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内容解读 湘教版必修11

合集下载

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学业分层测评11 Word版含答案

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学业分层测评11 Word版含答案

学业分层测评(十一)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GIS即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地图处理、数据库和空间分析等功能。

GIS可以像传统纸质地图一样,解决“地点”、“状况”等有关查询,且GIS还能进行趋势分析,复杂的“模式”分析,还可以用“虚拟模拟”进行预测性分析。

据此完成1~4题。

1.下面属于地理信息系统组成的是()【导学号:12720061】①GIS软件②GIS人员③应用模型④GIS数据分析⑤GIS数据输出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⑤2.通过地图、遥感图像、野外考察等获得数据的GIS技术程序是()A.数据处理B.数据采集C.数据分析D.信息输出3.GIS与传统地图的最基本差异是()A.GIS用点、线、面来表示地物的空间特征和属性B.GIS用符号表示地物的属性C.GIS用色彩来表示地物的差异D.GIS用数值表示地物的空间数据4.地理信息系统区别于其他信息系统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A.空间数据B.数据信息C.图像信息D.综合信息【解析】第1题,地理信息系统由GIS软件、GIS硬件(计算机等)、地理数据、GIS人员、应用模型五个部分组成。

第2题,获得数据的过程是数据采集。

第3题,传统地图通过不同的符号、色彩组成的点、线、面来表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而GIS在建立数据库时,首先要对纸质地图、文字及非数字形式的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

第4题,地理信息系统是由庞大而复杂的空间资料组成的,与其他信息系统相比,具有空间性。

【答案】 1.A 2.B 3.D 4.A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纸质地图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电子地图作为一个新兴产品,已经备受人们的青睐。

读图,完成5~6题。

5.根据你对地图的理解和对这两种地理图像的了解,选择正确的选项() A.甲属于地图,乙不属于地图B.甲不属于地图,乙属于地图C.甲、乙均属于地图D.甲、乙均不属于地图6.若你是一位对南京陌生的北京游客,准备到南京游览长江大桥、中山陵和雨花台,下列对地图的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导学号:12720062】A.在北京市上网查询南京电子地图,了解旅游景点的分布,确定旅游线路;到南京购买南京市旅游地图,使用南京旅游地图进行旅游活动B.在北京市上网查询Google Earth,了解旅游景点的分布,确定旅游线路;到南京购买南京市旅游地图,使用南京旅游地图进行旅游活动C.到南京上网查询Google Earth,了解旅游景点的分布,确定旅游线路D.在北京市购买南京地图,了解旅游景点的分布,确定旅游线路【解析】第5题,甲属于GIS的表达方式之一——电子地图,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上查看,也可以打印成纸质地图;而乙则是一种高空俯视景观照片。

2011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题特点及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2011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题特点及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按 照水平 考 试的要求 和特 点 ,试卷 突 出考 查学 生 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 ,考查学生掌握学科基本观
编,设计试题 隋境 、设置问题。没有偏题 、怪题或似是
21 0 1年 第 2 3期
而非的题 目。全卷原创试题有选择题第l 4 、1 ~ ~ 、7 0 1 、l 、l 、1 、2 ;非选择题第2 2)、2 、2 、 3 s 6 9 0 6( 8 9
发展水平 ,文字材料简洁明了 ,坚决删除与答题无关的 信息 ,减少考生审题的阅读量 ,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 关怀。如 :卷首有温馨提示考生作答的注意事项和 “ 祝
纲 》 ) ,对2 1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 等 01 试题的特点进行分析 ,并对今后的教学提出建议。希望 有利于发挥学业水平考试对湖南省课程改革的积极导向 作用 ,规范教学行为;有利于指导高中地理教学 ,更好 地落实地理课程标准 ,提高地理学科教学质量 ;有利于 提高湖南省学业水平考试地理学科命题质量。
考研 试究
21 第3 0年 2 1 期
垒鲎 ■ ■ ■
2 t年溉南 普遥高巾学 0 1 雀 考试 地理试题特点 黜令唇教 鳜建议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 1 0 邹邵林 4 1 0 2)
自2 0 年开始 ,湖南省普通高 中学业 水平考试进 09
入 了第3 年。与往年相比 ,今年的地理试卷总体感觉相 对 比较稳定 ,但稳中求变 , 中求新 ,注重试题的开放 稳 性 、创新性,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入
1 年份 l 20 09 l 21 00 l 21 01 I
D.使 城 市更加 干净
答 案 :c
I 难度 系 数 1
0 8 .9 8

08 .7 8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内容解读 湘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内容解读 湘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内容解读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区域的含义(1)结合实例,了解区域的含义。

①区域的含义: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划分出的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

②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③区域的划分:划分区域的指标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

④区域的类型一般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

⑤均质区:如根据地形划分出高原区、平原区等;如按照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出人文区域,如方言区、水田区等。

⑥功能区: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等。

⑦以经济的发达程度和经济发展速度可把我国划分为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

⑧综合地形和气候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划分成三大自然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⑨区域的特征:包括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青藏高原地区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体现了区域的整体性特征。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1)结合实例,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

①从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比较自然环境,从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社会(人口、城市化)、文化等方面比较人文环境。

②英国和日本区域差异比较③中国三大自然区的比较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范围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昆仑山西段、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横断山为边界。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1)结合实例,理解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初期阶段: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微弱,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比较简单,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人类对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日趋复杂,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学业水平考试 湘教版地理条目 全解析

学业水平考试 湘教版地理条目 全解析

湖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测试条目全解析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共12条)一、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a)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形成:万有引力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目前所能看到的宇宙部分)河外星系二、太阳系概况及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a)1、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及其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

太阳的质量约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

2、八大行星:按照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它们绕日公转具有共面、同向和近圆性的特点。

3、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它位于金星和火星轨道之间。

4、小行星: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5、彗星:彗星顺时针绕日公转,轨道为扁长轨道,其中最著名的是哈雷彗星,绕日公转周期约为76年。

三、地球是太阳系中普通而特殊的行星(b)1、普通性:外观和所处的位置。

2、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

3、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四、太阳辐射的特点(a)太阳辐射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太阳辐射波长范围:0.15~0.4~0.76~4.0微米。

太阳辐射可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三部分。

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约50%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五、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b)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的活动和变化,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能量的主要来源,如煤炭、石油、水能等。

六、太阳活动与地球(b)①太阳外部结构及太阳活动的类型(a)太阳外部结构从里到外分别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的类型: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

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发生在色球层,太阳风发生在日冕层。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内容解读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内容解读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内容解读一、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系统的结构:地球河外星系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地球的普通性:地球与其它行星的运动特征相似,都按自西向东的方向绕太阳公转;公转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即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向地球提供巨大能量,维持生物的生存与发展;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能量来源。

(2)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 太阳活动主要表现为光球层上的黑子和色球层上的耀斑。

一般以太阳黑子数的增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其最明显的变化周期约为11年。

②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引起电离层挠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产生极光现象;对地球气候产生影响。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1)恒星年,公转3600,365天分10秒。

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为2326′,在数值上与地轴的倾角互余。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年回归运动,移动情况如图1—1所示:(2)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昼夜更替的成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见图1-2);由于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半球、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地方时的成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是早于西边,这就产生了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复习湘教版必修 共 张PPT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复习湘教版必修 共 张PPT

赤道低压带
春 秋 分
23°26´N
赤道低压带
冬 至
0° 23°26´S
66°34´S
2.3.4大气活动中心和季风
冰岛低压
亚洲 高压 阿留申低压
1月北半球气压中心
2.3.4大气活动中心和季风
日出时间=12-昼长/2 日落时间=12+昼长/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纬度差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90°-两地纬度之差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纬度变化: 同一天各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的 纬线(90º)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季节变化:
日期
一年最大值
夏至日 北回归线及
第三节 大气环
大气层境

低层 大气 组成
干洁空气
氧 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 保温作用
水汽 固体杂质
臭氧 ——吸收紫外线 ——成云致雨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 大气
低纬:

高度 范围
17~18千米 中纬: 10~12千米 高纬:
从对流层顶 从平流层
到50~55千 顶到3000

千米
层 大 气
8~9千米
砾岩 砂岩 页岩 石灰岩 花岗岩-------片麻岩 石灰岩-------大理岩 砂岩----------石英岩 页岩----------板岩
三大类岩石转化示意图
①冷却凝结
②外力作用 ③变质作用 ④重熔再生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地质作用
分类
内力 作用
外力 作用
能量 来源
地球内能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北半球昼长夜短, 北极圈内极昼

高中地理(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内容解读

高中地理(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内容解读

高中地理(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内容解读地理 1一、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系统的结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

按距太阳由近到远顺序排列,八大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地球的普通性:地球与其它行星的运动特征相似,都按自西向东的方向绕太阳公转;公转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即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

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如下表所示。

2(1)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向地球提供巨大能量,维持生物的生存与发展;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能量来源。

(2)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太阳活动主要表现为光球层上的黑子和色球层上的耀斑。

一般以太阳黑子数的增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其最明显的变化周期约为11年。

②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引起电离层挠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产生极光现象;对地球气候产生影响。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空看呈顺时针。

(1)恒星年,公转3600,365天6时9(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为23026′,在数值上与地轴的倾角互余。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年回归运动,移动情况如图1—1所示:(2)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昼夜更替的成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见图1-2);由于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半球、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及地球空间结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高中学习阶段,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学生们的综合素养和继续深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的内容涵盖了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对地球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下面将从地貌、气候和人文地理等方面展开,介绍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的要点。

一、地貌地貌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中,对于地貌的考察主要包括地球表面的特征和地貌地带分区等。

学生需要了解并能够描述地球上的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不同地貌类型,并理解它们形成的原因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此外,还需要掌握地球上一些具有典型地貌特征的地区,如长江三角洲、黄土高原等,了解其地貌特点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

二、气候气候是指某个地理区域在较长时期内的天气状况的统计平均值。

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中,对于气候的考察主要包括气候要素、气候类型和气候变化等。

学生需要了解并掌握气候要素包括温度、降水、风、湿度等指标,以及它们的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

此外,还需要对不同气候类型进行了解,例如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了解各个气候类型的主要特征和分布规律。

还需要对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进行思考和探讨。

三、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是研究人类活动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的学科。

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中,人文地理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内容。

它主要包括人口地理、城市地理和经济地理等。

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人口数量、分布及其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对于城市地理,需要了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理解城市化进程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经济地理则要求学生了解并分析各地的主要经济活动和资源分布,以及它们对地区发展和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

总结起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主要涵盖地貌、气候和人文地理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需要通过对地球表面形态特征、气候要素和人类活动等的理解和解释,来综合评价地球各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_新教材高中地理课后作业11水循环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_新教材高中地理课后作业11水循环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水循环(建议用时:40分钟)[合格过关练]下图为水圈的构成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各水体,分布最广的是( )A.a B.bC.c D.d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水的三态中,固态水数量最多B.热带地区没有固体状态的水C.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D.我国外流区域没有参与陆地内循环过程1.A 2.C[第1题,大气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

第2题,水的三态中,液态水数量最多;热带地区高海拔的高山上有固态的冰川存在;我国外流区域既参与了海陆间循环,又参与了陆地内循环。

]下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利用“日光蒸馏法”取水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该实验所揭示的水循环的主要动力为( )①风力②地球重力③太阳能④温室效应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4.该实验可以明显模拟出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有( )①水汽蒸发②水汽输送③大气降水④地表径流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3.B 4.B[第3题,读图可知,该方法利用太阳辐射的能量,使水分蒸发到塑料薄膜上,在塑料薄膜上凝结的水滴在重力的作用下,滴落到容器中。

第4题,由于水汽在塑料薄膜上直接凝结,水滴直接进入容器,所以不能模拟水循环的水汽输送和地表径流环节。

] 某中学生进行植被对水循环影响的试验。

设计如下:准备两块搓衣板,如图放置在盆中,其中一块铺上毛巾,分别从上面淋上相等数量的水,并观察实验结果。

回答5~6题。

5.两块搓衣板淋水后,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A.无毛巾:水流量较大B.有毛巾:水流速度较快C.无毛巾:蒸发量较大D.有毛巾:盆底存水较多6.如果铺有毛巾的搓衣板模拟的是植被恢复后的山地,则该山地( )①降水量增加②地表径流增加③下渗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A 6.C[第5题,铺有毛巾的搓衣板相当于有植被的地方,无毛巾的搓衣板相当于荒地。

两块搓衣板淋水后,无毛巾的摩擦力小,流速快,水流量大,蒸发量小,盆底存水较多;有毛巾的摩擦力大,流速慢,水流量小,蒸发量大,盆底存水较少。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内容解读 湘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内容解读 湘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内容解读一、人口与城市1、人口增长模式(1)知道人口增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2)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

人口增长的阶段对比阶段原始低增长阶(A) 加速增长阶段(B) 增长减缓阶段(C) 低速增长阶段(D) 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过渡”模式“低低低”模式特点出生率高较高开始下降,较低进一步下降,低死亡率高迅速下降,较低继续下降,低低自然增长率低,波动大提高,高逐渐降低低人口增长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急剧增长开始减缓零增长或负增长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工业化初期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前后,发展中国家目前欧洲发达国家现在典型地区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土著居民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德国、英国、法国等国2、人口迁移⑴结合实例,说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人口迁移: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入或迁出,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人类早期的人口迁移时期迁移原因原始社会追逐生活资料图2-1人口增长模式图农业社会土地开垦的吸引或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15-19世纪的世界人口迁移迁移原因流向①地理大发现②新航线的开辟,便捷了新旧大陆之间的联系 ③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①欧洲人(西、葡、英、法、荷等国)移往美洲、大洋洲②欧洲殖民者贩卖黑奴到美洲迁移原因具体表现政治原因①东欧一些国家重新划分国界,人口相互迁移 ②印巴分治,形成亚洲最大的一次国际人口迁移 ③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原殖民者被遣返回国经济原因欧洲、北美洲成为人口主要迁入地 新兴城市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美国人口从东北部向西部新兴工业城市转移举例:“我国80年代中后期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20世纪年代末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形成了一种特殊大人口流动——“民工流”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⑴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环境承载力: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2024-2025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11.27锋面系统

2024-2025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11.27锋面系统

B.大雾 C.台风雨 D.沙尘暴
6.图示时刻最可能出现雨雪天气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中国西北地区和蒙古国南部是全球沙尘暴频发的地带之一。该地区气候干旱,降水 少,风大,是沙尘暴形成和传播的重要条件。近年来,该区域植被覆盖度整体改善, 有利于沙化面积缩小,减少非输入性沙尘暴的发生。下图示意2023年4月9日—11 日该区域沙尘天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根据所学,完成相关任务。 (1)完成下表内容
活动
项目 时段
冷锋
暖锋
天气 特征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 阴天、大风、降温、雨雪天气 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 连续性降水
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2)冷锋和暖锋的降水区域在分布上有什么不同?
冷锋降水主要在锋线之后的冷气团一侧,暖锋降水主要在锋线之前的冷气团一侧。 (3)在两图中会不会出现逆温现象?为什么?
8.该区域沙尘天气最易暴发的季节主要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0.近年来,该区域的气候趋于( ) A.暖干化
B.暖湿化 C.冷干化 D.冷湿化
雅鲁藏布江地处青藏高原南部,该流域属于半湿润气候向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区,该地区4—9月降水量 丰富且集中,10月至次年3月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在此江北岸山麓形成一个高约百米的沙丘,名为丹 娘沙丘。图为雅鲁藏布江流域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各点( ) ①气温:乙>甲>丙>丁 ②乙地降水概率较大 ③气压:乙>甲>丙>丁 ④近地面空气由乙流向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此时F点吹(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北风 D.南风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手册提纲(湘教版)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手册提纲(湘教版)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必修1---必修3)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1地球的宇宙环境1.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2.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②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①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②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③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液态水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2。

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大气层)太阳活动影响日冕太阳风磁暴、极光色球耀斑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光球太阳黑子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1.3 地球的运动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公转自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周期恒星年(365d6h9m10s)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真正周期角速度平均1º/日近日点(1月初)一最快远日点(7月初)一最慢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赤道1670Km\h,两极为0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高中教育】最新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章末综合测评湘教版必修11

【高中教育】最新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章末综合测评湘教版必修11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高中教育】最新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章末综合测评湘教版必修11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陕西某××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

据此完成1~2题。

1.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 )【导学号:00040118】A.古生代、三叶虫B.中生代、恐龙C.新生代第三纪、哺乳类D.新生代第四纪、鱼类2.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A.湿热的草原地区B.温暖广阔的浅海C.湿热的森林地区D.干旱的陆地环境【解析】第1题,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繁盛时期是在中生代,恐龙是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

第2题,湿热的森林环境应是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

【答案】 1.B 2.C读人类发展和生产活动与环境质量联系图,回答3~4题。

3.图中数码的含义不正确的是( )A.①为生产规模过大B.②为滥采滥用自然资源C.③为生产活动遵循自然规律D.④为破坏生态环境4.该图反映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停止或减缓人类的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B.必须促进人与环境的协调统一C.环境向恶性发展D.人类与环境具有对立性【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人口过多会导致生产规模过大,从而滥采滥用自然资源;人口素质过低,会违背自然规律,通过破坏环境来获取资源,从而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第4题,该图说明人与环境具有对立性,如果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会使环境向恶性循环方向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促进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但通过停止人类的发展来恢复环境的原始面貌不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求。

【答案】 3.C 4.A读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示意图,回答5~6题。

5.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正确的是( )A.①动物②绿色植物③O2④CO2B.①动物②绿色植物③CO2④O2C.①绿色植物②动物③CO2④N2D.①绿色植物②动物③O2④CO26.此图可以说明( )①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②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③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④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第5题,大气中的CO2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化合物。

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素养评价十一湘教版必修10

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素养评价十一湘教版必修10

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素养评价十一湘教版必修10水循环(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2018·山东冬季学考)生物滞留池是指在低洼区种有灌木、花草乃至树木的工程设施。

下图为城市生物滞留池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生物滞留池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 )A.降水减少B.下渗减少C.地表径流减少D.水汽输送减少2.推广建设生物滞留池,对城市的影响是 ( )A.减轻城市内涝B.降低地下水位C.加剧热岛效应D.解决缺水问题【解析】1选C, 2选A。

第1题,从剖面图可以明确看出,生物滞留池增加了水循环的下渗环节。

对降水和水汽输送没什么影响,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

第2题,生物滞留池明显使得地表积水转入地下,减轻城市内涝,地下水位上升,对城市热岛效应影响不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2018·江苏学业水平)下图为“人类活动与水循环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a、b、c、d对应的水循环环节分别是 ( )A.蒸发、地下径流、下渗、地表径流B.地表径流、蒸发、下渗、地下径流C.蒸发、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D.地表径流、蒸发、地下径流、下渗4.影响水循环的人类活动中,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是( )A.提高入海污水量比例B.增加农业灌溉用水C.加大地下水开采力度D.加强水资源循环再利用【解析】3选C,4选D。

第3题,e从海洋出来,只能是蒸发环节,而a和e属于同一个环节。

A、C中,下渗选项一样,即c是下渗,由c到d,d显然是地下径流。

第4题,水资源是有限的,虽然可以循环再生,但在一定时间段的数量是有限的,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需要节约使用、循环利用。

(2019·揭阳高一检测)读图,完成5、6题。

5.有关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未能表示出来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B.图中未能表示出来的水循环环节是蒸发和植物蒸腾C.该设计只适合缺水地区D.该设计只有经济效益,没有环境效益6.下列情形与促进蒸发无关的是( )A.空气湿度大B.风速大C.光照强D.气温高【解析】5选B,6选A。

【精准解析】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核心素养测评+十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精准解析】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核心素养测评+十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核心素养测评十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建议用时:45分钟美籍华裔青年谷岳从北京出发,历时3个月,搭车88次,穿越亚洲和欧洲,最终到达德国柏林,完成了搭车去柏林的梦想。

下图为“此次旅程线路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从北京到柏林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①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③温带草原带④温带荒漠带⑤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2.沿途自然带变化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A.垂直分异规律——气候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热量C.地方性分异规律——地热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水分【解析】1选C,2选D。

第1题,从图中旅程线路经过的地区看,出发地北京附近为温带季风气候,中国西北内陆、哈萨克斯坦等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土耳其及南欧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德国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故经过的自然带主要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和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第2题,从北京到柏林是由从沿海到内陆再到沿海,反映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主要是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逐渐减少导致的自然带分异规律。

下图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

读图回答3、4题。

3.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A.苔原带B.温带草原带C.亚寒带针叶林带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4.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B.水分C.风力D.光照【解析】3选B,4选A。

结合图示,具体分析如下: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与所在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有密切关系。

下图是根据我国气象台站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模拟的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是()A.从南向北逐渐升高B.从西向东逐渐升高C.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D.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6.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雪线高度4000m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内容解读一、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系统的结构:地球河外星系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地球的普通性:地球与其它行星的运动特征相似,都按自西向东的方向绕太阳公转;公转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即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向地球提供巨大能量,维持生物的生存与发展;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能量来源。

(2)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 太阳活动主要表现为光球层上的黑子和色球层上的耀斑。

一般以太阳黑子数的增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其最明显的变化周期约为11年。

②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引起电离层挠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产生极光现象;对地球气候产生影响。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1)恒星年,公转3600,365天分10秒。

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为2326′,在数值上与地轴的倾角互余。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年回归运动,移动情况如图1—1所示:(2)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昼夜更替的成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见图1-2);由于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半球、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地方时的成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是早于西边,这就产生了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

区时计算: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东西跨15个经度。

划分方法如图1—3所示。

按自西东的方向,从自西12区到东12区,每过一个时区,时间增加1个小时。

东12区比西12区多24个小时,即1天。

图1-1晨昏线图1-2 图1-3国际上规定,把东、西12区之间的180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日界线并不与1800经线完全吻合,它是一条折线。

(3)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自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向。

地球自转偏向力对风向、洋流的流向、河流的运动都有影响,如北半球的河流对右岸冲刷显著,南北半球的河流对左岸冲刷显著。

(4)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并理解其成因。

地球公转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使地球表面的能量分布也具有周年变化的规律,从而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为900,分别向南、向北逐渐递减。

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相等;赤道上昼夜长短无变化,全年昼夜相等;春分→夏至→秋分:由南向北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南极附近有极夜现象,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夏至日时极昼、极夜范围最大,到达极圈;秋分→冬至→次年春分:由南向北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北极附近有极夜现象,冬至日时极昼、极夜范围最大,到达极圈。

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特点(1)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球的圈层结构比较表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地壳内部物质循环(1)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岩,岩浆岩受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岩。

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等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从岩浆形成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过程,就是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

请说明图1-4中各个数字序号所代表的含义。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3、大气受热过程(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大气的受热过程可以用图1-5或图1-6表示,在此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

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

图1-4(2)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地面的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大气同时向外辐射红外线,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即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3)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如图1-7所示,近地面空气受热引起气流上升运动,近地面空气冷却引起气流下沉运动。

空气上升使高空气压升高,等压面向上凸起;空气下沉使高空气压降低,等压面向下凹陷。

高空气流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导致近地面气流上升处气压下降,等压面向下凹陷,近地面气流下沉处气压升高,等压面向上凸起。

近地面空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特别指出的是:高压、低压是同一水平面比原来受热均匀时的增加或减小,而在同一地点的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始终越低。

在自然界中,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有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如图1-8所示。

4、全球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如图1-9所示。

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其移动规律如图1-10所示。

(2)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季风环流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并不完全呈带状分布,而在海洋和大陆分别随季节变化形成高、低气压中心,并引起冬、夏季风向的变化。

人们将盛行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风叫做季风,全球季风环流以亚洲东部和南部最为典型,如图1-11和下表所示。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成因、风向比较表(3)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一般地说,高气压带气流下沉,气候干燥,低气压带气流上升,降水较多;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风带,气流较湿润,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风带,气流较干燥。

而由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会使同一地区的气候呈季节性变化规律。

大气逆辐射图1-5图1-6图1-7图1-11夏季冬季图1-8图1-9 图1-10图1-155、主要天气系统的特点(1)理解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下部,使暖气团被迫抬升,水汽在上升冷却过程中成云致雨。

冷锋过境时,会出现大风,云层增厚和雨、雪天气。

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占据原来暖气团位置,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好。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暴天气,以及冬季的寒潮,属冷锋天气。

团主动地徐徐爬升,形成连续性降水;天晴。

春季,长江以南和东北地区,常有暖锋活动。

准静止锋是指移动幅度很小的锋。

其时,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锋面移动缓(2)理解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

实际上气旋就是低压系统,反气旋就是高压系统。

6、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1)知道水循环的概念。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通过各个环节循环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不同,可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2)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图1-13所示,主要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

台风登陆属水汽输送环节,江河入海属地表径流环节,跨流域调水是人类改变了地表径流。

外流河参与了海陆间循环,内流河(如塔里木河)只参与了陆上内循环。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①联系四大圈层、促进水体更新; ②促进物质迁移和能量传输; ③流水作用改造着地表形态。

7、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寒流、暖流)。

洋流是指海洋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

根据水温状况,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

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的是暖流,较流经海区水温低的是寒流。

如图1-14所示。

图1-12图1-13(2)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实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洋流分布规律:①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为顺时针,南半球为逆时针;②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逆时针大洋环流;③南纬4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

如图1-15所示。

洋流对促进全球热量平衡、气候、渔场形成、海洋航运、海洋污染会产生影响,如下表所示。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土壤等。

(2)以某自然地理要素为例说明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例如: 山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城市--------吸烟除尘,净化空气,减弱噪声,美化环境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通过地理环境要素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过程说明理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系: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如图1-16所示。

(2)举例说明某一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致整体地理环境的改变,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树立地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和景观图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地域差异的含义:地理环境的整体及各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空间方向发生分化,以至形成多极自然区域现象。

全球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经常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地域差异。

地球上不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2)归纳自然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如图1-17) A 、自然带变化规律:由南向北变化(沿纬度变化方向变化)B 、成因:太阳辐射从低纬向两极递减,导致热量变化,也引起水分变化,是以热量为基础的水热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