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探究”为核心,以“问题”为引导的教学模式初探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应用初探

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应用初探

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应用初探一、问题式教学的概念问题式教学是指以问题为导向,将学生置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环境中进行教学,并把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取的知识和能力视为学习的主要成果。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而学生则负责探究和解决问题,相当于是在自学自教。

高中地理是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研究地球物理、化学、生态、环境等方面问题的学科。

地理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式教学?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学习的开始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北京市的PM2.5常常爆表?”,“湖南的丹霞山地貌是如何形成的?”等等。

这些问题可以从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中提出,也可以挑选教材中真实的问题作为切入点。

2、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和探究问题式教学的核心就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组织学生进行研究。

找到有关的材料和信息,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然后教师可以在学生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引导,指导学生的方向,提供必要的资源和信息支持,确保学生能够得出正确的答案。

3、解决问题在探究和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获得知识,还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可以从各方面介入问题的解决,比如利用图表和地图分析,采访当地居民,实地考察等。

通过实践引导学生,探寻问题的各个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4、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问题式教学最终要考核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是否掌握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他们实践的能力来评估学生。

例如,可以从抽象的环境观察、数据分析、实地调查、展示演示等方面来评估学生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在合作沟通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表现。

通过问题式教学的应用,可以达到以下优点:1、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疑·探·导·练教学模式初探

疑·探·导·练教学模式初探
对 删
神 州 教 育
疑・ 探 ・ 导・ 练教学模 式初探
何峰
内蒙 古集 宁一 中 0 1 2 0 0 0
当今时代 , 人类的知识 以前所未有的加 速度迅猛增长。 只 会死记硬背式的去学 习知识而没有 自主学 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是难 以适应社会 发展需要 。 这也使得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 进入 新 千年 ,各地进行的轰轰烈烈的新课 程改革的 目的就是 改变 传统教学模式 , 重新定位教师和学生在教学 中的角色 , 从激发 学 生兴趣人手 , 培养学生的学 习能力 , 创新 能力和 良好 的学 习 品质。 近年来 ,我们深入研究教改理论并借鉴其他学校教 改成 功经验 , 逐步探索出“ 疑・ 探・ 导・ 练” 课堂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 关注全体学生 , 要让 每一位学生都参 与的教学 中来 , 在交流合 作 中互 相帮助 、 展现 自我 、 享受成功 。 第一环节 : “ 学贵有疑” 。 设 疑一 解 疑 一 质 疑 是 贯穿 课 堂 的主 线 。设 疑 是 学 生 围 绕 学习 目标略读教材提 出疑问 ,老师整理归纳学生 的问题形成 白探 提 纲 。 设 疑 式 教学 比启 发 式 教 学更 能强 化 学 习 的主 动 性 。 启发式是教师提 问, 学生回答 。 学生 的思路跟老师走 。 而学生 自己提 出问题 , 使得提问主体和问题本身 由教师转向了学 生。 学生 由原来的单 一的“ 答” 的任务变为既“ 答” 又“ 问” 的双重任 务, 完善 了独立思考的学习过程 , 由被 动转 为主动 。比如学 习 “ 神奇的货 币” , 学生一看到题 目可能就提 出“ 货 币怎么会是神 奇的呢? ” 。 让学生掌握“ 问题 ” 的主动权 , 就会增强他们的主体 意识 , 激 发积 极 性 。 刚开始 , 有 的学生不会提问题 , 或提的问题不 着边 际。这 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围绕知识 目标提问 ,问题一般按节题或框 题切入 , 形成“ 是什么” 、 “ 为什么” 、 “ 怎么样” 的思路。 教材在编 排顺序上一般也遵循这样 的逻辑顺序 ,这也符合人的认识 规 律。 教师还要进一步鼓励学生质疑 , 要求学生在深入学 习的基 础上提出争议性 问题或立足教材 , 放眼课外 , 提 出更深刻的问 题。 设疑和质疑在课堂教学 中意义重大。 问题意识 的培养不仅 体现怀疑精神 ,还有利于创新能力 的提高 。正如爱 因斯坦所 说, “ 提出一个问题 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 因为解决问题 , 也 许仅是一个 数学 上或实验上的技 能而 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 、 新 的可能性 ,从新 的角度去看 旧问题 ,却需要有创造性 的想象 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 第二环节 : “ 探究 ” 是课堂教学的重点 。 探究包括 自主探究 和合作探究两个环节。 自主探究 就是 指导学生根据整理好 的提纲 自主学习教材并 探究答 案。我国 传统 的教育思想和近现代 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 自 学能力 。 孔子在教育他 的学生时 , 基本上都是 先让他 的学生进 行充分 的思考 , 然后再听取他们 的意见 。 真正做到 “ 不愤不启 , 不悱 不发 ” 。宋代教育家朱熹认 为学 习是学 生 自己的事情 , 是 别人不能代替 的, 必须强调 自学 。 他说 : “ 读 书是 自家读书 。 为 学是 自家 为学 , 不干别人一线事 , 别人助 自家不得 。 ” 学生应该 自己学习 , 自己思考 , 反对别人进行硬性 的灌输 。我 国近代 的 教育家都十分 重视 自学 。蔡元培认 为 , “ 最好使学生 自己去研 究, 教员竞也可 以不教 , 等到学生实在不 能用 自己的力量解决 时, 才去帮助他们 。 ” 陶行知先生极力反对注入式教学 , 大力 提 倡让学生 自己学。 “ 我以为好 的先生不是教 书, 不是教学生 , 乃 是教学生学” 。 自主探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 自学 习惯 。 自探结束后 , 老师提示学生进入合作探究环节 。 合作探究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图示情境 、 实验 情境 等“ 设环境 ” 创 来诱 发 引导 、 除 消 学生在 学 习中的疑 惑和 障碍 。这一 环节是一 个让学 生进 行推 理想 象 的重 要环 节 , 一 个让 学 生形 成概 是
学生 的 自学 、 实践 、 创新 能力 的发掘 , 注重 发 展学 生
的个 性 ,这与素 质教育 发展个 性 的内涵 是相辅 相成
过 责任感 。 ”
碍 了 学 生思 维 的发 展和 意 志 的锻炼 培 养 , 导致 教 学 目标 不 能全 面 落实 到位 。 为此 , 多 教 师 向传 统 教 许
学 展开 了有 力 的冲击 , 对教学 方法 、 教学 模 式进行 大 胆 改 革 。如 “ 自辅教 学 ” 、异 步 教学 ” 、 尝 试 教 法 “ 法 “ 学 ” 等教 学模 式层 出不 穷 。 “ 法 引探 ” 学模 式 正是 教
知识 的心理 准备 。 堂上 , 师 可通过各种 现代 化教 课 教 学手 段 , 置 问题情 境 , 问题 情 境 出发 , 造 学科 设 从 构

“ 引导— — 探究 ” 教学模 式 的构 建 背景
学 校 教育 中 , 学生 创新 能力 和 实践 能 力 的 培 对
模型 , 提供 科学想 象 , 把学科 知识 嵌入 活的认 知过程 之 中。 因为思维 是 由问题 开始启 动 的 , 了问题 , 有 学 习才 能主 动 。那 么 , 这就要 求教 师在课 前根据 教材 、 结合 实际 , 把教 学 内容编 拟成一 个个 问题 。当然 , 编 拟 的问题要 有 目标 性 、 键性 、 关 全面性 、 层次性 、 考 思 性、 情趣性 。只有这 样 , 生学 习才有 动机 、 趣 ,学 兴 正
“ 疑讨 论 ” 教 师让 学 生 自己感 知教 材 , 解 质 指 理 教材 , 从而 得 到准确 的反 馈信 息 。 针对 提 出的一 系列

“问学”课堂初探

“问学”课堂初探

“问学”课堂初探《问学》是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它以提问为核心,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和学习兴趣。

本文将从问学的定义、基本原则、主要特点和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问学,即以提问为基础进行学习的教学方式。

它强调教师要善于提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主动寻求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问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强调培养学生主体性。

问学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励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科思维方式。

在问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问题,不仅关注学生的答案,更注重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问学的主要特点是注重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深层次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在问学的课堂中,教师扮演的是问题的引导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是主体,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找答案等方式来学习知识。

实施问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采用个人提问、小组讨论、项目探究等方式。

个人提问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激发学生个体的思维活动。

小组讨论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项目探究则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在问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以下几点:要合理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问题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具有一定的难度,既要启发学生思考,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去寻找答案。

要重视学生的答案和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勇于回答。

要及时给予反馈,对学生的问题和答案进行评价,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问学是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它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

问学的实施方法多样,教师应注意问题的设计和学生的反馈,以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初探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初探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初探摘要: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这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常常会出现一些弊病,归纳下来:即碎、空、浅。

教师设计的提问,纠缠在课文的情节上搞繁琐哲学,导致课堂教学的“外紧内松”,即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松松垮垮,往往使学生无所适从,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理不清思路。

本文立足课堂教学的实际,着重从课堂提问的必要性,提问的原则及方式,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艺术。

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一线老师最熟悉、使用最频繁、最能掌握学生动态的一种教学方法。

精彩的提问,能激发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的快速发展,还能及时反馈学生课堂学习信息,发现学生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和不足,便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1]一、当前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的弊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些弊病,归纳下来:即碎、空、浅。

1.“碎”是提问设计的通病。

教师设计的提问太多,纠缠在课文的情节上搞繁琐哲学,导致课堂教学的“外紧内松”,即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松松垮垮。

[2]2.“空”是提问设计的大忌。

“问”似看山不喜平,空而不实的提问必然是空而无奇,平而无趣。

往往使学生无所适从,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理不清思路,课堂局面冷冷清清,无讨论问题的热烈气氛,自然也就无法解决问题,这在本质上如同没有设计问题。

3.“浅”是提问设计的隐忧。

“有疑而问”本来是课堂上最常见的事,但浅表的提问,往往问而无思,课堂上学生不加以思考就能回答,教师不仅不以为虑,反以为喜,实在很不应该。

[3]二、提高课堂教学提问艺术的必要性1.提高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对问题的关注点不在于自身提出问题,而在于研究如何指导学生提出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尝试新模式。

我们强调的是,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的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

小学数学中问题引领式教学的实践探究

小学数学中问题引领式教学的实践探究

·205·思维空间摘 要:数学是教学核心学科之一,如今,“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已被视作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培养也成为当下数学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点。

本文对问题引领式教学的概念与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谈谈小学数学中问题引领式教学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引领;高效课堂大多数的孩子在童年都是充满好奇心的,在他们的小小脑袋中有无数对世界的疑惑,那么教育应该如何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呢?如何让小学生在充满“小问号”的海洋中乐此不疲地探索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积极探究“问题引领式教学”的运用,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一、问题引领式教学的概念与特征“问题引领式教学”是问题教学法的一种新的运用形式。

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既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作为教学目标,又将发现和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的途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从而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笔者通过阅读、分析、整理大量的“问题引领式教学”的课堂案例以及文献总结出了“问题引领式教学”的特点:第一,注重问题的生活性。

自古以来数学与生活都应是密切相连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问题的知识性,让学生在探究问题过程中积累知识,还要关注问题的生活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注重问题的探究性。

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又一个富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思维受到启发,引导学生在环环相扣的问题乐园里“闯关”,逐步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第三,注重问题的导向性。

小学生思维活跃,所提问题大多是奇思妙想、五花八门的,为了提升课堂效率,教师应该注重问题的导向性,引领学生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形成深度思考,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二、小学数学中问题引领式教学的实施策略(一)制作系列问题工具,引领学生能够提问小学生的记忆力和思考力都还不够成熟,仅仅依靠数学情景激发学生产生提问的感觉是不够的,在创设了情境之后,教师还需要做一个“引路人”,引导学生从情境或者任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达问题并分享问题。

“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初探课程教学理念强调教学应回归学生的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经验、经历出发,通过物理情景创设让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感兴趣的问题,经历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选用工具和收集证据、处理数据和解释问题、表达与交流等在内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形成和发展科学概念,认识科学的本质。

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并在获取过程中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最终达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笔者在课堂探究活动中,采用“问题驱动”的课堂教学形式来优化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

采用层次鲜明、指向明确的问题,来驱动学生物理概念的学习与科学方法的掌握,使学生的思维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自主建构起知识与概念,学生运用概念时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一、“问题探究式”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灵魂,以‘培养能力’为目的。

教学中,‘问题’和‘探究’贯穿教学的始终。

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是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教学模式。

它不同于“自问自答式”和“一问一答式”的问题教学,从教学过程来看,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课堂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

教师的行为主要是:创设物理情景,引发问题——指导学生探究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学生的行为是:情景产生问题——合作或自主探究问题——讨论或独立解决问题——应用反馈,延伸问题。

2、教学过程以“问题”为主线,以“探究”为灵魂,以“培养能力”为目的。

问题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问题既是教学的起点和主线,也是教学的终点和延伸。

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更主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3、注重学习的过程。

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性问题教学初探

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性问题教学初探

在 初 中思 想 品 德 课 教 学 中 ,无 论 是 进 行 知 识 能力 训 练 还 是 创 新 意 识 培 养 ,都 离 不 开 设 问 这 一 教 学 艺 术 。教 师 能
标 准 之 中 ,作 为 政 治 新 课 程 改革 所 必 须 实 施 的 内 容 要 求 。
然 而 ,探 究 式 学 习 在 教 学 实 践 中 却 碰 到 了很 多 困 惑 、困
来 , 问 题 教 学 是 探 究 性 学 习 的核 心 思 路 ,也 是 改 革 教 学 和 课 程 的重 要 环 节 。
题 材 料 ,使 学 生 进 入 思 考 的 教 学 状 态 ,才 有 助 于 问题 意 识
的培养 。 4以 学 生 探 究 为 主 体 , 为 思 想 品 德 课 教 学 提 供 交 互 式 . 的 学 习 平 台 。 在 思 想 品 德 课 教 学 中 ,从 探 究 问 题 的 提 出 、 合 作 成 员 的 选 择 , 到 学 习过 程 的 安 排 、学 习方 法 的确 定 ,
式 和 内容 的 改 革 ,加 快 推 行 新 一 轮 课 程 改 革 。
体 ,而 是 教 师 和 学 生 以背 景 材 料 为 载 体 、以 问 题 为 中 心 共
同 探 求 新 知 的过 程 ,共 同解 决 问题 的 过 程 。 教 师 在 课 外 可 协 助 学 生 收 集 与 问 题 解 决 有 关 的 资 料 , 以 丰 富 学 生 的 知 识
难 ,特 别 是 学 生 的 学 习 方 式 这 一 方 面 。 因 此 , 当前 急需 的 工 作 就 是 如 何 采 取 措 施 积 极 开 展 探 究 性 问 题 教 学 ,以适 应 学 习型 社 会 需 求 的 富有 成 效 的教 学 新 体 系 。

以问题为导向的实验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初探

以问题为导向的实验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初探
1 对 象 与 方 法
123 在本 学 期期 末 我们 对 该 班学 生进 行 了匿名 问卷 调 .. 查, 追踪 学生对 P L 学模 式 的态度 及满 意度 水平 , B教 分别 统 计 回收问卷的各项结果 。
2 结 果
2 1 7 .%的学生能对病案进行正 确分析 , . 95 达到教学 目的。 2 1 1 对病案 中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 B 进行 正确 解释。 .. r) r
2 12 正确 比较 T .. B测 定 的钒 酸 盐 法 和重 氮 法 的 方 法 特 点 。
2 13 设计并 实施实验方案 : .. 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实验 : l Ab
11 对 象 .
( 完成 ) 反映肝细胞损 伤的实 验 : L ( 成 ) 鉴别 肝炎类 型 ; A T完 ;
的实验 : A H V、 H V、 C 药物 性 、 免疫性 、 精性 、 肪性 等 ( 酒 脂 因条 件所限未完成 , 由老师提供资料 ) 。
22 在总 共 1 次 P I 学 活动 中, 师对 学 生评 价结 果见 图 1 . 0 B 教 导 。
以我学 院 20 0 4级 医学检 验 系本科 班 学生 为研 究 对象 , 共4 4人 , 随机将 l 一1 O 2名学生 和 1 教师组 成 1 讨论 小 名 个
组 , 4组 。 共
中国实验诊 断学
71 年 2 .0 0 月
第 l卷 4
第2 期

3l 一 l
文 章 编 号 :07— 272 1)2— 3 1 3 10 4 8 (00 0 0 1 —0
以 问题 为 导 向 的实 验 教 学 模 式 的应 用 效 果 初 探
陈 川 , 亨建 , 黄 刘锦琳 , 李 萍

“问题导向”教学实践策略初探

“问题导向”教学实践策略初探
教 学

“ 问题导 向’ ’ 实践策 略初探 教学
。 朱艳 玲
( 西北 师范 大学 教育 学 院 甘肃 ・ 州 兰
摘 要
关 键 词

7 07 ) 3 0 0
以 问 师为 导 向 的教 学 , 是 让 学 习 者在 解 决 问题 的 同 时 学 会 思 考 , 能 将 思 考 和 发 现 表 述 出来 , 就 并
学生 在 学校 里 因表现 不好 就被 忽 略 了。 这就 是 为什 么在 学 校被认 定 是优 秀 的学生 ,一 旦 到 了社 会 上 , 远远 比不 上那 些 在学 校里 被认 为是 差 生 的原 因。 以
问题 为课 堂教 学 的起 点 , 以解决 问题作 为课 堂教 学 的达 标 , 习者在 学 习过程 中有 方 向感 。 学 而且 , 习 学 者 为 解决 学 习问题 而分 工 合作 ,可 以优 势互 补 , 在 合 作 学 习 中学 会综 合运 用 三种 思维 方式 , 以至达 到 创 新 思维 的 目的 。 教师 要通 过他 们 在学 习活 动 中的 表 现理 解他 们 的思 维方 式 , 以便 进行 有效 地 指导 。
二、 握“ 把 问题 导 向 ” 学 的 理 论 依 据 教
斯 腾伯 格在 他 的 “ 三元智 力 ” 理论 基础 上 , 出 提 了学 习者在 学 习活 动经 常使 用 的三种 思维 模 式 : 分 析一 批 判 性 思 维 ( ria — n l i tikn ) 创 Cic l a ay c hn ig 、 t t 造一 综 合 性 思 维 ( rai —y tei tikn ) 实 C et e snht hn ig 、 v c 用一 情 境性 思维 ( rc c lcneta tikn ) 他 Pa t a— o tx l hn ig 。 i u 认 为 , 传 统 的课 堂 测验 中 , 析性 思 维 强 的 学 习 在 分 者一 般 学 习成绩 好 . 考试 分数 高 。 听从 老师 的 指示 . 批判 性 强 : 造 性思 维强 的学 习者 成绩 中等或 者偏 创 下, 对学 校不 太适 应 , 不喜 欢遵 守 指令 与规 则 , 喜欢 自己想 出观 点 , 拘 泥 于形 式 ; 不 实用 性 思 维 强 的学 习者 成 绩 中等或 偏 下 , 倦 学 校 . 教 师 眼 里是 思 厌 在 维混 乱 的学 生 , 是有 生 活 常 识 , 欢 将 理论 运 用 但 喜 到现 实 生活 中 。 然而 , 创造 性 思维 、 实用 性思 维 强 的

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

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

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一、理论基础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

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合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1.情境。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

2.合作。

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交流。

这是合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

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地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

其实,合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4.意义建构。

这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

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二、模式结构在高中数学教学研究中,我们初步形成了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数学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自主探究式”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浅析探究式学习理念初探

浅析探究式学习理念初探

浅析探究式学习理念初探摘要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法,通过学生通过自主提问、资料收集、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本文从探究式学习的概念、原理和实践中探究了探究式学习理念的初步认识,讨论了其在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并探讨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引入探究式学习。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能力引言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演变与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学者关注到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与自主探究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被动接受,而探究式学习则倡导学生通过自主提问、资料收集、合作探讨等方式,积极参与进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探究式学习的概念、原理和实践等方面进行浅析,以期进一步认识探究式学习的理念。

概念和原理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法,强调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寻找资源、思考问题、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等方式进行学习。

相比传统的教师导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式学习的优势在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通过自主提问和探索解决问题,能够更好地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实践中的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可以在各个学科的课程中实施,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

下面将结合英语课程,介绍如何在实践中引入探究式学习。

首先,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启发性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提问和合作讨论来探索答案。

例如,在学习英语中的动词时态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英语中有时态的概念?”学生可以通过查找相关材料、讨论和分享,逐渐理解和掌握动词时态的使用规则。

其次,学生可以通过自主选择和分组来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

例如,在学习地理知识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研究,并通过合作分享和讨论,了解该地区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相关知识。

“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初探

“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初探

“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初探1. 引言1.1 研究背景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主动学习和发现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创造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大多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

而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则强调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

探究性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应运而生。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未来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对于教育者和学生而言,深入探讨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的概念、特点、实施方法及效果是非常有必要的。

1.2 研究意义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其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机,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还能够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深入研究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的意义,不仅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有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进一步探索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意义,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的概念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自主性,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学习,同时也能够通过实践和探究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收 稿 日期 :2 1-.1 0 1 1 6 作者简介 :索平旺 ( 9 1)男,内蒙古察右前旗人 ,集 宁五 中中教 高级 教师 。 1 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3 3卷
2 .探 究 问题
孔子日 “ 不愤 不启 ,不悱 不发 ” 。只有 当学生 的心理 进入 “ ” 悱 ”状 态时 ,才 能激起 愤 “
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程序:问题一 探究一 讨论一 总结: 问题 ,是根据所学内容 ① 创设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好奇心理。②探究,是指导学生 自己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③讨论,是启发学生展开讨论、交流。④归纳总结。
我们过 去 的课堂 教学往 往 是 以教 师 的教学 活动 为基 础 的 , 提 问、 如“ 讲解 、 板书 、 习… … 复
学生 浓 厚 的认 知 兴趣 与强 烈 的学 习动机 ,把 学 生的学 习情 绪 、注 意力 和思 维活动 调 节到 最 佳境 界 。 发 明者究 竟要 国王 奖给他 多 少麦 粒 ?带着这 样 的 问题 ,我 和 同学们 共 同动手 算 了起来 ,
有的同学用计算器依次算出 1 、2 2 、2 ∞的值,然后再求和。我说 ,这种思路是对的, ,…
中图分类号: C 0 A2
文献识别码 : B 文章编号 :1 0 — 1 1 (o l 40 8 — 3 0 9 7 7 2 i )0 - 0 5 0
“ 问题—— 探 究 ”教 学模 式 ,是根 据学 生 已有知 识基 础和 好奇 的心理特 征 ,在 教 学活动 中 以问题 为 中心 ,学生 在教 师指 导下 通过 发现 问题 ,提 出问题 ,通 过 自己的活动 找 到答案

“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初探发表时间:2018-05-29T14:13:35.600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4期作者:赵凤芹邢立鹏[导读] “引导----探究”教学法有着坚实的理论依据,理论的主要指向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合作性和创造性。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中学赵凤芹邢立鹏 255400 近年来,化学教学改革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就总体而论,重教轻学,学生被动学习、效率低、能力差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脱节的现象还较严重。

怎样教?怎样才能教好?是摆在我们广大中学教师面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无定法,但无论如何都必须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

对化学教学而言,新课标要求:中学化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化学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学会学习的目的。

对于这种改革,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要发生很大的转变,使学生由以前的“学会”到“想学”再到“会学”,即“授人以鱼,亦要授之以渔”。

“引导--探究”式教学法正是籍于这一思想而产生的。

引导就是引路,是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提示学习方法。

探究是指教会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和一般顺序。

探究式学习不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而是转变为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变学生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一、“引导---探究”式教学法理论依据 “引导----探究”教学法有着坚实的理论依据,理论的主要指向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合作性和创造性。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学生不应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应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学生要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进行思考,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

“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初探

“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初探

“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初探“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是指通过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探究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将传统的教师为主导使用教材讲授知识的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探究来实现教育目标。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利用各种信息和知识资源,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兴趣主动进行学习的过程。

在自主学习中,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活动,同时还需监控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探究问题是指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和观察等方式来深入探讨和研究某个现象或问题的过程。

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调查、实验、讨论等活动来主动构建知识结构,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问题强调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启发式教学是指以激发学生思维和学习兴趣为核心,通过提出问题、引发思考、鼓励探索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

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主导者,而是起到引导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角色。

启发式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在“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教学者转变为学习的促动者和指导者,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资源、开展学习活动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还通过提出问题、指导讨论、激发思考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状态转变,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

新课标下单元主题教学初探

新课标下单元主题教学初探

新课标下单元主题教学初探一、引言随着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单元主题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这种教学方式以单元为主题,以探究为核心,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本文将探讨新课标下单元主题教学的概念、特点、实施方法和实践案例,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启示。

二、单元主题教学的概念和特点1.概念单元主题教学是以单元为主题,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形态。

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知识点为线索的线性结构,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强调知识的整合、迁移和运用。

2.特点(1) 以单元为主题:单元主题教学以单元为主题,将教材中的知识点按照主题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这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

(2) 以探究为核心:单元主题教学注重学生的探究学习,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单元主题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 强调知识的整合、迁移和运用:单元主题教学注重知识的整合、迁移和运用,通过引导学生将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实施方法1.确定单元主题确定单元主题是单元主题教学的第一步。

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确定具有代表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的单元主题。

2.设计学习任务学习任务是单元主题教学的核心。

教师需要根据单元主题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应该包括知识点的学习、问题的探究和实践应用等方面。

3.组织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单元主题教学的关键。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组织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初探_1

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初探_1

---------------------------------------------------------------最新资料推荐------------------------------------------------------ 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初探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初探爱因斯坦曾说: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是从新的角度去考虑老的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新课程下的生物教学倡导开展探究性学习,努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探究过程,主动提出探索性或求证性问题,并努力寻找在不同条件下问题解决的多种途径和可能出现的多种结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和创新能力。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过去的教育往往习惯于教育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而忽视了教育学生如何提出问题。

久而久之,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学生或不善于提问,或提出的问题仅局限于字词理解方面,缺乏思考的尝试和探究的价值,因而生物的教与学枯燥无味、简单机械,失去了生物原来应有的丰富多彩、生动美丽、应用广泛的本质。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谈谈生物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具体做法,以抛砖引玉。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在哈佛大学师生中也流传着一句名言:1 / 12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发现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显得更为重要。

喜欢质疑问难的学生,往往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进行创造性思维。

探究发端于问题,教师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教学的成败。

在教学中,应启发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不仅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体现,也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措施,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已成为新课程实施的热点,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问难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探究”为核心,以“问题”为引导的教学模式初探——《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课堂实践记实【背景与理念】生物新课改倡导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以类似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学习生物学,以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变,成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

随着课改的进行,“探究”几乎成为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的必须环节。

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片面的做法,把“探究”操作当作课堂教学的的唯一方式,过于追求课堂形式,结果导致为了“探究”而“探究”,甚至只“探”不“究”,或是虽然是在“探索”,但是学生不明白探索的是什么,不知道探索的目的是什么,导致课本中必要的教学目标却不能达到。

“问题教学法”是指学生依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式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选取或归纳出典型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研究,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以学生的提问为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

以“探究”为核心,以“问题”为引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一个比较优秀的教学模式。

笔者就《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进行多次的教学实践,感触颇深,下面结合这一内容的两次不同教学片断,就如何让“探究课”在倡导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基础上,利用“问题教学”模式来引导探究过程,扎实完成教学目标,谈一些思考和体会。

【案例】案例素材来源:浙科版必修Ⅰ第三章第二节《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部分教学环节。

第一次教学片断:片段一:扩散作用教师:1、拿出一瓶香水,在空中轻轻喷了一下。

问:大家有没有闻到什么气味?2、把一些糖放入一杯水中,不需搅拌,问:几时后,这杯水都会怎样?3、多媒体展示硫酸铜在水中扩散的图例,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观察分析三个现象,分析讨论,并思考得出结论:这三个现象都是分子扩散的结果,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扩散的结果是分子均匀分布。

师:请一位同学对扩散下一个定义!生根据以有的结论,得出定义:扩散是分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动的现象。

片段二:渗透作用的条件师介绍渗透作用实验的实验器材(主要包括烧杯、漏斗、半透膜、10%蔗糖溶液、清水)和操作步骤。

师问:完成实验后思考什么是渗透作用?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分组完成渗透作用的实验,并观察现象。

并根据实验的器材和现象分组讨论,分析并得到结论:水分子通过膜的扩散称为渗透,渗透的条件是半透膜和浓度差。

片段三:区别被动转运(扩散和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两种不同的方式多媒体展示O2扩散、易化扩散(葡萄糖进入红细胞)、主动转运(Na+出细胞膜K+入细胞膜)flash动画模拟过程,问:请区别三种跨膜运输方式。

生仔细观察三个flash动画模拟过程,分析讨论,很轻松就得出结论:扩散方式,不需要消耗细胞能量不需要载体,分子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易化扩散方式,不需要消耗细胞能量但需要载体,分子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主动转运方式,需要消耗细胞能量,并需要载体协助,分子可以从低浓度运输的高浓度。

师补充说明指出:扩散与易化扩散跨膜运输方式不需要消耗细胞能量而且方向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合称为被动转运。

课后反思:生物科学本身是一种实验科学,“探究性”教学模式比较适合。

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笔者非常注重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践、通过实验或通过多媒体资料来自主探究,积极参与构建知识体系。

从整个课堂构架看来,体现了新课改探究、自主、联系生活实际的要求,但是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却不是很如人意。

课后与学生交流,并和教研组分析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1、片段一中,扩散作用实例多且乱,学生看似热闹,并不是参与课堂思维,只是津津乐道于三个现象而已。

且在现象展示时过多的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明白探究的问题是什么,思考的目的和方向不明确。

2、片段二中,学生在做渗透实验时,并不明白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只是对现象好奇,而且不知道该怎么探究渗透发生的条件,因此真正参与探究渗透条件的只有几个对课本比较熟悉且本身比较聪明的学生。

而且一部分学生不明白这个渗透知识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有什么联系。

3、片段三中,感觉知识比较简单,但是不知道这样的知识有什么意义,该怎么运用到题目中。

而且对该知识感觉一看书就明白,但是自己想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思维却比较混乱。

综合以上三点,问题是出在过于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没有足够的引导,导致“探究课”形散神也散,探究也流于表面,学生只是跟着教师的步骤一步一步做下来,而知识的获得都是被动的,并没有真正构建出完善的知识体系。

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参与探究过程,能参与探究,明白探究的目的,并最终掌握知识而不是知道知识。

经过教研组的共同讨论后,笔者深刻的体会到探究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探究而探究,更不是为了场面的热热闹闹,其关键是要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参与知识自主构建过程,并有所体验、感悟和发展。

而“问题教学法”能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的情景和途径,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主动地深索、加工处理信息并应用知识以结局问题。

于是我重新设计本节课,在以探究为核心的基础上,采用“问题教学法”,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接受并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基于上述认识于是有了第二次教学的尝试。

第二次教学片断:片段一:扩散作用教师取一个烧杯加水并放入硫酸铜演示硫酸铜(蓝色)在水中扩散的过程。

师问:请一位同学描述一下他所看到的现象。

生仔细观察后,尝试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刚开始是硫酸铜滴入的地方是颜色是最浓的,然后蓝色慢慢向四周颜色比较淡的地方散开。

在现象描述完毕后,马上就有学生提出许多疑问,于是教师引导性的选择几个问题:颜色散开的本质是什么?散开的方向是?请预测最终的结果。

生反思刚才所观察和描述的现象,很容易得到:本质是硫酸铜分子从浓度高向浓度低的方向运动,最终整个烧杯里硫酸铜均匀分布。

师引导说: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就称为扩散,请一位同学来对扩散做一个定义。

学生再次分析现象,并思考得出结论:扩散是分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动的现象,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扩散的结果是分子均匀分布。

【这个是探究教学基本模式,由教师创设探究情境,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分析,进而归纳总结出结论,并对其进行迁移运用。

但是在创设情境后,提出有关引导性的问题,能让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而且更容易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理解探究的目的。

】片段二:渗透作用的条件师介绍渗透作用实验的实验器材(主要包括烧杯、漏斗、半透膜、10%蔗糖溶液、清水)和操作步骤。

师:扩散是分子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动,最终达到平衡的现象。

但物质在进出细胞时必须穿过质膜,我们把水分子通过膜的扩散称为渗透。

因此该实验是水分进出细胞的模拟实验。

【让学生直接明白该实验是水分进出细胞的模拟实验,也就知道探究渗透的知识为了用于分析细胞在不同条件下吸水或失水的情况。

】学生分组完成渗透作用的实验,并观察现象。

师问:水分的运输方向是?生观察到漏斗内的液面升高,很容易知道:水分子是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

学生自己发出疑问:为什么与扩散的定义中分子的运输方向不一样呢?师引导:联系硫酸铜在水里的扩散现象,以及两者现象的共同特点。

生恍然大悟:根据扩散的特点,水分子的渗透也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但水往往是溶剂,水也是从水分子多的运输到水分子少的地方。

另有学生补充说明:说明扩散的本质是从分子多的地方运输到分子少的地方,而且运输的动力是分子浓度差所形成的势能。

【虽然探究学习强调自主探究,但是适当的引导能让学生更加深入的探究现象中所发现的问题,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探究的更远更全面,有时候甚至会给教师一些惊喜,而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激情、活力和想象力的课堂。

】师引导学生思考几个问题:1、假如把漏斗内的蔗糖溶液与烧杯内的清水互换,实验结果会怎么样呢?2、假如把漏斗内的蔗糖溶液换成清水或把烧杯内也换成相同的蔗糖溶液,实验结果是怎么样呢?3、若把半透膜换成纱布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学生分组讨论这三个问题,甚至有的同学打算用实验去证明。

很快大部分学生都明白了渗透作用发生的本质是:半透膜和浓度差,而且两者缺一不可。

【面对比较复杂的情境或者比较抽象、陌生的问题,学生探究起来往往无从下手,甚至一心想从课本上或者其他同学或者老师那里获得答案。

特别是在普通中学里,学生的能力不强,更应该重视利用引导性的问题,象阶梯一样把探究的难度降低,扩大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

而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面对全体学生,使得大部分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知识。

】果真就有学生发现了新的问题:实验的结果中,漏斗内的蔗糖溶液与烧杯里的浓度能一样么?若不一样又怎么维持平衡呢?此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而且好象比较出乎本节知识的范畴,更加激活了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

此时教师适当的引导指出:大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最终漏斗内的液面高于烧杯内清水的液面说明什么呢?生豁然开朗道:最终漏斗内的蔗糖溶液肯定会大于烧杯清水的浓度,此时存在一定的浓度差形成一定的势能正好平衡漏斗内液面升高所形成的重力势能,才能达到平衡。

【往往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发现的问题更能激发课堂的活力,而往往解决这个问题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片段三:区别被动转运(扩散和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两种不同的方式多媒体展示O2扩散、易化扩散(葡萄糖进入红细胞)、主动转运(Na+出细胞膜K+入细胞膜)flash动画模拟过程,问:请大家设计一个比较表格区分三种跨膜运输方式。

学生仔细观察三个flash动画模拟过程,分析讨论,很容易获得三者的异同点,但是要设计表格去区分三者异同点,却让学生不得不仔细研究三者运输方式中可比较的点。

学生在制作表格前必须对三者的异同有个明确的认识,才能制作完成表格。

无形中学生在制作表格的过程中大大加深了对三种跨膜方式的理解。

【有时一个简单的问题,只要稍微转变方向,就可以让学生觉得是一个很有兴趣探究的一个问题。

】【对比反思】通过《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的成长纪实,笔者深深感受到生物课堂中,除了强调学生自主探究构建知识外,还应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适当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或者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载体,没有问题就谈不上探究,这是由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决定的。

在生物课程探究性学习中,教师除了给学生提供情境或线索外,应该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和确定问题,或者由教师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形成阶梯难度,然后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研究性活动,从而解决问题,获得性的知识和经验。

因此以“探究”为核心,以“问题”为引导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优秀的教学模式。

笔者对该教学模式结合自己的教学时间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

一、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研究性学习的起点,也是“问题教学法”的首要环节。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其是学生的自主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学生研究、创新的原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