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同义关系的“同”与“异”
浅谈语法和修辞的关系
浅谈语法和修辞的关系作者:郭春梅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4年第01期[摘要] 本文从语言的本质,语言和言语,语法和修辞的区别来探讨语法和修辞的关系。
语法和修辞是语言学的两个独立的分支,固然它们之间有联系,但区别更重要。
它们是各自独立的学科。
[关键词] 语言;言语;语法;修辞一、语言的本质索绪尔倡导的“语言学的唯一的,真正的对象就是语言和为语言而研究的语言”,这体现了索绪尔的语言观,对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结构主义语言学明显把语言研究框套在对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作结构分析内。
修辞学的研究引起了语言研究的反思。
公关语言学、艺术语言学的提出,都拓宽了语言学研究的范围。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之一。
语言是人类信息文明的基本形态。
它是人类社会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行工具。
所谓一种事物或现象的本质,是它跟其他事物或现象相区别的东西。
19世纪兴起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在语言学史上有重要的意义,使语言开始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上。
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使得人们对人类语言的历史演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德国语言哲学家洪堡特,对语言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他认为语言是讲话者产生语言和理解语言的能力,而不是说话或写字所产生的可观……也就是说,在洪堡特看来,语言是一种创造能力,而不是一种客观结果,更不是语言学家分析出来的一套一成不变的规则。
”是的,语言是一种创造能力,体现了实用性,交际性,发展性。
现在人们逐步认识到语言是文化的显现,成为文化的载体,的确是一个重要的进步。
还有人说“言为心声”,正是语言的主体性表述。
看起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语言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如此,才能逼近语言的本质。
我们强调语言的本体论,应该重视语言的现象分析,重视语言的结构分析,功能分析,特别是语言规则的分析。
总之,语言是人的,是由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和发展的。
语言活动的丰富生动,千差万别,是一个有极大可容性空间的语料库,语音的差异,词汇的扩展,开语言主体的创造性、开拓性、群众性、时代性。
现代汉语修辞部分
运用比拟要注意的问题 1.运用比拟必须是自己真实情感的 流露,而感情又必须符合所描写的环 境、气氛。
(二)运用比拟要注意的问题
2.用来比拟的人和物在性格、形态、 动作等方面应该有相似或相近之点,
才能把物写得像真正的人一般,或把 人写得像真正的物一样。
三、借代
“借代”,也叫作“换名”,是指不直说某 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 去代替它的辞格。 被代替的事物称为本体。
第二节 词语的锤炼
词语的锤炼,一般是从内容(意义) 和形式(声音)两方面着手的。
一、意义的锤炼
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人心。
二、声音的锤炼 运用平仄变化提升表达效果。 中国有句老话:
“瓜熟蒂落,
水到渠成”。
第三节 句式的选择
“句式的选择”是指,在多种 同义句式间选择一种最适合当前
语境,表达效果最好的句式。
3.超前夸张 在两件事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事 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 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 嗅出白面包的香味儿来了。
(二)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运用夸张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否 则不能给人以真实感。 燕山雪花大如席
广州雪花大如席
2.运用夸张要明确、显豁,不能又 像夸张,又像真实。 祖国大地换新颜,一天等于二十年。
3.要注意思想感情。 另外的一个匪徒,趁着这个机会,侥 幸地脱了身,顺着高粱地,像兔子似的向
陈家庄奔去。
4.要区分比喻和非比喻。
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的通红。
5.不要拘泥于比喻的三种基本类型。师
二、比拟 根据想象,把甲当作乙来写的辞格。 大地母亲是宽厚仁慈的。 大地就像我们的母亲一样。
(三)修辞同语法的关系
修辞要在合乎语法的基础上进行, 但有时也可突破语法规则。 修辞是在各种同义手段中选择适 合的形式进行表达。
浅谈同义词辨析
浅谈同义词的辨析【摘要】古代汉语中有大量的同义词。
同义词之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要想正确理解古代汉语词汇、增强阅读古文的能力,就要学习辨析同义词。
反过来,对同义词进行辨析,也是研究同义词的重要方法,本文就是从意义、色彩、用法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如何辨析同义词,以达到理解并灵活辨析同义词的目的。
【关键词】同义词、意义、色彩、用法同义词,顾名思义就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它分为等义词和近义词两种,但广义上的同义词就是近义词。
由于古代汉语同义词与现代汉语同义词的不同特点,《古代汉语词汇学》(赵克勤)中给古汉语同义词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它们所包含的一个意义相同,而在其他的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或用法上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就叫同义词。
我们所说的同义词辨析其实就是近义词的辨析。
古代汉语中同义词的差别是多方面的,从不同角度分析,就可能发现不同的差别。
辨析同义词我们只要从主要方面的差别进行辨析即可,而同义词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意义、色彩、用法上。
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古代汉语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同义词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意义上的差别,而词义差别又表现在很多方面。
主要有两点:(1)有些同义词概念的内涵不一样。
概念不同表现为概念内涵和外延的不同。
“枉”和“曲”的概念内涵存在区别,“枉”本为木不直,《礼记·投壶》:“某有枉矢哨壶”,孔颖达疏:“枉,谓曲而不直也。
”“曲”的本义是弯曲的受物器。
《说文》:“象器曲受物之形也。
”其实两者的本义不同,但在后来的“弯曲”“不正直”等意义上成了同义词。
“驰”和“驱”在概念的外延存在区别,它们都有“赶马快跑”和“马快跑”的意思,《诗经·鄘风·载驰》:“载驰载驱”,“驰”“驱“连用都是指“马快跑”;《诗经·大雅·板》:“无敢驰驱”,“驰”“驱”连用都是指“赶马快跑”。
但是后来“驰”主要沿着“快跑”这个意思发展下去;而“驱”主要沿着“使快跑”的意思不断发展。
修辞同语音词汇语法的关系
(一)修辞与语音的关系汉语音节分明,并且有声、韵、调之分,这些语音特点为修辞提供了很好的条件,除了可以直接构成拟声、谐音等修辞方式之外,更常见的是在语言中组成大量双声、叠韵的词语和对仗、押韵的句式,使得语言节奏鲜明,音调铿锵,具有很强的音乐感。
例如:①看来很平凡的一块田地,实际上都有极不平凡的经历。
在一百几十万年间,人类在这上面追逐着野兽,放牧着牛羊,捡拾着野果,播种着庄稼。
(秦牧《土地》)②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朱自清《荷塘月色》)③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④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常圆。
(石曼卿诗)为使音节匀称整齐,增强语言的声音美,例①运用双音节词“捡拾”“播种”,而不用单音节词“捡”“种”;例②利用叠音词“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例③韵脚“晓”“岛”“少”,韵母相同,念起来和谐悦耳;例④第二句与第一句声调平仄相对,语言抑扬顿挫。
(二)修辞与词汇的关系修辞同词汇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修辞需要研究词汇多方面的表达作用,比如词语同义形式、反义形式的选择和运用,词语的感情色彩和风格色彩,词语的借用等等。
汉语的词汇非常丰富,给汉语修辞以广阔的用武之地。
例如:⑤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鲁迅《药》)⑥学务大人大约有四十五六岁的年纪,一张黑黄的脸皮,当中镶着白多黑少的两个玻璃球。
一个中部高峙的鹰鼻,鼻下挂着些干黄的穗子,遮住了嘴。
(老舍《老张的哲学》⑦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汉语修辞学名词解释
语言的内部规律: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系统和规则修辞的性质:修辞学就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和技巧的一门学科。
是由语言本身的交际功能所决定、并贯穿语言运用全过程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修辞的任务:学习修辞的基础知识,掌握一些修辞的方法和技巧,并注意在日常交际活动中自觉的加以应用,不仅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会有帮助,而且对提高阅读欣赏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也不无裨益。
修辞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语言要素。
从功能着眼研究这些语言要素的特点、规律经过综合运用后所可能体现出来的表达效果,即是从实用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
.修辞研究的领域:修辞研究应当涉及语言表达的一切领域,在字、词、句之外,像句群、段落、篇章、修辞方式以及跟语言表达密切相关的逻辑学和风格学。
修辞的基础:把话说通,做到文从字顺。
所谓把话说通就是要求用词造句必须合乎语言的规范。
语言的规范,是指语言运用中明确一致的标准。
决定句子、文章正误优劣的四个方面的因素事理,逻辑;规矩,习惯;情味,色彩;声音,语气。
语言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言本身的环境,第二种是指语言的社会环境,包括时代、民族、地区、社会的特点,同义的语言形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一些基本意思相仿而在修辞色彩上各有差别的语言形式。
惟其基本意思相仿,才使“同义的语言形式”的“选择和运用”成为可能,惟其在修辞色彩上各有差别才使“同义的语言形式”的“选择和运用”有了必要,这也许就是修辞学与“同义的语言形式”之间一切联系的基本出发点。
广义的同义形式:在某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表达基本相同意思的语言形式都属语言的同义形式。
狭义的同义形式:只包括一般的同义词语和句式,而不应当包括那些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临时创新的变异方式。
同义形式的选择:按照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和安排同义的词语和句式,是修辞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语言的变异现象: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采用某种小变化、小创新故意突破语言表达的常规(语音、词汇、语法的一般表达习惯和规范,以及通常的事理逻辑、文体风格方面的要求),使它产生某种特定的修辞效果的作法,我们称之为语言的变异现象。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字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目 录2010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字学考研真题(回忆版)2010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字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1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字学考研真题(回忆版)2012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字学考研真题(回忆版)2012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字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3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字学考研真题(回忆版)2013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字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4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字学考研真题(回忆版)2014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字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0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字学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在汉语中,有哪些字母只能表示一个音位?有哪些字母能表示多个音位?哪些字母表示的音位有交叉?(15分)二、汉语方言分为哪几个大区?语法学界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对此你又什么看法?(15分)三、“想·想”和“椅·子”都是“上声+轻声”,其中上声的实际读音有什么不同?试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请举出类似的例子。
(15分)四、进来报刊中经常见到“被就业”、“被自杀”、“被网瘾”一类的说法,它们和一般的被动句有什么区别?试从语法和语义的角度进行分析。
(15分)五、“山寨”一词近几年衍生出哪些新的意义?这些衍生义的产生与隐喻和转喻有没有关系?试举例说明。
(15分)六、有人把“光带”、“山脉”、“枣泥”这些词称为逆序词,认为它们是“带状的光”、“脉状的山”、“泥状的枣”的逆序形式。
说说你的看法。
(15分)七、举例说明字典常用的释义方法有哪些?(10分)八、汉语中有哪些语法单位?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10分)九、一般认为象征是一种修辞手法?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结合例子进行分析。
(10分)十、从语法结构和意义角度等角度分析下列句子的特点。
(30分)(1)①昨天我谁也没有遇到。
同义词辨析方法
同义词辨析方法导读:同义词辨析的十个方法:辨析同义词要坚持“同中求异”的基本原则,可以从以下10个方面分析:一、词义轻重不同:有些同义词的细微差别表现词义的轻重不同。
例:在西藏高原的雪山中也有变速这风光,也长着香蕉和菠萝,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啧啧(称奇称道)的事。
(2006年山东卷) 析:“称道”是称述,称赞;“称奇”是称赞奇妙。
“称奇”比“称道”语义重。
这里用“称奇”。
二、范围大小不同:有些同义词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同。
例:“保卫钓鱼岛”网站遭受黑客袭击,——(目前日前)仍在修复当中。
(2006年江西卷)析:“目前”指说话的时候,“日前”指几天前。
这里指直到说话的时候“仍在修复当中”,因此用“目前”。
三、适用对象不同:有些同义词所表示的概念相同,但适用对象不同,有上下、内外等之分。
例:今年1月1日,中国26年来粮食接受联合国——(馈赠捐赠)的历史画上了句号。
(2006年江西卷)析:“馈赠”是赠送(礼品),“捐赠”是赠送物品给国家或集体。
这里“中国26年来粮食接受联合国”是赠送物品给政府,因此用“捐赠”。
四、语体色彩不同:有些同义词词义体现出的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不同色彩,虽然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各适用于不同场合。
例:帕金森病是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疾病,拳王阿里就患有——(该本)病。
(2006年江西卷)析:“该”是指示词,指上文说过的人或事物,多用于公文;“本”是指自己方面的,多用于口语。
五、感情色彩不同:有些同义词词义附带的表现为感情上的某种倾向、情调不同。
例: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我们仍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中探索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编造)的规律。
(2005年重庆卷) 析:“臆造”指凭主观的想法编造。
“编造”①把资料组织排列起来(多指报表等);②凭想像创造(故事);③捏造。
“臆造”是贬义词,“编造”是中性词,因此应该选用“臆造”。
六、搭配关系不同:有些同义词基本义相同,但搭配有别,不能混用。
修辞学笔记[整理版]
修辞学笔记一.修辞的性质和任务1.语言的内部规律: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系统和规则2.修辞的性质:修辞学就是烟具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和技巧的一门学科。
是由语言本体的交际功能所决定的,并贯穿语言运用的全过程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3.修辞的任务:学习修辞的基础知识,掌握一些修辞的方法和技巧,并注意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自觉的应用这些知识。
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很有帮助,而且对提高阅读欣赏的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也很有好处。
4.修辞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语言要素。
从功能着眼研究这些语言要素的特点,规律经过综合作用后所能体现出来的表达效果。
5.修辞研究的领域:修辞研究应当涉及语言表达的一切领域,在字词句之外,像句群、段落、篇章、修辞方式以及更语言表达密切相关的一切逻辑学和风格学。
二.修辞和语言规范1.修辞的基础:把话说通,做到文从字顺。
所谓把话说通就是要求用词造句必须合乎语言规范。
2.语言的规范,是指语言运用中明确一致的标准。
3.修辞和语言规范的关系:从整体来说修辞也应当遵循语言规范的制约。
文从字顺,应当是修辞的基础。
当然这也不排斥在特定的场合,由于某种特殊表达需要,故意突破规范,临时作一些创新。
但这跟五十约定俗成的原则,任意破坏语言规范,或者限于表达能力而出现错误,违反了规则,是完全不同的情况。
三.修辞和语言要素1.决定句子,文章正误优劣的四个方面的因素是什么?1.事理,逻辑。
就是说要看他的内容和不合情理,和不合思维规律。
2.规矩,习惯。
就是看他合不合词汇语法的规范,合不合大家说话的习惯。
3.情味,色彩。
看他的玉体风格合适不合适,感情色彩对头不对头。
4.声音,语气。
就是看他读起来顺口不顺口,听起来悦耳不悦耳,口气合适不合适。
2.修辞研究的重要课题:怎样运用这些语言材料及其规律来完美的表情达意。
3.修辞同语音,语汇和语法三者的关系。
1.汉语音节分明,并且有声、韵、调之分,这些语音特点为修辞提供了很好的条件,除了可以直接构成拟声,谐音等修辞方式之外,更常见的是在语言中组成大双声叠韵的词语和对帐押运的句式,使得语言节奏鲜明,音调铿锵,有很强的音乐感。
汉语言文学修辞学重点
1、什么叫修辞学:修辞学是研究修辞运用的科学,它研究如何依据语境,运用语文的各种材料、各种修辞手法以及表现方法和技巧。
或者说,修辞学是研究适应特定语境,而运用语言及语言表达的方法、技巧或规律的科学。
2、修辞学的研究范围:修辞学研究的范围,一是由修辞中“辞”的含义所决定,二是由修辞学研究的对象所决定。
即修辞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声音的配合、词语的运用、句子的运用、准语言和有声语言的运用、风格选择运用、语体的确定和运用、平语和修辞格的选择运用、文章的组织和布局方法的运用。
3、文章和语境的关系:语境,就是语言环境,是指使用语言的具体环境。
一般指在语言运用中对语言。
语境可以分为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两种(内部语境指一定的语言片段和一定的上下文。
它包括词语之间的关系、各句之间的关系以及段落篇章之间的关系。
外部语境指存在言语片断之外的语言交际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1)、语境赋予修辞以确切含义。
有的修辞现象,只有在语境的参与下,只有在具体语境提供补充信息的前提下,才能显示出它特有的修辞效果,它才能具有确切的含义。
2)、语境可以确定变化了的语言含义。
具体的语境会使话语产生义变,所以,也只有具体的语境才能确定变化了的语言含义。
3)、语境可以补出省略的内容。
语境可以补出被省略的内容,使话语语义由含而不露转为露而不尽。
4)、语境可以赋予特定的具体语言以感情色彩。
有的话语在具体的语境里,它就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5)、语境可以排除歧义。
有的一个短语或一句话,如果脱离具体的语境就会产生歧义。
但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就可以消除歧义。
6)、语境可以创造条件,使词语活用或巧用仿词、拈连、量词移用、成语活用、移用等修辞方式就是在具体的语境里,对语言的变通使用。
7)、语境可以丰富词语的意义。
人们在言语交际时可以借助语境,表达更加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在表达上甚至可以借助语境,突破一些语法的束缚和限制。
8)、借助语境可以揭示话语的言外之意,使话语多了含蓄之美。
现代汉语第六章修辞
词汇研究词义的性 质,词的构成,词汇的组成、 发展、规范等;修辞则着重研究多义词的关联,同 义词的选用,词语色彩显现、词语配合照应以及词 语的仿造、词语的创新和词语的活用等。 语法研究词、 词组、句子等的结构规律及其类型, 它要求把话说得‚通‛——合乎语言习惯;另外, 合乎语法是讲究修辞的先决条件。因为一句话首先 要求通顺,要求合乎语言习惯,即合乎语法,才能 进一步谈得上讲究表达效果好,才能达到修辞的 ‚美‛,所以讲究修辞是以合乎语法为基础的。
2、平仄相调 平仄是沿用音韵学的术语。上声去声入声合称仄声, 平声(阴平、阳平)自成一类,叫 平声。平仄调配得 当,和谐、悦耳,可以构成音律美。 在古代,韵文讲究平仄。到了唐代,人们对平仄的 调配总结出一套规律,并形成了固定的格 式,要求 相当严格。到了现代,对平仄的要求放宽了,但并 不是不讲究,即使是散文,如能 恰当配合,充分利 用它来加强语言的音律美,效果也会好得多。如:
• ①这个枪法实在惊人,落时如乌龙摆尾,举时像鸾凤 朝阳,枪风阵阵, 冷气飕飕。 • 这是《珍珠赋》中的一句话。为什么能铿锵优美,其 中的四个四字格式的短语不仅平 仄交替而且上下粘连。 以“-”表平声,以“|”表仄声,其平仄如下: • 乌龙摆尾--|| • 鸾凤朝阳-|-• 枪风阵阵--|| • 冷气飕飕||-• 在同篇文章里,还有: • 使天上银河失色|-|--|| • 叫满湖碧水生辉||-||-• 平仄交错,抑扬有致。
(二)修辞与逻辑的关系 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的科学。正确思 维总是按逻辑结构和逻辑规律组织的 。思维凭借 着语言进行,并且依靠着语言来表达。修辞则是 语言的恰当运用,是正确思维的最佳表达形式。 因此,修辞要在符合逻辑的基础上进行,如果不 符合逻辑,就不会有好的表达效果 ,就谈不上修 辞,逻辑上有毛病,也不是修辞手段所能掩饰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逻辑是修辞的基础,修辞要 在合乎逻辑的基础上进行。
现代汉语 知识重点 考试专用
第六章修辞一、修辞1.修辞:为了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对语言要素进行的选择、加工和调整。
有三个含义:第一,指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第二,指说话和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即修辞活动;第三,指以加强表达效果的方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修辞学或修辞著作。
2.语境:指语言运用中对话语有影响的情景、情况和关系等。
分为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两种。
3.简述修辞与语音、词汇、语法的关系:修辞与语音、词汇、语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对于修辞来说,语言三要素是修辞的手段和基础,也是修辞要调动、加工的语言材料;就语言三要素来说,修辞是对它们的综合的艺术加工,是它们的高级体现。
4.词语的锤炼,古人叫做“炼字”。
锤炼词语,一般从内容(意义)和形式(声音)两方面着手,二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5.词语的色彩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
现代汉语中的双声词、叠韵、叠音等在语言上都很富有表现力。
6.同义句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意义而在风格色彩、修辞功能、表达效果方面存在细微差别的一些句式。
7.句子的类型:一、长句和短句二、整句和散句三、主动句和被动句四、肯定句和否定句五、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二、辞格1.辞格:是指在使用语言过程中逐步固定下来的在一定语境中能够产生积极表达效果的语言运用形式。
2.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
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
基本类型:按照比喻的构成要素(本体、喻体、喻词)的不同,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
喻词用“像、如、似、仿佛、犹如……”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
喻词用“是、变成、成为、等于……”借喻:不出现本体,或不在本句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可转化为比喻。
另外还有倒喻、博喻、互喻、曲喻。
3.比拟: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的这种辞格。
修辞学中的同义词
修辞学是这学期我们才接触的一门课程,通过一学期以来老师的讲解,以及论文资料的查询,我对修辞学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已经过去的20世纪里,修辞学,特别是俄语修辞学,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和进展,摆脱了文学、美学的附庸地位,成为一门独立的语言学学科,修辞学因此也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概念,并已经作为我们俄语专业学生所学课程之一,规范着这门语言在文学创作,社会交际,商务往来等等诸多方面的运用。
而词语的修辞色彩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因其下众多细微分支,涵盖面广,成为众多俄语学习者研究的热点难点。
一、同义词的修辞理论对于我们所熟知的修辞,更多的联想会是一些形容词、副词和感叹词,很少会想到同义词。
一旦接触了修辞学,你就会发现修辞的的确确是门学问,彻底颠覆以前对于修辞浅显的认识。
修辞现象是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和语言的发展而产生的,它是指“在交际时,人们根据环境、对象、目的和内容,选择合适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
”其实,修辞现象与同义词有着密切的联系,同义词同样具有浓厚的修辞色彩。
在А. П. 叶夫根耶娃的著作中,同义词是指“词义相近或等同,表示同一概念,但相互间或在含义上有细微差别(词义相近),或在修辞色彩上有细微差别(词义等同),或含义或修辞色彩都有细微差别的词”。
语言中必须存在同义现象,即基本含义相同〈一般在细微含义和修辞特点上保留着差别〉的词、词素、结构、成语等,才能进行选择。
假如一种思想只有一种表达法,就没有修辞可言。
同义词的基本功能就是代换功能(“单纯”的代换,为明确含义而代换,或者带有修辞目的)。
“没有绝对的同义词”,因为一个词必须多少有点不同于其它词时,才有其存在的价值,正是这种相互代换(词、形式、结构)的可能性符合修辞学的一个基本原则--选择原则。
这就是说,同义词本身的代换功能也同时造就的自身的修辞功能。
二、同义词的修辞侧重同义词表达的是同一概念,往往在语义上没有差别,只是修辞色彩不同,因其在修辞色彩上不同的侧重,我们将其归为以下几点:а)功能语体不同,如удовлетворительно(文语)-- три -- тройка(口语)。
现代汉语第六章修辞
2. 整句和散句
①整句、散句的含义 整句是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 组句子。其修辞效果是形式整齐, 声音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
散句是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 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其修 辞效果是散而不乱,灵活多变,生 动感人。
②使用场合 整句在散文、诗歌、唱词中 使用较多。一般情况是整句和散 句交错运用,比单纯用整句或散 句多。
③串对 上下联内容从事物的发展过程 或因果、条件、假设等方面相关联, 两联连接成复句,一顺而下,也叫 “流水对”。例如: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二)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古代的对仗规定很严,不仅要求 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实 虚各自相对,而且平仄也要协调。这 是严格的对偶。而现代诗文使用对偶, 为了适应内容的需要,冲破了上面的 一些限制,只要字数相等、结构大致 相同,声韵基本协调就可以了。
(一)反语的基本类型
①以正当反 用正面的语句去表达反面的 意思。
②以反当正 用反面的语句去表达正 面的意思。例如: 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 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 自已的狠心贼。
(二)运用反语要注意的问题
① 反语有对待敌人的,有对待同盟 者的,也有对待自己队伍的,要 区别对待,必须防止滥用。 ② 运用反语应该力求鲜明,切忌含 混。
③ 夸张的表现往往借助于比喻、 比拟等辞格,运用时要注意 表意上的一致性,防止互相 抵触。
第五节 辞格(二)
一、双关
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 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 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辞 格叫双关。
(一)双关的基本类型
①谐音双关 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词语 或句子语义双关。例如:
第四节
辞 格
一、比喻
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去描绘事 物或说明道理,这种辞格叫比喻。
《现代汉语修辞学》
形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式。
• 长句的特点:长句结构复杂、严谨,表意精确、严密、 内涵丰富,具有较大的表意容量,适宜表现较强的逻辑 力量,表达严密的思想。 • 长句一般多出现在政论、科技等语体中,书面语使用的 频率较高。因为抒情深沉、细腻,文学作品也有采用长 句形式的。
2、短句:结构比较简单、字数比较少的 句式。 • 短句特点:短句结构简单,具有干净利落地特 点。表意简短、生动、明快、有力。 • 多用于叙事和抒情。叙事简明,抒情强烈激越。 常用于口语中;文艺作品一般也多用短句。
成部分而已,它只是语言修饰描摹的一些特殊 方法,这些方法是人们长期以来在运用语言的 实践中产生的,今后,还将继续为增强汉语的 表达效果 而发挥作用。
一、常见修辞手法 (一)比喻和比拟
1.比喻
俗称打比方。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 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即打比方。
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 打比 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 语
六、主动句和被动句
• 主动句:句中主语表示动作或行为的施事,这 种句子叫主动句。 • 被动句:主语是动作或行为的受事者,这种句 子叫被动句。
例如:
“风把树叶吹落了。” “树叶被风吹落了。”
第四节
辞格的运用
修辞格,也称辞格,是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 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修辞
格不是修辞学。修辞格是修辞学的一个有机组
整散结合,可以在整齐中富有变化,获得良好的 修辞效果。
其实大学生活可短暂了,有时想一想:寝室一出,一 进,一天过去了嚎;寝室一出,不进,四年就过去了 嚎!你知道大学四年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吗?那就是 没去上课,老师点名了!你知道最最痛苦的是什么吗? 去上课了,老师没点名!那你知道比这两种都痛苦的 是什么吗?那就是第一堂课去了老师没点名,第二堂 课走了老师点名了!
词语对应关系
词语对应关系
词语对应关系是指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同义词、反义词、近义词等。
准确理解并正确运用词语对应关系是语言表达的基础,对于提升表达能力和沟通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二、同义词的对应关系
同义词是指意义相近或相同的词语,在文学写作和修辞手法中常被用于设色、扩充语境、增强表达的力度等。
例如,富裕和富有、快乐和愉快等都是同义词对应关系中的常见示例。
三、反义词的对应关系
反义词是指意义相对或对立的词语,常用于对比和强调,能够准确传达出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比如,高和矮、善和恶等都是反义词对应关系的典型例子。
四、近义词的对应关系
近义词是指意义相似但略有差异的词语,通过巧妙运用近义词可以丰富表达方式,增加语言的灵活性。
比如,美丽和漂亮、喜欢和爱等都是近义词对应关系的常见案例。
除了同义词、反义词和近义词,词语之间还存在着其他的对应关系,如上下义关系、包含关系、具体与抽象关系等。
理解和掌握这些对应关系对于词语运用的准确性和丰富性都有很大的帮助。
词语对应关系是语言表达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只有准确理解和正确运用各种对应关系,才能够使我们的语言更加丰富、准确、生动。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提高对词语对应关系的敏感度和运用能力,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修辞同语音词汇语法的关系
(一)修辞与语音的关系汉语音节分明,并且有声、韵、调之分,这些语音特点为修辞提供了很好的条件,除了可以直接构成拟声、谐音等修辞方式之外,更常见的是在语言中组成大量双声、叠韵的词语和对仗、押韵的句式,使得语言节奏鲜明,音调铿锵,具有很强的音乐感。
例如:①看来很平凡的一块田地,实际上都有极不平凡的经历。
在一百几十万年间,人类在这上面追逐着野兽,放牧着牛羊,捡拾着野果,播种着庄稼。
(秦牧《土地》)②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朱自清《荷塘月色》)③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④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常圆。
(石曼卿诗)为使音节匀称整齐,增强语言的声音美,例①运用双音节词“捡拾”“播种”,而不用单音节词“捡”“种”;例②利用叠音词“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例③韵脚“晓”“岛”“少”,韵母相同,念起来和谐悦耳;例④第二句与第一句声调平仄相对,语言抑扬顿挫。
(二)修辞与词汇的关系修辞同词汇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修辞需要研究词汇多方面的表达作用,比如词语同义形式、反义形式的选择和运用,词语的感情色彩和风格色彩,词语的借用等等。
汉语的词汇非常丰富,给汉语修辞以广阔的用武之地。
例如:⑤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鲁迅《药》)⑥学务大人大约有四十五六岁的年纪,一张黑黄的脸皮,当中镶着白多黑少的两个玻璃球。
一个中部高峙的鹰鼻,鼻下挂着些干黄的穗子,遮住了嘴。
(老舍《老张的哲学》⑦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修辞同意词”献疑
这种 稳定 性
_
,
除 了 上 文 所 述 的 可 以 代 替 使用之外
因此
。
从时问 临时
上 来说
,
还 表 现 在长期 相 对 不 变 L
”
,
而 这 些 都 是 由语 言的共 时性特 征 决 定 的
,
同义现 象
不 宜 看作 同 义 词
,
,
这 正 如 不 能 将 词 的临 时 的 比 喻用 法看作 比 喻义 一 样
,
,
其 租 父 岑 苍 松 为库 生
,
其 父 岑 毓 英 为清 代头 品 官 云贵 总 粉
,
其叔 毓祥
,
毓宝
④任 潮 为 李 济 深
德 邻为 李宗仁
,
。
⑥ 《岑春煊 清 贵 族公 电 》 ⑧ 《广 西历 史 人 物 传 》 1
《辛亥 革 命在上海 史料 选 辑 》 1 0 4 3 页
9
。
8
页
。
0 《广 东 文史 资料 》 第四 辑
2 0
4 页
l 仑
.
Q 《广东文史资料 通 辑 》萦一辑
. 百
.
果 事
,
应 当力 求有 相对 的 封 闭 性 而 力避 漫 无 边 际 的 开 放 性
」
。
当然
,
要真 正 做 到这 一 点 并 非 易
。
。
语 法 分 类 中的名 词
、
动词
、
形 容词
,
,
其 范 围之大
不过
,
,
实 难一 一 列 举
。
但是
,
但 又 有一 定关 系
, ,
同义词的差异点
【动词】行为方式、状态、特点、频率、 速度、所施及的对象等不同。 一是方式不同: 誓—盟 《左传》: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 “不到黄泉…”(无仪式,个人决心) “屈完及诸侯盟”(有仪式,关系一方 或多方的诺言)
二是形态不同: 坐—跪—跽 坐:《三国志· 管宁传》(管宁) 常坐一木榻,积五十余年,…,其 榻上当膝处皆穿。 跪:“太子再拜而跪”(直起身) 跽:项羽持剑而跽,(戒备状, 表特殊注意的姿态。)
书—籍 “书”: 从手持笔,者声。本义 为书写。引申为记录的对象(书) 《论语》:子张书诸绅。 《颜氏家训》:邺下谚语,博士 买驴,书卷三纸,未及驴字。 又引伸为 “字”: 《淮南子》:“昔仓颉作书,天 雨粟,鬼夜哭。” 《史记》:“夜至斫木下,见白 书。”
还引伸为“书籍”义: 《论语》:何必读书,然后学者。 《庄子》: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进而指一切书面记录都叫“书”。如: 《说文序》“著之竹帛谓之书”(文字) 《左传》“叔向使子产书。”(书信) 《左· 昭九年》:“改载书。”(盟约) 《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文告) 《左传》:“郑人铸刑书。”(法令)
b.词的结合能力的差异。变—易: 《小尔雅》:变,易也。《国语· 晋语》:韦 昭注:易,变也。(二字互训) 《淮南子》:“变习易俗。” 《史记》:“变心易虑”。 但其搭配不同:变—化;交—易; 《易· 系辞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变化见矣”。 《易· 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 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a【名词】概念的差别: 一是对象不同: 肌—肉 《庄子》:“有神人居焉,肌肤为冰雪” 《史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骨肉”连用,或对举,或称说死人 时指人肉。 《战国策》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 《墨子· 节葬》:“其亲戚死,朽其肉 而弃之,然后埋其骨。”
《诗经》里的偏旁修辞
《诗经》里的偏旁修辞
白雪
【期刊名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诗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修辞方式多种多样.偏旁修辞在《诗经》中就得以大量运用,给人独特的审美体验.《诗经》里偏旁修辞的类型丰富,偏旁修辞的特征和功能在《诗经》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其大量使用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总页数】3页(P9-11)
【作者】白雪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5
【相关文献】
1.吉甫故里诗经热千里房陵动地诗——鄂西北房县诗经文化走笔 [J], 袁源;张炳华;李胜男;李治陵
2.修辞同义关系的“同”与“异”--序程国煜《<诗经>修辞同义词研究》 [J], 李运富
3.《诗经》里的养生智慧——藏在《诗经》中的药食本草 [J], 王志翔; 韦大文
4.《诗经》列锦修辞实践对中国人审美观的深刻影响 [J], 吴礼权
5.《诗经》起兴修辞实践对中国诗歌创作审美观的影响 [J], 吴礼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同义关系的“同”与“异”作者:李运富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4期摘要:修辞同义是就词语使用状态而言,是针对具体的某个义项来分析的,所以要么是“同”,要么是“异”。
对具体语境中的某组修辞同义词,认同和别异是各有偏重的。
这就需要首先弄清楚具体语境中的一组修辞同义词究竟是在“同”的义项上发生了关系,还是在“异”的义项上发生了关系。
古人“对文则别,散文则通”,可借用来帮助我们确定修辞同义词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义是取“同”还是取“异”。
关键词:修辞同义关系;“同”;“异”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152-03三年前,我曾给李艳红女士的《单音节形容词同义关系研究》写过序,其中说:在语言学界,同义词的研究是个非常重要而又十分复杂的课题。
说它重要,因为它是语言表达中以情设词、同义替换的有效修辞手段;也是注释家解读文本、编辑字典辞书时同义相训的基本方式;更是类聚词语、描写词语系统的客观依据。
说它复杂,因为首先,“同义”的概念不专指“词”而言,也可以指同义字(例如某字跟某字的构意相同《说文》叫“同意”)、同义语(例如成语和谚语之间可以同义)、甚至同义修辞(例如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同义),这些关系如何处理比较麻烦;其次,即使就“词”而言,有的“同义”是指词的义素而言,有的“同义”是指词的义位而言,有的指一个义素或义位而言,有的指多个义素或义位而言,有的指贮存状态下的固定意义而言,有的指使用状态中的临时意义而言,有的指复合词的参构语素义而言,有的指整个复合词的合成词义而言,这些不同的“同义”常被混为一谈;再次,所谓“同义”并不真正相同,总是有“异”存在的,甚至研究同义词的重点并不在“同”而是在“异”,那么如何辨别各种不同的“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最后还有个词音和词性的问题,由此又引出跟同源词的关系等等。
可喜的是,这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一直有人在研究,今天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诗经〉修辞同义词研究》就是程国煜先生奉献给学术界的一项新成果。
程先生2006年曾来北京师范大学访学,在确定研究课题时跟我商量,我就建议他做这个题目。
尽管我对“修辞同义词”并没有什么研究,但凭语感觉得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诗经》中有许多词语的语境表达义应该近同,却无法按照一般的同义词沟通理解,我想应该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加以阐释。
程先生接受我的建议,一年访学结束,写成《〈诗经〉修辞同义词研究》的论文,刊发于《励耘学刊》总第5期(2008)。
那篇论文已就《诗经》修辞同义词的几个主要问题作了探讨,作为访学成果,我很满意。
没想到几年后,程先生来信说他把论文扩展成了一部专著,希望我能给他写个序。
我一看稿件,竟然从论文的1.5万多字扩充到了专著的25万多字,这令我既高兴又惊讶。
专著在原来论文的基础上全面论述了《诗经》修辞同义词的有关问题,“上篇”不仅有诸如修辞同义词跟词汇同义词的关系、《诗经》修辞同义词的研究方法、《诗经》修辞同义词的形成基础与基本类型、《诗经》修辞同义词的构组与辨释、《诗经》修辞同义词的修辞作用等着眼“修辞”的论述,而且有从《诗经》修辞同义词看古汉语同义并列复合词、从《诗经》修辞同义词看古人的认识能力等内容,基本形成了描述《诗经》修辞同义词的自足框架。
更为难得的是,“下篇”按照《诗经》修辞同义词的基本类型列举了全部词例,每组修辞同义词例都包括构组和辨释两项内容,这样翔实的材料分析,大大增加了专著的分量。
当然,这部书稿在标题拟定、行文表述方面还不太精致,有关问题的讨论及材料分析上也可能见仁见智,但它以专书为研究对象,又以专著的形式来展现,第一次从修辞和词汇相结合的角度正式提出专书修辞同义词的问题,第一次描述《诗经》修辞同义词的基本面貌并穷尽性地提供全部材料,这种开创之功是值得肯定的。
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再深入讨论某些问题就会方便得多。
下面就《诗经》修辞同义的认“同”和别“异”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通常所说的同义词,是就储存状态而言,即两个词的数个义项中,只要各有一个义项相同,就算同义词。
储存状态下的同义词的认同别异是针对词的全部功能的,所以一组同义词既要“认同”,也可以“别异”。
而修辞同义词则与此不同,它是就使用状态而言,是针对具体的某个义项来分析的,所以要么是“同”,要么是“异”,“同”时要说明该组词“同”的是什么义,为什么能同义;“异”时要说明它们的不同意义各是什么,为什么要共现使用。
可见对具体语境中的某组修辞同义词,站在理解赏析的角度,认同和别异是各有偏重的。
这就需要首先弄清楚具体语境中的一组修辞同义词究竟是在“同”的义项上发生了关系,还是在“异”的义项上发生了关系。
古人有所谓“对文则别,散文则通”,可以借用来帮助我们确定修辞同义词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义是取“同”还是取“异”。
“对文”就是一组词相对出现,即在不同的语位上共现,这时它们的意义是不同的。
“散文”就是一组词的某个成员单独出现,但在这个成员的语位上可以换用同组的其他成员,那么替换使用的一组词表达的应该是同一个意义。
就《诗经》而言,异位共现的修辞同义词和同位换用的修辞同义词都有,分析时应区别对待。
例如:(1)去其螟螣,及其蟊贼。
(《小雅·大田》)(2)于以盛之?维筐及筥。
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召南·采蘋》)这是两个含有异位共现修辞同义词的例句。
例(1)的“螟、螣、蟊、贼”四词的上位义相同,都属于害虫,所以在害虫的意义上可以看作一组同义词。
但在句中使用的不是它们的共有义“害虫”,而是互有区别的专名义。
《毛传》:“食心曰螟,食叶曰螣,食根曰蟊,食节曰贼。
”可见“螟、螣、蟊、贼”分别指吃植物心、叶、根、节的不同害虫。
这里之所以共现,是因为这些害虫共同侵害田间的幼苗,一一列出同一对象的不同侵害者,可以显示害虫之多和稼穑之苦,强调其“异”才能体会作者使用这组同义词的修辞目的。
例(2)的“筐”与“筥”、“锜”与“釜”也分别属同类同义词。
《毛传》:“方为筐,圆为筥。
”则“筐”与“筥”同属竹制容器。
《毛传》:“锜,釜属,有足曰锜,无足曰釜。
”《说文段注》:“锜,三脚釜也。
”则“釜”与“锜”同属锅类器物。
尽管“筐”与“筥”、“锜”与“釜”属于同类同义词,但在句中的使用义仍然是各自的专名义,否则“及”作为并列连词就无法落实。
这些类属相同的同义词由于在句中占据着不同的语法位置,各自表达不同的专名意义,作为修辞同义词来分析时,应该强调其“异”,才能体现修辞的本意。
某组同义词如果处于同位换用的语境,那其修辞取义则在于“同”,强调的是共同的意义特征。
例如:(3)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4)緜緜葛藟,在河之浒。
终远兄弟,谓他人父。
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緜緜葛藟,在河之涘。
终远兄弟,谓他人母。
谓他人母,亦莫我有。
緜緜葛藟,在河之漘。
终远兄弟,谓他人昆。
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例(3)是《诗经·周南·葛覃》的前两章。
其中前三句结构、语意都相同,只是第二章将第一章相同位置的“萋萋”换成“莫莫”。
例(4)是《诗经·王风·葛藟》的全部三章,其中第一章的“在河之浒”在第二、第三章分别换成“在河之涘”“在河之漘”。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同位换用”语境。
用以替换的词语本来是潜在的,每次只能出现一项;而《诗经》用重章叠咏的方法将可以替换的词语分章列出,就整个诗篇来说好像是“对文”共现,但就单章来看,仍然是“散文”式的替换用法。
所以这种重章同位换用的词语一般应该意义相同。
例(3)《毛传》:“萋萋,茂盛貌。
”朱熹《诗集传》:“莫莫,茂密貌。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广雅》:‘莫莫,茂也。
’莫莫犹言萋萋,故训为茂。
”可见“萋萋”与“莫莫”属于同义换用。
例(4)《毛传》:“水厓曰浒。
”《说文·水部》:“涘,水厓也。
”《说文·水部》:“漘,水厓也。
”可见“浒”“涘”“漘”也属于同义换用。
为什么要在不同章段换用同义词语,就需从修辞上解释了。
一则求变化,二则为叶韵,所以如此之类的同义换用是有特殊的修辞目的的。
对这种分章换用的同义词语如果从词义上硬生生地辨析其“异”,似乎没有必要。
以上所论同义词实际上离开《诗经》语境仍然成立,只是用在《诗经》中另有修辞效果,这就是程著所说的“语境词汇同义词”。
《诗经》中还有不少“语境临时同义词”,更需要从修辞上说明其“同义”的实质和所以同义之“理据”。
例如:(5)萚兮萚兮,风其吹女。
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萚兮萚兮,风其漂女。
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6)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彼美淑姬,可与晤语。
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例(5)《郑风·萚兮》是《诗经》中最短小的诗,共二章八句。
其中第一章的“风其吹女”第二章同位换用为“风其漂女”。
《毛传》:“漂犹吹也。
”“漂”与“吹”八竿子打不着,应该是“飘”的通假字。
“飘”怎么会与“吹”同义呢?这就是语境临时赋予的。
但语境临时赋予也应该有某种理据,不能无缘无故就说“某犹某”。
其实“飘”是“吹”的结果,风一吹,树叶就飘起来,所以“飘”包含着“吹”义,所以作者把“飘”用在跟“吹”相同的语位,所以毛传说“飘犹吹也”。
这可以解释为因果相关而临时产生的同义。
但这种同义与其看作字面的替换,不如看作字面意义的加合,即“飘”字面上对应于“吹”,而实际上并不是为取代“吹”,诗人要表达的意思应该等于第一章“吹”和第二章“飘”词义的加合,也就是说,第一章的“风其吹女”和第二章的“风其飘女”都是指风把树木的枯叶“吹得飘落”。
这样来理解“吹”与“飘”的意义关系和修辞作用,则不仅能满足求变化、协音律的需要,而且使表义更为丰富生动,也许更符合诗意。
那么“飘”与“吹”的同义就不是词义的相同,也不完全是为了替代,而是换用相关词语以便把相关词语加合起来表达同一个意思。
例(6)是《陈风·东门之池》中三章的各两句,说“语”“言”同义,大家能接受,而说“歌”与“语”“言”同义,则缺乏训诂依据。
实际上也需要将“歌”与“语”“言”合起来理解,才可能符合诗意。
“可与晤歌”“可与晤言”“可与晤语”并没有分别解释的必要,而是总体表达或者都是表达“可以跟他一起唱唱歌、说说话”的意思。
当然,“歌”与“语”“言”之所以能够合起来理解,也是因为它们同类相关。
这种分言合解式的修辞同义现象在《诗经》中并不少见,其原理有点像“互文”,甲句包含着乙句的意思,乙句包含着甲句的意思,甲乙句合起来理解才能得到完整的意思。
除了相关加合的同义形式外,《诗经》中的语境临时同义还更多地表现为同类概括。
即分章列举同类的具体事物,实际表达的是从具体事物概括出的抽象类属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