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文化简答题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谈谈什么是古文字及其对汉字研究的价值。

按照中国传统文字学的观点﹐古文字指先秦时代的汉字。现代的文字学者多数认为秦统一后的篆文﹐即所谓小篆﹐也应该划入古文字的范围。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不少秦和西汉早期的简牍和帛书出土。这些简帛上的隶书﹐字形还保留著篆文的不少特点﹐跟后来成熟的隶书有明显区别﹐因此有人主张把秦和西汉早期的隶书也看作古文字。按照这种意见﹐古文字可以说是隶书成熟之前的汉字。

在文字学上统治文字学界2000年之久的六书说﹐实际上是汉代学者主要根据他们对小篆的理解建立起来的﹐并不能很好地说明较古的汉字的构造。唐兰在《古文字学导论》里提出了“象形”﹑“象意”﹑“形声”三书说。陈梦家在《殷虚卜辞综述》里提出了“象形”﹑“形声”﹑“假借”三书说。他们冲破了六书说的樊篱﹐对文字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在汉字起源问题上﹐唐兰等古文字学者也批判了过去的一些不合理的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後﹐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符号的大量发现﹐尤其是大汶口文化象形符号的发现﹐使汉字起源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更为深入的阶段。

由于《说文》“古文”的性质有了明确结论﹐并由于对各种古文字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古文字形体﹑结构发展变化的过程越来越清楚了。70年代秦简等新资料的发现﹐使大家对隶书的形成也有了比过去正确的认识﹐这一时期的古文字学者﹐对《说文》篆形和许慎讲字形和本义的错误指出得更多了。可惜在这方面还没有一部总结已有成果的高质量的专著。在传统文字学得到改造的过程里﹐古文字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2、举例谈谈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古汉语中的“文化”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现代意义上的“文化”现代意义的“文化”是翻译的英文Culture

关于“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至今有一二百种。文化,从广义上讲,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代表一个民族特点的精神财富,包括知识、信仰、习俗、道德、法律、艺术、心理、价值观念等。

二. 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汉字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中国文化信息的载体。汉字的研究,离不开文化的阐释,因为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文化,特别是汉民族文化的研究,汉字,尤其是古汉字,也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对象。

三、汉字字形反映的中国文化1、汉字字形结构反映出的汉文化的特征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它在自身的结构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

A、汉字字形与古代的物质文化汉字字形与渔猎工具甲骨文“渔”字异体字很多,或从鱼从水,或象垂钓形,或象以手捕鱼形, 反映先民已用钩、网等工具捕鱼。罗(羅)—甲骨文上部是网,下部是鸟。金文加了一个系,表示网是由丝绳编织的。小篆把鸟的形状变为隹。上述字形,反映了上古时代农业生产工具的状况。

B、汉字字形与古代的制度文化汉字字形与古代货币制度许慎《说文解字》:“古者货贝而宝龟······至秦废贝

行钱。”《诗经·小雅》:既见君子,锡我百朋。郑玄笺:“古者货贝,五贝为朋。”

•贝在中国古代的货币身份还清楚地固化在汉字形体之中

•贿,财也;财,人所宝也;货,财也赈,富也;贺,以礼物相奉庆也贷,施也;赂,遗也;赠,玩好相送也赏,赐有功也;赐,予也;赢,贾有余利也贮,积也;贸,易财也;费,散财用也败,买贱卖贵也;贵,物不贱也;

贱,价少也贪,欲物也;贫,财分少也;购,以财有所求也

1.从汉字发展史的角度谈谈汉字发展的规律。

1、甲骨文:甲骨文是古汉字的一种字体,特指商末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卜所记的文字。

2、殷人十分迷信,遇事占卜。“国之大事,惟祀于戎”,通过占卜祭祀表达对天帝神灵的礼敬和对祖宗的崇拜。

3、金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

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钟鸣鼎食内容主要是吉祥、庆功或勉励的话。现收录金文有三千多字,可识别的有两千多字。

4、周代金文: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铭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长

者。

5、战国文字:战国文字处于从商周时代的甲骨文、金文向秦汉时代的篆文、隶书过渡的重要阶段,内容比较丰富。总体

特点: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依据记录文字的材料,分石鼓文、盟书文字、简帛文字、玺印文字和货币文字。

6、简帛文字:出土的文物资料证明,从战国到魏晋时期,人们主要是用狭长的竹片或木片来写字的。竹片叫简,木片叫

札或牍,统称为简牍。若干简编缀起来叫策(通「册」)。汉武帝末年,鲁共王为扩建宫室,拆毁了孔子的旧居,在墙壁中发现了大量的战国竹简,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发现的一批竹简。晋武帝时有人盗掘战国时代魏襄王墓,从墓中掘出带字的竹简好几十车。

7、石鼓文:《石鼓文》是唐代初年在天兴县(今陕西省宝鸡市)境内发现的,共约700余字,分刻于十面石头之上。石

头直径三尺有余,形似大鼓,于是人们就叫它石鼓。石鼓上的文字均为四言诗,一共十首。石鼓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鼓上的文字多已磨灭,仅存272字,因此现在研究《石鼓文》主要是根据古代的一些拓本。《石鼓文》在汉字史、书法史等方面同样占有很高的地位。《石鼓文》是大篆书体的典型代表,可称之为“篆书之祖”。

8、篆书:大篆和小篆统称篆书,主要流行于汉代之前。大篆是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籀文的称呼。籀文得名于《史籀篇》。

1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积极推行统一全国文字的政策,将秦国固有的籀文形体简省删改,形成了一种新的正式字体,称为小篆。李斯是历史上篆书的第一大家,秦王朝统一文字政策的主要策划人和推行者。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把原来不固定的偏旁统一,笔画也基本固定,使字体定型化。符号性和规范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小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多见,存世的有许慎《说文解字》及一些刻石,其后实际成了一种匾额文字。秦代的刻石,主要有《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玡台刻石》、《会稽刻石》等,它们都是根据秦朝丞相李斯篆书刻写的。

9、隶书:和小篆相比,隶书是一种比较便捷易写的书体。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隶变”:用点、横、竖、撇、

捺等笔画转写篆书所发生的变化叫做“隶变”。它是汉字演变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古文字阶段:甲骨文--------小篆。今文字阶段:汉隶——现代文字

10、草书:广义地说,草书就是比较草率的字体。主要指章草、今草、狂草三种。“章草”汉隶的草写形式。“今草”

楷书的草写形式。“狂草”由今草发展而来。

11、楷书:楷书可作为习字的法式楷模,所以叫楷书。楷书是在汉隶基础上省改波磔、增加钩挑而成的一种书体,也叫

「正书」、「真书」。楷书由汉隶蜕变而来,至三国魏钟繇和晋王羲之,进一步规范体势,至唐代,楷书成为一种完全独立的书体。

12、行书: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也是日常最习用的一种书体,因此又可以说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

的楷化。行书正是为了补救草书难于辨认和楷书书写太慢而产生的。

13、汉字演变的过程:

a)正规体:金文—大篆—小篆—汉隶—楷书

b)中间体:甲骨文

c)变捷体:六国文字—秦隶—草书—今草—狂草

14、汉字演变的力量(自身规律)两点:

a)客观因素:书写工具、方式方法和承载材料的变化;

b)主观因素:写字者对汉字的简易要求和美观要求(对字形的科学性、艺术性要求)。

15、汉字演变的规律:简化和繁化两者互相结合、互相制约,要维持一个“度”。简化不能过简,否则会出现大量的形

近字;繁化不能叠床架屋,过于繁冗。汉字演变史上,既有简化,也有繁化,但在整体趋势上,在保持字与字之间具有足够区别度的前提下,还是以简化为主的。

2.结合你的理解谈谈中国姓名文化中姓、氏、名、字、号的关系。

一、姓“姓”的本义是“生”。许慎《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德论》:“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姓的目的:“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

二、“氏”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通签·外纪》:“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顾炎武“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奴隶社会“姓氏”为奴隶主贵族专有。“百姓”春秋战国前,仅限于贵族。战国后,“姓”才变为一般平民的通称。汉代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

现有姓氏的来源:

(1)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女字旁的姓氏如:姒、姬、姜、妫、嬴

(2)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族号:唐、虞、夏、商、周、殷谥号:文、武、昭、穆、康、庄、平、成

(3)以居住地、国名或采邑为姓。姚(虞舜生姚墟)、东方(伏羲住处)阮(商有阮国)、汪(汪芒国)

(4)职官、爵位或职业为姓。五官:司马、司空、司徒、司寇、司士。乐正、宰、上官、太史、少正

职业:陶、巫、卜、医、匠、樊、索、漆、甄、族(5)以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氏。马、牛、羊、骆、熊、龙、柳、李、桃、花、叶、谷、麦、桑、麻、粟

(6)少数名族姓氏译音。拓跋、单于、宇文、长孙、呼延、尉迟、赛、耶律、完颜、爱新觉罗

(7)为避灾难而改姓。伍子胥被杀后,子孙逃到齐国,改姓王孙。陈厉公子陈完,内乱后逃到齐国,改姓田

(8)为避皇帝或圣人讳而改姓。庄改严,丘改邱

(9)嫌原姓复杂、字多而改姓。司马简姓司或马或冯,欧阳简姓欧,爱新觉罗氏改姓罗,那拉氏改姓那

(10)以数字为姓陆万伍

(11)以排行为姓氏春秋鲁国: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12)因神话中的传说为姓龙、青鸟

(13)以祖辈的字为姓郑国公子偃,字子游,后代便姓游、鲁孝公儿子子驱,字子臧,后代便姓臧

(14)因偶然事件或变故而改姓车、青牛、黥

古代姓氏还有几点值得注意:

①战国前,贵族才有姓氏,贵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顾炎武《日知录》:“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

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男子贵者称氏;贱者则以职业概括之。如奕秋、庖丁、匠石、医和、优孟

②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礼不娶同姓”,“父母同姓,其出不蕃”

③贵族女子的姓特别重要。为了给待嫁或已嫁的同姓女子加以区别,就形成了对女子的特殊称呼,在姓的前后加前

缀、后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