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教案 外国诗三首 人教版
《外国诗三首》教案讲解
《外国诗三首》教案一、诗人介绍:普希金是近代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写有大量诗文,讴歌自由,抨击农奴制度与专制政体,因而触怒沙皇,被流放和幽禁。
《致大海》就是在追求自由而不得,个人自由却步步丧失的心境下写的。
学习这首诗要联系创作背景,深切体会大海的象征意义。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孤独的收割人》用质朴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位年轻姑娘边收割边歌唱的情景,诗中跳跃的意象和丰富的想象,都是鉴赏时需注意的。
《篱笆那边》风格独特,简洁通俗的诗句蕴含着耐人咀嚼的深意。
《我愿是急流》借急流、荒林等意象组合,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理解,这些都应是鉴赏的重点。
[资料显示于屏幕]1. “自由”,这是大海之魂。
“你是我心灵愿望之所在呀”是诗魂之寄托。
全诗的结构和主题,就是由这两个诗意形象组成和体现的。
普希金因作诗歌颂自由,先于1820年被沙皇放逐南俄,后于1824年又被押送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监管。
《致大海》就是在追求自由而不得,个人自由却步步丧失的心境下写的。
2. (华兹毕斯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欣赏贫苦农民辛勤劳动和朴素的习惯以及“听天由命”的生活态度。
其开创的浪漫主义新诗风,对雪莱等人的创作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现当代诗歌名篇赏析》3. 艾米莉·狄金森的作品以描写自然、抒发个人感情为主,间或带有一种皈依宗教的神秘色彩。
诗风简洁清新、朴实自然,形式富于独创性,善于用独特的形象和比喻,来表现复杂的内心活动。
——《现当代诗歌名篇赏析》4. 裴多菲一生写了许多爱情诗。
特别是写给他妻子森德莱·尤丽亚的情诗,至今仍有感人的魅力。
裴多菲同他妻子尤丽亚结识、结婚,直到诗人战死,在一起生活不到三年时间。
诗人写给尤丽亚一百二十多首爱情诗,这些诗是健康的、真实的。
——《裴多菲抒情诗选》教读《致大海》和《孤独的收割人》,自读《篱笆那边》和《我愿意是急流》,以朗读、理解和鉴赏为主。
1. 解读《致大海》,重在理解。
我愿意是急流
《我愿意是急流》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的是人教版高中汉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课《外国诗三首》中的《我愿意是急流》。
本次说课共分四部分——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学生和说教学程序。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特点及在本单元的地位。
《我愿意是急流》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四课《外国诗三首》中的第三首诗歌。
这是一首向自己所爱的人表白爱情的诗歌,诗人使用博喻和对比等修辞方式,以两组不同的意象,刻画了一个坚韧豪迈而又充满苍凉感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一个具有娇媚温馨气质的女性形象,表达了诗人为爱情敢于承受孤独、敢于排除任何艰难险阻、甘心付出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的决心和意志,同时也倾诉了对爱人无私的抚慰和支持。
(二)教学目标和确立的依据1、知识目标(1)、了解裴多菲的人生经历及其创作情况;(2)、感悟本诗的每组意象,并把握其各自的特点。
2、能力目标(1)、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2)欣赏本诗结构整齐,反复咏唱的艺术美。
3、情感目标学习诗人对爱情甘心付出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的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本诗在意象选择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与舒婷的《致橡树》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感知裴多菲的爱情观与舒婷的爱情观不同之处,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学情分析鉴于本课是诗歌单元的最后一首诗歌,此前,学生已经阅读了一定量的诗歌作品,也已经初步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因此,在学习本课时,主要以听配乐朗诵、朗诵阅读再加上适当的点拨的方法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此前,我们已经学过戴望舒的《雨巷》。
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把本诗和戴望舒的《雨巷》进行比较阅读,在对比阅读中感悟和理解裴多菲和戴望舒所表达情感的不同。
二、说教法1、情景教学法(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名家配乐朗诵,让学生听出诗歌所蕴涵的诗人的感情来,通过听配乐朗诵可以达到以听代教的目的)2、诵读品味法(诗歌是用细瓷小碗盛装的龙井,而不是街头供认解渴的大碗茶,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所蕴含的意象、意境和思想感情)3、点拨法(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学生的能力有限,学生不可能把诗歌中所有的意象、意境和思想感情都品味出来,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三、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
最新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外国诗歌知识,领略外国诗人的优秀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
2.了解普希金、狄金森、裴多菲三位诗人的简历及其创作情况。
3.李杰三首诗中的意象、意境,感受诗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致大海》教学重点: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3.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解题:(幻灯片打出)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
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
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
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
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的监视下埋头写作。
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
除了一些叙事诗、小说,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
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似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击剑一样坚强有力。
”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
”《致大海》写于1824年。
高中语文第一册《外国诗三首》教案
高中语文第一册《外国诗三首》新教案
金龙
教学要点
鉴赏外国诗歌的内容美或形式美。
教学方法
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词二首,还学习了中国现代诗和当代诗各三首。
也知道诗歌的美是多方面的。
鉴赏诗歌,既可以从内容入手,领会它的气势美、意象美和含蓄美;也可以从形式入手,领会它的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
气势美: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内容美意象美:如郑愁予的《错误》
含蓄美:如舒婷的《致橡树》
中国诗歌的美
建筑美:如闻一多的《死水》
形式美音乐美: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绘画美:如穆旦的《赞美》
不仅在中国诗歌中存在着内容和形式方面的这些美,而且在外国诗歌中也存在着内容和形式方面的诸多美。
下面我们来看《外国诗三首》。
二、探究学习
用这一单元我们学过的鉴赏诗歌的角度和方法,从《外国诗三首》中挑选你最喜欢的一首进行鉴赏,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注意:只谈一个方面即可,不要面面俱到。
下面的选题可供同学们参考。
①略谈《……》的绘画美
②浅析《……》的意象及其含义
③《……》的含蓄美浅谈
④简论《……》的气势美
⑤《我愿意是激流》的爱情观及其表现
⑥……
步骤:
1、同学们准备。
2、交流发言(五至八人)。
3、教师评析。
(略)
三、布臵作业
从下面两道题中任选一题来完成:
1、中外诗歌在形式美方面的差异。
2、《我愿意是激流》与《致橡树》的爱情观之比较。
高一语文教案-《外国诗三首》3 精品
《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致大海》执教:大傻这首长诗应该让学生自读操作,教师最好不要越俎代庖。
我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这首诗歌来训练学生的朗诵胆量。
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先设计几个简单的问题:1、你见过大海么?大海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2、诗人眼中的大海有什么指代或象征义?在哪几节句子得以体现或验证?3、你比较喜欢哪一节,读读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4、有部分同学朗读时节奏、速度、停顿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可以稍作指导。
如:各句中诵读时的停顿,除语法停顿外,还有逻辑停顿,其作用是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
如“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在“你”处略作停顿,突出强调了“大海”。
诵读时的重音也是为了强调某种语意或突出某种感情。
如“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自由奔放”四字重读,突出强调了“大海”的象征意义。
5、让读得不是很好的同学继续朗读,不要放弃,或许你轻易的放弃(不满的语气与眼光)会让这个胆量小的学生再也不喜欢语文课,再也不敢在公共场合大声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了。
因此,我们要鼓励,以配乐的方式,让他在背景音乐中激发胆量,从而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
《篱笆那边》执教:大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由于老师们的文化底蕴不同,对诗歌可以有从不同角度去理解。
再说,这是一首哲理诗,其价值在于悟性的启迪,教学时应由诗的表层意象入手,展开联想,逐层深入,最终才能真正理解诗歌中包容的深刻寓意,切不可作机械的、浅层次的解读。
另外,哲理诗总会给读者留下思索的空间,留下某种不确定性,正如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说:“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自己的理解来拓展诗歌的艺术空间,切不可像“上帝”一样,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扼杀了学生独具个性的想像和思考。
理解本诗,我认为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对草莓的正确理解是解读诗中内涵的前提。
诗人之所以选草莓作为诗歌主体意象,是因为草莓本身色泽鲜艳,圆润玲珑,在外形上给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们喜爱的一种水果,诗人选择草莓作为孩子寻觅、追求的意象正是缘于草莓的美好可爱。
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中外短诗五首》教案
中外短诗五首【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了解一些中国新诗不同的风格特点。
3、感知中外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及其联系。
【教学重点】1、鉴赏诗歌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细腻的思想感情。
2、体味诗歌中蕴涵的哲理。
3、感知中外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展开联想和想象,尝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2、就自己的理解展开充分的讨论,感悟诗歌中蕴涵的哲理和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朗读,展开想象和联想,初步体会诗歌中蕴涵的哲理和思想感情。
二.体味诗歌中的意象,讨论并归纳总结:1、你对《短章》的主旨如何理解?2、《风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错误》中的“你”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为什么是一个“美丽的错误”?4、《回旋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5、你怎样理解《在一个地铁车站》?三.认识作者和流派1、卞之琳☆☆☆个人简历:祖籍江苏溧水,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
1933年毕业于北平北京大学英文系,曾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1952)现仍任中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二级)享受终身制待遇;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现任顾问;曾作客英国牛津(1947-1949)。
抗日战争初年曾访问延安从事临时性教学工作、并访问太行山区前方、随军;回西南大后方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任讲师,副教授,定级教授,1946复员至天津南开大学任职一年。
解放后多次下乡生活与协助农村工作。
著有诗集《三秋草》(1933)、《鱼目集》(1935)、《慰劳信集》(1940)、《十年诗草》(1942)、《雕虫纪历1930-1958》(1979)等。
2、郑愁予(1933-),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
童年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饱览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山水风光。
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写作,其作品受到纪弦赏识,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外国诗两首教案人教版]《诗两首》(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案人教版]《诗两首》(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让学生自己上网查阅资料,初步了解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简史。
2.让学生借助课外图书资料,了解戴望舒、徐志摩的生平简历。
3.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两首诗在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
4.让学生深入品读,把握诗的意象,领会诗的象征意义。
二、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反复朗读,认真领会和体验诗人的情思,训练学生美读的能力。
2.指导学生学会分析诗歌的意象,培养对诗歌艺术细腻灵敏的感受力和初步的鉴赏能力。
三、价值目标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初步学会欣赏现当代诗歌,大胆创造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⒈学习现当代诗歌意象的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分析的角度与方法;⒉让学生借助独特的诗歌意象,体验并理解诗歌作品中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和风格特点。
重点、难点的解决办法戴望舒、徐志摩都是为现代诗歌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诗人。
他们的生活道路各不相同,诗歌创作的追求也各自有别,诗歌的风格特点也有所不同,这为学习二人的诗歌带来一定的困难。
“形象大于思想”,这是诗的重要特征。
“诗是抒情的艺术”,抒情又是诗的独到之处。
所以,本课教学重点放在组织学生吟诵、美诵上,帮助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并在美诵基础上层开广泛的联想,充分调动他们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并进行再造想象,这是必要的,如能结合现代技术手段,结合直观教学,也有利于学生依据各自的努力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的意境。
解决办法1.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并翻阅课外书籍和上网查阅有关诗人的生平简历。
2.利用校园内外的各种教学信息资源,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诗的发展简史。
3.教师必要的点拨讲解。
4.学生反复吟诵、品味,开展课内外诵读比赛,组织诗歌诵读兴趣小组,激发并带动学生多读诗、多欣赏。
学生活动设计1.让学生中的“诗歌创作与欣赏兴趣小组”成员在一定的时间内简介中国现代诗发展简史。
2.诵读比赛。
3.学生自己搜集文、图、音资料,在教师帮助下,制作成光碟或输入磁盘,配合诵读。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文:中外短诗五首3篇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文:中外短诗五首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文:中外短诗五首精选3篇(一)课型:阅读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中外短诗的特点。
2.了解并感受中外短诗的不同韵律和意境。
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4.通过欣赏和学习中外短诗,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中外短诗的特点,感受其不同韵律和意境。
难点: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教材:课本P30页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让学生观看一段有关诗歌的视频或展示一两幅有关诗歌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你们对诗有什么了解?你们喜欢哪种类型的诗歌?为什么?3.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外短诗。
二、欣赏与分析(15分钟)1.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中外短诗的特点:字数少、意境深、表达简洁、感情真实等。
2.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五首中外短诗,并遵循逐一解读的原则,逐一引导学生欣赏与分析。
(1)中诗一首:《春晓》—孟浩然(2)中诗一首:《静夜思》—李白(3)外诗一首:《The Road Not Taken》—Robert Frost(4)外诗一首:《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Robert Frost(5)外诗一首:《If you forget me》—Pablo Neruda3.在欣赏与分析的过程中,教师注重和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4.教师总结:中外短诗无论是在形式、题材还是韵律上都有一定的区别,但它们给人的感觉和情感表达上却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演唱与表演(20分钟)1.让学生自愿报名演唱诗歌。
2.请学生按自愿报名的顺序上台演唱自己喜欢的中外短诗,并在演唱之前简单介绍一下该诗的背景或作者的特点。
3.教师对每位演唱者进行点评,并给予鼓励与指导。
四、总结与评价(10分钟)1.请学生回答几个问题:你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你们对中外短诗有哪些新的认识?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
人教版高一语文外国诗三首 教案
高一语文外国诗三首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世界诗歌发展概貌、中外诗交流概况。
2.了解普希金、狄金森、裴多菲的简历与创作。
3.理解、领会几位作者所绘写的意象及其特有的含蕴。
二、能力培养目标1.诵读并体会《致大海》的精神实质。
随作者华兹华斯一起感受一种逼人的质朴、自然美。
2.领悟《篱笆那边》带一点神秘色彩的诗意。
3.美诵《我愿意是急流》,把握其意象群,深深地体味作者真挚的情怀。
三、德育渗透目标1.追求自由、美好、进步是人的天性,人生而为人,要奋发有为。
2.爱好思考,珍爱生活中真挚的情怀。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了解普希金的生活环境和俄罗斯当时所处的历史阶段,对完整全面地理解《致大海》尤为重要。
难点就在这些方面,学生应把世界史的学习与语文中的诗歌理解、欣赏融汇贯通起来。
狄金森的诗素以神秘著称,评诗者一向聚讼纷纭,要想让学生理解透她的诗旨,就有必要对“上帝”这一概念作些阐释。
所谓“上帝”,是西方文化中的概念,中国学生在理解这个概念上易犯简单化的毛病,要从独特的角度去诱导学生理解。
再者,神秘主义的诗不能只允许一家之言,应让学生在其智力基准上去理解,可以见仁见智,甚至学生完全否定其诗,也不必太在意。
优秀的诗从来不靠强迫去打动人。
《我愿意是急流》一向被人当作精彩的情诗来读,高中学生还处于一个敏感的青春勃发期,他们会悄悄地反复诵读此诗。
教学时可相机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婚恋观教育,不必在思想内容上过多展开,指导学生抓住其形式的特点谈一谈就可过去。
学生活动设计1.课前预习,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世界诗歌史概貌,了解课文几首诗的作者。
2.第一课时:学生展示自学预习所获知识,教师补充,诵读《致大海》,带着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题一、二,继续品读二诗。
3.第二课时:抽查并评点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
引导学生领会《篱笆那边》的含蕴,提示学生注意《我愿意是急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并反复诵读。
4.模拟仿作自由诗。
课时安排 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学生简述外国诗歌发展史概貌,教师补充。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版第一册:4《外国诗三首》(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一、课文补遗普希金的性格陈中复普希金把“心灵的辉煌激情”献给了祖国的自由和解放事业。
他像“一团熊熊燃烧着的烈火”投身到伟大的斗争中,沉醉于炽热的活动中去:参加文学团体,接触“十二月党人",编辑《现代人》杂志……不管是被流放,还是受幽禁,诗人始终热情洋溢,精力充沛。
这种“燃烧着的烈火"般的热情,成为诗人创作的全部精神力量。
他勤于观察和思索,据诗人皇村时代的同学科莫夫斯基回忆说:“不仅在课余的休息时间里,在大休息室里,在皇村那迷人的花园里散步的时候,就是在教室里,甚至在祷告的时候,普希金的头脑里都常常会出现各色各样的诗歌构思。
有时候他的脸色就时而阴沉时而开朗……他把自己想到的诗句匆匆写在纸上……通常都是迫不及待地咬着笔杆,皱起眉头,吸起嘴唇,目光里喷射着火焰,默默地读着自己写下的诗句。
”这使我们看到普希金在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洒下的汗水和留下的足迹.在普希金880余首抒情诗中,爱情抒情诗占了相当的比例,诗人把炽热、纯净的感情倾注其中,他的创作体裁多种多样,几乎所有的文学样式他都涉猎、尝试过。
正如果戈里所说,“俄罗斯的自然、俄罗斯的灵魂、俄罗斯的语言、俄罗斯的性格”,在普希金的创作中,“反映得那样纯洁,那样净美,正如光学玻璃的凸面上反映出来的风景一样”。
如果把“正直”作为普希金的性格特点,“热情”作为他的感情特点的话,那么“勇毅”就是他的精神特点了。
对待敌人,他勇毅果敢,这是他晚期思想成熟的重要标志.在沙皇专利的梦魇年代,普希金敢于反抗沙皇,表现了诗人是多么的勇毅果敢啊。
1836年冬,统治集团对普希金的迫害更加露骨:暗地唆使先前法国波旁王朝的流亡分子、荷兰驻俄国公使格伦克的义子丹特斯,让他放肆追求诗人的妻子冈察罗娃,到处纠缠她……普希金对此义愤填膺,为了在社会面前捍卫自己的名誉,他决定跟丹特斯决斗。
受了重伤的普希金被助手们用雪撬送回了家,诗人的亲友们都聚集在诗人床前,为了避免妻子和朋友们的不安,普希金极力抑制住痛楚和呻吟,他同人们谈话,微笑着让人们安心,这种沉勇精神和对痛苦的忍耐力是罕见而惊人的。
语文-外国诗三首_高一语文教案
语文-外国诗三首 _高一语文教课设计.教课设计示例1《致海洋》设计思想采纳比较教课的方法教课本课教课重点理解诗人的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理清诗歌的抒怀思路教课难点理解诗人的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教课手段谈论教课过程一、明确要求:1.教师可把学生疏为5-7 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协调分工:朗诵谈论,记录(有专人)2.每个同学要有自己的领会,并能表达出来(1- 2 分钟)3.从主题、内容、写法、感情等角度进行比较4.教师巡逻、指导,注意聆听学生们讲话,赐予适合启迪引诱,充分必定5.谈论状况记入平常成绩二、明确谈论题目普希金的《致海洋》是借海洋的形象抒发诗人对自由的热忱追求,意象虽不多样,但却负载着作者深重热忱的感情,应在教课中组织学生充分谈论理解诗歌中能突出表现海洋特点的语句,并领会此中寄望着的作者的感情,清晰诗人的抒怀思路。
舒婷的《致海洋》是诗人把海洋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两首诗在题材上有同样之处,都是诗人借同样的意象(海洋)来表情达意的作品。
这就成为了比较教课的基础。
让学生充分睁开谈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
三、学生谈论四、谈论讲话明确:海洋常被世人寄托感情,表达诗人的思想,传达诗人的情意,此课比较阅读普希金和舒婷的作品。
先剖析一下两者的构造:普希金诗舒婷的诗:联想—人们对海洋的一席感想回想—儿时的生活思虑—引入对现实之思虑抒怀—踊跃向上,热忱洋溢。
意象及意象的象征意义:普把海洋人品化,海洋是自由的象征。
作者直接同海洋对话,给人一种和蔼感。
普的大海自由豪放,率性不羁,它是天使头上的光环,闪闪发光,不染纤尘。
这是完满的海,梦中的海。
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赞叹及神往。
但现实使他悲伤,他虽绝望但不无望,他要把海洋永记心中,把自由流传到四周八方。
舒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感悟,“海洋——变化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
她的海洋不是完满的化身,而是变化的生活。
海洋有涨有落,有风暴,有沉静;它多变,其实不完满,但它真切。
4外国诗三首(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4外国诗三首(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致大海》
设计思想采用比较教学的方法教学本课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理清诗歌的抒情思路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手段讨论
教学过程
一、明确要求:
1.教师可把学生分为5-7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协调分工:朗诵讨论,记录(有专人)
2.每个同学要有自己的体会,并能表达出来(1-2分钟)
3.从主题、内容、写法、情感等角度进行比较
4.教师巡查、指导,注意倾听学生们发言,给予适当启发诱导,充分肯定
5.讨论情况记入平时成绩
二、明确讨论题目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借大海的形象抒发诗人对自由的热烈追求,意象虽不多样,但却负载着作者沉重热烈的情感,应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理解诗歌中能突出表现大海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中寄托着的作者的情感,明晰诗人的抒情思路。
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两首诗在题材上有相同之处,都是诗人借相同的意象(大海)来表情达意的作品。
这就成为了比较教学的基础。
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
三、学生讨论
四、讨论发言
明确:大海常被世人寄予感情,表达诗人的思想,传达诗人的心意,此课比较阅读普希金和舒婷的作品。
分析一下二者的结构:。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外国诗三首》教学设计
同步训练★同步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
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凡是有着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哦,再见吧,大海!我永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我将长久地,长久地倾听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
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1.“絮语”一词的意思是。
【解析】此题考查词语的语境义。
查《现代汉语词典》,“絮语”的意思是絮絮叨叨地说,但在这里却不能这样解释,要根据描写的主体来分析。
【答案】絮絮叨叨地说,这里指大海的咆哮没完没了2.诗中画线的句子怎样理解?【解析】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作者借大海的形象歌颂自由,可是,“人们的命运”被“暴君看守得非常严密”,表现了对专制的反抗情绪。
【答案】表现了诗人对专制暴君的反抗。
3.诗的第二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性。
大海是自由、力量、进步的象征,歌颂大海就是歌颂自由,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答案】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二、阅读下文,完成1~3题。
那是一处峭岩,一座光荣的坟墓……在那儿,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是一些威严的回忆: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
在那儿,他长眠在苦难之中。
而紧跟他之后,正像风暴的喧响一样,另一个天才,又飞离我们而去,他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位君王。
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身上,他是用你的精神塑造成长: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阴沉,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1.诗中的“他”所指是不是一样?【解析】此题考查词语的语境义。
第二段中的“他”指的是上文提到的拿破仑,三、四两段的“他”指的是一个人,都指拜伦。
【答案】不一样。
2.诗中画线的句子应当怎么理解?【解析】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之外国诗三首
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之外国诗三首
为了帮助高中同学们更好的学习高中的知识点,xx在这里归纳总结了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之外国诗三首,希望大家认真学习!
》》》致大海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知识点
》》》篱笆那边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外国诗三首之篱笆那边知识点
》》》我愿意是急流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外国诗三首之我愿意是急流知识点
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之外国诗三首就分享到这里了,想了解更多高一语文知识点的同学们请继续关注xx高一语文知识点栏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教案外国诗三首●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知人论世,了解普希金、狄金森、裴多菲的简历与创作。
2.理解、领会几首诗的意象,体会《致大海》的精神实质,领悟《篱笆那边》带一点神秘色彩的诗意,把握《我愿意是急流》的意象群,体味作者真挚的情怀。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鉴赏、比较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追求自由、美好,珍视真挚情怀。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体会外国诗歌或象征性强、或形式优美、或哲理深刻、或形象鲜明等特点。
培养学生读诗的情趣。
●学生活动设计1.课前预习,查阅资料,了解世界诗歌史概貌,了解课文几首诗的作者。
2.反复诵读,用心感悟。
3.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创作自由诗。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致大海》●教学目标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重点、难点: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法。
指导学生反复朗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问题研究法。
对比较难以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阅读评点法。
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
●教学步骤一、导入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中国诗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
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
普希金写了不少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的作品,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是他的代表作。
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剑击一样坚强有力。
”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溢着阳光。
”2.背景介绍《致大海》写于1824年。
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
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
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三、研习课文1.先听配乐朗诵,感受、体味。
2.自由朗读,感悟、思考。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由于诗歌具有跳跃性,学生初读这首诗时,一时难以把握这首诗的结构思路。
教者可设计下面两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领悟思考,从而把握诗歌的思路。
问题一: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
学生边轻声诵读边圈点思考,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节~7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节~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节~15节)。
问题二: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明确: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的。
3.思考、研讨问题一: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
如诗句“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大群的船只就会被覆亡。
”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
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问题二:作者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明确: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作者借大海的形象表达自由的精神。
这首诗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
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渴求自由的愿望。
问题三: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明确: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
如诗句:“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这里“隐秘的愿望”即第6节诗人所写的“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问题四: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阴沉,/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诗句“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全诗浓烈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诗人对大海以“你”相称,是诗人对大海的倾诉,诗人在诗中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出现,直接对大海表达自己的激情,并蕴含深沉的苦闷,使全诗具有哀歌式的忧郁美。
(以上研讨,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轻易加以否定。
另外要求学生通过具体诗句来表明自己的看法,切忌架空分析。
)4.欣赏品味欣赏品味是在对全诗理解基础上的更高一层次的教学活动。
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选择1~2处自认为最精彩之处进行品味,并组织学生讨论评判。
欣赏品味例一: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
因为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地方,因而大海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怨诉”,而大海又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在这临别时,她又向诗人发出了“召唤的喧响”,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
因而诗人在第3节中不禁直抒胸臆:“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充分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与矢志追求。
欣赏品味例二: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这里“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是指诗人将要离开的流放地南高加索。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是指诗人想秘密逃到海外,去寻求那自由的生活。
进而诗人想象离开囚禁之地时的“狂欢之情”,并用“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这一形象的诗句暗指自己在所向往的地方可以自由地创作,再也不必担心遭到监禁,但是诗人的美好愿望却未能“如愿以偿”,因而诗人在诗中反复强调自己的“苦恼心伤”!欣赏品味例三: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这里的“歌者”指拜伦。
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为自由而战的革命者,因而诗人对他十分崇敬,认为他虽已离开人世,但他的“桂冠”棗诗人作品与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诗人充满激情地呼告大海“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为伟大的诗人而歌唱!诗人在这里缅怀拜伦,赞美拜伦,正是赞美为自由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欣赏品味四: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诗人从拿破仑与拜伦两位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在最后告别大海时,他已消除了原先的“茫然”和“苦恼心伤”,这时“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这里的“你”就是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并把这种理想棗峭岩,海湾,闪光,阴影,波浪,带到“荒漠之乡”棗第二次流放的地方。
诗人的心灵由“大海”而得到彻底的净化,诗人感情也由此得到了新的升华。
(以上例举供教师教学时参考。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欣赏品味和评判,由于学生平时接触外国诗歌不多,对作者的生平又不甚了解,在欣赏品味时可能会有困难,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但决不要包办代替。
学生的欣赏品味只要不违逆诗歌的主题,言之成理,都应加以肯定。
)四、写作特点诗人与大海相遇,他胸中涌动着大海一样澎湃的激情。
诗人把岛、岩石想象成凝固的浪峰,已是诗人改变的自然,接着,诗人由观照海,到由海反观,最后与海同一了。
这一瞬间,海是诗人向远方的延伸,是海向俄罗斯土地的延伸,这就是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思维流程,也是解读这首诗的一个关键。
1.借大海的形象表达追求自由的精神。
以大海为自由精神的象征,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自由抒怀。
2.把大海拟人化。
采用“呼告”修辞手法,直接同大海对话,诗中蕴涵深沉的苦闷,使全诗具有哀歌式的忧郁美。
3.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由大海联想到举世震惊的英雄,拿破仑和拜伦的不幸结局增添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哀。
五、诵读练习根据本课的体裁特点,主要进行诵读训练,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进一步体味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可要求学生划出诗歌诵读时的停顿与重音。
诵读提示:全诗抒情气氛浓厚,感情强烈而又深沉,诵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的基调和变化。
六、小结欣赏诗歌,首先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
意象是溶注了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它往往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也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因而“大海”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
把握了此点便等于掌握了解读诗歌的钥匙,另外要欣赏品味诗歌深刻的内涵和佳妙之处,还必须通过反复的诵读,只有这样涵泳咀嚼才能探微览胜,深入佳境。
七、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二。
补充资料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青年时代,拿破仑信奉卢梭的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思想。
大革命爆发后,拿破仑于1792年来到巴黎,曾一度接近雅各宾派,1793年在攻克土伦的战役中战功卓著,被授予准将军衔。
1795年10月5日临危受命,迅速果断地平定了王党分子的叛乱,授少将军衔,担任巴黎卫戌司令。
次年,被督政府任命为意大利军团总司令。
1799年11月9日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统治,就任第一执政。
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军事上的胜利,拿破仑个人统治地位日益巩固,同时也日益背离大革命的自由民主和平等的原则。
1804年放弃共和制度,建立法兰西帝国,自任皇帝,恢复等级制度和贵族称号,实行分封制。
拿破仑执政期间对外战争频繁,多次打败数量上占优势的欧洲各国联军。
1814年初反法同盟军队攻入法国境内,4月,拿破仑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
1815年3月从厄尔巴岛逃出,在法国人民和军队的拥戴下重返巴黎。
驱逐了复辟的波旁王朝,6月,在滑铁卢被第七次反法同盟打败,再次被迫退位,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后卒于该岛。
--节录于《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历史卷》乔治·戈登·拜伦: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