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历史专题四第三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导学案(无答案)人民版必修3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历史《专题三第3课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新阶段》导学案(无答案)人民版必修2
第3课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新阶段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重要作用,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了解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过程,认识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中共十五大关于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的重要意义,认识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国有企业改革、中共十五大等历史重大事件,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艰巨性;收集历史资料信息,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学会社会调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认识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的巨大贡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共十五大关于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和关于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为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业全面推向前进奠定了理论基础。
学习重点: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十五大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的基本内容。
学习难点:认识并正确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
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以备课上集体讨论、突破。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3、限时20分钟独立完成。
教材助读一、历史性的跨越1、背景(1)国际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二 第三课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导学案(无答案)人民版必修3
第三课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认识文学领域中诗词曲赋等各种不同形式的风格和特色,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文学资料的能力;拓宽文化视野,提高鉴赏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和评论,了结各个不同时期文学发展的特色。
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并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通过文学家、诗人的艺术创作,把学生带进文学的殿堂,让他们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全面增强自己的文化修养。
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升华;在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合作精神及竞争意识得到增强;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点。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与政治经济等之间的联系;了解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都反映一定时代发展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经历的阶段1、先秦——诗经、楚辞2、汉朝——汉赋3、唐朝——唐诗4、宋朝——宋词5、元朝——元曲6、明清——小说一、诗的经典——《诗经》: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1.范围:它收录了自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歌。
2.内容:分为、、三部分。
3.《诗经》的特点和地位:(1)特点:其句式以为主,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很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案.doc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授课的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授课的班级和时间:高二十五班、高二十六班;2014年11月3日◆课堂类型及课时:讲授性新课,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来掌握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认识它是中国共产党和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过程与方法:通过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等重大理论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社会百废待兴的形势,认识邓小平理论提出的必要性,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认识邓小平在创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大贡献。
◆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难点:如何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实质◆教学方法✧方法:讲授法、对比法、图示法、讨论法✧工具:Microsoft Powerpoint◆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春天的故事》,通过多媒体方式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意境。
向学生提问:通过欣赏《春天的故事》,你们知道歌词中的老人是谁吗?邓小平。
那1979年春天邓小平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圈指的又是哪里?这个圈指的是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之后,在地图上圈定了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由此开始了我国经济特区建设的先河。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那邓小平理论内容和精髓是什么?它又是怎么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邓小平理论何为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教育资料】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4.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案学习专用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标要求]: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来掌握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认识它是中国共产党和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邓小平理论思想内容讲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等重大理论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邓小平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总要思想的讲解,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具有深远而重要的历史意义,认识邓小平在创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大贡献。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难点: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实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春天的故事》过渡到邓小平,简单介绍邓小平。
讲授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思想理论并不是凭空出世的,它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产生的。
那么当时又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呢?一、创建新理论的宣言书教:到底什么是宣言书呢?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教:这个讲话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呢?(学生根据课本归纳回答)学:1.文化大革命结束,百废待兴,中国人民急切摆脱困境。
2.两个“凡是”方针3.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教:这个宣言书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学:1978年12月13日教:这篇讲话具体讲了些什么呢?学:教:一是解放思想。
二是经济体制改革。
在中国面临走向何处的关头,这篇讲话成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教: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是经过一定的时间的,请同学们看看这个时间轴,大家看看这些时间对应着中国那些大的会议,邓小平理论就是经过这些大事或者会议逐渐形成发展起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4.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优质教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黄岩中学 陈杜鹃教学目标:[内容标准]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知识与能力]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
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过程与方法]以不同时期的《时代周刊》封面上的邓小平为线索,通过解读封面的主题,折射邓小平理论的演进历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邓小平在创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大贡献。
感受邓小平的创造性智慧和胆识;学习伟人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叙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史实。
其中,邓小平理论是本课的精要部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在新世纪的新发展。
本课重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的历程; 本课难点:南方谈话内容、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 《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人物(邓小平):《时代》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类周刊,覆盖面遍布全世界。
自创刊以来,《时代》就对报道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
其中,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曾八次登上《时代》的封面。
时代周刊有着“邓小平之恋”。
学习新课: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引子:1979年《时代周刊》封面人物邓小平,标题:《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问题设计:邓小平为何能以“新时代”的形象当选《时代周刊》1978年度风云人物? (学生看书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如何实现伟大转折?开辟哪些“新”?(引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意义)为何在1978年能实现这样的伟大转折?(引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转折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提出了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第3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案 人民版必修3
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智慧的集中
2、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要求学生概括)
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⑶邓小平的指导——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关键还是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
⑷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2、标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意义:这是“文革”结束后,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宣言书,它成为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的标志。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导报告。
三、课堂小结:
归纳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酝酿――“两个凡是”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进一步解放了思想。
宣言书——1978《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后》的讲话,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理论提出—— 1982中共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基本形成——1987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成熟并形成体系——“南方谈话”
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1992中共十四大
写入党章—— 1997中共十五大
四、课堂巩固:
1.(2014年高考上海单科28题)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全面的( )
A.体制改革B.拨乱反正C.经济建设D.对外开放
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历史《专题一 第4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导学案(无答案)人民版必修2
第4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标要求:1、理解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的含义、目的和影响。
2、认识影响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6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理解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
学习难点:理解中国古代实施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的原因;理解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之间的深层次关系。
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以备课上集体讨论、突破。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3、限时20分钟独立完成。
教材助读一、重农抑商1.含义:也称“重本弃末”“强本弱末”,强调发展农耕,限制的发展。
2.目的:(1)经济基础上:维护的经济基础。
(2)政治文化上: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
3.内容:(1)提出: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提出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
(2)发展:汉武帝推行打击、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
4.影响:(1)商人在社会上遭受鄙视,在政治上和法律上遭受歧视。
预习自测1.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历史《专题三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导学案(无答案)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了解中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在探索中出现了重大失误,经历了曲折发展过程;了解“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沉痛教训。
学会分析与比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精选典型历史事件,组织小组讨论;收集历史图片,编辑专题墙报,通过沟通、讨论培养比较、辩析、表达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成熟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因此出现失误是难以避免的。
通过理性思考,学会以史为鉴,而不是单纯地局限于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其中的历史教训。
学习重点: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调整。
学习难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三大改造的关系;经济建设中出现左的错误的原因和影响;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
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以备课上集体讨论、突破。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3、限时20分钟独立完成。
教材助读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社会条件(1)政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经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开展大规模的和。
之后,建立在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迅速发展。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和奠定了基础。
2、指导方针: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时间:年(2)任务:提出了和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
(一化三改)(3)实质:发展和变革同时并举3、制定和完成“一五计划”(1953—1957年)(1)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建设起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四川省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导学案:4-3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专题四第3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小班、火箭班使用)【学法指导】依托《世纪金榜》上的知识梳理部分勾画标注课本基础知识,写上提示语,标明序号。
完成相关题目和知识体系归纳。
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写入我的疑问一栏中,以备课上重点探究和讨论。
认真阅读课标要求和学习目标,结合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画出本课的知识树。
【课标要求】概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与“三个代表”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认识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近八十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括。
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学会系统的梳理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情投入,学习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不断开拓的精神。
【重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难点】如何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实质。
【预习案】一、阅读以下资料(1、课本2、世纪金榜学习方略3、当代中学生报),完成对基础的填空,阅读后解决下面的问题,标明问题答案的参考来源。
【预习自测】(考查知识迁移运用能力)1、国民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者的根本共同点是()A.坚持党的领导B.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C.坚持民主集中制D.坚持继续革命的思想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它们都()①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②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的时代要求③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④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不包括()A.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B.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C.代表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壮大D.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下列关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①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③都是各自独立的理论体系④是与时俱进的产物A.①②③④B.①②C.③ D.②③④5、邓小平的下列讲话或谈话,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的是()A.在1978年底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B.在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C.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的讲话D.在1992年视察南方时发表的一系列讲话6、在改革开放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所有制崇拜”,其中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重要历史事件是()A.中共十三大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五大D.中共十六大7、“与时俱进”要求观念、行动和时代一起进步。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导学案(无答案) 川教版
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课标要求】【学习目标】1、记住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起止时间、重要任务)、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名字、性质);2、列举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3、分析三大改造的意义;【学习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的完成。
【学习难点】对1954年宪法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认识。
【课前预习】【学法指导】【预习自测】一、过渡时期总路线1、________年提出,2、内容:一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改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1、任务:1953—1957年,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中心,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建立__________基础。
2、成就:农、______________ 工、____________________交通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崇伦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3、影响,初步建立工业体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奠定基础。
三、三大改造1、时间:_________年到1956年2、农业与手工业(采取生产合作社形式)、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形式)3、完成意义: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度建立,进入初级阶段。
四、宪法(1954)1、时间:_________年2、______________大会,通过宪法3、性质:第一部_______________性质根本大法4、历史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政治 9.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九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二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学习目标1.识记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2)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3.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教学难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在预习案的指引下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熟记基础知识。
2.将预习案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写在后面“我的疑问”处。
限定25分钟,独立完成。
教材助读1.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1.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1)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________。
(2)___________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
反之,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1、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1)“四有”公民:即________有道德、有文化、________的公民。
(2)提高民族素质: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_________素质和_________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1.发展教育事业2、为什么: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性、______性、__________性作用。
3、怎么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________,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发展科学事业(1)为什么:科学技术是_________。
(2)怎么办①大力加强科学________建设;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_________;③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_________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
3.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1)发展文化事业:把发展_____________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国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_________建设。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历史专题一第四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导学案(无答案)人民版必修3
课标要求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认识明清期间儒学思想的发展。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经过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联合时代特色,掌握明清期间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学会熟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轨迹。
(2)过程与方法:依据教科书与教师供给的资料及自己收集的史料,经过走进历史、感悟历史到理解历史再到研究历史和升华历史,引领学生学会史论联合,论从史出;从而从不一样的角度发现问题,学会踊跃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同时,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比较、归纳和阐释;拓宽思路,注意专题内、模块内及中外之间、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与参照;指引学生自己着手制作思想家的名片或手抄报;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有关的网站和课外书目。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既继承了前代的优异传统,又对正统理学作出批评,并有所创新,使儒学思想更趋求实,更切近国计民生,这是儒学的新发展,并萌生了拥有新奇的哲学看法、政治看法和爱国、批评精神的进步思潮;进一步激发学生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关注民生、敢于肩负历史重担的优异质量;理解儒学只管在多次受到了严重冲击,但现在却出现了中兴的强烈趋向,在于此中包含的重要价值;经过学习,可进一步理解和挖掘优异文化传统以加强民族认可感,建立自觉传承文明遗产的意识。
教课要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教课难点研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由与进步思想的历史作用。
教课课时 1 课时课前预习一、李贽——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号卓吾,福建泉州晋江人)1、个人经历:祖父两辈都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伊斯兰教徒,自幼受约束较少(家庭影响 )2、思想主张:(1)以为“”存在百姓的平时生活中,对思想提出挑战。
①反对以“”之言作为标准。
②儒家经典不是“”。
(2)提出“”的“童心说” ,反对的虚伪和的欺骗。
(3)批评封建礼教,提出男女同等的思想。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政治 4.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学习目标】1、识记我国基本经济的制度的具体内容、各种经济成分的地位和作用、公有制实现形式及其主体地位如何体现。
2. 理解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
运用所学知识,区分各种经济成分,并说明他们的作用。
3.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认识到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我国基本国情,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
激情投入,享受学习快乐。
【学习重点】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2、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3、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难点】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必然性【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 课前15分钟,依据自学指导,通研课本,搞好勾画,初步掌握重点内容,把握教材体系。
2. 课堂上组织积极合作,互相探讨交流,高效展示点评,分层达成目标。
【课前预习】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了解)(1)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___________________,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____________;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的________。
(2)内容:公有制经济指生产资料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包括______、______、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______。
①国有经济:A.指由社会全体劳动者_______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
它同较高的______________相适应。
B.地位: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_______,它掌握着国家的____________,在国民经济中起_______作用。
②集体经济:A.是由_______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它是我国____ 的主要经济形式。
B.地位: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混合所有制经济:A.含义:是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
B.地位:混合所有制中经济中的________成分、________成分,都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学案:第3课第1课时
教学目标学问目标:知道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历史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指导社会变革。
力量目标:培育同学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辩证全面地看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武装自己,推动社会进步。
教学重点: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真正的哲学”。
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自主阅读课文,完成课前预习部分;小组合作综合探究课前预习教材助读1.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1)哲学属于__________的范畴,________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肯定形态的_____________打算肯定形态的文化,肯定形态的文化又_________于肯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
任何哲学都是肯定社会和时代的_________的构成部分,是肯定社会和时代的_____________在精神上的反映。
(2)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升华,就是由于它正确地反映了____________,牢牢地把握住了_______________,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社会变革的先导(1)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______________,解放_____________。
(2)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_______________,提出__________________,指引_______________;动员和把握________,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____________。
预习自测党的十七大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布满艰辛、布满制造的壮丽事业。
宏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宏大的事业。
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邻水九龙中学人民版必修三专题四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导学案编辑者: 丁彬审阅者:张德凯、申小芬使用年级:高2015级____班学生姓名_______,小组_______ 使用时间:_____ 年____ 月______日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邓小平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近八十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况2过程与方法:结合改革开放的进程和身边的社会状况,适当补充相关的文字和影视资料,讲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过程,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中国国情的关系,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社会百废待兴的形势,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和邓小平理论提出的必要性,学习邓小平实事求是的理论品格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重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难点: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特点及其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实质一、学生自学(目标生成问题)1、问题一:中共十二大的内容2、问题二:中共十三大的内容3、问题三:邓小平南巡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内容4、问题四:中共十五大的内容二、小组合作探究(针对疑难问题)1、探究一:邓小平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如何形成的2、探究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有什么内容和意义三、教师点拨和知识归纳总结(针对学生困惑)1、教师点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2、课堂小结:(本节知识结构)四、拓展延伸1、延伸一:比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2、延伸二:马列主义和邓小平理论有什么联系五、课堂检测:1、检测一: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是在,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高中历史专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案)
4·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案)【教学目标】1、概述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2、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当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和历史地位。
【教学过程】导入设计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材料:(1)不管白猫还是黑猫,能捉住老鼠的就是好猫.(2)摸着石头过河。
(3)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的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4)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化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师生互动:这些言论非常朴实,但处处体现出不断改革创新的思想,体现了时代节拍,这些言论出自何人?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主题之一:邓小平理论。
推进新课问题情境1:阅读教材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是什么状况?什么是新时期?中国是如何进入新时期的?进入新时期对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有何作用?(板书)一、伟大的转折1。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多媒体展示材料: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十年“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全国各族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各项建设中去,但出现了两年徘徊的局面。
这一方面是由于“文化大革命"长达十年,所造成的政治上、思想上的混乱不容易在短期内消除。
但更重要的是由于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在指导思想上继续坚持“左"倾错误所造成的,集中体现在“两个凡是”上.多媒体展示材料:“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师生互动:“两个凡是"的错误在于利用人民热爱领袖、拥护毛泽东思想的淳朴感情,打着维护毛泽东思想的旗号,对毛泽东生前的决策和指示不作任何分析,神化领袖。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历史专题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导学案(无答案)人民版必修3
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课标要求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追求改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度中所起的作用。
学习目标(1) 知识与能力:林则徐、魏源睁眼看世界的史实。
康有为梁启超等的基本主张。
19 世纪中期此后先进中国人追求改革的思想历程。
(2)过程与方法:议论:学生经过对 19 世纪末中国社会情况的认识议论康有为变法思想为何打着孔子旗帜。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先进中国有识之士敢于面对现实、打破藩篱、放眼世界、研究救国之路的开辟精神和创新勇气,加强爱国意识。
教课要点地主阶级、财产阶级维新派和财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及特色。
教课难点剖析他们思想产生的原由和影响。
教课课时 1 课时课前预习一、地主阶级抵挡派——睁眼看世界1.背景(1)鸦片战争从前,清代统治者全力倡导①,监禁着人们的思想。
(2)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②,使林则徐、魏源等清代爱国官员,从“天向上国”的梦幻里惊醒。
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萌生了“③”,追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
2.概略( 1)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的人。
①采集西方国家书息,编译;②主持编写,为当时抗英斗争供给了参照。
(2)魏源:代表作;①性质: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尽的著作。
②思想:“”。
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抵抗外侮,使国家兴盛。
③意义:“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的第一步。
(3)影响:鸦片战争前后盛行的新思想,启迪人们打破观点的约束,学习西方国家的,以研究之策。
19 世纪 60 年月洋务派提出“”的口号,逐渐形成“”的思想,并所以指导了洋务运动。
二、财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运动1、概略财产代表主张、代表作品共同点阶级康有为维新梁启超派谭嗣同严复2、实践:维新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了运动。
3、影响:① 维新思想是的。
②维新思想仍是的。
③维新思想拥有启蒙作用。
④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评,客观上也有益于思想的流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标要求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思想。
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认识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等重大理论问题的教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积极参与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社会百废待兴的形势,认识邓小平理论提出的必要性,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认识邓小平在创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教学难点如何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实质?。
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一)创建新理论的宣言书1.历史背景:文革结束之初,“左”的思想并未根本改变;中国人民急切地期待着中国迅速摆脱困境。
2.标志: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3.过程:⑴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1978年12月,中共央在北京召开会议,邓小平作了的讲话。
他指出:首先是,其次他指出要坚持实事求是,邓小平还提出的任务。
⑵正式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二)邓小平理论的发展1.背景: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2.发展表现:⑴邓小平南巡讲话:主要内容:判断实践的标准; 发展才是硬道理.⑵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五大的召开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全党的指导地位。
3.形成体系: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形成了4.成为旗帜: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大会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1.提出:世纪之交,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人关键时期。
2、主要内容:。
3.意义:回答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认真阅读教材,规范完成导学案内容。
2、把导学案中自己的疑难问题和易忘、易出错的知识点,用红色笔做好疑难标记, 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以备课上集体讨论、突破。
教材助读(2)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
(3)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
2、三大理论探索民族发展之路的模式孙中山:走欧美式资本主义道路毛泽东:从走俄国式道路到走自己的路(从国情出发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共同道路:是救国、建国、强国之路,是振兴中华、振兴民族的道路启示:从国情出发,走本国特色;理论的发展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完善;3、两大理论形成的共同因素:(1)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并进行创新;(2)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和教训;(3)吸取外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和教训;(4)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4、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1)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4)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改革。
(5)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6)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三步走战略。
(8)社会主义建设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建设依靠力量人民。
(9)在祖国统一问题,一国两制。
5、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确立。
⑴毛泽东:①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是在遵义会议。
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七大。
⑵邓小平:①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
②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十五大。
⑶江泽民:①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开始形成于十三届四中全会。
②确立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十六大。
6、中共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转移。
⑴第一次:27年八七会议以后,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⑵第二次:49年七届二中全会后,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进入城市领导农村的建国时期。
⑶第三次: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预习自测1.(2008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观察右图,在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以后,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 )①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②“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③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A.①②③④B.③④C.②③D.①②④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同志集全党全国人民智慧创立的科学体系。
这一理论在1978--1984年我国经济领域的体现是( )A.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B.阐述社会主义本质问题C.变革传统的农业经济体制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邓小平理论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B.要不要改革开放C.中国共产党如何进行思想和组织建设D.怎样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对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容的演化也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
下列对联,反映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历史现象的是( )A.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深翻土地亩产万斤粮,土法上马日产千吨钢C.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 D.港澳回归扬眉吐气,申奥成功万众欢呼5、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本质特征是( )A.一脉相承且与时俱进B.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C.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D.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课内探究学始于疑质疑探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请问它们与毛泽东思想有何联系?有何共同点?当堂检测1. 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
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
这表明我国(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2、“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这一“诗篇”回答了当时的重要问题是( )A.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什么是“一国两制”3、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
黄炎培也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材料二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
……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材料三 1952年一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材料四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问题:(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
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
课后反思课后训练1.完成教材第78页“自我测评”题。
2.完成教材第78页“材料阅读与思考”题。
3.完成本课练习册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