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实验主题:变化中的水实验目的:1.了解水的三种状态。
2.观察和探究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
实验材料:1.一瓶装满水的玻璃瓶2.一块黑布3.一张透明塑料薄膜实验步骤:1.将装满水的玻璃瓶放在教室的窗台上,观察瓶子外表面的水滴。
2.用黑布把玻璃瓶裹起来,再放到窗台上。
3.用透明塑料薄膜把玻璃瓶包裹,再放到窗台上。
实验结果:1.玻璃瓶外表面出现了许多水珠,这是因为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沿着玻璃瓶表面凝结而成。
2.用黑布把玻璃瓶包起来后,水珠消失了,这是因为黑布吸收了瓶子外面的水珠。
3.用透明塑料薄膜包裹玻璃瓶后,水珠又重新出现在玻璃瓶外表面,这是因为透明塑料薄膜不吸收水珠,水蒸气凝结在玻璃瓶表面上。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了水的三种状态:液态、气态和固态。
当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水变成气态,即水蒸气。
当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即液态;当水冷却到一定温度时,水变成固态,即冰。
我们还了解到了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是水蒸发和凝结过程的一个例证。
实验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水的状态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知道了水在不同条件下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也了解了水蒸发和凝结的过程。
这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在烹饪食物、洗衣服等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接触到水的状态变化和水蒸发和凝结的过程。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了解了水的三种状态,还学会了观察和探究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
这次实验对于我们对水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希望我们能够继续保持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不断探索、学习。
水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你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水会是怎样的情况。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地球就不再适宜生命居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水的状态变化和水蒸发、凝结的过程,比如烹饪食物、洗衣服等。
这次实验对于我们对水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新教科版全套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新教科版全套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实验一:观察植物的生长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 研究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实验材料1. 植物种子2. 种植土3.4. 观察记录表实验步骤1. 将填满种植土。
2. 播种植物种子,覆盖一层薄土。
3. 每天定时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4. 持续观察并记录一周。
实验结果1. 植物种子在土壤中发芽,逐渐生长。
2. 观察到植物的茎、叶、花等生长变化。
实验结论1. 植物需要土壤、水分和阳光等条件才能生长。
2. 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有助于了解植物的生命过程。
实验二:探究光的传播实验目的1. 了解光的传播特性。
2. 研究使用实验仪器进行光的传播实验。
实验材料1. 光源(如手电筒)2. 透明材料(如玻璃板、塑料袋)3. 实验仪器(如光屏、光具座)实验步骤1. 将光源放置在一定距离处,对准透明材料。
2. 通过透明材料观察光源在另一侧的光影。
3. 改变透明材料的形状和位置,观察光影的变化。
4. 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1. 观察到光源通过透明材料传播形成光影。
2. 发现光影的形状和位置会随着透明材料的形状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实验结论1. 光可以通过透明材料传播,形成光影。
2. 光影的形状和位置受透明材料的形状和位置影响。
实验三:制作简易电路实验目的1. 了解电路的基本原理。
2. 研究制作简易电路。
实验材料1. 电池2. 导线3. 灯泡4. 开关5. 绝缘材料实验步骤1. 将电池、灯泡、开关依次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简单的电路。
2. 使用导线将电池、灯泡、开关连接起来。
3. 确保电路连接正确,闭合开关,观察灯泡是否亮起。
4. 尝试改变电路连接方式,观察灯泡亮起的情况。
实验结果1. 成功制作出简易电路,灯泡亮起。
2. 发现改变电路连接方式会影响灯泡的亮起情况。
实验结论1. 电路需要电池、导线、灯泡和开关等元件才能形成。
2. 电路的连接方式会影响电路的通断和灯泡的亮起情况。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20201116210553)

实验目的:
( 14.认识水)
了解水的性质。
实验材料:
烧杯、水
实验步骤:
1、
观察烧杯中的水。
2、
用鼻子闻一闻烧杯中的水。
3、
用筷子沾少量烧杯中的水放入口中。
实验现象:
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实验结论: 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注意事项: 在老师的指导下闻和尝。
来回倒,静置状态降温最慢。
注意事项:倒热水时应注意安全,防止烫伤。
6、实验名称:测量水的多少 (第 8 课哪杯水多)
实验目的: 学会使用量筒。 实验材料: 量筒、水、滴管 实验步骤: 1、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必须选用合适规格的量筒。 2、量取指定体积的液体时,应先倒入接近所需体积的液体, 然后改用胶头滴管滴加。 3、应把量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使眼的视线和液体凹面的 最低点在同一水平面上,读取和凹面相切的刻度即可。不可 用手举起量筒看刻度。 实验结论: 量筒能准确测量水的体积。 注意事项: 1、不能加热,量筒上一般标有 20℃字样,这就要求所量液 体的温度应控制在 20℃左右, 若相差太多, 一是量取的体积 有误,二是容易损坏量筒。 2、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相平(若仰视, 造成读数偏小,所量液体体积偏大,俯视反之) 。
2、用鼻子闻,可辨别出白酒、白醋。
3、用舌头尝,可辨别出白糖水、矿泉水、盐水。 实验结论:
辨别物体特征时,要遵循一看、二闻、三尝的实验顺序。
注意事项 :
1、在用“闻”这种方法时,提醒学生不要直接靠近实验物
体,要用手扇动,使气体飘过来闻。 2、在用“尝”这种方法时,提醒学生要用筷子或玻璃棒蘸 取少量的物品来尝。
流线型的物体能减少空气阻力。 注意事项: 1、瓶子、木块和漏斗与蜡烛的距离必须相等。 2、嘴与蜡烛的火焰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18个)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18个)实验名称:1.2水沸腾了实验器材:温度计、水、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蜡 实验步骤:1、在烧杯中加入适量清水石膏上2、点燃酒精灯,把酒精灯移的外焰燃烧石棉网3、观察水沸腾时,水中、水面和谷种现象。
4、沸水的烧杯上套袋子,观察袋子的变化实验记录:水在沸腾时,烧杯底部形成大量气泡,上升变化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沸水烧杯上套的袋子鼓涨起来。
实验结论:我认为水在沸腾时,温度不变,需要继续加热。
实验名称:1.3水结冰了实验器材:碎冰、试管、温度计、烧杯、记号笔、食盐实验步骤:1、在试管里加入41的水,记号笔在水面好标记,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烧杯外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子里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
用温度计观察试管里水温的变化。
3、在碎冰里加入较多的食盐,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的水温。
4、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5、观察水结冰后的高度。
实验记录:1、管插入碎冰里,水温开始下降,当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水的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
2、水结冰后变高了,说明体积变大了。
实验结论:水当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水的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
水结冰后体积变大了。
实验名称:1.4水融化了实验器材:试管、烧杯、温度计、冰块、观察皿、吸管实验步骤:1、取冰块放在观察皿上,用吸管不断地向冰块的某一部分吹热气,观察冰块的变化。
2、试管装水结冰,在冰面处做标记,把试管浸入烧杯的热水里,观察冰的融化过程,等冰完全融化后,观察水面与记录的冰面距离。
实验记录:1、冰块在融化。
吹气的地方融化快。
2、试管里的冰慢慢在融化,完全融化后,水面比冰面低。
实验结论: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减小。
实验名称:2.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实验器材:简易天平、皮球、打气筒、不漏气的大袋子、绿豆、乒乓球、小泡沫球回形针实验步骤:1、我们再把它放到上节课的天平里去称一下。
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6篇

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教科版)6篇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教科版)6篇一、学生分析今年我任教三年级两个班科学的教学,小学生对于自然事物与现象的把握是很具体的,三年级学生擅长于用感官观察、识别物体的基本特征。
根据物体的相同和不同点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符合这阶段学生的认识特点,因此,教学中将注重发展学生此项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其他技能。
该年级男生居多,学生思维活跃,热爱科学,相信能迅速形成良好的科学学习氛围,并能促进全体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的发展。
学生从小对科学课的学习内容有一些接触和了解。
如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等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科学学习是有基础的。
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内容很感兴趣,有学习的强烈愿望。
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较好,但动手能力较弱,需要培养提高。
二、实验分析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是《科学》课开始的第二个学期,因此本册教材浅显易懂,特别注重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安排教学内容,同时还考虑到为今后的学习提高打好基础。
在这个阶段一定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展开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实验目的与要求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相信、注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四、实验措施1、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2、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转眼间,我在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岗位上又平凡地走过了一年。
追忆往昔,展望未来,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教训使自我迅速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无愧于这一称号,我现将本年度教学工作情景总结如下:一、师德方面:加强修养,塑造“师德”。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全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全2.观察不同温度下水中溶解物质的变化。
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水、食盐、小苏打实验步骤:1、将两个烧杯分别加入相同的水,分别加入适量的食盐和小苏打,搅拌均匀。
2、记录每个烧杯中加入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3、将一个烧杯放在常温下,将另一个烧杯放在热水中加热。
4、观察每个烧杯中的溶解情况,记录温度和溶解的数量。
观察到的现象:1、在常温下,食盐比小苏打溶解得更多。
2、在加热后,食盐和小苏打都溶解得更多。
3、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的数量也增加。
实验结论:水能溶解的物质数量受温度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的数量也增加。
在常温下,食盐比小苏打溶解得更多。
4、观察蒸发皿中的变化,直到水分蒸发完毕,留下的是食盐晶体。
5、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将火焰放到蒸发皿下方,观察火焰的颜色变化。
观察到的现象:1、食盐在水中充分溶解,沙子被滤掉。
2、随着加热,水分逐渐蒸发,最终留下食盐晶体。
3、火焰颜色变为黄色,说明食盐中存在钠元素。
实验结论:食盐溶解于水的过程是可逆的。
通过蒸发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
食盐中含有钠元素,可以通过火焰测试进行检测。
2、了解气压和气温对风的影响。
实验器材:酒精温度计、气压计、风力计、水、火源、塑料袋。
实验步骤:1、将酒精温度计放在火源旁边,观察温度计的变化。
2、用气压计测量不同地点的气压,并比较差异。
3、用风力计测量不同风速下的风力,并比较差异。
4、将塑料袋充满水,扎紧口,用手压住一端,将另一端放在高处,松开手,观察水流的方向和速度。
实验结论: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气压和气温对风的影响很大。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温度升高会导致气压下降,从而形成风。
同时,风速也会受到气压和气温的影响。
实验中的塑料袋实验也证明了风的流动方向和速度受到气压和气温的影响。
通过测量降水量,了解不同天气条件下的降水量变化规律。
实验器材:雨量计、计时器实验步骤:1、在降雨时,将雨量计放在室外合适的位置,开始计时。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第一单元《科学在我们身边》1、实验名称:减少空气阻力(第3课科学在我们身边)实验目的:流线型的物体能减少空气阻力。
实验材料:蜡烛、火柴、瓶子、木块、书本、文具盒、小漏斗。
实验步骤:1、点燃蜡烛,固定在桌子上。
2、隔着这些形状不同的物体,吹点燃的蜡烛。
3、使漏斗的宽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小口用力吹气,蜡烛能吹灭吗?4、反过来用漏斗的宽口用力吹气,蜡烛能吹灭吗?实验现象:1、隔着瓶子能吹灭蜡烛,隔着木块、文具盒、书本吹不灭蜡烛。
2、用漏斗的宽口对着火焰吹气时,火苗不容易吹灭。
反之蜡烛将很容易吹灭。
实验结论:流线型的物体能减少空气阻力。
注意事项:1、瓶子、木块和漏斗与蜡烛的距离必须相等。
2、嘴与蜡烛的火焰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3、实验名称:辨认物体(第4课怎样认识物体)实验目的:学会辨认物体的方法。
实验材料:矿泉水、酱油、白醋、盐水、白糖水、白酒筷子。
实验步骤:1、用眼睛看,辨别出酱油。
2、用鼻子闻,可辨别出白酒、白醋。
3、用舌头尝,可辨别出白糖水、矿泉水、盐水。
实验结论:辨别物体特征时,要遵循一看、二闻、三尝的实验顺序。
注意事项:1、在用“闻”这种方法时,提醒学生不要直接靠近实验物体,要用手扇动,使气体飘过来闻。
2、在用“尝”这种方法时,提醒学生要用筷子或玻璃棒蘸取少量的物品来尝。
4、实验名称:测量水温(第6课哪杯水热)实验目的:学会使用温度计。
实验材料:水温计、烧杯、水操作步骤:1、用手拿温度计的上部。
2、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水中,不要接触容器壁和容器底。
3、等温度计内的液柱静止后,读出温度。
4、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顶端相平。
实验结论:温度计能准确的测量水温。
注意事项:在测量之前要先估测被测物体的温度,根据估计的温度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一定注意被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最大测量值。
5、实验名称:水温的变化(第7课水温的变化)实验目的:了解水温变化的规律实验材料:铁架台、烧杯、水温计、计时器。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18个)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18个)实验名称:1.2水沸腾了实验器材:温度计、水、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蜡 实验步骤:1、在烧杯中加入适量清水石膏上2、点燃酒精灯,把酒精灯移的外焰燃烧石棉网3、观察水沸腾时,水中、水面和谷种现象。
4、沸水的烧杯上套袋子,观察袋子的变化实验记录:水在沸腾时,烧杯底部形成大量气泡,上升变化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沸水烧杯上套的袋子鼓涨起来。
实验结论:我认为水在沸腾时,温度不变,需要继续加热。
实验名称:1.3水结冰了实验器材:碎冰、试管、温度计、烧杯、记号笔、食盐实验步骤:1、在试管里加入41的水,记号笔在水面好标记,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烧杯外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子里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
用温度计观察试管里水温的变化。
3、在碎冰里加入较多的食盐,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的水温。
4、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5、观察水结冰后的高度。
实验记录:1、管插入碎冰里,水温开始下降,当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水的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
2、水结冰后变高了,说明体积变大了。
实验结论:水当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水的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
水结冰后体积变大了。
实验名称:1.4水融化了实验器材:试管、烧杯、温度计、冰块、观察皿、吸管实验步骤:1、取冰块放在观察皿上,用吸管不断地向冰块的某一部分吹热气,观察冰块的变化。
2、试管装水结冰,在冰面处做标记,把试管浸入烧杯的热水里,观察冰的融化过程,等冰完全融化后,观察水面与记录的冰面距离。
实验记录:1、冰块在融化。
吹气的地方融化快。
2、试管里的冰慢慢在融化,完全融化后,水面比冰面低。
实验结论: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减小。
实验名称:2.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实验器材:简易天平、皮球、打气筒、不漏气的大袋子、绿豆、乒乓球、小泡沫球回形针实验步骤:1、我们再把它放到上节课的天平里去称一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报告01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报告02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报告03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报告04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报告05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报告06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报告07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实验报告08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实验报告
09
10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报告11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报告12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报告13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报告14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报告15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报告16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报告17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报告18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报告19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报告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