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第19章 四时气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黄帝内经--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黄帝内经--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黄帝内经·素问·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是中国古代医书中的一篇名篇。

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以及正确地引导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相互协调的必要性。

该篇文章以一天四时、四时五脏为旨,着重论述了人活在大自然之中,受到自然气和环境的影响,为了保持人体内部脏腑和平衡,同时使人在身体和思想上都处于一种良好状态,必须遵循四季的变化来生活,并且在每一天的24个小时内,体现不同时间与饮食起居相应的调整。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节奏明显加快的今天,人们往往将工作时间安排在一天的任何时间。

对于这种不规则的工作时间,我们需要健康生活的指导和引导,在生活中寻找一种更符合自然规律的方法和步骤,以维护人体的健康和平衡。

这篇文章的读后感,让我们体会到了人体健康与大自然规律之间的密切关系。

此外,这篇文章还着重强调了人们应该保持生活有规律、有节奏感。

通过一定的生活规律来调整身体,达到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

不断的改善生活习惯,避免不正常的生物钟的影响,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自由和适应自然的规律。

总而言之,“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这篇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就是:人类可以与大自然相和谐,顺应大自然的变化,以提高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

它吸取了中医经验和智慧,让人们对自然界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体会,是现代医学从中获得的重要启示。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内经灵枢
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脉,手阳明也,名曰扶突;三次脉,手太阳也,名曰天窗;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五次脉,手少阳也,名曰天牖;六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七次脉,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腋内动脉手太阴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
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趾之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大都,大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为荥;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为俞;行于商丘,商丘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为经;入于阴之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足太阴也。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溜于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为荥;注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俞;行于复溜,复溜,上内踝二寸,动而不休,为经;入于阴谷,阴谷,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少阴经也。
刺之微在数迟者,徐疾之意也。粗守关者,守四支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上守机者,知守气也。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空中之机,清静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不可挂以发者,言气易失也。扣之不发者,言不知补泻之意也。血气已尽而气不下也。
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通谷,通谷,本节之前外侧也,为荥;注于束骨,束骨,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俞;过于京骨,京骨,足外侧大骨之下,为原;行于昆仑,昆仑,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入于委中,委中,腘中央,为合,委而取之。足太阳也。
胆出于窍阴,窍阴者,足小趾次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侠溪,侠溪,足小趾次趾之间也,为荥;注于临泣,临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为俞;过于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为原。行于阳辅,阳辅外踝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也,为经;入于阳之陵泉,阳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为合,伸而得之。足少阳也。

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篇第十九》学术思想探源

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篇第十九》学术思想探源
时气 ” 这 一重 要 因 素 , 并 且 在 诊 断 病 证 和 治 疗 处 理 时
还要 把 它作 为依 据 。此节 论述 因四时 之气 不 同而刺 各
有不 同 , 首 次提 出 了针刺 时 间疗法 , 也 奠定 了针 刺 时 间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5—2 0 修 回 日期 : 2 0 1 3— 0 7— 2 0
道, 得 氟穴 焉 定 。故 春 取 经 、 血 脉 分 肉之 同 , 甚 者 深刺 之, 同者浅 刺 之 ; 夏取盛缝搽络 , 取分 同, 绝皮膺 ; 秋 取 经腧 , 邪在 府 , 取 之合 ; 冬取 井荣 , 必 深 以 留之 。 ”
通过 本篇 论述 , 中 医经 典 理 论 在 向我 们 传 达 一 种 理念 : 人体 的气血 运 行 和各 种 功 能 活 动 是 处 于 动 态 变 化 中的 , 而其 变化 又 受 到 生存 环 境 、 季 节气 候 、 社 会 角 色等 躯体 和精 神 因素 的影 响 。所 以 当我 们 运用 针灸 疗 法, 通过 针刺 来调 整 生命 过程 中脏 腑经 络 、 气 血 阴 阳的 紊乱 , 追 求 阴平 阳秘 的 动 态平 衡 恢 复 时 , 不 可 忽视 “ 四






2 0 1 3年第 4 1 卷第 5期
Vo 1 . 41, No . 5, 2 01 3
8・
Ac t a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a n d P h a r ma c o l o g y
黄 帝 内经《 灵枢 ・四时气篇 第十九》 学术 思想探 源
任珍 , 刘未艾 , 刘 密 , 张国山 , 杨舟 , 石佳 , 常小荣

《灵枢.四时气第十九》讲记

《灵枢.四时气第十九》讲记

《灵枢.四时气第十九》讲记《灵枢.四时气第十九》讲记金谷子春温秋凉,夏热冬冷,四时各不同气;病非一端,种种不一,各有起因。

在针灸治疗中,我们以什么为准则进行操作呢?就是说,是依四季为准,还是以病因、病状为准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答法不一。

今天执天气四季者有之,执人身病症,不见天气者有之,所以讨论实属必要。

四时温凉不一,天日不在同一位置,地上万物景象不一,各有所在;针灸的规律是,以不同的气穴治不同的病症。

注意!不是以天气四季定,而是以人的气穴定。

既然不以天气定,以气穴定,内经复言“春刺、夏刺”等者是什么意思呢?春刺时刺表浅略深,“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是否一到春天,在深浅的尺寸上、在层次上、在所刺的位置上就这样一定了呢?显然不是。

请看后一句的甚者、间者,有病重的深,间断发作的浅,还是以病轻重为准,而不是以季为准。

夏刺络出血,止于皮肤的层次就行了。

同样,不是所有的病,在这个季节都这样刺。

说夏,是说病阳盛如夏,才如夏法刺。

当然,夏季天气阳热,皮肤病、火热病多,这也是多用的法。

或者说有流行病学的意义,而不是所有个体的具体病例,不分什么病皆如此治。

这说法有根据吗?有!注意:“夏取盛经孙络”,而不是仅言“孙络”,加了一个“经盛”,说明有是病、有这个盛候、有这个类似夏天的阳气盛的病、有这样的经的盛阳表现,才能取其络。

还是开始的结论——“气穴为定”。

秋天怎么治疗?或说是秋病、秋候、秋因、秋位等阴阳气之多少升降类似秋的病怎么治疗?“取经俞”“取之合”。

冬天,“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这里有两个问题。

一、秋,提到“邪在腑”,另三季没提。

这是详略的方法。

春夏为阳,病在分肉、皮肤;秋冬为阴,病在内、在脏腑。

秋为阴之阳,在腑;没说的冬,必然是在脏。

此以四时阴阳论病邪阴阳深浅所不同位也。

二、井荥在肢端,最浅,为什么还叫深?能深到哪里去?一分二分?深者,在骨在深,一分至骨,不可谓不深。

合穴再往上,肉丰处,刺一二寸仍在肉者,也是还浅。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原文[论《黄帝内经》四时养生]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原文[论《黄帝内经》四时养生]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原文[论《黄帝内经》四时养生]【摘要】《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理论是“天人相应”整体观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具体应用。

它认为,只有能动地适应四季变化规律,才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避免衰老和疾病的发生。

这一观点在现代人类的养生保健活动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内经;四时气候;养生保健“四时养生”是《黄帝内经》在“天人相应”整体观指导下[1],总结先秦诸子百家养生经验后提出的,它强调养生保健要顺应自然界的季节气候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统一。

“顺四时而适寒暑”是中医养生理论中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对于现代人类的养生保健实践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四时养生”是天人合一整体观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具体体现“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命题。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人与天、地、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根本,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顺乎自然规律。

庄子进一步提出:“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万物循生”(《庄子・天运》),他认为养生保健不仅要“顺乎自然”,更重要的是掌握其规律,按自然规律去保健养生。

《黄帝内经》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提出了“天人相应”学说,认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之中,其生命过程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一切生命活动均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无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日月运动、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春夏秋冬四季是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的征象,又是阴阳升降、寒暑更迭的标志,对自然界万物的影响尤其重要,正如《易经・系辞》中说:“变通莫大乎四时。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医疗实践中,古人观察到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年四季的气候特点是春温春生,夏热夏长,秋凉秋收,冬寒冬藏。

灵枢经第十九篇四时气之一四时剌和温疟、转筋、腹水的治疗

灵枢经第十九篇四时气之一四时剌和温疟、转筋、腹水的治疗

灵枢经第十九篇四时气之一四时剌和温疟、转筋、腹水的治疗黄帝问于岐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岐伯答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

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俞。

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黄帝问,四时的气候不同,导致人体四时的营卫之气也不同。

各种疾病的产生,都与人体的营卫之气的不同状态有关。

用针剌和艾灸治疗疾病,如何根据四时环境与人体之气的不同来确定选用穴位?歧伯讲,四时之气,对人身各有影响的特定部位,针灸取穴,以选取相应部位的气穴为标准。

所以说,春天取五输穴中的经穴,取血脉泻血,取分肉之间的穴位,病情严重的可以深剌,病情缓解者可以浅剌。

夏季气候热,人体经脉也旺盛,需要针灸时,取旺盛的经络,取分肉之间靠近皮肤的浅处。

秋季针灸取五输穴中的经穴和俞穴。

病邪在六腑,取合穴。

冬季针灸时,选用五输穴中的井穴和荥穴。

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痏,风(疒水)肤胀,为五十痏。

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

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

治疗温疟高烧却汗不出的情况,可以取灸治疗疟疾病的五十九个穴位,治疗风水病皮肤肿胀的病症,可以选用治疗水病的五十七个穴位,如果通过放血疗法来治病,需要将穴位中的恶血放尽。

如果是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泄泻症状,可以在三阴交穴位针剌用补法。

留针的时间要长一些,针下有热感时才可以出针。

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

皆卒刺之。

徒(疒水)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筩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疒水),必坚。

来缓则烦悗,来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疒水)尽乃止。

饮闭药,方刺之时徒饮之,方饮无食,方食无饮,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

如果治疗转筋的病人,转筋部位在四肢阳侧外侧的,就取外侧的穴位,转筋部位在四肢阴侧内侧的,就取内侧的穴位。

治疗时都可以使用火针迅速剌入剌出。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 四气调神大论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 四气调神大论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四气调神大论原文及翻译《黄帝内经》中讲到“四气调神大论”:四气,指春夏秋冬四时的生化特点;调,调理、调摄;神,指精神情志活动。

主要告诫人们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以调摄精神情志,保持机体内阴阳的相对平衡,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春季三月,万物复苏,自然界欣欣向荣。

为了适应这种自然环境,人们应该晚睡早起,起床后到庭院里散步,披散开头发,穿着宽松的衣物,不要使身体受到拘束,以便使精神承受春天万物的生发而舒畅活泼,充满生机。

对待事物,也要顺应此时的生长之性,不应该抑制其生发。

这正是顺应“春生”的养生法则。

如果违背了这种规律,则会伤及肝脏,以致夏天容易发生寒性病变,出现阳气不足的病症。

夏季三月,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阴阳相互交汇,自然界一片繁荣秀丽。

此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并保持愉快、舒畅的心情。

这样能够使阳气充分宣泄。

这正是顺应夏季的养生法则。

如果违背了这种法则,就会损伤心脏,以致秋天易发疟疾,减少了供养秋天的精气,致使冬季也较易生病。

秋季三月,秋高气爽,暑湿消失,自然界丰收平定。

此时,秋季阳气渐收,阴气生长,故保养体内阴气成为首要任务,而养阴的关键在于防燥,这一原则应具体贯彻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起居上,人们应早睡早起,大体以与鸡活动的时间一致为宜。

精神情绪要保持安定平静,以缓解秋凉对人体的伤害;内敛神气而不外泄,可保持平定,有助于肺的清肃。

这就是秋季的养生法则。

如果违背,则会对肺脏有损伤,以致冬天容易发生完谷不化所致的泄泻,从而减少了供给冬天贮藏的精气。

冬季三月,水冷成冰,地寒而裂,自然界草木凋零,万物伏藏。

这时人们要减少活动,不要扰动体内的阳气。

要早睡晚起,到太阳升起的时候再起床,才能避免寒气侵袭。

精神情绪要保持平静,同时还应当躲避寒气,注意保暖,不要轻易使皮肤开泄而出汗,以免阳气散失。

这就是冬季的养生方法。

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就会伤害肾脏,以致春天会发生痿病和厥病,而且供给春天的生发之精气就减少了。

《灵枢·四时气》揭密

《灵枢·四时气》揭密

《灵枢·四时气》揭密《灵枢·四时气》揭密第一小节原文:黄帝问于歧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

注释:春夏秋冬的自然之气有温热寒凉的差异,这表明四时之气有浮沉升降的不同形式。

原文:百病之起,皆有所生。

注释:人气顺应天气,同样有浮沉升降的变化,而百病看起来似乎是由于天气的温热寒凉所造成,其实质则是人气未能顺应天气,其升降浮沉的程度超过了天气的限度。

这两句话点出了本篇的宗旨所在,盖主要介绍由自然气候(即外界致病因素)所引发的疾病及其治疗。

这也正是以《四时气》为本篇标题的原因。

原文:灸刺之道,何者为定?注释:既然人气是有升降浮沉变化的,同时针刺治病又须以得气为有效,于是就有一个恰当的针刺部位或者深度的问题。

那么,怎样的操作才算是最恰当的选择呢?“定”是位置确定、恰如其分的意思。

原文:歧伯答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

注释:此言人气随自然之气变化而变化,故应随着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来确定人气的所在。

原文: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

注释:这个“气穴”不是穴位的意思,而是指气的潜伏场所,也就是人气的所在部位。

既然人气的高低深浅随季节变化而变化,那么就应该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针刺位置和深度。

从理论上讲,全身三百六十五个腧穴以及自皮肤表面到骨骼表面本来都是可以施加针刺的范围,这便给人一种不固定的感觉,“得气穴为定”就是给出一个确切的固定位置的意思。

那么,如何根据四季的变化选择恰当的“气穴”呢?下面便是具体说明。

原文: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

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

秋取经腧,邪在府,取之合;冬取井荣,必深以留之。

注释: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是古人对大自然最直接、最深切的感受。

因此在古人心目中,四季就是大自然的本质。

《四气调神大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

”然而由于人是大自然的产物,所以也可看作是大自然的子女,既然如此,则子女与父母之间必然存在生理上的相似性或一致性,便谓之“肖”,肖即像也,此即古人又称子女不类其父母者谓之“不肖”的原因。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十九篇「四时气」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十九篇「四时气」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十九篇「四时气」.doc》本章论述了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指出针刺治疗时,要根据时令气候的不同,选择...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00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灵枢·四时气第十九》针灸学术思想探源

《灵枢·四时气第十九》针灸学术思想探源

时调 之也 ” 。直 至 西 周 中期 后 , 四 时 之称 才 规 范 为 春
夏秋冬 , 后 又 因为 四时 与五 行 相 配缺 少 一位 , 增加 “ 长 夏” 以配土 _ 2 I 。人 们对 大 自然 最 直 接 、 最 深切 的感受 ,
就是一 年 四季 的变 化 , 也 就 是 春 温 夏 热 秋 凉 冬 冷 。因
论 的发展 奠定 了基础 。
关键 词 : 灵枢 四 时 气篇 ; 学术思 想 ; 针 灸理 论
中图分 类号 : R 2 2 1 . 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2—2 3 9 2 ( 2 0 1 4 ) 0 6— 0 1 2 2— 0 3
《 黄 帝 内经》 是 中医学 、 针灸 学 及 其 临床 的主要 理
的一致 性就 集 中体现 在人 气与 天地 之气 的一致 性 。针
刺治疗 方法 也应 与 四季相 呼应 。
3 时令不 同 针灸 有异
3 . 1 春气 在经 脉
《 灵 枢 ・四 时 气 第 十 九 》 “ 春取经 、 血脉 、 分 肉之 间” 。古 人何 以认 为 春 气 在 经 脉 呢 ?《 素问 ・ 水 热 穴
各不 同形 , 百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之起 , 皆有 所 生 ” 。就 是 说 四 季气 候 有 升 降沉浮 的变化 , 人 气与 天气 相应 , 亦 随之会 产生 各种
不 同的疾 病 , 百 病看 起 来 似乎 是 由于 天 气 的 温热 寒 凉 所造 成 , 其 实 质则是 人气 未能 顺应 天气 , 其 升降 浮沉 的 程 度超过 了天气 的限度 , 这才 是造 成百 病 的根本 原 因 。 针灸 的规 律是 , 以不 同 的气 穴 治 不 同的 病症 。针 刺有

黄帝内经—灵枢经

黄帝内经—灵枢经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脱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儒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隔循届三焦供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顺
!!!!!!!!!!!!!!!!!!!!!!!!!!!!!!!!!!!!!!!!!!!!!!!!!!!!!!!!!!"
目 录 ・ 1 ・
目录
黄帝灵枢经叙…………………………………………………001 卷一 九针十二原第一………………………………………………002 本输第二………………………………………………………005 小针解第三……………………………………………………008 邪气藏府病形第四……………………………………………010 卷二 根结第五………………………………………………………015 寿天刚柔第六…………………………………………………017 官针第七………………………………………………………019 本神第八………………………………………………………021 终始第九………………………………………………………022 经脉第十………………………………………………………026 经别第十一……………………………………………………033 经水第十二……………………………………………………034 卷三 经筋第十三……………………………………………………037 骨度第十四……………………………………………………040 五十营第十五…………………………………………………041 营气第十六……………………………………………………042
中国古典文化大成・古典著作卷 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 编
出* 版: 学苑音像出版社 印* 刷: 北京密云红光印刷厂 开* 本: ’(# ((),,-’ ((* , $ ,印* 张: ,### 字* 数: "# , ### 千字 版* 次: "##, 年 ) 月第 , 版 印* 数: , & (, ### 书* 号: "%&’ % & ’’#(# & $"$ & ) 定* 价: "#’#! ## 元 ( 全 ,#) 册)

黄帝内经灵枢全文原著

黄帝内经灵枢全文原著

经筋第十三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_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

其病小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沙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

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_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

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蹻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春痹也。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_,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

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

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踵,_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

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敢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春痹也。

黄帝内经-四时调气

黄帝内经-四时调气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⑥,不亦晚乎?
【注释】
①发陈:即推陈出新的意思。
②蕃秀:蕃,即繁茂、茂盛;秀,即秀丽;蕃秀,即繁茂秀丽的意思。
四气调神大论
春三月,此谓发陈①。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②。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③飧泄:是消化不良而导致泻泄的一种疾病。
④藏德:即隐藏,使不外露。德,这里指自然界中促进生物化作用的力量。
⑤未央绝灭:即生命到寿命的一半就死了。
⑥锥:泛指兵器。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④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槀不荣。

(5)《黄帝内经》之四时六气、五脏五志,阴阳寒热

(5)《黄帝内经》之四时六气、五脏五志,阴阳寒热

(5)《黄帝内经》之四时六气、五脏五志,阴阳寒热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时四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心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解释:风:我认为指风邪(书上没注明)胜:战胜,肆虐干:当指内外津液干涸而言浮:胀满浮虚,即虚胀濡泻:又称湿泻,为湿邪伤脾所致。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人感染风邪,风邪在人身会游走,所以体现在人的身上,四肢会抖动。

(可能也会一下子这疼,一下子那儿疼)。

热邪胜,是丹毒痈肿之病,坚实而内著者肿也,火郁不散之所致;关于热胜则肿的原因,王冰认为“热胜则阳气内郁,故红肿暴作,甚则营气逆于肉理,聚而为痈脓之肿”。

燥甚者为津液干涸,内外干涩之病。

寒胜者,阳气不行,为胀满浮虚之病。

寒气伤阳,故神气乃浮。

湿胜则内攻于脾胃,脾胃受湿,则水谷不分,水谷相和,故大肠传道而注泻也,以湿内胜而泻,故谓之濡泻。

天有时四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四时:春夏秋冬;五行:木火土金水。

春属木而主生,其化以风;夏属火而主长,其化以暑;长夏属土而主化,其化以湿;秋属金而主收,其化以燥,冬属水而主藏,其化以寒。

五行各一,惟火有君相之分。

所以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有心肝脾肺肾之五脏,以化五脏之气,而喜怒忧悲恐之五志,从兹而生。

心主喜;肝主怒;脾主忧;肺主悲;肾主恐;之五志。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喜怒从内发故伤气,寒暑从外入故伤形;四时之气(春夏秋冬之气)总属寒暑之往来,五志(喜怒悲忧恐)内伤,亦归重阴阳二气。

(我依然有疑点)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喜属阳而怒属阴。

是以卒暴而怒,则有伤于阴,卒暴之喜,则有伤于阳。

《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篇第十九(译文)

《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篇第十九(译文)

《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篇第十九(译文)【题解】四时气是指四季的气候变化,文中论述了四季气候变化对于人体的影响和四季不同的针刺方法,故篇名"四时气"。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日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岐伯答日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

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腧,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提要】本段主要论述灸刺的治疗方法因季节差异而不同,并列举了春、夏、秋、冬四季针刺法的原则。

【白话解】黄帝问岐伯说,四季气候各不相同,各种疾病的发生大都与四时的气候有关,针灸缪刺的方法,也因各个季节的气候而各不相同,其中有什么规律呢?岐伯回答说,每一个季节都有自己的气候特点,灸刺的方法,也是要以这一季节的气血特点为依据的。

因此,春天灸刺,宜取经脉、血脉和分肉之间的气道,病重的用刺深法,病轻的用刺浅法。

夏季针刺应取在这一季节偏盛经脉的孙络,或者用只刺透皮肤而到达分肉之间的浅刺法。

秋季应取经脉的输穴,病邪在六腑就取六阳经的合穴。

冬季宜取所病脏腑对应经脉的经穴和荥穴,而且一定要深刺并留针时间长些。

【原文】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瘸[1]。

风瘃[2]肤胀,为五十七瘸。

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

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

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

皆卒刺[3]之。

【提要】本段论述了温疟病、风水病、飧泄病、转筋病的针刺治疗方法。

【注释】 [1]痛音"伟",一般指伤疤,这里指腧穴。

[2]风瘃瘃《太素》、《甲乙经》均作"水"。

风水是一种外感风邪引起的水气病。

[3]卒刺在此是指使用火烧过的针治疗。

【白话解】温疟病,没有汗出症状的,可用热病的五十九个腧穴进行治疗。

患风水病肌肤肿胀的,可以用五十七个治疗水病的腧穴治疗,如果是使用针刺放血的治疗方法,就应该将该穴位的恶血放干净。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原文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原文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原文黄帝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温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脏而有名,余知其然也。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时之气使然。

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

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黄帝曰:有时有反者何也?岐伯曰:是不应四时之气,脏独主其病者,是必以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以其所胜时者起也。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

顺者为工,逆者为麤。

黄帝曰:善。

余闻刺有五变,以主五输,愿闻其数。

岐伯曰:人有五脏,五脏有五变,五变有五输,故五五二十五输,以应五时。

黄帝曰:愿闻五变。

岐伯曰:肝为牡藏,其色青,其时春,其音角,其味酸,其日甲乙。

心为牡藏,其色赤,其时夏,其日丙丁,其音徵,其味苦。

脾为牝藏,其色黄,其时长夏,其日戊己,其音宫,其味甘。

肺为牝藏,其色白,其音商,其时秋,其日庚辛,其味辛。

肾为牝藏,其色黑,其时冬,其日壬癸,其音羽,其味咸。

是为五变。

黄帝曰:以主五输奈何?(《医部全录》注曰:缺岐伯曰。

)脏主冬,冬刺井。

色主春,春刺荥。

时主夏,夏刺输。

音主长夏,长夏刺经。

味主秋,秋刺合。

是谓五变,以主五输。

黄帝曰:诸原安和,以致六输?岐伯曰:原独不应五时,以经合之,以应其数,故六六三十六输。

黄帝曰:何谓脏主冬,时主夏,音主长夏,味主秋,色主春?愿闻其故。

岐伯曰:病在脏者,取之井。

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

病变于音者,取之经。

经满而血者,病在胃。

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故命曰味主合。

是谓五变也。

黄帝内经·四时气(2)原文

黄帝内经·四时气(2)原文

黄帝内经·四时气(2)原文四时气(2) 腹中时常鸣响,气上逆而冲向胸部,喘促,身体不能久立,说明邪在大肠,应用针刺气海、巨虚上廉、足三里。

小腹部牵引睾丸作痛,连及腰脊上冲心而痛,表明邪在小肠而为小肠疝病,小肠下连睾系,向后附属于脊椎,与肝肺相通,联络心系。

因此邪气盛时,就会使厥气上逆,冲犯肠胃,干扰肝脏,散布于肓膜,结聚于脐。

所以治小肠病时应当取脐下的气海穴,以散邪气。

针刺手太阴经以补肺经之虚;取足厥阴经,以泄肝经之实;取下巨虚穴以去小肠的病邪,并且按邪气所过的经脉取穴调治。

病人时常呕吐,且呕吐物有苦味,常叹息,心里恐惧不安,如人将捕捉他一般,这是邪气在胆,胃气上逆所致。

胆汁外泄,就会口感苦味,胃气上逆,就会呕出苦水来,所以叫呕胆。

治疗时应取足三里穴以降胃气之逆,刺足少阳经的血络。

以抑制胆气之逆,然后根据病的虚实用补虚泄实的方法,调虚实去其邪。

饮食入咽后,如停滞不下,就会感觉胸膈闭塞不通,这是邪气在胃脘所致。

如邪气在上脘,就针刺上脘穴,使滞气下行;若邪气在下脘,就针刺下脘穴,用温而使其散行的方法,以散寒滞。

小腹部肿痛,小便不通,这是邪在膀胱,下焦阻塞不通所致,应当取用足太阳经的大络委阳穴。

如发现足太阳经的络脉与足厥阴经的孙络有淤血结聚,且肿势又向上延及胃脘,就应该取足三里穴刺治。

针刺时,应注意观察病人的气色和眼神,从而推知正气的散失或恢复。

观察病人目色的变化,可推知病邪的存在或消失。

诊病时,医生要形神专注,察看病人的神态举止,诊其气口脉和人迎脉。

如果脉象坚硬并且洪大而滑,说明邪气正盛,是病症日渐加重的迹象;如果脉象软而和缓,表明正气正在恢复,是病势将退的征兆。

如病在各经而且脉坚实有力,说明病再过三天左右就会痊愈,气口脉属手太阴肺脉,为五脏之主,故以候手足各脉之阴;人迎脉属足阳明胃脉,胃为六腑之源,故以候手足各脉之阳。

灵枢经第十九篇四时气之二四种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

灵枢经第十九篇四时气之二四种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

灵枢经第十九篇四时气之二四种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本节讲了着痹,肠鸣,呕吐,食饮不下四种常见病的针剌治疗方法,最后提示了诊断和预后方法。

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

骨为干。

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

疠风者,素刺其肿上。

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

常食方食,无食他食。

歧伯讲,由湿邪久寒引起的痛处不变长久难好的着痹证,应该用火针快进快出针三里穴。

如果由湿邪引起肠中各种不适,也施针于足三里穴。

邪气旺盛的用泻法,正气发虚的用补法。

对付厉风也就是麻风病肿块,先用火针剌肿块处,再用锐针剌其它部位,挤出恶气,以肿尽为止,常食用合适的食物,不可食用剌激性油腻性食物。

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

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

小腹控睪,引腰脊,上冲心。

邪在小肠者,连睪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

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熏肝,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

歧伯讲,腹中常鸣响,是气上冲胸的现象,病人常常喘气不能久立。

这种症状邪在大肠,治疗的时候,针剌肓之原气海穴和上巨虚、足三里穴。

如果病人感觉小腹痛牵引睾丸,连带腰痛,并且气向上冲到心胸部位。

这是小肠部位有邪气的症状,因为小肠与睾相连,向后归属腰脊。

同时经脉穿肝肾向上连心。

因此小肠邪气旺盛的时候就会逆而上行,冲肠胃,影响肝脏,在肓膜散布,在脐腹聚合。

治疗这种病的时候,应该针剌气海穴消肓中邪气,应该针肺经的穴位来扶持正气、补肾虚,应该针剌肝经的穴位来泻肝实,应该针剌下巨虚来泻肠中的邪气。

同时按摩小肠经经过的穴位来调合气血。

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

取三里以下。

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

歧伯讲,如果病人经常呕吐,呕吐物中有苦物,长叹息,心慌如有人将被捕的感觉,这是邪在胆经,逆而伤胃,胆液外泄,才口苦,胃气上逆,才呕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枢四时气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问于歧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
【翻译】黄帝问岐伯说:四季的气候,各不相同,百病的生成,各有不同的原因,针灸治疗的方法根据什么来决定呢?
【原文】歧伯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

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腧。

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荣,必深以留之。

【翻译】岐伯回答说:四季之气对人的影响,反映在身体上为各有一定的发病部位,针灸治疗的方法,要根据四季之气和经穴的特点来决定。

因此,春季针灸治病,可取用络脉、分肉之间的穴位,病重的深刺,病轻的浅刺;夏季可取用阳经、孙络上的穴位,或取分肉之间的经脉,用穿过皮肤的浅刺法;秋季可取用各经的腧穴,如果病邪在六腑,可取用手足阳明经的合穴;冬季可取用各经的井穴和荥穴,一定要深刺并且留针。

【原文】温虐汗不出,为五十九痏,风□肤胀,为五十痏。

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

【翻译】患温疟病不出汗的,治疗可取用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腧穴。

患风水病皮肤浮肿的,治疗可取用治疗水病的五十七个腧穴,若皮下有淤血,都应针刺放血。

【原文】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

【翻译】患飨泄病,治疗可取用三阴交穴,用补法,上刺阴陵泉,都长时间留针,等到患者感觉针下发热才可以止针。

【原文】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

皆卒刺之。

【翻译】手足外侧转筋,取手足外廉的阳经刺治,手足内侧转筋,取手足内廉的阴经刺治,都用焠针。

【原文】徒□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筒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必坚。

来缓则烦悗,来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尽乃止。

饮闭药,方刺之时徒饮之,方饮无食,方食无饮,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

【翻译】患水肿病,针治先取脐下三寸关元穴,用铍针针刺它,针刺后用竹管插入针孔放水,反复进行,使水排尽。

针刺时,一定要急刺,刺得缓慢,病人就会觉得烦闷不安,刺得快,病人就会很平静。

每隔一天针刺放水一次,直到水尽为止。

同时配合服补药,在针灸开始时服用,刚吃完补药不要进食,刚进完食也不要服补药,还要不吃水肿病禁忌的食物一百三十五天。

【原文】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

骨为干。

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

【翻译】患湿邪的著痹病,经久不愈,常感寒冷不已,治疗用焠针刺里骨。

如患肝痹,腹中不舒服,就要取三里穴针治,邪气盛就用泻法,正气虚就用补法。

【原文】疠风者,素刺其肿上。

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

【翻译】患麻风病,应多次用针刺其肿胀部位。

刺后,用手挤压针刺处,挤出其中的邪毒之气,直到肿消尽为止。

平时应吃适宜的食物,不吃禁忌的食物。

【原文】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

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

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

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

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煄肝,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

【翻译】腹中经常鸣响,气向上冲顶胸部,气喘而不能长久站立,这些症状表明病邪在肠,应针刺气海穴、上巨虚穴和足三里穴。

小腹牵控睾丸,连及腰脊疼痛,上冲心胸,这些症状是邪在小肠的表现。

小肠连及睾丸神经,附着于脊椎,贯通肝肺,联络心系,邪气盛则厥气上逆,冲及肠胃,影响肝脏,扩散于肓膜,聚结在脐部。

因此,治疗应取气海穴来散邪气,针刺手太阳经的穴位来上散邪气,取足厥阴经的穴位来下泄邪气,取巨虚下廉穴来除去病邪,根据邪气所经的经络来调治。

【原文】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

取三里以下。

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

【翻译】病人往常呕吐,常常吐出苦水,常叹气,心中感觉空荡不安,就象害怕有人将要抓捕他似的感觉,这是病邪在胆,气逆于胃的症状。

吐出胆汁就会感觉口苦,胃气上逆就会导致吐出苦水,所以称这种症状为呕胆。

治疗应取足三里穴,使上逆的胃气下降,刺足少阳的血络来抑制胆气上逆,根据病症的虚实情况来祛除病邪。

【原文】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

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

【翻译】如果病人饮食不入,隔膜阻塞不通,这是病邪在胃脘的症状。

病邪在上脘则刺上脘之穴,抑制病邪而使上逆之气下降;若病邪在下脘,则刺下脘之穴来消散祛除病邪。

小腹肿痛,不能小便,这是病邪在膀胱的症状,治疗应取足太阳经的大络委阳穴。

如果观察到足太阳经大络与足厥阴经小络有聚结淤血现象,而且肿势向上延及胃脘,应取三里穴针治。

【原文】睹其色,察其以,知其散复者,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

一其形,听其动静者,持气口人迎气口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脉软者,病将下,诸经实者,病三日已。

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

【翻译】查看病人的气色,观察病人们的眼睛,就可以了解疾病存留情况,这是因为观察人的眼睛和气色就能知道是否有病。

而根据病症,听候脉象动静的目的是了解病情的轻重,诊气口、人迎之脉,脉坚而盛且滑的,表明病情日益加重;脉软的,表明病情将好转;各经脉强实的,过三天病就会好。

气口之脉候阴,人迎之脉候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