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提分专练第六练古诗鉴赏专题三题材突破题材一羁旅诗

合集下载

(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精选提分专练 第六练 古诗鉴赏 专题二 考点突破 考点二 鉴赏语言

(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精选提分专练 第六练 古诗鉴赏 专题二 考点突破 考点二 鉴赏语言

考点二鉴赏语言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

注①几度:几年。

②翻:反而。

③共传:一起举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B.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问年龄。

“翻疑梦”,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C.结尾表面上是劝饮离杯,实际上却是总写伤别。

“更”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

“惜”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D.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不觉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及对友谊的珍惜。

E.本诗运用倒叙的手法,先想象离别之后相思的情景,再写忽见之喜,再抒又将别之情,不胜黯然,情感起伏,波澜曲折,富有情致。

2.颈联中的“寒”和“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答:二、阅读下面这首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得胜令四月一日喜雨张养浩万象①欲焦枯,一雨足沾濡②。

天地回生意,风云起壮图。

农夫,舞破蓑衣绿;和余③,欢喜的无是处。

注①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现象。

②沾濡(rú):润湿,润泽。

③和余:连同我。

一说即“余和”,跟着一齐欢唱。

3.下列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二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也从侧面写出了降雨前后作者的不同心情。

B.三、四句,作者以纤细的笔触,通过对天地、风云变化的描写,表现了这场雨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它的重大意义。

C.“农夫,舞破蓑衣绿”描写了农夫披着蓑衣在雨中狂舞,哪怕把蓑衣舞破也在所不惜的欢乐情景。

D.“舞破蓑衣绿”中的“绿”字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E.“无是处”是说没办法、不得了的意思,表现了作者与民同忧乐的思想感情。

2019高考语文一轮选练编题6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9高考语文一轮选练编题6含解析新人教版

人教语文2019高考一轮选练编题(6)李仕才一、古诗词欣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史(其二)左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②。

冯公③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①金:指汉代金日,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

张:指汉代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

②七叶:七代。

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

珥,插。

③冯公:指汉代冯唐,他直到年老还在做中郎署长的小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歌前两句是说松树高大却长在低处,小草低矮却长在高山上。

B.诗歌通过“涧底松”和“山上苗”的对比引出了对人世间的不公的描写。

C.诗人认为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没法改变,体现了诗人消极的思想。

D.诗歌中引用了金日、张汤、冯唐的典故,照应了题目“咏史”。

E.诗人认为冯唐是很有才能的,但因为金张两家的压制未能做高官。

2.全诗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几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答:【参考答案】1.CE [C项“诗人认为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没法改变,体现了诗人消极的思想”错误,从诗歌中看不出诗人有这种想法和思想。

E项“但因为金张两家的压制未能做高官”分析错误,此处用典是为了证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冯唐与金张两家不在同一时期。

]2.①全诗在内容上可以分为三层,每四句为一层,先以涧底之松对比山上之苗,后以世家庸碌子弟对比屈沉下僚的寒门才俊,再以世代显赫的金张子弟对比壮志难酬、白首浩叹的冯唐,引贤才以自况。

②全诗抒发了对世族庸碌子弟窃据高位而出身寒微的贤才屈沉下位这一社会不公现象的愤懑不平和悲叹。

二、文言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

未冠.__..,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

进士及第....__..,调宝鸡尉,知柏乡县。

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

转运使黄湜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精品文档】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项训练·古诗鉴赏

【精品文档】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项训练·古诗鉴赏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项训练·古诗鉴赏全国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鷃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

全国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B. “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

C. “还鼓长鞭三四声”用“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

D.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

(2)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C解析:(1)C(2)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解析】【分析】(1)C项,“‘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分析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牧童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怕牛儿相斗,“鼓长鞭”是对牛的警告。

故选C。

(2)牛本自在食草,牧童却担心牛被官家割牛角,一自在一忧虑对比,用了北魏拓跋辉生截牛角的典故,借古讽今,写出封建剥削的残酷,百姓的忧怕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故答案为:⑴C;⑵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题文言文阅读考点分解思维建模教师用书【附解析】

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题文言文阅读考点分解思维建模教师用书【附解析】

第二节考点分解思维建模——洞悉高频考点,快速强技提能考点一文言实词(对应学生用书第73页)《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考查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主要包括《新课程标准》上所列举的120个实词和语文课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

“在文中”即指文中的具体语境。

实词往往是多义的,只有在具体语境的限制下,实词的意义才是确定的、具体的、有着特定内涵的。

这就需要考生具备依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课标全国卷不直接命题考查,但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查,考查点多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和词类活用等。

Ⅰ文言实词的5大命题点通假字,指古代汉语中音同音近可以通用的字。

因为古代汉字的数量少,语言里有这个词,但是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

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本字的假借,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中的“倍”假借为“背叛”的“背”;一种是无本字的假借,如“而”本义是“颊毛”,假借为连词“而”。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C.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鸿门宴》)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C [A项,“受”通“授”,传授。

B项,“颁”通“斑”,花白。

C项,没有通假字。

D 项,“共”通“供”,供应。

]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应根据具体的语境仔细辨别。

比如“兵”的字形表示“双手持斤”,本义为“士兵”,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多个义项:兵器;士卒,军队;兵法;战争,战乱等等。

如“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的“兵”解释为“兵器”。

2.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指出哪个义项是其本义,各义项间有什么联系。

(1)蜀之鄙.( )有二僧。

(《为学》)(2)越国以鄙.( )远,君知其难也。

(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讲义课件第六章 古诗鉴赏 3 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

(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讲义课件第六章 古诗鉴赏 3 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

2.(2017·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读懂文本·(约5分钟)
(1)读标题,探内容: 标题点明了写作的中心内容和情感触发点 (“阅进士就试”)。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 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 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 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 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 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颈联表明考试意义。作者面对此景象不
生发感慨:济济贤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栋梁。尾联作者自谦年老多
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全诗透
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家选出真正的人才的责任
和使命感。
鉴赏
真题训练·(约6分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
(2)读正文,明主旨 该诗使用了“群英”“ 战士 ”“ 贤 ”“ 公卿 ”等表情感态度词语
流露出 惜才爱才 的真挚感情;在尾联中,表达了 要为国选出英才 的
任感和使命感。
鉴赏 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
焚起了香,增添了肃静的气氛。颔联重点描绘举子们答题的情况。考生

(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提分专练第六练古诗鉴赏专题三题材突破题材二送别怀人诗

(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提分专练第六练古诗鉴赏专题三题材突破题材二送别怀人诗

题材二送别怀人诗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董判官高适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

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

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

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点出友人即将远行。

“倚剑”二字是关键字眼,它不仅使“行迈”“别交亲”既悲既壮,而且暗示了友人是从戎远行。

B.颔联写诗人对友人赴边后即受重用的祝贺,表达了对董判官的赞誉和慰勉。

与此同时,还流露出一股羡慕之情。

C.诗人多次出塞,因此诗中对于边塞的“多雨雪”和“风尘”的描写并非夸张之笔,而是诗人实写关塞的景物特点。

D.颈联和尾联把雨雪、风尘之苦和莫顾一身,施展长策,立功边陲放在一起写,运用对比手法,使诗歌顿生波澜。

E.诗的最后一句以高昂的情调使开头“行迈”颓丧之气为之一振,使作品显得气势流畅,格调雄健,毫无一般送别诗的儿女离别之态。

2.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柳宗元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

注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

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

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

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

④濯缨:洗濯冠缨。

《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

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这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伏波故道风烟在”写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

C.“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题分类汇编6:古代诗文阅读之古诗词鉴赏(含答案)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题分类汇编6:古代诗文阅读之古诗词鉴赏(含答案)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题分类汇编6古代诗文阅读之古诗词鉴赏(含答案)江苏卷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9.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6分)10.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5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名余曰正则兮,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2)_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3)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登高》)(4)树林阴翳,__________________,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5)__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6)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_____。

(龚自珍《己亥杂诗》)(7)道之以德,__________________,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8)盖文章,经国之大业,__________________。

(曹丕《典论·论文》)全国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全国版)近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提分专练第六练古诗鉴赏专题三题材突破题材六咏物诗(2021学年)

(全国版)近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提分专练第六练古诗鉴赏专题三题材突破题材六咏物诗(2021学年)

(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提分专练第六练古诗鉴赏专题三题材突破题材六咏物诗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提分专练第六练古诗鉴赏专题三题材突破题材六咏物诗)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提分专练第六练古诗鉴赏专题三题材突破题材六咏物诗的全部内容。

题材六咏物诗一、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姜夔人绕湘皋①月坠时.斜横花树小,浸愁漪。

一春幽事有谁知?东风冷,香远茜裙归。

鸥去昔游非。

遥怜花可可②,梦依依。

九疑③云杳断魂啼。

相思血,都沁绿筠④枝。

注①湘皋(ɡāo):湘江岸边。

②可可:可爱,小也,形容梅朵小如红点.③九疑:九嶷山,传说舜葬于此.④绿筠(yún)枝:绿竹,血泪沁入成斑竹,借指红梅之色为血泪所染.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起句“人绕湘皋月坠时”,点明人物、地点、时间。

绕者,徘徊也。

一个“绕”字,写出百般无奈,万种离愁。

“月坠"二字说明其“人”已在此徘徊良久。

B.二、三两句由人及梅,侧面点题。

写梅影浸透在水中,一个“浸”字,感情已很强烈,再以“愁”字形容涟漪,将涟漪拟人化了。

C.“一春"三句既是写人,也是写梅。

茜裙,即红裙.“香远茜裙归",是以茜裙女子的归去隐喻梅花之飘零.香气被寒冷的东风吹远了,而落花仍依恋残枝,在树下回旋。

D.过片一笔宕开,以“鸥去”结束对往事的回忆。

鸥鸟是想象的景物,通过鸥鸟写了往昔的情事就像鸥鸟一样飞去了。

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提分专练第六练古诗鉴赏专题二考点突破考点一鉴赏形象20180415129

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提分专练第六练古诗鉴赏专题二考点突破考点一鉴赏形象20180415129

专题二考点突破考点一鉴赏形象一、阅读下面的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潘阆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

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

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了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地描写秦川秋色做了铺垫。

C.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E.该诗通过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太公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又不愿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2.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答:二、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一剪梅余赴广东,实之①夜饯于风亭刘克庄束缊②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

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

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注①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好友。

②束缊(yùn):捆乱麻做火把。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起句“束缊宵行十里强”开门见山,写连夜而行的情状,一支火把引路,来到十里长亭,点出饯别之意,“宵行”暗示远行的劳苦。

B.“诗囊”中的诗篇是词人的心血结晶,因而宁舍衣囊不舍诗囊,“挑得诗囊,抛了衣囊”表现了词人的书生本色和不爱钱财的高洁情操。

C.“天寒路滑马蹄僵”,句中一个“僵”字写尽了艰苦之状,虽在说马,但行人颠簸于马背,冒着寒风艰难赶路的情景已跃然纸上。

(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讲义课件第六章 古诗鉴赏 3 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

(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讲义课件第六章 古诗鉴赏 3 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 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 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 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 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 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真题训练·(约6分钟)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成答案:_这__四__句__描__写__了__江__水__万__流__横__溃__、__水__势__浩___瀚__、__气__势 _作__者__以__此__为__下__文__颂__扬__盛__唐__天__下__一__家__、__国__运__兴__盛__积__蓄__气__势__,_ _诗__的__主__旨__。__ 题型归类:诗歌形象及其作用概括题 对应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题型归类:领悟诗歌情感题 对应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补充训练·(约3分钟)
前四句是如何描写汉江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的? 答案 诗人以金陵为中心,远望汉江,充分调动大胆的 张、比喻的修辞手法,使用“回”“豁”“飞”等动词 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特点,呈 气象。
真题训练·(约6分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

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提分专练第六练古诗鉴赏专题二考点突破考点四鉴赏情感2019041

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提分专练第六练古诗鉴赏专题二考点突破考点四鉴赏情感2019041

考点四鉴赏情感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又呈吴郎①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②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吴郎:杜甫吴姓亲戚。

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

邻居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②征求:指征敛赋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现身说法,写诗人以前任由邻妇扑枣,是因为她既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为下文劝告吴郎做铺垫。

B.颔联紧承首联,分析邻妇扑枣的原因,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不但不要阻拦,反而应该友好亲善。

C.颈联大意是说,吴郎防备邻居打枣是出于自己生活窘迫,而孤寡妇人向“我”诉苦也是敏感多心,自己多事。

D.尾联借景抒情,以小见大,深刻揭示了当时广大百姓的贫困根源,表达了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E.本诗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当中,逐步展现了诗人沉痛的心理和复杂的感情,语言沉郁顿挫而平实。

2.请从“扑枣”入手,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外舅郭大夫[注]陈师道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慨赴蜀任职,陈因家贫,无力赡养家室,所以妻子和三子女都随郭赴蜀。

陈则留长安。

此诗是分别后作。

外舅:岳父。

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的使者。

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说明获知“巴蜀”之地妻子儿女消息的艰难。

B.“妻孥且旧居”一句写妻子儿女仍在外家居住,这既是信使带来的消息,又是诗人的内心独白。

C.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写诗人明知道信使是报消息的,但又不忍心问,将诗人想知道家人的消息但又害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提分专练第六练古诗鉴赏专题三题材突破题材五边塞诗20180415135

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提分专练第六练古诗鉴赏专题三题材突破题材五边塞诗20180415135

题材五边塞诗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被试出塞沈佺期十年通大漠,万里出长平。

寒日生戈剑,阴云拂旆旌。

饥乌啼旧垒,疲马恋空城。

辛苦皋兰北,胡霜[注]损汉兵。

注胡霜,指异族入侵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十年”写出了戍边时间之长,“万里”则极言距离之远。

B.故垒之旁,饥乌哀啼,从侧面渲染出边塞条件的恶劣。

C.一个“恋”字,透露出了戍边将士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D.“汉兵”指唐军,“损”字揭示了战事之激烈,伤亡之惨重。

E.这是一首边塞诗,在苍凉哀伤中也充溢着昂扬的战斗豪情。

2.颔联“寒日生戈剑,阴云拂旆旌”极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在何处。

答: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中乐刘克庄行营面面设刁斗,帐门深深万人守。

将军贵重不据鞍,夜夜发兵防隘口。

自言虏畏不敢犯,射麋捕鹿来行酒。

更阑酒醒山月落,彩缣百段支女乐。

谁知营中血战人,无钱得合金疮药。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头两句描写军营戒备森严的场景,“面面”和“深深”形成照应,渲染了战场紧张、肃杀的氛围。

B.诗人笔下的将军虽然身份高贵,但能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他不披铠甲,放弃骑马,亲自带兵守卫在隘口。

C.诗中的将军不仅藐视敌人,认为“虏畏不敢犯”,还用“射麋捕鹿”这种畋猎方式来激发将士们的杀敌豪情。

D.“更阑”“月落”,写将军逸乐之久;“彩缣百段”,写将军赏赐之豪,让读者去想象歌舞场面的豪华奢靡。

E.全诗从帐门外写到帐门内,由将军写到士兵,由全景描绘而过渡到特写镜头,构思精巧严谨,脉络分明。

4.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答: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上曲送元美①李攀龙白羽②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注①元美,即王世贞(字元美),与李攀龙齐名,同为“后七子”领袖。

②白羽:羽书,又名羽檄,古代征调军队的文书,插鸟羽示紧急,故名。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运用比喻,以“霜”喻“白羽”,既形容鸟羽之白,又烘托塞外之寒,还暗示形势逼人。

(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提分专练第六练古诗鉴赏专题三题材突破题材七生活杂感

(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提分专练第六练古诗鉴赏专题三题材突破题材七生活杂感

题材七生活杂感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赠斯远赵蕃[注]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

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

揩摩病目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

注赵蕃,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

南宋中期著名诗人,他和当时居住在上饶的韩淲(号涧泉)齐名,号称“上饶二泉”,同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

“靖康之变”后,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

师从刘清之,曾为太和主簿。

后居家三十三年,问学于朱熹,诗宗黄庭坚。

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

谥文节。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已是霜凝更雨湿”,交代赠诗的时节和天气,渲染了萧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凄楚的基调。

B.“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虚实结合,说虽然草木依旧枯萎,但梅花一定会悄然开放。

C.“穷日日”“遍村村”,从时空角度强调新春发现之难,表现诗人探春寻春心情之急与信念之坚定。

D.尾联写诗人在收到朋友斯远寄来的新诗之后,擦亮眼睛,振奋精神,一改昏沉之态,连忙回诗相赠。

E.本诗巧妙地将写景叙事与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对新春的渴望和希望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2.古人评价首联中“春其渐起但无痕”一句为“一篇之警策”,说它“熔诗情和哲理于一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其中的“警策”与“哲理”。

答: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夏感事①陆游百花过尽绿阴成,漠漠炉香睡晚晴。

病起兼旬②疏把酒,山深四月始闻莺。

近传下诏通言路,已卜余年见太平。

圣主不忘初政美,小儒唯有涕纵横。

注①此诗作于孝宗即位之初,隆兴元年(1163)夏,时诗人自临安返山阴故里,借居云门寺。

②兼旬:二十来天。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题为“新夏感事”,是借立夏之景抒发对时政的感怀,从中可窥见作者念念不忘国家之心。

B.首联写立夏之时的景物之新,此时已是百花谢尽而绿树成阴,满眼一片新绿,故作者称其为“新夏”,既写所见之景,也写内心新的感受和感悟。

2019高考语文一轮练习-古诗词题材分类全解全练

2019高考语文一轮练习-古诗词题材分类全解全练

2019 高考语文一轮练习-古诗词题材分类全解全练一、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咏史怀古诗题材特点形式标记咏史怀古诗,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遗迹等为题材,经过咏叹史实、描写遗迹来抒发诗人旳兴衰之感,以寄望哀思、借古讽今. 形式标记主要表现为:一是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遗迹有怀”“先人名+咏”等,如李商隐旳《咏史》(“历览先哲国与家”)苏轼旳《念奴娇·赤壁怀古》,张养浩旳《山坡羊·潼关怀古》,王维旳《西施咏》.二是标题中有遗迹、先人名,如刘禹锡旳《金陵怀古》《乌衣巷》,陈子昂旳《燕昭王》《登幽州台歌》,杜甫旳《咏怀遗迹》《蜀相》《八阵图》等.三是内容为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 如骆宾王旳《于易水送人》,李商隐旳《马嵬》,杜牧旳《过华好官绝句》.基本内容:咏史怀古,常常是诗人借怀古叹今或叹个人命运旳崎岖,所波及旳多是在历史上有必定影响旳人物、事件、遗迹等:历史人物如屈原、吴王、贾谊、王昭君、曹植、诸葛亮、隋炀帝、唐明皇、杨贵妃、李煜等,历史事件如马嵬事件、隋灭、项羽自刎、安史之乱等,历史遗迹如废都荒台、离宫旧苑,骊山、赤壁、新亭、隋堤、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等. 作者借古自比,或惑叹历史,或隐射现在.思想感情:咏史怀古诗旳思想感情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历览历史点滴,发布自己看法,经常是一事一议,只发布见解,不含褒贬.例:题乌江亭唐·杜牧输赢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作者不过以旁观者旳身份,以兵家旳目光论项羽旳成败,并假想项羽若是回江东再整旗鼓,说不定就能够卷土重来,为项羽赌气自刎而痛惜.第二类:悲吟先人际遇,暗伤己之情怀 . 要么怀念先哲,表达仰慕或痛惜;要么类比先人,寄望伤感或哀思 .例:离骚唐·陆龟蒙天问复招魂,无因彻帝阍.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被流放在外旳屈原问每日无语,招魂魂不至,纵使写下千行动人旳诗句,也敌不过奸邪旳一句谗言. 作者读《离骚》有感而作,写了佞臣之可恨,谗言之可畏,昏君之可恼,忠良之可悲,表达了作者旳悲忿之情.第三类:借论古之得失,讽时劝世忧国. 要么托古讽今,以历史对统治者进行嘲讽;要么以古鉴今,告诫当朝莫走老路;要么伤时感事,对国家命运充满担忧,对黎民疾苦表示怜悯 .例:咏史唐·戎昱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助臣.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旳政治嘲讽诗 . 表面写汉朝把国家旳安危寄望在和亲这件事上,乃是历史上最为拙劣旳政策 . 实则反对安史之乱后旳唐王朝面对严重旳边患一味乞降旳政策.总之,关于咏史怀古诗旳主题思想,主要有评判历史、借古伤己、借古讽今三个角度 .常有技法:在艺术特点上此类诗歌表现为“咏史”与“言志”(抒怀)相联合旳特点. 咏史不过手段,言志(抒怀)才是目旳 . 在写作技法上,咏史怀古诗经常运用借景抒怀、对照、化用典故、烘托、抑扬等艺术技法.1.借景抒怀(寓情于景)例: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鸟衣巷口斜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作者借朱雀桥边丛生旳野草和野花,表现以前繁荣旳朱雀桥一带现在却异样偏僻旳情况 . 借乌衣巷口旳斜阳,表现了每况愈下旳暗淡与没落 . 再写过去栖息在贵族之家旳旧燕现在飞人百姓家 . 作者把对历史兴衰更替旳无穷感触寄寓在光景描绘之中,拥有一种蕴藉委宛之美 .2.对照手法咏史古诗常常从现实所见入笔,描绘眼前衰败、荒凉、冷清旳情况,与历史上旳繁荣兴隆形成鲜亮旳对照,借此来抒发诗人旳兴衰之感.例:苏台览古唐·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注】苏台:姑苏台.“旧苑荒台”,写吴王旧苑衰败之景. “杨柳新”写今日苑囿台榭四周之杨柳青青,无边春光 . 江山仍旧,事过境迁,往日苏台华丽堂皇,歌舞升平,今日只剩下那斜挂在西江之上旳一轮明月了. “新”与“旧”旳对照,写出古今盛衰之感.3.化用典故 . 咏史怀古诗常用典故,借典故委宛波折地寄望自己旳感慨或对国事旳讽喻 .例:隋宫唐·李商隐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隋炀帝弃旧官想另建帝王之家 . 若不是玉玺落到了有“日角”之相旳李渊手里,隋炀帝旳锦帆龙舟会游遍天下 . 颈联用对照、典故等表现手法粑隋宫往日之豪华与今日之悲凉作了鲜亮旳比较 . 尾联再写虚构旳场景引人思虑:无论是隋炀帝仍是陈后主都因荒淫豪侈亡国.全诗用了“锦帆南游一征采萤火”“《玉树后庭花》”三个典故,形象地描绘了隋炀帝旳贪心豪侈,揭露了荒淫豪侈亡国旳道理,同时也是劝告晚唐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4.烘托 . 诗人常常临遗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例:长沙过贾谊宅唐·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唯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暮色沉沉,江山寥寂,秋风吹过,黄叶飘零,既写自然风景旳萧瑟悲凉,同时更象征着李唐王朝旳衰败形势,更烘托自己被贬后旳抑郁悲凉,难过无奈旳心境.5.抑扬 . (分为“欲抑先扬”与“欲扬先抑”)例:贾生唐·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后两诗旳前两句从正面着笔,忧如热情歌颂汉文帝爱才如命,心怀若谷,这是扬句,汉文帝“夜半虚席”虚心垂询不是为了追求治国安民之道,倒是为了“问鬼神”,这是抑 . 诗人运用欲抑先扬旳手法,辛辣嘲讽了汉文帝政治上旳昏庸与软弱.重难点分析.重难点一:认识诗歌所波及旳史实例 1: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宋·岳飞远望中原,荒烟外,很多城郭 .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 到现在,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何在?膏锋锷 . 民何在?填沟壑 . 叹江山如故,千村零落 .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 却回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①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微宗时修建旳土山苑囿、亭台宫殿.●鉴赏导引要想正确鉴赏咏史怀古诗,必定要对作品所波及旳史实和人物有所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旳学习中累积必定旳历史知识. 就上边这首诗来说,假如大家对北宋末年靖康之变旳历史史实比较熟习,就很简单领会作者“江山如故,千村零落”旳叹息了.(1)这首词中旳对照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旳?“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顶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想当年,到现在 . 借代 .(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旳情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零落.(3)词旳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远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应出作者旳思想感情有何变化?由开头对昔盛今衰旳悲慨,对外敌入侵踩踏大好河山旳恼恨,对统治阶层豪侈误国旳隐约痛心,抗衡击仇敌光复失地旳信心,转到想彖中“提锐旅”“清河洛”以后再登黄鹤楼旳愉快心情 .重难点二:推测作者旳写作企图.例 2:贾生唐·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鉴赏导引.后辈作家对尘封旳旧事发思古之幽情,必定有现实旳原由或许是触发感触旳媒介大概上有以下几种状况:第一,对历史作沉着旳理性旳思虑,诗人自己其实不置身此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痛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 ”但是王安石却以为项羽旳失败是历史旳必定:“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第二,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同,或是感触个人遭受,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如:《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 第三,只抓住历史旳一些影子,小题大做,如李商隐旳《贾生》就是这样一首借古讽今旳杰作.(1) 本诗末句“问鬼神”是指服药求仙、荒于政事.(2)这是一首借古讽今诗,诗人借贾谊旳遭受,抒写自己怀才不遇、寓慨于讽旳感慨.重难点三:理解诗中旳典故和化用例 3: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斜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入月圆金·吴激南朝千古悲伤事,犹唱后庭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 ] 山坡羊·燕子元·赵善庆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往来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 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 兴,常见些;亡,都尽说.【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 在一次宴席上,侣落为歌姬旳宋代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②春社、秋社: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旳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租社. ③劫劫:仓促急迫旳样子.●鉴赏导引运用典故和化用古人诗句是咏史怀古诗常用旳写作技巧,正确理解诗中旳用典和化用是鉴赏此类诗歌旳一个要点所在. 本题旳三首诗(曲)都用到了“王谢堂前燕”旳典故,特别是第二首几乎通篇用典:“旧时”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旳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写现在江山易主,人事已非,表达作者旳亡国之悲;“江州”句化用白居易《琵琶行》旳诗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和“同是天涯堕落人,相遇何须曾认识”,表达作者旳出身堕落之痛和家国覆亡之恨.(1)这三篇作品均经过燕子旳意象,表达深邃旳兴亡之感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旳表现手法及语言特点.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委宛深邃,表现了咏史诗旳特点. 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运用“后庭花”这个典故抒发亡国隐痛,温婉悲凉,突显婉约词旳正宗风姿. ③赵曲以谈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烈旳散曲风味.专项训练第一级训练目标:明察秋毫,认识咏史怀古诗意象特点.训练 1台城唐·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仍旧烟笼十里堤.【注】台城:原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旁.(1)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遗迹旳诗. 诗人为何说“台城柳”“无情”?( 5 分)采分点 1:六朝旳繁荣已如梦远逝,眼前旳荒凉破败旳台城引起生者无穷旳感触. (2 分)采分点 2:作者眼前旳台城之堤柳无论人间兴亡,无论诗人有多少昔盛今衰旳感触. 仍旧郁郁青青 . 它旳茂盛和台城旳荒凉破败形成对照,所以诗人说它无情. (3 分)【分析】本题属意象分析题. 第一要学会变换题目,“作者为何说‘台城柳元情”’这个问法旳真实企图是理解所写意象旳特点(茂盛)与感情(伤感)之间旳关系:对比(或反衬) . 其次,要体会全诗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旳抒怀手法,要透过光景旳特点去体味作者旳感触 .【诊疗建议】采分点 1 失分原由:不可以正确掌握诗人旳感情,由于这是对柳产生“无情”见解旳前提,只纠葛于“有情”与“无情” . 采分点 2 失分原由:不可以从柳为何让作者产生“无情”之感旳角度去剖析,其原由实质上就是不理解柳有什么特点,这个特点与作者原有旳感情况成什么样旳关系.(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遗迹时表露出浓厚旳对时势旳感慨情绪,你能否赞同这类说法?为何?( 6 分)赞同 . 采分点 1:由于诗人身处晚唐,此时旳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败,往日旳繁荣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旳是兵荒马乱、民生凋零.(3分)采分点 2:诗人凭吊台城遗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旳先盛后衰旳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3分)【答案分析】本题属考察诗歌要旨题. 凭吊遗迹不过手段,借古思今(讽今)才是目旳 . 此类题答题旳思路是知人论世,即剖析遗迹特点,联系现真相况+表达(揭穿/讽喻)【诊疗建议】采分点 1 失分原由:没有注意到对作者旳讲解:晚唐. 同时,缺少知人论世旳鉴赏思想,不会用类比旳方法剖析两个朝代旳状况. 采分点 2 失分原由:不明确咏史怀古诗旳艺术特点表现为“咏史”与“言志”(抒怀)相联合:借古伤己、借古伤今、以古鉴今、借古讽今等.训练 2赤壁明·杜庠xi áng①水军东下本宏图,千里长江隘舳舻②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顾处,荒矶鸥乌满烟芜.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天生赤壁,可是周郎一炬,苏子两游不多.——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特别多旳样子 . ③曹瞒:即曹操.(1)春联在语言形式上旳最大特点是对仗(或对偶)(填两个字),律诗中旳颔联和颈联也拥有这样旳特点 .(2 分 )(2) 春联中旳“周郎一炬”与上边诗歌中旳“兵销炬影东风猛”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边诗歌中旳“梦断箫声夜月孤”一句同说一事. ( 2 分)【答案分析】第一空只需抓住杜诗中旳“兵销炬影”,且联系“赤壁之战”旳情况即可 . 第二空要联系教材《赤壁赋》中旳“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诊疗建议】失分原由:没有读懂诗意并联合下边旳说明进行比对.(3) 就诗歌中画线旳句子,联合全诗,从景和情旳关系角度进行鉴赏. ( 6 分)【参照答案】例1:此句以情衬情,诗人从幽思冥想中重又回到使他感兴趣旳眼前风光. 上来:不堪回顾是伤感于历史旳变迁和现实旳荒凉. 那些三国时代旳英豪人物早已杏如黄鹤面对荒矶鸥鸟、衰草寒烟,多情善感旳诗人抚今追昔,念往思来,能不感触万端?末句以景结情,作者旳百般感想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由历史旳沧桑感. 宇宙旳凄凉感和人生短暂微小旳感喟订交叉而成旳凄怆意绪.例 2:“荒矶鸥鸟满烟芜”一句写景,但景中含情 . 在荒凉旳赤壁,借鸥鸟以动写静,更烘托出此地旳悲凉,间接表达作者心里旳孤寂,而前一句“过此不堪回顾处”是直抒胸臆 . 前三联都是表达,不过结尾前半句直抒胸臆,后半句情况交融.【答案分析】命题者提示考生从“情与景”旳关系方面去鉴赏,照此切入. 由于是位于诗末.则为以景衬情 . 剖析时要有层次感,联合全诗剖析情是什么,再剖析景旳特点,最后谈二者旳关系 .【诊疗建议】回答时要注意:在作答时,要充足解读诗词题目、后边说明文字及相关资料旳提示,抓住诗词中抒怀谈论旳语句来要点睁开评论. 同时要借助诗中光景特点、诗歌境界来进行合理想象,防备答题片面,主观臆断.题干中若无剖析角度,则按“写了什么(主要对象)——怎么写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等)——什么表达成效”思路往返答,如有剖析角度,按题日要求答. 这类题型答案开放,表达自由. 若要答案精简完满,一定注意表达旳条理性、简洁性. 最好依据题目提问次序答,采纳数字序号或字母分点来答,依据先总说(或详细剖析)后分说(总说)旳思路来答 . 同时还要注意用语正确,书写规范.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题材突破
题材一羁旅诗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风(其二)
杜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B.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坠,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C.第三、四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D.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E.秋风起而动归思,对着眼前的风中衰景,诗人期待有朝一日回归故里,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

2.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注]
朱敦儒
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

天涯海角信音稀。

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

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十四年后,词人避乱南方时。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凤凰城”原指长安,这里借指北宋都城汴京。

“凤凰城破”指“靖康之难”中宋都被金
兵攻占。

B.“擘钗”化用白居易《长恨歌》“钗擘黄金合分钿”一句,借李、杨的悲剧表达了对统治者享乐误国的讽刺。

C.“信音稀”是说在南北交兵、形势险恶的情况下,亲人离散,音信难通,把词中饱受战难之苦的主人公的惨痛心境更推进了一层。

D.“辽海”“玉关”代指遥远的地方,而“梦回”“魂断”写出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想要回归故乡的急切心理。

E.“月解重圆星解聚”用拟人手法,赋予“月”和“星”人的感情色彩,生动形象,并和下文的“不见人归”形成鲜明的对比。

4.结尾两句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什么作用?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①
李之仪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

江山重叠倍销魂。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②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注①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期间的某年春天。

②却应,即“岂应”,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是……么”。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起句照应题目。

“偶向”二字透露出词人平日幽居、极少出门的境况。

“望”字领起下文,引出对登台所见之景的描写。

B.“春光已过三分”紧承首句,写登台远望的整体印象,既点明时令已是暮春,又在平淡的叙述中寄托着强烈的情感。

C.飞花、坠絮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词人眼中,飞花姿态优美,坠絮落地无痕,二者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

D.“清愁满眼”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仿佛愁绪弥漫空际,触目所见,无不含愁,但又不言因何而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E.此词是咏怀词。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但写景也是为了抒情。

词人借登凌歊台抒发了内心的感慨。

6.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精析
1.CE [C项“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理解有误,“捣练”是捣洗丝绢,意指家中人为远行人备置寒衣。

E项“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理解有误,此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归家之日早已白发满头,极写诗人心中的悲苦。

]
2.①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白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

②但悲情中却有乐笔,“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

③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

悲情是主调,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

3.BD [B项“讽刺”之说无中生有。

D项“对故乡的思念和想要回归故乡的急切心理”曲解原意,这两句表现的是对远在天涯的亲人的思念之情。

]
4.最后两句是对全词情感的总结和深化。

这两句,写自北宋灭亡后,词人避乱江南十四年间,年年徒望塞雁归去而自己却不能北归,用人与“雁”的对比,突出了国破家亡之恨。

“塞雁”这一典型意象,暗承前文“天涯海角信音稀”,表现了亲人离散、音信不通的苦闷。

“年年看”“一十四番”,突出了时间之久、思念之苦、盼望之切,与前文的“如何不见人归”照应,使情感更为深切感人。

5.BC [B项“强烈的情感”理解有误,该句在写景中流露出淡淡的惊讶、遗憾和惆怅,情感并不强烈。

C项“二者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理解有误,这两句生动地描写了飞花与坠絮的情态,并无赞美前者有情、贬斥后者无情之意。

(也有人认为飞花、坠絮本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但经过词人的渲染,便都变成了含情物:飞花指他人之乘风直上,舞态翩跹,得意非常;坠絮喻己身之遭谤被逐,堕地沾泥,了无痕迹。

)]
6.①伤春之情:看到眼前春光将尽,流露出遗憾伤感之情。

②思归之情:词人登台远眺,只见江山重叠,阻断望乡(望京)之路,更觉愁苦。

③被排挤(或政治不得志、被贬谪)的郁闷:词人因触犯权贵被编管太平州,前途无望,旧恨新愁,异常苦闷。

④无人理解的落寞:词人满怀愁绪,却无人可以倾诉,内心无限寂寞惆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