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考试资料(完整)
城市经济学复习资料
1.城市的内涵①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历史范畴②城市是生产要素集约化和业态多样化的有机体③城市是区域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教育文化发展的中心2.城市基本功能:①载体功能:为人类进行各种活动提供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但是当载体功能超越它的承受能力,载体的服务效能受破坏,称为超载状态或超负荷状态②经济功能:任何城市都有,是城市的核心内容,是基本功能中最重要的功能(经济功能包括生产,金融,分配,交通,消费,信息,科技,商业功能等)③社会功能:人是社会成员,是城市主体(社会实体,如机关,都以城市为依托)④特殊功能:不是所有城市都具有,与城市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历史条件相关。
⑤城市的主要功能⑥城市的辅助功能区域比较利益是城市形成的第一原动力。
3.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①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城市产生的根本性原因和决定性因素(社会经济基础是耕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和农业以及生产和流通分离的三次社会大分工)②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③城市的产生是城乡的分离和对立的运动过程4.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的概念,性质和区别集聚经济:指企业应在地域上的集中,深化社会分工,增强了企业联系,充分利用区域资源给企业带来了成本节约(称外部经济),也为区域带来了资源节约性质:①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一组可代替概念②集聚经济与范围经济5.什么是地方化经济,促使地方化经济形成的原因地方化经济:某一产业内的企业向同一地区集中,产业内的企业生产成本随着产业总产量的提高而降低,就是地方化经济地方化经济形成原因:①共享中间投入品:产生条件是运输成本高,单个企业难以生产中间投入品规模经济等②共享劳动力储备:特点是企业员工换工作频率较高③知识溢出:企业员工交流新产品,新生产技术的想法6.地方化经济与城市化经济的区别城市化经济:由于产业之间存在外部经济,一个产业的发展通过其向前向后联系,可能对多个产业降低成本做出贡献①是城市化经济源于整个城市经济的规模,而不是单单是某一行业的规模②是城市化经济为整个城市中的企业带来利益,而非只针对某一行业中的企业7.城市化得内涵是什么①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首先表现为乡村人口大批进入城市)②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③城市化是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一个市场不断扩张、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一国中产阶级形成并占主体的过程)④城市化是一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亦城乡一体化过程)⑤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8 什么是城市化水平,怎么测度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对城市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识别指标。
城市经济学测试题及答案
城市经济学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城市经济学中,城市规模的增长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A. 人口增长B. 经济发展C. 土地利用D. 所有以上因素答案:D2.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会导致什么现象?A. 房价上涨B. 交通拥堵C. 环境污染D. 所有以上现象答案:D3. 城市经济中的“集聚效应”指的是什么?A. 企业聚集带来的成本降低B. 人口聚集带来的消费增加C. 信息聚集带来的创新促进D. 所有以上效应答案:D4. 城市中的“外部性”通常表现为?A. 正外部性B. 负外部性C. 正负外部性并存D. 以上都不是答案:C5. 城市经济中的“城市病”主要指哪些问题?A. 交通拥堵B. 环境污染C. 住房紧张D. 所有以上问题答案:D6. 城市经济中的“城市更新”通常包括哪些内容?A. 旧城改造B. 基础设施升级C. 产业升级D. 所有以上内容答案:D7. 城市经济学中,城市土地价格的决定因素有哪些?A. 地理位置B. 土地用途C. 土地供需关系D. 所有以上因素答案:D8. 城市经济学中,城市交通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什么?A. 提高交通效率B. 减少交通拥堵C. 降低环境污染D. 所有以上目标答案:D9. 城市经济学中,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B. 能源消耗增加C. 污染物排放增加D. 所有以上方面答案:D10. 城市经济学中,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主要依赖于哪些因素?A. 经济实力B. 科技创新C. 人才集聚D. 所有以上因素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城市经济学中,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包括哪些?A. 技术创新B. 资本积累C. 人口流动D. 政策支持答案:ABCD2. 城市经济学中,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响?A. 经济活动分布B. 交通网络C. 土地价格D. 城市规划答案:ABCD3. 城市经济学中,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经济增长B. 产业结构变化D. 区域发展不平衡答案:ABCD4. 城市经济学中,城市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A. 教育水平提高B. 医疗条件改善C. 社会阶层分化D. 社会服务需求增加答案:ABCD5. 城市经济学中,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生态系统破坏B. 资源消耗增加C. 污染排放增加D. 气候变化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城市经济学中的城市规模经济效应。
城市经济学考题复习.docx
城市经济复习填空12345工业化进程经济组织规模同心圆模式城市发展的规律微观经济学选择12345678910C C BD B C A D C D填空题12345用地规模经济效益城市经济结构城市经济增长城市空间结构选择题12345678910C C AD B1)D I)简答题1.经济区指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由于地理环境,口然资源,产业结构,经济布局等诸方面的内在联系,(5分)自然形成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5分)2.房价收入比某个住宅市场上某个指定时期内销售的住宅的自由市场价格中位数(或平均数)(5分)和该市场上家庭年收入中位数(或平均数)的比值。
(5分)3.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某一生产内部随着生产规模的上升,(5分)生产成木逐渐下降或效率得以提高的经济现象。
(5分)4.具体谈谈中国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现实意义规范城市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政府对城市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2 分)增加城市政府收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2分)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城市经济发展,(2分)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实施,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2分)落实土地基本国策,有效保护城市郊区农地。
(2分)5.中国城市化滞后工业化进程吗?说出理由。
是(3分)。
建国五十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仍然有将近七成的人口生活在广大农村地区,屮国的城市化水平不仅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比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滞后二-|•个百分点。
(1分)H前在此间举行的促进小城镇建设研讨会上一些专家指出,城市化滞后己成制约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应该抓住中国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力争每年把城市化的水平一个百分点以上。
(2分)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副会长浦善新指出,中国城市化在国际上还仍然停留在低收入国家的水平。
据统计,截止到一九九八年,按菲农业人口计算,屮国城市化水平约百分Z三V,按国际可比口径计算也仅百分Z三丁五左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水平,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平均水平。
城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 城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A. 城市环境问题B. 城市交通问题C. 城市人口问题D. 城市经济活动及其空间分布答案:D2. 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向城市集中的主要原因是:A. 城市环境好B. 城市交通方便C. 城市就业机会多D. 城市文化氛围浓厚答案:C3. 城市土地价格通常与以下哪个因素呈正相关?A. 土地面积B. 土地位置C. 土地用途D. 土地所有权答案:B二、多选题1. 城市经济学中,城市化的主要驱动力包括:A. 工业化B. 农业机械化C. 信息技术的发展D. 政策导向答案:ABCD2. 城市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受以下哪些因素的影响?A. 交通条件B. 土地价格C. 人口密度D. 政府规划答案:ABCD三、判断题1. 城市规模的扩大必然导致城市问题的出现。
答案:错误2.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中心的地价通常会高于郊区。
答案:正确3. 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答案:错误四、简答题1. 简述城市经济学中“城市病”的概念及其主要表现。
答案:城市病是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出现的问题。
主要表现包括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社会安全问题等。
2. 论述城市规模经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答案:城市规模经济是指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单位成本下降,产出增加的现象。
它对城市发展有积极影响,如促进产业集聚、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就业机会等。
但同时也可能带来城市病、资源过度集中等问题。
五、论述题1. 论述城市化进程中,政府应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答案: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一是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引导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二是加强环境保护法规的制定和执行,限制污染排放;三是推广绿色技术和清洁能源,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四是加强城市绿化,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五是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鼓励绿色出行和生活方式。
城市经济学考试试题完整版
城市经济学考试试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城市经济学——期末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2×2’=24’)1.以下不属于我国城市行政层级的是()。
A.副省级城市B.计划单列市C.县级市D.建制镇2.提出中心地等级分步理论的是( )。
A克里斯塔勒 B.奥尔巴克C.贝里 D.辛格3.城市集聚经济是城市形成的直接推动力,它是由( )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合经济。
A.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B.内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C.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D.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4.整个城市的投标租金曲线表明:城市土地在不同用途使用者中间分配时,遵循“最高租金原则”,即由愿意支付最高租金者使用。
一般来说,()对位置敏感性最强,其投标租金曲线最为陡峭。
A.商业B.居住C.制造业D.农业5.下列不属于市场导向型企业的是()。
A.餐馆B.矿泉水企业C.咖啡店D.面包房6.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使用古典经济学理论,简明、清晰地勾勒了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经过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演进过程,因而成为工业化理论的经典模型。
如右图,关于对不发达经济中的劳动力状况进行的解释,错误的是()。
-L3表示过剩劳动力-L3表示剩余劳动力C.曲线OF中D点右侧表示边际产值小于最低生存费用。
D.曲线OF中D点与F点之间边际产值大于最低生存费用。
7.拉尼斯和约翰费改进的两部门理论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城市化明显表现为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如右图。
关于这一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工业劳动力由O增至Q1,农业劳动力由L3减少至L2时,农村中边际产值为零的劳动力全部出来,内部开始出现一部分剩余农产品,形成对流出劳动力的粮食供给。
-L1之间农业劳动力仍然外流,L2为粮食短缺点。
-O之间农业边际产出开始小于制度工资,这时农业人均收入不再取决于边际产值,而是取决于制度工资。
城市经济学考试试题
城市经济学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 城市经济的运行规律B 城市的发展战略C 城市的产业结构D 城市的空间布局2、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 农业发展B 工业发展C 第三产业发展D 社会分工3、以下哪项不是城市的基本经济活动()A 制造业B 服务业C 教育D 零售业4、城市规模经济的主要来源是()A 专业化分工B 公共设施共享C 劳动力市场共享D 以上都是5、城市土地价格的影响因素不包括()A 地理位置B 土地用途C 土地所有者D 政策法规6、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是()A 车辆过多B 道路狭窄C 交通管理不善D 城市规划不合理7、以下哪种城市产业布局模式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A 同心圆模式B 扇形模式C 多核心模式D 卫星城模式8、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是()A 国内生产总值B 人均收入C 就业人数D 以上都是9、城市政府在城市经济中的主要职能不包括()A 提供公共服务B 制定经济政策C 直接参与企业经营D 进行市场监管10、以下哪种城市发展战略更注重可持续性()A 外延式扩张B 内涵式发展C 新区建设D 旧城改造二、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1、简述城市集聚经济的形成机制。
答:城市集聚经济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机制。
首先,专业化分工使得企业能够专注于自身擅长的领域,提高生产效率。
在城市中,大量企业聚集,彼此之间可以形成紧密的产业链条,分工更为精细。
其次,公共设施的共享降低了企业和居民的成本。
城市能够集中建设和提供一些大型的基础设施,如交通、通信、能源供应等,众多企业和居民共同使用,分摊了成本。
再者,劳动力市场共享使得企业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劳动力,劳动者也有更多的就业选择,促进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最后,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也十分显著。
企业和人员在城市中的密集交流,使得新的知识、技术和管理经验能够快速传播和扩散,激发创新。
2、分析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
城市经济学考试
第一章1、城市(概念):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生产要素集约化和业态多样化的社会有机体,是区域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发展的中心。
3、城市的本质(1)特殊形态的生产力:集聚和系统形态的生产力(2)是人类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3、城市的功能特点:客观性、多样性城市功能的分类:(1)城市的基本功能和特殊功能(基本功能是任何一个城市都具有的功能。
特殊功能不是所有的城市都具有的。
)基本功能包括:载体功能:实质是服务,为城市自身存在和发展服务,为人类在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服务。
经济功能:生产、交通、分配、消费、信息、金融、科技、商业、运输等等。
社会功能:政治活动、文化活动、宗教活动的场所。
特殊功能不是所有的城市都具有的,它是某一城市所特有的,与城市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历史条件有重要的关系。
它体现了该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的独特作用。
(2)城市的主要功能和辅助功能主要功能是指城市多种功能中对城市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能够反映城市个性和特征的并使之能够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功能。
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辅助功能:是指在城市的多种功能中,除去主要功能以外的其他功能。
4、城市功能的一般运动规律单一—复合消费—生产、交通、服务5、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大题)城市的兴起和增多,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是历史前进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现象。
(一)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城市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城市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是耕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和农业以及生产和流通分离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人类社会最初是没有城市的,随着生产工具的发明和逐步改进,以及对自然界驾驭能力的提高,产生了农业耕作,由此逐步形成了人类社会的分工——农业和畜牧业分离,并且随着农耕文明的产生,人类摆脱了对劳动对象的依附性和流动性,并且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居民点——聚落——为城市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一方面促成了大量的手工业者从农业劳动者中分离,她们居住在交通便利利于交换的地点集中居住,并从事工业生产劳动和对外交换;另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有了剩余除一部分自己需要外,还有一部分可以用来交换。
城市经济学复习资料
城市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城市经济学:研究城市发展规律和城市发展政策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
2、城市化: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或者说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的过程。
3、聚集经济:由于城市集聚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包括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
4、区位:一个物体在空间的位置,是可被观察和度量的。
5、土地租金:地租是土地使用者为了使用土地,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费用。
6、城市基础设施:为城市生产和消费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包括交通、通讯、能源、水资源等子系统。
7、城市生态环境:在城市空间范围内,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相互交织而形成的特殊生态环境。
8、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二、简答题1、简述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答: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经济活动及其规律,以及城市发展规律和城市发展政策。
其内容包括:城市化、城市规划、城市交通、城市环境、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社会文化发展等方面。
2、简述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答: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产业升级,改善资源配置,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等问题,同时还可以带来社会文化发展的变化。
3、简述聚集经济的形成机制?答:聚集经济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模经济,即通过大规模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产生规模效益;二是技术外部性,即技术创新和溢出效应;三是交易成本降低,即通过距离的缩短和专业化市场的形成,降低交易成本;四是社会文化因素,即人口集聚带来的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
4、简述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答: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包括:一是优化配置原则,即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合理配置各类用地;二是节约利用原则,即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浪费;三是功能分区原则,即将不同功能的用地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四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即考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城市经济学复习资料
1.名词解释: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还指厂商把相同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行业当中去可以获得的最高收益。
机会成本:对商业公司来说,可以是利用一定的时间或资源生产一种商品时,而失去的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其他最佳替代品的机会就是机会成本。
供求均衡:均衡——在没有外部力量的情况下,内生力量的互动达成了均势。
供求均衡:在某一价格情况下,供给量和需求量相同;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
城市经济结构:指构成城市经济系统的各经济要素之间的关联组合状态及其数量比例关系。
空间生产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组合状态,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是城市社会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城市空间结构一般表现在城市密度、城市布局和城市形态三种形式,因此,城市空间结构就有内部空间结构与外部空间结构之分.“文化空间”也称为“文化场所”(Culture Place),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使用的一个专有名词,主要用来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形态和样式。
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PPP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2.简答题1.城市化基本形式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有:集中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旧地型城市化。
在我国不同时期的不同地区,各种形式的城市化发挥着它们各自的作用。
城市经济学试题1
城市经济学课程号:6150405 课序号:0 开课系:一、选择题(根据每小题提干和所给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10分)1.城市的本质是:()A.人类的一种居住空间 B. 政府等国家机构所在地C. 社会生产力的一种形式D. 非农产业的生产集聚地2.城市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是()A.社会分工 B. 城乡的分离与对立 C. 城市第三产业 D. 城市基础产业3.引起城市规模经济特性的城市特点是::A.人口密集性 B. 城市基础设施的不可分性 C. 集聚经济性 D. 三者都不对4.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问题是:()A.城市交通模式 B.城市土地利用模式 C. 城市基础设施模式 D.城市住宅模式5.如果地租为10,利息率为5%,土地上的资本价格为88,那么土地价格为:()A.90 B.138 C. 288 D.108 6.西方房租政策的基本内涵是:()A.最低房租限制 B.最高房租限制 C.房租浮动限制 D.三者都不对7.反映城市规模与城市密度之间关系的规律称为:()A.位序-规模分布理论 B.集聚-扩散效应理论C. 中心-外围分布理论D.共享-外部效应理论8.城市公共事业的发展,其实质是对()提出的某种要求。
A.城市性质 B.城市功能 C.城市规模 D.城市环境9.反映外部效果的城市污染费用指:()A.治理费用 B. 防护费用 C. 设备费用 D. 损害费用10.反映城市特点的需求指向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型主要是:()A.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B. 投入产出模型C. 城市基础部门模型D. 哈罗德·多马模型二、案例与观点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有人说,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应当主要走小城镇的道路,因为建设大城市要花很多投资,你认为如何,谈谈你对城市化道路的看法。
2. 有人说城市住宅既是消费品,也是投资品。
请根据我国当前城市房地产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为什么?3.有人说GDP指标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产出潜力的核心指标,你认为如何?请简要说明你的看法。
城市经济学 复习---精品资料
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一、选择、填空1.城市化不仅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
2.城市人口是指劳动人口和非劳动人口。
3.城市化的发生和发展,受到三大力量的作用:农业的先导传动、工业化的中坚推动和第三产业的后续拉动。
3.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城市的现有人口通过生育这个自然现象而获得的增长,它在数量上等于一年中的出生人口减去死亡人口。
4.影响城市劳动力的供给因素:人口特征(人口规模、人口再生产能力、人口的迁移、人口的年龄与性别构成)劳动力素质(劳动者的身体健康状况、文化教育程度、劳动技能水平以及合作精神)制度因素(社会保障制度、就业政策、劳资关系)。
5.土地的自然特征包括存在的永久性、位置的固定性、功能的差异性和使用的永久性;土地的经济特征包括资源的稀缺性、资产的基础性、区位的效益型、边际产出的递减性;相关p1426.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为超前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两种形式。
(超前城市化:城市化速度大大超过了工业化速度,造成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脱节)不是由工业化所推动的,而是由大量失去土地的乡村移民和人口高度失业所造成的;(滞后城市化:在亚洲、非洲的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进程)由于工业向乡村扩散、农村人口就地非农化,从而使得城市化水平不能真实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7.城市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城市道路系统、城市运输系统、城市交通管理系统。
8.用就业规模(经济规模)、人口规模来反映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聚度。
(衡量城市规模:人口、经济、用地)9.外部经济:经济体内部效率提高,但其本身无需支付代价,而由其外部的经济行为所产生。
P51(2)10.核心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教等方面对周围的地区和其他城镇发挥主导作用,在城镇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城市。
11.社会组织属于城市大系统中的层次。
12.地域分工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
13.城镇体系(城市)的类型:金字塔形、多核形、网络形、带状形。
城市经济学复习资料
1.城市的定义:现代城市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是现代工业、第三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中的地方,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2.“城”与“市”的结合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下,商品交换频繁,成为日常生活之必须。
客观上要求为这种交换提供一个安全、通达又相对固定的环境,于是促进了“城”与“市”的结合,并最终走向统一,形成了“市因城安”、“城因市兴”的局面。
4.后工业社会时期的城市的特点:A.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
经济的增长推动了人口向城市移动的步伐; B.城市成为第三产业的中心。
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逐渐从工业生产中心转换为第三产业中心。
C.城乡融合,差别缩小。
5.城市化: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持续大规模改变的过程。
6.城市化水平的测度(1)单一指标法A.城市人口的比重指标。
某一地区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城市化水平 优:简单明了,为各学科所接受,世界公认指标;实质是反映了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实用性高。
缺:由于各国设市人口数量的标准差距大,缺乏可比性;由于行政及政治因素的变更的影响,缺乏连续性;城市人口本身的认定很难,标准不一B.非农人口比重指标。
某地区非农人口与总人口的比重。
优:着重于考察人口在经济活动上的结构关系,比较准确的把握了城市的经济意义和内在动因,反映了生产方式变革的广度与深度。
劣:对进城务工对城市发展做出贡献的农村户口居民没有考虑在内。
C.城市用地比重指标。
城市用地与地区总面积的比重。
优:体现的是城乡之间在地理景观上的分野,对于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镇密集地区,具有直观性和说服力。
劣:忽略了人口密度的稠与稀所造成的城市用地的紧与松,以及在统计上存在较大的困难,应用不广。
(2)综合指标法。
通过多项指标综合衡量城市化水平。
总结:方法很多,但以城市人口比重指标为主。
6.动力机制:农业的先导传动,工业化的中坚传动和第三产业的后续拉动。
城市经济学考试题
城市经济学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城市经济学中的“城市”概念主要指的是:A. 城市行政区划B. 城市化地区C. 城市中心区D. 城市经济圈2. 城市规模经济的体现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基础设施共享B. 劳动力市场规模C. 土地资源的有限性D. 企业集聚效应3. 城市化进程中,以下哪项不是城市化的主要驱动力:A. 工业化B. 人口增长C. 农村劳动力转移D. 城市环境恶化4.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 城市人口密度过高B. 公共交通系统不完善C. 城市道路规划不合理D. 城市绿化面积过大5. 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不包括:A.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最大化B. 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最大化C. 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最大化D. 土地利用的公平性原则6. 城市经济中的“外部性”概念指的是:A. 经济活动中产生的非市场交易成本B. 经济活动中产生的非市场交易收益C. 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市场交易成本D. 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市场交易收益7. 城市经济中的“集聚效应”主要体现在:A. 企业间的竞争B. 企业间的合作C. 企业间的独立运营D. 企业间的市场垄断8. 城市经济中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主要区别在于:A. 规模经济强调单一产品的生产规模,范围经济强调多种产品的生产规模B. 规模经济强调多种产品的生产规模,范围经济强调单一产品的生产规模C. 规模经济强调单一产品的生产成本,范围经济强调多种产品的生产成本D. 规模经济强调多种产品的生产成本,范围经济强调单一产品的生产成本9. 城市经济中的“城市病”主要表现不包括:A. 环境污染B. 交通拥堵C. 社会治安问题D. 城市绿化面积增加10. 城市经济中的“城市化”与“城镇化”的主要区别在于:A. 城市化强调的是城市数量的增加,城镇化强调的是城市质量的提升B. 城市化强调的是城市质量的提升,城镇化强调的是城市数量的增加C. 城市化与城镇化没有本质区别D. 城市化强调的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城镇化强调的是城市面积的扩大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简述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完整版
经济学重点整理第三章城市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学解释1.比较优势:是个人、企业或国家以低于其他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产品或服务的能力。
2.绝对优势:生产同样商品,劳动生产率绝对差异导致生产优势不同,即使用相同数量的资源生产出比竞争者更多的产品或服务的能力。
3.机会成本: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4.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①专业化分工;②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
5.规模经济的作用:①规模经济激励企业扩大规模;②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引起人口和产业的聚集,为城市形成提供基础。
6.地方化经济:是指某行业的企业生产成本随着行业总产量的提高而降低。
7.地方化经济形成的原因:①中间投入品;②劳动力市场的共享;③知识的溢出。
8.城市化经济:当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总产量上升而下降时,就出现了城市化经济。
9.城市化经济与地方化经济的区别:①城市化经济源于整个城市经济的规模,而不单单是一个行业的规模;②城市经济为整个企业带来利益,而并非只针对某一个企业。
10.互补品:互补品指两种商品必须互相配合,才能共同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需要,如裤子和鞋带。
一起购买降低购物成本。
11.互替品:指两种商品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即在某些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使用价值。
一般而言,某种商品的替代品如果价格上升,则会因为替代品需求量的下降而导致该商品需求量的上升,反之亦然。
第四章城市经济增长1.城市经济增长:城市经济增长是城市经济动态演化的过程,是城市经济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规模、数量的扩张与质量的提高。
主要内容包括:①城市创造价值的不断增长;②城市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
2.城市经济增长理论:①增长极理论;②需求指向理论;③供给指向理论;④内生增长理论;3.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①增长极构建的基础是抽象的经济空间,而非地理空间②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子在所有地方,首先出现在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4.城市增长极理论:①在城市经济中,增长势头往往会集中某些主导部门和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中,这些部门会形成资金、技术、人才的高度集中②城市往往会成为区域发展中的增长极,促进城市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5.城市成为增长极所具备的条件:①有一定具有创新能力和充满活力的企业群或企业家群体;②城市经济具有较高的规模经济效应;③城市具备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
城市经济学复习资料
1、城市:现代的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是现代工业、第三产业以及非农业人口集中的地方,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2、城市产生的经济与社会基础:①从生产角度分析,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②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城市产生的社会基础③城市是“城”与“市”的有机结合。
3、城市的特征:密集性高效性中心性多元性系统性4、城市发展各历史阶段的主要特征:5、城市经济学的定义与性质: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融会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揭示城市经济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运行规律;分析其中的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和要素组织;对主要的城市问题做出科学解释;并为城市管理部门提供技术经济论证和社会经济决策的依据。
6、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①宏观城市经济部分:a.城市化的普遍规律b.世界城市化进程与我国城市化道路 c.中心城市、城镇体系与区域 d.城市经济结构②微观城市经济部分:a.城市人口经济b.城市土地经济 c.城市住宅经济d.城市基础设施经济e.城市环境经济f.城市财政与金融7、城市化是由社会生产力的改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持续大规模改变的过程,表现为:a.人口和剩余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 b.农村地区逐步演化为城市地域 c.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人口不断膨胀,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不断提高 e.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水平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改善 f.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念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并在农村地区不断得到扩散和推广。
8、城市化的动力机制:①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②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③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原因:城市化进程的本身,就是变落后的乡村社会和自然经济为先进的城市社会和商品经济的历史过程。
它能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为城市工业提供资金原始积累,为城市工业提供原料,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工业革命冲破了自给自足、分散无序的农村自然经济的桎梏,使得资本和人口在机器大生产中高度集中,由此导致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城市数量的急剧增加;要满足生产配套性服务需求的增加、生活消费性服务需求的增加这一类需求,主要依赖于第三产业,由此促进了城市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城市经济学考试资料(完整)
城市经济学复习资料1、城市经济学涵义解释一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解释二城市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分析方法去研究城市问题以及城市地区所特有的经济活动。
2、城市经济的特征1.要素空间分布的高度聚集性2.经济活动的高开放性3.投入产出的高效性4.外部环境的高外在性5.经济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和系统性.(城市的本质特征在于其空间聚集性).3、城市经济学的产生及学科地位产生:社会经济发展产物城市相关经济增长↓城市经济发展↙↘经验问题工业化住房困难城市化交通混乱经济中心环境破坏↓城市经济学诞生学科地位1、城市经济学是重要的中观经济学2、城市经济学是重要的公共经济学3、城市经济学是重要的空间经济学4、城市经济学是崭新的制导经济学5、城市经济学是高级市场经济学6、城市经济学是新型管理经济学﹙“导引、规范、治理、服务、经营”﹚7、城市经济学是先进文化经济学4、决定城市形成的影响因素1、经济动因规模经济、比较利益、聚集经济2、经济机制计划机制、市场机制、习俗机制3、其他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地理位置、资源等6、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城市化进程本身,就是变落后的乡村社会和自然经济为先进的城市社会和商品经济的历史过程。
表现如下:⑴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⑵为城市工业提供资金原始积累;⑶为城市工业生产提供原料;⑷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⑸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早期工业化的发展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量的扩张”工业化的空间集聚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会必然产生区位上的集聚性和引起人口的集中形成新城市或扩大原有的城市规模和范围。
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质的提升”表现为: ⑴生产配套性服务的增加⑵生活消费性服务的增加7、城市化各阶段的主要差异1.发展速度的变化﹙图P58页﹚⑴城市化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30% ﹚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⑵城市化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30%~70% ﹚城市化高速发展⑶城市化高级阶段﹙城市化水平﹥70% ﹚城市化发展速度有所回落,进入平稳阶段。
城市经济学复习资料
1、城市经济的内涵:要素空间分布的高度聚集性;经济活动的高开放性;投入产出的高效性;外部环境的高外在性;社会结构的系统性和多样性。
2、城市经济学的产生:应城市问题而生。
1965年,美国学者威尔伯.R.汤姆森发表《城市经济学导论》为标志。
含义:解释一: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解释二:城市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分析方法去研究城市问题和城市地区所特有的经济活动。
3、决定城市的形成的影响因素:经济动因:比较经济、规模经济、聚集经济;经济机制:市场机制、计划机制、习俗机制;其他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地理位置、资源等4、熟悉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动因及应用分析:比较经济:比较优势的存在使贸易交换得以出现;规模经济:促使人口和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聚集经济:聚集经济效益则最终组成大城市的诞生5、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量的扩张”;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质的提升”;制度安排对城市化产生刚性影响7、聚集类型:①按指向性集聚分:a同向多产业部门集聚、b同指向多产业部门集聚、c多指向多产业部门集聚;②按经济联系而形成的集聚分:a纵向经济联系集聚:指一个企业的投入如果主要来源于另一企业的产出,那么两者之间存在着纵向经济联系。
b横向经济联系集聚:指那些围绕地区主导产业而形成的产业群体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聚集经济效应:近邻效应;分工效应;结构效应;规模效应;洼地效应9、城市化各阶段的主要差异:①发展速度的变化:城市化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30%):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城市化总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30%~70%):城市化高速发展;城市化高级阶段(城市化水平>70%):城市化发展速度有所回落,进入平稳阶段②产业结构的变化:初级阶段:农村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中级阶段:农村经济已退居次席,城市经济全面崛起,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相相继上升,双方地位交替互换。
城市经济学考试内容
一.名词解释:1.municipality:A municipality is defined as an area over which a municipal corporation provides local government services such as sewerage ,crime protection, and fire protection.2.urbanized area:An urbanized area includes at least one large central city (a municipality)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 with population density exceeding 1,000 people per acre. To be an urbanized area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the area must be at least 50,000.3.metropolitan area: A metropolitan area (MA) is defined as the area containing a large population nucleus and the nearby communities that are integrated, in an economic sense, with the nucleus. Each metropolitan area contains either (1)a central city with at least 50,000 people or(2) an urbanized area.4.城市化: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
5. 逆城市化:大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部分地由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围迁移和扩散,使郊区无限蔓延,并导致城市中心区和中心城市的衰退。
城市经济学考题最终版
城市经济学考题最终版城市经济学一、城市化的表现1、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人口。
2、农村地区逐步演化成城市地区。
3、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人口不断膨胀,用地规模不断扩大4、城市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不断提高5、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水平发生量到质的转变6、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念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并在农村地区推广和发展二、城市化是否越快越好,使人的生活质量提高还是下降?1.城市化速度应保持适中,如果发展过快,城市配套设施无法建立完善,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无法达到预期水平。
2.城市化水平增长过快的现象被称:过度城市化在城市化发展阶段,如果人口的过度集聚超过了工业化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就会发生“过度城市化”现象,产生了一系列被称为“城市病”的矛盾和问题:(一)人口膨胀城市通常对人口具有强大的集聚作用,人口的快速集聚也成为各大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
(二)交通拥堵。
(三)环境污染。
(四)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紧缺问题也是国际大都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所必然出现的问题。
由于土地存在供给的绝对刚性。
(五)城市贫困。
由此看来,过城市化现象,非但没有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反而降低了人民生活质量。
三、城市经济结构:“大北京”城市区域经济如何协调发展?1.确立各地经济功能,协调发展区域经济。
北京功能。
天津功能。
冀北功能2. 统筹规划环境整治,确保“大北京”生态安全3. 实施双核心多中心都市圈战略,以京津双核为主轴,以唐保为两翼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4. 建设区域综合交通网和运输体系四、流动人口利弊分析1、流动人口的利(1)流动人口提供了城市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资源。
有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增长,促进大中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流动人口通过参与城市的就业竞争促使劳动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方面促进了城市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刺激经济的发展。
(2)、流动人口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城市消费,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需求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经济学复习资料1、城市经济学涵义解释一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解释二城市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分析方法去研究城市问题以及城市地区所特有的经济活动。
2、城市经济的特征1.要素空间分布的高度聚集性2.经济活动的高开放性3.投入产出的高效性4.外部环境的高外在性5.经济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和系统性.(城市的本质特征在于其空间聚集性).3、城市经济学的产生及学科地位产生:社会经济发展产物城市相关经济增长↓城市经济发展↙↘经验问题工业化住房困难城市化交通混乱经济中心环境破坏↓城市经济学诞生学科地位1、城市经济学是重要的中观经济学2、城市经济学是重要的公共经济学3、城市经济学是重要的空间经济学4、城市经济学是崭新的制导经济学5、城市经济学是高级市场经济学6、城市经济学是新型管理经济学﹙“导引、规范、治理、服务、经营”﹚7、城市经济学是先进文化经济学4、决定城市形成的影响因素1、经济动因规模经济、比较利益、聚集经济2、经济机制计划机制、市场机制、习俗机制3、其他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地理位置、资源等6、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城市化进程本身,就是变落后的乡村社会和自然经济为先进的城市社会和商品经济的历史过程。
表现如下:⑴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⑵为城市工业提供资金原始积累;⑶为城市工业生产提供原料;⑷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⑸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早期工业化的发展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量的扩张”工业化的空间集聚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会必然产生区位上的集聚性和引起人口的集中形成新城市或扩大原有的城市规模和范围。
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质的提升”表现为: ⑴生产配套性服务的增加⑵生活消费性服务的增加7、城市化各阶段的主要差异1.发展速度的变化﹙图P58页﹚⑴城市化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30% ﹚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⑵城市化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30%~70% ﹚城市化高速发展⑶城市化高级阶段﹙城市化水平﹥70% ﹚城市化发展速度有所回落,进入平稳阶段。
2.产业结构的变化⑴城市化初级阶段农村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第一产业占50%以上;第二产业第三产业⑵城市化中级阶段农村经济已退居次席,城市经济全面崛起,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将,第二、三产业相继上升,双方地位交替互换。
⑶城市化高级阶段第三产业大规模发展,就业比重上升到50%;第二产业则稳定在30%左右;第一产业下降到10%以下。
3.动力机制变化⑴城市化初级阶段传统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表现为城市规模的膨胀、数量的增加,即城市外延扩张。
⑵城市化中级阶段城市在外延扩大的同时,也开始了内涵进展。
传统工业继续发展新兴工业相继登台第三产业发展迅速⑶城市化高级阶段第三产业已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后续动力,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内涵提高,即城市现代化。
4.空间形态的变化:由城市聚集于扩散机制所决定的城市与区域经济运动规律。
⑴城市化初级阶段城市空间形态呈零星的“点”状结构⑵城市化中级阶段形成了城市空间形态上的不均衡布局⑶城市化高级阶段“城镇体系”一体化趋势大为增强8、影响城市化的经济规律1.聚集经济效益2.优位经济效益3.规模经济效益4.外部经济效益9实现城市化战略的基本途径⑴积极利用城市聚集经济规律,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
①以完善中心城市功能为中心(知识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等)②突出以城市为中心的地域整体性(坚持统一规划、配套建设、统一管理)③优化城市地区的空间布局结构(不同能级的城市优势互补)④通过区域内的整体协调,促进城市地区的可持续发展⑵进行经济与社会制度创新,优化制度环境①产权制度创新(改变乡镇企业政企不分的社区所有制)②土地制度创新(农村土地制度流转:出让、出租、转包、入股、抵押等)③户籍制度创新(户籍与社会福利逐步脱钩,实现城乡一体化户籍管理制度)⑶从城乡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引导乡镇工业和小城镇的聚集发展。
⑷培育要素市场,引导要素向优势区位聚集,提高资源整体配置效率。
⑸根据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和地域性特点,实施不同的区域城市化战略①东部地区:如京津冀、大上海、广深珠等经济圈。
以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纽带、乡镇企业集中区位细胞的完整的城市体系。
重点加强“流通功能”,突出发展新兴科技产业和商业、金融、信息等第三产业。
②中部地区a.大中小城市和乡镇都有一定的发展水平b.大中城市发展不够,大城市在区域中的中心地位不突出:c.城市和乡镇都发展不够:③西部地区a.对为数不多的大城市进行改造调整,以吸引和容纳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聚集。
b.应优先发展几个适宜的中心城市,实行首位城市牵动战略10城市规模效益产生的原因城市规模的效益表现为城市化经济,是指整个城市范围内的规模经济,即在整个城市区域内,当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总规模的上升而出现了下降的情况。
⑴从中间投入品的规模经济来看,城市公共投入的非排他性和竞争性使企业能够共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好处。
⑵从范围经济与关联经济来看,单一企业变成企业集团、企业集群和企业网络,这使范围经济和关联经济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实现。
⑶从商品交易的规模经济看,单店经营发展到超市和连锁经营,使消费者节省购物时间的同时享受到商店的规模经济。
⑷从共享熟练劳动力市场的效率来看,大城市所提供的劳动力市场的共享服务完善。
⑸从信息外部经济来看,信息和知识的交流由行业内部扩展到行业之间,提高了生产力和工资水平。
11、城市规模的经济成本⑴房(地)租房(地)价:住居或场地成本⑵空间移动费用:交通通讯、运输成本、迁移通勤成本⑶社会成本: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成本⑷聚集成本:拥挤和环境污染成本12.影响城市适度规模的现实因素、应注意的问题影响城市适度规模的现实因素①城市区位:决定资源优势、交通条件。
②城市基础设施: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要相互配套、协调发展。
③城市内部布局:不同功能用地在城市内部的配置情况。
——以上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或条件,它们决定着成本与效益曲线的位置和形状。
确定城市合理规模应注意的问题①合理正确的城市定位——正确评价城市地理位置、建设条件、历史发展特点、现有基础和存在问题等②合理正确的发展目标——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结构③正确测算城市容量——确定城市的环境容量和用地用量④选择最佳规模方案——确定合理的城市人口规模13.城市规模经济优化的途径1、调整城市经济系列,改善城市经济规模结构2、搞好城市布局,为城市经济规模的优化奠定良好的空间基础3、改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城市规模经济效益4、改革投资体制和城市管理体制,建立防止城市经济规模过度膨胀的机制14.了解城市规划分布的理论1、城市首位律马克·杰斐逊(M。
Jefferson)早在1939年发现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要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得异乎寻常。
这个城市还体现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智能和情感,在国家中发挥着异常突出的影响。
2、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
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3、位序—规模法则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15.现代城市空间经济理论㈠内在机制聚集扩散结构惯性1.空间聚集理论现代经济活动在城市空间的聚集已成为现代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和变化的先导性因素。
城市核心区域作为空间系统的基本结构要素, 从边缘区吸聚经济要素产生大量的创新元素和成果(商品、技术、社会体制、生活方式等)。
城市空间聚集形式在不同产业和不同区域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
一般而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聚集性很强的经济部门。
2.空间扩散理论空间扩散就是由聚集而产生的大量创新元素和成果又源源不断地从核心向外扩散,引导周边区域的经济活动、社会文化结构、权力组织和聚集类型等的转换,从而促进整个空间系统的发展。
⑴空间扩散传导的主要方式①人口和物质的“对流”;②以货币及相关形式作为载体的经济交易和投资;③信息、政策、思想、技术等的传播与效益放大。
在现代经济发展阶段,第②、第③种空间扩散方式对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发展的影响更大.⑵空间扩散的具体方式①周边式扩散②等级式扩散③点轴式扩散④反磁力式扩散⑶聚集与扩散的经济发展阶段特征①经济发展要素的类型第一类:高级生产要素以人才、资金、技术等为主第二类:低级生产要素以劳动力、资源、能源等为主两大类生产要素在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聚集和扩散态势是完全不同的,呈现出四个发展阶段.3.结构惯性结构惯性的产生:区域空间结构是在区域内外长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的,区域空间结构一旦形成,即会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称为宏观的“结构惯性”。
结构惯性起源于区位惯性。
16.城市空间经济效益指各经济要素在城市空间的配置组合形成一定密度、布局结构和形态后所产生的一种效益。
1.聚集效益:考虑密度适度问题.聚集效益有正、负之分。
2.组合效益:垂直组合效益、互补组合效益、网络组合效益.3.相邻效益:效益的外在性4.景观效益17.城市产业结构的含义、类型1.城市产业结构的含义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量的比例及其相互结合、相互依存的关系。
2.分类⑴按生产部门划分(传统的经济理论)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等。
⑵按产品的用途分①上游产业:生产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的产业②下游产业:生产最终产品的产业一般来说上游产业的“前向联系度”较高⑶按经济功能分①输出产业(基础产业)②地方产业(非基础产业)下游产业的“后向联系度”较高⑷按生产要素分①劳动密集型产业②资金密集型产业③技术密集型产业⑸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8.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资源结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三大关系的变迁资源结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农业社会期以背景型资源为主,人力资源以开发体能为主,大范围的地域分异形成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水、热的空间组合至关重要。
第一产业占绝对比重,手工业和商业服务于种、养业,处于依附地位。
产业结构完全受背景型资源的制约。
面状经济活动,形成分散的空间结构,出于安全的需要和受背景资源优越条件的吸引,形成了一些自然通道为主(河流、山谷)。
流和网没有形成—典型的原生空间形态。
工业化初期 背景型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为主,人力资源以体能开发为主。
资源分布仍具有地带性分布规律。
第一产业中经济作物比重增加,第二产业中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食品)率先发展,然后是粗加工度的制造业的发展,商业开始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