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合集下载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
验报告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3)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4)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5)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6)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7)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8)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9 )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10 )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11)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12)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15)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16)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17)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18)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19)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0)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1)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2)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3)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24)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5)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6)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7)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8)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9)。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科学实验报告单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了解水的存在形态及其循环过程。

二、实验材料:水、烧杯、小锤子、保鲜膜、塑料袋、水果。

三、实验步骤:1.实验一:水的沸腾a.将水倒入烧杯中,放在燃气灶上加热。

b.观察水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2.实验二:水的凝固a.向水中慢慢加入冰块,搅拌均匀。

b.观察水随着温度的下降发生凝固的情况。

3.实验三:水的蒸发a.将一些水倒入烧杯中,加入一片保鲜膜覆盖。

b.观察保鲜膜上是否会出现水珠。

4.实验四:水的降雨a.将一个塑料袋围住一棵果树的树枝。

b.观察一段时间后,是否会在塑料袋内出现水珠。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1.实验一中,水加热后温度升高,逐渐沸腾,形成水蒸汽。

2.实验二中,水冷却到一定温度后,逐渐凝固成冰块。

3.实验三中,水的一部分逐渐蒸发,形成水蒸汽,并凝结在保鲜膜上形成水珠。

4.实验四中,果树叶子的蒸腾作用使得水分蒸发,与塑料袋接触后凝结成水珠。

五、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水在加热过程中会沸腾,形成水蒸汽。

2.水在冷却过程中会凝固,形成冰块。

3.水会蒸发,形成水蒸汽,并凝结在冷表面上形成水珠。

4.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出的水分,在与塑料袋接触后会在袋内凝结成水珠。

六、实验心得:通过这次实验,我对水的存在形态及其循环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水不仅可以以液态存在,还可以通过加热转化为水蒸汽,通过冷却转化为冰块。

同时,水的蒸发和凝结也是水循环的重要过程之一、通过实验,我能够观察到水的不同形态的转化过程,并加深了对水的循环过程的理解。

此次实验还让我认识到了植物的蒸腾作用与水循环之间的关系。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出水分,这部分水分会蒸发到空气中,形成水蒸汽,并最终凝结在冷表面形成水珠。

这让我对水循环过程有了更加生动的认识。

通过科学实验的方法,我能够亲身体验水循环的过程,对于教科书中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实验,我不仅激发了对科学的兴趣,也培养了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过程:
1、在盒子的底部垫上一层棉花,侧面用泡沫塑料板垫上,然后将锡箔纸衬在里面,作为反光材料;
2、用黑色纸把塑料饮料瓶的瓶身包起来,放在盒子里,盒盖的上面挖空,覆上一层塑料膜,
3、瓶子里装上清水,盖上盒盖,调整热水器的角度,使受热面与阳光垂直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按照我们自己的设计,太阳能热水器制作完成了
实验器材:
5N的弹簧测力计1只、钩码1盒、长方体木块1个、砂纸
猜测:
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摩擦力
物体越重,摩擦力;物体越轻,摩擦力
实验过程:
1、摩擦力与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关系: (1)把小车放在砂纸光滑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小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F;(2)把小车放在砂纸粗糙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小车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F
实验器材:
模型小车1辆、尼龙线0.5-0.8米、铁垫圈10个、秒表1只
猜测:
小车在拉力的拉动下会运动,拉力,小车运动.
实验过程:
1、安装小缆车:将实验用的小车平放在光滑的桌面上,把线拴在车头的正前方正中,这样,拉力方向与车轮前进的方向一致,在线的另一端,系上一个铁丝做的挂钩.
2、实验小车的运动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2,用镊子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观察土壤颗粒大小,你有什么发现?
3,把水倒入水中,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方法
寻找土壤的成分
肉眼
发现土壤是潮湿的,说明含有水分,里面还有植物的细根、碎叶、腐烂的小虫等动植物的残体.
放大镜
土壤本身的颗粒也大小不同,有小石子、大小不同的沙粒、黏土微粒、还有非常细小的粉尘颗粒
1
2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科学实验报告单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时间
11月7日
实验目的
学生从评价中找到太阳能热水器效能高低的原因。
仪器器材
钟表、冷水、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温度计。
实验过程
1、展示各自的太阳能热水器。
2、在同样条件下实验热水器的效能。
3、进行评价。
4、找出效能低的原因。
实验结果
找到提高太阳能热水器效能的方法。
教师批注
实验有序
实验成绩

教科版五年级上科学实验报告单
仪器器材
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水、接水容器。
实验过程
实验一:探索有无植被覆盖对于土地侵蚀的影响。
实验二:探索坡度的大小对于土地侵蚀的影响。
实验三:探索降雨量的大小对于土地侵蚀的影响。
实验结果
植物的覆盖、坡度的高低、降雨量的大小是影响土壤侵蚀程度的重点因素。
实验过程
1、检查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0”的位置
2、在测力计的挂钩上挂一个塑料袋
3、将要测物体放入袋中
4、读下此时测力计上的数
实验结果
重力大,测力计的读数大
教师批注
实验有序
实验成绩

教科版五年级上科学实验报告单
班级
五年级
学生人数
40人
实验形式
分组实验
实验名称
运动与摩擦力
实验时间
12月22日
实验目的
使学生了解摩擦力的大小由接触面的光滑和重力有关。
小的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带盖塑料瓶、碎砖块
实验过程
1、将烧热的石块立即放入冷水中,反复多次;
2、将几块岩石放入有水的塑料内剧烈晃动;
3、向杯内倒入石膏糊,撒上几粒豌豆种子,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将结成块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盘子。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实验步骤:
1.在纸盒两个长边距边缘约1厘米处各画一条直线(如图1)。

2.用直角三角板在纸盒两端距边缘约1厘米处各画一条斜线(如图2)。

3.在纸盒的对应面上重复画上面的线。

4.用剪刀将4条斜线剪开(如图3)。

5.将两面平面镜插入纸盒开口,并保持镜子的反射面是相对的(如图4)。

6.在镜子的反射面各开一个窗口,通过低处的窗口观察物体,并调整镜子的
角度,直到能看见高处的物体为止。

图1 图2 图3 图4
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素养为宗旨,以实践为核心,努力摆脱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旧模式,让学生在自然实践操作中得到真知、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本学期在实践教学中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特点,始终围绕"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为了迎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素养。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创新精神.。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
寻找土壤的成分
实验器材:
小铲子1、放大镜1、镊子1、150ml烧1、湿润土壤若干、报纸2张、玻璃搅棒1根
猜测:
土壤里有各种成分,并且各有各自的作用
实验过程:
1,把土壤倒到一张报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土壤里有什么,再借助放大镜观察
2,用镊子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观察土壤颗粒大小,你有什么发现?
4、分别缠不同的圈数,进一步观察小车前行的距离。
六、数据记载及结论:
我的发现: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距离越远
我的结论:橡皮筋缠的圈数越多,拉力越大。
2、在每个纸袋中,分别插上温度计,平放到阳光下;
3、记录下刚开始各个纸袋的温度,然后,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温度,总共记录5次。
4、比较在阳光下晒相同的时间后,各个纸袋温度有什么不同。
纸袋的种类
刚开始的温度
2分钟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0分钟
黑色
24
26
27
28
29
30
粉色
24
25.6
26.2
26.8
27.4
五年级上册科学学生实验报告单
一、实验名称:影子的观察
二、实验目的:
引导学生用对比的实验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初步解释影子产生的过程。
三、实验原理:
光源发出的光被遮光物体挡住,从而在背景墙上形成了影子
四、实验器材及装置简图:
手电筒、橡皮擦、魔方、瓶子
五、实验步骤:
1、选择背景墙。
2、选择遮光体。
3、打开光源,观察影子的情况,做好记录。
28
铝箔纸
24
25.2
25.4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_年_____ 班第____ 组时间实验类型分组:〔〕演小:〔〕实验名称种子的发芽实验实验器材:培养皿2只、滴管1只、标签纸3张、绿豆种子10粒、放大镜1个、清水猜想: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实验过程:1、准备好两个培养皿,在里向平铺上纸巾;2、在每个纸巾上按三个洞,各放3粒绿豆;3、往一个纸巾上滴水,另一个培亦皿里的纸巾不滴水4、将每天的变化记录卜来,填在记录表内.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绿豆种子在有水、常温、有空气、没肩阳光的室内发芽了实验结论:种子的发芽需要f的条件评定等级:指导教师: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_年_____ 班第___ 组时间实验类型分组:〔〕演小:〔〕实验名称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实验器材:培养皿2只、滴管1支、第一课中已发芽绿豆种子10粒、黑色纸1张、透明一次性饮水杯2个、湿润土壤假设干猜想:条件不同,绿豆芽的生长情况会后不同实验过程:1、才EW个培养皿里,分别装上深约2厘米的土壤,2、将上个实验中的已经发芽的绿豆芽, 从纸巾里移植到这两个培养皿里,每个里面种植2--3棵;3、把透明饮料杯,一个罩在培养皿上,另一个用黑纸包严,罩在另一个培养皿上;4、这两盆培养皿里的绿豆芽,放在相同温度的地方,浇上相同的水, 每天定时观察生长情况,并做好记录,填入以下记录表:绿豆芽的总数量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阳光下的绿豆芽黑暗处的绿豆芽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绿豆芽在生长时,有阳光照射的,生长情况是正常,茎叶发绿, 没有阳光照射的那么茎叶发黄,生长不旺盛实验结论: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评定等级:指导教师:五年级上册科学学生实验报告单五年级班指导教师年月日一、实验名称: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仞实验二、实验目的:1.增强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2.在实验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知道种子发芽需要一定条件.三、实验原理: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空气、水和适宜温度等.四、实验器材及装置简图:实验器材:绿豆种子、放大镜、银子五、实验步骤:1、取两个一次性杯子,下面放上纸巾2、各放入三颗大小差不多的绿豆.3、一组浇适量的水,一组不浇水.4、定期观察、记录、浇水.结论:种子发芽需要充足的水.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_年_____ 班第____组时间实验类型分组:〔〕演小:〔〕实验名称寻找土壤的成分实验器材:小铲子1、放大镜1、银子1、150ml烧杯1、湿润土壤存搅棒1根千、报纸2张、玻璃猜想:土壤里有各种成分,并且各有各自的作用实验过程:1,把土壤倒到一张报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土壤里有什么,再借助放大镜观察2,用银子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观察土壤颗粒大小,你有什么发现3,把水倒入水中,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方法寻找土壤的成分肉眼发现土壤是潮湿的,说明含有水分,里面还有植物的细根、碎叶、腐烂的小虫等动植物的残体.放大镜土壤本身的颗粒也大小小同,有小后子、大小小同的沙粒、黏土微粒、还有非常细小的粉尘颗粒倒入水中土壤颗粒就会沉到水底,可以观察到,泥土是分层沉积的.从卜到上依次是:石子、沙子、黏土、粉砂、植物残体的漂浮物,在搅动土壤时,有气泡产生,说明土壤中含宿空气.实验结论:土壤是风化后的岩石颗粒、石子、沙子、黏土、粉砂、以及动植物残体、空气等具他物质的混合物.评定等级:指导教师: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年____ 班第____组时间实验类型分组:〔〕演小:〔〕实验名称模拟雨如何影响土地实验器材:长方体水槽2、降雨器〔饮料瓶底部钻孔〕1、混有沙石的土壤、接水盆1塑料薄膜、小铲子1、报纸3张猜想:雨水会对土地形成侵蚀,改变地形地貌.实验过程:1、用混有沙石的土壤在长方形塑料水槽里堆一个斜坡地形, 并用小铲子拍紧,再在土的边缘『个“悬崖〞;2、在一个塑料饮料瓶的底部钻一些小孔,做成“喷水器〞,在瓶里装满水3、把装有“悬崖〞的盒子〔或水槽〕放在废报纸上,在报纸上铺塑料膜,并把盒子〔水槽〕的一端垫高;4、把喷水器放到f 的高度,让“雨水〞尽量降落到斜坡的土地上,观察雨水降落到“模拟地形〞时,雨水、径流以及土地的变化.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雨水〞降落到土地上,溅起土壤的颗粒,当雨水流动时,带走了这些泥土的颗粒,原来平整的地面,开始出现了小冲沟,聚集在一起的地面水漫过斜坡,又冲蚀斜坡形成大的冲沟,在接水盆里可以看到是浑浊的泥水.实验结论:雨水会对土地形成侵蚀,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使地形地貌发生改变.评定等级:指导教师: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年____ 班第____组时间实验类型分组:〔〕演小:〔〕实验名称探索侵蚀的实验实验器材:水槽2只、铁架台1座、铁划、夹2个、降雨器2个〔底部钻大小、数量不同孔〕、蒸发皿6个、长有茸皮的土壤层2块、纯土壤4块〔分别放置在蒸发皿内〕猜想:有植物覆盖的土地受侵蚀的程度小,无植物覆盖的土地受侵蚀的程度大;坡度大的土地受侵蚀的程度大, 坡度小的土地受侵蚀的程度小;降雨量大对土地的侵蚀程度严重,降雨量小对土地的侵蚀程度就轻.实验过程:1、组装好铁架台,将铁环夹水平旋紧在立柱上,2、将装好土壤层的蒸发皿水平放在铁环夹中间,一种是有茸皮的, 一种是纯土壤3、用同一个降雨器灌相同多的水,在相同局度淋洒这两个不同的土壤层,用接水的水槽分别接住流下来的“径流水〞,观察水质的不同点;4、换上两个相同的土壤层,用大孔、小孔/、同的两个降雨器,分别灌一整瓶水、半瓶水,也是在相同的高度对这两个土壤层进行各自喷淋, 接住径流水后观察;5、同样的方法,换上另外两个相同的土壤层,进行坡度/、同的侵蚀实验,观察径流水的水质有什么/、同点.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无植物覆盖的土地被“雨水〞冲下来的泥土比有植物覆盖的要多;斜坡的土地被“雨水〞冲下来的泥土比平地上要多几倍;降雨量大比降雨量小的冲蚀得厉害.实验结论:无植物覆盖的土地比有植物覆盖的土地受侵蚀的程度严重;降雨量大比降雨量小对土地的侵蚀程度严重;土地的坡度大比坡度小受侵蚀的程度严重评定等级:指导教师:小学五年级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五年级 班第 组 姓名 年 月 日实验 名称做一个生态瓶 实验 通过制作生态瓶,培养学生的动手水平.目的实验 塑料桶、沙子、水草、浮萍、小鱼、小虾、田螺等.器材步1、2、 找一个大油桶,清洗干净后剪掉上面F 分; 在桶底放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子,再装入大半瓶自来水或域水;骤3、在桶里种上几棵水草,在水面放一些浮萍;4、 在植物存活后,再放入小鱼、小虾、田螺等小动物. 和5、每天注意观察生态版里发生的变化: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入表中. 方法观察到的现象或结果实 制作态版f 要注意各种物体之间的和谐.验实验名称:用实验证实蚯蚓适宜生活在黑暗、湿润的环境里 〔第一单元第4课〕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会用比照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实验材料:长方体盒子〔有盖子〕、干土、湿土、蚯蚓、报纸实验过程:1、在长方体盒子〔里面涂黑〕底部铺上一层湿报纸,把5条以上的蚯蚓放到盒子中间,盖上盖子,5分钟后翻开观察蚯蚓的位置.2、在长方体盒子里一边铺一层干土,一边铺一层湿土〔土不能太厚,中间留一定空隙〕,将5条以上的蚯蚓放在盒子中间,用盖子盖子上一半,过5分钟观察蚯蚓的位置.注意: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以上两个实验都需要反复做几次,而且还要多准备一些好动的蚯蚓.结论:蚯蚓适宜生活在黑暗、湿润的环境里.实验名称:设计生态瓶〔第一单元第6课〕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会设计生态瓶,知道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实验材料:大塑料瓶〔透明、去盖〕、水草、浮萍、沙石、鱼虾等实验过程:1、先在大塑料瓶里装入适量的池塘水或河水〔如果是自来水最好静置一天〕.2、在瓶底放一些洗静的沙石,种上水草,放入浮萍.3、待水草成活之后再放入适量的水生动物〔放的动物之间不能存在食物关系〕.结论:制作态瓶一定要注意各种物体之间的和谐.实验名称:改变生态瓶的一些条件、生态瓶里的生物会怎样〔第一单元第7课〕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增减水或动物的数量都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实验材料:生态瓶、小鱼假设干条、鱼网实验过程:1、增减生态瓶中的水,观察小鱼在1分钟内浮出水面的次数〔至少数3次〕, 分析原因.2、增减生态瓶中的小鱼,观察小鱼在1分钟内浮出水面的次数〔至少数3 次〕,分析原因结论:增减生态瓶中的水和小鱼都会使生态失衡.实验名称:影子有什么特点〔第二单元第1课〕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影子的特点及变化规律,实验材料:不透明圆柱体、电筒、针架、白纸、铅笔实验过程:1、将圆柱体立放在白纸上,用电筒在不同位置照射〔距离不变〕,在白纸上画出不同位置时的影子.置不变,改变圆柱体与电筒的距离,观察影子的变化并画出来.3、把圆柱体固定在针架上,分别用电筒照射圆柱体的侧面和底面,在对应的纸上画出它们的影子.结论:光照位置不同,影子的位置不同;光照距离不同,影子的大小不同;光照面不同,影子的形状不同.实验内容: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度及太阳高度〔第二单元第2课〕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会测量影子的长度及太阳高度,知道影子长度变化规律,与太阳高度的关系.实验器材:10厘米长的筷子1根、平滑的木板1块、白纸1张、橡皮泥1块铅笔1枝、尺子1根、太阳高度测量器实验过程:1、做一个简易的日影观测仪,并把它放在校园能照到阳光的地方.2、记录时,先看看太阳的位置和方向,再量出影子的长度,然后在白纸上描下影子.3、课堂上每10分钟观察1次,课后每1小时观察1次.4、学习用太阳高度测量器测量不同时刻太阳高度.5、引导学生分析影子长度的规律、与太阳高度的关系.结论:阳光下的影子在太阳刚出来和要下山时最长,正午最短;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实验内容:验证光的传播路线〔第二单元第3课〕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器材:手电筒1个、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3张、无孔卡纸1张、票夹4个. 实验过程:1、把3张有孔卡纸用票夹固定并排在桌面上,后面再放1张无孔卡纸,用电筒从第一张卡纸的小孔中照射过去,调整另外两张卡纸的位置,使电筒光能照射到无孔卡纸上,观察3个孔的位置.2、随便将一张有孔的卡纸往旁边稍微移动一下,观察电筒光能不能射到无孔卡纸上.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内容:小孔成像〔第二单元第3课〕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小孔成像的特点及原因.实验器材:蜡烛、火柴、有小孔的长方形卡纸1张、无孔卡纸1张、票夹2个, 实验过程:1、把有孔子卡纸摆在中间,蜡烛和无孔卡纸分别摆在两边.2、点燃蜡烛,然后调节距离,使无孔卡纸上能出现蜡烛火苗的清楚倒像,再移动距离观察倒像有什么变化.结论:由于光是没直线传播的,所以蜡烛的光通过小孔传播过去之后,上下左右方向都反了,而且像的大小也会随着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实验内容:照亮目标〔第二单元第4课〕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会利用光的反射照亮不同位置的物体.实验器材:手电筒、书、一个小物品实验过程:1、把书平放在桌面上,用电筒直接将它照亮.2、电筒不动,把书立起来,用一面镜子反射光照亮书.3、电筒不动,在书的后面放一个物品,用两面镜子反射光将它照亮.4、画出每种情况下的光的传播路线图.结论: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实验内容:光的强弱与温度上下的关系〔第二单元第5课〕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光越强温度越高.实验器材:小镜子5面、温度计1支、白纸1张.实验过程:1、先用镜子将阳光投射到纸上,观察比拟使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时反射光的强弱并记录.2、用温度计分别测量纸上光斑处的温度,比拟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时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并记录.、/、A、1注息: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且要拿稳.2、镜子的反射光斑调整集中到温度计的玻璃泡部位.3、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的液面持平.4、在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5、靠近温度计读数时,尽量屏住呼吸,由于呼出的热气能使温度计中的液柱上升,影响测量的准确性.结论:光越强、温度越高.实验内容: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第二单元第6课〕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物体颜色、光照角度与吸热的关系.实验器材:白色、粉色、、黑色蜡光、铝箔纸袋各1个,黑色纸袋3个,每个纸袋配温度计1支实验过程:实验1——物体的颜色与吸热关系的实验1、把不同颜色和材料的纸袋分别插上温度计平放在阳光下.2、每隔一定的时间观察、记录、比拟一次.3、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外,摆放的地点、方式、时间和观察的时间、方法等尽量要保持一致.实验2——阳光直射、斜射与吸热关系的实验1、把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分别插上温度计,根据与地面水平、垂直、与阳光垂直这三种方式摆放在阳光下.2、每隔一定的时间观察、记录、比拟一次.3、除了摆放时的角度不同外,摆放的地点、时间和观察的时间、方法等尽量要保持一致.结论: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实验内容:设计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第二单元第7课〕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太阳能执水器的构造及原理,学会设计制作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实验器材:带盖大纸盒1个、泡沫塑料假设干、饮料瓶1个、塑料薄膜1张、黑色纸1张、镜子或锡箔纸假设干.实验过程:1、观察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及原理2、引导学生弄清教材中的设计方案的思路,在此根底上完本钱组的设计和制作;3、升温举措有:塑料瓶直接吸热、盒子内外涂成黑色、盒内瓶子反面贴锡纸、盒盖用塑料薄膜、盒子装上支架、盒子后面用镜子或锡箔纸反光照射等;4、保温举措有:盒子加盖、瓶子加盖、瓶子周围放泡沫塑料等.实验内容:光的色散实验〔第二单元资料库〕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实验器材:三棱镜实验过程:将三棱镜的侧面对着太阳光,然后慢慢旋转,使阳光出现七种色光.结论: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实验内容: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第三单元第3课〕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温度变化、流水等会使岩石破碎、变形.实验器材:较小的岩石块〔最好是板岩〕1块、酒精灯1盏、火柴1包、镣子1个、烧杯1个〔装半杯水〕、带盖的塑料瓶或玻璃瓶1个、碎砖块假设干.实验过程:实验1——温度变化对岩石的作用1、点燃酒精灯,用镣子夹着岩石块在酒精灯上加热.〔注意捏的方法〕2、将加热的岩石块立即放入冷水中进行冷却.3、如此反复进行数次,直至岩石块分裂成更小块的岩石为止,才熄灭酒精灯.实验2——流水对岩石的作用1、在瓶子中装上大半瓶水,放入一些碎砖块,盖好瓶盖.2、两手分别握紧瓶盖和瓶底局部,用力摇晃瓶子,让砖块互相摩擦、碰撞.3、取出石专块观察,并与原石专块进行比拟.结论:温度变化、流水等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实验内容:寻找土壤的成分〔第三单元第4课〕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寻找土壤的成分,知道土壤是由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实验器材:一些新鲜湿润的土壤和枯燥的土壤、小铲子1个、塑料盒1个、报纸1张、放大镜1个、塑料杯、镣子1个、筷子或小棍1根、水半瓶、牙签1 根.实验过程:1、分别用肉眼、放大镜观察新鲜土壤中有什么.2、用牙签将干土按颗粒大小分类,看书了解各种颗粒的名称及特点.3、把新鲜土壤放入水中,先观察有什么现象,然后再将土壤搅散、静置.4、观察沉淀后水面和杯底能发现什么.结论:土壤是由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实验内容:雨水如何浸蚀土地〔第三单元第5课〕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雨水及雨水形成的径流会带走土壤,改变地表形态.实验器材:一侧有小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梢1个、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假设干、报纸1张、塑料薄膜1张、小铲子1个、脸盆1个、喷水器1个、水1瓶实验过程:1、在塑料水梢底部一角钻一个孔,在水梢中装一些湿土,做一个斜面,在离小孔一定距离的地方做成悬崖、用小铲拍紧.2、用洒水瓶在一定高度往斜面上喷水,小孔下面用盆接水,注意观察土壤和水的变化.结论:雨水的重力和形成的径流会带走土壤、并破坏地表形态.实验内容: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浸蚀〔第三单元第6课〕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没有植物覆盖的土地容易被浸蚀.实验器材:一侧有小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梢2个、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假设干、有植物生长的土壤假设干、报纸2张、塑料薄膜2张、小铲子1个、脸盆或水桶2个、喷水器2个〔孔有大小之分〕、水2瓶.实验过程:1、在一个水梢中装上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另一个水梢中装上有植物覆盖的土壤,坡长、坡度一样.2、分别往两个斜面上洒水〔高度、水量一样.〕,下面用盆接水,3、观察比拟两个水梢中土壤及水的变化.结论:没有植物覆盖的土地容易被浸蚀.实验内容:河流对土地的浸蚀和沉积作用〔第三单元第7课〕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河流会浸蚀土地,并改变地形地貌.实验器材:一侧有小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梢1个、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假设干、报纸1张、塑料薄膜1张、小铲子1个、脸盆1个、大饮料瓶2个、木块1块实验过程:1、在水梢中装上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注意空出盒子的三分之一不要装土〕做成一个斜面,稍微拍紧,然后在斜坡上挖一个宽、深都约一厘米的“河道〞. 并用笔记录好河道的形状、深度宽度.2、在河道上方用木块固定一个漏水的瓶子〔剪去底部〕,让水流进河道,上面不断加水.3、观察水流速度及河道的变化.4、根据实验结果画图.结论:河流会浸蚀土地,并改变地形地貌.实验内容: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四单元第1课〕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拉力大、小车就运动得快.实验器材:实验用小车1辆、粗线或细绳1根、挂铁垫圈的小钩〔可用回形针弯制〕1个、铁垫圈假设干、秒表1个.实验过程:1、用线拴住小车,另一端捆一个挂钩,确定小车的出发位置.2、在挂钩上不断增加垫圈,看要挂多少个才能使小车运动起来.3、测出挂不同数量的垫圈时小车运动相同距离所需的时间〔至少重复3次〕4、比拟垫圈数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厂注息:1、小车动起来之前要一个一个地增加垫圈,才能发现不是任何小的力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也才能比拟准确地找到使小车运动起来的最小的力.2、小车动起来之后要多个多个地增加垫圈,才能更容易用秒表测量或目测出小车运动的快慢.结论:垫圈数量越多,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实验内容:用弹簧测力计测定力的大小〔第四单元第4课〕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力的单位,能比拟准确地估测,会用弹簧测力计正确地测量力的大小.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1个、钩码1盒、用于测量重力的小物体假设干.实验过程:1、拿起测力计,检查指针是否在“ 0〞位置,不准的请教师调整.2、测量物体重力时,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测量,作好记录进行比拟.3、在测量时要慢慢提起物体,不要用力过猛.如果指针已经到达最大数值还没有提起重物,应停止测量,或改用测量范围更大的测力计.4、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实验内容:物体运动与摩擦力的关系〔第四单元第5课〕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摩擦力大小与物体的重量和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的关系.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1个、线绳1根、纸盒1个、钩码1盒、砂纸1张、两块木板实验过程:实验1——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1、推测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2、利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讨论要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条件并记录.3、在光滑程度不同的平面上分别用测力计拉动装有相同数量钩码的纸盒, 读数、记录、比拟.注意:比照实验时,光滑程度的差异要大些才好.可以同时把接触的两个面都弄粗糙,摩擦力就会大大增加.实验2——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1、推测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2、利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讨论要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条件并记录.3、在同一平面上分别用测力计拉动装有不同数量钩码的纸盒,读数、记录、比拟.结论: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拉动的物体重,摩擦大.实验内容:滑动、滚动与摩擦力的关系〔第四单元第6课〕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滑动时摩擦力比滚动大得多.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1个、实验用小车1辆、线绳1根、纸盒1个、钩码1 盒、胶带. 实验过程:1、推测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的关系.2、利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讨论要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条件并记录.3、在同一平面上分别用测力计拉动轮子滚动前进和滑动前进的两辆小车,读数、记录、比拟.结论:滑动比滚动摩擦力大得多.。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班第组时间实验类型分组:()演示:()
实验名称制作潜望镜
实验器材:
潜望镜组合制作材料1套, 胶水1瓶、胶带1卷、剪刀、美工刀,长方形纸盒1只,小镜片2只
猜测: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
实验过程: 1、利用“潜望镜组合材料”直接组装一只,然后用它从室内的门、窗的边缘观察室外的情况;
2、自己利用材料,自制一只简易的潜望镜:
用一只长方体牙膏盒,在一端的侧面,剪开一个方形的口,另一端在它的对面,也开一个相同的口,然后在左右的面,和对角成45度,切出直线口子,可以插下小镜片。

最后,用胶带将镜片从外边固定住。

如右图这样,一个简易的潜望镜就做成了。

观察到的现象或
实验的结果:
用潜望镜可以从暗处观察明处的物体,而不被对方发觉。

实验结论: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

(完整版)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完整版)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小学五年级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五年级_____ 班第______ 组姓名 _________ 年月日
小学五年级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五年级_____ 班第______ 组姓名 _________ 年月日
青龙小学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五年级_____ 班第______ 组姓名 _________ 年月日
小学五年级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五年级_____ 班第______ 组姓名 _________ 年月日
小学五年级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五年级_____ 班第______ 组姓名 _________ 年月日
小学五年级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五年级_____ 班第______ 组姓名 _________ 年月日
小学五年级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五年级_____ 班第______ 组姓名 _________ 年月日
小学五年级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五年级_____ 班第______ 组姓名 _________ 年月日
小学五年级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五年级_____ 班第______ 组姓名 _________ 年月日
小学五年级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五年级_____ 班第______ 组姓名 _________ 年月日
小学五年级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五年级_____ 班第______ 组姓名 _________ 年月日
小学五年级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
五年级班第组姓名年月曰
小学五年级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五年级_____ 班第______ 组姓名 _________ 年月日。

五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实验报告单

五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实验报告单

五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实验报告单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温度对物体状态的影响,了解温度的变化对物质的性质和状态产生的影响。

二、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冰块、盖子、热水、铁夹子。

三、实验步骤1.将烧杯放在桌面上,测量室温。

2.使用铁夹子将温度计固定在烧杯的上方,确保温度计的底端没有接触到烧杯。

3.将冰块放入烧杯中,待冰块融化后观察温度计显示的温度。

4.将盖子盖在烧杯上后,将热水倒入烧杯中,观察温度计显示的温度。

5.将盖子取下,继续倒入热水至烧杯约80%的容量,观察温度计显示的温度。

6.等待一段时间,再次观察温度计显示的温度。

四、实验结果1.在室温下,温度计显示的温度约为20°C左右。

2.冰块融化后,温度计显示的温度逐渐上升,达到0°C,然后稳定在0°C左右。

3.在盖子完全闭合的情况下,将热水倒入烧杯中,温度计的温度迅速上升,显示的温度逐渐增加。

4.盖子取下后,继续倒入热水,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再次上升,但增加的速度较之前慢,温度也没有之前那么高。

5.几分钟后,观察到温度计的温度逐渐下降,趋于稳定。

五、实验分析1.在室温下,温度计显示的温度较稳定,在20°C左右。

这个温度是人体感知最舒适的温度之一。

2.冰块融化后,温度计显示的温度稳定在0°C左右。

这是水的冰点温度,表示水从固态到液态的状态变化。

3.在盖子完全关闭的情况下,热水倒入烧杯,温度计的温度迅速上升。

这说明固体的温度会被加热,分子运动加快。

4.盖子取下后继续倒入热水,温度计的温度再次上升,但增加的速度有所减缓。

这是因为热量传导由于外界的温度较低而减慢。

5.温度计的温度逐渐下降,说明热量正在逐渐散失,物体的温度正在趋于稳定。

六、实验结论1.温度对物体状态有明显的影响,不同的温度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以使物体的状态发生改变。

2.温度的变化可以影响物质的性质,比如温度的升高会使物质膨胀,温度的降低会使物质收缩。

3.在本实验中,室温下物体呈固态,冰块融化后物体呈液态,加热后物体呈气态。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报告1.有关光的思考实验:红苹果实验【实验材料】红苹果、黑暗的房间等。

【实验要求】在桌子上放一个红苹果,把门、窗户都关上,并把所有的灯都关掉,房间里完全黑暗了。

房间没有窗,门也没有缝隙,没有光能够进入这个房间。

想一想在黑暗中你能看到这个红苹果吗?【实验现象】我们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待多长时间。

【实验结论】这个实验说明了没有光线,人是无法看到东西的。

人的眼睛是通过接收物体反射回来的光线来判断物体的。

而在红苹果实验中,房间是完全黑暗的,没有任何光线进入房间,因此我们不能在这个房间里看到红苹果。

2.光是怎样传播的实验:光的传播实验【实验材料】4张矩形卡纸、手电筒、4个能直立的凤尾夹等等。

【实验方法】①在三张矩形卡纸的同一位置分别打一个小孔,直径约一厘米。

②用夹子分别固定卡纸,并直立在桌子上,卡纸之间的间隔约15厘米,保持所有的小孔在一条直线上。

③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厘米处直立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作为屏。

④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的光源。

⑤把手电筒放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保持一定距离,使手电筒的光能够直接穿过这些小孔。

观察纸屏并在表格的图中标出光行进的路线。

⑥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者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再观察纸屏,并在表格的图中标出光行进的路线。

【实验现象】把4张卡纸放在同一条直线上,让手电筒的光能够直接穿过卡纸上的小孔,发现手电筒的光能够直接穿过前3张卡纸上的小孔,照射在第4张卡纸上。

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观察到手电筒的光只能够直接穿过第1张卡纸上的小孔,不能穿过第2张卡纸上的小孔,在第2张卡纸上留下光斑,第3、4张卡纸上没有光斑。

【实验结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实验一:光照射玻璃、纸和书的探索【实验材料】手电筒、杯子、玻璃、纸张、书本等等。

【实验方法】①用干净的透明玻璃片遮住手电筒并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观察手电筒的光能否照到杯子上。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科学实验报告单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科学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五年级上科学实验报告单
班级
五年级
学生人数
40人
实验形式
分组实验
实验名称
种子发芽对比实验
实验时间
9月5日
实验目的
使学生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是水、空气、温度缺一不可。
仪器器材
一次性水杯,纸巾、纸盒
实验过程
1、准备好6个水杯,每个水杯都放好纸巾(中间挖两个洞)贴上标签
2、将种子放入洞中
3、6个小盘中1号杯不滴,其余的都滴上适量的水。
实验结果
发现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
教师批注
实验有序
实验成绩

教科版五年级上科学实验报告单
班级
五年级
学生人数
40人
实验形式
分组实验
实验名称
光和影
实验时间
10月13日
实验目的
使学生认识到光和影之间的关系,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
仪器器材
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实验过程
1、桌面上放上一块长方体木块,打开手电筒开关,从不同位置照射。
实验成绩

教科版五年级上科学实验报告单
班级
五年级
学生人数
40人
实验形式
分组实验
实验名称
光的反射
实验时间
10月24日
实验目的
使学生明白黑色反光弱,红色反红光,黄色反黄光,绿色反绿光,白色反光能力强。
仪器器材
卡纸(红、黄、绿、黑、白)各一,手电筒一支,夹子
实验过程
1、夹子夹住卡纸
2、将夹横立在桌上,并在桌面上放一页有字的纸。
光是怎么传播的
实验时间
10月20日
实验目的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新)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新)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新)实验内容:验证光的传播路线(第⼆单元第3课)实验⽬的:让学⽣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器材:⼿电筒1个、同⼀位置打孔的长⽅形卡纸3张、⽆孔卡纸1张、票夹4个。

实验过程:1、把3张有孔卡纸⽤票夹固定并排在桌⾯上,后⾯再放1 张⽆孔卡纸,⽤电筒从第⼀张卡纸的⼩孔中照射过去,调整另外两张卡纸的位置,使电筒光能照射到⽆孔卡纸上,观察3个孔的位置。

2、随便将⼀张有孔的卡纸往旁边轻微移动⼀下,观察电筒光能不能射到⽆孔卡纸上。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内容:拉⼒⼤⼩与⼩车运动的关系(第四单元第1课)实验⽬的:让学⽣知道拉⼒⼤、⼩车就运动得快。

实验器材:实验⽤⼩车1辆、粗线或细绳1根、挂铁垫圈的⼩钩(可⽤回形针弯制)1个、铁垫圈若⼲、秒表1个。

实验过程:1、⽤线拴住⼩车,另⼀端捆⼀个挂钩,确定⼩车的出发位置。

2、在挂钩上不断增加垫圈,看要挂多少个才能使⼩车运动起来。

3、测出挂不同数量的垫圈时⼩车运动相同距离所需的时间(⾄少重复3次)。

4、⽐较垫圈数量与⼩车运动的关系。

注意:1、⼩车动起来之前要⼀个⼀个地增加垫圈,才能发现不是任何⼩的⼒都能使⼩车运动起来,也才能⽐较准确地找到使⼩车运动起来的最⼩的⼒。

2、⼩车动起来之后要多个多个地增加垫圈,才能更容易⽤秒表测量或⽬测出⼩车运动的快慢。

结论:垫圈数量越多,拉⼒越⼤,⼩车运动得越快。

五年级上册科学学⽣实验报告单五年级___班指导教师________ 年⽉⽇实验内容:⽤弹簧测⼒计测定⼒的⼤⼩(第四单元第4课)实验⽬的:让学⽣知道⼒的单位,能⽐较准确地估测,会⽤弹簧测⼒计正确地测量⼒的⼤⼩。

实验器材:弹簧测⼒计1个、钩码1盒、⽤于测量重⼒的⼩物体若⼲。

实验过程:1、拿起测⼒计,检查指针是否在“0”位置,不准的请教师调整。

2、测量物体重⼒时,要求学⽣先估计再实际测量,作好记录进⾏⽐较。

3、在测量时要慢慢提起物体,不要⽤⼒过猛。

如果指针已经达到最⼤数值还没有提起重物,应停⽌测量,或改⽤测量范围更⼤的测⼒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报告1.有关光的思考实验:红苹果实验【实验材料】红苹果、黑暗的房间等。

【实验要求】在桌子上放一个红苹果,把门、窗户都关上,并把所有的灯都关掉,房间里完全黑暗了。

房间没有窗,门也没有缝隙,没有光能够进入这个房间。

想一想在黑暗中你能看到这个红苹果吗?【实验现象】我们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待多长时间。

【实验结论】这个实验说明了没有光线,人是无法看到东西的。

人的眼睛是通过接收物体反射回来的光线来判断物体的。

而在红苹果实验中,房间是完全黑暗的,没有任何光线进入房间,因此我们不能在这个房间里看到红苹果。

2.光是怎样传播的实验:光的传播实验【实验材料】4张矩形卡纸、手电筒、4个能直立的凤尾夹等等。

【实验方法】①在三张矩形卡纸的同一位置分别打一个小孔,直径约一厘米。

②用夹子分别固定卡纸,并直立在桌子上,卡纸之间的间隔约15厘米,保持所有的小孔在一条直线上。

③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厘米处直立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作为屏。

④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的光源。

⑤把手电筒放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保持一定距离,使手电筒的光能够直接穿过这些小孔。

观察纸屏并在表格的图中标出光行进的路线。

⑥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者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再观察纸屏,并在表格的图中标出光行进的路线。

【实验现象】把4张卡纸放在同一条直线上,让手电筒的光能够直接穿过卡纸上的小孔,发现手电筒的光能够直接穿过前3张卡纸上的小孔,照射在第4张卡纸上。

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观察到手电筒的光只能够直接穿过第1张卡纸上的小孔,不能穿过第2张卡纸上的小孔,在第2张卡纸上留下光斑,第3、4张卡纸上没有光斑。

【实验结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实验一:光照射玻璃、纸和书的探索【实验材料】手电筒、杯子、玻璃、纸张、书本等等。

【实验方法】①用干净的透明玻璃片遮住手电筒并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观察手电筒的光能否照到杯子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册科学学生实验报告单五年级___班指导教师________ 年月日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班第组时间实验类型分组:()演示:()
实验名称制作潜望镜
实验器材:
潜望镜组合制作材料1套, 胶水1瓶、胶带1卷、剪刀、美工刀,长方形纸盒1只,小镜片2只
猜测: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
实验过程: 1、利用“潜望镜组合材料”直接组装一只,然后用它从室内的门、窗的边缘观察室外的情况;
2、自己利用材料,自制一只简易的潜望镜:
用一只长方体牙膏盒,在一端的侧面,剪开一个方形的口,另一端在它的对面,也开一个相同的口,然后在左右的面,和对角成45度,切出直线口子,可以插下小镜片。

最后,用胶带将镜片从外边固定住。

如右图这样,一个简易的潜望镜就做成了。

观察到的现象或
实验的结果:
实验结论:
评定等级:指导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