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第二语言”相关的术语探析
第二语言研究概述
三、“习得”与“学习”
在L2习得研究中,“习得”(acquisition)和“学
习”(learning)是一对对应的概念。学者们用这一 对概念来区分两种不同的语言习得过程或语言获得 的方式。
两种不同的语言获得过程
语言习得是一种下意识过程。学习者通常
意识不到他们正在习得语言这一事实,但 是能意识到他们正在用语 语言学习是指有意识地学习语言知识,能 够明确地意识到所学的规则。Krashen 把 通过这两个方式获得语言的过程看作彼此 独立的学习过程。
In case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language plays an institutional and social role in the community (i.e. it functions as a recognized means of communication among members who speak some other language as their mother tongue.)
语而言的。尽管有些时候,学习者的第一语 言并不是他的母语或本族语
与第二语言相关的概念
辅助语言(additional language) 南非黑人认为“第二语言”是一种侮辱; 双语(bilingual) 以同等流利程度使用两种语言的人。在这
种情况下,难以区分双语者的L1与L2; 多语(multilingual) 同时掌握两种以上语言的人。一般情况下, 操多语者对多种语言的熟练程度是不同的。 在时间上可以分出先后,因而比较容易区 分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
Ellis (1985) 最初对这两个概念未做区分。
他认为,“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 得”不是对应的概念; Ellis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既包括“有 指导的习得”(tutored acquisition)也 包括“无指导的习得”(untutored acquisition)。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1.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区别: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已经掌握第一语言的基础上学习第二语言,与第一语言习得有所不同。
2.共同的习得条件: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都受到认知、社会、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输入假设: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输入来构建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
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1.初始期: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处于初始阶段,主要表现为对语言规则的不熟悉,需要借助外语教学材料和教师的指导。
2.中期:学习者开始积累语言知识,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但仍然存在语法错误和用词不准确等问题。
3.发展期:学习者的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在这个阶段得到显著提高,能够流利地进行口语交流和书面表达。
4.准母语期: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已经达到与母语相近的程度,几乎能够毫无困难地实现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第二语言习得影响因素1.基础能力:个体的智力、工作记忆、认知能力等对第二语言习得有重要影响。
2.学习策略: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策略也对习得效果产生影响。
3.情感因素:学习者对学习第二语言的情感态度、自信心等情感因素对习得过程产生影响。
4.环境因素: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影响。
四、第二语言习得教学策略1.输出与输入平衡:教师应当提供足够的输入,同时鼓励学习者进行口语和书面的输出。
2.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学习者能够在与他人进行互动中提高第二语言的流利度和准确度。
3.语境创设: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真实的语言交际情境来提高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效果。
4.个性化教学:教师应根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满足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以上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点知识点。
了解这些知识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的习得情况,并且在实际的第二语言教学中有所借鉴。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 要点概括教学提纲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
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术语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术语
- 汉语国际教育:是指面向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学,即对外汉语教学。
-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学习和使用另一种语言。
- 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种过渡性语言,它既不是学习者的母语,也不是目标语,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语言形式。
- 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会受到其第一语言的影响。
- 语用失误: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背景、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导致语言使用不当或不得体的现象。
- 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听说法、视听法、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等。
- 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 教学评估:是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的过程,包括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
- 文化休克:是指当一个人进入到一个新文化环境中时,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和困惑。
-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流和互动。
以上是一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常见术语,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探析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异同
探析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异同1. 引言1.1 引言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是语言学习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分别指代通过不同方式获得语言能力的过程。
第二语言学习是指在获得了第一语言能力之后,通过系统学习获得另一种语言能力的过程,而第一语言习得则指的是婴幼儿在自然环境中通过与母语者的交流和模仿获得语言能力的过程。
在人类的语言习得过程中,第一语言习得往往是在儿童早期完成的,而第二语言学习则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
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在学习者的年龄特征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第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较为自然的情境中进行的,学习者通过模仿和使用语言来逐渐建立语言能力,而第二语言学习则更多地依赖于系统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
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在认知机制、社会因素和情感因素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异同。
通过对这两个过程的比较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语言习得的规律和机制,为语言学习提供启示,促进语言技能的提高和发展。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对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的特点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2. 正文2.1 第二语言学习的特点第二语言学习是指一个人在学习一种与母语不同的外语时所进行的过程。
第二语言学习与母语习得有着一些明显的特点和差异。
第二语言学习往往是在成年之后进行的。
相比之下,母语习得通常发生在儿童时期。
由于成年人的学习方式和儿童有所不同,第二语言学习可能会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学习速度和效果可能会相对较慢。
第二语言学习者通常已经有了一个母语作为语言基础。
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学习第二语言的方式,例如在语音、语法等方面可能会出现干扰或偏差。
第二语言学习者往往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他们学习语言的目的通常是为了实现某种目标,如工作、留学等。
这种目的性的学习也会对学习方式和效果产生影响。
第二语言学习与母语习得有着明显的差异,需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这些差异,并采取相应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来提高学习效果。
探析二语习得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探析二语习得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二语习得理论是指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学习者如何获取和获得第二语言知识和能力的一种理论体系。
在英语教学中,二语习得理论可以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本文将探析二语习得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首先,二语习得理论可以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习得能力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根据斯蒂芬·克拉申的输入假设,学习者通过接受和理解大量的输入语言来习得第二语言。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语言输入,如听力材料、阅读材料和真实语境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他们的接触时间,并帮助他们习得英语。
其次,二语习得理论指出了语言输出的重要性。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进行口语和书面表达。
尽管学生在初学阶段可能会出现错误,但积极的输出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对语言的理解,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沟通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来促进学生的语言输出。
再次,二语习得理论还强调了语言学习的社交性。
教师可以借助小组合作学习和配对活动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据文德·毕·克齐的理论,语言是一种社会交流工具,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学习者可以通过模仿他人的语言习惯来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任务和活动,如语言交换、合作阅读等,来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他们之间的互动。
此外,二语习得理论还强调了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和适度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难以理解的语言材料,而是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学习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最后,二语习得理论还提出了错误处理的重要性。
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教师应该正确处理这些错误,帮助学生纠正和改进。
教师可以通过及时反馈、错误纠正和语言意识提高的活动来帮助学生修正错误,培养他们的语言敏感性和自我纠正能力。
第二语言教学何谓第二语言
第二語言教學何謂第二語言?第一語言(first language)指兒童最早習得的語言,通常是從父母那裏學來的。
而第二語言(second language)則指在第一語言之後學習的其他語言,往往也包括第三、第四種語言。
第二語言包括外國語、外族語和其他方言。
國家和民族的概念有時候不容易區分,某一些語言到底應視爲外國語還是外族語,有時候說不清楚。
例如對於在美國出生的華人來說,如果一出生就學英語,後來再學漢語,那麼漢語對他們來說是外國語,却是本族語(因此也算是母語)。
按照學習順序把後於第一語接觸的語言統稱為第二語言,可避免「母語」、「本族語」、「外國語」等概念上不必要的糾纏。
不過,就語言教學而言,學術界習慣根據學習環境再區分「第二語言」和「外國語」。
例如生活在美國的墨西哥人如果先學西班牙語再學英語,由於美國是英語國家,因此英語對他們來説是第二語言;但是如果他們在美國學法語,則法語對他們來説是外國語。
「習得」和「學習」有何分別?習得(acquisition)是指從周圍環境中通過自然學習獲得某種能力。
人的第一語言都是通過習得方式掌握的。
第二語言也可能自然習得,尤其是兒童或少年;成年人自然習得第二語言的成功機會較低。
學習(learning)是指從閱讀、聽講、研究、實踐、訓練中獲得知識和技能。
多數情況下,學習指在專門場所由專門教師實施的專門教學。
成人的第二語言學習往往是通過學校的正規教育、通過系統的學習而獲得的。
第一語言習得和第二語言學習有何本質差異?第一語言習得在一個人的幼兒時期展開,神經系統、肌肉、發音器官等都處於發育期,可塑性强,因此容易自然習得地道發音。
幼兒的抽象思維未發展,自我意識弱,自尊心不易受傷害,而且語言發展與生存本能及個人成長需要息息相關,因此學習主動性強。
第二語言學習通常在青少年或成人階段展開,大腦、發音器官和相應肌肉系統的發育接近完成,腦細胞産生速度放緩或開始下降,模仿能力和記憶能力減弱,語言學習能力不及幼兒階段強。
第二语言教学设计-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第二语言教学设计-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第二语言教学设计是指在教授非母语者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为了有效促进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而进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的设计。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对于人们来说,学习第二语言已经成为一种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
概述部分将介绍第二语言教学设计的背景和意义。
首先,全球化的趋势使得学习第二语言成为了一个日益重要的需求。
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在学术领域,掌握一门流利的第二语言将有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学术交流。
其次,第二语言教学设计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乐趣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从而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最后,第二语言教学设计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通过学习第二语言,学习者将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综上所述,第二语言教学设计在现代社会的语言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能够有效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因此,探讨第二语言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步骤和关键要素,对于提升语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第二语言教学设计的相关内容,以期为今后的语言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依照以下结构进行探讨和讲解第二语言教学设计的相关内容:第一部分,引言部分,主要提供了对本文主题的概述。
我们将对第二语言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步骤和关键要素进行详细阐述,并总结其重要性。
第二部分,正文部分,将会探讨第二语言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我们将介绍教学设计所遵循的原则,这些原则在指导教师进行第二语言教学设计时起到了关键作用,帮助教师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三部分,将详细介绍第二语言教学设计的步骤。
我们将阐述教师在设计课程时所应遵循的步骤,包括需求分析、目标设定、教学策略选择和评估等。
2.2 二语有关术语解释
现代语言学,英汉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等术语解释1. 关于第一语言习得的影响比较大的观点。
2. 对比分析代表人物拉多的主要观点。
3. 错误分析代表人物科德对错误的分类。
4. 克拉申的监控模式及对教学的启示。
5. 二语习得中的认知模式。
6. 二语习得中的有接口和无接口观点。
7. 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8. 动机与外语学习之间的关系。
9. 性格与外语学习之间的关系。
10. 卡罗尔的《现代语言学能测试》。
11. 场依存与场独立的区别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12. 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学习的异同。
(参见要点综述)10.2 难点讲解10.2.1 第一语言、第二语言、外语从语言习得角度来看,第一语言即儿童最早或自幼习得的母语,如英国儿童习得英语,中国儿童习得汉语等;至于第二外语,大部分学者用来泛指母语以外的语言,但有些学者对此做出区分。
王宗炎指出,按美国习惯,“外语”与“第二语言”同义;按英国习惯,外语与第二语言有不同含义,区别如下:1)外语是一门课程,不是教学用语,也不在政府部门或工商企业里使用。
例如,英语在法国、日本和中国等就是外国语;2)第二语言虽不是本国语,但被广泛用于教育部门和政府部门,通常除第二语言外,还有另一种或几种语言同时使用。
例如,英语在斐济、新加坡和尼日利亚等国就是第二语言。
10.2.2 语言迁移、正迁移、负迁移语言迁移即一种语言学习对另一种语言学习产生影响,如母语影响第二语言学习,或者先学习的语言影响后学习的一种语言。
当一种语言对外语学习起促进作用或有利于外语习惯形成时,则产生正迁移,这时母语与目的语一般有相同的形式。
如法语和英语都有table这个单词,且在两种语言中意义相同,那么学习者就比较容易掌握该词。
当一种语言对外语学习起干扰作用或阻碍外语习惯形成时,就产生负迁移,如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会造出The classroom has 6 chairs.的句子,因为汉语表达中往往说“房间里有六把椅子”。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之欧阳历创编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
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二语习得中的“显性”与“隐性”探析
二语习得中的“显性”与“隐性”探析-汉语言文学二语习得中的“显性”与“隐性”探析朱希芳摘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二语习得中的“显性”和“隐性”进行一系列的探讨。
通过分析学者们对“显性”与“隐性”的定义及观点,进一步提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在一定程度上,显性知识可促进隐性知识的发展,隐性知识可以帮助显性知识的学习。
在语言学习方式的选择上,儿童或具有高语言分析能力的人更适合隐性学习,而成人或低语言分析能力的人更适合显性学习。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应将两者有机结合,以取得最佳二语习得效果。
关键词:二语习得显性隐性一、引言显性学习与隐性学习是学习知识的两种必然途径,也是二语习得领域的基本问题之一。
显性学习处于有意识状态,而隐性学习处于无意识之中;前者需要付出努力和意志,而后者则是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的过程。
近年来,学术界已对二语习得中“显性”与“隐性”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并取得可观成果(如:代曼纯,2005;张宏武,2008;王敏,2008;江进林,2010;蒋慧、王艳敏,2012;周文美,2012;苏建红,2012)。
研究发现,语言学习者身份不同,他们学习语言所使用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本族语者多运用隐性学习法,二语学习者则多运用显性学习法。
对于这两种学习方式,究竟是显性学习效果好还是隐性学习效果更好,学界对此有多种观点,且说法不一。
我们认为“显性”和“隐性”之间具有很大联系,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而应该将其进行有机的结合,以此发挥二者的最佳效果。
二、显性与隐性的定义学习是一个复杂而又高级的心里过程,这一过程既受到语言学者们的关注,也受到心理学家们的重视。
在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领域,学习被看成一个心理认知过程,而认知主体则是我们人类自己,语言学习的本质就是在人类认知系统里的信息认知加工。
在二语习得领域,较早涉及显性学习和隐性学习以及相关知识研究的是Krashen。
Krashen(1982,1985)在他的监控模式中提出一系列假说,其中的“习得—学得”假说采用“意识”和“无意识”来划分二语的学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
(二)鉴别偏误
首先是偏误的标准问题;
其次是偏误和失误的辨别问题;
第三是隐性偏误和显性偏误的鉴别问题。
第四是“得体性”问题。
(三)描写偏误
1.“描写偏误”是对可以观察到的偏误现象进行语言表面特征的描写。
2.对偏误进行归类的三种主要方法:
1)表层特征分类法,指按照目的语范畴对学习者的偏误进行描写和分类。学习者的偏误进行解释。
5.“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是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原因,过高估计了对比的预测功能。
6.“弱势说”:把重点放在事后错误的分析上,通过对比来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目的是在偏误出现后通过对比来解释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
2)表层策略分类法,根据学习者偏误产生的方式对偏误进行描写和分类,包括省略、附加、类推、错序。
3)Corder认为学习者的偏误可以分成“前系统偏误”、“系统偏误”、“后系统偏误”。该分类方法需要研究者对学习者进行访谈,才能知道他们的偏误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以及他们是如何运用目的语规则的,这种描写方法比较笼统,操作性不强。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三对比分析的步骤和难度等级
对比分析包括描写、选择、比较、预测四个步骤。
描写:是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两个语言系统进行细致描写。
选择:结合偏误找出造成学习者学习困难的语言项目。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之间的关系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之间的关系以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之间的关系为标题,我们将探讨不同的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二语言教学法是指在教授学习者的第二语言时所采用的不同教学方法和策略。
这些流派根据不同的理论基础和教学原则而形成,并在实践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和发展。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 语言交际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语言交际法是一种以语言交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学习者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流。
该流派关注学习者的交际能力,鼓励学习者通过真实的语言使用情境来提高语言能力。
与传统的语法翻译法相比,语言交际法注重学习者的实际运用能力,更加强调交际功能和交际策略的培养。
2. 任务型教学法(T 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BLT)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为核心的教学方法,通过给学习者提供具体任务来促进语言学习。
该流派认为学习者通过解决真实的语言任务,能够在实践中有效地学习语言。
任务型教学法注重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和合作,强调学习者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语言运用和交际能力的提高。
3. 词汇教学法(Vocabulary Teaching, VT)词汇教学法是一种专注于词汇学习和教学的教学方法。
该流派认为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通过有目的地教授和练习词汇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词汇教学法注重词汇的系统性教学和练习,通过词汇的积累和运用来促进学习者的语言发展。
4. 学习策略教学法(Learning Strategies Teaching, LST)学习策略教学法是一种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和学习策略培养的教学方法。
该流派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学习策略教学法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和学习策略的使用,通过教授和训练学习策略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
探析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双语教学的影响和启示
探析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双语教学的影响和启示引言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英语已经成为国际交流和合作的重要语言。
在这个背景下,我国大学英语双语教学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双语教学的影响和启示。
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概述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指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论。
目前被广泛接受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社会交互学、认知语言学等多种理论。
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人们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认识不断深化,也不断推动着相关教学方法和技术的发展。
二、对我国大学英语双语教学的影响1. 强调学习方法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个体差异,这对我国大学英语双语教学提出了挑战。
传统的双语教学模式通常是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
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则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和学习,注重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大学英语双语教学需要从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注重学生学习策略培养和个性化教学。
2. 注重语言输入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强调学习者需要大量的语言输入来帮助他们进行语言习得。
这对于我国大学英语双语教学来说,就是要注重提供更多的真实语言环境和实际语言运用的机会。
这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入量,例如增加听力、口语训练和阅读活动等。
也需要创造更多的真实语境让学生进行实际的语言运用。
3. 重视社会交互社会交互学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社会交往和交流来实现的。
在大学英语双语教学中,也需要重视学生之间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通过组织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如讨论会、辩论赛、角色扮演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并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4. 强调认知过程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学习是通过认知过程来实现的。
在大学英语双语教学中,也需要注重学生的认知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知识。
论二语词汇深度及发展特征关于词义与词缀实证调查
论二语词汇深度及发展特征关于词义与词缀实证调查一、概述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第二语言(二语)的学习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二语词汇的深度理解及其发展特征的探究,对于语言教学、语言习得以及语言应用等多个领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二语词汇深度及发展特征,特别是词义与词缀的实证调查。
词汇深度是反映语言学习者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涉及到词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包括词汇的认知、理解、使用以及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
而二语词汇的发展特征,则体现在语言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词汇知识的积累、转化以及习得规律等方面。
本文将对词义与词缀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分析二者在二语学习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本文将通过实证调查的方式,分析二语学习者的词汇深度及其发展特征。
实证调查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收集实际数据,能够更准确地揭示二语词汇习得的规律,为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引入研究背景:二语词汇深度与词义、词缀的关系。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第二语言(二语)学习已成为许多人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二语学习中,词汇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即学习者对词汇的掌握程度,对于理解文本、进行交流以及使用二语进行思维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
词汇的深度往往与词汇的词义和词缀密切相关。
即词语的意义,是词汇学习的基础。
对词义的准确理解和使用,直接影响到二语学习者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词义的理解和运用是二语学习者从初级到高级的重要转折点,探索词义与词汇深度之间的关系,对于二语词汇教学具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作为构成词汇的重要部分,其理解和学习同样对二语词汇深度有重要影响。
如前缀、后缀,可以改变词的基本意义,为词赋予新的含义或属性。
掌握词缀的学习者往往能更快速、准确地掌握新词汇,扩大词汇量。
研究词缀与词汇深度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二语学习者的词汇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语词汇深度与词义、词缀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第二语言教学名词解释
第二语言教学名词解释
第二语言教学,英文为Second Language Teaching(SLT),是指在一个非母语环境下教授一门或多门语言的过程。
在第二语言教学领域中,有许多专业术语,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术语的解释:
1.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指非意识、自然而然地学会一种语言的过程,类似于孩子们学习母语的方式。
2.语言学习(Language Learning):指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来掌握一种语言的过程,通常是通过学习语法规则、词汇等知识来实现的。
3.输入(Input):指学习者接收到的语言信息,可通过听、读、观看等方式获取。
4.输出(Output):指学习者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包括说、写、表达等。
5.教学法(Teaching Methodology):指用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策略,包括教学计划、教学材料、教学技巧等。
6.语法(Grammar):指一种语言的结构和规则,包括单词的形态、语法、语序、句法等方面。
7.词汇(Vocabulary):指一个人掌握的单词和短语的总体,是语言运用的基础。
8.听力(Listening):指通过听来获取语言信息的能力。
9.口语(Speaking):指通过说来表达自己的语言能力。
10.阅读(Reading):指通过阅读来获取语言信息的能力。
11.写作(Writing):指通过写来表达自己的语言能力。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第二语言教学术语解释,这些术语对于理解和实践第二语言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与“第二语言”相关的术语探析
与“第二语言”相关的术语探析[摘要]本文以厘定“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为核心,系统地探析它们与“母语”、“本族语”、“外语”等常用术语间的内在关系,进而探讨这些区分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以期深化“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研究,促进其理论构建。
[关键词]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母语;本族语;外语;语言教学一、引言“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准确厘定在语言“获得”与“学得”的相关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在目前的文献中,“第二语言”如果被定义为“在第一语言之后再学习的其他语言。
……但在应用语言学领域里,通常把第一语言之外的语言统称第二语言。
”[1]10-11那么,“第一语言”的数量就只有一种。
这样,Krashen“输入假说模式”[2]228中的“获得”和“学得”的区分就没有了意义。
另一方面,如果“第二语言”是指除一个人的“母语”外,他所习得的语言。
[3]6显然,这其中,“母语”是定义项,但“母语”是与“非母语”相对的概念。
这样,就会得出“第二语言也称非母语、非本族语,它包括本国内(多民族国家)别的民族的民族语和外国语”[4]178的定义。
也就是说,“第二语言”也与“非母语”相对,而不是明确地与“第一语言”相对,这就容易造成概念间属种关系的错乱。
可见,有必要对“第二语言”及其相关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以便求得更清晰准确的概念。
本文就试图厘定“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探讨它们与相关术语间的内在关系;旨在能用其精准地描写“第二语言教学”中的现象,更好地探讨与之相关的理论问题,巩固学科的理论基础,促进“第二语言教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与传播学”[5]1-8的主体研究和学科建设。
二、“第二语言”概念的厘定及探析(一)概念的厘定Stern(1999)指出,Catford, J.C.(1959)是较早提出“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术语的研究者。
[6]22这两个术语的提出表明确实存在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情形。
第二语言习得名词解释
第二语言习得名词解释1.Instrumental motivation,which occurs when the learners goal is functional;and integrative motivation,which occurs when the learner wishes to identify the culture of the L2 group.2.Cognitive strategies encompass the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eies of identification, grouping, retention, and storage of language material, as wen as the language use strategies of tetrieval, rehearsal and somprehension or production of words,phrases and other elements of the second langugue.3.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says that there is a period when language acquisition can take place naturally and effortlessly, but that after a certian age the brain is no longer able to process language input in this way.4.Positive Transfer refers to the transfer that occur when both the native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have the same form,thus making learning easier.prehensible input means that all of the target language exposed to language learners is understandable.municative competence: the ability to use the language correctly and appropriately ti accomplish communication goals. The desired outcome of the language learning process is 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competenly, not the ability to use the language exactly as a native speaker municative competence is made up of four competence areas: linguistic, sociolinguistic, discoure, and strategic.7.Cooperative learning:is a successful taeching strategy in which small teams.each with students of different levels of ability, use a variety of learning activities to improv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a subject. Each member of a team is responsible not only for learning, an atmosphere of achievement.nguage aptitude refers to the specific ability a learner has for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and also a social product and used in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9.Acquisition:is the product of a subconscious process very similar to the process children undergo when they acquire their first language.Learning:is the product of formal instruction and it comprises a conscious process which results in conscious knowledge about the language.10.Autonomous learning means one adopts some manners that fit for him and learn by him,which is mainly outside the classroom context.简答:2.Individual differences(1)年龄:作为一种个性差异,对第二语言学得有一定的影响,表现为1)习得速度方面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语言统称第二语言 。 ” … 那么 , “ 第一语言 ” 的数量就 只
有一种 。这样 , K r a s h e n “ 输 入假说 模式 ” 【 2 中 的“ 获得 ” 和 “ 学得” 的 区分 就没 有了意 义。另一方 面 , 如果 “ 第 二语 言” 是指除一个人 的“ 母语 ” 外, 他所 习得 的语 言。 显然 , 这其
与“ 第 二语 言 ” 相 关 的术语 探 析
。 吕佳
( 华北电力大学 科技学院, 河北 保定 0 7 1 0 5 1 )
[ 摘 要] 本文以 厘定“ 第 一语言 ” 和“ 第二语言” 概念的内 涵与外延为 核心, 叠 统地探析它们与“ 母语” 、
“ 本族语” 、 “ 外语” 等 常用术语 间的 内在 关 系, 进而探 讨这些 区分在语 言教 学中的作 用。以期 深化“ 第二语 言教 学” 的 学科研 究, 促进其理论 构建。
中, “ 母语 ” 是定义项 , 但“ 母语 ” 是 与“ 非母语 ” 相 对 的概 念 。
这样 , 就会得 出“ 第二语 言也称 非母语 、 非本族语 , 它 包括 本 国内( 多民族 国家 ) 别 的 民族 的民族语 和外 国语 ” [ 4 ] 1 7 s 的定
义 。也就是说 , “ 第二语言” 也与 “ 非母语 ” 相对, 而 不是 明确
中, “ 第二语言 ” 如果被定义 为“ 在 第一语 言之后再学 习 的其
他语言 。……但在应用语言学领域 里 , 通常把 第一语言之外
先被学会的语言。 ” [ 7 1 1 7 4 ; “ 第 一语言 是指一 个人 出生 以后 首
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 第二语言则指人们 在获得第一语 言 以 后再 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 言。 竹 【 B J ; “ 第 一语言 和第 二语 言 是按照时 间 先后 定 义 的两 个术 语 。 ‘ 第一语言’ ( i f r s t l a n - g u  ̄e ) 是 我们 从 小学 会 的语 言 , 简称 ‘ 一语 ’ , 也叫‘ 母语 ’ ( m o t h e r t o n g u e ) , 在掌 握第 一语 言之后 , 人们还可以继续 学习 并 在不同程度上掌握 ‘ 第二语 言’ ( 简称 ‘ 二语’ ) , 甚至第 三 、 第四语言。 9 j 此外 , S t e m( 1 9 8 5 ) 认为, “ 第一 语言 ” 包 含本 族语 ( n a i t v e l a n g u a g e ) 和 主要语 言 ( p i r m a r y l a n g u a g e ) 两 种情 形。 【 1 0 】 拍埘 他还把 L 1和 L 2看作两个集合 , 前者包括 6 I s t l a n .
地 与“ 第 一语 言” 相对 , 这就 容易 造成 概念 间属 种关 系的错
乱 。可见 , 有 必要 对“ 第二语言” 及其相关 问题做进一步 的探
讨和分析 , 以便求 得更 清 晰准 确 的概念 。本文 就试 图 厘定 “ 第 一语 言” 与“ 第二 语言 ” 概念 的 内涵与外 延 , 探 讨 它们 与 相关术语 间的内在关 系 ; 旨在能用其 精准 地描写 “ 第 二语 言 教学” 中的现象 , 更好地探讨与之相关的理论问题 , 巩 固学科 的理论基础 , 促进 “ 第二语言教学 ” 和“ 汉语 国际教 育与传播
“ 第一语言 ” 和“ 第二语言” 的准确厘定在语 言“ 获 得” 与 “ 学 得” 的相 关研 究 中具有 重要 作用。然 而 , 在 目前 的文献
“ 第一语言” 的概念 。一些工具 书和教科书都 对“ 第 一语言 ”
或“ 第二语言 的概念 进行 过 界定 。如 一 第 一语 言 ’ 是指 首
s t r o n g e r l a n g u a g e ; 后 者包括 s e c o n d l a n g u a g e ,n o n—n at i v e l n- a
ua g g e ,
g u ag e o
l a l l I
,s e c 伽d a r y l a n ua g ge 和 w  ̄k e r l a n —
[ 关 键词 ] 第一语言; 第二语言; 母语; 本族语 ; 外语; 语言教学 [ 中图分类号] 1 - I 3 1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2 — 8 6 1 0 ( 2 0 1 4 ) 0 1 - 0 0 O 9 - 0 3
引 言
一
、
要 界定 “ 第二语言” 的概念 , 明确其 内涵与外 延 , 首先要界 定
不同人群和与第二语言相关概念对应关系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本国语第二语言非本族语外族语非母语第三种学习者及散居的本民族的语言非外语第一语言本族语母语少数民族群众英语外语第二语言非本族语外族语非母语万方数据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注
语文 学刊 ・ 外铬教 育教 学
2 0 1 4年 第 1 期
学” “的主体研究 和学科建设 。
二、 “ 第二语言 ” 概念的厘定及探析 ( 一) 概念的厘定
是国内的另一种语言 。如我 国少数 民族所 掌握 的汉语是 他
们的第二 语言 , 定居在外 国并取得 国籍 的人 所掌握居 住国语
言也 是他们 的第二语 言。S t e m( 1 9 9 9 :1 1 ) 认为 , “ 第二语言 ” 也有两种含义 , 一种 是从 时 间的角度看 , “ 第二语 言” 总是在 获得“ 第一语言 ” 之后才学 习和掌握 的语 言; 另一种是从掌握 语 言的水平的角度看 , “ 第 二语言 ” 是指个 人较生疏 、 较 不熟
《 语言学百科词典> 指 出, “ 第二语 言( S e c o n d l a n g u ge a ) ” 与“ 第一语言 ( H n i t l a n g u a g e ) ” 相对。 【 l 指在掌握母 语后通
过学 习而掌握的第二种语言。这种语言可 以是外语 , 也可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