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7册二、三、四单元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_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第七册)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_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第七册)单元备课洪山中心校刘慧联系电话:5811996教材分析:1、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2、分析本课内容与小学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
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
学情分析: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
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
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单元教学目标一、总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3、会计算简单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在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会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课时子目标(一)(1)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三年级数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认识小数》教学设计雷丽敏(区一等奖)
认识小数一、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小数》二、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课内容包括认识一位小数和小数的读、写法。
认识一位小数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它的学习,不仅为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小数的含义,也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
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本课的知识结构这样有层次地呈现,体现了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分层渐出,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利于学生学好课本知识。
学情分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所接触,但由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特殊表现形式,其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要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出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契合点,利用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重视直观、引导、注重启发,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1)联系实际生活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4)通过对一位小数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5)使学生认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
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
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
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的关键。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小数你能读出上面的数吗屏幕出示数字,学生快速读。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单元精品教案】
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1. 认识几分之一总第()课时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教学内容76页例1、例2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重点:初步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教学准备课件教学预设修改或随笔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小朋友们,你们看过猴王分桃吗?听说花果山上有一位猴王准备今天给小猴子们分桃呢,想去看一看吗?(课件演示)猴王问:“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1桃的几分之几?你们会算吗?”只见小猴们连连摇头,表示不会。
二、操作实践探究新知1.学习例1(1)小朋友们,关于猴王分桃的事引出了一个数学问题“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这就要把4个桃看做一个整体(课件演示)。
你能帮小猴们分一分吗?(2)学生独立思考,画出结果。
(3)分组讨论,汇报结果。
(4)师生归纳: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就要把4个桃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一份,就是这盘桃的1/4。
2.尝试解决“想一想”。
(1)如果把4个桃平均分给只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2)学生动手画一画,分一分。
(3)小组合作,交流分法。
(4)汇报结果,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
(5)师生归纳: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是这些物体的几2分之一。
三、练习巩固升华认知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填写,再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填的。
小结:只要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填写。
汇报交流。
小结:这两幅图都是把12个小方块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不同,用来表示其中一份的份数也不同。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平均分一分。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四课时 整理和复习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四课时整理和复习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数学的动力。
二、教学内容1. 本单元所学知识点的回顾与总结。
2. 针对本单元的重难点进行讲解与练习。
3.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讲解实例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教学新课(1)知识点回顾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点,包括:整数的认识、加减法、乘除法、混合运算、简便计算等。
(2)重难点讲解与练习针对本单元的重难点,如乘除法的运算顺序、简便计算方法等,进行讲解与练习。
(3)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知识,提醒学生注意易错点。
4. 课后作业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家长签字确认,教师及时批改并反馈。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测试成绩: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
4. 家长反馈: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
五、教学策略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 适时进行课堂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4单元表格式教案
(2)除了展示板上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二)小组讨论交流,探索图形特征。
1、整理图形,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图形通过电脑课件来展示,并编上序号。
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
2、尝试把摆出的图形进行分类。(教师参与讨论,强调学生说明分类的标准)
1、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熟练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和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2、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平行线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3、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
重点
巩固对平行线的认识,会用三角尺和直尺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难点
关键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教学
重点
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难点
关键
准确的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教具
三角板、直尺。
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直吗?
3、69页6题怎样修路最近呢?
4、你能用一把直尺和一个量角器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吗?
四、课堂小结:通过学习画垂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练习画垂线。
板
书
计
划
课
后
记
年级
班次
时间
201年月日
第单元第3节
总第节
课题
学习平行线,画长方形的方法。((课文第67页的例3、练习十一的地3、4(2)(3)题。)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模板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并书写数字7。
2.能够熟练掌握数字7的数量概念。
3.能够运用数字7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二、教学重点
1.认识数字7。
2.进行数字7的数量概念训练。
三、教学内容
1.数字7的认识和书写。
2.数字7的数量概念训练。
3.数字7的加减法运算。
四、教学准备
1.数字7的卡片或图片。
2.七个小篮子或桶作为数量概念训练。
3.加减法练习题纸。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认识数字7:
–给学生展示数字7的卡片,让学生认识并书写数字7。
2.用数字7进行数量概念训练:
–将七个小篮子或桶摆放在课桌上,让学生数一数数量。
–让学生用手指指着其中的篮子或桶,说出数量。
第二课时
1.复习数字7:
–让学生快速书写数字7,并能够正确书写。
2.进行加减法运算:
–准备一些简单的加减法练习题,让学生用数字7进行计算。
六、教学延伸
1.让学生用数字7设计自己的加减法练习题,进行互相出题和解题练
习。
2.给学生布置一些数字7相关的作业,提升对数字7的理解和运用能
力。
七、教学反思
教学中应充分引导学生参与互动,通过多种形式加深对数字7的认识和掌握,同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这份教案是基于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内容编写的,希望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
西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第7课时 整理与复习
第七单元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第7课时整理与复习【教学内容】教材第93~9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除法及运算规律。
2.通过整理与复习,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知识网络,增强学生的理解。
3.循序复习三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除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4.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重、难点: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正确计算;商不变规律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本节课我们对本单元进行整理与复习。
2.本单元学习了哪些方面的知识?请你用树状图或知识树表示出来。
3.在小组内交流。
4.让学生在展示台上展示,全班同学共同归纳。
5.你认为哪节内容最难?最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是什么?二、探究新知1.复习除法口算。
(1)让学生直接说结果。
420÷70= 360÷60= 270÷90= 360÷30=250÷50= 600÷30= 240÷20= 640÷80=490÷70= 560÷80= 810÷90= ÷40=(2)让学生独立说说口算方法。
(3)在小组交流后,再全班总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
2.复习除法的估算。
(1)让学生估算。
368÷61≈422÷82≈723÷89≈(2)让学生独立说说估算方法。
(3)在小组交流后,再全班总结:两位数除法的估算,一般是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把被除数估算成整百数或整十数,口算出结果。
3.复习探索规律。
(1)直接写出得数。
26÷2= 55÷5= 560÷40=260÷20= 110÷10= 280÷20=2600÷200= 220÷20= 140÷10=(2)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什么规律?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七单元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左右方向的概念,能正确的判断物体的左右位置。
2.能够简单地进行“左”、“右”方向的描述和规定。
3.能够灵活运用“左”、“右”进行简单的解题操作。
二、教学重点1.左右方向的概念。
2.判断和描述物体的左右位置。
3.灵活运用“左”、“右”进行解题。
三、教学内容1.左右方向的认识–通过游戏、图片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左右方向的概念。
–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物体的左右位置,理解左右的概念。
2.判断和描述物体的左右位置–给出具体图形或物体,让学生判断其左右位置,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相互确认、辨认物体的左右位置。
3.灵活运用“左”、“右”进行解题–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题目中运用左右位置的概念,解答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或游戏等呈现左右方向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习: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左右方向,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学习用语言描述左右位置。
3.训练:设计一些小练习让学生判断物体的左右位置,学生之间互相确认、纠正。
4.拓展:设置一些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运用左右概念的基础上解答问题。
5.巩固:布置相关练习作业,巩固学生对左右方向的认识和运用。
五、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感知左右方向的概念。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六、教学工具1.图片:展示左右方向的图片,辅助学生认识左右概念。
2.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合作,加深对左右方向的理解。
七、教学评估1.口头答辩: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左右位置,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2.教师观察: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纠正错误,指导学生。
3.练习测验:布置作业或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左右方向的掌握情况。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精品教案(详案)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精品教案(详案)一、单元教材分析:1.主要内容:本单元教学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及根据实际问题灵活选择计算策略解决问题。
2.地位与作用:这一单元是学习整数加、减法的最后一个阶段。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基本掌握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计算,并能通过迁移解决更多位数的加、减法计算;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多位数乘、除法打下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让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优化自己的算法。
4.使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三、课时安排:建议用9课时进行教学。
第1课时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内容:教材P36~37例1、例2及做一做,完成教材P39~40“练习八”第1、3、8题。
教学目标:1.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掌握万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三位数加法笔算方法的探究过程,体会归纳概括的方法和策略。
3.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万以内加法的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不进位、一次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做一做。
师:大家还记得怎样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吗?看谁算得又快又好。
【预设】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也有学生会用口算的方法来计算。
2.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国家物种丰富,有许多珍奇的动植物。
你认识这些湿地野生动物吗?把你了解的情况给大家说一说。
(课件出示主题图)指导学生观察,并介绍自己所了解的知识。
师:大家的知识面可真广!湿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
下面是关于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教材第36页至第49页。
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
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学习的,为今后学生能自主进行更大数的计算打基础。
教学目标:1、会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及掌握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
2、理解验算的意义,进一步理会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4、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掌握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归纳并灵活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探索验算的多种方法,掌握加法的验算方法,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两种验算方法进度安排:本单元教学分8课时进行课题: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课题: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课题:连续进位加练习课课题:减法(连续退位)课题: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课题:解决问题课题:连续退位减练习课课题:整理与复习后序亲爱的朋友,你好!非常荣幸和你相遇,很乐意为您服务。
希望我的文档能够帮助到你,促进我们共同进步。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术业有专攻,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希望你能提出你的宝贵意见,促进我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每一个都花费了我大量心血,其目的是在于给您提供一份参考,哪怕只对您有一点点的帮助,也是我最大的欣慰。
如果您觉得有改进之处,请您留言,后期一定会优化。
常言道: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生活只是一个状态,学习只是一个习惯,只要你我保持积极向上、乐观好学、求实奋进的状态,相信你我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事业节节高。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10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10篇)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10篇)优秀的四年级上册备课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
2、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搭配同学们,我想向你们打听件事,你们知道食堂今天为我们准备了什么饭菜吗课件出示“菜谱一”,为了营养均衡,我准备吃一荤一素两样菜,谁能帮我搭配一下。
板书课题《配菜》。
二、探究新知1、(课件出示星期三的菜谱)①一个荤菜一个素菜,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②老师小结2、(出示星期五的菜谱)①星期五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你是怎样想的④与学生共同总结这类题的解决方法。
三、实践应用1、参观动物园。
2、搭配服装。
四、全课总结体验成功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篇2教学反思: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2.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
1、说一说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3、小组长取出信封里的纸片,这些纸片是干什么的5、互相说一说测量的结果,由小组长把这些结果记录下来。
d读作:平方分米读作: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板书设计小组实验、讨论解决方案。
2、用手比划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3、想象7公顷 7平方千米的大小。
1、完成书第52页第4题,第53页第6、7题。
问:怎样数才能数正确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全班订正。
板书设计:课题练习课课时五 (30)1.谈自己的收获。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4解决问题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4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乘法口诀。
2. 学会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
2. 学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和用法。
2. 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如何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简单的数学游戏或者数学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数学课堂。
2. 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复习乘法口诀。
第二阶段: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向学生介绍乘法口诀的意义和用法。
2. 教师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如何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阶段: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乘法口诀解决。
2. 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引导学生进行改正。
第四阶段:拓展练习(10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乘法口诀解决。
2. 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第五阶段:总结和布置作业(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乘法口诀的重要性和用法。
2.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观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避免死记硬背。
2.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反思在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4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避免死记硬背。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范文2篇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范文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范文精选2篇(一)教案范文:主题:加法口诀年级:小学三年级教材: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第四单元教学目标:1.能够背诵1-10的加法口诀。
2.能够运用加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3.培养学生对加法的兴趣和乐趣。
教学重点:1.能够背诵1-10的加法口诀。
2.培养学生对加法的兴趣和乐趣。
教学准备:1.“加法口诀”教学媒体或手工制作的教具。
2.小黑板、粉笔。
3.练习册。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学习加法口诀,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更快地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大家准备好了吗?”引起学生的兴趣。
2.学习加法口诀(1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写出1+1=2,并要求学生背诵“1加1等于2”,然后逐步教授2+1、3+1、4+1……一直到10+1,并让学生跟读。
注意手指的使用,可以用手指表示数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接着,教师重头开始,写出2+2=4,让学生跟读。
同样地,逐步教授2+3、2+4、2+5……一直到2+10,并要求学生跟读。
教师可以用手指指导学生点数。
依次类推,教师继续讲解其他的加法口诀,直到10+10。
3.运用加法口诀进行计算(20分钟)教师出示练习册,布置加法口诀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加法口诀计算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说:“请用加法口诀计算4+3等于多少?”学生回答后,教师再给予肯定或纠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练习题设计成游戏形式,让学生互相竞争。
例如,教师可以说:“现在,我给大家出一个挑战题,谁先答对,谁就是本堂课的小小加法达人!请用加法口诀计算6+7等于多少?”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鼓励和奖励。
4.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强调学生需要善于运用加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使用加法口诀,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5.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练习册上相关的练习题作为家庭作业,要求学生用加法口诀进行计算,并做好记录。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设计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学加减法的概念和符号2.具备基本数学计算能力3.学会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数学加减法的符号和方法2.教学难点:应用数学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归纳、理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1. 教学内容1.加法的概念和符号2.减法的概念和符号3.实际问题的加减法解决方法2. 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内容:数的认识,数的大小比较,并通过相关的琐碎的比较,成功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讲解1.加法的概念和符号2.减法的概念和符号3.实际问题的加减法解决方法(3)练习1.练习12.练习2(4)体现解决实际问题1.收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
2.教师为学生讲解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5)总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掌握加减法的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情景教学法”,“示范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情景体验中快速掌握加减法知识。
4. 教学评价本节课将通过小组讨论,批评和自我评价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情况。
如果有发现学生的某些地方不足,路线会及时提供帮助。
四、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2.回家完成作业:加法、减法练习题五、教学资源准备1.教师教案2.学生教材3.学生练习本六、教学后记本节课教学内容较为基础,教学过程中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掌握了基本的加减法知识,保证学生的数学基础扎实,方便以后的学习。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4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一、教学内容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加减法的验算。
3.解决问题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让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优化自己的算法。
4.使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三、编排特点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算一是通过具体的生活问题或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的方式,将笔算加、减法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
例如,加法中安排了我国动物种类的问题,减法中安排了近几年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情况的问题等。
二是在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以后,出现现实的问题情境,应用计算知识解决。
例如,购物问题,走哪条路最近的问题等。
这样编排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的意义,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形成运算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2.让加强计算法则的归纳与概括学生已经学习了百以内加、减法,初步理解了笔算加、减法的基本方法。
如,数位要对齐,计算的顺序,满十(不够)要向前进(借)一等。
因此,渗透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大量计算具体的三位数加、减法题目的实际操作经验的基础上,理解算理,通过讨论交流,逐步抽象概括出笔算加、减法计算法则,完善认知结构。
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所限,为机械记忆,教材没有出现计算法则的结语,而是通过学生讨论提供探索法则的线索,为学生经历法则的形成过程提供空间。
3.将“验算”分散编排改变原实验教材集中教学加减法“验算”的编排方式,将加减法的验算安排在教学完某一计算后紧接着教学,即分散出现。
这样安排的好处是,可以利用验算的教学及时巩固学生刚刚学习的笔算,也有利于学生体会验算的作用。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3、4的乘法口诀》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3、4的乘法口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数字2、3、4的乘法口诀。
2.能够灵活运用口诀计算简单乘法算式。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计算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2.工具:黑板、彩色粉笔、练习册。
3.教具:卡片、数字卡片、小板书等。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5分钟)
–通过简单的问答或故事导入2、3、4的乘法口诀,引起学生的兴趣。
2.讲解口诀(15分钟)
–分别讲解2、3、4的乘法口诀,并反复让学生跟读。
3.操练(20分钟)
–让学生口头背诵口诀,然后进行口算练习。
4.小结(5分钟)
–总结当堂课内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二课时
1.复习(5分钟)
–快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2.继续练习(20分钟)
–让学生互相出题,进行口算练习,并纠正错误。
3.拓展(15分钟)
–利用教具或游戏深化学生对口诀的理解和掌握。
4.讲解(10分钟)
–教师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部分进行讲解和辅导。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练习册上相关练习,并要求学生在家继续巩固。
四、教学反思
1.教师需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对于口算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提供额外的辅导和练习机会。
3.需要与家长保持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确保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2、3、4的乘法口诀,提高他们的口算能力。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运算,能够灵活运用小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灵活运用小数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
2.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能够正确运用小数进行复杂的计算。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小数加减法的实例及解析。
2.工具:计算器、小数运算练习册。
3.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整洁,学生桌椅整齐摆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向学生展示几道小数加减法的例题,让学生回顾一下小数的基本概念。
•引导学生讨论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15分钟)•老师讲解小数加减法的规则,并通过几个简单的例题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分析学生常犯的错误,并纠正。
3. 练习与讨论(2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练习,解决一些小数计算题。
•老师在练习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经验。
4. 拓展(10分钟)•老师出示一些应用小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解答。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5. 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小数的加减法展开,通过导入、讲解、练习、拓展等环节,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小数加减法的正确认识和运用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在后续教学中,还需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7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教案 人教版
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
兴趣。
▶教学重点
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并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1
通过米尺模型,认识 0.1米与 米之间的关系。
10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呈现教科书 P91情境图。
三、探究小数的意义
1.了解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教科书 P92例 1 情境图。
【教学 提
让 学 步巩固 小 法和写 法 误发生 。
【教学提
让学生 步巩固小 法和写法 , 误发生。
3
师: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情预设】大部分同学能知道,测量出王东的身高为 1 米 3 分米,要求的是只用米作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拓展,它与整数相比,在意义、书写形式、 计数单位、计算法则等方面有某些相同的地方,但也有一定的差异。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 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 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本单元是对小数进行初步认 识,教科书中出现的这些小数的小数部分都只有一或两位,小数的计算也只涉及一位小数的 加、减。两个教学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为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作准备, 而在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中,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更加深刻,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 基础。
第 1 课时 认识小数 ◎教学笔
教科书 P91~92例 1 及“做一做”,教科书 P94~95“练习二十”第 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认识小数,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小数。知道以米为单位、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第四单元第2课时总计第 2 课时主备人:投放日期2023年9月17日第四单元第3课时总计第 3 课时主备人:投放日期2023年9月17日一次备课二次备课第3课时减法(1)【教学目标】1.掌握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和不退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笔算三位数减两、三位数。
2.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和不退位)的笔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和不退位)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和不退位)的算理。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材第41页统计表】师:这是光明小学各年级捐赠图书情况统计表。
观察这个统计表,你能从中了解哪些信息?预设1:六年级捐赠的图书最多,有301本。
预设2:一年级捐赠的图书最少,只有98本。
师:根据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预设1:五年级比二年级多捐多少本图书?预设2:一年级比四年级少捐多少本图书?探究新知教师提出自学要求。
师:请同学们自学教材第41页例1、例2。
思考:怎样列竖式?尝试计算,然后组内交流。
教学例1。
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师:题目要求的是什么?应该怎样列式呢?预设1:题目要求的是“五年级比二年级多捐多少本图书”。
预设2:要求“五年级比二年级多捐多少本图书”,就是求276比124多多少,用减法计算,列式为276-124。
探讨“276-124”的笔算方法。
师:怎样列竖式?从哪一位减起?谁愿意上来写出你的计算过程并说一说你的思路?预设:列竖式的时候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个位上6-4=2,在个位上写2;十位上7-2=5,在十位上写5;百位上2-1=1,在百位上写1。
教学例2。
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列出算式:217-98。
探讨“217-98”的笔算方法。
师:你会列竖式计算吗?谁愿意上来写出你的计算过程并说一说你的思路?预设: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第一课时:直线、射线和角教学内容:射线、直线和线段的认识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角的定义。
(第35-36页的内容,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
4. 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
5.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过程。
6.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学。
教学重点:角的意义。
教学难点: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具准备:课件、活动角、尺或三角板教学过程:一、认识射线,直线1、复习线段的特点。
出示线段:它有什么特点?2、认识射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2)射线有什么特点?(3)生活中你见过射线吗?指导学生用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3、认识直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23)学生尝试画直线。
(4)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4、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出示表格:以小组为单位填表名称图形联系区别线段射线直线小组汇报5、练习,下面那些图形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P39、1)引导想象,课件显示: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作铺垫。
二、认识角从一点引出的射线中留下两条,问:这个图形认识吗?什么叫做角?角该用什么符号表示?下面我们来研究角。
1、你能举例见过的角吗?学生举实例,教师随着学生举例课件显示实物并抽象成各种形状的角,让学生感知生活中角的存在。
2、建立角的概念。
(1)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画角的步骤:①画出一点,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射线;②从这一点再引出另一条射线;③写出各部分名称。
用∠1表示。
(2)问:到底什么叫角?总结角的概念。
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个点叫做和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
角的符号用“∠”表示。
三、巩固练习:1、P36“做一做”1、22、P39、2、四、课堂小结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什么?我们这节课研究了直线、射线和角(板书课题:直线、射线和角)五、课后作业:P40、8第二课时:角的度量教学内容:角的大小、角的计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课文第37-38页的内容,“做一做”)教学目标: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并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4、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5、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教具准备:量角器、尺或三角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靠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靠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
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
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
(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3、认识几度角。
(1)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
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3)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P37),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
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P39、3)。
(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四、比较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
(P38例1)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
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五、巩固练习:1、P38“做一做”2、P39、4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
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
75° 105° 120° 135° 150° 180°六、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七、课后作业:P40、5、7。
第三课时:角的分类教学内容:认识平角、周角以及锐角、直角、平角和周角之间的关系。
(课文底41页的例2、例3及相关的练习)、教学目标:1、学习角的分类,使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平角和周角形成过程,并根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
4、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教具准备: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各种角的学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最近讲了什么知识?(角的知识)谁愿意说说什么叫做角?师打开一个口袋,里面是各种角:师:我们每组都准备了许多角,面对这些角,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分类)二、探究新知:1.以小组为单位把每组的角进行分类。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你们知道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吗?学生边小结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
板书: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2.你们是按角的度数进行分类的吗?师:你们量了吗?量一量。
这些角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三类角中,哪一类角比较特殊?(直角)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直角?3.请选择适当的学具,每人画一个直角。
指名汇报,你选择了什么学具?怎么画的?4.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指出你用什么方法帮同学检查的?(板书:目测、量、比三角板)5.小结:以90°的直角为标准,来判断锐角、钝角,所以直角很重要。
(出示一个直角贴在黑板上)6.认识平角和周角。
①师:除了这些角,你们还知道什么角?你对平角、周角有什么认识?打开书P41,自学例2.②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动手折出平角、周角。
板书:平角:等于180°周角=360°师:你还发现平角、周角与什么角有关系?板书补充: 1平角=2个直角1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师:那我们来看钝角。
只说它大于90°,行不行,怎么补充?板书:钝角:大于90°,小于180°三、三、巩固认识:1、先判断是什么角,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想一想,你们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小篇子)2、P41、思考题3、P43、4看图填一填4、P43、1先估计再量出图中各角的度数。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角的分类)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P43、3、5。
第四课时:角的画法和角的巩固练习教学内容:按给定的度数画角。
(课文第42页的理、相应的“做一做”,第2题,以及练习五的第2、3、5、6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5、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准备: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
板书课题:画角二、探究新知1、教学角的画法问:量角的工具是什么?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
出示例题:画一个65°的角(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P42(2)试一试: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说一说: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
2、做一做(P42、2)分别画出75°、105°的角。
让一名较好的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
教师巡视,注意画的步骤。
三、巩固练习1、P43、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
10° 45° 60° 90° 105° 120°2、P44、6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15°、75°、150° 165°的角。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P44、7。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