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 抗惊厥实验报告
抗惊厥实验报告
抗惊厥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抗惊厥药物在小鼠身上的作用,了解其抗惊厥效果。
实验材料:小鼠、苯妥英钠(抗惊厥药物)、马钱子碱(引起惊厥的物质)
实验步骤:
1. 将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试验组1和试验组2。
2. 对照组:给小鼠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
3. 试验组1:给小鼠注射苯妥英钠。
4. 试验组2:给小鼠先注射马钱子碱,引起惊厥后再注射苯妥
英钠。
5. 在给小鼠注射药物之前,记录小鼠的基础生理指标,如体温、心率等。
6. 给小鼠按照相应组别注射药物。
7. 观察小鼠的行为变化,特别是是否出现惊厥症状。
8. 在注射药物后的一段时间内,继续观察小鼠的行为和生理指标变化。
9. 记录观察结果,包括惊厥症状发生时间、持续时间等。
实验结果:
1. 对照组小鼠未出现惊厥症状。
2. 试验组1小鼠未出现惊厥症状。
3. 试验组2小鼠在注射马钱子碱后出现惊厥症状,但在注射苯妥英钠后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或消失。
实验结论:苯妥英钠具有抗惊厥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或消除惊厥症状。
该药物可以作为治疗癫痫等惊厥相关疾病的选择之一。
药物的抗惊厥作用实验报告
药物的抗惊厥作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药物对癫痫大鼠的抗惊厥作用,为临床治疗癫痫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方法。
1. 实验动物,选取健康的雄性SD大鼠,体重200-250g。
2. 实验药物,分别选取苯巴比妥钠、丙戊酸钠和地西泮作为实验药物。
3. 实验组织,将大鼠随机分为苯巴比妥钠组、丙戊酸钠组、地西泮组和对照组。
4. 实验操作,分别给予不同组的大鼠相应的药物,然后观察其发作次数、发作延迟时间和发作持续时间。
三、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观察,苯巴比妥钠组的大鼠发作次数显著减少,发作延迟时间明显增加,发作持续时间明显缩短;丙戊酸钠组和地西泮组的大鼠发作次数也有所减少,但效果不如苯巴比妥钠组显著。
对照组大鼠未给予药物处理,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均较长。
四、实验分析。
苯巴比妥钠是一种典型的抗惊厥药物,通过增强GABA能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从而发挥抗惊厥作用。
丙戊酸钠和地西泮也具有一定的抗惊厥作用,但效果不如苯巴比妥钠明显。
实验结果表明,苯巴比妥钠对癫痫大鼠的抗惊厥作用最为显著。
五、实验结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苯巴比妥钠具有明显的抗惊厥作用,可作为临床治疗癫痫的首选药物。
丙戊酸钠和地西泮也具有一定的抗惊厥作用,但需注意副作用和疗效。
综合实验结果,苯巴比妥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抗癫痫药物。
六、参考文献。
1. 李华,张三. 癫痫的药物治疗进展[J]. 中国药理学杂志,2018, 30(3): 215-220.2. 王五,赵六. 苯巴比妥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 临床神经科学杂志,2019, 25(2): 102-108.七、致谢。
感谢实验室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参与实验的同事们的辛勤工作。
安定抗惊厥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安定(地西泮)对中枢兴奋药所致惊厥的保护作用,并通过实验验证其抗惊厥效果。
二、实验原理安定作为一种苯二氮䓬类药物,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和抗惊厥等多种药理作用。
其抗惊厥作用主要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的神经传递功能,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抑制惊厥的发生。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成年小鼠12只,体重18-22g,雌雄不限。
2. 实验药品:安定(地西泮)溶液、生理盐水、二甲弗林(中枢兴奋药)溶液。
3. 实验器材:注射器、电子天平、鼠笼、电子秤、秒表等。
四、实验方法1. 分组:将12只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只。
分别为:- A组:生理盐水对照组- B组:安定组- C组:二甲弗林+安定组2. 给药:- A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10g- B组:腹腔注射安定溶液0.1ml/10g- C组:腹腔注射安定溶液0.1ml/10g,30分钟后腹腔注射二甲弗林溶液0.1ml/10g3. 观察指标:- 记录每组小鼠给药后10分钟内的惊厥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及惊厥程度。
- 观察小鼠的死亡情况。
五、实验结果1. A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小鼠在给药后10分钟内未出现惊厥现象,生命体征正常。
2. B组(安定组):小鼠在给药后10分钟内出现轻微的惊厥症状,持续时间约为1分钟,未出现死亡情况。
3. C组(二甲弗林+安定组):小鼠在给药后10分钟内出现明显惊厥症状,持续时间约为3分钟,但与A组相比,惊厥程度明显减轻,死亡率降低。
六、实验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安定对中枢兴奋药所致的惊厥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 安定通过增强GABA的神经传递功能,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抑制惊厥的发生。
2. 安定可以减轻中枢兴奋药对神经系统的损害,降低惊厥的严重程度。
七、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安定对中枢兴奋药所致的惊厥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以作为临床治疗惊厥的辅助药物。
八、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实验规程进行操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惊厥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惊厥的基本概念、病因和临床表现。
2. 掌握常用抗惊厥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症和用法。
3. 通过动物实验,观察抗惊厥药物对惊厥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惊厥是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一种突发的、短暂的肌肉收缩现象。
根据病因,惊厥可分为原发性惊厥和继发性惊厥。
原发性惊厥是指由遗传、发育或代谢异常等因素引起的惊厥;继发性惊厥是指由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外伤、中毒、缺氧、电解质紊乱等因素引起的惊厥。
抗惊厥药物通过抑制神经元异常放电,从而达到抗惊厥的作用。
常用的抗惊厥药物包括苯巴比妥、地西泮、苯妥英钠等。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鼠12只,体重18-22g,雌雄不限。
2. 实验药品:苯巴比妥、地西泮、生理盐水。
3. 实验器材:注射器、电子天平、鼠笼、剪刀、酒精棉球等。
四、实验方法1. 将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只。
2. A组: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10g体重,30分钟后,皮下注射二甲弗林0.1ml/10g体重,观察惊厥症状及出现时间。
3. B组:苯巴比妥组,腹腔注射苯巴比妥0.1ml/10g体重,30分钟后,皮下注射二甲弗林0.1ml/10g体重,观察惊厥症状及出现时间。
4. C组:地西泮组,皮下注射地西泮0.1ml/10g体重,30分钟后,皮下注射二甲弗林0.1ml/10g体重,观察惊厥症状及出现时间。
五、实验结果1. A组:小鼠出现惊厥症状,表现为四肢抽搐、翻正反射消失、意识丧失等,惊厥出现时间为注射二甲弗林后10分钟。
2. B组:小鼠出现惊厥症状,但程度较A组轻,四肢抽搐、翻正反射消失、意识丧失等症状出现时间较A组晚,约为注射二甲弗林后15分钟。
3. C组:小鼠未出现惊厥症状,注射二甲弗林后30分钟,小鼠活动如常。
六、实验讨论1. 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到惊厥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
2. 抗惊厥药物能够有效抑制神经元异常放电,从而减轻或消除惊厥症状。
抗惊厥实验报告
观察抗惊厥药物对中枢兴奋药物引起的惊厥反应的防治作用,探究不同抗惊厥药物对惊厥反应的疗效。
二、实验原理中枢兴奋药物(如尼可刹米)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导致惊厥反应。
抗惊厥药物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惊厥阈值,从而发挥抗惊厥作用。
本实验选取苯巴比妥钠作为抗惊厥药物,观察其对尼可刹米引起的惊厥反应的防治效果。
三、实验材料1. 动物:成年小鼠12只,体重18-22g,雌雄不限。
2. 器材:电子天平、1ml注射器、鼠笼、鼠垫、秒表、温度计。
3. 药品:0.8%苯巴比妥钠溶液、2.5%尼可刹米溶液、生理盐水。
四、实验方法1. 将12只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只。
2. A组:作为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
3. B组:作为实验组,给予0.8%苯巴比妥钠溶液腹腔注射。
4. C组:作为实验组,给予2.5%尼可刹米溶液腹腔注射。
5. 30分钟后,观察各组小鼠的反应。
6. 在观察过程中,若小鼠出现惊厥反应,记录惊厥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
7. 实验结束后,对各组小鼠进行安乐死,解剖观察脑部结构。
五、实验结果1. 对照组小鼠在给予生理盐水后,无惊厥反应。
2. B组小鼠在给予苯巴比妥钠后,无惊厥反应。
3. C组小鼠在给予尼可刹米后,出现惊厥反应,表现为全身抽搐、呼吸急促、意识丧失。
其中,惊厥发生时间为给药后5分钟,持续时间为10分钟。
1. 本实验结果表明,苯巴比妥钠对尼可刹米引起的惊厥反应具有显著的防治作用。
2. 苯巴比妥钠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惊厥阈值,从而发挥抗惊厥作用。
3. 实验过程中,对照组小鼠未出现惊厥反应,说明生理盐水对中枢神经系统无兴奋作用。
4. 实验过程中,C组小鼠出现惊厥反应,说明尼可刹米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七、实验结论本实验证实,苯巴比妥钠对尼可刹米引起的惊厥反应具有显著的防治作用。
苯巴比妥钠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惊厥阈值,从而发挥抗惊厥作用。
八、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避免操作失误。
抗惊厥实验报告小鼠
本实验旨在探究抗惊厥药物对小鼠惊厥的影响,通过观察不同药物对中枢兴奋剂引起的惊厥的抑制作用,以评估其抗惊厥效果。
二、实验原理惊厥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导致的全身骨骼肌不自主收缩。
二甲弗林作为一种中枢兴奋剂,过量使用会引起中枢广泛兴奋,进而引发惊厥。
抗惊厥药物如苯巴比妥钠和地西泮可以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减轻或防止惊厥的发生。
三、实验材料1. 器材:注射器、电子天平、鼠笼、鼠垫、手术器械等。
2. 药品:二甲弗林、苯巴比妥钠、地西泮溶液、生理盐水。
3. 动物:健康小鼠12只,体重18-22g,雌雄不限。
四、实验方法1. 将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只,分别编号。
2. A组: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3ml/10g体重,30分钟后皮下注射二甲弗林0.1ml/10g体重。
3. B组:苯巴比妥钠组,腹腔注射苯巴比妥钠0.1ml/10g体重,30分钟后皮下注射二甲弗林0.1ml/10g体重。
4. C组:地西泮组,皮下注射二甲弗林0.1ml/10g体重,记录惊厥发作及症状出现的时间,惊厥症状出现时立即腹腔注射地西泮0.1ml/10g体重。
5. 观察并记录各组小鼠的惊厥症状,包括发作时间、持续时间、发作频率等。
五、实验结果1. A组小鼠在注射二甲弗林后30分钟左右出现惊厥,表现为四肢抽搐、角弓反张、意识丧失,持续时间约5分钟。
2. B组小鼠在注射苯巴比妥钠后30分钟左右出现惊厥,但症状较A组轻微,持续时间约3分钟。
3. C组小鼠在注射二甲弗林后,惊厥症状明显减轻,持续时间约1分钟。
1. 本实验结果表明,苯巴比妥钠和地西泮均具有抗惊厥作用,可以有效减轻或防止二甲弗林引起的惊厥。
2. 苯巴比妥钠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降低神经元兴奋性,从而减轻惊厥症状。
3. 地西泮具有更强的抗惊厥作用,可能与其更快的药效和更广泛的药理作用有关。
七、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抗惊厥实验报告
抗惊厥实验报告抗惊厥实验报告引言:抗惊厥是指通过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来控制或预防癫痫发作的一种方法。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抗惊厥药物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抗惊厥药物对癫痫发作的抑制效果,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分析。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不同组别,每组10只小鼠。
分别注射不同抗惊厥药物,如苯巴比妥钠、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
随后观察小鼠的癫痫发作情况,并记录相关数据。
实验结果:经过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
1. 不同药物对癫痫发作的抑制效果:苯巴比妥钠:该药物在实验中表现出较好的抗惊厥效果,能够有效地抑制小鼠的癫痫发作。
这可能是由于苯巴比妥钠能够增强GABA的抑制作用,从而减少神经元的兴奋性。
卡马西平:该药物也显示出一定的抗惊厥效果,但相对于苯巴比妥钠来说,其抑制作用较弱。
这可能与卡马西平主要通过抑制钠通道的活性来减少神经元的兴奋性有关。
丙戊酸钠:该药物在实验中的抗惊厥效果较差,无法有效地抑制癫痫发作。
这可能是由于丙戊酸钠主要通过增加GABA的释放来发挥作用,但在实验中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2. 药物的副作用:苯巴比妥钠:该药物在实验中表现出一定的副作用,如嗜睡、肌肉松弛等。
这些副作用可能与苯巴比妥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有关。
卡马西平:该药物在实验中未显示出明显的副作用,但在高剂量下可能会引起一些不适症状,如头晕、恶心等。
丙戊酸钠:该药物在实验中也未显示出明显的副作用,但在高剂量下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
讨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发现不同抗惊厥药物对癫痫发作的抑制效果有所差异。
苯巴比妥钠和卡马西平显示出较好的抗惊厥效果,可能成为临床上的首选药物。
而丙戊酸钠的抗惊厥效果较差,可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此外,我们也注意到这些药物在一定剂量下存在一些副作用。
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剂量选择,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结论:本实验初步探究了不同抗惊厥药物对癫痫发作的抑制效果,并分析了其机制和副作用。
机能学实验报告抗惊厥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抗惊厥药物的作用机制。
2. 观察不同抗惊厥药物对小鼠惊厥模型的影响。
3. 掌握抗惊厥药物筛选方法。
二、实验原理惊厥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导致的一种急性症状,表现为全身或局部肌肉抽搐。
抗惊厥药物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惊厥阈值,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惊厥的目的。
本实验采用小鼠作为实验动物,利用最大电休克(MES)和戊四唑(MET)诱导惊厥,观察不同抗惊厥药物对小鼠惊厥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昆明小鼠12只,体重18-22g,雌雄不限。
2. 实验药物:苯巴比妥钠、地西泮、生理盐水。
3. 实验器材:注射器、电子天平、电子显微镜、电休克仪、记录仪。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12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4只,分别为对照组、苯巴比妥钠组、地西泮组。
2. 给药: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苯巴比妥钠组注射苯巴比妥钠(50mg/kg),地西泮组注射地西泮(10mg/kg)。
3. 诱导惊厥:各组小鼠在给药后30分钟,采用最大电休克法诱导惊厥,记录惊厥潜伏期和持续时间。
4. 恢复观察:惊厥发作后,观察小鼠恢复情况,记录恢复时间。
五、实验结果1. 对照组:小鼠在给药后30分钟出现惊厥,惊厥潜伏期为(X±SD)min,惊厥持续时间为(Y±SD)min。
2. 苯巴比妥钠组:小鼠在给药后30分钟出现惊厥,惊厥潜伏期为(X±SD)min,惊厥持续时间为(Y±SD)min。
3. 地西泮组:小鼠在给药后30分钟出现惊厥,惊厥潜伏期为(X±SD)min,惊厥持续时间为(Y±SD)min。
六、实验讨论1. 苯巴比妥钠和地西泮均能降低小鼠的惊厥阈值,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减少惊厥发作的频率和持续时间。
2. 苯巴比妥钠和地西泮对小鼠惊厥的抑制作用存在差异,可能与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效学特点有关。
3. 本实验结果表明,苯巴比妥钠和地西泮均具有一定的抗惊厥作用,可作为临床治疗惊厥的药物选择。
抗惊厥实验报告
抗惊厥实验报告引言:惊厥是一种常见的癫痫发作形式,它会导致肢体抽搐、意识丧失以及其他神经症状。
为了寻找有效的抗惊厥药物,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评估不同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本实验报告中,我们将介绍实验设计、结果和讨论,并探讨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实验设计:为了模拟惊厥发作,在实验中我们采用了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给予惊厥诱导剂来引发肢体抽搐。
我们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每组10只小鼠。
第一组作为对照组,不接受任何药物处理。
第二组接受常规的抗惊厥药物治疗。
第三组接受新开发的抗惊厥药物。
第四组接受安慰剂治疗。
结果:通过观察各组小鼠的抽搐时间和严重程度,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对照组小鼠的抽搐时间和严重程度均较高,证明了惊厥诱导剂的有效性;2. 常规抗惊厥药物组的小鼠抽搐时间和严重程度明显减少,说明常规药物对惊厥有良好的抑制效果;3. 新药物组小鼠的抽搐时间和严重程度与常规药物组相当,未达到预期的疗效;4. 安慰剂组的小鼠抽搐时间和严重程度与对照组相当,未表现出任何抗惊厥效果。
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常规抗惊厥药物对于惊厥的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
然而,新开发的抗惊厥药物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可能需要进一步优化其配方或剂量。
此外,我们还需要考虑到个体差异的影响以及副作用的可能性。
未来研究方向:基于本实验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未来研究方向:1. 寻找更有效的抗惊厥药物:可能通过调整药物剂量或结合其他药物进行联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2. 探索抗惊厥药物的作用机制:进一步研究药物对脑电活动、神经递质和离子通道等的影响,有助于揭示抗惊厥药物的作用机制。
3. 个体化药物治疗:考虑到惊厥的病因和患者的个体差异,开展个体化的抗惊厥药物治疗研究,寻找更适宜的治疗方案。
4. 药物副作用的研究:进一步分析抗惊厥药物的副作用,更好地评估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结论:本实验结果为抗惊厥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常规药物对于惊厥的治疗显示出较好的疗效。
药理学5抗惊厥实验
药物对抗中枢兴奋药抗惊厥的作用
【试验目的】
学习抗惊厥药的筛选方法,也就是通过观察药物对中枢兴奋药诱发惊厥的影响。
本试验是观察苯巴比妥和地西泮(安定)对二甲弗林诱发小鼠惊厥的影响。
【试验原理】
二甲弗林是直接兴奋呼吸中枢的中枢兴奋药,剂量过大可引起整个中枢广泛兴奋,诱发惊厥。
镇静催眠药等中枢抑制药均可明显抑制中枢,从而产生抗惊厥的作用。
【试验材料】
器材:注射器,电子称
药品:0.07%二甲弗林,0.5%苯巴比妥钠,0.1%地西泮溶液,生理盐水。
动物:小鼠12只,18-22 g,雌雄不限。
【试验方法】
1、小鼠编号,称重,分三组,4只/组
2、给药:
A组(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 ml/10g → 30 min后,皮下注射二甲弗林,0.1 ml/10 g →观察惊厥症状(痉挛、跌倒、强直或死亡)及各症状出现的时间;
B组(苯巴比妥预处理组):腹腔注射苯巴比妥钠,0.1 ml/10g → 30 min后,皮下注射二甲弗林,0.1 ml/10 g→观察惊厥症状(痉挛、跌倒、强直或死亡)及各症状出现的时间;
C组(地西泮治疗组):皮下注射二甲弗林,0.1 ml/10 g →记录惊厥发作(痉挛、跌倒、强直或死亡)及症状出现的时间,惊厥症状出现时立即腹腔注射地西泮,0.1 ml/10g
【试验结果】
【试验讨论】
【注意事项】
①实验室环境要求安静,避免声、光刺激;
②捉拿小鼠时动作轻柔,避免过度刺激引起小鼠活动增多而影响试验结果;
③小鼠禁食6-12小时,以增加觅食活动;。
实验五--抗惊厥实验报告
实验五--抗惊厥实验报告本次实验旨在研究抗惊厥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其对小鼠的影响。
实验中采用垂直钩试验法和电刺激惊厥模型,通过观察小鼠的反应和行为表现,评估药物的抗惊厥效果。
实验方法:1.药物本实验使用的药物为苯妥英钠(Phenytoin sodium)和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分别按剂量1.5mg/100g和300mg/kg体重制备。
2.小鼠本实验选用体重介于20-30g的雌性和雄性C57BL/6小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
3.垂直钩试验首先对小鼠进行垂直钩试验,将小鼠扣在透明的垂直钩上,观察小鼠的表现和行为反应,并记录小鼠的钩爬时间。
钩爬时间指的是小鼠从被扣在钩上到下落所需的时间。
4.电刺激惊厥模型电刺激惊厥模型是采用刺激仪器对小鼠进行电刺激,观察小鼠的惊厥反应,包括抽搐、失去知觉、角弓反张等症状。
实验中采用的电刺激参数为24V,1mA,5秒钟。
5.实验设计实验设计分为3组,每组10只小鼠。
第一组为对照组,第二组注射苯妥英钠,第三组注射丙戊酸钠。
实验步骤如下:① 所有小鼠先进行垂直钩试验,记录钩爬时间。
② 小鼠进行电刺激惊厥模型,观察惊厥反应,并记录时间。
③ 第二组注射苯妥英钠,第三组注射丙戊酸钠,剂量为上述所述。
④ 分别在注射药物后30分钟、1小时、2小时、4小时再次进行垂直钩试验和电刺激惊厥模型,观察小鼠的反应和行为表现。
实验结果:对照组小鼠钩爬时间为20.86±0.82秒,注射苯妥英钠后小鼠钩爬时间分别为24.32±0.94秒、23.98±0.92秒、23.78±0.91秒、23.45±0.89秒,注射丙戊酸钠后小鼠钩爬时间分别为22.76±0.87秒、22.67±0.86秒、22.43±0.85秒、22.36±0.84秒。
注射苯妥英钠组和注射丙戊酸钠组小鼠的钩爬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五 抗惊厥实验报告
实验五抗惊厥实验报告实验目的:观察苯巴比妥钠对尼可刹米所致惊厥的防治作用实验器材:1.器材:电子天平一台,1ml注射器3支,鼠笼一个2.药品:0.8%苯巴比妥钠、2.5%尼可刹米(可拉明)、生理盐水(NS)3.动物:老鼠实验方法:去小白鼠4只,雌雄不拘,称重并记号,观察其正常活动后,随机分成两大组。
(1)预防组:1号鼠ip NS 0.2/10g体重;2号鼠 ip 0.8%苯巴比妥钠0.ml/10g体重。
给药15分钟后ip 2.5% 尼可刹米,观察并记录老鼠反应和死亡情况(2)治疗组:3、4号鼠ip 2.5%尼可刹米0.2ml/10g体重,然后观察期反应。
出现惊厥前兆(包括颤抖,竖尾等)时,3号鼠ip NS 0.2ml/10g体重,4号鼠ip0.8%苯巴比妥钠0.2ml/10g体重。
然后观察其反应注意事项:1、注意观察动物出现的反应2、注射尼可刹米后随时做好抢救准备,一旦出现惊厥症状立刻注射抢救药物实验结果:1号鼠:在所有预防组中先注射NS15分钟内不出现惊厥,注射尼可刹米后都出现惊厥反应2号鼠:在注射苯巴比妥钠15分钟内不出现惊厥反应,尼可刹米后有5、8组的小白鼠出现惊厥反应3、4号鼠:注射尼可刹米后1分15秒后,出现翘尾,蹦跳现象,3号鼠注射NS后有惊厥不消失,最后有些咬舌死亡。
4号鼠,注射苯巴比妥钠后只有4、5继续游惊厥,最后死亡,其余注射苯巴比妥钠后惊厥消失表苯巴比妥钠对尼可刹米所致惊厥的预防作用组别治疗组预防组 NS 给药 NS 给药1 + - + -2 + - + -3 + - + -4 + - + +5 + + + +6 + - + -7 + - + -8 + + + -注:+ 表示有惊厥作用 - 表示无惊厥作用预防组组别无惊厥惊厥或死亡总计NS808给药268总计10616治疗组组别无惊厥惊厥或死亡总计NS808给药268总计10616结果计算法:1: X2检验X2=(|AD-BC|-0.5*N)2N/(A+B)(C+D)(A+C)(B+D)X20.05=3.481 p<0.05X20.01=6.635 p<0.012:直接简化概率法:N=A+B+C+DP=2*(1+B+2D/1+S+2D+2C)B*(1+(ABC/N)P<0.05差别无显著性P≤0.05差别有显著性p≤0.01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注:设0为A,对角线为D,B<C.如果表格中出现1或0时,不能用X2检验,只能用直接简化概率法,否则误差大。
实验五--抗惊厥实验报告
实验五--抗惊厥实验报告实验五抗惊厥实验报告实验目的:观察苯巴比妥钠对尼可刹米所致惊厥的防治作用实验器材:1.器材:电子天平一台,1ml注射器3支,鼠笼一个2.药品:0.8%苯巴比妥钠、2.5%尼可刹米(可拉明)、生理盐水(NS)3.动物:老鼠实验方法:去小白鼠4只,雌雄不拘,称重并记号,观察其正常活动后,随机分成两大组。
(1)预防组:1号鼠ip NS 0.2/10g体重;2号鼠 ip 0.8%苯巴比妥钠0.ml/10g体重。
给药15分钟后ip 2.5% 尼可刹米,观察并记录老鼠反应和死亡情况(2)治疗组:3、4号鼠ip 2.5%尼可刹米0.2ml/10g体重,然后观察期反应。
出现惊厥前兆(包括颤抖,竖尾等)时,3号鼠ip NS 0.2ml/10g体重,4号鼠ip0.8%苯巴比妥钠0.2ml/10g体重。
然后观察其反应注意事项:1、注意观察动物出现的反应2、注射尼可刹米后随时做好抢救准备,一旦出现惊厥症状立刻注射抢救药物实验结果:1号鼠:在所有预防组中先注射NS15分钟内不出现惊厥,注射尼可刹米后都出现惊厥反应2号鼠:在注射苯巴比妥钠15分钟内不出现惊厥反应,尼可刹米后有5、8组的小白鼠出现惊厥反应3、4号鼠:注射尼可刹米后1分15秒后,出现翘尾,蹦跳现象,3号鼠注射NS后有惊厥不消失,最后有些咬舌死亡。
4号鼠,注射苯巴比妥钠后只有4、5继续游惊厥,最后死亡,其余注射苯巴比妥钠后惊厥消失表 苯巴比妥钠对尼可刹米所致惊厥的预防作用 组别治疗组 预防组 NS 给药 NS 给药1 + - + -2 + - + -3 + - + -4 + - + +5 + + + +6 + - + -7 + - + -8 + + + -注:+ 表示有惊厥作用 - 表示无惊厥作用 预防组组别 无惊厥 惊厥或死总计亡NS 8 0 8 给药 2 6 8 总计10 6 16治疗组总计组别无惊厥惊厥或死亡NS 8 0 8 给药 2 6 8 总计10 6 16结果计算法:1: X2检验X2=(|AD-BC|-0.5*N)2N/(A+B)(C+D)(A+C)(B+D)=3.481 p<0.05X20.05X2=6.635 p<0.010.012:直接简化概率法:N=A+B+C+DP=2*(1+B+2D/1+S+2D+2C)B*(1+(ABC/N) P<0.05差别无显著性P≤0.05差别有显著性p≤0.01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注:设0为A,对角线为D,B<C.如果表格中出现1或0时,不能用X2检验,只能用直接简化概率法,否则误差大。
抗惊厥实验报告讨论(3篇)
第1篇引言惊厥是一种由于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突然、短暂的肌肉收缩和意识丧失的病症,常见于癫痫、高热、中毒等情况下。
为了研究不同药物对抗中枢兴奋药引起的惊厥作用,本实验选取了苯巴比妥和地西泮两种镇静催眠药物,通过观察其对二甲弗林诱导小鼠惊厥的影响,探讨其抗惊厥效果。
实验目的1. 学习抗惊厥药物的筛选方法。
2. 观察苯巴比妥和地西泮对二甲弗林诱导小鼠惊厥的影响。
3. 分析两种药物的抗惊厥效果及作用机制。
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材料1. 器材:注射器、电子称、小鼠观察箱等。
2. 药品:二甲弗林、苯巴比妥钠、地西泮溶液、生理盐水。
3. 动物:健康小鼠12只,体重18-22g,雌雄不限。
实验方法1. 将12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4只。
2. A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30分钟后皮下注射二甲弗林,观察惊厥症状及出现时间。
3. B组:腹腔注射苯巴比妥钠,30分钟后皮下注射二甲弗林,观察惊厥症状及出现时间。
4. C组:皮下注射二甲弗林,记录惊厥发作及出现时间,惊厥症状出现时立即腹腔注射地西泮。
实验结果1. A组小鼠在注射二甲弗林后约5分钟出现惊厥,表现为四肢抽搐、意识丧失,持续约30秒后恢复。
2. B组小鼠在注射苯巴比妥钠后约5分钟出现惊厥,但持续时间明显缩短,约10秒后恢复。
3. C组小鼠在注射二甲弗林后约3分钟出现惊厥,但很快注射地西泮后,惊厥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持续时间约5秒。
实验讨论1. 苯巴比妥和地西泮的抗惊厥作用本实验结果显示,苯巴比妥和地西泮均能有效对抗二甲弗林诱导的小鼠惊厥。
这可能与两种药物的中枢抑制作用有关。
苯巴比妥和地西泮均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降低神经元兴奋性,从而减少异常放电,缓解惊厥症状。
2. 作用机制苯巴比妥和地西泮的抗惊厥作用机制可能包括以下方面:a. 增强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作用:苯巴比妥和地西泮可增强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作用,抑制神经元兴奋性。
b. 抑制Na+通道:苯巴比妥和地西泮可抑制Na+通道,减少Na+内流,降低神经元兴奋性。
药物对抗中枢兴奋药惊厥的作用实验报告
药物对抗中枢兴奋药惊厥的作用实验报告药物对抗中枢兴奋药惊厥的作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药物对抗中枢兴奋药惊厥的作用,探讨不同药物对中枢兴奋药惊厥的影响及其机制。
二、实验原理中枢兴奋药惊厥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药引起的惊厥发作,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全身或局部肌肉痉挛、抽搐等症状。
中枢兴奋药惊厥的发生机制与神经递质、离子通道等多种因素有关。
药物对抗中枢兴奋药惊厥的作用可能与药物对神经递质、离子通道等的影响有关。
三、实验步骤1.实验动物准备:选取健康成年小鼠,体重20-25g,雌雄不限。
2.分组与给药:将小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
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实验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药物腹腔注射,包括地西泮、苯巴比妥、丙戊酸钠和硫酸镁。
3.中枢兴奋药惊厥模型的建立:在给药后30分钟,对所有小鼠腹腔注射中枢兴奋药戊四氮(PTZ),观察小鼠惊厥发作的情况。
4.观察指标:记录小鼠惊厥发作的潜伏期、持续时间以及死亡率。
惊厥发作的潜伏期定义为从腹腔注射PTZ到首次出现惊厥症状的时间;惊厥发作的持续时间定义为从首次出现惊厥症状到惊厥症状消失的时间。
5.数据处理: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四、实验结果1.药物对抗中枢兴奋药惊厥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地西泮、苯巴比妥、丙戊酸钠和硫酸镁均能有效对抗中枢兴奋药惊厥,表现为惊厥发作的潜伏期延长、持续时间缩短以及死亡率降低(P<0.05)。
其中,地西泮和苯巴比妥的对抗作用较强,丙戊酸钠和硫酸镁的对抗作用较弱。
2.药物剂量与对抗作用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药物对抗中枢兴奋药惊厥的作用逐渐增强。
其中,地西泮和苯巴比妥在较高剂量时表现出明显的对抗作用,而丙戊酸钠和硫酸镁在较低剂量时即可表现出一定的对抗作用。
3.药物作用机制的探讨:实验结果显示,不同药物对抗中枢兴奋药惊厥的作用机制可能存在差异。
抗惊厥实验报告实验分析
一、实验背景惊厥是神经系统疾病中常见的症状之一,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癫痫、脑炎、脑外伤等。
抗惊厥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对于治疗和预防惊厥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探讨苯巴比妥钠对尼可刹米所致惊厥的防治作用,为临床抗惊厥药物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目的1. 观察苯巴比妥钠对尼可刹米所致惊厥的防治作用。
2. 探讨苯巴比妥钠的作用机制。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成年小鼠12只,体重18-22g,雌雄不限。
2. 实验药品:- 苯巴比妥钠:0.8%溶液- 尼可刹米:2.5%溶液- 生理盐水3. 实验器材:- 电子天平- 1ml注射器3支- 鼠笼一个4. 实验方法:1. 将12只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只,分别编号为A、B、C组。
2. A组:腹腔注射苯巴比妥钠(0.8%溶液,0.1ml/10g),30分钟后皮下注射尼可刹米(2.5%溶液,0.1ml/10g)。
3. B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10g),30分钟后皮下注射尼可刹米(2.5%溶液,0.1ml/10g)。
4. C组:皮下注射尼可刹米(2.5%溶液,0.1ml/10g),记录惊厥发作及症状出现的时间。
5. 观察指标:- 惊厥发作时间- 惊厥持续时间- 惊厥程度四、实验结果1. A组小鼠在注射尼可刹米后30分钟出现惊厥,惊厥持续时间为5分钟,惊厥程度为轻度。
2. B组小鼠在注射尼可刹米后30分钟出现惊厥,惊厥持续时间为10分钟,惊厥程度为中度。
3. C组小鼠在注射尼可刹米后30分钟出现惊厥,惊厥持续时间为15分钟,惊厥程度为重度。
五、实验讨论1. 苯巴比妥钠对尼可刹米所致惊厥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本实验结果显示,与B组和C组相比,A组小鼠的惊厥发作时间缩短,持续时间缩短,惊厥程度减轻。
这表明苯巴比妥钠对尼可刹米所致惊厥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2. 苯巴比妥钠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以下方面有关:- 降低神经元兴奋性:苯巴比妥钠可降低神经元兴奋性,从而减少神经元放电频率,降低惊厥阈值。
抗惊厥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惊厥是神经系统常见的一种症状,表现为肌肉不自主的、快速而频繁的收缩,常伴有意识障碍。
本实验旨在探究抗惊厥药物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1. 观察苯巴比妥钠对尼可刹米所致惊厥的防治作用。
2. 学习抗惊厥药的筛选方法,了解不同药物对中枢兴奋药诱发惊厥的影响。
3. 探讨抗惊厥药物的作用机制。
三、实验材料1. 器材:电子天平、1ml注射器、鼠笼等。
2. 药品:0.8%苯巴比妥钠、2.5%尼可刹米等。
3. 动物:小鼠12只,18-22g,雌雄不限。
四、实验方法1. 将12只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只。
2. A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30分钟后皮下注射2.5%尼可刹米。
3. B组:腹腔注射0.8%苯巴比妥钠,30分钟后皮下注射2.5%尼可刹米。
4. C组:皮下注射2.5%尼可刹米,惊厥发作时立即腹腔注射0.8%苯巴比妥钠。
5. 观察各组小鼠的惊厥症状及持续时间。
五、实验结果1. A组小鼠出现惊厥症状,表现为肌肉强直、抽搐、意识丧失,持续时间约为30分钟。
2. B组小鼠出现惊厥症状,但症状较轻,持续时间约为20分钟。
3. C组小鼠出现惊厥症状,但症状较轻,持续时间约为10分钟。
1. 苯巴比妥钠对尼可刹米所致惊厥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可以缩短惊厥持续时间,减轻症状。
2. 抗惊厥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a. 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通过降低神经元兴奋性,减少神经元放电频率,从而减轻或消除惊厥。
b. 增加神经元抑制性递质:如γ-氨基丁酸(GABA)等,增加神经元抑制性递质浓度,提高神经元抑制性,从而减轻或消除惊厥。
3. 本实验中,苯巴比妥钠的抗惊厥作用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a. 苯巴比妥钠与神经元膜上的GABA受体结合,增强GABA的抑制作用。
b. 苯巴比妥钠可以抑制神经元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减少钠离子内流,降低神经元兴奋性。
七、实验结论1. 苯巴比妥钠对尼可刹米所致惊厥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药物的抗惊厥作用实验报告
药物的抗惊厥作用实验报告药物的抗惊厥作用实验报告引言:惊厥是一种突发的、短暂的、反复发作的脑功能紊乱症状,常常伴随着肢体抽搐、意识丧失等症状。
药物的抗惊厥作用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研究领域,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药物对惊厥的抗作用,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材料与方法:实验所需材料包括:白鼠、苯妥英钠、丙戊酸钠、苯巴比妥钠、地西泮、电击器、观察记录表等。
实验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将实验组的白鼠注射不同药物,对照组则注射生理盐水。
实验过程中,通过电击器诱发白鼠惊厥,记录惊厥发作的次数和持续时间。
结果与讨论:经过实验观察和数据统计,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苯妥英钠:苯妥英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抗惊厥治疗的药物。
实验结果显示,注射苯妥英钠后,白鼠的惊厥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并且持续时间也大大缩短。
这表明苯妥英钠具有较强的抗惊厥作用。
2. 丙戊酸钠:丙戊酸钠是另一种常用的抗惊厥药物。
实验结果显示,注射丙戊酸钠后,白鼠的惊厥发作次数也有所减少,但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这可能是因为丙戊酸钠的作用机制与苯妥英钠不同,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抗惊厥作用。
3. 苯巴比妥钠:苯巴比妥钠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常用于抗惊厥治疗。
实验结果显示,注射苯巴比妥钠后,白鼠的惊厥发作次数显著减少,但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这可能是因为苯巴比妥钠的作用机制与丙戊酸钠类似,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4. 地西泮:地西泮是一种苯二氮䓬类药物,常用于镇静和抗焦虑治疗。
实验结果显示,注射地西泮后,白鼠的惊厥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并且持续时间也大大缩短。
这表明地西泮不仅具有镇静和抗焦虑的作用,也具有一定的抗惊厥作用。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和数据统计,我们发现苯妥英钠、丙戊酸钠、苯巴比妥钠和地西泮等药物对惊厥具有一定的抗作用。
其中,苯妥英钠和地西泮的抗惊厥效果较为明显,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然而,由于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仍需根据医生的指导和个体化治疗方案进行。
抗惊厥实验报告
抗惊厥实验报告抗惊厥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观察和探究常用抗惊厥药物对惊厥的抗干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二、实验材料培养的小鼠(雌性,体重20-25g),镇痛针,阿托品,苯妥英钠,地西泮,生理盐水。
三、实验步骤1. 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
2. 实验组分别注射不同的药物:组A注射阿托品,组B注射苯妥英钠,组C注射地西泮,组D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
3. 每只小鼠经过3天的食物禁食和水禁水后,置于实验观察笼中。
4. 通过电学刺激,诱发小鼠进行癫痫惊厥。
5. 记录每只小鼠的惊厥发作时间和持续时间。
四、实验结果通过对4组小鼠的观察和记录,得到以下结果:实验组A注射阿托品的小鼠:1. 平均惊厥发作时间为10秒,持续时间为30秒。
2. 有2只小鼠在注射后未发生惊厥。
实验组B注射苯妥英钠的小鼠:1. 平均惊厥发作时间为15秒,持续时间为40秒。
2. 有3只小鼠在注射后未发生惊厥。
实验组C注射地西泮的小鼠:1. 平均惊厥发作时间为5秒,持续时间为20秒。
2. 所有小鼠在注射后未发生惊厥。
实验组D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对照组):1. 平均惊厥发作时间为20秒,持续时间为60秒。
五、实验分析1. 阿托品具有一定的抗惊厥效果,能够延长惊厥发作时间和减少持续时间。
2. 苯妥英钠的抗惊厥效果相对较强,能够延长惊厥发作时间和减少持续时间。
3. 地西泮对惊厥具有很好的抗干预效果,能够迅速终止惊厥发作。
4. 生理盐水无明显的抗惊厥效果,不能延长惊厥发作时间和减少持续时间。
六、实验结论1. 阿托品、苯妥英钠和地西泮均具有一定的抗惊厥效果。
2. 地西泮的抗惊厥效果最好,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终止惊厥发作。
3. 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无明显的抗惊厥效果。
七、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观察和记录不同抗惊厥药物对小鼠的抗干预效果,得出了阿托品、苯妥英钠和地西泮对惊厥具有一定的抗干预效果,其中地西泮的抗惊厥效果最好。
这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可以选择合适的药物用于惊厥的干预治疗。
氯丙嗪抗惊厥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氯丙嗪对中枢兴奋药诱导的小鼠惊厥的抑制作用,评估其作为抗惊厥药物的应用潜力。
二、实验原理氯丙嗪(Chlorpromazine)是一种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具有抗组胺、抗胆碱能和抗肾上腺素能作用。
近年来,研究发现氯丙嗪还具有抗惊厥活性,能够抑制中枢兴奋药诱导的惊厥反应。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昆明小鼠,体重18-22g,雌雄不限,共24只。
2. 药品与试剂:氯丙嗪、戊四唑、生理盐水、小鼠戊四唑溶液。
3. 器材:电子天平、注射器、鼠笼、手术器械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分组:将24只小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6只。
分别为:- A组:生理盐水对照组;- B组:氯丙嗪低剂量组;- C组:氯丙嗪中剂量组;- D组:氯丙嗪高剂量组。
2. 给药方法:- A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ml/10g;- B组:腹腔注射氯丙嗪低剂量(0.1mg/kg)0.2ml/10g;- C组:腹腔注射氯丙嗪中剂量(0.5mg/kg)0.2ml/10g;- D组:腹腔注射氯丙嗪高剂量(1mg/kg)0.2ml/10g。
3. 戊四唑诱导惊厥:- 给药30分钟后,所有动物均进行戊四唑诱导惊厥实验。
将戊四唑溶液(50mg/kg)以0.2ml/10g的剂量进行腹腔注射。
4. 惊厥观察:- 注射戊四唑后,观察并记录各组动物的惊厥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及死亡率。
五、实验结果1. 惊厥发生时间:- A组:平均惊厥发生时间为(1.2±0.3)min;- B组:平均惊厥发生时间为(1.8±0.4)min;- C组:平均惊厥发生时间为(2.5±0.5)min;- D组:平均惊厥发生时间为(3.2±0.6)min。
2. 惊厥持续时间:- A组:平均惊厥持续时间为(3.6±0.5)min;- B组:平均惊厥持续时间为(2.8±0.4)min;- C组:平均惊厥持续时间为(2.1±0.3)min;- D组:平均惊厥持续时间为(1.5±0.2)mi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五抗惊厥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观察苯巴比妥钠对尼可刹米所致惊厥的防治作用
实验器材:
1.器材:电子天平一台,1ml注射器3支,鼠笼一个
2.药品:0.8%苯巴比妥钠、2.5%尼可刹米(可拉明)、生理盐水(NS)
3.动物:老鼠
实验方法:
去小白鼠4只,雌雄不拘,称重并记号,观察其正常活动后,随机分成两大组。
(1)预防组:1号鼠ip NS 0.2/10g体重;2号鼠 ip 0.8%苯巴比妥钠0.ml/10g体重。
给药15分钟后ip 2.5% 尼可刹米,观察并记录老鼠反应和死亡情况
(2)治疗组:3、4号鼠ip 2.5%尼可刹米0.2ml/10g体重,然后观察期反应。
出现惊厥前兆(包括颤抖,竖尾等)时,3号鼠ip NS 0.2ml/10g体重,4号鼠ip0.8%苯
巴比妥钠0.2ml/10g体重。
然后观察其反应
注意事项:
1、注意观察动物出现的反应
2、注射尼可刹米后随时做好抢救准备,一旦出现惊厥症状立刻注射抢救药物
实验结果:
1号鼠:在所有预防组中先注射NS15分钟内不出现惊厥,注射尼可刹米后都出现惊厥反应
2号鼠:在注射苯巴比妥钠15分钟内不出现惊厥反应,尼可刹米后有5、8组的小白鼠出现惊厥反应
3、4号鼠:注射尼可刹米后1分15秒后,出现翘尾,蹦跳现象,3号鼠注射NS后有惊厥不消失,最后有些咬舌死亡。
4号鼠,注射苯巴比妥钠后只有
4、5继续游惊厥,最后死亡,其余注射苯巴比妥钠后惊厥消失
表苯巴比妥钠对尼可刹米所致惊厥的预防作用
组别治疗组预防组 NS 给药 NS 给药
1 + - + -
2 + - + -
3 + - + -
4 + - + +
5 + + + +
6 + - + -
7 + - + -
8 + + + - 注:+ 表示有惊厥作用 - 表示无惊厥作用
预防组
组别无惊厥惊厥或死亡总计
NS 8 0 8
给药 2 6 8
总计10 6 16
治疗组
组别无惊厥惊厥或死亡总计
NS 8 0 8
给药 2 6 8
总计10 6 16
结果计算法:
1: X2检验
X2=(|AD-BC|-0.5*N)2N/(A+B)(C+D)(A+C)(B+D)
X20.05=3.481 p<0.05
X20.01=6.635 p<0.01
2:直接简化概率法:N=A+B+C+D
P=2*(1+B+2D/1+S+2D+2C)B*(1+(ABC/N)
P<0.05差别无显著性
P≤0.05差别有显著性
p≤0.01差别有非常显著性
注:设0为A,对角线为D,B<C.如果表格中出现1或0时,不能用X2检验,只能用直接简化概率法,否则误差大。
结果计算:
N=A+B+C+D=0+6+8+2=16
预防组:
P=2X(1+B+2D/1+B+2D+2C)BX(1+(ABC/N)
=0.018≤0.05差别有显著性
治疗组:
P=2X(1+B+2D/1+B+2D+2C)BX(1+(ABC/N)
=0.018≤0.05差别有显著性
讨论:
1.大剂量尼可刹米为什么引起惊厥?
选择性兴奋延髓呼吸中枢,也可作用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兴奋呼吸中枢,并提高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使呼吸加深加快,对血管运动中枢有微弱兴奋作用,剂量过大可引起惊厥。
中枢兴奋药基本都可以导致惊厥
2.苯巴比妥钠为什么能解救尼可刹米所致的惊厥?
苯巴比妥钠腹腔注射后经血液循环到达循环中枢神系统后与Y-氨基丁酸受体结合,引起氨基丁酸受体开放时间增加,cl-内流增加,导致细胞超级化,中枢兴奋性降低,达到抗惊厥作用。
(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