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400字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范文精选五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范文精选五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表面看是一部爱情故事,骨子里却是一本概念小说,机智、诱人、严肃,充满情感,是一部开阔又复杂细致的作品。
下面有小编来给大家分享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欢迎大家来参阅。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1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
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
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中国读书界对昆德拉的了解得益于翻译界的工作。
就我所知,国内对昆德拉的翻译,比较早的是韩少功,他与他姐姐合作翻译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现中译名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于1987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十五年来,昆德拉的作品,除了早年用捷克文写的诗歌和剧本,以及-年三月才推出的法文版小说《无知》,几乎都被介绍到中国来了,有的还有几个译本。
我不知道在上海译文出版社正式引进昆德拉的十三部作品之前,哪些出版社购买过昆德拉的中文简体字版权,但可以肯定地说,绝大多数都没有以合法的手续购买版权。
我特别赞同艾晓明在1996年香港《明报周刊》上讲的那段话:“为了避免作品‘橘逾淮而成枳’的宿命,我想,我们是否需要回到一个基本问题上,有没有可能按照《伯尔尼公约》和既有的著作权法,礼待昆(德拉)先生,然而再考虑,有没有可能原原本本地介绍他的文字?”这两种可能,上海译文出版社现在都给我们提供了。
我想,有了这两种可能,我们便有了进一步理解昆德拉的可能性。
说起昆德拉,有人会说他在他的祖国捷克影响力不大,怎么在中国会有这么大的反响,是不是有点反常?实际上,昆德拉早在移居法国之前,已经是捷克第四届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只是因为带头说了真话,才被开除出党。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最新5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最新5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作家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长篇小说,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
下面给您带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这本书比较难懂,而且大概一个多星期之前很快的读完了,现在来写读后感显得很勉强。
脑子里面只记得很少的一部分了。
首先就是托马斯和特丽莎的奇怪的爱情。
仅仅见过一面双方就这么相爱了。
而且理由也不是一见钟情什么的。
其实我觉得托马斯开始是并不爱特丽莎的,只是因为她介入生活,她像水中漂来的一个婴儿。
托马斯最终到布拉格去我想也还不是真的爱特丽莎,而是无法承受生命之轻。
话说回来,生命的重我轻我认为主要是对于家庭还有亲人或者其他的什么事情上面的责任上。
生命轻浮就像没有责任一样,长这么大也还觉得自己是小孩,完全不担负对于家庭的责任。
我觉得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整天在学校里玩游戏,课也不上,其实就是脱离责任,这样只会让自己变的没有重量,很空虚。
当然也不要过火,现阶段毕竟只是学生,所能够做的事情不多,学习是主要的。
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然后就是特丽莎和莎宾娜这两个女主角了,总觉得是很不同的两个人。
打个也许不太恰当的比方吧,特丽莎就像是薛宝钗,莎宾娜就好象是林黛玉。
恩,确实不太恰当。
然后最囧的就是佛兰茨了。
一群人在柬埔寨的河边拿着喇叭对对面说话,迎来的却是无限的沉寂--没人理他们。
真是黑色幽默,作者对于媚俗算是恨透了。
然后是特妮莎关于爱的一些想法。
他和托马斯的爱和他对于卡列林(她的宠物狗)的爱。
得出的结论是对于卡列林的爱更伟大,因为不求回报,只是单纯的爱。
但是其实我不是很同意,爱情和博爱是不同的,没法拿来比较。
爱情本来就是自私的,注意这一句。
现在对于这本书的理解也就是这样吧。
等老一点在看吧。
当一个人旅游时,即使去同一个地方,20岁与30岁看到的风景是不同的,30岁与40岁看到的又不同。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关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四篇】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关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四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1我想,我已经找到里属于自己心中的答案。
是“重”,是生命之重,给了我们每一个生命存在的理由,它让我们在承受的同时,也让我们学会了什么是爱什么是信任什么是奉献,让我们得以享受生命所带来的精彩和动容。
想起了,很多年前,赵薇唱的一首歌,叫《拨浪鼓》。
里面有这么一句歌词“这就是爸爸所说的甜蜜的负担”。
是的,有些负担,虽重,有时甚至会重得让你难以承受,但正是这“重”,让我们有了活着的理由。
是对子女的责任之重,才让父母不辞辛苦努力工作挣钱养家;是对父母的感恩之重,才使我们的奋斗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和更大的动力;是对爱人的疼惜之重,才使我们不自觉地去关心彼此照顾彼此;是对朋友的信任之重,才让我们交付彼此真心坦诚相照……是的,生命需要重,需要一种叫“甜蜜的负担”让我们更真实地体会生命本身的意义,更坚定地去面对生命里所以可能出现的破碎和残缺,更真心地对待每一个因为来之不易的缘分而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人。
选择生命之重,让我们走得更坚定,更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2《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在我看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像我以往看过的书一样仅仅是记叙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事情,描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它有更多更多对几个主人公的心理和思想的描写,在几人完全不同的人身上,有些不同的选择和思想,从他们身上看到轻与重,灵与肉等等不同的矛盾和问题。
生命作为自然的一份体,承载不可变更的地心引力规律。
这本书,并非去荒谬揭示已证实的科学理论,只是人类在精神层面上,不可像牲畜去生活,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精神上的超越。
如果这个词被载入到一个特定的理论中,作者想要解释的是:“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
”但是,“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就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范文五篇2021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范文五篇2021#《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心得1#上帝死后,尼采告诉人们,万物都处在循环中。
宇宙也罢,人类史也罢,其运行轨道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圈。
以前发生过的事情会重复发生。
被法国人誉为英雄罗伯斯庇尔,会一次次登上历史舞台,将法国一次次置于白色恐怖之下。
但是这个罗伯斯庇尔不是我们所了解的那个英雄罗伯斯庇尔。
后者在历史上只有一次,前者则反复出现。
因此此处的罗伯斯庇尔是一个独裁、白色恐怖的概念。
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罗伯斯庇尔,不管他以前杀过多少人,正因历史终将过去,他的恶行会被遗忘。
可如果我们只能看到这个独一无二的罗伯斯庇尔,而忽略了概念上的永劫复归的罗伯斯庇尔,那么他永远会在残杀无数民众之后被原谅。
就像拿破仑、希特勒、斯大林都只有一个。
历史是直线户外和圆周户外的个性的统一。
人类史和人的一生都是沿线性轨道向前的,发生过的所有的事件,无论其好坏,都只有一次,因此没有什么好怕的。
历史和人生都轻如鸿毛。
一次就是没有,只有一次的生命就是从来没有存在过。
于是很多人就在这条不能回头的轨道上选取轻的生活,融入主流,加入媚俗的大军。
还有人却总是要在其中找寻更多的价值和好处,他们思考、挣扎、反抗,他们渴望自己能做的更好,担负起自己的职责,即使为此他们要选取重,选取一次次痛苦的轮回,选取永劫复归。
那么永劫复归的存在不在于它是否存在,而在于我们是否看得到,是否做出复归的选取。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昆德拉对于“永劫复归”这一命题的思考。
集中营中的亲人死了,它带给生者的伤痛还在;罗伯斯庇尔、希特勒死了,新的独裁者、杀人狂还在诞生。
战争和独裁,是永劫复归的人类史上无法抹平的伤疤。
若你对它视而不见,任凭历史原谅并淡忘希特勒、斯大林,战争和独裁会一次次重复下去。
人生同样如此。
一生中只出现过一次的事情没有任何好处。
若你纠结于周围环境的好坏和别人的评价,若你害怕承担职责和重复的生活而不停的挣脱最终越飞越高,那你就会远离大地而无法体会生命的真实。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五篇精选范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五篇精选范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范文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初看书名就油然而生一种肃穆的感觉,不由得端正了身子,留意翼翼地捧起它来翻阅。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医生托马斯、摄影爱好者特丽莎、画家萨宾娜、大学教师弗兰茨等人的生活为线索,透过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散文化地展现了苏军入侵后,捷克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和情绪,富于哲理地探讨了人类天性中的“媚俗”本质,从而具备了从一个民族走向全人类的深广内涵。
作者米兰-;昆德拉在这部小说中,围绕几个人物的不一样经历,经他们对生命的选取将小说引入哲学层面,对诸如回归、媚俗、遗忘、时光偶然性与必然性等多个范畴进行了思考。
这是一部哲理小说,与传统的小说不一样,它不再透过故事情境本身吸引读者,而是用将读者引入哲理的思考之中,透过生活中具体的事件引起读者形而上的深层思考。
生命的存在与价值的问题是任何一个人也无法逃避的问题,生命只是一个过程而已。
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取,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决定,世人都在为自我的目的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标本身就是一种空虚。
生命因“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在“追求”的名义下,我们不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只是无休止地重复前人。
因此,人类的历史最终将只剩下两个字----“媚俗”。
读它时情绪很压抑,米兰昆德拉就像张爱玲,笔锋直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
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欲望的真实和无德。
我想米兰要说的是:无德为“轻”,“轻”让人们无法负载在生命的轨道上。
书里的一个情节个性让我感触良多:特雷莎的妈妈年轻时很漂亮,她有九个追求者。
第一个最英俊,第二个最机智,第三个最富有,第四个最健康,第五个最高贵,第六个最会背诗,第七个曾周游世界,第八个会拉小提琴,第九个最有男子气概。
特雷莎的妈妈最终嫁给了第九个,不是因为她爱他,而是因为她和他不留意有了特雷莎。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范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一)生,所以重,所以轻,所以有了轻重的抉择。
当你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也许你想拥有的只不过是片刻的安宁,一份能让生命重拾轻松自在的安宁,而当你能够没有任何牵挂任何束缚地活着的时候,此时的你大概最想拥有的是那份被人需要被人依赖着的存在感和负重感了吧!因此,生命,孰重孰轻,实难掂量。
然而,这就意味着我们只能被迫地接受命运给我们的一切吗?诚然,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命运始终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作者米兰·昆德拉主要从男女性爱这一另类新奇的角度对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存在的方式进行“浅入深出”的哲学性思考。
虽然作者在这本书里始终是围绕着生命的轻重抉择去叙述,去牵引情节的发展,但直至书的最后,作者都没有明确地告诉读者,该择轻或择重,相反地,作者极力通过书中人物的所言所行引领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去寻找属于每一个读者自己心中的答案。
这也正是这本书的可贵之处。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它们压到地上。
但在历史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
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这几句话,是被人们奉为经典看待的`,同时,它也是整本书唯一一处对“轻与重”这一对立面进行的直观的两者关联性的阐述。
生命,往往轻重相伴,然而,很多时候,人往往是在生命的负担下更真切而有意义的活着。
相反地。
生命之轻,因为太轻,轻得不能承受,读书笔记。
而总让我们感觉到无处不在的缺失感和空虚感,这反而让我们容易迷失自我,走向毁灭。
读完这本书是在一个阳光慵懒的午后,合上书,看着透过洁净的玻璃窗飞跃在书本封面的光斑,我似乎听到里特蕾莎懒懒的笑声和步入老年的托马斯对特蕾莎说话时的温柔语气,书的最后一章《卡列宁的微笑》在我脑海一直盘旋,久久未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精选三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精选三篇【第一篇】这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广为人知的作品,读完之后令人陷入深思,久久不能自拔。
有许多值得人思考的地方,上升到了哲学的角度,不断在脑海中盘旋。
看完这本书,让我想到曾有一个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农夫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老实本分,长大后娶妻生子,继承了农夫的农场,晚年儿孙绕膝,颐养天年;而二儿子天性活泼好动,喜好冒险,长大后便离开了农场,游历了一番,到得老年孤身一人,只有酒和故事,了此残生。
老师最后让我们想一想,我们想要怎样的人生?这本书似乎就在不断地思考这个问题。
这是一本夹杂着爱情和政治的书。
前半部分爱情是主旋律,而后半部分,政治变成了主战场。
书中主要讲了4个人物和一条狗,分别是一对夫妻和养的狗,还有丈夫的情人和情人的情人。
书里描写都是穿插着进行的,有时交代了结果再描述事件,有时直接按照顺序来进行描写,也有时突然作者出来说了几段话,而这些穿插并没有让你感到无序的突兀,反而让你觉得十分自然,读起来欲罢不能。
引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是丈夫托马斯的情人名叫萨比娜,她从小就渴望背叛,不能接受与任何人有那种一生一世的关系,最后她作为一名画家流浪在美国。
她的生命中似乎什么也没有,轻得让她感觉到没有抓手。
没有父母,没有爱情,因为情人要跟她结婚,她便选择了逃离,或许不想被任何人所束缚,渴望而又害怕,但最终害怕和背叛的快感占据了上风。
萨比娜是唯一四个人中在小说最后依然活着的,可是背井离乡孤身一人的她,就像风筝断了线,哪天风停了便就飘飘欲坠了。
书中的生命之重就是爱情。
可以说那对夫妻的爱情读起来,能把我们读者压得喘不过气来。
托马斯和特蕾莎可以说是一见钟情,生性风流的托马斯在遇到特蕾莎之后就结了婚,但是依然和他多位情人保持关系。
这让特蕾莎痛苦不堪,也是从一开始到最后,特蕾莎都保持着对托马斯高度的怀疑,让他们的爱情变得深刻、敏感而又挣扎。
书中写得最出彩的莫过于对特蕾莎内心世界和梦境的描写。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优秀8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优秀8篇)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一《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
这本书的名字恰如其分的揭示了书中蕴含的哲理:生命不能失去它的重量,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影像。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就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的存在。
相反,当重量完全却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人也就越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对生命的最终意义表示出了怀疑,那么我们该选择什么呢?是轻?还是重?人生离不开轻,轻是人留恋的终极原因,比如:爱情,友谊,音乐,欣赏大自然,艺术创作等这些对生命本身的享受。
在这方面做的最好的是徐志摩和三毛,他们喜欢自由,追求友谊,爱情和童真。
他们是懂的享受生命本身的人。
人生离不开重,重给人能带来充实,在重的圈子里,人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从其中感到心灵充实的幸福,人会在人的本质力量化过程中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为自己自豪。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过这样深刻的体验,比如:当我们站在领奖台上,我们心中洋溢着喜悦之情,我们会通过奖牌看到我们的本质力量,我们会体会到被众人肯定后那种精神上无限的幸福。
所以重在我们人生中是不可缺少的。
人生除了轻与重外,还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也可称为沉重的轻。
所谓沉重的轻,是指人在无所事事的情况下,感到无聊、空虚、寂寞、孤独等难以承受的感绪和纠缠在精神之中解不开的死结而引起的否定性的痛苦的感受。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中,提到托马斯在开始离开他的妻子特丽莎的几天里,确实获得了自由,他又回归到了单身汉的生活,整天可以呼吸令人心醉的自由气息。
但是不久,失去责任的轻就让托马斯难以承受,他发现自己原来更需要承担家庭责任的这份重。
沉重的轻是人生的一个困惑,大多数无所事事的富人经受着难以言表的烦恼,杰出影星翁美玲因不堪忍受爱情中的沉重的轻而自杀身外亡,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病来源于想不开的沉重的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范文5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范文5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范文5篇(一)之所以看这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就是因为很多年前那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太过有名,引用程度堪比“罗生门”那样高频。
这段话便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句话的出处了——人生的悲剧总可以用沉重来比喻。
人常说重担落在我们的肩上。
我们们背负着这个重担,承受得起或是承受不起。
我们与之反抗,不是输就是赢。
可说到底,萨比娜身上发生过什么事?什么也没发生。
她离开了一个男人,因为她想离开他。
在那之后,他有没有再追她?有没有试图报复?没有。
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
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当然他不是仅仅局限于讨论“生命”这一命题的,紧接着,他又抛出了——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轻,不能承受地轻,轻若鸿毛,轻若飞扬的尘埃,轻若明日即将消失的东西。
这就让他的作品有了深度和厚度。
耐人寻味,反复品咂。
当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书评很多,找来一些读读,从多种角度来审视,自然是乐不可支,但也犯不着过度解读吧。
多年前,有几次拿起来又放下,这次终于读它有了善终。
当然,吸引我读下去的,自然有他独到之处。
小说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记述的,而是分为了七个部分,按照某一主题来写的,“轻与重”,“灵与肉”,“不解之词”等等。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相互交错,让你不时地在作者和小说人物之间切换。
这就多了一种空间任你转换,在诸多人物之间进行游刃有余地玩味,阅读体验便有趣了不少。
感觉是作者常常是忍不住跳将出来,恨不得跟小说人物进行适时互动,同时又从多方面反复解构。
多线程的记叙,多维度的交错,让你顾暇不及。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3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3篇本文是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3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
第一次读它的时候,居然深感不安和迷惑――那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作品,里行间闪烁着许多“不解之辞”――我的理解力居然很难渡过它艰深晦涩的语意之河。
这是一部难于读懂的书!怀着自我挑战的心理,今年暑假又认认真真地把它重读了一遍。
重读此书,却给了我完全不同的感受――好像我从来就未曾读过一样!那是一座感性与理性纵横交织起来的神秘幽深的城堡,看似简单的爱情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辨,闪烁着耀眼的思想的光芒。
作者用讥讽幽默而冷静的笔调,剖开人类生命的外衣,探索灵魂的秘密,揭开人性深处隐秘的真相,展示了社会动荡和命运沉浮的人生图景,揭露了人类“媚俗”的天性。
读罢掩卷,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现代主义的三维立体图画:破败的城市、游行的人群、缠绵的肉体、忧伤的眼神……这一切杂乱地交织重叠成灰色的梦境,而这一切梦境的背后,则隐约可见无比温馨静谧的遥远的山村图景,那里斜阳暖暖,牧歌悠然。
这的确是一部值得反复读的作品。
它就像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以我浅陋的理解和愚拙的笔触,如果勉强能触摸到它的三两片辉煌的树叶,也算很侥幸的了!情节发生在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为时代背景,发生的“布拉格之春”事件,“两千宣言”,不同侧面描绘出捷克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
特蕾莎属于生命之重人物,她对爱情的忠贞与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着忧虑,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依然爱着她,在生命之重压力之下,蕴藏着无尽的悲哀和孤独,将精神寄托于卡列宁(一条狗)。
萨比娜是具有强烈的背叛现实、争强好胜、富有激情生命之轻人物。
谈谈个人理解。
人们常常感叹的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作家反过来说,这就进入了深层:人生就是履行责任背负重担,人人都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精选4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精选4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一这本书是我在8月中旬买的。
所以读的时间比较紧凑…况且这本书本身就有点深度。
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网上查过,这本书的推荐率还是很高的!所以决定就买它了!一本挺厚的书…现在终于看完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
这本书比较趋向于成人化,但我觉得高中生也值得一读!但是要做好重读的准备…有人对我说:这样一本小说,不仅难懂,而且读来让人饱受思想上的折磨。
如果没有准备好受难,就不要打开它。
打开也毫无意义。
不如省下时间去读一些流行的通俗小说,或许还可以从中看到一些花花草草。
一开始我还不相信,但当我读了之后,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思想的折磨…文章的内容并不难懂,难以理解的是作者无处不在的议论!很痛苦…真的好难读懂。
文章涉及到很多历史性的人物、剧作…比如作者从“永劫回归”的话题谈到十四世纪非洲部落之间的战争,谈到法国大革命,谈到人们对--的仇恨的消解,谈到断头台。
其中最核心的一句话是:“曾经一次性消失了的生活,像影子一样没有分量,也就永远消失不复回归了。
无论它是否恐怖,是否美丽,是否崇高,它的恐怖、崇高以及美丽都预先已经死去,没有任何意义。
”“轻”这一字无疑是文章的文眼。
说到“轻”,让我想到一个故事。
就是有位国王要他的手下比赛,看谁是大力士。
比赛的内容就是谁能将一根鸡毛扔过墙。
很多人都是以失败告终的。
然而有一位大臣非常地聪明,他将整只鸡扔过了墙,然后对国王说,我能将整只鸡扔过墙,何况是鸡身上的鸡毛呢?!没错,最后是他赢了。
靠的是他的智慧!“轻”之让人不能承受,答案居然如此简单。
看来,我们以前的迷惑完全来源于对常识的漠视,以及对“轻”和“重”根深蒂固的偏见。
有时,轻,真的让人无法承受。
像一只鸡毛,你很难凭借力气将它扔过高墙。
习惯上,经验上,想象中,我们都会认为“重”让人无法承受,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到了昆德拉这里,我们忽然听到“轻”让人无法承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范文五篇2021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范文五篇2021萌发看这本书的想法,是高中时偶然在某个角落看到”《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一本很难懂的书“一行字。
可能是内心的”倔强“作祟,想要读一读来验证一下它有多难懂。
下面是由带来的有关《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心得5篇,以方便大家借鉴学习。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心得1上帝死后,尼采告诉人们,万物都处在循环中。
宇宙也罢,人类史也罢,其运行轨道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圈。
以前发生过的事情会重复发生。
被法国人誉为英雄罗伯斯庇尔,会一次次登上历史舞台,将法国一次次置于白色恐怖之下。
但是这个罗伯斯庇尔不是我们所了解的那个英雄罗伯斯庇尔。
后者在历史上只有一次,前者则反复出现。
因此此处的罗伯斯庇尔是一个独裁、白色恐怖的概念。
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罗伯斯庇尔,不管他以前杀过多少人,正因历史终将过去,他的恶行会被遗忘。
可如果我们只能看到这个独一无二的罗伯斯庇尔,而忽略了概念上的永劫复归的罗伯斯庇尔,那么他永远会在残杀无数民众之后被原谅。
就像拿破仑、希特勒、斯大林都只有一个。
历史是直线户外和圆周户外的个性的统一。
人类史和人的一生都是沿线性轨道向前的,发生过的所有的事件,无论其好坏,都只有一次,因此没有什么好怕的。
历史和人生都轻如鸿毛。
一次就是没有,只有一次的生命就是从来没有存在过。
于是很多人就在这条不能回头的轨道上选取轻的生活,融入主流,加入媚俗的大军。
还有人却总是要在其中找寻更多的价值和好处,他们思考、挣扎、反抗,他们渴望自己能做的更好,担负起自己的职责,即使为此他们要选取重,选取一次次痛苦的轮回,选取永劫复归。
那么永劫复归的存在不在于它是否存在,而在于我们是否看得到,是否做出复归的选取。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昆德拉对于“永劫复归”这一命题的思考。
集中营中的亲人死了,它带给生者的伤痛还在;罗伯斯庇尔、希特勒死了,新的独裁者、杀人狂还在诞生。
战争和独裁,是永劫复归的人类史上无法抹平的伤疤。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作家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长篇小说,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范文五篇初中,欢迎大家阅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一开始就被图书的书名给吸引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很自然变想起了以前课文中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我没有鸿鹄之志,也不喜欢轰轰烈烈。
我向往平淡、静谧。
所以一看到书名,静静的、淡淡的,很好奇是什么样的内容会成为昆德拉的代表作呢?好吧!我没有看懂,不知道这书到底是要讲什么?文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且印象很深刻,“特蕾莎是被人放在篮子里顺水漂流送他身边的”,到底是托马斯救了特蕾莎还是特蕾莎挽救了托马斯。
《轻》中还谈到了对爱情、人的心理、政治,脑子不够用。
无法理解,看不懂。
但是这个书呢,就会让你继续看下去,直到看完还要继续看一遍的魔力。
还有一段文字有点印象,记得不清。
所以从网上摘录了下来,分享一下。
这完全是一种无我的爱:特丽莎不想从卡列宁那里获取什么,从未要求他给予爱的回报。
她从未问过自己那种经常折磨人类情侣的问题:他爱我么?他是不是更爱别人?他比我爱他爱得多么?也许我妈所有的这些关于爱情的问题,这些度量,测定,试探,以及对爱情的挽救,都有一个附加的效果,就是把爱情削弱。
也许我们不能爱的原因,就是我们急切的希望被人爱,就是说,我们总是要求从对象哪里得到什么东西(爱),以此代替了我们对他的无所限制和无所求取,除了他的陪伴。
一个问题就像一把刀,会划破舞台上的景幕,让我们看到藏在后面的东西。
事实上,这就是萨宾娜向特丽莎解释的自己画作的准确意义:表面上是明白无误的谎言,底下却透出神秘莫测的真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2】早就听说有一本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小说,一直想看看,几年以前在书店里没有找到,时间久了,也就忘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优秀5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优秀5篇)生命不可承受之轻作文篇一有人说,生命如海洋,波涛汹涌,奔腾不息;有人说,生命如道路,蜿蜒曲折,伸向远方;有人说,生命如花朵,俏丽多姿,姹紫嫣红。
一千个人谈生命就用一千种不同的理解。
因为生命是神奇的造物主,他很伟大,可以书写一切奇迹;他又脆弱,薄弱蝉翼,承载着我们不可获知的未来,然而生命也有着他所无法承受之轻,那就是——信念。
2022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
在这一年中,我曾不止一次对着电视机默默地滚下泪水。
永远无法忘记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带给我们的震撼。
我无法接受眼前的残垣断壁,更无法让自己从痛苦的情绪中脱离出来。
可我看到你微笑的脸,看到了你激动着对救援人员说谢谢,看到了你奋不顾身一次次冲上废墟的身影……我泪流满面,我知道,是信念让你们在被掩埋的情况下依然可以保持乐观的心态,是信念让在废墟下100多个小时的你坚持到了最后,是信念让你不放弃生的希望,昼夜不停地营救遇难人员。
是信念,是强大的生命所无法承载的那一份重量,就算获救后会面临截肢等残酷的现实,你们依然可以笑着面对一切。
因为,思想的残缺才是最可怕的。
只要你不放弃,不抛弃,拥有坚持到底的信念,你就是最后的赢家!就好象残运会上的运动健儿们,他们从未放弃信念。
一次次用实际行动挑战残酷的现实,一次次用思想的完整克服肢体的残缺,一次次登上最高领奖台。
他们笑了,笑得那么灿烂,那笑容里更多是坚持,是决心!是比奖牌还要珍贵的信念!我一直以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莫过于生命。
可是经历了2022这多灾多喜的一年,我才明白:再强大的生命也有他无法承受起的信念。
信念是什么?信念是三月的春风,将希望播种,把生命唤醒,用真诚酿泉;信念是冬日的暖阳,点燃坚持的火把,照亮每个人的心灵;信念是母亲温柔的双手,挽起失落抚平伤感,拭去眼角的泪痕!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乘着自己的信念之船迎接风浪的袭击,感受风雨的洗礼,风再大,浪再急,也掀不翻信念的船,那时生命不可承受之轻,是力量之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前半部分是把故事都扔到书本上,叙述了情的纠葛、性与爱、灵与肉等矛盾主题情节,起初看咋觉得腐靡混乱,但后半部分完全是对故事的解读,包括性格、行为分析,且对性格、他人等因素在外部环境影响下而产生的心里和选择结果进行探索,而通过分析让读者自己去衡量、思索生命的轻与重,并且把整本书读完才豁然知道作者描述的是什么故事,话说真不容易啊!拜读完这本书后我给自己总结了一句话:我们生活在生活中。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精选20篇)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精选20篇)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篇1用两周时间读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就在犯难这篇读后感应该如何写,因为这不是一本普通意义上的小说,不以讲故事的技艺取胜,它讲的不是翔实的故事,而是生活的梗概,就像块五仁月饼,不管面皮是怎样的故事,只要能包进哲学、心理学、政治、宗教、音乐等各种馅,那才是精华,耐得起吸收,也耐得住时光的打磨。
但不要就此误以为这块五仁月饼外表必定土得掉渣,相反,它外形同样姣好,用语充满哲思,又丰富连绵,嘲讽低调又极尽辛辣;叙事结构有点像电影手法,略有点松散,但切放自如。
就本质而言,与其说它是一本小说,倒不如说它是一本哲学书。
所以书评并不好写,只能写写读后感之类的东西,以聊表本书曾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迹。
文中多处引用了尼采,开篇就提出尼采的“永恒轮回说”的意味所在,即如果世界是无限轮回的,残酷和美丽都会一再重复出现,人的一举一动都成为无法承受的重负;但如果轮回不存在,既不能与前世对照,也不能在来生修正,人生就成了永远成不了画的草图,一切不能被原谅的,似乎都有了被原谅的理由,没有重负的人生就真的轻松吗?显然不是,这就是本书探讨的第一个主题——轻与重。
在我看来,四个男女主人公中萨比娜和托马斯的抉择着重点出了这个主题,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捷克是一个消灭个性的乌托邦,萨比娜在父亲的管制和社会的压制下荒蛮成长起来的,一生都在叛逃,她的画作外表明媚,内在晦涩;她能感受到的教堂的“美”,就在于“它是一个被遗弃的世界”;她酷爱墓地,认为那里才是人间的天堂;她跟不羁的酒鬼结婚、离婚,再做不同人的情妇。
她叛逆成瘾,无处安定,就像一片自由的云,想走就走,想留就留。
似乎什么都发生了,其实什么都没发生。
发生了固然悲剧,什么也没发生却更加悲剧。
成长之初背负得过多,长大后就想一古脑甩掉所有,及至以后看到负担就畏惧,再无法背负任何东西。
轻飘飘地无立锥的能量,像无脚的小鸟,真真是不能承受的轻负,宁愿能够重些,把生命留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400字“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在地上。
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
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
下面是小编整理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400字。
欢迎大家阅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400字生,所以重,所以轻,所以有了轻重的抉择。
当你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也许你想拥有的只不过是片刻的安宁,一份能让生命重拾轻松自在的安宁,而当你能够没有任何牵挂任何束缚地活着的时候,此时的你大概最想拥有的是那份被人需要被人依赖着的存在感和负重感了吧!因此,生命,孰重孰轻,实难掂量。
然而,这就意味着我们只能被迫地接受命运给我们的一切吗?诚然,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命运始终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作者米兰·昆德拉主要从男女性爱这一另类新奇的角度对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存在的方式进行“浅入深出”的哲学性思考。
虽然作者在这本书里始终是围绕着生命的轻重抉择去叙述,去牵引情节的发展,但直至书的最后,作者都没有明确地告诉读者,该择轻或择重,相反地,作者极力通过书中人物的所言所行引领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去寻找属于每一个读者自己心中的答案。
这也正是这本书的可贵之处。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它们压到地上。
但在历史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
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这几句话,是被人们奉为经典看待的,同时,它也是整本书唯一一处对“轻与重”这一对立面进行的直观的两者关联性的阐述。
生命,往往轻重相伴,然而,很多时候,人往往是在生命的负担下更真切而有意义的活着。
相反地。
生命之轻,因为太轻,轻得不能承受,而总让我们感觉到无处不在的缺失感和空虚感,这反而让我们容易迷失自我,走向毁灭。
读完这本书是在一个阳光慵懒的午后,合上书,看着透过洁净的玻璃窗飞跃在书本封面的光斑,我似乎听到里特蕾莎懒懒的笑声和步入老年的托马斯对特蕾莎说话时的温柔语气,书的最后一章《卡列宁的微笑》在我脑海一直盘旋,久久未去。
我想,我已经找到里属于自己心中的答案。
是“重”,是生命之重,给了我们每一个生命存在的理由,它让我们在承受的同时,也让我们学会了什么是爱什么是信任什么是奉献,让我们得以享受生命所带来的精彩和动容。
想起了,很多年前,赵薇唱的一首歌,叫《拨浪鼓》。
里面有这么一句歌词“这就是爸爸所说的甜蜜的负担”。
是的,有些负担,虽重,有时甚至会重得让你难以承受,但正是这“重”,让我们有了活着的理由。
是对子女的责任之重,才让父母不辞辛苦努力工作挣钱养家;是对父母的感恩之重,才使我们的奋斗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和更大的动力;是对爱人的疼惜之重,才使我们不自觉地去关心彼此照顾彼此;是对朋友的信任之重,才让我们交付彼此真心坦诚相照……是的,生命需要重,需要一种叫“甜蜜的负担”让我们更真实地体会生命本身的意义,更坚定地去面对生命里所以可能出现的破碎和残缺,更真心地对待每一个因为来之不易的缘分而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人。
选择生命之重,让我们走得更坚定,更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400字深夜,我反复翻阅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太过深奥,轻与重的意义,也在生命的概念里同空气一样难觅其形。
昆德拉在这本小说中不仅勾画了西方社会的人生百态,更是折射出人生的虚无与空幻,细品之下,犹如回响。
书中外科医生托马斯以六个巧合的机遇使他结识了后来成为妻子的特丽莎,并且成为走进他内心深处的第一个女人,也融入进他剩余的生命中,但一切并没有童话中那么美好,相反,书中的他只感到了忧郁与迷茫.正如“永劫回归”的人生太过沉重一样,充满巧合机遇的人生又显太过轻飘和荒诞,难以把握的同时,也难以承受。
而事实上,我们在一边不满于这偶然性的人生时,却一边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生命正是由这一个个轻浮虚幻的巧合所组成的特殊事件而堆积组成的也许只有死亡,才是必然的。
而我又想到了金圣叹批《西厢记》:几万万年月皆如水逝,云卷风驰电挚,而疾去也。
”笔锋一转,写道“既然天地偶然生我。
”,那么“未生已前非我,既去已后又非我也,然则今虽犹尚暂在,实非我也”。
于是,“以非我之日月,误而任我之唐突可也,以非我者之才情,而供我之挥霍可也。
”是了,人不再是中心,生命不过是宇宙运转几万万年月的偶然产物罢了,这生命实质之轻溢于言表。
在面对生命的重大选择时,芸芸众生不过是被环境、利益等等的外界因素推着向前罢了,有多少人有着贝多芬式“非如此不可”的信念呢?我相信这种信念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赋予我们的使命。
正如昆德拉在书中这样写道:“这就是独一无二的‘我’,”时刻隐藏在人不可猜想的部分。
我们所能想像的,只是什么是人的共同之处,这各自的‘我’正是与这种一般估计不同的地方,也就是说,它不可猜测亦不可计算,它必须被揭示,被暴露,被征服。
但在我们这个逐利又为利所逐的时代,又有多少人对自己的认识仅限于镜子中的自己呢?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下,又有多少人想要一歌成名,“马上有钱”呢?又有多少人可以停下来,听听自己灵魂深处的呐喊呢?在这媚俗的社会下,你的生命可以承受么?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也意识到了这些,他知道这唯一性的人生,决不能随波逐流,可他却没有像居里夫妇一样找到自己的使命感,而是以放下负担的方式,拒绝媚俗的社会。
可没有负担的他变的太过轻飘,反而难以诗意的栖息在这片大地上。
因为他努力去感受凡夫俗子所享受的轻松,而承受着‘轻’的痛苦。
这种轻松的实质却是人生的虚幻。
但事实上,这样的生活也绝非他想要的,他时常沉思于一句德国谚语:“只活一次,等于一次也没有活过。
”只有一次的人生,用于享受也无法通过经验对比得知对错,毕竟追求不平凡往往是平凡的,反之,追求平凡就显得那么不平凡了。
然而这种平凡并非是托马斯那样的放纵享受。
如果想要生命不朽,就必须创造自己独立的人生价值,如果在此同时又不愿被世间的媚俗所感染,那就要向尼采说的一样:“个体必须始终在社会中挣扎求生,才能使自己不致幻灭”。
那么这种超脱于媚俗的平凡就是像杨绛先生一样“无名无位自在”的平凡,超脱于世俗之外,又有着贝多芬式的非如此不可。
这样的人往往有着平凡的,淡然的心态,也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所想要的。
相信他们的平凡,他们的执着,他们对自己的理解,会让他们在这宇宙的小小一角奏响生命的凯歌。
这轻飘的生命,充满了偶然与虚幻,回不到过去看不见未来,刚刚看破滚滚红尘,却也难逃岁月的流沙,想要生命不朽,只有释放自己灵魂的真善美,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才能超然于世俗,点亮自己的人生。
这并非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的全部意义,但却是我感同身受的哲学内涵。
窗外,疾行的车流从一个未知,驶向另一个未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400字那天坐车路过钟楼,车如往常一样,堵得有些厉害,只能一步步往前挪。
从斑驳的车窗望去,地下通道口几个稍上年纪的妇人,两个坐在小凳子上,襙着手,半抬着头,表情木然,用空洞的眼神看着来来往往、匆匆而过的行人,脚边放置的几叠报纸在风里摇曳不止;一个矮胖、头发蓬乱的妇人站着,手里拿着报纸地图类的东西不停地扭转着身体,用微乎其微的希望与失望不停交替的眼神看着路人。
站台上约十多个四十岁左右的妇女穿着不合体的工作服拿着铁锹张望着车的方向。
八九十年代常见的飞鸽还是凤凰牌的加重自行车旁站着各自的主人,车头上用木板或硬纸板笨拙的写着:木工、土工、水工等。
这些中年男人相互攀谈着,不时用余光注意着来往的路人,透着他们的希望。
我听不到声音,就像看一场二十世纪初的默剧,虽然嘈杂喧闹,却没有故事情节、主角配角。
不知道为什么,那画面不时回绕于脑中,心就一下子沉静下来。
世间的剧无时无刻不在上演,任谁也无力改变。
可心的救赎之路在哪儿呢?纯粹世界里的诘问“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在地上。
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
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米兰·昆德拉在他充满哲理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开篇第二小节中就抛给读者一个同样沉重的问题,这样赤裸裸的诘问顿时让我无处可逃。
在我看来,米兰·昆德拉所写的世界不是构建于生活之上,而是来自生命本身的诘问。
而此刻,在这个由作者构建的纯粹的世界,我可以任由我的灵魂从这繁密物质世界里抽离,剥开尘世的一件件外衣,去感受体验这里纯粹的爱与痛,苦于泪,轻与重。
“人生的悲剧总可以用沉重来比喻。
人常说重担落在我们的肩上。
我们肩负着这个重担,承受得起或是承受不起。
我们与之反抗,不是输就是赢。
可说到底萨比娜身上发生过什么事?什么也没发生。
她离开了一个男人,因为她想离开他。
在那之后,他有没有再追她?有没有试图报复?没有。
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
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这句话深深地刺痛着我的趋于麻木的心。
我清楚地看到,曾经的那么多日日夜夜的迷茫与麻木,痛苦和孤独,绝望和无助,不是因为生命中的负担,而是因为灵魂缺少生命中本应承受的重,使得灵魂太轻,身体太重,身体与灵魂无法完美的融合,无法真正的全身心的去感知生命,享受生命。
灵魂的缺憾,在这个纯粹的世界里,在那些纯粹的体验中,通过反复的参照与提醒,回顾与反思,遗忘或回忆,得到了修复与补充。
我想说的是:这儿天很蓝,阳光灿烂,都睁不大眼睛,坐在地上闻到浓郁的青草味道,有只小小蜘蛛正沿着我的手指往上爬,旁边树上有清晰脆耳的鸟叫声,风徐徐走过,几多未谢的无名紫色花儿。
这里美好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