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法的继承与创新
浅谈语文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 目的 ,在教学 过程 中所采用的一系万 I J 办法和措施 。 它是教师传授知识 、 培 养学生 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整个教学 过程 中事关成败的重要环节。 恰 当地借助这种手段 , 通过这 个环节 , 教师可 以引导学生感知知识 , 掌握知识 , 发展思维 , 开发智力 , 进而形成技能、 技巧 , 并能使学生在道德 、 情操 、 审美意识等方面得到发展。 语文教学方法种类繁多 , 如果将
三、 教、 学兼 重 的教 学方 法 系统 1 . 问答法 。 问答 法是 在语 文教 学 中 , 以问题 为 中心组 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教法。主要通过教师提问 , 学生答 问, 或学生质疑问难 , 教师引导学生解疑辩难的对话形式 , 培养 学 生 发现 问题 、 提 出问题 、 思 考 问题 、 分 析 问题 、 解 决 问题 的
关成 败 的 重要 环 节 。教 学方 法 的选择 和运 用重 在 继承 、 贵在 创 新 。 关键 词 : 初 中语 文 ; 教学方法; 自学能 力 中 图分 类 号 : G 6 3 3 . 3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4 ) 0 7 - 0 0 5 2 - 0 2
2 O14 年 2 月 第 7期
教 育教 学论 坛
ED UC AT I O N TE AC HI N G F OR UM
F e d. 2 Ol 4
N O . 7
浅谈语 文教学 方法
杨 莉
永登 7 3 0 3 2 3 ) ( 甘肃 省 永登县 坪城 中学 , 甘肃
摘要: 教学方法是教 学过程 中教 师传授知识 、 培 养学生 自学能 力和开发 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 是整个教 学过 程 中事
语文教育的继承和创新
只 盯住 课 内 , 注 意 以篇 引类 , 要
拓 宽语 文 的空 间 , 变“ 支粉 改 一 笔 , 本教材 ” 天下的局 面 , 两 打 把
行 必要 的跨 学 科学 习 , 以让学 可
生 融 会贯通 各 科 知识 , 一 步认 进
习的 主 人 ” 倡 导 “ , 自主 、 作 、 合 探 究” 的学 习方 式 , 分发 挥 学生 的 充 主体 作 用 。这种 变 革改 变 了过 去 教 师 “ 言 堂 ” 现 象 , 堂 效 果 一 的 课 明显提 高 。但有 些 教 师 “ 矫枉 过
关键 词 : 文 语 改革 继承 创新
随着 历 史 的发 展 ,十 的进 丰会 步 , 育改 革 正和 着 时代 的 脚步 教
育 理念 , 使语 义 教学 断 吸 收新 鲜 养料 . 在继 承 巾创 新 。具 体 方
视 语 文 基 础 和 语 文 能 力 的 :教 学
大纲 明确 提 出“ 计学 生 能 够正 确
理 解 和运 用祖 周 的语 文字 , 通
前进 面对课 改 , 文课将 如何 法 和 途 径 有 : 语
变 革 ? 我 们 常 说 “ 『立 新 ” 一 破 H ,
一
、
既 重 视 学 生 语 文 素 养 的
过 听 说读 写 的训练 , 学生 具 有 使
一
个 新理 念 的实 施 必 然 是 建 在
语文教育 的继承和创新
■ 河 北 省 衡 水 市 第 二 中学 王 锦 旭
摘
要 : 文课程 改革 , 语 应将语 文教 学的优 秀传统 与现代语 文课 堂相融合 , 分继承 传统语 文教 育 充
中有 益的经验 和可行 的方法 , 并结合 社会 的发展 变化 , 注入 富于时代特征 的 当代 语 文教 育理念 , 语 文 使 教 学不断吸收 新鲜养料 , 继承 中创 新。 在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待新时代——论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学的继承与创新
生 在 对 文 章 整 体 把 握 的 基 础 上 , 精 读 、 读 , 于 感 知 要 细 善 文 章 的细部 , 而领 会文 章 的精 髓 。例如 , 《 野 先生 》 从 教 藤
一
文 时 , 导 学 生 在弄 清 明 、 两 条 线 索 , 验 到 藤 野 先 指 暗 体
“ 之 弥 高 , 之 弥 深 ” 境 界 , 且 要 成 为 一 个 教 育 通 仰 钻 的 而
才 。这 样 , “ 下 身 子 与 孩 子 一 起 看 世 界 ” , 不 会 陷 在 蹲 时 才
入 盲 目和 混 乱 。这 是 素 质 教 育 背 景 下 语 文 教 师 在 教 学 中
一
个 主 动 探 究 的过 程 : 生 通 过 阅 读 文 本 , 索 、 究 、 学 探 研
理 解 、 现 作 者 对 这 个 世 界 某 个 方 面 的 观 察 、 受 与 思 发 感 考 。为 了张 扬 学 生 个 性 . 励 学 生 的探 究 意识 , 具 体 鼓 在 的 语 文 教 学 中 ,教 师 要 勤 于 动 脑 , 发 挥 自 由 创 造 的 才
■隧
望
论新 时期 中学语 文教 学的继 承与 创新
周 丽 雯
( 东 省青 岛第 六 十 六 中学 , 东 青 岛 山上 看 待 新 时 代
摘 要 : 着 新 课 程 改 革 的 不 断 深 化 , 文教 师 在 教 随 语
学 中。 要站 在前 人 的肩膀上 合理 继 承 , 要 勇 于创新 , 既 又 用
息 离 开 短 时 记 忆 进 入 长 时 记 忆 ,达 到 积 累 知 识 的 目 的 。 所 以 “ 习 ” 然 是 新 课 改 中语 文 教 学 不 可 或 缺 的 重 要 复 依
新时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
新时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需要不断地改革与创新。
下面,我们来谈谈在新时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如何改革与创新。
一、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教师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体验和情感,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因此,我们应该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则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会更加主动地思考问题,积极地参与讨论、交流,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二、拓展教学资源,多元化活动设计现代的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和平台。
教师应该善于利用网络资源,设计多元化的活动,如制作PPT演示、在线阅读、微视频制作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和参与感。
三、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创新思维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可以组织课外阅读、写作比赛、讲座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提高创新思维,探索语文学习的更多可能性。
四、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手段,如作品展示、口语演讲、小组讨论、在线测试等,因材施教,体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全面素质的评价理念。
五、注重情感教学,塑造全面人格语文教育还需要注重情感成分。
情感教育不仅包括对经典名著的精神追求,也应该注重对学生性格、道德修养的培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优秀文化传统、斯文的性情、高尚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塑造全面人格。
在新时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需实现从“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
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方式、情感教育等多方面的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教学的继承与创新
于 培 养 学 生 的 想 像 能 力 、 造 创 最 后 谈 继 提 。 创 的劳 动 , 解 一 两道 题 不可 相提 并 新 是 继 承 的 升 华 。学 生 不 断 地 积 与 能 否 定 的 。 这 些 内 容 几 千 年 来 就 论 。一 种 是 似 曾 相 识 . 篇 一 律 。 累 词 语 、 习 语 言 , 断 地 丰 富 阅 千 学 不 有 了 , 们 /- 仍 沿 , 这 算 是 继 这 里 面 自 然 有 无 源 头 活 水 的 因 素 , 读 、 广 见 识 , 样 语 文 才 会 有 扎 我 4天 E B, 增 这 承 的 , 果 没有 这些 继 承 下来 的 语 但 也 有 不愿辛 苦 创造 的 因素 . 凭 如 仅 言 文 学 , 不能 成 为学 生 阅读 交 际 联 想 回 忆起 曾 经 看过 的 文 章而 将 就 的工 具 , 章所 承 载 的人 文思 想 也 之抄 下 。中学 生 阅读 面又 窄 , 看 文 你 不能 让学 生 理解 . 然 再 精美 的文 我看 他 看的都 是 在一 个圈 子 里 . 纵 出 艺 作 品 , 生 也不 会感 到 审美 的愉 雷 同文 章 是 必 然 的。 这 里 需 要 指 学
悦 。
实 的 基 础 , 也 是 创 新 所 应 具 备 的 这 前提 。学 生要 阅读 理解 一 篇 文章 。 首先 必 须理解 文 中词句 的含 义 . 然 后准 确 地 把 握 文 章 的 中心 。在 此 基础 上 ( 在此过 程 中 )学 生要 进 或 .
行联 就教 学 过 程来 看 , 需介 绍 作 算有 小 的创 造 , 予 以肯 定 。在平 仍 应 合等 者 及 写 作 背 景 、 解 概 括 文 章 的 中 时 作 文 教 学 中 , 励 奇 思 妙 想 , 理 鼓 鼓 伸 到 心 思 想 ( 括 人 物 性 格 ) 分 析 文 章 励 标 新 立 异 , x- 篇 一 律 . x- 包 、 反 .千 1 反 , l 进 行 的结 构 、 赏 文章 的特 色 。经 过这 人 云 亦 云 。 鉴 有 可 些 环 节就有 可能让 学 生较 全 面 、 较 习 作 的 创 造 思 维 量 比 x- 学 ,文 l 会 时 深 亥ll 理 解 文 章 。 就 教 学 手 段 来 作 品 的 阅 读 自 然 要 大 许 多 . 此 学 lg J 因 从审 看 , 师 的 讲 析 仍 是 教 学 的 最 基 本 生 喜 阅 读 而 恶 习 作 应 是 其 结 果 之 教 词造 手段 ; 生 的 练 习 仍 是 巩 固 知 识 、 学 解 决 问 题 的 方 法 应 是 增 加 积 动超 提 高 能 力 最 可 靠 、 有 效 的 办 法 ; 累 、 化 体 验 、 养 创 新 欲 望 , 时 最 强 培 到 因材施 教 、 序 渐进 依 然是 并 始 终 会 有 不 n 不快 、 吐 为 快 的 愿 望 。 循 : l z 一 对 旧 是 教 学 所 必 须 遵 循 的 原 则 。 以 上 习 作 也 不 再 是 难 事 。 生的 这些 我们 也 应该 继承 。 这 里 谈 的 是 阅 读 、 文 教 学 中 作 其次 谈创 新 培养 创 造 能 力 和 意 识 的 问题 。其 改进 语 文 教 学 的 创 新 . 要 体 现 在 实 , 有 其 它 的 途 径 , 如 分 析 文 自学 主 还 比 以下 三个 方 面 : 章 . 学 生 畅所 欲 言 。 励 学 生 提 结构 让 鼓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6篇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6篇第1篇示例: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创新与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也在逐渐变化之中。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可能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提高语文水平。
本文将就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可能只是在教科书上看到文字,而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来呈现语文知识。
这样不仅可以更直观地展示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我们可以通过播放动画视频的方式来讲解古诗文的背景故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含义和意境。
我们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注重对文化知识的传授,对语言技能的训练比较少。
而当代社会,语文能力除了要求掌握规范的语法、词汇和修辞手法外,还需要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和表达。
我们可以设计更多的口语、写作、朗读等练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活动,让他们在辩论的过程中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还可以引入游戏化元素来进行语文教学。
现代学生对游戏的兴趣非常高,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游戏的设计理念,将语文教学内容转化成游戏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语文知识。
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语文知识闯关游戏,学生在游戏中需要解答各种语文题目,通过闯关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趣味,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来进行个性化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一种“一刀切”的方式,没有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而互联网资源的优势在于可以提供各种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兴趣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在线词典、语文学习app等工具进行学习,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来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
“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发展的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发展的研究”开题报告(简介)当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新课程改革之际,天津市教委和教育教学研究室部署了课程改革专题研究实行区县认选和年报告制,及小学阶段重点研究课题,这是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加强课题管理,从而推进我市课程改革深入发展,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又一有效举措。
一、课题研究综述教学方法的研究是教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研究的发展史就是人们探索有效教学方法的历史。
纵览国内外有关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历史上积累下来的教学方法是极其丰富的。
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杜威的“从做中学”;欧美学者的发现法和讲授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媒传教学法和非媒传教学法,以及后来旨在探讨与各种教学情境和教学目标相吻合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各国的母语教学中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但从发展的观点看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以教师、教材和课堂教学为中心,把传授现成的知识作为主要目的,不顾学生接受的程度和方式,忽视学生在教学这一特殊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因而主要采用注入式教学法,束缚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多年来,我国广大语文教师以纠正这种错误偏向为突破口,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创造出许许多多富有时代色彩的教学方法。
出现了提问法、讨论法、演示法、研究法、观察法、训练法、电化教学法、欣赏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成功教学法等,使课堂教学面貌有所改观。
从当前我区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看,虽然我们也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实验和有关课题研究,并初步取得了一点成效,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如:先进的教学理念我们还没有真正吃透。
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或多或少地仍存在“牵着走”的现象。
还有一些教师误认为形式多样、花样翻新、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就是先进教学理念所倡导的教学新模式。
再如:教师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具体的教学方法还显得单一。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落实语言训练点苦于无招,导致学生积极地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度”不够。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3)1.2 大学语文课程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角色 (4)二、传统文化的传承 (6)2.1 课程内容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7)2.2 教学方法与策略 (8)2.3 校园文化活动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10)三、传统文化的创新 (11)3.1 创新教学内容与形式 (12)3.2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创新 (13)3.3 创新传统文化的应用与实践方式 (14)四、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策略 (16)五、实践案例分析 (17)5.1 某大学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模式介绍 (18)5.2 传统文化课程中的创新实践案例分析 (19)六、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建议 (20)6.1 当前面临的挑战分析 (22)6.2 未来发展建议与展望 (24)七、结论 (25)7.1 研究总结 (26)7.2 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展望 (27)一、内容简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当代教育的重要课题。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大学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应当紧密结合,以传承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推动语文教学的深入发展。
本段落旨在简要概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必须得到妥善的传承。
而创新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能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当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应用。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为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段落还将强调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具体实施方式。
包括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设置,注重传统文学作品的讲授与分析,引入现代文化元素,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创新能力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设轻松愉快、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气氛,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变“教”为“导”,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创设新情景,导入新视角,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
勇于质疑,善于求异是创新教育的最高境界。
教师不断创新,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变教为导创设情景语文教学创新能力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快,学生学习的性质应当由转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新性。
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该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地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习语言又学习文化和科技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不仅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学法,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一、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到安全的、宽容的和有利于其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减少焦虑,不怕出现语言错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
我在教学中常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还特别创造条件,给后进生发表意见的机会。
即使他们在回答问题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都不泼冷水、不批评、不挖苦,用温暖的话语对他们说:“你回答问题的勇气是应该表扬的,你能用自己的见解来回答是种难得可贵的行为,只是你的想法还不成熟、不全面,只要你肯努力,下一次回答问题,你一定会成功。
”同时,我还教育其他同学,不管是谁回答问题错了,都不能讥笑和讽刺人家,要给别人改正错误的机会,还要用心倾听别人的回答,对在哪、错在哪?有什么地方值得自己学习或借鉴,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样,学生就会身心愉快,思想解放,轻装上阵,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二、变“教”为“导”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语文教学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和文化的基础阶段,应当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诗词、成语、传统节日等内容,向学生传授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他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其次,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古诗词的背景故事、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并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树立起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感受到文化自信的力量。
此外,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需要与时俱进,进行创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当代社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传统文化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文化的活力和时代的魅力。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十分重要的。
传承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而创新则能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善于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继承精神,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更能够获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财富。
浅谈语文教学对传统教育的继承与创新
浅谈语文教学对传统教育的继承与创新◆胡秀华(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青阳小学)从语文教学重要性为出发点,论述了传统“双基”和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要求之间的联系,在“自主、合作、探究”方面做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语文教学传统教育继承创新一、前言教育体制和课程改革取得了辉煌成绩,当前改革的重点放在了“深化”两字上。
语文课程在教材提炼、内容、要求上都有很多改变。
但目前有些人思想存在误区,认为改革就是“改变”“革新”,理解“改变”就是彻底变化,讲究“变”,什么都要变;而对“革新”,理解是“焕然一新”,什么都要新。
毋庸质疑,“变革”是发展的主题;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在实践中对传统教育继承和创新,是我们语文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语文教学重要性语文是基础课程,不仅是所有科目学习基础,更是认知世界、了解世界窗口的平台。
语文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有两大作用,一是基础性,这个基础性就相当于事物的根基,是“通道”,所有营养、水分、矿物质都从这个根基上获取;二是扩充性,即利用语文知识的载体,将其他知识进行融合和发展,继而得到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
语文知识的缺乏必然导致其他学习的阻滞,“通道”不畅通,营养、水分、矿物质就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循环。
没有语文知识,其他知识没有渗透的途径,没有承载的平台会造成“营养”的流失。
三、语文传统教育的“双基”语文传统教育讲求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
语文是其他科目的根基,而“双基”是“毛细血管”,它是获取语文知识的工具。
当前教育改革,有些思想偏离了“双基”轨道,一味崇尚“刻意”改变,忽视“双基”的重要性。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个“不教”就是基础的夯实性。
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终身发展高度上出发,全面了解“双基”在教育中的作用。
语文新课程教学虽称作“新”,但并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利用传统教学精髓加以弘扬和发展的创新。
传统教学精髓是血脉相连的中的“DNA”。
语文教学的创新理念
语文教学的创新理念在当今时代,教育领域不断发展变革,语文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引入创新理念以适应新的教育需求和学生的发展特点。
创新理念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然而,在创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应当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中心位置,关注他们的需求、兴趣和学习特点。
首先,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差异。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观察和评估,掌握他们的语文基础、学习风格以及兴趣爱好,从而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例如,对于喜欢阅读的学生,可以推荐更多的优秀文学作品;对于善于表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演讲和写作机会。
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课堂辩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深入理解语文知识,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古典诗词时,让学生分组讨论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然后进行小组展示和交流。
最后,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观点。
当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或不同的看法时,教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这种尊重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思维。
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运用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
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元素,将抽象的语文知识形象化、生动化。
比如,在讲解课文《观潮》时,可以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那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从而更好地理解文中的描写。
开展情境教学。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真实或模拟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比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时,可以让学生扮演五壮士,重现当时的战斗场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引入游戏化教学。
将语文知识融入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学。
新课程引领下语文教学传统继承与发扬
浅析新课程引领下语文教学的传统继承与发扬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语文教育的“偏、难、杂”的现象微词多,建议也多,之所以出现这“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母语教育自身的发展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求改革之声不断;其二是人们在接受十多年的学校语文教育之后,感到学不致用,对自己的语文水平到底有多高,感到茫然和困惑,高考试题的怪题、难题,使得考生和家长望题兴叹。
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了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从而也觉得语文教学有必要解决好创新与吸收优良传统相结合,认真解决好继承与发扬的关系。
在新课程观念引领下,如何解决好继承与发扬语文教学优良传统呢?我认为:一、从历史的角度,认清语文教学源流及发展我国的语文教学,具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孔夫子到19世纪末,我们把这一阶段的语文教学称为旧传统语文教学。
这一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很丰富,有精华也有糟粕。
总归起来,精华部分强调识字是读书和写作的基础,故而有幼童的蒙学的识字为重点,集中识字;识字、读书、写作循序渐进;提倡“文道统一”、“热读精思”、“读写结合”、“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教学相长”等。
当然,旧传统语文教学中诸如读书做官,注入式死读经书,死记硬背,科举取士等消极因素,是要彻底抛弃的。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国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出现了一批新青年改革家,如陈独秀、鲁迅、刘半农等。
这时,小学生的学习从私塾走向百草园,由封闭走向开放,提倡学习的活义,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提倡学生的自读为主。
新中国成立后的20年,由于受到苏联教育的影响,提出了反对注入式教学,提倡启发式教学。
改革开放后,现代教育理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使语文教学在学科的性质——基础工具科加强“双重”训练,“文道统一”与加强语言训练,教学中强调的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了识字、阅读、写作方法的指导,这些较新颖的观念,推动着中国语文教学的向前发展。
每一次的语文革命,都是在否定中的继承,在批评和反思中发展,反映了语文学科自身发展的辨证发展关系,综观语文教学的历史,虽是凄风苦雨一路,但它却为后来语文课程的修订关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8篇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8篇第1篇示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往往以“灌输式”为主,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实际运用语言的机会,导致学习兴趣不高,效果不佳。
如何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成为当前教育界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而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成为教师们需要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传统上,教师往往通过“背诵默写”来强化学生对词语、句子的记忆,但这种单向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阅读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
二、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以背诵为主,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欠缺。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辩论赛、演讲比赛、写作比赛等。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语文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语文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和积累的过程,而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成为教师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以灌输为主,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抗拒情绪。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性课堂活动和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个性化的学习任务,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注重课程整合和跨学科教学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何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全面丰富,也是教师们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我们可以将语文教学与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相结合,设计跨学科教学项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语文知识的应用和意义。
我们也可以通过多媒体、互联网等途径拓展语文教学领域,让学生在不同的学科之间建立联系,促进知识的整合和运用。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中。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正面临着新的思路和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在新课标下,如何更好地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就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展开讨论。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增强他们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还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开展实地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加深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领悟。
三、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为教学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资源支持。
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教学软件等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信息化水平和趣味性。
也可以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和交流,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四、强化语文素养的培养在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强化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注重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思维品质和情感态度,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特别是,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书法、诗词、散文等文学艺术活动,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五、加强评价方式的改革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加强评价方式的改革,完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发展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为他们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教育指导和学业帮助。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摘要:传统的教育思想都是灌输给学生知识,将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教师一股脑门的将知识强行传递给学生,不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把学生放在首位,坚持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思想,创新课堂教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教学方法创新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现在的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发生很大的变化,几乎没有守旧的教师,课堂教学日益活跃,师生关系不断改善,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逐渐形成,教学效率不断的提高。
这次新课改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激发,传统死寂的课堂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一、教师自身人格素质及个人魅力教师自身人格素质及魅力包括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教学能力。
一般上学生喜欢一个教师就会喜欢上这个教师所教的课程,这门学科成绩也自然而然的得到提高。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对教师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要实现课堂教法的创新,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精深的语文专业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政治理论修养,这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另外,必须要求教师善于学习,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新理念。
现代社会发展的速度相当快,网络化经济时代不断的深入每一位学生的生活,学生接触知识的途径变的相当广泛,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有助于教师应对学生随时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取舍所接触的知识的真确性,教师用自己的新知识不断的完善课堂结构,用自己智慧的头脑来创新教学方法。
二、建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堂环境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权威角色,将课堂由教师主体变为学生主体的课堂,改变传统灌输知识为学生自学学习知识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帮助引导者。
高中语文课堂中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共同提出来的,这些问题包括那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循循善诱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所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课文加以解决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语文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既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既紧密联系又相得益彰。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同时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效路径。
首先,文化传承是语文教学的基础。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科学,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将经典文学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让学生从儿时开始接触并体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师可以选取古代的寓言故事、神话传说等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中华传统价值观的力量。
同时,通过学习古代文人的诗词作品,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浓厚兴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这样的文化传承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其次,文化创新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育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开展创意写作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进行实际写作,如写日记、写感受等。
通过实际写作的训练,学生可以提升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此外,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爱国敬业、崇尚科学、坚持实践的精神品质。
语文教育可以通过讲解古代文人的奋斗故事、介绍现代文化名人的事迹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和蓬勃发展。
同时,也要通过课堂演讲和写作比赛等形式,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最后,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关注跨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小学生需要具备与世界交流的能力。
因此,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国外文学作品或少数民族文化,让学生了解多元文化的魅力。
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化、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理解能力。
语文培训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我国,语文不仅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民素质的关键。
近年来,我有幸参加了一次语文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对语文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语文教育的重要性1. 传承文化语文教育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经典文学作品,我们能够了解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在培训中,我们学习了《诗经》、《楚辞》等古代文学经典,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情怀和智慧。
2. 提升素养语文教育有助于提升国民的素养。
语文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方面。
通过培训,我学会了如何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同时,欣赏优美的文学作品,也让我在审美能力上得到了提升。
3. 促进交流语文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
在现代社会,语文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沟通效果。
通过培训,我明白了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
二、培训过程中的收获1. 知识积累在培训过程中,我系统地学习了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不仅丰富了我的内心世界,也为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 教学方法培训中,老师们分享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让我对语文教学方法有了新的认识。
例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
3. 团队合作培训期间,我们分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了一系列教学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协作,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感悟与体会1. 教师的责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肩负起传承文化的重任。
我们要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的需求,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与创新[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与创新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突出作品的文学性,不仅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做到多读、多写、多体验,还要敢于大胆创新,具有新观念、新语言、新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学性自身修养创新精神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性,再现课文本身的感染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寓教于“文”(课文之文学性),这应成为语文教师的自觉行动。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为此,我们也可以说:语文教学,“教之无‘文’,行而不远”。
枯燥乏味的教学,学生不愿听,又有多少效果可言呢?让文学性回归语文教学吧。
如何才能使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性呢?我认为,处于语文教学主导地位的语文教师应着重在以下两方面做文章。
一、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
而要让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性,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很难想象,一个文学素养低的语文教师也能在教学中突出文学性。
语文教师提高自身文学素养的途径,不外乎“三多”:1.多读就是多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名篇,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欣赏作品中的精美语言,领悟作品中的写作技巧。
一句话,要像蜜蜂采花酿蜜一般多读文学佳作,以增强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
2.多写就是多动笔,多出自己的作品,包括教学论文、文学作品等。
以往,不少语文教师忽视这一点,总以为,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讲课,批改学生作业、作文,而写作则是学生的事。
基于这一认识,他们写作,也仅热衷于撰写申报职称用的教学论文,倘若不是出于爱好,是不会去创作文学作品的。
语文教师不创作文学作品,讲授文学作品,就难免会隔靴搔痒。
所以,我觉得应该提倡:中学语文教师,既要当教学上的行家,又要当写作上的“杂家”。
教学上的行家,这无须多言。
写作上的“杂家”,不是说语文教师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是说他们要能写各种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
写作水平没有诗人、作家高不要紧,只要会写就行。
吃过梨子的人,方知梨子的滋味。
语文教师有了创作经历、经验,讲授课文,才能有的放矢,也才能突出其文学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教学法的继承与创新
摘要:如何处理好语文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创新的问题?唯物史观认为:没有继承便没有发展和创造。
要使语文教学符合事物连续性发展规律,必须重视语文优良方法的继承,应取其精华,坚持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原则和为我所用原则,促使语文教学向前发展,适应社会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呼唤创新,语文教学的创新势在必行,只有创新,才有语文教学的不断向前发展。
可见,语文教学方法重在继承,贵在创新。
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是新时期语文教学向前发展的正确选择。
关键词:语文教学方法;继承;创新;发展
历史的发展是有章可循的,按一定的规律发展。
它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必然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
事物的发展总是由于事物内部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的矛盾斗争,先从肯定阶段走向否定阶段,然后再走向否定的即新的阶段,这样的事物运动表现为一个周期。
一个周期接着一个周期形成了事物发展的螺旋式运动。
但是事物的发展运动不是完全抛弃,而是扬弃其不合理的因素,保留其合理因素,并且促进它具有发展新事物的积极意义,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语文教学法的发展作为一门科学,作为一种历史事物,它的正常发展亦应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也就是它的完整发展过程表现为继承创新,不断继承与不断创新……
中国的语文教学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教学活动中,积累了许多教学方法。
这其中有不少存在时代局限,但我们不能因此而简单
地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进行否定。
因简单地否定传统的做法,造成的严重后果,我们已经尝过不少。
因此,我们应该遵循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观,批判地继承传统的语文教法。
其实,有不少的教学法,撇开其历史局限,其内核仍闪耀着科学的光辉。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应试教育体制的存在,把语文教育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
虽然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最长,环境最为理想,但是学习的效果却最不理想。
许多初中、高中学生识字少,理解能力低,语言表达能力差,缺少人文关怀精神。
即使在大学生中,甚至研究生中类似的现象也不少见。
因此,语文教育遭到的批评与质疑最严厉。
难道我们真的贫乏到没有能把语文教得更好的方法吗?答案是否定的。
这是应试教育体制造成急功近利的后果。
其实,我国语文教育的宝库中,有不少方法仍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值得继承与弘扬。
比如“文道统一”,“读写结合”,“启发诱导”,“口诵心惟”,“知行转化”,“情感熏陶”。
当我们在感叹中学生的语文功底越来越薄时,我们不禁要问问我们的教学方法是否接近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了?中学时代,是一个人识记能力最强的时候。
因此应该多记点知识。
其中古代常用的“诵读法”,就是放开声音,反复地读,直到熟练地记住准确地理解为止,即“熟读成诵”。
朱熹十分重视诵读,他说“诵得熟,方能通晓;若诵不熟,亦无可思索。
”通过诵读,可以加强理解和体会,“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还可以加强记忆,丰富储备。
不少文学作家,如鲁迅、毛泽东、巴金都承认自己从幼时背下的诗文中受益很深。
传统教法林林总总,它们当然不是包治
百病的灵丹,但是在不同的方面,都自有可借鉴之处。
历史的发展是一条长河,而不是一个截面,任何一个时代的发展,都是在前人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总和之上的发展。
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对传统教学中的宝藏发掘和利用,不失为一个捷径。
传统教学方法,它毕竟是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局限,因此,我们在继承传统方法时,应该做到批判地继承,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去继承,否则我们的继承便是囫囵吞枣。
例如,今天倡导的是素质教育,明确了学生在教育中处于主体地位。
如果无视这一点,那么,不管是“诵读法”还是“启诱法”都失去了继承的意义。
没有继承,发展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创新,发展便失去了生命力。
语文教学在不断改革中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教育体制必须与经济体制相适应。
语文教育要适应社会,实现它的功能,还要改革创新。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教法有创新的意义呢?我认为首先要在思想上有下面两点明确的认识。
一、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
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反叛,是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而提出的教育观念。
时至今日,就算是最落伍的教师也会开口一个素质教育,闭口一个素质教育。
就像“艺术”已经泛滥了一样,“素质教育”的理解也泛滥了。
会唱歌,会跳舞,会画画,会写文章,这是素质吗?答案是,但又不全是。
因为它虽然体现出了人的一定素质,但还未能完全包括素质的内涵。
素质,《现代汉语词典》的释
义之一是“素养”,可以因人因专业而不同,方方面面多彩多姿。
但催生这一切方方面面、多彩多姿的源泉或母体只有一个,这就是人格和精神健全。
这是一切进步教育的目的,也是人类发展的目的,当然也是万业之本,创造之源。
学习的乐趣,创造的幸福,人生的要义就在于发现自已,完善自己。
在以此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学习就不是人格和精神的负担和异化力量,而是人格和精神健全的必然需要。
以此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才真正体现出素质教育的内涵,才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而一些急功近利的教育中,只不过是把学校变成一个加工厂,不是让人做社会生活知识与人生的主人,而是做了奴隶。
这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摧残,它扭曲了人性。
二、树立主体性教学的思想
随着社会的深入发展,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主体性素质教育的发现和培养的观念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
在语文教学改革中,主体性研究已成为当今教改的热点问题之一。
张定远教授认为,主体性教学已经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共识:①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
②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③主体性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④学校、教师为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实施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具有热爱语文的意识,调动学习语文的自觉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激发学生主
动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品质。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我认为有以下四点:
(1)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作为主要目标。
(2)发挥教学民主,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课堂气氛融洽,环境轻松活泼,课堂教育更多表现为大量的课堂活动。
(3)重视思维过程,切实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着重培养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性思维。
(4)教师要自始至终明确自己的角色,处于指导地位。
教无定法,一千个语文教师,就会有一千种情趣、品质,就会有一千种对教法的探索方法,但我认为真正要探索出一些具有时代意义的创新教法,是不能脱离上述两个前提条件的。
根据自己的经验,略述两点做法。
(一)开展大语文教学。
语文的学习环境最宽广,学习内容最丰富。
宿舍、教室、学校、社会无处不可,天文、地理、报刊、俚语无所不包。
语文本应是最具情感,最活泼生动的一门学科,可是却在分数的指挥棒下让语文变得索然无味,让人生畏。
实践调查可知,语文能力强的同学都有广泛阅读的兴趣、习惯,都能够随时随地学习和运用语言。
因此,我每周留一节课给学生,自读课外书,此外,还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培
养了他们的能力。
(二)创设情景教学。
无论如何,教学总会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
人总会受到情景的刺激,而接受信息。
情景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情景教学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情景总会存在的,情景教学的关键点是有意识地、目的明确地围绕教学目的、教材而创设情景。
情景教学运用得好,是可以最为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情景,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现:
(1)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2)通过教具演示情境。
包括图片、实物、音乐、多媒体等。
(3)运用精炼的语言描绘情景。
语文教学是我国的母语教学,它致力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汉语言文学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和爱国情怀。
语文是一个人终身发展的基础。
21世纪,人才竞争异常激烈。
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它应具备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而这主要由语文教学法来实现。
社会的发展召唤高效的语文教学。
每一个具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都会自觉地探索把语文带出低效境况的方法。
我热切期待深入研究语文教学法的教师寻找到继承与创新的最佳
方法,共建语文教学的春天。
参考文献
[1]苏中杰.《素质教育缺什么》,《南方周末》,2002年1月3日.
[2]鲍东明.《为21世纪中学语文教学进言》,《中国教育报》,1995年5月18日.
[3]韦志成著.《语文教学情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第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