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其指导思想探析

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其指导思想探析

一、高等教育历史发展脉络1.探索时期随着五四运动的兴起,反传统批判的斧头挥砍着旧的思想、文化、道德等腐木朽枝,冲击着千年来的传统价值观。

与此同时,在新思想观念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学者突破传统的藩篱,以全新的观点来看待有关教育的一系列问题,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1921年7月,在嘉兴南湖的一艘小船上,一个伟大的政党成立了,这艘承载着劳苦人民接受高等教育愿望的小船向更光明的远方驶去。

1931年,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对苏维埃政权的教育方针进行了明确——工农劳苦大众,不论男女,在教育上都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并充分保障劳苦大众的受教育权,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拥护。

在这一方针的引领下,党在根据地、解放区,先后创办了苏维埃大学、红军大学、陕北公学等高校,这一方针也始终贯穿于我国在革命时期的高等教育中,为我国之后高等教育的发展确定了基本方向。

2.基本框架的初步建立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尽快建设和发展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要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发展高等教育亦是如此。

中央人民政府对旧有的大学进行了恢复和整顿,大批高校纷纷建立,我国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1953年,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教育部多次强调要系统、全面、有计划地学习先进经验。

以对旧学校的改造为起点,我国开始了对新模式的高等教育的推广,全国的高等院校被分为高等专科、专业学院、综合性大学三类学校,院系划分、专业分类、学制安排等制度框架也是以国外为参考。

经过一系列的改造、推广,对于高等教育的领导权也逐渐确立,主流意识形态在高等教育意识形态中基本占据主流地位。

3.探索发展时期1961年,依照八届九中全会制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方针。

教育部多次召开高等教育调整会议,对高校的规模、专业设置、分布等各项做出调整。

经过三次调整后,高校数量减少到四百余所。

在1963年全国高校“四定”会议上,又从发展规模、学制、专业、人员编制四个方面规范高校教育,明确不同性质的高校可设置的专业数。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建设在借鉴他国成功经验以及自身不断进取改革中,在质量、水平、规模等各方面发展上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也面临着发展不均衡、“大而不强”等问题。

本文回顾了各学者对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发展从借鉴他国、政策变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审视各学者对该阶段发展史的研究基础上,归纳出该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最后,笔者提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应当注重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努力促进教育资源分配公平,高等教育研究应坚持独立与开放相结合。

标签:新中国成立;中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发展史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研究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初具雏形并渐渐发展起来,国内外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研究层出不穷,角度也具有多样性。

笔者研究后归纳了以下几方面研究角度:1.国家政策指导教育变革角度研究吴愈晓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的奠基阶段,到1985年始的教育改革阶段,1999年大规模高等教育扩招的大众化阶段,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内涵式发展阶段进行阐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

2.我国向外国学习成功经验角度研究张莉在其硕士论文中系统阐述了从20世纪初至今中国借鉴他国教育经验的历程。

20世纪50年代是系统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教育改革经验,输入、移植以凯洛夫为代表的教育思想。

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是广泛学习各国新的教育改革经验,吸收、借鉴当代各类教育革新思想。

3.高等教育学研究历程角度研究高等教育学研究历程研究是有许多相关文献论述的,其中潘懋元为高等教育学研究发展史的研究带来了系统详尽的论述。

潘懋元将高等教育学发展史分为四个阶段:1949-1977年属于前学科时期,1979-1984为学科建立时期,1985-1999为规模扩充时期,1999至今为稳步提高时期。

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受国家政策指导的倾向明显。

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教育文档

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教育文档

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文献标识码:A一、我国古代大学教学的形成与演进中国早存夏、商时期就设立了大学。

当时大学的教育活动常常与政治活动穿插在一起,政教不分。

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祭祀的“习礼”、“习乐”、“习舞”和军事的“习射”、“习御”等。

两周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大学有“五学”、“四学”之称。

当时大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练兵习武,把贵族子弟培养成为国家的军事骨干。

礼乐教育是当时重要的教学内容,至于书、数的内容,则放在次要的地位。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过渡,教育的重心出现了大转移:即官学的衰落与民间私学的兴起。

当时儒、墨、道、法,各个学派创始人都聚徒讲学,学术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孔子(前551~前479)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教学目的是培养治国安民的“君子”和“成人”;开创了分科教学,“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重视诗、礼、乐,对其它内容也不忽视,注重学生多方面知识的获得和全面的发展;将教学过程归纳为“学、思、习、行”等几个相互关联的环节;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主要包括“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学思并重”、“由博返约”、“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

他有关教学的一些认识在我国大学教学改革史上的影响极为深远。

秦汉时期我国进入封建社会。

由于专制制度的束缚,秦朝在教育方面的改革仅留下了一些失败的教训。

汉武帝则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汉代儒家在教学思想上也占据主导地位。

汉代的太学属于大学性质。

太学里设有“博士”,博士不仅应熟悉经史百家,还要“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汉书?哀帝木纪)。

教学内容以今文经学为主要教材,十几个专经,就是太学设置的专业学科。

教学形式采用大班上课和高生教低生的方法,以“解决当时由于教师少所引起的教学上的困难”。

学习方法以自学为主,在独立研究基础上讨论、争议。

少数学生可依兴趣与天赋,课外进行科学研究。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变迁。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到现代教育三个阶段,详细介绍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教育(公元前21世纪-1840年)古代中国的教育主要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传承。

最早的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父母亲自教导子女。

随着社会的发展,孔子创办了私塾,成为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私塾以经书为教材,注重礼仪、音乐和文字的学习。

这种教育形式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

二、近代教育(1840年-1949年)近代中国的教育经历了西方教育的影响和中国传统教育的冲击。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教育,引进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

最著名的是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的“新学”运动,提倡西方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教育思想。

同时,中国传统教育也受到了冲击,私塾逐渐减少,学堂和学校开始兴起。

1905年,清政府颁布了《学堂条例》,确立了现代学校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

三、现代教育(1949年至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被视为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1951年,中国实行了全面的义务教育制度,确保了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基本教育。

此后,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包括高等教育的普及、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学数量和规模大幅增加,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职业教育也得到了重视,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

此外,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注重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总结起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三个阶段。

从古代的家庭教育到近代的学堂教育,再到现代的全面发展,中国教育不断进步,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中国教育将继续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从19世纪末兴办京师大学堂开始,现代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已逾一个世纪。

其间,经历了萌芽、渐兴、初步发展、相对停滞、恢复发展和大规模高速发展六个阶段。

可以说,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虽历经诸多挫折和磨难,但仍为我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华民族的重生和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挑战和冲击下,出现了一系列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换句话说,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当代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在面临许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抉择,也是一个需要在不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道路上不断获得前进和发展动力的时刻。

因此,能够冷静地、比较科学和客观地解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应该是当前高等教育学界应该关注和把握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现状解析我国高等教育[1]的发展历程清晰地显示,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04年5月,我国人口总数已达13.5亿),在教育投资(主要是高等教育投资)有限的情况下,必然要维持一段时间的“穷国办大教育”[2]的局面,并且这种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的质量是很难得到保证的。

另外,我国总人口数中,受教育人口的比率较低,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率更低,这种情况已严重制约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并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众所周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无论在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理念、办学方式,还是在师资水平、学生人数、高教投入、管理监控上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仍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远远未能适当超前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平均8%的较快增长率,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在经济上具备了“接受更好更高教育”的经济能力,并且在心理上也产生了对高等教育的更迫切的需要。

然而现有的高等教育的供给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显得严重不足。

改革开放4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4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4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作者:王莉来源:《祖国》2019年第10期摘要: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回顾40年的光辉历程,我国在高等教育层面取得了一系列的伟大成就。

40年间我国对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历了内涵式和外延式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为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储备和知识基础。

本文分析改革开放40年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历史意义,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教育事业继续前进而不懈奋斗。

关键词:高等教育 ; 教育体制改革 ; 民族复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40年,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其发展历程关系着我国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的发展,梳理改革开放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和历史经验至关重要。

一、40年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使得中国社会停滞不前,1966年国家决定停止高等教育招生工作,高考制度由此作废。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科教战线的知识分子长期被“两个估计”错误思想所压制,站在百废待兴的历史关头,小平同志在恢复工作后,首先抓文化教育事业。

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外延式到内涵式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既注重增加我国高等学校的数量,又在高校内部不断实行扩招政策,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完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1977-1985年,以恢复高考为起点的拨乱反正式快速发展随着“四人帮”被粉碎,国家何去何从成为党和国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百年大计,教育先行,教育问题成为积重难返的中国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邓小平恢复工作后,把各领域有重要贡献的专家们邀请到北京召开全国科教工作座谈会。

在会议期间,小平同志与专家学者们深刻总结文革十年给我国科教工作带来的惨重后果以及探讨如何使我国科教工作早日步入正轨。

小平同志在听取与会人员的建议下,做出恢复高考的重要决策,国务院并于1977年10月正式通过。

1983年,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①。

高等教育发展进程及改革趋势分析

高等教育发展进程及改革趋势分析

公关论坛高等教育发展进程及改革趋势分析文/高芙蕖摘要:为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充分解决供需错配、办学效益和人才质量较低等问题,推动教育思路和教学手段的转型,构建更具竞争力的教育模式。

文章从多个维度出发,梳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和改革现状,立足困境,廓清思路,改进方法,掌握趋势,推动高等教育体系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发展进程;改革趋势;分析研究引言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2年,国内共有高等院校3103所,在校生规模达到4655万人,同比增加225万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夯实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等院校坚持与时俱进,坚持自我变革,通过合理的专业设置,科学的资源配置,培养技能高超、效能卓越的专业人才与技术人才。

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和改革现状分析系统梳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和改革脉络,实现思想认知的有效调整,从整体上把握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总体方向与基本要求,为后续发展改革思路的梳理、路径的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通过对高等教育模式深刻调整,满足各个时期的人才需求。

具体来看,1949年,国内高等院校205所,在校学生12万[1]。

20世纪50年代,借鉴苏联高等教育模式,教育部门制定了“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对高等院校进行了重组,通过接收、改造旧院校,建立新院校等手段,健全专业学科,吸纳优秀师资力量,在短时间内建立起相对完善的高校教育模式。

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1956年应届毕业生1350人,同比增长150%,为国家建设和产业发展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

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国内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依托高考制度的完善,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建立和优秀学生对外交流机制的健全,极大增强了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搭建起“三级办学、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基本架构。

教育学原理 1949 年以来我国的学制

教育学原理 1949 年以来我国的学制

教育学原理 1949 年以来我国的学制我国的学制自1949年以来经历了多次改革与调整。

本文将从教育学原理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一、初期学制的建立(1949-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与重建。

1949年至1952年期间,我国学制的主要特点是实行了初中、高中和大学三级教育体系,并且实施了义务教育制度,将初中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体系中。

二、教育普及与扩大(1952-1976年)1952年,我国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实现了教育的普及与扩大。

这一学制改革使得我国的教育资源得以更加平等地分配,为广大农村地区的孩子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同时,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了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和农村人才。

三、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1977-1999年)1977年,我国高考恢复,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此后,我国相继实行了学制改革,推行了四年制本科教育,并逐步提高了高等教育的普及率。

此外,我国还积极引进国外的教育理念和经验,不断优化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

四、教育质量提升与多元化发展(2000年至今)2000年以后,我国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此时期,我国学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多元化发展。

除了传统的普通高中和大学教育外,我国还出现了职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中等专科学校等多种类型的教育机构。

这些机构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培养了更多的专门人才。

总结起来,我国的学制发展经历了初级阶段的建立、教育普及与扩大、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教育质量提升与多元化发展四个阶段。

从学制建立到现在,我国教育体系逐渐完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未来,我国还需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公平化、优质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丰富多彩的过程。

从古代的私塾教育到现代的全面发展,中国教育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改革。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即教育的起源与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的兴起、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详细介绍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教育的起源与古代教育1.1 私塾教育的兴起在古代,教育主要由私塾负责。

私塾是由有学问的人创办的,他们教授儿童基础知识和礼仪道德。

这种教育方式注重个体素质的培养,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官学的建立随着社会的发展,官学成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官学注重儒家经典的学习,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文人墨客,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1.3 科举制度的实施宋代开始实施的科举制度,使得教育开始与官员选拔挂钩。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教育更加规范化,培养了一批才德兼备的人才,为中国的社会稳定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近代教育的兴起2.1 西方教育的引进近代中国面临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为了强国富民,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

西方教育的引进使得中国教育开始与世界接轨,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基础。

2.2 传统与现代教育的碰撞近代中国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传统的科举制度逐渐被废除,新的学制和教育理念开始在中国落地生根。

这一时期,中国教育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探索。

2.3 教育思想的多元化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多元化,涌现出了许多教育家和思想家。

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了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改革方案,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教育体制的改革3.1 新中国教育的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新中国教育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教育体制的彻底改革,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加公平的分配,教育普及率大幅提高。

3.2 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

大学扩招、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使得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具有了更大的影响力。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夏、商、周等时期。

在古代,教育主要以家庭教育和私塾为主要形式,通过传统经典的学习来培养人材。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逐渐向社会扩展,形成为了古代的师范学院、书院等教育机构。

随着近代的到来,中国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19世纪末,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现代教育理念和制度,启蒙运动的思潮迅速传入中国。

1901年,清政府颁布了《学堂章程》,确立了现代教育的基本框架。

这一时期,中国的教育主要由官办学校和私立学校组成,重点培养人材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被确定为国家的基本事业,实行了普及教育的方针。

教育的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这个阶段,中国教育系统逐渐完善,包括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各个层次的教育逐渐建立起来。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变革,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教育改革的方向主要包括提高教育质量、扩大教育资源、改革教育体制等。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教育投入大幅增加,教育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教育的普及率显著提高。

近年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的教育体系日益完善,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加均衡的配置,教育质量得到了提升。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之一,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材。

同时,中国的职业教育也得到了重视和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和专业人材。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中国教育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和教育机会的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仍然较大。

另一方面,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改革亟待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创新的过程。

未来,中国教育将继续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材,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高等教育的心得体会(3篇)

中国高等教育的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逐渐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下成长的学生,我对我国高等教育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以下是我对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些参考。

一、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优化配置。

政府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使得高校的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科研条件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改善。

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1. 教育投入逐年增加: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使得高校的基础设施、教学设备、科研条件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改善。

这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2. 师资力量不断提升:我国高校在引进和培养高素质教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许多高校引进了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实践指导。

3. 科研条件日益完善:我国高校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高校实验室、科研基地等科研条件日益完善,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科研平台。

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我国高等教育在教学模式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1. 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我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拓展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2. 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高校根据市场需求,开设了多样化的专业,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3. 终身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高校积极开展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等,为学生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

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推进,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普及化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综述

普及化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综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结论:本次演示通过综述第六届全国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年度学术年会, 回顾了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程、现状、问题和未来展望。在肯定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显著成果的也指出了现行教育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针对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加强政策引导、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 教学改革等建议。这些建议对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并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参考。
高等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自2以来,高等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一方面,随着国家对 高等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数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另一方面, 受到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高等教育的形态和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 化。然而,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变革中的挑战
摘要:本次演示回顾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30年来的历程、现状、问题 和未来展望。通过学术年会的综述,总结了高等教育改革在提高教育质量、扩大 教育规模、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的成果,同时也指出了现行教育制度存在的问题 和不足。针对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加强政策引导、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等建议。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回顾;未来展望;政 策引导
在应对这些变革和挑战的过程中,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 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举办学术年会等形式,委员会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交流和 合作的平台,推动了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委员会还积极探索新的研究方 法和手段,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工具,以应对当前的研究挑战。
未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变革和发展,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性将更加凸 显。为了更好地应对挑战和抓住机遇,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数字化、智 能化等技术的应用,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我们还应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公平 性,以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9世纪末至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19世纪末至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发展
1 2
民国初期的高等教育改革
民国建立后,政府开始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加 强了大学的自主权,并引进了西方高等教育体制 。
“五四”运动与高等教育变革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高等教育进行了 反思,提倡科学、民主和学术自由。
3
学科设置与特点
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逐渐丰富,涵盖 了文、理、工、商等领域,但仍然以实用性和国 家需要为主导。
平。
20世纪60年代的教育革命
01
教育革命背景
为了纠正教育领域中的“右倾”错误,中共中央发起了大规模的教育革
命。
02
“教育大跃进”
提出了许多不切实际的教育目标,如“大办高等教育”、“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等口号。
03
高校招生与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
取消了高考制度,改为推荐制,同时实行毕业生分配制度,由国家统一
深化教学改革:高校应深化教学改革,推进课程改革和教育模式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 能力和实践能力。
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与路径选择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水平,为高等教育的质量提 供保障。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高校应加强与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提 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与路径选择
• 素质教育:中国高等教育将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 合素质和全面发展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与路径选择
路径选择
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加强对高等教育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管理政策 ,推动高等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中国教育政策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政策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政策发展历程1949年-1976年: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初期阶段-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这一时期,中国教育系统为了支持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和调整。

- 强调普及教育,特别是推动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教育发展,以实现教育的公平性和普惠性。

- 成立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制度,并制定了相关法律和政策。

1977年-1989年:恢复和扩大教育体制改革- 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教育体制再次进行了深刻的改革。

着重解放思想,鼓励创新和实践,并吸收国外教育经验。

- 引进外国教育理念和先进教育技术,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

- 建立并完善了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制度,诞生了一批知名的高校和研究机构。

1990年-2000年: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 这一时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

大量高校纷纷建立,并呈现出迅速增长的趋势。

- 高等教育课程和课程设置进行了全面改革,开设了更多专业领域,提供了更多多样化的研究机会。

- 中国高校开始注重国际化发展,积极引进外籍教师和国际合作项目,提升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2001年至今:国家教育改革与提高教育质量- 中国政府继续致力于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

推行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 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供更多实用性的教育和就业机会。

- 推动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的发展,便利研究和知识获取的方式。

- 强化学校评估和监管体制,确保教育机构的质量和规范。

未来展望: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中国教育将进一步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 让更多人享受到优质教育的机会,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更加公平的教育。

- 推动创育、STEM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的发展,培养创新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

-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和吸收外国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以上是中国教育政策发展的历程概述,记录了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轨迹。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最新教育文档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最新教育文档

20 世纪 80年代至 90年代中期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开始在经 济和社会诸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与之相适应, 我国高等教 育从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中期也进入了改革和发展的新时 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为以后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体制保 证。

到今天,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与当年的体制改革是分不 开的。

本文将对这一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行回顾, 以期 能为现在和未来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中期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回顾20世纪 80 年代到 90年代中期,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逐步展开和深化的,根据改革的特点、重点以及深度和广度,可 以把这一时期的改革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下面对这三个阶段的 改革分别进行阐述。

1、改革尝试阶段 (1980 年至 1984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国家开始对高等教育进行有步骤实行国家统一招生和毕业生全部由国家统一无偿分配的制度。

地调整。

1979 年 9 月 18 日,中共中央批转教育部党组《关于建 议重新颁发的报告》。

在管理体制上,逐步恢复了“中央统一领 导, 中央和省、 市、自治区两级管理”的体制。

在招生和就业上,投资方面,政府是唯一的投资主体。

在高校的隶属关系上,实行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

由此,形成了高等教育条块分割和国家包揽 办学、政府直接管理高校的体制。

这种管理体制在保证高等学校的投资、有计划地进行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步显现出来。

主要表现为, 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 包得过死, 使得高校缺乏应有的自主权。

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开始呼吁要扩 大办学自主权。

其突出标志是: 1979 年 12 月 6 日《人民日报》 发表的苏步青、李国豪、刘佛年等几位著名大学校长、书记关于给高校一点自主权》 的呼吁。

这份呼吁在高教界引起了强烈反 响和热烈讨论, 为推动我国高教管理体制改革起了重要作用。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变革过程。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到现代教育三个阶段,详细介绍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教育古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教育主要以家庭教育为主,父母亲自教导子女读书写字。

随着社会的发展,浮现了私塾教育,富家子弟可以请教师教授儿童读书写字和礼仪知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了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被后世尊称为“圣人”。

孔子强调“教育无贵贱之分”,主张普及教育,为后世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近代教育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晚清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面临外国列强侵略和国家危机,教育改革成为振兴国家的重要途径。

1898年,光绪帝颁布了《戊戌变法》,提出了新式教育的构想,包括设立学堂、改革课程和教材等。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一改革并未取得较大成效。

到了1912年,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成立,教育改革进入新阶段。

中国教育界浮现了一批教育家,如蔡元培、陈嘉庚等,他们积极推动教育现代化。

1922年,北京大学成立,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起步。

此后,国内各地相继建立了许多高等学府,如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现代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进入了现代化的新阶段。

1949年,新中国宣布实行义务教育,废除了旧社会的科举制度,开始实行综合考试制度。

1951年,全国性的高考制度开始实施,为中国的教育选拔和培养人材提供了重要渠道。

此后,中国教育不断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家和学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1985年,中国教育部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1999年,中国政府提出了“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加强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同时,中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建设了一批世界一流大学,提高了中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秦时期。

在这个时期,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德行和礼仪。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逐渐成为国家的重要政策和社会的关注焦点。

在秦汉时期,教育开始有了更加系统的组织和规模。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包括推行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修订法律和制定教育法规。

汉朝时期,推行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培养官员。

同时,私塾教育逐渐兴起,成为社会上层人士和富商巨贾培养子弟的重要途径。

随着历史的发展,唐宋时期的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

唐朝时期,设立了国子监和进士科,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

宋朝时期,推行了更加普及的乡村教育,普及了基础教育的普及,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同时,私塾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明清时期,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明朝时期,推行了府学制度,建立了许多地方性的学校,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

清朝时期,推行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教育改革,进一步完善了教育体系和科举制度。

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在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受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推行了新的教育制度,取消了科举制度,推行了学校教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成为了国家的重要事业,实行了义务教育制度,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增加,教育资源的配置不断优化。

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学校管理体制和课程体系不断完善。

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

当前,中国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教育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教育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教育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教育要注重公平,保障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总之,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进步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金融学教学改革方案应 遵循的准则(续一)
4、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突出特色(以前沿 课程保持知识结构的先进性;主干课程应与 普通高校规范性课程保持同步;选修课程彰 显个性;教学内容上体现特色;总体上形成 品牌) 5、本科层次教学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广 选择(课程设臵可分国定课、校定课、院定 课、系定课,但不成熟;多设选修课;选修 课应兼顾自然科学、道德伦理科学、法学、 经济金融史学等门类)
(二)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是05年温总理在看望他时提出的;2009年11月 沈正赋等安徽高校11位教授给袁贵仁部长和教育界的公开 信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原话: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 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 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原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缺乏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模式; 二是杰出人才缺乏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脱颖而出的机制 对教育来说,实质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转型的问题(是对应试教 育和学术腐败的根本否定) 是新一轮教育改革的诱因和思想基础
(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 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规划纲要出台的背景:基于对创新人才的需 求以及60年来中国教育两次大发展(58年、 98年扩招;如98扩招以来,高校从1022所增 加到2010年的2358所,平均3天诞生一所高校, 6天诞生一所本科院校)和两次大改革(52年 院系调整、90年代院校合并)的基本评价; 大发展需要大提高、做大需要做强! 钱学森之问是多数人的思想共识,本质上是 对某些传统做法的否定(都对具体做法讳莫 如深) 规划纲要的核心思想是从观念、制度、政策、 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硬件设施建设等全方 位提高办学质量、有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
五、金融学教学改革方案应遵 循的准则(续三)
8、在教学资源建设中,一方面,遵循现代远 程教育规律,提倡将固有体系‚打散‛(主 要是针对职业人),以问题为核心串联教学 内容,通过增加‚讲座‛等,促进理论与实 践紧密结合,方便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 地点切入学习过程;另一方面,坚持预设性 资源与生成性资源相结合的建设原则,优化 学习内容(针对高中起点应强调系统性) 9、在学习路径设计上坚持多元化,满足学习 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10、教学方式以网络学习为主,兼顾混合模 式;在网络上实现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实 践教学相结合
五、金融学教学改革方案应遵 循的准则
1、不单纯考虑改革问题,也要兼顾专业发 展 2、多接口、多出口、多层次的专业体系。 根据专业发展实际,拟以高中起点本科和硕 士研究生层次为金融学专业学历教育发展的 基础,适度向两边延伸。同时探索与证书教 育如注册金融分析师、注册理财规划师和证 券从业资格考试接轨 3、与有关高校实现学分互换(如中央财经 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
(四)改革的主要方向
国务院和教育部均认为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 深水区(原来容易改革的事情都改得差不多 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深水区改革 又没有实践经验 ) 改革的路径选择:增加协调性(张力);按 纲要设计:国家级教育改革试点→省级教育 改革试点→学校层面试点→层层推进 改革的20字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 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纲要‛的 精神实质;红字涉及高等教育;中国高等教 育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
五、金融学教学改革方案应遵 循的准则(续二)
6、努力争取开办研究生教育。研究生 教育可倾向于应用型专业硕士学位培 养;实行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双导师 制培养模式 7、教学团队。坚持名师教学,每门课 程成立名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和课程 学习资源制作团队。同时要努力培养 自己的专家队伍(长期没有得到较好 解决)
(一)中国高等教育 改革发展历程(续一)
4、1978年恢复高考 5、20世纪90年代的院校合并以及 ‚211工程‛ 6、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 动计划》(大学扩招、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985工程‛实施、教育中 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出台)
(一)中国高等教育 改革发展历程(续二)
五、金融学教学改革方案应 遵循的准则(续四)
11、根据专业内不同课程性质探索课程教 学模式(微观层面教学模式),内容上尽量 剔除‚难烦老旧‛ 12、主干课程教学资源力求成为国家精品 课程,并以同普通高校共享为制作标准 (金融专业虽在这一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 80年代中央电大两门课程教材成为全国金 融高等教育获奖教材,并为普通高校选用; 但在新形势下并不容易) 13、完善学习评价体系,注重发挥考试的 评价、引导和管理职能
(二)专业改革发展的要素
1、质量。即在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上求发展,质 量意识应该体现在各个教学环节与过程(包括 教学团队建设、贴近学习者需求的教学设计、 教学与学习资源建设、专业和课程教学模式建 构、教学支持服务水平提升、专业和课程管理 模式改进、教学方式和技术手段的选择与运用、 学习评价模式改革等) 2、开放性。即生源、课程教学、学分、学习过 程、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学习评价等的 开放。
二、现代远程教育新发展
有效利用技术促进学习仍然是现代远程教 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学习方式的变革则是 主线 数字学习(网络学习e- learning )-移动学 习(M-Learning) -泛在学习( Ulearning;‚以人为中心,以学习任务本 身为焦点‛的学习 )是远程学习理论的前 沿 三者关系:泛在学习是数字学习的延伸, 克服了数字学习的缺陷或限制;由于移动 通信技术的进步,移动学习逐渐引入 泛在 学习体系
(三)建设特色专业的既有条 件(续二)
7、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的积累 (多次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时俱 进,根据世界金融发展走势,形成了‚基 础理论‛‚工程与技术‛‚金融前 沿‛‚经济金融方法论‛等课程模块) 8、在教学尤其是学习评价模式上的改革积 累(进行‚过程化‛的考试改革理论探索; 在理论探索指导下的实践)
(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历程 (二)钱学森之问 (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四)改革的主要方向
(一)中国高等教育 改革发展历程
1、接收改造旧高校、建立新大学以及52 年院系调整(否定旧教学模式,加强党 对大学的领导) 2、58年高等教育大跃进(57年全国高校 由229所猛增到791所;在校生由约44万 人增加到约66万人) 3、十年动乱对高等教育的破坏(一批院 校被停办合并;66年起全国高校停止招 生6年,研究生停止招生12年)
多数理论界人士认为:以上阶段划分更多着眼于‚高等 教育发展‛(后发追赶式发展),充其量是将发展与 改革融为一体;而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改革有3次: 52年的院系调整、90年代的院校合并和目前基于高等 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育改革 特征:1、着眼点逐渐从关注发展转变为关注改革(教 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中心);2、每次 发展与改革多为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3、新的改革强 调特色与创新,有适度放权和自下而上的‚意味‛ 评价:理论界有不同评价。基本肯定与基本否定针锋相 对。肯定者认为结构有改善、布局有调整,教育总供 给能力显著增强 。否定者认为一直瞎折腾。目前的问 题主要是教育公平和创新教育问题,还未取得实质性 突破
二、现代远程教育新发展
合作学习c- learning与社交学习:是在分工协作、 讨论交流的基础上集结思想的学习方式;同时 又是一种学习理念 体验式学习(强调在共享与应用基础上发挥学 习者潜能,提高学习效率;提倡向内学习,知 行合一 ) 合作教育:一个学生可以分别学习多个学校的 课程,领取一个学校的文凭(学分互认;我国 则画地为牢、相互隔离) 启示:任何远程学习方式的发展沿革与学习技 术的流变,无一不是以学习行为的真实发生、 学习过程的落实和学习效率的提高为着眼点的
六、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方 案的主要内容
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专业教学改革方案主要
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培养目标、课程设臵、 建设机制、教学运行、教学质量、办学效益 上述6个方面除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臵外,香港 大学专业进修学院是通过制定《学生质素保 证纲要》这一教学文件统一教学改革与质量 保障体系 不成熟的认识:到中央电大其实多年来主要是 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即使‚专业教学实施 方案‛也是相互借鉴、大体一致,(个人) 如能在学校层面形成统一的教学改革模式或 方案,各专业制定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可 能比每个专业制定改革方案效果更好
(三)建设特色专业的既有条件 (续一)
4、师资队伍的积累(包括专职教师、 重点高校兼职教师、行业实务专家、勤 于探索的地方电大金融专业教师) 5、教学资源的积累(是拥有国家精品 课程最多的专业之一) 6、教学支持服务组织体制、运作模式 的积累(立足于系统的专业教研室和课 程教研室;教学机制)
四、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 方案制订
(一)专业的定位
(二)专业的要素
(三)建设特色专业的既有
条件
(一)专业的定位
强化特色=质量+创新性人才培养(人才培养 模式应不同于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应随社 会变革与发展而不断调整;处理好保障教学 质量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理论界一直有 分歧:学生基础决定了教学创新的困难性) 核心是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围绕‚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培养的 人怎样‛建构 主体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但不应一刀切,部 分专业或办学层次应有例外,以此平衡培养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感觉!)
(续二)特色专业的要素
3、课程体系。课程设臵要体现素质教 育、突出能力培养、全面体现质量目 标 4、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紧扣专业定 位,体现前沿性,克服教学内容陈旧 和课程之间内容重复 5、投入。是上述目标能否实现的基本 约束,投入跟不上,一切都是空谈
(三)建设特色专业的既有条件
1、培养应用型、实践性专门人才 教学理念的积累 2、与行业主管部门、普通高等院 校合作或协作办学经验的积累 3、注重‚过程‛的专业教学制订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