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季学期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2 命题、定理、证明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5-3-2 命题、定理、证明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5-3-2  命题、定理、证明 教案

教学反思5.3平行线的性质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目标1. 了解命题的概念以及命题的构成.2. 知道什么是真命题和假命题,并会判断命题的真假.3. 理解什么是定理和证明.4. 初步体会命题在数学中的应用,感受数学语言的严谨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难点:找出题设和结论不明显的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举反例判断一个简单命题是假命题.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模式教师:在我们日常讲话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语句(多媒体展示),如:(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2) 我们班的同学多么聪明;(3) 浪费是可耻的;(4)春天万物更新.在几何里,我们同样会有这样的语句,如:(1)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2)对顶角相等.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在语文学习当中,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做什么语句呢?师生活动先让学生交流,然后学生代表回答.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将创设的问题情境和语文联系起来,不仅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渗透了“学科间的整合”,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像这样的判断句,在数学当中经常遇到,如(多媒体展示):板书(1)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2) 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3) 对顶角相等;(4)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同位角不相等.教师提问:你们能说一说这4个语句有什么共同点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每个语句的特点,并能总结出这些语句都是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初步感受到有些数学语言是对某一件事作出判断的.探究新知探究点一:命题的概念教师:像这些语句一样,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现在同学们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画出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3)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4)a,b两条直线平行吗?(5)玫瑰花是动物.(6)若a2=b2,则a=b.一名学生判断回答,不对的题目,其他同学补充纠正.请同学们再举出“命题”的例子.师生共同判断,给予评价.教师归纳:判断语句是否为命题要紧扣两条:(1)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通常是陈述句,疑问句和命令性语句都不是命题;(2)必须对某一件事件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这两条缺一不可.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命题.探究点二:命题的组成教师:观察黑板上的命题,思考:命题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师生活动学生在明确命题概念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命题的结构,让学生总结出命题的结构.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教师:你们是怎样寻找题设和结论的.学生代表回答,教师引导得出结论:任何一个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面的是题设,“那么”后面的是结论.请大家指出“对顶角相等”这一命题的题设,结论,并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师生活动结合我们学习的这一章内容,找出命题(本章中学到的结论),并指出命题的题设、结论.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优势,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总结出命题的结构.探究点三:真命题与假命题教师: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是命题的指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并判断此命题是否正确.(1)如果两条直线相交,那么它们只有一个交点;(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3)相等的角是对顶角;(4)任意两个直角都相等.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代表回答,其他同学纠正补充,最后总结结果:四个语句都是命题.命题(1)的题设是“两直线相交”,结论是“只有一个交点”;命题(2)的题设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同旁内角互补”,结论是“这两条直线平行”;命题(3)的题设是“两个角相等”,结论是“它们是对顶角”;命题(4)的题设是“两个角是直角”,结论是“它们相等”.其中(1)(2)(4)是正确命题,(3)是错误命题.教师总结:如果命题的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像这样的命题称为真命题;如果命题的题设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成立,像这样的命题称为假命题.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必须经过推理证实;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语句,练习了找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更容易回答出命题的正确与否.探究点四:定理教师:请同学们判断下列命题哪些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1)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那么也垂直于另一条;(2)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3)如果丨a l=lbl,那么a=b;(4)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5)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师生活动学生代表回答,如果出现错误或不完整,请其他学生修正或补充,教师点评.教师归纳:上述问题中(1)(4)(5)的正确性是经过推理证实的,这样得到的真命题叫做定理.定理也可以作为继续推理的依据.前面学过的一些图形的性质,都是真命题,例如“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等.教师追问:经过推理证明得到的真命题叫做定理.同学们能说出我们学过的定理有哪些吗?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回答,师生共同补充学过的定理.设计意图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练习怎样判断真、假命题.以上面问题中的真命题为切入点引出定理的概念.让学生回顾学过的定理,进一步加深对定理概念的理解.探究点五:证明教师:请同学们判断下列两个命题的真假,并思考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命题1: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那么它也垂直于另一条.教师:命题1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学生抢答:真命题.教师:你能将命题1所叙述的内容用图形语言表达出来吗?学生画出图1:教师: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呢?学生回答:题设:在同一平面内,一条直线垂直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结论:这条直线也垂直于两条平行线中的另一条.教师:你能结合图形用几何语言表述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吗?学生回答:在同一平面内,若b〃c,a丄b,则a丄c.教师:请同学们思考如何利用已经学过的定义、定理来证明这个结论呢?已知:在同一平面内,b〃c,a丄b.求证:a丄c.证明:如图1,T a丄b(已知),・•・Z1=90°(垂直的定义).又b〃c(已知),・•・Z1=Z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90°(等量代换).・•・a丄c(垂直的定义).教师: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需要经过一系列推理,才能做出判断,这个推理的过程叫做证明.刚才我们对命题1作出了判断,经过一系列的过程对命题1进行了证明,回顾一下,证明一个命题的正确性要分为几个步骤.学生思考交流,学生代表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引导得出结论.要证明一个命题的正确性要分为三步:第一步,分析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第二步,根据命题画出图形,结合图形,根据题设写出已知,根据结论写出求证;第三步书写证明过程.教师:对于命题1这个真命题,经过了三步,我们证明了它的正确性,大命题2: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教师:判断这个命题的真假.学生回答:假命题.教师: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题设:两个角相等;结论:这两个角互为对顶角.教师:我们知道假命题是在题设成立的前提下,结论不一定成立,你能否利用图形举例说明当两个角相等时它们不一定是对顶角的关系?学生画图回答:如图2所示,OC是Z AOB的平分线,Z1=Z2,但它们不是对顶角.教师总结:要证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一个反例即可.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两个命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怎样来证明命题的真假.通过对命题1正确性的推理,来说明什么是证明.证明一个命题为真命题的步骤又有哪些?渗透了“推理”与“证明”的联系、区别•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了.新知应用例1把命题“同位角相等”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分别指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学生代表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纠正,教师引导,得出结论.解:可以写成“如果两个角是同位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题设是“两个角是同位角”,结论是“这两个角相等”.设计意图练习命题的改写以及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例2下列命题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2)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4)同旁内角互补;(5)对顶角相等.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并回答.解:(1)(4)错误,(2)(3)(5)正确.设计意图练习判断命题的正确与错误.例3完成下面的证明过程:Z1=Z2,Z C=Z D,求证:Z A=Z F.证明:TZ1=Z2(已知),Z2=Z3(),・•・Z1=(等量代换),・•・〃(),・•・Z C=Z4().又•・•Z C=Z D(已知),・•・Z D=Z4(),・•・DF〃AC(),・•・Z A=Z F().学生独立完成,并回答.如果错误,其他同学补充.答案:对顶角相等Z3BDCE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等量代换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教师:除以上证明方法以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再交流相法.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证明的过程,会填写出一些证明的关键步骤和理由.通过不同方法的引导,拓展学生思维,逐步提高推理能力.课堂练习(见导学案“当堂达标”)参考答案l.A2.C3.若Za=50°,ZB=60°,则Za+ZB>90。

七年级下册第5章5.3.2命题、定理、证明(1)

七年级下册第5章5.3.2命题、定理、证明(1)

【选做1】
3.如图,已知A,B,C在一条直线上
请从三个论断:①AD∥BE,②∠2=∠2,③∠A=∠E,选两个作为条件,另一个作为结论构成一个真命题.
条件: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填序号)
【选做2】
4.能说明“锐角α,锐角β的和小于90°”是假命题的例证图是()
A.
B.
C.
D. D
考查知识:举反例
设计意图:把今天所学知识
应用在图中,既起到了复习
的效果,又能提高学生的看
图能力.
题目来源:【高效课堂宝典
训练期末必考题 P12 T4】
改编
完成时长:3分钟
能力创新
阅读下列问题后作出相应的
解答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
两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在命题中
的位置恰好对调,我们把其中一个
逆命题:在角
的内部距离相等的
点在这个角的平分
线上.
题设:在角的
内部到角两边的距
离相等的点.
考查知识:逆命题的改编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来激发
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改编
原题句子的形式来学习和
掌握逆命题.
题目来源:原创
完成时长:3分钟。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 》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 》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案一. 教材分析《5-3-2命题、定理、证明》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要求学生理解命题的真假判断,了解定理的定义和证明过程,能够运用证明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整数、分数、代数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例题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命题、定理的概念,理解命题的真假判断,掌握定理的定义和证明过程。

2.培养学生运用证明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命题、定理的概念及命题的真假判断。

2.证明方法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命题、定理的概念,演示证明过程。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例题,引导学生运用证明方法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证明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课件。

2.相关例题和练习题。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命题,如“明天会下雨”、“今天是星期天”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命题的真假判断。

2.呈现(10分钟)讲解命题、定理的概念,解释命题的真假判断,通过PPT课件展示定理的定义和证明过程。

3.操练(10分钟)给出几个简单的例题,让学生尝试运用证明方法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证明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一个证明任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拓展(10分钟)给出一个较复杂的证明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以及证明方法的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有关命题、定理和证明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回家后独立完成。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4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4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这一节主要介绍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命题、定理和证明的定义,掌握判断命题真假的方法,了解证明的两种方法——演绎法和归纳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接触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

2.掌握判断命题真假的方法。

3.掌握证明的两种方法——演绎法和归纳法。

4.能够运用命题、定理和证明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判断命题真假的方法,证明的两种方法。

2.难点:证明的两种方法——演绎法和归纳法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

2.实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反馈法:通过提问、练习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含有命题、定理和证明的实例的PPT。

2.练习题:准备一些判断命题真假和运用证明方法的练习题。

3.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作为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

例如:在三角形中,如果一个角是直角,那么它的两条边分别是斜边。

这个命题是如何判断真假的?如何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这个命题?2.呈现(10分钟)介绍命题、定理和证明的定义。

命题是判断某个陈述真假的语句,定理是被证明为真的命题,证明是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证明定理的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
2.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两题进行深入探讨,要求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和证明步骤:
a.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b.证明: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c.证明:圆的任意直径垂直于圆的切线。
3.结合生活实际,自行设计一个包含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数学问题,并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要求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体现学生对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
4.强调证明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逻辑严密、步骤清晰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几何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定理和证明方法解决问题。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回指导,给予提示和帮助。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解题过程和经验,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2.增强学生对数学美的感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品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探究的乐趣。
4.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问、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命题的概念,能够正确判断命题的真假。
2.熟悉基本的几何定理,并能运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学会运用逻辑推理进行证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能够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解决复杂的几何问题。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引入命题概念
-利用生活实例,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引导学生理解命题的概念,并学会判断命题的真假。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 命题、定理、证明(导学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 命题、定理、证明(导学案)

5.3平行线的性质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欧阳修铁山学校何逸春5.3.2命题、定理、证明一、新课导入1.导入课题:歌德是18世纪德国的一位著名文艺大师,一天,他与一位批评家“狭路相逢”,这位文艺批评家生性古怪,遇到歌德走来,不仅没有相让,反而卖弄聪明,边走边大声说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歌德笑容可鞠,谦恭的闪在一旁,有礼貌地回答道:“呵呵,我可恰恰相反!”结果故作聪明的批评家,反倒自讨没趣,你知道歌德用的是什么语言技巧吗?你知道其中的数学道理吗?这涉及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中的一个概念.(板书课题)2.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命题,会把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从而能正确分清它的题设和结论.(2)知道什么是真命题和假命题;能区分一些简单命题的真假.3.学习重、难点:重点:知道什么是命题;能正确区分它的题设和结论.难点:改写命题,会填写一些证明的关键步骤和理由.二、分层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范围:课本P20至P21练习前的内容.(2)自学时间:6分钟.(3)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本,重要的地方做好圈点,遇到疑难相互研讨.(4)自学参考提纲:①什么叫命题?什么叫真命题?什么叫假命题?②每个命题都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③数学中的命题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④把课本中命题(2)、(4)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指出它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2.自学:同学们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②差异指导:根据学情进行相应指导.(2)生助生:小组内同学相互交流研讨,纠错.4.强化:(1)命题的概念与结构.(2)真、假命题的概念(3)练习:①语句“画线段AB=CD”是命题吗?不是②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a.如果AB⊥CD,垂足为O,那么∠AOC=90°题设:如果AB⊥CD,垂足为O,结论:∠AOC=90°.b.如果∠1=∠2,∠2=∠3,那么∠1=∠3.题设:如果∠1=∠2,∠2=∠3,结:∠1=∠3.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题设:如果两条直线平行,结论:同位角相等.d.同角的余角相等.题设:已知两个角是同一个角的余角,结论:这两个角相等.1.自学指导:(1)自学范围:课本P21“练习”之后至P22“练习”之前的内容.(2)自学时间:8分钟.(3)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在重要和有疑问的地方做好圈点、标记,知道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如何给证明批注理由.(4)自学参考提纲:①什么叫定理?定理和命题有什么关系?②什么叫证明?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基本事实、事理等.③在下面的括号内填上推理的根据.a.如图1,AB和CD相交于点O,∠A=∠B,求证:∠C=∠D.证明:∵∠A=∠B(已知),∴AC∥B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如图2,已知A、O、B三点在一条直线上,OD、OE分别是∠AOC、∠BOC的平分钱,求证:OD⊥OE.证明:∵O是∠AOC的平分线(已知),∴∠1=12∠AOC(角平分线的定).同理:∠2=12∠BOC.∴∠1+∠2=12(∠AOC+∠BOC),∵点A、O、B在同一条直线上,∴∠AOC+∠BOC=180°(平角的定义),∴∠+∠2=90°,∴D⊥OE(垂直的定义).④你知道怎样判断命题的真假吗?试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若a=b,b=c,则a=c.(真)若a>b,b>c,则a>c.(真)若a∥b,b∥c,则a∥c.(真)若a⊥b,b⊥c,则a⊥c.(假)若ac=bc,则a=b.(假)若a2=b2,则a=b.(假)同位角相等.(假)锐角与钝角一定互补.(假)2.自学:同学们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学习.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②差异指导:根据学情进行相应指导.(2)生助生:小组内同学相互交流、订正.4.强化:(1)定理与命题的关系.(2)证明中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3)练习:课本P22“练习”的第1、2小题.三、评价1.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交流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和学习的感受等.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的整体表现进行总结和点评.(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命题的概念,能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并初步认识真假命题.这节课一开始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课本,让学生体验先学后教的理念,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时间:12分钟满分:100分)一、基础巩固(60分)1.(10分)下列语句是命题的个数为(B)①画∠AOB的平分线;②直角都相等;③同旁内角互补吗?④若|a|=3,则a=3.A.1个B.2个C.3个D.4个2.(10分)“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是真命题,其中题设是同一平面内,有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结论是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3.(20分)如图,用式子表示下列句子:(1)因为∠1和∠2相等,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所以AB和EF平行;(2)因为DE和BC平行,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所以∠1=∠B,∠3=∠C.解:(1)∵∠1=∠2,∴AB∥E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DE∥BC,∴∠1=∠B,∠3=∠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4.(20分)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如果是假命题,举出一个反例.(1)两个锐角的和是锐角;(2)邻补角是互补的角;(3)同旁内角互补.解:(1)假命题,反例:两个锐角分别为80°和80°,和为160°,为钝角;(2)真命题;(3)假命题,反例,两相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时,同旁内角不互补.二、综合运用(30分)5.完成下面的证明.(1)如图(1),AB∥CD,CB∥DE,求证∠B+∠D=180°.证明:∵AB∥CD,∴∠B=∠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CB∥DE,∴∠C+∠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B+∠D=180°.(2)如图(2),∠ABC=∠A′B′C′,BD,B′D′分别是∠ABC,∠A′B′C′的平分线,求证∠1=∠2.证明:∵BD、B′D′分别是∠ABC,∠A′B′C′的平分线,∴∠1=12∠ABC,∠2=12∠A′B′C′(角平分线的定义).又∠ABC=∠A′B′C′,∴12∠ABC=12∠A′B′C′.∴∠1=∠2(等量代换).三、拓展延伸(10分)6.如图,给出下列论断:(1)AB∥DC,(2)AD∥BC,(3)∠A+∠B=180°,(4)∠B+∠C=180°,以其中一个作为题设,另一个作为结论,写出一个真命题.想一想,若连接BD,你能试着写出一个真命题并写出其推理过程吗?解:题设:AB∥DC,结论:∠ABC+∠C=180°.真命题:若AB∥DC,则∠ABC+∠C=180°.如图,连接BD.真命题:若∠ABD=∠CDB,则AB∥DC.证明:∵∠ABD=∠CDB,∴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素材积累】1、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旧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旧笑出成长的性格。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

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命题的含义,区分定理和证明,并学会运用证明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证明数学结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例如了解四则运算、几何图形的性质等。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抽象的逻辑推理和证明过程感到困难,对定理和证明的概念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动手操作等方式,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学会运用证明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动手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坚持真理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证明的方法。

2.难点:对命题、定理和证明的理解,证明方法的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证明数学结论。

2.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辅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概念和证明过程。

3.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4.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动脑,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引发学生对命题、定理和证明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实例讲解:分析具体的数学问题,讲解证明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证明来解决实际问题。

4.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方法,互相学习和借鉴。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3.2命题、定理、证明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3.2命题、定理、证明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命题、定理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证明过程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引导学生们进入了命题、定理和证明的世界。这节课让我感受到了学生们的热情和好奇心,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举例解释:
-在讲解命题时,重点强调命题必须具备“判断”性质,如“对顶角相等”是一个命题,而“请画出对顶角”则不是。
-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例如“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相等,那么它的两个角也相等”是一个假命题。
-在几何定理的学习中,重点讲解直角定理的应用,如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举例解释:
-对于复合命题,难点在于理解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如“如果一个数是偶数,那么它一定能被2整除”。
-在证明方法上,反证法和归纳法是学生较难掌握的,需要通过具体例子进行详细讲解和练习。
-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可能难以识别问题中的命题,例如在一个实际问题中,需要学生能够提取出“在等腰三角形中,底角相等”这样的命题。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命题结构,分析命题真假,并运用逻辑推理进行证明。
2.提升学生空间观念,通过几何定理的学习,增强对图形性质和特征的理解。
3.培养学生数学抽象思维,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一般性规律,形成定理。
4.强化学生数学建模意识,学会运用定理和命题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命题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证明一个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数学 5-3-2 命题、定理、证明 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数学 5-3-2 命题、定理、证明 教学课件

真命题
(2)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 假命题
(3)如果 | a | = | b |,那么 a = b ; 假命题
(4)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 条
直线平行;
真命题
(5)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真命题
第十一页,共二十五页。
新课讲解
知识点2 定理与证明
上面例题中的(1)(4)(5)它们的正确性是经
题设:已知事项 结论: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证明
形式 :如果……那么……
证明
下列各组命题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
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同旁内角互补.
(3)如果两个角的和是 90º,
那么这两个角互余.
(4)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 结果仍是等式.
(5)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第六页,共二十五页。
新课讲解
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结论:这条直线也垂直于两条平行线中的另一 条.
第十五页,共二十五页。
新课讲解
命题 1: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
条平行线中的一条,那么它也垂直于另一条. (2)命题 1 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真命题
(3)你能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证明它是
真命题吗? 已知:b∥c, a⊥b .
b
c
求证:a⊥c.
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已知事项
许多数学命题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
的形式.“如果”后面连接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面 连接的部分是结论.
第七页,共二十五页。
新课讲解
下列语句是命题吗?如果是,请将它们改写 成“如果……,那

5.3.2 命题、定理与证明(教学设计)-七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5.3.2  命题、定理与证明(教学设计)-七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5.3.2命题、定理与证明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以下统称“教材”)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3.2命题、定理与证明,内容包括:命题、定理及证明的概念;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真假命题.2.内容解析新课标提出了对学生“数学思考”的要求:“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学段目标中,进一步指出:在探索图形性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进一步学习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而命题是数学教学的基本依据,经过推理证实的命题如定理可以作为继续推理的依据,所以认识命题的定义、结构、真假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正确找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是基础,特别是题设和结论不明显的命题和难以判断真假的命题是学习的重点.本节课将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了解基本概念,不必深究,不钻难题,所以学习本节课特别重要,是后面学习定理和证明的前提和基础,具賄承上启下的作用.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命题、定理及证明的概念,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理解命题、定理及证明的概念,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2)会判断真假命题,知道证明的意义及必要性,了解反例的作用.2.目标解析理解命题的概念及构成;会判断所给命题的真假;初步感知什么是证明;通过对命题及其真假的判断,提高学生的理性判断能力;通过对证明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初步体会命题在数学中的应用、用证明论证自己的判断;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发展应用意识;通过对命题、定理、证明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从理性的角度判断一件事情的真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等内容,对命题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命题、真假命题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基于以上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判断命题的真假.四、教学过程设计问题引入我们日常讲话中,有些话是对某件事情作出判断的,有些话只是对事物进行描述的,如:(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2)我们班的同学多么聪明!……………()(3)浪费是可耻的.………………………()(4)春天到了,花儿开了.………………()在数学学习中,同样有判断和描述这两类语言,如:(1)画线段AB=3厘米.……………………()(2)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自学导航观察下列语句,它们有什么共同点?(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3)对顶角相等;(4)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像上面这样,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命题的组成一般地,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数学中的命题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这时“如果”后接的部分是_____,“那么”后接的部分是_____.例如,命题(1)中,“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是_____,“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是_____.(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有些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不明显,要经过分析才能找出题设和结论,从而将它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例如,命题(3)“对顶角相等”可以写成“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解析考点1:命题的定义和结构例1.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如果是,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指出它们的题设和结论.(1)画线段AB=2cm;(2)你喜欢画画吗?(3)分数一定是有理数;(4)同角的补角相等;(5)两个锐角余.解:(1)不是命题,因为没有对事情作出判断;(2)不是命题,因为没有对事情作出判断;(3)是命题.改写:如果一个数是分数,那么它一定是有理数.题设:一个数是分数;结论:它一定是有理数.(4)是命题.改写:如果两个角是同一个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题设:两个角是同一个角的补角;结论:这两个角相等.(5)是命题.改写:如果两个角是锐角,那么这两个角互余.题设:两个角是锐角;结论:这两个角互余.【迁移应用】1.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B.内错角都相等C.连接A,B两点D.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2.下列语句中,是命题的有()①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②π不是有理数;③若a≠b,则a≠b;④明天会下雨吗?⑤在直线AB上取一点P.A.2个B.3个C.4个D.5个3.把“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1)如果∠1与∠2是内错角,那么∠1=∠2;(2)对顶角相等;(3)两个负数的和是负数.解:(1)题设:∠1与∠2是内错角;结论:∠1=∠2.(2)题设:两个角是对顶角;结论:这两个角相等.(3)题设:两个数是负数;结论:这两个数的和是负数.自学导航真假命题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假命题:命题中题设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3)对顶角相等;(4)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例子(反例),它符合命题的题设,但不满足结论就可以了.考点解析考点2:真命题和假命题例2.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如果是假命题举出一个反例.(1)钝角大于它的补角;(2)互补的两个角一个是钝角,一个是锐角;(3)在同一平面内,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4)若||=||,则a=b;(5)若a+b=0,则||=||.解:(1)是真命题;(2)是假命题.反例:两个角都是直角,这两个角互补,但不是钝角和锐角.(3)是真命题;(4)是假命题.反例:当a=-1,b=1时,||=||,但a≠b.(5)是真命题.【迁移应用】1.下列选项中,可以用来说明命题“若a2>4,则a>2”是假命题的反例是()A.a=-3B.a=-2C.a=2D.a=32.“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是____命题(填“真”或“假”)3.下列命题:①同旁内角互补;②垂线段最短;③同一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相交,则它们只有一个交点;④若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则这两个角相等.其中是真命题的是________(填序号)自学导航定理、证明如何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呢?我们学过的一些图形的性质,都是真命题.其中有些命题是基本事实(公理),如“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等.还有一些命题,如“对顶角相等”“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等,它们的正确性是经过推理证实的,这样得到的真命题叫做定理.定理也可以作为继续推理的依据.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需要经过推理,才能作出判断,这个推理过程叫做证明.考点解析考点3:定理与证明例3.如图,AB//CD,∠1=∠2,求证:AF//CG.证明:∵AB//CD(已知),∴∠EAB=∠EC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2(已知),∴∠EAB-∠1=∠ECD-∠2(等式的性质),即∠EAF=∠ECG,∴AF∥CG(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迁移应用】1.填空完成推理过程:如图,∠1=∠2,求证:∠B=∠BCD.证明:∵∠1=_______,∠1=∠2,∴∠2=_______.∴AB//CD(_______________________).∴∠B=∠BCD(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图,已知∠A=∠ADE,∠C=∠E.求证:BE//CD.证明:∵∠A=∠ADE(已知),∴DE//A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ABE=∠E(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C=∠E(已知),∴∠ABE=∠C(等量代换),∴BE//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考点4:填写推理过程和依据例4.完成下面的证明:如图,BC//DE,BE,DF分别是∠ABC,∠ADE的平分线.求证:∠1=∠2.证明:∵BC//DE,∴∠ABC=∠AD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E,DF分别是∠ABC,∠ADE的平分线,12∠ABC,∠4=12∠ADE.∴∠3=∠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迁移应用】1.完成下面的证明:如图,AB⊥BC,BC⊥CD,且∠1=∠2.求证:BE//CF证明:∵AB⊥BC,BC⊥CD,∴________=________=90°(___________)∵∠1=∠2,∴∠ABC-∠1=∠DCB-∠2,即________=_________.∴BE//C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补全证明过程及推理依据如图,D,E,F分别是三角形ABC的边AB,AC,BC上的点,若AB//EF,∠DEF=∠B.求证:∠AED=∠C.证明:∵AB//EF,∴_______=∠EF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EF=∠B,∴∠DEF=∠EFC(__________),∴DE//BC(______________________),∴∠AED=∠C.考点5:填写推理过程和依据例5.如图,∠ACD是∠ACB的邻补角,请从下面三个语句中,选出两个作为条件,另一个作为结论,构造一个真命题.①CE//AB;②∠A=∠B;③CE平分∠ACD.(1)由上述条件可构造出哪几个真命题?按“⊕⊕⇒⊕”的形式写出来;(2)选择(1)中的一个真命题进行证明.解:(1)可构造三个真命题,分别是:命题1:①②⇒③;命题2:①③⇒②;命题3:②③⇒①.(2)选择命题2:①③⇒②证明:∵CE//AB,∴∠ACE=∠A,∠DCE=∠B.∵CE平分∠ACD,∴∠ACE=∠DCE.∴∠A=∠B.(答案不唯一)【迁移应用】如图,现有以下三个条件:①AB//CD;②∠B=∠D;③∠E=∠F.请以其中两个为条件,第三个为结论构造新的命题;(1)请写出所有的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2)请选择其中的一个真命题进行证明.解:(1)命题1:如果AB//CD,∠B=∠D,那么∠E=∠F;命题2:如果AB//CD,∠E=∠F,那么∠B=∠D;命题3:如果∠B=∠D,∠E=∠F,那么AB//CD.(2)选择命题 1.证明:∵AB//CD,∴∠B=∠DCF∵∠B=∠D,∴∠D=∠DCF∴DE//BF,∴∠E=∠F.(答案不唯一)。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课程教学设计:5.3.2命题、定理、证明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课程教学设计:5.3.2命题、定理、证明
先引导学生审题,了解题意,尝试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提醒学生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时角之间的关系、直线和角都要用字母或数字进行合理标注。引导学生发现命题中蕴含的题设和结论。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恰当引导,教师进一步讲解证明的思路和格式。
例2证明: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思考下列问题:
1、怎样画出图形?
2、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3、根据题设和结论并结合图形如何写出已知,求证?
4、说说你的证明思路
5、书写证明过程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三、总结归纳
分组讨论,合作交流,证明命题的步骤有哪些,证明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
教法说明:学生按就近位置分成若干小组,结合两个例题的学习,讨论上述问题。学生在归纳结论时表述的可能不太规范,教师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补充,不代替学生学习的过程。命题证明的步骤




5.3.2. 命题.定理.证明
一、明确目标
二、向学生布置学习内容 三、合作交流: 四、 巩固练习




本堂课教学设计按照创设情境——自主探究——总结归纳——反馈运用,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中教师始终关注对学生探索结论和证明思路、方法等过程的评价,始终关注评价学生对证明的思路和方法的掌握和推理论证能力的提高。始终关注学生能否运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论证过程。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启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
学校教师备课笔记
年级
七年级
学科
数学
主备教师
复备教师
课题
5.3.2命题、定理、证明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春七年级数学下册 5.3.2 命题、定理、证明导学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春七年级数学下册 5.3.2 命题、定理、证明导学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2017年春七年级数学下册5.3.2 命题、定理、证明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年春七年级数学下册5.3.2 命题、定理、证明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年春七年级数学下册 5.3.2 命题、定理、证明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5.3.2 命题、定理、证明【学习目标】1.了解命题、定理、证明的概念.能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并会判断真假.2.掌握推理证明的格式,并会证明简单命题的真假.【学习重点】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区分命题的题设与结论.【学习难点】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行为提示: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积极思考,找出存在疑问的地方.,,行为提示:认真阅读课本,独立完成“自学互研”中的题目,在探究练习指导下自主完成有关练习.,,,方法指导:错误的命题也是命题,命题添加“如果”,“那么”后,命题的意义不能改变.,,方法指导:1.任何一个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面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接的是结论.,2.对题设和结论不明显的,将它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就可以分清它的题设和结论了.,,,,学习笔记:,\a\vs4\al(命,题)\b\lc\{(\a\vs4\al\co1(概念,结果:由题设和结论组成.,类别:\b\lc\{(\a\vs4\al\co1(真命题,假命题)))),,,,)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旧知回顾:观察下列两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第一组:(1)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2)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3)对顶角相等.(4)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第二组:(1)直线AB与CD平行吗?(2)过点A画直线l的垂线.(3)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问题:1.上述两组语句有什么区别?2.与第二组相比,第一组的四个语句有什么共同特点?结论:第一组语句都是表示判断的陈述句,第二组语句则是疑问句或不表示判断的陈述句.自学互研生成能力【自主探究】认真阅读教材P20-21的内容,回答下面问题:1.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每个命题都由题设和结论组成.2.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是真命题;题设成立,结论不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是假命题.【合作探究】活动1:思考:(1)如果我们把具有第一组特征的语句叫做命题,你能给命题下个定义吗?(2)你能举出几个命题的例子吗?(3)命题的结构有什么特征?学生交流展示:表示判断性的语句叫命题,命题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对应练习: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1)如果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和为0;(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等式的两边同乘以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4)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相等;(5)如果AB⊥CD,垂足O,那么∠AOC=90°.学生分小组讨论展示:(1)题设:两个数互为相反数;结论:这两个数的和为0;(2)题设:两直线平行;结论:内错角相等;(3)题设:等式两边同乘以一个数;结论:结果仍是等式;(4)题设: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结论:这两个数相等;(5)题设:AB⊥CD,垂足是O;结论:∠AOC=90°。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5.3.2《 命题、定理、证明》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5.3.2《 命题、定理、证明》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5.3.2《命题、定理、证明》一. 教材分析《命题、定理、证明》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重要环节。

通过学习命题、定理和证明,使学生了解几何学的基本概念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续几何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抽象的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需要通过具体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命题、定理、证明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会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几何命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命题、定理、证明的概念及逻辑推理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命题、定理、证明之间的关系,运用逻辑推理证明几何命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具体例子引入概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课件。

2.相关例题及练习题。

3.几何画图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几何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几何规律。

通过观察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命题、定理、证明的概念,并通过PPT课件展示相关例题。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命题、定理、证明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基本概念。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些简单的几何命题,尝试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进行证明。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掌握证明的方法。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有关命题、定理、证明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及时批改、讲解,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让学生通过举例、分析,掌握判断命题真假的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3.2 命题、定理、证明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3.2 命题、定理、证明

课题 5.3.2命题、定理、证明授课人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掌握命题、定理的概念,并能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判定真命题和假命题;能根据已知条件对简单问题进行证明.数学思考通过讨论、探究、交流等形式,使学生在辩论中获得知识体验.问题解决用类比的方法,经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领悟命题的有关概念.情感态度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大胆探究的品质,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从活动中体会学习的快乐.教学重点掌握命题、定理的概念,并能分清命题的组成.教学难点分清命题的组成,并能把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教具教学活动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堂引入】以下6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你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吗?如果你能分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1)熊猫没有翅膀;(2)对顶角相等;(3)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4)你喜欢数学吗?(5)作线段AB=CD;(6)清新的空气;(7)不许讲话.指出像这样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既复习了已学知识,又让学生认识了命题的多种表现形式.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探究1】命题的概念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①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锐角互余;②正数都大于0;③如果∠1+∠2=180°,那么∠1与∠2互补;④太阳不是行星;⑤对顶角相等吗?⑥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分析:①②③是命题,它们都对事情作出了肯定回1.通过各类型的语句探究命题的概念.答;④是命题,它对事情作出了否定回答;⑤不是命题,只表示疑问,并未作出判断;⑥不是命题,只是描述了一个作图的过程,设有做出判断.解:①②③④是命题,⑤⑥不是命题.师生共同总结判断命题的依据:对事件做出了肯定或否定的判断的句子为命题,否则不是命题.【探究2】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其中“题设”是已知事项,即命题中的已知条件;“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即结论是在已知条件的前提下可得到的结果.命题的表述形式有标准形式:“如果……那么……”,另外还有“若……则……”等,一般地,“如果……”和“若……”是题设部分,“那么……”和“则……”是结论部分.一些命题前面的“附加部分”属题设.要准确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特别是一些没有关联词语、题设和结论不明显的命题.(续表)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例2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是命题的指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并判断此命题是否是真命题.(1)画射线AC;(2)同位角相等吗?(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4)任意两个直角都相等;(5)如果两条直线相交,那么它们只有一个交点;(6)若|x|=|y|,则x=y.解:(1)(2)不是命题;(3)题设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结论是这两条直线平行,是真命题;(4)题设是两个角是直角,结论是这两个角相等,2.师生通过例题共同探究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的确定方法.3.引导学生区分命题与定理的关系,且体会数学命题证明的必要性.是真命题;(5)题设是两条直线相交,结论是它们只有一个交点,是真命题;(6)题设是|x|=|y|,结论是x=y,是假命题;有些数学命题,如“对顶角相等”,没有写成标准形式,条件和结论不明显,要认真分析是由什么来推断什么,把它恢复成标准形式,这样就容易找到它的条件和结论.如“对顶角相等”恢复成标准形式是“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有些命题的条件之前还有条件,那么这两个条件合起来作为命题的条件,如“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条件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结论是这两条直线平行.【探究3】定理与证明我们已经知道下列各命题都是正确的,即都是公认的真命题:(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4)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有些命题可以从基本事实出发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判断它们是正确的,并且可以作为进一步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归纳:定理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而且可以作为进一步确认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探究证明:根据条件、定义以及基本事实、定理等,经过演绎推理,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这样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图5-3-63如图5-3-63,有下列三个条件:①DE∥BC:②∠1=∠2;③∠B=∠C.(1)若从这三个条件中任选两个作为题设,另一个作为结论,组成一个命题,一共能组成几个命题,请你把它们写出来;(2)请你就其中的一个真命题给出推理过程.(续表)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解:(1)一共能组成3个命题,它们是:题设:①②,结论:③;题设:①③,结论:②;题设:②③,结论:①.(2)情况一题设:①②,结论:③;证明:∵DE∥BC,∴∠1=∠B,∠2=∠C.又∵∠1=∠2,∴∠B=∠C;情况二题设:①③,结论:②;证明:∵DE∥BC,∴∠1=∠B,∠2=∠C.又∵∠B=∠C,∴∠1=∠2.归纳总结:证明的一般步骤:第一步:根据题意画出图形;第二步:根据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第三步:通过分析,找出证明的方法,写出证明过程.在证明几何命题时,须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题目的题设和结论;2.证明过程中引用的根据(理由)与“定理的证明相同”;3.证明过程中每一步结果所用的根据必须是得到这一结果的充分理由;4.要防止利用未学过的定理来证明学过的命题,避免循环论证.4.归纳证明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活动三:【应用举例】1.利用新知解决问题,根据相开放训练体现应用图5-3-64例1如图5-3-64,已知直线b∥c,a⊥b.求证:a⊥c.证明:∵a⊥b(已知),∴∠1=90°(垂直的定义).又∵b∥c(已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1=90°(等量代换),∴a⊥c(垂直的定义).变式图5-3-65在下面的括号内填上推理的根据.如图5-3-65,AB和CD相交于点O,∠A=∠B.求证:∠C=∠D.证明:∵∠A=∠B,∴AC∥BD(__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__),∴∠C=∠D(__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__).分析:根据已知的条件及图形证明某个数学结论是常见的数学题目,本题以“∵”“∴”的形式将完整的说理过程展现出来,需要同学们根据图形条件及已知条件填上原因.也就是在我们推理过程的每一步必须要有理有据,不关性质进行演绎推理.2.通过变式练习巩固证明过程,训练学生推理证明的能力.能乱写.本题既利用了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又运用了平行线的性质.(续表)活动三:开放训练体现应用【拓展提升】例2如图5-3-66,直线DE经过点A,DE∥BC,∠B=44°,∠C=85°.(1)求∠DAB的度数;(2)求∠EAC的度数;(3)求∠BAC的度数;(4)通过这道题你能说明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吗?图5-3-66知识的综合与拓展提高应考能力.活动四:课堂总结反思【当堂训练】课本第21页练习第1,2题;课本第22页练习第1,2题.课后作业:课本第23页习题5.3第7(2),8,9,12,13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板书设计】5.3命题、定理、证明命题⎩⎪⎨⎪⎧概念:构成分类⎩⎪⎨⎪⎧题设:已知事项结论: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真命题:假命题:定理:证明:通过知识框图浓缩本节知识,易于学生理解.【教学反思】①[授课流程反思]既复习了已学知识,又让学生认识了命题的多种表现形式,从而使学生明白命题我们都学过,只是没有从概念上加以澄清,从而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感,增加亲切感.回顾反思,找出差距与不足,形成知识及教学体系,更进②[讲授效果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简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的基础上知道命题有真假之分,其中有的真命题又叫做定理.对于假命题只要举出反例加以说明即可,其中推理过程叫做证明.③[师生互动反思]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体现出学生愿学乐学的心态,教师要及时性地给予鼓励和表扬.一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2 命题、定理、证明
基础题
知识点1 命题的定义及结构
1.下列语句中,是命题的是(A)
①若∠1=60°,∠2=60°,则∠1=∠2;②同位角相等吗?③画线段AB=CD;④如果a>b,b>c,那么a>c;
⑤直角都相等.
A.①④⑤B.①②④
C.①②⑤D.②③④⑤
2.把“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是如果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3.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题设和结论:
(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同角的补角相等;
(3)两个锐角互余.
解:(1)如果在平面上有两个点,那么过这两个点能确定一条直线.
题设:在平面上有两个点;结论:过这两个点能确定一条直线.
(2)如果两个角是同角的补角,那么它们相等.
题设:两个角是同角的补角;结论:这两个角相等.
(3)如果两个角是锐角,那么这两个角互余.
题设:两个角是锐角;结论:这两个角互余.
知识点2 真假命题及其证明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命题不一定是定理,定理一定是命题
B.定理不可能是假命题
C.真命题是定理
D.如果真命题的正确性是经过推理证实的,这样得到的真命题就是定理
5.下列命题:①若|a|>|b|,那么a2>b2;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③对顶角相等;④内错角相等.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C)
A.1个B.2个C.3个D.4个
6.下列命题中,是假命题的是(A)
A.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B.垂线段最短
C.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
D.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7.(巨野县期末)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是假命题的举出反例.
①两个锐角的和是钝角;
②一个角的补角大于这个角;
③不相等的角不是对顶角.
解:①假命题.反例为:30°与40°的和为70°.
②假命题.反例为:120°的补角为60°.
③真命题.
8.如图,BD平分∠ABC,若∠BCD=70°,∠ABD=55°.求证:CD∥AB.
证明:∵BD平分∠ABC,∠ABD=55°,
∴∠ABC=2∠ABD=110°.
又∵∠BCD=70°,
∴∠ABC+∠BCD=180°.
∴CD∥AB.
9.把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判断其真假.
(1)等角的补角相等;
(2)不相等的角不是对顶角;
(3)相等的角是内错角.
解:(1)如果两个角是两个相等的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是真命题.
(2)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不是对顶角.是真命题.
(3)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内错角.是假命题.
中档题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作线段CD=AB”是一个命题
B.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有一条且只有一条
C.命题“若x=1,则x2=1”是真命题
D.所含字母相同的项是同类项
11.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是(B)
A.若|x|=2,则x=2
B.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C.一个锐角与一个钝角的和等于一个平角
D.任何一个角都比它的补角小
12.(大庆中考)如图,从①∠1=∠2;②∠C=∠D;③∠A=∠F三个条件中选出两个作为已知条件,另一个作为结论所组成的命题中,正确命题的个数为(D)
A.0
B.1
C.2
D.3
13.“直角都相等”的题设是两个角是直角,结论是这两个角相等.
14.对于下列假命题,各举一个反例写在横线上.
(1)“如果ac=bc,那么a=b”是一个假命题.
反例:3×0=(-2)×0;
(2)“如果a2=b2,则a=b”是一个假命题.
反例:32=(-3)2.
15.命题“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是真命题吗?如果是,请给出证明;如果不是,请举出反例.
解:是真命题,证明如下:
已知:AB ∥CD ,BE ,CF 分别平分∠ABC 和∠BCD.求证:BE ∥CF.
证明:∵AB ∥CD ,
∴∠ABC =∠BCD.
∵BE ,CF 分别是∠ABC ,∠BCD 的角平分线,
∴∠2=12∠ABC ,∠3=12
∠BCD. ∴∠2=∠3.∴BE ∥CF.
16.小明到工厂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发现工人师傅生产了一种如图所示的零件,要求AB ∥CD ,∠BAE =35°,∠AED =90°.小明发现工人师傅只是量出∠BAE =35°,∠AED =90°后,又量了∠EDC =55°,于是他就说AB 与CD 肯定是平行的,你知道什么原因吗?
解:过点E 作EF ∥AB.
∵EF ∥AB ,
∴∠AEF =∠BAE.
∵∠BAE =35°,∴∠AEF =35°.
∵∠AED =90°,
∴∠DEF =∠AED -∠AEF =90°-35°=55°.
∵∠EDC =55°,
∴∠EDC =∠DEF.
∴EF ∥CD.
∴AB ∥CD.
17.(姜堰市期末)如图,直线AB 和直线CD ,直线BE 和直线CF 都被直线BC 所截.在下面三个条件中,请你选择其中两个作为题设,剩下的一个作为结论,组成一个真命题并证明.①AB ⊥BC ,CD ⊥BC ,②BE ∥CF ,③∠1=∠2.
解:答案不唯一,如:
已知:如图,AB ⊥BC ,CD ⊥BC ,BE ∥CF.
求证:∠1=∠2.
证明:∵AB ⊥BC ,CD ⊥BC ,
∴AB ∥CD ,∠ABC =∠DCB =90°.
又∵BE ∥CF ,∴∠EBC =∠FCB.
∴∠ABC -∠EBC =∠DCB -∠FCB ,
即∠1=∠2.
18.(鄄城县期末)已知:如图,C ,D 是直线AB 上两点,∠1+∠2=180°,DE 平分∠CDF ,EF ∥AB.
(1)求证:CE ∥DF ;
(2)若∠DCE =130°,求∠DEF 的度数.
解:(1)证明:∵C ,D 是直线AB 上两点,
∴∠1+∠DCE =180°.
∵∠1+∠2=180°,
∴∠2=∠DCE.
∴CE ∥DF.
(2)∵CE ∥DF ,∠DCE =130°,
∴∠CDF =180°-∠DCE =180°-130°=50°.
∵DE 平分∠CDF ,∴∠CDE =12
∠CDF =25°. ∵EF ∥AB ,∴∠DEF =∠CDE =25°.
综合题
19.阅读下列问题后做出相应的解答.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两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在命题中的位置恰好对调,我们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请你写出命题“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逆命题,并指出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解:逆命题:在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题设:在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
结论: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