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字分化中的母字归属机制——对王凤阳先生“常用占简”理论的反思

合集下载

分化字的形成过程探析

分化字的形成过程探析

第9卷第3期V ol.9,N o.3长安学刊Changan Xue Kan2018年5月May. , 2018分化字的形成过程探析邓彦华(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摘要:本文主要从汉字的结构和形体入手,分析分化字的形成过程和职能,以管窺其具体的分化情况。

关键词:分化字;分化方法;职能分化文章编号:978 - 7 -80736 - 771 - 0(2018)03 -146 - 02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但是汉字与它所记录 的汉语的词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从古至今,社会的更新 换代促使语言发展变化,不断产生新的词汇。

但是无论 语言怎样发展,汉字的数量是有限的,随着汉字所记录 的词义的引申、假借出现了不少新词新义,从而导致一 个字负担的词的义项太多,不能清晰地记录该字所代表 的词义,于是为了区别词义,古人就通过一些方法对该 字字形加以改造,以清楚地记录词义,从而产生了分化 字。

一、分化字概说文字符号是要求相互区别的,为了使汉字更为明确 地记录词义,人们就使用更多的字形来分担文字的记录 职能,用来分担汉字记录职能的字形就是分化字。

而原 先兼有多个记录职能的字形则称为源字或者母字。

裘锡圭在《文字学概要》中明确提出了“母字”和 “分化字”的说法,他对分化字的定义是:分散多义字职 务的主要方法,是把一个字分化成两个或几个字,使原 来由一个字承担的职务,由两个或几个字来分担,我们 把用来分担职务的新造字称为分化字,把分化字所从出 的字称为母字。

:n王宁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分化字”的定义是:原 来记录数个义项或意义比较广泛的字,到了后来,分成 两个或数个字,分别承担不同的义项或广义的不同方面,这些职能分细的字,叫作分化字。

原来职能未分的 字,叫作母字或源字。

这个定义和裘锡圭的很接近,但是并没有把“分化字”局限于新造字形的范围之内。

:2]另外,王宁在《汉字学概要》中讲到了“职能分化字”。

:3]职 能分化是指原来用一个字记录的词或义,为了区别,分 开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来记录。

中国传统语文学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的“母体”

中国传统语文学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的“母体”

中国传统语文学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的“母体”杨启光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创建人申小龙博士指出:“以汉语的人文性为本体,以汉语的文化性征和中国语文传统的科学分析与阐释为方法论的两翼,这样一种的语言学范式,我称之为文化语言学。

”<1>目前这种“文化认同”式的文化语言学被正式定名为中国文化崐语言学。

可见,中国文化语言学不仅以汉语汉字为其研究对象的本体,而且以中国传统语文学为其学术范型的“母体”──通过对中国传统语文学的选择、批判、改造、重释的继承和发展,在“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的过程中,将之转化为中国文化语言学崐学术范型建构的立足点和生长点。

鉴于此,为了全面、完整、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文化语言学,完成建设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历史使命,有必要通过对中国传统语文学缘起、发展逻辑及其理论基座、理论核心的考察和研究方法的梳理,弄清中国文化语言学与中国传统语文学的承传关系,探讨中国文化语言学如何将中国传统语文学转化为其学术范型建构的“母体”,从而进一步显示中国文化语言学本质上是立足于中华文化、汉语汉字以及中国传统语文学基础上,通过批判继承古今中外语言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反思检讨中国现代语言学的诸种弊端、融汇贯通20世纪以来人类文化研究对语言的研究成果,在理论上对汉语汉字崐研究方向的历史性反拨、在方法上向中国语文研究传统的螺旋式复归、•在体系上为探究汉语汉字的文化真谛和中华文化的语言精神而构建起来的一种学术新范型。

一、中国传统语文学缘起、发展的逻辑中国传统语文学旧称“小学”,但是“小学”最初并非指研究中国语言文字的学问,而是指与“大学”对举的初级学校,即古人所谓的“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由于在小学里老师要教学生“六书”,识字和写字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后来人们就把识字和写字的学问称为“小学”。

以“小学”指称语文学虽然最早是见于汉代的文献,不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小学”已经相当活跃,除出现诸如《史籀篇》一类的童蒙识字课本外,人们已开始结合某种需要或目的来阐释汉语汉字了。

论汉字笔画

论汉字笔画

论汉字笔画∗黄金城【摘要】通常认为汉字笔画是约定俗成的产物。

这个说法掩盖了一个事实,即:现行笔画概念是早期书法笔画和明代与民国时期汉字排检笔画的混合物。

书法笔画属艺术范畴,排检笔画是检索工具,二者在笔画辨识和分类归类上都采取主观标准,因人而异,很不确定。

现代汉字学把笔画定义为“从起笔到收笔”,与书法笔画和排检笔画无异,由此造成笔画问题聚讼纷纭。

1965年颁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被视为笔画规范,其实与民国时期检字五笔画一致,至今未被普遍认同。

从文字史来看,隶变后汉字形体不再是粗细一致的线条,出现了端点。

端点是辨识、确定笔画的稳定可靠的外在标志。

据此,把笔画重新定义为“汉字字形上由端点标识的一个片段”。

本文提出了符合文字学标准的新笔画系统,共包括4类9种笔画。

同时讨论了笔画的补偿机制。

%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 the stroke orderof the Chinese-character writing is established by usage,which covers up the fact that the existing stroke order of the Chinese-character writing is a mixture of the early calligraphic strokes (CS)and the catalogue-index character strokes (IS)of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former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art, while the latter is an information retrieval tool.Both take subj ective j udgments on the stroke recog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and if following this principle,conclusions vary from one person to another. Modern Chinese philology defines"stroke"as"a trace left by a brush action from the start to the end",which reveals no difference from CS and IS and causes much controversy over Chinese strokes.ATableforthePrintingFormsofChineseCharacters promulgated in 1965 was considered as the ac-cepted stroke order of the Chinese-character writing but in fact it follows the Five Catalogue-Index Stroke System used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which has not been accepted widely so far.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haracters shows that after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eal characters to the offi-cial script (an ancient style of calligraphy current in the Han dynasty),the stroke of Chinese charac-ters was no longer the lines with the same diameter,because the endpoint appeared.The endpoint is the established external sign of strokes.Thus,the stroke of Chinese characters can be redefined as"a fragment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snipped by endpoints'.With this,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philo-logical stroke system which consists of four categories and nine kinds of strokes,and discusses the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such strokes.【期刊名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年(卷),期】2016(014)004【总页数】14页(P48-61)【关键词】现代汉字学;书法笔画;排检笔画;文字学笔画;九笔画系统【作者】黄金城【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 2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笔画是对外汉字教学的起点(刘珣2003*刘珣.新实用汉语课本[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375.;程朝晖1997*程朝晖.汉字的教和学[J].世界汉语教学,1997,(3).),其教学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弥补中国文字学空白著作--《中国文字家族》述评

弥补中国文字学空白著作--《中国文字家族》述评
文史艺术 2 0 1 4年 1期 ( 上)
弥补中国文字学空白著作
《 中国文字家族 》述评
刘杨 翎 (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文字研 究与应用中心, 上海2 0 0 2 4 1 )
由刘志基先生主编的 《 文字中 国》 丛 书 系列 之 《 中国文 字家族 》( 以下 简称 《 家 族》 ) , 是王元鹿先生等文字学家们 编著的一 本有 关 中国各 民族文 字 以及 相关 国外 民族 文字的著作 , 于2 0 0 7 年 1 2 月 由大象出版社
出版 。 中华 民族历 史悠久 绵长 ,文化 灿若 星
及文字 起源 时间和字 数等 细致 问题 ,用 系
者一种美的享受 。该 书的内容不只有流畅的
统、 全 面的视角来研究文字。在 《 家族 》 一 书 中, 包含着丰富文字学的内容 ,体现了系
统的文字学理论指导思想。
文字 , 还有若干精心搭配的的插图。尽管我 们可 以凭文 字所 表达的语言 在脑海 中想 象 出所指的具体形象 , 但是 图画提供 给人的形 象要更加 直接、生动 。 《 家族 》一书 中,提 供 了大量的少数民族 文字 以及文献 的图片 ,
二、类别与谱系归纳 ,名符 “ 家族” 之 实
《 家族 》 不仅有丰富的材料为基础 ,还 有科学 的、 前沿 的文字学 指导思想 。 《 家族 》
的分类方法有传统的按地域 的分类法 , 将文 字分为西南文字 、 南方文字 、北方文字 ,这
河, 记 录中华 民 族成长历程 的文字也多种多 样 。除古汉字之外 , 在 中国历史上还有若干 种少数 民族古文字 ,共同组成 了中国文字 的 大家庭 。 其 中一部分少数 民族文字 已经退 出 了历史舞 台,其中一部分仍颇富生命力。特 别地 ,汉字不仅 是汉族 人 民重 要 的书写工 具 ,而且深刻影响了国内外诸多 民族文字 。 林林 总总 的民族文字 之间有着 丝丝 缕缕 的 关系 ,国内外民族文字的研究 ,是文字学研 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 提起 中国文字 ,人们往往只会联想到

汉语文本中字母词语归属问题浅析

汉语文本中字母词语归属问题浅析

亲人”。同样,同一种语言也可以采用完全不同的书写形 的Ⅱb类。作者认为它们保留了字母原先的读音形式,所以由
式。例如,朝鲜语在古代是以汉字作为书面语的记录符号 Ⅱb类字母组成的字母词语应被排除在汉语词语的范围之外。
的,后来则改为拼音文字;但是,无论是用汉字还是用字母 同时,作者还认识到“部分词语恰巧是由Ⅱb类同其他各类混
用两种完全不同的书写形式。可见,字形只是语言外部的东
准汉语词语:MBA、MPA、WHO、IMF、SCI、NIH、HSK、
西,不是决定字母词语是不是汉语词语的必要条件。
CQC、ATM、PACS

非汉语词语:无
既然不能根据字母词语的书写形式来否定它们不是汉语
通过对这些词语的鉴定,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首先,王
少数几个识字的阿訇(mullah)去世后,汉字便在他们中间 语料研究。在《探讨》一文中,作者列举了在2002年《人民
失传了。尽管失去了汉字,这些人依然讲着一口地道的汉语 日报》中出现2次以上且字母和汉字释义前后完全保持一致的
西北方言。20世纪50年代,在苏联政府的帮助下,他们最终 28个字母词语。⑦ 我们利用王吉辉先生制定的标准对这28个
解、掌握或运用它们,而决不像有人说的“读音和意义都是 们的读音不符合汉语的语音系统。然而,像“阿Q ”和“X
外文外语”。我们使用字母词语并不意味着要用外语来表述 光”这样的词语早在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
意义,即使是外国人命名的事物,如DNA,我们也只能把它的 就已经被收录,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否认它们是名正言顺的汉
与清政府的暴力冲突中遭到左宗棠军队的镇压,为了保存实 讨》)一文,该文基于2 0 0 2 年《人民日报》(网络版,下
力,他们越过高山大漠,进入中亚,经过艰苦的生存竞争, 同)中2600万字的语料,利用计算机对其中的字母词进行了

段玉裁声义观的再认识

段玉裁声义观的再认识

段玉裁声义观的再认识通过《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隐性同源词研究,发现段、王二人在语源研究方法上是一致的,段氏在语源研究中也是不受形体束缚的。

标签:《段注》隐性同源词不拘形体《段注》是同源词研究的宝藏。

段玉裁在对《说文》的注解中,将音韵、文字、训诂相互渗透,以语音为中心,形、音、义三者互求,突破了传统训诂学以形义为主的研究模式,并且提出了“声与义同源,故谐声偏旁多与字义相近”“凡同声多同义”“同谐声者必同部”“于声得义”“义存乎音”等理论观点,为汉语同源词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

一、《段注》中的同源词分类《段注》中的同源词根据表述时是否有明显语源术语标志,可以分为显性同源词和隐性同源词两种。

显性同源词是指具有明显语源术语标志的同源词。

如:(1)莞:艸也,可&#14383;作席。

……玉裁謂:莞之言管也。

凡莖中空者曰管,莞葢卽今席子艸,細莖,圓而中空。

[1](P27)按:在“莞”篆下段氏认为“莞之言管也”,莞、管上古的声韵①状况均为见纽元部,双声叠韵。

共同义素是中空,莞、管声同义通,因此段氏认为同源。

莞、管是同源词,由于有语源术语“之言”作标志所以容易判断,因此称显性同源词。

《段注》中显性同源词的语源术语标志有以下几类:第一,双声叠韵类;第二,语转类;第三,之言类;第四,义同义近类;第五,会意形胜两兼类;第六,“凡某之声多有某义”类;第七,转注类;第八,犹、如等比况类。

《段注》中的隐性同源词是指注解中没有以上术语标志的同源词。

如:(2)天:顚也。

……始者,女之初也。

[1](P1)(3)祖:始廟也。

……《釋詁》曰:“祖,始也。

”《詩》毛傳曰:“祖,爲也。

”皆引伸之義。

如初爲衣始,引伸爲凡始也。

[1](P4)(4)&#157947;:頭也。

“頭”下曰:“&#157947;也。

”與此爲&#164717;注。

自古文&#170000;行而&#157947;廢矣。

论汉字的性质

论汉字的性质

论汉字的性质鲁甸县龙头山镇龙井小学曹德权摘要:讨论一种文字的性质,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呢?很多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这里主要介绍三种很有影响的说法。

第一种是三方面说,提出“三方面”说的是王伯熙先生。

第二种是“三相”说,“三项说”是周友光先生在《文字类型学初探》一文中提出来的。

第三种是两方面说,这是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一书中提出来的。

总之,考察汉字表达语言中何种要素时,还应着眼一个个汉字,而不是字符。

关键词:“三方面”说“三相”说“两方面”说词语素\ 讨论一种文字的性质,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呢?对此很多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这里主要介绍三种很有影响的说法:第一种是“三方面”说和“三相”说。

,提出“三方面”说的是王伯熙先生。

他在《文字的分类和汉字的性质》一文中指出,可以从“文字的符号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文字的符号形式”、“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这三方面去讨论一种文字的性质。

所谓“文字的符号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是指文字记录语言时其独立符号——往往是字——同什么样的语言单位发生对应关系,也就是看一个字所记录的是一段话,一个词,一个音节,还是一个音素。

“文字的符号形式”是指文字的外部形态,外形特征。

“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是指对某种文字来说,大致是凭借什么样的手段起哦记录语言的,也就说文字符号是直接记录语言的音还是义。

“三相”说,“三项说”是周友光先生在《文字类型学初探》一文中提出来的。

第一是“符号相”这相当于王伯熙的“文字的符号形式”,这要看文字的外形研究是图符,字符还是字母。

第二是“语段相,”这基本相当于“王伯熙的文字的符号”“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还要看文字所表达的是篇章、章句还是词语、音节、音素。

第三是“表达相”,这相当于王伯熙的“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还要看文字所采取的方式是表形,表意还是表音。

第二种是两方面说,这是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一书中提出来的。

裘锡圭先生认为,考察文字的性质,要从两方面进行。

简论分化字产生的动因及其分类——以《类篇》若干新收字为例

简论分化字产生的动因及其分类——以《类篇》若干新收字为例

职过 多 , 会产 生字 符使 用 中的混 淆 , 能有 效 必 不 地记 录语 言 ,也 会 削弱表 意汉 字形 义统 一 的构
形体 系 , 形成 构形 与 字用 的矛 盾 ” 。…构形 与 字 用 的矛盾 推动着 汉 字不 断分化 。从 而产 生 了大
量分 化字 。分化 是 为 了使 每个 字所 记 录的词 义
义 变化 而 命 名 造 词 则 不 需要 借 助 于语 句成 分 的搭 配 关 系 来 实现 . 于命 名 造 词 的研 究 需要 对
放 在 聚 合 关 系 中来 考察 。 文 字借 用可 以使 汉 字与 汉语 表 达 之 间 的 矛盾 暂 时 得 到 了缓 解 , 它 但 与 文字 的 区别 律 和表 义性 相 冲 突 . 因此 会 产 生分 化 , 以恢 复汉 字形 义统 一 的 格 局 。
渤 展的过程中,词义发展是形音变化的内在推动
力 。社 会历史 的发展 、 人们认识 能力 的提高 、 词
复 义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因素都能引起词义的变
化 。 义引 申是 词义运 动 的基本 形式 , 语言 丰 词 是
“ ” “ ” 檐 为 候 之后 出分化 字 , 因祭名而加 示旁 。
咯:类篇 ・ 《 口部》 送死歌也” 送死歌” 训“ 。“ 1 富精密化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其基本表现是: 即所谓 “ 歌 ” 是 挽柩 者 所 唱 以哀 悼 死者 的歌 曩 挽 , 蜇 “ 词义从 一点 ( 义 ) 本 出发 . 沿着 它的特点 所决定 曲。今按 ,咯” 薤 ” “ 为“ 分化字 。“ ” 为!1 。 薤 本 I名 Ⅱ l 尔 释草》 “ , :薤 鸿荟 ” 。郭璞 注 :薤 , “ 似韭之 社 的方向, 按照各民族的习惯, 不断产生新义或派 《 雅 ・ 科 生新词 . 从而 构成有 系统 的 义列 。” 义引 申 菜也 ” 玉篇 ・ 词 。《 舯部》 “ , :薤 胡戒 切 。菜似韭 。 亦 的结 果不外 乎两种 : 其一 , 在原有 词汇意 义的基 作 ?。文献 中又有“ ” 薤露 ”是乐 府《 和 曲》 , , 相 名 础 上派生 出新 的词 汇意 义 ,新 的词 汇意义作 为 古代的挽歌。《 文选 ・ 宋玉 ( 对楚王问) :其为 》“ 原词 的一个 义位而存 在 。 二 , 的词汇意 义脱 《 其 新 阳阿》 《 露》 国中属而 和者数百 人 ” “ 、薤 , 。薤露 ” 离原 词 的词 义系统 而独立为新 词 ,新 词与原 词 用为挽 歌者 , 取义 于人之一生 如薤上 之露 。 易 极 具有 同源关 系 。这两 种结果 都有可 能需要汉 字 逝去。晋崔豹《 古今注》 卷中:《 “薤露》《 、蒿里》 , 体 系从字形上 予 以确 认 ,由此 而产 生了一批 新 并 哀歌 也 , 田横 门人 。 自杀 , 出 横 门人 伤之 , 之 为 字 。前者 可称 为 义项专 用 字 , 比如“ ” 本训 悲歌 , 果 字 言人命 ( ) 如 薤上 露 , 唏灭也 , 易 亦谓人死 , “ 木实 也” 引 有“ . 结果 ” 实现 ” 义 . “ 等 承担义项 较 魂 魄归 于蒿里 , 故有 二章 ……至孝武 时 , 李延 年 多. 故另造 新字 “ 记 录本义 义项 ,菜 ” 菜” “ 为义项 乃分二章为二曲,薤露》 《 送王公贵人,蒿里》 《 送 专 用字 。 者可称 为新词 区别字 , 后 比如 “ ” 解 字本 士 大夫庶人 . 使挽柩 者歌之 . 呼为挽歌 ” 宋 叶 世 。 义为“ 判也 ” 即用刀 分解 动 物肢 体 , . 引有 分 割 、 适《 水心先生文集》 卷八《 张提举挽词》 “ :长年惯 唱 渔家 曲 , 难听兹晨 《 薤露》 ” 声 。文献 中又有单 消除、 理解 等 义 , 又引有松 驰 、 怠义 , 义后独 懈 此

王凤阳汉字学观点总结

王凤阳汉字学观点总结

王凤阳汉字学观点总结王凤阳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汉字学家,长期致力于汉字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他的汉字学观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为我们深入理解汉字的本质和演变过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本文将对王凤阳先生的汉字学观点进行总结,以飨读者。

一、汉字的本质王凤阳先生认为,汉字是一种以音义结合为基础的表意文字。

他强调汉字的音、形、义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音义关系是汉字的核心,形义关系是汉字的外壳。

汉字的发展演变,主要是音义关系的调整和形义关系的改变。

二、汉字的形成与发展1.汉字的形成王凤阳先生认为,汉字的形成经历了从图画到象征再到表意的演变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汉字逐渐摆脱了图画的束缚,形成了独特的表意体系。

2.汉字的发展王凤阳先生将汉字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

他认为,这四个阶段分别代表了汉字的音、形、义关系的调整和统一。

其中,隶书阶段的汉字已经基本具备了现代汉字的基本特征。

三、汉字的结构与分类1.汉字的结构王凤阳先生将汉字的结构分为独体字、合体字和变异字三种类型。

独体字是指无法拆分的单个汉字,如“人”、“大”等;合体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组合而成的汉字,如“休”、“从”等;变异字是指在合体字的基础上,通过变形、简化等手段形成的汉字,如“又”、“云”等。

2.汉字的分类王凤阳先生根据汉字的音义关系,将汉字分为形声字、会意字、指事字和象形字四类。

形声字是汉字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汉字总数的90%以上。

四、汉字的规范化与整理王凤阳先生认为,汉字的规范化与整理是汉字发展的重要任务。

他主张对汉字进行简化和规范,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同时,他还强调在整理汉字时,要尊重汉字的历史演变规律,保持汉字的系统性。

总结:王凤阳先生的汉字学观点为我们深入理解汉字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他的观点不仅关注汉字的音、形、义关系,还涉及汉字的形成、发展、结构与分类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汉字的反向性中蕴含着华夏文明传承密码

汉字的反向性中蕴含着华夏文明传承密码

.—I—I—I—•$文字与文化汉字的反向性中蕴含着华夏文明传承密码◎陈藩庚摘要: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语言符号,是具有形体美与灵魂美的文化生命体。

本文则着重阐述汉字的灵魂美,从剖析笔画结构中所蕴含的儒、道、法与阴阳家等哲思,认识汉字是世界上唯一含有字德的文字。

指出汉字的形体美与灵魂美、汉字在世界文字进程中反向性发展的活力美与固执美,是构成汉字强大的传承基因,是华夏文明五千年薪火不灭的重要密码。

关键词:汉字反向哲思发展密码汉字在形、音、义之外,还是一个有国籍的生命。

生命是指具有感觉、有知性、有繁衍能力的物体。

每一个汉字都有形象被感觉,都有内涵被感知,汉字还有强盛的繁衍力,它的族员从秦小篆时的一万多字,扩张到现在的五万六千多字(尽管都是“人工繁殖”)。

所以,从文化意义上说,汉字具备有生命(文化生命)的条件#我们每天都在运用汉字进行信息沟通,有没有想过汉字的生命来自笔画结构?有没有想过笔画结构既是字形的骨肉还蕴含着字德与哲思?有没有想过我们怎样书写才是尊重这些精灵?有没有想过这些精灵每天都在潜移默化着我们的灵魂?有没有想过它们正通过我们每一个使用者传承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这些思考都是产生本文的背景。

希望相关的探索,可以抛砖引玉,填补汉字研究乃至国学研究的空白,并拓阔文化传承的视野。

一、汉字的反向性结构蕴含着先人哲思的密码汉字反向结构的对称与均衡意识,除了在匡正汉字字块、统一笔画线状与运笔顺序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外,还蕴含着祖先多种哲思的密码#文化的核心是哲学。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鼎盛,百家争鸣,其中以儒、道、法和阴阳五行学造诣最高#鲁国推崇儒学;齐地注重儒学、道学和阴阳五行学"楚地盛行道学与辞赋;秦地与三晋聚集法家与游说之士。

作为传播文化载体的汉字,其字根及主要用字多出自这一时期。

据《战国文字编》所录①,战国时期被视为正字的18288个古文字中,已出现今天作为部首的所有字根及主要用字。

其时的造字者,在字形的建构中,是否反映出先秦的文化态势?是否传递出当时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否融入了儒、道、法和阴阳五行学的哲思?从小篆中,我们得到一份肯定的答案——儒、道、法和阴阳五行学在汉字中都有着深刻的体现。

我关于_字本位_的基本观点

我关于_字本位_的基本观点

语言科学 ISSN 1671-9484 CN 32-1687/G 2011年5月第10卷第3期(总第52期)225-230[收稿日期]2010年12月14日 [定稿日期]2011年3月28日*承蒙5语言科学6编辑部及匿名审稿专家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谨在此深表谢意。

我关于/字本位0的基本观点*陆俭明北京大学中文系 北京 100871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北京 100871提要目前有两种性质不同的/字本位0理论,文章主要评说徐通锵先生1991年提出的/字本位0理论。

文章首先以实例对徐先生的/汉语社团具有心理现实性的结构单位是字,而不是词0的说法进行了证伪。

接着指出,现在还没见到/字本位0理论在解决汉语语法难题方面的优越性;同时指出,我们是要摆脱印欧语的束缚,但是要摆脱的不是语素、词那样的结构单位,而是句法研究思路。

文章最后评说了法国汉学家白乐桑先生于1989年提出的/字本位0理论,并加以肯定。

关键词字本位 语法单位 研究方法论中图分类号 H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9484(2011)03-0225-061两种/字本位0说学术界目前实际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字本位0之说:一是指徐通锵先生1991年起所提出的/字本位0之说(徐通锵1991,1994,1997,2004,2008),一是指白乐桑先生1989年在他与张朋朋合写的法文本汉语教材里所提出的/字本位0之说(Be llassen and Z hang1989)。

二者其实只是术语相同,实质有别。

徐通锵先生是就汉语本体及汉语语法研究说的,认为/字是汉语句法的基本结构单位0或/字是汉语基本结构单位0,而语素、词、句都是印欧语的东西,不适合汉语(徐通锵1991,1994,1997,2004,2008)。

白乐桑先生则是就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说的,更确切地说,是就汉语书面语教学说的。

白乐桑(1996)指出:/汉语教学上不是有两口锅吗?我们认为有这么两口锅:以字为基本语言教学单位的书面语言算一口,以词为基本语言教学单位的口头语言算一口。

《汉字学》导读

《汉字学》导读

《汉字学》导读王凤阳,语言文字学家,东北师范大学教授,195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教授古代汉语。

王凤阳先生从50年代中期开始便矢志于汉字学的研究,历经30多年的时间,《汉字学》于1989年末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主要著作有《汉字学》《古辞辨》等。

王凤阳先生的《汉字学》一书共分为五大部分:绪论、字体论、体系论、改革论和字形论。

书的最后附录象形字释例和后记。

绪论部分包括第一――四章,是全书的总纲,主要内容有汉字学与汉字改革、文字和文字的发生、汉字和汉字的起源以及汉字的历史面目。

绪论部分解释了什么是汉字学以及为什么将这门学科称为“汉字学”。

王凤阳先生肯定了许慎对汉字研究的巨大贡献,同时指出传统许学遭到冲击的历史必然性。

作者在这一部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汉字研究的发展历程,对汉字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汉字研究的逐渐成熟作了总的论述。

字体论部分包括第五、六章,主要内容是汉字字体的演进、线条与笔画。

作者阐述字体演进史,就是书写顺应手的运动生理的历史,是人根据书写的生理习惯去改进最初的描摹物象的文字的历史,是缩短写字时的运笔线路的历史。

作者证明了笔画就是手对线条的选择,归纳了篆书线条改造为隶书笔画过程中的“趋直性原则”和“反逆性原则”,论证了笔顺的总规律――“最短线路原则”。

关于字体的更替,作者扬弃了流行很广的直线发展观,而代之以辩证法的矛盾统一观,阐述了同一时代存在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字体是文字体系与书写时的生理习惯之间、文字的记录功能与交际功能之间相互矛盾的产物;应用体以其简易、实用而取代标准体,就是字体的变易。

体系论部分包括第七――十九章,是全书的主体部分,主要探讨了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内容包括文字体系、汉字体系、图画提示文字、象形表意文字、象形表意文字的写词法与造字法、象声写词法、形声写词法、从象形表意文字向记号表意文字的转化、记号表意文字、记号文字的记号化、记号文字符量的绝对增长与相对增长、记号文字能记与所记的矛盾、汉字的改进等。

浅论“分化字”

浅论“分化字”

浅论“分化字”同一个汉字记词职能“兼职”过多,会造成表义的不明确,因此需要在形体上加以区别,这样就产生了汉字的“分化”现象。

“分化字”分担原字的某一记词职能的方式,有的是新造某字,有的是假借某个现成的字。

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把“分化字”分为两大类:“新造分化字”和“假借分化字”。

“分化字”和“古今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标签:分化字名称分类古今字新造假借汉字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在本义基础上的意义的引申和假借的出现,会产生记词职能的“兼职”现象,即同一个字形记录多个意义。

从用字的角度来看,这是很经济的——不会产生过多的字形,有利于书写和记忆。

但从表义的角度来看,同一个汉字“兼职”过多会造成表义的不明确,因此需要在字的形体上加以区别。

这样就产生了汉字的“分化”现象。

汉字分化的结果是产生了“分化字”。

一、分化字的名称及分类标准关于分化字,历代学者有不同的说法。

最早注意到汉字分化现象的是清代的著名学者王筠。

他在《说文释例》卷八中讲到了两种文字现象,一种是“分别文”,一种是“累增字”。

王筠所说的“分别文”指的是某个字加上一个偏旁成为一个新字,这个新字只承担原字的记词职能的一部分。

如“奉”和“捧”,“捧”只承担“奉”的一部分记词职能。

这属于通过字形变化分担某个字的记词职能。

“累增字”是指某个字加上一个偏旁成为一个新字,此新字的记词职能和原来的字完全相同。

比如“哥”,本义是“声也”(《说文解字》),加“欠”旁成为“歌”,字形变化而字记录的词义不变,即不同时期记词职能相同的字的字形不同。

王筠最早对“分化字”进行了分类,但是他的分类不太科学。

他所说的“累增字”应该属于异体字的一种,而不是“分化字”,这两种文字现象不能归为一类。

裘锡圭在《文字学概要》中对“分化字”的定义是:“……分散多义字职务的主要方法,是把一个字分化成两个或几个字,使原来由一个字承担的职务,由两个或几个字来分担,我们把用来分担职务的新造字称为分化字,把分化字所从出的字称为母字。

基于认知的汉字类化探研

基于认知的汉字类化探研

基于认知的汉字类化探研本文以认知基本范畴理论为核心,对汉字类化进程背后的认知成因及认知规律进行探究。

通过对加偏旁类化、更换偏旁类化、双音节词类化等三种类化的外在形式分析,揭示认知范畴化在汉字字形上的投射及赋形过程。

标签:认知汉字类化偏旁一、汉字的类化偏旁①构形了人类认知的基本范畴及其相关义,在汉字偏旁体系确立之后,人们便开始自觉地将偏旁附加到可归入某一范畴的汉字上,或者通过替换偏旁以达到正确归类的结果。

这一过程就是汉字的类化,汉字类化是人们对汉字偏旁自觉加以应用的结果。

王力(1980)指出,文字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字是人民群众的创造,其创造的方法之一就是类化法。

王力先生认为:类化法通常是按照形声字的原则,把没有形旁的字加上一个形旁,例如“夫容”加成“芙蓉”;有时候是形旁不明显,就再加一个形旁,如“冈”加成“岗”;并着重指出最容易类化的是双音词,如“峨眉”加成“峨嵋”②。

王力先生关于汉字类化的看法与我们对于汉字类化的定义是基本吻合的,但包括王力先生在内的诸多大家只是描写了汉字类化这一现象,对汉字类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则鲜有阐释。

下文将从汉字类化的具体方式入手进一步探讨汉字类化与认知的内在深层联系,并试图从认知角度解释一些令前人困惑的或有争议的现象。

二、类化的具体方式及其认知规律分析(一)加偏旁类化及前人相关阐释加偏旁的类化即如前文所言:人们自觉地把表某一基本范畴的偏旁附加到能够并且应该归入这一范畴的汉字上,如:“夫容-芙蓉”。

这一现象,在一般的文字学著作中,往往是放到“分化”里,作为分化的一种方式加以讨论的。

如:裘锡圭《文字学概要》(1988)中提出,通过加注或改换偏旁造分化字是最常用的一种分化文字的方法③;王凤阳(1989)认为加形符分化是分化字的常态。

分化是从字记词的角度来说的,当一字记多词时,它所记的原词和寄居的词之间往往是意义上有引申、比喻、关联等关系的同源词,如朝夕的“朝”和朝廷的“朝”;或者存在音同或音近的同音假借关系的同形词,如“焉”原指一种鸟,后被借用作虚词。

南北方女性姓名用字的音、义和用字组合差异-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南北方女性姓名用字的音、义和用字组合差异-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南北方女性姓名用字的音、义和用字组合差异-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老子有言: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中国人自古对名字就十分重视,对他们来说,姓名不是单纯的符号,而是血脉的延续和精神的继承。

汉字是中国人的姓名的文化载体,它的产生赋予了姓名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折射出不同的文化渊源、价值取向及心理状态等。

取名时人们会尽量兼顾字的形、音、义各方面,力求姓名既美观、悦耳,又能表达美好的愿望。

女性在社会上有着异于男性的社会分工,对生活在南北地区女性姓名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南北地区对女性的态度等文化问题。

本文从语言的角度,从南北方女性姓名用字的音、义和用字组合三方面对南北方女性姓名进行研究,明确姓名中蕴含的文化差异。

由于无法得到南北方全部女性姓名,无法算出每个样本的概率,因此我们采取了非概率抽样方法中的配额抽样,确定所要抽取的样本数量为南北方各1340。

经过对这些姓名样本的分析我们发现:一、姓名字音方面(一)南方姓名尾字多以i收音南方姓名尾字(最后一个字)以前高元音i(i、?、?)作韵尾的共有268条,而北方姓名中仅有55条。

这些字韵母发音部位靠前,舌位较高,开口度较小,如肖玮怡、夏意意等。

这些字基本来自《中原音韵》支思、齐微部,沈宠绥《度曲须知》认为它们收噫音,入声字收该音的则读作急促的噫。

噫字开口度小,发音的时候不会看到舌头甚至牙齿,用于女性的姓名更能表现江南女子的温婉柔美、娇小可人的形象及内敛含蓄的性格特征。

(二)南方姓名前鼻音多,北方相反南方姓名收字前后鼻音字比为771:637,北方则为651:793,数目上来看相差不大,但是我们仍可以看出在南北方女性姓名用字中北方后鼻音多,而南方前鼻音多。

北方名如李正爽、王艳荣等,南方名如骆丹琳、翁慧雯等。

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方言有关,现代吴方言中存在大量前后鼻音混用的现象,而在北方的大部分地区方言中,这点却分得很清楚,方言的使用习惯无疑会影响人们取名时对汉字的选用。

汉字分化研究现状分析

汉字分化研究现状分析

第41卷第2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3月 Vol.41 No.2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Mar. 2019──────────收稿日期:2018-04-11 修回日期:2018-08-08 作者简介:张蔚然(1995-),女,辽宁盖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古代汉语。

-27-汉字分化研究现状分析张蔚然(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摘 要:从汉字分化的概念、汉字分化的方式、汉字分化的影响及其展望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以期对于汉字分化深入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汉字;汉字分化;分化方式 中图分类号:H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15(2019)02-0027-03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9.02.006Study on Differenti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ZHANG Wei-ran(College of Literatur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81, China)Abstract: The concept, modes, influences and future of differenti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are summarized in order to benefit the differenti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Key Words: Chinese characters; Chinese characters differentiation; differentiation mode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

从殷商的甲骨文算起,距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汉字在不断演变,其音形义都发生了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侗《六书故》称为“正义为借义所夺”“本文夺于借义”等,林义光《文源·六书通义》“借义或为
常语,则本义反为所夺”的表述已将该现象的原因指向了频率。杨树达《文字初义不属初形属后起字考》论及引义分化中的文字交替现
为象时频,率认。为该现象“离奇可怪”,不能做出解释。张希峰(1998)认识到母字的归属“跟所记各词的性质息息相关”,但仍把支配力量归结
王凤阳先生在其经典论著《汉字学》中指出,汉字分化的过程中“原来的字形归谁占有……取决于 字所记的各词的使用率”。“在诸词争夺初形时,在通常的情况下,总是实力强大的词驱逐实力弱小的 词,高使用率的词占据原字形,低使用率的词另造新字。”①他称该现象为“常用占简”,并认为这是文字 发展的“简易律”在汉字分化过程中的表现形式,是真正“带有普遍性”的现象。②为证明该理论,王凤阳 对四十余组分化字进行了词频统计。学界对该理论多持接受观点,如王梦华(1985)、姚孝遂(1998)、 张希峰(1998)等。③笔者不揣浅陋,试对这一理论进行反思。
从“道 导”的分化也可以看出,汉字分化通常是母字记录多个词,分化字将其中的某个词分离出 来。汉字分化不是王凤阳所谓“诸词争夺初形”,失败的一方“被驱出另谋新居”③;而是诸词争取独 立,成功者分化出来,失败者继续辖于母字之下。汉字分化过程中的母字归属问题实质是通过造新字 将谁分化出来的问题,母字继续记录哪一部分义项则是被动结果,因此应该把分化出来的义项当作观 察的着眼点。
6 15
2 5
5 4
6 188 32 6
温故而知新(《论》) 不见舆薪(《孟》)
基金项目:本文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数据库的古籍计算机辅助版本校勘和编撰系统研究”(项目号:15ZDB104)资助,
文章曾请孟琢老师审阅并得到了宝贵的修改意见,谨致谢忱!文责自负。
① ②
王王凤凤阳阳::《《汉汉字字学学》》,,中第华84书7、局83,2501页7。年,第831页。
第二,统计单位不对等。请看表2王凤阳对“道 导”的统计①:
表2
论语 墨子 孟子 庄子 荀子 杜诗 例 句
备 注
道 55 140 140 374 355 103 中道而废(《论》) 包括道德、说诸义
道 同导 5 0 7 9 4 0 道之斯行(《论》)
导 0 3 2 1 6 0 使人导之出疆(《孟》)
是引①②申③关由 系王于,在凤词认阳义知性:中《质汉可不字能同学被》,视,义第作项8一3之2个间页整的。体距与离假在借心义理{认薪知柴中}一会分有为所二不。同。然如而“这新种”在判先分秦即便主要与记认录知{偶新合旧,}也{刚恐刚怕}只{薪适柴于}假三借个引词起,的前汉两字者 分化。
④ 王凤阳先生也指出了词频统计的局限,他发现“豆 腍”的词频与其理论相反,称“那是时代和统计的材料使之然”。见《汉字 材学料》,⑤,第故8时40王代凤页遥阳。远:的《汉《字杜学诗》》应,第剔8除44。—其84二7页,由。于以统下计两方点法需不注当意,:王其凤一阳,由的““辟例”外分”化有而时来是的假诸例字外形,如皆“见员于圆《”说在文汉》代,大分部化分,而可汉见代于由战于国“出员土” 的{官员}和量词用法骤增,“员”的使用率的确高于“圆”,符合所谓“常用占简”的“规律”。
④ 王凤阳:《汉字学》,第838页。
140
陈 青:论汉字分化中的母字归属机制
恰与 表王1凤先阳秦的五理书论中相反,新。旧《之杜{诗新》}的频加数入为逆2转2,了{薪这柴一}结频果数。为实5际6,上占,据“薪母”字字的见{于新《}说的文频》率,睡远虎低地于秦{薪简}及, 汉代简帛中多见,记录{薪柴}义,故“新 薪”的分化在秦汉已经确立。《杜诗》与该过程无直接关系,应 该剔除。王凤阳对“没 殁”“县 悬”等的统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类似情形说明,在该问题中,样本的 选择要以分化字断代为前提。
表2可见,{道}(第一行)的频数远高于{导}(第二、三行之和)。然而前者统计的是{道路}{道德} {说}等多个词的频数,后者统计的却是{引导}一个词的频数。故该表显示的是频率高的多个词的集 合占据母字,而非频率高的某个词占据母字。王凤阳据分化结果将母字义项进行一分为二的划分,不 仅容易造成统计单位不对等,而且逻辑上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分化之前并没有这样一个字形将母字 的义项对立起来。②
第三,词频统计的固有局限及样本容量的问题。词频统计受语料数量、范围和语体等因素的影 响,加上大量的口语材料无法获得,因此词频统计具有不可避免的片面性和偶然性④,加大样本容量可 以一定程度上减小风险。王凤阳的样本只有6部文献,据以断定词频高低风险太大,譬如他对“没 殁”的统计,剔除杜诗之后显示的词频差异并不十分明显。
一 王凤阳先生词频统计的失误及“常用占简”的反例
王凤阳的词频统计有以下可商榷之处: 第一,对汉字分化产生直接影响的是分化字形产生前的词频(或义频,下同),时代久远的后出文 献在说明已然的分化过程时是无效的。例如“新 薪”,王凤阳统计如表1④:
表1
论语 墨子 孟子 庄子 荀子 杜诗
例 句

新 薪
3 0
论汉字分化中的母字归属机制
———对王凤阳先生“常用占简”理论的反思
陈 青
【摘 要】王凤阳先生曾基于词频统计指出,汉字分化过程中词频决定母字归属,使用率高的词占据母字, 使用率低的词则另造新字(即“常用占简”)。本文认为其词频统计及相关理论值得商榷。汉字分化中的母 字归属总体上受形义统一规律的制约,具体表现为词义性质、字形理据透明度和汉字义符类化情况等因素 的影响。词频虽然发挥作用,但其作用方式非“常用占简”,而是常用凸显和分化。“常用占简”理论模糊和 夸大了“简易律”的作用范围,忽视了汉字形义统一的表意性追求,有必要重新检讨。 【关键词】汉字分化;词频;形义统一;简易律 【作者简介】陈青,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北京 100875)
以上方法和视角上的问题,使得“词频决定论”值得商榷。 实际上,王凤阳基于他的统计方法也看到了一些反例,其中尤以“辟 避僻譬嬖壁臂”为典型,但 他试图将这些现象当作“特例”进行个别解释。⑤我们以义项为单位,以分化字的产生时代为下限选取 样本,并适当加大样本容量进行统计,可以得到更多反例。 例1:“没 殁” “没 殁”是一组分化字,“殁”分化出“没”的{死殁}义。{死殁}义先秦只作“.”“没”“禯”(《说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