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热点串讲篇 第5讲 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学案
双轮驱动,分类备考 课件-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列表验证“输出”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社会生活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
列表验证“输出”
夏商周 春秋 战国 秦朝 西汉前 西汉中 东汉时
时期 时期 时期
期
后期 期
政治
经济
思想 文化
社会 生活
画图验证“输出”
核心素养背景下知识观的转变
旧知识观(陈述性)
新知识观(程序性)
把知识看做动态的、过程性的,是对开放的、复杂多
将知识领域分解为各门学科分别 加以研究
合性”的,即认识主体的情感态度、认知特点、个性 特征等因素会同时影响认识过程,因此,强调知识的 整体性、综合性,强调各类知识之间的内在的有机联
系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核心素养下的知识观有两个特点: (1)不是零碎的知识和技能,而是结构化的; (2)不是背诵或灌输得来的,而是在真实的情境中互 动习得的。
将知识看做静态的、结论性的 变的现实的解释,而不是对封闭的、稳定的意义系统
的客观反映
认为知识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 绝对性
同时强调知识的主观性、个体性和相对性,即对学习 者的依存性,把“知者”与“被知者”,即学习者和 学习的对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把知识的获得视为信息的接受 把知识理解为意义的建构
认为世界原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认识也是“复
2023届高三二轮备考策略
考试发生深刻的变化
20年前考试是检测有什么资源
知识
10年前考试基本不直接检测有什么资源,
主要考察这些资源怎么用
现在考试不仅考资源怎么用,
新情境中考察价值观指导下如何使用
能力 素养
中学备考和高考命题的对比
中学备考
高考命题
注重知识掌握和技能熟练
高中历史《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的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掌握其主要成就和影响。
(2)能够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产生的深刻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成果。
(2)运用比较法,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认识科技创新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2. 教学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其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的联系和区别。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背景。
(2)提问: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什么特点?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吗?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的影响。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性。
5. 课后作业:(1)请学生列举第三次科技革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请学生思考第三次科技革命对未来的影响,并结合自己的专业规划。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学习效果等方面的评价。
2. 同行评价:同行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评价。
3. 教学管理评价: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等方面的评价。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指导和调整教学策略。
2. 终结性评价:课后,教师可以通过作业、测试等形式评估学生对本次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科技创新对社会影响的思考。
活动课技术进步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3)课堂讲解:对重点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问;
(4)课堂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5)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科技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评价与反馈:
4.结合教材,讲解科技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布置以下任务:
1.让学生分组讨论教材中的案例,分析技术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案例,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技术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活动课技术进步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从古至今在科技领域的重要发明和创造,以及这些技术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理解近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历程,以及这些革命对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3.掌握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分析科技发展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4.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科技创新,关注科技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的学习内容,检验学生对技术进步与社会生活变化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教材,撰写一篇关于“古代科技发展对社会生活影响”的小论文,字数在800字左右。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科技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组织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科技发展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2)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十二 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
【考题试解】 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 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 位发生动摇,一些新设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 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 高。 ——据《外国教育史》 (1) 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这一思潮出现
一、三次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第一次工业革命:由手工到机器,提高了劳动生
产率,促进经济增长;资本家依靠收入、资本积累来
促进经济增长。
2.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科技为依托、以提高生产率
为手段、以垄断组织为组织形式的经济增长模式。
3.第三次科技革命:利用经济、科技、军事特别是
互联网技术等,促进经济全球化。
二、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
1. 古代科学技术的萌芽催生古代农业文明:应用数 学知识、天文、医学、四大发明等。欧洲处于“黑暗中 世纪”时,科技、经济、社会进步受到极大阻碍,四大 发明是近代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 条件。 2.近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引发工业文明:“日心说” 动摇了教会观念,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近代科学诞生; 一系列发明创造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 3.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迎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信息技 术、空间革命使人类社会日新月异,以信息革命为中心 的新科学革命带领人类迈向知识经济时代。
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思潮:人文主义。
背景:中世纪西欧教育长期被教会垄断; 中世纪后期资本主义萌芽;
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材料二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 (学制 )的重要内 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 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 癸卯学制 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份量仍 1904年颁布 很重 壬子癸丑学制 1912~1913年颁 取消读经讲经课 布 壬戊学制 1915年开始酝酿, 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1922年颁布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5讲西方工业文明的曙光__工场手工业时期学案
第5讲西方工业文明的曙光——工场手工业时期从新航路的开辟到工业革命前(15世纪末至18世纪60年代)是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也是人类从传统社会迈向近代社会的前奏。
1.政治上:英、美等国资产阶级逐渐建立起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2.经济上: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引发“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欧洲封建制度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并进一步拓展。
3.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批判封建思想,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欧洲近代科学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蕴含人文精神的文学艺术逐渐兴起。
阶段一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15~18世纪中期)1.新航路的开辟(1)背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出现“寻金热”;传播天主教的需要。
(2)过程:1487年,迪亚士抵达好望角;1497~1498年,达·伽马绕过非洲好望角到达印度;1492年,哥伦布抵达美洲;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3)影响:结束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早期殖民扩张(1)荷兰:17世纪中期,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商品贸易与殖民扩张并举。
(2)英国: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18世纪中期,通过七年战争打败法国,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3)影响:屠杀印第安人,贩卖黑奴,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世界市场得到拓展。
考法1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的影响[典例1] (2018·全国Ⅱ,33)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考题点评本题运用坐标图为载体考查近代欧洲的殖民扩张,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新课标)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热考题型热点 探究3 思想解放、科技教育与人类文明的进步教案
探究3 思想解放、科技教育与人类文明的进步【链接主干】1.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地位及其形成发展演变的特点。
2.近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当代儒学的现代价值。
3.近代中国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如新思潮萌发、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传播等。
4.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如希腊人文精神的起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等。
5.古代中国科技的辉煌与落伍、现代中国科技发展。
6.近现代西方的科技发展与创新,如近现代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相对论和量子论、现代信息技术等。
7.中国古代、近代教育的发展及特色;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阶段及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原因、特征及影响【史论拓展】不同时期儒学思想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1.儒家在古代社会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1)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
(2)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自我更新。
2.儒家近代以来逐渐边缘化的原因:(1)儒家属于农业社会的产物,它所反映的是古典精神,是农民意识。
因此,在以工业文明为追求的现代化时期,儒家只能退居边缘。
(2)现代民主政治和科学精神的传播和广泛的认同。
3.儒家逐渐现代化的原因:(1)儒家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今天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换言之,儒家是可以和现代社会相融的。
(2)从历史上看,儒家曾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进行自我更新,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3)可以用儒家价值理想的合理成分去化解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如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极端个人主义等。
【考题训练】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矛盾的。
认为应该拥护西方文化,甚至全盘西化,正因为如此,要“打倒孔家店”,甚至主张废除汉字,等等。
但即便是最激进的西化论者的陈独秀也规劝青年人要以孔子、墨子为榜样,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还将勤、俭、廉、洁等儒家思想信条视为“救国之要道”,为何如此?这是由儒家思想内容的两面性加上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形式的复杂性决定的。
《创新与科技发展》教案
《创新与科技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创新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理解创新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
3. 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趋势,为我国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内容1. 创新与科技发展的概述2. 创新的重要性3. 科技发展史上的创新案例4. 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与挑战5. 青少年如何参与科技创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创新与科技发展的关系,创新的重要性,科技发展史上的创新案例。
2. 教学难点:青少年如何参与科技创新,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创新与科技发展的概念、关系及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科技发展史上的创新案例,引导学生感受创新的力量。
3. 讨论法:让学生针对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与挑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4. 实践操作法: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科技发展史上的创新案例,引发学生对创新的兴趣。
2. 讲解创新与科技发展的概念、关系及重要性。
3. 分析科技发展史上的创新案例,让学生感受创新的力量。
4. 讨论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与挑战,引导学生思考青少年如何参与科技创新。
5. 总结课程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观看科技纪录片: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的历程,感受创新的魅力。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科技发展史上的创新案例,分享自己的感悟。
3. 学生演讲:鼓励学生就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与挑战发表自己的看法。
4. 科技创新竞赛: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锻炼实践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科技创新竞赛成果:评价学生在竞赛中的表现,鼓励创新精神。
八、教学资源1. 科技纪录片:用于展示科技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兴趣。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热点串讲篇 第5讲 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学案
第5讲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考题统计主题链接年份·考题分值考查角度知识点2017·Ⅱ卷·T4212分从钟表的功能演变考查中西方古今科技的发展及意义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近代自然科学;西方三次工业革命(1)古代中国科技的辉煌与落伍。
(2)新中国的科技创新(两弹一星、东方魔稻、银河系列计算机、“神舟”飞船等)以及形成的航天精神。
(3)近现代西方的科技发展与创新(近现代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相对论和量子论、现代信息技术等)。
(4)中国古代、近代教育的发展及特色;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阶段及特征。
2015·Ⅰ卷·T4112分从生产力发展角度考查近现代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近代两次工业革命;现代信息技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014·Ⅰ卷·T4025分从中外对比角度考查古代中国、近代西方科技不同特点及原因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经典力学、近代科学技术考向一中西科技发展的特点、成因及影响1.古代中国科技与近代西方科技的不同特征及原因项目古代中国近代西方关注人,以农业科技为主,关注自然,崇尚理性,思维模式是2.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1)古代科学技术的萌芽催生古代农业文明:应用数学知识、天文、医学、四大发明等。
欧洲处于“黑暗中世纪”时,科技、经济、社会进步受到极大阻碍,四大发明是近代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前提和条件。
(2)近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引发工业文明:日心说动摇了教会观念,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近代科学诞生;一系列发明创造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
(3)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迎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信息技术、空间革命使人类社会日新月异,以信息革命为中心的新科学革命带领人类迈向知识经济时代。
[押题1] (2018·陕西渭南调研)(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皇家学会是从培根的实验哲学的追随者们成立的一个非正式社团发展而成的。
高中历史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第二册教案讲义: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答案在最后)课程标准学法指导1.认识智能技术的出现对改变人们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意义。
2.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1.通过了解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特别是智能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了解其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
2.深刻认识生产力的发展对生产关系的变革的推动作用,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的理解,增强唯物史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走进教材知识点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1.概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在________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下,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等方面的技术迅速发展。
2.主要成就(1)电子计算机与网络①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________”的出现,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
②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起军用网络,后演化为互联网,并于20世纪90年代实现________。
(2)人工智能技术概念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________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开端20世纪50年代机器模拟智能被________科学家提上日程发展人工智能已涵盖机器人制造、语音及图像识别、________处理等领域应用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手、________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大量应用典例出现了“无人仓库”“________”“无人车间”乃至“________”影响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3)航天技术开端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____________突出成就航天技术服务于军事部门与________;研发出多种类型的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大量航天器,建立地球测控网影响作为新兴的尖端科技,航天技术对________与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4)海洋技术开创美国是世界上最先进行________的国家成就①20世纪60年代,美国深潜器曾在水下数千米处发现了海洋________,并且首次潜入世界大洋中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②1997年,中国深潜________成功潜入水下6000米处,标志着中国海洋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③2020年中国的“________”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5)新材料技术地位应用范围广泛,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应用高分子材料、________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新材料被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中知识点二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1.社会生产(1)生产力:计算机与________技术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1.回顾近现代科技发展的历史脉络,强调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系统讲解现代科技进步的主要成就,如互联网、智能手机、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以及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具体影响。
3.分析科技进步背后的驱动因素,如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市场需求等,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阐述。
4.引导学生思考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正反两方面影响,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掌握了近现代科技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可能仍存在理解不够深入、系统的问题。此外,学生在分析科技进步对社会的影响时,可能缺乏全面、多角度的思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启发。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1.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科技现象入手,探究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具体影响。
-利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科技进步的内在规律和外部条件。
-创设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
2.教学策略: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基础知识入手,逐步拓展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未来展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科技领域,如互联网、生物技术等,进行深入研究。
2.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选择的科技领域在近现代有哪些重大突破?
-这些突破如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思维方式?
-科技进步在所选领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正面和负面影响?
3.每个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2.激发学生对国家科技创新事业的关注和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通过学习我国在现代科技领域的辉煌成就,引导学生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发展历史论述题
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发展历史论述题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从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科技创新对社会的巨大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人民生活和推动社会进步。
科技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过去的农业社会,人们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进行生产活动,生产效率非常低下。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明了各种机械设备,如犁、耙、镰刀等,这些设备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科技还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
在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纺织机等先进设备的发明,使得生产效率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更是让全球范围内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例如,中国的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通过互联网技术,为全球范围内的企业提供了高效的物流、支付等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全球贸易的效率。
科技创新改善了人民生活。
科技创新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例如,交通工具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更快速地到达目的地,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通信技术的进步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科技创新还为人们的医疗、教育等方面提供了便利。
如今,中国的医疗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许多疾病的治疗方法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
教育方面,网络教育的普及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
科技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
科技创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例如,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能源危机提供了可能,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则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智能化解决方案,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科技创新还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例如,中国科学家在抗击新冠病毒的过程中,通过科技创新成功研发出了疫苗,为全球抗击疫情作出了巨大贡献。
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历史文化史专题复习科技的创新与人类社会的进步.docx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教案历史文化史专题复习:科技的创新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历史文化史专题复习:科技的创新与人类社会的进步一、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进步1、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略)(1)古代中国的天文历法(2)古代中国的数学成就(3)古代中国的医学成就(4)古代中国的农学、地学及物理学成就2、以四大发明的代表的古代中国科技成就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1)造纸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西汉时期我国就有了纸。
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实现了人类书写材料的伟大革命。
4世纪时,造纸术东传朝鲜、日本,8世纪时传到西亚,后来经阿拉伯传到非洲、欧洲。
造纸术的发明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为欧洲人文主义等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2)印刷术:在隋唐时期,我国就出现了佛经等雕版印刷品。
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印刷术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埃及和欧洲。
欧洲人使用活字印刷比中国晚了400年左右。
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印刷术连同造纸术对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起了关键性作用,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以及欧洲社会的进步与世界文明的发展。
(3)指南针:战国时,我国就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示方向的工具——司南。
后来,人们又用磁针指南,制成指南针。
到北宋时期,指南针被运用到航海事业。
南宋时期,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条件。
(4)火药:在唐中期的有关书籍中,已有配制火药的配方,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北宋时期,战争中广泛使用火药与火药武器,南宋时发明管形火器“突火枪”等,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到了元朝,火药和火药武器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也推动了欧洲采矿业和冶金业的发展。
以上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科技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与实践精神,对世界文明的演进尤其是对人类社会由古代到近代社会的转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初中历史教案现代科技的创新与应用揭示科技对社会的改变和进步
初中历史教案现代科技的创新与应用揭示科技对社会的改变和进步初中历史教案:现代科技的创新与应用揭示科技对社会的改变和进步一、引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在社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结构。
本教案将重点讲解现代科技的创新与应用,探究科技对社会的改变和进步。
二、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1. 科技创新的概念及重要性- 科技创新指的是通过引入新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来改进和提高现有产品、服务或生产过程。
- 科技创新对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它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并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2. 科技创新对农业的影响- 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应用,如现代化的农机具、育种技术和农药的研发,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 农业科技的创新还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减轻了他们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3. 科技创新对工业的影响- 先进的制造技术和自动化设备的引入,提高了生产效率,并降低了生产成本。
- 科技创新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满足了不断增长的需求。
4. 科技创新对交通的影响- 交通工具的创新与应用,如汽车、高铁和飞机的发展,缩短了人们的出行时间,扩大了交通网络的覆盖范围。
- 交通科技的创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促进了商业活动的发展,加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5. 科技创新对通信的影响- 通信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如移动电话、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实现了即时沟通,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 通信科技的创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加速了信息时代的到来,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
6. 科技创新对医疗的影响- 医疗科技的创新和应用,如医学影像技术和新药研发,提高了医疗水平,缓解了疾病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 医疗科技的创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延长了寿命,并为解决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总结现代科技的创新与应用对社会的改变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初中历史教案 现代科技的创新与应用 揭示科技对社会的改变和进步
初中历史教案现代科技的创新与应用揭示科技对社会的改变和进步初中历史教案:现代科技的创新与应用,揭示科技对社会的改变和进步Ⅰ. 导入部分科技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驱动力。
现代科技的创新和应用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和高效。
本节课将着重探讨现代科技的创新与应用,以及科技对社会的改变和进步。
Ⅱ. 探究部分1. 科技创新的背景了解科技创新的背景,例如发明电力、蒸汽机、计算机等对社会的影响。
2. 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分析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如提高效率、节约资源、改善医疗等方面的影响。
3. 科技创新的领域探讨现代科技创新的领域,包括通讯、交通、医疗、能源等方面的创新。
4. 科技应用的案例通过具体案例,讲解现代科技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智能手机、高速铁路、人工智能等。
5. 科技对社会的改变和进步揭示科技对社会的改变和进步,包括工业革命对传统手工业的冲击、互联网对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等。
6. 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强调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发展,而社会需求也促进科技创新。
Ⅲ. 实践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就一个科技创新案例进行讨论,并就其对社会的影响展开思考。
2. 科技创新调研要求学生选择一个领域,对该领域中的一项科技创新进行调研,并撰写相关报告。
3. 现代科技展示鼓励学生自己制作一些现代科技产品模型,并进行展示。
学生可以利用PPT、海报等形式展示。
Ⅳ. 拓展延伸1. 探究现代科技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影响。
2. 分析科技创新对环境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3. 研究科技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应用,如气候变化、人口问题等。
Ⅴ. 总结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现代科技的创新与应用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和进步。
科技创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而社会的需求也促进了科技的创新。
我们应该关注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科技的发展中去,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现代科技的创新与应用对我们生活的巨大影响。
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三历史 热点专题复习:科技发展史 教案
【教材分析】这是一节高三的三轮复习课。
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世博会,将成为2011年高考的热点。
而近年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
而科技的发展又反映了社会不同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综合国力的发展状况。
本课以上海世博会为热点切入,贯通古今,关联中外,整合科技发展历程的相关史实:中国古代科技,世界近现代科技和新中国科技。
【学情分析】1、学识基础:学生在高三的前两轮复习中,已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
但对史实掌握不够全面,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相关的材料。
2、学习能力:已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但在解题时不注重条理化、要点化,不是太熟练地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构思】从古今中外科技发展历程中把握主旨,突出主题:即围绕科技的发展,把握科技是人类文明演进的推动力,突出科技的创新是大国兴衰的关键这一主题。
【重点与难点】重点——把科技的发展历程与相关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有效整合。
难点——提高原因类问答题的解题能力: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用辩证史观、文明史观看待历史发展。
【课后反思】每一次参加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都使我历史教学专业技能得到提升。
现总结如下:1、如何设计高三的复习课?这是一节高三的热点复习课,应该把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还是解题的基本能力的提升上?这个问题从备课开始就一直困扰着我。
经过试教,科组老师给了我很多、很好的意见。
基本上形成了这样一个流程:热点切入——考点回归——理解内化——高考靶场——小结感悟。
重点放在理解内化和高考靶场两个环节上。
在正式上课时,我先用一段上海世博会的视频引入科技史,然后采用了填空题的形式回归考点,用了5分钟的时间快速检测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情况,学生几乎都能全部掌握。
在这之后,我把课堂的较多时间放在知识迁移方面,尤其是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综合国力的关联上。
设计练习时,也紧扣科技与这几方面的关联,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要注意多角度、全方位地去想,答题时也要注意要点化。
2022新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学案热点4科技强国创新圆梦
2022新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学案热点4科技强国创新圆梦热点解读知识链接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1.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
北宋时平民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
3.火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了火药。
唐末,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宋朝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4.指南针: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了“司南”。
后来制成指南针。
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科技成就1.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2.“文化大革命”时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银河-Ⅰ号。
2003年“神舟五号”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22年,我国研制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获得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项。
三、近代欧洲自然科学取得巨大成就1.牛顿力学体系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
2.电流的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是19世纪电磁学的辉煌成就,它为人类开启电力时代的大门创造了条件。
3.17世纪早期血液循环学说的建立成为现代生理学的起点,细胞学说和进化论成为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生物学的两大成就。
4.19世纪末电子和元素放射性的发现,打开了原子的大门,使人们的认识得以深入到微观世界。
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提出成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是促成20世纪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理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资料专题
第5讲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
考向一中西科技发展的特点、成因及影响
1.古代中国科技与近代西方科技的不同特征及原因
2.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1)古代科学技术的萌芽催生古代农业文明:应用数学知识、天文、医学、四大发明等。
欧洲处于“黑暗中世纪”时,科技、经济、社会进步受到极大阻碍,四大发明是近代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前提和条件。
(2)近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引发工业文明:日心说动摇了教会观念,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近代科学诞生;一系列发明创造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
(3)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迎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信息技术、空间革命使人类社会日新月异,以信息革命为中心的新科学革命带领人类迈向知识经济时代。
[押题1] (2018·陕西渭南调研)(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皇家学会是从培根的实验哲学的追随者们成立的一个非正式社团发展而成的。
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的成立,被视为英国科学体制化的标志。
1666年,法国皇家科学院由法国政府批准成立,以皇家名义招聘全国优秀科学家到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并给以薪俸。
这一模式对后来其他国家的科学体制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英国皇家学会虽然冠以“皇家”之名,实为自主的民间组织。
起初英国皇家学会的科学家会员仅分布在少数几个专业上。
从17世纪60年代到18世纪30年代,医师会员的比重一直居于半数以上,始终保持在 55%左右。
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化学家、工程专家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加,地质学家可谓异军突起,到19世纪60年代已成为仅次于医师的第二大群体。
——摘编自徐飞《英国皇家学会发展规律及其启示》材料二中国在洋务时期有了科学体制化的最早萌芽。
从甲午战争到民国初年,伴随着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改良,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壮大,成立了许多的科学社团,从而促进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辛亥革命后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科学家团体也同时产生,并成立了相关的科技学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科学社。
1915年,从美国学成归来的许多有识青年提出并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
中国科学社在体制上效仿英国,它也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共同体。
1928 年,中央研究院宣告正式成立。
中央研究院从模式上属于法式。
它是中央政府主办的全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
科研机构的建立,科研人才的增多,科学家的职业化和科学共同体的出现等,表明了中央研究院时期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了科学体制化。
——摘编自帅娜《中国近代科学体制化的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专业构成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西科学体制化的异同,并简要说明近代中西科技体制化对中国当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启示。
(17分)
答案(1)变化:从医师占比重半数以上到化学家、工程专家比重上升,尤其是地质学家地位上升快。
原因:17世纪中叶时,生物学发展迅速,医药学科技在近代科学形成时期地位发展迅速;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发展,特别是石油工业的发展迅速。
(2)相同:两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都处在资产阶级革命前后;民众科技意识的增强;统治者的组织和领导;新式人才的支持;科学团体的涌现;启蒙运动的推动。
不同:西方科技体制化形成时间远远早于中国;英国科技体制化形成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而中国面临民族危机;英国的科学体制化多是本土,中国最初学习英国的分散性体制,最终转变为法国式集中型体制。
启示:科学体制化是科学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加强科技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国家的干预和调控是中国科技体制化的制度保障;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考向二近代以来西方科技发展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1.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第一次工业革命:由手工到机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资本家依靠收入、资本积累来促进经济增长。
(2)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科技为依托、以提高生产率为手段、以垄断组织为组织形式的经济增长模式。
(3)第三次科技革命:利用经济、科技、军事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等,促进经济全球化。
2.近代以来主要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1)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第一次理论大综合;力学和天文学在理论上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并且在科学实验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验证(如发现海王星的依据);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向前发展,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机器生产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2)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有力地挑战了神创论,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使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所揭示的关于生命自然界辩证发展的规律,不仅结束了生物学中物种不变论的统治,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产生了巨大震动,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3)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论:相对论指出了时间、空间和物体的质量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随着物体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绝对化的思维,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
(4)量子论是研究微观世界粒子运动规律的科学。
量子论对化学、生物学、医学、考古学、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等科学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带来了许多划时代的技术创新,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5)蒸汽机的发明和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推动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
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生活结构也发生了巨变,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把人类带进了万家灯火、通讯便捷的新世界,人们生活更加舒适、多彩。
(6)第三次科技革命: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一场科技革命,导致了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成为全球化时代技术特征。
[押题2]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科学史研究者认为:一个国家的重大科学成果数如果超过了同期全世界重大科学成果总数的25%,则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其持续的时间称作为科学兴盛期。
下列图片是研究者根据统计数据制作,它揭示了科技中心与社会革命、产业革命的关系。
——据周程《科学中心转移的数理分析》运用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图示中两个要素进行论证;也可以对该问题进行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2分)
解析本题解答需要对材料归纳观点,并加以论证;首先是要求从材料中提炼观点,即要求阐述科技中心与社会革命、产业革命的关系,可以结合图片,得出社会革命推动科技中心的转移,科技中心带动产业革命的出现,也可以从第二幅图片中美国的科技中心与产业革命并不一致得出“社会革命、产业革命与成为科技中心形成有一定联系,但并不完全同步”的观点,还可以独立提出科技中心与科学家有关的观点;其次要求论证,第一个观点可以选取英国为代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英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好的政治环境,推动了英国科技中心的出现,科技的发展又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强大的工业国家;第二个观点可以以美国为例,方法一样;第三个观点则需要选取两个或以上国家,比如美国、英国、法国等。
答案观点一:社会革命推动科技中心转移,科技中心转移带动产业革命出现。
观点二:社会革命、产业革命与成为科技中心形成有一定联系,但并不完全同步。
观点三:科技中心的形成主要是与一批有创新力和影响力巨大的科学家有关。
(观点3分。
论证探讨如果就图示内容进行,必须涉及到两个方面,如观点一、二,至少要以一个国家为例,9分;如果补充,可将观点一二三结合,9分;如果独立提出,如观点三,至少要以两个国家为例,9分)
考向三从科技发展与教育的关系角度考查
1.教育、科技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1)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
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2)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也推动着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4)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2.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
[押题3] (2018·甘肃天水模拟)(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教育大事记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大事记》等上表反映了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任选其中两个发展阶段,概括其特点并说明原因。
(12分)
解析第一小问“特点”,需要选定时间段,结合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和相关内容概括,如选定1952年,据材料“按照苏联模式进行院系调整”;第二小问“原因”,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如选定1952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方面计划经济的反映和工业化对人才的需要,政治方面加强了党对高校的领导,“一边倒”外交政策下受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等。
答案示例一特点: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政府办学;重工轻理,削弱人文学科。
原因:加强了党对高校的领导,计划经济的反映;“一边倒”外交政策下受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工业化对人才的需要。
示例二特点:2000年办学方式多样化;高等教育大众化。
原因:市场经济体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办学弥补国家教育投入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