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古诗练习答案(教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古诗文练习及答案
九年级下册古诗文练习一、文言文阅读(一)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
色愈恭。
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1.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3分)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非木柿故大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益慕圣贤之道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C.足肤皲裂而不知食不饱,力不足不足为外人道也D.以中有足乐者皆以美于徐公以光先帝遗德.下列对文段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A.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克服了无书、无师、求学路途遥远、生活艰苫等重重困难。
B.作者详写自己艰辛的求学经历,略写现在的成就,鼓励青年一辈努力学习,力求做到“业有精”,“德有成”,属于欲扬先抑的写法。
C.文中第一段画波浪线的句了表明作者求学诚恳、执着、机智。
D.好的品德修养是作者终能学有所成的土壤,因而作者得以“遍观群书”,得以“硕师名人与游”,得以“预君子之列”。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分)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高中语文古诗和文言文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本文档共10首古诗和10篇文言文,含答案和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潘阆秋夕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树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
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
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描写秦川秋色作了铺垫C.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E.该诗通过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太公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又不愿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2.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行经华阴崔颢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①平。
借问路傍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②。
【注】①汉畤(zhì):汉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
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
②长生: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寻求长生不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行经华阴”,必有所往。
所往之地,便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咸京”;太华、三峰、武帝祠等即为京都附近名胜。
B.诗的前六句全为写景。
由总而分,由此及彼,有条不紊。
起句气势不凡,以神仙岩穴的华山压倒王侯富贵的京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诗词语段阅读练习(含答案)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七年级语文(上)文言文语段及古诗词练习(含答案)童趣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余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为加点字注音。
怡.然称.快:庞.然大物:癞.虾蟆:项为之强.:2.上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之”字的含义。
(1)物外之.趣()(2)昂首观之.()(3)为之.怡然称快()(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翻译句子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③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5.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6.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7. 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
8.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8.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二.《〈论语〉十则》(一).理解填空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2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3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4 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并阐述为(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人教版语文课程古诗词解析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语文课程古诗词解析练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杜甫《月夜忆舍弟》中,下列句子填入空白处最合适的一项是________。
关塞楼前流落迹,舞回风度__不由人。
(欲)答案:欲2.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的下句填空,与上句产生呼应的一项是_________。
白海棠开通处,青田杨柳闭阴沉。
答案:青田杨柳闭阴沉3.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下列句子填入空白处最合适的一项是_________。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度__。
(三春)答案:三春4. 袁枚《马嵬坡》中,下列句子填入空白处最合适的一项是_________。
借问酒家__,何处有__人。
(牧童,子烟)答案:牧童,子烟5.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下列句子填入空白处最合适的一项是_________。
一种清新不可挈,曲肱亭上__一枝。
(日脚,看)答案:日脚,看二、选择题1. 下列哪个不是元好问的作品?A. 《钗头凤·世情薄》B. 《钗头凤·红酥手》C. 《钗头凤·绿蚁新醅酒》D. 《钗头凤·蓦然回首》答案:D2. 下列哪个不是白居易的作品?A. 《赋得古原草送别》B. 《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二》C. 《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三》D. 《赋得古原草送别·其四》答案:D3. 下列哪首诗不是杜甫的作品?A. 《月夜忆舍弟》B. 《月夜忆舍弟·其二》C. 《月夜忆舍弟·其三》D. 《月夜忆舍弟·其四》答案:D4. 下列哪个不是陆游的作品?A.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B.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C.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三》D.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四》答案:D5. 下列哪首诗不是袁枚的作品?A. 《马嵬坡》B. 《马嵬坡·临别赋佳人》C. 《马嵬坡·庆中秋》D. 《马嵬坡·百丈碧云深》答案:D三、简答题1. 简述杜甫的诗风和主要题材。
2020年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练习(含答案)
一、阅读《诗经·蒹葭》,完成(1)—(3)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答: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
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答: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
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二、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 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本诗用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窈窕淑女。
3.《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4、《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
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
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古代汉语上册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汉语上册课后练习题含答案一、填空题1.夫人洁其衣,菅其裳。
2.路飞遇鬼怪,走其无踪。
3.关雎发其中流。
4.顾惭不自适,无地自容。
5.马上相逢,明月共潮生。
6.枯屑虽小,细菌无所藏。
7.明月照积雪,光辉胜白银。
8.吾道不信紫微,妄谈龙象为虚。
9.微风拂面,绿叶纷纷。
10.画地作牢,守土如玉。
二、简答题1.古代黑体的结构是怎样的?答:古代黑体的结构是由左、右、上、下、中五个部分组成的。
左侧叫中横,右侧叫反中横,上半部分叫横头,下半部分叫竖尾,中间是黑点。
黑体横竖相交,点缀别致,自古以来备受推崇,是中国书法中独树一帜的字体之一。
2.古代汉语的字体演变经历了哪些阶段?答:古代汉语的字体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个阶段。
甲骨文和金文是原始字体,主要用来刻录在兽骨、玉器等材料上。
篆书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定下的正式字体,用来刻印制符。
隶书是汉代的公文书写体,是中国书法艺术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字体之一。
楷书是汉代隶书发展而来的字体,一直沿用至今。
3.《论语》和《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两大巨著,请简述它们的主要内容。
答:《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录,记录了其思想和道德观念。
其中著名的语录包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
《史记》是司马迁的史书,记录了中国历史上从三皇五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传说。
其内容包括官僚制度、军事制度、天文地理、礼制等多方面的知识。
《史记》中的著名人物包括封建王朝的建立者如周武王和秦皇帝,还有传奇人物如伯乐、钟离汉等。
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古诗词鉴赏强化练习(附答案)
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古诗词鉴赏强化练习一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题】(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案】(1)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或:借景抒情。
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问题】(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答案】(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浮”和“动”。
“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蟾宫曲·九日①张可久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
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
乌纱泛指帽子。
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
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问题】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古诗文阅读练习(有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古诗文阅读练习(有答案)古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8分)高梁桥水①,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
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
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
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
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
西山如螺髻②,出于林水之间。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③。
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
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
”思立亦以为然。
予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④,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⑤乎?(袁宗道《极乐寺纪游》【注】①高梁桥水:指位于北京海淀区西直门外高梁之水。
②螺髻:发型如螺壳形。
③盖:车盖。
古时为车上遮阳挡雨之具。
④挂进贤冠:挂,摘掉。
进贤冠,古代儒者所戴的缁布冠,这里指官帽或乌纱帽。
⑤情障:久存于心的愿望。
2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1)道.此入玉河____________ (2)去.桥可三里____________林,中间几处水田,西山好像人盘着螺旋状的头发,耸立在树林河水之间。
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道路的风景也很好,马在绿荫下前行,绿荫就像给马车做的车棚。
佛殿前有几株“剔牙松”,松树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大的松树大约有七八围(一人环抱的长度叫作围)粗。
空闲时节,我曾经和黄思立等先生一起来这里游玩。
我的弟弟袁中郎说:“这个地方就像钱塘、苏堤。
”黄思立也认为是这样。
我于是感慨西湖美景,我梦到很多次了,什么时候能挂起进贤冠(挂进贤冠,意思是辞去官职,挂起官帽,让给贤能的人),充当西湖六桥底下的游客,了却我一段山水情缘呢?(二)寇准传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1。
年十九,举进士。
太宗取人,多临轩○2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
或教准增年○3,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
部编版六上课内文言诗文习题(含答案)
一、古诗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
2.统摄全诗内容的一个字是“______”;全诗表达的情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孟浩然2.愁;羁旅之思/异乡愁绪/孤寂愁苦之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号________。
2.诗人笔下这场雨的特点是:________3.下列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首句描写乌云密布的景象,一场大雨蓄势待发。
B.第二句写暴雨骤至,说明大雨来得快而且雨点密集。
C.三、四两句描写雨止天晴、水天一色的壮阔景象。
D.此诗通过写秋季西湖景色的骤变,表达诗人的热爱之情。
4.下列对诗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写了诗人在望湖楼上遇雨的情景。
B.诗人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C.“忽”字突出了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雨的巨大威力。
D.“水如天”写出了湖面像雨前天空一般风起云涌。
答案:1.东坡居士2.急3. D4.B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是_______,“西江月”是________。
2.作品中写到夏夜特有的声音有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诗句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这首佳作以农村生活为题材,描绘出一幅山村夜行的图景。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两句通过嗅觉与听觉写出了农家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C.上片写晴,下片写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描写了骤雨将至的景象,也隐寓词人退隐生活中内心的不宁静。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的意思是,踏着小路在溪桥处转了个弯,忽然出现了社林旁边曾经见过的那个茅店。
答案:3.C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随堂练习-(教师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随堂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东皋.(gāo)千载.(zài)燕.然(yān)鹦.鹉洲(yīng)B.落晖.(huī)萋.萋(qī)属.国(shǔ)荆.门外(jì)C.驱犊.(dú)日暮.(mù)萧.关(xiāo)带禽.归(qíng)D.采薇.(wēi)征蓬.(péng)崔颢.(hào)没.马蹄(mò)【答案】D【详解】A.载zǎi;B.荆jīng;C.禽qín;故选D。
2.下列各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D.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答案】D【详解】考查对句子停顿的划分。
D项错误,正确断句应为“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3.下列诗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句是()A.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B.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答案】C【详解】“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这两句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AD为对偶;B为设问。
故选C。
4.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东皋薄.暮望(接近)牧人驱犊.返(小牛,诗中指牛群)B.芳草萋萋..鹦鹉洲(草木茂盛的样子)白云千载空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C.长河..落日圆(黄河)萧关逢候骑..(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D.江入大荒..流(辽远无际的荒原)几处早莺争暖树..(温暖的树)【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教资教招语文十四篇文言文作业及答案
1. 烛之武退秦师文学常识:《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又名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传为鲁国史官所著,主要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史实。
《左传》和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为“”。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体史书,也是“五经”之一。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界两司马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前四史翻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小练习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B.秦伯说,与郑人盟C.失其所与,不知D.何厌之有?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是:这B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既:既然C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伸展,扩张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秦伯说,与郑人盟.B.殚其地之出.C.宋有富人,天雨.墙坏D.晋军.函陵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答案《左传》、《左氏春秋传》、《左氏春秋》、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春秋末年、左丘明、《公羊传》《谷梁传》、“春秋三传”、编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丘明《左传》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司马迁《史记》史界两司马司马迁司马光《资治通鉴》(编年体)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汉书》前四史西汉·司马迁《史记》东汉·班固《汉书》南朝·范晔《后汉书》西晋·陈寿《三国志》小练习:1、A B 项说同悦,C 项知同智,D 项厌同餍。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1) 答案:到 听,听到 缘故 如此
解析:考察对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和积累。 (2) 答案:主人给他食物,(他)觉得食物淡而无味。
这个愚蠢的人没有智慧,就空口吃盐。 解析:考查对文言文重要句子的理解,尽量做到逐字翻译。
(1)注意要翻译出“与”为“给”的意思。 (2)注意要翻译出“空”为“空口”的意思。 (3) 答案:愚人无智,便空食盐。盐已口爽,返为其患。 解析:考察对全文的理解和对中心的把握。
2.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7课+望大陆》同步练习:解释加下划线字意思。
①葬我于
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②山之上,国有殇!
答案:在 为国捐躯
解析:①“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把我葬在高高的山上,让我能看见自己的故乡。“于”是在的意思。 ②“山之上,国有殇”:站立在山上,“我”以身殉国。“殇”为国捐躯。
(3) 从文中看,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1) 答案:给 离开 代词,代水缸 对······说
解析:本题考查常用的文言实词与虚词,要注意区分古今异义。文言文是初中以后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小 学所接触的基本上是简单的文言选段,包含很多富有哲理的故事,多读这样的文章,既能够培养我们学 习文言文的兴趣,为初中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还能给自己的作文积累丰富的材料,让我们在作文是 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是因此就想杀了它。“是以”因此;⑥“善”好的意思。
(2) 答案:你挑着狗到哪去啊?
想要卖给屠夫。
பைடு நூலகம்
解析:考查了翻译句子的能力。①“子担犬安之?”这句话中“子”是古人对男子的尊称,意思是“您”;
“安之”到哪儿去。这句话的意思是:您把狗送到哪去啊?②“鬻诸屠”这句话中“鬻”是卖的意思;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总结|古诗词曲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总结|古诗词曲练习题《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文学常识】《论语》是__儒__家经典著作,是记录____孔子及其弟子言行____的一部书,共20篇。
它与《__大学__》《__中庸__》《__孟子__》合称为“四书”。
孔子,名__丘__,字__仲尼__,春秋时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__儒__家学派的创始人。
【知识积累】1. 通假字(1)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 古今异义(1)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
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次。
今义:数词,三。
(2)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够。
3. 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学而时.习之:按时。
(2)动词用作名词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3)形容词用作名词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
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古诗词鉴赏强化练习(附答案)
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古诗词鉴赏强化练习一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题】(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案】(1)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或:借景抒情。
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问题】(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答案】(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浮”和“动”。
“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蟾宫曲·九日①张可久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
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
乌纱泛指帽子。
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
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问题】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
10-期中复习(一)课内古诗文(教师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知识精讲与专项练习(上海专用)
期中复习(一)古诗文
教学目标
1、能默写要求背诵的古诗文。2、掌握要求鉴赏的诗歌。3、掌握课内文言文知识
授课内容概要
※宿建德江(可以先要求学生背诵默写诗歌)
(一)原文与注释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
选自《孟浩然诗集校注》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西江月,词牌名。黄沙,即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西。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
B.第二句“乱”字形象地写出了急雨打入船中的状态。
C.第三句“卷”字生动地写出风力度之大,将大雨吹得无影无踪。
D.全诗描写了春日西湖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
10.本诗写了四幅图画,写出了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正确排序是________(2分)
A、狂风吹散图、白雨跳珠图、黑云翻墨图、雨过天晴图
【4题详解】
D.作者因酒而醉,更因西湖雨景之美而醉,进而激情澎湃,才写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本项“诗因醉而做”赏析片面。故选D。
8.“翻墨”的意思是(2分)
9.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一句“翻”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片乌云快速翻滚蔓延的动态。
专题02: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专题02: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题型1.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而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忽,辄以水沃面。
往往饘粥②不充③,日昃④始食。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朱熹《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注释】①再适:改嫁。
②饘(zhān)粥:稠粥。
③充:这里是吃的意思。
④昃(zè):太阳偏西。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何苦.而不平昼夜苦.学B.指通.豫南遂大通.六经之旨C.甚矣,汝之.不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慨然有志于.天下2.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B.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C.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D.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选择题必上古诗诵读静女教师版
选择题必上古诗诵读静女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小阅读-课内1.对《静女》这首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静女》)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
B.第一章“静女”尚未露面,但从她“爱而不见”的表现,可以推测出她矜持稳重的性格。
C.第二、三章是说小伙子的心上人到了,赠送给他一根色泽鲜艳的彤管,一根细嫩的荑草,小伙子欢悦欣喜。
D.小伙子对受赠的普通荑草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这既是“爱屋及乌”式的内心独白,又与第一章相呼应。
【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分析鉴赏的能力。
B.“矜持稳重的性格”错误,应为“活泼调皮的性格”。
“爱而不见”的意思是故意躲藏让我找。
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静女”活泼调皮的性格。
故选B。
2.下列对《静女》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写男青年与恋人约会的情景,给人以真实感。
B.诗歌第一章写青年之真诚,第二章写青年之欢喜,第三章写青年之痴情。
C.诗歌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的、纯朴的恋情。
D.第三章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突出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分析鉴赏的能力。
D.“第三章用借代的手法”不正确,“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突出爱情的真诚和纯美”不是借代,是比喻,以初生荑草来比喻爱情。
故选D。
3.下列对《静女》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以男主人公的口吻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
B.女主人公赠送给男主人公两样东西,男主人公更喜欢彤管。
C.该诗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把这对情人的恋爱活动描写出来了。
D.“搔首踟蹰”表现了男主人公的老实、憨厚、痴情。
【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形象以及手法技巧的理解分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专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锦答案:1.①被举用,被选拔②这(个)③“用来”或“用来……的(方法、过程、手段)”2.D (过:犯错误)3.A 4.A(A项“其”:都是代词,都指代“将接受大任的人”B项“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C项“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不译,宾语前置标志D项“于”:介词,“给”;介词,表比较,“比”)5.B(A应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行/拂乱/其所为”;D“入/则/无法家拂士”)6.C(应该是先正面论证后反面论证)7.A、D 8.D 9.(如果)在国内没有懂得法度的臣子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国家侵扰的忧患,国家往往会灭亡。
10.受艰苦磨炼之后,能够成就不平凡事业的人。
11.举例论证经历了痛苦的磨难在历史上建立了大的功业山东济宁卷答案:12.①常常②拿起13.①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4.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15.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
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浙江衢州卷答案:16.①(被)选拔②责任(使命、任务)③使……痛苦④被了解(明白)17.D 18.⑴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⑵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19.生于忧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贵州贵阳卷答案:20.①故:所以任:责任、使命②曾:通“增”,增加③过:犯错误(4分)21.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
(3分)22.事实成才治国生于优患,死于安乐(4分)23.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脸。
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砺之时。
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
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象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3分)吉林长春卷答案:24.战国儒25.⑴被起用⑵使……穷困缺乏⑶通“横”,梗塞,不顺⑷被了解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27.是下联的意思。
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
28.围绕“思想受到磨砺,培养顽强的精神和坚韧的性格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身体的摔打和体魄的健壮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在生活中经历挫折,承受失败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回答。
三、古诗文阅读(16分)(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0 -14题。
(11分)(甲)富贵不能淫(乙)从容就义答案:10.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意思的辨析能力。
A、C、D三项中的“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B项,“其”是副词。
表示反诘。
译为“岂,难道”。
11.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文言词语意思的把握:A项,“移”在这里是“动摇”的意思。
12.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D项,“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表述有误,应是:为了表现文天祥从容就义的气节。
13.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14.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愚公移山》中考试题4.D(苦:愁)6.A(愚公妻子只是“献疑”,并不是“强烈反对”) 7.(4 分)(1)(2分) 我和你们尽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险”“指”意思的各计0.5分)(2)(2分)你太不聪明了(或:“你简直太愚蠢了”)!(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甚”“惠”意思的各计0.5分)四、(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愚公移山[乙]蜀之鄙有二僧答案:9.①用箕畚②通“慧”,聪明③被……感动④到、及10.D(A.人称代词,他/表反问,可译为“难道” 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C.把/因为 D.都是“去、往”的意思。
)11.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汉”“阴”“陇”“断”译错一处扣1分,扣完3分为止。
)12.A(愚公之妻只是有疑,而不是坚决反对。
)13.①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
(1分)②甲文以神话结尾,(1分)乙文以议论结尾。
(1分)五、阅读《愚公移山》(节选),完成9 ~ 13题。
答案: 1.(1)苦于(2)顽固 2.(1)“我跟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2)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3.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嘲讽、怀疑的态度语言、动作4.(1)示例:夸父逐日(2)精卫填海等 5.略六、(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12分)11.①苦于;②赞同;③负荷,挑;④同“无”,没有。
(4分,意思对即可,每小题各1分)12.C:代词,他的(且:①将要②况且;以:①凭②连词,来;之:①助词②代词)(2分)13.(1)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2分)(2)你太不聪明了。
(2分)14.挖山不止的顽强意志,排除非议的坚定信心。
答全两点得2分;如只答出一点,但能说透彻,也可得2分;有其他理解,言之有理,得1分,言之有理且有新意,得2分。
古诗复习《饮酒》(其五)诗歌赏析答案:1A 2B 3B 4《饮酒》1悠然,闲适,恬淡,自然5“见”字表现出悠闲不经意,体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望”字是有意的向远处看,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
6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7不同意。
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言之成理即可)8.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2分9.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意思对即可。
2分10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
陶醉于其中的悠然自得11、作者表面写夕阳西下,倦鸟归巢,实则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应该返回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
《雁门太守行》中考试题汇编23.(2分)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或交战双方力量悬殊)24.(4分)引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1、首句用压城的黑云暗喻,一个“压”字把敌军的的情况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2、阅读全诗,试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方面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这首七言古诗,借用乐府就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颔联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的很壮美,其中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颈联中“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的刺客荆轲的《易水歌》。
尾联中的“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的燕昭王所筑,引用这个典故,作用是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这是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这里所说的“报君”、“为君死”跟封建时代臣子的“愚忠”有着本质的区别,“君”这是中央集权的象征,“为君死”即为维护中央集权战死。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句也可算得是诗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了。
(三)参考答案:1、悲壮惨烈,以死报国。
2、诗人把一个旷日持久的战争浓缩在一个昼夜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三幅画面,一是在白天将士们严阵以待,一是黄昏前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兵出其不意袭击敌人故答案是(B)《渔家傲》【阅读训练】 1.海天相接船摇帆舞,星河欲转磅礴豪迈2.怀才不遇的感慨3.殷勤问我归何处?海上仙山是自己的归宿追求自由光明的渴望4.婉约豪放5.词人借梦境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充分表现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及人生际遇坎坷的感怀。
词人还借虚幻梦境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其非凡才能和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因此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仙境,在这梦境中寻求出路。
7.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下阕的“九万里风鹏正举”三句虚实结合,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弘。
词作中对于开阔壮美的境界富于浪漫主义的想象,表现出作者内心一种刚健昂扬的气概,词风豪放。
【意境(壮美)1分、风格(豪放)1分,结合写景分析(一两处即可,不必面面俱到)2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8.“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
“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嗟”“谩”二字的神态各1分,伤时、怀己两方面的感情各1分)二:(1)比拟(拟人)。
(1分)由写梦引出(过渡到)下阕词人抒情。
(1分)(2)“谩”,空空、徒然;词人慨叹有才无用、怀才不遇;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含蓄交代自己向往“三山”的缘由。
(4 分。
每点1分)(3)此词充满了苏辛词豪放之气。
(2 分)此词气度恢宏,格调雄奇,一扫《漱玉集》婉约风格。
(2分)三、参考答案(1)示例: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
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而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2)答: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表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面前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春望》阅读练习5.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
(2分)“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2分)6.请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2分)参考示例:①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②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60.(1)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象是:“望”有“观望”“希望”“盼望”之意。
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希望战火平息;盼望能与亲人团聚。
(1分)(2)后三联写诗人内心感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渴望?(2分)反对战争,渴望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