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文学教文化:一项个案研究
试析文化相对主义视角下的女性及族裔文学教学——以美国文学教学为研究个案
关键词 : 文化 相 对 主 义 ; 性 文 学 ; 裔 文 学 ; 话 理 论 ; 和 而 不 同” 女 族 对 “ 作 者 简 介 : 荣 华 , 学博 士 , 州师 范大 学外 国语 学 院 讲 师 ( 州 2 1 1 ) 朱 文 徐 徐 2 l6 。
近年来 , 解 构 主 义 、 在 女性 主义 、 后殖 民 主义 等 文论 思潮 的影 响下 , 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外 国文 学 批评 研 究 悄 然 中 发 生 了一 次 “ 缘化 转 向 ” 以前 被冷 落 的女性 作 家 边 , 和族裔 作 家重新 受 到重 视 。这股 风潮 同样 反映 到 了
的介 绍 。
一
可 以说 , 随着 全 球 化进 程 的 加 速 以及世 界 各 民 族对 自身 文化 发展 处 境 反 思 的 深入 , 文化 相 对 主义 的概 念益 发显 示 出 它 的 生命 力 。概 括 而 言 , 化相 文
Vo . 1 31
NO 2 , 0 2 . 2 1
文 章 编 号 i0 6—2 2 2 1 O 10 9 0( 0 2) 2—0 3 1 7—0 3
试 析 文 化 相 对 主 义 视 角 下 的 女 性 及 族 裔 文 学 教 学
— —
似 美 国文 学教 学为研 究个 案
朱 荣 华
摘要 : 讨论女性 及族裔文学过程 中, 在 文化 相 对 主 义 的概 念 往 往 非 常 突 出 。但 是 , 果 在 授 课 中过 于 强调 , 如 很
第3 1卷 21 0 2年第 2期
河 南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u n l f n n I s tt o d c t n ( hl o h n o i c n e ) o ra o a nt ue fE u a o P i s p ya d S ca S i c s He i i o l e
闫平《母与子》系列作品个案分析
闫平《母与子》系列作品个案分析【摘要】闫平《母与子》系列作品个案分析通过对母爱的表达与刻画,母子关系的探讨,社会背景与作品主题,心理分析与人物塑造,以及文学价值与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该系列作品展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无私奉献和爱,同时也突出了母子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
作品紧扣当代社会背景,反映了人性问题和社会现实,深刻揭示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通过心理分析和人物塑造的细致描绘,闫平塑造出了丰富的形象,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感人。
该系列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影响力,而且为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通过总结分析,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及探讨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可以更好地领会和理解闫平《母与子》系列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意义所在。
【关键词】闫平, 母与子, 个案分析, 母爱, 母子关系, 社会背景, 作品主题, 心理分析, 人物塑造, 文学价值, 影响, 总结, 展望, 研究方向, 启示, 意义.1. 引言1.1 闫平《母与子》系列作品个案分析闫平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其《母与子》系列作品以其深刻的母爱描写和对母子关系的探讨而闻名。
在这个系列作品中,闫平通过对母亲和儿子之间情感纠葛的细腻描写,展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无私奉献和深沉的爱。
作品也探讨了母子关系中的亲情、责任与矛盾,让读者深入思考亲子关系的复杂性。
通过对社会背景和作品主题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母与子》系列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意义。
闫平通过作品呈现出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深刻揭示了当代人们在面对亲情、责任和自我价值观之间的挣扎和选择。
细心分析闫平对人物心理的描绘和塑造,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所展现的情感真实感和角色复杂性。
闫平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剖析,使得读者更加贴近人物,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与挣扎。
闫平的《母与子》系列作品在文学价值与影响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对母亲与子女之间情感交流和矛盾的描写,作品唤起了读者对亲情、责任和自我探索的思考,引发了人们对家庭、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教师个案分析
与新课程一同成长——农村小学优秀教师成长的个案分析报告龙凤湖学校张光楠序语我1981年9月出生于鹿泉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2002年毕业于石家庄市师范学校,8月被分配到一个偏僻的村小——山尹村乡南平同村小学任教,担任班主任。
2003年11月调入山尹村小学,担任山尹村小学大队辅导员,班主任。
2003年6 月小教专业自考毕业,05年参加河北师范大学中文本科函授,主管学校语文科研工作。
9年来,我对工作认真负责,与领导、同事和睦相处。
教育教学成绩优秀,得到领导、家长的认可,同时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撰写论文等,在努力耕耘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2005年1月被评为县小学语文学科教坛新秀,2007年8月,通过层层选拔,我又被评为县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2004学年被评为县优秀教师。
2006年以来,我参加了县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县小学语文青年教师研习班学习。
教育教学论文在全国获奖1篇,省级获奖2篇,市级获奖3篇,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自己的辛勤努力,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更见证着自己的成长——寻梦1999年,在师范三年的学习生活很快就过去了,带着工作的兴奋和美好憧憬,我来到了鹿泉市南平同小学。
这是一所条件十分简陋的学校。
全校一共5个班7个老师,其中包括我在内公办教师3位,民办教师2位,还有2位代课老师。
校舍是土木结构的平房,中间隔着木板,教师的房间和两个高年级的教室在楼上。
一下课,那“咚咚”的木板的震动声不绝于耳,还伴随着飞扬的灰尘。
我们的房间既是卧室也是厨房,晚上总是伴着浓浓的油烟味入眠。
来到这样一所学校,我掩饰不住自己的失落感。
老校长也没有别的企望,最大的心愿就是学校里一切平安,不出事故。
他也不会给老师多大的压力。
在这里,我开始了自己平淡的教学生涯。
我担任了小学毕业班的班主任、还有常识、美术等其他零零碎碎的所谓副课,一共有二十多节。
在讲台上,我也并没有找到我向往的那种感觉。
记忆中我上第一堂课的情景:在自我介绍时,当时有些紧张,涨得满脸通红,幸好山里的孩子淳朴,不会让我下不了台。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研究以《中国概况》为个案分析
感谢观看
参考内容
从跨文化角度分析对外汉语文化类教材——以《中国概况汉语文化双向教程》 为例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学习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到。然而,在对 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对于学习者的理解和接受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次演 示以《中国概况汉语文化双向教程》为例,从跨文化角度分析对外汉语文化类教 材,探讨其文化内容的选取和呈现方式,并分析其优缺点。
三、教材的优缺点
《中国概况汉语文化双向教程》作为一本对外汉语文化类教材具有一定的优 点。首先,教材的内容广泛且具有代表性,可以让学习者全面了解中国的历史文 化和社会文化。其次,教材的图文并茂和情境模拟等形式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 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然而,教材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教材在选取文化内容时有时过于强调中 国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导致学习者难以理解。其次,教材在呈现文化内容时有时 过于强调文化的展示而忽略了语言学习的本质。最后,教材的难度较高,对于初 学者来说可能较为吃力。
一、文化内容的选取
《中国概况汉语文化双向教程》是一本以介绍中国基本国情和文化为主要内 容的教材,其文化内容的选取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教材涵盖了中国历史、地理、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通过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社 会习俗等,让学习者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然而,在选取文化内容时,教材有时过于强调中国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导致 学习者在理解上出现困难。例如,教材在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时,可能会涉及到 一些具有特定地域和文化特色的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对于中国 学习者来说可能较为熟悉,但对于非中国学习者来说可能难以理解。因此,在选 取文化内容时,需要考虑到学习者的背景和接受能力,避免过于复杂或难以理解 的内容。
人文方法的名词解释
人文方法的名词解释人文方法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旨在探讨与人类精神、文化和社会相关的问题。
它以人类自身为研究对象,关注个体和群体在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中的表现、行为与思维方式。
人文方法以理解、解释和诠释为核心,强调对人类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思辨。
一、人文方法的起源与发展人文方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思想探索。
他们主张通过自省和对话来深入理解人类的本质和世界的本质。
此后,众多的哲学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纷纷对人文问题进行探索,并形成了独特的方法论。
二、人文方法的特点与应用1. 理解与解释:人文方法重视对人类经验的理解与解释,以期挖掘人类行为背后的意义。
它关注人们的情感、信仰、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通过对个体与群体的观察与分析,揭示其与文化、历史和社会的互动关系。
2. 同时性与整体性:人文方法强调了人类经验的同时性和整体性。
它认为个体的行动和思考受到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不能独立于整体而存在。
因此,研究者需要将个体与群体、个案与背景相结合,形成整体性的分析。
3. 多元性与跨学科性:人文方法倡导多元性和跨学科性的研究方式。
在人文研究中,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助力于深化对人文问题的理解。
研究者可以通过跨学科的方法来解决复杂的人文问题,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4. 个案研究与理论推理:人文方法采用个案研究和理论推理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捕捉到个体和群体的特定经验和意义。
同时,通过理论推理,可以从个案中发现普遍规律和潜在原则,提升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三、人文方法的应用领域1. 社会学与人类学:人文方法为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在探究社会结构、文化意义、人际关系等方面,人文方法可以促进对社会和人类行为的深入理解。
2. 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人文方法在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文方法可以帮助深度解读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护理教育导论名词解释
护理教育导论名词解释教育〔广义〕:但凡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
教育〔狭义〕: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依据肯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肯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者:但凡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教育手段: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所采取的方法。
教学:指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法。
护理教育:指为护理学科培养具有忠厚的医学、人文学、护理学等知识,并能为人类健康效劳的专业人才的活动。
打算律:当打算对某个刺激作出反响时,任其产生反响就会使其感到满足;当不打算对某个刺激做出反响时,强迫其作出反响就会使其苦恼。
当打算对某个刺激做出反响时,因外界因素阻碍其产生反响,同样会使其产生苦恼。
应用律:任何刺激与反响之间的联结,可通过应用或练习加强,联系的次数越多,则联结力度越强。
失用律:某一刺激与反响之间的联结在一段时间内不加以练习的话,则二者之间的联结就会减弱;两次练习的间隔时间越短,则刺激与反响之间的联结力就会越强。
效果律:刺激与反响之间的联结受反响效果影响。
当反响结果是中意的时候,刺激与反响之间的联结力就会增强;相反,当反响结果是烦闷的时候,二者的联结就会减弱。
社会学习:又称观察学习,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以之为典范而进行学习的方法。
〔班杜拉,美〕认知结构:一种反映事物之间稳定联系或关系的内部认识系统,或者说是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与组织。
合作学习:是一种小组成员按照肯定的互动结构进行相互学习的系统学习方法。
应答性行为: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响。
固定间隔加强:反响在固定的时间间隔里被加强。
变化间隔加强:加强发生的变化的时间间隔里,有时长,有时短。
固定比率加强:加强发生在预定的假设干次反响之后。
变化比率加强:加强不是按预定的反响次数进行的,而是发生在变化的反响次数之后,既加强的比率是变化的。
“世界华文文学区域关系与跨界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世界华文文学区域关系与跨界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韩宇'摘要:2017年4月8日至10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编辑部、浙江大学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世界华文文学区域关系与跨界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隆重举行,会议以“世界华文文学区域关系与跨界发展”问题为主题展开深入探究,发出了许多值得关注的声音%本文从“世界华文文学相关概念的厘定”“世界华文文学作家及作家群研究”“世界华文文学作品研究”三方面对会议声音进行了提炼归纳,试图通过主题分类,较为全面地检阅本次大会成绩,展示学科的长足发展,展望研究的美好未来。
关键词:世界华文文学区域关系跨界发展2017年4月8日至10日,“世界华文文学区域关系与跨界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隆重举行。
本次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编辑部、浙江大学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来自世界各国的百余名专家学者相聚杭州,济济一堂,在多个视阈与问题中,对“世界华文文学区域关系与跨界发展”问题展开深入探究,开拓出较大的问题场域与论辩空间°本次会议共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101名,提交论文53篇,会议期间举行主题演讲6场,论文报告44场,评论10场,使本次会议得以从不同视角多维切入世界华文文学,呈现出百家争鸣、众声喧哗的学术风貌。
检阅来自会议中的声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世界华文文学相关概念的厘定随着文学史观念的不断演进和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世界华文文学作为一种创作现象和历史存在受到了广泛关注。
世界华文文学不仅成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历史源流和现实支点,也成为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学术生长点。
但是由于历史、现实以及学理上的原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于世界华文文学所包含的的创作现实与文学史命名相当混乱,产生了数量诸多又相互存在复杂交错关系的子概念。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研究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和价值观念。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逐渐失去了其应有的地位。
语文课堂作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和传播文化的主要场所,应该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已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当前,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逐渐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备受关注。
通过研究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方式和效果,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成为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
探讨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有效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并评价这种融合的效果,将有助于推动语文教育改革,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也是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所在。
1.2 研究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基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道德伦理观念,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和国家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国家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提升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和趣味性。
研究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意义在于推动语文教育从传统教学模式向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转变,提高语文教育的内涵和水平,拓展学生的眼界和思维,培养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时代新人。
通过本研究,可以深入探讨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及意义,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增强文化自觉奠定基础。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整个研究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渊源学研究的一个个案:鲁 迅 与 尼 采 的关系
第七讲渊源学研究的一个个案:鲁迅与尼采的关系我想简单地讲一讲五个问题:1、鲁迅是如何评价尼采的?2、鲁迅所接受的尼采的思想主张有哪些?3、尼采对鲁迅作品产生的实际影响是什么?4、鲁迅的变异体现在哪些方面?5、鲁迅为什么接受尼采?一、鲁迅是如何评价尼采的?尼采著作近20种,鲁迅读过尼采的哪些著作,我们无从确知。
仅就其早年藏书而论,只有一本德文版《察拉图斯忒拉如是说》(即《苏鲁支语录》);从鲁迅著作中所引文字考察,也几乎都出于此书。
鲁迅20多篇杂文和10来封书信,都曾经谈到了尼采,以及关于尼采著作的翻译与出版的事情。
刘半农先生曾以“托尼哲学、魏晋文章”来概括鲁迅早期的思想,据刘自己说,当时鲁迅并没有对此表示反对意见;也就是默许了。
现代思想家和作家曹聚仁先生是鲁迅的好友之一,晚年在香港从事鲁迅作品研究,他认为:“鲁迅的观察深刻,与眼光远大,并不由于接受了唯物史观的论据,而是由于他的科学头脑及尼采超人哲学的影响。
”(曹聚仁:《鲁迅评传》,第173页,香港新文化出版社1973年。
)看来,鲁迅和尼采之间的确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关系,并且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关系。
我们有必要以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的方法,对此加以认真的探讨。
鲁迅在自己的文章中是如何谈论尼采呢?(一)早期(即“五四”之前)主要是肯定的、赞许的,并引为同调。
主要有体现在三篇论文里:《文化偏至论》(1907)、《摩罗诗力说》(1907)、《破恶声论》(1908)。
从中我们可能看出,这时的鲁迅对尼采及其思想,首先是肯定的,赞许多于批评。
《文化偏至论》主要是为批评改良派与洋务派而作的一篇论文。
作者说欧洲人的思想,由“崇尚宗教”到崇尚“物质主义”,是存在严重的偏向的,并对此表示不满。
是“物质”重要还是“精神”重要?他说:“德人尼采氏,则假察罗图斯德罗之言,吾行太远,了然失其侣,返而观夫今之世,文明之邦国矣,斑斓之社会矣。
特其为社会矣,无确固之崇信;众庶之于知识也,无作始之性质。
区域国别学研究方法
区域国别学研究方法区域国别学研究方法引言区域国别学研究是一门综合学科,研究对象是不同区域的国别特征和差异。
在学术界和实践中,人们采用各种方法来进行区域国别学研究。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研究方法。
1. 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是通过描述和解释事物的质性特征来研究区域国别学的。
这种方法侧重于深入了解和解释国别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特征。
•个案研究:对具体国别或地区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各种信息,例如历史文件、文学作品、政策文件、专家访谈等。
•现象分析:关注某个具体现象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表现和差异,例如跨国公司的运营模式、城市化进程等。
•文化研究:通过分析文化产品和社会实践来理解不同国别或地区的文化特征,例如文学作品、艺术品、音乐、电影、风俗习惯等。
2. 定量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是通过收集和分析统计数据来研究区域国别学的。
这种方法侧重于揭示国别之间的数量关系和趋势。
•统计分析:使用统计学方法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例如GDP、人口、教育水平、政治体制等。
•时间序列分析:通过对国别在时间上的变化进行分析,揭示国家发展过程中的趋势和变化。
•比较分析:通过将多个国别进行对比,找出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揭示国别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因素。
3. 质化与量化相结合的混合方法质化与量化相结合的混合方法是近年来在区域国别学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的方法。
这种方法融合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的优势,既能深入了解国别特征,又能揭示国别之间的客观规律。
•案例研究: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加入统计数据的分析,从两个维度全面理解和解释国别特点。
•混合模型:将定性和定量数据整合,构建多元统计模型,揭示出不同因素对国别发展的影响程度和关联性。
结论在区域国别学研究中,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以及质化与量化相结合的混合方法是常见的研究方法。
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问题选用合适的方法来进行研究,以全面、深入地理解不同国别的特征和差异。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1.社会静力动力学:孔德把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个部分。
社会静力学是关于人类社会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即在于考察社会行动和社会系统各个不同部分的反应规律,研究社会机体的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合谐。
社会动力学是综合研究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
失范:在协调运行的社会中,社会对个人倾向施加限制,使每个人都可以隐约地感受到实现个人志向的极大限制。
这样,所有社会成员就有了共同的目标,社会得以稳定有序。
如果打乱社会秩序,社会对个人意愿的控制就会失效,社会就会放任个人自行其是。
涂尔干将此称为“失范”。
理想类型:韦伯为了避免德国人文学派和历史学派的个体化和特殊化的研究方法,提出一个关键性的概念工具——理想类型。
它是韦伯用以进行历史的和社会学的比较研究的根据,也是他比较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
芝加哥学派:是指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师生以城市研究为中心所形成的学术思想的统称。
本土化:使移植进来的某一事物扎根于本乡本土,适应本上的特性,并萌芽、成长、壮大。
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涂尔干的社会事实:存在于人们自身以外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和感觉方式,同时通过一种强制力,施之于每个人。
韦伯提出的理解社会学:声韦伯明确指出:“社会学是指这样一门学科,即它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
据此,通过社会行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对社会行动作出因果解释。
2.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学生语文个案研究报告模板
学生语文个案研究报告模板1. 简介本次个案研究的学生是一名八年级的男生,名叫张明(化名)。
在语文学科方面,他在近期的考试中成绩较差,且存在很多问题。
本个案研究将对张明的语文学习进行分析和探究,以期找出针对他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2. 问题分析2.1 学习动机不足通过与张明交流和观察他的学习情况,发现他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
他对于课堂内容的态度比较消极,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2.2 学习方法不当张明在语文学习上没有明确的学习方法和计划,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
他对于阅读理解和写作方面的能力较弱,需要更多的训练和指导。
2.3 非语言因素的影响除了学习问题,张明还面临一些非语言因素的困扰,比如家庭压力、社交问题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对他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
3. 解决方案3.1 激发学习兴趣针对张明学习动机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为他创造更有趣的学习环境。
同时,鼓励他参加语文相关的竞赛和活动,以增加他对语文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3.2 教授学习方法针对张明学习方法不当的问题,可以重点教授他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例如,教他如何进行阅读理解,包括提取关键信息、归纳总结等。
同时,指导他如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将学习任务分解为小目标,提高学习效率和成果。
3.3 关注心理健康除了学习问题,对于张明面临的非语言因素,需要及时关注他的心理健康。
可以通过与他的家长或心理老师的交流,了解他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扰,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
同时,建议张明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帮助他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处理人际问题。
4. 实施和评估4.1 实施方案根据上述解决方案,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
首先,与张明进行个别面谈,了解他的需求和困扰。
然后,通过与他的家长和班主任的沟通,制定学习计划和指导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他的学习兴趣,并配合他的学习进度和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进行评估和反馈,确保他的学习效果。
课题研究方法大全
课题研究方法大全课题研究方法大全一、观察法观察法是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实施观察法需要以下步骤:1.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以掌握基本情况,正确计划整个观察过程。
例如,要观察某一教师的教学工作,可以通过跟教师和学校领导人谈话,查阅教案、教学日记、学生作业等,以及听课等方式进行。
2.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考虑弄清楚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材料和条件,作明确的规定。
观察不能有几个中心,范围不能太广,全部观察要围绕一个中心进行。
如果必须要观察几个中心,那就采取小组观察,分工合作。
3.确定观察对象,包括确定拟观察的总体范围、个案对象和具体项目。
例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学任教的中师或大专毕业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业务、文化进修的情况,那么,拟观察总体就是教师工作年限达一年或两年的师,在这一总体范围内,再定下具体观察哪几所小学、哪几个教研组中的哪些教师。
4.制定观察计划,明确规定观察的目的、中心、范围,以及要了解什么问题、搜集什么材料之外,还应当安排观察过程:观察次数、密度、每次观察持续的时间,如何保证观察现象的常态等。
5.策划和准备观察手段,包括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和保存观察资料的手段。
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觉器官,但有时需要一些专门设置的仪器来帮助观察。
保存资料的手段中,人脑是天然器官,但这种与观察主体连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确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实现资料的客体化。
因此,人们利用文字、图形等符号手段,进而利用摄影、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把观察时瞬间发生的事、物、状况以永久的方式,准确地、全面地记录下来,供研究地反复观察资料和分析资料所用。
为了保证观察的准确性和顺利进行,需要在观察开始前准备好使用的工具和设备,并对其进行功能检查。
观察人员也需要掌握使用仪器的基本方法和在观察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如果需要详细、全面地记录一堂课,需要准备多部摄像机,并分工合作。
在记录观察结果时,也需要事先设计好记录表格,并约定好记录符号,以尽量减少书写时间。
出众语文单元整合教学中的课堂效果评价与建议
在整合优秀汉语教学单位中,要评价课堂效果,提出建设性改进建议。
这一进程涉及评估教学战略的有效性,确定可能加强的领域,并最终努力不断改进语言教育。
综合教学单位效能评价的方法之一是学生表现。
通过分析学生的语言熟练程度、理解和知识的应用,教育工作者可以深入了解教学单位对其学习成果的影响。
在一所小学进行的一项个案研究表明,在实施一个综合中文单元之后,学生的写作技能有了显著提高,该单元纳入了文学、语法和词汇练习。
这表明在提高学生整体语言熟练程度方面将各种语言组成部分结合起来的积极影响。
教师的观察和反馈为综合教学单位的课堂效果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教师可以评估学生的参与、参与和对综合内容的理解,以衡量其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与传统的孤立教学方法相比,教师可能注意到学生在综合语言活动期间的热情和积极参与有所增加。
这一观察表明综合教学单位对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兴趣产生了积极影响。
除了评价课堂效果外,还必须提出建设性的改进建议。
一项建议是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不断评估和调整综合教学方法。
通过征求学生对其学习经验的意见,并找出困难或困惑的领域,教育工作者可以调整综合教学单位,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对综合语言单位进行定期学生调查或思考,可以提供宝贵的见解,了解需要改进的领域,例如课程的进度、说明的清晰度或综合内容与现实语言使用的相关性。
另一项建议是,在综合单位中纳入多种互动教学战略。
结合多媒体,角色扮演活动和协作项目,可以增强学生参与,加深学生对汉语的理解。
通过使用中文电影或录像片段,将多媒体部分纳入语言单元,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投入和文化背景,使学习经验更具浸润性和意义。
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提高他们在融合语言内容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有助于教学单位取得成功。
提供讲习班、培训班和协作规划时间可以使教师有能力有效地设计和实施适合学生个人需要和学习风格的综合语言单位。
评价综合汉语教学单位的课堂效果,提出改进的建设性建议,对于增强整体语言学习经验至关重要。
融优秀传统文化于班级建设的个案研究
融优秀传统文化于班级建设的个案研究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逐渐淡化,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也越来越少。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
在当代教育实践中,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班级建设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
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班级建设,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更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有助于塑造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探讨融优秀传统文化于班级建设的效果及其价值。
二、个案介绍该个案发生在某中学高一(1)班,该班级由40名学生组成,学生的年龄在15~16岁之间。
围绕班级班风建设,该班级团队决定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并结合学生特点和传统文化的内涵,开展了一系列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和活动。
三、融入传统文化的具体做法1. 传统文化讲座在班会和班级活动中,邀请专家学者来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和内涵,如中国传统节日、传统礼仪、传统文学艺术等。
通过专家的生动讲解,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传统文化体验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绘画、剪纸、古诗词赏析等。
通过亲身参与,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3. 传统文化展示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展示活动,展示传统乐器、传统舞蹈以及其他传统文化艺术品,在展示的学生将通过做报告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这些传统文化的知识。
4. 传统文化节庆在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举办传统节庆活动,包括舞龙舞狮、贴春联、包粽子等传统习俗,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和传统文化的体验。
四、融入传统文化的效果和意义1. 提升学生文化素养通过融入传统文化,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加全面深入,增强了他们的文化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
2. 塑造班级正能量传统文化强调礼仪、廉耻、廉耻、忠孝等传统美德,通过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塑造班级正能量。
个案研究的过程
第三节个案研究的过程个案研究虽然研究对象较少,但其研究的过程却并不简单。
一项完整的个案研究一般需要经过以下研究步骤:一、确定研究问题,建构理论假设实施个案研究,首先要明确想对什么问题进行研究,例如,是要研究“内向性格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问题,还是要研究“内向性格学生是怎样与同伴交往”的问题?因为研究问题,不仅反映了研究的目的,也影响到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选择,影响到对研究过程的组织和实施。
与其它研究方法的问题来源一样,个案研究的问题也可以来自多种渠道,不仅可以对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也可以对以前曾经进行过相关研究的资料进行审查,从而提炼出更有意义和更具洞察力的问题。
但通常来说,个案研究一般主要社会实践中急需回答的“怎么样”或“为什么”的问题。
问题确定之后,研究者就要针对问题建构相关的理论假设。
与民俗志以及扎根理论等提倡“越快进入研究现场越好”的观念不同,个案研究大多都十分重视理论架构在个案研究中所起的作用。
理论架构主要是指研究者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主张和看法。
它是引导研究进行的线索和蓝图,能够帮助研究者分解研究目标、细化研究问题、制定研究计划、搜集和分析研究资料以及归纳总结研究结论等。
忽略了理论架构的作用,将会使得个案研究迷失方向,失去核心。
研究者的主张可以来自现存的理论或假设,比如:“这次研究将要考察探究学习是怎样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就是一个主张,它假定了探究学习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很可能是一种正向的联系;也可来自自己对实践反思,如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一般快速阅读好的学生,其听力水平也较好的现象,因而形成了快速阅读影响听力水平的理论假设。
无论是建立新的理论还是对现存的理论进行检验,主张的提出都是必不可少。
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者在研究开始提出的主张就是客观正确的,随着研究的进行,原来的主张会被不断地验证、发展及修正,以便更好地指导研究的开展,渐次发展成为具有一定适应范围、一定适应条件的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文学教文化:一项个案研究作者:张华孙艳丽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5期摘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学习一门语言必然涉及到与该语言相关的文化。
本文通过一项个案研究探讨如何通过文学经典阅读来进行文化教学,具体包括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文学阅读中文化学习的具体途径和方法,以期促进文学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双重发展,实现学习者语言技能与文化素养的综合提升。
关键词:文学;文化;文化教学一、引言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表达和理解文化的最重要的符号系统,学习与教授一门语言必然涉及与该语言有关的文化。
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语言教学相关的文化教学研究不断出现在二语习得、教学设计、课程大纲等研究中(Byram,1997,2008;Holliday,1999;Kramsch,1993,1996)。
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教学法来提高外语学习者的文化素养,如过程性文化教学(Kramsch,1993;Byram et al.,2001)、体演文化教学法(吴伟克,2010)、“4+2+1”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模式(任丽,2012)等。
本文通过一项个案研究探讨如何通过文学经典阅读来进行文化教学,具体包括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文学阅读中文化学习的具体途径和方法,以期促进文学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双重发展,实现学习者语言技能与文化素养的综合提升。
二、文学经典阅读与文化教学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文学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宗教、哲学、科学等文化现象对文学的影响处处可见。
文学文本是作者基于某种文化背景而创作的,包含了文化的多方面内容。
Lazar(1993)指出,一个社会独有的产品或用品、体现文化价值的谚语、习语和程式语、社会结构、角色和关系、风俗、仪式、传统和节日、信仰、价值和迷信思想、政治、历史和经济背景、制度、禁忌、隐喻和内涵意义、幽默……文学文本可谓无所不包。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谈到欧洲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的演进时说:“教育本身不过是对成熟的思想文化的一种选编。
”也就是说,一个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知识和思想体系,留下一批经典文本,所蕴涵的基本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塑造和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和文化传统。
通过文学经典的阅读,学习者可以熟悉目标语社会的文化。
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可以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特定的环境和一个特定的时间点,真实地感受发生的事件。
例如,德国作家托马斯·曼(1875—1955)的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描写的是德国北部地区吕贝克望族布登勃洛克家族四代人从1835年到1877年间的兴衰史,是德国19世纪后半期社会发展的艺术缩影。
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人物的悲欢离合,经典的阅读促进了读者文化意识的提高。
Corbett(2003)指出“文学文本的教育价值就在于它们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一个社会的方方面面”。
同样,Hall(2005)认为“了解别人的觀点是学习者的学习任务之一,而文学恰恰可以帮助其达成这一目的”。
同样我们也不能认为文学就能体现文化的全部。
Lazar(1993)认为“文化与文学的关系并不简单,这是因为小说或诗歌极少能称得上是一个社会的真实记录……这会误导学习者得出虚假的结论,认为小说体现了一个完整的社会,而事实上,它只是对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环境的一个非典型描述”。
但是在英语作为外语的中国语境下,我们认为通过阅读英文文学经典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和技能是可行的,也是可能的。
首先,目前无论是大学英语教材,还是英语专业教材中,都选录了一定量的文学作品,如犹太作家辛格的《山羊兹拉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
此外,中国也有教授文学作品的传统,许多西方经典著作选录在我们的语文课本内或作为选读出现在必读书目中。
因此,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对英文经典并不陌生,我们完全可以借此提供其跨文化理解能力。
其次,许多文学作品的故事性比较强,三、研究设计(一)研究目的目前文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仍限于作者、作品文本的解读以及其主题的探讨。
学习者阅读文学经典的目的首先在于提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很少考虑文化方面的内容。
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一项个案研究探讨以下研究问题:(1)文学作品是如何体现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2)学习者通过阅读文学经典能获取哪方面的文化知识?(3)该教学模式对学习者以后的文学和文化学习有何效果?(二)研究过程本研究选择了来自英语国家的三十余部小说、戏剧和诗歌集(如莎士比亚、狄更斯、哈代、马克·吐温、海明威等),供大家阅读。
正如Day所说(1998),构建读者期待能让读者不断朝向成为一名流畅的读者这一目标前进。
因此,本研究鼓励并期望读者能在两到三周的时间内阅读完一部作品,整个研究期间阅读不少于五部作品。
31名来自山东省内某高校的大二学生通过选修课程参与本研究项目。
其中男生12人,女生19人,都没有在英语国家生活过的经历,他们的英语水平都过了大学英语四级,受试一共分为十个小组,其中一个小组有四名,其他均为三名。
课程每周一次,每次持续两个小时。
课前,同一小组的受试选择相同作品,并保证上课之前阅读不少于作品的三分之一,对相关的文化兴趣点撰写相关的研究心得,并上传到班级群,以便其他参与者下载使用。
课上,我们要求受试就其所选作品的某些文化方面进行评论。
例如某一小组选择了格雷厄姆·格林的《破坏者》。
该短篇小说以20世纪50年代为背景,讲述了一群青少年试图破坏一位老人拥有的房子。
这所房子有着的两百年历史,经历了二战炮火的洗礼仍然保留了下来。
老人周末度假后,这群青少年首先从内部进行破坏,导致正面坍塌,最终仅剩下一堆废墟。
针对该文,教师要求受试回答:读完该文后,你对英国文化了解多少?课后,受试针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以及与同伴的讨论,进一步撰写相关的研究报告。
例如,针对以上问题,有受试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回答:(1)英国老年人通常一个人居住,不与子女同住;(2)年轻人不尊重年老的人;(3)年轻人的父母对子女缺少必要的管控;(4)英国的父母和子女关系可能相对疏远;(5)年轻人由于缺少管控容易加入社会团伙;(6)这些社会团伙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7)团伙领导具有某种荣耀,受团伙成员拥戴;(8)词汇文化方面,bank holiday不是银行节,而是公共假日,但是也许银行与英国人关系密切,所以由此称呼。
通过撰写报告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受试对英国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提升了其文化素养。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一)研究结果我们通过阅读日志记录受试阅读书目的数量、所用时间、阅读作品的体裁以及检查是否完全阅读相关作品。
相关结果按照小组记录如表1:该表1显示了十个小组阅读书目的数量、平均所用时间以及题材分布。
本研究期望受试在该课程期间阅读不少于五部作品,但是其中有两个小组(二组和六组只阅读了3和4部)未能完成这一目标,三个小组读完五部,五个小组超过五部,其中三组为八部。
每周平均所用时间十小时以上,最高为18.5小时。
课程效果方面,本研究主要通过访谈和课堂观察进行。
課程开始时,几乎所有学生都不清楚文学作品如何体现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课程进行到一半时,我们发现至少一半的参与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已经能够注意到相关的文化点,有些受试认为在以后的经典阅读过程中,也会一直关注某些相关的文化现象。
以下是一些受试对本课程的心得,原来为英语,先转录成汉语如下:“我通过阅读英语文学作品,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文化现象。
虽然我的阅读水平还有待提高,但我会坚持努力。
”“通过文学学文化这一课程让我有机会通过阅读一些原版英文作品,了解到英美国家的一些文化现象。
我可以选择一些喜欢的作品,既能提高我的阅读水平,又让我了解了作品之外的东西。
”“开始时,花了我大量的时间阅读作品,因为我的词汇有限,一点都不觉得有趣。
不过后来,我慢慢地适应了,我开始寻找里面体现出的文化了。
”(二)课程特征分析通过为期十六周的学习,受试不但提升了自己的阅读水平,同时学习了相关的文化内容。
课堂上,小组通过互动讨论和合作学习,不但提高了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也提升了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我们总结出如下特点:学习者尽可能大量阅读文学经典;文学经典的体裁应尽可能广泛;学习者根据兴趣和水平选择所阅读作品;文学阅读既是文学的,也是文化的;文学作品的阅读会产生积极的效果;文学文本应该与学习者语言能力相协调;文学阅读既是个人的,也是群体的;教师是学习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思维的引导者;教师是通过文学学文化的模范。
如上所述,学习者应该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作品,从阅读作品体会到阅读的快乐。
正如约瑟夫·爱泼斯坦所说:“我确切记得的是在阅读柏拉图和修昔底德时感受到的智力兴奋,我还记得在翻阅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时,读到他接连抛出令人目眩的假设,我几乎明显感到一种全身心的愉悦。
我也能回忆起在读弗洛伊德的《文明及其不满》时,那种突如其来的、短暂却真心实意的沮丧情绪。
”学习者由此可以通过阅读获取他们所需要的信息,逐渐变成一个娴熟的读者。
因此,“通过文学教和学文化”这门课程可以让学习者变为更好的读者,扩大他们的阅读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使他们更愿意去阅读文学作品。
这一课程也符合Grabe(1991)提出的“娴熟的读者源于长期不懈的努力以及日积月累的改善”。
正如他所说,阅读是带有目的的、不断理解的、灵活多变的、交互进行的一个过程,它需要缓慢地改善。
这也同Renandya﹠Jabobs(2002)的描述一致,他们认为,广泛的阅读能让读者更能理解世界、理解其包含的各式文化现象。
(三)进一步研究通过文学教文化这门课程由于属于实验性课程,不管是对教师的知识储备、还是课堂的具体操作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Grabe认为阅读最基本的是要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爱好阅读,按照自己的进度阅读。
鉴于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足,我们提出如下建议以供将来使用:尽可能提供有趣的、符合学习者水平的作品,建立小型作品数据库;由于时间所限,课堂上由多部作品向经典选编转变;课堂提供自由阅读的时间;提供各种阅读方式的机会,快读和细读相结合;分析学习者的阅读兴趣和原因;允许学习者分享和推荐阅读书目;激发学习者的阅读兴趣,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持续记录学习者的阅读行为;由课堂讲授向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转变;由读写分离向读写结合转变;由yes or no 向yes,but 转变;由what 向why 转变;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和问题导向教学法。
东西方的伟大经典试图提出并回答关于人类自身和客观世界最深刻和最永恒的问题,了解和研读它们能够帮助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培养学习者的心智、开阔其视野、激发其思想、培养其思辨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