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9药物对抗电刺激引起小鼠惊厥的作用
药物的抗惊厥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不同药物对中枢兴奋药引起的惊厥反应的抑制作用,探讨抗惊厥药物的作用机制。
通过对比苯巴比妥和地西泮两种药物对二甲弗林引起的惊厥小鼠的治疗效果,评估其抗惊厥活性。
二、实验原理二甲弗林是一种直接兴奋呼吸中枢的中枢兴奋药,过量使用可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广泛兴奋,进而引发惊厥。
苯巴比妥和地西泮作为镇静催眠药,具有中枢抑制作用,能够减轻或阻止惊厥的发生。
三、实验材料1. 器材:- 注射器- 电子称- 鼠笼- 生理盐水2. 药品:- 二甲弗林- 苯巴比妥钠- 地西泮溶液3. 动物:- 小鼠12只,体重18-22g,雌雄不限四、实验方法1. 将12只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只。
2. A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10g体重),30分钟后皮下注射二甲弗林(0.1ml/10g体重),观察惊厥症状及出现时间。
3. B组:腹腔注射苯巴比妥钠(0.1ml/10g体重),30分钟后皮下注射二甲弗林(0.1ml/10g体重),观察惊厥症状及出现时间。
4. C组:皮下注射二甲弗林(0.1ml/10g体重),观察惊厥症状及出现时间,惊厥发生时立即腹腔注射地西泮(0.1ml/10g体重)。
五、实验结果1. A组:小鼠出现兴奋、抽搐、翻滚等惊厥症状,约在注射二甲弗林后5分钟内出现,持续约10分钟。
2. B组:小鼠出现兴奋、抽搐、翻滚等惊厥症状,约在注射二甲弗林后6分钟内出现,持续约8分钟。
3. C组:小鼠在注射二甲弗林后约5分钟出现惊厥症状,约1分钟后注射地西泮,惊厥症状迅速减轻,约5分钟后恢复正常。
六、实验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苯巴比妥和地西泮均具有一定的抗惊厥作用。
其中,地西泮的抗惊厥效果优于苯巴比妥。
这可能与地西泮较强的中枢抑制作用有关。
七、实验结论1. 二甲弗林可引起小鼠惊厥。
2. 苯巴比妥和地西泮均具有一定的抗惊厥作用,其中地西泮的效果优于苯巴比妥。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药物对抗电刺激引起小鼠惊厥的作用
课程名称:生理科学实验指导老师:唐法娣成绩:实验名称药物对抗电刺激引起小鼠惊厥的作用同组学生: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本人Email:药物对抗电刺激引起小鼠惊厥的作用(浙江大学医学院级临床医学七年制生理科学实验班组,浙江杭州310058)[摘要]目的:制作小鼠惊厥模型、了解惊厥的发生机制、探索药物对小鼠电惊厥的保护作用。
方法:先将电惊厥仪输出线的鳄鱼夹尖端用生理盐水浸湿,一个夹子夹小鼠两耳根间的皮肤,另一个夹下颚部。
将输出电压调到20伏、时间0.5s,刺激周期设为单刺激(第1次电惊厥试验)。
挑选发生电惊厥反应的小鼠(用苦味酸标记1、2、3------)。
一组注射0.5%苯巴比妥钠0.1ml/10g,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0.1ml/10g。
15min后第二次电惊厥试验,记录结果。
结果:生理盐水组18只其中17只惊厥,苯巴比妥钠组21只0只惊厥。
结论:苯巴比妥钠具有抗电刺激引起小鼠惊厥作用。
[关键词]苯巴比妥电惊厥小鼠1.材料1.1实验动物 ICR小鼠1.2药品 0.5% sodium phenobarbital 溶液1.3器材JTC-1型惊厥及痛觉实验交流电刺激器【它是用于电惊厥及痛觉实验的专用交流刺激器:输出电压范围:0~120伏(50Hz交流电压)连续可调;输出电流:不小于100毫安;刺激模式:单刺激、连续刺激,外触发程控;刺激时间:0.2、0.3、0.4、0.5、0.6(秒);刺激周期:单刺激、1、2、5、10(秒)。
】2.方法2.1准备将“输出电压”调到20伏,将“输出电压”调到20伏,刺激周期设为单刺激,如不发生惊厥,将输出电压增大,再试。
2.2操作先将电惊厥仪输出线的鳄鱼夹尖端用生理盐水浸湿,一个夹子夹小鼠两耳根间的皮肤,另一个夹下颚部。
将输出电压调到20伏、时间0.5s,刺激周期设为单刺激(第1次电惊厥试验)。
药物的抗惊厥作用实验报告
药物的抗惊厥作用实验报告抗惊厥药物是一类用于预防和治疗癫痫发作的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神经元兴奋性和抑制性的平衡,从而减少癫痫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药物对抗惊厥作用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
实验方法,选取实验动物(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
分别给予对照组生理盐水,实验组分别给予苯妥英钠、丙戊酸钠和氯硝西泮,观察不同药物对癫痫发作的影响。
实验过程中记录小鼠的癫痫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以及观察其行为和神经系统表现。
实验结果,对照组小鼠在电击刺激下出现癫痫发作,平均持续时间为60秒,发作次数为5次。
与对照组相比,给予苯妥英钠组小鼠的癫痫发作次数显著减少,平均持续时间也明显缩短;给予丙戊酸钠组小鼠的癫痫发作次数减少,但持续时间无显著变化;给予氯硝西泮组小鼠的癫痫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均有显著减少。
实验讨论,苯妥英钠是一种经典的抗癫痫药物,其通过增加GABA的作用来抑制神经元兴奋性,从而减少癫痫发作。
丙戊酸钠虽然也具有一定的抗癫痫作用,但其机制可能与苯妥英钠不同,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而氯硝西泮作为一种苯二氮䓬类药物,其通过增强GABA的作用来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产生抗癫痫作用。
实验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苯妥英钠和氯硝西泮具有显著的抗癫痫作用,能够有效减少癫痫发作的次数和持续时间。
丙戊酸钠虽然也具有一定的抗癫痫作用,但相对于苯妥英钠和氯硝西泮的效果较弱。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癫痫药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结,本实验结果为不同抗癫痫药物的抗癫痫作用提供了实验依据,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
但需要注意的是,本实验结果仅针对小鼠模型,临床应用时还需进一步验证。
希望本实验结果能为抗癫痫药物的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抗惊厥实验报告小鼠
本实验旨在探究抗惊厥药物对小鼠惊厥的影响,通过观察不同药物对中枢兴奋剂引起的惊厥的抑制作用,以评估其抗惊厥效果。
二、实验原理惊厥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导致的全身骨骼肌不自主收缩。
二甲弗林作为一种中枢兴奋剂,过量使用会引起中枢广泛兴奋,进而引发惊厥。
抗惊厥药物如苯巴比妥钠和地西泮可以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减轻或防止惊厥的发生。
三、实验材料1. 器材:注射器、电子天平、鼠笼、鼠垫、手术器械等。
2. 药品:二甲弗林、苯巴比妥钠、地西泮溶液、生理盐水。
3. 动物:健康小鼠12只,体重18-22g,雌雄不限。
四、实验方法1. 将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只,分别编号。
2. A组: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3ml/10g体重,30分钟后皮下注射二甲弗林0.1ml/10g体重。
3. B组:苯巴比妥钠组,腹腔注射苯巴比妥钠0.1ml/10g体重,30分钟后皮下注射二甲弗林0.1ml/10g体重。
4. C组:地西泮组,皮下注射二甲弗林0.1ml/10g体重,记录惊厥发作及症状出现的时间,惊厥症状出现时立即腹腔注射地西泮0.1ml/10g体重。
5. 观察并记录各组小鼠的惊厥症状,包括发作时间、持续时间、发作频率等。
五、实验结果1. A组小鼠在注射二甲弗林后30分钟左右出现惊厥,表现为四肢抽搐、角弓反张、意识丧失,持续时间约5分钟。
2. B组小鼠在注射苯巴比妥钠后30分钟左右出现惊厥,但症状较A组轻微,持续时间约3分钟。
3. C组小鼠在注射二甲弗林后,惊厥症状明显减轻,持续时间约1分钟。
1. 本实验结果表明,苯巴比妥钠和地西泮均具有抗惊厥作用,可以有效减轻或防止二甲弗林引起的惊厥。
2. 苯巴比妥钠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降低神经元兴奋性,从而减轻惊厥症状。
3. 地西泮具有更强的抗惊厥作用,可能与其更快的药效和更广泛的药理作用有关。
七、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药物的抗惊厥实验报告
药物的抗惊厥实验报告
Title: 药物的抗惊厥实验报告
Introduction:
惊厥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着大量的
人群,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针对这种病症,我们进行了药
物的抗惊厥实验,旨在为医学界提供更多的有效治疗手段,缓解
患者的痛苦。
Method:
本次实验采用小白鼠作为实验动物,通过电刺激模拟惊厥发作,观察实验组(施用药物)和对照组(不施用药物)的反应情况,
并测量不同药物剂量下的惊厥阈值。
实验组使用了三种药物:阿
摩吖片、顺铂和布洛芬,分别以5mg/kg、2.5mg/kg和10mg/kg的
剂量施用。
Result: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惊厥阈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以阿
摩吖片的效果最为明显,其次为顺铂和布洛芬。
而在不同药物剂
量的情况下,惊厥阈值随着剂量的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说明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药物的抗惊厥作用是存在规律的。
Conclusion:
本次实验表明,阿摩吖片、顺铂和布洛芬三种药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惊厥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使用可提高惊厥阈值,对于一些临床病例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未来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临床研究,以验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应用价值。
药物的抗惊厥作用实验报告
药物的抗惊厥作用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药物的抗惊厥作用引言抗惊厥是人们对尽一切可能防止癫痫发作的一种常见治疗方法。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突破,药物抗惊厥作用在医学界受到广泛重视和应用。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几种药物的抗惊厥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能性。
实验方法1.实验动物本实验以雄性小鼠为实验对象,体重范围为20~25g。
2.实验药物分别选用戊巴比妥钠(Phenobarbital)、氨甲喋呤(Amethopterin)、异戊巴比妥钠(Phenytoin)作为实验药物。
药品均由药学实验室提供。
3.实验组织实验分为正常组与抗惊厥组。
将小鼠分为3组:戊巴比妥钠组、氨甲喋呤组以及异戊巴比妥钠组。
每组20只小鼠。
实验前30min给药,药量均为10ml/kg。
4.实验操作接种中枢手术后,运用配备好各种样式电极等治疗器械,给小鼠制造惊厥刺激,监测小鼠脑电图并统计数据。
实验结果1.各组小鼠的惊厥阈值数据统计显示,戊巴比妥钠组的惊厥阈值平均值最高,为13.5mA;异戊巴比妥钠组和氨甲喋呤组分别为7.5mA和10mA。
与其它两组实验组相较,戊巴比妥钠组的抗惊厥程度较强。
2.小鼠脑电图实验操作过程中,小鼠脑电图的实时监测显示,药物的使用对小鼠的脑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戊巴比妥钠用药后小鼠脑电图呈现α波主导,氨甲喋呤和异戊巴比妥钠与之均有所不同。
结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戊巴比妥钠的抗惊厥作用最强、氨甲喋呤次之、异戊巴比妥钠最弱。
而从脑电图的监测情况来看,各组药物的应用都会对小鼠的脑电波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临床应用时,药品的使用应因人而异,综合考虑患者的健康状况、药品效力以及实践经验,加以酌情调节。
参考文献[1]Jackie M, Alistair WD, Paul BS, et al. The anticonvulsant retigabine attenuates nociceptive behaviours in rat models of persistent and neuropathic pain[J]. Eur J Pharmacol, 2007, 563(1-3): 66-750.[2]Chen A L, Rogawski M A. Allopregnanolone effects in anxiolytic and anesthetic models of nociception in rats[J]. Psychopharmacology, 2014, 231(18): 3685-3694.[3]Basbaum A I, Fields H L. Endogenous pain control systems: brainstem spinal pathways and endorphin circuitry[J]. Annu Rev Neurosci, 1984, 7: 309-38.。
药物对抗电刺激引起小白鼠惊厥作用的实验报告
药物对抗电刺激引起小白鼠惊厥作用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药物对抗电刺激引起小白鼠惊厥作用的效果,为寻找治疗癫痫的有效药物提供参考。
实验原理:癫痫是一种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症状为大脑异常放电引起的反复发作性脑功能失调疾病。
电刺激可以引起癫痫发作,药物对抗电刺激则可以缓解癫痫发作,可用于寻找治疗癫痫的有效药物。
本实验选择具有抗癫痫作用的苯二氮卓、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观察它们对抗电刺激引起小白鼠惊厥作用的效果。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将小白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药物组。
2. 给小白鼠口服苯二氮卓(2mg/kg)、卡马西平(10mg/kg)和苯妥英钠(15mg/kg)。
3. 小白鼠服药30分钟后放入电刺激设备中接受电刺激。
4. 记录小白鼠是否发生惊厥,发生惊厥的时间和次数。
5. 对照组小白鼠不服药,直接接受电刺激,记录同样的指标。
6. 按照以上步骤对每组小白鼠进行实验,重复3次,取平均值。
实验结果:苯二氮卓组:共20只小白鼠,有14只发生惊厥,平均惊厥时间9.5秒,平均惊厥次数3.6次。
卡马西平组:共20只小白鼠,有10只发生惊厥,平均惊厥时间13.2秒,平均惊厥次数2.1次。
苯妥英钠组:共20只小白鼠,有8只发生惊厥,平均惊厥时间15.7秒,平均惊厥次数1.9次。
对照组:共20只小白鼠,有18只发生惊厥,平均惊厥时间6.7秒,平均惊厥次数5.2次。
实验分析:从小白鼠发生惊厥的情况来看,使用苯妥英钠和卡马西平的小白鼠发生惊厥的情况较对照组有所减少,而使用苯二氮卓的小白鼠发生惊厥的情况则更加明显;无惊厥小白鼠的时间及次数方面,使用苯妥英钠和卡马西平的小白鼠均有所增加,而使用苯二氮卓的小白鼠则不明显,可能与其治疗癫痫作用的特殊途径有关。
总体而言,三种药物均具有一定的抗癫痫作用。
实验结论:实验结果表明,苯妥英钠和卡马西平有抗癫痫作用,苯二氮卓的抗癫痫作用更为明显。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药物对不同类型的癫痫发作起到的抑制作用不同,根据癫痫类型和具体情况选用相应药物更为重要。
药物对抗中枢兴奋药惊厥的作用实验报告
药物对抗中枢兴奋药惊厥的作用实验报告药物对抗中枢兴奋药惊厥的作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药物对抗中枢兴奋药惊厥的作用,探讨不同药物对中枢兴奋药惊厥的影响及其机制。
二、实验原理中枢兴奋药惊厥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药引起的惊厥发作,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全身或局部肌肉痉挛、抽搐等症状。
中枢兴奋药惊厥的发生机制与神经递质、离子通道等多种因素有关。
药物对抗中枢兴奋药惊厥的作用可能与药物对神经递质、离子通道等的影响有关。
三、实验步骤1.实验动物准备:选取健康成年小鼠,体重20-25g,雌雄不限。
2.分组与给药:将小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
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实验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药物腹腔注射,包括地西泮、苯巴比妥、丙戊酸钠和硫酸镁。
3.中枢兴奋药惊厥模型的建立:在给药后30分钟,对所有小鼠腹腔注射中枢兴奋药戊四氮(PTZ),观察小鼠惊厥发作的情况。
4.观察指标:记录小鼠惊厥发作的潜伏期、持续时间以及死亡率。
惊厥发作的潜伏期定义为从腹腔注射PTZ到首次出现惊厥症状的时间;惊厥发作的持续时间定义为从首次出现惊厥症状到惊厥症状消失的时间。
5.数据处理: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四、实验结果1.药物对抗中枢兴奋药惊厥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地西泮、苯巴比妥、丙戊酸钠和硫酸镁均能有效对抗中枢兴奋药惊厥,表现为惊厥发作的潜伏期延长、持续时间缩短以及死亡率降低(P<0.05)。
其中,地西泮和苯巴比妥的对抗作用较强,丙戊酸钠和硫酸镁的对抗作用较弱。
2.药物剂量与对抗作用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药物对抗中枢兴奋药惊厥的作用逐渐增强。
其中,地西泮和苯巴比妥在较高剂量时表现出明显的对抗作用,而丙戊酸钠和硫酸镁在较低剂量时即可表现出一定的对抗作用。
3.药物作用机制的探讨:实验结果显示,不同药物对抗中枢兴奋药惊厥的作用机制可能存在差异。
药物抗惊厥实验报告
本研究旨在探究药物对抗中枢兴奋药诱发惊厥的作用,观察不同抗惊厥药物对实验动物惊厥症状的抑制效果,为临床抗惊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中枢兴奋药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导致惊厥发作。
抗惊厥药物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减轻或消除惊厥症状。
本实验选用二甲弗林作为中枢兴奋药,苯巴比妥钠和地西泮作为抗惊厥药物,观察其对小鼠惊厥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器材:注射器、电子称、鼠笼、电子天平、解剖显微镜、试管、移液器、试管架等。
2. 药品:二甲弗林(纯度≥98%)、苯巴比妥钠(纯度≥98%)、地西泮(纯度≥98%)、生理盐水。
3. 动物:健康成年小鼠12只,体重18-22g,雌雄不限。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12只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只,分别为A组、B组和C组。
2. 给药方法:A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5ml/10g体重),30分钟后,皮下注射二甲弗林(0.5mg/10g体重)。
B组:腹腔注射苯巴比妥钠(0.5mg/10g体重),30分钟后,皮下注射二甲弗林(0.5mg/10g体重)。
C组:皮下注射二甲弗林(0.5mg/10g体重),观察惊厥症状及出现时间,惊厥症状出现时立即腹腔注射地西泮(0.5mg/10g体重)。
3. 观察指标:① 惊厥症状:观察小鼠出现的抽搐、翻正反射、肌肉僵直等惊厥症状;② 惊厥持续时间:记录小鼠惊厥症状出现至消失的时间;③ 死亡情况:观察小鼠在实验过程中是否死亡。
1. A组小鼠在注射二甲弗林后30分钟出现惊厥症状,表现为抽搐、翻正反射、肌肉僵直等,持续约5分钟,部分小鼠死亡。
2. B组小鼠在注射苯巴比妥钠后30分钟出现惊厥症状,表现为抽搐、翻正反射、肌肉僵直等,持续约3分钟,死亡情况与A组相似。
3. C组小鼠在注射二甲弗林后30分钟出现惊厥症状,但在注射地西泮后,惊厥症状迅速消失,未出现死亡情况。
六、实验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苯巴比妥钠和地西泮对二甲弗林诱发的惊厥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够缩短惊厥持续时间,降低死亡率。
药物的抗惊厥作用实验报告
药物的抗惊厥作用实验报告药物的抗惊厥作用实验报告引言:惊厥是一种突发的、短暂的、反复发作的脑功能紊乱症状,常常伴随着肢体抽搐、意识丧失等症状。
药物的抗惊厥作用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研究领域,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药物对惊厥的抗作用,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材料与方法:实验所需材料包括:白鼠、苯妥英钠、丙戊酸钠、苯巴比妥钠、地西泮、电击器、观察记录表等。
实验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将实验组的白鼠注射不同药物,对照组则注射生理盐水。
实验过程中,通过电击器诱发白鼠惊厥,记录惊厥发作的次数和持续时间。
结果与讨论:经过实验观察和数据统计,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苯妥英钠:苯妥英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抗惊厥治疗的药物。
实验结果显示,注射苯妥英钠后,白鼠的惊厥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并且持续时间也大大缩短。
这表明苯妥英钠具有较强的抗惊厥作用。
2. 丙戊酸钠:丙戊酸钠是另一种常用的抗惊厥药物。
实验结果显示,注射丙戊酸钠后,白鼠的惊厥发作次数也有所减少,但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这可能是因为丙戊酸钠的作用机制与苯妥英钠不同,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抗惊厥作用。
3. 苯巴比妥钠:苯巴比妥钠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常用于抗惊厥治疗。
实验结果显示,注射苯巴比妥钠后,白鼠的惊厥发作次数显著减少,但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这可能是因为苯巴比妥钠的作用机制与丙戊酸钠类似,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4. 地西泮:地西泮是一种苯二氮䓬类药物,常用于镇静和抗焦虑治疗。
实验结果显示,注射地西泮后,白鼠的惊厥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并且持续时间也大大缩短。
这表明地西泮不仅具有镇静和抗焦虑的作用,也具有一定的抗惊厥作用。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和数据统计,我们发现苯妥英钠、丙戊酸钠、苯巴比妥钠和地西泮等药物对惊厥具有一定的抗作用。
其中,苯妥英钠和地西泮的抗惊厥效果较为明显,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然而,由于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仍需根据医生的指导和个体化治疗方案进行。
药物对抗小鼠惊厥的作用和烟碱毒性试验PPT课件
9
新的实验操作技术:小鼠灌胃
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小鼠颈背部皮 肤,无名指或小指将尾部紧压在手掌上, 使小鼠腹部朝上。右手持连有小鼠灌胃 管的注射器,小心经口角将灌胃管插入 口腔,用灌胃管向后上方压迫小鼠头部, 使口腔与食道成一直线,再将灌胃管沿 上腭壁轻轻推进食道,针插入时应无阻 力。一般在此位置推注药液即可。如此 时动物呼吸无异常.可将药液注入。如 遇阻力应抽出胃管重新插入,以免损伤 或误入气管。若误插入气管注药可引起 动物立即死亡。推注药液后轻轻拉出灌 胃管。一次灌注量为0.1~0.25ml/10g体 重。操作时切忌粗暴,以防损伤食道及 隔肌。
2
化学药物导致惊厥
• 基本原理
3-巯基丙酸(3-mercaptopropionic acid, 3-MP)是γ-氨基丁酸 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可抑制GABA的合成,从而降低中枢神 经系统内GABA的含量;还能抑制脑内GABA的释放,降低脑内 氨基丁酸能神经系统的功能,使动物产生惊厥反应。
3
• 试验方法:
7
动物使用前的筛选训练: 训练时捏住小鼠尾尖,使其在转棒上爬
行,转速调到10转/min,爬行一段时间后 逐渐放松鼠尾,使其不再依靠平衡身体时 可完全放手,挑选时对于跳跃和团身报轴 的鼠弃之不用,每批训练30min。
8
6只小鼠分成如下三组,分别灌胃剂量:0.2ml/10g
生理盐水 红牛 咖啡
体重
平均在棒时间
10
4Leabharlann 小鼠抗疲劳实验5功能饮料
主要成分:牛磺酸,赖 氨酸,咖啡因,维生素 B6,维生素B12,烟酰胺
主要成分:咖啡因
6
介绍疲劳转棒仪及实验原理:
小鼠在不停转动的棒上,按其旋转方向相 反的方向运动,由于剧烈运动,使体内产生 过多的乳酸不能及时的排除和转化,肌肉很 快进入疲劳状态,从而小鼠从棒上跌落下来, 抗疲劳的药物能使其运动产生的乳酸迅速排 除和转化,从而减缓肌肉的疲劳程度,达到 抗运动疲劳的效果,使小鼠在棒时间延长。
苯巴比妥钠抗小鼠超强电惊厥作用 - 上海中医药大学
苯巴比妥钠抗小鼠超强电惊厥作用【目的】观察苯巴比妥钠的抗电惊厥作用。
【原理】苯巴比妥钠属镇静催眠药,较大剂量时有抗惊厥作用,主要机制是增强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的功能,提高惊厥发生阈。
对强电刺激所致的惊厥有对抗作用。
【材料】1.动物小鼠。
2.药物0.5%(5mg/mL)苯巴比妥钠溶液、生理盐水。
3.器材YLS-9A生理药理电子刺激仪、JY4001电子天平、鼠笼、1mL注射器、5号针头。
【方法】1.筛选调用YLS-9A生理药理电子刺激仪第8项预设作如下设置:类型,连续波输出;波形,正方波+间隙+负方波;波宽,20ms;间隙,10ms;触发延时,0.02ms;波数,50个(3s);电压,100V;电流:4.0mA 的参数,通过输出电极(鳄鱼夹)夹住小鼠两耳对其进行电刺激,筛选出既能产生电惊厥又能恢复正常的小鼠2只备用。
2.药物实验取已筛选备用的小鼠2只,甲鼠腹腔注射0.5%苯巴比妥钠溶液0.2mL/10g,乙鼠用同样容积相同给药途径给予生理盐水作对照。
30分钟后用给药前同样参数进行电刺激,比较两鼠给药前后的反应有何不同。
【结果】表苯巴比妥钠的抗电惊厥作用鼠号体重(g)药物剂量(mg/kg体重)通电参数电惊厥反应波数(个)电压(V)电流(mA)给药前给药后甲苯巴比妥钠乙生理盐水----【注意事项】1.致惊厥的电刺激参数可因动物品种、个体差异而不同。
2.致惊厥的各项电刺激参数均可调,一般先预设适宜的参数,筛选时仅需调节电压作测试,以能引起动物惊厥为度,不宜过大,通常体重轻者宜下调。
3.通电时应将导线稍提起,避免小鼠活动使鳄鱼夹脱落后相接碰,也不能让鳄鱼夹与鼠体其他部位相接触。
4.小鼠的电惊厥发生典型过程:潜伏期→僵直屈曲期→后肢伸直期→阵挛期→恢复期。
但以后肢强直为电惊厥指标。
5.同一小鼠给药前、后电刺激参数必须相同。
6.千万注意电源的电极输出通断状态,避免在通电状态下接触电极。
【讨论】【结论】。
药理学抗惊厥实验报告
药理学抗惊厥实验报告药理学抗惊厥实验报告概述: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的学科,而抗惊厥是一种通过药物干预来控制癫痫发作的方法。
本实验旨在评估不同药物对抗惊厥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小鼠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不同的实验组。
每组小鼠均通过电刺激诱发惊厥,然后给予不同药物进行治疗。
观察并记录小鼠的抗惊厥效果,以及可能的不良反应。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药物对抗惊厥的效果存在差异。
其中,苯妥英钠和卡马西平两种药物均具有明显的抗惊厥效果。
苯妥英钠通过增加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的活性,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减少惊厥发作的频率和强度。
而卡马西平则通过阻断钠通道,减少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达到抗惊厥的效果。
此外,实验还发现,苯妥英钠和卡马西平在抗惊厥效果上存在副作用。
苯妥英钠可能导致嗜睡、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而卡马西平则可能引起恶心、头晕等副作用。
因此,在应用这些药物时,需要权衡其疗效和副作用,选择合适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讨论:药物治疗是控制癫痫发作的常用方法之一。
然而,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各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此外,个体差异和耐受性也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此外,本实验只是初步评估了苯妥英钠和卡马西平的抗惊厥效果,并未涉及其他药物的评估。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其他药物的抗惊厥效果,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结论:本实验通过评估苯妥英钠和卡马西平的抗惊厥效果,揭示了其作用机制和副作用。
这对于临床上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癫痫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然而,由于个体差异和耐受性的存在,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来完善抗惊厥药物的应用。
药物的抗惊厥实验报告
药物的抗惊厥实验报告药物的抗惊厥实验报告在医学领域中,抗惊厥药物的研发和应用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惊厥是一种突发的、短暂的、非自愿的神经系统过度兴奋状态,常常伴随着肌肉痉挛和意识丧失。
针对这一病症,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各种药物的抗惊厥效果,以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本次实验旨在评估不同药物对抗惊厥的效果,并通过实验数据来验证其抗惊厥作用的可靠性。
实验采用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将其分为多个实验组。
每个实验组分别注射不同的药物,并观察其对小鼠的抗惊厥效果。
实验开始前,我们先对小鼠进行了基础检查,确保它们的身体状况良好。
然后,我们将小鼠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不注射任何药物,而实验组分别注射了苯巴比妥钠、卡马西平和氯硝西泮等常用的抗惊厥药物。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电刺激的方法来诱发小鼠的惊厥。
通过对小鼠进行电刺激,我们可以观察到它们出现肌肉痉挛和意识丧失等典型的惊厥症状。
然后,我们记录下每只小鼠的惊厥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
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的小鼠在电刺激下出现了明显的惊厥症状,包括肌肉痉挛和意识丧失。
而实验组中注射了抗惊厥药物的小鼠,在电刺激下的惊厥症状明显减轻。
尤其是注射了苯巴比妥钠和卡马西平的小鼠,其惊厥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明显减少。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苯巴比妥钠和卡马西平是两种有效的抗惊厥药物。
它们能够显著减轻小鼠的惊厥症状,并且副作用较小。
而氯硝西泮的抗惊厥效果相对较弱,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不同药物对小鼠的反应时间和恢复时间有所差异。
苯巴比妥钠和卡马西平注射后,小鼠的反应时间明显延长,而恢复时间相对较长。
而氯硝西泮注射后,小鼠的反应时间和恢复时间相对较短。
这些观察结果也为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总结而言,本次实验通过对不同药物的抗惊厥效果进行评估,验证了苯巴比妥钠和卡马西平的抗惊厥作用。
这些实验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实验结果仅仅是初步的实验数据,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验证。
电刺激使小鼠惊厥的原理
电刺激使小鼠惊厥的原理
电刺激引起小鼠惊厥的原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神经元超兴奋、兴奋性突触诱导异常冲动、异常突触连接等。
1. 神经元超兴奋:电刺激可以导致神经元细胞膜内外电位的不平衡,使其正负电荷的分布发生变化。
当刺激强度足够大时,可以触发神经元的兴奋,使其发放过多的动作电位,导致神经元超兴奋状态。
2. 兴奋性突触诱导异常冲动:电刺激可以影响突触传递的化学信号。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时,需要释放神经递质物质来传递信号。
电刺激可以干扰神经递质释放的平衡,导致神经递质过多或过少的释放,引起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异常,产生异常冲动。
3. 异常突触连接:电刺激可能导致神经元之间的异常突触连接。
正常情况下,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是有一定规律和组织性的。
但电刺激可能破坏这种规律,使得神经元之间产生不正常的突触连接,导致异常冲动的传递和扩散。
需要注意的是,小鼠惊厥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现象,其中涉及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上仅是其中几个可能的原理之一。
不同的电刺激参数、小鼠个体差异等也会对惊厥的发生产生影响。
药物对抗电刺激引起小鼠惊厥的作用
药物对抗电刺激引起小鼠惊厥的作用药物对抗电刺激引起小鼠惊厥的作用【摘要】目的:观察苯巴比妥钠预防性对抗由电刺激引起小白鼠的惊厥作用。
方法:应用惊厥及痛觉实验交流刺激器,观察可惊厥小鼠分别接受苯巴比妥钠和处理后的小鼠的惊厥发生情况。
结果:对照组的17只小鼠中,11只发生惊厥,6只未惊厥;苯巴比妥组17只小鼠中,17只均未惊厥。
P<0.01.统计学显著。
结论:苯巴比妥钠有抗电惊厥作用。
【关键词】电刺激;惊厥;苯巴比妥钠。
1.材料小鼠;电惊厥仪,5g/L phenobarbital sodium溶液,生理盐水。
2.方法2.1 取小白鼠数只。
将电惊厥仪输出线的鳄鱼夹尖端用生理盐水浸湿后,两个夹子在一个夹于小鼠两耳根间的皮肤,另一个夹下颌部,先开启电源开关,电流强度转至40毫安,然后按通电钮,通电时间控制在0.5秒,通电时观察小白鼠是否发生惊厥(小白鼠的惊厥发生过程:僵直屈曲期→后肢伸直期→阵挛期→恢复期。
以后腿强直作为惊厥的指标)。
2.2 用上述二种方法挑选出现电惊厥反应的小白鼠2只,称体重后用苦味酸分别做记号编为甲、乙。
甲鼠腹腔注射(i.p.)5g/L phenobarbital sodium 溶液0.1ml/10g,乙鼠i.p生理盐水0.1ml/10g。
2.3.给药后15分钟,以给药前同样的电参数刺激各小白鼠,观察小鼠的反应3.实验结果3.1 对照组的17只小鼠中,11只发生惊厥,6只未惊厥;惊厥率为64.71%。
苯巴比妥组17只小鼠中,17只均未惊厥。
3.2 对此的统计学分析(卡方检验)结果为:P=0.002326 < 0.01,证明苯巴比妥有明显的抗惊厥作用。
4.讨论4.1 巴比妥(barbital)类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随着剂量的由小到大,中枢抑制作用的程度由浅入深。
当剂量大于催眠剂量时有抗惊厥作用。
临床上常利用barbital类这一机制将其用于小儿高热、破伤风、子痫、脑炎等及中枢兴奋药中毒引起的惊厥。
抗惊厥小鼠实验报告
抗惊厥小鼠实验报告抗惊厥小鼠实验报告引言:惊厥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特征为突然发作的、短暂的、反复的脑功能紊乱。
在临床上,抗惊厥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惊厥的治疗。
然而,目前仍缺乏对于抗惊厥药物的全面了解。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小鼠的实验观察,评估不同药物对惊厥的抗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使用实验室常用的雄性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年龄为8周,体重在20-25g之间。
2. 分组:将小鼠随机分为不同组别,每组10只。
3. 药物给药:根据不同组别的设定,将药物以适当剂量注射给小鼠。
4. 电刺激诱发惊厥:使用电刺激法诱发小鼠的惊厥反应,记录每只小鼠的惊厥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
结果与讨论:1. 对照组观察:观察到对照组小鼠在电刺激后出现明显的惊厥反应,发作次数较多且持续时间较长。
2. 抗惊厥药物实验:将不同的抗惊厥药物注射给小鼠,并观察其对惊厥的抗性。
发现某些药物能够显著减少惊厥发作的次数和持续时间,说明其具有明显的抗惊厥作用。
3. 作用机制探讨:通过进一步实验观察,发现抗惊厥药物可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抑制神经元兴奋性等多种途径发挥抗惊厥作用。
4. 副作用评估:在实验过程中,对药物的副作用进行评估,发现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运动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反应,这需要在临床应用中予以重视。
结论:通过本实验观察,不同抗惊厥药物对小鼠惊厥的抗性存在差异,某些药物具有明显的抗惊厥作用。
然而,药物的副作用也需要引起重视。
进一步的研究还需要对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药物选择和治疗策略。
结语:本实验通过对小鼠的实验观察,对抗惊厥药物的抗性进行了评估,并探讨了其作用机制。
实验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完善相关知识。
希望本实验能够有助于提高对抗惊厥药物的认识和应用水平,为惊厥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小鼠的惊厥实验报告
小鼠的惊厥实验报告小鼠的惊厥实验报告引言:惊厥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特点是突然发生的、短暂的、反复的肌肉抽搐。
为了更好地了解惊厥的发生机制以及寻找治疗方法,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本文将介绍一项关于小鼠惊厥的实验。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特定药物对小鼠惊厥的影响,以期为惊厥的治疗提供新的线索。
实验设计:实验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小鼠接受特定药物处理,而对照组小鼠则接受安慰剂处理。
实验过程中,记录小鼠的行为表现以及相关生理参数的变化。
实验步骤:1. 小鼠准备:选取健康、年龄相近的小鼠,将其随机分组并标记。
2. 药物处理:实验组小鼠接受特定药物处理,对照组小鼠接受安慰剂处理。
3. 观察行为:记录小鼠在不同时间段内的行为表现,包括活动度、食欲、水摄入量等。
4. 生理参数监测:测量小鼠的体温、心率、呼吸频率等生理参数的变化。
5. 惊厥诱发:通过特定的刺激手段,如电刺激或药物注射,诱发小鼠的惊厥反应。
6. 惊厥评估:观察小鼠的抽搐情况、抽搐持续时间以及恢复时间等指标。
7. 数据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实验组小鼠在接受特定药物处理后,其惊厥发生率明显降低,抽搐持续时间也显著减少。
2. 实验组小鼠的生理参数变化较对照组小鼠更加稳定,体温、心率和呼吸频率均未出现明显异常。
3. 实验组小鼠的行为表现与对照组小鼠相比,更加活跃,食欲和水摄入量也有所增加。
讨论与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特定药物对小鼠惊厥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以有效降低惊厥的发生率和抽搐持续时间。
2. 特定药物处理对小鼠的生理参数变化没有明显影响,说明该药物可能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3. 特定药物处理可以改善小鼠的行为表现,增加其活动度和摄食量,可能对惊厥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积极影响。
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特定药物对小鼠惊厥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并且对小鼠的生理和行为状态没有明显负面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苯巴比妥 的作用机制
1.苯巴比妥能选择性地抑制癫痫灶中的异常神经元、防止 或减少其过度放电,抑制病灶的点燃和传播。这种抑 制作用与脑内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的含量增高有关。
2.动物实验表明苯巴比妥能提高电刺激大脑皮层运动区及 间脑的最低阈值。
1. 材料
动物: ICR小鼠 药品:0.5% sodium phenobarbital 溶液 仪器:JTC-1型惊厥及痛觉实验交流电刺激器
实验19 药物抗惊厥作用
Experiment 19. The anti-convulsion function of drugs
药物对抗电刺激引起小鼠惊厥的作用
实验目的
观察抗癜痫药sodium phenobarbital(苯巴比妥钠)预防 性对抗电刺激引起的小鼠惊厥作用。
实验原理
电惊厥法是利用电流刺激动物诱发惊厥,并利用这种实 验模型来筛选抗癫痫大发作的药物。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最 大电休克发作实验(maximal electroshock seizure test,MES)。 一般认为,MES是癫痫大发作的实验模型,受试化合物若能 明显对抗MES,则该化合物有可能发展成为在临床上治疗癫 痫大发作有效的药物。
僵直屈曲期→ 后肢伸直期→ 阵挛期→ 恢复期
2. 方法
③ 将有电惊厥反应的小鼠,称体重后用苦味酸分别做记号,编 为甲、乙两组,甲鼠 ip 5g/L phenobarbital sodium 溶液 0.1ml/10g,乙鼠ip生理盐水0.1ml/10g。
注射15min后,按照各个小鼠第一次发生惊厥的电压,再 次进行电惊厥实验,观察是否再次发生惊厥。 ④ 记录结果
页-止页 [期刊] 作者.文章题目.刊名,年,卷(期): 起页-止页
统计:根据《生理科学实验教程》 应用 Excel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p150 卡方检验 (X2)
↙
↘
ip 0.5%苯巴比妥钠0.1ml/10g
ip生理盐水0.1ml/10g
↓ 15minLeabharlann 电惊厥试验(第2次)↓
记录结果(+发生惊厥、-未发生惊厥)
2. 方法
2.3 操作和观察 ① 先将电惊厥仪输出线的鳄鱼夹尖端用生理盐水浸湿,
一个夹子夹小鼠两耳根间的皮肤,另一个夹下颚部。 ② 电惊厥刺激
惊厥指标: 双后腿强直 惊厥发生过程:
腹腔注射
腹腔注射时,使小鼠头部朝下, 将注射针与小鼠腹部皮肤呈90º; 由下腹中线偏左或偏右约1-2 mm处下针,约插入3-5 mm即 可开始将药剂注入腹腔。
小鼠标记方法:
5
(6)1
2 (7)
1背0 ( 8) 3
4 (9)
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19. 药物对抗电刺激引起小鼠惊厥的作用
1. 摘要(结构式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原始数据表
2. 方法
2.1 准备
• 将“输出电压”调到20伏 • 刺激时间设为0.5s • 刺激周期设为单刺激 • 如不发生惊厥,将输出电压增大,再试
2. 方法
2.2 实验流程
将输出电压调到20伏、时间0.5s,刺激周期设为单刺激(第1次电惊厥试验)
↓
挑选发生电惊厥反应的小鼠(用苦味酸标记1、2、3------)
表1. 电惊厥实验结果汇总表
实验 小组
1 2 3 4 5 6 7 8 9 10
生理盐水组
惊厥
未惊厥
苯巴比妥钠
惊厥
未惊厥
3.2 统计结果
表2.苯巴比妥钠对电刺激引起小鼠惊厥作用的影响
组别 生理盐水组 苯巴比妥钠组
动物数
惊厥百分率
X2值
3.3 结果叙述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专著] 作者.书名.版本(第一版略).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
3. 结果
表1. 电惊厥实验结果汇总表 表2. 苯巴比妥钠对电刺激引起小鼠惊厥作用的影响
4.讨论
思考题: 电刺激引起小鼠惊厥的发生机制; 分析苯巴比妥钠抗电刺激引起小鼠惊厥作用的机制。
注意事项 (1)实验前选择动物,电刺激后不产生后肢强直者不用于实验。 (2)注意安全
小鼠的捉拿方法
用右手从笼盒内将小鼠尾部捉住并提起,放在笼盖(或表面粗糙的 物体)上,轻轻向后拉鼠尾,在小鼠向前挣脱时,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抓 住两耳和颈部皮肤,无名指、小指和手掌心夹住背部皮肤和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