血肿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

急性硬膜下血肿局部症状类似硬膜外血肿,但患者中间清醒期不明显。

慢性硬膜下血肿,出血慢,患者逐渐适应,症状不典型,而且多变。

④脑内出血:多与硬膜外血肿或硬膜下血肿形成复合血肿。

常与脑膜下血肿一同发生,神经系统症状更明显。

由于颅内压进一步增高导致脑疝发生。

患者可出现意识丧失,瞳孔不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消失等。

⑤辅助检查:通过X线片、CT或脑扫描等检查结果,可了解脑损伤的程度及血肿的位置。

CT可直接而全面了解脑损伤的情况及有无继发性血肿等;MRI扫描可比CT更清楚地显示散在小量的出血。

腰椎穿刺可了解有无出血和出血的程度。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脑出血属于神经科急诊,需要在短时间内立刻明确诊断,目前辅助检查主要分为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两种,随着目前医疗水平的逐渐提高,影像学检查因为其具有时间短、无创、结果准确等优点,已逐渐成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①头颅CT检查:临床疑诊脑出血时首选CT检查,可显示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血肿,发病后即可显示边界清楚的新鲜血肿,并可确定血肿部位、大小、形态、以及是否破入脑室,血肿周围水肿带和占位效应等;如脑室大量积血可见高密度铸型,脑室扩张,1周后血肿周围可见环形增强,血肿吸收后变为低密度或囊性变,CT动态观察可发现脑出血的病理演变过程,并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病情变化时第一时间指导临床治疗。

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新生儿颅内出血主要因产伤和缺氧引起,早产儿发病率较高,是新生儿早期的重要疾病与死亡原因。

预后较差。

【护理常规】1.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喂奶量根据患儿的耐受力定,吸吮能力差和吞咽不协调者可用鼻饲喂养;不能喂养者,可遵医嘱给予静脉高营养治疗。

2.用药护理遵医嘱给予药物,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使用止血药,肌内注射维生素K;时,严格掌握注射部位,静脉使用时应控制速度,注意有无面色潮红及出汗;使用镇静抗惊厥药物时,严格控制剂量及速度,注意观察有无呼吸抑制。

3.密切观察病情严密观察病情,注意生命体征、神态、瞳孔变化。

密切观察呼吸型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观察惊厥发生的时间、性质。

及时记录阳性体征并与医师取得联系。

4.降低颅内压保持绝对静卧,抬高头部,减少噪声,一切治疗护理操作集中进行。

5.氧气吸入根据缺氧程度选择吸氧方式和浓度,可给予鼻导管吸氧0.3~0.6L/min或头罩吸氧1~1.5L/min等,防止氧浓度过高或用氧时间过长导致氧中毒症状。

呼吸衰竭或严重呼吸暂停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做好相关护理。

6.维持体温稳定体温过高时应给予物理降温,体温过低时用暖箱、远红外线抢救台或热水袋保暖。

【健康教育】1.做好孕妇保健工作,避免早产,指导有出血性疾病的孕妇及时治疗。

2.心理护理:向家长解答病情及有关疾病知识,减轻紧张情绪。

3.喂养:提倡母乳喂养,生活能力强有吸吮能力和吞咽能力者,可直接用奶瓶喂养或母乳喂养。

吸吮能力弱易出现发绀者,应间断喂奶,喂奶前后吸氧20min;有吞咽而无吸吮能力者,可用带橡皮头的滴管喂养。

无吸吮及吞咽能力的,采用鼻饲,胃管每周更换1~2次。

4.复诊须知:出院后1~2周到门诊复诊,进行行为神经测定及随访。

如有后遗症,鼓励家长坚持治疗和随访。

5.教会家长给患儿功能训练的技术,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新生儿颅内出血36例的临床护理分析

新生儿颅内出血36例的临床护理分析
血活酶时 间( r) A r 延长 , 血红 蛋 白 < 0g L 血小板 在正常 范 围 9 / ,
患儿 , 取常规措施无 法改善呼吸时 , 采 可行气管插管 。 13 8 健康教育 .. 鼓励患儿家长坚持治疗、 随访 , 出现后遗 症患
之 内。排 除导致颅 内出血 的外伤及 其他病 史进 行确 诊。 同时患 儿多为母乳 喂养 , 伴有黄疸等症状 , 既往有慢性腹泻史 、 长期应 用
娩后窒息 8例 (4 4 ) 损伤性颅 内出血 1 例 (0 6 ) 维生素 4.% ; 1 3.% ; K缺 乏 7例( 94 ) 1 . % 。同时收集 20 0 8年 5月前 在笔者所 在医 院 治疗并采用 常规 护理的 2 2例颅 内出血新生儿 临床 资料作 为对照 组 。两组患儿 年龄 、 性别 比及病情严重程度 方面差异均无 统计学

用 的有 苯巴比妥钠 、 安定 、 合氯醛 等。仔 细记 录给药 时间及剂 水 量。观察 临床效 果 , 若效果不 明显 , 可再 次用药或交替使用 。
J 内的出血新 生儿的转归 具有重 要意义 。本 组研究 收集 近期 于笔 6 者所在 医院治疗的新生 儿颅 内出血病 例 3 , 6例 均行 整体 系统 的


1 资 料 与 方 法 白
定量新鲜 血浆 J 。对于症状仍无法 控制患儿 , 可在 C B超 引 T、
11 一般资料 .
20 0 8年 5月 一2 1 0 1年 5月在 笔者所 在 医院分
导 下行 穿刺 , 引流血肿 。 1 35 维持体温稳定及给氧 .. 注意保温能够 防止 出现上呼 吸道 感染 。早产儿应放在 暖箱 中, 足月 、 过期产 儿可 以使 用热水 袋保
00 ) .5 。结论

新生儿儿科疾病护理常规

新生儿儿科疾病护理常规

新生儿儿科疾病护理常规第四节新生儿专业一、正常新生儿护理常规1.病室环境:提供良好的环境,保持空气流通,室温、湿度适宜。

2.身份识别:新生儿入母婴同室,需核对新生儿腕带(姓名、床号、住院号、出生时间、性别等)及全身情况,并告知家属及产妇。

3.体位护理:将新生儿安置在婴儿床内,出生6小时内,新生儿头放平或稍低位,偏向一侧,注意观察面色及呼吸,如有紫绀或呼吸困难,应立即检查呼吸道是否通畅,如有分泌物,应及时清除、遵医嘱吸氧,并报告医师。

4.监测生命体征:注意新生儿保暖。

每日测体重1次、测体温4~6次,观察大小便次数、量、颜色及性状,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给与对症处理。

5.新生儿护理:根据情况,每日行新生儿沐浴1次,眼部护理、脐部护理、口腔护理、臀部护理各1次。

6.密切观察新生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通知新生儿医师,必要时转新生儿科继续治疗。

二、早产儿护理常规早产儿(prematureinfant)胎龄<37周出生的新生儿,而出生体重<2500g的婴儿统称为早产儿。

1.维持体温稳定(1)保持室温24~26℃,湿度55%~65%。

(2)根据早产儿的体重、日龄、病情,给予不同保暖措施,测体温6次/d。

(3)各种治疗、护理集中进行。

2.维持有效呼吸(1)保持呼吸道通畅,患儿取侧卧,头肩抬高15°,头偏向一侧。

(2)有缺氧症状时,遵医嘱给予吸氧,氧浓度以维持血氧饱和度在85%--93%为宜;出现呼吸暂停,立即通知医生,并给予拍打足底、托背、睡水床等措施。

3.合理喂养(1)尽早喂养,提倡母乳喂养,无法母乳喂养者以早产儿配方乳为宜。

(2)吸吮能力差和吞咽不协调者给予鼻饲喂养。

(3)每日准确记录出入量,每日测体重一次。

4.预防感染(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手卫生。

(2)限制探视,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内。

(3)室内物品定期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4)加强基础护理,保持皮肤清洁。

5.密切观察病情(1)严密监测生命体征(2)观察患儿喂养、精神、哭声、反射、面色、皮肤颜色、肢体末梢温度等。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新生儿颅内出血可因产前、产程中或产后缺氧及产伤引起渗血或血管破裂出血。

出血部位可在硬脑膜下、蛛网膜下、脑室和脑组织的任何部位。

【临床表现】1,意识改变:出生后兴奋或嗜睡,易激惹,表情淡漠。

眼凝视、斜视、震颤。

肌张力早期增高以后降低。

2. 颅内压增高表现:尖声哭叫、前囟膨隆、惊厥、呼吸不规律或暂停等。

3.面色苍白或青紫、不吃奶、吐奶,出现黄疽或贫血。

【评估要点】1.一般情况:询问孕妇围生期健康史,胎儿有无宫内窘迫、患儿有无窒息史,有无产伤和窒息等不正常生产史及家长对该病预后的认识程度。

2.专科情况(1) 观察患儿意识状态:有无兴奋、易激惹、嗜睡、反应迟钝或昏迷。

(2) 评估肌张力及肢体活动情况,有无肌张力减低或消失,观察并记录惊厥的次数。

(3) 检查患儿的各种反射情况,如吸吮、拥抱反射有无减弱或消失,观察瞳孔是否等大及有无对光反应。

(4) 评估有无缺氧、循环衰竭及程度。

3.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脑 CT 和 B 超检查可协助辨别出血部位和出血量,化验血生化 CPK 一 BB 活性增高,血常规有贫血表现。

【护理诊断】1.潜在并发症,脑疝:与颅内出血有关。

2.有窒息的危险:与呕吐、昏迷有关。

3.家属焦虑:与患儿生病、家属缺乏疾病及护理的相关知识有关。

【护理措施】1.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注意意识、眼及瞳孔、囱门张力、肌张力的变化,观察惊厥发生时间、部位,定期测量头围,准确记录阳性体征并及时与医生联系。

2.保持静卧,头肩抬高 300,右侧卧位。

减少噪声,尽量减少移动和各种刺激,治疗护理要轻、稳,避免头皮静脉穿刺和过多搬动头部引起患儿烦躁,加重颅内出血。

3.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病情给间断低流量或头罩吸氧。

4.维持体温在 35. 5 一 36. 50C ,体温高时即给物理降温,体温过低时应用暖箱、远红外辐射床或热水袋保暖。

5.遵医嘱应用止血药物,必要时输人新鲜血浆以增加凝血因子的止血作用。

儿科护理常规

儿科护理常规

第一节儿科疾病的一般护理1.病室应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温度以18℃~20℃为宜,湿度以50~60%为宜,定时开窗通风。

2.按不同年龄与病种、感染与非感染性疾病,分别收治,防止交叉感染。

3.新病人入院时测T、P、R、体重,7岁以上测量血压,并记录。

4.护士向患者及家长介绍病室环境及规章制度,饮食按遗嘱执行,注意饮食卫生,做好婴幼儿喂养指导。

5.严格执行作息制度,保证患儿充足睡眠与休息,保持病室安静,注意安全,防止烫伤、坠床、走失。

6.根据病情,按分级护理要求做好晨晚间护理,每周剪指甲1次,更换床单1次,保持患儿床单位清洁整齐。

7.认真执行医嘱,按时给药及治疗。

严格查对制度意识留取各种标本。

8.病儿入院4小时内,护士应对患儿全面评估并填写评估表,及时记录护理记录单。

9.值班人员定时巡视病房,密切观察病情,遇有病情变化,立即通知医生积极配合抢救。

输液、输血时,应注意滴液速度,是否通畅,局部有无肿胀及输液、输血反应的发生,以便及时处理。

10.出院前向患儿及家长做好出院指导。

第二节高热护理高热即体温在39℃以上,发热是小儿时期许多疾病发生过程中最常见的症状,是机体防御疾病和适应内外环境异常的一种代偿性反应。

[护理措施]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高热患儿应注意卧床休息。

3.饮食:供给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保证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少量多次喂水,不能进食者可鼻饲或静脉补液。

4.降温:高热者先用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头置冰袋(小婴儿用冷水袋)、温水浴等。

效果不佳时,遵医嘱给退热药,同时多喂开水,防止因大量出汗而虚脱。

物理降温后半小时测体温,药物降温1小时测体温。

5.密切观察病情,没4小时测体温1次,必要时随时测量并记录。

同时观察热型及发热时伴随症状,如有无寒战、头痛、呕吐、腹痛、腹泻等。

病情骤变时,及时通知医生。

6.加强口腔护理,口唇干裂涂以润滑油。

7.注意皮肤护理,有汗时用毛巾擦干。

保持衣被、床单、尿布干燥清洁。

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肺炎护理常规1、执行儿科一般护理常规.2、发热时绝对卧床休息.呼吸困难者取半坐卧位.高热时多饮水.3、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注意喂养技术,防止咳呛.4、密切观察病情及用药反应,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观察皮肤有无出血点瘀斑,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保持呼吸道畅通,输氧或使患儿做好输氧护理,每2-3小时更换体位一次.5、输液患儿,注意控制输液速度,每分钟以8-10滴为宜,以防肺水肿发生.有心力衰竭的患儿,一切治疗护理尽量集中操作,避免过多惊扰,保证患儿安静和休息.6、恢复期患儿可适当户外活动,但应避免受凉.婴幼儿腹泄护理常规1、执行儿科护理常规.2、严格执行床边隔离,患儿绝对卧床休息,取头侧卧位3、严格饮食管理,按医嘱禁食或喂少量补盐液,恢复期给易消化,营养好的饮食,宜少量多餐,由淡到浓4、详细观察大便及呕吐物次数,量,色和尿量.并注意T,P,R,BP变化,如有脱水症状及时通知医生.5、做好皮肤护理,防止臀红及尿路感染.勤翻身,防止发生褥疮.有呕吐的患儿做好口腔护理6、按医嘱调节输液速度,保持输液管道通畅,无药物外漏.7、有心,肺,肾功能不全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备齐抢救药物,器械,以利抢救.8、出院时应宣传科学喂养,注意饮食卫生等.急性肾炎护理常规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2、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至少2周.3、饮食按医嘱.浮肿期进无盐饮食,限制入水量,保证热卡,浮肿消退后给低盐饮食,避免长期不合理忌盐.4、测体重每周一次,浮肿厉害时隔日测一次,按医嘱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并观察小便量和色.5、按医嘱测BP并记录.注意精神状态,浮肿程度,如有血压过高伴呕吐,头痛者,及时报告医师.6、口腔护理每日2-3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浮肿患儿,操作应轻柔,防止皮肤破溃,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预防交叉感染.重症患儿输液治疗时,应严格按医嘱控制输液量及速度,切忌输液过多过快而加重病情.,7、长期使用激素的患儿,应注意观察有无低钾,低钙以及消化道出血和感染的表现.8、出院时做好卫生宣教.嘱家长督促患儿避免剧烈活动,一年内不宜参加体育活动.高热护理常规1、按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新生儿疾病护理常规

新生儿疾病护理常规

目录新生儿护理常规一、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3)二、一般高危儿护理常规 (5)三、早产儿护理常规 (7)四、新生儿重症监护常规 (10)五、新生儿常见症状护理常规 (12)1.发热护理常规 (12)2.水肿护理常规 (13)3.腹胀护理常规 (14)4.呕吐护理常规 (15)5.抽搐护理常规 (16)新生儿疾病护理常规一、新生儿窒息护理常规 (17)二、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 (19)三、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护理常规 (20)四、新生儿肺炎护理常规 (22)五、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 (24)六、新生儿黄疸护理常规 (25)七、新生儿脐炎护理常规 (27)八、新生儿霉菌性口腔炎护理常规 (28)九、新生儿尿布皮炎护理常规 (29)十、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护理常规 (30)十一、新生儿坏死性结肠小肠炎护理常规 (32)十二、胎粪吸入综合症护理常规 (33)十三、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护理常规 (35)新生儿护理常规一、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概述】孕周37周以上,体重2500g以上,出生评分8~10分,无其他异常情况为正常新生儿。

【护理要点】1.要求室温在20~24℃,湿度在55~65%,阳光充足,定时通风,空气清新。

2.新生儿入室时,首先查阅新生儿出生记录,了解产程中有无异常及出生时的情况,核对男女性别、母亲姓名、床号、做好入室时的评估、检查其一般情况,如有无脐部出血、畸形、外伤、骨折等,然后办理入室手续。

3.新生儿生后1~2天内,为防止呕吐引起的窒息,予侧卧位或仰卧位时适当抬高肩部,颈下垫小毛巾,注意呼吸通畅,观察有无吐羊水、奶。

4.新生儿入室时测体温,出生24小时内测体温6次/日,正常后二次/天。

体温测量过程中,根据体温高低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体温偏低者,用母亲的身体给予袋鼠式保暖,有条件者可用辐射床或暖箱保暖。

5.实行按需哺乳,提倡母乳喂养,人工喂养者奶具一人一用一消毒,奶量以喂后安静,不吐,无腹胀,理想的体重增长为标准15-30g/d,除生理性体重下降时期。

新生儿疾病护理常规

新生儿疾病护理常规

第一节新生儿疾病护理一.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护理常识】1.做好入院接待。

(1)原则上感染性与非感染性患儿、重症患儿与轻症患儿分区放置,有感染性疾病者放置于隔离区。

(2)做好入院告知,检查患儿全身皮肤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向家长交代清楚并记录。

填写腕带并请家长复核后给患儿系上。

在入院告知单上完整地盖上患儿脚印。

(3)入院时测量体温、测体重、沐浴或擦浴更衣。

(4)请家长在病历中留下地址、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医疗保险号码等重要内容。

(5)给家长发放探视证,交代探视相关事宜。

2.观察病情变化。

(1)体温检测:入院3日内,每4小时测体温1次;3日后体温平稳者,每日测体温3~4次;温箱内患儿每4小时测量体温1次,每小时观察箱温并记录。

(2)呼吸、心率监测:危重患儿每班至少检测呼吸,心率1次,或根据医嘱监测。

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楚口鼻分泌物。

(3)每班观察患儿皮肤情况,注意皮肤有无红肿、糜烂或化脓灶等,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并严格做好交接班。

(4)及时巡视患儿,观察病情有无异常,如发现有气急、发紺、高热、呕吐、面色苍白、哭声弱或不哭等现象,立即报告医师处理。

3.室温维持在24~26℃,相对湿度55~65%,早晚通风各1次,保持空气新鲜,每天每天空气消毒2~3次或空气消毒机24小时动态消毒。

4.按医嘱定时、定量喂奶。

若不能完成医嘱奶量时,评估原因,并报告医师处理。

5.加强基础护理。

(1)每天更换床单及床上用物,有污染随时更换。

有血液或奶液污染床单位时,及时用消毒液擦抹。

患儿使用公共台面时,须事先对台面进行消毒处理。

(2)每天沐浴1次,病危患儿进行床上擦浴更衣。

一般每周测体重2~3次,特殊患儿按医嘱执行。

(3)至少每3小时更换尿裤1次,大小便后用温水或湿纸巾清洗会阴与臀部,擦干皮肤,必要时涂臀红防护油或霜剂。

(4)脐部护理每日2次,用0.5%络合碘棉签擦拭脐窝与脐轮周围皮肤,待周围皮肤稍干后,再用75%乙醇涂擦脐窝,保持脐部干燥。

妇产科新生儿科护理常规

妇产科新生儿科护理常规

妇产科新生儿科护理常规一、窒息1、概念:是指胎儿娩出后一分钟,仅有心跳而而呼吸或未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

为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出生后常见的一种紧急情况,必须积极抢救和正确处理,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预防智能异常等远期后遗症。

2、临床特点:根据窒息程度可分为轻度和重度两个阶段,能相互转化。

评价常采用Apgar评分,对新生儿五项观察指标,即出生5分钟评分,有助于诊断及判断预后。

(1)轻度窒息,又称青紫窒息,评分为4-7分,全身皮肤青紫色,呼吸表浅或不规律,心跳规则,强而有力,心率常减慢(80-120次/分),肌肉有强度,对外界刺激又反应,喉反射存在,若不及时治疗,可转变为重度窒息。

(2)中度窒息又称苍白窒息,评分为0-3分,皮肤苍白阙冷,指(趾)端及口唇暗紫,无呼吸或仅有喘息样微弱呼吸,心跳不规则,心音弱,心率少于80次/分,喉反射消失,肌肉张力松弛,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如不及时抢救可致死亡。

3、医疗目标提高产前检查质量,加强对高危妊娠胎儿宫内情况的监测,通过监测及时处理。

产妇临产后须严密观察产程,经常听胎心,观察羊水颜色等,发现异常积极处理。

严格掌握产科手术指标,操作规程,避免发生胎儿损伤。

分娩前做好新生儿复苏准备工作。

4、护理目标(1)新生儿呼吸道分泌物能清理干净,恢复自主呼吸,抢救成功。

(2)母亲恐惧消失,并配合医生、护理人员,护理好婴儿。

(3)新生儿出院时体温、血常规正常。

(4)母亲没有发生并发症。

5、护理问题新生儿(1)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呼吸道中羊水粘液有关。

(2)体液不足与有效体液量丧失,调节机制无效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与新生儿抵抗力下降有关。

(4)有受伤的危险母亲(1)恐惧与孩子的生命受到威胁有关。

(2)预感性悲哀与现实的或预感的丧失新生儿及可能留有后遗症有关。

6、专科评估(1)病史(2)身体状况(3)辅助检查7、护理措施(1)凡估计胎儿出生后可能发生新生儿窒息者,分娩前做好抢救准备工作,氧气、保暖、急救药品及器械等。

新生儿科疾病护理常规

新生儿科疾病护理常规

疾病护理常规新生儿科2014 年 10 月新生儿科疾病护理常规目录第一节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1.专室护理,按病种隔离,室温应维持在22℃左右,相对湿度55%~60%左右,并需保持空气新鲜。

2.体温不升或体重不足者,应设法保暖或放入新生儿暖箱,保持温度恒定,并集中操作,防止经常开箱,影响保暖。

体温过高,可适当物理降温。

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工作人员进入新生儿病室应戴帽子、口罩,穿隔离衣,着隔离鞋。

检查患儿及进行治疗护理时,必须先用消毒液或流动水洗手后方可进行。

重症监护期间,严禁探视。

母亲患传染病时,应暂停直接喂奶,可吸出母乳经消毒后喂给,工作人员如有皮肤病或其他传染病时,不应接触患儿。

如有感冒,禁止入新生儿病室内。

4.入院前3天,测量体温4次/天;体温平稳3天后改为2次/天;暖箱中患儿测体温每4小时一次。

5.按医嘱进行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不能吸吮者用滴管或鼻饲。

患儿应抱起喂奶。

喂奶前换尿布,喂时防止呛咳,喂毕后轻拍背部排气,并使其侧卧位。

喂药时亦抬高头部,顺口角缓慢喂入,防止呛咳。

6.加强皮肤护理,每日沐浴一次,保持皮肤皱褶处清洁、干燥,危重者可擦浴,每次大便后清洗臀部,并涂以10%鞣酸软膏或消毒油剂。

勤换尿布,防止臀红,臀红时用远红外线灯或白炽灯每日照射局部;没3~4小时为患儿更换体位一次。

第二节新生儿黄疸【概念】新生儿黄疸是由于新生儿时期体内胆红素(多为未结合胆红素)的累积,而引起皮肤巩膜的恍然现象。

可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两大类,前者可致胆红素脑病而引起死亡或严重后遗症。

【评估要点】1.了解孕母自身有无肝胆疾病以及产时有无窒息缺氧史,有无家族史。

询问母乳喂养情况,是否为母乳性黄疸以及母婴血型情况。

了解患儿生后有无感染中毒症状及自身有无先天性胆道疾病。

2.评估患儿皮肤黄染程度、范围,有无肝脾肿大情况,有无烦躁、肌张力增高,前囟增高的表现。

3.评估家长对该病的病因治疗和预后的认识程度,有无认识不足或焦虑。

18种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

18种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
1、按新生儿护理常规。 2、入院后按医嘱立即抽血作培养加药敏,严格无菌操作。 3、保证足够水份,营养及热卡,不能进食可给胃肠外营养,静脉补液。 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T.P.R神志、眼神及有无并发症,注意脐部和
皮肤护理,尤其要要警惕脑部并发症。 5、注意保暖,纠正缺氧,黄疸较重者应按医嘱及时光疗,并按蓝光箱治
复注并在鼻饲奶量中减去残余量,恢复期喂奶窒息,胃管每周更换二 次。 6、剪短指甲做好皮肤护理,勤翻身,防止褥疮和堕积性肺炎的发生。
蓝光治疗及护理常规
蓝光治疗可使血清间接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胆红素而易于从胆汁和尿排出,从而减轻皮 肤黄染,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法。
1、按新生儿护理常规。 2、照光前的护理。 (1)检查蓝光箱电源及灯管是否完好。不亮应及时调换,有灰尘先擦净。 (2)室温低要预热,待箱温或到 30℃左右方将病儿抱人内,湿度保持 55%-65%。 ((34))天照热光可前将,光一疗般装先置洗放澡在,通清风洁处皮,肤如,走减、少门感口染、,窗洗旁操等后。不应扑粉,以免防碍光线照射皮肤。 (5)剪短指甲,用黑色不透光纸遮盖双眼 (注意眼部护理 )保护会阴及足跟等骨突处。 3、光照射的护理: (1)病儿以裸体置于箱内中央,若因烦燥、移动体位后应予纠正。 ((23))保注>持意39玻病℃璃情作床观物板察理的:降透如温明 黄,度 疸每, 消2如 退小患 情时儿 况T.呕 ,P吐 并., 发R泪 症一水次(出如,汗青做,铜好大症病小、情便核记等黄录污疽。染等应)每及4时小消时除测。体温一次, (4)由于光疗时不显失水增加,要注意补液和喂水。 (5)对于特别瘦小的病儿,骶尾部可因长时间压迫或而引起皮损,每 2小时翻身一次。 4、照光后的护理: ((12))光继疗续结观束察后皮应肤现黄再疽次 反进 跳行 现全 象身沐浴或擦身,并检查全身有无皮损等。

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

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

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一、概述指在新生儿期间,颅内任何部位的出血,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主要因缺氧和产伤引起。

【临床表现】为脑性尖叫、拒奶、呕吐、嗜睡或烦躁、肌张力增强或抽搐等症状。

【治疗要点】止血、对症、支持疗法,控制惊厥,降低颅内压,使用恢复脑细胞功能的药物。

二、护理诊断1、体温调节无效与感染、体温调节中枢受损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神经系统受损致摄入减少有关3、颅内适应能力下降与颅内出血有关。

4、有窒息的危险与惊厥、昏迷有关。

5、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感染、癫痫。

三、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注意体温、呼吸、心率、面色、神态、囟门饱满度、瞳孔大小。

反射及肢体活动情况,有烦躁不安、脑性尖叫、喷射性呕吐、惊厥等表现时立即报告医生。

按医嘱给予镇静剂、脱水剂治疗。

2、一般护理保持绝对安静,尽量减少头部搬动。

采取头部抬高15℃~30℃,右侧卧位,以减轻颅内水肿和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

各种治疗护理工作尽量集中进行,操作要轻柔,减少震动。

入院3天内免洗澡。

避免局部受压时间过长,引起皮肤压伤。

床垫要平稳、柔软,可加海绵垫子身下,病情稳定后定时翻身。

3、营养支持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喂养方法,病情严重者,推迟喂养时间,一般情况好转后给予喂奶。

喂奶时不要抱起,吸吮吞咽困难者用鼻饲喂养。

喂奶后注意观察面色有无发绀、呕吐,防止呛奶窒息。

呕吐重者,宜禁食输液,以供给足够的热量和水分。

4、用药护理准时用药,确保疗效,严格控制每日入量,总液量按50ml/(kg·d)计算。

严格控制输液速度,输液成分以葡萄糖为主,限制电解质的输入。

5、健康教育定期复查头颅CT,有肢体瘫痪者,加强功能锻炼。

早期干预,开发智力,加强营养,防止感染,按时预防接种,加强围生期保健工作,减少异常分娩所致的产伤和窒息。

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

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

新生儿颅内出血【概述】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常见的因缺氧或产伤引起的严重脑损伤疾病,死亡率高,存活者常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脑积水、癫痫、脑性瘫痪及智力低下等,临床表现以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或抑制症状为主要特征。

缺氧所致的颅内出血多见于早产儿,产伤所致的颅内出血多见于足月儿及异常分娩新生儿。

【护理常规】1、绝对保持安静:避免声音、光线的刺激,保持安静,绝对静卧至病情稳定。

为防止加重出血和减轻脑水肿将头肩部抬高15-30°,侧卧位、尽量少搬动。

2、减少刺激:有计划集中完成各种必要的治疗及护理操作,减少反复穿刺,尽量减少刺激患儿的次数。

3、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必要时置入暖箱保暖。

4、头部血肿后产瘤的护理:可予冷敷,注意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破溃感染。

尽量避免在头部输液。

5、喂养:给予母乳喂养,喂奶时应防止患儿窒息,可少量试喂,逐渐加量。

吸吮、吞咽困难者可予管饲喂养;病情严重者可暂禁食,给予静脉营养补充能量,输液速度宜慢。

6、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合理用氧,,以减轻颅内压,维持血氧分压在8.0—10.7kpa(60—80mmHg),血二氧化碳分压 5.3kpa(40mmHg)。

观察记录患儿呼吸、频率。

7、病情观察:(1)出现呼吸减慢、节律不整、呼吸暂停、发绀时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并给予吸氧。

(2)出现烦躁不安、尖叫或惊厥时,及时通知医生给予镇静、止惊,并观察用药效果、面色、心率、呼吸节律、肌张力情况。

(3)出现频繁呕吐、抽搐不止,呼吸不规则、瞳孔不等大等,颅内压增高表现时,通知医生采取降颅内压措施。

8、保持功能位置:有肢体瘫痪者,应保持肢体在功能位置,两肘稍弯曲,双手略握拳,足背屈曲以防足下垂,并有计划等进行功能训练。

颅内出血护理常规

颅内出血护理常规

颅内出血护理常规【术前观察要点】1、了解受伤史,动态观察意识变化,测瞳孔变化及时发现脑疝。

2、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3、注意有无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对婴幼儿要注意囟门的大小及压力的变化。

4、观察肢体活动变化。

【术前护理要点】1、病人在出血早期应绝对卧床休息。

2、遵医嘱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

3、严密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等变化,及时发现出血及再出血的体征。

4、严密观察癫痫症状发作的先兆,持续时间、类型,遵医嘱给予抗癫痫药。

5、避免各种不良刺激,如用力咳嗽,情绪过分激动等等。

防止大便干燥、用力排便,给予缓泄剂。

6、应用脱水药物时应遵医嘱在规定时间内滴完。

7、有手术指征者给予术前准备行手术治疗。

【术后观察要点】1、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定时测量生命体征。

2、特别注意意识、瞳孔及肢体活动的变化。

3、如有引流,应注意引流液的色、质、量。

【术后护理要点】1、同开颅手术一般护理。

2、卧位:全麻术后抬高床头15—30°,幕上开颅者卧向健侧,避免伤口受压。

幕下开颅翻身时有人扶托头部使头颈成直线,避免扭转。

躁动不安时约束四肢,加床档防止坠床;3、营养:吞咽困难及昏迷者鼻饲饮食,鼻饲时床头需要抬高,并在每次注入前回抽胃内容物;观察有无应激性溃疡,一旦发现上消化道出血,暂禁食,留置胃管,注入冰盐水,凝血酶或云南白药等止血,每4~6小时一次,必要时全身使用止血剂或给予输血等治疗。

4、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同时注意观察肢体活动、语言、头痛等的变化,观察有无癫痫的发生。

5、伤口:伤口敷料是否干燥,若渗出过多时应及时通知医生。

6、引流管:头部引流管是否通畅,应妥善固定,防止受压,扭曲,脱出等,尤其是做各种医疗护理操作时,记录引流物的量、色、性状。

7、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吸痰,预防肺部并发症。

根据病情决定吸痰频率,动作轻柔、迅速、有效,一次吸痰时间不能超过15秒,深度以引起病人咳嗽反射为宜;持续低流量吸氧,直到无缺氧征象后才能停止;注意保暖,加强翻身叩背,防止受凉和痰液坠积;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按气管切开常规进行。

新生儿颅内出血诊疗常规

新生儿颅内出血诊疗常规

新生儿颅内出血诊疗常规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严重疾患,主要表现为硬脑膜下出血、蛛网膜下出血、脑室周围一脑室内出血、脑实质出血、小脑出血及混合性出血。

临床可分为缺氧性及产伤性,前者多见于早产儿,后者多见于足月儿及异常分娩(以臀位居多)新生儿。

近年来由于产前监护技术的进步,因产伤所致的硬脑膜下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已较少见;由缺氧引起的室管膜下出血/脑室内出血(SEH/IVH)已成为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主要病理类型。

在孕龄不足32周或体重<1500g的低出生体重儿中,其发病率可达40%-50%,病死率约为50%。

一、诊断(一)病史:母亲有异常分娩史、患儿有产伤或窒息史。

(二)症状:可以无临床症状或体征,或可急剧恶化,患儿可出现不安、脑性尖叫和颅内压增高症状。

危重病儿常表现为:1.急剧恶化型: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病情急剧进展,出现意识障碍,呼吸暂停,光反射消失,凝视,肌张力严重低下或周身强直性抽风,前囟紧张或隆起,可致突死。

2.断续进展型:症状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断续进展,表现为神态异常,四肢张力低下,但不昏迷,可存活或进一步恶化死亡。

部分幸存者可有脑性瘫痪、癫痫或脑积水等后遗症。

(三)辅助检查1.脑脊液检查:脑室内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脑脊液可呈血样或黄色,新鲜脑脊液发现皱缩红细胞有诊断意义。

其他类型出血脑脊液往往正常。

2.计算机断层摄影(CT)及B型超声检查:可精确诊断病变类型、部位及程度,并可对预后作出估价。

一般按Papile分级:I级为单纯室管膜下出血,可为单侧或双侧;Ⅱ级为室管膜下出血破入脑室,但无脑室扩大;Ⅲ级为两侧脑室均有出血伴脑室扩张;Ⅳ级为脑室内出血伴脑实质血肿。

3.颅透照试验有助于硬膜下血肿、脑穿透畸形或脑积水的诊断。

4.连续观察头围变化有助于监测脑室作体积的变化。

二、鉴别诊断(一)新生儿败血症:有脐部或其他部位感染史,伴黄疽、感染中毒症状。

血培养或血常规等化验检查有助于鉴别。

(二)脑膜炎:有神经系统症状及颅内压增高体征,但发病较晚,中毒症状明显,脑脊液中有白细胞增加,细菌培养和涂片可助诊断。

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第一部分常见急诊病人护理常规一、急诊病人一般护理1、护士接诊病人,应迅速了解病情并通知急诊医生作紧急处理,同时配合医生做好急救处置工作。

2、一般急诊常规测量血压、脉搏、呼吸。

发热患者测体温。

3、遇有抢救得危重患者,在急诊医生未到达前,护士可先给予给氧、测血压、脉搏,建立静脉通道、配血、止血、吸痰、人工呼吸等处理,体温超过3 9°C 给予物理降温,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行心肺复苏。

4、做好急诊患者登记,各种抢救工作记录应及时、真实、清楚、完整。

5、确定住院者应护送患者入病区,并与病房护士详细交接。

二、心、肺、脑复苏护理1、将病人安置在抢救室进行心、肺、脑复苏抢救。

2、维持有效循环⑴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电变化、(2)每1 5分钟测量脉搏、心率与血压至平稳。

⑶观察皮肤、口唇得颜色,四肢温度、湿度,指(趾她)甲得颜色及静脉得充盈情况,保证有效静脉灌注,维持血容量、⑷有条件需测量中心静脉压。

3、呼吸系统监护⑴注意呼吸道湿化,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⑵应用呼吸机患者,按常规进行护理。

⑶密切观察病人得呼吸频率、节律、有无鼻翼扇动、呼吸困难等,以防呼吸衰竭。

4、脑缺氧监护⑴及早应用低温疗法及脱水剂。

头部降温保持在30°C左右,不宜低于30°。

;体温保持适当水平。

⑵应用脱水剂治疗要严密监测血容量及电解质得变化。

⑶观察病人神志、瞳孔得变化与肢体活动。

有无意识、定向障碍、表情淡漠、嗜睡、发纽等症状,以了解脑缺血、缺氧状况、5、留置导尿,严密观察尿量,记录24小时出入量,做好1 2小时小结、24小时总结。

观察尿得性质、颜色与比重,以了解肾功能。

6、观察有无出汗或大汗淋漓、烦躁不安、四肢厥冷等休克症状,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7、预防继发感染⑴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注意病人及室内清洁卫生,定期空气消毒。

⑵注意无菌操作,物品器械必须消毒灭菌。

⑶如病情许可,应勤翻身拍背,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褥疮及继发感染得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缺氧或产伤引起的脑损伤.
1.护理评估
1.1病史:询问患儿出生及生后缺氧缺血情况,有无产伤史及其他引起出血原因。

1.2症状:患儿意识、哭声、前囟张力变化及黄疸、贫血情况。

1.3心理社会反应:因颅内出血患儿病情变化快、且危重,住院全无陪,家属容易焦虑不安。

1.4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检查,结合病情及体检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助检查。

2.护理问题
2.1保持呼吸道通畅
2.2预防感染
2.3合理喂养
2.4切观察病情
3.护理措施
3.1按新生儿护理常规护理病人。

3.2保持患儿安静,避免患儿哭闹,抬高床头,护理工作集中进行,减少对患儿的刺激和移动,动作轻柔,忌沐浴。

3.3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出现哭闹不安、抽搐、呼吸暂停等,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3.4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发生窒息。

3.5氧气吸入,选择合适的给氧方式。

3.6提倡母乳喂养,对于吸吮差的患儿给予胃管喂养,以防止呛咳。

3.7按医嘱给予止血剂、镇静剂、脱水剂等,严格控制输液量及输液速度。

4.健康指导
4.1介绍婴儿喂养知识,提倡母乳喂养,指导家属做好婴儿喂养。

4.2介绍婴儿保暖、皮肤护理知识,预防感染。

4.3定期随访,按时预防接种。

5.护理评价
5.1做好新生儿各项护理,使患儿安全舒适,预防感染,易于病情恢复。

5.2观察病情细致,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5.3家属了解婴儿护理基本知识,满足婴儿家庭护理基本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