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防灾科技学院学科专业结构优化的思考
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改革思路 解读
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改革思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科专业的调整、优化和改革成为当今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学科专业调整的背景、必要性、目标、措施和建议等方面进行解读,以期引发对学科专业发展的深入思考。
一、学科专业调整的背景1. 社会需求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学科专业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新兴的学科专业需求日益增多。
2. 教育体制改革:教育部门对学科专业的设置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兴趣进行调整和优化,使学科专业更贴近市场和实践。
3. 国际化与跨学科交叉:国际化背景下,跨学科交叉成为学科专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学科专业的调整需要考虑到国际化的需求和跨学科交叉的发展。
二、学科专业调整的必要性1. 适应社会需求:学科专业调整能够使教育更贴近社会需求,培养出更适应市场的人才,提高社会发展的效率。
2. 提高学科质量:通过调整、优化和改革学科专业,可以提高学科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3. 推动学科交叉:学科专业调整可以促进学科间的交叉合作,形成多学科的交叉结合,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三、学科专业调整的目标1. 适应市场需求:学科专业调整的目标是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出更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2. 提高学科水平:通过学科专业调整,提高学科专业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提高学科专业的竞争力。
3. 促进学科交叉:学科专业调整的目标之一是促进学科交叉,形成新的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四、学科专业调整的措施1. 调查研究:学校可以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市场需求和学生兴趣,为学科专业的调整提供依据。
2. 专家评估:学校可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学科专业的评估和改革建议,为学科专业的调整提供专业化的指导。
3. 行业合作:学校可以加强与行业的合作,根据行业需求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开设新的学科专业。
4. 教学改革:学校可以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竞争力。
推动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走深走实的若干措施
推动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走深走实的若干措施引言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和就业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学科专业结构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走深走实。
一、加强需求分析,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首先,高校需要加强与各行业、企业的合作,了解各行业的用人需求和发展趋势。
其次,建立健全的需求分析机制,通过调查、调研等方式,及时了解社会需求的变化。
最后,根据需求分析结果,对现有学科专业进行优化调整,增设新的专业,淘汰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
二、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综合型人才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人才,我们需要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模式。
首先,高校应该建立跨学科的学院或研究中心,促进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其次,鼓励学生在选课时跨专业选修,培养综合素质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最后,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推动学术界的创新和突破。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就业竞争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需要加强实践教学。
首先,建立与行业合作的实践基地,提供实习机会和实际项目的参与机会。
其次,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最后,建立就业导向的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的支持。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师资队伍是推动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高校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加大引进优秀人才的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学者来校任教。
其次,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最后,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和教学改革。
五、加强学科评估,提高学科质量学科评估是推动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为了提高学科质量,高校需要加强学科评估工作。
高校 专业结构优化调整
高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
高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高校专业结构也需要不断优化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高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应该加强对市场需求的调研和分析,了解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增加紧缺专业的招生计划,减少过剩专业的招生计划。
其次,应该加强对学科发展趋势的研究,紧跟学科发展前沿,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此外,还应该加强对高校自身特色和优势的挖掘和利用,打造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在高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职业规划,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
其次,应该注重学科交叉和融合,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具有跨学科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此外,还应该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为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提供有力的支撑。
总之,高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高校、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
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学科专业的设置调整优化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专业设置的背景、调整的原因、优化的方向以及改革方案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路和建议。
一、背景分析学科专业的设置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和核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传统的学科专业设置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而且,一些学科专业的设置过于冗杂,重复性强,导致学生选择困难,培养效果不佳。
二、调整的原因1.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复合型、创新型和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因此,需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
2.学科交叉融合:科技的进步和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得传统学科的边界逐渐模糊。
为了培养具有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的人才,学科专业的设置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3.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传统的学科专业设置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三、优化的方向1.减少重复学科:对于一些学科重复性较高的专业,可以考虑合并或者取消,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和学生的选择困难。
2.增设前沿学科: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新兴学科的发展趋势,可以增设一些前沿学科专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领导才能的人才。
3.加强跨学科培养:在学科专业设置中加入跨学科的课程和培养方案,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跨学科思维能力的人才。
4.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在专业设置中注重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环节的设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的关键,需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四、改革方案1.开展专业设置调研: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教师和社会对学科专业设置的需求和建议,为调整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我国防灾减灾领域学科发展及其专业设置——从学位管理制度谈起
第16卷第4期2014年12月防㊀灾㊀科㊀技㊀学㊀院㊀学㊀报J.ofInstituteofDisasterPreventionVol.16ꎬNo.4Dec.2014我国防灾减灾领域学科发展及其专业设置从学位管理制度谈起秦㊀琴(防灾科技学院ꎬ河北三河㊀065201)摘㊀要:我国高校在防灾减灾类人才培养中存在一些现实困境ꎬ如:灾害学的学科地位较低㊁防灾减灾类学科及专业设置不灵活㊁学校管理制度及其相关条例的约束等ꎮ从我国学位管理制度谈起ꎬ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高校专业设置与交叉学科发展情况ꎬ探讨我国防灾减灾领域学科发展及专业设置对防灾减灾人才培养造成的影响ꎬ并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大我国学位管理制度的改革ꎬ确保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ꎻ二是对灾害科学的研究走向系统化㊁社会化ꎬ发展国内高等学校防灾减灾类专业本科教育ꎻ三是防灾减灾类专业课程设置从横向和纵向上都要体现综合和交叉的学科属性ꎮ关键词:学位管理制度ꎻ防灾减灾ꎻ专业设置ꎻ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0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047(2014)04-0090-05收稿日期:2014-11-5基金项目:中国地震局教师科研基金项目(20110133)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3GL060)ꎻ防灾科技学院第四批重点建设课程资助项目作者简介:秦琴(1983 )ꎬ女ꎬ博士研究生ꎬ讲师ꎬ主要从事高等教育规划与管理领域研究ꎮ0㊀引言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ꎬ自然灾害种类多㊁发生率高ꎬ对我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1]ꎬ加之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ꎬ人们逐渐认识到研究灾害的发生㊁发展规律ꎬ增强防灾㊁减灾能力在国家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意义ꎮ因此ꎬ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成为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2]ꎮ然而ꎬ承担着防灾减灾人才培养重任的高等学校由于各种原因ꎬ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ꎬ不论是防灾减灾领域的理论研究ꎬ还是防灾减灾专门人才的培养均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ꎮ究其原因ꎬ灾害学学科地位不高ꎬ高校学科及专业设置不够灵活ꎬ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程度不够等都对防灾减灾人才培养造成一定影响ꎮ本文比较了国内外高校防灾减灾领域本科专业设置与学位管理制度ꎬ探讨我国高等学校在防灾减灾人才培养中的现实困境ꎬ并提出相应建议ꎬ以期促进我国高校加强内部治理ꎬ促进防灾减灾人才的培养ꎮ1㊀我国防灾减灾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高等院校的本科专业设置ꎬ对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和课程体系的建立具有导向作用ꎮ我国现行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的设置是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2012年颁布)ꎬ根据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学科分类标准进行设置的ꎬ专业设置的 刚性 较强ꎬ而灵活性不够ꎮ即ꎬ专业一旦确定ꎬ其主干学科或主要学科基础及业务范围的覆盖面就基本确定了ꎮ而这种以学科体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专业结构对于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有一定制约ꎬ后者更注重从职业和岗位需求出发进行专业设置ꎮ据调查ꎬ国内在灾害学领域从事专门研究ꎬ并且培养防灾减灾类专业人才的高校主要有清华大学㊁北京师范大学㊁暨南大学㊁河南理工大学㊁华南农业大学㊁中南大学ꎬ以及防灾科技学院等高校ꎮ清华大学于2004年成立了公共安全研究中心ꎬ主要研究城市安全㊁生产安全㊁环境安全㊁火灾与热安全㊁核安全与辐射安全等[3]ꎻ民政部㊁教育部与第4期秦㊀琴:我国防灾减灾领域学科发展及其专业设置 从学位管理制度谈起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成立了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学院ꎬ培养灾害学与防灾减灾相关学科领域的高级人才[4]ꎻ暨南大学和河南理工大学都设置了应急管理学院ꎬ前者于2008年开设了应急管理专业并招生ꎬ是全国最先设立应急管理学院的高校[5]ꎬ河南理工大学拥有应急管理工程㊁灾害风险管理2个二级硕士授权点ꎬ公共安全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2个本科专业[6]ꎻ华南农业大学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应急管理方向)本科生[7]ꎻ中南大学设有防灾科学与安全技术研究所ꎬ招收防灾减灾专业硕士与博士生[8]ꎻ防灾科技学院以防灾减灾教育为主体ꎬ针对防灾减灾的专业(群)开设本科专业[9]ꎬ近年来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ꎮ以上高校ꎬ有的以开展防灾减灾领域科学研究ꎬ培养研究生层次人才为主ꎬ也有以防灾减灾教育为主体ꎬ招收本科生的高校ꎮ然而ꎬ国内高校的防灾减灾人才培养面临学科和专业设置及学位管理方面的困境ꎮ首先ꎬ按照目前中国教育部学科分类标准ꎬ 灾害学 的学科地位较低ꎬ更未出现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之上ꎬ而与灾害学相关的专业如自然地理学下的自然灾害学ꎬ公共管理学下的风险管理ꎬ以及土木工程下的防灾减灾与灾害防护工程方向等ꎬ其地位均处在三级学科或专业研究方向层面[10]ꎮ按照国家技术监督局制定的学科分类标准ꎬ 安全科学技术 早在1992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3745-92)«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就获得一级学科地位ꎬ但 灾害学 还仅仅是在安全科学技术下的三级学科[11]ꎮ这些学科㊁专业及其研究方向较为零散地分布在各个学科门类之下ꎬ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ꎬ使得许多有关灾害学以及防灾减灾领域的研究都成了无源之水ꎬ无本之木ꎬ研究缺乏综合性㊁系统性ꎮ灾害学的学科地位得不到体现ꎬ其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受挫ꎬ防灾减灾人才的培养也必然受到影响ꎮ再者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㊁社会的进步ꎬ学科与学科相互之间的交叉渗透也日益丰富ꎬ许多新兴的交叉科学逐渐形成ꎬ按照以往的学科分类标准ꎬ我们无法将其较好地归到传统的任一学科门类当中ꎬ使这一类学科专门人才的培养受到局限ꎬ 灾害学 就是其中之一ꎮ灾害学是自然灾害学与人为灾害学(或自然与人为混合灾害)之总称[12]ꎮ根据国家学科分类代码ꎬ灾害学可定义为以灾害及灾害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ꎬ涉及众多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ꎬ是一门综合性强并不断扩展的科学[11]ꎮ著名地质学家马宗晋院士提出了 复杂态地学 的概念ꎬ倡导我们要用整合的观点通过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来认识地球ꎬ建立减灾系统工程[13]ꎮ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院长史培军教授也从 灾害链 的概念入手ꎬ强调灾害科学研究的系统性[12]ꎮ国家科委㊁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在对我国几十年来的灾害科学研究进行总结时提到ꎬ灾害科学的研究必须走向系统化㊁社会化ꎮ自然灾害的研究ꎬ除了涉及天文㊁地质㊁气象㊁海洋㊁生物㊁地球等诸多领域外ꎬ还涉及人类㊁社会㊁经济㊁环境等诸多方面ꎮ对这些方面的成灾理论与减灾实践的研究已构成了一个宏大的灾害科学体系[14]ꎮ因此ꎬ防灾减灾领域人才培养必然涉及多学科的综合发展ꎬ除了灾害学的学科地位尚待提升之外ꎬ应进一步扩大并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ꎮ高校自身应在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及其专业设置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有所突破与创新ꎮ2012年3月ꎬ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ꎬ倡导落实和扩大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ꎬ明确提出按照学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ꎬ除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外ꎬ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自主设置[15]ꎬ这无疑为促进高等院校加强内部治理ꎬ促进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创设了条件和空间ꎮ2 部分发达国家的防灾减灾类学科和专业设置及学位管理㊀㊀在防灾减灾教育及相关人才培养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美㊁英㊁日㊁新等国的经验对我们具有借鉴意义ꎮ美国教育部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ClassificationofInstructionalProgramsꎬCIP)广泛应用于美国教育部的各部门和其它政府机构ꎮ2002年4月定稿沿用至今的CIP将学科专业分为三个级别:第一级别为关系密切的一群学科(大致对应我国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学科门类ꎬ以下简称«目录»)ꎬ共有38个ꎻ第二级别为专业内容与培养目标类似的一组专业(与«目录»中的一级学科相似)ꎬ共有362个ꎻ第三级别代表一个单独的专业19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第16卷(相当于«目录»中的二级学科即本科专业)ꎮCIP充分考虑学科发展ꎬ在名称和代码设置上为交叉学科㊁新兴学科留有空间ꎮ对于交叉学科ꎬ不仅单独设置了交叉学科群和文理综合学科群ꎬ而且专门设置了学科群内的交叉学科ꎬ如工商管理(综合)ꎮ38个学科群中有25个设置了此类学科ꎬ占学科群总数的66%ꎮ此外ꎬ绝大多数学科设置了学科内部的交叉专业ꎬ如经济学(综合)ꎮ同时ꎬ学科设置考虑到了新兴学科的发展ꎬ如设置了自然科学(其它)㊁社会科学(其它)㊁经济学(其它)ꎬ38个学科群都设置了此类学科ꎮ如此设置使新兴学科专业发展成熟后ꎬ在学科专业目录中获得独立的新代码ꎮ此外ꎬCIP没有强制效力ꎬ美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和授予学位类别ꎬ完全由高校自主确定[16 ̄17]ꎮ在防灾减灾领域的人才培养方面ꎬ美国应急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ꎬ在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ofMaryland)被授予科学学士学位(BachelorofScience)ꎬ而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StateUniversity)则被授予应用科学学士学位(BachelorofAppliedScience)[18]ꎮ英国考文垂大学与灾害学有关的三个授予荣誉学士学位的专业ꎬ分别是:灾害管理(DisasterManagement)㊁地理学(Geography)㊁自然灾害(NaturalDisasters)ꎮ自然灾害专业毕业生ꎬ既可追求更高层次的学习机会ꎬ亦有较宽泛的就业领域和良好的就业前景[19]ꎮ日本自然灾害频发ꎬ东京大学设立了地震研究所进行地震㊁火山㊁海啸的预测预报㊁抗震建筑㊁地震探矿等方面的研究ꎬ培养从事地震㊁火山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20]ꎮ新加坡民防学院是一个综合性的应急救援培训基地ꎮ该校构建了一套应急救援培训体系ꎬ在高效的管理体制下ꎬ为国际救援培训了大批人才[21]ꎮ总体来说ꎬ有关防灾减灾领域的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在许多发达国家发展较快ꎬ在一些高校开设了相应的专业ꎬ设置了较为科学的课程体系ꎬ拥有多层次的防灾教育和培训方式ꎬ培养了大量的防灾减灾人才ꎬ这一方面归功于国家对于防灾防灾人才培养的重视ꎬ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灵活而开放的学科专业设置和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方式ꎮ3㊀我国防灾减灾类学科和专业建设的探索㊀㊀从以上分析可知ꎬ相比国外情况ꎬ我国的防灾减灾教育及人才培养状况并不理想ꎬ灾害学学科地位不高ꎬ研究尚不深入ꎬ相关专业的设置分布零散而不成系统ꎬ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长期以来受限ꎬ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ꎮ随着我国高校管理制度的不断改革ꎬ高校将被赋予更多的办学自主权ꎬ防灾减灾教育与人才培养也必将迎来更大的机遇与挑战ꎮ表1㊀防灾科技学院学科建设规划Tab.1㊀DisciplineconstructionplanningofInstituteofDisasterPrevention学科名称㊀㊀㊀㊀研究方向㊀㊀㊀所支撑的本科专业固体地球物理学地震监测与预测ꎻ地震地质ꎻ地震地下流体地球物理学ꎻ地质学ꎻ测绘工程ꎻ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地质工程岩土工程抗震ꎻ工程地震学ꎻ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ꎻ地下水科学与工程ꎻ资源勘查工程公共事业管理灾害应急决策与组织ꎻ灾害风险管理公共事业管理ꎻ会计学ꎻ金融学ꎻ工商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安全ꎻ人工智能与信息处理技术ꎻ嵌入式与物联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ꎻ网络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智能检测与故障诊断ꎻ计算机测控技术与装置ꎻ智能预测预警方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ꎻ测控技术与仪器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建筑物震害预测ꎻ抗震鉴定与加固ꎻ结构抗震理论和方法勘查技术与工程ꎻ土木工程ꎻ工程管理㊀㊀防灾减灾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ꎬ而学科专业建设是龙头和保障ꎮ防灾科技学院作为国内唯一的以防灾减灾教育为主体ꎬ具有鲜明特色的普通高等院校ꎬ学院近年来在29第4期秦㊀琴:我国防灾减灾领域学科发展及其专业设置 从学位管理制度谈起发挥学科优势和特色ꎬ提高教育质量ꎬ优化学科结构ꎬ探索灾害学领域的理论研究和防灾减灾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ꎮ学院围绕国家防灾减灾事业需求与综合减灾系统工程的理念ꎬ逐步形成了防灾减灾类特色学科(专业)群(表1)ꎬ经过多年的建设㊁发展和积淀ꎬ学院在这些传统学科确立了国内高校相应学科专业中的优势地位ꎬ并由此形成了学院的特色和优势ꎮ其中地球物理学专业㊁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ꎬ由地球物理学㊁勘查技术与工程㊁土木工程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㊁公共事业管理等五个专业捆绑形成的专业群被河北省教育厅评定为防震减灾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地ꎬ固体地球物理学科被河北省教育厅评定为高校重点发展学科ꎬ数字地震信号处理课程为省级精品建设课程ꎮ防灾科技学院坚持依托优势学科专业ꎬ注重学科专业生长发展的内生性ꎬ通过优势学科专业在新领域的渗透㊁交叉和生长ꎬ形成学科专业链ꎬ组建学科专业群ꎬ主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ꎮ由于坚持专业发展的内生性ꎬ学校现有各专业内在联系十分密切ꎬ没有一个是游离和孤立发展的ꎮ它们都围绕 灾前防预㊁灾时救援㊁灾后重建 这一系统减灾的主线ꎬ通过渗透㊁交叉㊁嫁接等多种方式ꎬ依靠专业的内在联系生长而成ꎬ形成了覆盖每一个专业的纵向的学科链和横向的学科群ꎮ按照大地学的科学概念ꎬ学校利用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ꎬ对学科专业进行深度整合和横向发展ꎬ形成有机联系ꎬ相互支撑已有优势学科ꎬ发展新兴学科ꎬ实现了学科专业的协调㊁可持续发展ꎮ4 结语总体而言ꎬ目前我国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方兴未艾ꎬ发展我国防灾减灾本科教育任务紧迫ꎮ基于本文对国内外几所高校防灾减灾人才培养的比较分析ꎬ为促进我国防灾减灾人才培养体系发展完善ꎬ笔者建议:第一ꎬ切实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ꎬ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ꎬ给予交叉学科和新兴专业更大的发展空间ꎬ提高灾害学学科地位ꎬ为防灾减灾这类既具有综合属性有具有交叉属性的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创造条件ꎻ第二ꎬ厘清灾害学学科专业内涵ꎬ发展国内高校防灾减灾类专业本科教育ꎬ培养更多高水平防灾减灾类专门人才ꎻ第三ꎬ具行业特色的高校应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ꎬ加强特色学科(专业)建设ꎬ以学科建设引领行业高校发展ꎮ鉴于防灾减灾类专业兼具综合学科和交叉学科属性ꎬ专业课程设置纵向上要针对防灾减灾全过程各个关键环节展开ꎬ横向上要力求覆盖防灾减灾领域所涉及的学科维度ꎬ内容上应坚持防灾减灾理论学习与防灾减灾实践相结合ꎮ参考文献[1]㊀李学举.民政30年[M].中国社会出版社ꎬ2008. [2]㊀国家综合减灾 十一五 规划.[EB/OL].(2007-08-14)[2014-05-14].http://www.gov.cn/zwgk/2007-08/14/content_716626.htm[3]㊀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EB/OL].(2009-05-10)[2014-05-14].http://www.jyb.cn/high/xwbj/200905/t20090511_271853.html[4]㊀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EB/OL].(2011-05-04)[2014-05-14].http://adrem.org.cn/.[5]㊀林洁.广东成立全国高校首个应急管理学院[N].中国青年报.2009-5-9.[6]㊀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EB/OL].2011-05-04)[2014-05-14].http://www2.hpu.edu.cn/www2/em/.[7]㊀2009年录取统计汇总.华南农业大学招生网.[EB/OL].(2010-02-23)[2014-05-14].http://202 116 160 116:8080/HTML/Catalog_23.htm.[8]㊀中南大学防灾科学与安全技术研究所.[EB/OL].(2011-05-04)[2014-05-14].http://fire.csu.edu.cn/html/overview.htm. [9]㊀防灾科技学院学院简介[EB/0L].(2011-05-14)[2014-11-04].http://www.fzxy.edu.cn/c01/col744/index.htm1.[10]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EB/OL].(2011-05-04)[2014-11-04].http://www.moe.edu.cn/.[11]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1992年颁布)[EB/OL].(2011-05-04)[2014-05-14].www.aqsiq.gov.cn.[12]㊀史培军.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ꎬ1991ꎬ20(3):37-42. [13]㊀高庆华ꎬ马宗晋.再议减轻自然灾害系统工程.自然灾害学报[J].1995ꎬ4(2):6-13.[14]㊀灾害科学研究必须走向系统化㊁社会化 记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39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第16卷的发展历程和业绩[EB/OL].(2012-05-25)[2014-05-14].http://www.fyjs.cn/bbs/read.php?tid=1360652012-5-25.[15]㊀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N/OL].(2012-03-16)[2011-05-14].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8_zcwj/201204/134370.html[16]㊀卢晓东.中美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ꎬ2001(2):18-23.[17]㊀刘念才ꎬ程莹ꎬ刘少雪.美国学科专业的设置与借鉴[J].世界教育信息ꎬ2003ꎬ27(2):1-2.[18]㊀EmergencyManagement.[EB/OL].(2010-02-23)[2014-06-14].http://www.umuc.edu/programs/undergrad/emgt/.[19]㊀任鲁川ꎬ秦琴.灾害学本科专业设置与教育模式刍议(一) 以考文垂大学灾害学本科专业设置为例[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ꎬ2010ꎬ12(3):7-10. [20]㊀EarthquakeResearchInstitute.[EB/OL].(2011-05-04)[2014-01-14].http://www.u ̄tokyo.ac.jp/index/departments/c01_17_e.html. [21]㊀贾过ꎬ宁宝坤ꎬ李伟华.发展中的新加坡民防学院[J].中国应急救援ꎬ2007(2):34-35.DiscussionontheDisciplineDevelopmentandSpecializationSettingsofDisasterPreventionandReductioninChinaTalkingfromtheManagementSystemofAcademicDegreeQinQin(InstituteforHigherEducationResearchꎬInstituteofDisasterPreventionꎬSanhe065201ꎬChina)Abstract:TherearesomepracticaldifficultiesintalentscultivationofdisasterpreventionandreductioninChinaꎬforinstanceꎬthesubjectstatusofdisasterscienceꎬthedisciplinesandspecializationsettingsofdisasterpreventionandmitigationꎬthemanagementsystemofacademicdegreeꎬetc.ThisarticlestartedfromthemanagementsystemofacademicdegreeꎬcomparedthespecializationsettingsandthedevelopmentofcrosssubjectshomeandabroadꎬdiscussedthedilemmaintalentscultivatingofdisasterpreventionandreductioninChineseuniversitiesꎬinquiredintotheproblemofpromotingthedevelopmentofChinesedisasterpreventionandreductiontalentstrainingsystemꎬandalsoputforwardthreepiecesofadvice:(1)reformtheadministrationsystemofacademicdegreesandendowcollegesanduniversitiesdecision ̄makingpowerꎻ(2)clarifytheprinciplesandmajorities'connotationanddenotationofdisasterscienceanddevelopdomesticundergraduateeducationindisasterpreventionandreductionꎻ(3)furtherdefinetraininggoalsꎬstrengthendevelopmentofdisciplineandspecialtyandreflectcomprehensiveandcross ̄subjectattributelaterallyandverticallyindisasterpreventionandreductionmajordesign.Keywords:managementsystemofacademicdegreeꎻdisasterpreventionandreductionꎻspecializationsettingꎻtalentcultivation49。
特色铸品牌内涵提质量_走特色发展之路的防灾科技学院
特色铸品牌内涵提质量———走特色发展之路的防灾科技学院防灾科技学院隶属于中国地震局,是全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
学院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优良的办学传统,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不断提高的教学水平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学院立足防震减灾行业,面向经济社会发展,树立“人本治校、特色立校、人才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坚持“优化结构、深化改革、突出特色、提高质量”的办学思路,逐步形成了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体,兼有研究生教育、成人学历教育、行业技术培训等并存的多层次、多形式的现代办学体系,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性高级人才。
学院以防震减灾专业群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学科专业建设。
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省级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地、省级重点发展学科等各类“质量工程”项目。
初步形成了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和经济学等五大学科门类,涉及地球物理学类、土木类、地质学类、地质类、测绘类、仪器类、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金融学类、公共管理类、工商管理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等16个专业类。
并逐渐培育形成了地震前兆监测、岩土工程抗震、城市防震减灾规划、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与治理、灾害信息处理、灾害风险与应急管理等研究方向和服务领域。
2011年,学院被教育部列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建设单位和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近年来,学院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为加快建设高水平防灾特色大学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目前,学院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这支队伍是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主力军,也是学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的中坚力量。
如何实现优化学科结构
如何实现优化学科结构优化学科结构要求我们从多个角度出发,对学科进行深入分析和调整。
这个过程需要深思熟虑,同时需要多方参与和协调。
下面从教育、科研、协作等方面来阐述如何实现优化学科结构。
一、教育方面教育方面是实现优化学科结构的一个关键环节。
要想实现学科结构的优化,就需要从教育层面开始加强各学科的基础教育。
这包括课程设置、教材质量、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完善。
首先,人才培养需要贯彻全面发展的理念。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由于缺乏足够的了解,选择学科的过程往往是盲目的。
因此,学校应该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教学难易程度,完善课程体系和教材质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认识各学科的内涵、特点和应用。
同时,教学方法也很重要,老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学生思考、拓展思维空间,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学科的内在美和趣味,从而增强学生对学科的热爱和兴趣。
二、科研方面实现学科结构的优化也需要从科研层面进行创新和提高。
学科的发展需要依靠科学家的不懈努力,通过科研,开拓学科的研究领域,为学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首先,学校应该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好的科研条件和政策支持。
加强绩效制度建设,鼓励科研创新,提高科研项目的资金投入,同时也应该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让优秀科研人才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展示自己的才华。
其次,各学科间应该加强交流互动。
不同学科间的创新和交流,有助于激发新思路和新方法,让各学科间相互受益,形成良性循环。
科研项目可以通过跨学院的合作,或者是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等形式,开拓学科的研究领域,让学科之间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
三、协作方面学科结构的优化也需要各方之间的协作与沟通。
从教育、科研、实践等方面,多方协作将是实现学科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协作有助于各学科之间的多方面交流和合作,促进各学科间的整合与协调。
首先,为实现学科间的整合和协调,学校和院系应该加强组织管理和沟通合作。
例如开设跨学科教学、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实践等项目,搭建平台让不同学科间的教师、研究员和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实力。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
一、引言:现状与挑战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和交叉融合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面对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我国高校需要适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提升学科专业品质,以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同时,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有助于拓展学术研究领域,提升学术成果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重要性
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2.提升学科竞争力:加强优势学科,扶持发展潜力较大的学科,提高学科整体水平。
3.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教育成本。
三、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策略与方法
1.完善政策体系:制定鼓励学科交叉融合的政策,为跨学科研究提供支持。
2.提升师资队伍:引进和培养具有跨学科研究背景的教师,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
3.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开展合作,促进学科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实践案例及启示
1.案例一:某高校设立跨学科研究中心,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研究水平。
2.案例二:某高校开展产学研项目,推动学科专业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五、结论:面向未来的学科专业发展
总之,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研究
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研究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研究是指对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进行深入研究,寻求更好的方式和方法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已经成为重要的课题。
在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研究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重视学科专业的需求和趋势。
通过对社会需求的分析和行业发展趋势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各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合理安排各学科专业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合理的结构安排,确保学科专业的有效对接与服务社会经济需求的匹配。
其次,需要关注学科专业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通过对学科专业的教育教学内容、培养目标和方法进行系统的评估和研究,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科专业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要关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促进学科间的互补和协同发展。
再次,要注重学科发展的结构调整和调优。
通过对学科体系中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可以调整和优化学科的结构组合,为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更好的机会和平台。
同时,要关注学科间的协同创新,形成优势互补的学科群和学科交叉研究的领域。
此外,要充分考虑学科专业设立的可行性和持续发展的保障。
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高校资源、教师队伍、科研实力、实验条件等方面的因素,确保学科专业的设立和发展具备可行性和稳定性。
同时,要注重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升学科专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最后,还要注重与学生和社会的需求紧密对接。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学科专业的优化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的设置,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和培养模式,更好地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总之,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研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和推动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院系组织结构优化的思考与实践
高校院系组织结构优化的思考与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在人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无论是对于个体还是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院系组织结构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如何优化院系组织结构,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管理者不断探索的课题。
本文将对高校院系组织结构优化的思考与实践进行探讨,旨在为高校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经验。
一、学科设置的合理性学科设置是高校院系组织结构的核心,学科的数量、设置、规模以及内部组织结构等方面与高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密切相关。
传统的高校,学科设置多以专业为单位,各专业独立运行,互相联系较少。
但是,由于现实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高校的学科设置需更加注重跨学科、跨专业的融合。
在学科设置上,高校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国家人才需求的要求,以开展具有自身特色具有优势的学科为主,适度增设科技前沿选择与发展具有前瞻性的新兴学科。
此外,东西部教育差异大,在学科设置上要适时进行调整,地区特色和差异进行合理的布局。
这样的学科设置有利于推进高校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更具有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同时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教学组织机构的合理性教学组织机构是页面的基本单位,具体由系部、本科专业、研究生培养单元等组成。
如果一个学校的教学组织结构合理,对课程的开设、评估、考核等方面都能起到指导和规范作用,提高教育质量,同时还能更有效地推动教学改革。
因此,高校应该根据学科间的重要和联系,及专业之间的交叉共性,合理设置教学组织机构,实现科学建设。
可以通过学科、专业等进行组合搭配,又要考虑到每个教学组织机构的规模合理,学生教师比例等。
三、教学管理机构的合理性教学管理也在高校院系组织结构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管理机构的设置,直接关系到教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而教学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和水平。
因此,高校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设立教学管理机构,以促进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质量提升。
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1. 开展市场需求调研:了解当前和未来的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人才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2. 加强学科交叉融合:鼓励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和综合能力的人才。
3.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确保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需求。
4. 强化特色学科建设:突出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加强特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5. 引入企业和行业参与:邀请企业和行业专家参与学科专业规划和课程设计,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工作需求。
6.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7.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以科研促教学。
8. 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确保学科专业调整的效果。
通过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高校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这需要教育部门、高校和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推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摘要:一、引言1.介绍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重要性2.阐述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必要性二、我国学科专业结构的现状与问题1.学科专业数量与分布2.存在的问题三、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措施1.加强顶层设计2.优化资源配置3.提升教师队伍素质4.提高课程设置质量四、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方法1.打破传统学科界限2.促进跨学科合作与交流3.培养跨学科人才五、总结1.强调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意义2.呼吁相关部门和高校积极实施正文:一、引言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成为高校提升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
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和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对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学科专业结构的现状与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学科专业数量众多,涵盖了各个领域。
然而,在学科专业的分布上,存在一定的不均衡现象。
一些传统学科和热门学科资源丰富,而一些冷门学科和基础学科则资源相对匮乏。
此外,现行的学科专业结构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问题,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措施1.加强顶层设计:教育部门应加强对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宏观指导,从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2.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加大对冷门学科和基础学科的支持力度,促进各类学科专业的平衡发展。
3.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引进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专业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提高课程设置质量:创新课程体系,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方法1.打破传统学科界限:鼓励高校开展跨学科研究,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提高学科间的融合程度。
2.促进跨学科合作与交流:通过举办跨学科研讨会、论坛等活动,加强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
3.培养跨学科人才: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设立跨学科课程,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1、依据教育发展主体结构的变化和市场需求,实现对专业结构的调
整组合。
根据教育发展主体结构的变化,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和学科组合,
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
在建设中大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构建一个科学、
完善的专业结构,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优势,更好地满足市场对高素质人
才的需求。
2、从发展战略上确定各专业的优胜劣汰,调整专业结构的发展方向。
以教育发展战略为导向,以及市场实际需要为考量,以就业市场的需求而
调整专业结构,实现优势专业的发展,及时调整劣势专业的性质。
同时,
要建立完善的体育专业结构,通过体育专业的和发展,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和心理健康的发展,从而达到专业结构的完善。
3、对重点专业进行优化调整,重点发展内涵丰富的专业结构,以满
足市场就业需求。
在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时,针对重点专业应进行更细致入
微的优化调整,实现充实的专业内涵,努力满足市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以更全面、全时、全局的要求,更好地发挥重点专业的作用。
4、充分发挥体制机制的调整与优化优势,实现专业结构的有序发展。
防灾科技学院地学专业学生就业问题和对策研究
防灾科技学院地学专业学生就业问题和对策研究地学专业是防灾科技学院的重点专业之一,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地学专业人才。
由于市场需求不足、就业岗位少等原因,地学专业学生就业问题仍然存在。
本文将从就业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对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地学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市场需求不足。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地学专业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涉及到环境监测、资源开发、自然灾害防范等诸多领域。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对地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存在差异。
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市场需求不足,给地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是就业岗位有限。
虽然地学专业的应用范围广泛,但真正与地学专业相关的岗位相对较少。
很多地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只能进入研究院所、高校从事科研工作,而真正能够提供给他们就业机会的企事业单位相对较少。
对于大量的地学专业学生而言,这无疑增加了就业的竞争压力。
三是地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
地学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
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中,地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机会相对较少,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不足。
这使得毕业生在面试时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对策:一是加强市场需求调研,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学校可以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了解地学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使之更加贴合市场需求。
学校还可以开设相关专业的双学位或者辅修专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是拓宽就业岗位渠道,加强企事业单位的招聘合作。
学校可以积极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实习实训活动,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的渠道。
学校还可以加强与地学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对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是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校可以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建立完善的实践平台,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学校还可以组织地学专业学生参加相关的科研竞赛或者实践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他们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设与发展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设与发展标题: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设与发展简介:本文将探讨如何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设与发展,通过合理规划、创新思维和资源整合,提高学科专业的质量和影响力。
正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科专业的结构建设和发展成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议题。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设与发展。
首先,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应基于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了解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学校可以合理设置学科专业,确保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同时,也要关注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其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需要注重跨学科的整合和交叉研究。
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和交叉融合,传统的学科边界变得模糊,跨学科的研究和合作成为了解决复杂问题的重要途径。
因此,学校应该鼓励学科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的人才。
第三,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资源整合。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学科专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学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引进和培养,提供良好的教学和研究环境,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
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最后,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需要注重国际化和实践教学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学科专业的发展也要与国际接轨。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项目,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此外,学校还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实习机会和社会实践项目,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总之,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设与发展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任务。
通过合理规划、创新思维和资源整合,可以提高学科专业的质量和影响力,为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关于防灾科技学院学科专业结构优化的思考
关于防灾科技学院学科专业结构优化的思考
刘佳琦
【期刊名称】《中国地质教育》
【年(卷),期】2011(20)2
【摘要】学科专业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集中反映高等学校对社会经济和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也是高等学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基本尺度.防灾科技学院"十二五"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要适应新时期科学技术和防灾减灾事业的发展需要,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学科建设的普遍性规律,不断提升学院内涵建设水平,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为防灾减灾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总页数】3页(P59-61)
【作者】刘佳琦
【作者单位】防灾科技学院,教务处,河北三河0652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关于建筑规划设计类学科专业融入区域文化产业的思考——以金陵科技学院为例[J], 陈斌;周衍涛
2.应用型大学外语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思考——以浙江科技学院外语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为例 [J], 朱吉梅;楼青
3.防灾减灾救灾特色馆藏资源建设研究——以防灾科技学院图书馆为例 [J], 魏锁
强; 李玥; 郭子辉
4.不忘初心使命,打造具有防灾减灾特色的经管学院——专访防灾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袁庆禄 [J], 齐力[1]
5.关于我院学科专业结构优化的思考 [J], 王水泉;刘西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方案
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方案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学科专业的调整和优化已成为高校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学科专业调整的重要性,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优化方案。
学科专业调整的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一些传统学科的就业前景逐渐变差,而一些新兴学科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因此,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对于高校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存在的问题1.学科专业数量过多,导致资源分散。
一些学科专业的招生人数相对较少,而一些热门专业的招生人数则过多。
这导致了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2.学科专业设置过于陈旧。
一些传统学科的教学内容已经过时,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而一些新兴学科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发展。
3.学科专业的重叠和重复。
一些学科专业之间的边界模糊,教学内容存在重叠和重复。
这不仅浪费了资源,也给学生的选择增加了困难。
优化方案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优化方案:1. 学科专业调整和合并通过对学科专业的调整和合并,降低学科专业的数量。
对于一些招生人数较少的学科专业,可以考虑与其他相似专业合并。
这样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
2. 引入新兴学科专业在学科专业的设置上,应该注重引入新兴学科,满足社会的需求。
研究市场需求,了解新兴行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设置新的学科专业。
3. 更新教学内容针对一些陈旧学科专业,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改革。
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了解行业的需求和最新技术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提高学科专业的实用性和就业竞争力。
4. 加强学科专业的边界划分对于学科专业之间边界模糊的情况,应该加强边界划分,明确各个学科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
避免重叠和重复,减少资源浪费,也方便学生的选择和发展。
结论学科专业调整和优化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通过对学科专业的调整和合并,引入新兴学科,更新教学内容以及加强学科边界划分,可以实现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和资源的高效利用。
我国防灾减灾领域学科发展及其专业设置--从学位管理制度谈起
我国防灾减灾领域学科发展及其专业设置--从学位管理制度谈
起
秦琴
【期刊名称】《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我国高校在防灾减灾类人才培养中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如:灾害学的学科地位较低、防灾减灾类学科及专业设置不灵活、学校管理制度及其相关条例的约束等。
从我国学位管理制度谈起,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高校专业设置与交叉学科发展情况,探讨我国防灾减灾领域学科发展及专业设置对防灾减灾人才培养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大我国学位管理制度的改革,确保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二是对灾害科学的研究走向系统化、社会化,发展国内高等学校防灾减灾类专业本科教育;三是防灾减灾类专业课程设置从横向和纵向上都要体现综合和交叉的学科属性。
【总页数】5页(P90-94)
【作者】秦琴
【作者单位】防灾科技学院,河北三河 0652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0
【相关文献】
1.-论改革完善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制度--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制度建设目标的正确定位与"三位一体"制度的构建 [J], 罗继荣;刘建华
2.试论我国农村学生对高等教育的信任危机——从学生弃考现象谈起 [J], 王立金
3.从学科发展特点看建设我国地理科学体系的方向与对策 [J], 宋延洲;张占仓
4.从学科发展史看我国图书馆学发展方向 [J], 索传军
5.1949年以来我国音乐教研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从我国第一位音乐教研员的判定谈起 [J], 吴跃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2期中国地质教育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59关于防灾科技学院学科专业结构优化的思考刘佳琦防灾科技学院 教务处,河北 三河 065201摘 要:学科专业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集中反映高等学校对社会经济和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也是高等学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基本尺度。
防灾科技学院“十二五”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要适应新时期科学技术和防灾减灾事业的发展需要,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学科建设的普遍性规律,不断提升学院内涵建设水平,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为防灾减灾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防灾科技学院;学科专业;防灾减灾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372 (2011)02-0059-03收稿日期:2011-03-20。
作者简介:刘佳琦,女,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工作。
今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经济社会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正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性转型,进入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新阶段。
“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处于战略重点的位置,不仅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等诸因素,社会任何方面的发展也离不开高度发展的教育。
”[1]国家防灾减灾事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防灾减灾高等教育应运而生,与防灾减灾行业共同成长和发展,形成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的互动格局。
防灾科技学院隶属于中国地震局,是全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理、工、经、管、文等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
随着学院办学实力的增强和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学院的学科专业领域也将进一步扩展和延伸。
因此,必须科学地审视和合理地构建学院未来五年的学科专业结构,以更好地满足防灾减灾事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一、“十一五”期间学科专业建设现状防灾科技学院始建于1975年,其前身是国家地震局天水地震学校,2006年2月升格为本科院校。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学院的办学基础和办学实力比起老牌的本科院校特别是一些重点大学来说差距较大,突出表现在学科水平的相对薄弱上。
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
1.学科建设的基础比较薄弱由于专科学校的培养目标是职业技术型人才,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教学方式等方面不仅要求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
学制三年,学校规模小,教师人数少,教师身兼数职,造成搏杂而不专精的知识结构。
教师教学任务比较繁重,相互交流受到局限,对科研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很难形成方向相同的研究梯队。
2.对学科建设的认识模糊不清由于过去是专科院校,没有做过学科建设,因此对什么是学科建设、如何进行学科建设没有明确的认识,以专业建设代替学科建设,也存在对学科建设的意义认识不清的现象。
虽然认识到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不同,但却对学院搞学科建设缺乏信心,把科研和教学看做是两件互不相关的事情,认为抓科研就会忽视教学,这些观点对学科建设和发展极为不利。
3.管理上缺乏经验和有效措施学科建设还缺乏有效的组织,仅有的科研队伍也十分松散,往往单兵作战,整体协作攻关的意识和相应的合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针对这些问题,学院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科专业的远景发展进行科学的研究和论证,以体现学院学科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为突破口,把学科专业建设纳入到有目标、有重点、有秩序、有规律的运行轨道中。
学科专业建设中国地质教育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602011年第2期首先,学院组织力量编写了《防灾科技学院教育事业“十一五”建设与发展规划》,结合学院总体发展战略,制订了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明确学科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采取目标管理的方法对学科专业建设进行管理①。
这样,就确保了学院学科专业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其次,学院秉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确保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专业的优先发展。
2007年学院从本科专业中遴选出4个有办学实力和发展潜力的专业为院级重点建设专业,其中体现学院办学特色和优势的地球物理学专业和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分别于2007年和2008年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固体地球物理学科被批准成为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
再次,学院注重学科学术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根据学院学科专业发展的有限目标及重点学科带头人的基本要求设置岗位,实行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上岗、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等机制,以优化更新学术队伍。
最后,努力营造良好的学科专业建设环境,包括硬环境实习基地和实验条件的建设,以及软环境学术环境、学术风气、学术影响及人际关系、协作关系的营造。
“十一五”期间,学院办学规模接近6000人,本科专业15个,学科专业结构以防灾减灾为骨干,辅以地震文学的学科结构。
其中,理学门类3个(地球物理学等);工学门类4个(勘查技术与工程抗震等);管理学门类4个(灾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经济学门类1个(以灾害保险与风险评估为专业方向的金融学);文学门类3个(国际灾害救援翻译等),已初步形成工学为主的防灾减灾高等教育学科体系。
二、“十二五”学科专业结构优化的基本思路学科专业结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应当适应科学技术、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需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结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学院服务面向和发展目标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
1.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人类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正在向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发展,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和融合。
灾害信息与自动化、灾害监测网络工程、地震监测预测、结构抗震等领域,发展迅速,对未来社会、经济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科技防灾已成为时代主题,时代呼唤防灾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和地表条件复杂,对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对科学技术提出更高要求,科技防灾事业的发展有待于融合、渗透新的科技成果,有待于推出新理论、新技术、新思路,有待于科学技术在更为宽广领域的学科综合。
2.适应防灾减灾事业发展的需要从目前看,我国防灾减灾事业在预测机制、技术管理、风险评估等方面与国外的同行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加强新型学科专业建设,在我院的学科、专业中加强防灾减灾教育、企业灾害管理、灾害预测网络工程、地震文秘、灾害心理学等多方面的建设,促使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渗透,构建理、工、经、管、文相结合的学科体系,适应防灾减灾事业发展的需求。
3.适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趋势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正在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对学院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大影响。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已经形成了“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新格局。
另外,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专业口径拓宽,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都在进行改革,在教育思想上,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
我院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不仅要有利于防灾减灾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和提高。
4.遵循学科建设的内在规律学科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在学校规模一定的条件下,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应当具有整体性、有序性、科学性,形成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良性发展机制。
学科专业布局应当避免分散、无序、零乱、无重点,应有利于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综合,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学术创新,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①防灾科技学院教育事业“十一五”建设与发展规划。
总第61 78期根据学院的办学基础、历史和传统,学科专业应当有重点,集中力量在某些学科门类,某几个一级学科,若干个二级学科处于领先地位。
重点学科是学院特色的集中体现,应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好,充分发挥重点学科专业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学院的整体水平。
当然,重点学科专业也不是一成不变,随着科技发展、师资力量增长、社会需求等因素,形成新的重点学科。
三、“十二五”学科专业结构优化的构想根据我院发展要求,“十二五期间”我院的规模为0.8~1.2万人,形成以工学为主,理、工、经、管、文相结合,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特色的学科体系。
本科专业发展为20~25个,形成2个较完整的学科门类,进一步加强学科群建设。
设想如下:(1)工学门类。
勘查技术与工程(岩土工程抗震)、土木工程(结构抗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资源勘查工程(地球物理勘探)、测绘工程(工程测量、大地测量)、工程力学(材料监测、健康诊断和防灾力学)、测控技术与仪器(灾害监测与工程安全检测仪器)、网络工程(灾害监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防灾减灾通信工程)。
(2)理学门类。
地球物理学(地震监测预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防灾应用软件开发)、地质学(地震地质和地质灾害防治)、心理学(灾害心理学)。
(3)管理学门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灾害信息管理和应用)、公共事业管理(灾害应急管理)、会计学(资产和灾害损失评估)、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监理)、工商管理(企业灾害管理)。
(4)文学门类。
汉语言文学(灾害文献、文秘)、英语(国际灾害救援翻译)。
(5)经济学门类。
金融学(灾害保险与风险评估)。
以上学科专业结构有以下特点:(1)充分体现以工学为主的特点。
理学可以全面支持工学各专业;经、管、文比例协调,形成理工科大学学科结构。
(2)防灾减灾教育特色鲜明。
紧紧围绕国家防震减灾监测预测、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要求,防灾学科专业体系基本完整,地质、监测、防治、抗震、应急管理、风险评估等方面较为完善。
(3)电气、电子、信息、仪器、心理等新兴学科专业体系完整,有利于资源共享,有利于向防灾减灾学科的交叉、渗透。
(4)管理学学科相对完整,具有特色。
该学科既可以为防灾减灾事业服务,也可以为地方经济服务。
(5)从长远看,可以形成“防灾减灾工程学科群”、“电气、电子、信息科学和技术学科群”、“经济与灾害管理学科群”、“人文社会管理学科群”等至少四个学科群,有利于学院树立大学科意识,促进跨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为承担国家大型综合性项目,推出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1]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98.Disciplin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in Period of Twelfth Five Y ears in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LIU Jia-qi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anhe 065201, ChinaAbstract: Discipline setting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which can refl ect the adaptability level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to economic and professional status, also the basic dimens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meet the need of social talent. Discipline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should meet the caus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in the new era, and should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We should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level of college, realize resources optimization allocation and achieve a wider space and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to make more contribution to the caus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and our nation’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Key words: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scipline structur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刘佳琦:关于防灾科技学院学科专业结构优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