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应注重史论结合

合集下载

浅析历史学史论结合的意义

浅析历史学史论结合的意义

浅析历史学史论结合的意义历史研究不仅是要回答"是什么";,还要回答"为什么";,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指导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研究两者不能分离,相互依存。

史学研究需要历史唯物主义一般原理作为指导,而历史唯物主义也需要以历史研究的成果为依据,丰富和发展自己。

历史学与史料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考察人类社会的历史,首要的工作就是搜集,整理和鉴定各种史料。

史料,也称历史资料,指的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便于人们了解和研究历史过程的痕迹。

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都离不开史料。

史料的范围很广阔,大致可以分为实物、口碑和文献。

实物史料是指那些能够明确反映和传递历史信息的物体,包括各类遗物、遗址、建筑、墓碑、雕塑等。

口碑史料,也称口述史料,是指通过人们口头相传继承下来的人类的言行。

文献史料上指人类的文字记录或文字材料,包括史书、思想或学术著作、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外国人的著述等。

这些大量的史料都是对历史的反映,但是能够得到反映的历史远非全面。

傅斯年提出著名论调"历史学即史料学";,引起史学家们对历史学的思考。

各种史料的完备对正确描述历史现象,取得科学的结论和观点有极大的帮助。

然而,我们强调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史料可以代替史学",历史学即史料学";这种观点显而易见是不正确的。

史料只是历史研究的起点,历史学是通过史料来研究过去的社会。

但是史料并非是透明的,并不是对历史现象的直接反映,要透过史料来认识历史现象,历史学家的主观能动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史学工作者在运用史料的过程中,总是同一定的史观相联系的。

因此,历史研究就必须做到运用马克思主义史料学来获得真实可靠的史料,并且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这样才是科学的历史学。

"史论结合";观点概述历史学的基本特点是---史论结合,它是历史教学中必须要坚持的基本原则。

初中历史知识渗透技巧(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知识渗透技巧(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知识渗透技巧第一篇范文在历史教育的舞台上,初中阶段承载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教育使命。

针对这一关键阶段,历史知识渗透技巧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高效地将历史知识融入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一、贴近生活,引发兴趣历史知识的渗透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

教师可运用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等贴近生活的教育素材,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历史的魅力。

例如,在讲述中国古代史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所熟知的传统文化,如节日、习俗等,阐述其历史渊源,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生动与鲜活。

二、创设情境,感知历史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文物等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历史情境。

例如,在讲述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纪录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从而深刻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三、注重史论结合,提高思维能力史论结合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

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述明朝灭亡的原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激发探究欲望,培养创新能力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述历史人物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历史课题研究、历史知识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注重价值观的培养历史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价值观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历史知识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

初中历史教学构建历史框架(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构建历史框架(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构建历史框架第一篇范文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经历与传承。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了解祖国的历史,是每一位初中生抽茧剥丝的重要课程。

历史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民族情感的培育。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构建一个清晰、有逻辑的历史框架,是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

一、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历史教学在中学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既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国家的历史沿革、文化传统,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

同时,历史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特点初中历史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阶段性:初中历史教学主要涵盖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部分。

不同阶段的历史内容各有侧重,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

2.系统性和连贯性:历史教学需要系统地、连贯地呈现历史事实,使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历史认知体系。

3.思想性:历史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4.生动性和趣味性:历史教学应力求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

三、构建历史框架的策略为了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以构建清晰的历史框架。

1.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过程有的放矢。

2.梳理历史线索:教师应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把零散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历史线索。

3.突出重点和难点:教师应把握历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视频等手段,直观地展示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空间感和时代感。

5.创设情境:教师可通过角色扮演、历史故事、辩论等形式,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史”与“论”的结合

谈“史”与“论”的结合

谈“史”与“论”的结合摘要:在历史教学中,贯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和思维能力,是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重要方法,是学科素养实现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史实史论实证“史”与“论”是历史学基本的元素,“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基本的学习方法,也是历史学科实证素养的要求。

“史”指“历史史实”或“历史史料”,“论”指“历史结论”或“理论”。

“论从史出”是指任何历史结论必须经过对历史史实的认真研究才能得出,没有史实基础的历史结论是不能成立的,没有史料证明的历史结论也是得不到认可的;“史论结合”是指用史实或史料去实证历史结论,用历史结论去统率史实,使“史”与“论”密切结合,形成逻辑严密的历史认识、理解、阐释等。

华东师大教授聂幼犁教授认为历史学科有四种专业意识,即证据意识、历史意识、多元意识和发展意识。

其中“证据意识”是历史教育的首要意识。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就是证据意识。

在历史教学中,贯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和思维能力,是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重要方法,是学科素养实现的重要途径。

历史史实是构成历史学科内容的基础元素,在历史课程实施的教与学活动中,任何探究活动、任何历史素养的培养都要建立在对历史史实的理解与阐释基础之上。

傅斯年说,历史学就是史料学。

梁启超也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缺,则无复之可言。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史料或史实对历史研究学习的重要性,其根本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实证特色。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素养呢?一、培养实证意识历史实证意识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证据意识和习惯,对任何历史结论要能通过史实进行论证,对任何史实要通过分析基础上形成一定结论。

对教材众多的史实,我们不是为“史”而学“史”,学“史”的价值在于得出一定认识,形成一定的历史理解和解释,从而形成或论证相应结论,实现史实的证据价值。

这种从“史”到“论”或从“论”到“史”的学习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形成各种能力和素养的过程,尤其是历史实证素养。

初探中学历史教学史论结合法

初探中学历史教学史论结合法
是 。 以史 为 鉴 ” 是 要 我 们 吸取 历史 的经 验 和 教 训 。 历 史 意 义 ” “ 就 “ 是对 历
史事件的正面评价 , 主要 包括历史地位 、 作用 、 影响 、 功绩等 。有 的历史

加强历史概念教学 , 正确理解 历史概念内涵 , 理解和掌握史 是
事件同时具有国内意义和国际意义 , 要结合 中外历史来理解。 中 , 研究人类社会 以往运动发展 过 程的一 门社会科学 , 历史理论 是历史现象中抽象 出来 的, 是历史 现象本 质 的、 规律性的东西。只有全 面系统地 了解掌握历史现象 , 能得 出正 才 确 的结论 , 故称“ 论从 史出” 只有在充分 占有史实 的前提下观察历史 现 , 象, 才能揭示历史现象 的本质 , 现史论 结合。就 当前 中学历史教学 而 体 言, 史论 结合的关键是强化 理论教学 , 体实践 , 具 本人有 下面几点粗浅
的体 会 :

因、 经验教训 、 历史意义 、 局限性 、 害等 。辛亥革命是 资产阶级民主革 危 命, 是从 辛亥革命发 生的时代 、 革命 任务 、 领导 阶段 、 历史功绩 、 结果 等
方面 的具体史实归纳揭示出来的 。“ 经验教训 ” 是对事件 发生 过程中或 胜或败作客观分析 , 总结发现的。胜利有胜利 的原因 , 总结出经验 ; 失败 有失败的原因 , 总结出教训。有的事件既有成功也有失败 , 就要 实事求
科技信息
基础教 育
军 搽 巾学 历史教学 史i 结合法 刀 仑
南京 市六合 区瓜 埠 高级 中学历 史组 张春娥
[ 摘 要 ] 课 程 改 革 背 景 下 , 样 才能 上 好 一 节课 , 新 课 程 理 念 融 合 到 中学 历 史课 堂 中 , 广 大 中 学 历 史教 师值 得 反 思 的 问题 。 新 怎 把 是 本 文就历 史教学的史论结合法作一简单的介 绍, 出一些具体 实施的方法 , 提 仅供 各位参 考。 [ 键 词 ] 探 历 史教 学 史 论 结合 法 关 初

注重“史论结合”,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注重“史论结合”,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革 的 教 学 , 应 以矛 盾 的 共 性 和 个性 关 系
因素 ,结 合 对 史料 的 讲 解 有 意 识地 阐 发
原 理 去 分析 问题 。近 代 日本 与 俄 国都 是 这 些 理论 内容 ,而 不 是教 学 生 采用 伺 种 在 社 会 矛盾 十分 尖 锐 的 情 况 下 通 过 自上 方 法 去 记 住 这 些 未 经 理 解 的 理 论 。 这 而 下 的 改革 走 上 资 本 主 义 发 展 道 路 的 ,
注 重 “ 论 , 史 二 , 日口 , 七
提 高历 史教 学效 果
◇王晓俊
在 历 史课 教 学 中 ,要 做 到 既能 激 发 水 、无 本之 木 。学 生 由此 得 来的 理 论 只
学 生 学 习 兴 趣 , 又 能 有 效 提 高 教 学 效 能是 僵死 的教 条 。“ ” 是通过 对历 史事 论 果 ,教 师 在教 学 过 程 中必 须 要做 到 史 实 实 的 分析 而 得 出 的观 点 和结 论 ,是 对 史
( )坚 持 以理论 指导 史 料 ,让学 生 二
没 有 经 过像 日本 倒 幕 运 动 那 样 剧 烈 的社 把 学 到 的 历 史理 论 用 于 对 历 史材 料 的 科 会 动 荡 以对 封 建 顽 固 势 力 形 成 足 够 的 冲 学 分 析 ,提 高 他 们 解 决 问 题 的 能力 。让

的认识 。对 于 “ 史论 结合 ” ,中学历 史教 遍 的 问题 。这 就 要 求 历 史老 师 在 日常 的 学 大 纲有 明确 的 要求 ,在 教学 过 程 中 的 教学 实 践 中 ,必 须 运 用历 史唯 物主 义 与 贯 彻 落 实情 况 ,直接 关 系 到对 学 生 的创 辩 证 唯 物 主义 的 观 点 、方 法 去 分析 研 究 造 思 维能 力 培 养 ,关 系 到 素质 教 育 的成 历 史 材料 ,剖 析 教材 的具 体 内容 ,采取 败 。 因此 ,在 教学 实 践 中 ,教 师 必 须在 科学 可 行 的教 法 对学 生进 行 历 史理 论 教

历史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历史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历史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作者:历史科组学科网站群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60 更新时间:2007-11-14历史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完成教学工作的主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历史课堂教学是完成历史课程教育教学目标的主渠道,每位历史教师必须明确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及原则。

一、教学目的明确历史课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大任务应当在教学中有机结合、具体体现、符合大纲、教材要求,符合学生实际。

二、教学观点正确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统帅教学内容,做到观点和材料统一,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三、教学过程规范1、教学准备充分:教案详实, 结构合理, 突出重、难点。

2、教学程序科学:环节完整,条理清楚,过渡自然。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形式的需要,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但不得随意扩大教学深度和广度,以确保历史课程的基础性。

3、讲授史实准确;各历史知识要素(时间、空间、人物、事件、评价)讲解落实,详略得当。

4、归纳总结精炼:点明章节主题,揭示历史现象的发展线索、内在联系或基本规律。

5、信息反馈及时:采取当堂再认、再观、复述的方式巩固知识,适量布置课外思考题,作业题。

6、教师素质表现:教学仪态端正、自然。

口齿清楚,语言生动,表述准确。

板书工整、简要,层次分明,系统性强。

四、教学方法灵活1、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倡多种教法并用。

2、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教学注重趣味性、启示性、思辩性。

3、寓情于史,情理交融,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课堂活动,使教学节奏有张有驰,调控得当。

4、充分利用现代视听教学手段,加强教学效果。

5、注意跨学科的知识迁移,开拓学生视野,活跃思维。

五、教学特色突出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能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设计处理,体现不同章节的各自特色。

总体上应注重突出思路的教学,把握章节、单元的结构体系,阐明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和相互关系,适当贯穿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

历史教学应注重“史论结合”

历史教学应注重“史论结合”

历史教学应注重“史论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必须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史实与理论的有机结合,这不但是《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在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中也明确规定:考生应能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在“历史阐释”中要做到“史论结合”。

但是,高中学生的“史论结合”能力却正如刘péng@①所说:“第一,有史也有论,但史论貌合神离;第二,以理论当问题,从原则出发去组织史实,又把理论当作一种结论,言之无物,空洞乏味;第三,史实充实,但理论很单薄,不能解决对历史现象规律性的认识,语言表述缺乏深度。

”这虽然主要说的是学生在运用知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但实际上也反映了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史论结合”能力?一、要深化对“史论结合”的认识首先,要正确理解史与论的相互关系,这是解决好史论结合问题的前提。

“史”作为历史材料,是反映历史本体的内容,其突出的特性是客观性,它是进行历史理论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离开了这些基本的历史材料,历史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理论教学也只能是空谈。

学生以此得来的理论只能是僵死的教条,而不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武器。

“论”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而得出的观点和结论,是有关历史本体的认识论内容,是对史料的分析、概括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这里应突出的是理论性。

正确的历史理论直接来源于史料,又指导着对史料的研究。

可见,对史料的研究也只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才能真正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实现历史教学、研究的真正价值。

其次,要提高对史论结合重要性的认识。

对于“史论结合”,教学大纲有明确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得如何,反映了对教学大纲的贯彻程度,实际上也关系到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

对考试而言,既然考试说明对此也有明确的要求,那么对史论结合问题落实的状况,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科能力。

张汉林试谈历史教学中的论从史出

张汉林试谈历史教学中的论从史出

试谈历史教学中的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史”和“论”的关系,学术界历来就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常用的说法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史”指“史实”或“史料”。

“论”指“结论”或“理论”。

在历史教学中,贯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和思维能力。

但是,如果教师处理不当,也会导致一些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与“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相关的易出现问题的现象有:有些史料,如长城运河、宝剑瓦当,一般不存在误导后人的问题。

但另一些史料,如对历史事物的记载或评论,受作者的立场或动机的限制,有很强的主观性。

教师在引用史料时如果不加辨别,很容易“上当”,得出的结论自然就不科学。

讲《戊戌变法》时,很多老师喜欢引用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中的一段:“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

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

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哺乃罢。

”用这个材料干什么呢?说明戊戌变法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这是值得商榷的。

戊戌政变后,光绪皇帝被囚,戊戌六君子被斩,梁启超等人流亡海外。

海内外的舆论大多指责康、梁误国。

康、梁要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而且,他们还力图争取海外舆论的支持,以解救光绪皇帝。

于是,在戊戌政变结束后的两三个月内,梁启超匆匆写成此书。

这样特定的写作背景和目的,决定我们不能完全相信梁启超的话。

梁启超之所以描述当时的形势是“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是想证明变法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普遍支持,是正义的。

梁启超之所以描述光绪皇帝“鸡鸣而起,日哺乃罢”,是想树立光绪皇帝勤政、民主的开明形象。

至于变法是否真的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光绪皇帝是否真正勤政和民主,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仅凭这段材料我们还无法下定论。

和同时期的其他材料作比较,我们会发现,戊戌变法的群众基础比较薄弱,这也是学术界公认的观点。

总而言之,梁启超的叙述夸大其词。

对此,后来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供认不讳。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出示一则史料或史实,然后就引导学生得出一个结论。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我提分评估(附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我提分评估(附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我提分评估(附答案)单选题(共30题)1、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要力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寓论于史”.这里的“史”是指()。

A.史实B.史德C.史观D.史法【答案】 A2、学者在研究人类早期历史时经常使用“青铜时代”这个概念,我国“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是()。

A.夏商B.商周C.秦汉D.隋朝【答案】 B3、“二战”后建立的旨在稳定国际汇率.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国际组织是(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世界贸易组织C.国际复兴开发银行D.亚太经合组织【答案】 A4、《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指出:“……实行减租减息之后,又实行交租交息,于保障农民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之后,又须保障地主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借以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对这一政策的最恰当的评价是()。

A.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B.合理调节各抗日阶级内部关系C.保障地主的基本利益D.把发展统一战线和解决农民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答案】 D5、有学者认为清末以来,中国发生三场“国进民退”(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的进退),第一场就引爆了辛亥革命,第二场导致了国民党政权的垮台,第三场将国民经济拖到了崩溃边缘,其中“第二场”指的是()。

A.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B.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C.国民政府国营企业的急剧膨胀D.公私合营企业全部变成了国营企业【答案】 C6、1944年召开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的协议,将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各会员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这一协定是( ).A.《洛桑协定》B.北美自由贸易协定C.布雷顿森林协定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答案】 C7、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做的工作包括()。

A.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B.大量厂矿企业搬迁至内地C.主动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日D.呼吁“国联”调停【答案】 B8、明代思想家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进行史论结合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进行史论结合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进行史论结合乐安县第一中学王爱民历史观是历史学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根本特点是运用唯物主义史观研究历史。

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就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通过对具体生动的历史现象的叙述,分析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和结论,这就是观点和材料的辩证统一,史与论的有机结合。

因此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的基本特点,它决定了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史与论的结合,重视理论教学,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分析具体历史现象,揭示其本质和规律,而不能满足于表面,满足于就事论事,要深刻认识史与论的关系。

只有全面系统地了解掌握历史现象,才能得出正确的理论结论,故称“论从史出”,只有在充分占有史实的前提下观察历史现象,才能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体现史论结合。

就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史论结合而言,本人有下面几点粗浅的体会:第一、注重理论教学,史论有机统一中学历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必须采取科学可行的教法对学生进行历史理论教育、强化史论结合的教学。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自觉地、经常地和有针对性地,而不是被动地、偶然地和盲目地。

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历史材料的表面现象去就事论事,而必须体现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和观点和方法。

首先,在宏观的知识体系与历史发展规律的教学中,要注重理论分析,使史论有机结合,且以理论统帅教学。

如对中国古代史知识系统的教学应贯穿的基本观点是:中国古代社会是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不断发展进步的,奴隶制度、封建制度在它们建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曾经是很先进的社会制度,都曾经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起了最根本的决定作用,阶级斗争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表现形式,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处于一个社会统一体中。

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和斗争,是社会物质、精神财富的源泉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

著名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等对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等等。

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教育论丛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李江王成志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者,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贯彻这一思想,过程大致是:“设疑~搜集史料~甄别、选择史料~整理分析史料~运用史料(讲述、讨论、推论)~得出结论”。

这样就从质疑入手,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使学生对书本的观点有更为具体和深刻的理解,形成一种不唯书、不唯上、独立思考的习惯。

一、在历史教学中,与“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相关的、易出现的问题1.为了证明教材中的结论以及个人的观点,引用单一的史料,来证明历史问题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讲清楚课本中的知识,为了对课本里的已有的结论进行史料证明,常常会出示一些的史料或史实,然后就引导学生得出一个结论。

但这些史料是的观点是单一的,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学生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首先,无法启迪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这个结论,通常是教科书中的结论。

因而,史料仅是观点的注脚,其作用是印证教科书的结论,增强教师的说服力,而非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引导学生在鉴别、比较之后构建新的、合理的认识。

其次,史料与结论不匹配。

结论有大小,所需证据不一样,对思维严谨程度的要求也有差异,重大结论一般结论可以一般证据证明,重大结论须以重大证据证明,非常结论则非常证据必不可少。

2.从浩如烟海的史书中引用史料,但引用的史料都是同一观点,只是记载方法不同,有意无意的回避其它客观史实有些中学历史教师,为论证教材上或者个人的某个观点,出示了大量的材料。

但是,这些材料都是某一类别的材料,或者角度一样,或者意图一致。

材料虽多,却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提供不同类型的材料,让学生学会辨别史料的方法,自己得出结论,这才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有的教师在出示材料之后,“论从史出”,得出的结论总是定论。

其实,在历史研究中,由于材料欠缺,有些问题是没有定论的。

胡适在曾经说过:“没有证据,只可悬而不断;证据不够,只可假设,不可武断;必须等到证实之后,方才可以算作定论。

初中历史教学课程优化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课程优化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课程优化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课程优化摘要:本篇文章旨在探讨初中历史教学课程的优化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接着阐述了优化课程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课程优化;学习兴趣;综合素质历史教学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然而,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过于繁琐、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有必要对初中历史教学课程进行优化。

二、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1.教学内容过于繁琐:初中历史教材涉及的内容较多,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消化和理解。

此外,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点讲解,忽视了历史事件背后的内涵和启示。

2.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缺乏参与度和积极性。

同时,课堂互动不足,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

3.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由于教学内容繁琐、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学生对历史学科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

4.评价体系不合理:当前的历史教学评价体系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5.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历史事件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探究、角色扮演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提升综合素质: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观念和民族精神,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8.适应新时代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教育应与时俱进,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9.精简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整合,突出重点,删减繁琐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10.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信息技术、情境教学、课堂讨论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11.强化课堂互动: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史结合”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应用论文

“史结合”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应用论文

“史论结合”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摘要:史论结合是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让学生自己通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能做出一个客观合理公正的评价,但如何引导学生,这是广大教师都很头痛的问题。

关键词:史论结合课程标准思辩【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必须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实现史实与理论有机结合,在各个层面的历史考查中也应证着这一要求,所以说,史论结合是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学科素养。

再看我们接触的历史教科书,呈现的都是高度概括的结论性语言,凝练简洁,理论性强,而反映历史本体的内容,也就是学生理解结论得以凭借的历史材料,基于版面等限制,很少出现在文本中,如果教学中一味向学生灌输结论,而不对其进行论证、说明,历史结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学生得来的结论只能是僵死的教条,而不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利器。

下面结合我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如何做到史论结合:1、让图片不再寂寞——用图片启迪历史历史图片是凝固的历史,是后人窥视过往的窗口,作为一种文化的视觉文本,释放出来的历史真实性与细节魅力,是任何其他记录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如讲《经济大危机》一课,讲到了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三个特点----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涉及范围广,这三句话语言凝练,需要教师采用翔实的资料来加深学生对这些特点的理解。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观看四幅图《等待领取救济面包的长龙》《英国失业者街头求职》《1929---1945年美国失业率》《大危机时期穷人的棚户区》,认识经济危机给劳动人民带来的巨大危害,让学生从饥民艰难生存、苦求工作、失业率巨高、生存环境恶劣等方面对“破坏性大”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

可以说,直观形象的图片诠释了历史的真实。

2、让文史切入教学——借文史丰满历史在历史教学中,如果对教材中及其外延的文字史料加以充分、合理的利用,可以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初步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

历史教学应注重史论结合

历史教学应注重史论结合

历史教学应注重史论结合历史教学应注重史论结合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过去对未来的借鉴。

因此,历史教学尤其需要注重史论结合。

只有通过深入探讨历史事件的原因、结果和影响,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历史文化,更好地认识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首先,史论结合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

历史教育不应限于记忆与传承,而应使学生具备全面的历史视野。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注重史论结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及其对当代的影响。

同时,学生也可以借此机会探究不同学派的观点及其对历史解释的差异,从而更好地了解历史的本质和历史学家的研究方法。

其次,史论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考能力。

历史不仅仅是一堆年代和事件的数据,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和思想内涵。

通过深度探究历史事件的背后,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了解历史进程中的思想派别、文化传承及其演变。

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考能力,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也可以引导学生以批判性思维去研究和评价历史事件的演变,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在特定时期面临的种种问题,并追寻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最后,史论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和爱好。

历史包含着丰富的人情、故事、血泪与欢笑。

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了解和探究这个曾经的世界。

通过史论结合,学生可以体味到历史的魅力,更好地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理解他们的意愿和行动。

同时,也能更好地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底蕴,增强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因此,历史教学应始终注重史论结合,尽可能在学生心中打开历史的大门,引导学生通过批判性思维去探究、分析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动情地感受和欣赏历史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建立起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和认识。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测提分题库加精品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测提分题库加精品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测提分题库加精品答案单选题(共30题)1、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要力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寓论于史”这里的“史”是指()。

A.史实B.史德C.史观D.史法【答案】 A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提出这一观点的学派是()。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答案】 A3、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

A.汉武帝改革B.北魏孝文帝改革C.唐代两税法D.宋代王安石变法4、《左传·隐公六年》载:“冬,京师来告饥,公为之请籴于宋、卫、齐、郑,礼也。

”这里的“礼”指的是()。

A.相邻国之间有救援赈灾的责任B.诸侯对周王有提供粮食的义务C.已经出现买卖粮食的商业行为D.王权衰落致使诸侯国放弃义务【答案】 B5、“‘里根经济学’针对经济低迷采取的措施可以形容为‘四大支柱’,即大幅度减税,削减联邦政府开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取消不利于工商业发展的规章约束和严格控制通货流量。

”下列选项中与材料大意相符的是()。

A.社会供给平衡思想B.货币学派思想C.新保守主义思想D.新自由主义思想【答案】 C6、“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7、明清时期,晋商既经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又经营金融业。

当时出现了山西商人经营的早期金融资本形式——依靠自有资本放债的典当行和在经营存放款业务中起中介作用的钱庄。

这反映了当时()。

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商业资本进入到生产领域C.商品经济在全国领先D.金融业从商业中逐步分离【答案】 D8、20世纪70年代末,广东省委要求中央给予当地一定的权力,以便借助华侨众多和毗邻港澳的优势发展经济,中央同意给予政策支持。

“史论结合”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史论结合”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 史论结合” 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文 雪 平
( 垣曲县 高级职 业中学, 山西 垣曲 0 4 3 7 0 0 )

要: 历史教学应注重观点和材料 的统一, 论从 吏出, 史论 结合 , 教 学才会“ 有血有 肉” 。 生 初步运用历史 发展 的必然性与偶然 性辩证关 系分析问题
所谓 “ 史论结 合” 即从 史实 中引出 理论 、 用史 实说 明理 论: 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史 论结合是史学研究必须 遵循 的基本原则之一 . 也是历史考查 中最重 要然性 因素。 而虎门销烟是偶然性因素 。 以此让学 生懂得 .历史 发展 的必然性 因素要通过偶然性 的事件表现现
来。 偶然性也不是不可捉摸 的绝对偶然 , 偶然性中有必然性。 通
过这种方式。学生 了解到的必然性偶然性的关系是较具体 的,

概括归纳史实 。 上升理论高度
“ 史” 作 为历史材料 。 是反 映历史 本体 的内容 , 其突 出的 特性是客观性 ,它是进行历史理论思 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 ,
戊 戌变法 、 辛亥 革命等 事例 。 用史 实证 明理论 、 理论 回归史
之木 . 历史理论教学也 只能是空 谈。学生 以此得来 的理论 只
能是僵死 的教条 。 而不是观察问题 、 分析 问题的武器 。所 以在 平 时教学 中 。 要 多训 练学生归 纳概括 史实 的能力 , 如学习 中
国近代史 , 要归纳两条基本线索 : 一是列强 侵华 史 ; 二是 中国 人 民的探 索抗争史 。两次鸦片 战争 、 中法 战争 、 中 日甲午 战 争、 八 国联军侵 华战争 。 因为正 是它们才 导致清朝 走向半殖
民地半 封建社 会的深渊 .以及 由此催 生出的太平 天国起 义、 义和 团运 动、 辛 亥革 命等 中国人 民的反帝反封 斗争 , 以及统

史料教学要做到史论结合

史料教学要做到史论结合

史料教学要做到史论结合阳江市第一中学李孟启【摘要】:新课标特别重视史料教学与考查。

我认为必须要强调史论结合,坚持“从史料中来再到史料中去。

”,它适应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也适应了高考选拨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史料教学史论结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新课标下的高考也非常重视史料的考查。

据统计,今年高考选择题100%,非选择题70%应用了新材料,这些原始史料,材料新、情境新、史味浓,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深受学生欢迎。

因此,有人说,没有史料教学,就没有历史教学。

如何开展史料教学,我认为必须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一、正确理解史论关系与史论结合的重要性首先,要正确理解史与论的相互关系。

“史”作为历史材料,是反映历史本体的内容,其突出的特性是客观性,它是进行历史理论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

“论”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而得出的观点和结论,是有关历史本体的认识论内容。

正确的历史理论直接来源于史料,又指导着对史料的研究。

可见,对史料的研究也只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才能真正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实现历史教学的真正价值。

其次,要提高对史论结合重要性的认识。

一是由于历史教学改革对能力培养的要求,二是高考试题中理论因素的不断渗透与加强。

(著名历史教育专家朱汉国教授说:在教学中增加史料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转变历史学习方式[4]。

引导学生注意对史料的搜集和积累。

这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一种很好的方法,既可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能力,也可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

)二、坚持以史论结合观点(的原则)开展史料教学如何在课堂中开展史料教学呢?贯彻史料结合,做到坚持“从史料中来再到史料中去。

”,做到观点与史实的辩证统一。

在教学中,将有关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史学理论渗透到历史问题的分析中去,这样便可使学生有规可循,掌握用理论分析史实的方法,从而提高应试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教学应注重史论结合
摘要:历史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史论结合一的清醒认识,并要注重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与辨证关系,坚持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再到理论的循环往复,由此不断地升华自己认识水平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历史教学史论结合
历史教学必须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史实与理论的有机结合。

那么,怎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史论结合”能力?
一、要深化对“史论结合”的认识
正确理解史与论的相互关系是解决好史论结合问题的前提。

“史”作为历史材料,是反映历史本体的内容。

其突出的特性是客观性。

它是进行历史理论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离开了这些基本的历史材料,历史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理论教学也只能是空谈。

“论”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而得出的观点和结论,是有关历史本体的认识论内容,是对史料的分析、概括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这里应突出的是理论性。

正确的历史理论直接来源于史料,又指导着对史料的研究。

对史料的研究只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才能真正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二、注重理论教学,史论有机统一
重史轻论,理论分析不到位。

是目前历史教学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历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分析研究历史材料,剖析教材的具体内
容。

采取科学可行的教法对学生进行历史理论教育、强化史论结合的教学。

《历史学科考试测量的理论与实践》中指出:“历史教师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统帅教学,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将教学中的各个知识点贯穿起来,这就是历史教学的系统性。

”这—要求应当引起历史教学界的充分关注,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落实。

首先,在宏观的知识体系与历史发展规律的教学中,要注重理论分析,使史论有机结合,且以理论统帅教学。

如对中国古代史知识系统的教学应贯穿的基本观点是:中国古代社会是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不断发展进步的,奴隶制度、封建制度在它们建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曾经是很先进的社会制度。

都曾经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起了最根本的决定作用,阶级斗争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表现形式,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处于—个社会统—体中。

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和斗争。

是社会物质、精神财富的源泉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

其次,对具体历史知识的教学同样要注重理论分析,突出理论的统帅作用。

如对世界近代史上日本和俄国改革的教学,应以矛盾的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去分析问题:近代日本和俄国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

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受到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统治者自行宣布改革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而且资本主义发展都比较迅速,改革
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但由于俄国在改革前没有形成像日本那样强大的改革势力,没有经过像日本倒幕运动那样剧烈的社会动荡以对封建顽固势力形成足够的冲击,因而改革中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显然没有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系统和全面。

从而决定了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没有日本那么快。

上述分析虽然没有出现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之类的字眼,但思维过程显然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这就使学生对两次改革的本质有所认识,而且学到了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坚持理论从史料中来,再到史料中去的方法
史论脱节,是历史教学最常见、也是最实质性的问题。

从表面上看,学生对有关题目作答时既有史也有论,尤其对幼儿师范的学生而言,结合政治学科背背理论条文是没有多大困难的。

但是,学生对某些理论条文往往是死记硬背,而对其精神实质不甚明了。

在答题中,真正需要这些理论时,他们往往只能从做题的操作方法上加以利用,而不是从思维方法上进行使用,更谈不上运用这些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有关题目的答案中,史与论往往是“骨肉分离”,而不是“冰乳交融”。

正如人教社出版的《历史学科考试测量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指出的:“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有关内容,学生也可能背得滚瓜烂熟。

而我们所要讨论的是:用什么样的思维使这些经典的理论和方法变成个人的东西,变成有个性的思维,使这些经典理论成为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的有力武器。

”这的确是历史理论教学的“瓶颈”
问题,是史论结合的焦点所在。

到史料中去让学生把学到的历史理论用于对历史材料的科学分析,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掌握历史理论,本身并不是教学目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理论去正确分析材料,解决问题。

作为加强“史论结合”教学的方法,到史料中去突出的是实践性和应用性。

要提高能力,就要实践,因为知识可以传授,但能力却必须通过训练去获得,即必须让学生亲自动脑、动口、动手,反复操作。

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在涉及某一理论观点的时候,要求学生尽量多地举出史实例证,学会举一反三。

(作者单位:河南省周口市幼儿师范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