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我国教育支出结构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优化我国教育支出结构的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的不断提高,教育事业呈现出整体良好的发展态势,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落后。对于社会巨大的教育资金需求来说,我国教育支出总量仍显不足,财政支出结构也不合理,当前应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教育支出结构得以进一步优化,进而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

【关键词】教育支出公共财政效益

教育一直是政府非常看重的问题,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2012年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实现了4%的目标,我国的教育事业呈现出整体良好的发展态势。然而,尽管教育支出是财政支出的首项,但教育支出结构却存在着种种问题和弊端,影响了教育资金的使用效果。如何优化财政教育支出的结构,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教育支出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间教育支出不平衡,东西差距大

在目前以行政分权和分税制为特点的财政管理体制下,我国的地方政府负担着几乎全部的基础教育拨款,因而地方政府可用财力的多少直接影响了该地区教育支出水平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地区间教育投入水平间的较大差距。

从各地区的投入来看,东部地区是教育投入最多的,并且从东至西呈阶梯状递减分布,且阶级差距日益扩大。因为我国教育财政投入主要以地方投入为主,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也不同,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经费充足,教育投入比较多,教育质量相对来说比较高。中西部地区经济比较落后,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而财政收入本来就不足,这使得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加上各地政府对教育重要程度认识不一致,这使得东西部地区的差异也越来越大。根据有关统计,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速度、人均教育投入水平、生均投入等各个地区的差距都是显而易见的。中西部地区经济的不发达,既不能满足发展教育所需的资金,也不能有良好的待遇条件吸引优秀的教育人才。迄今为止,我国西部偏远地区的义务教育情况仍不够乐观,偏远山区生均拨款水平过低,一些地区生均预算内经费严重不足,“保运转”问题依然存在;偏远山区生均基础设施建设,教学仪器设备配置水平根本不能适应基本教学要求。总体上看,偏远山区教育投入不足,幼稚教育资源短缺,校际之间差别较大,学校教师严重不足,这些问题直接阻碍了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

2、财政三级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支出总量一直在不断增加,各级教育的人均教育经费都有了很大的增长,尤其是普通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增长的速度最快。然而,

在国家的教育投入中,人员经费占了大部分,而且三级教育支出的结构也一直不合理。

财政教育支出在三级教育中的分配反映了国家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和财政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的分布状况,其在三级教育中的合理配置直接影响着各级教育的发展及其结构的合理发展。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政府教育支出应当向初等教育倾斜,但实际上我国对初等教育的支出虽然在不断增加,但与中等、高等教育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当前的财政性三级教育支出结构呈现出高等教育投资比例比较高,而初、中等教育投资比例较低的情况。根据研究,在我国各级教育投资中,中等教育对人力资本的增长的弹性最大,初等教育次之,而高等教育投资增长的弹性为负,这主要是因为高等教育的年生均教育成本过高。我国现阶段的三级教育支出结构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不相适应,我们国家应当努力调整这种状况,在教育支出规模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加大对初中等教育的投资力度,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投资也不能减少,既必须在扩大财政性教育投资规模的同时调整教育支出结构。

二、优化我国教育支出结构的具体策略

1、优化财政教育支出的用途结构

教育支出要有合理的用途,首先要发挥政府的政策和资金导向功能,在教育方面,政府是当仁不让的教育支出主体,如何完善教育财政体制,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各级政府应普遍重视通过公共财政政策和财政手段的运用,引导社会性投资进入教育行业,从而建立起教育发展的多元投入渠道。如在教育资助制度中,银行信贷投入日益重要,低息为困难家庭的孩子办理助学贷款,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对教育的发展很有帮助,国家应当继续支持。再如,各国在发展职业教育时,由国家、企业共举,通过政府投入调动了企业投入的积极性,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这也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前景作了很好的铺垫。

为了保证教育水平,还应当提高教师待遇水平,保证教育质量。当前,各国为了保证教育水平,对教师待遇都作了明确规定,并通过财政拨款予以保证,以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在德国,中小学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受不解雇的保护,无失业之忧。政府支付给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为人均国民收入的两倍多,堪比其国家一些著名大中型企业,属于名副其实的“中高收入阶层”。而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待遇明显赶不上中高层收入者,那些响应国家号召去贫困地区支教的志愿者拿到的只有津贴。国家应当重视中小学教师的收入问题,并且要尊重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推进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通过政府强有力的补偿措施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国家要加强政府在教育财政投入上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稳定教育经费来源,继续保持政府财政投入为主,政府财政投入应优先保证对教育事业的投入。还应加强对教育的法律保护力度,确保教育经费的合法用途,在实行预算安排时,要确保《教育法》中规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要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公用经

费要逐步增长)的落实,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将财政收入超收部分更多地用于教育投入,确保教育支出的稳定增长。

2、优化财政教育支出的地区结构

在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客观事实,地区间差异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也存在很大差距,为了缩小中小学教育水平和发展水平的差距,就需要政府做好平衡和协调工作,完善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方面,要完善分税制,完善一般性无条件转移支付制度,纵向使中央政府加强对西部和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付力度,对他们的政策可以有适当的倾斜,弥补因经济发展落后造成的财政经费短缺问题;横向建立省际之间和县际之间的转移支付框架,各省合理规划各县之间的财政教育经费支出,以达到各地政府教育能力的均等化。另一方面,重点建立专项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解决办学,教育条件的改善问题,现在西南部山区仍有很多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上不起学,上学也要每天走很多的山路,有很多地方的校舍是社会公益组织修建的,但是公益组织的力量是微弱的,教育投入主要靠政府的力量,国家应当为他们改善教学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完善助学金,奖学金,助学贷款制度,让贫困地区能够有好点的教育环境,通过对教育的扶持,帮助贫困地区改善落后面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