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分析的概念框架新探_邬友倩
内容分析的概念框架新探_邬友倩
收稿日期:2007 10 22作者简介:邬友倩(1981 ),女,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情报学专业,硕士,易唯思商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商业分析师。
内容分析的概念框架新探邬友倩(易唯思商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上海200235)摘 要! 克里本道夫于上世纪60年代末提出内容分析的概念框架,概念框架从内容分析中提炼出文本、研究问题、情境、分析构念、推论、验证依据等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彼此间紧密联系,实现了内容分析从本文推论到文本外特征或现象的飞越。
同时,克里本道夫的概念模型对情境的强调,对于认识内容分析的关键问题、论述内容分析中定量与定性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从方法论的视角审视内容分析,克里本道夫的概念模型也奠定了内容分析理论方法论的基础。
关键词! 内容分析法;概念框架;情境;方法原理Abstract ! In later 1960s,Klaus Krippendorff in troduced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content analysis.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identi fies a set of important components from the process of con ten t analysis.These are texts,re search questions,context,analytical constructs,inferences,and validating evidence.The components realize the in ference from the text to the extratextual phenomena.His emphasis on the context of content analysis plays a very i mpor tant role to discuss the critical thought of the content analysi s and evaluates the quantification and qualification character of content analysis.As to a methodology view,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has also es tablished the foundation of the methodology of content analysis.Key words ! content analysis;conceptual framework;context;methodology中图分类号!G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7)12-0025-03内容分析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普遍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课堂观察:从框架到课例
学习目标的达成 · 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达成 预设的目标达成有什么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 量表开发:吴江林 (视角) · 演示)?有多少人达成? 观察维度:学生学习·达成 · 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效果如何? 研究问题:预设目标的达成度?生成目标的利用?
观察内容 学习目标 学生是否清 学生课前预习学习目标(途径/方法) 楚学习目标? 学生课中获悉学习目标(途径/表述方式/ 清晰度/导向性) 学生的表情(投入/不投入) 预设的学习 学生的观点(回答/提问/汇报) 目标达成有 学生的作业(书面表达/制作模型/板演) 什么证据? 达成的人数调查(理解/不理解) 生成了哪些 生成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生成目标的利用 效果如何? 生成目标的效果(知识/能力/情感)
(学生·达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对核心知识的掌握)
2.情境创设的效度
(教师与课程·手段与资源·情境创设 )
3.学生回答类型
(学生·互动·回答行为)
4.学生应答方式
(学生·互动·回答行为)
5.教师理答的方式
(教师·活动·提问)
6.课堂教学资源的整合
(教师·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整合)
7.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监控
学生活动创设与开展的有效性观察量表(A)
量表设计:喻融、姜平 观察维度:学生·达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对核心知识的掌握 研究问题: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广度 活动主题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方式 活动时间 学生参与度 座次表 总体情况
注:1.观察者需要预先了解开课者对活动的预设。 2.衡量活动是否达成,需要对照活动的难度预设评定,记为:A: 达成 B:基本达成 C:未达成。 3.活动的难度层次可依据【(1):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 的知识 (2):对知识做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决有关的问题 (3):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 (4):综合几方面知识解决 比较复杂的问题 (5):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
定量的内容分析法的特征及应用框架
定量的内容分析法的特征及应用框架1. 内容分析法及其特征内容分析是20世纪兴起的一种新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它通过考察人们所写的文章、书籍、日记、信件,所拍的电影、电视、照片,所创作的歌曲、图画等,来了解人们的行为、态度及特征[5]。
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贝雷尔森(Berelson)在《传播研究的内容分析》一书中,提出了内容分析的概念。
计算机进入内容分析领域以来,内容分析法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1971年哈佛大学的卡尔&多伊奇等人将“内容分析”列为1900~1965年62项“社会科学的重大进展”之一[6]。
内容分析方法假定:在那些传播的材料中能发现人们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和态度[7],通过对所收集资料的内容分析,可以了解和说明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变迁。
该方法被传播学研究者广泛采用,“五W”模式的提出者拉斯韦尔是内容分析法的早期代表及推动者之一。
贝雷尔森为内容分析下了一个被广泛引用的定义:“内容分析是一种对显性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Berelson,1952)[8]。
默顿也曾指出,内容分析是一种考察社会现实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研究者通过对文献显性内容的特征的系统分析,得到与之相关的潜在内容的特征与推论[9]。
客观性、系统性、定量性是内容分析法的基本特征。
研究者从现有信息出发,按设计好的程序进行研究,研究者的主观态度和偏好不应该对分析的数量结果造成影响。
内容分析法将用语言表示的内容转换为用数量表示的资料,将分析的结果用统计数字进行描述。
进入信息社会以后,网络成为主流的传播媒体之一,内容分析法经常被用于Web内容挖掘、Web结构挖掘、Web使用记录挖掘等方面。
作为一种研究技术的内容分析法,从方法论上看,也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
定性的内容分析主要是研究者通过阅读、收听或观看,依靠主观的理解,去解读信息中蕴含的本质内容。
定量内容分析则按照某种规定,计算某一项目出现的频数或某一类别在整个内容中所占的比例。
第十一章--文本分析法PPT课件
第一节 文本分析法在大众传播
文本分析的理论资源来自阐释学和人 文主义,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学者就 已经开始进行文学批评,后来逐渐发展到 电影批评领域,研究目的在于发现文学作 品和电影的价值,使得其他人也能够欣赏 和理解文学作品和电影的内容。
1
第二节 文本分析法的特点
作为跟内容分析法并列的两种主要的 研究媒介内容的方法,文本分析法的优势 和缺陷都正好跟内容分析法形成对应。两 种方法各有所长,研究者应该根据具体情 况来斟酌使用合适的方法。
2
二、 文本分析里的研究者
文本分析大都是个案研究,虽然它包 含多个研究传统,但共同的特点之一都在 于选择特定的媒介内容进行深入解读,研 究结果高度依赖研究者的能力、素养、判 断和解释。
3
三、 文本分析的基本概念
(一)文本 (二)再现(represent or representation,也译
成表征或表象) (三)刻板印象(stereotype)
9
一、 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
(一)潜意识(unconscious) (二)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
(superego) (三)集体无意识(nonconscious)和原型
(archetype)
10
二、 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媒介研究 如果说,荣格的原型理论启发了文学
批评学者,那么拉康的镜像理论则直接影 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电影批评。
进行符号学分析时,研究者可以遵循 如下步骤: 第一,文本里都出现了哪些符号?尽可能多 地列举它们。 第二,文本里的符号如何组合在一起? 第三,文本里的符号采用了哪些手法而被联 系在一起?
8
第四节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由奥地利 精神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 20世纪初创立,它是一种理论,一种研究方 法,也是一种心理治疗技术,重要学者还 包括荣格和拉康等人。
与“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说再见——小学语文主题教研会总结
—小学语文主题教研会总结
一、为什么要与“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说再见?
问题的缘起:阅读教学该教什么?
单纯的内容分析无益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魔区”:现在有相当多的语文教学把课文 情节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使语文课堂成为 故事情节演绎的展示台。
——《试论语文课程与教学之本质》汪 潮
期盼语文课的美丽转身
教课文——教“教材内容”
就是把课文内容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 教语文——教“课程内容” 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 语文知识和方法。
“美丽转身”后朝哪里走?
阅读教学的“课程内容”是哪些?
阅读教学与“内容分析式”说再见后, 该教什么?
二、阅读教学“与内容分析式”说再见后,该教什么?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
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
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
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
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
本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三、行动落实
正视困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转变观念
研训落实
语言的理解训练
语言训练
语言的积累训练 语言的运用训练
(一)语言的理解训练
理解“内容”: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 理解“形式”:课文是怎么写的? “学会”理解:在“理解”中学“理解”
(二)语言的积累训练
“积累”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 “积累”为“运用”服务。 “积累”什么:人文经典 表达经典
(三)语言的运用训练
“运用”要建立在“理解”和“积累”的基础之上。
内容分析法-定量分析法
提纲挈领结构图之内容分析法
供稿:陶翔;施雯
1952年美国学者B.贝雷尔森在《信息交流研究中的内容分析》一书中提出,内容分析法“是对信息交流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种研究技术。
”
内容分析方法的特点:
内容分析方法是一种对宏观环境的信息进行分析的研究工具。
它的独创性在于:
第一,由于信息内容的分析比较难以量化,不适宜采用定量方法进行研究,但是内容分析方法恰恰对信息内容进行了比较特殊的量化分析。
第二,由于内容分析法是从定性分析入手,最终又会得出定量的数据结果,它是在量化的基础上深化了定性分析的内涵。
“文本细读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DANGDAIJIAOYANLUNCONG2018年02月“文本细读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吴远青(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子江中学福建泉州362000)一、文本细读法的核心概念解析文本细读,最早是作为一个文学批评的重要术语被提出的,指的是立足于文本,对作品语言、结构和细节进行“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阐释和分析”,进行“充分阅读”,对文本所蕴含的丰富的内容进行充分地发掘。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的内涵又是什么呢?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是“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吕叔湘先生则说:“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南帆先生说:“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还有其他种种生动的表述:文本细读“就是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就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就是“逐字逐句摸索别人的行文思路”总而言之,文本细读是指深层领会作者匠心,从而对词句含义、结构层次、情感意境、写作手法等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细细咀嚼的一种阅读方法,它力求从简约的文字材料中捕捉丰富的信息,挖掘更多的美点和亮点。
二、利用多重视角阅读长期以来,虽然很重视教学改革,但是并没有使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有很大的提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文本细读法可以让师生仔细阅读文本,抛开教学改革,在运用中从细小的点切入,着眼于教学实践,使师生对于文本的解读有更深的理解,思维角度也更加多元化。
比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文章,就可以利用多重视角阅读,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并不能用常规的解读视角,那样效果并不好。
学习“文本细读”的理念之后,教师就可以感受到阅读文章的创新效果。
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教师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思考点,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反复地阅读教材并思考问题,文章只读一、两遍是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的,必须要多读,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奇妙之处,这也是学生需要充分认识的。
教师可以从作者这方面引入课文,给学生介绍这位作家的经历和人物性格,分析这位正义的法国作家敢于讽刺和抨击侵略者的无耻行为的品质;也可以从巴特勒入手,先给学生普及相关的历史知识,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又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给学生讲解这些文本知识,就能加强对巴特勒这样的强盗的愤怒和谴责;或者从圆明园入手,通过给学生展示美丽的圆明园和圆明园遗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描述圆明园当时的魅力,唤醒学生对被毁掉的人类文明的惋惜之情,给学生充分的知识让学生去了解,让学生对这篇文章所描述的历史知识有所掌握,这样才能对这篇文章有基本的概念,为深入理解这篇文章打下基础,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教师的教学任务的完成,这样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也才是完整的,就不会出现不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
需要查阅的参考文献
需要查阅的参考文献1. 瞿葆奎主编,叶澜等选编.教育学文集⋅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2. 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4. 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5.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6. 杨小微.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7. 宋林飞.社会调查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8. [美]威廉⋅维尔斯曼著,袁振国主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 [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10. 刘良华.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德]马克斯⋅韦伯著,李秋零译.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2. 叶盈.小学生在学习和娱乐方面受欢迎程度的相关研究[J].上海:上海教育科研,2001(2):59-61.13. 邬友倩.内容分析的概念框架新探[J].现代情报,2007(12):25-30.14. 卢小丽等.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生态旅游内涵辨析[J].生态学报,2006(4):1213-1220.15. 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刘良华.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8-219.16.教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刘良华.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96.17.西方课程探究范式探析——刘良华.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5.18. 解代数应用题的认知模式——刘良华.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67.19. 因果报应观念对亲社会行为的促进——刘良华.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73.20.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刘良华.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08.21. 关于中学生阅读治疗的实验研究——刘良华.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9.22.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刘良华.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1.23. 论文的“命题”和“注释”——刘良华.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8.24. 刘良华.行动研究:是什么与不是什么[J].武汉: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4):66-71.25. 杨洁.中小学生创造性问题解决差异的质化研究[J].哈尔滨:教育探索,2004(3):23-25.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研究中的现场观察[J].石家庄:教育研究与实践,1998(1):27-34.26. 魏峰.一个“过来人”眼里的农村教育[J].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0):79-82.27. 马开剑.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性别形象差异问题研究[J].济南:当代教育科学,2008(18):15-18.28. 陈向明.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波士顿地区9名中国留学生)(研究者的故事、被研究者的故事、思考的故事)29. 陈平.小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的实验研究[J].北京:教育研究,1995(10):44-50.30. 王毓珣等.天津市师生生存状况调查报告[J].天津: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3):17-20.31. 李伟胜.用复杂的思维方式研究学校教育活动——兼从方法论角度反思二十余年中小学整体改革研究[J].太原: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2):9-13.32. 李吉林.为全面提高儿童素质探索一条有效途径——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上、下)[J].北京:教育研究,1997(3、4)。
框架分析一个亟待澄清的理论概念
框架分析一个亟待澄清的理论概念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框架分析”这一理论概念,揭示其内涵、外延及其在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框架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及传播学等多个领域,对于理解和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首先明确框架分析的基本概念,阐述其起源与发展历程,并指出当前学术界对于该理论概念的模糊和争议之处。
接着,本文将对框架分析的理论基础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与相关理论的联系与区别,揭示其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框架分析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通过具体实例展示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框架分析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改进和完善该理论概念的建议,以期推动框架分析在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中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本文的阐述和分析,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全面的框架分析理论概念,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框架分析的理论起源与发展框架分析,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社会科学中,框架通常被理解为一种认知结构,用于组织和解释个人或团体所接触到的信息。
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其1974年的著作《框架分析:经验组织论》中提出。
戈夫曼认为,框架是人们用来认识和解释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重要心理机制,它帮助个体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分类、理解和反应。
随着研究的深入,框架分析逐渐从心理学领域扩展到传播学、政治学、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
在传播学中,框架被看作是媒介组织和受众在信息传递和接收过程中所使用的认知结构和解释策略。
媒介通过选择、强调和解释特定信息来构建新闻事件的框架,进而影响受众对事件的认知和理解。
同时,受众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对媒介信息进行解读和重构,形成个性化的认知框架。
进入21世纪,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框架分析的研究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第2讲、内容分析法一、内容分析法的基本概念内容分析法是西方社会科学家对语言文字传播内容(报刊、文献和谈话等)和非语言文字传播内容(音乐、影视、艺术作品和姿态等)进行定量研究的科学方法。
这种分析方法早在半个世纪以前首先用于信息传播领域,现在成为社会科学广泛应用的研究工具之一。
例如著名社会预测学家夸斯比特应用“内容分析法”对美国200多种报纸进行了数年的分析研究,成功地归纳出美国从工业社会过渡到信息社会的十大趋势。
因此,他的名著《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成为风糜世界的畅销书。
教育和教学活动,也是一种信息的传播过程。
我们同样可以利用内容分析法对教育文献、教科书、课堂讲授、视听教材、直观教具、学生练习、试题和试卷等进行分析研究。
(一)内容分析法的特征- 内容分析法,就是对于明显的传播内容,作客观而有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的特征表现在明显、客观、系统、量化等四个方面。
1.明显的传播内容被分析的对象应该是以任何形态被记录和保存下来,并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
任何形态、包括有文字记录形态(如报纸、杂志、书籍、文件)、非文字记录形态(如广播、唱片、演讲录音、音乐)、影像记录形态(如电影、电视、幻灯、图片)等。
同时,明显的传播内容是指它所表现的直接意义,而不是指其包含的潜在动机。
内容分析就是通过对直接显示的内容的量化处理来判别其间接的、潜在的动机和效果。
2.客观性在内容分析的过程中,按照预先制定的分析类目表格进行判断和记录内容出现的客观事实,并根据客观事实再作出分析描述。
3.系统性这是指内容的判断、记录、分析过程是以特定的表格形式、按一定的程序进行的。
4.量化这是指内容分析的结果可以用数字表达,并能用某种数学关系来表示,如用次数分配、各种百分率或比例、相关系数等方式来描述。
由此可见,内容分析实际上是以预先设计的类目表格为依据,以系统、客观和量化的方式,对信息内容加以归类统计,并根据类别项目的统计数字,作出叙述性的说明。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认知语言学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4
粒 类比 符号表达 空间映射 福多 相似性 界面研究 用法 理论模式 理据性 环境体验 消极审美价值 汉语 概念合成 核心事实 构式 有生 时体 无尺度 无定 施事隐形 方法论 新发现 数量象似性 教师反馈 批判性话语分析 思维语言假说 心理语言学途径 当代论争 小世界 导论 对比认知语言学 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政策 家族相似性 审美融合 审美 外语教学 复杂网络 复合空间 基本思想 城市生态系统 场景模型 图式 句法-语篇界面 古典诗歌 参与美学 原型范畴 原型 历时分析 动态建构 刑法解释解释 修辞问句 修辞学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推荐指数 6 4 3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科研热词 认知语言学 预设 语言学 语义结构 认知 熟语 概念隐喻 构式 非范畴化 集合 隐含 镜像书写 逻辑概念 通感隐喻 运动事件 边疆研究 转喻迁移 语言顺应 语言的体验观 语言学能 语法化 语义格 话语分析 词缀 词汇概念 词汇化模式 识解 认知语法 认知语义学 认知解释 认知能力 认知研究 认知模式 认知文体学 计算语言学 解释模式 解释 角色与参照语法 规约意象 虚词 脑损伤 联结主义范式 翻译模式 翻译信息加工 翻译 维度 系统功能语言学 空间 移动动词 神经网络模型 神经机制 祈使句
内容分析方法(管理研究方法论-南开大学,王迎军)
• 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是可以选用的 分析方法之一,这是一种量的分析与质的分析并 用的以明显的传播内容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的研究 方法。
3
内容分析法的定义
• 柏雷逊(B. Berelson)于1954年下的定义为:
5
方法的演进过程
• 20 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贝雷尔森发表《传播研究的内容 分析》一书, 确立了内容分析法的地位。
• 60年代初,内容分析方法开始在美国情报部门推广,特别 是用于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情报分析中。此后,内容分析法 进人美国的大学课堂。
• 真正使内容分析法系统化的是J •奈斯比特, 他主持出版 的“趋势报告”就是运用内容分析法。享誉全球的《大趋 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书就是以这些报 告为基础写成的。
11
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
• 内容分析法的研究内容为客观传播资料的的内容特征,它 用比较规范的方法读取信息内容,并将大量的信息特征有 序地、量化地表达出来。内容分析法的分析内容包括显性 信息和隐性信息。
•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内容分析法的研究对象从纯文本 信息扩大到图像、声频、视频、多媒体等信息,研究内容 的重点从显性知识的解读分析转移到了对隐性知识的萃取 提炼。
10
分析内容
• 按照预先制定的分析类目表格进行判断和记录内容出现的 客观事实,并根据客观事实再作出分析描述。
• 在传播研究中,内容分析主要分析传播过程中的
Who --- 谁,讯息的来源。 What--- 说些什么,讯息的内容。 Whom—说给谁,讯息的接受者。 How--- 如何传播,讯息的传播技巧。 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影响,讯息的效果。 Why---为什么,传播的理由。
中国当代新闻理论框架结构解读
一般来说,新闻理论的框架结构既反映了这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新闻传媒发展水平和传媒事业(产业)的发达程度,又体现着这个国家在该历史时期新闻教育、新闻科学业已达到的实际水准。
一个国家新闻理论框架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是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完善、日积月累的过程。
这个过程必然会受到与它相邻或有紧密关系的国家、地区的新闻业界及新闻学界的影响。
因此,不同历史时期新闻理论的框架结构必然留有受到这种影响的印迹。
这些印迹将对后来新闻理论框架结构的延续、改变和完善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中国新闻理论的两个渊源一个国家在每个历史时期的新闻理论及其变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个国家主流新闻观念的影响。
而其中新闻观念的渊源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在这个历史时期新闻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
让我们来回忆和反观中国新闻理论百年历史的进程和其中的一些重要环节,以印证上面的结论。
中国的新闻观念大致来自两个渊源:一是新闻业自身由术入学的结果,即由实践提升为理论。
二是从早于中国新闻业的西方国家传入,即“西学东渐”的结果。
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从19世纪末到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的一段时期,是中国新闻学研究的萌芽期,中国经历了从报业活动到报业理论的学术开拓和学术初立的演变。
这一时期,虽还不可能有成熟的新闻学著作出现,但关于报业基本运作规律及其作用机制已有较为深入的论述。
20世纪20年代之后,中国已有徐宝璜《新闻学》等奠基之作问世,它同这一时期的报论之完备是分不开的。
这一时期之前有从梁启超到孙中山等人的报业观念,之后则有政党报刊思想、报刊宣传思想、报刊舆论思想、言论出版自由思想、新闻控制思想、报刊社会责任思想、报刊编辑出版发行业务思想等。
这些新闻学最初观念的形成和整理成为中国新闻理论最初的本土化渊源。
①另一个渊源来自西方新闻学,即我们所说的“西学东渐”。
顺便提一下,中国最早跨洋留学并进耶鲁大学学习的容闳,后来出版了回忆录《西学东渐记》,此后,“西学东渐”成为西洋学问传播到东方尤其是中国的代名词。
内容分析法的研究进展
数据统计与分析
对编码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研究结 论。
收集样本
根据研究问题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样本进 行内容分析。
编码数据
按照分析框架对样本进行编码,将信息传 播内容转化为数据。
制定分析框架
根据研究问题,制定相应的分析框架或编 码方案。
信息传播内容分析的案例分享
案例一
微博信息传播中的情绪分析。该研究采用 内容分析法对微博中的信息进行情绪分析 ,探讨不同情绪类型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 分布和作用。
VS
案例二
微信公众号文章传播效果评估。该研究采 用内容分析法对微信公众号文章进行传播 效果评估,从阅读量、点赞量、评论量等 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为公众号运营提供参 考。
05
案例一
某品牌通过社交媒体内容分析,了解消费者对 其产品的评价和需求,从而优化产品设计和营 销策略。
案例二
某机构通过社交媒体内容分析,监测公众对某 一事件的反应和态度,为决策提供参考。
3
案例三
某公司通过社交媒体内容分析,发现潜在的竞 争对手和市场趋势,为业务拓展提供支持。
04
内容分析法在信息传播研 究中的应用
特点
内容分析法注重对传播内容的客观描述,通过对传播内容的系统化和定量化的分析,揭示出隐藏在传播内容中 的深层次信息。
内容分析法的历史与发展
01
02
起源
发展
内容分析法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传 播学研究领域,当时主要是为了解决 传播效果的定量研究问题。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内容 分析法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和发展,尤其是在社会科学、信息科 学、医学和生物科学等领域。
内容特征分析和内容发展分析的不同点
一、相同的
1、内涵和内容都指内在的部分。
2、特点和特征都指外在的表象。
内涵和内容、特点和特征的区别为:意思不同、出处不同、侧重点不同。
二、意思不同
1、内涵: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
2、内容:指构成事物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3、特点: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
4、特征: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
三、出处不同
1、内涵:柯灵《香雪海·给人物以生命》:“英雄人物会有某些共同的品质,例如行动的勇敢,信仰的坚定和单纯。
但这些简单的概念依然包含着无限丰富的内涵,包含着个性的汪洋大海。
”
2、内容:鲁迅《而已集·再谈香港》:“检查员的脸是青色的……他只将箱子的内容倒出,翻搅一通。
”
3、特点: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
4、特征:曹禺《雷雨》第一幕:“在阳光下他的脸呈着银白色,一般人说这就
是贵人的特征。
”
四、侧重点不同
1、内涵:内在的一部分。
2、内容:内在的全部。
3、特点:需要分析才可已显现出来的。
4、特征:外在的表象部分。
内容分析:概念、类型与方法
内容分析:概念、类型与方法许汉成(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摘要:本文介绍内容分析的概念、类型与方法,这是一种在西方国家十分常见的研究方法,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认为,内容分析是语言学理论的一个应用领域,另一方面,内容分析的思想和方法也向语言学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提供了许多新方法,值得我国的语言学家关注。
关键词:内容分析;计算语言学;文本;定量分析中图分类号:H085 文献标识码:A1 内容分析的基本概念内容分析(контент-анализ, content analysis)是一种研究方法,在进行内容分析时,研究人员考察单个文本或者一定数量文本的集合,研究文本里某些词或者概念、范畴是否出现以及出现了多少次,分析词语或者概念、范畴之间的关系,从而就文本里的信息、作者、受话人及文本所代表的人物、文化和时代进行推断。
文本可以是书、书的个别章节、小品文、采访报道、报刊标题和文章、历史文献、日记、演讲、剧本、广告词等,实际上,任何言语交际作品都可以成为文本分析的对象(Neuendorf, Kimberly 2002;Stemler, Steve 2001)。
原则上,内容分析可以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但是,定量分析在内容分析中占主导地位。
目前,内容分析基本上是借助计算机进行。
定量内容分析关心反映特定文本内容的词语或者范畴的出现频数(frequency),根据频数或者频率(relative frequency)做出结论;定性分析则不同,特定词语哪怕只出现一次或者根本不出现,定性内容分析也能做出某种结论。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进行说明。
在50年代,西方分析家通过对《真理报》文章的定量分析,发现“斯大林”这个名字的出现次数迅速减少,他们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即斯大林原来的追随者在尽力与斯大林拉开距离;另一方面,定性分析专家注意到,在某位领导纪念苏联卫国战争胜利日的公开讲话里,斯大林的名字只字未提,定性分析专家可以根据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做出类似的结论。
框架语义学
1.2 The formation of the theory 框架的概念首先由Fillmore提出。 1975 最初的思想。 1977 进一步发展。《场景—框架语义学》 1982 基本形成。 《框架语义学》 Langacker、Lakoff等人又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 想。 认知心理学界、人工智能界
3. OUTLOOK
3.1创新点 首先,框架语义理论自称为理解的语义学,它强 调了概念与意义对人的经验的依赖。 其次,语义场理论认为一个概念的确定依赖于相 邻的概念,而框架语义理论用框架取缔了相邻概 念的地位。 第三,框架语义理论把框架纳入了考虑范围,并 且把其作为一个概念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第四,框架语义理论使人们对概念和意义的认识 超越了真值判断的时代。
3.2 存在问题 框架的泛化。 框架语义理论向我们解释了概念在本 质上是一种建构,但只要讲清概念建 构的途径与方法,尤其是人的经验在 其中的作用,这一理论的可操作性、 实用性才会得到有效提高。
3.3 前景展望 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信息检索)、 语言教学、字典编纂等方面 汉语的语义更受语用因素的影响。把 “外在”的,“非本质”的框架因素纳 入考虑范围之内的框架语义学在中国有 着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2.2框架局域和框架矩阵
如果一个概念需要一个背景知识体系来激活, 但其所必需的知识这个背景知识体系来激活, 但其所必需的知识这个背景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那么这个部分就可以充当显像这个概念的框架。 而背景知识体系这一部分就被称为显像这个概 念的框架局域。
南通地区(含南通市、通州市、启东市、海门 市、如皋市、如东市、海安市),对妻子的称 呼有很多种:妻子、老婆、女的、玛玛而、乃 乃、等。 一个概念如果同时需要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 框架或者域中显像,那么这种框架或者域的组 合就称为这个概念的框架矩阵或者域矩阵。
传播学理论_07_文本、叙事与再现:媒介内容研究
比较: 比较: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
内容分析 传输视角 量化/ 量化/定量 片段 系统性 概括的 明显的意义 客观的 文本分析 仪式视角 质化/ 质化/定性 全景 选择性 特殊的 隐含的意义 与读者相关(关系性) 与读者相关(关系性)
实操: 实操:影像文本分析
镜头及其含义 如何分析影视文本?
叙事结构(发生了什么事情?叙事线索是怎样的?有没 有叙述者?有没有冲突?情节如何?……) 人物角色(有哪些人物角色?看起来怎样?人口学特征? 关系如何?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对白(使用了何种对白?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段?……) 环境背景(发生在哪里?背景设置的意义?给你造成的 印象如何?……) 视觉形象与声音 观众的知识储存 产品(对于广告而言)
什么是内容分析?
一种系统、客观、定量的研究分析方 法,目的在于测量传播中某些可测得 的变量。 对文本内容的侧重点在于强调可以进 行量化测量的“信息”。 分析传媒信息内容的系统性程序,在 媒介研究中用来评价社会群体的媒体 再现。
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方法与方法论
基本假设
假定一个文本的表面意义完全是清晰的,可以被研究者 所察觉并以量化的术语加以描述。 指代符号的外在对象与其在文本内的对应符号之间的关 系,在合理的范围中是相当清楚无疑的。 被选出的指代符号出现次数将会有效的以客观的方式表 现出文本的主导意义。
文本 从生产者或者内在意义的角度来定义 从接收者(受众)的观点来定义 叙事 叙事即故事,讲述的是在一段时间内曾经发生的 或正在发生的事情。 再现 人们使用符号进行交流的手段,旨在使复杂、抽 象的概念变得易懂、有意义。 所有的表意活动都能够进行再现,再现的意义制 造实践是一个基本的认知过程。
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文本分析传输视角仪式视角量化定量质化定性片段全景系统性选择性概括的特殊的明显的意义隐含的意义客观的与读者相关关系性镜头及其含义如何分析影视文本
社会文化理论框架下Perezhivanie的概念内涵与研究综述
社会文化理论框架下Perezhivanie的概念内涵与研究综述秦丽莉;姚澜;牛宝贵;郭倩茹
【期刊名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44)1
【摘要】perezhivanie是Vygotsky思想中至关重要却缺乏内涵解读与实证探索的理念。
随着学界对“情感”议题的关注度不断增长,perezhivanie概念正在被重新激活,因此有必要对此概念的内涵进行系统全面的阐述。
本文从社会文化理论的哲学根源入手,围绕perezhivanie这一概念,对其理论内涵进行深入阐述,并从情感与认知、社会与个体的辩证统一关系中探究perezhivanie作为分析单位的概念内涵。
随后,本文梳理了不同学者对于perezhivanie的概念解读和实证研究,探索二语习得领域中以perezhivanie为指导的实证研究范式与方法,以期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总页数】14页(P11-24)
【作者】秦丽莉;姚澜;牛宝贵;郭倩茹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5
【相关文献】
1.社会文化理论框架下的内化理论研究综述
2.社会文化理论框架下概念型教学法研究
3.社会文化理论框架下的书面语言表达研究述评
4.社会文化理论框架下的书面语言表达研究述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7 10 22作者简介:邬友倩(1981 ),女,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情报学专业,硕士,易唯思商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商业分析师。
内容分析的概念框架新探邬友倩(易唯思商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上海200235)摘 要! 克里本道夫于上世纪60年代末提出内容分析的概念框架,概念框架从内容分析中提炼出文本、研究问题、情境、分析构念、推论、验证依据等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彼此间紧密联系,实现了内容分析从本文推论到文本外特征或现象的飞越。
同时,克里本道夫的概念模型对情境的强调,对于认识内容分析的关键问题、论述内容分析中定量与定性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从方法论的视角审视内容分析,克里本道夫的概念模型也奠定了内容分析理论方法论的基础。
关键词! 内容分析法;概念框架;情境;方法原理Abstract ! In later 1960s,Klaus Krippendorff in troduced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content analysis.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identi fies a set of important components from the process of con ten t analysis.These are texts,re search questions,context,analytical constructs,inferences,and validating evidence.The components realize the in ference from the text to the extratextual phenomena.His emphasis on the context of content analysis plays a very i mpor tant role to discuss the critical thought of the content analysi s and evaluates the quantification and qualification character of content analysis.As to a methodology view,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has also es tablished the foundation of the methodology of content analysis.Key words ! content analysis;conceptual framework;context;methodology中图分类号!G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7)12-0025-03内容分析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普遍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社会学家默顿(Robert King M erton)指出,内容分析是一种考察社会现实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研究者通过对文献的显性内容的特征的系统分析,得到与之相关的潜在内容的特征的推论。
内容分析法本身是一种不断发展、完善的方法。
随着大众传播研究的发展,它经历了直观阶段、定量描述阶段、社会现实的独立调查工具的成熟阶段、学科间扩展的阶段,以及奠定理论方法论基础阶段。
早在1969年,克里本道夫(Klaus Krippendorff)就提出了内容分析的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克里本道夫的概念框架有3个意图:第一个是规范的(prescriptive)意图,是为了有助于概念化和实际的内容分析研究设计;第二个是分析的(analytical)意图,是为了便于对他人已发表的内容分析做批判性检验和比较;第三个是方法的(method ological)意图,是为了提出内容分析的操作准则和预防标准,分析者可以使用这些准则评价正在进行的内容分析。
3个意图相辅相成,概念框架有助于不断系统地改进内容分析的方法。
显然,规范的意图是应用于内容分析实际实施前,方法的意图是应用于内容分析的实践中,而分析的意图则是应用于内容分析的实施后,克里本道夫的这个概念框架涵盖了内容分析的全部阶段,宏观概括,同时又为内容分析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保证了一定的灵活性,使得概念框架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审视内容分析的起点。
内容分析的概念框架运用了一些概念组件:文本(text)、研究问题(research questions)、分析者确定的情境(context )、分析构念(analytical constructs )、推论(infer ences)、验证依据(validating evidence)。
模型中的箭头从文本指向内容分析,最后,推论的箭头指向文本外的研究答案,意味着从文本推论到文本外现象的过程,是内容分析对分析者能力的扩展,使其能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克服了人为的交流阻隔,推论出当前不可接近的现象。
1 文本(Texts)内容分析从文本(text)开始,克里本道夫所谓的文本(text)是阅读和重构后的产物,具有因人而异的符号表达性(symbolic qualities)。
另一方面,内容分析者也要考虑到本文来源(如作者、传播者)已经意识到分析者的存在,对文本内容的故意扭曲。
例如政治演说人预期到其演说内容一定会被推敲,所以分析内容时就不能仅仅看演说的字面意思。
所以,分析者的文本在各自的情境体系中都有对应的来源,图中以虚线菱形框表示。
2 研究问题(Research Questions)研究问题是分析者从文本中推论的目标。
通常,这些问题都有几个研究初期无法确定的备选答案。
内容分析是为了得到文本外的∀言外之意#,研究者从文本出发,推论的是文本外的特征或文本外的现象。
内容分析者先确定研究问题,而后开始着手调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效率,带着问题分析文本总是更有效率。
二是作为实证基础,在内容分析中,研究问题的几个特性为:2 1 研究问题能通过检验文本得到答案,其实质是基于文本分析上溯因性推论确定答案。
∃理论探索图1内容分析的框架模型2 2给出了供分析者选择的一系列可能(假设的)答案(在图中为虚线表示的菱形)。
2 3关于当前无法接触的现象。
2 4考虑到验证问题,验证即通过其他方法观察或证明推论现象的发生(在图中一条从其它范围指向研究答案的细虚线)。
3情境(Context)内容分析的∀言外之意#一定是依托于为了解答研究问题构筑的情境之上。
文本在使用它们的情境中才有意义,情境是分析者自己构建的关于文本的概念环境。
不同领域的内容分析者都有其情境限定的体系,椭圆虚线框代表了众多其他人的体系。
在内容分析中,情境包含了分析者用于文本研究的所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可以是理论、言之有理的观点、实证根据、有所依据的直觉、有关阅读习惯的知识等。
在情境范围内,文本和研究问题被联系起来。
文本的情境知识可以分为两种:3 1稳定关联性(the network of s table correlations),稳定关联性将可利用的文本内容与研究问题可能的答案联系起来,不论这些关联是实证的、还是来自适用的理论、抑或仅仅为了分析目的的假设。
3 2作用条件(contributing conditions),所有已知的对稳定关联性影响的因素构成了作用条件,且这种影响是可预测的。
内容分析者应清楚说明其确定的情境,使学术同伴和研究结构的其他阅读者能清楚理解分析,否则,研究结果是不容易被真正理解,并且也不可能被其他方法验证。
4分析构念(Analytical C onstructs)分析构念相当于分析者制定的推论规则(rules of infer ence),利用了分析者的情境知识,特别是解释文本和答案间关系的假设关联性和作用条件。
分析构念将情境转化为可以计算的形式,保证分析过程是∀模拟#运用情境知识。
由于分析构念将头脑中的不可见转化为可见,将抽象的知识变为可操作的构念,所以,分析构念实现了内容分析的定量,实现了情境的移植。
5推论(Inferences)由分析构念形成或解释推论(图中粗虚线表示了推论路线),推论散布在内容分析的许多环节,可以在人工编码处理时看到推论中;也可以在分析步骤中看到推论,例如指数或计算机辅助文本分析(computer-aided text analysi s)中的词库;对复杂的统计结果的解释中也是推论。
通常情况至少存在3种推论:演绎推论、归纳推论和溯因推论,演绎和归纳都不是内容分析的核心,内容分析感兴趣的是溯因推论:从文本推论到研究的问题,综合利用统计学知识、理论、经验、甚至是直觉,内容分析者推断出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现象。
分析构念和可靠的分析过程保证了推论,而这些又是由关于文本的情境知识支持的。
如下图:图2分析构念和推论间的关系6验证证据(Validating Evidence)内容分析应该原则上可验证(validatable in principle)。
内容分析的存在理由就是人们所关心的现象缺少可以直接观察的证据,才需要内容分析来推论。
从这点上来说,实际上内容分析很难验证,或不可行,甚至根本不可能。
作者已亡故,推论作者作品的写作目的,对于分析结果的验证就是不可能的。
要求∀原则上可验证#是为了避免研究∃理论探索结果不是基于实证、避免研究结果是仅凭权威获得而无任何支持。
概念框架仅仅要求内容分析原则上是可验证的,如果一个内容分析无法验证,重复进行该内容分析也仅能说明先前分析的可靠程度(信度)。
7关于概念框架的辩证认识克里本道夫的概念构架始终在构筑一个由多因素互相联系和限制的内容分析环境,反复强调这个环境的具体性,也就是因不同研究目的而异,在一个内容分析的体系中,以研究问题为目标,由文本情境限制,由分析构念描述、由基于文本的推论过程具体实现。
最终,分析超越了文本,拓展了分析者的能力,推论的是文本之外分析者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现象。
内容分析是为了得到文本的∀言外之意#,但这样的∀言外之意#一定是依托于为了解答研究问题构筑的情境之上,情境是一个内容分析体系的基础,如果分析构念是内容分析的骨架,那么支撑起这骨的就是情境,没有情境,∀言外之意#就是无凭无据的∀胡言乱语#。
在情境中,联系起文本和研究答案的除了稳定关系,克里本道夫甚至特别增加一个作用条件(contributing condi tions)。
籍以看出他对这种具体性的强调。
分析构念∀模拟#运用情境知识,固化了稳定关联性,而又将作用条件作为这个模型的变量之一。
由于分析构念将头脑中的不可见转化为可见,将抽象的知识变为可操作的构念,所以,分析构念在实际的实施中解释和形成推论,也实现了情境的移植性,即内容分析可以重复实施,同样具备自然科学系统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