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导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3.1分子和原子 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3.1分子和原子 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3.1分子和原子导学案一、导入1.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分子和原子是化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有什么区别呢?•原子是物质的最小粒子,具有化学性质,是构成分子的基本单位。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粒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二、探究1.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粒子。

那么,我们如何表示分子呢?•分子可以用化学式来表示。

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和下标表示分子中各种原子的种类和数量。

例如: - 水分子的化学式为H₂O,表示它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 二氧化碳分子的化学式为CO₂,表示它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组成。

2. 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分子的基本单位,具有化学性质。

那么,我们如何表示原子呢?•原子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

元素符号是表示元素的缩写,通常用拉丁字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表示。

例如: - 氢原子的元素符号为H。

- 氧原子的元素符号为O。

3. 元素和化合物我们刚才提到了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构成,而原子是构成分子的基本单位。

在化学中,我们还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是一类物质的基本单位。

例如: - 氢气是由氢原子组成的,是一个元素。

- 氧气是由氧原子组成的,也是一个元素。

•化合物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种类的原子化合而成的,具有特定的化学性质。

例如: -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是一个化合物。

- 二氧化碳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也是一个化合物。

4. 原子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在化学中,我们常常需要计量物质的质量。

原子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是两个重要的质量计算概念。

•原子量是表示单个原子质量的物理量,单位是Dalton(符号:Da)。

例如: - 氢原子的原子量是1Da。

- 氧原子的原子量是16Da。

•相对分子质量是由化学式中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和,单位是g/mol。

例如: - 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g/mol,即一个水分子的质量为18克。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本节课是学生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首先将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这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基础和生活经验,在小学科学、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学生能够在宏观角度理解物质的变化及性质,但缺乏对物质的微观认识,对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头脑中未形成分子、原子的化学概念。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课时2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可分为原子课时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一、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2.知道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3.能用微粒的性质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现象。

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放一块喷过香水的手绢在讲台上。

读古诗,品自然: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咏梅》【提出问题】1.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的原因是什么?2.人为什么能闻到花香?3.湿衣服为什么能晾干?【新课引入】科学家研究发现,世界上的所有物质都是由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并把这些微粒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分子、原子等。

【播放视频】带你走进头发的原子世界。

【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与原子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与原子  教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等手段,学习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以及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

【情感·态度·价值观】1.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抽象思维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校的桂花开了,大家做下深呼吸,有什么感受?同学们知道桂花为什么会“飘香”?二、推进新课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演示]实验3-1。

[归纳总结]宏观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能够运动。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图3-2(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和图3-3(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这两张图片说明了什么?[归纳总结]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提出问题]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 kg,1滴水(以20滴水为1 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根据对“水分子自述”的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归纳总结]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演示实验]教材第49页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

[归纳总结][演示实验]向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品红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能够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归纳总结]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演示实验]将50 mL酒精与50 mL水混合,观察混合后液体的体积如何变化?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分子具有什么基本特征?[归纳总结]分子之间有间隔。

[讨论交流]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①切开成熟的芒果可闻到特殊的香味;②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③一定条件下可将二氧化碳气体压缩成干冰(固态二氧化碳)。

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共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共2课时)教学设计
2.提出问题:教师提问:“为什么湿衣服能晾干?香水为什么会扩散?铁为什么会生锈?”让学生尝试用已有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3.导入新课: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指出这些现象都与微观粒子——分子和原子有关。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及作用”。
(二)讲授新知
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教师用PPT或板书形式,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强调它们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观粒子。
2.完成课后练习册题目时,要求书写工整,解答过程简洁明了,注重细节。
3.实验方案需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可行性,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4.提出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和思考价值,与同学交流时要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5.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时,做好笔记,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分子和原子在物质组成中的作用是什么?
-举例说明分子和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分子和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哪些?
2.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在各小组之间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3.小组分享:各小组向全班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在一起的稳定电中性实体。
-原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2.分子和原子的性质:教师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如体积小、质量小、运动速度快等,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分子和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介绍分子和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离子键、共价键等,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分析。
1.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的分子和原子知识,选取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燃烧、腐蚀、溶解等,写一篇小论文,阐述分子和原子在这些现象中的作用和表现。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1) 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 方法的教育 教法分析分子、 初中生物、 样的粒子, 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清晰的分子、 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主要采取情境教学, 联想推理, 实验与多媒 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1、知识与技能(1)(2)(3) 子。

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原子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 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教学策略分析1、本课题首次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 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为此,在进行本课题教学时, 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宏观现象, 创设好教 学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推理能力。

2、在探究分子的性质时,因为分子不可触摸,因此,一方面可以借 助生动的比喻、 类比或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来说明; 另一方面, 在进行探究 活动时, 可以改变探究的步骤, 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并在分析现象的 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 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等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观赏图片 1、遥知不是雪, 2、酒香不怕巷子深。

(激发新知)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为什么会变少?(学生 观察图片思考、讨论。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精选5篇)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精选5篇)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精选5篇)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篇1】一、教学章节第一节分子二、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1)分子的概念(2)分子概念的运用(3)混合物和纯净物2、能力目标通过对物质及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化学教案-第三章第一节分子。

3、德育目标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1)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2)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

2、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3、疑点(1)如何解释“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2)混合物与混合物有何区别?4、解决办法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挥想象力,使学生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同时结合学生回忆物质在空气和纯氧气中燃烧的不同,讨论、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育学生用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认识问题,为以后学习打下牢固地认识基础,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安排水、酒精量筒(200Ml)2个;碘球;试管夹;酒精灯;火柴六、教学步骤(一)分子[新课引入]我们进入花园或饭店附近,就会闻到花或饭菜的气味;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而水有了甜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再来看两个演示实验]1、实验[3—1]碘的受热和冷却现象:固体碘受热变成蒸气,碘蒸汽遇冷又变成固体碘。

2、100mL酒精和100m L水混合在一起。

现象:混合后,酒精和水的总体积小于200mL ,化学教案《化学教案-第三章第一节分子》。

[结论]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分子在不停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距离。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 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 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导学案一、课前导学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了解了它们在物质世界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深入了解分子和原子的特性和性质,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本导学案将帮助我们回顾、巩固和拓展我们的知识。

二、学习目标•理解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掌握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了解原子的稳定和不稳定状态。

三、导学内容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相互连接形成的复合粒子。

分子和原子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每个分子都是由一个或多个原子组成的。

例如:一个氧气分子(O2)是由两个氧原子(O)组成的。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分子是原子的集合体,分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它包含了物质的所有性质。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是不可再分的。

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电子绕着原子核旋转,带负电。

原子的稳定性原子将尽最大努力使其外层电子填满,以达到稳定状态。

填满外层电子壳的原子是稳定的,不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而外层电子壳不满的原子是不稳定的,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四、思考问题1.分子和原子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什么是原子的稳定状态?3.为什么原子会追求稳定状态?五、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分子和原子的重要性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的特性和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属性和行为。

深入了解分子和原子的结构与性质对于我们理解化学反应和物质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六、课后作业1.列举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

2.思考:为什么化学反应发生后,物质的性质会发生变化?请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回答。

完成以上课后作业后,请同学们提交作业,并准备好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参考答案: 1. 氢元素(H)的原子结构:原子核中有1个质子、0个或1个中子,电子层中有1个电子。

氧元素(O)的原子结构:原子核中有8个质子、8个中子,电子层中有2个电子。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精选3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精选3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精选3篇)《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篇1分子和原子这部分内容是九班级化学课标试验教科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探究点.本课题在教科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中,我按如下特点进行设计.1、体现课改理念,把培育同学的科学探究力量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探究氨分子集中试验时,留给同学宽阔的思维空间,让同学大胆猜想。

设计试验方案并进行试验。

让同学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培育同学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品质。

2、创设问题情景,设计试验奇妙,预备充分的资料。

在介绍分子的性质时,给出了鲜活、真实的情景资料。

达到了质疑激趣的目的,增补了直观、明显的试验。

3、设计比较紧凑,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从而培育同学思维的规律性和严密性。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篇2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第一课时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走在花园能闻到花香、湿衣服能晾干、常温下敞口容器中的水会越来越少等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同学身边的事例着手,利用同学的奇怪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学问,并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爱好。

其次,引导同学依据现象大胆猜想,并亲自动手进行试验探究分子的性质。

以苯分子的图示和水分子的质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数目让同学直观的感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以品红的集中为演示试验和氨分子集中试验为例,指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用"1+1'是否等于2、注射器抽压试验比较验证,形象说明分子间有间膈,并且分子间的间隔可以转变。

在整个过程中,都以探究教学为主线,不断进展同学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现实,化难为易。

既加深了同学对学问的理解,培育了同学的抽象思维力量、想象力和分析、推理力量,又使同学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胜利后的喜悦,从而使同学产生亲近化学、喜爱化学,渴望进一步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念。

2、其次课时教学反思鉴于分子和原子这个课题是关于微观粒子的纯理论学问,同学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力量,假如按正常的理论性的讲解,会让同学产生枯燥的感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与反思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如海学校陈泽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能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常见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

(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征,形成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掌握分子的性质。

【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知识点一物质的微粒性、分子的性质【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48~49页,并分组进行实验活动,然后完成下列填空:1.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2.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3.填写“探究”实验报告:实验1 实验2 实验3操作向盛有约20 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或水槽罩住A、B两个小烧杯,观察几分钟现象溶液不变色溶液变红色烧杯A烧杯B结论: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4.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同一物质在固态、液态、气态时的分子间隔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气体分子间的间隔>液体分子间的隔>固体分子间的间隔。

【教师点拨】1.温度改变,物质的体积改变,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改变,但分子本身的大小不变。

如热胀冷缩现象、瘪的乒乓球置于热水中鼓起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优质课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优质课优秀教学案例
4.实验验证:我利用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和原子的性质。这种实验验证的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同时,我利用生动的生活实例和丰富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3.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形象地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微观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分子和原子的性质。例如:“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区别?它们是如何构成物质的?分子和原子的运动与物质的性质有什么关系?”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例如,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分子会运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进行思考和解答。
1.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讨分子和原子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采用问题驱动、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检查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掌握程解是否清晰?”
2.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和小组评价,鼓励学生相互反馈和建议。例如,在小组讨论后,学生可以相互评价对方的表现和思考过程,共同提高。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在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报告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2022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导学案1(新版)新人教版

2022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导学案1(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学习目标】1.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2.了解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3.从分子的角度判断纯净物、混合物4.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活动方案】活动一、了解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阅读:课本P51~52图3-11~13讨论:从这三幅图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化学反应的实质: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与原子的区别:运用: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水蒸发与水分解两种变化的不同活动二、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思考:构成氧气的粒子是,构成氮气的粒子是,氧气与氮气的化学性质相同吗?,原因是,空气、氧气、液氧都具有助燃性,是因为。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分子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吗?运用:从分子的角度判断纯净物、混合物纯净物混合物宏观区别由___________物质组成由_____________物质组成微观区别由______分子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由_____________分子构成性质由于分子相同,所以性质固定由于分子不同,性质不固定,各成分各自保持其性质所含元素含一种元素—单质:如______________含多种元素—化合物:如_____________含多种元素:如空气、合金含一种元素:如O2、O3的混合物【课堂反馈】1.为形象展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某同学制作了一些模型,表示相应的微观粒子。

其中表示水分解过程中不能再分的粒子是()2.科学研究发现:氮气不活泼,在3000℃时仅有0.1%的分子分裂。

在0℃常压条件下,向密闭容器M中充入一定量氮气,而后升温(不超过3000℃,压强不变),若该密闭容器的体积增大了一倍,则M内分子变化的示意图合理的是()3.在电解水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保持不变的粒子是和,生成的新粒子是和。

该实验证明,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则不可以再分。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导学案)(解析版)_1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导学案)(解析版)_1

课题1 分子和原子课时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一、学习目标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2.掌握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3.以分子为例,能用微观粒子运动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

难点:以分子为例,能用微观粒子运动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三、学习过程知识点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交流讨论】走过花圃,人为什么能闻到花香?湿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变干?蔗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会消失?【答案】花香的微粒扩散到了人的鼻腔内,所以人能闻到花香;水分挥发了,水的微粒运动到了空气中;蔗糖微粒扩散到水中。

【实验3-1】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化学史】阅读教材P61-62科学史话,将下列内容补充完整:(1)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宇宙间万物是由微小、坚硬、不可分的构成。

(2)英国科学家道尔顿继承古希腊朴素原子论,提出了原子论观点,他认为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的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3)布朗运动实验: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水中悬浮小颗粒时,发现宏观物质颗粒在做无规则运动;经过多年研究得到了理论上的解释,并能为宏观实验所证实。

该实验可以间接显示微观粒子的存在。

【知识小结】物质由、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答案】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原子、原子;分子、原子。

知识点2 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任务一】分析下面的信息,可以知道分子有什么性质?1滴水中约有1670000000000000000000个水分子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3千克【知识小结】微粒(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和都很小。

【交流讨论】分析以下生活与实验现象,可以知道分子还有什么性质?①花香在空气中扩散①湿衣服中的水在晾晒下的挥发①蔗糖在水中的溶解①品红在水中的扩散。

【知识小结】微粒(分子)的性质2:【答案】体积、质量;微粒(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教材分析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认识了它们所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很多学生对化学产生了好奇心,可能会提出“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等疑问。

这些问题正是本课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本课题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些能够证明微观粒子运动的常见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

另外,从化学角度认识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关注分子、原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的不同情况。

二、学情分析年龄特点决定了初中生主要通过形象思维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然后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

分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在此之前学生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理性的认识。

在学生眼里,微观世界仿佛只是缩小了的宏观世界,难以理解微观粒子的一些特殊性质。

如何让学生理解微粒的概念,掌握微粒的知识,树立微粒的观点,是摆在教师面前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不过由于在小学自然和初中物理已经学习了物质的三态变化、物质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

三、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以分子为例,能用微观粒子运动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4.学习一些类比、模型等科学方法,培养抽象、想象、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

2.从微观现象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过程【引入】宏伟壮丽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共同构成了我们的物质世界。

从远古时期人们就开始探索“物质是什么?物质由什么构成?物质为什么会发生变化?”你对以上问题有过思考吗?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那么什么是分子、原子呢?科学家们是怎么发现它们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分子和原子。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案目标学生:初中化学学习者。

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区别。

2. 掌握分子和原子的组成及特点。

3. 能够区分和举例说明分子和原子。

教学准备:图片/模型:分子和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元素周期表。

活动/实验材料:透明容器、不同颜色的小球。

教学过程:引入:教师出示分子和原子结构示意图,问学生他们知道什么是分子和原子。

听取学生回答后,引导他们明确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指出两者的区别。

说明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分子:由两个或更多相同或不同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粒子。

分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

- 原子:物质的基本粒子,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是化学元素的最小单位。

比较分子和原子的特点:-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 分子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而原子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具有明显的化学性质。

举例说明分子和原子:1. 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教师可使用小球模型或图片展示水分子的结构。

2. 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组成。

同样使用小球模型或图片展示氧分子的结构。

3. 氧原子:单个氧原子,也就是化学元素氧的基本单位。

巩固练习:根据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 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2. 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区别?3. 举例说明一个分子和一个原子的结构。

拓展活动:设计实验:1. 准备透明容器和不同颜色的小球。

2. 请学生利用小球模型,根据已学概念组装出不同的分子和原子结构。

3. 学生之间互相展示、解释和讨论所组装的结构。

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且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区分和举例说明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特点。

通过拓展活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人教版五四制化学八年级全册《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3

人教版五四制化学八年级全册《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3

人教版五四制化学八年级全册《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3一. 教材分析《五四制化学八年级全册》第一课题“分子和原子”是整个化学学习的基础,它涉及到了化学最基本的单位——分子和原子。

这一课题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还要让学生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和相互关系,为学生以后学习化学反应、化学键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于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还是相对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生动的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分子和原子的直观认识,并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分子和原子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知道它们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2.让学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如它们都很小,都在不断运动,都能直接构成物质等。

3.让学生了解分子和原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知道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组成。

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四. 教学重难点1.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

2.分子和原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法,通过观察和操作实验,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2.采用实例法,通过生动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3.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分子和原子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分子和原子模型、显微镜、实验药品等。

2.教学课件:分子和原子的动画、图片、实例等。

3.练习题:分子和原子的相关习题。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动画,让学生对分子和原子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分子和原子的定义,以及它们的基本性质,如都很小、都在不断运动、都能直接构成物质等。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如水分子、氧分子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一级主题之一,也是初中化学理论性知识最集中的一个主题。

其中课题一“分子和原子”是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的起始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向微观认识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

不仅可以把以前学过的知识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等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的更加深刻,而且还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让学生能从学科的微粒观来认识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这“三重表征”的学习模式。

2.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特点;理解分子的构成和特征。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归纳、想象、类比、推理等方法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并学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探究过程中的乐趣;通过微观粒子的探究,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①分子的特征②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发生的两类变化上述概念是支撑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结构的重要结点,是学习其他知识板块的重要基础和工具,进而学会运用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去解决实际问题。

对概念的学习,遵循从对熟悉物质的性质、具体化学反应实例的微观动画入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分子性质的学习从展示的数据和实验入手,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难点:①分子、原子是真实客观地存在的;②分子的构成;③形成分子和原子概念,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两种变化。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案《分子和原子》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能列举出常见的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物质。

知道水、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氧化汞是分子、构成的,知道汞、硅由原子构成的。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能用分子、原子之间是有间隔的、并在不断运动着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即化学变化前后,存在于物质中的'原子的种类不变。

4、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生没有变化,分子发生了变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的概念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教学工具多媒体演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见闻:1)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不见了?2)路过化妆品店就闻到香味?3)湿衣服晒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实验3–2:品红的扩散: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呢?(同步加做加热水中品红)[过渡]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设想,用于解释以上现象。

那么,他们的论断是否正确呢?展示图片:教材P48图3-6、3-7小结: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二、[提问]分子有何特点呢?(阅读)分子很小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活动与探究]做氨水的扩散实验请同学们猜想:为什么A杯中的溶液很快变红了?而B杯中的溶液过很久才变红呢?小结: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

该实验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提问]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运动速率怎样?能否举例子电脑:①1000ml酒精与100ml水的混合,思考为什么混合后体积不为200ml呢?②一碗黄豆与一碗绿豆混合是否等于两碗?小结:分子之间有间隔思考题:用分子的观点分析: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2、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凉干?3、物质为何有三态变化?三、作业与练习《分子和原子》教案2【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案
【板书】4、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演示实验4】用注射器分别抽取等体积的水和空气,用手指堵住针头口,推压活塞,感受推压的难易。
【小结】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而液体、固体分子间间隔较小,不易被压缩。
【巩固练习】
1、水的三态变化可用分子的哪些知识解释?
2、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3、打气筒能将气打入车胎或蓝球中的原因。
【课堂练习】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混合物纯净物
反思小结、总结交流:
你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后,有哪些收获或感受?请说出来。
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及练习册的相关练习。
回答:闻到了花的香味,但看不见这种物质。
观察现象思考问题
学生思考、猜想
学生观看放映
分子是客观存在的
学生观看苯分子图像和世界上最小的汉字一中国
思考
过程
方法
通过实验和模拟微观粒子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情感
态度
1.通过物质具有可分性,进而认识分子和原子可分与不可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教育。
2.通过实验和模拟微观粒子运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微观想象的形成。
4、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投影]图3—10几种分子的模型
【板书】5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提问】前面我们学习过氧气,知道氧气具有氧化性,空气中也有氧气,空气中的氧气有氧化性吗?那么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是否相同?
【板书】6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江苏省南通市实验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

江苏省南通市实验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

课题:分子和原子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树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观点,认知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能力目标: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1、分子的性质。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三、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探究式教学。

五、教学用品:无色的酚酞试液、氨水、蒸馏水、品红、氯化钠烧杯、滴管、研钵、玻璃棒、塑料瓶、药匙六、教学流程片断1、新课导入(师)我们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世界里,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看课件中物质的图片)想象一下,假如你能看见这些物质里面的样子,你猜想这些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一个撕纸比赛,要尽可能将纸分的最小并要均分。

当学生感到很难再分割下去时,追问还能分得更小吗?(师)展示氯化钠晶体,想一想能否将它分成更小的颗粒(生)可用研钵实验:用研钵研磨氯化钠晶体。

(师)已经研磨后的氯化钠粉末还可用什么方法将它分的更小(生)可用水学生实验:氯化钠粉末中加水的实验(学生活动)从有关现象分析得出氯化钠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师)事实上,不仅是氯化钠,任何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能够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几种,分子和原子是其中的两种,今天我们将学习课题2分子和原子(板书)课题2 分子和原子一、分子片断2 图片,感知(师)刚才我们是通过实验推断出物质由微粒构成,我们有没有办法观察到微粒的存在,答案是可以的。

我们可借助先进的仪器观测到微粒。

课件:苯分子的图,硅原子的图(师)左图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右图出现的字迹是研究人员用超真空隧道显微镜的手段,通过使用探针将硅晶体表面的一些硅原子移走,从而形成了字迹,通过这些图说明微粒是真实存在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知识要点】
本课题首先从日常生活中简单的物质变化,道出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然后再从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引出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让我们了解物质的微观世界,知道物质是由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并理解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

同时,本课题知识也能帮助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不同变化之间的本质区别。

【课题重点】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

2.分子、原子的概念及主要区别。

3.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物质的变化。

[要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说明:判断某一变化是物理或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所谓新物质并非名称上与原物质不同,而是在组成和结构上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讨论:化学变化常伴随一些现象,如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这些现象能否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你能举例说明吗?
不能。

如电灯通电发光、发热但无新物质生成,应是物理变化。

[要点2]分子
1.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如水)、原子等。

说明:我们身边的物质有的是由分子构成。

如氧气(O2)、水(H2O)、二氧化碳(CO2)、氧化汞(HgO)等。

也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铁(Fe)、铜(Cu)、银(Ag)等。

2.分子的性质
①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②分子间有一定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减小。

③分子在不停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④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3.分子的内部结构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成更小粒子——原子,可见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

4.分子的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讨论: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更小的粒子——原子。

[要点3]原子
1.原子的概念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粒子。

2.化学变化的实质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开形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物质),这就是化学变化的实质。

讨论:有人说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一定大于原子。

不对。

不同的分子和原子无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说明:原子和分子虽然都是很小的粒子,肉眼看不到它,但它确实存在于物质的内部,现代科技(如飞秒化学)不仅能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动原子。

注意:物质不同,构成物质的粒子不同。

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水由水分子构成;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铁由铁原子构成;今后我们还将学习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讨论: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请予以说明?
思考: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

试分析在氢气与氯气的反应、水的分解等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断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在上述这些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变化,变成了原子,而原子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

可推出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发生变化的是分子。

【教学策略】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认识水的自然蒸发。

教师演示:品红扩散,组织学生讨论。

为什么水会逐渐减少?为什么温度升高,水会减少得快?品红为什么能扩散?联系实际再举例说明分子不断运动且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的事实。

2.两张图示苯分子、硅原子,说明先进的观察仪器已经可以看到分子、原子层面的粒子,同时说明粒子质量小、体积小的事实。

3.“1+1”是否一定等于2的家庭小实验,事先布置预习并在课上检查预做情况,对结果“1+1<2”说明了什么进行分析。

4.活动探究:建议彩色银幕实验,并安排讨论。

讨论题如下:A杯酚酞变红,说明什么?(说明氨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空气中并进入A杯酚酞试液)。

5.让学生归纳粒子的基本属性: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性质相同。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再讨论举证。

(结合课题后习题3、4、5进行)6.分子、原子概念要淡化,但理解不能含糊,利用习题2的化学反应,可通过分子原子观点解释化学反应本质来强化。

也可组织学生先阅读课文后分组讨论、交流发言。

讨论:①分子观点解释:水蒸发与水分解的不同所在?②分子观点解释:化学反应的本质。

【测评】
1.1994年印度博帕杰毒气泄漏,很多人中毒.它说明了()
A.分子可再分 B. 分子在不停运动 C. 分子很小 D. 分子间有间隔
2.100 mL酒精和100 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 mL,说明了()
A.物质是由分子构成 B.分子很小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3.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A.氧分子 B.氧原子 C. 氧离子 D.氧气
4.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没有变化的粒子是()
A.水分子 B. 水原子 C. 氢、氧两种原子 D.以上都不是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C. 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由原子构成
D.同种原子可以构成分子,而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
6.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水结成冰
B. 水通电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C. 镁条燃烧
D. 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7.下列变化中与其他三种变化有着本质区别的是()
A.木板制成桌椅 B.纸张被撕碎 C. 冰雪被融化 D.石蜡燃烧
8. 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的事实是()
A.水结成冰 B.水分蒸发 C.水被电解 D. 水汽化
9.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
C.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D. 分子在不停运动,原子不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