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解决四大关系
中国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阅读随笔
《中国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阅读随笔目录一、内容概述 (2)二、报告概述 (2)三、大学教育评价 (3)1. 评价方法与标准 (5)2. 大学综合实力评价 (7)3. 大学学科专业评价 (8)四、研究生教育评价 (9)1. 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10)2. 研究生教育学科优势分析 (12)3.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 (13)五、学科专业评价分析 (15)1. 学科专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6)2. 学科专业的优势与特色 (16)3. 学科专业建设的建议与策略 (18)六、案例研究 (19)1. 典型案例介绍 (20)2. 案例分析 (22)3. 启示与借鉴 (23)七、结论与展望 (24)1. 评价报告的主要结论 (26)2. 对未来中国大学和研究生教育的展望 (27)八、阅读体会与思考 (28)1. 报告的核心观点与亮点 (30)2. 对自身学习与发展启示 (31)一、内容概述大学综合排名与评价:基于各项指标和数据,对我国各大学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名,包括师资力量、科研实力、教学设施等方面。
研究生教育评价: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规模、结构等进行全面分析,探讨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问题。
学科专业评价:根据学科特点,对各个学科专业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学科发展水平、科研实力、就业前景等,展示我国高等教育在不同学科领域的优势与不足。
案例研究:选取典型高校或学科专业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其成功经验和发展路径。
问题与挑战:分析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包括教育资源分配、教学质量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等。
二、报告概述《中国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是一份全面解析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文献。
本报告通过对全国范围内的高校、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的深入评价,揭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为推动高校改革、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力的决策参考。
报告首先从宏观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情况。
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四个发展阶段
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四个发展阶段研究生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十分明显,历来受到国家的重视。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无到有、简单到复杂的变化,经历了从禁止到完善的过程。
综合来看,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一、禁止阶段(1949年1959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研究生教育经历了禁止的时期,改革开放还未开始,当时的研究生教育仅限于军队内部。
新中国成立不久,军队内部的研究生教育计划也就暂时停止了。
1959年,我国研究生教育正式取消禁止,开始筹备研究生学历毕业论文,并在山西太原组织开设了我国第一批研究生院系。
二、初步发展阶段(1960年1978年)1960年春,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有几多学生,有几多研究生”的宝贵指示,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初步发展阶段的开始。
在此期间,我国研究生教育系统不断完善,政府全面建立了研究生教育体制,不仅为研究生提供了经济资助,同时还实施了宽松的移民政策,促进了外国学者的引进。
1978年,中国正式成立了研究生院,形成了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研究生教育体制,此后,研究生教育开始进入了繁荣期。
三、发展繁荣阶段(1979年1999年)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期间,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不仅遭受了改革和发展,而且研究生教育的数量和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1980年,中国成立了第一所国外留学生中心,1986年,中国确立了研究生招生工作规定,有序指导研究生招生。
同时,还推出了大批研究生特长生、博士后从业和海外留学生回国报到的政策,以及中央和地方的多种研究生教育奖学金资助政策,这些政策大大促进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四、质量突飞猛进阶段(2000年至今)2000年以来,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进入了质量突飞猛进的新阶段。
2015年4月,中国正式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国家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的意见》,将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国家发展计划的重要内容,并建立了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以此提高中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2023-2024硕士研究生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近年真题汇编(含答案)
2023-2024硕士研究生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近年真题汇编(含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5题)1.为了研究教师的强化方式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某研究者把被试学生分成受表扬组、受训斥组、静听组、无强化组等四种强化方式组开展为期一年的实验研究。
这种研究设汁违背了教育研究的()A.客观性跺则B.创新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伦理原则2.使其皆出于吾之口,使其皆出于吾之心”,这一要求体现朱熹读书原则是()A.循序渐进B.熟读静思C.虚心涵泳D.切己体察3.在报纸上被评价为“夫试行……制度最大目标,厥为使政治学术化一语。
而一年来,现象之呈露,无一非为学术之官僚化”。
这个制度是()A.大学区制B.戊辰学制C.教育独立化D.训育制度4.对于“要求以班为单位进行教学实验研究,而不能打乱原有的教学单位的情况。
”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一般常用的取样法是()A.简单随机取样法B.系统随机取样法C.整群随机取样法D.分层随机取样法5.在智力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依据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以展开的、外显的方式付诸实施的阶段是()。
A.操作定向B.原型操作C.原型内化D.原型定向6.认知教学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布鲁纳,以下不属于布鲁纳理论基本主张的是()A.理智发展的教育目标B.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C.学科知识结构D.程序教学方法7.某4位学生的智力测验成绩分为王明100分、李佳110分、刘一澜115分和陈楠105,并对这4位同学成绩进行排序比较,这种测量属于()A.定名测量B.定序测量C.定距测量D.比率测量8.称老百姓和儿童为“最伟大的老师”是()A.晏阳初B.梁淑溟C.陶行知D.陈鹤琴9.19世纪后半期德国中等教育发展的主题是大力发展A.皇家中学B.文实中学C.实科中学D.综合中学10.学龄初期儿童的总特征是身心发展较缓慢,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学龄中期儿童的特征身心急剧变化,自我意识增强,独立性增强,特别是情感较为丰富,又不容易控制自己,有人称之为“危险期”;学龄晚期学生的身心发展明显成熟,接近成人的水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ppt课件
❖ 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参与国际竞争能 力显著增强。
❖ 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 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 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 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 参与率达到50%以上。
❖ 以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为核心,对教育改革进行了系统设计。对减轻中 小学生课业负担、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保障农民工子女就学、高考改 革、落实扩大办学自主权、教师队伍建设、政府投入责任等热点难点 问题提出了有力可行的措施。
❖ 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 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 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
❖ 三是扩招后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较大,对高等学 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及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 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 四是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还没有完全解决,分 别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模式、考试招生制度、办学 体制和管理体制方面,科学发展还面临许多新的 挑战。
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 旺盛的社会需求同多样化的教育供给不足
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 《规划纲要》的第三部分全面谋划了体制改革的 新思路新方向。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涉及到高等教 育领域。
❖ 如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深化考试招生制 度改革等等。
❖ 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包括坚持和完善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 途径,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 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产学 研用相结合等等。
必须优化结构 办出特色
❖ 《规划纲要》的文本也明确要求到2020年我们的高等教育结构更加 合理,特色更加鲜明。
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专项行动工作方案
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专项行动工作方案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研究生教育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而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我们制定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旨在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背景分析1.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学位授予数量居世界前列,研究生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研究生培养质量参差不齐等。
2. 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的必要性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也是研究生培养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向。
通过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可以促进学术研究和学科交叉融合,提高研究生培养的整体水平。
二、工作目标3. 目标本次专项行动的工作目标是优化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提升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度,促进跨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
4. 具体目标- 落实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推动各高校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
- 建立健全相应政策法规,促进研究生学科专业结构的持续优化与调整。
- 加强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交流,促进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与合作。
三、重点工作5. 工作重点本次专项行动的重点工作如下:- 完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机制和政策法规,明确优化调整的原则和方向。
- 设立专门的研究生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组,负责具体的调研和工作推进。
- 加强对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宣传与推广,提高全社会对研究生教育的关注度和认可度。
6. 具体措施- 制定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的时间节点和责任人。
- 加强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推动学科专业之间的协同发展。
- 开展专项调研和听取专家意见,形成可行的优化调整方案。
- 加大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资金投入,保障专项行动的顺利进行。
强国战略视域下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改革的审思
22EDUCATOR研究生教育体系作为构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是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一方面,研究生报考与招生人数逐年激增,引发公众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担忧;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体系正在进行深化改革,学硕缩招停招、专硕大幅扩招、博士修读年限拉长等措施的实施进一步将研究生教育置于公众视野。
基于此,有必要深入把握研究生教育体系改革的时代需求、发展困境和改革路向,从而发挥研究生教育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反哺与支撑作用。
研究生教育体系改革的时代命题研究生教育体系深化改革是回应党中央“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重要关切以及落实科教融合、产教融通的重要抓手。
作为创新型、研究型、高层次人才聚集的高地,研究生教育体系必须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超前性,从而支撑经济社会全链条、全周期改革。
现代化产业体系呼吁研究生教育体系突显先进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要建设具备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尽管我国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现代工业体系,但在关键技术、关键工艺、关键零部件、关键设备等问题上仍面临着西方的技术制裁、遏制乃至欺诈等风险,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产业升级转型的发展空间。
现代化产业体系要进行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与服务现代化为一体的系统性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必然要求研究生教育体系坚持“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四大改革方向,通过课程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资源投入机制、学科与人才类型结构等多方面的改革,在稳步推进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的基础上强化高层次人才的供给能力,从而助推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个面向”发展要求研究生教育体系突显拔尖性“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是国家在全面深化经济社会改革关键期对教育科技体系提出的深层次要求。
研究生师生和谐关系构建之探索
研究生师生和谐关系构建之探索全日制研究生与在职研究生的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按照以人为本、共同发展、协同育人的理念,从基础、着力点、动力、制度建设等方面统筹协调、系统规划、全面推动。
1.确立师生双方的主体地位,夯实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基础要改变传统的权威—依存式师生关系,将导师与研究生看作教育过程中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两大主体。
一方面确立导师的主体地位,让导师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与引领作用。
另一方面确立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导师应根据研究生的个性特征、学术潜力、个人志向等因素科学合理制订培养方案,采用不同培养方法和培养要求,做到因材施教[10],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体作用。
三是主体双方的互动交往须遵循四大原则:地位平等原则,即双方在教育过程中都是主体,并且地位是平等的;沟通理解原则,即双方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相互包容与欣赏;双向互动原则,即双方要进行对话,通过交流达成共识;互惠共赢原则,即达到双方的共同发展与提高[11],在平等互动、共创共享、互惠互利的师生交往过程中实现关系的和谐。
2.加强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协同整合,筑牢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着力点在教学方法上突出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以研究性课程教学为主,通过师生课堂知识批评、共同探讨,加强课堂学术训练,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接受科研实践;在课程内容方面强调研究生对知识的探究,注重学术前沿性课程、研究方法类课程、实践性课程、学科交叉性课程等课程体系的系统设计,奠定研究生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与创新的知识结构,培养研究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12];另外,要注重教学与科学研究的有机兼容。
当大学首先被理解为探究的场所的时候,科研和教学的活动就不止被看作是互相渗透的,而且具有实质上的兼容性,即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上突出研究生科研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能力培养上加强课程教学与科研实践的协同,保障研究生的创造活力与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的培育,在导师能导、导师乐导,研究生能研究并愿意研究的氛围中实现双方在教学、学术和情感领域的和谐统一。
研究生教育中的“协同型导学关系”:框架、挑战与变革
研究生教育中的“协同型导学关系”:框架、挑战与变革作者:来源:《中国电化教育》2021年第12期研究生教育的“协同型导学关系”的特征是以知识探索和人才培养为目的、以社会伦理环境的协同为纽带、以高度互动的紧密联系为动力,其框架是价值协同、学术协同、利益协同、责任协同,存在的挑战是导学关系异化为“经济雇佣”“附属关系”“伦理越轨”“自由放任”。
本文拟以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为例探讨构建新时代的导学关系及推动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1.价值协同。
导师和学生是学术科研的合作关系,更是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及道德修养的相互影响。
导师是研究生的道德榜样,导师的言行及精神思想会对研究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研究生是导师精神品格和价值取向的“继承者”,导学关系逐渐向价值协同演进。
2.学术协同。
在知识生产方面,研究生已成为学术产出的主力军、学术科研创新的新生力量。
在实现学术协同目标的过程中,导师和研究生在人才培养和知识生产过程中通过良性交流,共同推动临床医学的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
3.利益协同。
利益协同要求导师和研究生超越各自利益的狭隘视界,从共同利益出发思考如何更好地推动人才培养和知识生产。
4.责任协同。
面对共同的学术科研问题和生活实践问题,导师和研究生都履行共同责任才能保持好良性的导学关系。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责任协同”应成为“协同型导学关系”的规范和框架,为责任划分提供原则性指导。
1.导学关系异化为“经济雇佣”。
研究生与导师不应是简单的师徒关系而应是科研合作伙伴,但实际上研究生更多以“科研打工人”的身份出现,学术科研的主体地位被大大削弱,丧失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正常导学关系中的“科研合作者”身份被忽视。
这种异化的经济雇佣关系中,研究生的学术科研主体性被严重地忽视,成为完成各项课题的“劳动力”。
在这个过程中,导师没有承担相应的指导职责,学生在忙于完成导师的课题任务同时,也很难有实践去探索自身感兴趣的研究领域。
2.导学关系异化为“附属关系”。
大学校长在新学期处级干部会议上的讲话稿
大学校长在新学期处级干部会议上的讲话稿同志们: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处级干部及教授代表会议。
我主要讲四个方面。
一、当前高等财经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确定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治国理政全新战略,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也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大众化水平持续稳步提升,办学水平、保障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已经建成了高教大国。
但是“大”不等于“强”,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中国还不是一个高等教育强国。
反映在高等财经教育里,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性日益突出,制约高等财经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露。
高等财经教育应当正视客观问题和现实差距,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快转变思想观念,适应经济社会的新要求,认识新趋势,构建新的发展模式和道路,推动发展。
高等财经教育的新趋势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内涵发展成为高等财经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质量提升、内涵发展将成为高等财经教育发展的主题,必须树立起市场竞争的意识和优胜劣汰的危机感,把质量提升作为核心任务、生命线,提高优质资源的供给能力和水平,以质量求生存、以贡献求支持。
(二)特色发展成为高等财经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在高等教育发展同质化的大背景下,财经类高校想要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不能一味的“求大”、“求全”、“求规模”,特色才是核心竞争力,是立身之本,要立足实际,合理定位,找准服务面向,坚持特色发展,赢得更大空间,激发高等财经教育的生机和活力。
(三)创新发展成为高等财经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在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的大背景下,内部关系和利益格局调整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高等财经教育必须下决心通过深化体制机制综合改革理顺内部关系,打破束缚,释放活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各类办学要素的最大效益。
南昌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南昌大学研究生院文件昌大研字[2007]12号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制(修)订意见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指导性文件,是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完成培养工作各个环节的主要依据。
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新要求,学校决定对我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全面制(修)订。
一、制(修)订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1、研究生教育规律,全面把握本学科、专业的内涵,优化学科结构,充分体现本学科、专业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拓宽研究生的培养口径,科学合理地确定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提高办学效益。
2、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发挥研究生的个人才能和特长,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培养方案应为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留有足够的空间,使研究生的培养在满足培养方案基本要求的同时,能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对课程选择、科研实践及学位论文的选题、完成等进行科学安排。
3、认真总结本单位的研究生培养经验,积极吸取和借鉴国内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先进经验,按照“以人为本,创新机制,提高质量,适应需求,引领未来”的方针,探索学术型、学术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制(修)订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1、提倡和鼓励按一级学科制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按一级学科培养人才在实践中已成为研究型大学的一致共识,它有利于拓展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各二级学科的交叉渗透,有利于为导师和研究生提供更大的学术空间。
对于研究领域较宽,按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有困难、仍需按二级学科制订培养方案的学科,建议将二级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原则,建立一级学科课程平台。
2、人文社科类专业原则上按2年或2.5年学习年限制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有特殊要求的专业也可定为3年);理、工科按2年、2.5年或3年学习年限制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其中课程学习原则上为1年,少数专业可申请为1.5年。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现代高校已经成为了科技创新和知识传播的重要场所。
在“十四五”规划期间,高校的学科建设是重中之重,必须加强对学科建设的规划和管理,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然而,在学科建设中,我们需要处理好五对关系,以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高校学科建设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理论是学科建设的灵魂,实践是学科建设的落地。
学科建设不能只有理论而缺少实践,也不能只有实践而缺少理论。
因此,在规划学科建设时,要考虑到实践应用与理论理念的统一,注重基础理论的积累和应用实践的创新。
二、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学科建设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因此,学科建设必须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学术研究、实践探索应该紧密结合,将实践经验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科建设的质量,更能够提升学科建设的价值和社会地位。
三、学术与文化的关系学科建设需要有鲜明的学术特色,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扎根于文化传承,将一些我们国家的文化基因融入到学科建设中,从而提高学科的魅力和影响力,同时也有助于促进文化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四、核心与辐射的关系核心学科是高等教育的重点,也是高校发展的重点,因此,在学科建设中,必须重视核心学科的建设,同时也需要注重辐射性的学科,加强协作合作,拓宽辐射力,提升学校整体实力。
五、自我扬弃与合作共赢的关系在学科建设中,我们不能仅仅追求自身的发展,也要注重与其他高校的合作、共同发展、优势互补。
唯有携手合作,才能够不断推动学科建设的发展,达到共同进步和协同效应。
总之,在高校学科建设“十四五”规划期间,我们需要善于处理好这五对关系,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学科建设。
唯有坚持正确的发展思路,不断创新学科建设的思路、方法和方式,不断提高学科建设的品质和质量,才能够不断的提升高等教育水平、推动学科建设发展、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而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则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等方面探讨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旨在为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一、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研究生课程设置应该紧密结合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科前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首先,应该在专业核心课程上下功夫,确保学生在专业领域有扎实的基础。
此外,还应该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培养跨领域的综合能力。
同时,为了适应国家产业结构和科技创新需求的变化,研究生课程设置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调整性,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满足时代的需求。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教学方法应该以问题导向、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当导师和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独立研究。
此外,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环节的设置,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评估体系的建立研究生的评估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更重要的是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评估和反馈。
评估体系应该综合考虑学术成果、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需要建立科学的学位论文评价标准,可以结合国内外学术界的标准,对学生的学术表达和创新能力进行评估。
其次,应该注重实践环节的评估,通过实践报告和实践成果的评估,来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最后,还需要建立学生评教和教师评教的机制,通过学生对教学的评价来改善教学质量。
四、培养实践能力研究生课程的构建与优化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开设实践课程、实践项目和实习环节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实际工程项目,培养研究和实践能力的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高校“十四五”规划是指从2021年到2025年的五年规划。
在这个阶段,高校的学科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学科的建设需要处理好五对关系,即学科的内外关系、专业的深度广度关系、学科的基础应用关系、学科的传统未来关系和学科的本土国际关系。
学科的内外关系是指学科发展的内外环境关系。
在高校的“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注重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能力的培养。
外部环境的变化包括社会需求的变化、科技进步的变化等。
学科建设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紧密关注社会发展的需求,并及时调整学科的设置和专业的培养方向。
高校要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为学科的发展提供强力支持。
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专业的深度广度关系。
专业的深度是指专业知识的深入掌握,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
专业的广度是指专业知识的扩展,能够应对不同领域的需求。
学科建设要注重专业的深度和广度的平衡发展。
要加强学科的核心课程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专业。
要注重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科建设要处理好学科的基础应用关系。
学科的基础是指理论方面的基础知识,应用是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学科建设要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创新。
要加强学科的基础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要加强学科与实际工作的联系,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第四,学科建设要处理好学科的传统未来关系。
学科的传统是指学科的传统学术观念和传统研究方法,未来是指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前沿研究领域。
学科建设要注重传统和未来的结合。
要传承和发扬学科的传统,加强学科的基础理论建设,保持学科的学术核心地位。
要关注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前沿技术和创新方法的研究,为学科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学科建设要处理好学科的本土国际关系。
学科的本土是指学科在国内的传播和应用,国际是指学科在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
跨学科研究: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模板
跨学科研究: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内容提要】跨学科研究是知识、智慧和技能高度集中的研究领域。
近年来,这一研究领域已经成为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的一个新亮点,同样,也是研究生教育战略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跨学科是一种多学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合作研究。
目前,跨学科已经形成适应、前沿和问题三种模式。
研究生培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借助跨学科研究以提高质量,优势整合,拓宽知识面;采取导师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鼓励跨学科跨专业报考。
研究生教育,是知识、智慧、智能、人格高度统一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具有高等院校、高级科研机构传承学术、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主要功能。
纵观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经济与文化迅猛发展,其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日趋复杂。
这种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度综合性,一体化的趋势,给我们提出了越来越多的各种跨学科问题,也在客观上提出了用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去获得新的知识和智慧,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去寻求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重大课题,展示了跨学科研究的各种可能途径。
在新的科技形势下,重视和加强研究生教育中跨学科研究,是解决研究生教育中封闭型、滞后性、空泛化的有效措施,是研究生教育中一个亟待解决的急迫课题。
本文将从跨学科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入手,阐述跨学科研究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意义、研究路径。
一(一)跨学科研究的内涵跨学科,学界也称作“交叉学科”。
中文“跨学科”一词是从英文interdisciplinarity翻译引进的。
最初只是在一般字面意义上使用此词,随着研究的深入,跨学科一词由原来的多种理解已经逐步趋向较为稳定的公认的涵义。
目前在国外学者中较为公认的“跨学科”的涵义是指对于典型学科之间的问题的研究。
西方学者G·伯杰克在《跨学科——大学的教学和科研问题》指出,跨学科是两门或两门以上不同学科之间紧密的和明显的相互作用,包括从简单的学术思想,甚至全面交流整个学术观点、方法、程序、认识和术语以及各种资料。
研究生教育的四为方针的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研究生教育的四为方针的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
研究生教育的四为方针是指培养学术能力、专业素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目标。
首先,研究生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学术能力。
学术能力是研究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包括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的科研思维。
研究生应该通过系统的学术训练和研究实践,掌握学术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其次,研究生教育应注重培养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指研究生在特定学科领域内的知识、技能和应用能力。
研究生应该深入研究所选择的专业领域,掌握前沿的学术动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在专业领域内发挥领导和创新的作用。
第三,研究生教育应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重要要求。
研究生应具备开拓创新的意识,能够跳出传统思维模式,提出新颖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具备创新设计和实施科研项目的能力。
最后,研究生教育还应注重培养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包括道德修养、人文精神、社会责任感和跨学科能力等。
研究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意识,能够应对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和挑战,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总之,研究生教育的四为方针是培养学术能力、专业素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四个方针相互关联、相辅相成,旨在培养具备高水平学术素养、专业精湛的研究人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首先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概述,并介绍了研究生教育的四为方针。
接着,介绍了本文的结构,即文章目录的内容。
最后,明确了本文的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阐述研究生教育的四为方针。
首先,第一个子章节将重点介绍第一个方针,并从三个要点展开论述。
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坚持开放性与规范性相结合。
研究生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注重开放性培养,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要坚持规范性培养,确保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是坚持导师指导与研究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导师应该承担指导研究生科研和学习的责任,帮助研究生解决问题,指导其进行创新性研究。
而研究生也应该主动参与科研和学习活动,进行自主学习,培养自主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研究生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结合。
学生要通过理论学习,加强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要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建立健全招生质量保障机制。
要从招生渠道、选拔标准、面试环节等方面加强招生工作,确保招收的学生具备基本的学术素质和科研潜力。
其次,应构建规范的学位评定和学科评估机制。
学位评定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环节,要建立完善的学位评定标准和程序,确保学位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同时,还要加强学科评估,对各学科的培养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价,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
再次,应完善导师团队建设和导师评价机制。
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环节,要加强导师的培养和评价工作,提高导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同时,也要加强对研究生对导师的评价和反馈机制,确保研究生对导师的指导满意度。
最后,应加强对研究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完善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成果评价机制,鼓励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为了实现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运作,各大学应加强领导和管理机构的重视和支持,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实践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相关各方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研究生的四大好处
研究生的四大好处
研究生教育可以为个人带来多方面的益处,以下是四大好处:
1. 深化专业知识和技能:研究生课程通常比本科课程更为深入和专业化,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2. 培养批判思维和独立研究能力:研究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通过独立研究和撰写论文等环节,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 提升就业竞争力:许多行业和职业要求或偏向招聘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求职者,因此,拥有研究生学历可能意味着在就业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
4. 拓展人际关系和社交网络:在研究生阶段,可以结识来自不同背景和专业的人,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学习,可以拓展自己的人脉和社交网络,这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研究生教育可以为个人带来多方面的益处,包括深化专业知识、培养批判思维和独立研究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以及拓展人际关系和社交网络等。
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23.11.24•【文号】教研〔2023〕2号•【施行日期】2023.11.2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教研〔2023〕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融通创新,着力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建设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规律,坚持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两种类型同等地位、同等重要,以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为方向,以强化两类学位在定位、标准、招生、培养、评价、师资等环节的差异化要求为路径,以重点领域分类发展改革为突破,推动学术创新型人才和实践创新型人才分类培养,健全中国特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供更有力支撑。
2.基本原则。
问题导向,聚焦制约两类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针对性政策举措,增强改革的实效性。
尊重规律,坚持先立后破、稳中求进,注重对现有人才培养过程的改造升级,增强改革的可操作性。
整体推进,加强人才培养的全链条、各环节改革措施的衔接配合,增强改革的系统性。
机制创新,大力推动培养单位内部体制机制改革,提升人才培养链、工作管理链的匹配度,增强改革的长效性。
关于学科、专业与课程三大基本建设关系的思考
关于学科、专业与课程三大基本建设关系的思考[摘要] 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建设,这三大基本建设的水平、质量、状态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类型、层次和特色。
其中,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是学校生存的基础,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手段,三者各有侧重,相互联系,协调发展。
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建设,这三大基本建设的水平、质量和状态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类型、层次和特色。
因此,对于办学者来说,不论其对学校的类型、层次、特色怎样定位,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都是其永恒的任务。
本文仅对三者的关系作一简单的剖析。
一、学科、专业与课程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一)学科、专业与课程的概念学科,在英语里称之为“discipline”,该词具有多种含义,包括学科、学术领域、课程、纪律、严格的训练、规范准则、戒律、约束以至熏陶等。
《辞海》中把学科看作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
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生物学,社会科学中的经济学、教育学等”。
《汉语大词典》把学科解释为是“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
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社会科学中的历史学、经济学等,或指学校教学的科目,如语言、数学、物理、生物等”。
著名学者丁雅娴在《学科分类研究与应用》一书中,把学科定义为“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
上述解释和定义虽然表述略有差异,但其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即都把学科看作是一种对知识的分类。
所谓专业,《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称之为课程计划(Program),美国高等学校称之为主修(Major)。
我国《教育大词典》的解释是“中国、苏联等国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高等学校的一个系里,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
”厦门大学编的《高等教育学》一书把专业解释为“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
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卢晓东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孝戴二位学者认为,专业就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学完所包含的全部课程,就可以形成一定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获得该专业的毕业证书。
课程目标认真研究优化以下关系
课程目标认真研究优化以下关系摘要:1.研究关系一: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的联系2.研究关系二:教学方法与学生接受程度的匹配3.研究关系三:课程目标与学生发展需求的契合正文:在教育领域,不断优化课程目标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认真研究并优化以下三个关系: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的联系、教学方法与学生接受程度的匹配以及课程目标与学生发展需求的契合。
首先,研究关系一: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课程内容应紧密结合实际应用,以确保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这就需要我们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剔除过时、陈旧的知识,引入新鲜、实用的元素。
同时,还需关注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以保证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
其次,研究关系二:教学方法与学生接受程度的匹配。
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接受程度至关重要。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学科特点等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例如,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采用案例分析、讨论互动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兴趣;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采用项目制学习、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
最后,研究关系三:课程目标与学生发展需求的契合。
课程目标应与学生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从而实现课程的价值最大化。
教师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规划、兴趣爱好等因素,使课程目标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发展动态,适时调整课程目标,以确保其始终与学生发展需求保持一致。
总之,优化课程目标需要我们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目标三个方面入手,确保它们与实际应用、学生接受程度以及学生发展需求保持紧密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化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解决四大关系
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布局。
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顶端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生力军,优化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是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布局的重要方面。
新世纪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研究生教育大国。
2014年,我国研究生学位授予人数66.6万人,其中博士5.7万人,硕士60.9万人,比2000年增长近5倍。
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优化结构的任务日益突出。
优化学科结构是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的重要切入点
学科结构是研究生教育结构的重要组成,相比于层次结构、类型结构,我国学科结构的优化还相对滞后,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存在差距。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变化呈现“形有所变、实则未变”的特点。
形有所变,是指各学科门类增速快慢不一、所占比例此消彼长。
具体表现为:一是学科大类中“一升两降,此消彼长”。
人文学科所占比例上升,而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所占比例下降。
2000年至2014年,我国授予研究生学位中,人文学科由0.64万人增长至4.73万人,所占比例由9.8%上升至12.3%,上升了2.5%;社会科学由1.70万人增长至9.53万人,所占比例由25.7%下降至24.9%,下降了0.8%;自然科学由4.27万人增长至24.08万人,所占比例由64.5%下降至62.8%,下降了1.7%。
二是学科门类中“快多慢少,增速不均”。
法学、教育学、文学等学科门类的增速远高于平均增速,而工学、医学的增速则低于平均增速。
三是工学占比有所下降。
仅从学术研究生数据看,工学的比重有了一定幅度下降,由2000年的37.9%下降至2014年的35.0%,但如果考虑到近些年来专业学位中工程硕士快速增长的因素,那么整个工程类硕士所占的比重变化并未如此之大。
实则未变,是指学科结构的结构性变化不明显,呈现出“存量决定增量”的发展模式。
也就是说,某个学科门类在校生数占全国在校生总数比例越高(即存量越大),那么该学科在扩招过程中的增幅也将越大(即增量越大)。
即注重数量的扩张,而忽视了结构的调整。
一些学科增长较快,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办学成本相对较低而容易扩张,而工学、医学等学科因为受硬件条件约束更大,跟不上整体的规模扩张。
从近年来我国就业市场来看,新闻、法律等人文社会学科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与其增长过快存在密切关系。
优化学科结构需把握解决的几个关系
一是文与理的关系,即人文社科与理工科的比例关系。
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或中后期,理工科依然应该是我国大力发展的学科专业。
2014年我国理工科所占比例为48.0%,占据半壁江山,应继续保持这一优势。
据OECD统计,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STEM)专业授予的研究生学位所占比例,2011年经合组织平均值为23.4%,德国为34.8%,日本为46.6%,法国为28.0%,英国为21.9%,美国为13.3%。
德国经济能在欧洲一枝独秀,与其重视STEM学科,具有合理的学科结构不无关系。
美国在金融危机之后,重新认识到工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出实施了再工业化战略,加大了对STEM的支持力度。
二是软与硬的关系,即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比例关系。
一流的基础研究是高技术转化的必要前提。
我国许多应用研究和核心技术突破不了,根子还在基础研究薄弱上。
一流的基础研究需要依托于一流的基础学科。
博士教育重基础学科,硕士教育重应用学科,这是研究生学科结构的特点。
近年来,我国的博士学位与硕士学位的学科门类结构不仅没有向差异化方向发展,而且趋同性有所加强,没有体现出博士和硕士人才培养的不同目标要求。
具体而言,在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在保证基础性、理论性学科专业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应该大力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培养高层次应用性人才;博士生教育应以培养学术性人才为主,重视理论性、基础性学科的人才培养。
三是高与低的关系,即处理好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学科关系。
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博士研究生教育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它们的学科分布差异较大,各国也由于发展阶段与特点不同,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
英美国家普遍授予理工农医博士数量高于文科,而授予文科硕士数量高于理工农医。
英国2011年授予理工农医博士1.3万人,文科博士0.7万人;授予理工农医硕士5.6万人,文科硕士10.6万人。
美国2013年授予理工农医博士10.1万人,文科博士7.5万人,理工农医博士人数高于文科;授予理工农医硕士30.7万人,文科硕士44.5万人,文科硕士人数高于理工农医。
日本无论授予博士人数还是授予硕士人数,都是理工农医远高于文科,2011年授予理工农医博士1.1万人,文科博士0.3万人;授予理工农医硕士4万人,文科硕士2万人。
我国也要根据国情和研究生教育发展阶段,科学规划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学科关系。
博士研究生教育主要根据办学条件,同时考虑社会需求来布局发展,而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根据社会需求,同时考虑高校办学条件来布局发展。
四是新与旧的关系,即传统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的比例关系。
20世纪以来,知识结构不断变化,传统知识被新兴知识取代或补充。
交叉学科是学科知识高度分化和融合的体现。
最近25年,交叉性的合作研究获得诺贝尔奖项的比例已接近50%。
新旧知识的不断演化,反映到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上,就是有些学科取得快速发展,而另一些学科逐渐被弱化。
美国的学位统计划分为7大研究领域,除了传统的6个领域之外,2013年归为“其他领域”的博士学位比例高达66.0%,硕士学位比例为25.7%,这反映了美国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情况。
相比而言,我国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展还较为薄弱,在学科设置和统计上都存在制度障碍。
优化学科结构的政策建议
学科结构优化要遵循教育规律,从社会需求和研究生教育发展现实出发,逐步调整优化。
核心还是处理政府与高校的关系,政府以放权、质量保障、标准确定等方式而不是行政手段来调整学科结构。
在政府主导与授权,地方、高校竞争式发展的模式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了平衡各方利益,进行指标分配,比如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增加,每个省只能报两所高校两个专业,指令性分配的结果是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平衡发展,但也导致了研究生教育增长“一刀切”,各类高校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也导致了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同质化倾向。
各地方和高校带着“不报白不报”的心理尽可能地去扩大增量,力求将自身诉求得以最大化,出现了为争取授权点而争取,为扩招研究生而扩大规模的问题,罔顾结构调整与自身办学条件、
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制约与限制,使得研究生教育难以在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的情况下进行规模扩张,双方博弈的结局是各地、各高校一起扩大规模。
改革的关键是形成“需求和条件相结合”的刚性约束机制,使得研究生人才培养能够在办学条件和社会需求的双重约束下发展,既要考虑办学质量,同时考虑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
为此,建议如下:
一是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完善学位点动态调整机制。
教育部门应坚持放好权、服好务,完善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机制。
实行培养单位自评与抽评相结合的评估方式,适时引入国际评估。
依据评估结果,对社会需求少、培养质量差、就业率低的学位点,及时进行整改或撤销。
二是建立准入退出机制,增强学科专业目录的灵活性。
目前,我国实施这一改革的时机和条件基本成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心所实施的三轮学科评估均具有良好的社会反响。
可考虑以此为契机,将每一轮学科评估作为学科、专业目录设置和调整的基本依据,实现学科专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将大大有利于增强学科设置的灵活性。
三是为交叉学科“上户口”,破除开设交叉学科的制度障碍。
应赋予交叉学科与传统学科同等地位,可考虑在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交叉学科门类”,学科门类下设交叉学科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以问题或领域为导向灵活设置,开展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活动,定期接受评估,实现动态调整。
四是实行分类管理,不同高校培养任务各有侧重。
政府要充分授权,进行总量控制,至于培养的结构,可以由高校根据学生就业、社会需求、学科发展、师资队伍等情况自行决定,实行备案制。
不同类型高校应该承担不同的培养责任,如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不同学校应有所侧重,没有必要规定统一的比例要求。
五是给予学生选择权,高校探索双硕士学位的制度创新。
高校要实行人才培养方式制度创新,如可试行硕士专业学位的第二学位制度,给予学生选择自主权,既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也有利于高校发挥不同学科的协调作用,逐步实现学科调整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