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高考研究篇第1讲全国卷命题
2020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聚焦一:全国卷命题研究
一、素养热点聚焦
聚焦一:全国卷命题研究
1.指导思想 2017年高考,肩负着探索构建“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的重任。“一 体四层四翼”到底是什么?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从顶层设计上回答了高考 “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 (1)一体 “一体”即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 高考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 (2)“四层” 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回答 了高考“考什么”的问题。
第三层:学科素养 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具有扎实 的学科观念和宽阔的学科视野,并体现出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化的综合 学科素养。 【解读】“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要把握两个字“思”、 “广”:思,就是对每一道试题,要多想:考查知识是什么?解答思路有几个?同 类试题见过没?答案组织顺畅吗?广,就是广泛涉猎学科相关内容:除了教材、各 种优质试题,还有相关读物、学科领域最新进展。
必修二 Ⅱ卷 16
25
41 48.2
Ⅲ卷 24Βιβλιοθήκη 1539 45.9
Ⅰ卷 4
21
25 29.4
必修三 Ⅱ卷 12
12
24 28.2
Ⅲ卷 12
12
24 28.2
从上述统计来看,必修部分的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基本保持了 “三分天下”的格局,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比重略高,与往年的比例大体一 致。必修一、三的比重大体均衡;必修二的比重仍高于其他两个模块,这符合当下 我国和国际注重社会经济的实际;必修三的比重较往年有了增加,这与今年强调突 出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有关,也反映了新考纲的要求,符合当今学术界注重文化史 和社会史研究的倾向。
通史版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考研究学案2
高考研究高考研究(一) 选择题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全国高考新课标文综卷历史选择题基本遵循考纲,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古代、近代、现代)”的顺序依次考查,三部分的题量基本稳定,均为4道。
中国古代史题目所涉及的内容在时段(朝代)、模块(政治、经济、文化)的分布上相对均衡,中国近现代史则形成了一些相对集中的命题密集区,世界史的命题也相对均衡。
具体统计如下:一、中国古代史(4题)研透全国卷考情为二轮复习指明备考方向研透全国卷的命题规律和特点,有利于广大师生在二轮复习有限的时间内针对备考,高效备考。
将本部分置于开篇的理由有三:一是让考生明确考向,备考不走弯路;二是本书的编写以此为导向,后面的编排内容是对此部分内容的应用和印证;三是让考生先学会解题通法,有利于在以后的训练和考试中加以实践和运用。
一、命题趋向——选择题主观化经过长期的探索,选择题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全功能题型。
但这几年选择题的主观化趋势越来越强,考查深度逐年加强。
所谓“选择题主观化”,即选择题的选项设置体现思维含量,使考生在解答选择题时要根据材料生成必要的观点。
这表明高考历史选择题的主旨是加强考查学生的思维力度及思维过程;功能由考查客观的史实知识转向考查考生的主观认识。
试题通过全新的情境创设,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人文内涵,摆脱教材程式化的历史叙述,突破考生形成的固有思维模式,让选择题呈现出新认识、新思想与新观点。
由此可以看出考生发现正确答案的过程,既是对史料解释(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
选择题主观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历史概念的多角度理解加强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是学生深刻领会教材内容,把握知识结构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的需要。
历史概念反映了历史现象、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它具有跨度大、容量多、含义深、理性强和高度概括等特点。
在学习掌握历史概念时,要把握住每一历史概念的特定背景和与同一时期历史现象、历史问题的相互关系,重在多角度理解的基础上掌握。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2部分专项1史学理论__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课件
2. (2022·义乌市高三适应性考试)1793年,英国政府派遣马戛尔尼为 首的外交使团来华,按照中国的礼节,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时应行跪 拜礼,但他坚决反对这样做。最终,英使究竟行的何种礼节,中英双方 有不同记载。英方的记载是,马戛尔尼行觐见英王的礼仪,一足跪地, 但免除拉皇帝的手亲吻的动作。而主管外务的和珅在奏折中说,“该贡 使等向上行三跪九叩头礼毕”。对此分析最为合理的是( A )
3. (2022·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一模)英国近代史的材料汗牛充栋,各种 公告记录早有图书馆档案室保全,私人的日记、信札又大批托出,且新 资料仍不断被发现。有人从过去政客的文件中寻出家庭开支账单进行分 析断定其党同利害,自成一家之言。这一现象反映出( A )
2.按史料与事件关系程度分类: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 3.按史料的表现形式分类: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等。 (1)实物史料:以有形的物质遗存形式出现的史料。如考古中的遗 址、遗物、碑刻、近代的旧照片等。由于该类史料不受阶级和个人主观 因素影响,其在史料中价值最高。 (2)文献史料:文字记载的史料,包含各种私人及官方的档案记录、 史书、书信、日记、调查报告、账簿、传单、地方志、家谱等。该类史 料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可能会出现错误,需要进行比较分析、去伪存 真,从而发现、探索历史真相。
一、历史的概念及基本要素 1.历史的概念 所谓“历史”,包含三层意思 (1)过去发生的事件与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历史事实) (2)有关过去的记录与研究,即历史著述,是经过人脑的思考、加工 而形成的主体化的历史。(历史叙述) (3)它还指一门学科,或一门专业。(历史学) (注:历史事实是客观的;历史叙述和历史学具有主观性)
(2)以纵向和横向贯通意识学“透”历史 ①纵向贯通是根据时间顺序整合史实,形成历史发展脉络。如全国 卷考查海河治理题,通过纵向对比古今海河流域治理的举措和效果, “凸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 ②横向贯通是根据历史发展的某一主题,打破时空限制,形成专题 知识体系。如全国卷考查大豆在世界范围内的种植利用问题,考查我国 古代农业科技成就、人类文明交流等内容,凸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历史意义。
【新】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命题特色与增分策略第1讲高考命题规律揭秘学案
第1讲高考命题规律揭秘一、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高考命题考查的目标之一就是学生的必备知识。
强调考查学生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也是学生进入大学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所必须掌握的。
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突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干知识”所谓“主干知识”就是决定历史前进方向,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思想文化、社会制度、历史人物的基本史实。
包括中国和世界各阶段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趋势及历史阶段特征等。
(1)重要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其种类包括人物、事件、文献、典籍、法律、制度、著作、会议、党派、思想、学说等等。
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更能体现历史现象的本质。
一般分为史实概念与结论概念。
但从历史学科看,主要是以史实概念为主。
如高中必修一教材涉及的高考必考历史概念主要有:臣无百年之柄。
”这表明在西汉( )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据材料郡县制使得“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可得出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故C项正确;秦朝确立三公九卿制,官僚制度已经建立,故D项错误。
答案 C(2)重大历史现象:“历史现象”就是“历史本质”的外在表现,比如某一段历史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
简单来说我们看到的历史事件都是“历史现象”,故“历史现象”多是人类社会演变过程中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反映出来的重大历史表现,高考命题一般是从历史结论、历史因果关系角度进行考查。
如高中必修三册教材所涉及的重大历史现象举例如下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
“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
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 )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解析据材料官府否定的发式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可得出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故B项错误;材料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化,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故C项错误;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故D项正确。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高考研究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
唐代,币制改革
试题来源
引文出处
设问方式
关键词
2015全国卷Ⅱ 黄惠贤等《中国 原因类、作 清代,养廉 俸禄制度史》 用(影响)类 银制度
特点类、作 晚清,军事 2016全国甲卷 《清史稿》等 用(影响)类 改革
唐长孺《魏晋南 内容类、作 唐太宗,谱 2016全国乙卷
北朝隋唐史三论》用(意义)类 牒改革
背景类、比较 类、作用(影 响)类
唐朝,两税法 改革
试题来源
引文出处
设问方式
张晋藩《中国 特点类、作 2014全国卷Ⅰ
法制通史》 用(影响)类
赵冈《中国历 背景类、作
2014全国卷Ⅱ 史上生态环境 用(影响)类
之变迁》
彭信威《中国 内容类、作
2015全国卷Ⅰ
货币史》
用(意义)类
关键词 魏晋,法律改革
3.(2016·全国甲卷)(15分) 材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 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 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 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 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 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 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 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 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 ——据《清史稿》等
答案:(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 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 位改革结合。 (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 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
2020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文档:模块02 高考命题研究2 Word版含解析
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唯物史观最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旧课标相比,由强调多元史观变化为只强调了唯物史观,这么看来唯物史观在2018年高考备考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这一崭新的历史观以后,它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
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如下:1.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2.与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结构和现实基础,它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
3.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
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
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步骤一 通史复习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2)分封制与宗法制:
项目
分封制
目的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
宗法制 保证贵族特权利益
内容
周王分封土地和人民给诸侯;诸侯 拱卫王室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 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
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子—诸 侯—卿大夫—士
瓦解
春秋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完全瓦解( 根源:生产力发展)
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 分封
3.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措施 (1)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2)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3)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平抑物价。 (4)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4.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 汉武帝即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 儒术。公元前136年,朝廷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 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定。 (3)西周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内容、以“家国同构”为主
要特征的政治制度,礼乐制成为维护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工具。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1)政治转型: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国争霸、兼并战争 频繁;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国家由分散逐步走向统 一和集权。 (2)经济转型: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建 立在其基础之上的分封制与宗法制逐步走向崩溃;新的赋税制度(如 初税亩)及经营方式的改变、小农经济的形成、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度的确立,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3)思想转型:反映社会大变革的“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儒家、道 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纷纷登场,提出不同的治国主张,为各国 变法及治国提供了不同的思想观念,法家“大一统”思想为秦完成统 一提供了思想动力。
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板块1 通史横向整合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件
文化 系统文字(甲骨文,金文);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华夏文化, 炎黄子孙)
认知 三代时期形成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基因 1.周公的思想文化及历史地位
2.商周文明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影响
1. (2022·全国乙卷高考)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 C)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3)西周 ①西周的统治:公元前1046年,武王建周。公元前841年,“国人 暴动”“共和行政”。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②政治制度: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 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宗法 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矛 盾和冲突。 ③法治:《九刑》。
3.商业与交通: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工商食官”的格局被 突破。中国在春秋时期已有运河。
4.经济政策: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三、思想文化:传统文化奠基 1.思想: (1)孔子:核心观念是“仁”,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主张恢复 西周礼乐制度并有所改良;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 (2)老子:“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主张顺其自 然,无为而治。 (3)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 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的地主阶级 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 水,影响深远。
第一部分
两大板块 纵横贯通 优势互补 珠联璧合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
板块一 通史横向整合——让认知更全面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一步 通史体系•重组—— 学“通”历史
【人教版】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高考研究篇 第1讲 全国卷命题
第1讲全国卷命题·历史必备知识历史必备知识就是决定历史前进方向,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思想文化、社会制度、历史人物的基本史实。
包括中国和世界各阶段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趋势及历史阶段特征等。
一、重要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
历史概念的种类有人物、事件、文献、典籍、法律、制度、著作、会议、党派、思想、学说等等。
构成历史概念的基本要素根据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例如,构成历史人物概念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人物的时代背景、他的思想和重要活动、他的阶级属性和历史地位等;构成历史事件概念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事件发生的原因、时间、参加者、基本进程、性质、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等。
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更能体现历史现象的本质。
一般分为史实概念与结论概念。
但从历史学科看,主要是以史实概念为主。
如高中必修一教材涉及的高考必考历史概念主要有:[考题例证1] (2018·云南保山模拟)罗马法律规定:“抗辩是赋予被告的一种辩护手段。
因为往往会发生这种情形,即原告所提起的诉讼本身是有合法根据的,但是对被告来说是不公平的。
因此,为驳回原诉,被告有权提出基于胁迫或欺诈的抗辩,或基于事实之抗辩。
”这反映了当时的罗马法( )A.缺乏作为法律的严肃性B.注重保护私有财产C.坚持了司法公正的原则D.侧重维护贵族利益解析据题干材料“原告所提起的诉讼本身是有合法根据的,但是对被告来说是不公平的”,迁移罗马法的概念,可判断体现罗马法坚持了司法公正的原则,故选C项。
答案 C二、重大历史现象“历史现象”说简单点就是历史本质的外在表现,比如某一段历史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如同研究历史所常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简单来说我们看到的历史事件都是历史现象,这里所说的历史现象多是人类社会演变过程中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反映出来的重大历史表现,高考命题一般是从历史结论、历史因果关系角度进行考查。
如高中必修三册教材所涉及的重大历史现象举例如下:[考题例证2] (2018·辽宁大连模拟)明朝洪武三十年殿试中,产生51名进士,全是南方人。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考题型突破第1讲选择题题型教案
第1讲选择题题型【题型综述】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命题题型分类标准不一,具有多样性、多元化的特点。
一般从命题设问角度看,全国卷选择题题型主要有反映与体现类、说明与表明类、因果和目的类、推理、判断类、比较(变化)类、理解和阐释类六大类。
题型一反映、体现类选择题【题型特点】反映、体现类选择题一般命题的限定词主要是“反映了”“反映出”“体现了”“体现出”等。
(1)从知识、能力立意角度来看,此类试题意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与通过对表象的分析理解进而发掘事物内在本质的现实认知力。
此类试题能够实现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命题设计意图来看,“反映”“体现”所体现的现象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次的,考查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
一般来说,“反映”多用于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体现”多用于结论型选择题,考查学生获取历史结论或寻找支撑题干结论史实的能力。
试题考查的不仅仅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而且是在此基础上对某一历史现象、历史问题的深层次理解。
【真题举例】1.(2018·高考江苏卷)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
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
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
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
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解析:选B。
《礼记·射义》说:“射侯者,射为诸侯也。
射中则得为诸侯,射不中则不得为诸侯。
”射不是抑制之意,西汉通过推恩令等抑制王侯势力,与材料中“东汉”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表明这类图像中的“雀”就是“爵”,“猴”便是“王侯”之“侯”,表示物主希望加官晋爵甚至封侯,这在文献中有足够的证据,《陈留耆旧传》曰:“雀者,爵命之祥。
统考版专题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二历史材料问答题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技巧课件
求答语
思维切入点
原因(背景)类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关系→民族关系→社会生 活,国际→国内,主观→客观,必要性→可能性等
措施(内容、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关系→民族关系→军事→ 表现)类 教育→社会生活等
影响(作用)类
积极→消极,直接→间接→深远(由近及远),当时→以 后,对内→对外等
宏观上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与不同时期进行对
泛、深远、持久)
变化(趋势)类
“由……到…(启示)类
材料反映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得出的经验或教训,应该 努力的方向或整改措施(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等
在考试中,上述四个方面的任何一个环节判断失误,都会造成答非 所问。为此,在审题中要使用各种形式的符号,对上述四个方面的要 求进行标识,以提醒自己不要忽略设问中的任何要求。
背 景
日 本
根据材料中“五六十年代”并结合所学, 从日本经济发展需要的角度思考
持 日本经济在二战中遭 受重创,战后经济恢
复的需要
根据材料中“五六十年代”并结合所学,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
从国家在经济中发挥的作用的角度思考
发展
背中 景国
结合所学,从社会性质角度思考 结合所学,从外交政策角度思考 结合所学,从经济发展角度思考 结合所学,从国际环境角度思考
国际合作和自力更生 相结合
根据材料“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
特 点
中 国
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 引入技术主要来自以 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 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阵营、引入范围广泛
资金和管理经验”
根据材料“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研透全国卷考情为二轮复习指明备考方向学案
研透全国卷考情为二轮复习指明备考方向研透全国卷的命题规律和特点,有利于广大师生在二轮复习有限的时间内针对备考,高效备考。
将本部分置于开篇的理由有三:一是让考生明确考向,备考不走弯路;二是本书的编写以此为导向,后面的编排内容是对此部分内容的应用和印证;三是让考生先学会解题通法,有利于在以后的训练和考试中加以实践和运用。
1.整体布局——遵循考纲,科学统筹(1)时序化全国高考新课标文综卷的历史选择题基本遵循考纲,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古代、近代、现代)”的顺序编排,三部分的题量基本稳定,均为4道。
(2)均衡化①古代史:题目所涉及的内容在时段(朝代)、模块(政治、经济、文化)的分布上相对均衡,先秦、两汉、两宋、明清是重点(南北朝、唐朝则在选考题中密集考查),重视对政治与文化、经济与文化的渗透考查。
②中国近现代史:形成一些相对集中的命题密集区,如中国近代化、近代初期的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民国初期、抗战史、新中国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
③世界史:一般有一题考查对希腊民主制或罗马法的延展性认识,一题放在苏俄(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改革,另外两题较多考查资产阶级代议制、工业革命、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和国际格局调整等主干内容,试题分布也相对均衡。
2.命题趋向——稳中求变,变中出新(1)情境化①创设新情境:命题者站在更高的学科高度和更宽阔的学科视野审视中学历史教学,强调新材料的引用和新情境的创设,情境化已是高考命题的主流趋向。
②还原情境:主干知识常考常新,高考命题侧重于运用史料还原历史情境,考查考生对历史主干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纵观近年高考,突出了这一命题新趋向。
(2)前沿化从社会现实问题出发,把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强调鉴古知今,引导考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社会价值观。
题干中大量出现的“反映了”“反映出”“表明”“由此可见”“说明”等指示词,凸显高考命题的两大出发点:一是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对现实与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思考);二是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用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明确自身的责任)。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考前策略全国卷第题历史小论文简单技巧ppt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考前策略全国卷第 题历史 小论文 简单技 巧ppt〔 PPT上 课课件 〕
主题论证型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5
•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 用了如下公式:
历史小论文 简单技巧 (高考分值:12分)
历史小论文 常见类型
1、选择观点型 2、指定观点型 3、提炼观点型 4、主题论证型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考前策略全国卷第 题历史 小论文 简单技 巧ppt〔 PPT上 课课件 〕
• 【评分标准】:(满分:12分) • 一等(12~10分)
•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 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 • 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提炼观点型
• 材料 •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
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
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 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 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 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 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 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 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 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 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 价准确全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高考研究篇 第2讲 全国卷命题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学习资料专题第2讲全国卷命题·历史学科能力一、关注顶层设计,领会考纲、课标精神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历史可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通过古今中外对比,指引学生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2.加强依法治国理念的考查:历史学科可以从历史和世界的角度,考查我国法律的历史发展变化,以及法律在世界各国的作用、意义和影响,通过对比,凸显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优越性,提升学生对我国宪法的认同感,实现对青少年热爱宪法、保护宪法、自觉遵循宪法的法治教育作用。
3.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历史可以考查对中华文明长期历史进程中的事实观点、思想思潮的理解和判断等……考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简简单单地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要遵循继承、弘扬、创新的发展路径,注重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实现考试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目的。
4.加强创新能力的考查:在命题中文科试题也要考查创新能力,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具体问题,独立思考、自主判断,能够将不同形式的试题材料转化为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并且多角度综合运用相关学科原理和方法探究问题,辨析不同观点,符合逻辑、规范地进行表达和阐释,或者能够找到新发现、得出新规律、提出新结论。
二、高考命题趋势的四点新变化1.强调唯物史观原考纲表述为“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考纲表述为“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初期,官员不允许饮食器具上使用玉制器皿;到了明朝后期,这种限制取消且普通百姓也开始使用玉制器皿。
这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玉器逐渐成为寻常百姓的饮食起居的一部分,并且从以前的上层专用到普通百姓也开始使用,影响到了封建等级制度,B项正确;朝廷的严格规定到明后期不被遵守,不能说明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故A项错误;对使用玉制器皿的规定,多是出于政治考虑,C项错误;到明后期,低级官员、普通人家都能使用玉制器皿,不足以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D项错误。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下篇 第一部分 揭秘二 高考命题到底怎么考—思想
揭秘二高考命题到底怎么考——思想·角度·题型一、指导思想高考命题都是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以主干知识为依托,以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为原则,注重对学生学科特点、史学素养和个人价值观的考查。
命题以人类历史发展演变趋势和重大历史现象等主干知识为载体,以世界背景下的中国与中国视野里的世界为视角,考查人类文明演进的历程,考查学生学科素能、文化素养及以史为鉴的能力,从历史学科角度考查学生“立德树人”的思维品质,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关注历史变迁与社会进步,关注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准确的认识中华民族历史传统和文化沉淀,引导他们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评的创新精神,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作为现代公民应具有的历史文化素养。
二、考查角度主要是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突出考查对学科主干知识、历史概念、史学素养的理解、归纳、评价及认识,突出考查考生学习过程的探究能力,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开放性的特点。
《考试说明》规定的: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突出时空意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而材料第一,论从史出,是高考命题的一个主要原则;试题命制具有主干性、创新性、探究性、综合性与开放性等特点。
三、热考题型从试题设置来看,主要分为选择题与材料解析题两种,主要体现了考查学生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及探究学习的思维能力。
1.选择题的命题一般根据题干载体、求答方向及解答方式的限定等分为若干类型。
但从命题角度看,主要有“现象—本质型”(历史结论型)和“原因-结果型”两种类型是高考命题的关键体现。
“现象-本质型”选择题的设问大都使用“这反映了”“这表明”“这体现了”“这说明”等字眼,这类试题旨在考查对材料的准确解读,特别是对该历史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实质、特征的认识和把握,题目难度通常较大。
此类题目约占选择题的60%;“原因—结果型”选择题要求判断历史事实的背景、原因、目的、结果或影响等,其设问关键词多是“主要原因是”“背景是”“目的是”等,这类题目需要依据已有知识做出回答,难度比较适中,此类题目约占30%;其他类型的选择题,试题数量很少,且难度一般较小,约占10%。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模块01 高考命题研究1
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模块高考命题研究
一、中国古代史高频考点突破——研高考、拓视野
• 1.近几年高考全国卷选择题,中国古代史考
点分布在: 24、25、26、 27题
• 2年24份01题7··卷Ⅰ考别 查西周的封知王室识子弟点试于题各:主地干建立诸侯国
考查的知识点 分封制的作用
2014·Ⅱ 北宋中期,蜀地“交子”的出现
考查的知识点 史观史法、唐军作战 唐朝南方经济文化的影响 小农经济与土地制度 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
宋代经济政策的调整
古代中国书法与时代的关系 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 经济重心南移 宋明理学本善习远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 27题考查的知识点
年份·卷别
试题主干
• 6.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 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 A 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182匹,蒋泽等人 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
• A解.析:官本题府主要重考视查学商生依税据史收料入准确获B取.有效杭信息州的能丝力,织材业料中比主要婺强调 州发达 的是“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也因其被“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
• 解析:材料中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 设立监察地方的刺史制度,西汉后半期刺史 权力有所扩大,到东汉后期随着中央集权的 式微,刺史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可见 两汉中央集权的盛衰促成了地方行政制度的 变迁,故选A项。东汉后期刺史制度已失去 监察的职能,故B、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
4.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
地• 方A的.控制地,属方于有加强相中央当集权大的的措施自,故主选权C项;A项B与.材行料内省容相是悖,地排方除; B、D最两项高从行材料政无法区体现划,排除。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通史版讲义:高考研究一
高考研究(一)选择题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一、中国古代史(4题)一、命题趋向——选择题主观化经过长期的探索,选择题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全功能题型。
但这几年选择题的主观化趋势越来越强,考查深度逐年加强。
所谓“选择题主观化”,即选择题的选项设置体现思维含量,使考生在解答选择题时要根据材料生成必要的观点。
这表明高考历史选择题的主旨是加强考查学生的思维力度及思维过程;功能由考查客观的史实知识转向考查考生的主观认识。
试题通过全新的情境创设,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人文内涵,摆脱教材程式化的历史叙述,突破考生形成的固有思维模式,让选择题呈现出新认识、新思想与新观点。
由此可以看出考生发现正确答案的过程,既是对史料解释(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
选择题主观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历史概念的多角度理解加强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是学生深刻领会教材内容,把握知识结构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的需要。
历史概念反映了历史现象、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它具有跨度大、容量多、含义深、理性强和高度概括等特点。
在学习掌握历史概念时,要把握住每一历史概念的特定背景和与同一时期历史现象、历史问题的相互关系,重在多角度理解的基础上掌握。
如2018年全国卷Ⅲ第24题,材料中提供了“铁器”这一概念,这一概念可以从铁器的对象(有什么)、分布范围(在哪里)、体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由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再到铁器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方面多角度理解。
如果把铁器理解为铁制生产工具,则仅仅把目光局限在概念的内涵中,而错选A项。
本题考查的是“铁器”这一概念的外延,即铁器的广泛使用所引发的生产变革和社会变革以及这些变革所代表的社会的发展程度,故选D项。
2.对历史主题的理解与整理历史主题是历史教学的基础,更是近几年高考选择题的命题导向。
例如2018年全国三套卷都紧紧围绕“激荡家国情怀、传承时代精神”这一主题展开,突出了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这一核心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明 现象;中国共产党争取民族独立的抗争现象;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曲折发展
近
的现象;现代中国从革命外交逐步调整为不结盟的多边外交现象等
现
近代小农经济逐渐解体与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现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
代 经济 展的现象;实业救国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现象;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与逐
中 文明 渐近代化现象;现代中国经济建设曲折发展现象;现代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引发
早期政治统治“家国一体”的现象;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与诸侯争霸 政治
现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导致外戚和宦官专权现象、中央机构与地方政权 文明
政治斗争现象等
古代
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的现象;土地私有制下的土地兼并现象;重农抑商现
经济
中国
象;朝贡贸易与海禁、闭关锁国现象;经济重心南移现象;人口迁移与农
文明
象;马克思主义诞生到实践、到变为现实的现象;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格 文明
局到多极化趋势演变的现象;世界大国之间外交争霸的现象等
世
新航路开辟影响下的“价格革命”“商业革命”;西方列强殖民扩张与争夺的政
界
策及现象;工业革命引发的工业化、城市化、社会生活等现象;经济危机与国际
历
经济 贸易变化现象;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变化;苏俄社会主义经济建
制度、《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文化大革命”、“一
史实概念
现代
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非
中国
会议、日内瓦会议、上海合作组织等
结论概念 人民民主专政、独立自主、革命外交、求同存异、和平外交、不结盟等
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陶片放
第1讲 全国卷命题·历史必备知识
历史必备知识就是决定历史前进方向,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思想文化、 社会制度、历史人物的基本史实。包括中国和世界各阶段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 展趋势及历史阶段特征等。
一、重要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历史概念的 种类有人物、事件、文献、典籍、法律、制度、著作、会议、党派、思想、学说等 等。构成历史概念的基本要素根据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构成历史人物概 念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人物的时代背景、他的思想和重要活动、他的阶级属性和历史 地位等;构成历史事件概念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事件发生的原因、时间、参加者、基 本进程、性质、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等。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更能体现历史现象的本 质。一般分为史实概念与结论概念。但从历史学科看,主要是以史实概念为主。如 高中必修一教材涉及的高考必考历史概念主要有:
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五四运动、北伐战争、
近代 中国
土地革命、九一八事变、遵义会议、七七事变、抗日战争、重庆谈判等
天朝大国、关税自主权、司法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扶清灭洋”、 结论概念 “工农武装割据”、党内合作、党外合作、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等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
国
的诸多现象;现代用”到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现象; 思想
近现代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重大成果出现的现象;“双百” 文明
方针影响下的诸多文艺现象;现代中国教育曲折发展的现象等
雅典民主政治现象;罗马法发展演变的现象;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发展的现 政治
分封制、宗法制、三公九卿制、皇帝制度、郡县制、刺史制、郡国并行制、 史实概念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行省制、内阁制、军机处等 古代 中国 结论概念 神权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贵族政治、官僚政治等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
篇》、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总理衙 史实概念
作物引种现象等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汉代统治“儒法并用”现象;唐宋诗词繁荣 思想
现象;宋代以后理学统治下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缺失现象;明清进步思想 文明
家批判发展儒学现象;明清小说走向世俗化、大众化现象等
近代中国列强侵华下丧权辱国的现象;近代中国求民主、争取民族独立的现象;
政治 近代中国政治、外交逐渐近代化的现象;近代中国国共两党关系合作——破裂
学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等
[考题例证1] (2018·云南保山模拟)罗马法律规定:“抗辩是赋予被告的一种辩护手段。 因为往往会发生这种情形,即原告所提起的诉讼本身是有合法根据的,但是对被 告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为驳回原诉,被告有权提出基于胁迫或欺诈的抗辩, 或基于事实之抗辩。”这反映了当时的罗马法( ) A.缺乏作为法律的严肃性 B.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C.坚持了司法公正的原则 D.侧重维护贵族利益
解析 据题干材料“原告所提起的诉讼本身是有合法根据的,但是对被告来说是不公 平的”,迁移罗马法的概念,可判断体现罗马法坚持了司法公正的原则,故选C项。 答案 C
二、重大历史现象 “历史现象”说简单点就是历史本质的外在表现,比如某一段历史通过某种形式表
现出来,如同研究历史所常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简单来说我们看到的历史事件 都是历史现象,这里所说的历史现象多是人类社会演变过程中政治、经济、科技 思想文化反映出来的重大历史表现,高考命题一般是从历史结论、历史因果关系 角度进行考查。如高中必修三册教材所涉及的重大历史现象举例如下:
史
文明 设政策及模式化的现象;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合作与竞争
现象;世界经济全球化下经济交流、人口迁移现象等
思想 人文主义起源与发展引发的现象;科学理论与科技进步引发的现象;文学艺术领 文明 域各种流派精彩纷呈等现象
逐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光荣革命”、《权利法案》、 史实概念
1832年议会改革、责任内阁制、1787年宪法、1875年宪法、《德意志帝国
世界
宪法》、《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二月革命、《四月提纲》等
历史
小国寡民、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民主与
结论概念 自由、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邦联制、联邦制、分权与制衡原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