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故乡》之记叙文阅读复习学案(执教:殷慧)
2024年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故乡》优秀教案
2024年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故乡》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故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主题,掌握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基本要素;学习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反映社会现象的写作技巧;品味课文语言,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环境描写,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掌握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主题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的对比手法及其作用。
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品味课文语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外拓展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氛围,引导他们关注故乡这个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情感。
3. 课堂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基本要素,讲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对比手法分析的例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对比手法,并进行课堂讨论。
六、板书设计1. 人物:我、闰土、杨二嫂2. 情节:回故乡、见故乡、离故乡3. 环境:故乡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4. 对比手法:人物对比、环境对比、情节对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主题。
2. 答案:对比手法在课文中主要体现在人物、环境、情节三个方面。
如“我”与闰土、杨二嫂的对比,展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故乡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对比,反映了时代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回故乡、见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比手法的讲解,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主题,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部编)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阅读 14 故乡》优质教案_18
要注重作者的情节设计意图
三、环节三问题探究
师生共同分析学生代表提问的角度,分析提出问题是否有价值,分析设计问题的理由是否充分且表述清楚
四、环节四练习实践
下发材料二《那祥云缭绕的地方》,引导学生读懂文本
学生活动
学生自主发言
学生自读文本,在本上划出本文的结构图
学生代表展示、讲解自己的结构图
把握中考方向,读懂记叙类文本
————以《喜雨》为例
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故乡》的复习,以《喜雨》为例,联系《中考说明》记叙文阅读内容要求,引导学生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思路结构、理解文本中心以及提出问题并实行探究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并进一步明晰读懂记叙类文本的方法和策略。
自主、合作、探究
准备材料1、材料2
学生补充完善
学生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任意设计问题,并写清楚设计这个问题的原因;
学生代表展示、解释自己设计的问题;
学生自读文本。对文本实行圈点勾画批注,划出文章的结构思路图
设计意图
进一步明确记叙类文本阅读的要点
通过概括内容,理解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进而理清文本的结构思路是读懂文本的前提。
把握文本的中心主旨是阅读的最终目的,也是学生问题设计的思维前提。
提出问题并对相关问题实行探究,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和表达形成解释的水平,其本质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板
书
设
计
把握中考方向,读懂记叙类文本
关键语句内容思路
理解中心,体会主旨→提出问题
议论抒情文章题目
赏析语言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一、环节一回顾记叙文阅读要点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故乡》之记叙文阅读复习
2015年4月8日
学科
语文
初三复习
专题课
课题
<<记叙文阅读复习 计>>
--句子赏析教学设
授课班级
三2班
授课日期
15年4月
8日第6周星期3
课时1
使用电教媒体(课件)
Powerpo int
执教殷慧
教
学
1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及基本作用;
学 目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标
教学
重点: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及基本作用;
重点
难点: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难点
教学过
程设计
学生活动
一真题回放引入新课
展现几年广州市中考真题,引入本节课题:记叙文阅读复习--句子赏析
明确考点
二明确题型展示目标
明确目标
(一)了解中考考纲相关要求
(二)明确题型,学习目标
感性理解及演
(三)歌词鉴赏,感性认知
延伸
练、归纳
(四)归纳解题方法
三复习修辞了解作用
(一)常见的修辞方法
真题训练及总结
(二)常见的修辞方法的作用
(三)经典回顾,综合演练
四中考真题实战演练
真题训练
学案:《风筝仙女》
巩固作业:
《念你们的名字》
五总结内容
归纳方法
归纳小结
、.、、九1一*
八举一反二
拓展延伸
举一反三拓展
复习回顾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类型及作用
九年级上册语文14课《故乡》预习+教案+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14课《故乡》预习+教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故乡》,依据教材的章节,主要内容包括:阅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修辞手法,以及探讨作者对于故乡的复杂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发展过程。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及修辞手法。
3.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故乡、家庭的情感认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理解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及修辞手法,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描绘故乡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家乡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预习检查:让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针对问题进行解答。
3.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教师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
4. 例题讲解: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修辞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某一情节,进行随堂练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故乡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分享各自的想法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故乡》2. 主要内容:故事情节概括主人公心理变化重点词汇和短语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不少于200字描述你对故乡的印象。
分析课文中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的感受。
2. 答案:对故乡的印象描述(略)主人公心理变化分析:课文中的主人公在面对故乡的变化时,由最初的期待、激动,逐渐转变为失望、困惑。
这种心理变化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对于故乡的复杂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学习,学生对故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表达不够充分,今后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8 故乡》研讨课教案_20
《故乡》教学反思鲁迅的小说《故乡》已经讲完了。
讲解这课的时候,自己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的去分析,而是运用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
原因是这样的,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一篇文章,说的是如何教《故乡》课,读后深有感触。
于是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这种方法说,课文里边有很多的“三”,于是我就在讲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作业,回家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三”,不仅是三什么,更是“三个什么”或者是“三什么……”,在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我就询问是否找了,而学生说的几乎全是课文中出现的,什么“三十年”,什么课文分“三个部分”等,这可不是我要的答案,也不是我希望出现的答案。
于是我就开始了指导学生如何来找“三”,并不是说在课文里明明白白地写着,而是需要你自己通过读课文,来归纳总结,整理概括,才能够更加明确的“三”的具体内容。
随着自己的课的完结,学生的总结也接近了尾声。
自己在讲课的时候,也是在有意无意之中给学生点拨或者暗示出那些三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那些三具体指什么呢?下边有具体的解释:三个故乡课文中一共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现实中的,一个是过去的,一个是理想中的,回忆中的故乡是过去时的,而现实中的是现在时的,而理想中的,则是将来时的。
地,这里有儿时的玩伴,这里有希奇古怪的事情,这里有鲜活的世界,这里更有作者美好童年的记忆。
总之这里是一个美好的世界。
是“我”少年时代的天堂。
这个“故乡”是一个美好世界,是少年美好心灵的反映,更是我记忆宝库里的珍宝。
而现实中的“故乡”则是一个“苍黄的天底下横着的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在现实社会里失去活力的故乡,是一个让作者觉得悲凉的故乡。
物是人非事事休,更何况不光这里的物非,人也非了,原来是童年的好伙伴的闰土,却与自己有了很深的隔阂,让自己禁不住打了一个寒噤,原本性格开朗的闰土,中年的时候却变的吞吞吐吐,原本与自己是兄弟相称,而今却是形同陌路人……原来是文静的豆腐西施而今却是画图仪器里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原本终日不说话的,而今却是尖酸刻薄的化身,这怎么能够不让作者伤心……不管是闰土,还是杨二嫂,他们的身上都反映一个时代的印记。
初中人教版语文故乡教案
初中人教版语文故乡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 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故乡的情感。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理解课文内容。
3.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三、文学鉴赏(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
四、写作练习(15分钟)1. 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以故乡为题材,写一篇短文。
2.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交流和欣赏。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发展。
3.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4. 学生对家乡的情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故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故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主题。
本文将针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这篇课文进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故乡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掌握故事的重点和细节,能够理解、分析、并运用文中相关词语和句型。
3. 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使他们能够对所读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批判和创新。
二、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环节1.先让学生阅读故乡的标题,猜想文章的主题。
2.问学生故乡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什么?你们眼中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这个故乡对你们有什么意义?3.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并与同桌进行交流。
第二节:阅读环节1.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乡,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回答下面的问题:(1)如何理解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和思念?(2)故乡的哪些方面使作者难以忘怀?(3)作者提到的碗筷和夜里的呼吸是什么意思?有何象征意义?(4)故乡给作者带来了哪些价值和意义?2.让学生将答案分享给同桌,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讨论。
第三节:语言运用环节1.学生分组模仿故乡中出现的词组和句子,进行造句和表演。
(1)如日中天(2)落花流水(3)晶莹剔透(4)别具一格(5)亲情深厚(6)意气风发(7)喜闻乐见(8)细嚼慢咽(9)开怀大笑2.让学生将自己造句的成果朗读给全班,分享并鼓励彼此。
第四节:拓展阅读环节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阅读与故乡相关的文章或书籍,可以自己选择内容。
2.让学生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并提出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第五节:综合评价1.让学生针对本堂课进行自评和互评。
自评:你对这个主题和这个教学环节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和感悟?互评:你认为你的同桌在这个主题和这个教学环节表现如何?给出合理意见和建议。
2.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互相交流,提高自己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小结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故乡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故乡》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意图。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技巧,包括叙事方式、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等。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归纳、总结等方式,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和家国情怀,增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通过文本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以及故乡在每个人心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珍惜当下的生活,学会感恩和回报。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评价文章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些与故乡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提问学生:“你们对故乡有什么特别的记忆或感受?”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2. 自主预习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提前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和主要内容。
提供预习指导,要求学生标记出不懂的词汇、短语和句子,准备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解析。
3. 课堂讲解与讨论教师详细讲解文章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帮助学生理解语言难点。
分析文章的叙事方式、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情感态度。
组织学生讨论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4. 合作学习与展示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探讨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心得体会。
教师点评学生的展示内容,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5. 课堂练习与巩固设计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最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三篇 精品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三篇教学过程1知识链接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等,课外阅读的小说作品就更多了,阅读这些小说作品,为我们积累了许多阅读小说的感性经验。
本册教材的附录中,编排了《谈谈小说》这篇知识短文,阅读这篇短文,我们会明确阅读小说的一些常识,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知道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在这三个要素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2布置快速阅读课文,查阅工具书,完成基础知识积累。
3与文本对话。
就下列问题组织讨论和交流①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列一个人物表。
在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着墨较多?分别为他们写一个小传。
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用一两句生动的话对人物作一评价。
4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
反馈讨论效果,就学生写的小传进行交流。
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着墨较多,刻画得比较详细,人物形象丰满。
为他们写小传,要从全文着眼,筛选与之有关的材料与信息,然后将其连缀在一起。
如杨二嫂的小传参考示例20年前,杨二嫂开了一个豆腐店,为了能赚到更多的钱,她擦着白、粉,终日在店里坐着,凭自己的年轻美貌招徕顾客,生意非常好。
20多年过去了,她的青春已逝,美貌不再,更重要的是由于农村经济的衰败,她的家境已难以维持原来的殷实,在种种艰辛的磨砺中,为了生存,她变得泼悍、放肆、尖刻、自私。
当她见到在外20多年现在回到故乡的迅哥儿时,就虚假吹捧,尖刻嘲讽;趁迅哥儿一家搬家的混乱之际,中伤闰土,还顺手拿走了一些家中的东西。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有概括介绍,也有形象描绘;有外貌和内心描写,也有行动和对话描写;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
《谈谈小说》在阅读课文时,掌握这些塑造人物的方法,是写好人物小传的重要方面;而写人物的小传,又是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的一种重要途径,它为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提供了可能。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8 故乡》研讨课教案_16
9、故乡教学目标:1、了解背景,把握特定时代中的人物形象。
2、分析对比手法、对话、外貌及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3、分析环境在小说中的作用。
4、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悲惨的状况。
5、品味关键语句,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点:1、小说中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法。
2、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对内涵丰富的语句的品味、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梳理字词,了解背景。
2、初步感知课文,感知情节。
3、分析环境在小说中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的好友与乡邻同“我”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感情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一年后,作者便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小说。
“故乡”这个题目,既交代了事情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又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二、出示目标1、梳理字词,了解背景。
2、初步感知课文,感知情节。
3、分析环境在小说中的作用。
三、介绍作者及背景1、作者:鲁迅,浙江省绍兴人。
原名树人,字豫才。
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
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一生中写过小说和散文,杂文,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本文选自《呐喊》。
2、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这场革命并不彻底,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经济发展,反而日趋衰落。
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思想家的敏锐感觉,实行认真深入地分析。
四、自学指导一:速读课文,给每段标上序号,积累词语,并能用不超过200字的语言简述小说的内容,找出本文的线索,理清文章结构。
(时间15分钟)1、积累词语:注音: 秕(bǐ)谷鹁鸪(bógū) 颧(quán)骨嗤笑(chī)折(shé)本潺潺(chán) 伶仃(líng dīng) 恣睢(zìsuī)解释下列词语。
九年级语文上《故乡》学法指导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故乡》学法指导教案人教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故乡》的主题思想和结构特点。
帮助学生掌握重要词汇和句型的用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分析《故乡》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利用案例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细节。
通过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互动交流。
第二章:课文分析2.1 课文简介介绍《故乡》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概述《故乡》的故事背景和情节梗概。
2.2 情节梳理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事件和转折点。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性格和关系的变化。
2.3 人物解析探讨主人公阿Q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背景。
分析其他重要人物的作用和影响。
第三章:主题探讨3.1 主题概述引导学生理解《故乡》的主题思想。
探讨小说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3.2 象征意义分析小说中的象征元素和寓意。
引导学生思考象征意义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3.3 深层含义解读小说中的隐喻和暗示。
引导学生探讨作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第四章:语言学习4.1 词汇学习挑选并解释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
引导学生通过语境推测词汇意义。
4.2 句型练习分析课文中的常用句型和语法结构。
设计相关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语言知识。
4.3 文学鉴赏指导学生欣赏小说的文学特点和风格。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叙述技巧和语言表达。
第五章:课堂活动5.1 小组讨论设计相关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小说中的人物。
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5.3 写作练习设计相关的写作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第六章:拓展阅读6.1 推荐读物提供与《故乡》相关的其他作品,如鲁迅的《呐喊》、《彷徨》等。
推荐一些相关的文学评论和研究文章,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鲁迅和《故乡》。
6.2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比较《故乡》与其他作品的异同点。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学案3 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知识链接】1、写作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痛苦深渊。
当时,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致使广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
1919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
中国人民被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着。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
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于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中,同时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洋货充斥市场,破坏了我国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造成了农民经济的急速崩溃,加之中国军阀连年混战,苛捐杂税,强抢豪夺,都一起向农民压来,广大农民被逼倾家荡产,在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遭受了极大的摧残,形成了农村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
1919年12月鲁迅曾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家眷迁移北京居住,这次回乡,他亲眼目睹了家农村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痛苦生活,时隔一年后,便写了《故乡》这篇小说。
2、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
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教学上册--语文《故乡》学习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故土》教课设计教课目标1、认识对照的写法和在记述中运用谈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种类。
3、经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掌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单是我国乡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趋贫穷的本源,并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迫害,激倡始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激烈梦想。
教课要求1、明确教课要点2、抓住小说中闰土、杨二嫂、“我”人物性格的剖析,突出一个“变”字,从中联系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以及造成主要人物凄惨命运的社会本源。
3、做好预习教课要点1、小说采纳对照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2、鲁迅先生对劳感人民的怜悯和信心改革旧世界、创造重生活的激烈梦想。
教课难点1、辛亥革命后乡村经济衰落和农民生活日趋贫穷的社会原由。
第1 页2、本文结尾的谈论:希望是本无所谓有也便成了路。
应当如何理解它的深刻含义与作用?(剖析:这句充满真理的名言告诉我们:只有希望而不去实践,等于没有希望。
作者以路作比,形象地说明,只需大家一同去斗争、实践,就能创建出一条美好的生活道路。
这类富裕真理的谈论,使小说的主题升华到一个新的境地,增添了作品的亮色,起了激励人们创建重生活的勇气与信心的作用。
)教具准备少年闰土画像课时安排1、2课时: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阻碍,分组谈论预习题。
3、4课时:精读课文,全班谈论,理解文章主体思想。
预习作业1、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谁是烘托人物?谁是线索人物?2、小说的因素是: 、、。
3、故事情节分为、、、。
4、《故土》选自《》,作者,写于,在这前十年,中国迸发了革命。
5、小说以“我”回故土的见闻和感觉为线索(线索是贯串在整个作品中将资料串连组织起来的某个事物,它能够第2 页是某个人物、事件、实物,小说就是环绕线索来选用和组织资料的。
阅读时若能抓住线索,就能理清小说的段落层次,掌握它的构造。
),按次序安排情节。
全文可分红三部分,即、、。
6、小说开头描绘了故土哪一季节,如何的风景?“我”的心情如何?这个光景描绘揭露了如何的社会现实?7、依据自己的理解回答:①闰土由少年时的“小英豪”变为中年时的“木偶人”的原由是:②“故土的山川也都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其实不感觉如何的迷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复习--句子赏析》学案
•歌词鉴赏:《天路》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
看到神鹰披着那霞光
像一片祥云飞过蓝天
为藏家儿女带来吉祥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冈
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
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
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 把
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
女欢聚一堂
指出画线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说出其表达效果: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
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
圆实的手了,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故乡》
答:
三•中考真题:铁凝《风筝仙女》
我们的楼房前边是一大片农民的菜地。
凭窗而立,眼前地阔天高,又有粪味儿、水味儿
和土腥味儿相伴。
在正月里,当粪肥在地边刚刚备足,菜地仍显空旷,而头顶的风已经变暖
的时候,便有人在这里放风筝了。
放风筝的不光我们这些就近的居民,还有专门骑着自行车从拥挤的闹市赶来的孩子、青年和老人。
我的风筝实属普通,才两块五毛钱。
这是一个面带村气的仙女,鼻梁不高,嘴有点鼓;一身的粉裙子黄飘带,胸前还有“河北邯郸沙口村高玉修的风筝,批发优惠”一行小字,以及邮编多少多少什么的。
使我相中这风筝的,恰是“仙女”胸前的这行小字。
那表面的商业
味道终究没能遮住农民高玉修骨子里的那点儿拙朴,这种口语一般直来直去的句式该让我决
定,我就要这个仙女。
傍晚之前该是放风筝的好时光,太阳明亮而不刺眼,风也柔韧且充满并不野蛮的力。
我举着我的仙女,在日渐松软的土地上小跑着将她送上天空。
近处有放风筝的邻人鼓励似的督
促着我:“放线呀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
我要说我的仙女实在是充满灵气:她是多么快就够着了上边的风啊。
高出的风比低处的风平稳,只要够着上边的风,她便能保持住身体的稳定。
我关照空中的仙女,快速而小心地松着手中的线,一时间只觉得世上再也没有比这风筝仙女更像仙女的东西了:她那一脸的村气忽然被高远的蓝天幻化成了不可企及的神秘;她那简陋的衣裙忽然被风舞得格外绚丽、飘逸;她的态势忽然就呈现出一种怡然的韵致。
放眼四望,天空正飞翔着黑的燕子褐的苍鹰,花的蝴蝶银的巨龙……为什么这些纸扎的玩艺儿一旦
逃离了人手,便会比真的还要逼真?就好比天上的风给了它们人间所不解的自在的灵魂,又仿佛只有在天上,它们才会找到独属于自己的活生生的呼吸。
是它们那活生生的呼吸,给地上的我们带来愉悦和吉祥的话题。
有些时候,在我们这寻常的风筝队伍里,也会出现一些不同寻常的放风筝的人:一辆“奥迪”开过来了,“吱”地停在地边,车上下来两三个衣着时髦的男女,簇拥着一位手戴钻戒的青年。
青年本是风筝的主人,却乐于两手空空一一自有人跟在身后专为他捧着风筝。
那风筝是条巨大而华贵的蜈蚣,听说由山东潍坊特意订制而来;那线拐也远非我手中这种通俗的
杨木棍插成,那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器械,滑轮和丝线都闪着高贵的银光。
“钻戒”站在地边打量天上,一脸的不屑。
好不气派的一支队伍,实在把我们给“震”了。
然后那蜈蚣缓缓地迎风而起了,确是不同凡响地好看。
四周爆发出一片叫好声,善意的人们以这真诚的叫好原谅了“钻戒”不可一世的气焰。
我却有点为“钻戒”感到遗憾,因为他不曾碰那“蜈蚣”,也不曾碰一碰风筝线。
只在随员替他将“蜈蚣”放上蓝天之后,他才从随员手中接过线盒拎住。
他那神情不像一个舵手,他站在地里的姿态,更像一个被大人娇纵的孩童。
在这时我想起单位里一个爱放风筝的司机。
他告诉我说,小时候在乡下的家里,他自己
会糊风筝却买不起线,他用母亲拆被子拆下来的碎棉线代替风筝线。
他把那线一段段接起来,
接头太多,也不结实。
有一次他的风筝正在天上飞着,线断了,风筝随风飘去,他就在乡村大道上跑着追风筝。
为了那个风筝,他一口气跑了七八里地。
我知道我开始走神儿,我的风筝线就在这时断掉了。
天色已暗,我开始追赶我的仙女,越过脚下的粪肥,越过无数条垄沟和畦背,越过土路上交错的车辙,也越过“钻戒”们不以为然的神色。
当暮色苍茫、人声渐稀时,我终于爬上一座猪圈,在圈顶找到了歪躺在上边的
仙女。
我觉得这“仙女”本是我失散已久的一个朋友,这朋友有名有姓,她理应姓高,与邯
郸沙口村那个叫做高玉修的农民是一家人。
大而圆的月亮突然就沉甸甸地悬在了天空,在一轮满月的照耀下,我思想究竟什么叫做放风
筝。
我不知道。
但是,有了风筝的断线,有了仙女的失踪,有了我追逐那仙女的奔跑,有了我的失而复得,我方才明白,欢乐本是靠我自己的双脚,靠我自己货真价实的奔跑到达我心
中的;连接地上人类和天上仙女之间那和平心境的,其实也不是市场上出售的风筝线。
(节选自1996年01期《散文》)
20.你觉得文中画线的句子在写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请写出一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答:
四•巩固练习:
张晓风《念你们的名字》
孩子们,当医学院把发榜名单给我时,一百二十个动人的名字,我逐一地念着。
我忍不住覆手在你们的名字上,为你们祈祷。
在你们未来七年漫长的医学教育中,我只教授你们八
个学分的国文,但是,我渴望能教你们如何做一个人。
我爱你们的名字!名字是天下父母满怀热望的刻痕,在万千中国文字中,他们所找到的
是一两个最美丽、最醇厚的字眼一一世间每一个名字,都是一篇简短、质朴的祈祷!“林逸文” “唐高骏”,你们的父母多么期望你们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孩子;“黄自强” “林敬德”,多少伟的期盼寄托在你们身上;“邵国宁” “王为邦”,显然你们的父母把你们奉献给苦难
的中国……我常惊讶,为什么世人不能虔诚地细细体味一个人的名字?为什么我们不懂得恭敬地省察自己的名字?每一个名字,或雅或俗,都自有它的意义和爱心倾注。
这些日子,乡人们念着你们的名字时,也许它已成为桑梓邻里间一个幸运的符号,许多名望与财富的预期已模模糊糊和它联系一起。
许多人用钦羡的眼光望着你们,一方无形的匾已悬
在你们的眉际。
有一天,医生会成为你们的第二个名字。
但是,孩子们,什么是医生呢?一件比常人所穿的更白的衣服?一笔更有保障的收入?一个响亮而有荣耀的名字?孩子们,在你们不必讳言的快乐里,抬眼望望你们未来的路吧。
什么是医生呢?孩子们,当一个生命在温湿柔韧的子宫中悄然形成时,你是第一个宣布
这个神圣事实的人。
当那蛮横的小东西在尝试转动时,你是第一个窥得他在另一个世界的心
跳的人。
当他陡然冲入这个世界,是你,用双掌接住那华丽的初啼;是你,用许多防疫针把成为正常人的权利给了婴孩;是你,用精湛的医术摧毁生命的暗礁,让初生儿扬帆远航。
一
个外科医生像周公旦一样,是一个在简单的午餐中三次放下食物走进急救室的人。
有时候,也许你只需为病人擦一点红药水,开几粒阿司匹林;也有时候,你必为病人切开肌肤,拉开肋骨,拨开肺叶,将手术刀深入一颗深藏在胸腔中的鲜红心脏;有的时候,你甚至必须忍受
眼看血癌吞噬一个稚嫩无辜的孩童而束手无策的裂心之痛!你陪同病人走过生命中最黯淡的
时刻,你倾听垂死者的最后一声呼吸,探察他最后一次心跳。
你陪同人类走过生老病死,你
扮演的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啊!一个真正的医生怎能不是一个圣者?
事实上,成为一个医生的过程正是一个苦行僧修炼的过程。
在成为一个医者之前,第一
个需要被医治的,应该是我们自己。
在一切的给予之前,让我们先拥有。
你需要拥有怎样的
职业精神才能使自己免于无行,你要几度犹豫才能狠下心来拿起解剖刀切开第一具尸体,你要怎样自省才能在医治过千万个病人后,使自己免于职业性的冷漠和无情!孩子们,我愿意把那则古老的神农氏尝百草的神话再说一遍。
神话是无稽的,但令人动容的是一个医者的投
入精神,以及那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人病己病的同情心。
身为一个现代的医生,当然不必一天中毒七十余次,但贴近别人的痛苦,体谅别人的忧伤,怀有恻隐之心,仍是可贵的。
孩子们,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
“人”。
当你们帮助别人时,请记住医药是有时而穷的,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
当你以一个单纯的“人”的身份,看另一个身患疾病的“人”时,你们遇见的不仅是人的病,也是病的人,也是人的眼泪,人的微笑,人的故事!孩子们,让别人去享受“人上人” 的荣耀,我只祈求你们善尽“人中人”的天职。
其实,不管我们研究什么,最可贵的还是对
“人”的诚意。
孩子们,我祈求全能者以广大的天心包覆你们,让你们懂得用爱心去托住别人,祈求造物主给你们内在的丰富,让你们懂得如何去分给别人。
某些医生永远只能收到医疗费,我愿意你们收到的更多一一我愿意你们收到别人的感念。
我知道有一天将有别人念你们的名字,在一片黄沙飞扬的乡村小路上,或者在曲折迂回的荒山野岭间,将有人以祈祷的嘴唇,默念你们的名字。
2.下面语句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请任选一种修辞手法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附:《念你们的名字》答案:
2.这句话用了排比的修辞,作者选定生命初期的三个阶段构成排比,增强语势,突出强调了
医生这个职业的重要。
这句话用了排比的修辞,以“暗礁”比喻病痛,以“扬帆远航”比喻“健康成长”,生动形象地说明医生职业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