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国高等教育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快速发展和变革。
它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完善的管理体制,这个体制既要能够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又要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挑战。
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概述中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主要由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各级学会组成。
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和实施高等教育的政策,监督和评估高校的工作。
高校作为教育主体,负责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任务。
各级学会则提供专业指导和学科发展的支持。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演变中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
在改革开放初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以行政管理为主,缺乏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引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变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逐渐朝着市场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这一改革使得高校具有更大的自主权,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之一是政府主导。
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监督和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也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另外,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注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挑战然而,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不匹配。
由于各地高校数量不平衡、专业设置不合理等原因,导致部分高校的毕业生就业难。
其次是高校自主权的界定问题。
高校在享受自主权的同时,也需要遵循政府的管理要求,这对高校的发展和创新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五、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首先,要注重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加强对高校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高等教育的质量。
其次,要优化高校的资源配置,提高高校自主权,促进高校的创新和发展。
此外,要加强高等教育与产业的结合,培育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六、结语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不断发展和改革,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看中国高等教育的制度变迁
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看中国高等教育的制度变迁[摘要]文章从制度变迁的主体、内容、动力、方式等因素入手,提出了中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三阶段论”。
通过对三个阶段的考察分析,总结出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变迁是宪政框架内的“供给主导型”渐进式改革,具有强制性变迁向诱致性变迁转变、依照成本高低进行连续边际调整的特色。
多年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强调国家行政指导的必要性,保证了改革的可控制性和稳健性,同时,政治力量、市场力量、公共力量的三方博弈导致了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失衡,这个失衡表现为变迁呈现出一个渐进、滞后、冲突及不均衡发展的过程。
只有分析不同路径的成本收益,才能寻找到制度变迁净成本最低的改革方案。
文章总结的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与发展方向,对于今后的高等教育制度改革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制度变迁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边际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转型期,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也处于变革中。
教育改革的本质是教育体制改革,而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更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它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学校组织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反映了高等学校与社会、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有着密切关系。
转型期的高等教育改革既要服从市场规律,又要服从官方意志和公共利益。
政府控制、市场动力、公共需要这三方的博弈导致了中国高等教育转型期的失衡,这个失衡表现为高等教育的制度变迁呈现一个探索、渐进、滞后、冲突以及不均衡发展的过程。
总结梳理高等教育在转型期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与发展前景,对于今后正确把握高等教育改革的总体方向十分必要。
一、制度变迁次序选择:宪政框架内的阶段式演进同中国其他产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一样,高等教育制度的变迁也受到了转型期两种体制的摩擦和政治、经济环境变动的影响。
由于教育具有较强的外在性,其追求的价值目标具有多元性,除经济目标外还有其他外溢目标,如社会效益、政治效益、文化效益等,因而教育体制改革不同于一般的经济改革,它必须在中国的宪政框架内进行。
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 当前,我国高校现行的管理体制运行中存在学校管理行政化倾向突出、院系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行政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
改革的路径主要有:提升学术委员会的地位,使高校的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三者紧密联系,相互协调;校院两级分级管理,相互配合,各履其责;精简管理机构,简化管理程序,建立起立足服务兼顾效益、效率与质量的职业化的行政管理体系。
关键词:高校;管理体制运行;问题;对策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高校的规模和学科门类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其功能也从只有教学一个方面,扩展至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
随着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分化,我国高校原有的校系管理模式由于不能适应学校快速发展的需要而逐渐被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所取代。
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形成了学校、学院两个管理层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
然而,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我国大多数高校所采用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质疑和不满,一时间,进一步改革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呼声此伏彼起。
中国高校现有管理体制在弊端的症结在哪里,如何消除这些体制性弊病,成了广大高等教育管理者不得不面对的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当前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1.学术权力式微,学校管理行政化倾向突出新中国建立后,我国高校普遍建立起了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苏联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历经了“反右”、“文革”等磨难,经历了1977年的恢复高考制度并且在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后普遍在形式上实行了校院两级管理,但苏联模式中高度集权的特质却一直未改,沿袭至今。
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有两点:一是设置了与政府机关相似的管理机构,并实行与政府相似的运行机制;二是在管理中十分强调行政意志的作用。
这种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在高校的快速扩张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管理中忽视高校基本属性的做法造成的负面效应也十分明显。
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我国现行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是由《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即党的组织是学校的政治领导核心,校长是学校行政的主要负责人,是学校的法人代表。
微观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层面 ,具体包括办学体制、领导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就业体制等。
“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今后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继续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学校法人制度;高等学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进依法办学、民主治校、科学决策,健全学校的领导管理体制和民主监督机制;遵循‘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的原则,加强学校制度建设,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机制。
”1这些意见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高等教育内部管理体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首先,高等教育办学体制还不够健全,办学主体的单一性阻碍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等学校的领导权集中在政府手中,党的组织是学校的政治领导中心,学校的发展方向由政府决定,这使得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有所局限,办学主体太过单一,社会无法参与学校管理,浪费了很多教育资源与经费投入,并且加重了政府的负担。
其次,我国的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还应稳步扩展,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这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最重要的途径。
而且,由高等教育扩招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学生数量与教育质量之间的矛盾,也将成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再次,我国高等教育途径还不够多样化。
我国高等教育途径主要是正规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在学习型社会视野下,进一步拓展高等教育的教育方式与途径是实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将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社区教育,打破时空界限,以满足不同年龄的人、不同地区的人对教育的需求。
最后,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内部改革,不仅要在直接的教育方面有所体现,同时,在高等院校人事与后勤管理方面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革,不断完善高校教师的聘任制与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管理。
中国的教育体制与教育制度
中国的教育体制与教育制度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制度一直备受关注,因为教育被认为是国家发展和人民未来的关键。
在中国,教育被视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政府一直致力于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在国民教育体系的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源。
一、教育体制中国的教育体制是由政府主导的,包含了各个层级的学校和教育机构。
教育主管部门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共同负责,其中教育部是最高主管机构。
教育体制主要包括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五个层次。
1. 幼儿教育中国的幼儿教育从0到6岁,包括两个阶段:幼儿园和托儿所。
幼儿园是主要的幼儿教育机构,提供早期综合教育,培养孩子们的基本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 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中国教育体制中最基础的一部分,包括小学和初中。
小学为学龄前的孩子提供基础教育,初中则是为学生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
义务教育是免费的,由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并规定了学校的教育标准和教学内容。
3. 高中教育高中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升学的关键时期。
高中分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两种类型。
普通高中主要培养学术能力和综合素质,而职业高中则注重培养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
高中教育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顺利进入高等教育或进入职业。
4.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中最高的教育层次,包括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中国有各类高等学校,包括综合大学、工科大学、农业大学、医学院校等。
高等教育注重学术研究和专业培养,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5. 继续教育继续教育为成人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包括各种培训课程、职业培训和进修学习。
继续教育的目的是满足人们在职业发展和个人兴趣方面的需求,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二、教育制度中国的教育制度是为了规范教育的管理和实施而建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教育制度涉及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标准、考试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1. 教育法律法规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包括《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旨在规范教育管理、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益。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法》规定的公办大学自主权
Autonomy enjoyed by public HEIs as stipulated by the Law on Higher Education
教师管理:聘任教师,评聘职务,调整工资津贴,实施奖 励或处分;
Teachers management: employing teachers, post & salary adjustment, honoring or punishing them;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及其改革发展趋势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 The Trend
范文曜 研究员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2006年4月 日内瓦 Mr.Fan Wenyao, Deputy Director General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China April,2006 Geneva
所左右大2005年民年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developmentofnonstateminbanheisin20052035001077其他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其他民办高等教育机构otherprivateheis2126300547学历教育合计学历教育合计totalstudentsforformaleducation278002民办成人高等学校民办成人高等学校privateadultheis1074600295独立学院独立学院independentcolleges1023900250民办普通高等学校民办普通高等学校minbanregularheis学生数人学生数人students机构数机构数numberyear2005中中间机构类别划分间机构类别划分typesofintermediarybufferbodies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入学条件和修业年限
高级中等教育毕业或者具有同等学历的,经考试合格,由实施相 应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录取,取得专科生或者本科生入学资格; 本科毕业或者具有同等学力的,经考试合格,由实施相应学历教 育的高等学校或者经批准承担研究生教育任务的科学研究机构录 取,取得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硕士研究生或者具有同等学历的, 经考试合格,由实施相应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或者经批准承担研 究生教育任务的科学研究机构录取,取得博士研究生入学资格; 允许特定学科和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直接取得博士研究生入学资格,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专科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本科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 为四至五年,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博士 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三至四年.非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 的修业年限应当适当延长.高等学校根据实际需要,报主管的教 育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对本学校的修业年限作出调整.
认定程序:本人申请—认定机构初审—专家审查 (成立教师资格专家审查委员会)—认定结论.
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概述
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是指高校教师职务的 设置,聘任方式以及聘任双方权利义务 的规定.主要涉及教师职务制度和职务 聘任制度等. 高校教师职务制度 高校教师职务的聘任
高校教师职务制度
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职务制度.职务是与教师工作任务, 职责范围相对应的工作岗位.高等学校教师职务根据学 校所承担的教学,科学研究等任务的需要设置,教师职 务设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高等学校的教师取得前款规定的职务应当具备下列基本 条件: (一) 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二) 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 (三) 具备相应职务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四) 承担相应职务的课程和规定课时的教学任务. 教授,副教授除应当具备以上基本任职条件外,还 应当对本学科具有系统而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和比较丰富 的教学,科学研究经验,教学成绩显著,论文或者著作 达到较高水平或者有突出的教学,科学研究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
《关于加快发展混合所有 制经济的指导意见》
提出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总体要求和主 要任务,为混合所有制办学提供了政策指导 和推动力。该指导意见强调,要积极探索混 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推动高等教育办学体制
的改革和创新。
06
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未来发 展趋势
国际化的办学模式
01
合作办学
中国高校将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的合作办学,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
05
混合所有制高等教育办学体制
体制特点
办学主体多元
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中,高校不再是唯一的办学主体,而 是与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合作,形成多元化 的办学格局。
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通过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各办学主体 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办学质量和 效益。
管理机制创新
教师培训和进修
高校将加大教师培训和进修力度,通过校内培训、校外 培训、国内外访学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 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 ,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和交流渠道。
THANKS
感谢观看
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பைடு நூலகம்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概述 • 公立高等教育办学体制 • 民办高等教育办学体制 • 合作办学高等教育体制 • 混合所有制高等教育办学体制 • 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未来发展趋势
01
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是指高等教育机构的设立、管理、办学和评估等方面的规定 和制度。
等。
管理体制
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以及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 管理体制。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政策内容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政策内容分析政策文本表达及其解读三十年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许多关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政其中,一些是一般性的教育政策,一些是专门的有关高等教育政策策z的•还有一些是有关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政策的文本。
本文所指的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一部分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院校由国家教委直接负责.专门院校归相应的中央业务主管部委管理”地方高等院校由省一级管理。
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简称《决定》),这是拉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序幕的一项重要政策。
《决定》首次承认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 是“在教育事业管理权限的划分上,政府有关部门对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管的过死过严,使得学校缺乏应有的活力;而政府应该加以管理的事情,又没有很好地管起来。
”简单来说,就是不该管的管,该管的没有管好C《决定》指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即是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 应该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决走》还指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中的党组织要从过去那种包揽一切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加强党的建设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上来”。
次年3 月,国务院发布了《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规定了国家教育委员会和省级人民政府管理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责,提出了“扩大高等学校管理权该规定被看作是对1985年《决定》的具体化和补限”的八个主要方面z充。
1995年5月,国家教委发布《关于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用“深化”一词,显然是意识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是“重点和难点”问题,因而指出“要方向明确、态度积极,努力探索、措施得力,步子稳妥、逐步到位”。
文件指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争取到2021年或稍长一点时间,基本形成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职责分明,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经费投入,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为主,条块有机结合的体制框架”,并且“要通过深化改革和立法,划分、规范举辦者、管理者、办学者的权力和义务。
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创新选择
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创新选择[摘要]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是关于国家政府、高等学校以及社会权责关系的规定,该制度的优劣将极大地影响着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
文章在对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创新理念、创新方式及创新起点这三个方面提出了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创新选择,以期有效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创新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是关于国家政府、高等学校以及社会权责关系的规定,其实质是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治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四条规定:“高等教育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
”这就从法律上明确了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原则。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隶属于国家行政体制,其优劣将极大地影响着整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
目前,我国施行的是国家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以省级政府统筹协调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而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则有赖于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创新。
本文拟对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创新选择。
一、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由于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是关于国家政府、高等学校以及社会权责关系的规定,因此,它与经济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在我国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经济体制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巨大转变,与之相适应,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第一阶段,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度集权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全面启动与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此相应,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也呈现出中央集权的特点。
政务院在1953年颁布的《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确立了中央政府对全国高等教育事业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分不同情况由中央高等教育部与中央有关业务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体制
九国高等教育体制比较及其改革一、高等教育外部管理体制分国研究更具有系统性,但我们选择横向对比研究的方式,将这9个国家各自的外部、内部管理体制以及改革趋势进行横向对比,将每个方面分别汇总,更易提炼出可为我国学习的经验和方法,在我国管理体制改革的各个环节中,都有借鉴意义。
从宏观上讲,教育管理体制即“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可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与工作制度的总称。
”①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解读高等教育外部管理体制:高等教育管理的相关机构、高校与政府关系、办学经费来源、质量改进或评价机构。
1高等教育管理相关机构1)英国教育部、英国教育拨款委员会(HEFCE)、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AA)、高等教育研究所、大学联合会是英国五个主要的高等教育管理相关机构。
教育部负责制定宏观政策,而作为其组建的独立机构:HEFCE和QAA,则负责制定和落实具体细则。
QAA的主要任务是质量评估体系的制定以及全英高校的评估,而HEFCE 则负责各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与分配,QAA的评估结果影响着HEFCE对高校的不同程度的投入。
高等教育研究院是统筹协调教学质量的改进工作。
②大学联合会,顾名思义,其成员包含各高校,他们主要负责与政府协商,获取更多政府对高校的支持。
2)德国在德国这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中介机构是与高等教育管理相关的机构。
联邦教育研究部代表联邦政府行使教育管理权力。
主要职权包括高等教育一般原则的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和科研政策的制定、资助扩建或新建高校等。
在州政府这一层,主要负责本州立法、高校管理和规划以及科研等。
中介机构,比如高校建设规划委员会、大学校长协会、科学委员会等,它们起到协调作用,为联邦政府与各州之间的教育政策、高校科研等提供咨询。
它们由政府资助,但独立于政府机构。
3)法国法国实行学区制。
将教育划分为28个学区,与法国本土划分的大区相互独立、互不隶属。
在法国,本土划分了22个大区和96个省,省主要负责中学教育,大区负责高中教育,而大学由国家为主进行管理。
浅议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一)
浅议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高等教育体制的重要方面,是带有高等教育的全局性、整体性的制度,涉及政府、社会、高校三方,支配着高等教育的全部管理工作。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管理体制又是决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因此,进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2 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经过20多年的改革,经过多次权力上收与下放,现在形成了中央统一领导、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新体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但其中值得令人反思的教训和经验也不少,与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相比,还存在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2.1 管理体制上的越位、缺位、不到位2.1.1 管理方式越位、管理理念陈旧从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看,中央拥有对高等教育管理和决策的最大权力,国家高等教育管理的职能机构和地方政府对所辖高等学校实施分级管理,实质上这种管理模式从本质上还是没有摆脱计划体制下的行政集权模式,对于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和行政管理人员来说,“全能政府”的影子无所不在、无所不管、无所不能的权力运行方式仍然存在,服务职能弱,服务理念缺乏,直接造成了管理越位。
例如,在很多方面,直接管理高等教育的仍然是行政审批方式,这样不仅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相冲突,而且也会因为管理部门的判断和决策的失误导致压抑教育主体参与市场运行的积极性,同时,还可能因为管理人员的行政能力而出现损害公平、公开、公正原则的问题。
2.1.2 政策法规不到位、操作困难近二十多年来,国家相继颁布了诸多针对高等教育管理的法律法规,但与现实的需求还是有明显的缺位问题,许多与之相适应的法规甚至存在空白。
另外,我国的多项教育法规制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特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其调控乏力;一些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在执行过程中,最终被曲解或执行严重变形,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屡禁不止,法律法规的严肃性、权威性得不到维护。
新中国成立后两次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理性反思
规模 较大 的高 等教 育管 理体 制 改革 , 分别 始 于 $# 世 纪 %# 年 代初 期 和 &# 年 代中 后 期, 两 次 改 革 各 有其 利弊得 失及 深远 的影 响。 本文 试图 对这 两次 高教 管理 体制 大改 革进行 分析 与对 比研 究, 总 结 经验 教训, 以期 为今 后的 高教 管理 体制 改革 提供 启示 与借 鉴。 关 键词 高教 管理 ’()# 体 制改 革 对比 研究 * 中 图分类 号 文献 标识 码
[ !] 市) 、中 心城 市三 级办 学体 制。 ” 由 此拉开 了新 时期 我国 高等 教育 管理 体制 改革 的序 幕。
党 的十四 大以 来, 我国 高教 管理 体制 改革 是承 续 "# 世 纪 $# 年 代末 、 %# 年 代 初的 实 践 经 验, 探索 建立 中央 和省 级政 府两 级 管 理 、以 省 级 政 府 统 筹为 主 的 管 理 体 制。 !%%& 年 ! 月, 国 务 院 批 转 的《 国家教 委关 于加 快改 革和 积极 发展 普通 高等 教育 的意 见》 提出 “高等 教育 管理 体制 的改 革
!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 — #+— #( 王 根 顺 ( +,%+ - ) 男 , 甘 肃 秦 安 人 , 教 授 , 主 要从 事 高 等 教 育 理 论 研 究 .
向是
— + —
高 等理 科教 育
"##) 年 第 ) 期 ( 总 第 *# 期 )
“国 家及 其教 育管 理部 门要 加强 对高 等教育 的宏 观管 理和 指导 ” , 同时 “要改 变政 府对 高等 学校 统 得 过多 的管理 体制 ,在 国家 统一 的教 育方 针和 计划 的指 导下 ,扩 大高 等学校 的办 学自 主权 ,加 强 高 等学 校同生 产、 科研 和社 会其 他各 方面 的联 系, 使高 等学 校具 有主 动适应 经济 和社 会发 展需 要 的积 极性 和 能 力 ” , 还 提 出 “为 了 调 动 各 级 政 府 办 学 的 积 极 性, 实 行 中 央 、 省 (自 治 区 、 直 辖
中国高等教育规章制度
中国高等教育规章制度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高等教育已成为培养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
为了规范高等教育的发展,保障教育质量,保护教育公平,维护教育秩序,中国政府不断制定和完善各项高等教育规章制度。
本文将从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管理体制、教育质量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阐述中国高等教育的规章制度。
一、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中国高等教育自1978年开始恢复招生以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日益健全,学科门类齐全,专业设置丰富多样,教育资源不断增加。
截至2021年,中国共有2769所普通高校,拥有全日制本科学生超过3300万人,研究生超过300万人,成为全球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之一。
同时,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也不断提升,吸引了大量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主要由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教师和学生构成。
教育主管部门包括教育部和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颁布高等教育政策、制定规章制度、监督检查高校办学行为。
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独立开展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
教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承担教学任务、开展科学研究、指导学生学习。
学生是高等教育的受益者,享受高等教育资源,接受知识和思想的塑造。
三、教育质量保障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中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推动高等教育“规模质量效益”三位一体的平衡发展。
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实行分类管理,设立学科评估、高校评估、教师评价等制度,加强对高校的考核和监督。
高校积极开展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科研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同时,高校加强学生管理,开展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人才培养模式中国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实施全面育人、终身教育的理念。
高等教育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演变综述
・
l 4
高
等
农
业
教
育
20 .( 17 02 1 总 2 ) 中田分类号 :67 文献标识码 : G 4 B
文章缡 号:0218 0210 1—5 10—9 120 】-040 c
新 国 立 我 高 教 管 体 演 综 中 成 后 国 等 育 理 镧 变 述
应该说把学校建成相对独划经济时代管理体制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实行的立的办学实体政府转变职能宏观调控宴行中是条块分割的管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央地方两级管理以地方为主逐步建立起与新的种体制有利于高等教育的政令统一有利于实行宏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观规划调整和控制对有计划地发展高等教育事主义高等教育管理新体制这是符合我国高等教育业适应当时经济建设的要求起过积极的作用
管理变为主要 由省 、 、 市 自治区直接管理。 教育部颁布的全国高等教育的建设计划 、 财务计划 从 15 年底开始 , 97 为了克服在学 习苏联 教育 与制 度 、 人事 制度 、 大 纲 、 教学 生产 实 习规 程 以及 其 他重要 法 规 、 指示 或 命 令 ; 中央业 务 部 门和 地 方 政 经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高教部开始着手进行高校 97年 1 月 , 0 将原由高教部 府要按照政务院和高 等教育部 的有关规定管理所 管理权限下放工作 15
( ) 一 学校 管理权 限 下放 , 以地方 管理 为主
15 年一 l6 年 , 98 9o 是我国“ 大跃进 时期 , 随
全国教育的各项决定和指示 , 与中央各有关业务部 着以扩大地方管理权力 为中心的行政和经济管理 也进行了教育事业管理权力下放 的体 门密切配合 , 对全国高等学校( 军事院校除外) 实行 体制 的变革 , 高等学校 由“ 一五” 计划时期韵中央集 中统 统一与集 中的领导 ; 全国高等学校应执行 中央高等 制变革,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最新教育文档
20 世纪 80年代至 90年代中期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开始在经 济和社会诸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与之相适应, 我国高等教 育从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中期也进入了改革和发展的新时 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为以后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体制保 证。
到今天,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与当年的体制改革是分不 开的。
本文将对这一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行回顾, 以期 能为现在和未来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中期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回顾20世纪 80 年代到 90年代中期,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逐步展开和深化的,根据改革的特点、重点以及深度和广度,可 以把这一时期的改革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下面对这三个阶段的 改革分别进行阐述。
1、改革尝试阶段 (1980 年至 1984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国家开始对高等教育进行有步骤实行国家统一招生和毕业生全部由国家统一无偿分配的制度。
地调整。
1979 年 9 月 18 日,中共中央批转教育部党组《关于建 议重新颁发的报告》。
在管理体制上,逐步恢复了“中央统一领 导, 中央和省、 市、自治区两级管理”的体制。
在招生和就业上,投资方面,政府是唯一的投资主体。
在高校的隶属关系上,实行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
由此,形成了高等教育条块分割和国家包揽 办学、政府直接管理高校的体制。
这种管理体制在保证高等学校的投资、有计划地进行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步显现出来。
主要表现为, 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 包得过死, 使得高校缺乏应有的自主权。
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开始呼吁要扩 大办学自主权。
其突出标志是: 1979 年 12 月 6 日《人民日报》 发表的苏步青、李国豪、刘佛年等几位著名大学校长、书记关于给高校一点自主权》 的呼吁。
这份呼吁在高教界引起了强烈反 响和热烈讨论, 为推动我国高教管理体制改革起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
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与改革,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模式和特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包括高等教育的组织结构、学科设置、招生政策等方面,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高等教育的组织结构在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负责管理,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宏观调控和发展规划,地方政府负责高等教育的实施与资源配置。
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组织结构主要由大学和学院构成。
大学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拥有相对独立的教学和科研机构,而学院则是大学下设的二级单位,负责具体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二、学科设置与专业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学科设置较为完善,覆盖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
在学科发展方面,中国逐渐形成了以理工科为主的学科结构,尤其在工程技术领域享有较高的国际声誉。
与此同时,社会科学等其他领域的发展也得到相应的关注和支持。
三、高等教育招生政策中国的高等教育招生政策主要以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为核心,同时兼顾了综合评价、特殊招生、推荐生等多种录取方式。
高考是中国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通道,也是衡量学生能力和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标准。
然而,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发展,高考制度也面临着一些争议和挑战。
四、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一直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监督、评估体系和质量保证机制。
其中,教育主管部门、高校自身、社会评估机构等共同参与,形成了多层次、多方面的监管与评估体系。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的高等教育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综合素质。
中国的高校与世界上许多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了教师交流、学生交换和科研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项目。
这不仅促进了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也增进了国际间的相互理解与友谊。
六、面临的挑战与改革方向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就业压力加大、学科结构不平衡等问题。
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研究
2023-11-02
目录
• 引言 • 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概述 • 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分类与比较 • 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问题与挑战 • 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优化与创新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 办学体制的发展背 景
研究高等教育办学 体制的意义和价值
根据高校的特点和定位,推进分 类管理,提高高等教育的针对性 和有效性。
高校应加强内部管理,完善治理 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 水平。
创新办学体制的思路与方法
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
通过引入社会力量,探索混合所有制办 学,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活力和效益。
推行现代大学制度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推 动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现状与特点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 点,政府、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 个人等都有参与办学的权利。
高等学校的办学层次和类型日益多样化,包括本 科、硕士、博士等多种层次,以及综合类、理工 类、师范类、农林类等多种类型。
政府对高等学校的宏观管理采取“统筹规划、协 调指导、监督评估”的方式,高等学校自主办学 、自我发展、自我约束。
办学模式
公办高校的办学模式通常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兼有研 究生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等。
管理体制
公办高校的管理体制通常采用“校-院-系”三级管理架构 ,注重发挥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协调作用。
经费来源
公办高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学费收入和校友捐 赠等。
民办高校办学体制
定义与性质
民办高校是指由社会力量举办、以非公共财政为 经费来源的高等教育机构。它们通常具有较为灵 活的办学机制和市场化运作特点。
中国高等教育治理体制
中国高等教育治理体制改革和进展的方向教育科学与治理学院 08教育学邹文强 0三十年前,恢复高考、中国高等教育体制从头启动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三十年后,继续改革、完善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既是突出而紧迫的时期任务,也是推动改革开放大业的需要。
而当前的状况是,高等教育不仅不能知足社会的需要,培育不避世界级别的大师,更严峻的是,高等教育已经开始离开乃至是拖累中国社会经济的进展,浪费着中国无数的人材。
高等教育是关系到国家、民族久远进展的全然性问题,治理体制那么是决定高等教育进展的关键。
高等教育治理体制改革的成败必将阻碍到中国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进展的方方面面,乃至会阻碍到中国文明的进程。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高等教育和其所依托的官僚体系之间的关系,即高校和外部的治理体系之间的关系和高教内部的治理体制。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过去成立的苏联式的高等教育体系经历了很多改革,可是高等教育治理体制并无重大的冲破。
高等教育治理体制与外部治理体制的关系要紧有两个层面:和政治的关系和经济的关系。
一、高等教育治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在中国,很突出的问题是,政府对高校的政治操纵和治理致使高校的行政化、高校领导的官僚化、高校人材培育和知识创新的政治化。
中国的大学校长、党委书记第一是政治人物和官僚,而不是教育家,要紧表现是高校的高级治理人员与官僚体系接轨。
这就说明高校第一是个政治官僚单位,而非教育科研单位,这也决定高校领导最重要的议程确实是履行行政职务所给予的政治任务。
第二个负面的结果是作为行政官僚和政治人物,高校领导的任务确实是“不出情形”——“维稳”。
从那个角度看,高校领导的任务和其他政府官员的任务没有什么两样。
如此的结果确实是,人材培育和知识创新全然不可能提上高校领导的工作议程。
第三个负面的成效是人为制造的纠纷不断。
政治的要紧任务是操纵,教育部门要操纵高校,书记、校长要操纵院系,院系要操纵学生。
除正式的操纵机制之外,还要利用人际间的斗争,党政间纠纷确实是其中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08教育学邹文强084010055
三十年前,恢复高考、中国高等教育体制重新启动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三十年后,继续改革、完善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既是突出而紧迫的时代任务,也是推进改革开放大业的需要。
而当前的状况是,高等教育不仅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培养不出世界级别的大师,更严重的是,高等教育已经开始脱离甚至是拖累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浪费着中国无数的人才。
高等教育是关系到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管理体制则是决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成败必将影响到中国未来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甚至会影响到中国文明的进程。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高等教育和其所依赖的官僚体系之间的关系,即高校和外部的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和高教内部的管理体制。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过去建立的苏联式的高等教育体系经历了很多改革,但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并没有重大的突破。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外部管理体制的关系主要有两个层面:和政治的关系和经济的关系。
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政治化与行政化
在中国,很突出的问题是,政府对高校的政治控制和管理导致高校的行政化、高校领导的官僚化、高校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政治化。
中国的大学校长、党委书记首先是政治人物和官僚,而不是教育家,主要表现是高校的高级管理人员与官僚体系接轨。
这就表明高校首先是个政治官僚单位,而非教育科研单位,这也决定高校领导最重要的议程就是履行行政职务所赋予的政治任务。
第二个负面的结果是作为行政官僚和政治人物,高校领导的任务就是“不出事情”——“维稳”。
从这个角度看,高校领导的任务和其他政府官员的任务没有什么两样。
这样的结果就是,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根本不可能提上高校领导的工作议程。
第三个负面的效果是人为制造的纠纷不断。
政治的主要任务是控制,教育部门要控制高校,书记、校长要控制院系,院系要控制学生。
除正式的控制机制之外,还要利用人际间的斗争,党政间纠纷就是其中之一。
在这种环境下,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搞关系”要比努力做学问、用功读书更重要。
2.商业化
大学校长、书记不仅是政治人物、官僚,而且还是商人或企业家,但不是教育家。
因为从财政上来说,国家的教育投入不够,虽然许多年前国家就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要达到GDP的4%”,但这目标到现在仍没有实现。
过去十多年,国家的财政收入取得了两位数的增长,为什么教育领域的财政投入没有相应地增加呢?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
校长、书记要去搞项目,教育需要产业化、扩招,这些都是商业行为。
校长、书记对大学的管理就像官员对经济和企业的管理一样,拼命追求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而不是履行高校应有的人才培养、传播和创造知识的功能。
当行政化、政治化和企业化主导高等教育运作的时候,高校最重要的品质和功能反而就成了现行管理体制的载体。
因此,高教体制与政治体制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现在的政府对高校的政治控制如何影响高校的运作?高校和商业世界关系应该怎样?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
要改革高教体制,就必须去政治化、去行政化、去商业化。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1.去政治化
去政治化,就是政府对高校的管理要从政治式的控制转变成法治式的管理。
要求高校完全没有政治性,在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各种制度下,政治都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影响高教和整个教育系统。
实际上,现代社会的教育系统承担着很多政治功能,中国的问题不在于高教的政治化,而在于政治控制,教育体制变成政治控制的工具。
政治控制的特点是随意性和主观性,所以高校管理完全取决于“人”。
在总体政治控制的过程中,往往有部分人被政治化,例如高校的校长。
校长本来应该以自己的专业谋生,追求的是专业知识,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中国的校长和书记依靠政治谋生,普通教育工作者也依靠政治谋生,经常可以看到某些中国的学者不是因为学术而出名,而是因为对政治的批评或者对政治的贡献而出名。
关于去政治化的改革措施,中国可以从欧洲的“教教分离”(教育和教会分离)中学到些经验教训。
近代的大学最初是从教会发展过来的,高等教育机构原本是教会的分支机构。
欧洲的教育和教会分离过程很长、很痛苦。
现在欧美大学实行的“终身制”,就是欧洲最初为保证教授、学者不会因为宗教见解不同而被
解聘的制度。
教会与教育的关系经过长期的演变才成为西方国家今天的情形。
所以中国必须从政治控制转变成法治式管理,在法治之下,让政治和教育找到某个平衡点,让政治和教育达到双赢。
2.去行政化
去行政化,就是让高校系统从国家的官僚系统中脱离出来。
由于政治对高校的控制,高校内部的管理不可避免地和政府行政管理机构具有同质性(尽管与其他行政组织比较,高校组织结构还是比较扁平的)。
实际上,在高校设置行政级别完全没有必要,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高校有部级、副部级的设置,行政级别不去除,就很难改革高校系统的政治化、官僚化行为。
更严重的是,这种制度“有效地”淘汰真正的领导人才和管理人才。
新加坡现在总共4所大学,3所大学的校长是外国人,只要是人才,新加坡就使用。
如果新加坡也强调行政级别,就完全没有办法做到全球招募人才。
3.去商业化
高校还需要去商业化。
现在校长、书记、院长甚至学生都要去拉赞助,高校变成商场,“能否搞到钱”似乎成为很多大学衡量成败的价值标准。
“钱搞得越多越有价值”,这实质上就是GDP主义在大学的延伸。
如果仅仅是经费问题,可以通过发展来解决,但是目前的情况是,中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对金钱的追求已经变成某种商业文化。
很多中国大学的基础设施连发达国家的学校都难以比拟。
中国高校教育内部的贫富分化非常严重。
国外教育机构之间和机构内部拥有资源数之间也有差异,但是差异不大。
中国的高校,不仅外部政治体制不让它自治,而且内部财政管理制度的高度分权化,结果就变成“谁有本事,谁去弄钱”,各个院系在赚钱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到极致。
就这方面的结果而言,中国的高校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了赚钱的工具,而生产功能,即人才培养、知识创新不再重要。
中国高校这种逐渐商业化的状态不纠正,即便经济怎么发展,国家财政给高校多少钱,都难以做到高校的去商业化。
在这里说的只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的管理体制,可以说只是高等教育改革中的核心部分,相对高等教育改革来说只是其中微小的部分。
不管从哪些方面说,高等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而势在必行,但是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