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初中地理七上《海陆变迁》教案_1

合集下载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教案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教案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教案《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过程】第一学时一、复习旧知:世界的地形1、海拔:地面某一地点高出()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

3、五种基本地形()。

4、海底地形主要有()。

二、新授1、活动1【导入】图片导入以崇左石林的图片导入,引出海陆变迁。

2、活动2【讲授】地表的形态变化以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东海海域的海底三角洲和荷兰人围海造田的例子验证海陆变迁3、活动3【练习】沧海桑田说的是海洋变成陆地或者是陆地变成海洋,你能解释下列现象和预测吗?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1.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大量古老海洋生物化石。

2.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3.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

4.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消亡。

这些都说明了地表形态在不断发生变化。

4、活动4【讲授】地震和火山海陆变迁是地表形态的缓慢变化,地表形态变化有时也是很激烈的,那就是地震和火山。

出示地震和火山的图片5、活动5【讲授】大陆漂移假说阅读《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6、活动6【讲授】大陆漂移假说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1.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儿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海洋包围。

2.大约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漂在海洋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

3.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漂移的大陆形成现在海陆的基本轮廓。

通过图片从地层,动植物和轮廓几方面论证。

7、活动7【讲授】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学说只是解释了大陆的基本形成,但是不能解释地震和火山,于是就有人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8、活动8【活动】合作交流思考问题:1.全球大致分为几大板块?分别是什么?2.哪个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9、活动9【讲授】板块构造学说全球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1一、设计理念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作用"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上海陆分布的特点,认识大陆、岛屿、半岛、海峡等地理概念。
2.掌握板块构造学说,了解板块运动与海陆变迁的关系。
3.知道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4.学会使用地理工具,如地图、地球仪等,观察和分析海陆变迁现象。
-回顾板块构造学说、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
-梳理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全班共同探讨。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课堂氛围。
-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地理知识。
2.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
-讲解地壳运动的原因、特点及其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分析火山、地震的形成机制,以及它们与海陆变迁的关联。
3.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举例说明海陆变迁对地理环境、气候、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讨论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城市规划、交通、旅游业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关注地球环境变化。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4.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了解我国地理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感。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空间思维能力不足,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和想象存在困难;对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合作学习时,部分学生可能过于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思考。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地理学科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海陆变迁》这一章节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本结构、地壳运动等基础知识,为本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海陆变迁涉及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3)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共同解决学习难题。
2.教学策略:
(1)针对重点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针对难点内容,运用生动的实例、形象的语言,降低学习难度。
(3)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表达观点,提高课堂氛围。
3.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及世界各地著名的海陆变迁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3)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加深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
(4)总结: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4.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回答问题、合作学习等,给予及时反馈。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方式,检测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2.研究性学习:分组进行海陆变迁主题的研究,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实例,深入了解其发生原因、过程及影响,撰写研究报告。
3.课后习题:完成课本后的习题,巩固海陆变迁的相关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地理手抄报:以“海陆变迁”为主题,制作一份手抄报,内容包括海陆变迁的原因、过程、影响及实例等,要求设计美观、内容丰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
2.通过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学习内容分析
提示:可从学习内容概述、知识点划分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角度分析
本节教材先讲地表形态的变化,再讲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接着从板块构造学说介绍了全球的六大板块并说明其构成的成因。进一步分析地球上的火山和地震。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和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和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鸵鸟不会飞,海牛生活在热带的浅海,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为什么出现在这种情况?
这两幅图说明了什么问题?
谁能根据此图说一下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
通过大陆漂移假说的学习,你有什么启示?
主要理论:
板块运动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可分成六大板块。
[大屏幕]六大板块示意图。
小组看图讨论:
它们有的做的是相对的挤压运动,有的做的是相背的张裂运动。
[大屏幕]红海的成因图。
首先是大陆板块发生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大陆解体──新海洋出现──新大洋形成
这么说板块发生张裂运动的结果会形成什么呢?
板块运动还有一种形式,就是相对的挤压运动。
[大屏幕]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
大家预测一下,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
活动设计
信息技术运用说明
[大屏幕]题目
上课之前我首先要考考大家。[大屏幕]七大洲四大洋的空白图
导入:
大家有没有想过辽阔的东海有一天会变成陆地呢?我这里有一个关于东海的传说,大家请看大屏幕。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2.1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2.1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世界的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读图、思考、交流,使学生有所得有所悟,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重点:1、大陆漂移假说2、板块构造学说3、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难点:1、大陆漂移假说2、板块构造学说一、知识网络:1、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观点: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海洋所包围。

大约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

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漂移的大陆形成现在海陆的基本轮廓。

2、板块构造学说:六大板块主要包括欧亚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3、板块张裂或碰撞挤压的地带,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

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二、课前预习:一、地表形态变化1、海洋变陆地2、陆地变海洋3、()和()活动可在很短时间内改变地表形态。

二、大陆漂移假说1、20世纪初,()提出大陆漂移假说2、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要点约两亿年前约两三百万年前泛大陆→→→→→→碎块→→→→→→→→→形成现在的()()。

破裂漂移三、板块构造学说1、学说内容(1)地球的()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2)全球分为()大板块,它们分别是()、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其中()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3)板块内部比较(),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多火山、地震。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精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精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海陆变迁”,属于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以及海陆变迁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海陆变迁是自然规律。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关于海陆变迁的知识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学生对于探索自然现象充满好奇,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能够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能够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认识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树立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概念及其原因2.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的现象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考分析能力。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和实例:收集与海陆变迁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呈现和讨论。

2.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用于展示图片和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运动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变化,从而引入海陆变迁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海陆变迁的图片和实例,如陆地变成海洋、海洋变成陆地等,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海陆变迁的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总结出海陆变迁的原因。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使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

湘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湘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第三节海陆变迁【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4.初步了解海陆地形的形成及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海陆地形的形成及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结论【情境导入】讲述故事,切入问题。

让学生讲一讲“沧海桑田”的故事,从故事中引出海陆是否能够变迁的问题探究。

播放视频,学生观看,并进一步验证海陆是在变化的。

讲故事、观看视频,能够化虚为实,化远为近。

观察与感悟一、地表形态的变化1.列举实例,解释下列现象。

● 在青藏高原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 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 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

● 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失。

【承转】这些地理现象都是漫长的变化的过程。

但有些现象表现激烈,易被察觉。

2.火山与地震。

展示火山与地震图片,结合教材内容,找到火山与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体会火山与地震产生的突然性,感受短时间内的地表形态的变化。

3.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展示填海造陆、开山采石的情景图片,感受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结论:海洋→陆地,陆地→海洋,板块张裂拉伸,板块碰撞挤压。

引导学生分析海变陆、陆变海的实例,从而感悟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变动之中。

引导学生对海陆变迁进行归类分析。

的影响。

承转地表形态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观察与思考二、大陆漂移假说1.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过程,结合阅读“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了解该假说创始人、基本内容。

【小初高学习】七年级地理上册 2.4 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案 (新版)湘教版

【小初高学习】七年级地理上册 2.4 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案 (新版)湘教版
海陆变迁
课题
海陆的变迁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能力目标
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
环节
活动实施
能力培养
情感培养
反思
引入
通过星海湾新旧图片的对比,探究星海湾的变化
培养观察能力
激发爱家乡的情感
由近及远
一、海陆在变迁
通过实例研究海陆在变迁
培养观察、感知、分析的能力
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有感性到理性
演示海陆变迁的动态效果,探究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地壳变动
海平面升降
人类活动
培养归纳和表达能力
认识到‘物质是运动的’这一客观规律
由现象到本质
二、海陆怎样变迁——大陆漂移假说
通过拼合游戏,研究怎样寻找大陆相连的证据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研手段
激发对科学研究的热情
由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
由浅入深
通过对各种证据的筛选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演示,使学生掌握并会运用这一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及掌握科学的论证方法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知识迁移、指导实践
阅读魏格纳的故事
培养学生大胆质不解的疑问
发现和提出问题
激发兴趣
板书
第四节海陆变迁
海陆在变迁:地表形态变化
海陆怎样变迁——大陆漂移假说
课堂练习

七年级地理上册 海陆变迁教案1 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海陆变迁教案1 湘教版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示意图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
2.通过学习海陆变迁等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2.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永无止境。
(讲授新课)
板书三、板块构造学说
课件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和板块运动示意图。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P.35第一段。
练习1.地球表层可分为大板块,除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既包括大陆,也包括海洋。
2.图中“←→”表示;“→←”表示。
3.安第斯山脉是由板块和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
4.喜马拉雅山脉是由板块和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35-36图2-49~图2-53分析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
1.大陆板块发生深断裂,形成裂谷→东非大裂谷;
2.裂谷继续扩大,海水涌入→红海;
3.“中年”大洋,较宽阔,断裂处形成大洋中脊→大西洋;
4.后期边缘古老的洋底,俯冲到相邻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深海沟→环太平洋海沟;
点拨过渡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后点拨归纳。
板书1.海洋→陆地陆地→海洋
(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也就是说海洋可以变成陆地,并且由于地壳的隆起并抬升成为高山。
(2)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说明台湾海峡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也就是说陆地可以变成海洋。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地理教案

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地理教案

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地理教案学地理时,首先要掌握的就是事物的地理位置。

因为只有掌握了事物的地理位置,事物的许多地理属性、特征、特点以及与其他地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内涵规律等才容易一下子揭示出来。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地理教案,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地理教案一、学习和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障碍与生成关注学生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的理解不深,感性认识不多,教者应通过引导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

(一)、创设场景引出问题用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

(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学习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

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话题。

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问题场。

)(二)、阅读教材自主学习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学生活动1:看教材图2.10——图2.12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从阅读材料和图2.18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

(图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学媒体。

七年级地理上册 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案 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案 湘教版
1.设置悬念 电脑展示图2-10 P33"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 "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下面有趣的问题。
进入学习状态
结合课本,仔细读图,小组合作学习,分析: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教 学 过 程
环节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导入
新课
自主学习
沧海桑田
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第二节 海陆变迁
课 题
第二节 海陆变迁
课时
总 2课时
主备人
第 1课时
课 型
新 授




1.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中2.运用大陆漂移说解释大洲和大洋的形成以及变化趋势
重点
难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学法
教法
读图绘图、小组合作学习
读图指导、 读图分析
(2)(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也就是说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平面升降)
(3)(3)荷兰是着名的"低地国"。荷兰人通过围海造田,使本国的国土面积不断扩大,说明了我们人类的活动也能使海陆发生变化,不过这种变化只是局部的和小规模的,而且这种活动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那么,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人为动动)

湘教初中地理七上《2第4节 海陆变迁》word教案 (1)

湘教初中地理七上《2第4节 海陆变迁》word教案 (1)

海陆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学情分析: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教法选用、学法指导: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播放科幻片《日本沉没》引到图瓦卢被淹没。

图瓦卢将由此成为全球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进行全民迁移的国家。

大约在50年以后,这个美丽的岛国将沉没于大洋之中,在世界地图上人们再也找不到这个国家的位置。

讲授新课一、沧海桑田(实例展示,动画演示,实验探究)(一)展示化石将实现准备好的化石放在各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传看观察化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陆变迁
课题海陆变迁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了解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并能用实例进行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要点,并能体会其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

重点板块及其火山地震的分布难点“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教法及教具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一、板书课题
海陆的变迁(1)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地表形态变化
1、自主学习:读教材后解释“活动”中的现象,从这些现象中你得
到什么启示?
2、小组交流:
教师精讲点拨地表形态的变化是由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
果。

学习任务(二)
1、自主学习:读图246结合教材33页完成下列任务:
(1)“大陆漂移假说”是由德国科学家提出的。

“假
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的陆地,被叫做
“”的大洋所包围,后来大陆开始破裂形成现在的样子。

(2)你有什么好的证据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吗?
2、小组交流:
教师精讲点拨教师指导学生找出: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
西海岸的凹进部分相吻合。

教师扩充知识:(1)以上两海岸的古生物具有相似性
(2)以上两海岸的古地层几乎一样
学习任务(三)
1、自主学习:板块构造学说
读图248253,结合教材完成以下任务:
(1)六大板块分别
是:、、、、、。

(2)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地壳比较。

教学内容个案调整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3)“→ ←”表示板块作运动,“← →”表示板块作
运动。

(4)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海洋最初是由于大陆板块发
生的运动形成的。

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教师精讲点拨教师投影演示板块运动演示动画,以加深印象。

探究结论
学习任务(四)火山与地震
1、自主学习:读图254256,完成36页活动1、2题。

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教师精讲点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
震。

探究结论
三、课堂小结
四、当堂训练
做地理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
成)一、地表形态变化
二、大陆漂移假说:泛大陆泛大洋
三、板块构造学说:
1、六大板块
内部
2、运动
交界地带
四、火山与地震
1、分布
2、成因
教学札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