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_构图的形式(3)
平面构成7第四章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特异
(二)特异构成的形式
1.形状的特异。在许多重复或近似的基本形中,出现一小 部分特异的形状,以形成差异对比,成为画面上视觉焦点。
2.大小的特异。在相同的基本形的构成中,只在大小上 作些变异的对比。但应注意,基本形在大小上的变异要 适中,不要对比太悬殊或太接近。
3.色彩的特异。在同类色彩构成中,加进某些对比的色 彩,以打破单调感。
特异来自于重复骨格,它同近似的方法一样, 都是为了打破重复的单调感,只是采用的方法 不同。近似是每个形都变化,但变化的程度不 大,特异是大部分形不变,只是少部分进行变 化,但变化的程度很大。重复完全一致的同一 性难免单调,而对比强烈的相异性又过于刺激, 调和介于重复与对比间中庸的形式美,是一种 统一中求变化,变异的目的就是使变化中保持 个性的原则,特异的调和美在于构成中大部分 遵循重复的原则,而小部分发生变化。
4.方向的特异。大多数基本形式是有秩序的排列,在方 向上一致,只有个别基本形在方向上有所变化以形成特 异效果。
5.肌理的特异。在相同的肌理质感中,有一处造成不同 的异设计时要注意特异的数量在整个 构图中的比例要适当,不能过多,因为特 异是在大部分有规律的基础上出现少量的 变化,如果变得太多,就会把有规律的那 一部分破坏掉,特异的特点也就消失了。 在一般特异的构成中,大都采用一两项视 觉形象的特异即可。
(四)特异构成在设计上的应用 2008年北京奥运会海报就是采用色彩特异构成的作品
具有特异构成特点的图形设计
一些具有特异构成特点的设计作品
特异构成学生作品
特异构成学生作品
特异构成学生作品
特异构成学生作品
特异构成学生作品
平面构成
第四章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 —形态的秩序组合
特异
第四章 素描的造型要素和规律讲解
图4-7 强奸 [西] 毕加索
例、透视关系,这样才能构成物体丰富的造型关系 , 如图 4-7 所示,毕加索 的《强奸》画面多用大小、形状不同的圆形,加强了体面的膨胀和体积感。 也
就是在造型上,要从对形体体面的认识出发,理解形体各体面的衔接 转折关系,把握形体主要的不同方向面的的变化和组合。 综上所述,在素描造型中要牢固树立“形体”的概念,体”认识 上,对形体及其主要体面关系的认识越准确,形体的立体感的表现就 愈充分。 二、 结构 结构一词,是借助建筑学的术语,原意是组合与连接的意思。 在素描造型中,结构则主要指物像的内部构造和组合关系。素描的形 体与结构是外观与内涵的关系。结构是形成物像外观的内在依据,只 有充分理解了结构,才能准确把握物像的外表特征。在造型艺术范畴, 结构一词有着特定的含义,对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1. 结构是指包含于物象外在形态之中的内部构造。比如,人体和动物 的骨骼、肌肉所构成的解剖关系,即是形成人物外形特征和体面关系 的内部构造。是人物造型的基础。其他物体的内部构成框架及其构成 关系称构成结构,是物像形体的内在依据。绘画中对物体的结构关系 的
图4-9 粗茶淡饭 [西]
毕加索
这种多样化会引起形体和色彩方面的变 化,这种变化将使整个画面生动起来, 起到吸引眼球的作用。但这种多样化应 是适度的,不能超过一定的范围,否则 会适得其反。所以说构图艺术最基本的 原则就是统一之中找变化。 2. 构图的形式 根据画面中主体物的分布可分为: 三角形构图、圆形构图、十字形构图、 "S”形构图、四边形构图等。 (1)三角形构图给人以稳定、雄伟、崇 高、开阔的感觉,倒置的三角形却又是 最不稳定的;而倾斜三角形的感觉在两 者之间,有动荡之势。三角形构图的三 大类在创作中也常见运用。图4-10 盖斯 德保尔的作品《画家的母亲》外轮廓采 用的是直角三角形,由于底边是水平的, 所以整个画面看起来还是稳定的,有利 地衬托的画家要表现的主题。
小学美术《三角构图》教案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三角构图的概念和应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通过观察和分析,开始意识到三角构图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三角构图的理论,并通过名画案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三角构图的效果。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并进行了绘画实验,我注意到他们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如何将三角构图应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以及如何处理画面中的均衡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及时给予了指导,引导他们通过调整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来解决问题。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围绕三角构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想法。在讨论过程中,我尽量充当引导者的角色,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然而,我也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部分学生对三角构图的掌握程度不够,可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个别辅导。其次,在实践活动中的指导力度有待加强,以便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创作中。
-实例分析:通过名画及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三角构图在作品中的应用。
举例:以梵高的《星夜》为例,分析画面中的三角构图元素,如何使画面产生稳定感和深度。
2.教学难点
-观察力的培养: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三角构图,提高观察力。
-创新能力的激发:鼓励学生在掌握三角构图的基础上,进行创意性绘画,突破传统思维。
-画面均衡的处理:指情趣的提升: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三角构图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举例:
-观察力的培养:让学生从教室、校园等熟悉环境中寻找三角构图元素,学会观察和发现。
-创新能力的激发:引导学生将三角构图与其他构图方法结合,创作出独特的作品。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电视摄像参考书目
电视摄像参考书目1、电视摄像技艺教程 (1)2、摄像基础(第三版) (4)3、摄像基础教程(新版) (7)4、新闻摄像 (10)5、影视艺术摄像 (12)6、实用电视摄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规划专业教材 (14)7、电视摄像技术 (16)8、数字电视摄像技术 (17)9、电视摄像与高清摄像技术 (23)10、摄像与影像创作-中国美术院校新设计系列教材 (24)11、电视摄像艺术新论——高等院校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系列教材 (27)12、影视摄像技术与技巧 (29)1、电视摄像技艺教程作者:王利剑主编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2-1版次:1印刷时间:2008-2-1印次:1I S B N :9787504355348字数:337000页数:464开本:32开纸张:胶版纸包装:平装定价:26元内容简介电视摄像是一门艺术,有着自身的基本规律,这种规律就是电视记者在拍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般原则。
电视摄像技术,是一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课程。
只懂理论不能动手操作的学生是不合格的,而只会操作摄像机。
没有自己的思想,不会艺术性地创造发挥,也是不行的。
编写二本适合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将技术与艺术良好地结合起来的的摄像课程教材,以达到培养技艺双佳人才的目的,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梦想。
本着这样的愿望,我们在编写这本教材的过程中力图体现出自己的优势和针对性。
首先,针对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学习中普遍反映出来的要求。
我们竭力突出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不孤立地空谈技术或艺术。
在讲解技术时,尽量指出了该技术操作在艺术表达上的各种可能性;在电视摄像的艺术创作部分,我们又相应地告之如何通过具体的操作来实现这一艺术效果。
在不少章节、一我们甚至将“如何摄像”的命题改换为“如何获得优秀的电视画面”。
思路上的这一改变,应该说对我们实现“编写的教材要更加切合实际需要”的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我们特意注重了对各种新技术新知识的介绍。
动画场景的构图
第四章 动画场景的构图
关于构图:所有的视觉艺术都应该考虑构图,构图指设计者通过 视觉原理和构图规则,巧妙地安排物体间的布局关系,在传递信 息内容的同时产生艺术效果和视觉美感。 三角形→横构图 高考素描默写→构图 “S”形 →竖构图
动画
静态构图(镜头) 动态构图(分镜头包括蒙太奇运用、节奏、声音、特效等)
BD是蓝光的简写,HD是高清的简写,DVD则是普通的版本。 蓝光版属于高清版的一种。
4.1.2视觉中心
几何中心:画面的客观中心点,对称构图,稳定,庄严。 在绘画设计摄影中为禁忌,过于死板。
4.1.2视觉中心
三分法:井字构图,九宫格构图。常见构图手法,横竖均分三等 分,相交的四个点为视觉中心点,注视率依据从左到右,从上到 下的顺序递减。
4.3常见的构图方式
观看影片:《纸人》并作出构图影评 案例分析:《纸人》4分6秒时平移镜头采用分层,前景与中景背
景的移动速度变化,与构图的光影平衡,远近明暗的对比,片中 以黑白为主但口红印在光影色彩上显得格外突出,成为串联影片 的线索;4分26秒的光影对比,凸显强调了带有空红印的纸飞机, 并把剧情推向高潮。
影评:全面评价,包括风格,人物造型设计,构图,音乐,色彩, 情节设计等。不少于1500字的word文档,以学号后两位加姓名 命名。
不要复制网络上的影评,根据要求写。 分数计入单元测试
左右均衡
4.2构图的基本法则
4.2.2对比与调和(个性与共性)
“对比”与“调和”是一对互补词,对比是指在统一中追求变化, 调和是指在变化中需求统一。人类在认识事物的时候都是在对比 之中的,对比无处不在,而作为一个完整的视觉设计画面,必须 有统一的规范,不能让人感觉杂乱无章,因此,对比与调和虽互 补,却又往往同时存在。
《艺术美与形式美》教案
《艺术美与形式美》教案第一章:艺术美的概念与内涵1.1 艺术美的定义1.2 艺术美的内涵与外延1.3 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1.4 艺术美的价值与功能第二章:形式美的基本要素2.1 线条2.2 色彩2.3 形状2.4 质感2.5 空间第三章:形式美的组合与构图3.1 形式美的组合原则3.2 构图的基本方法3.3 构图的形式法则3.4 构图的创新与实践第四章:艺术表现的技巧与方法4.1 观察与感受4.2 创意与想象4.3 表现与技巧4.4 风格与流派4.5 批评与鉴赏第五章:艺术美的欣赏与评价5.1 艺术美的欣赏角度与方法5.2 艺术美的评价标准与原则5.3 艺术作品的风格与特点5.4 艺术批评与鉴赏的实践第六章:绘画艺术的美感探索6.1 油画的艺术特征与美感6.2 水彩画的表现力与美感6.3 素描的线条与质感美感6.4 中国画的笔墨与意境美感6.5 绘画艺术的美感实践与创作第七章:雕塑艺术的形式美感7.1 雕塑的材料与形式7.2 雕塑的空间感与立体感7.3 雕塑的情感表达与美感7.4 现代雕塑的创新与实验7.5 雕塑艺术的美感鉴赏与批评第八章:建筑艺术的美学原理8.1 建筑的形式与功能关系8.2 建筑的比例与尺度美感8.3 建筑的材料与质感美感8.4 建筑的空间组合与景观美感8.5 建筑艺术的美感实践与评价第九章:音乐艺术的美感世界9.1 音乐的旋律与和声美感9.2 音乐的节奏与速度美感9.3 音乐的情感表达与美感9.4 音乐的形式与风格美感9.5 音乐艺术的美感实践与鉴赏第十章:舞蹈艺术的美感魅力10.1 舞蹈的姿态与动作美感10.2 舞蹈的节奏与空间美感10.3 舞蹈的情感表达与美感10.4 舞蹈的风格与流派美感10.5 舞蹈艺术的美感实践与评价第十一章:摄影艺术的美学追求11.1 摄影构图与视觉美感11.2 光线与影调的美感表现11.3 色彩还原与创意色调11.4 摄影视角与风格探索11.5 摄影艺术的美感实践与鉴赏第十二章: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12.1 影视作品的叙事与视觉美感12.2 影视镜头语言与节奏感12.3 影视音乐的配合与情感表达12.4 影视艺术的美学风格与流派12.5 影视艺术的美感实践与评价第十三章:民间艺术的美感传承13.1 民间艺术的材料与技法13.2 民间艺术的象征意义与美感13.3 民间艺术的地域特色与传承13.4 现代民间艺术的美感创新13.5 民间艺术的美感实践与鉴赏第十四章:现代艺术的美学突破14.1 现代艺术的形式实验与创新14.2 抽象艺术的美感与视觉冲击14.3 装置艺术与空间感探索14.4 行为艺术与观念表达14.5 现代艺术的美感实践与批评第十五章:艺术美的综合素养培养15.1 艺术审美能力的提升15.2 艺术创作与表达能力的培养15.3 艺术批评与鉴赏能力的提高15.4 艺术与生活、社会的关联性认识15.5 艺术美的综合素养实践与反思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艺术美的定义与价值功能2. 形式美的基本要素(线条、色彩、形状、质感、空间)3. 形式美的组合与构图原则4. 艺术表现的技巧与方法(观察、创意、表现、风格、批评)5. 艺术美的欣赏与评价角度6. 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的美感特征7. 摄影、影视、民间艺术和现代艺术的美学探索与创新8. 艺术美的综合素养培养难点:1. 艺术美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2. 形式美要素在实际创作中的运用和搭配3. 艺术表现技巧与方法的实践掌握4. 不同艺术门类美感特征的区分和欣赏5. 摄影、影视等新媒体艺术的美学理解6. 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创新与传承7. 艺术美的综合素养在个人艺术修养中的应用。
人教版小学美术上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美术上册全套教案一、第一章:认识美术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美术的基本概念,认识美术的各种表现形式。
2. 教学内容:美术的定义、种类和特点。
3.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欣赏、练习。
4. 教学步骤:(1)讲解美术的基本概念。
(2)介绍美术的种类和特点。
(3)欣赏优秀美术作品。
(4)学生进行简单的美术创作练习。
二、第二章:线条与形状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线条和形状的基本画法,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
2. 教学内容:线条的种类和画法、形状的种类和画法。
3.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练习。
4. 教学步骤:(1)讲解线条的种类和画法。
(2)示范线条的画法。
(3)讲解形状的种类和画法。
(4)示范形状的画法。
(5)学生进行线条和形状的练习。
三、第三章:色彩与涂抹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掌握涂抹的技巧。
2. 教学内容:色彩的种类、涂抹的技巧。
3.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练习。
4. 教学步骤:(1)讲解色彩的种类。
(2)示范色彩的涂抹技巧。
(3)学生进行色彩涂抹的练习。
四、第四章:构图与比例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构图和比例的基本知识,提高作品的整体美感。
2. 教学内容:构图的原则、比例的掌握。
3.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练习。
4. 教学步骤:(1)讲解构图的原则。
(2)示范构图的方法。
(3)讲解比例的掌握。
(4)示范比例的应用。
(5)学生进行构图和比例的练习。
五、第五章:美术创作与欣赏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独立创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2. 教学内容:美术创作的步骤、欣赏优秀美术作品。
3.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欣赏、练习。
4. 教学步骤:(1)讲解美术创作的步骤。
(2)示范美术创作的方法。
(3)欣赏优秀美术作品。
(4)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练习。
六、第六章:素描基础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素描的基本概念,掌握素描的基本技巧。
2. 教学内容:素描的定义、种类和技巧。
3.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练习。
摄影构图第四章-线条、形状、色彩、影调
第一节 线条 第二节 形状 第三节 色彩 第四节 影调
1
第一节 线 条
一、线条的分类 二、线条与人的心理 三、线条的运用
2
一、线条的分类
有形线条: 主要体现为事物的外部轮廓线;
无形线条: (1)视线; (2)动体的运动趋向线; (3)事物之间的关系线。
3
二、线条与人的心理
65
《Earth from the Air》
66
《Earth from the Air》
67
《Earth from the Air》
68
《Earth from the Air》
69
《Earth from the Air》
70
《Earth from the Air》
71
《Earth from the Air》
29
•《春天奏鸣曲》 许景辉摄
30
•《恋》 北京广播学院 赵帆摄
31
•《秋影》 北京广播学院 苑晓梅摄
32
•《金 发》 33
•《感觉》 托诺.斯塔诺摄
34
•《红樱桃》 王卫江摄
35
•《煤的旋律》 葛保庆摄
36
•《天安门。1992》 马克。吕布摄
37
第二节 形 状
一、形状的意义 二、形状的提炼和强化
47
•《荷塘印象》 北京广播学院 朱冬涛摄
48
二、形状的提炼和强化 4、宏观或微观观察
49
•《羚羊峡谷》 杨大洲摄
50
杨·阿尔蒂斯—贝特朗 (Yann Arthus-Bertrand)
1、法国人,生于1946年3月13日, 一直酷爱大自然。 2、在肯尼亚,杨发现了从天上俯瞰 大地之美妙壮观,当时他乘坐热气 球,同妻子安娜(Anne)一起拍摄狮 子的照片。
摄影构图教案教学方法
摄影构图教案教学方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摄影艺术与构图》教材第四章“构图原则与实践”,详细内容包括:构图的基本原则,如对称、三分法、黄金分割;构图中的线条、形状和色彩运用;以及构图在摄影作品中的应用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摄影构图的基本原则及其在实际拍摄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对线条、形状和色彩的敏感度,提高他们在摄影作品中的审美能力。
3. 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构图技巧,提高摄影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构图的基本原则及其在实际拍摄中的应用。
难点:如何运用线条、形状和色彩提高摄影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投影仪、摄影作品示例。
2. 学具:照相机(手机)、画纸、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优秀摄影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构图技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构图的基本原则,如对称、三分法、黄金分割;讲解线条、形状和色彩在构图中的作用;分析摄影作品中的构图应用实例。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拍摄练习,要求运用所学构图原则进行创作。
4. 例题讲解:针对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讲解内容,进行构图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构图基本原则:对称、三分法、黄金分割2. 线条、形状和色彩在构图中的应用3. 摄影作品构图实例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所学构图原则,拍摄一组具有艺术表现力的摄影作品。
2. 答案:学生作品展示,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摄影比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作水平;推荐优秀摄影作品欣赏,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操作3. 例题讲解的针对性4. 作业设计的实践性与指导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重点:构图的基本原则及其在实际拍摄中的应用。
摄影欣赏构图教案
摄影欣赏构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摄影艺术》教材第四章“摄影构图技巧”部分,详细内容包括:构图的基本原则、构图中的线条与形状、构图的视角与角度、色彩在构图中的作用以及构图中的光影效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摄影构图的基本原则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摄影审美水平。
2. 培养学生运用线条、形状、视角、角度和色彩等元素进行摄影构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光影效果在摄影构图中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摄影作品质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构图中的视角与角度选择、色彩搭配及光影效果的运用。
重点:构图基本原则的掌握,线条、形状等元素在构图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示例图片等。
2. 学具:照相机(含手机拍照功能)、画纸、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组具有优秀构图的摄影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作品中的线条、形状、视角、角度、色彩和光影效果等元素。
2. 理论讲解(15分钟)(1)构图的基本原则:对称、平衡、对比、重复等。
(2)构图中的线条与形状:水平线、垂直线、对角线、曲线等。
(3)构图的视角与角度:平视、仰视、俯视、正面、侧面等。
(4)色彩在构图中的作用:对比、协调、突出主题等。
(5)光影效果在构图中的应用:逆光、侧光、顶光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一幅具有代表性的摄影作品,分析其构图技巧,包括线条、形状、视角、角度、色彩和光影效果等方面。
4.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现场拍摄照片,尝试运用所学构图原则和技巧,拍摄一幅具有美感的作品。
5. 作品展示与点评(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六、板书设计1. 构图的基本原则:对称、平衡、对比、重复等。
2. 构图元素:线条、形状、视角、角度、色彩、光影效果。
3. 实践要求:运用所学构图技巧,拍摄一幅具有美感的作品。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校园风光”为主题,拍摄一组具有优秀构图的摄影作品。
第四章声现象知识结构图
声现象知识结构图声音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1。
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条件:在介质中传播,一切固、液、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形式: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常温下在空气中的声速:340m/s2.传播声速:影响因素:介质种类、温度一般在介质中的大小关系:固体>液体〉气体听觉:声源振动引起空气振动,再引起鼓膜振动,刺激听神经传给大脑回声人耳区分原声与回声的最短时间间隔为0。
1s,最短距离为17m.回声测距公式:S=1/2vt。
定义:通常指悦耳、动听的声音,物理学中指有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音调意义:指声音的高低影响因素:与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3。
乐音特征响度意义:指声音的强弱影响因素: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声现象与人到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越远,声音越弱音色意义:指声音的品质影响因素: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振动方式等有关定义:环保:令人厌烦的声音,物理学中:指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 4.噪音强弱:强弱的等级用声级表示,单位是分贝,符号是:dB(1)在噪声的发源地减弱控制 (2)在传输路径上隔离和吸收声波(3)阻止噪声进入耳朵。
5。
大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Hz。
频率范围:高于20000Hz的声波6.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能量大应用:(1)回声定位;(2)声呐;(3)B超;(4)工业超声探伤仪;(5)超声波清洗;(6)超声波击碎胆结石。
频率范围:低于20Hz的声波7。
次声波特点:声源广、传播远、危害人体健康应用:预报风暴、地震、海啸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结构图
现时代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朴素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第一性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
哲学基本问题
主观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
唯心主义
的关系问题)
客观唯心主义
可知论
第二性问题
不可知论
历史根源和阶级基础
马哲产生的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
第六章结构图
社会发展的 基本动力和 直接动力
科学技术
人民群众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革命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科学与技术
本质特征
创造性
特征
探索性
连续性
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科技作用
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类型
社会意识
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相对独立性
自身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
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艺术
观念形态
道德
的构成
宗教
政治法律思想
对社会存在的认识功能
观念形态
对社会现实的评价功能
的功能
对社会活动的调控功能
对社会生活的创新功能
社会 发展 规律 和历 史创 造者
人的价值实现条件
机遇
社会发展
必然王国
自由与必然
自由王国
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第四章 影视画面
三、声画对位 (一)定义
导演出于一种特定的艺术目的,有意 识地造成画面与音乐、音响之间在节 奏、情绪、气氛、格调、内容、速度、 境界、倾向上的对立,达到相反相成, 殊途同归的效果,产生某种新的寓意。
(二)作用 1. 利用声音和画面性质的对立, 可使各自的特色在对比中更 为鲜明。 2. 造成隐喻和象征的效果。 3. 起到暗示或讽刺的作用。
《黄土地》
环境 前景:处于主体前面,靠近镜头 的景物。 后景:画面深处,位于主体后面 的景物。
第三节 构图法则
一、构图原则
(一)选择趣味中心 也就是吸引观者把注意力投向一定 的部分,有意识地引导观众先看什 么,后看什么。
(二)注意构图均衡 构图布局要注重整个画面的主次,注 意前景与后景,画左与画右,上面与 下面,总体与局部的安排,使之既不 绝对平均又不轻重悬殊。
(三)构图要质朴、简洁、明确
二、构图的形式 纵深构图 如《公民凯恩》 平面构图 如《一个和八个》
动态构图 静态构图
封闭式构图 取景以画框为依据,把创作者在镜 头中所表达的信息全部组织在画框 中,追求画面的完整性和均衡性。
开放式构图
打破画框的束缚,在构图中把画内 画外的空间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 综合考察。
二、影视镜头 指从开机到关机这段时间所摄录 的一段形象素材。
第二节 构图元素
一、构图的基本含义 是对被摄对象的一种安排和布置, 这种安排和布置是通过摄影机的 取景框实现的。
二、构图元素 主体、陪体、环境
主体 画面中用以表达创作意图的主 要对象。 陪体 是画面中与主体构成陪衬关系 的那些对象。
:声画合一、分立、对位
第四节 声画关系
一、声画合一 (一)定义
指画面中的影像和它所发出的 声音同时呈现,同时进行,同 时消失。
第四章 摄影构图的三要素
第四章摄影构图的三要素第一节拍摄距离“远取其势”、“近取其神”一、远景以大自然为表现对象,以自然的气势取胜。
二、全景以表现某一个被拍对象的全貌所处的环境。
三、中景以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以情节取胜。
四、近景表现被摄对象的主要部分、主要面貌,以突出人物的神情或物体的质感。
五、特写特写比近景的刻划更细腻,从细微处来显示对象内部特征。
第二节拍摄方向一、正面方向有利于表现主体正面形象,能表现对称美,产生庄重、威严、亲切等感觉。
二、斜侧方向斜侧方向能在画面上产生强烈的透视效果。
因而能表现出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画面显得生动,也能突出主体。
三、正侧方向常用于人物拍摄,其特点,能生动地表现人物脸部,尤其是鼻子的轮廓线,不宜拍摄建筑物,因它会削弱建筑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四、背面方向采用背面方向拍摄人物时,要多注意人物的姿态,使人物背影能产生一种含蓄美,让观赏者引起更多的联想。
第三节拍摄高度“高度”指照相机高于、低于或是相同于主体的水平高度。
一、平角拍摄照相机同于主体的水平高度。
平角拍摄人物或建筑不易变形,使景物或人物在画面上显得亲切、自然。
应注意前景遮住背景。
平角的特征:比较适用于人们通常的视角习惯,因而有助于观众对画面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仰角拍摄照相机低于主体的水平高度。
要注意拍摄仰角的程度,否则有明显的变形程度。
仰角的特征:有助于强调和夸张被摄对象的高度;有助于夸张跳跃动体向上腾跃;有助于表现人物高昂向上的精神面貌。
及表现摄影者对人物的仰慕之情。
三、俯角拍摄照相机高于主体的水平高度。
特征:“登高才能望远”。
它能使前景、后景在画面上得到充分的展现。
俯角的特征:有助于强调被摄对象众多的数量、盛大的场面;有助于显示景物、人物之间的地理位置;有助于在画面产生丰富的风景层次和深远的空间感;有利于展现大地千姿百态的线条美。
综上所述,在决定拍摄点时,应进行认真的考虑;“远近怎样、方向怎样、高度怎样”。
尤其应在一个“稍”字上多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倒置三角形将宽大的顶部支撑在一个 点之上,虽然平衡的,却是一种危险 的平衡,会使构图产生极不稳定、有 摇摆、爆发、顷刻崩溃之感。八大山 人的花鸟画有的用了倒三角的构图形 式,具有令人不安的感觉,表达出这 位明朝后裔仇视清王朝的心理。德加 的《舞女》也是上大下小的倒三角构 图。 斜三角,既有一定的稳定感,又有一 定的运动感,并有明确的方向感。如 德拉克洛瓦的《自由神领导人民前进》 等。
四、十字形的视觉作用 是画中水平线和垂直线所交织而成 的画面,使人联想到“十字架”,在 平静中增添了肃穆的气氛,有较强的 稳定感和视觉冲击力。珂勒惠支的 《战场》,在战场上寻找儿予尸体的 老母亲的身躯,像一条粗直线突出在 横的地平线上,悲哀、沉痛、沉寂。 简洁的“十字”架构图、有力的外轮 廓造型及明暗色调和气氛,体现了母 亲内心的情感,因而它的表现容量大 大地超过了面部刻画所能给人的感染。 克里姆特的《三代人》,黑色的“十 字”形构图把主体人物恰到好处地衬 托出来了。
第五节几何形状的形式感 在绘画构图中,由于几何形状在数学 和物理上的意义,不同的几何形状同 样也会产生出不同的视觉感受。 一、三角形的视觉作用 三角形的方位不同有不同的形式感 觉。正置的三角形最稳定,倒置的三角 形最不稳定;倾斜的三角形在两者之 间,既有稳定之感,又有动荡之势。 正置三角形,庄严、静穆、沉重、稳 定。徐匡的《主人》、詹建俊的《狼 牙山五壮士》就是用三角形的构图。
同心圆——有扩张的视觉引导作用。 其中心点格外引人注目。 鲁本斯《掠夺李西普的女儿》这幅 作品以圆的外形、圆的动势,使画面 紧凑而活跃,展现出健美和富有生命 力的回环。 破绽圆——完整圆形的圆周上每一点 的视觉引力都是均衡的,而当某一处 出现异常时候,视觉引力便迅速集中, 形成新的视觉中心。珂勒惠支的《牺 牲》母亲和小孩形成了破绽圆。 刘文西的《大捷》领袖毛泽东刚好在 圆的破绽中心,使其非常突出。
螺旋形图——螺旋形是激烈地向 心旋转的运动形态,它给人以强 烈的旋转感和动荡感。 蒋跃的 《凤凰涅檗》表现的是古代的一 个神话:凤凰在烈火中死而复生。 作品运用了螺旋式构图,画中凤 凰化身的男女在“飞翔”——都 顺着圆形“走”,加强了气势和 激荡情绪的传达
三、方形的视觉作用 方形,包括长方形,它的边由垂直 线与水平线相构而成,视觉上十分平 稳、安定、刚劲和简明,有时又给人 饱满、沉重、坚实的感觉。在构图中 起平稳画面、欲霸四方、扩大和加强 画面张力等作用。 《猫石图》是潘天寿先生的作品, 方形体块是他常用的一种形式。画中, 岩石是一个大体块,猫是一个小体块, 基本上都呈方形,甚至题款也是一+ 个长方形体块,使作品阔大沉雄、气 度宏大,充满着力的对峙,而又十分 平稳。这种布局易呆板结滞,然而潘 天寿先生却通过线的转折和局部的倾 斜运动,使画面摆脱僵局。
三、斜线的形式感 构图中与矩形画框边线不平行的直 线称之为斜线。 联想:钟摆、倾倒的物体、人的跌倒 和前冲等, 特点:惊险、运动、速度等感受。斜 线的角度越大,动感也就越强烈。 作用:如果画面的形式结构线为斜线 时,它所起到的用途有:1.表现动 感和不稳定性;2· 表现运动和速度; 3.表现强烈的动感和眩晕感。
第二节 形式语言的团体力感 一幅作品中构成形式语言必须由众多的形式要 素组合。这种组合的特性,使形象之间产生或 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力感。 三个圆点,互相靠得近,给人以互相吸引的感 觉。在视觉作用下,好似一个三角形,并有面 的感觉。而远离三点之外的那个点,有被排斥 于外的力感存在。 假如我们在画面的空间随意放置一“点”会给 人一种平静、安定、集中、注目等的感受。但 如果我们在画面上同时画上许多大小不同的 “点”,它们相互问就发生了联系,有动的感 觉。 在大小关系方面,因小的容易被大的吸引,注 意力就从大到小顺序移动,具有了视觉空间性质。
第四节 构图形式线的形式感 对形式起着决定作用的长线,我们称之为形式线。 它起着组合、统领画面的作用。线具有引导人们 视线的作用。不同形态的线条给人以不同的视觉 感受。 一、水平线的形式感 构图中与画框上下边线呈平行关系的直线为水平 线。 联想:广阔的平原、一望无际的大沙漠、海平面、 地平线等形象。 特点:安定、稳重、平静、广阔、舒展等,如同 平躺在床上给人以平静、稳定、安宁、舒展之感。 水平线在画面中可以对人的情绪产生抑制作用。 作用:1.传递平静感;2.表现平坦与开阔; 3.抑制画面的骚动。
比如《梅杜萨之筏》的基本构图形式是 两个倾斜的三角形,表现旅客处于严重 危机和存有一线希望的对立统一。人在 生与死、奋争与颓唐之间,有着各种不 同的心境,为了表现出这些复杂的情绪, 画家综合运用了线与形的视觉效果。人 们之间的形式起伏变化,形成了动与静、 低潮与高潮的各种对比。木筏作了平行 斜线处理,使画面有倾斜的动感,加强 了灾难气氛。人物组合形成了画面右上 角的集合的辐射系,使人物的情绪聚向 显现一线生机的线无首无尾,形状亦无方 向性,张力均匀。给人滚动、饱满、 完整、柔和、团拢、内聚的视感。看 到一个圆圈,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寻 找圆心的强烈愿望。如果有两个点, 靠近圆心的那个点更突出。 一张画满圆点的构图,点是散乱的, 如果在某一点上圈出一圆时,这一点 会非常突出,圆形,有凝聚、团拢作 用。 刘文西的《唱支山歌》、齐白石的 《荔枝》、珂勒惠支的《母亲们》就 是圆形构图。
五、自由曲线的形式感 联想:是波浪、轻烟、浮云、飘带等。 特点:柔软、优雅、轻快、跳跃、节奏,具有轻 盈、流畅、优美、弹性等性质的感受。古希腊人 把人体的弧线和曲线看作是美的化身。书法中所 谓“一波三折”也是这个道理。 作用:1.丰富构图的起伏变化;2.传达轻快活 泼的流动感;3.“S”线的生命运动的韵律感。 S形,中国古代画家称之为“之”字形构图。s 形这根线本身包含着单纯的多样与统一。中国的 太极图,就是以S形为其骨干把图分成均衡的二 块,面积相等,形状相同,方向颠倒,一黑一白, 简练的造型中包含着丰富的对比与统 。
四、锯齿线的形式感 由各种斜线相接,具有棱角、形 同锯齿的曲线,称之为锯齿线。 特点:它具有斜线奇突、惊险的 特性,又具有硬挺、尖锐、紧张 的特性。因此在构图中会产生闪 电般的紧张、激动、突兀、凶险 的形式心理。 作用: 1.表现紧张、惊险、奇 突;2.表现凶险与神秘; 3.表 现痛苦、扭曲、恐怖。
第四章 构图的形式心理1
构图的形式感取决于人们对形式的心理感受。 当一幅作品中只有一个物体时,无论它处在 什么位置,都将是视觉的中心。因此,形象 在画面空间的存在形式是构图形式的基础, 构图形式取决于对其形象的选择和组合的方 式。美国格式塔心理学派的阿恩海姆认为: “任何线条都可以有某种表现,如升降、强 调、斗争、安息、和谐、杂乱……普遍地存 在于宇宙中,它们都可以成为知觉的对象。” 塞尚和毕加索在同样题材的静物画中,却因 线条结构的不同而作了或安静或骚乱等不同 表现。因此,对这种不同心理感受的表达, 必须找到相应的形式语言。
如果构图中的形象有明确的方向性,人们的视 觉感受会非常明确、强烈。 人物的动态是完全一样的,但由于在画中的位 置不同,给人的形式心理感受就不同。 倾斜的线给人以倾倒、不稳定的运动感,但如 果将此斜线移至画框的边线附近,则好似有物 体支撑. 因此,我们在绘画构图时必须考虑物象在画面 中的合适位置。一般情况下,人物面对的前方 要空得较多,这样可给观者以舒展感。 此外,相似图形自身因排列、秩序的不同,会 给人以不同的视觉形式感。比如,叶片茎络因 角度不同而呈现不同视感.
在装饰性绘画里,点的组织往往体现 出某种规律性,更强调序列排列,以 重复、并列、对称等形态出现。 水平线没有明确的运动方向,视觉 是在线的两端流动,力的感觉是向两 边延伸。可一旦有了明确的方向后, 人的视线都往箭头方向聚集。 当多条线段向同一方向运动,其力 感大大得到加强。 线段向不同的方向运动,它的力感 就受到干扰和削弱,力量被分散,形 成一个混乱的局面。
第一节 构图形象方位
构图因有画框的界定,使得画面中所有的形象 产生了视觉上的空间感受。并且,由于构图中 形象方位的不同,使观者有不同的窄间感和运 动感,由此产生画面的均衡与稳定关系。 以一个圆点为例的视觉实验显示虽然圆点并 无方向变化,但由于四周边框的作用,画面给 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 圆点位于画面的中央,或偏移,画面给人以 不同的视觉感受。因为画框的上边线有天空的 象征性,下边线具有地面的象征性,因此就有 了上升、下降的形式动感。 线在构图中因不同方位产生出的不同视觉和 心理感。
第六节 形式线对视觉的引导 构图中的形式线,对视觉起着引导的作用。引导视 线的方向、方式、顺序和构图的中心,使各个形象间 产生有机的、整体的联系。潘公凯的《春雪》上部伸 出的梅枝与右下角的老梅花是两条形式线,将上下两 方串联起来。 潘天寿的《松石》,斜倚的苍松引导人的视线往上 走,下落的印章又把视线引回到画面中去。 小结:构图形式感的源于生活中同类形式的视觉 经验,这是绘画作品能够与观众交流的基础。对构图 形式的视觉研究既是基于思想感情对表达形式的要求, 也是基于对生活形式感受的总结。画幅中的“情”通 过构图形式传达给观众,而不同的视觉美点、不同的 心理感受,必然要选择不同的形式语言。形式感是绘 画的第一步。
画面构图还有其他的几何形状,如 楔形、平行四边形,具有集中、融 洽、稳健等视感效应。其他的形状 和图形,它们也各具不同的性格特 性,限于篇幅不一一展开。 前面,我们己经分析了形式分割 线和基本形在构图中的作用。但是, 一幅绘画的构图是由众多的线和形 组合而成的,一般情况下往往是综 合运用,是结构群在起作用。当然, 有时单项的因素也能产生加强或削 弱画面的形式感,要具体情况具体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