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五中201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三历史五月月考试卷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三历史五月月考试卷

太原五中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检测高三历史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24.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

”以上言论A.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B.否定了君主制度C.主张建立法治社会D.强调对民意的尊重25.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材料所说的“异质”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26.“明末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对盛泽有这样一段描写:“镇上居民稠广,士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

男勤女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

”这一材料可用来作为A.分析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始材料B.反映明代北方市镇经济发展的第二手材料C.说明明代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有力证据D.研究明代短篇小说写作的直接材料27.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都创造了不同类型的辉煌灿烂的文明,这种不同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地理环境的不同:中华文明产生于大河流域,而希腊文明产生于蓝色的海洋B.公民素质的不同:古代中国人的参与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远远落后于古代希腊C.政治制度的不同:古代中国实行专制集权制度,而古代希腊实行民主制度D.经济制度的不同: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发达,而古希腊的商品经济发达28.《全球文明史》提到:“在罗马人的观念里,法律应该是不断发展的,……要用法规和客观的判决而不是个人的心血来潮来调和社会的各种关系。

” 材料反映了A.罗马法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B. 罗马法是维系帝国统一的工具C.罗马法反对君主专制D. 罗马法是调解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29.史学家韦尔斯指出:“这种先把市民权扩展到一些易于控制的城市,继而又扩展到全国的做法,是罗马发展过程中一个很特别的方式。

山西省太原五中2014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山西省太原五中2014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太原五中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4月)高三历史测试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在《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札记》中曹兵武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里主要强调A.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 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C.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 D.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25.汉代监察权由副宰相御史大夫来行使,内外百官和王室宫廷均在监察范围。

后来御史单独成为御史台,其职权只限于监察政府,而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

这一变化说明A.相权因御史独立而遭削弱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解决C.御史台权力地位不断上升 D.王室和宫廷不再受外来监督26.对“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批评先后出现在明朝《听南纪谈》、清朝黄宗羲《高元发三稿类存序》和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这反映了A.社会转型时期更需要务实学风的支持 B.经世致用是历代主流文化理念C.儒家思想革新的进取性不强 D.空谈诱导了封建社会的衰落27.西汉文景时期的《淮南子》认为:法能诛杀不孝的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曾子;法能处罚窃盗者,但不能使人人拥有伯夷那样高尚的道德。

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秦亡是由于未贯彻法家的思想 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 C.秦朝治国的法家思想受到质疑 D.法家学说无益于国家的有效治理28.明朝时有人说:“山泽之利,官取之则不足,民取之则有余。

”宣德十年(1435年),命全面停罢金、银、铜、铁官矿,令民自采炼。

这表明A.民营手工业技术水平高 B.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官营业管理手工方式落后29.韩愈的《原道》中说:“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

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由此可见,韩愈认为A.工商业者的壮大导致农民贫困B.理学地位的确立有助国家经济发展C.儒佛道三家并用有助教化百姓D.佛道力量的壮大加剧百姓经济负担30.罗马帝国全盛时期,假设一个贵族垂涎另一个贵族的财产,而后者碰巧在帝国宫庭中失宠,此时前者就可作为控方揭发后者叛逆罪,如果被告被判死刑,前者就可得到被告的一部分财产。

山西省太原五中2012届高三12月月考试题 历史

山西省太原五中2012届高三12月月考试题 历史

太原五中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12月)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主要记载全族的户口、婚姻、血缘关系、家族训诫,还记载历史家族重大事件、科举出仕、义行节烈人物等。

由此可见修族谱的动机是()A.褒扬贞妇烈女B.让族人同享功成名就或能光宗耀祖C.化弱小为强大,众志成城D.溯渊源,分疏亲,序尊卑,扬声名2.2011年4月22日,媒体针对大学生药家鑫恶意杀人被判死刑评论认为,当代人才选拔缺失自我道德教育。

而历史上我国特别重视当事人道德水准的人才选拔制度是()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3.从分封制一郡县制一行省制,体现了地方削权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但史学家钱穆却认为地方行政是“汉代好,唐代较好,宋代太差”。

钱穆评价三代好坏的依据是()A.地方行政机构设置B.人才选拔权由谁掌握C.能否合理调动地方积极性D.宰相权力的大小4.2011年7月16日QQ新闻《牵制管理进化论》一文认为唐代创立的某制度分化了决策权力,避免一言堂,由人治决策变成制度决策,用法治与权力制衡管理天下。

这项制度可能是()A.三公九卿制B.郡县制C.科举制D.三省六部制5.《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遗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A.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C.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6.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春秋有待,朝夕须资。

既耕以饭,亦桑贸衣。

艺菜当肴,采药救颓。

”这说明他的田庄()A.主要从事商品生产B.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C.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7.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记载“(江贼)水劫不便,逢遇草市,泊舟津口,便行陆劫。

山西省太原五中1415学年度高二12月月考——历史历史

山西省太原五中1415学年度高二12月月考——历史历史

山西太原五中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12月月考高二历史试题命题·校对:岳占斌第I卷(客观题共50分)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提出“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等思想。

这位思想家是A.孟子B.荀子C.董仲舒D.朱熹2.“他们竭力思索、探究前朝悲剧性的结局,将明朝皇帝的失败归咎于他们的专制统治和作为专制统治意识形态支柱的新儒家程朱学派。

……将这群学者冠名为‘启蒙哲人’是完全合理的。

”下列学者中可以被冠名为“启蒙哲人”的是A.朱熹B.程颐C.王阳明D.黄宗羲3.通过“八纲辨证”和“六经论治”,南朝陶弘景称颂:“惟张机一部,最为众方之祖。

”被中医临床学家誉为“万世宝典”的医学著作是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神农本草经》D.《本草纲目》4.假如你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你可能享受到的文明成果是①运用珠算法计算田亩面积②运用圆周率计算谷仓容积③因地制宜种植作物④使用以水流为动力的水动浑象仪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右图中的日文(片假名)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是A.王羲之B.颜真卿C.张旭D.怀素6.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下面绝美佳句,所属文学体裁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③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④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①③④②D.①④③②7.1949年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下列观点与此期间人类精神觉醒有关的是①“己所不欲,勿施与人”②“人是万物的尺度”③“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④“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8.2014年12月太原五中高二文科两名同学就某老师的行为议论起来:A同学说:我们老师太过了,一道题做不对,就罚我们做5道题。

山西省高三上册历史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山西省高三上册历史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山西省高三上册历史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2题;共24分)1. (2分)秦朝统一中国后便征用大量的劳动力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以及阿房宫。

秦朝能够完成这一工程是基于()A . 小农经济的兴盛B . 秦始皇的正确决策C . 工匠水平的高超D . 中央集权制的确立2. (2分) (2020高三下·临沂月考) 东汉末年开始的割据分裂,历四百年至隋唐始又统一;唐中期开始的割据分裂,经二百年到北宋方告结束。

由此至近代以前,中国再未出现因地方割据而导致的大分裂局面。

这一过程反映了()A . 中央和地方逐渐形成内重外轻状态B .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已经解决C . 外部因素始终影响了政局的分与合D . 中央集权统治力度直线上升3. (2分) (2017高一下·万州期中) 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记载“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的普遍的新现象。

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

”由此可知()A . 重商已成为明清时期社会共识B . 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变化C . 儒家思想在当时失去正统地位D . 明清时期商人地位远远高于儒生4. (2分) (2017高二下·湖北期中) 在中国近代,五四时期的思想是非常活跃的。

“五四时对人格的尊严,对人的自由,对学术的独立探讨精神,这些价值正是当前我们开发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发展有创见性的理论思维、道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要条件。

”五四时期,思想多元化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 西学东渐的兴盛B . 各种政治力量都在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C .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达D .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5. (2分)(2017·山东模拟) 20世纪50年代,土地、劳动力、资金的集中为科学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推广良种、密植等,麻城县就出现了个别的“状元田”、“丰产田”。

山西省太原五中2013-201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山西省太原五中2013-201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太原五中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10月)高二历史(文)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共50分。

)1.《春秋》重灾异,孔子也曾说:“邦大旱,毋乃失诸刑与德乎?”又强调“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但英国学者李约瑟却盛赞儒家思想基本是重理性的,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

这主要是因为A.孔子所说的天指的是自然规律 B.儒家讲究仁德倡导以民为本C.儒家重人事重入世而敬远鬼神 D.儒家对佛道等宗教坚决抵制2. “吾是以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可以治国也。

”这派思想在当时的最大贡献是A.稳定了社会秩序 B.揭露了道学虚伪C.推动了中央集权 D.提高了法律地位3.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

”在修养论上与其最接近的是A.荀子B.庄子C.朱熹D.王阳明4.儒学籍孔子而立,又在中国几经变迁,一变为汉代经学,再变为宋明理学,三变为经世致用之学。

宋明理学发展相对与汉代经学最主要的变化是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维护封建统治为己任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5.社会发展决定了“宋型文化”的热情奔放、浅俗直白的一面。

这也直接刺激了明清两代的文化,使之呈现出社会风尚“导奢导淫”“好色”“好货”,价值观念上拜金逐利;文艺品味上重自由表达,“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的特征。

下列文学艺术成就同属于这个文化序列的是A.宋词元杂剧世情小说 B.唐诗宋词风俗画C.草书文人画宗教画 D.楚辞神魔小说年画6.“好为惊世骇俗之论、务反宋儒道学之说。

……儒释从之者几千万人。

其学以解脱直截为宗,少年高旷豪举之士,多乐慕之。

后学如狂,不但儒教溃防,即释宗绳检,亦多所清弃。

”此人从哲学的根本问题入手反宋儒之道的言论是A.万物生于水B.万物皆生于两C.理在气中D.心外无理7.明清易代之际,清流名士要么顺应,要么抗争不成退而归隐,很少有人选择死节。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扫描版)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扫描版)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扫描版)历史月考答案一.选择题:DCBAB CCDBA CBCBD BCBAC BDDCB二.材料题:26、(1)影响: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2分)原则: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以及后来孟子发展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的“仁政”学说起到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作用。

(4分)(2)原因:汉武帝时,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形成,需要有大一统的思想为根基;儒家学说经过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需要。

(2分)影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政府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4分)(3)体现:这些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对封建的正统思想提出了挑战,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2分)根源:明末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萌芽,“重农抑商”的思想受到挑战,“工商皆本”的思想应运而生。

(4分)27、(1)内涵:强调人的价值,树立人的尊严。

(2分)背景:民主政治高度发展。

(2分) (2)观点:因信称义(或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1分)意义:否定教皇权威,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3分)(3)主张: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以法律保障人民主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分)影响: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的内涵;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舆论准备。

(2分)28. (1)关键: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顽固派则坚持中国的封建传统,反对西学。

(4分)本质目的:挽救统治危机,维护封建统治。

(2分)(2)态度:①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以“自强”“求富”为名,掀起洋务运动;②维新变法中的维新派以宣传西方的“进化论”思想来挽救民族危亡,宣传自己主张,发动了戊戌变法;③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吸收西方思想文化,提出“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山西省太原五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检测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山西省太原五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检测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太原五中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检测高二历史(文)出题人、颉全宁(2015.4)第I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计40分。

在每道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表所列内容是一学习小组研究中国某省区域历史时写下的关键词,这个省份是青铜时代的杰出代表古代货币形制改革的推动者民主革命的诱导因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A.安徽 B.四川C.陕西D.河南2. “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

”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但却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

下列各项,能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史实的是A.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B.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C.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D.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3. 《雅典政制》有这样的记载:有一次,一个名叫吕锡马库斯的人犯有死罪,行刑吏准备执行。

在他正坐着等死的时候,优美里德斯救了他。

优美里德斯依据法律提出,公民未经陪审法庭判决不得处死。

到了陪审法庭举行审理的时候,吕锡马库斯被判处罪名不成立,得以免罪,于是他得到了“鼓槌下人”(即免于刑杖之人)的绰号。

这一记载侧面反映出陪审法庭是当时雅典的A.最高权力机关B.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C.最高行政机关D.最高立法机关4.史学家认为,管仲在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是一次根本性的重大变革。

主要是因为它A.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B.维护了周礼的权威C.保障了平民利益不受侵害D.争取了民众的支持5.《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6.北魏孝文帝曾对一项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如身之使手,干之千条。

”这项措施是A.均田制B.三长制C.俸禄制D.迁都洛阳7.《资治通鉴》载,公元496年,“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

山西省太原市高三历史12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山西省太原市高三历史12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山西大学附中2012—2013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12月)月考历史试题(时间:100分钟;内容: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32题,总48分)1、《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A.周公辅政B.官僚政治C.封邦建国D.家国一体2、《吕氏春秋》记载:“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材料说明A.旧有生产关系遭到破坏B.社会局势的动荡不安C.群众生产积极性的提高D.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3、《孟子》中记述“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

这反映了A.当时人们追逐名利B.当时农业的发展C.当时商业的发展D.当时注重文化娱乐4、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据此判断,作者认为A.科举制已失去其应有的公平性B.科举制需要大力变革C.朝廷已经无可救药D.当时世人不学无术5、有人认为:“朱子之所为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两方面。

”下列观点最能体现上述含义的是A.“仁”B.“正君心”C.“格物致知”D.“存天理,灭人欲”6、北京故宫“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写道:“军机处一日日程……接近(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C.奉旨笔录,上传下达D.陪读陪写,赋诗作画7、中国古代王朝的后宫中有“母以子贵”与“子以母贵”两种现象:前者是母亲因儿子地位尊贵而显贵,后者则是儿子因母亲受宠而地位显贵。

这可以说明中国古代A.皇位继承的标准不尽相同B.重男轻女的观念有重大变化C.妇女的社会地位有时会很高D.皇帝个人的倾向不会变化8、在雅典,每一个能够实际完全享有参政的公民必须要服兵役,保卫自己的城邦,而对当时要靠自备武器和粮食的战士来说,就一定要有购买能力……赫尔俄德曾经说过:“假若没有充足的粮食存结起来,……那么,你就不要参加公民大会,听取法庭诉讼。

2010-2023历年山西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卷(带解析)

2010-2023历年山西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卷(带解析)

2010-2023历年山西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卷(带解析)第1卷一.参考题库(共18题)1.学习历史,依据一定的视角观察整理历史脉络很重要。

这是一位学者整理中国明清时期时代特征的书稿提纲。

(1)请你依据他的思路补足空缺部分。

(6分)工业文明的兴起·原工业化时期亚欧诸农业文明的嬗变一.明清时期中华文明的新变化1.生产新变化(1)农业:新农作物引进农业种植技术提高(2)手工业:纺织:棉纺织业取代桑蚕之业成为主要的家庭副业2.商品经济的发达:(1)市场网络的形成和全国性统一市场的构建(2)以日常消费品为大宗商品的长途贩运发达(3)①(4)②(5)③3.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1)手工业:④(2)农业资本主义因素出现4.专制主义的统治:君主摆脱相权的纠葛,罢免官僚机构之首的宰相5.知识分子的新动向:从学术批判向政治批判转变,形成党、社6.城市居民运动:明:反对矿监矿税使的斗争清:苏州纺织工人罢工7.新思想的出现:经济:⑤政治:⑥二.伊斯兰文明的扩展(2)请为他提出一条修改意见并简述理由。

(6分)2.城邦在实质上是一种特权组织,公民是“属于城邦的人”。

城邦在公民心目中如神物一般。

公民们赋予它绝对的政治、宗教和伦理权威,能够全面地支配和干预个人生活。

希腊的这种城邦公民工具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城邦是维护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B.城邦政治实质是贵族政治C.城邦借神权对公民实施精神控制D.城邦对公民利益严重漠视3.有学者指出:“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这种怪相被打破得益于A.责任内阁制的正式形成B.两党制的充分发展C.1832年议会改革的实施D.英国宪章运动的推动4.“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

山西省太原五中度高三历史下学期阶段检测(校二模)试题

山西省太原五中度高三历史下学期阶段检测(校二模)试题

太原五中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检测高三历史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24.《春秋左传》中有一段关于宗法制的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

年钧以德,德钧以卜。

”(无适:没有嫡子。

钧:均等。

)这段记载说明A.宗法制下都是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 B.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C.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 D.贤德是宗法制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25.“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26.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

”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A.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B.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导致了地方割据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27.世情小说是以社会现实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为题材,刻画种种世态人情的小说。

《醒世姻缘传》全书100回,前23回描写前世姻缘,23回以后重点写今世姻缘。

小说以一个人生业果、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为线索。

这部小说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A.婚姻自主日渐流行B.三纲五常日益强化C.爱情至上观念流行D.佛教观念影响很大28.1896年初,御史王鹏运建议清廷“特谕天下,凡有矿之地,一律准民招商集股,呈请开采,地方官认真保护,不得阻挠”。

山西省太原五中2014届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山西省太原五中2014届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太原五中2013—2014年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5月)高三历史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

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候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候,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材料主要说明了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B.诸候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D.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25。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朱熹注为:“无为而治者,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

"材料表明孔子A.最早提出“无为而治’’思想B.希望统治阶级以德治民C.主张统治者应推行以法治国D.主张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26.唐宪宗时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计天下方镇48道,申报户数224万有余(很多藩镇未报户口).其中所谓“东南纳税八道”,其户数已占到全国申报户数58.3%。

这表明A.南方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B.中国经济重心在唐朝完成南移C.京杭大运河成为朝廷的生命线D.唐朝时中原人口大量向南迁移27.明代以前的王朝大多遵循“君使臣以礼,臣使君以忠",明初则有廷杖之法“殿陛行杖,习为故事”,重者立毙,轻者杖毕仍督催照常工作,且有臣僚在节日朝贺时被“朝服予杖”,史谓“公卿之辱,前所未有”。

这一变化反映出,明代A.内阁行政中枢地位遭受冲击B.传统君臣等级观念已经颠覆C.君主专制制度有了新的发展D.严刑峻法、重典御下现象普遍28.欧阳修注意到地方政府中的腐败风气、“枉直乖错";张载在本乡“以礼化俗”;吕大钧兄弟在蓝田建立“乡约”;范仲淹创立“义庄”.这些举措体现了儒家传统思想所追求的A。

通过道德自觉建立和谐的人间秩B.通过克服私欲、回复良知成为圣贤C.进行内心反省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D.注重气节以理统情凸显人性的庄严29.1872年,近代实业家陈启沅在广东简村乡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从前,遂获厚利。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某某省某某市第五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指:A.英国的船坚炮利 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C.中国的闭关锁国 D.西方列强加紧扩X【答案】B考点:鸦片战争的背景。

解决本题需要明确鸦片战争前世界的整体背景,结合背景来分析出正确的答案。

鸦片战争前世界发展的潮流是工业文明,所以答案选择B项。

2.《中英某某条约》附件规定:“向来各外国商人止准在某某一港口贸易,上年在江南曾经议明,如蒙大皇帝恩准西洋各外国商人一体赴某某、某某、某某、某某四港口贸易,英国毫无靳惜,但各国既与英人无异,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某某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

”英国据此取得了新权益是:A.四口开埠通商 B.某某贸易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领事裁判权【答案】C考点:片面最惠国待遇。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西洋各外国商人一体赴某某、某某、某某、某某四港口贸易”“各国既与英人无异,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某某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中可以看出这是有关贸易的特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项特权应该是片面最惠国待遇;D项是司法特权;AB项是早已取得的。

所以答案选C。

3.下表为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英国棉纺织品的消费量,据此分析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A.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B.在中国投资设厂C.进一步控制清政府D.从中国获取廉价原料【答案】A考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从图示可以看出,中国的消费量还不如一个小国,因此英法等国要求扩大通商口岸的数量,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故选A.4.朱维铮在《重读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

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三历史2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三历史2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山西省太原五中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2月)高三历史能力测试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有一段关于秦朝的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

”下列对题目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是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25.某学者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旨趣是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

那么如果要“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下列主张与之相符合的是A.老庄道家的“乘物游心,亲近自然” B.孔孟儒家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C.韩非法家的“抱法处势,道法者治” D.墨家的“兼爱非攻,上同而不下比”26.“自板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育之普及,相辅相成。

当时尤有一事可注意者,即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

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

”南北这一反差折射出A.南方印刷技术更为发达 B.北方士人耻于科举致仕C.中国文化重心南移态势 D.门阀土族退出政治舞台27.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将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独立出来,同时要求“一岁用度及郊祀大费,皆编制定式”。

这一措施体现了王安石A.将整顿吏治作为变法中心 B.借变法之机剥夺了三司财权C.以积极节流作为理财思路 D.重视财政运行机制改革28.《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

……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

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

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29.从考古发掘和古典作家提供的材料来看,雅典公民大会日常例会的出席人数不过占公民总数的四或五分之一。

山西省太原五中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含解析)人民版

山西省太原五中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含解析)人民版

太原五中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高三历史测试24.著名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中国史如一首诗,西洋史如一本剧。

一本剧之各幕,均有其截然不同之变化。

诗则只在和谐节奏中转移到新阶段,令人不可划分……西洋史正如几幕精彩的硬地网球赛,中国史则直是一片琴韵悠扬也。

”这表明他认为A.中国文化常在和平中得延续性发展B.中西文化内涵有着根的不同C.中国古代文化以诗词为主,艺术欠缺D.西方文化时断时续,带神秘色彩【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中国史如一首诗……诗则只在和谐节奏中转移到新阶段,令人不可划分……中国史则直是一片琴韵悠扬也。

”能够说明作者认为中国历史发展具有持续不断性,从而构成了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而对比中西历史发展进程则可以看出西方历史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具有持续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所以答案选A,B项材料无法直接体现, C D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25.《吕氏春秋·乐成》记载:“邺有圣令,时为史公。

决漳水,灌邺旁,终古斥卤,生之稻粱。

”右图中与材料有关的水利工程位于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决漳水,灌邺旁,终古斥卤,生之稻粱”说明该水利工程修建在漳水附近,即是战国时代魏国修筑的引漳十二渠,结合所学可知漳水在今天河北省境内,结合材料中地图所示地理位置特征可知答案选③,故答案选C,A应该是都江堰,B是秦国的郑国渠,D项是应该是吴国修筑的水力工程。

26.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欧文忠《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

’”材料中表述的绘画及其特点是A.文人画,注重写意 B.山水画,重视写实C.花鸟画,浓墨重彩 D.人物画,以形写神【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说明了文人画注重写意,即情感和意境的表达,所以答案选A,B C D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合。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太原五中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高三阶段检测(校二模) (1)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太原五中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高三阶段检测(校二模) (1)

太原五中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检测高三历史命题、校对:秦玲爱、张琦、张玉宝、张翊君考试时间:2015.5.26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24.《春秋左传》中有一段关于宗法制的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

年钧以德,德钧以卜。

”(无适:没有嫡子。

钧:均等。

)这段记载说明A.宗法制下都是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 B.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C.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 D.贤德是宗法制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答案】C考点:宗法制度。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材料信息表明,王如果没有嫡子,就选择立年长的,如果年龄相当,那就选择品德修养高的,品德修养也相当的话,那就用占卜来决定。

这说明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

所以答案选C。

25.“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答案】D考点:三省六部制。

结合材料中给定的“史实”“史论”“史识”可以判断出A B两项是基本历史事实,即“史实”,C项是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评价,属于“史论”,D项站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运行的高度对唐代三省六部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的地位得出的科学结论,所以属于“史识”,故选D。

26.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原五中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12月)高三历史(文)第Ⅰ卷(选择题,共计45分)一.本卷30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

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

”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A.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C.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D.通过刺史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2.“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下列史料与“此制”直接相关的是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C.“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3. 魏源在论及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时说,“三代用人,士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公之大者……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士族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至宋、明而始尽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其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

对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三代的用人制度是世袭的 B.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C.宋明时期的用人制度是相对公正的 D.后世用人以公开始于宋明时期4.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于是明仁宗决定对南北士子分榜录取:“科举之士须南、北兼收……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

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平衡南北政治势力B.保证区域公正性C.笼络北方知识分子D.维护国家稳定性5. 明末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者莫如今日。

”反映出明末内阁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6. 根据罗马法,若要使物品交易成功,就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

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法A.强调保护私有财产 B.极力维护贵族的特权C.有利于调解贸易纠纷 D.体现了注重形式和程序化的特征7.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A.①②B.②③C.①④D. ③8. 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

”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C.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D.五国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9. 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央委员会也缺乏知识,这是罢工失败的原因……大家确信中国有实行国民革命运动的必要,但是究竟应当怎样为中国革命运动工作的问题上,我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有的还反对加入国民党。

”陈独秀意在强调A.国民革命的必要性B.领导工人运动C.对国民党进行妥协D.国共合作的必要性10. 1948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说:“国民党内弥漫腐化和反动势力,已是尽人皆知……我现在主要担心的是通过对他们(民盟等民主力量)的鲁莽迫害,政府将进一步使自己丧失名誉。

”材料表明其实际对华立场是A.仍然不放弃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B.开始倾向于建立民主联合政府C.建议美国政府放弃对国民党的支持 D.希望由其他党派来取代国民党11. 龚自珍在担任礼部主客司主事时曾说:“我朝藩服分二类,其朝贡之事……自朝鲜至琉球,贡有额有期,朝有期。

西洋诸国,贡无定额,无定期。

”龚自珍的表述,反映了当时的士大夫A.天下观念开始受到西洋诸国的冲击 B.逐渐看清西洋诸国来华朝贡的实质C.对西洋诸国不定期来朝贡心存不满 D.仍满足于“天下一统”的政治理想12. 底特律被《福布斯》杂志评为2012年美国最悲惨城市。

曾经有200万人口的底特律,现在只剩下70万人口。

你认为底特律的衰败对它所在的密歇根州在政治方面可能产生的最直接的影响是A.总统候选人的产生 B.参议员席位分配C.最高法院大法官人选的产生 D.众议员席位分配13. 《威廉二世》一书描述道:“他(威廉二世)冲动鲁莽的性格,以及在对待问题或别人时显出傲慢的态度……(这一)性格肯定造成他的施政弊病,例如革退俾斯麦的事件。

”这些描述从侧面反映了A.领袖的个人素质决定国家的施政效果B.君主立宪制之下,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矛盾难以调和C.德国的代议制不够成熟与完善 D.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得以保存14. 列宁《四月提纲》出现后,普列汉诺夫评价为“梦话”,并称“俄国的历史还没有磨出能烤制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

这表明A.他正确地分析了俄国的社会矛盾B.他为俄国革命实现向第二阶段过渡指明方向C.他认为俄国现阶段的任务是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他认为俄国还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条件15.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提出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

1923年6月《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提出根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

党的方针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国内政治形势发生变化 B.严格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C.孙中山同意与中共合作 D.认识到统一战线的必要性16. 中日关系一直是中国人关注的重要对象之一,80年前,戴季陶所著的《日本论》中写到:“‘中国’这个题目上,日本人也不晓得放到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百次,装在试管里化验了几千百次。

我们中国人却只是一味地排斥反对,再不肯做研究功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这真叫做‘思想上闭关自守’‘智识上的义和团’了。

”这句话主要体现了作者A.希望中国人最大限度地去亲近日本B.认为日本人比中国人在对待对方上更明智C.主张对日本加深了解,进行研究,做到知己知彼D.认为义和团运动是思想上的闭关自守17. 据《礼记·月令》载:“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

”《礼记·王制》中还说,如有人挟“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这种指导思想对手工业生产实践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政府轻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 B.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无法扩大C.手工业产品的质量难以提高 D.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18. 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并未普及,但汉武帝执政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

这是因为A.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 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推动C.水力鼓风冶铁工具的发明 D.小农经济的高度繁荣19. 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

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

”因此,他把自己创业的纱厂命名为“大生”。

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C.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D.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20. 下表为19世纪期间世界部分城市人口(以千为单位)的统计表,它反映出的历史B.世界各地城市化的进程是不均衡的C.城市在国家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D.各地城市人口的差距,反映出表中欧美国家已实现了工业化21. 美国学者雷麦曾经说过:“除了铁路以外,就没有一种其他近代的经济设备输入中国以后,能够产生这样伟大的影响。

”由于种种原因,建国以前中国的铁路建设举步维艰,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下列情形中最有可能发生的是A.1860年,在吴淞口的外国商人乘坐火车到上海洽谈生意B.1885年,李鸿章创办的开平煤矿通过铁路把煤矿石运送到胥各庄C.1915年,西南的护国军在四川铁路沿线与北洋军展开激战D.1925年,孙中山乘坐国产蒸汽机车来到北京22. 1932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纽芬兰、印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在渥太华召开帝国经济会议,签订了11个双边协定,制定了帝国特惠制。

其主要内容是: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

这表明英国A.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B.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以度过经济危机C.希望通过经济手段增强英联邦的政治向心力D.认识到了只有放弃贸易保护、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23. 约翰尼夫在《战争与人类进步》写到:“从1785年到1824年,经历着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年历史中,恐怕从来未有过这样巨大的革命”。

这场革命给英国带来的变化有A.自由主义开始盛行 B.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C.垄断组织开始出现 D.“日不落”帝国的建立24.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写道:“为了调节消费倾向和投资诱导,使之互相适应,政府机能必须扩大。

……因为它不仅是避免现行经济形态全部毁灭唯一可行的办法,而且也是个人积极性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

”上述理论的提出 A.表明美国告别了“自由放任”的政策B.促进了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C.指导西方国家走出了经济滞涨的局面D.强调了政府要充当“守夜人”的角色25. 20世纪初,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和威尔逊先后都进行了一些改革,对40多家公司提起诉讼。

牛肉托拉斯、石油托拉斯和烟草托拉斯在司法部的起诉之下被迫解散,政府通过宪法对垄断进行限制的原则也由此被确立起来。

有学者认为这场被称之为“进步运动”的改革“平衡了资本主义的效率与社会主义的公平这两大制度功能”。

上述材料说明A.美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始终很强大 B.社会主义深刻影响资本主义制度C.垄断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制度调节 D.工业化实现推动美国民主化进程26. 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这表明他A.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 B.指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C.探索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途径 D.肯定了应对战争局势的新措施27. 在1952年10月召开的苏共十九大上,苏联领导人对当时经济存在的问题做了相当广泛的披露:如指出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现有可能性还远未加以充分利用,许多企业没有很好完成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计划;企业经营不善,原材料、燃料、电力、工具等严重浪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