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微子振荡

合集下载

2011~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回顾

2011~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回顾

2011~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回顾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了法国物理学家塞尔日·哈鲁昂(Serge Haroche)和美国物理学家大卫·温兰德(David Wineland),以表彰他们在单个光子和离子量子控制方面的开创性实验,为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了比利时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特(François Englert)和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以表彰他们对希格斯玻色子理论的提出和预言,揭示了基本粒子的质量来源机制,为揭示基本粒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奠定了基础。

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了日本物理学家赤松弘和横川俊男,以表彰他们对发展蓝光激光二极管技术的贡献,使得蓝光光源可以应用于高密度光存储和高亮度白光 LED 等领域,极大地推动了光电子学和光学设备的发展。

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了日本物理学家梶田隆章、加拿大物理学家艾瑟尔·马克札姆(Arthur B. McDonald),以表彰他们在中微子振荡实验方面的重大发现,证实了中微子具有质量,为揭示中微子的性质和宇宙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了英国裔美国物理学家大卫·索尔文(David J. Thouless)、美国物理学家J. Michael Kosterlitz和英国物理学家弗兰克·威尔切克(F. Duncan M. Haldane),以表彰他们对拓扑相变和拓扑物态的理论研究,为新型拓扑材料和量子计算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了美国物理学家雷斯·巴罗什金(Rainer Weiss)、巴里·巴里什尼克(Barry C. Barish)和加拿大物理学家考伯恩·莱肖(Kip S. Thorne),以表彰他们在引力波探测领域的重大突破,发现了由黑洞合并和中子星碰撞产生的引力波信号,开启了引力波天文学的全新篇章。

日本科学家因中微子振荡研究获诺奖

日本科学家因中微子振荡研究获诺奖

日本科学家因中微子振荡研究获诺奖日本科学家因中微子振荡研究获诺奖北京时间10月6日下午5点45分,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Arthur B.McDonald)各分享一半奖金。

2015年诺奖季,日本科学家再下一城。

历史性发现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和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Arthur B.McDonald),以表彰他们在证明中微子振荡实验中的关键性贡献。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向《知识分子》介绍,梶田隆章1998年发现了大气中微子振荡,而阿瑟·麦克唐纳于2001年发现了太阳中微子振荡。

诺贝尔官方网站显示,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日本人,1955年生于日本东松山市,1986年获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学位,日本宇宙射线研究院主任,东京大学教授;阿瑟·麦克唐纳(Arthur B.McDonald),加拿大人,1943年生于加拿大(新斯科细亚省)悉尼市,1969年于美国加州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加拿大女王大学终身荣誉教授。

王贻芳告诉《知识分子》:“中微子振荡的物理意义在于,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微观世界物理现象,它实际是量子力学现象在宏观上的一种干涉显现,在宇宙学和粒子物理领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诺奖委员会介绍,中微子的类型转换需要中微子具有质量。

这项发现改变了我们对于物质最深层次机制的理解,这对于我们理解宇宙非常关键。

千年之交,梶田隆章使用日本的超级神冈探测器(Super-Kamiokande detector)发现大气中微子在飞行中存在两种类型之间转换。

与此同时,加拿大由阿瑟·麦克唐纳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也证实太阳的中微子在到达地球时并没有消失。

因为他们在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Sudbury Neutrino Observatory)捕获了这些微粒。

中微子研究,向着未来奔跑

中微子研究,向着未来奔跑

里写道 :我们身边的中微子其实非常多, 球物理的交叉前沿学科。
微子的振荡。
例如一个典型的核反应堆每秒钟产生 6
对于经常被问及中微子研究有什么
中微子共有 3 种类型,它的脾性非
万亿亿个中微子,每秒钟有 3 亿亿个太 用,王贻芳对《中国报道》记者说 :“我 常奇怪,“一种中微子在飞行中能自发
阳中微子穿过每个人的身体,宇宙大爆 相信对我们而言,周围的世界令人着迷, 变成其他种类的中微子。”这也就是专
┣ 封 面 故 事 ┫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大厅
中微子研究,向着未来奔跑
100 多年前,原子核的衰变被发现时,无人知晓这将意味着什么,但今天核能的利用已经 深刻地改变了世界。而中微子在未来或许也一样。
文 |《中国报道》记者 何晶 见习记者 陈珂 采访 | 解读中国工作室
《中国报道》记者也在江门中微子 但在江门,我们的靶质量是 20000 吨, 15 米。 现在我们必须在这个实验中将
实验站见到了当天凌晨才抵达的王贻芳 比大亚湾的大 1000 倍。”
之再提高约 1 倍——达到 25 米,这也
教授,他现在几乎每个月都会来察看工
但的确,“这个项目在很多方面都 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几乎要达到理论极
设法“看见”了第一个中微子。他们第一 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我们自己培养的学生也成才了,也很优
时间从美国给远在欧洲核子中心的泡利
上世纪 60 年代,意大利物理学家 秀”。
发了封电报。泡利中断了正在进行的会 布鲁诺·庞蒂科夫提出了中微子振荡的
据 王 贻 芳 回 忆,2003 年, 国 际 上
议,当众宣读了这封电报,然后跟朋友 概念。他认为某一种特定中微子可以转 开始热烈讨论利用反应堆中微子来测量

物理化学第五版下册复习题答案傅献彩

物理化学第五版下册复习题答案傅献彩

物理化学第五版下册复习题答案傅献彩1、33.小明用已调节好的天平测物体质量,通过增、减砝码后,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左边一点,这时他应该()[单选题] *A.将游码向右移动,直至横梁重新水平平衡(正确答案)B.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左旋进一些C.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右旋出一些D.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2、5.推着自行车前行时前轮和后轮所受摩擦力的方向相同.[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3、29.生产和生活中,人们选择材料时会考虑材料的物理性质,下面属于主要从密度的角度考虑选材料的是()[单选题] *A.用塑料作为插座外壳的材料B.用铝合金作为制作飞机的材料(正确答案)C.用橡胶作为汽车轮胎的材料D.用钨作为白炽灯泡灯丝的材料4、51.下列不是光源的是()[单选题] *A.萤火虫B.太阳C.月亮(正确答案)D.燃烧的火把5、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单选题]A. 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B.矫正近视眼应佩戴凸透镜C. 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正确答案)D. 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6、75.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以密度作为选择材料的主要因素。

下面属于主要从密度的角度考虑选材的是()[单选题] *A.用水做汽车发动机的冷却液B.用塑料做电源插座外壳C.用塑料泡沫做表演场景中的“滚石”(正确答案)D.用橡胶作为汽车轮胎的材料7、2.先启动计时器,再释放小车.[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8、30.如图,我国首款国际水准的大型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机场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航空事业有了重大突破。

它的机身和机翼均采用了极轻的碳纤维材料。

这种材料的优点是()[单选题] *A.密度大B.密度小(正确答案)C.熔点低D.硬度小9、下列物体中,质量约为2×105mg的是()[单选题] *A. 一颗图钉B. 一本初二物理课本(正确答案)C. 一张课桌D. 一支黑水笔10、2.物体的加速度a=0,则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11、4.骑着自行车前行时前轮和后轮所受摩擦力的方向相同.[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12、93.小明在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时,根据测量数据绘制出了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与液体体积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单选题] *A.该液体的密度是3g/cm3B.由图象可知,该液体体积越大,密度越小C.该液体体积是50cm3时,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是90g(正确答案)D.烧杯的质量是40kg13、继共享单车之后,共享汽车已经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

1901至今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及小故事

1901至今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及小故事

目录1901-1950 (1)1951-1980 (4)1981-2000 (7)2001-2010 (8)2011-2020 (10)2021 (12)独享还是共享? (13)人选空缺怎么办? (13)最年轻和最年长的获奖者 (13)史上获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 (14)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4)作为根据诺贝尔遗嘱设立的五大奖项之一,物理学奖被授予“在物理学领域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与其他诺贝尔奖相比,物理学奖的荐举和甄选过程更长、更缜密。

诺贝尔物理学奖规则规定,获奖者的贡献必须“已经受时间的考验”。

这意味着诺贝尔委员会往往会在科学发现的数十年以后才会为此颁发奖项。

自1901年设立至今,诺贝尔物理学奖已走过百年历程,记录了物理学发展史上的无数个里程碑,已成为人类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01-19501、1901年:威尔姆·康拉德·伦琴(德国)发现X射线2、1902年:亨德瑞克·安图恩·洛伦兹(荷兰)、塞曼(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3、1903年: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玛丽·居里(波兰裔法国人)发现并研究放射性元素钋和镭4、1904年:瑞利(英国)气体密度的研究和发现氩5、1905年:伦纳德(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6、1906年:约瑟夫·汤姆生(英国)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并发现电子7、1907年:迈克尔逊(美国)发明光学干涉仪并使用其进行光谱学和基本度量学研究8、1908年:李普曼(法国)发明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9、1909年:伽利尔摩·马克尼(意大利)、布劳恩(德国)发明和改进无线电报;理查森(英国)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10、1910年:范德华(荷兰)关于气态和液态方程的研究11、1911年:维恩(德国)发现热辐射定律12、1912年:达伦(瑞典)发明可用于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调节装置13、1913年:卡末林-昂内斯(荷兰)关于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和制成液态氦14、1914年:马克斯·凡·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15、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16、1916年:未颁奖17、1917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次级X辐射特性18、1918年:马克斯·卡尔·欧内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德国)对确立量子论作出巨大贡献19、1919年: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20、1920年:纪尧姆(瑞士)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21、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他对数学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22、1922年: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丹麦)关于原子结构以及原子辐射的研究23、1923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关于基本电荷的研究以及验证光电效应24、1924年:西格巴恩(瑞典)发现X射线中的光谱线25、1925年:弗兰克·赫兹(德国)发现原子和电子的碰撞规律26、1926年:佩兰(法国)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27、1927年:康普顿(美国)发现康普顿效应;威尔逊(英国)发明了云雾室,能显示出电子穿过空气的径迹28、1928年:理查森(英国)研究热离子现象,并提出理查森定律29、1929年: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法国)发现电子的波动性30、1930年:拉曼(印度)研究光散射并发现拉曼效应31、1931年:未颁奖32、1932年:维尔纳·海森伯(德国)在量子力学方面的贡献33、1933年: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创立波动力学理论;保罗·阿德里·莫里斯·狄拉克(英国)提出狄拉克方程和空穴理论34、1934年:未颁奖35、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发现中子36、1936年:赫斯(奥地利)发现宇宙射线;安德森(美国)发现正电子37、1937年:戴维森(美国)、乔治·佩杰特·汤姆生(英国)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38、1938年:恩利克·费米(意大利)发现由中子照射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并用慢中子实现核反应39、1939年: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美国)发明回旋加速器,并获得人工放射性元素40、1940—1942年:未颁奖41、1943年:斯特恩(美国)开发分子束方法和测量质子磁矩42、1944年:拉比(美国)发明核磁共振法43、1945年:沃尔夫冈·E·泡利(奥地利)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44、1946年:布里奇曼(美国)发明获得强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45、1947年:阿普尔顿(英国)高层大气物理性质的研究,发现阿普顿层(电离层)46、1948年:布莱克特(英国)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47、1949年:汤川秀树(日本)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论并预言∏介子的存在48、1950年:塞索·法兰克·鲍威尔(英国)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并发现π介子1951-198049、1951年:科克罗夫特(英国)、沃尔顿(爱尔兰)用人工加速粒子轰击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50、1952年:布洛赫、珀塞尔(美国)从事物质核磁共振现象的研究并创立原子核磁力测量法51、1953年:泽尔尼克(荷兰)发明相衬显微镜52、1954年:马克斯·玻恩(英国)在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及研究方面作出贡献;博特(德国)发明了符合计数法,用以研究原子核反应和γ射线53、1955年:拉姆(美国)发明了微波技术,进而研究氢原子的精细结构;库什(美国)用射频束技术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创新了核理论54、1956年:布拉顿、巴丁(犹太人)、肖克利(美国)发明晶体管及对晶体管效应的研究55、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美籍华人)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衡,从而导致有关基本粒子的重大发现56、1958年:切伦科夫、塔姆、弗兰克(苏联)发现并解释切伦科夫效应57、1959年:塞格雷、欧文·张伯伦(OwenChamberlain)(美国)发现反质子58、1960年:格拉塞(美国)发现气泡室,取代了威尔逊的云雾室59、1961年:霍夫斯塔特(美国)关于电子对原子核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发现原子核的结构;穆斯堡尔(德国)从事γ射线的共振吸收现象研究并发现了穆斯堡尔效应60、1962年:达维多维奇·朗道(苏联)关于凝聚态物质,特别是液氦的开创性理论61、1963年:维格纳(美国)发现基本粒子的对称性及支配质子与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梅耶夫人(美国人.犹太人)、延森(德国)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62、1964年:汤斯(美国)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为微波激射器、激光器的发明奠定理论基础;巴索夫、普罗霍罗夫(苏联)发明微波激射器63、1965年:朝永振一郎(日本)、施温格、费因曼(美国)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取得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研究成果64、1966年:卡斯特勒(法国)发明并发展用于研究原子内光、磁共振的双共振方法65、1967年:贝蒂(美国)核反应理论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能源的发现66、1968年:阿尔瓦雷斯(美国)发展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发现大量共振态67、1969年:盖尔曼(美国)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发现68、1970年:阿尔文(瑞典)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物理富有成果的应用;内尔(法国)关于反磁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69、1971年:加博尔(英国)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70、1972年:巴丁、库柏、施里弗(美国)创立BCS超导微观理论71、1973年:江崎玲于奈(日本)发现半导体隧道效应;贾埃弗(美国)发现超导体隧道效应;约瑟夫森(英国)提出并发现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即约瑟夫森效应72、1974年:马丁·赖尔(英国)发明应用合成孔径射电天文望远镜进行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赫威斯(英国)发现脉冲星73、1975年:阿格·N·玻尔、莫特尔森(丹麦)、雷恩沃特(美国)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提出核结构理论74、1976年:丁肇中、里希特(美国)各自独立发现新的J/ψ基本粒子75、1977年:安德森、范弗莱克(美国)、莫特(英国)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研究76、1978年:卡皮察(苏联)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彭齐亚斯、R·W·威尔逊(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77、1979年:谢尔登·李·格拉肖、史蒂文·温伯格(美国)、阿布杜斯·萨拉姆(巴基斯坦)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的贡献,并预言弱中性流的存在78、1980年:克罗宁、菲奇(美国)发现电荷共轭宇称不守恒1981-200079、1981年:西格巴恩(瑞典)开发高分辨率测量仪器以及对光电子和轻元素的定量分析;布洛姆伯根(美国)非线性光学和激光光谱学的开创性工作;肖洛(美国)发明高分辨率的激光光谱仪80、1982年:K·G·威尔逊(美国)提出重整群理论,阐明相变临界现象81、1983年:萨拉马尼安·强德拉塞卡(美国)提出强德拉塞卡极限,对恒星结构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的物理过程进行的理论研究;福勒(美国)对宇宙中化学元素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反应所进行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82、1984年:卡洛·鲁比亚(意大利)证实传递弱相互作用的中间矢量玻色子[[W+]],W-和Zc的存在;范德梅尔(荷兰)发明粒子束的随机冷却法,使质子-反质子束对撞产生W 和Z粒子的实验成为可能83、1985年:冯·克里津(德国)发现量子霍耳效应并开发了测定物理常数的技术84、1986年:鲁斯卡(德国)设计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比尼格(德国)、罗雷尔(瑞士)设计第一台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85、1987年:柏德诺兹(德国)、缪勒(瑞士)发现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86、1988年:莱德曼、施瓦茨、斯坦伯格(美国)产生第一个实验室创造的中微子束,并发现中微子,从而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87、1989年:拉姆齐(美国)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原子钟中的应用;德默尔特(美国)、保尔(德国)发展原子精确光谱学和开发离子陷阱技术88、1990年:弗里德曼、肯德尔(美国)、理查·爱德华·泰勒(加拿大)通过实验首次证明夸克的存在89、1991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把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90、1992年:夏帕克(法国)发明并发展用于高能物理学的多丝正比室91、1993年:赫尔斯、J·H·泰勒(美国)发现脉冲双星,由此间接证实了爱因斯坦所预言的引力波的存在92、1994年:布罗克豪斯(加拿大)、沙尔(美国)在凝聚态物质研究中发展了中子衍射技术93、1995年:佩尔(美国)发现τ轻子;莱因斯(美国)发现中微子94、1996年:D·M·李、奥谢罗夫、R·C·理查森(美国)发现了可以在低温度状态下无摩擦流动的氦同位素95、1997年:朱棣文、W·D·菲利普斯(美国)、科昂·塔努吉(法国)发明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96、1998年:劳克林、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崔琦(美国)发现并研究电子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97、1999年:H·霍夫特、韦尔特曼(荷兰)阐明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98、2000年:阿尔费罗夫(俄国)、克罗默(德国)提出异层结构理论,并开发了异层结构的快速晶体管、激光二极管;杰克·基尔比(美国)发明集成电路2001-201099、2001年:克特勒(德国)、康奈尔、卡尔·E·维曼(美国)在“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以及“凝聚态物质性质早期基本性质研究”方面取得成就100、2002年:雷蒙德·戴维斯、里卡尔多·贾科尼(美国)、小柴昌俊(日本)“表彰他们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其中包括在“探测宇宙中微子”和“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的成就。

精密机械设计庞振基课后答案第八章

精密机械设计庞振基课后答案第八章

精密机械设计庞振基课后答案第八章1、被活塞封闭在气缸中的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温度升高,压强保持不变,则:()*A.气缸中每个气体分子的速率都增大B.气缸中单位体积内气体分子数减少(正确答案)C.气缸中的气体吸收的热量等于气体内能的增加量D.气缸中的气体吸收的热量大于气体内能的增加量(正确答案)2、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作用而转动时,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答案解析:电能转化为机械能3、5.“神舟”七号的返回舱打开降落伞后减速下降时处于平衡状态.[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4、下列情形中,矿泉水瓶中水的质量会发生变化的是()[单选题] *A. 打开瓶盖,喝掉几口(正确答案)B. 将这瓶水放入冰箱,水温度变低C. 水结成冰,体积变大D. 宇航员将这瓶水带到太空5、26.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的现象是()[单选题] *A.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B.冬天,玻璃窗上结冰花C.衣箱中的樟脑丸逐渐变小(正确答案)D.夏天,水缸外壁“出汗”6、5.一辆汽车在10 m/s的速度匀速行驶,遇到紧急情况,突然以大小为2 m/s2的加速度匀减速刹车,则从刹车开始计时,汽车在6 s内的位移是24 m.[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7、44.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单选题] *A.衣柜里的樟脑丸放置很长时间后会变小B.潮湿的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啤酒瓶上会出现小水珠C.有风的天气,游泳后从水中出来会感觉冷D.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内走到室外,眼镜上会出现小水珠(正确答案)8、4.只要物体做直线运动,物体就处于平衡状态.[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9、30.如图,我国首款国际水准的大型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机场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航空事业有了重大突破。

它的机身和机翼均采用了极轻的碳纤维材料。

这种材料的优点是()[单选题] *A.密度大B.密度小(正确答案)C.熔点低D.硬度小10、23.口罩成为常态防疫“神器”,戴眼镜的人们常因口罩佩戴出现镜片模糊的情况,这是液化现象。

大学物理力学题库及答案解析

大学物理力学题库及答案解析

大学物理力学题库及答案解析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单选题]A.调节电视机音量改变了声音的音调B.房间的窗户安装双层中空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正确答案)C.能从不同乐器中分辨出小提琴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响度不同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色不同2、6.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发现中微子振荡的两位科学家。

中微子是一种比电子还小的基本粒子。

下列微粒中最小的是( ) [单选题] *中子原子中微子(正确答案)质子3、35.已知甲液体的密度ρ甲=5g/cm3,乙液体的密度ρ乙=2g/cm3,现在取一定量的甲乙液体混合,混合液体的密度为3g/cm3,液体混合前后总体积保持不变,则所取甲乙体积比V甲:V乙=()[单选题] *A.5:2B.2:5C.1:2(正确答案)D.2:14、关于物质的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单选题] *A. 一罐氧气用掉部分后,罐内氧气的质量变小,密度不变B. 一只气球受热膨胀后,球内气体的质量不变,密度变大C. 一支粉笔用掉部分后,它的体积变小,密度变小D. 一块冰熔化成水后,它的体积变小,密度变大(正确答案)5、5.交警用电子检测设备检测汽车是否超速时测得的速度是平均速度.[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6、如图63所示,MM’为平面镜,AO为入射光线,ON为法线,入射角∠AON等于60°。

已知∠NOB等于30°,∠NOC等于45°,∠NOD等于60°。

则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将沿着哪个方向射出()[单选题]A.ONB.OBC.OCD.OD(正确答案)7、60.黑色表面的物体对热辐射的吸收本领比白色表面的物体强,那么,炎热的夏天在太阳下和在屋子里,应该()[单选题] *A.穿深色的衣服比较凉快B.穿白色的衣服比较凉快C.太阳下穿白色衣服,屋子里穿深色衣服比较凉快(正确答案)D.穿任何颜色的衣服都一样凉快8、磁场和磁感线都是客观存在的[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答案解析:磁场客观存在,磁感线不存在9、1.高速公路上沿直线高速行驶的轿车为避免事故紧急刹车:因为轿车紧急刹车,速度变化很快,所以加速度很大.[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10、仅受地磁场作用,可自由转动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指向地理北极附近[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答案解析:受地磁场作用,小磁针N极指北方,S极指南方11、1.天津开往德州的K213次列车于13点35分从天津发车,13点35分指时间间隔.[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12、能量在转化过程中是守恒的,所以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能量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是有方向的,所以需要节能13、10.用同种材料制成体积相等的甲、乙两个小球,其中一个是实心的,另一个是空心的。

中微子振荡

中微子振荡

中微子振荡中微子振荡是一个量子力学现象。

理论物理学家布鲁诺·庞蒂科夫首先提出此猜想,他认为特定味的某一中微子可以转化为不同的味。

所探测到的中微子可能处于哪个味要由传播中不断改变的波形决定。

中微子振荡意味着中微子具有质量,这与原始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不相吻合,对理论物理和实验物理而言都有一定的影响。

2012年3月,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组织发言人宣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到其震荡几率。

中微子振荡的概念与中性K子系统中的振荡相似,最早由理论物理学家布鲁诺·庞蒂科夫于1957年提出。

中微子是一种极难被探测到的基本粒子,在微观的粒子物理和宏观的宇宙起源及演化中都极为重要。

中微子共有三种类型,它可以在飞行中从一种类型转变成另一种类型,称为中微子振荡。

[1]中微子是一种不带电,质量极其微小的基本粒子,也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基本单元之一,共有三种类型,在目前已知的构成物质世界的12种基本粒子中,占了1/4,在微观的粒子物理和宏观的宇宙起源及演化中同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中微子有一个特殊的性质,即它可以在接近光速的飞行中从一种类型转变成另一种类型,通常称为中微子振荡。

原则上三种中微子之间相互振荡,两两组合,应该有三种模式。

其中两种模式自上世纪60年代起即有迹象。

[1]中微子的前两种振荡模式即“太阳中微子之谜”和“大气中微子之谜”已被实验证实,其发现者凭此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奖,但第三种振荡则一直未被发现,甚至有理论预言其根本不存在。

[2]振荡现象最近的物理研究表明中微子具有微小的质量。

1998年,日本的超级神岗实验(Super Kamiokande)以确凿的证据发现中微子存在振荡现象,即一种中微子在飞行中可以变成另一种中微子,使几十年来令人困惑不解的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和大气中微子反常现象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中微子发生振荡的前提条件就是质量不为零和中微子之间存在混合。

2001年,加拿大的太阳中微子流测量实验(SNO)实验通过巧妙的设计,证实丢失的太阳中微子变成了其它种类的中微子,而三种中微子的总数并没有减少。

2015诺贝尔奖都有啥

2015诺贝尔奖都有啥

数千年来,寄生虫引发的疾病一直是全球一项重大的卫生问题,对全球最贫穷人口的影响尤其严重。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针对破坏性最大的几种寄生虫病所研发的疗法,使治疗这些疾病的手段得到了革新。

生理学或医学奖:让人类远离寄生虫寄生虫病时也有效果。

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则能显著减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这两个发现为人类对抗这些每年影响数亿人的疾病提供了有力的新手段。

它们对提升人类健康、减少患者痛楚方面的意义是无法估量的。

寄生虫可导致毁灭性疾病很多种寄生生物都会导致疾病,其中医学上极为重要的一类寄生生物就是寄生虫,据估计全世界有1/3的2015诺贝尔奖都有啥□果壳科技小组克·费米(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提出了一个精妙的理论。

这个理论中就包含了泡利假设的那种质量很小的中性粒子,它被称作中微子。

没有人预想到,这种微小的粒子同时革新了理论物理学和宇宙学。

大、更复杂的设备登场。

为了去除宇宙辐射和周围环境中自发的放射性衰变造成的噪音影响,人们在地下建造了巨大的探测器,夜以继日地搜索着中微子。

然而,要从万亿假信号中分离出少数真实的中微子信号是一项艰碱基切除修复核苷酸中的碱基,如胞嘧啶受损时,就会发生碱基切除修复。

1 胞嘧啶很容易丢失一个氨基, 形成一种叫做尿嘧啶的碱基。

2 尿嘧啶无法与鸟嘌呤配对 形成稳定的碱基对。

3 糖基化酶会发现这样的问 题。

然后切除这个尿嘧啶。

4 另外几个酶会去除DNA链中这个核苷酸剩余的部分。

5 DNA聚合酶补上缺口,DNA连接酶则会封闭被切开的DNA链。

核苷酸切除修复核苷酸切除修复针对的由紫外线辐照或者一些致癌物质(例如香烟中的那些)导致的DNA损伤2 外切酶会找到损伤位点,切开DNA链。

然后移除十二个碱基。

1紫外线辐照会让两个胸腺嘧啶(T)错误地连接在一起。

3 DNA聚合酶填充上一步留下的空位。

4 DNA连接酶封闭DNA链上的切口。

DNA损伤成功修复。

物理学家的突破性研究成果

物理学家的突破性研究成果

物理学家的突破性研究成果物理学是一门探索自然界基本规律和物质结构的科学。

自古以来,无数物理学家为揭示宇宙奥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近年来,我国物理学家在国际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研究成果,为物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将简要介绍几位我国物理学家的重大发现,以展示我国在物理学领域的卓越成就。

1. 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量子信息学是一门跨学科研究领域,涉及量子力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

近年来,我国物理学家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2018年,中国科学家成功实现了世界上第一个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的发射和运行。

这一成果为全球量子通信网络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此外,潘建伟院士团队还实现了全球最长距离的量子通信,为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量子计算领域,我国科学家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2017年,科技部副部长兼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宣布,我国科研团队成功研发出具有实用前景的量子计算机。

这一成果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实现量子计算的国家。

2. 高温超导材料超导现象是指在低温条件下,某些材料的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

高温超导材料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应用前景,可用于磁悬浮列车、超级导体、医疗设备等多个领域。

2018年,我国物理学家发现了具有较高临界温度的铁基超导材料。

这一发现使我国成为继日本、美国之后,第三个实现高温超导的国家。

这一成果对于推动我国高温超导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中微子物理中微子是一种基本粒子,具有非常小的质量和电荷。

中微子物理学研究旨在揭示中微子的基本性质以及其在宇宙中的作用。

2012年,我国科学家参与的国际合作实验项目“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取得了重大突破。

实验发现了中微子振荡现象,为解释宇宙中物质与反物质不对称现象提供了关键线索。

这一成果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4. 拓扑绝缘体拓扑绝缘体是一类具有特殊拓扑性质的物质,其表面态具有非平庸的拓扑量子数。

物理课时作业本苏科版答案05

物理课时作业本苏科版答案05

物理课时作业本苏科版答案051、6.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发现中微子振荡的两位科学家。

中微子是一种比电子还小的基本粒子。

下列微粒中最小的是( ) [单选题] *中子原子中微子(正确答案)质子2、11.小明正在家里练习弹吉他,下列有关吉他的说法正确的是()[单选题] *A.吉他发出的声音一定不是噪声B.吉他发出的声音是吉他弦振动产生的(正确答案)C.弹吉他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D.弹吉他时,手按压吉他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响度3、28.下列物理量中能用来鉴别物质种类的是()[单选题] *A.密度(正确答案)B.质量C.体积D.压强4、下列事例中,属于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单选题]A.用锯条锯木头,锯条温度升高B.用炉灶烧水,水温升高(正确答案)C.气缸内气体被压缩,温度升高D.用力搓手,手会发热5、1.与头发摩擦过的塑料尺能吸引碎纸屑。

下列与此现象所反映的原理相同的是()[单选题] *A.行驶的汽车窗帘被吸出去B.挤压后的吸盘吸在光滑的墙上C.用干燥的双手搓开的塑料袋会吸在手上(正确答案)D.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挤压后吸在一起6、61.关于微观粒子的发现与提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单选题] *A.电子是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发现的B.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是盖尔曼提出的C.中子是由查德威克发现的(正确答案)D.夸克是比中子、质子更小的微粒,是由英国物理学汤姆生提出的7、53.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单选题] *A.光年是时间单位,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B.电子的尺度比原子核的小,但比质子的尺度大C.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引力D.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正确答案)8、关于声现象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单选题]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B.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色会不同C.公共场合要“轻声说话”指的是减小声音的响度(正确答案)D.超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9、56.关于宇宙大爆炸,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单选题] *A.宇宙起源于一个稳定的“原始火球”B.“原始火球”的密度无限大,但温度不是很高C.“原始火球”的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的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正确答案) D.“原始火球”的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升高10、88.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的m﹣V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单选题] * A.体积为15cm3的乙物质的质量为30g(正确答案)B.甲的质量一定比乙的质量大C.甲、乙体积相同时,乙的质量是甲的2倍D.甲、乙质量相同时,甲的体积是乙的2倍11、2022年北京-张家口将举办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我国提出“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

粒子物理学中的中微子振荡现象

粒子物理学中的中微子振荡现象

粒子物理学中的中微子振荡现象中微子振荡是粒子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它揭示了中微子的特殊性质和量子力学世界的奥秘。

本文将介绍中微子振荡的基本概念、振荡机制以及相关实验证据。

一、中微子简介中微子是一类质量微小且无电荷的基本粒子,属于轻子家族。

它们几乎没有与其他粒子的相互作用,因此很难被检测到。

中微子共有三种类型:电子中微子(νe)、μ子中微子(νμ)和τ子中微子(ντ)。

每种中微子都有相应的反粒子。

二、中微子振荡的基本概念中微子振荡是指三种不同类型的中微子在传播过程中,会相互转变成其他类型的中微子。

这一现象是由中微子的质量本征态与粒子演化态之间的关系导致的。

根据量子力学的原理,粒子的演化态可以表示为其质量本征态的线性组合。

因此,在中微子传播的过程中,质量本征态会发生振荡,使得不同类型的中微子之间相互转变。

三、中微子振荡的机制中微子振荡的机制涉及到质量本征态之间的耦合关系。

根据目前的理论和实验证据,中微子的质量本征态与其弱相互作用的本征态之间存在一定的错位。

这种错位导致了中微子的振荡现象。

具体而言,中微子的质量本征态可以被表示为一组旋转矩阵,这些矩阵描述了不同类型中微子之间的转变概率。

四、中微子振荡的实验验证中微子振荡的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随后的几十年里,一系列实验证据证实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实验是超级神经元实验、SNO实验和KamLAND实验。

这些实验通过探测中微子产生和传播的现象,观察到了中微子振荡的迹象。

实验证据的出现,为中微子振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并为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五、中微子振荡的意义和应用中微子振荡的研究对于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微子振荡的发现证实了中微子是具有质量的粒子,而非质量为零,这与以往的假设相悖。

其次,中微子振荡研究有助于解释宇宙中的物质-反物质不对称性问题,为理解宇宙演化提供了线索。

此外,中微子振荡的机制和特性还被应用于核能事业、天体物理学等领域。

中微子振荡知识点

中微子振荡知识点

中微子振荡知识点中微子是一种电中性的基本粒子,具有微小质量和极小的相互作用截面。

20世纪末,科学家们发现中微子具有振荡现象,这一发现对粒子物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微子振荡的知识点,包括中微子的基本性质、振荡现象的原因以及相关实验的发现和验证。

1. 中微子的基本性质中微子属于轻子家族,和电子、电子中微子、μ子、μ子中微子、τ子、τ子中微子一起构成了标准模型中的轻子部分。

中微子具有很小的质量,但是不具备电荷,所以在电磁力的作用下几乎不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

中微子的三代类型与轻子相对应,它们之间可以通过弱力相互转化。

2. 中微子振荡的原因中微子振荡是由中微子的质量本征态与味道本征态之间的耦合引起的。

中微子的质量本征态是质量的本征值,味道本征态则决定了中微子的电子、μ子或τ子性质。

由于两者不一致,导致了中微子的振荡现象。

这一现象类似于量子力学中的叠加态,中微子在自然界中以叠加态的形式存在。

3. 中微子振荡的三个参数中微子振荡现象可以使用三个参数来描述:质量差距、混合角和相位。

质量差距表示不同质量本征态之间的能量差异,混合角描述了不同味道的中微子之间相互转化的概率,而相位则影响振荡的幅度。

通过对这三个参数的测量,科学家能够了解中微子的性质及其在宇宙中的作用。

4. 中微子实验的发现与验证科学家们通过一系列中微子实验来验证中微子振荡的存在。

其中最重要的实验证据来自日本的超级神岗探测器实验。

该实验通过观测太阳中微子在地球内部的振荡现象,证实了中微子的质量不为零,并且不同味道的中微子之间可以发生转化。

这一实验为中微子振荡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5. 中微子振荡的意义和应用中微子振荡的发现对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它改变了人们对中微子的认知,揭示了其具有质量且可转化的性质。

其次,中微子振荡对理解宇宙的演化、太阳能量产生以及超新星爆发等现象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外,中微子振荡还对核能技术的安全性评估以及粒子物理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15年物理学奖,由两位物理学家分享,他们是日本的(Takaaki Kajita)和加拿大的阿瑟·麦克唐纳(Arthur B. McDonald)。

他们发现了中微子振荡,证明了中微子拥有质量。

两人的实验证明了中微子会改变不同的味(在τ中微子、电子中微子和μ中微子之间转换),这种改变需要中微子具有质量。

这个发现改变了我们对物质的理解,对理解宇宙至关重要。

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1959—),出生于日本埼玉县。

埼玉大学理学部物理学科毕业。

东京大学理学博士。

1986年,梶田隆章担任东京大学理学部助手,并开始中微子研究,在世界一流物理学家小柴昌俊、户塚洋二门下学习,其后于观测中微子时发现异样,依此推测中微子震荡的存在。

为证实此一推论,需要庞大的观测数据,超级神冈探测器因此应运而生。

1996年,超级神冈探测器成功观测到大气中的中微子,并测定了其质量。

1998年,这个发现在“中微子物理学·宇宙物理学国际会议”上首次发表。

1999年,梶田因此获得日本物理学最高奖“仁科芳雄奖”。

阿瑟·麦克唐纳(Arthur B. McDonald,1943—),出生在新斯科舍省悉尼。

1964年在达尔豪西大学获得物理学士,1965年获得硕士学位,并于加州理工学院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1970年—1982年任渥太华西北的乔克·里弗核实验室研究员。

1982年—1989年在普林斯顿大学任物理学教授,后加入女王大学。

目前是女王大学研究主席。

1从1957年提出想法,到2002年通过大气中微子实验、太阳中微子实验、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确立,中微子振荡现象的探测发现,可谓一波三折、令人惊奇。

太阳的能量来源太阳的光和热滋润了万物生长。

科学家们长久地思考,它的能量是哪里来的?太阳对我们太重要了,它表面上的一点涟漪——太阳黑子,也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可观的影响。

几百年前,有人说跟煤燃烧一样。

八年级上册江西专版2021版物理支点答案

八年级上册江西专版2021版物理支点答案

八年级上册江西专版2021版物理支点答案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单选题]A.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机械能不变B. 排球运动员扣球改变了排球的运动状态(正确答案)C. 向上抛出的篮球在空中上升过程中,篮球受到的合力一直向上D. 跳高运动员起跳蹬地时,运动员对地的压力小于地对运动员的支持力2、54.如图所示,2019年4月10日人类首张黑洞照片的问世,除了帮助我们直接确认了黑洞的存在外,还证实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

下列关于宇宙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单选题] *A.地球是太阳系内的一颗行星B.太阳和太阳系最终会走向“死亡”C.宇宙处于普遍的膨胀之中D.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正确答案)3、估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下列所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单选题] A.健康的成年人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0sB.一般教室的高度约为6mC.我国10元纸币的票面长度约为14cm(正确答案)D.去年北京夏天的最高气温为26℃4、一药瓶恰能装500g酒精,现有500g蒸馏水,那么ρ酒精=8×103kg/m3,ρ水=0×103kg/m3( ) [单选题] *A.恰好能装满B.装不满(正确答案)C.装不下D.无法判断能否装下5、18.“抖音”App是一款社交类的软件,“抖音”的一项功能是将正常录制的音频和视频通过APP软件以3倍的速度快速播放而达到“短”的目的,此时声波的频率也为正常声音的3倍,已知人发出的声音频率范围为60﹣2500Hz,应用此功能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单选题] *A.经“抖音”处理后的声音响度比正常声音的大B.经“抖音”处理后的声音传播速度比正常声音的大C.人耳听经“抖音”处理后的声音比正常声音要少D.若以10倍速度快速播放,人耳听到的声音比正常声音要少(正确答案)6、3.有的力可能只有受力物体,没有施力物体.[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7、44.甲、乙两种物质的V﹣m关系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单选题] *A.ρ甲:ρ乙=1:4(正确答案)B.ρ甲:ρ乙=4:1C.若m甲=m乙,则V甲<V乙D.若V甲=V乙,则m甲>m乙8、5.在空气中同一高度处由静止同时释放两个大小相同的铜球和棉球,两小球的落地时间相同.[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9、6.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发现中微子振荡的两位科学家。

宇宙中微子:重新定义我们对宇宙的理解

宇宙中微子:重新定义我们对宇宙的理解

1.引言宇宙是一个庞大而神秘的存在,人类对于宇宙的理解一直是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宇宙中微子的认识却相对较少。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宇宙中微子逐渐成为天文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介绍宇宙中微子的概念和特性,并探讨它们如何重新定义我们对宇宙的理解。

2.什么是宇宙中微子?宇宙中微子是一种极其微小而轻质的基本粒子,没有电荷,几乎没有质量,可以穿越几乎所有物质而不与之发生相互作用。

宇宙中微子产生自宇宙中的强大能量源,例如太阳核反应和超新星爆发。

它们在宇宙中的存在非常普遍,每秒钟有数十亿个宇宙中微子穿过我们的身体。

3.宇宙中微子的探测方法由于宇宙中微子与常规物质的相互作用极其微弱,因此探测宇宙中微子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方法来探测宇宙中微子,例如使用大型水箱或冰块作为探测器,并利用宇宙中微子与水分子或冰晶发生相互作用产生的微弱光信号来检测它们的存在。

4.宇宙中微子的重要性尽管宇宙中微子的探测相对困难,但它们对我们理解宇宙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首先,宇宙中微子可以提供关于太阳内部核反应过程的重要信息。

通过研究宇宙中微子的特性,科学家们能够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和释放机制,进而推动太阳能利用技术的发展。

其次,宇宙中微子还可以帮助人们研究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它们可以通过穿越宇宙中的星系、星际空间和行星等物质,携带着宇宙的信息。

通过观测和分析宇宙中微子的性质和分布,科学家们可以深入了解宇宙的结构和演化历程,揭示宇宙的奥秘。

5.宇宙中微子的突破性发现近年来,科学家们取得了一系列关于宇宙中微子的重要发现,这些发现使我们对宇宙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其中最重要的是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之一——Super-Kamiokande实验组发现了宇宙中微子的振荡现象。

他们通过观测地球上的大型水箱探测器中的宇宙中微子,发现宇宙中微子存在三种不同的“味道”(flavors):电子型、缪子型和τ子型。

物理化学第6版课后习题答案郑新生

物理化学第6版课后习题答案郑新生

物理化学第6版课后习题答案郑新生1、15.学习科学知识的价值之一,是主动将所学知识创造性地服务于社会。

如“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就有许多实际应用。

下列发明成果应用了这一知识的是()[单选题] *A.验钞机B.望远镜C.真空玻璃(正确答案)D.体温计2、53.下列实例中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单选题] *A.水中倒影(正确答案)B.手影的形成C.日食和月食D.小孔成像3、用天平测小石块质量的实验中,有如下实验计划,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①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②将托盘天平放置在水平工作台面上;③在天平的左盘放入小石块;④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平衡;⑤用镊子在右盘中加减砝码,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⑥正确读出砝码和游码的示数. [单选题] *A. ①②③④⑤⑥B. ②①④③⑤⑥(正确答案)C. ②③①④⑤⑥D. ③②①④⑤⑥4、C.环境的温度越高,花粉的运动战剧烈(正确答案)D.跟踪某个具体的花粉颖粒,它的运动总是没有规则(正确答案)答案解析:布朗运动总是无规则运动,无论静置多久都是如此.悬浮微粒越小,温度越高,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现象说明了()*A.物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5、26.物理知识是从实际中来的,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下面是小芳同学利用所学物理知识对身边的一些物理现象进行的分析和计算,正确的是()[单选题] *A.已知空气的密度为29kg/m3,教室内空气的质量约300kg(正确答案)B.人体的密度跟水的密度差不多,那么初中生身体的体积约为5m3C.体积为100cm3的冰块,全部熔化成水后,体积仍为100cm3D.一个塑料瓶,用它装水最多能够装水5kg,用它也能装下5kg的酒精6、2.高空雨滴下落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7、下列实例中,用做功的方式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单选题]A.搓搓手,手的温度升高(正确答案)B.烧水时水温升高C.太阳能热水器中的水被晒热D.放入冰块后的饮料变凉8、4.我国自行研制的J-31隐形战机在起飞前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达到起飞速度v所需时间为t,则起飞前的运动距离为vt.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9、C.影动疑是玉人来D.厕所大脏,奇臭难闻(正确答案)答案解析:A、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酒精分子能产生扩散现象,说明酒精分子可以做无规则的热运动.故A正确.B、花香扑鼻是一种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的热运动.故B正确.C、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是由于光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与分子热运动无关.D、厕所太脏,其臭难闻同,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D正确.有关电动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电势降之和(正确答案)10、探究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时,需要控制物体体积相同[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答案解析:需要控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11、光线与平面镜成30°角入射到平面镜上,则反射角为30°[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答案解析:反射角是反射光线跟法线的夹角,反射角为60°12、70.12月3日24时,我国进行2020年的第二十三次汽柴油调价。

诺奖揭秘:每1秒钟就会有1万亿个中微子穿过你的身体

诺奖揭秘:每1秒钟就会有1万亿个中微子穿过你的身体

诺奖揭秘:每1秒钟就会有1万亿个中微子穿过你的身体诺奖揭秘:每1秒钟就会有1万亿个中微子穿过你的身体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他俩因为发现中微子震荡而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图为阿瑟-麦克唐纳。

对于不少人来说,因为平时工作忙,没时间关心,对中微子不是很了解,更别提中微子震荡了。

恰好在下以前看过大量关于中微子的资料,今天寒木就来详细说说。

中微子是什么中微子,中微子,名字中既然有一个“子”,这说明它是一种小粒子;同时它还有一个“中”字,说明它跟我们熟悉的中子一样,也不带电,中性的;还有一个‘微’字,说明中微子非常非常小,比中子电子还要小得多得多,甚至于,以前的科学家们还认为中微子是没有质量的。

只是后来,人们才认为,中微子是有质量的,但非常非常小,有点接近零。

也正因为这样,中微子非常神奇,它的速度非常快,不到1秒钟,它就能穿过地球。

别说地球,它甚至能穿过太阳。

太阳每分每秒都在产生大量的中微子,平均每秒钟,会有好多万亿个来自太阳的中微子穿过每个人的身体。

中微子怎么发现的既然中微子嗖一下就穿过了地球,穿过我们每个人的身体,怎么去抓住它?抓不住它,你又怎么证明存在中微子这种粒子?事实也是如此,当初,中微子只是一种推测出来的粒子而已。

而这里面,故事还挺有趣。

话说,好几十年前,全世界的物理学家们被一个问题深深地困扰着,这就是‘贝塔衰变’中能量不守恒的问题。

贝塔衰变很好理解,咱们以碳元素为例。

碳元素排在第六位,通常它的原子核里面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可是呢,有的碳原子核里面却有8个中子,6加上8等于14。

所以,咱们把这类原子叫做碳14。

碳14很神奇,它们会向外发射电子。

原来呀,碳14的原子核很不稳定,它里面的某个中子有变身术,会变成1个质子加上1个电子!这下就好玩了,你想呀,原子核里面的1个中子变成质子和电子后,那原子核里面岂不是会多出一个质子?既然质子多了1个,那它就不能再是碳元素了,它变成了氮元素,因为氮元素排行老七。

发现中微子振荡

发现中微子振荡

发现中微子振荡领导的加拿大萨德伯里中微子天文台(Sudbury Neutrino Observatory,SNO)发现太阳核心核聚变产生的电中微子也出现了消失现象,并且首次证明丢失的中微子变成了其他类型中微子,从而解决了持续三十余年的“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

作为自然界最神秘的基本粒子,中微子曾多次进入普通公众的视野。

灾难电影《2012》描述了地球世界末日发生时惊心动魄的场景,“灾难制造者”中微子也广为人知;作家刘慈欣的畅销科幻小说《三体》描述了使用中微子进行星系间通信的美好场景;2011年发生的OEPRA实验中微子超光速闹剧,由于其震撼性,迅速超越科学领域,被普通公众广泛关注。

最终此次事件以电线插头的错误而结束,OEPRA实验组的发言人也被迫辞职,令人唏嘘。

公众对中微子的印象略显片面、夸张并且有失真实性。

太阳核心燃烧产生的中微子如果能传到太阳表面从而到达地球,必将畅通无阻地穿过地球,而能产生《2012》场景的中微子在到达地球之前已经可以使太阳自身发生爆炸。

中微子可以穿过任何物体的阻挡,因而可以作为传递信息的理想载体,但另一方面也正由于其难以捕获,短期内无法作为实用的通信工具。

中微子与诺贝尔奖1/ 12中微子物理似乎一直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宠儿,在介绍201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工作前,先来回顾一下前三次中微子与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故事。

1930年。

为了解决原子核衰变中能量不守恒问题,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Wolfgang Pauli)首次提出自然界存在中性微小粒子的假说,后来费米(EnmcoFermi)将其命名为中微子。

1956年,美国物理学家莱因斯(Frederick Reines)和考恩(Clyde Cowan)首次通过核反应堆中微子实验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

莱因斯因此获得199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考温已于1974年不幸逝世。

1950年代,意大利物理学家蓬捷科尔沃(BrunoPonteeorvo)提出伴随u子产生的中微子不同于原子核衰变产生的中微子的想法,并建议使用新建的加速器进行验证。

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的“杨米尔斯”理论,实在被“吹”过头了

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的“杨米尔斯”理论,实在被“吹”过头了

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的“杨米尔斯”理论,实在被“吹”过头了笔者最近看到一些科普类的文章和短视频,内容都是关于诺奖得主杨振宁先生的,看的过程中笔者被“雷”到了。

这些文章、视频方向性很明确:对杨振宁先生十分夸赞(吹捧),极尽所能渲染捧高杨振宁的成就。

看完之后,笔者差点被那些文章作者和视频主们天花乱坠的海夸给洗脑了,最后几乎得出杨振宁先生应当与牛顿、爱因斯坦齐名的结论,甚至隐隐有超越他们成为物理学界第一人的感觉。

不过那也只是笔者自己的感觉罢了,我们不能用这种模棱两可的理由去反驳、诽谤别人。

那些文章和视频说的最多的关于杨振宁先生的成就并不是杨振宁先生获奖的物理学理论,反而是一个叫做“杨米尔斯”的规范场理论。

在这里,我们绝对有必要了解一下关于这个理论的基本认识。

第一,这个理论自提出之日起就是错误的,这是众所周知的(国外科学界)。

第二,这个理论虽然叫规范场理论,可“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规范场理论,规范场理论有很多理论组成,这个理论只是其中之一,两者范围界定必须明确。

第三,百度百科将杨米尔斯理论描述为现代规范场理论的基础(这里表示质疑)。

回归正题,为什么本文标题里面说这个理论被吹过头了呢?因为笔者发现自己看到的那些文章视频作者缺乏对这个理论的基本认识,他们做出文章和视频的初衷和目的并不是为了科普或者推广真知,绝大多人只是为了博个噱头或者引发争议吸引流量,不顾事实,误导读者。

比如我看到其中一个视频里面,视频主开头就把杨米尔斯理论直接表述为全部的规范场理论,这里就是明显的错误,他们连范围都没搞明白。

还有,很多文章把一些诺贝尔奖得主取得的成就描述为是在“杨米尔斯”理论(错误的理论)基础上取得的,这本身就是个悖论,以错误的理论为基础,怎么得出正确的理论?还能得诺贝尔奖?而很多人吹捧这个理论恰恰就是后面这一点,有很多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因为这个理论获奖。

获奖与这个理论,这二者的相关性不是正常想象下的那样。

在这里再补充一条信息:美国奖金最高的科学奖鲍尔奖授予过这个理论,颁奖词里面有这样一句话:This theoretical model, already ranked alongside the works of Newton, Maxwell, and Einstein, will surely have a comparable influence on future generations. 翻译过来是这样的:这个理论模型已经位列在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所做的工作之列,很确定的是它将对未来几代人产生可以与之比较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OCTOBE R 2015
Scientific Background on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15
N E U T R I N O O S C I L L AT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I O N S
compiled by the Class for Physics of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Neutrino oscillations
Introduction The discovery that neutrinos can convert from one flavour to another and therefore have nonzero masses is a major milestone for elementary particle physics. It represents compelling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the incompleteness of the Standard Model as a description of nature. Although the possibility of neutrino flavour change, i.e. neutrino oscillations, had been discussed ever since neutrinos were first discovered experimentally in 1956, it was only around the turn of the millennium that two convincing discoveries validated the actual existence of neutrino oscillations: in 1998, at Neutrino’98, the largest international neutrino conference series, Takaaki Kajita of the Super-Kamiokande Collaboration presented data showing the disappearance of atmospheric muon-neutrinos, i.e. neutrinos produced when cosmic rays interact with the atmosphere, as they travel from their point of origin to the detector. And in 2001/2002, the Sudbury Neutrino Observatory (SNO) Collaboration, led by Arthur B. McDonald, published clear evidence for conversion of electron-type neutrinos from the Sun into muon- or tau-neutrinos. These discoveries are of fundamental importance and constitute a major breakthrough. Neutrino oscillations and the connected issues of the nature of the neutrino, neutrino masses and possible CP violation among leptons are today major research topics in particle physics. The history of the neutrino goes back to 1914, when J. Chadwick first demonstrated that the β−spectrum from the decay of a radioactive element was continuous, as opposed to the α- or γ-spectrum [1]. This seemed to imply a missing particle – or even possibly, as it was thought at the time, a breakdown of energy conservation. In 1930, W. Pauli postulated a solution to this enigma in terms of a new constituent of the atomic nucleus: an electrically neutral, weakly interacting, spin-½ fermion with mass similar to the electron. In analogy with the proton, Pauli suggested that this particle be named the neutron [2]. When Chadwick in 1932 discovered a much more massive, neutral, strongly interacting particle similar to the proton, which could sensibly bear that name [3], E. Fermi proposed instead the name neutrino for Pauli’s elusive particle, concluding that it might conceivably be massless [4]. Although these early papers already contained ideas on how one might measure the neutrino mass, the smallness of this quantity poses serious experimental difficulties, and still today only upper limits exist for the masses of the three known neutrino flavours. Pauli did not expect that his hypothetical new particle would ever be observed. However, in the early 1950s, F. Reines and C.L. Cowan Jr., encouraged by B. Pontecorvo, set up a decisive experiment at the Savannah River nuclear reactor in South Carolina, demonstrating that (anti)neutrinos produced in the reactor processes sometimes interacted with protons in the detector medium, each reaction resulting in a neutron and a positron which could be registered (so-called inverse β-decay). This was the long awaited unambiguous proof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neutrino, and in June 1956, just two years before Pauli’s death, Reines and Cowan could send a telegram informing Pauli of their discovery. Reines [5] shared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95 with M.L. Perl. Today we know that nuclear reactors produce – not neutrinos – but electron anti-neutrinos. But – what distinguishes neutrinos ( ν ) from anti-neutrinos ( ν )? As opposed to electrons and positrons, neutrinos carry no electric charge and so a new concept was needed to make the distinction. In 1953, E.J. Konopinski and H.M. Mahmoud [6] postulated, based on lack of – –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certain decay processes, that € particles like e , µ and ν possessed a €

3
new quantum number, a lepton number L = +1, whereas e+, µ+ and ν were assigned L = –1 (the muon had been discovered in 1937; tauons were unknown at the time). All other particles had L = 0. Postulating further that the lepton number would be conserved, the absence of − € reactions like ν + n → p + e could be explained [7]. The lepton number concept was further refined introducing individual lepton numbers for the muon€ and the electron. The distinction helped explain absence of radiative muon decays + + − − µ → e + γ and suggested that the neutrinos produced in pion decay π → µ + ν ( π → µ + ν ) together with muons (called muon-neutrinos, ν µ ) were distinct from those originating from + − nuclear β-decay p → n + e + ν ( n → p + e + ν ) (electron-neutrinos, ν e )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