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化_写作课程范式的转型_邓彤

合集下载

见“微”知“趣”——中职学生微写作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见“微”知“趣”——中职学生微写作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教学探索见册知趣中职学生微写作能力培养策略探究文/李兵摘要:在中职语文课中,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能集中反映学生思想认识、语文基础和语文技能等方面的能力,开展微写作教学,既能带给学生充分的写作自由,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要想让学生爱上微写作,一要善于观察生活,学生想写;二要多写片段,学生 会写;三要创设情境,学生乐写。

关键词:观察生活写片段创设情境一、现状分析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现状调查显示,学生学习语文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写作文。

每次布置作文的时候,学生总是唉声叹气,怨声一片,看着学生痛苦的表情,教师的心也是七上八下的,时间长了,学生怕写,老师怕教,写作这块“硬骨头”就越发难啃。

但是写作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考试中,在语文150分的总分中作文占70分,约占试卷比例的46%,其中基于实用的微写作10分,基于思辨写作60分,当然写作的深远意义并非为了应付考试,更多的是综合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真情实感,进而提升语文素养。

王荣生、邓彤在《微型化:写作课程范式的转型》中提到:写作能力的缺失一般不是“全局结构”缺失,只是“局部功能”缺失。

换言之,绝大多数学生的写作困难通常都只是局部的“梗阻”而非全体的“坏死”。

二、原因分析为解决中职学生写作道路上的瓶颈,笔者集中把脉,找准症结,认真分析了学生怕写作的原因。

第一,平时的写作教学,为写作而写作,为分数而写作,结果学生把写作当做折磨心灵的苦差事,说来说去还是为了完成任务,为了考试拿高分,学生并没有真正从写作中找到乐趣。

第二,学生不愿意写作是因为真的写不出来,无从下笔,素材没有,知识储备不够,生活经验太少,不会表情达意。

第三,学生没有很好地把个人的思想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相对于成人来说,学生的思想是单纯的,对生活的感悟能力相对缺乏。

第四,学生语文基础较薄弱,阅读量不足,缺乏遣词造句、联句构段、谋篇布局的能力。

第五,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正视写作,变苦为乐,化难为易。

过程写作——初中语文写作课程范式的转型

过程写作——初中语文写作课程范式的转型

定 的时期 内 . 可 以为研究者 提供典型性 问题和解决方法 的 公认的科学业绩 。他认为科学理论 的新 旧模式之间不存在逻 辑 上的准则 。 即有不可通约性 。作 为哲学 的“ 范式” , 后来演化 成 被某个时代人 们所公认 的某个专业 领域 内的体 系或范例 。 人 文科学体 系内发生 的所具 有的实质 性的革变 . 并不是典 型 的新 旧模式之 间的时代转换 。如真正 的具有深度 、 创 意的课 程变革 。 往往就是课程范式新 旧之 间的革变 。
散, 学生和老师也 可以进 行讨论 , 那么 , 在这个过程 中学 生可 以进行更多 的讨论学 习。 参 考文献 :
文写作 教学 的过程中 。 老师一般采用较传统 的教学模式 , 举 例 而言 。 老师仅仅是将一些写作 的模式板 书在 黑板上 . 学生学到 的也 就是记 住模 板 。 这样 , 学生没有理解写作的真正含义和意 义, 学生的写作创造力也会被抹杀。 然后 , 老师在这样的课堂教 学下 , 让学生 自己构思出作文的基本框架 。 这样以来 . 学生就不 能够在 教师 的课 堂教学中提高 自己的写作能力 、 水平 , 甚至会 在课程 中逐渐失去对作文的兴趣 。 甚至会产生厌倦心理。
二、 初 中语文写作教 学中存 在的 问题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 、 学生兴趣不浓厚 。在初 中语
个 良好 的学 习氛围 学生在学习 中注意力 不集 中的原 因在
于学 习的氛 围不浓厚 , 课堂 氛围相对来说较为枯燥 。但是情 境 教学 的运 用 老师可 以和学 生进行互 动 . 课 堂氛 围也 会很 活跃 。情境教学和传统教 学最大 的不 同就 在于 。 在 情境 教学 中, 学生 可 以在老 师特定 的情 境 中邀游 , 展开 联想 、 思维 发

(邓彤老师)写作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重构

(邓彤老师)写作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重构

1.确定针对性的关键知识
教学中充斥大量静态的无效知识
1.记叙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3.记叙的线索: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 4.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第二人称。 5.记叙的中心与详略:材料与中心,材料的详略安排。 6.记叙文常用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
学生最喜欢的5个话题依次为:
山寨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未来中国的走向 及其对世界可能的影响、历史人物、中国 社会现象分析(社会热点)。
学生最不喜欢的5个话题依次为:
家庭伦理、八卦故事、穿越、爱情(盗墓 、明星偶像、宫廷戏)。
了解写作学情的基本路径
1.分析学生写作样本 2.对学生做深度访谈 3.扎根式研究 4.大数据研究
或制造一段生活让学生现场观察、感受之后, 2.现场做游戏、讲故事、看图片、做实验、吃西
瓜、擦皮鞋、放音乐、做动作、演小品、静物写 生、野外活动等 然后进行“在做中写”或者“玩后写”。
“制造生活”不是课堂教学常态。
请讨论如下问题
理想的写作教学
“叫”学生写 ? “教”学生写? 基于写作原理? 基于写作困难?
(命题——范文——仿写——讲评)
2.自然过程法效果量(0.18)
(学生自拟文体自定主题与进度,教师提供写 作机会,协助学生写作)
3. 环境法效果量(0.44)
教师选择写作策、设计教学活动,学生讨论并 着手写作,教师点评并反馈修改。【注重“学 习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结合”】
2.将知识镶嵌于活动中
把知识情境化、项目化,紧密结合核心 知识点设计真实情境的微型活动项目。
在活动中掌握知识; 运用知识完成任务 通过活动了解知识运用的条件 在活动中增强对知识的体验。

“尊重儿童的世界”:一个值得慎思的教育口号

“尊重儿童的世界”:一个值得慎思的教育口号
能 力 发 展 需 求 的 序 列 。 另
代 最 强 音 的 年 代 , 不 创
新 就 会 被 淘 汰 , 而 勉 为
其 难 的创 新 也 会 无 奈 。 难 道 教 育 真 有 那 么 多 的 “ 创 新 ”可 言 吗? 依 我 所 见 , 教 育 是 人 类 社 会 一 道似 有解而又无解的题 , 只 能 深 入 ,而 没 有 终 结 ,
作 性 , 是 写 作 课 程 设 计 的

种 可 能 选择 。 I 曼
6 缅 教 2 0 1 3 1 0
过 程 就 是 常 态 。 我 们 不 缺 理 念 、 理 想 ,缺 的 是 常 人 的 心 态 、 常 态 中 的
外 , 序 列 化 把 原 本 具 备 各 类 智 慧 圆 融 的 学 习 者 的 学 习 过 程 机 械 僵 硬 地 切 分 为 几 个 写 作 阶 段 , 如 初 一 学


| F

微型化 :写作课 程
“ 尊重 J L 童的诞界” :t

设计的可能选择
邓彤 、王荣生 在 《 课
个值得慎思的教育H号 《
呼唤 “ 常 教育
苏 军在 《 上 海 教 育》
2 0 1 3年 第 2 5 期 撰 文 指
曹 永 国 、 孙 园在
教材 ・ 教法》2 0 l 3年 第 《 教 育 科 学 研 究》 2 0 1 3年 《 程 ・
记 叙 文 ,初 二学 说 明文 ,
初 三 学 议 论 文 , 这 种 设 置
大 大 落 后 于 学 生 的 心 智 发
真 实 、常 识 下 的教 育 ,
即 “常 ” 教 育 。 “ 常” 教 育 , 就 是 要 表 现 常 态 下 的 教 育 , 实 现 教 育 中 的常态 。倡 导 “ 常 ” 教

高中语文“三新”背景下小说备考策略

高中语文“三新”背景下小说备考策略
“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炭火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 出来,把草厅门拽上”
“把身上雪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把 毡笠放在供桌上”
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 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门草场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
(2021年新课标一卷)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 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小说教学四板斧——情节、人物、环境、主题 弊端是什么?
小说是什么? 小说是心灵的历史——王安忆 文学即人学——高尔基 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巴尔扎克
小说教学策略需要“量体裁衣”,根据小说的风格、内容决定 教法。真正提升学生对小说的解读能力,而不是所有小说都用一 种模式套用,不然学生会逐渐失去对小说的感知力、敏锐度、甚 至阅读兴趣。
小说教学关注点集中体现在读、写、评三种能力培养与
提升上。所谓“读”就是阅读;“写”是创作,包括小小说 创作、考场作文写作;“评”是评论、品评,比如写小说短 评甚至直接反映到考试中的小说主观题的答法。比如今年的 全国新课标一卷陈村《给儿子》就要求以“未来·回忆·成长” 或“河流”为关键词写一篇文学短评,就是紧扣新教材写文 学评论的要求
……
1、改变叙事视角
(1)设悬念,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以小见大 ;
(2)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来似 乎很平常,但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
(3)烘托、衬托,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来衬托出主要人或事 物;或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意思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 烈的表达效果。
(7)环境描写:言有尽而意无穷
(8)叙事视角的改变: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限制视角、全知视角
谢谢大家! 请批评指正

《写作教学教什么》笔记

《写作教学教什么》笔记
7、作文教学过程化的基本路径。
过程化两大维度:从写作过程入手;从写作知识和能力要素入手。
1、列出影响中学生写作水平的基本要素和必备技能。
2、围绕上述知识或技能,设计具体且可操作的训练步骤。
3、分项训练,综合训练。
8、如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过程化指导,解决入门问题,创造性内容不在指导范围中,教:基本能力,常用技巧,简单定式)
3、写作学习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累加式的过程,而是一种非线性的,不断往复的过程。
微型课程的基本特征:
1.短期课程
2.由相关主题模块构成
3.强调深度,不求广度
4.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
5.注重教师的教学支援
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微型化。
微型课程的必要性
1、聚焦核心困难,选择核心知识,解决要害问题,它既便于学生学习,也便于教师设计与教学。
写作教学就是研究学生的写作状态和写作样本,根据学生的写作状态和写作样本,确定最近一个阶段写作重心和要突破的目标。
5、“描写”课例
6、国外“任务驱动”研究型写作课例
描写的诀窍:
1、把“瞬间”展开
2、把“综合”分解
描写就是把很短的时间用很长的篇幅来叙述,慢动作就是把动作放慢拉长来展示。
写作教学的新进展 郑桂华
功能性写作学习周子房
功能性写作
1、特征:为了特定读者;具有特定目的。
2、双重取向:学习取向,交际取向。
写作学习任务主要构成要素
1.话题。
2.读者。
3.目的。
4.呈现形式。
5.交稿时间和篇幅。
写作任务情境的基本类型
设计任务情境的方式
1.自我表达情境
2.与人交流情境
3.直生性情境

“微型化”写作课程论视阈下的中学作文教学——以高中学生课堂习

“微型化”写作课程论视阈下的中学作文教学——以高中学生课堂习

的习作 由平庸之作 变成佳构, 为此作 了一些尝试 , 收到 学 生 写作 能 力 的不 足 和缺失 不 是 “ 全局结构” 缺失 , 而
了良好 的 效果 。
只是 “ 局 部功 能 ” 的缺 失 。 因而写作 课程 的基 本 目标 主
【 关键词】 微 型化 习作局部功能缺失 点睛之 法
是把关于写作的系统知识一股脑儿灌给学生。笔者提 出的“ 师生相与 ‘ 点睛’ 评改习作”的观点与王荣生 、 邓
彤学者 的观点不谋而合。下面笔者结合 自己在高中作 文 教学 中的实 际加 以 阐释 。
要“ 点睛 ” 需先“ 画龙” 。而 这 条 “ 龙” 或 这些 “ 龙”
e x p l o r a t i o n o f t h e t e a c h e r s a n d s t u d e n t s , ma k i n g u p f o r t h e “ p a r t i a l - f u n c t i o n - mi s s i n g ” o f . s t u d e n t
教师课 堂写作 的指导 , 独立写出了符合本次训练要求
的内容 和写法较好然而又有一些毛病 的习作 。所谓 “ 点睛” , 是指师生共 同探讨学生 “ 局部功能” 缺失的习
o f s t u d e n t c o mp o s i t i o n s i n d i c a t e t h e t h e me wi t h k e y
所谓“ 微型化” 写作课程理论 , 是指与传统的作文 出 自己的意见 , 与学生商榷 , 建议学生如何修改。个别 “ 序列化” 相反的一种全新的写作课程论 。这种理论认 地方( 如学生现阶段还看不 出而又需要修改之处 ) 教师

微型化_写作课程范式的转型_邓彤

微型化_写作课程范式的转型_邓彤
第3 3 卷第 9 期 2 0 1 3年9月
学科课程与教材研究 C UR R I C U L UM,T E A CH I NG MAT E R I A L AN D ME THO D
V o l . 3 3,N o . 9 ,2 0 1 3 S e t e m b e r p
微型化 : 写作课程范式的转型
·3 8·
同于考场应试的写作技巧 。 面对这样的写作课程范式 , 对照目前写作教 学的实际状况 ,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去追问 : 写作 课程具备并且需要一个严密的逻辑序列吗?我们 不妨回顾一下课程史上研究者对 “ 序列化 ” 课程 的反思 。 一般而言 , 课程的序列性大致有如下三 层含义 。 第一 , 一 种 教 学 时 间 的 安 排 。 写 作 先 教 什 么 , 后教什么 , 必然会有一个先后安排 , 这样的 序 ” 其实只是 序列其实就是教学流程 。 这样的 “ 时间安排的顺序 , 属于课时计划 , 而不是一种学 科逻辑的序列 。 第二 , 学 科 知 识 的 逻 辑 序 列 。 在 学 习 过 程 中 , 确实存在着 “ 不理解 A, 就无法学习 B” 这 样的顺序性 。 例如 , 在数学中 , 不会整数的加减 法 , 就无法真正掌握乘除法 , 这样的系列顺序其 实就是学科内在的逻辑顺序 。 但写作未必存在这 样的系统性或者说写作知识的内在逻辑特征并不 特别 显 著 。 英 国 伯 恩 斯 坦 从 知 识 的 “ 类 别” 与 “ 框 架” 两 个 维 度 来 分 析 课 程 的 结 构。 他 指 出, 数学学科之类的 知 识 具 有 高 度 抽 象 化 符 号 性 质 , 学科知识之间彼此是闭锁的 , 需要靠一定的逻辑 收 束 型” 学 予以 综 合 , 这 类 学 科 可 以 称 之 为 “ 科 ; 而社会学科一般以活动与经验为基础 , 学科 统 整 型” 学 内容 彼 此 间 是 开 放 的 , 可 以 谓 之 “ 科 。 不同类型的知识进入课程中之后 , 如果完全 由教育者强制性授 予 , 则 该 课 程 为 “ 强 度 框 架” 起作用的课程 , 这类课程具有严格甄别学生学力 的倾向 ; 如果选择 、 组织知识较为自由宽松 , 则 谓之 “ 弱度框架 ” 的课程 , 这类课程具有容许学

写作教学密码:邓彤老师品评写作课

写作教学密码:邓彤老师品评写作课

《写作教学密码:邓彤老师品评写作课》这本书的精彩摘录为我们提供了许 多宝贵的启示。这些观点不仅强调了写作教学的核心价值和重要性,还为教师和 学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通过深入理解和实践这些观点,我 们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写作者。
阅读感受
《写作教学密码:邓彤老师品评写作课》读后感
精彩摘录
当我们提到写作教学时,很多人都会想到一本极具启发性的书籍——《写作 教学密码:邓彤老师品评写作课》。这本书汇聚了邓彤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深 入研究,为写作教学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策略。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 分享一些这本书中的精彩摘录,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写作教学的核心价值和重 要性。
目录分析
当我们翻开《写作教学密码:邓彤老师品评写作课》这本书时,首先映入眼 帘的就是目录。目录作为一本书的导航图,它不仅概括了书中的主要内容,还为 读者提供了阅读的线索。接下来,我们将对这本书的目录进行详细的分析。
从目录的结构上看,这本书采用了层级式的目录结构。从总体到局部,从概 述到细节,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这种结构使得读者能够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 内容,同时也便于理解书中的内容体系。
邓彤老师指出,写作灵感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源于日常的积累和沉淀。 这意味着学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多体验,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 材和感悟。
“写作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尝试和创新。”
邓彤老师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和创新,认为这是提升写作能力的关键。在她的 教学方法中,她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勇于尝试不同的写作风格 和表达方式。
内容摘要
他提出,写作不仅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还是一种思考和发现的方式。通过写作,学生可以 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发现新的观点和见解。同时,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尝试不同类型的写作,如虚构、诗歌、散文等。 邓彤老师强调了写作评价的重要性。他认为,评价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环节。教师应该建 立科学的评价标准,注重学生的思想深度、表达技巧、文本结构等方面的发展和进步。评价方式 也应该多样化,包括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合作精神。 《写作教学密码:邓彤老师品评写作课》是一本深入探讨写作教学艺术的书籍。通过阅读本书, 教师和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写作的精髓和奥秘,提高写作水平和语文素养。

基于非体系化的“微型化”写作教学策略

基于非体系化的“微型化”写作教学策略

研究基于非体系化的“微型化”写作教学策略王月摘要:写作教学作为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是现阶段的语文作文教学过于注重体系化的问题导致学生的作文水平每况愈下。

“微型化”写作教学不再追求体系化的知识建构,而是以写作学习者为中心,基于学情开发微型化写作课程,针对性地解决写作问题,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微型化”写作教学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微型化”写作教学的理念,提出基于非体系化的“微型化”写作教学策略,为以后的写作教学工作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语文;微型化;写作教学一、“微型化”写作教学的提出背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语文作文教学不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改善,其反映出的教学问题却越来越多。

教师的作文教学水平没有得到提高,局限于传统的“技法”教授,教学效率不高,导致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套路化现象严重,千篇一律,缺乏新意。

深究作文教学低效的原因,其主要原因在于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应试化和过于追求体系化。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高考作文是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最直观反映,因此教师的作文教学注重应试技巧的传授,训练学生刻板的写作思维,甚至准备好各种应试作文素材和模板,这些教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最终导致学生写作灵活性、应用性降低,写作能力直线下降。

在作文教学方面,许多教师尤其重视作文教学的体系化,即试图找到一个如数学、物理一般的线性教学体系,用作文基础知识(如文体知识等)来建构框架,将写作目标与内容按照学生的年龄次序来进行排列和教学,这样的教学过于刻板、笼统并且没有针对性,学生的作文水平不能得到切实性地提高。

体系化的写作课程导致写作知识的泛滥,学生被动接受一些繁难琐碎的写作知识,这些知识虽正确却无用,虽全面却不能让学生抓住要点。

邓彤博士认为这种体系化的作文课程关注了学生的认知学习和知识获得,却忽略了学生真正的需要和发展。

写作教学密码:邓彤老师品评写作课

写作教学密码:邓彤老师品评写作课

课例13李新: 如何有层次地
展开思辨?
品评:为思维 架设轨道
课例14王召强: 作文的修改与 升格
品评:掀起讲 评课的盖头
课例15邓方舟: 填词写作实验
品评:修改, 支撑写作过程 学习
作者介绍
这是《写作教学密码:邓彤老师品评写作课》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感谢观看
规则一】少用形容词,多用具体的名词和动词。【使用条件】名词适用于静态事物的描写,动词适用于动态 事物的描写。
目录分析
课例1丁慈矿: 从“无情对” 到“书房联”ຫໍສະໝຸດ 品评:解码写 作教学的基因
课例2韩军:毛 润之那张左脸
品评:开发无 限丰富的写作 内容
课例3周子房: “慢镜头”写 长文章
品评:呈现合 宜的写作知识
精彩摘录
当学生确实缺乏材料时,需要提供寻找材料的方向与路径;当学生只是无法调用已有材料时,触发学生经验 成为教学关键;当学生无法表述时,教给学生感受、思考的框架,以便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魔方六边法”思维策略具体内容如下 :(1)描述:这一事物像什么?大小、长短、体积、容量如何?是 什么颜色、形状、质感?由什么成分构成?有什么味道?(2)比较:与什么相似?在哪些方面相似?与什么相异? 在哪些方面相异?(3)联想:使你想起了什么?(见过的、听过的、经历过的、读到过的……)(4)分析:什 么因素使之成为这样?会造成什么结果?(5)运用:能够做什么?有哪些用途?(6)论辩:对这一事物做出或 褒或贬、赞成或反对的论辩。
课例4郑桂华: 一幅图画,两 类描写
品评:依据学 情确定教学内 容
课例5项恩炜: 为描写教学立 规矩
品评:写作教 学新概念—— 提供学习支援
课例6陈菊飞: 唤醒感官教描 写

《2024年微型化写作课程研究》范文

《2024年微型化写作课程研究》范文

《微型化写作课程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写作技能在个人发展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微型化写作课程应运而生,以其短小精悍、高效实用的特点,成为现代教育领域的一股新势力。

本文旨在探讨微型化写作课程的研究现状、特点、实施策略及其对教育和社会的影响。

二、微型化写作课程的研究现状目前,微型化写作课程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这些课程以短小精悍的篇幅,突出核心知识点,使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写作技巧。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微型化写作课程的教学形式也日益丰富,如在线课程、互动式教学等。

这些课程既满足了学习者快速获取知识的需求,又为教育者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

三、微型化写作课程的特点1. 短小精悍:微型化写作课程通常以一个主题或知识点为核心,内容精简,重点突出。

2. 高效实用:课程注重实用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使学习者能够快速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

3. 灵活多样: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包括在线课程、互动式教学等,适应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4. 互动性强:课程中设置互动环节,如讨论区、作业互评等,增强学习者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四、微型化写作课程的实施策略1. 确定教学目标: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与目标相匹配。

2. 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和偏好,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如在线课程、互动式教学等。

3. 设计教学内容:突出核心知识点,确保内容精简、重点突出。

4. 增强互动性:设置互动环节,如讨论区、作业互评等,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5. 及时反馈: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五、微型化写作课程对教育和社会的影响1. 教育方面:微型化写作课程为教育者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同时,这种课程形式也满足了学习者快速获取知识的需求,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2. 社会方面:微型化写作课程的应用和推广有助于提升全社会的写作水平,促进信息传播和交流。

《2024年微型化写作课程研究》范文

《2024年微型化写作课程研究》范文

《微型化写作课程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微型化写作课程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

本文旨在探讨微型化写作课程的特点、实施方法及其效果,以期为教育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微型化写作课程的特点微型化写作课程具有以下特点:1. 短小精悍:课程内容精简,重点突出,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快速掌握知识点。

2. 灵活多样:课程形式灵活多变,可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进行个性化设置。

3. 互动性强:注重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4. 实用性强: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三、微型化写作课程的实施方法微型化写作课程的实施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精选教学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写作案例,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点。

3.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采用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4. 加强师生互动: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

5. 及时评估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估,给出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写作技巧。

四、微型化写作课程的效果分析通过实践应用,微型化写作课程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 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通过短小精悍的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点,提高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2.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通过灵活多样的课程形式和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4. 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微型化写作课程是一种具有重要价值和广泛应用前景的教学模式。

微型化:写作课程范式的转型

微型化:写作课程范式的转型

微型化:写作课程范式的转型
邓彤;王荣生
【期刊名称】《课程.教材.教法》
【年(卷),期】2013(033)009
【摘要】我国写作课程的“序列化”追求已遭遇诸多困境.作为实践性课程,写作课程的设计不应从写作知识系统出发,而应该基于学生碰到的问题与困难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基于学生实际需求的微型课程扭转了以往写作课程的设计路径,它立足学生写作的困难,根据学生写作认知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来调整写作学习的内容与学习方式.微型写作课程的出现,可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写作课程的转型.
【总页数】8页(P38-45)
【作者】邓彤;王荣生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024;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4
【相关文献】
1.过程写作:初中语文写作课程范式的转型 [J], 王立华
2.一稿一得:写作教学的微型化设计转型 [J], 傅登顺;沙柏涛
3.过程写作——初中语文写作课程范式的转型 [J], 张志强;
4.过程写作:初中语文写作课程范式的转型 [J], 王立华
5.基于微型化写作教学范式的初中语文写作实践 [J], 梁玉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初中语文写作微训练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初中语文写作微训练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初中语文写作微训练摘要: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中考作文命题的要求,针对初中学生目前写记叙文存在的普遍问题,从“微”入手,进行微训练,变粗放式教学为精细化训练。

不管是初一初二还是初三,不论是在校上课还是疫情线上教学,都能持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关键词:记叙文;微训练;作文升格在指导学生写记叙文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审题抓不住关键词,文不对题现象屡见不鲜;有的考生写的文章泛泛而谈,概述事件,没有细节,不具体生动,很难抒发真情……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作文指导,使学生作文升格呢?我认为,应该从“微”入手,变粗放式教学为精细化训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7-9年级的写作: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也就是说,作文是学生写好的,就得让他多写多练,多写手熟,熟能生巧。

我们要求学生每天只需抽出15分钟用于写作训练,每天写900秒,一个学期作文的总字数,会比我们平常规定的几篇作文多出很多,这样的微训练,符合课标要求。

1、写作内容写作微训练要规定内容,既不能死板,又要贴合教材贴合学情。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设置内容:(1)依托教材,提供材料。

【例一】请以你经历的考试现场,结合你的体验,描写一个考试场面。

要求:不超过200字。

(可参照《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节课上所看到的场景,写出细节。

)【例二】请从下列诗句中选取一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其画面。

不少于150字。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李白《渡荆门送别》)“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例三】想象一下,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已经成为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试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段。

(《我的叔叔于勒》)依托教材中的经典诗文及相关写作要求进行片段式训练,系统而具体。

(2)贴近生活,挖掘素材。

邓彤-微型化写作课程设计及案例分析

邓彤-微型化写作课程设计及案例分析

以下话题中最愿(不愿)写的5个话题


科幻、穿越、探险、宠物、盗墓、爱情、军事、体育 、艺术、哲学、心理学、社会热点、明星偶像、历史 人物、八卦故事、家庭伦理、科技发明、自然风光、 名人轶事 中学生可以谈恋爱吗?中学生应该读一读“厚黑学” 吗?山寨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宫廷争斗戏热播的原因 分析、《小时代》现象分析、未来中国的走向及其对 世界可能的影响、中国时局:“危”与“机”的分析 、中国社会现象分析、我的个人发展规划、国外见闻 、伊斯兰教、基督教的文化冲突、占星术与星相学 ……
• 实验对比研究:先让学生口述,然后 再让学生就口述的内容进行书面写作。 • 结果发现:文章写不长的学生,在口 述时涉及的内容很多;但到了书面写 作时内容却减少许多。原因何在?
谢锡金探明的写作学情
• 对香港中小学生而言,作文“写不长”的实 质原因在于未能有效地运用普通话书面语去 表达粤语口语所想、所说的内容。对于这些 学生而言,构成其写作困难的主要原因不在 于主题内容的创生,而在于如何运用普通话 表达已经生成的主题内容。也就是说,学生 在口语与书面语的转换时存有极多的问题和 极大的困难。 • 【写作学习目标】 • 使学生掌握“丰富的词语与句式”。
B、案例分析
一、写作教学起点:学情分析
目 标 结 果
内 容
学 情
支 架
你了解学生的写作吗?



教师通常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了解学生 五六年前曾设计过有关“宠物”的写作活动, 当时,这一活动得到了学生的欢迎。 2012年要求一批高一学生开展这一写作活动 时,学生的反应却非常冷淡。 于是,开展如下一项小调查,就如下32个话题 对46位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行调查。
大陆学生作文写不长案例
• 山西某小学五年级期末考试作文题是“监考老 师”,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写作对象就是当 时监考的老师。同学们都说这题目出得“太 损”。因为这次监考的老师不是本班的任课老 师,大家对这些老师都很不了解。于是出现了 全体学生写作成绩的大滑坡。 • 一位学生只写了200多字就无法可写。孩子诉 苦说,自己把监考老师的咳嗽声都写上了,实 在找不到可写的内容了。

职业教育心理学-演示文稿-微型化写作课程简介

职业教育心理学-演示文稿-微型化写作课程简介

4. 支架设计:微课程的支 柱支 架 主 要 是 为 学 习 者 提 供 概 念 支 持 、 元 认 知 支 持
、过程支持和策略支持 。
1. 概念支持 : 简化复杂概念,使认知资源与学习任务匹配;
2. 元认知支持:
帮助学习者反思组织所学知识
3. 过程支持 :
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利用资源。
(三)新课程观、学习观
知识的组织因使用知识的不同而异

知识结构以及提取知识的条件与知识 的使用相适应。
没有完整的线路图,只有执行具体任 务的有用路线图;
没有完美的知识体系,只有或多或少 对具体任务和问题有用的知识组织。
“ 超市隐喻”
“ 超市”中的商品主要是为满足消费 者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体现商品自身 的系统丰富。
3. “ 强度框架”课程:知识组织严格、系统 性强
4.“ 弱度框架”课程:知识组织自由宽松。
施瓦布追问“谁知道学科结 构”?
答案 :“ 没有人知道”。
他分析说,大部分学科都有不止一种 结构,因为结构的多样性产生于人们 总是会想出很多期望学科来回答的不 同的问题,而每个问题又都会产生不 同的实验模式、数据种类和解释方式 ,因此在理论上一个学科可能形成的 结构居然可以达到 220 种之多!
主张:放弃在前在后的序列观点将会使我们放弃 那些静态的分析……从而只对课程给出一个更为 历史的“电影片式”的描述。
伯恩斯坦:课程结构理论 ( 1978
年)
1. “ 收束型”学科:数学学科知识具有高度 抽象化符号性质,学科知识之间彼此是闭 锁的,需要靠一定的逻辑予以综合。
2. “ 统整型”学科:社会学科一般以活动与 经验为基础,学科内容彼此间是开放的。

写作教学中语境元素的运用策略

写作教学中语境元素的运用策略

写作教学中语境元素的运用策略
邓彤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2024()8
【摘要】话题、作者、读者、目的、语言等写作语境元素,对于写作与写作教学均有重要的影响。

写作学习属于微型化学习,语境元素能简化写作教学目标与内容,构成微型化写作学习场域,提升写作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适宜的写作教学须对语境元素作具体化、结构化处理,在写作构思、起草、修改等过程中为学习者提供精准指导,同时为写作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援。

【总页数】6页(P9-14)
【作者】邓彤
【作者单位】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扶梯向上”写作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运用的有效策略探究
2.运用自主学习法,强化英语写作效果——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自主性学习法的运用策略
3.“扶梯向上”写作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运用的有效策略探究
4.运用交际语境重构议论文写作教学的策略
5.运用交际语境重构议论文写作教学的策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写作课程:从批判走向建构

写作课程:从批判走向建构

写作课程:从批判走向建构作者:胡根林刘冉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6年第09期【评议论著】邓彤《微型化写作课程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5【内容提要】建构合宜的写作课程可能需要在课程取向上形成一个重大的转向:从关注写作知识的系统性转变为关注学生写作学习需求的满足。

一种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写作课程应该是“规模小,容量少,主题明确,目标清晰,针对性强”的微型化写作课程,其基本特征为:以写作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运用写作知识、形成写作能力为根本目的。

微型化写作课程具有聚焦具体问题、满足具体需求的特点,其核心是对写作学情的关注。

纵观近十年的语文课程研究,阅读和写作两个主要领域成果最多,尤其写作课程的研究承继相续,脉络相连,扎实推进,不断取得突破,值得人们关注。

在写作课程研究的动态链环中,邓彤《微型化写作课程研究》一文占据重要的地位,我以为,正是它的出现,预示着当前写作课程研究的重大转向。

一、从“应当是什么”走向“应当怎么做”2007年,叶黎明的博士论文《语文科写作教学内容研究》(2012年出版时更名为《写作教学内容新论》)从课程、教材、教学三个层面对三种常见写作类型(实用文、普通文、文学作品)的写作教学内容问题进行讨论,首次提出“写作应当教什么”的问题。

2010年荣维东的博士论文《写作课程范式研究》和魏小娜的博士论文《语文科真实写作教学研究》似乎都对此作出了尝试性的回答。

前者以写作课程范式为线索,提出要批判审议“文章写作”范式,阐释反思“过程写作”范式,理论建构“交际情境写作”范式,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以文章知识为显性指标、以过程知识为策略路径、以交际语境写作知识为母机”的三维写作内容框架,提出了基于三种范式整合的功能性写作模型。

后者则强调真实写作的合理性,不仅重新界定真实写作的内涵——真实的目标、真实的情境、真实的写作任务、多元统整的课程形态,深化对真实写作本质的理解,阐释了理性认知在写作中的作用,摆正了写作主体的位置,而且以此为逻辑起点制定教学目标、开发课程内容、设置教学策略和评价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9期2013年9月CURRICULUM,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Vol.33,No.9September,2013微型化:写作课程范式的转型邓 彤,王荣生(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024) 摘要:我国写作课程的“序列化”追求已遭遇诸多困境。

作为实践性课程,写作课程的设计不应从写作知识系统出发,而应该基于学生碰到的问题与困难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基于学生实际需求的微型课程扭转了以往写作课程的设计路径,它立足学生写作的困难,根据学生写作认知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来调整写作学习的内容与学习方式。

微型写作课程的出现,可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写作课程的转型。

关键词:写作课程;序列化;微型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13)09-0038-08收稿日期:2013-03-12作者简介:邓彤,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0级博士生,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王荣生,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现代写作课程自诞生之际就致力于建构一个序列化的课程体系。

其间虽也曾出现过对序列化作某种反动的潮流(如20世纪20年代前后杜威、克伯屈思想进入中国后形成的以儿童为本位,强调学生活动,主张“做中学”的写作探索实践),但总体上看,序列化追求始终是写作课程的主流倾向。

究竟应如何看待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写作课程序列化的追求一种以序列化、结构化为诉求的写作课程对于写作教学实践究竟产生怎样的效果对这一课程取向的全面评估也许还需时日,但写作教学目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已经说明了序列化写作课程确实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一、序列化写作课程取向之批判自1922年邰爽秋首先提出“科学化的国文教授法”的设想后,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先驱便不断倡导语文科学化,“为促进学生的国文进步起见,国文教授有大大注重法则的必要;妄用点时髦话来说,就是国文教授的科学化。

”[1]类似声音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90年代,张志公多次强调要建立具有“明确而合乎科学的序,以保持知识的连贯性、渐深性,使教学做到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步步深人”的语文课程体系。

[2]朱作仁主张“作文训练应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指导的写作实践,使学生形成语言表达能力的活动过程。

研究并建立作文训练的序列,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需要,是当今语文教学科学化的重大课题。

”[3]吴立岗在《中小学作文训练序列方法浅析》一文中则勾勒了中高年级作文训练的完整序列。

[4]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写作课程已经基本建立起一套基于“三大文体”的写作知识系列。

这套知识体系在当时“科学化、序列化、逻辑化”思路下不断完善,并结合当时引进的标准化测试,渐渐定型为一套具有知识点、能力点、训练点的严密的“双基”体系。

这一时期的写作课程与教学研究主要有三大特点:第一,写作课程知识侧重主题、材料、结构等文章学层面的静态知识的介绍;第二,分解、重组写作课程内容试图体现某种逻辑序列;第三,很大程度上异化为应试作文教学,写作课程内容的主要元素基本等·83·同于考场应试的写作技巧。

面对这样的写作课程范式,对照目前写作教学的实际状况,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去追问:写作课程具备并且需要一个严密的逻辑序列吗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课程史上研究者对“序列化”课程的反思。

一般而言,课程的序列性大致有如下三层含义。

第一,一种教学时间的安排。

写作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必然会有一个先后安排,这样的序列其实就是教学流程。

这样的“序”其实只是时间安排的顺序,属于课时计划,而不是一种学科逻辑的序列。

第二,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

在学习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不理解A,就无法学习B”这样的顺序性。

例如,在数学中,不会整数的加减法,就无法真正掌握乘除法,这样的系列顺序其实就是学科内在的逻辑顺序。

但写作未必存在这样的系统性或者说写作知识的内在逻辑特征并不特别显著。

英国伯恩斯坦从知识的“类别”与“框架”两个维度来分析课程的结构。

他指出,数学学科之类的知识具有高度抽象化符号性质,学科知识之间彼此是闭锁的,需要靠一定的逻辑予以综合,这类学科可以称之为“收束型”学科;而社会学科一般以活动与经验为基础,学科内容彼此间是开放的,可以谓之“统整型”学科。

不同类型的知识进入课程中之后,如果完全由教育者强制性授予,则该课程为“强度框架”起作用的课程,这类课程具有严格甄别学生学力的倾向;如果选择、组织知识较为自由宽松,则谓之“弱度框架”的课程,这类课程具有容许学生个别化学习的倾向。

[5]写作学科在总体上属于社会学领域,依据伯恩斯坦的分类,写作课属于“统整型”、“弱度框架”的课程,因此追求有严密逻辑序列的写作课程是不合宜的。

写作学习具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学生的写作学习不是零起点,通常只是在某些方面存在某些不足,因此,写作课程如果有序列,那通常不是写作课程知识的序列而是学生写作能力发展需求的序列。

第三,课程的序列性还可表现为心理系统或顺序,是课程适应儿童思维发展规律的体现。

我国写作课程由于刻意追求写作知识的序列化,结果反而导致了写作课程违背了学生写作心理的认知规律。

例如,我国写作课程是按先学写记叙文、再学写说明文,最后学写议论文这一序列来组织的,初看这一课程序列似乎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其理据多为皮亚杰的研究:儿童思维按“表象思维—具体思维—形式思维”顺序发展)。

然而,这一课程实际上恰恰违背了皮亚杰的基本原理。

在皮亚杰看来,幼儿阶段的儿童只具有表象思维;进入学龄期的儿童(7-11岁)其思维水平就已经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了,已经能够运用认知运算进行逻辑思维;而11岁以上的儿童则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开始形成比较系统的抽象思维能力。

所以,11岁时候的儿童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能够融合表象思维、具体思维和形式思维这三种心智能力的学习者,学生的心智已经达到“合金”阶段,完全可以同时进行各类思维活动。

但是,我国写作课程为追求所谓的“序列化”和“系统化”,把原本具备各类智慧圆融的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机械僵硬地切分为依次贯穿于三年的写作阶段:初一学习记叙文写作,初二学习说明文写作、初三学习议论文写作。

[6]换言之,我国写作课程一直试图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段内反复让“合金式”的学生削足适履地去适应单一化的写作课程内容。

这一课程设置大大落后于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也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形成了直接冲突。

美国写作课程在学习内容上的安排可资借鉴,兹以加利福利亚州语文课程中有关写作的内容为例。

[7]年 段写作目标与内容六年级1.记叙文;2.说明文;3.调查报告;4.读后感;5.劝导性文章七年级1.小说或自传性记叙文;2.文学评论;3.调查报告;4.劝导性文章八年级1.传记、短篇故事或记叙文;2.文学评论;3.研究报告;4.实用文九、十年级1.传记、自传性记叙文或短篇故事;2.文学评论;3.说明性、劝导性文章;4.实用文这个写作课程计划并没有设计一个线性的序列分明的课程体系,而是在整个中学阶段中同时让学生学习若干种文体。

学生在六年级就已经开始学习各类文体的核心内容,在七至十年级依然学习这些内容,不过增加一些更加具体的文体知·93·识,学生在五、六年间始终不间断地反复学习运用这些知识。

追求写作课程的序列化是值得商榷的。

事实上已有研究者开始质疑写作课程的序列化取向。

章熊认为,虽然写作在技能方面是有序可循的,但是,这个序列却不是严密的逻辑序列。

他认为写作知识主要属于程序性知识,很像武术中的散打而不像套路,管用却未必系统,写作课程单元内部可以有一定的联系却未必构成严密的逻辑体系。

[8]斯蒂芬·图尔明批判过人类的“系统性信仰”。

他将人类的“系统性信仰”追溯到逻辑数学的连贯性原型———这种原型由数学形式抽象而来,如欧几里得几何学从几条公理推演出整个学科体系。

图尔明认为:系统性假定是有害的,因为不仅没有适用于所有学科的整体框架,即使局部框架的系统性这一假设也是无效的。

与其将自然科学的内容看成一个严谨连贯的逻辑体系,不如把它看成一个概念的群体。

他认为放弃在前在后的序列观点将会使我们放弃那些静态的分析……从而只对课程给出一个更为历史的“电影片式”的描述。

[9]这种思想为课程编制者指出了一条新的路径,这一路径就是微型课程。

二、微型化:写作课程设计的可能的选择自泰勒课程理论产生以来,学校课程开发进入一个科学化时代。

其特征是课程开设时间较长,基本上以年为周期,课程内容以学科知识为主,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传统课程开发长期课程费时耗力;课程开发周期长,课程知识滞后,难以结合学科前沿研究成果;由于过分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也对教师教学造成一定程度的束缚,容易挤压教师授课的自由空间,打击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在这种背景下,1960年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提出微型课程这一概念。

[10]微型课程不根据学科知识以及逻辑体系来划分,主要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以及教师能力、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编定。

写作课程之所以需要引入微型课程概念,乃是因为在母语学习背景下,学生的写作学习不是零起点。

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不是一个从无到有过程,而是一个从不太好到较好、从不完善到相对完善的过程。

从广义知识论视角看,学生写作能力的不足可以理解为学生在写作知识方面的缺失。

对于母语学习者而言,这种缺失一般不是“全局结构”缺失而只是“局部功能”缺失。

换言之,绝大多数学生的写作困难通常都只是局部的“梗阻”而非全体的“坏死”。

因此,写作课程的基本目标主要是“变构”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不是为学生重置一套知识结构。

因此,如果真的有写作序列,那么该序列一定不是教师心中的构想,也不是写作知识的人为的排列组合;适合学生实际的写作序列一定只能存在于学生碰到的写作问题和困难中,存在于学生的写作行为中。

教师只有在认真分析学生的写作样本和学生的写作行为后,才能确定某一特定阶段中迫切要突破的目标,然后根据这些目标确定合宜的写作知识。

如此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需求的一种“生成性的课程”,也只有这样的课程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我们认为,改善学生写作并不需要序列化的全面的写作知识,而只需要对学生写作中的一两处关键困难提供必要的知识支持,就足以促进学生的写作学习。

因此,如果能够诊断出学生的写作学习需求,学生的写作知识“变构”就能够顺利进行。

我们将学生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需求统称为写作学情。

一般而言,对写作学情的了解相对容易。

因为阅读的结果只存在于学生头脑里,教师难以了解,而写作的结果是有迹可寻的,学生的作文作为写作结果总可以非常直观地呈现在教师面前。

按理说语文教师应该更加容易了解学生的写作学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