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级高三适应性月考(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适应性考试试题(二)(扫描版)

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适应性考试试题(二)(扫描版)

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适应性考试月考试题(二)(扫描版)云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语文参考答案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1.(3分)C 【解析】“现场性”“原生态”等特征与后来是否用文字记载下来无关。

2.(3分)B 【解析】对流传的原因阐释不充分。

3.(3分)D 【解析】“有了文字记载之后,语言仍旧是一种重要的载体和传播媒介”,并无彻底改变之说。

4.(3分)C 【解析】句首主语补出是杨顺和路楷,“窜”“诬”“听”三个动词各自领起分句。

“师事”以师礼相待,后接宾语“炼”;“具狱上”结案上报;“长兵部”的“长”念zhǎng,这里是掌管的意思。

5.(3分)D 【解析】“是唯一一所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错,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除“太学”外,还有“国子学”。

6.(3分)B 【解析】“在朝堂上挺身而出支持赵贞吉并请求集合大军攻击俺答”有误,原文“疏请以万骑护陵寝,万骑护通州军储,而合勤王师十余万人,击其惰归,可大得志。

”可知请求集合大军攻击俺答不是在朝堂上,而是后来上疏提出的。

7.(10分)翻译:(1)(5分)这些话渐渐传到京师,严嵩非常痛恨他,思考着用什么方法来报复沈炼。

(重点字词“稍稍”“有以”“报”各1分,句意通顺2分)(2)(5分)杨顺惧怕获罪,想上报斩敌之功来自求解脱,就纵容官吏士卒拦截杀害躲避兵祸的人,杀掉的人远远超过许论。

(重点字词“自解”“纵”“遮杀”各1分,句意通顺2分)8.(5分)“他乡”强调了诗人此时身处异乡,“他席”写出客中送客,别宴上喝着饯行的酒。

(2分)连用两个“他”字,愁上加愁,(1分)深化了诗句所要表达的异乡思归情怀,使得悲伤的情怀更加浓重。

(2分)9.(6分)①运用对比(反衬)手法,诗人因思乡想要离开此地,鸿雁却自北方故乡飞来,突出了对此地的“厌”,对北方都城长安的“思”。

(3分)②诗人寓情于景,将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思乡之情。

2020年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020年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2020年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试卷副标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法有三法:笔法、字法、章法。

笔法就是用笔的方法,就是控制毛笔的运动,书写出具有美感的线条的方法。

实际上就是 锋毫的技巧,要能够和善于充分利用笔毫多变的性能特点,去 高质量的、优美的、丰富多变的点画造型。

字法即结字法,就是字的结构安排,也即“集点画成字”。

通过违与和、正与斜、疏与密、增与减、向与背、松与紧、平与险、避与就的处理构成美的汉字形体。

章法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驾驭字型的能力。

字可工整,可欹变,可重大,可瘦小;( )。

二是驾驭行气的能力。

篆、隶、楷书的行气须匀和与整饬,强调和谐、统一;行、草书的书行气须通贯与流畅,并强调节奏、韵律。

三是驾驭整篇作品构成的能力,或者说是驾驭行与行之间的构成能力。

篆、隶、楷须整体和谐统一,首尾一致;行、草书须行与行之间的对比、争让、应承、穿插等技巧要有 的展示。

要成为书法家,必须要有驾驭笔法、字法、章法技巧水准的综合能力,三者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控制 刻画 淋漓尽致 不可或缺 B .掌握 塑造 尽善尽美 不可或缺 C .控制 塑造 淋漓尽致 至关重要 D .掌握 刻画 尽善尽美 至关重要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欹变而不失形,工整而不死板,瘦小而不饥伧,重大而不肥钝试卷第2页,总11页B .工整而不死板,欹变而不失形,重大而不肥钝,瘦小而不饥伧C .欹变而不失形,工整而不死板,瘦小而不饥伧,重大而不肥钝D .工整而不死板,欹变而不失形,瘦小而不饥伧,重大而不肥钝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通过违与和、正与斜、疏与密、增与减、向与背、松与紧、平与险、避与就来构成美的汉字形体。

云南省2020届高三语文第七次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云南省2020届高三语文第七次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云南省2020届高三语文第七次月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俗的集体性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人的根本属性是他的社会性,民俗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群体活动。

当人类社会产生时,相应的各类民俗文化就孕育产生了。

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部落和村镇出现,民族形成,人类社会出现了种种人群集合体,民俗文化便由这一群体不断创造、完善、传承和保护下来,形成人类社会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和人文景观。

由此可见,民俗是一种群体智慧的结晶。

民俗的集体性源远流长。

在远古时代,民俗的集体性就是它的全民性。

原始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是全民共同参与创造和传承的。

这种传统通过某种变异,一直延续至今。

今天民间传承的许多民俗事象,我们都无法找到它原来的倡导者和创造者,它完全靠一代又一代集体的心理、语言和行为传承下来,服饰、饮食、居住、家庭、村落、岁时节日和人生仪礼民俗以及丰富多彩的精神民俗,莫不如此。

民俗的集体性并不排除个人因素,有些民俗事象的倡导者也许是个人,但这种个人应被理解为集体的一员,只是他隐姓埋名变为无名氏。

退一步讲,即便是个人的创造,也必须得到集体的响应和施行,否则就不能成为普遍传承的民间习俗。

总之,民俗文化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的心态、语言和行为模式。

个人行为构不成民俗,民俗的形成、发展永远是集体参与的结果。

个人的生活习惯、爱好和他所要遵循的礼仪等,只有和社会的习俗相结合,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融于社会的民俗之中。

集体性也是民俗在流传上的显著特征。

民俗一旦形成,就会成为集体的行为习惯,并在广泛的时空范围内流动。

这种流动不是机械的复制,而是在自然流动和传承过程中,不断加入新的因素。

我们经常看到,民俗在流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上,都经过集体的不断补充、加工、充实和完善。

比如汉民族的春节习俗,主要体现了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

原始农业对自然气候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当时人们还只是通过物候观察划分年月。

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考试月考

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考试月考

云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英语参考答案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1~5 BBCCA 6~10 CAABA 11~15 CCBAB 16~20 ABCAA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共两节,满分40分)第一节(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21~25 BBDCC 26~30 CBDBB 31~35 CBBAC第二节(共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0分)36~40 CAGEB第三部分:英语知识运用(共两节,满分45分)第一节:完形填空(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30分)41~45 ABBBD 46~50 CCAAD 51~55 BDACC 56~60 DCBAC 第二节(共1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15分)61.and 62.which/that 63.specialties 64.moving 65.to explore 66.a 67.on 68.spoken 69.Additionally 70.it第四部分:写作(共两节,满分35分)第一节:短文改错(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Children have their own rules in playing games.They seldom need the referee and rarely trouble①ato keeping scores.We don’t care much about who wins or loses,but it do esn’t seem to worry them②keep ③They ④andif the game is not finished.Yet,they like games that depend a lot of on luck,so that their personal abilities⑤cannot∧directly compared.They also enjoy games that move in stage,in which each stage,the⑥be ⑦stageschoosing of leaders,the picking-up of sides,or the deciding of which side shall started,is almost⑧starta game itself.Grown-ups can hard find childre n’s games exciting,and they often feelpuzzled at⑨hardlyhow their kids play such simple games again and again.⑩why第二节:书面表达(满分25分)【参考范文】Dear Issac,I remember you are interested in teaching in China.Recently I have startedan English-dedicated school.Our school now is looking for a native-speaker to teach some courses,which are related to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And the courses are intended for local undergraduate students.If you accept our teaching offer,you will be allowed flexibility in organizing your syllabus,and teaching 12 hoursa week.Your guaranteed wage would be 200 RMB per hour.The students who are goingto take these courses have at least nine years of English learning experience.Besides,you would also work as an adviser for either our Students English club or the Students English Newspaper Department.The choice would be yours.Please let me know if you are interested or if you have any other questions,I’d be more than happy to help.Best regards,Li Hua 【解析】第二部分:阅读理解第一节A【语篇导读】本文是一篇记叙文。

【语文】云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考适应性月考试卷及答案(3月)

【语文】云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考适应性月考试卷及答案(3月)

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俗的集体性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人的根本属性是他的社会性,民俗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群体活动。

当人类社会产生时,相应的各类民俗文化就孕育产生了。

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部落和村镇出现,民族形成,人类社会出现了种种人群集合体,民俗文化便由这一群体不断创造、完善、传承和保护下来,形成人类社会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和人文景观。

由此可见,民俗是一种群体智慧的结晶。

民俗的集体性源远流长。

在远古时代,民俗的集体性就是它的全民性。

原始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是全民共同参与创造和传承的。

这种传统通过某种变异,一直延续至今。

今天民间传承的许多民俗事象,我们都无法找到它原来的倡导者和创造者,它完全靠一代又一代集体的心理、语言和行为传承下来,服饰、饮食、居住、家庭、村落、岁时节日和人生仪礼民俗以及丰富多彩的精神民俗,莫不如此。

民俗的集体性并不排除个人因素,有些民俗事象的倡导者也许是个人,但这种个人应被理解为集体的一员,只是他隐姓埋名变为无名氏。

退一步讲,即便是个人的创造,也必须得到集体的响应和施行,否则就不能成为普遍传承的民间习俗。

总之,民俗文化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的心态、语言和行为模式。

个人行为构不成民俗,民俗的形成、发展永远是集体参与的结果。

个人的生活习惯、爱好和他所要遵循的礼仪等,只有和社会的习俗相结合,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融于社会的民俗之中。

集体性也是民俗在流传上的显著特征。

民俗一旦形成,就会成为集体的行为习惯,并在广泛的时空范围内流动。

2020年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瑞雪曾宪涛年三十儿下午,回母亲那里过年。

出门的时候,天已经阴晦了,车开到半路,便下起雪来。

那雪是飘洒下来的,很细,像盐末,漫天弥漫。

车开进小区,一拐,迎面遇到一个骑小三轮车的老妇,头戴灰旧的毛线帽,腰扎蓝色发白的围裙。

她看见我的车,急忙往路边拐。

我停下车,打开车窗,探出头叫了声,李大。

我们这儿叫大娘都叫大,李大是我家老邻居了。

李大住一楼,无论冬夏她从不待在屋里。

单元门口才是她的活动场所。

路边摆满了她家的锅碗瓢盆,支一个炉子,做饭吃饭全在外面,烧的是捡来的劈柴,墙边堆得满满的,还有几个小板凳,一个别人家丢弃的旧沙发,一把破藤椅,闲来无事的邻居们都爱聚在这里闲聊。

单元门外被李大搞得脏乱差,有人受不了,找社区居委会,在市里卫生检查的时候,居委会就找人把那些破烂拉走了。

不过没多久,又恢复了原样。

李大是从农村出来的,年轻时没有工作,后来在丈夫矿上干家属工转正,退休工资也有两千,丈夫三千多,老两口生活还是可以的,却叫儿女给拖累了。

李大两儿两女,按一般人说来,真是儿女双全,幸福美满。

可李大小儿子和小女儿都是两口子双双下岗,丈夫的工资基本上都给了他们。

大儿子已经退休了,有自己的工资,可是离了婚;儿子虽跟着他,但基本上是李大给养着,他只负责自己的吃喝享乐。

李大的孙子也结了婚,还有了儿子,但小两口都没工作,过着过着就过不下去了。

离婚那天,孩子放学后去谁那儿谁都不要,可怜一个人背着书包,坐在路边凉风里呜呜地哭。

有邻居见了告诉李大,李大赶紧过去把重孙儿领回了家。

唯有大女儿让李大省心,在外地,但也只能顾上自己。

李大的丈夫脑梗瘫痪十多年了,除了刮风下雨雪,只要天气晴好,李大每天都把他抱到门外的藤椅上,三顿饭都在外面喂他吃。

除了管着丈夫的吃喝拉撒之外,还要管着孙子重孙,大儿子也常来吃饭。

邻居都说李大真辛苦,可李大不认为苦,一家人有丈夫和她的工资能维持下去,她就很满足。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适应性月考(七)语文试题答案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适应性月考(七)语文试题答案

云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七)语文参考答案1.(3分)D 【解析】根据原文“中国后世的年节,大约形成于汉代”表示推测,不是一种绝对性的表述。

2.(3分)D 【解析】“旨在警示当代的人们更应该注重传统习俗的保护与传承”无中生有。

3.(3分)C 【解析】A选项“没有个人参与”错误。

B选项“一旦……,就……”说法与原文不符。

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4.(3分)A 【解析】“人工智能诊断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说法有误,文章并未将临床诊断准确率和人工智能诊断准确率进行比较。

5.(3分)C 【解析】A选项“AI医生可以代替临床医生进行各项疾病的诊疗”推断不合理;B选项“也具体指出了存在的各种问题”无中生有;D选项“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出台”说法有误,《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就是证明。

6.(6分)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给智能诊断、临床决策、精准治疗以及健康管理等方面带来了积极影响;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行业的融合,给传统教育带来了许多积极改变;人工智能发展迅速,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全面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可以大大方便人们的生活。

但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在缺乏规范和制约的情况下,也有可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也会引发法律、安全等方面的新问题。

处理好人工智能技术在法律、安全等方面提出的新课题,需要完善治理,让技术创新运行在制度的轨道上。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工智能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结合材料答出人工智能带来的益处给3分,分析带来的问题给3分)7.(3分)B 【解析】“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没有意义”这一说法不准确,文章评述现代科技手段,旨在突出传统艺术行为的闲雅之美,并未完全否定现代科技的意义。

8.(6分)(1)巧妙运用比喻、拟物等修辞。

“夜像一只张开嘴的袋子,暗色涌了出来”“灯光永远是柠檬般色泽的”等将夜晚形象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

(2)“黝黑的山林,草木的芳辛气味,包括断续的夜鸟低语”将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结合描写,突出夜晚寂静安详的特点。

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适应性考试试题(四)(扫描版)

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适应性考试试题(四)(扫描版)

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适应性考试月考试题(四)(扫描版)云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语文参考答案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1.(3分)D 【解析】“文本细读不应该有自己的主观态度”错。

原文“批评家在讲述的过程中就把他的学养、见解包含在其中了,通过他的讲述而呈现出来”可知“主观态度”是通过作品的讲述而自然体现出来,而非不应该有。

2.(3分)A 【解析】“批评家如果能把握好作品的内涵,就可以把文学作品通过解读提升到作家所达不到的境界”错。

原文“批评家对作品把握的深度如果超过了作家本人”。

3.(3分)B 【解析】“要相信作家所写的作品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小说文本”错。

原文“从理论上说,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可能有一个写得最好、尽善尽美的标准。

文本细读就是要像真的一样,相信这个作品的背后应该有这样一个艺术真实,它代表了文本应该达到的完美无缺的境界。

”原文是说理论上可能存在一个“尽善尽美”的标准,并且相信的是作品背后应该有这样一个艺术真实,而非说作品本身即是“尽善尽美”。

4.(3分)B 【解析】“它让樊锦诗走到了众人的对立面,被大家孤立,她很孤独”理解有误。

“数字敦煌”概念的提出,是史无前例的,没人理解樊锦诗,没人理解“数字敦煌”,她很孤独。

5.(4分)①敦煌遗产保护翻开新篇章,走上科学保护之路。

洞窟、壁画等与洞窟有关的文物加工成高智能数字图像,汇集成电子档案,能够作为资料永久保存。

同时便于演示。

游客在观看洞窟球幕电影后,再进洞实地观摩,会减少在洞内的停留时间,有利于洞窟的保护;②有利于敦煌材料的汇集。

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物、文献、研究成果等相关资料,通过数字化处理,便于汇集;③有利于增强人们自觉保护莫高窟的意识。

“数字敦煌”,让更多的人走近(进)了敦煌,更好地感知敦煌的历史和美感,进而热爱并自觉保护敦煌文化艺术。

(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6.(5分)①坚守沙漠,执着奉献:大学毕业就到敦煌工作50多年,为敦煌的保护和研究奉献一生,作出巨大贡献;②有责任感,有创新精神,敢想愿做:樊锦诗如敦煌的女儿般,担当责任,尽心尽力爱护守护着敦煌,为更好保护利用敦煌想办法,大胆提出“数字敦煌”并努力去做;③以身作则,开拓进取:樊锦诗带头参与科研,带领敦煌研究院全体科研人员在石窟考古、佛教美术、文献研究等很多领域都取得了成果,让敦煌研究院成为国际敦煌学研究的最大实体研究院。

高考模拟-云南师大附中2020高三第七次月考语文试题

高考模拟-云南师大附中2020高三第七次月考语文试题

高考模拟-云南师大附中2020高三第七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俗的集体性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人的根本属性是他的社会性,民俗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群体活动。

当人类社会产生时,相应的各类民俗文化就孕育产生了。

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部落和村镇出现,民族形成,人类社会出现了种种人群集合体,民俗文化便由这一群体不断创造、完善、传承和保护下来,形成人类社会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和人文景观。

由此可见,民俗是一种群体智慧的结晶。

民俗的集体性源远流长。

在远古时代,民俗的集体性就是它的全民性。

原始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是全民共同参与创造和传承的。

这种传统通过某种变异,一直延续至今。

今天民间传承的许多民俗事象,我们都无法找到它原来的倡导者和创造者,它完全靠一代又一代集体的心理、语言和行为传承下来,服饰、饮食、居住、家庭、村落、岁时节日和人生仪礼民俗以及丰富多彩的精神民俗,莫不如此。

民俗的集体性并不排除个人因素,有些民俗事象的倡导者也许是个人,但这种个人应被理解为集体的一员,只是他隐姓埋名变为无名氏。

退一步讲,即便是个人的创造,也必须得到集体的响应和施行,否则就不能成为普遍传承的民间习俗。

总之,民俗文化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的心态、语言和行为模式。

个人行为构不成民俗,民俗的形成、发展永远是集体参与的结果。

个人的生活习惯、爱好和他所要遵循的礼仪等,只有和社会的习俗相结合,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融于社会的民俗之中。

集体性也是民俗在流传上的显著特征。

民俗一旦形成,就会成为集体的行为习惯,并在广泛的时空范围内流动。

这种流动不是机械的复制,而是在自然流动和传承过程中,不断加入新的因素。

我们经常看到,民俗在流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上,都经过集体的不断补充、加工、充实和完善。

比如汉民族的春节习俗,主要体现了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

原始农业对自然气候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当时人们还只是通过物候观察划分年月。

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七)语文试题答案

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七)语文试题答案

语文参考答案1.(3分)D 【解析】A项,改变文意,原文是“它能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感受”,而不是“能给读者以深层次的艺术审美感受”;B项,偷换概念,不是“变异化语言是语言审美的最高理想”,而是“神韵是语言审美的最高理想”,C项,“好的语言应该是描绘性的语言”于文无据,描绘性语言应为好的语言中的一种。

2.(3分)B 【解析】文章没有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

3.(3分)C 【解析】因果颠倒,原文是“变异语言的神韵之所以美,正因为它通过‘无理’获得‘妙’的修辞效果,通过‘有意无意’表达了‘趣’的韵味”。

4.(3分)D 【解析】“体现……怀疑和否定”错,体现的应是对通过细胞来对记忆进行有效管理的肯定。

5.(3分)D 【解析】A项,“不能干预”错;B项,原文是“缺乏自信心”;C项,“利大于弊”错。

6.(6分)①人体器官能够自治,有着复杂、协调、奇巧无比的操作。

②人的体质决定了人不能为器官做决定,如果这样做,就会把事情弄乱。

③人一旦开始管理身体器官,就没有时间做其他事情了。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如有合理的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7.(3分)D 【解析】“突出对美国侵略者的憎恨”错,是对家乡的思念、对祖国的眷念、对和平的向往。

8.(6分)①全面立体地展现战争敌我双方的状貌,双线故事在此交汇,突出了战争的残酷;②写陆战1师行进作战的艰难,从侧面反映了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表现了志愿军顽强的战斗精神;③师长史密斯向志愿军战士行军礼,表明志愿军不仅在战场上迸发出无穷无尽的意志力和忍耐力,更在精神上以坚不可摧的信仰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征服了敌人,也震撼了读者。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如有合理的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9.(6分)①“冰雕”:是志愿军战士的群像,是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下战士们用精神树立的丰碑。

②“滚烫”:志愿军内心燃烧着炽热的火焰,是对敌人的同仇敌忾,是冰天雪地的长津湖畔传递出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志愿军内心奔涌着一腔热血,是对家乡的思念,更是对祖国母亲的热爱。

2024届云南省师大附中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4届云南省师大附中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七)语文试卷及答案

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曾几何时,“冲动消费”是当代年轻人的代名词。

和“货比三家”的中年人、“舍不得花钱”的老年人不同,他们“随心所欲”“疯狂刺手”。

特别是在网购便利的背景下,年轻人更是沉迷于“买买买,我买故我在“带来的疯狂快感中。

彼时,头部主播一声"OMG, 买它!"'就能让无数网友激情下单,疯狂剃手。

这也使得有的青年成了“隐形贫困人口”。

然而,近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却放下以往过度的消费欲望,开始“反向消费”,主张起“该省省,该花花”。

而这种更理性、关注可持续和强调性价比的消费观念,也不断影响着市场发展趋势。

它是野性消费、超前消费的对立面,是一种积极、绿色且深思熟虑的消费选择。

与源于经济压力被迫减少开支、牺牲质量的”被动降级“不同,“反向消费”并非只以“省钱”为主要目标,而是在理性、绿色、健康、可持续的价值观驱动下,不再追求“面子工程”,选择舍弃“不必要“,是要把可支配收入最大化利用,花最少的钱获得最多的快乐。

“反向消费”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代青年消费逻辑、生态文化、社会意识等方面观念变化的影响。

随着人们对共享经济理念的认可以及受“反向消费“热潮的影响,年轻一代在面对不常用的产品时,逐渐开始接受并热衷购买二手商品,甚至会主动将闲置品出售,实现物品使用权的有效循环。

这部分年轻人的观念已经发生转变,他们积极回归商品的自身价值和本质用途,积极参与到这种二手商品的售卖循环中)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越来越多的共享产品和服务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共享单车、共享衣橱、共享住宿等。

云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第七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云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第七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云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俗的集体性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人的根本属性是他的社会性,民俗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群体活动。

当人类社会产生时,相应的各类民俗文化就孕育产生了。

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部落和村镇出现,民族形成,人类社会出现了种种人群集合体,民俗文化便由这一群体不断创造、完善、传承和保护下来,形成人类社会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和人文景观。

由此可见,民俗是一种群体智慧的结晶。

民俗的集体性源远流长。

在远古时代,民俗的集体性就是它的全民性。

原始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是全民共同参与创造和传承的。

这种传统通过某种变异,一直延续至今。

今天民间传承的许多民俗事象,我们都无法找到它原来的倡导者和创造者,它完全靠一代又一代集体的心理、语言和行为传承下来,服饰、饮食、居住、家庭、村落、岁时节日和人生仪礼民俗以及丰富多彩的精神民俗,莫不如此。

民俗的集体性并不排除个人因素,有些民俗事象的倡导者也许是个人,但这种个人应被理解为集体的一员,只是他隐姓埋名变为无名氏。

退一步讲,即便是个人的创造,也必须得到集体的响应和施行,否则就不能成为普遍传承的民间习俗。

总之,民俗文化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的心态、语言和行为模式。

个人行为构不成民俗,民俗的形成、发展永远是集体参与的结果。

个人的生活习惯、爱好和他所要遵循的礼仪等,只有和社会的习俗相结合,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融于社会的民俗之中。

集体性也是民俗在流传上的显著特征。

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适应性考试试题(二)(扫描版)

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适应性考试试题(二)(扫描版)

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适应性考试月考试题(二)(扫描版)云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语文参考答案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1.(3分)C 【解析】“现场性”“原生态”等特征与后来是否用文字记载下来无关。

2.(3分)B 【解析】对流传的原因阐释不充分。

3.(3分)D 【解析】“有了文字记载之后,语言仍旧是一种重要的载体和传播媒介”,并无彻底改变之说。

4.(3分)C 【解析】句首主语补出是杨顺和路楷,“窜”“诬”“听”三个动词各自领起分句。

“师事”以师礼相待,后接宾语“炼”;“具狱上”结案上报;“长兵部”的“长”念zhǎng,这里是掌管的意思。

5.(3分)D 【解析】“是唯一一所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错,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除“太学”外,还有“国子学”。

6.(3分)B 【解析】“在朝堂上挺身而出支持赵贞吉并请求集合大军攻击俺答”有误,原文“疏请以万骑护陵寝,万骑护通州军储,而合勤王师十余万人,击其惰归,可大得志。

”可知请求集合大军攻击俺答不是在朝堂上,而是后来上疏提出的。

7.(10分)翻译:(1)(5分)这些话渐渐传到京师,严嵩非常痛恨他,思考着用什么方法来报复沈炼。

(重点字词“稍稍”“有以”“报”各1分,句意通顺2分)(2)(5分)杨顺惧怕获罪,想上报斩敌之功来自求解脱,就纵容官吏士卒拦截杀害躲避兵祸的人,杀掉的人远远超过许论。

(重点字词“自解”“纵”“遮杀”各1分,句意通顺2分)8.(5分)“他乡”强调了诗人此时身处异乡,“他席”写出客中送客,别宴上喝着饯行的酒。

(2分)连用两个“他”字,愁上加愁,(1分)深化了诗句所要表达的异乡思归情怀,使得悲伤的情怀更加浓重。

(2分)9.(6分)①运用对比(反衬)手法,诗人因思乡想要离开此地,鸿雁却自北方故乡飞来,突出了对此地的“厌”,对北方都城长安的“思”。

(3分)②诗人寓情于景,将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思乡之情。

云南省高考语文适应性月考试题(七)(扫描版)

云南省高考语文适应性月考试题(七)(扫描版)

云南省2017届高考语文适应性月考试题(七)(扫描版)语文参考答案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1.(3分)B 【解析】概念外延扩大,原文是“数套‘萨德’系统即可将一些国家完全覆盖”。

2.(3分)A 【解析】混淆概念,“ERIS和HEDI系统”中“ERIS”是系统,“HEDI”是拦截弹。

3.(3分)D 【解析】“并研制出针对性武器”推断错误,中国是“外媒曾报道”“可能也已经研制出”,而俄罗斯是否研制没有提及。

4.(3分)A 【解析】B项“直想躺下来休息一会儿”是因为草原让他“感到清爽惬意”“舒服极了”。

C项“表现了曾志友是否开枪的犹疑”错,应是表现狐狸的恩爱。

D项明线的解说错误,应是“曾志友猎狐的经历”。

5.(5分)①句作用有二:一是描写草原秋天的美景,烘托主人公打猎时愉快的心理;二是通过表现人物主观心理感受,为后面对妻子情感态度的变化作了铺垫(或过渡),避免突兀。

②句交代环境,暗示情节。

草深难行,是狐狸出现的极佳环境,使后面两只狐狸的出现显得合情合理。

(第①句3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第②句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6.(6分)角度一:这样的情节安排很巧妙。

①从情节发展逻辑看,狐狸恩爱的场景与曾志友夫妻冷战形成对比,促成人物情绪变化,从而推动情节发展,使小说结局显得合乎情理。

②从人物性格发展逻辑看,曾志友之前心情转好,此刻又触景生情,表现了他内心的温柔善良,促成了他思想的变化。

③从主题表现角度看,狐狸恩爱的场景与小说欲表达的主题意义接近,有助于主题的凸显。

角度二:这样写做作。

①情节上,曾志友猎狐是志在必得、关乎尊严的,而狐狸出现他却“看呆了”,前后情节不呼应。

②人物形象上,前面的心理描写说明曾志友对妻子是态度强硬的,而一对狐狸的恩爱场景就促成了人物情绪的突变,变化突然,不合情理。

③主题上,用兽性来唤醒人性,而非源自曾志友内心深处对妻子的爱,会贬损小说的主题意义。

(每点2分,若有其他角度,言之成理即可)7.(3分)C 【解析】柳传志的状态是有怕有爱。

云南省高考文综适应性月考试题(七)(扫描版)

云南省高考文综适应性月考试题(七)(扫描版)

云南省2017届高考文综适应性月考试题(七)(扫描版)云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七)文科综合参考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解析】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森林位于海拔较高处,耕地位于海拔较低处,结合等高线和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信息可知,华北地区水土流失较严重,故森林的环境效益主要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选B。

2.根据华北地区水盐运动规律,盐碱化是由于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或灌而不排,造成地下水位上升,将盐类物质带到地表,随着水分的蒸发,盐就在地表积累形成盐碱化,故盐碱化现象应出现在海拔较低排水不畅的地方,而海拔较低的水田,排水条件较差,易积盐。

故选A。

3.松嫩平原的农业主要是商品谷物农业,结合图中信息,应选C。

4.美国东北部五大湖附近主要农业是乳畜业,结合图中信息,应选B。

5.城市地铁的开通,有利于城市市内交通压力缓解,与省内的交通运输无关;由于沿线交通便利,将会带动沿线地区房产价格上涨;同时利于缓解市内交通拥堵现象,从而减轻市区内的交通环境污染,但不会完全解决城市拥堵,也不会减少城市现有的私家车数量。

故选D。

6.地铁的修建要考虑城市道路分布,以及城市商业网点分布,因为城市主干道及商业网点是人口集中地,交通压力也大。

故选C。

7.由图示信息可知,该省中部年均温等值线向低值突起,均温偏高,且南部等值线闭合,可知该地地势起伏大,南高北低,东西高,中部低。

故C正确。

8.由图示信息可知,该省位于干旱半干旱区,耕地面积大幅减少可能是退耕还林、还草,土地沙漠化及城市化占有耕地所致。

全球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缓慢的。

故D正确。

9.沙丘地貌属于风力沉积所致,故选D。

10.流动沙丘,植被稀少,风力强大,应为④;固定沙丘植被覆盖率相对较高,风速较慢,应为②;半固定沙丘风速较流动沙丘慢,比固定沙丘快,植被覆盖率较固定沙丘低,比流动沙丘高,应为①;绿洲风速最慢,植被覆盖率最高,应为③,故选C。

云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语文试题 含答案

云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语文试题 含答案

云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语文整理制作:青峰弦月工作室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1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语言作为一种文学的载体和传播的媒介的历史远远超过了文字的历史。

有了文字记载之后,语言仍旧是一种重要的载体和传播媒介。

通过语言传承下来的史料,一般被称为口传史料,有时也称为口述史料和口碑史料,具体指的是口耳相传的史料。

由于长期的积累,我国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学史料尽管不如以文字为载体的史料那样丰富,但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相当可观的。

这类史料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记述史料,二是传递史料。

记述史料指的是参与文学活动的当时人或目击者(如:歌谣、神话、传说以及其他讲唱文学作品的创作者)自己记述的史料,或由其他直接接触文学家和其他文学活动者记述的史料。

许多口语创作的作品能够得到保存和传播,靠的是当时人的记述。

这种史料不限于作品,有时也涉及有关文学家的传记史料。

例如,顾颉刚曾受胡适的委托,寻觅近代作家李伯元的事迹。

在寻觅的过程中,顾氏正好碰到了他的朋友、李伯元的内侄婿赵君,因而向他询问。

赵君就把他所知道的李伯元的种种事情告诉了顾氏。

厩氏把赵君的述说加以整理,刊登在《小说月报》第十五卷第六号上,为研究李伯元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史料。

记述史料因为是亲历、亲知和亲闻的史料,具有现场性,多为第一手原生态史料。

这种史料开始藉语言而形成、传播,后来有些才用文字记载下来。

传述史料主要指的是用语言作为载体的文学史料产生以后,经过多人或多代人口耳相传、流传的史料。

在古代,有不少口头文学史料,如神话、传说、民歌、民谣、谚语和戏曲等,往往是靠口头才得以传承.神语、传说具有传奇故事的一些特点;民歌、民谣等属于口语化的的韵语,便于记忆,这些都适宜长期口头传播。

我国三大民族英雄史诗——藏族韵《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就在民间流传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

2020届云南省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七次月考试卷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0届云南省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七次月考试卷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0届云南省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七次月考试卷语文试题(解析版)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我国文化繁荣兴盛,国家文化软实力明显提高。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文化商业化浪潮的助推下,“娱乐至上”的文化泛娱乐化现象开始出现。

警惕文化泛娱乐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文化泛娱乐化,简单地说就是娱乐价值被推至文化的一切领域,是否有娱乐性、能否取乐成为衡量文化产品价值的法则。

在“娱乐至上”的价值追逐中,历史可以被戏说,经典可以被篡改,崇高可以被解构,英雄可以被调侃。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牡甫很忙”“李白很酷”等名人恶搞事件,各类选秀、真人秀的强力圈粉,都是文化泛娱乐化的表现。

追求上座率、获得收视率、博取点击率是文化泛娱乐化背后的动力,受众心理上图消遣、求轻松、避思考的倾向是文化泛娱乐化赢得市场的重要原因。

当众多严肃的新闻、正统的历史、经典的叙事以“娱乐”包装的形式呈现时,其负面作用不可小觑。

文化泛娱乐化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社会价值观念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受到侵蚀。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这是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民族都要面对的哲学追问,帮助求解这些追问是文化的深层意义与存在价值。

首先,文化泛娱乐化冲击主体身份认同,动摇对“我们是谁”的认知。

主体身份认同是主体对自我身份的认可与赞同。

中华民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基于“我们是中华儿女”身份认同而形成的文化共同体,民族文化能够帮助回答“我们是谁”的追问。

【中小学资料】云南省2017届高考语文适应性月考试题(七)(扫描版)

【中小学资料】云南省2017届高考语文适应性月考试题(七)(扫描版)

云南省2017届高考语文适应性月考试题(七)(扫描版)语文参考答案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1.(3分)B 【解析】概念外延扩大,原文是“数套‘萨德’系统即可将一些国家完全覆盖”。

2.(3分)A 【解析】混淆概念,“ERIS和HEDI系统”中“ERIS”是系统,“HEDI”是拦截弹。

3.(3分)D 【解析】“并研制出针对性武器”推断错误,中国是“外媒曾报道”“可能也已经研制出”,而俄罗斯是否研制没有提及。

4.(3分)A 【解析】B项“直想躺下来休息一会儿”是因为草原让他“感到清爽惬意”“舒服极了”。

C项“表现了曾志友是否开枪的犹疑”错,应是表现狐狸的恩爱。

D项明线的解说错误,应是“曾志友猎狐的经历”。

5.(5分)①句作用有二:一是描写草原秋天的美景,烘托主人公打猎时愉快的心理;二是通过表现人物主观心理感受,为后面对妻子情感态度的变化作了铺垫(或过渡),避免突兀。

②句交代环境,暗示情节。

草深难行,是狐狸出现的极佳环境,使后面两只狐狸的出现显得合情合理。

(第①句3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第②句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6.(6分)角度一:这样的情节安排很巧妙。

①从情节发展逻辑看,狐狸恩爱的场景与曾志友夫妻冷战形成对比,促成人物情绪变化,从而推动情节发展,使小说结局显得合乎情理。

②从人物性格发展逻辑看,曾志友之前心情转好,此刻又触景生情,表现了他内心的温柔善良,促成了他思想的变化。

③从主题表现角度看,狐狸恩爱的场景与小说欲表达的主题意义接近,有助于主题的凸显。

角度二:这样写做作。

①情节上,曾志友猎狐是志在必得、关乎尊严的,而狐狸出现他却“看呆了”,前后情节不呼应。

②人物形象上,前面的心理描写说明曾志友对妻子是态度强硬的,而一对狐狸的恩爱场景就促成了人物情绪的突变,变化突然,不合情理。

③主题上,用兽性来唤醒人性,而非源自曾志友内心深处对妻子的爱,会贬损小说的主题意义。

(每点2分,若有其他角度,言之成理即可)7.(3分)C 【解析】柳传志的状态是有怕有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级高三适应性月考(七)
语文参考答案
1.(3分)D 【解析】根据原文“中国后世的年节,大约形成于汉代”表示推测,不是一种绝对性的表述。

2.(3分)D 【解析】“旨在警示当代的人们更应该注重传统习俗的保护与传承”
无中生有。

3.(3分)C 【解析】A选项“没有个人参与”错误。

B选项“一旦……,就……”
说法与原文不符。

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4.(3分)A 【解析】“人工智能诊断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说法有误,文章并未将临床诊断准确率和人工智能诊断准确率进行比较。

5.(3分)C 【解析】A选项“AI医生可以代替临床医生进行各项疾病的诊疗”
推断不合理;B选项“也具体指出了存在的各种问题”无中生有;D选项“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出台”说法有误,《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就是证明。

6.(6分)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给智能诊断、临床决策、精准治疗以及健康管理等方面带来了积极影响;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行业的融合,给传统教育带来了许多积极改变;人工智能发展迅速,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全面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可以大大方便人们的生活。

但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在缺乏规范和制约的情况下,也有可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也会引发法律、安全等方面的新问题。

处理好人工智能技术在法律、安全等方面提出的新课题,需要完善治理,让技术创新运行在制度的轨道上。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工智能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结合材料答出人工智能带来的益处给3分,分析带来的问题给3分)
7.(3分)B 【解析】“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没有意义”这一说法不准确,文章评述现代科技手段,旨在突出传统艺术行为的闲雅之美,并未完全否定现代科技的意义。

8.(6分)(1)巧妙运用比喻、拟物等修辞。

“夜像一只张开嘴的袋子,暗色涌了出来”“灯光永远是柠檬般色泽的”等将夜晚形象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