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之道,神采为上(荐读)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一明确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是正确进行书法欣赏的基础;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是进行书法欣赏的关键。
一、书法的审美标准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这里,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一)书法的点画线条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
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1、力量感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
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
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
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
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淳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
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
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
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
2、节奏感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
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
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
一般而言,静态的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节奏感较弱,动态的书体(行书、草书)节奏感较强,变化也较为丰富。
3、立体感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 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一明确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是正确进行书法欣赏的基础;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是进行书法欣赏的关键。
一、书法的审美标准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
这里,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一)书法的点画线条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
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1、力量感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
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
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点画势尽,力收之”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
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淳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
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
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
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
2、节奏感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
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
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
一般而言,静态的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节奏感较弱,动态的书体(行书、草书)节奏感较强,变化也较为丰富。
3、立体感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
书道之妙神采为上原文及注释
书道之妙神采为上原文及注释“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出自南朝书家王僧虔的《笔意赞》。
其全文为:“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以斯言之,岂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
乃为《笔意赞》曰:剡纸易墨,心圆管直。
浆深色浓,万毫齐力。
先临《告誓》,次写《黄庭》。
骨丰肉润,人妙通灵。
努如植槊,勒若横钉。
开张风翼,耸擢芝英。
粗不为重,细不为轻。
纤微向背,毫发死生。
工之尽矣,可擅时名。
”注释如下:1. 兼之者:同时具备神采和形质的人。
2. 绍于古人:继承古人的书法成就。
3. 心忘于笔:心中无笔意。
4. 手忘于书:手中无笔迹。
5. 心手达情:心手相应,情意相通。
6. 书不忘想:书法中不失去意趣和构思。
7. 求之不得:寻求不到的东西。
8. 考之即彰:考验后就能显露出来。
9. 《笔意赞》:王僧虔的一篇书法理论文章。
10. 剡纸易墨:优质的纸和墨。
11. 心圆管直:心正笔直,指书写者的内心端正、笔划直爽。
12. 浆深色浓:墨色深沉浓郁。
13. 万毫齐力:指书写时所有笔毫的力量要协调一致。
14. 先临《告誓》:先学习《告誓》这篇文章。
15. 次写《黄庭》:接下来写《黄庭》这篇文章。
16. 骨丰肉润:字形骨肉丰满、圆润。
17. 人妙通灵:指书写者的精神与字形相通,字形灵动、富有生气。
18. 努如植槊:笔画如挺立的槊(长矛)一般有力。
19. 勒若横钉:横画如横钉一样坚定有力。
20. 开张风翼:字形展开如风之翼,有飘逸之感。
21. 耸擢芝英:字形高耸挺拔,如芝兰英华一般秀美。
22. 粗不为重:笔画粗重但不显得笨重。
23. 细不为轻:笔画细而不显得轻浮无力。
24. 纤微向背:指笔画的方向变化细微但准确。
25. 毫发死生:指字迹中毫发之间细微的变化对于整个字的影响至关重要。
26. 工之尽矣:技艺已经达到了极致。
27. 可擅时名:可以享有当时的美誉。
好书法标准:神采为上,形质次之
好书法标准: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南齐王僧虔《万岁通天帖》汉代以后,汉字书写除了实用外,好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欣赏。
有欣赏就有评判,有评判就得有标准。
到了南朝时期,书法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给出了一个标准:“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意思是好书法要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形”指的是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而“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韵。
此论一出,成为历代书评与书法欣赏的基本法则。
王羲之《丧乱帖》梁武帝萧衍的《古今书人优劣评》,对三国至梁期间三十二位善书者的书法逐一给予简评,如评: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又评“羊欣书如婢作夫人,不堪位置,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
梁武帝的书评侧重的就是神韵。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到了唐代,张怀瓘在《书议》中,按十几位书法家在真、行、章和草等书体的成就,直接排了座次。
如真书:逸少第一、元常第二、世将第三、子敬第四、士季第五、文静第六、茂弘第七。
张怀瓘在《书断》里,又把书法作品分为神品(25人)、妙品(98人)和能品(107人)。
排座次也好,分三品也好,依据应该也是形、神两个方面,且以神韵为主。
米芾书法作品米芾所说的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自己是刷字。
这种评论偏重的是每个人的用笔特点。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赞南碑与魏碑有十美: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
魏碑项穆的《书法雅言》里说:“大要开卷之初,犹高人君子之远来,遥而望之,标格威仪,清秀端伟,飘飖(yáo)若神仙,魁梧如尊贵矣。
及其入门,近而察之,气体充和,容止雍穆,厚德若虚愚,威重如山岳矣。
迨其在席,器宇恢乎有容,辞气溢然倾听。
挫之不怒,惕之不惊,诱之不移,陵之不屈,道气德辉,蔼然服众,令人鄙吝自消矣。
王晓斌书之妙道神采为上
王晓斌书之妙道神采为上
王晓斌著有作品集与习字教程,举办多次书画展,作品更入选国外的
书法交流展,被收入的专集有数十部。
书法是王晓斌里不可或缺的部分,或者说是他的一种生存状态。
他学
习书法没有拜过师,不是不愿而是没有机缘,因而让他少了门户之见,可
无所顾忌,随心所欲地转益多师。
以古人为师,以为师,不囿于一字一格,一家一派,不论古人今人,择善师之;亦无论北碑南帖,篆隶行草,凡喜
爱者均可兼收并蓄。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
”中国书法艺术实质在风神与法度,关键是
学养与修为。
书法的实践性很强,对操作层面的要求极高,无论笔墨技巧
还是形式构成,均有谨严的法度。
若不经年累月地临池挥毫难于掌握必要
的技能技巧。
由于性格直爽率意,王晓斌特别喜爱怀素、张旭、黄山谷、付山、王
铎等抒情色彩强烈的书风,亦喜欢表现意味浓烈的写意画风。
他深爱北碑
艺术,尤以《张黑女》《张猛龙》《石门铭》数碑为甚。
常沉醉于其充满
无穷魅力的空间架构和自然奔放、洋溢生命律动的神秘逸趣之中,乐不知疲,流连忘返……
王晓斌认为,书法之难难如格律,难在“戴着镣铐跳舞”。
能勉强跳着、舞着已属不易,而要舞得轻松潇洒,并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更
是难乎其难。
也许终生求索仍不能至,但别无选择,他将继续舞着、写着……因为喜欢,因为心向往之。
这就是他与书法的缘分。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一明确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是正确进行书法欣赏的基础;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是进行书法欣赏的关键。
一、书法的审美标准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这里,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一)书法的点画线条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
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1、力量感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
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
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
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
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淳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
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
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
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
2、节奏感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
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
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
一般而言,静态的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节奏感较弱,动态的书体(行书、草书)节奏感较强,变化也较为丰富。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通用3篇)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通用3篇)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篇1)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是宋朝的杰出书法家与文学家。
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斐然,并留下了诸多有关书法的独特见解和心得。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黄庭坚的论书法原文,并进行适当的翻译,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书法观念。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书学贵乎其人,苟非其人,虽工不贵。
盖有工而不韵,犹得免乎俗号,若无韵而工,则是俗工,殊不堪也。
或曰:“以笔力为主则可。
”此亦妄论也。
笔法既正,虽微须发而明;若用笔不正,虽寻丈而势不通。
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
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
余尝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
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独得者,而后可以语于人。
不然,则是众工之事,虽不妄庸,终不免于俗。
学书须要胸中有馀地,于其心中拓落自得,而后恣肆。
所以行为狷刻之人,终难为良工;盖其胸中不快,故形于笔墨间者,多散缓而不收敛。
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
辨按尤当于起笔处,辨提尤当于止笔处。
书家于提按两字,功有误焉。
翻译黄庭坚的书法观念强调,学习书法不仅是技艺上的精进,更要求人格的提升与道德修养的充实。
他说:“书法艺术的贵贱在于书法家的人格,如果一个人不具备这种品格,即便其技艺精湛,其书法作品也不能算作珍品。
因为有时候即便技巧尚佳但缺乏韵味,尚可免于落入俗套,但如果只有韵味而技巧不足,那么只能是庸俗之作,十分不堪。
”他还指出:“有人说,以笔力为主就行了。
这也是错误的看法。
笔法正确,即使笔画细微也能显现其明丽;若用笔不正,即使字写得很大也不会流畅自然。
”黄庭坚继续谈到:“学书法必须在内心持有道义,并将此道德情操结合圣贤哲学来丰富,这样的书法才能显得可贵。
如果一个人内心没有道德规范,即便其书法技艺不减于钟繇和王羲之,他也只不过是一个庸俗之人罢了。
我曾经说过,士大夫可以在各种事上作为,唯有不能俗。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三篇精选)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三篇精选)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篇1)原文黄庭坚,宋代大书法家,其书法风格独特,自成一家。
他对书法的理解深邃,曾留下诸多论述。
以下为黄庭坚论书法的部分原文:“学书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
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
余尝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或问不俗之状,老仆日:‘难言也。
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
’”“凡书要拙多于巧。
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子妆梳,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也。
”翻译与解读黄庭坚认为,学习书法不仅是技巧的训练,更是道德修养的体现。
书法家胸中应有道义,并融入圣人的哲学思想,这样的书法才具有深厚的内涵和价值。
如果书法家心中没有崇高的道德标准,即使他们的笔墨技巧与钟繇、王羲之等书法大家不相上下,也只不过是庸俗之人。
黄庭坚强调,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在大是大非面前应坚守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看起来与普通人无异,但在关键时刻能够坚守自己的立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不俗之人。
此外,黄庭坚还认为,书法中的拙比巧更为重要。
近代的年轻人写字过于追求华丽和技巧,就像新嫁的媳妇过分装扮自己,失去了原本的朴素和自然。
真正的书法应该追求拙朴之美,而非过多的装饰和点缀。
总结黄庭坚的书法理论体现了其深厚的道德修养和艺术见解。
他认为,书法不仅是技巧的表现,更是人格的体现。
书法家应该注重内心的修养,追求拙朴之美,而非仅仅追求表面的华丽和技巧。
这种理念对于我们今天的书法学习和创作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篇2) 黄庭坚,这位宋代书法大家的名字,历来在书法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他不仅以其独特的书法风格自成一派,更以其深刻的书法理论见解影响了后世无数书家。
今天,我们将一同探讨黄庭坚的书法理论,通过原文与翻译的对照,以及深入的解读,来感受这位书法巨匠的智慧与魅力。
原文“书者,心之迹也。
书法欣赏为何以“神采为上”
10艺林漫笔□崔树强书法欣赏为何以“神采为上”在中国艺术中,“形”和“神”是一对重要的审美范畴。
对于人自身而言,“神”指主体的意志精神,但精神不可见,必须依赖于形体得以显现。
所以,《荀子·天论》说:“形具而神生。
”南北朝范缜《神灭论》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都认为内在的精神不能脱离外在的形体而存在。
“形神”不仅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问题,更是中国美学中的重要问题。
而中国书法中的“神采”,其核心就是“形神论”的关系。
中国绘画不但描摹物象、再造真实,而且表现和创造生命。
中国画家认为,画画不能限于摹形逼真,要在画面形体逼真的基础上,传达出对象的神采。
早在魏晋时期,顾恺之就提出“传神写照”和“以形写神”的观点,成为后来中国画的纲领。
“形”是有限的,绘画要通过有限的形象表达更多更广更丰富的内容,以“形”反映出“神”。
书法中的“形”与绘画不同,它不描摹具体物象,而是借助汉字为表现的载体。
书法要在文字符号之外表现出神采,间接地表现出万千物象最动人的生命特征,是一种对生命特征的精炼撷取。
对于书法神采的理论自觉和有意识的理论表述,要略晚于绘画。
在书法理论中,神采论的真正奠基者是南朝王僧虔。
他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他的观点与顾恺之一脉相承,说明了“形”与“神”的辩证关系,即“形”“神”不能分离。
王僧虔的形神观直接影响到初唐一些书论家。
如虞世南说:“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
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
”虞世南肯定了书法中玄妙难求的神,他对王僧虔理论的发挥之处在于,更注意作者主观精神方面的神采,即神采需要心悟,而不是在摹形中追求。
到了孙过庭,则总结了此前“以形写神”的形神观,是对初唐时期所崇尚的王羲之“不激不厉而《寒切帖》(唐摹本)东晋·王羲之26cm×21.5cm 天津博物馆藏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11风规自远”书风所作的最高总结。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一明确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是正确进行书法欣赏的基础;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是进行书法欣赏的关键。
一、书法的审美标准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这里,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一)书法的点画线条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
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1、力量感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
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
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
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
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淳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
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
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
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
2、节奏感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
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
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
一般而言,静态的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节奏感较弱,动态的书体(行书、草书)节奏感较强,变化也较为丰富。
书法的“以形传神”、“神采为上”及“形神兼备”
书法的“以形传神”、“神采为上”及“形神兼备”书法的“以形传神”、“神采为上”及“形神兼备”大凡造型艺术,都要求“形神兼备”。
书法属平面造型艺术,当然也不例外。
自从南朝人王僧虔提出“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到唐朝张怀瓘的“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再到清代刘熙载的“炼神为上,炼气次之,炼形又次之”。
历代书论家都非常重视书法的神彩、韵味。
但是,书法的“神”,不能离开书法的“形”而独立存在。
“形”与“神”,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是矛盾的统一体。
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应该说,书法应以形传神,神彩为上,形神兼备。
古代书论家提出“传神者必以形”。
即使主张“神彩为上,形质次之”的王僧虔,在此话之后,也强调“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因为“形质成而性情见”,“形质无存,况言性情耶?”(包世臣《艺舟双揖》)指出了书法以文字形体传情达意的艺术本性,强调“形”作为信息载体的重要作用。
什么是书法的“形”呢?形是外在的、可见的文字样式,又被称为“形质”、“形体”、“形象”等等。
有人说“形”是有笔墨处,可以看得见的;“神”是无笔墨处,只能意会的。
“形”是从有笔墨处求之,如笔法、墨法、章法、间架、结体,进而看它的排叠、相让、避就、向背、疏密、长短、欹正、疾徐、轻重、粗细、浓淡、丝牵、仰覆等等。
有基于此,当我们学书、临帖时,首先要求形似,继而追求神似。
把字写准确、规范。
笔画之间,要合理搭配,完美构建,才能使人有美的感觉。
记得启功先生说过一段话,大意是:王羲之的字很美,如果把他的字拆开笔画,随意拼凑,或不成字,或很难看。
因此,这些看得见的笔法、墨法、间架、结体是很重要的,千万不可忽视。
“以形传神”,只有形态端正,神彩才能生色。
譬如一个人,如果躯体残缺,五官不正,哪来神采呢?所以说“传神者必以形”,形正而神生,才能真正“以形传神”,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上面讲了“形”的作用。
相对说来,在书法审美时,“形”、“神”这对矛盾统一体中,古今书论家、书法鉴赏家更重“神”,把“神”放在主导地位。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一明确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是正确进行书法欣赏的基础;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是进行书法欣赏的关键。
一、书法的审美标准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这里,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一)书法的点画线条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
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1、力量感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
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
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
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
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淳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
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
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
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
2、节奏感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
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
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
一般而言,静态的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节奏感较弱,动态的书体(行书、草书)节奏感较强,变化也较为丰富。
3、立体感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
宋苏轼《论书》
宋苏轼《论书》苏东坡书法自出新意,不囿于成法,不迷信权威,他指出“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强调执笔应该是适宜而无一定的规则,在实的前提下做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挥洒自如,为自己所用。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更是提出了书法创作中大象无形的最高境界,这是直指灵性的高层次的阐发。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宋苏轼《论书》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1] [2]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基本介绍《论书》由“论书”、“论古人书”和“自论书”等三部分组成。
“论书”篇,开章立旨,提出了书法艺术的必备要素,“有神、气、骨、肉、血”等,若“五者缺一”,则“不为成书也”。
作者认为“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正书是基础,行草是升华。
“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揭示了学书之道由正至行草的必然规律。
更以“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之比喻,提出“书有二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等独特观点。
书法妙道,神采为上神采是什么呢?
书法妙道,神采为上神采是什么呢?
神采本指人面部的神气和光采,这里是指书法的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露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的统称。
汉代书法家蔡邕《笔论》中说:“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可见,书者要突破书法“瓶颈”,需“先散怀抱,任情恣性”,进入忘我的自由境界,随心所欲,书写出自己的真性情,即所谓的“神采”。
明代书法家祝允明说过:“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华而不实。
”
他认为书法艺术应“衔华而佩实
”,只有功性两见,技道交臻,才能达于妙境。
可见,书法要有神采,一方面必须经历长期师法古贤名碑的焠砺,八法精熟。
这是前提和基础,即所谓“功”。
另一方面,创作心态恬淡自如,创作时心
手双畅,物我两忘,书写出真情至性,融入自己的学识修养和审美趣味,这即所谓“性”。
做学问需要认真严谨的态度和冷静周密的思考,而书法艺术创作更需要澎湃奔涌的激情。
学者书法家往往容易为自己的学问所累,于
一点一画斤斤计较,结果书法作品拘谨呆板,就像一个病人无精打釆;而写得差者其书更是“如排算子”,成为俗气的字匠了。
这就是祝允明批评的“有功无性”。
南朝书法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釆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就像是一个神采奕奕的人站在你面前,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和光彩。
任玉岭:书之妙道神采为上
任⽟岭:书之妙道神采为上2019-03-18任⽟岭简介:国务院参事,著名经济学家、书法家,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第九、第⼗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华海峡两岸书画艺术家协会主席。
Q=⽂化⽉刊A=任⽟岭Q:最近见到您的书法作品,深感功底很深,⽓势磅礴。
请问您作为书法艺术家,是什么时间开始练习书法的?A:说起我习练书法,可以说很早,也可以说很晚。
说早是因为我⼩学的⼀到四年级⼀直在练习写字。
我⼩的时候,虽然是洋学堂,但还和私塾差不多,好像主要的课程就是练习写字和认字。
我五岁⼊学,⼩学⼀年级念了两年,从1944年起,在学校每天都写⼤仿和⼩楷。
我记得很清楚,抗⽇战争期间写⼤楷买不到墨,我们就到⼭上捡⼀种红⽯头,研磨以后当墨⽤。
写⼤字⽤的纸,要不就是祀神⽤的黄裱纸,要不就是作⾷品包装的马粪纸。
我们⼩时候没有⽕柴,取⽕是靠⽕镰和⽕⽯互相撞击产⽣⽕星,有⼀种可做⽕媒的纸,能够把⽕星接起来燃成为⽕种。
这种⽕媒纸也是我们写⼤仿常⽤的纸张。
那时候⽼师教我们拿笔⼀定要掌虚指实,如果⼿指握笔不紧,被⽼师在⾝后提⾛了,就要挨板⼦。
那时的⽼师都有着约⼀尺多长、三指宽的硬⽊板,是专门打学⽣⼿掌⽤的。
我曾经有⼏次是挨了板⼦、⼿被打肿的。
我们练字参考的是柳公权和颜真卿的书法。
这种习字的功夫持续了4年多,直⾄1949年初我家乡解放。
此间,我⼀共念过6个⼩学,不管转到那个学校,⼤仿和⼩楷从没有间断过。
说我书法起步晚,是因为1949年考⼊⾼⼩后,再没有练过字。
我在⼤学是学理科的,毕业后,主要⼯作于⼯业战线,除刷⼤字报外,⼏乎没有再⽤⽑笔写过字。
但我对书法的感情没有中断过,⽆论去展馆、庙宇、机关、学校,只要看到好的书法作品我都会驻⾜观看,特别是草书往往会引起我的兴趣,⽤⼿勾画⼀下它的⾛笔特点和技巧。
进⼊新世纪,因为在全国政协和国务院参事室,经常同⼀些书画⼤家接触,他们的⾛笔和作品使我颇受影响。
更因为我夫⼈上⽼年⼤学,学习书画,家中有了笔墨纸砚,为我写字提供了条件,这才使我开始了书法⽣涯。
中国书法气韵神采鉴赏妙道
中国书法气韵神采鉴赏妙道王德成书法艺术的审美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由于各人的审美观不同、对书法艺术理解的程度不同,因而在观赏一件书法作品时,感受也很不相同。
但是鉴赏书法作品,必须实事求是的对作品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从整体到局部、从表象到内在来审视、精察、慎思、明辨,从而评价其艺术价值。
南齐时王僧虔指出:「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这就是说,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必须是形神兼备,又是以神采取胜的。
一千五百年来,人们一直用他这个精辟的见解作为品评书法的审美标准。
所谓形质,是指用笔、用墨、结体和布白等。
神采,是指风神、气韵和书家的性灵等。
形质是外在的,是物质,是表象,可直接从作品上识别。
神采是内在的,是意识,是精神,要靠观赏者去理解。
书法是通过用笔、用墨造形于纸上的,通过点画形质,传其神情意趣,客观世界的自然万物和书家的情性修养息息相通。
任何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形质与神采的完美统一体。
没有神采,固然是徒具形质,但没有形质,神采却无由而生,因此,书法作品的审美也是从形质开始的。
一、书法用笔与用墨之精道由用笔、用墨而产生点画,由点画搭配成字。
用笔是书法审美的最先条件。
那么怎样的用笔才算美呢?首先,线条要有立体感,宋代米芾曾言:「得笔,则虽细如须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扁。
」这里的「圆」和「扁」,实际上就是指「立体感」(也有人称为「厚」或「薄」。
)有立体感的线条当然要比一根看起来扁平的线条有精神。
其次,线条要灵巧多变,富有生趣,要达到「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孙过庭《书谱》)的要求。
点画须有方圆、藏露和轻重缓急;两点相遇须左右顾盼、上下呼应;众点齐列要各具姿态;几画并列,要有主次虚实和俯仰敛放。
不管是横竖撇捺,还是转折环迂,均应各自有容:或圆浑蕴藉,或锋芒毕露,因势生形合乎自然,这样就可大大丰富用笔的变化之美。
再者,笔画要有力感,要能「入木三分」,「力透纸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之道,神采为上(荐读)
新朋友点↑書兿咀華关注,咀嚼书法艺术之英华!
分享:书论丨技法丨品鉴丨人物丨文化丨思想丨奇谈Δ书法应讲“胆、气、神、趣”。
Δ书法之道,神采为上。
不能拘泥于形势,苟求于华美。
飘逸而不失沉着,雄强而灵动。
Δ书法务须做到不野(野狐禅)。
不板,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照顾气魄。
Δ学书者一般用三种手法入手:
(1)从其源头追溯;
(2)从其墨迹着手;
(3)从学颜、米步入。
Δ治艺上要:
东张西望——横向联系;
瞻前顾后——继承与发展;
损人利己——取别人之长,壮大自己;
挑肥拣瘦——去粗取精。
Δ创作上要:
得意忘形——讲神彩;
无法无天——则大胆;
阴阳合德——有节奏;
我行我素——得个性;
异想天开——生灵感;
自由散漫——才洒脱。
Δ眼要宽,手要专,读书养气,字根在人。
Δ搞书法要一只眼看着古代,一只眼看着现代,使古今有机地结合起来。
Δ作画不通书道,则画无笔。
作书不通画理,则书无韵。
Δ气表示生命力,韵表示节奏。
气要连,韵要断,二者辩证地统一在一起。
Δ笔笔中锋,处处实笔,则字无生气,亦乏韵味,侧锋参与,飞白等虚锋渗入,书法逸飞顿生。
Δ字要写得“稳、健、轻、便”,“清、奇、古、怪”。
Δ用笔用墨有的地方要清晰,有的地方要朦胧,有的地方要表露,有的地方要隐藏。
总之,要做到姿态万千,情调百出。
Δ创作前先酝酿良久,经过反复推敲,深思熟滤的过程,待有了感觉,有了创作冲动以后,才随意挥洒,一气呵成,痛快淋漓。
Δ师古时要做到“有古人而无我”;
在创作时要做到“有我而无古人”。
Δ书之妙道可以从音乐、舞蹈、文学、武术、气功、儒、释、道等任何学问中悟得。
只要你是个有心人,可以在工作和生活的某一个瞬间中获得,特别在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中悟得。
Δ创作不要老是写自己轻车熟路的一个内容,有时要给自己写从来没有写过的内容,考考自己,迫使自己多动一点脑筋,换换口味,逼一下,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会找到新的创作途径。
Δ平时书写练习,二种方法可供参考:
1、以类似的太极拳式的“毛笔操”进行“空写”练习,力求书写笔势和速度的正确性。
2、以写“姓名字”的形式,进行对点画、结体、章法的练习,简单又有趣味性。
Δ学书主要在功力、趣味、古意上下功夫。
Δ用笔要动静参用,几笔凝重沉着之间,参以几笔飞动之势,求其不平,而得节奏美。
Δ写字要“松”。
这个松不是松散的意思,而是要轻松、放松。
思想负担重,患得患失,就不可能有上乘表现。
Δ好的作品可以看到一种人格的力量,显示出一种威武、难犯的庄严,有一种震撼力,使人久久不能忘怀。
Δ取法有时有点像“偷”,偷来的东西不加以改装,人家一眼看出来了,总要有进行加减乘除的改造,方可不致以被人一眼看穿。
▼看完莫走▼
来艺友qq群48010723,一起聊书法
▼转载注明▼
来源丨书艺咀华(shuyijuhua-W)
▼公号理念▼
回归书学传统,分享书法知识,
体悟书写乐趣,传递艺术能量。
书法之道,神采为上(荐读)2015-08-15 書兿咀華
新朋友点↑書兿咀華关注,咀嚼书法艺术之英华!
分享:书论丨技法丨品鉴丨人物丨文化丨思想丨奇谈Δ书法应讲“胆、气、神、趣”。
Δ书法之道,神采为上。
不能拘泥于形势,苟求于华美。
飘逸而不失沉着,雄强而灵动。
Δ书法务须做到不野(野狐禅)。
不板,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照顾气魄。
Δ学书者一般用三种手法入手:
(1)从其源头追溯;
(2)从其墨迹着手;
(3)从学颜、米步入。
Δ治艺上要:
东张西望——横向联系;
瞻前顾后——继承与发展;
损人利己——取别人之长,壮大自己;
挑肥拣瘦——去粗取精。
Δ创作上要:
得意忘形——讲神彩;
无法无天——则大胆;
阴阳合德——有节奏;
我行我素——得个性;
异想天开——生灵感;
自由散漫——才洒脱。
Δ眼要宽,手要专,读书养气,字根在人。
Δ搞书法要一只眼看着古代,一只眼看着现代,使古今有机地结合起来。
Δ作画不通书道,则画无笔。
作书不通画理,则书无韵。
Δ气表示生命力,韵表示节奏。
气要连,韵要断,二者辩证地统一在一起。
Δ笔笔中锋,处处实笔,则字无生气,亦乏韵味,侧锋参与,飞白等虚锋渗入,书法逸飞顿生。
Δ字要写得“稳、健、轻、便”,“清、奇、古、怪”。
Δ用笔用墨有的地方要清晰,有的地方要朦胧,有的地方要表露,有的地方要隐藏。
总之,要做到姿态万千,情调百出。
Δ创作前先酝酿良久,经过反复推敲,深思熟滤的过程,待有了感觉,有了创作冲动以后,才随意挥洒,一气呵成,痛快淋漓。
Δ师古时要做到“有古人而无我”;
在创作时要做到“有我而无古人”。
Δ书之妙道可以从音乐、舞蹈、文学、武术、气功、儒、释、道等任何学问中悟得。
只要你是个有心人,可以在工作和生活的某一个瞬间中获得,特别在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中悟得。
Δ创作不要老是写自己轻车熟路的一个内容,有时要给自己写从来没有写过的内容,考考自己,迫使自己多动一点脑筋,换换口味,逼一下,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会找到新的创作途径。
Δ平时书写练习,二种方法可供参考:
1、以类似的太极拳式的“毛笔操”进行“空写”练习,力求书写笔势和速度的正确性。
2、以写“姓名字”的形式,进行对点画、结体、章法的练习,简单又有趣味性。
Δ学书主要在功力、趣味、古意上下功夫。
Δ用笔要动静参用,几笔凝重沉着之间,参以几笔飞动之势,求其不平,而得节奏美。
Δ写字要“松”。
这个松不是松散的意思,而是要轻松、放松。
思想负担重,患得患失,就不可能有上乘表现。
Δ好的作品可以看到一种人格的力量,显示出一种威武、难犯的庄严,有一种震撼力,使人久久不能忘怀。
Δ取法有时有点像“偷”,偷来的东西不加以改装,人家一
眼看出来了,总要有进行加减乘除的改造,方可不致以被人一眼看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