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教案与反思

桃花源记教案与反思

桃花源记教案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桃花源记》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

能够运用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理解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所表现的美好愿景,培养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课文《桃花源记》的阅读与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的研究。

难点: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问题导入,询问学生对“理想生活”的理解和向往,引出本课《桃花源记》的主题。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内容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

4. 修辞手法讲解:讲解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让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整理笔记。

2. 写作练习:以“我的理想生活”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情况,以及学生对课文中所表现的美好愿景的理解和感悟。

也要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如课堂节奏的把握、学生参与度的提高等,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写作练习,检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12篇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12篇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12篇(桃花源记教学反思简短)《桃花源记》教学反思1一、选课匆忙、不慎重:〈桃花源记〉为传统名篇,平时教学至少需要两个课时,备课时并没有细细的去感觉时间的长短,虽然课堂环节压缩了一些,课堂流程也自以为紧凑。

但文言文教学要求实实在在,基本的教学内容是必须要完成的。

上学期将老师安排靳文红孟刚军共同完成《黔之驴》的教学是正确的,示范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程序。

课前调动比较到位,学生学得投入并实在,不会的举手是真的在质疑,会的举手也是真的在答疑,县里学生有太多的单纯,市里学生有太多的浮躁。

面对这样的学生,谁也不会做秀般硬走过去的,拖堂便成必然。

将老师在回来的路上说为我感动的话是赞赏,但也是安慰,但愿赞赏的成分多些。

无论如何,拖堂总是不应该的,况且是观摩课。

二、感念张老师,匆忙地选择《桃花源记》的自信,来自于几年前在“北关区中小学衔接教育研讨会”上作此课的成功。

那节课的好评持续了好久,“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琅琅美读、巧妙设问所引发的对作品难点的轻松理解、学生精彩纷呈的发言、“一一为具言所闻”的内容想象、“豁然开朗、无人问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词语积累,亮点迭出,听课老师和评课领导反映挺好,自己也颇为得意。

那节课是用的张鸿雁老师的学生,之前,张老师先进行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处理字词、疏通文意,这是枯燥的环节,却是最基础的铺垫。

没有第一课时的平淡与扎实,就没有第二课时的从容与创新;没有平时教学的训练有素,就没有公开课上的潇洒与亮丽;但是,张老师自己从没说过有她的功劳,而且,她连这个感觉都没有,总是那么自谦。

而我,之前也从来没有感觉,直到今天,同样一课,处理得局促吃力时,才去回想那一课为什么会有从容与轻松,才心有所动,才无限感慨。

一直以来,七中语文组好象也出了我们几个“骨干”,比赛、演讲、作课,带来不少的荣誉与风光。

张老师、韩老师好象一直是在背后的,作课用她们训练好的学生,评课受益于她们直率的点评,共事多年,一直享受着她们的帮助,享受着她们的欣赏,还一直自以为是,好象业务比她们强。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通用6篇)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桃花源记的教案,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桃花源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1. 落实课文的朗读和古文字词理解。

进行古文基本知识的积累。

2. 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及课文的背景知识,明确作品的解读离不开作者,环境和文化背景。

3. 要求复述课文基本内容,初步思考作品的含义。

[教学重点]:1.古文字词的掌握,课文的翻译。

2.作者及课文背景知识的了解。

[教学难点]:古文字词的识记以及知识点的梳理和归纳。

[教学方法]:教授法,提问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要点]:课文朗读,探讨关于课文作者的信息,教授生字,生词,归纳古文字词(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㈠导入(5分钟)⑴ 今天在上课的开头我先请大家来听一首民歌,大家可以先闭上眼睛,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勾勒出一副风景画,等到音乐结束。

我要请同学来描述一下他的感受。

(音乐《梦入桃花源》,约2分钟)⑵ 提问。

请2-4个同学来描述一下他听完音乐的感受以及他脑海里所呈现的画面(2分20秒左右)⑶小结辞:正如同学所说,音乐中所描述的桃花源是个令人是神往的地方,像一个美好的梦。

相信大家对金庸笔下的“桃花岛”并不陌生,那里有美丽的景色,精致的楼台还有俏丽的黄蓉。

那么关于桃源的美梦是谁最先开始做的呢?那就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了,有个叫陶渊明的东晋文人,他将自己的梦记录了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

(35秒)㈡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

(10分钟)⑴提问:大家知道陶渊明吗?知道陶渊明的故事吗?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2-4分钟)⑵ 关于作者陶渊明,书上只做了简单的介绍,他又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

东晋浔阳柴桑人,也是今天的九江市人。

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手握重兵,声威煊赫一时。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通用13篇)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通用13篇)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通用13篇)桃花源记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就出自我们即将学习的课文《桃花源记》,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胸怀大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远离官场的隐居生活。

本文写于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的时候,他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感知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通过文中注释及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力求做到准确地朗读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边读边指出须注意的字词读音。

便舍(she3)船豁(huo4)然开朗屋舍(she4)俨(yan3)然阡陌(qian1mo4)衣着(zhuo2)黄发(fa4)垂髫(tiao2)怡(yi2)然要通邀读yao1意为邀请咸(xian2)间(jian4)隔魏(wei4)晋郡(jun4)下诣(yi4)刘子骥(ji4)3、学生自由朗读后分男女朗读。

4、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准备开展理解活动。

四、我译大家评1、一个同学翻译一个句子,其他同学听后做评论,看翻译得好不好,若发现不足或有不同意见,可以说出自己的意见。

2、复习翻译文言文的方法:A、通过加字换字的方法。

部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优秀4篇

部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优秀4篇

部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优秀4篇部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对照书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查找有关作者资料及相关时代背景。

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以“世外桃源”成语导入。

明确:世外桃源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争、没有剥削,和平安宁的理想之地,它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学生谈过去对“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理解。

2、作者简介: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出身于没落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后人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务农生活、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代表作有诗《饮酒》、《归园田居》,散文《归去来兮辞》等。

本文选自《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诗人的社会理想。

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

学生先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3、诵读课文:①、听读,注意字音、断句及节奏;②、跟读;③、朗读,读准字音,掌握节奏;④、选部分学生在全班读,大家评。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个别点拨二、自主学习,收集、归纳、整理问题交流。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对照书下注解,小组合作翻译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自主合作学习,教师个别指导。

2将产生的问题汇总,在全班提出寻求帮助。

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点拨,板书要点。

3剩余时间自读课文。

自由朗读。

三、布置作业:1、尝试背诵课文。

2、整理文中词类活用现象。

3、归纳源自本文的成语。

板书:1、古今词义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新鲜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来此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桃花源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整体阅读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对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句子进行解析;对文章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进行介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思想,了解陶渊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2. 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要词汇和句子的解析、文学背景和作者简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桃花源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 课堂讲解:a. 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b.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c. 解析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句子,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置身于桃花源,描述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课后习题,进行详细讲解,指导学生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思想:追求理想生活2. 写作特点:描绘优美景色,表达作者情感3. 语言特色:优美、朴实、生动4. 重要词汇、句子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桃花源的插图。

b. 仿写一篇以“我的理想生活”为主题的作文。

2. 答案:a. 插图:根据课文描述,展现桃花源的美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推荐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桃花源记》教学反思(精选11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教学反思(精选11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篇1我这堂课是《桃花源记》的第二课时。

在前堂课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我把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复习旧知和理解主旨。

古文的字词解释比较枯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两个检查的环节:“大家来找茬”和“古今大不同”,让学生找错纠错,辨析古今词义,学生发言踊跃,达到了复习的效果。

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社会理想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课前我布置学生研读课文,针对课文内容提出六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我把问题汇总后,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了精心的筛选、分类、组合、提炼,排列,整理出六个探究题。

为了使自主探究顺利展开,我又为学生搭建脚手架,设计了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在课上,我把学生的问题和提问者的名单一起出示,提高了学生研究的热情。

我以小组讨论作为探究的形式,各小组选择两到三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指定一名成员代表小组在全班交流中发言。

教师在小组讨论时巡视,了解各小组的选题及进展。

最后交流时,各小组都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他们或各抒己见,或达成共识,相互质疑,相互补充,完善了自己的研究结论。

总结我的这堂课,教学目标明确,流程清晰,教师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学生平等对话,突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虽因时间关系未能完成所有的探究题,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对主旨的理解也更进了一步。

反思这堂课,更多的是存在的不足。

结合我研究的课题“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的研究”,我在教师的评价语言上还应作以下的探索和改进:1、评价语言的激励性还要强化。

我在本课教学中对学生的激励性的评价多为“好”“很好”,比较单一,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

2、评价语言的分析性还要细化。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设计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设计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设计教学反思《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优秀的教案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的优秀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后来,人们便利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喻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现在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描绘桃花源美好境界的?作者为什么创设这么一个理想的美好境界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2.板书《桃花源记》,齐读课题。

《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

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生先说,师后补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

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三篇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三篇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三篇《桃花源记》为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所作,是一篇名副其实的传世佳作。

我非常喜欢作者描绘的如真似幻的美好社会。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教学反思,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一本周二至周四,我校所有高级教师和省、市骨教师每人上一堂公开课。

于是,我按照教务科贴出的时间表,根据本班学生的教学进度,在本周二上午第三节顺其自然地上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篇千古传诵的文言文。

对于九年级的听障学生,采用降一级人教版语文教材学习古文是很有挑战性的。

好在《桃花源记》是以记事为主,借助情节曲折的故事来为读者展现一个环境优美、生活富足、民风淳朴的美好世界,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没有多大难度,难的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因此,在上这节公开课前,我们师生已用几个课时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学习了生字词,重点句子的意思和一些常用的文言文知识,基本掌握了课文内容和理清了文章思路。

甚至,个别学生还能背诵课文。

在此基础上,我把这节公开课的重点设为“感受桃花源的美”,难点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确定好重难点后,在实施教学时,我分五个环节进行,首先是“问题导入”,我设的问题是:看看桃花源美在哪里?想想它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两个问题实际就是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

接着就是第二个环节“整体感知”,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用“桃花源”为中心词,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梳理文章顺序,再请一位学生简单复述课文,这其实也是温故知新,为学习下文做铺垫。

然后就利用图文并茂的课件,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学习重点句、段,通过“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来感受桃花源的景色美、生活美和人情美,水到渠成地突出了重点。

然而,由于没有把握好时间,后面的环节有点仓促,不能自然地突破难点,最后一个“读后感悟”的环节也没时间感悟,只好草草收兵。

后来,我又听了好几位老师的公开课,感觉受益不少。

再次反思自己和借鉴同事,这几天来,我感悟最深的是:今后,无论上公开课还是平常课,不求自己有多完美的表现,但求学生在我的课堂上能专心地看,投入地读、大胆地说,尽情地写,从中获得一点知识,得到一点锻炼,受到一点启发。

桃花源记教案课后反思

桃花源记教案课后反思

桃花源记教案课后反思这是桃花源记教案课后反思,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桃花源记教案课后反思第1篇本文的重点就是感悟桃花源的环境美、生活美,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我先让学生感悟桃林美景,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居然没有举手,出示了桃林的图片,才有一个同学妙语连珠,描绘了桃林美景。

再次感悟桃源的美及感情时,我认为这是较难的,并且是教学的重点,就设置了合作探究的环节。

但学生的掌握情况看,桃花源的美这个问题可以不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偏难,可以用合作探究的方法。

为了进一步的启发引导,我也出示了相关的图片,但这些图片所起到作用不大,我又在黑板上画了桃源美景图,但由于水平有限,画画的效果并不是很好。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时,启发引导她们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去分析理解。

还没用我去启发,学生就很顺利的回答出来,(可能是他们已经讲过的原因)。

桃花源记教案课后反思第2篇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感觉很美,美得摇头晃脑,佩服的五体投地;后来教《桃花源记》感到很爽,无论是通篇纵览还是咬文嚼字,无处不感到其美美不胜收。

究竟它美在何处呢?我反复品味,归纳出以下几点:一、语言美,如歌1、叙事简约,给读者留下更多回味的余地。

例如: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渔人要回答的内容本来应该有很多,可是作者只用了一句话三个字“具答之。

”作为回答,简约至极。

类似的有:“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诣太守,说如此。

”2、长短句相间。

课文中长句、短句交替出现,错落有致,形成一种节奏美。

例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桃花源记》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音律美。

二、景色美,如画在作者笔下,由于诗人的奇特的想象,桃花源的景色美丽如画,试看课文中的两次景物描写:“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那潺潺的小溪流水,两岸满山遍野的灿烂的桃花又是何等的如画美景。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课时布置】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教学设想〗通过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同学间互相进行试讲的方法,学生基本在指导下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教师介绍:今天咱们来认识中国古代东晋时一位杰出的诗人,陶渊明。

他生于东晋后期,经历了晋宋易代的变化,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少年起就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纷扰,出仕到辞官归隐更是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化,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的和不满的。

“不肯为五斗米折腰”。

归隐后,安贫乐道,乐天知命,清高自赏,消极遁世,多写田园风光,文风清新质朴,恬淡自然,简洁含蓄而又富有韵味。

历代都有很多人为陶渊明的诗文作注,其人数仅次于杜甫。

二、解题三、朗读课文朗读要求:1、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

2、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四、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强调局部字词的读音生字:俨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诣、骥、津多音字:豁然、衣着、间隔、舍、语、属答还遂通假字:要—邀一词多义:志、寻、遂一义多词:悉、并、具、咸、皆古今异义:妻子、无论、交通、绝境、间隔五、学生两人一组,参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之后请几位学生起立说课文大意,老师和其他学生倾听并纠正他们翻译得不够准确的地方六、作业1、读课文三遍;2、整理课堂上找出的几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他的所见所闻的记叙方法。

2、学习巩固关于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今异义的区别以和一词多义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重点〗2、巩固古汉语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源这一社会理想的实际意义。

〖教学设想〗用指导自学、学生试讲、启发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作者塑造的“世外桃园”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文章的主题。

预习要求:1,给下列字注音:缘旷豁髫诣骥2,朗读并试背课文。

教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1-2节的词语。

一,导入新课:1,根据《扬子晚报》的一则消息“云南发现“世外桃园””引入新课……2,板书课题: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强调:源:水的源头。

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头。

补充:陶渊明,名,潜别字,元亮东晋文学家。

指导: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的其他情况。

二,检查预习:1,找学生朗诵课文。

2,给下列字注音:缘旷豁髫诣骥集体订正三,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的结构;重点学习1-2节的词语。

四,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并讨论就文章的结构设计问题:疏导:结构方面的问题,一般包含:线索,段落等问题。

可以结合课文阅读重点一考虑。

总结可以讨论问题: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只将阅读重点一开变一下)2,标出文中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

3,据此划分课文的层次。

明确:1—2两个问题的设计可以参考课后思考题五。

五,学生再一次阅读全文,师生共同讨论完成1-3题:总结明确:1,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

疏导:行踪可以理解为:地点的转移。

2,表示行踪变化的词句:板书:缘溪性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停数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展开想象,品味桃源胜境。

3、联系背景,感悟作者思想。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4篇)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4篇)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记》教案篇1《桃花源记》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与基本内容。

3.对文章所写社会现实与社会生活有所了解。

过程与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提高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兴趣,在比较阅读中品鉴文言文。

3.理解作者寄托的理想生活。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及主旨思想的分析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基本方法的掌握主要通过教师讲授与课堂实践来完成,在实践中掌握与运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从《消失的地平线》中对香格里拉的描写,引导学生走进“世外桃源”。

2.引导学生说一说“你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

导语:英国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虚构”了一个叫“香格里拉”的东方城市,那里有着旖旎的风光、蔚蓝的天空和纯净的土地,是一个宁静、安逸、悠远、知足、明朗、和谐的理想归宿。

人们常常将自己理想中的居所成为“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让我们一起跟随陶渊明的脚步,探访那片神秘的土地。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0篇)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0篇)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读准下列字音:豁然俨然衣着阡陌鬓要邑诣骥语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二)潜力目标1.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

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潜力,这样能够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资料。

(三)情感目标1.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好处和消极好处。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读准生字的字音。

2.了解作家陶渊明。

3.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4.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

5.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

能够透过以下问题来带动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l.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2.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3.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三)教学过程1.简介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东晋时人,祖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

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

二十九岁出什,但几次做官都但是担任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

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亲自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较多地接触了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故事情节,能对作者描写的理想社会进行正确的评价。

(2)掌握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词语。

(3)能补出文中省略的内容,并对文章进行准确的翻译。

2.学法指导:(1)弄清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政治主张,有助于理解作者创作此文的原因。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译全文,难点请教老师并积累重要的词语(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3)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正确评价“桃源式”理想社会的积极性与局限性。

(4)认识本文流传下来的成语,并会使用。

二、预习导引: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原籍江州浔阳柴桑(今九江市附近)人,东晋诗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士族,少年颇有壮志,博学善文。

他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回家。

35岁时,在江陵做桓玄幕僚,辅佐桓玄。

后因玄反迹暴露,乃离去。

40岁做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因叔父推荐,为彭泽令。

终因政治难图,又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便辞官离去,在官仅80余日。

作《归去来辞》以明其志。

此后,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田园生活,自食其力,再没有出仕。

63岁时,他为自己写了《统歌诗》、《臼祭文》,不久就逝世了。

隐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他的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著有《陶渊明集》。

2、背景资料《桃花源记》大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在此之前作者就不满黑暗现实,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而毅然辞官归隐。

即使这样,但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

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激起了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又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5篇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5篇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5篇桃花源记教学反思5篇 篇⼀: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为东晋⼤诗⼈陶渊明所作,是⼀篇名副其实的传世佳作。

我⾮常喜欢作者描绘的如真似幻的美好社会。

对于这篇古⽂学习,我认为朗读是⾸要的,更是必要的。

古⼈云:“书读百遍,其义⾃见”是有道理的。

那么这篇课⽂究竟能给同学们哪些知识和能⼒呢?我认为,通过对课⽂的分析,主要有以下⼏个⽅⾯值得学习:⼀、继续培养同学们通过课外查预习的⽅式⾃我解决问题的能⼒;⼆、对⽂章的总体感知能⼒。

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课⽂⼤意;结合课下注释,加深对课⽂的理解;再通过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了解,对课⽂有更深⼀步的理解。

这时如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那就是学有所获的表现。

三、对古⽂知识点的识与记。

巧妇难为⽆⽶之炊,学习⽂⾔⽂,必须进⾏⼀定数量的⽂⾔知识的积累。

⽽这篇课⽂的⽂⾔知识点⼜主要表现在三个⽅⾯:其⼀,古今异义词;其⼆,⼀词多义;其三,⽂⾔句式中的省略句式,在本⽂表现突出,要在翻译时根据意译的⽅式适当补出来。

我认为通过对全⽂的背诵,是对⽂⾔知识点识记的最好⽅法。

本⽂的教学,我的设想是以学⽣朗读与⾃学为主,教师点拔为辅,“学、问、讲、练、创”为教学理论⽀撑。

在教学中,我把“读”作为贯串课堂的主线,通过“读通、读懂、读深”三个步骤逐步加深对课⽂的理解。

先让学⽣疏通⽂中的字词句,特别注重句中的停顿和句⼦的语⽓,再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意;在此基础上借助幻灯⽚把桃花源记的美景与⽂字结合起来,引导学⽣去探讨本⽂的思想内容和主旨。

这节课上有⼤多数学⽣能积极投⼊到教学中,对本⽂的学习⽐较感兴趣。

只有⼀些后进⽣不能进⼊状态,还有给学⽣朗读的时间不够充裕。

如果学⽣能主动就课⽂思想内容作更进⼀步地探讨,结合现实社会进⾏反思,那就锦上添花了。

篇⼆:《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 ⽂⾔⽂教学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名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传授⽅法,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的探索。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一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历尽千年,风采依然的美文。

陶渊明用洗练的笔墨,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人间乐园的图景。

让世外桃源成为人们心目中理想的代名词。

全文用清新朴实的语言描写了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桃花源中的景物,环境,风情和交往等。

景物描写神秘优美,有静有动;人物描写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引发了千百年来读者的无限遐思。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

在阅读中有激情有活力,但往往缺乏理性,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吃不透抓不准。

因此,学习中必须引导学生从句式,文言现象和重点词句入手,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体悟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要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掌握方法,诵读课文。

3.理解重点字词和句式,通译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齐答:处处志之;诣太守,说如此;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总结:看来大家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复习的很不错。现在,齐读全文,注意节奏。
三、梳理结构
1、师:本文是以渔人的游踪为线索的。请大家思考,根据他的游踪,可以把文本分为几个层次?请大家给每个层次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生:以渔人的游踪可以这样划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层,二、三自然段为第二层,四、五自然段为第三层。
师:大家的思维真是活跃!是啊,桃源人为了躲避战祸而躲进这一绝境中生活了几百年,他们生活的环境是非常美丽的,而且人与人之间也是和平友爱的,从老人小孩每天都快快乐乐就可以看出来。总结起来不外乎两方面,一个是景,一个是人。
板书:景:神秘美丽人:民风淳朴
与世隔绝热情好客
四、主旨探讨
1、师:大家推测一下,这里的壮年劳力都能从事什么劳动呢?
生:他们可以种田,从“其中往来种作”看出。
生:还可以养鱼,种桑树和竹子,因为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生:而且还可以养蚕,织丝,做衣服。从“设酒”可以看出他们还会酿酒。
师:同学们的观察力真是强啊!而且很细心,还会联想。看来这里的行业很多,百姓是安居乐业的,的确是个好社会,令人向往。
2、师:这样一个社会,他们缴税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二、回顾
以提问形式复习上节课内容。
1、师: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生齐答: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师: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
生齐答: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师: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生齐答:复前行,欲穷其林……
4、师: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
生齐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相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他们应该不交税吧!不然,老人孩子怎么会那么快乐呢?
师:你是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发现的吧!还有吗?
生:还有,他们当时是一个人带着他的妻子儿女还有同乡人一起来到这里的,都是一个村的人,没有官府,当然就不会缴税了。
师:你分析的很有道理。在《桃花源诗》里有一句写的更加清晰:“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可见,在桃花源里是没有税收,没有剥削,更没有官府的压迫的,可以说桃源社会是和谐自由美好的。那么,你可以用几个合适的词语来形容桃源人的生活吗?
(学生讨论,回答)
板书:和平安定,幸福和谐,平等自由
3、师:从这样一个社会形态我们又发现了一个现象,它与我们现代文明社会有一致的地方吗?那些地方时一致的呢?
生:有很多一致的地方,比如社会安定,和谐,人民生活还是比较快乐的。
4、师:看来,陶渊明的思想很有生命力呀!历经千年后的今天啊,我们过上了他们向往的生活,和平安宁,没有剥削,这是陶渊明梦想中的社会。但是这个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请你从文中找出依据。
小标题可以概括为:逢桃源——访桃源——寻桃源
2、师:从渔人最开始的“忽”“逢桃源”到最后“寻桃源”的“未果,寻病终”,由始至终,桃花源给我们一种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这样的桃花源很神秘。
师:是啊,相逢是“忽”,结果又千方百计寻访不得,桃源的神秘感油然而生。那么在你的眼中,桃花源还有什么特色呢?
生:我觉得桃花源是美丽的,这可以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看出来。
5、师:桃源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生齐答: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师:桃源人为什么会来到这里?哪些句子写出了他们与世隔绝的久远?
生齐答: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师:这个不守信用的渔人回去后做了什么事?后果如何?
生:不能实现。因为最后两段中说他们寻找桃花源,但是“遂迷,不复得路”,还有刘子骥去找,“未果,寻病终”,这些都暗示了这个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师:是啊,如果你细心阅读课文,就会感到作者出处都在暗示这个桃源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社会里根本就找不到,它再美,只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是作者梦中的理想国。
有句话说,“上帝关上一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回归田园的陶渊明摆脱了心灵的枷锁,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让他的精神和肉体都得到了彻底的放松,于是,他用笔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绝美的世外桃源。
归隐后的诗人开始过农民的生活,所以他更深的了解了下层百姓的苦难,心中充满了对他们的同情,于是就产生了这样一个“和平,安宁,平等,幸福”的桃花源,它不但是作者的向往,更是千万伸出困境中的百姓的渴望。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落实课文的朗读和古文字词理解,进行古文基本知识的积累。
2.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及课文的背景知识,明确作品的解读离不开作者,环境和文化背景。
3.难点就是从字里行间理解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即作品的深层内涵。
课时安排:
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5、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这就要我们更加深入来了解陶渊明所生活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做到知人论世。
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投降,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税收繁重,土地荒芜,民不聊生。
陶渊明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政治黑暗的时期,空有济世之志却报国无门。其实青年时期的陶渊明是十分有抱负的,秉承“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他是想有一番作为的,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名将,官至大司马,所以他所受的教育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统路线。然而,现实的残酷撕碎了他的梦想,他心中是十分悲愤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比如,王勃之于滕王阁,崔颢之于黄鹤楼,范仲淹之于岳阳楼,欧阳修之于醉翁亭,李白之于敬亭山,莫不如此。他们写的都是实景,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却是虚构的。
以一篇诗文虚构一个仙境而令人神魂颠倒,这在中外都是少有的。上节课我们从优美的文字中领略了桃花源的美丽,那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通过这些美丽的文字去领悟作者的精神世界,体会桃花源的价值。
生:我从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中的“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这些句子让我觉得桃花源曲折,隐蔽,而且很幽深,不好找到。
生:桃源人用很好的酒食招待渔人,说明他们很热情,也很好客。
生:他们生活在“绝境”中,也表现了他们厌恶战争,喜欢和平和幸福的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