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皆生于郁

合集下载

老中医:一切疾病皆起源于这5点

老中医:一切疾病皆起源于这5点

一切疾病皆起源于这5点《黄帝内经》说:“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又说:“百病生于气也。

”“气”就是情志。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怒就是发怒,喜就是高兴;“悲则气消”,悲是悲伤;“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jiong 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这些话,说尽了人所有疾病的来源。

一、生于气候当心空调和暖气“生于风寒暑湿燥火”,就是外界的气候会导致疾病。

过去,“风寒暑湿燥火”是纯自然的,但现在时代有了变化。

这个“风”除了自然的之外还有风扇。

“寒”除了自然的之外还有空调、冷气。

空调、冷气也就是燥了,在空调冷气下空气就干燥。

这个“湿”可能也有现在的办法,“火”有暖气等等,所以现在不但有自然的因素还有人为的因素,这也是影响健康不可忽略的一个部分。

现在很多疾病都是在空调环境中慢慢产生的。

《内经》里面讲的很清楚,为什么会有天热呢?天热的时候是阳气发散,阳气需要发散,阳气发散就把里面的阴寒鼓荡出来。

因为人要吃五谷杂粮,人的环境不能够保证每时每刻都那么理想,所以里面会有阴寒,阴寒要借什么力量发散出去呢?天地的力量,夏天。

夏天来了以后大家的汗毛孔都打开,然后天气又很热,大家又要适当的劳作,虽然说“不妄作劳”但是要“作劳”,要有运动,这就要出汗,出汗以后人体的髓道就打通,就把很多的隐患排掉,这是肌体自己在调整,自然需要热,人身也需要热,这个时候阳气向外发散,就把内部的东西带出来,人要“顺”。

所以《内经》里面讲到夏三月是“无厌于日”,夏三月我们最讨厌太阳,但是《内经》明确告诉我们不要讨厌太阳,这就叫作“从之”啊,因为我们需要太阳。

可是,现在我们很多人空调开的很低,温度就变的很低,人的阳气就往哪走?就往里走,就不是往外走。

这就叫做“逆”啊,因为跟天的道路相反了,“逆之”就灾害生。

很多疾病怎么来?这样来的。

二、生于阴阳夫妻关系和谐很重要生于什么阴阳?大家现在最能看到的阴阳就是男女了,男的为阳,女的为阴,阴阳是个大问题。

气结、气闭、气郁、百病生于气!

气结、气闭、气郁、百病生于气!

气结、气闭、气郁、百病生于气!导读中医认为“百病生于气”,气陷、气咳、气结、气闭、气厥、气郁等等都是因为人体中的气少了才会出现的。

《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意思是,一个人身体的阳气,就如同天上的太阳,有了太阳的普照万物都有生发之机。

倘若没有阳气的彰显,就如同阴霾满布,万物枯亡,也就没有了生命的存在。

所以,阳气的盛衰与人体的衰老、疾病乃至死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生命的根本。

那么气是什么?人啊,一旦他的气少了,各种各样的毛病就暴露出来了。

什么气陷、气咳、气结、气闭、气厥、气郁等,都会在身上出现。

中医里有一句话,叫“百病生于气”。

人活一口气,有气才有生命。

一天,我看电视里介绍美国宇航员登月,节目说有人怀疑美国宇航局作假,最有力的证据就是美国宇航局公布的一张照片,照片上一面星条旗在月球上迎风飘扬。

科学家怀疑说,月球上没有风,星条旗根本不可能飘扬。

1人体之气的运行人体之气与天地之气一样,也是按照“水升火降”的原则运行。

人体内的火脏是心,水脏是肾,心火下降,温暖肾水,肾水就会上升,中医称为“肾水上承”。

《格致余论》说:“人之有生,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有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有焉。

”水升火降,气的运行顺畅,身体就健康;水不升火不降,人就会生病。

现在,很多人动不动就上火,原因就是气的运行违背了水升火降的规律。

上火是什么?上火就是该下降的火不下降了。

身体内本来应该有火,这就像天地间本来应该有太阳一样。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火则生,无火则死。

正因如此,中医里派生了一个“火神派”,专门以补火为主。

然而,火的运动方向应该是向下的,如果火不下降了,总是在上面燃烧,那么,人的头部和面部就会长痘长疮,口腔溃疡、牙龈肿痛。

这就是上火。

在人体内,随着心火下降的有肺气、胃气和胆气;随着肾水上承的有脾气和肝气。

肺气不下降了,肺就会有火,这时人就会喘逆咳嗽,小便不利,大便不畅,还会全身浮肿,胸闷、腹痛。

黄水是百病之源

黄水是百病之源

黄水是百病之源中华医药源远流长,其理论博大精深,学说纷呈,流派林立,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面临的健康形势越来越严峻。

面对众多疑难杂症,现代医学束手无策。

如何发扬光大我国中医药理论,总结凝聚前人的经验,由博返约,找出更径捷的治病方法,应对医学的尴尬,是有识之士的责任。

标签:排毒液;排除;黄水;毒素;治愈。

一、黄水生成人在气交之中,凡呼吸吐纳之气,皆天地之元气也。

其或疾风暴雨,祁寒溽暑,山岚瘴疬之所触迕,以及情志之自贼,饥饱劳役之伤,卒暴之变,元气因之而戕。

则病生焉。

内中乎脏腑,而外发乎肢体。

病生则黄水生焉。

黄水是在内邪(五志不平)的作用下,导致外邪侵入。

(没有内鬼,引不来外贼)免疫释放炎症因子,与之抗争,免疫胜了,病愈,免疫败了,内邪、外邪、炎症因子的混合物,生成黄水。

可见黄水是内邪、外邪在体内的存在形态。

二、黄水与疾病黄水散布于全身,但主要窜行皮肌间、腹腔、关节等部位。

藏医学认为,黄水引发白癜风、牛皮癣、虫病、疥癣、痹病、白喉、炭疽,丹毒、疱疹、浮肿、水肿、(骨关节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溃疡、癌症、肾病、肺、气管等疾病。

藏医称为干黄病,中医称为寒热虚实。

“百病皆生于郁”黄水是血液斑块、结节形成的粘结剂。

造成了五郁、六郁使各种疾病不断产生。

黄水随之而升,形成恶性循环。

黄水遇到适宜的环境,六淫发威,造成各种病证。

把从脑内拔出的黄水收集进行干燥,观察液体渐渐成米汤样,水胶样,(拉粘丝)最后得到像松香一样的固体。

黄水遇火凝聚体内的垃圾,造成,血液、体液、经络的淤堵。

黄水造成全身性小动脉血管阻塞,形成高血压。

黄水造成木郁,肝脏新陈代谢分裂的细胞因郁,被逼吸收了黄水,细胞就会畸形,即细胞突变,变型的细胞肝脏不接收,而肝脏急需代谢,分裂速度不断加快,畸形细胞越聚越多,在肝脏的薄弱处形成肿瘤,建立自己的生存系统。

即肝癌。

其他组织的癌症类推。

黄水使五行的生克制化的相互制约关系被破坏,导致阴阳失衡。

中医妇科教程3

中医妇科教程3

肝与妇科疾病“肝为女子先天”的说法出自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先天”,是指人身生命之本源,与后天相对而言。

就脏腑生理功能而言,肾藏精,主生殖,与人的生、老、病、死关系极为密切,故中医有“肾为先天之本”的理论。

妇女之所以有“肝为先天”之说,是强调肝脏在妇女生理、病理上的重要性。

1 肝与妇女生理“肝为女子先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肝经的循行路线为“循股阴, 入毛中, 过阴器, 抵小腹……布胸肋,循咽喉之后”。

可见, 肝的经脉循行于人体的阴器、胞宫及乳房,从而决定了肝对女性生理病理有直接影响。

②肝的生理功能。

肝藏血, 主疏泄。

王冰云:“肝藏血, 心行之, 人动则血运于诸经, 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肝主血海故也。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人卧血归于肝。

” “眼受血而能视, 足受血而能步, 掌受血而能握, 指受血而能摄。

”以上说明肝有藏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对女子则体现在月经的来潮。

冲、任二脉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肝藏之血的滋养, 气血正常运行有赖于肝之疏泄功能的调达。

肝主疏泄的功能表现在调畅气机, 调畅情志, 从而促进血的运行、津液的输布代谢及脾胃的运化功能。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说“夫人之生以气血为本, 人之病, 未有其不先伤其气血者”。

妇人以血为本, 而血的生成、统摄与运行, 有赖于气的生化与调节, 气又必须依靠血的滋养,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故肝血充足, 肝气调达, 任通冲盛,月水按时来潮,经量得以维持。

③女性性格特征。

《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灵枢·五音五味》篇曰:“妇人之生, 有余于气, 不足于血, 以其数脱血也”;《知医必读·论肝气》曰:“五脏之病, 肝气居多, 而妇人尤甚”;故女性最易受情志影响, 致使体内气机失调, 肝失疏泄。

女子以血为本, 以气为用, 肝脏在调畅全身气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肝在妇女为先天,藏血而主生发。

《黄帝内经》:养身,不如养心!心情病了,身体也会生病!

《黄帝内经》:养身,不如养心!心情病了,身体也会生病!

《黄帝内经》:养身,不如养心!心情病了,身体也会生病!《黄帝内经》里头有三句话,把疾病的起源讲得很透!第一句: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容易脑溢血,眼睛充血,咽喉上火,口臭,鼻炎中耳炎。

思则气结,思虑太过,气机就容易板结,不是长包块,就是生癌肿,所谓的甲状腺肿,肝囊肿,肠息肉,子宫肌瘤,脂肪瘤,只不过是气结在不同脏腑部位的产物而已,名虽不同,气凝其痰血,使血水结聚不散的本质是相同的。

学中医是重本质,而不重名相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大家不要被病名吓到。

所以一切包块结聚,都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思虑过度啊!无私也,无为也,岿然不动,感而遂通。

人多思则多病,寡思则寡疾,清心寡欲,即是延年益寿。

恐则气下,人容易害怕担忧,不好的事情总会来,这叫怕什么来什么。

人一恐惧,腿脚就无力,一牵挂担忧,心被绊住了,腿都迈不动,所以腰脚以下的疾病,比如尿频尿急,遗精滑精,抽筋,腿脚酸软无力,肿痛等,都离不开恐则气下,因为肾主腰脚,恐伤肾。

第二句:生病起于过用现在天底下疾病种类越来越多,病人头疼,医生也头疼。

为什么呢?现代研究认为,我们这时代,绝大部分病,癌症肿瘤三高等,大都是生活方式病,是心理思想病。

生活方式太快了,我们看什么叫疾病?疾者快速也,疾风知劲草,疾病就是病在快字上,快餐文化,快节奏的生活,让人处于透支状态,身体过用状态,身体就出问题了。

所以病人有千百个疑惑问题,老问医生我该忌什么,你只要懂得一句话,原则性的一句话,就是忌过度过用过快,那身体会变得越来越好用。

现代人用心用眼的频率程度,是古人的几十几百倍,你想一下,心意识静不下,身体怎么会好呢?苏东坡看到这里,感叹地说,安心之外无他方。

第三句:德全不危《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篇就把养生最高境界讲出来,道德日全,就没有危险,道德不全,身体四处就容易有危险,人们一直以为道德只是一个人的修养标准,不知道也是一个严格的健康的科学概念。

德者寿,大德者必得其寿,必得其禄,必得其位。

郁情志学说论文

郁情志学说论文

郁与情志学说初探[摘要] 文章介绍了情志学说的起源,认为情志致病多责之于肝。

郁是肝脏情志病变之一,且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并从中医学角度认识郁的形成机理,介绍了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

[关键词] 中医情志学说郁[中图分类号] r22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355-01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存压力的加大,抑郁症几乎成为最流行的精神文明病。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其与癌症列为21世纪最需要卫教预防的疾病。

中医七情中未提及郁,但笔者认为郁也是情志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提出肝脏情志病变中郁已占“优势”。

1 中医情志学说中医情志学说源远流长,关于情志致病,从先秦至明清历代医家都有详述。

中医学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历来就十分重视心理与躯体的统一及其在健康与疾病中的影响,且焦点在情志(情绪)方面。

《黄帝内经》在情绪与脏腑关系方面提出了较系统的理论,其中蕴含着传统的七情学说,对情志生理、病理,脏腑与情志的关系及预防经验等均有阐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认为精神情志是五脏气血所化生,同时暗含正常的喜怒悲忧恐不影响人体气血运行,属于生理情绪变化;如果情绪变化异常,产生过度或不及的喜怒悲哀,则会影响气血运行,形成七情内伤。

中医情志学说是形成在数千年前的朴素理论基础上的,它将情绪变化分为七情或五志,这种分类对于现代的多种情绪改变已不太适合,且情志致病的理论基础也不够完备,不够科学。

2 对郁的认识2.1 郁的形成机理与致病郁是肝所主的情志之一。

肝的功能特点是升、动、散,其性属木,主升发条达舒畅,喜条达而恶抑郁。

如果肝之升腾无力,则气机郁而不伸,就会产生郁,其表现与肝气升腾太过产生的大怒相反。

郁的产生与肝有密切联系,“郁而不舒则皆属肝木之变也”(《医碥》)。

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的弟子戴思恭解释说:“郁者,结聚而不致发越也,当升者不致升,当降者不致降,当变化者不致变化也。

火郁发之

火郁发之

浅析“火郁发之”及临床应用摘要:《内经》认为火郁即心郁,后世医家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火郁不仅是心郁,也可以是五脏之郁;治疗当以宣散发越,开通郁闭为关键,使郁开气达,则火热才能顺遂其性,泄越外出。

由于火郁证的病位不同,病因有异,因而用药亦不尽相同。

“火郁发之”的治则,用于指导诸多火郁证的治疗。

关键词:火郁发之辛散临床应用一、“火郁发之”的理论渊源及意义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着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泄之。

”因心为火脏,故火郁即为心郁,后世认为,《内经》所说火郁之证不仅因外感所致,内伤因素也可导致,包括七情内伤:痰饮、瘀血、宿食停积等,凡是造成郁滞的因素均可导致火郁病证发生,从而出现气机闭而不通,或通而不畅,气血运行受阻,郁而化火之证。

[1]"王冰曰:“发谓汗之,令其疏散也。

”[2]但是这种观点引来了后世医家很大的争议。

张景岳之说更为全面确且:“发,发越也,故当因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

”[3]后世多以升散,透达,升宣之品治疗外感表邪,内有郁热之火郁证,常用麻黄、升麻等药,且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凡因内伤因素所致之五脏郁火均可运用火郁发之之法。

二、“火郁发之”的临床应用1、治疗痤疮中医认为,痤疮属于内热盛,不得发散,郁久化毒,波及血分而成。

《内经》早有记载,《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迫为渣,郁乃痤”都说明痤疮的发生,与寒湿外侵,内热郁闭有关。

从发病部位来讲,面部属阳明胃,口唇属太阴脾,而痤疮最易发于这些部位,另外肺合皮毛,所以本病和肺,脾,胃相关;从病机讲,心主血,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肝主疏泄,肝气郁结,不得发散,化火成毒,故心、肝两脏亦关系密切中医讲了,气有余便是火,六气皆能从火化,五志郁久亦可化火,火郁,是内热( 尤其是湿热) 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老中医】气郁、血郁、湿郁、热郁、食郁、痰郁,6种郁症皆可解

【老中医】气郁、血郁、湿郁、热郁、食郁、痰郁,6种郁症皆可解

【老中医】气郁、血郁、湿郁、热郁、食郁、痰郁,6种郁症皆可解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

诸病久,亦皆有郁。

郁病的病因是情志内伤,其病理变化与心、肝、脾有密切关系。

初病多实,以六郁见证为主,其中以气郁为病变的基础,病久则由实转虚,引起心、脾、肝气血阴精的亏损,而成为虚证类型。

我们今天来看下何谓六郁,如何辩证如何解。

1:气郁气郁一词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多因情志不舒,气机郁结所致。

气郁即气机郁而不畅,主要由于情志不调,或痰、湿积聚,致气机不通,脏腑或经络功能障碍。

故气郁之治,当以理气、舒气为主。

理气法多用于肝、胃两经,尤以肝郁多见。

因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失调达,则气机郁结或横逆。

胃气则易为痰湿阻滞而呈现胸腹胀满病证。

气郁者,宜以化滞为主。

用气郁汤、木香调气散、七气汤等方加减气郁生痰者,宜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用温胆汤、半夏厚朴汤、上下分消导痰汤进行加减气郁化火者,宜疏肝清热,解郁和营。

逍遥散等方。

用逍遥散加减2:血郁《丹溪心法》卷三:“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

”证见胸胁间常如针刺痛,或能食,小便淋,大便红,脉沉芤而涩(《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

因暴怒、挫闪、劳役过度,饥饱不调等所致。

治法:和血解郁。

主方:血郁汤、四物化郁汤等方加减3:湿郁《丹溪心法》卷三。

指感受外湿、郁于体表肌肤而致病。

龚廷贤谓:“湿郁者,周身骨节走注疼痛,遇阴雨即发。

”(《万病回春》卷二)。

治法:祛湿解郁。

主方:湿郁汤、升阳除湿汤加减4:热郁因诸邪久延不愈,郁而化热所致的病征。

六郁之一。

见《丹溪心法》卷三。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不发热,常觉自蒸不能解,目蒙口渴,舌燥便赤,脉沉而数,是热郁,或昏瞀,或肌热,扪之烙手,皆是热郁。

”治法:清热散郁主方:火郁汤、黄连解毒汤加减5:食郁《丹溪心法》卷三。

因食滞不消,气机郁阻所致。

证见吞酸嗳气,腹满不能食,黄疸,鼓胀,痞块,脉紧实。

治法:消食解郁主方:食郁汤,或二陈汤合保和丸6:痰郁《丹溪心法》卷三。

中医养生三要素

中医养生三要素

阴虚证
除有血虚症状外,还有午后潮 热、手足心热、颧红盗汗、男子遗 精、女子经量少等症状。
常见补阴药有: 西洋参、天门冬、 麦门冬、北沙参、玉竹、石斛、
中医养生三要素
第25页
女贞子、旱莲草、百合、生地、 黄精、枸杞、龟甲、鳖甲等。
常见补阴食品有: 豆腐、鳖肉、龟 肉、兔肉、猪肺、猪蹄、蜂蜜、白 木耳等。
中医养生三要素
第19页
补气药品有: 人参、党参、太子参、 黄芪、山药、刺五加、白术、莲子、 白扁豆、大枣、甘草等。
补气食物有: 牛肉、鸡肉、乳鸽肉、 鹌鹑、海参、腐竹及猪、牛、羊肚等。
中医养生三要素
第20页
血虚证
面色苍白或萎黄, 唇色淡白, 头晕眼花, 心 悸失眠, 手足发麻, 妇女行经量少、延期甚 至经闭等。
中医养生三要素
中医养生三要素
第1页
两个前提
在开始讲述这三个问题以 前, 先阐述两个基础前提。
中医养生三要素
第2页
什么是养生?
一切有利于身心健康, 提升生 活质量, 有助长寿理念、方法均 应该属于养生范围。 躯体 心理 社会适应能力
中医养生三要素
第3页
哪些人需要养生?
健康人群 (平人)——未病先防 亚健康人群 常见病慢性病患者 —三分治, 七分养
神阙: 即肚脐,能够补阳益气,温肾健 脾。宋代窦材说: “依法熏蒸,则荣卫
中医养生三要素
第52页
调和,安魂定魄,寒暑不侵,身体开健, 其中有神妙也······凡用此灸,百病顿除, 益气延年”。一些保健场所、美容院已 经开展熏脐灸脐。
中脘: 肚脐上四寸。能够健脾益胃,培 补后天。
中医养生三要素
第15页
年5月28日我国某电视台曾经报道浙 江某肿瘤研究所做科研,“人参丸预 防肠癌”

李鸣皋教授临证经验点滴

李鸣皋教授临证经验点滴

1152李鸣皋教授临证经验点滴※徐江雁河南中医学院(450008)关键词:李鸣皋@;名医经验;中医药疗法李鸣皋,1918年生,男,汉族,河南省唐河县人。

李氏幼承家训,耽嗜岐黄,弱冠之年即悬壶乡里。

南阳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首批全国500名老中医之一。

发表论文30余篇,获省、市科技成果奖多项。

著《李鸣皋医案选》一书,其临床经验分载于《千家妙方》、《中华名医特技集成》书中。

治疗胃脘痛、胁痛系列方药已输入微机称“李鸣皋中医专家微机诊疗系统”。

曾任唐河县人民医院,南阳医学会理事长,河南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

继承人李陵端,李陵恭。

1学术特色李氏推崇经方,不悖时方,兼通诸家以蓄其长,中医基础理论造诣颇深,业医五十余载,临床经验极为丰富,长于内科,兼疗妇、儿诸科,特别是对肝郁而导致的消化系统疾病治疗多得心应手,每于临证,辨证精深,治疗机圆法活,理法方药丝丝入扣,愈病者众。

临床经验丰富,擅长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尤擅肝胆脾胃病的调治。

总结出“百病皆源于郁,诸郁多责于肝”的学术观点。

运用“纳气机,调肝脾”的法则,创立“疏肝八法”。

2经验医方2.1肾炎合剂[1][药物组成]白术10g,桂枝9g,猪苓10g,泽泻12g,石韦12g,木通5g,滑石10g,车前子10g,白茅根15g,金樱子10g。

[功效]健脾利湿消肿。

[主治病证]肾炎水肿。

2.2胡黄散[3][药物组成]胡椒,硫黄各等份。

将上药研面,每次1.5g,撒于肚脐上,用胶布贴敷,3日一换。

[功效]温中止痛。

[主治病证]腹泻腹痛,少腹发凉。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

2.3巴蜡丸[4][药物组成]巴豆21个,黄蜡适量。

将黄蜡放勺内烧热化开,用针或铁丝扎着巴豆仁蘸黄蜡。

每日顿服7个,凉开水送下,3日为1疗程。

[功效]以毒攻毒。

[主治病证]多发性疖肿。

[注意事项]体虚及孕妇患者忌服。

2.4胡椒面[5][药物组成]胡椒12粒(小儿每岁1粒)。

将胡椒研面,用面糊调敷会阴部。

[功效]祛寒止痛。

百病皆生于郁!气郁、血郁、湿郁、痰郁、火郁,一个方子通通化掉

百病皆生于郁!气郁、血郁、湿郁、痰郁、火郁,一个方子通通化掉

百病皆生于郁!气郁、血郁、湿郁、痰郁、火郁,一个方子通通化掉这个时代有郁滞的人太多了,有的郁是暂时的,很快就能消解掉,而有的郁就好像在体内安营扎寨一般,赖着不走了。

在古代名医之中,对郁病的研究最为透彻的非朱丹溪莫属。

朱丹溪把郁病详细地分为六种情况,气郁、血郁、湿郁、食郁、痰郁、火郁,这六种郁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实则环环相扣。

首先是气郁,朱丹溪说,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是以百病皆生于气郁。

气郁是其他五郁的基础,气郁是怎么来的?比如你跟别人吵架生气,或者整天闷闷不乐,气机郁结在身体里出不去,就变成了一匹脱缰的野马,在体内横冲直撞,窜到心窝处,胸口就会憋闷,堵得慌;窜到咽喉,咽喉就会干痒、疼痛;窜到头部,就会头晕眼花。

气停而不走,堵在身体某一个部位就会形成气滞。

气郁出现后、接着会出现食郁。

为什么呢?因为五脏之中,肝气最怕郁,但往往又最容易郁结。

当肝气郁积的程度超过了肝的疏泄能力,就会直接横逆过去侵犯脾土,你看好多人一生气,饭都吃不下。

所以,肝气不舒之人,脾胃大都不怎么好,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比如,胃胀,反酸,打嗝,没有食欲,看到好吃的饭菜没有胃口,或者想吃但是吃不下。

脾胃一旦受伤了,对水湿的运化功能会随之降低,很容易出现水湿内停。

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讲的,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体内水液过多,久久不化,时间一长即成痰湿,也就是说,痰是在湿的基础上慢慢形成的,因此,体内有痰湿的人湿气重是必然的。

气郁本身还会造成血郁,气和血的关系,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气能行血,血能载气。

气停而不走,血液也会变得慵懒、不通畅,最后形成瘀血堵在血脉管道里。

气郁还会化火。

人体内的那股气闷久了就会发热,热积足了就上火,好比把一团杂草埋到土里,过不了多久,它就发热了。

所以你看,这六郁绝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紧密相连,于是,朱丹溪编织了一张大大的网,把这六种原因引起的问题一网打尽了,这张“网”就是越鞠丸。

越鞠丸由苍术、香附、川芎、神曲、栀子组成,直接买中成药即可。

张铁忠从“六郁”论治失眠经验

张铁忠从“六郁”论治失眠经验

张铁忠从“六郁”论治失眠经验王春苹1指导:张铁忠2(1•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北京100051; 2.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老年病科,北京100029)【摘要】选取张铁忠教授治疗失眠的病案,从张教授对“六郁”的概念认识,到六郁所致失眠的主要病机、辨治要领 及体悟等方面,系统阐述其基于“六郁”理论论治失眠的独特思想和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张铁忠;名医经验;失眠;六郁DOI:10. 16025/j. 1674-1307. 2021. 03. 010张铁忠教授为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北京 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第四、五、六批名老中医 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 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 疗内科常见病、老年病、失眠及郁病。

笔者有幸 拜人张铁忠教授门下,跟随老师侍诊,收益良多。

现将张铁忠教授从“六郁”论治失眠的经验介绍 如下。

1六郁的概念郁(鬱),本意为滞而不通,涩而不畅,塞而 不流,不得发越。

《黄帝内经》首先提出了“五 郁”的概念和治则。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云:“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 之,水郁折之。

”刘完素提出了“怫热郁结”说,李东垣提出“脾虚火郁”说,朱丹溪则推而广之,认为“百病皆生于郁”,综合六淫、七情等内外病 因提出形成“六郁”概念体系,将郁证分为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

《丹溪心法》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人生诸病,多生于郁。

”张教授循朱丹溪“六郁”学说结合多年临床 经验,认为情志波动,失其常度,则气机郁滞,气郁日久,由气及血,变生多端。

肝主疏泄,性 喜调达,生活工作压力,忧郁思虑过度均可使肝 失调达,气机不畅,形成气郁;气为血帅,气行 则血行,气郁日久,影响及血,血运失畅则形成 血郁;气有余则是火,气郁日久而形成火郁;气 郁日久,肝气横逆侮脾则脾运失健,运化水湿功 能失常,水湿内停,积湿生痰,则为湿郁和痰郁; 脾运失健,胃的升降功能失常,进而会导致食积 不化而成食郁。

百病皆生于郁,第郁而不舒,则皆肝木之病矣!

百病皆生于郁,第郁而不舒,则皆肝木之病矣!

百病皆生于郁,第郁而不舒,则皆肝木之病矣!今人所谓心痛、胃痛、胁痛,无非肝气为患,此有虚实之分,大率实者十之二,虚者十之八。

余表兄周士熙,弱冠得肝病胃痛,医用疏肝之药即止,后痛屡发,服其药即止,而病发转甚,成婚后数月,痛又大发,医仍用香附、豆蔻、枳壳等药,遂加剧而卒。

盖此症初起,即宜用高鼓峰滋水清肝饮,魏玉璜一贯煎之类,稍加疏肝之味,如鳖血炒柴胡、四制香附之类,俾肾水涵濡肝木,肝气得舒,肝火渐熄而痛自平。

若专用疏泄,则肝阴愈耗,病安得痊?余尝治钮村学博福厘之室人肝痛,脉虚,得食稍缓,用北沙参、石斛、归须、白芍、木瓜、甘草、云苓、鳖血炒柴胡、橘红,二剂痛止,后用逍遥散加参、归、石斛、木瓜,调理而愈。

赵养葵《医贯》,徐灵胎砭之是矣,然观其治木郁之法,先用逍遥散,继用六味地黄汤加柴胡、芍药以滋肾水,俾水能生木,此实开高鼓峰清水滋肝饮之法门。

(六味加归身、白芍、柴胡、山栀、大枣以治肝胃等证,血少者加味逍遥散加生地。

)再传而魏玉璜之治胁痛用一贯煎,(沙参、麦冬、生地、归身、枸杞、川楝子,口苦燥者加酒连),叶天士之治脘痛用石决明、阿胶、生地、枸杞子、茯苓、石斛、白粳米等以养胃汁,则又化而裁之。

法益详备,学人不可忘所自来也。

魏玉璜曰∶带浊之病,多由肝火炽盛,上蒸胃而乘肺,肺主气,气弱不能散布为津液,反因火性迫速而下输膀胱之州都,本从气化,又肝主疏泄,反禀其令而行,遂至淫淫不绝。

使但属胃家湿热,无肝火为难,则上为痰而下为泻耳。

叶天士曰∶肝主疏泄,侮所不胜,故亦下利。

余尝治下利,但平肝而得效。

(余尝遵此法治素有肝痛病而下利、脉弦者,果获效。

)是则肝之主病甚多,司命者不可不察也。

何西池曰∶百病皆生于郁,与凡病皆属火,及风为百病之长,三句总只一理。

盖郁未有不病火者也,火未有不由郁者也。

第郁而不舒,则皆肝木之病矣。

此又可为肝病多之一证。

编者按:本文系综合整理所得。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本号仅作分享之用。

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本号联系,本号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百病皆生于郁

百病皆生于郁

百病皆生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意。

凡病之起,多由于郁,可以说百病皆生于郁。

中医认为,郁证多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主要见于西医学的神经衰弱、癔症及焦虑症等。

汉代《金匮要略》记载了脏燥及梅核气两种郁证,并观察到这两种病证多发于女性。

元代《丹溪心法》将郁证列为一个专篇,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相应的治疗方剂。

明代《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作为病证名称。

临床上郁证极为常见,或单独为病,或夹杂于诸病之中,应加于重视。

1.郁之症丹溪曰∶气郁者,胸胁疼痛,脉沉而涩。

湿郁者,周身走痛,或关节疼痛,遇阴则发,脉沉而细。

热郁者,瞀闷烦心,尿赤,脉沉而数。

痰郁者,动则喘息,脉沉而滑。

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血,脉沉而芤。

食郁者,嗳酸腹饱,不喜饮食。

或七情之邪郁,或寒热之交侵,或九气之怫郁,或两湿之侵凌,或酒浆之积聚,故为留饮湿郁之疾。

又如热郁而成痰,痰郁而成癖,血郁而成瘕,食郁而成痞满,此必然之理也。

2.郁之理郁证的基本病机为:气机郁滞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病位主要在肝,但可涉及心、脾、肾。

郁证初起,病变以气滞为主,常兼血瘀、化火、痰结、食滞等,多属实证。

病久则易由实转虚,随其影响的脏腑及损耗气血阴阳的多寡,而形成心、脾、肝、肾亏虚的不同病变。

3. 郁之治郁证的治疗原则,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清晰描述:“帝曰∶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泄之。

”对此,唐代王冰解释道∶“木郁达之,谓吐之令其调达。

火郁发之,谓汗之令其疏散。

土郁夺之,谓下之令无壅碍。

金郁泄之,谓渗泄解表利小便也。

水郁折之,谓抑之制其冲逆也。

”对肝心脾肺肾五脏之郁提出的治疗方法,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气血冲和,百病不生

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气血冲和,百病不生

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气血冲和,百病不生黄帝内经1阴阳喜怒致内伤《内经》论疾病病因,认为有外感内伤之外,内伤病因中,除了“饮食居处”,最重要的就是“阴阳喜怒”素问·调经论2百病皆生于气《素问·调经论》一篇,还明确提出“百病皆生于气” 的观点,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丹溪心法3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元代名医朱丹溪《丹溪心法》指出:“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经怫郁,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把情志抑郁作为百病之源来看待,足见古人对情志致病的重视程度。

中医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会相应地引起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的变化。

喜能伤心怒能伤肝忧思伤脾悲能伤肺惊恐伤肾怒则气上发怒,气会往上走,有脑梗病的人,不能发怒。

气往上一憋,脑血管会破裂。

如在家里,有一个急救的办法,可十指放血,用针把十个手指尖扎破,缓释一下头部的压力。

喜则气缓缓,通假字,涣散的意思,过喜,气就散掉了。

过喜或过恐会严重影响人的生命,被吓死或大笑而亡。

历史上,牛皋听说杀了金兀术后,因高兴大笑而亡。

一般心梗的人,在犯病前,都有心气外散的相,都好像过度高兴的样子。

悲则气消如果过分悲伤的话,气就可以往下消沉,有时会出现短气无力的现象。

人哭以后,气就会短。

恐则气下过恐受到惊吓,上焦就完全闭住了,下焦就整个开开了,有人被吓得尿裤子或拉在裤子里。

惊则气乱胃病病人,有的会有“闻木声则惕然而惊”的症状。

木克土,因为胃有病,听到木声会很害怕。

惊恐病与胃经、肾经有关。

肾病会“心惕惕如人将捕之”,肾精不足造成的恐惧。

《内经》认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心态平和,则正气存内,那么抵御外邪的能力就强,也就不会得病。

从长寿人群看,他们的居住环境,个人饮食习惯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是心情豁达、恬淡的人,是心态良好的人。

虚郁是人体生病的根源

虚郁是人体生病的根源

虚郁是人体生病的根源【摘要】:探讨导致人体致病的原因,人体虚弱百病丛生。

认为“虚”和“郁”是致病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虚和郁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等,并以历代医学先贤经典理论为依据,提出“虚郁是致病的根源”的观点,指出“扶正御邪,疏郁防变”的治疗原则。

【关键词】:虚郁;生病的根源;扶正御邪;疏郁防变当今生活节奏过快,工作压力大,思虑过度,欲念无穷,多食而少动,世人多虚,十人有九郁。

人体虚弱就会百病丛生,其中虚和郁是其根源。

正如《内经·百病始生篇》所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强调“虚”是致病之根,“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也强调虚邪致病。

凡病之起多由乎郁,郁有积、滞、结等含义。

郁是以情绪抑郁,胸胁苦满,心神不安,喜哭易笑,咽中如有炙脔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

广义的郁包括外邪、情志所致之郁。

元代名医朱震亨有“六郁之说”,并在《丹溪心法》首创“越鞠丸”以治之。

狭义之郁多为情志之郁,如果长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剧烈的精神创伤,就会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如郁怒伤肝、惊者伤心、思虑伤脾、悲忧伤肺、恐惧伤肾等因郁而病,脏腑功能失调时也可引起情志的异常改变,即所谓的“因病致郁”,从而导致病变多端。

一、虚主要分为气血阴阳的虚衰。

一曰气虚,证见少气乏力,语音低微,头晕目眩,不耐劳作,舌淡,脉细虚等。

是元气不足所致的证候群。

气者,有先天真气和后天之气和而成之,为人体之重要物质,是人体赖以生存的根本。

分而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卫者,卫外者也,卫外不足,肌表失固,畏寒怯冷,四肢不温,则易感外邪;营者,营养周身与血脉也,主要由脾胃中水谷精气所化生,行于脉中,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成份,起营运周身,发挥营养作用;宗气者积于胸中,出于喉咙,贯心脉而行呼吸,与人体的视、听、言、动等机能密切相关;元气者,万物之根源,古之先贤认为元气是构成生命和自然的基本物质,赖先天精气和后天水谷精微物质充养,元气能否充盛与来源于父母的先天精气有关,亦和脾胃运化、饮食水谷所化生的后天之精密切相关,如先天之精虚弱者,可通过后天水谷之精来培补使之充盛,正如《景岳全书·论脾胃》所说:“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亦可居其强半”。

郁,为百病之源

郁,为百病之源

郁,为百病之源摘要:名医朱丹溪曾说过:人以气为本,气和则升降不失其度、出入不停其机。

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朱丹溪有一著名论述:“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朱氏的门生和弟子,都反复强调:“郁为百病之源”、“百病皆生于郁”;不厌烦地论证“郁证”的普遍性和危害性。

郁证,简称“肝郁”,类似于今人所说的抑郁,但其含义广得多。

它的主要病理机制就是肝失疏泄。

临床上,郁证(肝失疏泄)的确很普遍。

通常表现出下列病理情况:患者由于受某些刺激(多半是消极性的挫折、失意、意愿不遂、伤感忧愁等),从而在情绪上表现为闷闷不乐、唉声叹息、或悲哀欲哭、或哭笑无常等情绪消沉之症;生理上则出现诸如胃口不佳、食欲大减,甚至厌食、腹胀满等;伴有不自主地长声叹气,性欲冷淡,性功能低下;女子尚可见乳房胀痛、少腹作痛,乃致月经失调等。

郁证可进一步引发胆囊炎.html" target="_blank" class="relatedlink">胆囊炎、胃脘痛、胃肠功能失调、心律失常、失眠、头痛、血压升高、情绪障碍等。

长期的郁证,可最终发展成恶性肿瘤。

总之,临床上它引发的病症非常常见。

这些病症中较典型者,即可断定为“郁证”。

概言之,“郁”有两层含义:(1)是情绪抑郁;(2)是气机失于疏泄而郁滞;都可表现为(或伴生有)内在诸多脏腑功能不协调,偏于低弱或受阻状态。

这非常常见,遂有“郁为百病之源”、“百病皆生于郁”之说。

其实,换成现代语境:今天之抑郁,仍是百病之源,百病皆生于抑郁。

只不过较之过去,抑郁之发病,倍增不减,其来势之凶,大大超过以往任何时代。

君不见,城市里的癌症、心脏病.html" target="_blank" class="relatedlink">心脏病、高血压、严重失眠等,包括一些棘手的结缔组织疾病(像红斑狼疮、类风关、硬皮病、强直性脊柱炎.html" target="_blank" class="relatedlink">脊柱炎等)的受害者,追根寻源,很大一部分可以发现早期有抑郁在其发病过程中起着诱导或催化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病皆生于郁
*导读:这里所说的情绪不好,不仅仅是指生气、忧郁等,而是不管什么情绪,过度都不好,中医说
这里所说的情绪不好,不仅仅是指生气、忧郁等,而是不管什么情绪,过度都不好,中医说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每一情过度都会对健康不利,甚至引发疾病。

中医强调情绪不好可以导致疾病,百病皆生于郁,就是说情绪调节不好,长期郁闷可以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

情绪不好,不仅可以造成心理疾患,时间长了,还可引起上火(俗称心火肝火)、脾胃疾患、瘀血、痰湿、气机不利,还可以变证百出,什么奇怪的杂病都可以发生,如阳痿、妇女不孕、某一局部怕冷、局部出汗等等。

现代医学也认识到情绪对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调查表明,长期忧郁,精神不振,可以使血管外周阻力明显
增加,从而使舒张压增高,导致高血压。

情绪调节不好对消化系统影响也非常明显,胃酸的分泌可以升高,时间长了可以使胃黏膜发生糜烂,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胃和十二指肠发生溃疡或者萎缩。

对内分泌系统而言,情绪不好可引起甲状腺机能亢进、女子月经不调等等。

临床研究资料还表明:严重的精神创伤、心理疾患、忧郁症、长期的精神压抑还容易诱发肿瘤。

当然,这里所说的情绪不好,不仅仅是指生气、忧郁等,而是不管什么情绪,过度都不好,中医说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每一情过度都会对健康不利,甚至引发疾病。

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不同的情感反应,在一般情况下,人
的情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但是,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并超过人体本身的心理承受力,使气机逆乱,功能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

例如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常可见到大发脾气之人,往往面红耳赤,甚至昏厥,这在中医叫做怒伤肝。

另外像人逢喜事、激动不已而诱发心脏疾患的,称喜伤心;郁闷思虑过度而无食欲的,为思伤脾;悲伤哀号导致胸闷气憋的,是忧伤肺;突然遭受惊吓以致大小便失禁的,称之为恐伤肾。

眼下心理疾患越来越多,特别是忧郁症,患者往往情绪不振,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来,时间长了,对身体各系统都不会有好处的,《黄帝内经》的《灵枢口问篇》指出: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氟郁,百病生焉,所以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