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二十三课《马说》教案初中
《马说》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马说》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马说》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马说》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八年级学生学习《马说》一课的第一篇教材教学,通过此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关于受人尊敬和信任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了解“谦恭、诚实、善良、自信”等品质的含义。
b.掌握课中语言的理解,通过阅读故事,了解人与动物之间的交往,体会同情心和欣赏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a.通过对人物角色的思考和分析,学生能够培养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锻炼自己的阅读感悟和思考能力。
b.提高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解和使用英语语言。
3.情感目标:a.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欣赏的能力。
b.通过学生和中老年人(具有丰富阅历的人群)之间的交流,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真正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教学难点:通过故事理解人与动物之间的交往。
四、教学策略1.情景模拟:通过角色扮演来模拟情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2.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接受他人的看法和意见,探讨故事中的主题和情节。
3.个人思考:通过个人思考,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增强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步骤Step 1.引入学习1.老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受人尊敬和信任的品质”2.老师请一位中老年人前来交流。
请老人讲述他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人物给他带来的深刻感受。
3.老师出示让学生到PPT(《马说》)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简要介绍故事背景。
Step 2.讲授学习1.老师按照故事情节,分段逐一讲解,讲解每一段情节之后,使用提问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停下来思考和分析。
2.老师为学生解释生词和语言难点,并强调故事中心思想和故事主题。
Step 3.活动互动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分别搜集故事中蕴含的“谦恭、诚实、善良、自信”等品质的含义以及这些品质在故事中体现的地方。
黑龙江省八五八农场学校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第二十三课:马说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马说》这篇文章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文言文阅读和评价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正确评价事物。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然而,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显得有些迷茫,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明确。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他们明确讨论主题,并能在讨论中提出有价值的观点。
此外,我还注意到,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有待提高。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采用更多生动有趣的案例,增加课堂互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正确评价事物”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马说》这篇文章的基本概念。它是一篇以马为主题,表达作者对马的赞美和评价的文言文。这篇文章是我们要学习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重要篇章。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马的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文言文表达对事物的评价,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念。
二、核心素养目标
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教案新人教版
《马说》教案(一)教学建议1.教学时长:两课时2.教学重难点:梳理文章写作结构,明确托物寓意的用法,端正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二)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培养文言语感;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字词;明确“说”的体裁。
2.疏通文意,从提出问题、反面议论、事例论证三个角度梳理文章的写作结构,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能准确识记文中文言字词。
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梳理文章结构,理解其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初识文章在过去没有机械的时代,每个英雄的生命中也总有宝马良驹为伴,能够日行千里,辅助项羽所向无敌的骏马名骓;载着刘备越过檀溪,摆脱追兵的宝马“的卢”;还有那跟随吕布大展神威赢得“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美称的赤兔马。
“好马配英雄”,令人羡慕。
倘若这些好马没有配上英雄,或者没有赏识者的怜爱,是否还会让人羡慕,名垂后世?(学生小议)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韩愈的《马说》,去看看千里马如何才能配英雄的情况吧。
(二)技巧诵读,感知全文1.听读标注,技巧诵读师:语文课缺少不了“书声琅琅,笔间点点”尤其是文言文,更要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现在,请大家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屏幕上的字音,要读得准确、流畅。
师:知不足而改之,现在老师为大家示范朗读这篇课文,拿起你们手中的笔,根据老师范读时的停顿和你的语感,划分好节奏停顿,标注好需要重读的字词。
节奏停顿如下: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学生再次齐读。
八年级语文马说的教案
八年级语文《马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马说》。
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人才的重视和呼唤。
培养尊重人才、珍惜人才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观点。
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马说》的朗读和背诵,大家表现得非常棒。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分析这篇文章,看看作者韩愈是如何论述人才的。
(2)请大家回顾一下,《马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2.自主学习作者为什么用“马”来比喻人才?文章中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小组交流,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3.课堂讨论(1)请各组代表汇报自主学习成果。
(3)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论证方法。
4.深入解读文章中提到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在文章中是如何批判当时社会对待人才的态度的?你认为如何才能发现和培养人才?(2)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2)引导学生认识到尊重人才、珍惜人才的重要性。
(3)布置课后作业:结合所学,写一篇关于发现和培养人才的短文。
四、课后作业1.背诵《马说》。
2.写一篇关于发现和培养人才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氛围浓厚。
2.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有所提高,能够深入分析文章的主旨和论证方法。
3.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表现出较高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不足之处:在讲解文章语言特色时,部分学生难以理解,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下《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马说》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韩愈通过“马”的形象来抒发对人才问题的见解和感慨;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方法,包括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以及句子的翻译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教师引导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尊重人才的价值,认识到公正评价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理解作者的人才观。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者通过“马”的形象所寓含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的愤懑不平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什么是人才?如何评价和发现人才?”然后引出课题《马说》,介绍作者韩愈及其创作背景。
2.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出生词难句,尝试理解文章大意。
3.讲解文言文基础知识针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结构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和句子含义。
4.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述马的形象来表达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组织学生讨论:“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马是好马?什么样的伯乐是好伯乐?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人才观?”5.体会作者情感让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不平之情,感受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6.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和公正评价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意义。
四、作业布置:1.背诵《马说》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收集并阅读有关人才问题的文章或故事,进一步理解人才的重要性和价值。
五、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同时,教师也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价值观。
《马说》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马说》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马说》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马说》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了解《马说》的作者、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
2. 能掌握《马说》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 能理解文章中的比喻和段落的组织方式。
4.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其他文学作品。
二、教学重点:1. 《马说》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 段落的组织方式。
3. 比喻的表现形式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隐含的深层意义。
2. 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其他文学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对比赛马背景进行介绍,并同学们一起讨论比赛马的特点,并联想到人群中的精英们。
2. 内容介绍在人类文化的发展史上,马一直是人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是作为交通工具,还是作为军事装备,或是作为文化符号,马都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而在文学作品中,马也是经常被使用的元素之一。
《马说》就是以马为主题的一篇寓言小说。
3. 了解作者钟理和《马说》的产生背景。
钟理,原名张邦鹏,1908年出生于川省重庆市,是一位著名的中国作家、诗人和文学评论家。
钟理以他的锐利的笔触和敏锐的洞察力而闻名,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包括《马说》都是他所创作的。
《马说》出生于1942年,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压迫和危机的时刻,钟理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呈现了一个关于真相和权力的故事。
这个故事通过马的视角来讲述,探讨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权力和利益的暴力占有、以及人类的本性问题。
4.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马说》的主人公是一头名叫“荷尔”(Horse)的选手。
他是一头非常优秀的赛马,是主人公。
但是,由于他年纪渐大,体力逐渐退化,不能再像以前一样表现出色。
于是他就被淘汰了,丢失了选手的身份,成为了替补的马。
同时,小说中讲述了人物开展的种种竞选活动。
他们不断的扮演各种角色,模仿各种表演,以达到获得选票的目的。
荷尔看到这些,终于认识到了自己和人类之间的巨大差别。
《马说》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案例)共3篇
《马说》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案例)共3篇《马说》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案例)1《马说》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案例)引言:《马说》是一篇长达四千多字的文言文,是鲁迅先生所著,内容深刻,语言精练。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都有涉及到这篇文言文的学习,在八年级必修课程中也有学习。
为此,本教育案例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后作业等四个方面来设计这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篇文言文的重要内容及语言特点。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了解《马说》的作者、背景及意义等。
2.理解《马说》的主要内容及深层次含义。
3.学习《马说》中的文言文语言表现及特点。
4.提高阅读能力和文言文翻译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Part 1. 课前铺垫1.首先进行预热,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学生所需要具备的前置知识。
2.介绍《马说》的作者鲁迅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情境,建立对课文的好奇心。
Part 2.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图片或小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马的种类及特征,建立对马的基础认识。
Part 3. 阅读理解1.全文阅读带领学生读完整个篇章、划出重点词句,并借助具体题目、重点问句等方式,鼓励学生勇敢提问,梳理文章的主旨,进而懂得文言文的语境和文体特点。
2.《马说》的阅读学习本文言文的主旨、中心思想、以及每一部分的重难点,达到理解马与人的比喻,用现代语言解释马为什么成为批判工具等基本目的。
同时,老师可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分析与发掘文章的深层次含义。
Part 4. 归纳总结1.总结《马说》的文字表现方式,以及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2.比较《马说》与现代作品中关于动物的写作方式,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Part 5. 课堂实践环节1.以马的观察与品评为主题,讨论现代社会中的各种市场乱象等课外经验,并结合本文学习,开展实践学习活动。
2.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自主选题展开小研究,完成关于马的文学探究,借鉴现代写作方式结合创新思维,独自完成文章创作。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教案一. 教材分析《马说》是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选自韩愈的同名文章。
文章通过对马的描述,表达了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文言词语、掌握句子结构、领会文章主旨以及感悟作者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能够阅读和理解简单的文言文。
但针对本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特殊句式,学生可能存在理解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能够流畅地朗读和翻译文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文章主旨,感悟作者对人才的珍视和感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2.难点:文章主旨的领会和作者情感的感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好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随后,教师展示课文译文,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操练(15分钟)教师选取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翻译、造句等方式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共同寻找答案。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自己人生的启示。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马说》教案 (新版)
23《马说》【教学目标】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3.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比一比:你能找到多少个关于马的成语。
走马上任,走马看花,蛛丝马迹,指鹿为马,招兵买马,五马分尸,万马奔腾,天马行空,驷马难追,人仰马翻,兵强马壮,青梅竹马,千军万马,汗马功劳,伯乐相马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及诵读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是“古文运动”倡导者、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夸文风。
“唐宋八大家”之首。
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写作背景他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书宰相,都没有得到赏识。
加上当时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
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了《马说》。
(3)文体: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马说”即谈马、论马。
特点:写法灵活,讲究文采,奇巧而言辨,跟杂文相近。
三、疏通文字,了解文意(一)挑战第一关1.读通课文,看谁能准确通畅地朗读课文,看谁一马当先。
2. 听读课文听节奏,悟语速。
(在课本上作出标注字音与停顿)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语速适当,节奏准确。
3. 正音正句。
4. 用你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看谁能准确通畅地朗读课文。
(1)速读(不读错音、破句)(2)配乐朗读(个人或小组)A 音准通畅、声音洪亮,B 语速、停顿恰当,C 有感情地朗读(轻重缓急)。
(二)挑战第二关读懂课文:掌握重点词、句。
1.结合注释与自己的预习,小组讨论,互相帮助,疏通文意。
(温馨提示:注意依字译句和译文的方法)2.勾画并质疑,提出组内的疑难词句,班内共同解决。
马说教案【5篇】
马说教案【优秀5篇】《马说》教案篇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全文寄托了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使学生了解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主题。
3、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联系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方法设计】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
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
【学法指导】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马说》教案篇一教材分析:《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的自读课文。
本文是一篇精彩的论说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形象的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揭示了伯乐不识马的根本原因。
与其说是写千里马的遭遇,不如说是写人才的遭遇,表达作者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控诉。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初中文言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能疏通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目的。
我设置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感知课文大意。
2、反复诵读、培养语感,能熟读成诵。
3、会记笔记积累词汇,了解文体把握托物寓意写法。
4、感受千里马的遭遇,深刻理解课文含义。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掌握托物寓意写法,理解伯乐千里马所象征的含义。
学情分析:农村中学的初二学生虽然接触了文言文,但基础薄弱,还没有学会积累文言字词的习惯,很难顺利的翻译一篇文言文。
所以,继续加强文言字词的基础教学仍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因为文言字词是读懂读通文言文的基础之基础。
鉴于此,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为了达成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方法。
1、文本赏读法:学生诵读,教师范读,通过文本解读文意。
2、问题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体悟,通过文意理解内涵。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节是自主学习课,学生提前预习为主;第二节是合作探究课,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完成。
教学过程:导入以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切入,问一个适合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吊起学生的胃口,驱动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
都说21世纪,是竞争人才的世纪。
那么请问什么是人才?如何成为人才?这些都是我们同学需要思考的问题,为自己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做准备。
为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就让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打开课本向韩愈索解吧!接下来,我将发挥班班通的优势,运用多媒体展示演示文稿出示预习提示,快速高效的告诉学生文明接下来要干什么怎么干?这节省了时间,更是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马说》教案 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第23课《马说》教案课题: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蕴含的寓意。
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教学重点: 1.体会“说”和“序”的不同。
2.理解短文寓意。
教学难点: 1.总结寓意和写法。
2.理解作者观点。
能力培养:分析、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德育目标: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导入新课(提问式导入)同学们你会说话,我会说话,有谁知道还有谁会说话,(学生讨论),教师引导问马会说话吗?为什么?为了解开这个谜底我们来看看韩愈的《马说》。
二、学生自读、检查预习。
板书课题《马说》韩愈三、学生听录音,正音清字。
四、学生速读课文。
1、要求安步了解课文内容。
2、进一步理解生字、新词。
五、教师听写生字新词,带拼音。
乐lè zhǐ骈pián 槽枥cáolì辱rǔ六、释题及作者简介(1)“小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一事物成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杂文大体相近与“序”有区别。
(2)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七、分析课文内容,学生讨论重点难点问题1.发课练纸。
2.学生分组(四人、五人不等)自由讨论3.教师板书二问:(1)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主要论点)(2)怎样理解“马说”?(观点、论证)明确4.学生自由提问,教师引导:只要与本课有关,又有价值,随堂应变,一一解答若有意料之外的,课下讲评化,教师引导,学生求解,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求疑解惑,创新思维能力,活而不乱,乱而能收。
八、小结:本课是一篇论说文,讲述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最后论证“其真不知马也”,教育我们要善于识别发现人才,并努力成为“千里马”。
九、布置作业:读《马说》有感,或读《马说》之后。
十、板书设计:课后反思: 抓住本文写作内容的特殊性,让学生讨论伯乐、千里马之间的联系。
初中语文_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3课马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3.马说设计人:学习目标:1、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句。
2、理解文章寓意,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体会作者感情,以现在的视角审视千里马的遭遇。
一、搜集积累含“马”字的诗句,行“飞花令”二、伯乐相马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三、了解作者和背景1、查阅作者资料,把重要信息写在下面。
2、写作背景。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
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录用。
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才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四、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注意字音、语气、节奏)五、自读课文,疏通文意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试着译读课文,然后小组交流。
提示:用替换法或添字组词法,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2、积累巩固文言词语和翻译。
六、精读课文,合作探究1、独立思考下列问题,用原文回答。
(1)千里马受到了怎样的遭遇?(2)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表现在哪些方面?(4)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2、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阅读下面的资料思考:课文通篇不离千里马,是否只是在谈“马”的问题?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了内乱,临近的齐国乘机出兵,侵占了燕国的部分领土。
燕昭王当了国君以后,他消除了内乱,决心招纳天下有才能的人,振兴燕国。
虽然燕昭王有这样的号召,但并没有多少人投奔他。
于是,燕昭王就去向一个叫郭隗的人请教,怎样才能得到贤良的人。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
23马说韩愈教课目的:1、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认识伯乐与人材的关系,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
认识托物寓意的写法。
3、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课要点:1、认识伯乐与人材的关系。
2、翻译并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课内容:累积字词翻译课文朗诵背诵教课方案一、导入作者介绍:韩愈 (768-824) 字退之,唐朝有名文学家、思想家。
韩氏祖先原是昌黎 ( 今属河北 ) 的大族,因此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
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
21 世纪教育网版权全部“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盘据,思想上尊儒排佛。
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倡议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议者。
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概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里的赞叹他“文起八代之衰”。
(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委靡文风。
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谈论文体。
本文是作者《杂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能够发布谈论,也能够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当它发布谈论时,特别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概相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意些。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材问题,从字面上能够解为“谈谈千里马”或“谈谈千里马的问题。
”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听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深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路上,马蹄使劲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全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困难费劲地爬行仍是拉不上去,伯乐遇到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开端来长鸣,嘶喊声直抵云霄。
二、整体感知。
1、正音正字。
祇( 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 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2、朗诵课文。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一、教学内容分析《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初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闷,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唯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以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屈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八年级下期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词语的用法。
这篇短文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学生理解大意应该不难。
但是他们毕竟是初二的学生,以他们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难以完全理解文中韩愈所要表达的感情。
基于此种情况,本堂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课文,这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而对于内容则点到为止,不作过深的讲解。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2、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文言句式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观看“万马奔腾”的音像视频资料。
师:马是一种吉祥、神圣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而且是十二生肖之一,哪些同学属马?请站起来。
请每一个人说一个有关马的成语再坐下。
生:一马当先(师:好!果真如此,说完请直接坐下)、马不停蹄、快马加鞭、金戈铁马(师: 好,战场建功、巾帼英雄)、放马南山(仗打完了,放马南山,我们都渴望和平生活)马首是瞻、马革裹尸、五马分尸、万马奔腾、千军万马、龙马精神、青梅竹马(师:好,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富有表现力)、马马虎虎、走马观花、人仰马翻、马失前蹄、人强马壮、害群之马、单枪匹马、犬马之劳、一马平川、心猿意马、招兵买马、悬崖勒马、塞翁失马、指鹿为马。
语文人教彩色版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马说》教案
马说教学目的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韩愈 (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
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
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摘自《辞海》“韩愈”条)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
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
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
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
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二、简介文体:《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二十三课《马说》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积累课下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然后、而、虽、之、以、食、是、见、等、安、策、临、其。
(2)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过程与方法(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感受千里马的不幸遭遇,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重视人才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重、难点:1、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背诵课文。
2、难点: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读准下列字音,教师课上检查。
2、阅读课文,查字典,查资料,看课文注释翻译全文。
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
韩愈(768—842),字退子,南阳(现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字。
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
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
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文集》。
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
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
本文便是他这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2、导语。
本文以“千里马”为题,通过千里马的命运,阐述了封建社会中大量人才得不到赏识这一现象,表述了作者的个人见解。
那么,到底怎样将千里马的命运与人才的命运相联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板书)。
3、解题。
《马说》是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4、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乐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面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宵。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三、正课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理解全文大意。
1、学习课文第1段。
(1)学习课文第1段。
(2)教师补充讲解词义。
伯乐善于相马的“相”字怎么解释?明确字义:察看,仔细地看。
“相马”就是仔细审视、察验马的优劣。
骈:并。
骈死:并死,成双成对地死、一个接着一个地死。
槽,是放饲料的食槽;枥,是系马、拴马的马棚、马厩,这两个字合起来可以不分开解释,用槽枥借指马食宿的整个环境,既养马的处所。
介词“于”,可作“在”字讲。
介词“以”,可以作“因为”讲。
(3)学生逐句读、译。
(4)教师归纳讲析。
提问: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
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
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
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
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面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
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第二句从反面承接上文,转入论述;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
第三句的“奴隶人”并非指奴隶,而是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
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一般地对待。
“称”:著名、著称、出名。
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
全句说:因此即使有了好马,也只能在无知的养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继死在马厩里。
可见由于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落得个平庸地默默无闻地死去的不幸遭遇。
第1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齐读第1段。
2、学习课文第2段。
(1)朗读第2段。
(2)正音、析义。
外见():见同“现”。
是:此,这。
且:副词,犹,尚且。
安:疑问副词,怎么。
(3)逐句读、译。
(4)教师归纳、讲析: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
是说因为马才能、本领特殊,所以食量也特殊。
由于没有识马的人,只由喂马的将它一般地喂养,便显示不出它的特殊本领来。
“而”字是连词,表示顺接,联系“不知”和“食(喂)”两个动作。
不懂得它一天能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
“也”字表陈述语气,“是马也”,“也”字表句中语气的停顿。
“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应译作:而且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达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提问: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明确: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
这正是说明,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第2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5)齐读第2段。
3、学习课文第3段。
(1)朗读第3段。
(2)学生读、译第3段。
(3)归纳、讲析:提问:“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明确:排比句式。
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问:这里的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明确: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
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
(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
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执策”的“策”:马鞭子,名词。
“临之”:面对着它(千里马)。
三个“马”字,都是指千里马。
“其……其……”:道……,那……;难道真的是没有千里马吗?那是真正不识得千里马呀!第一个“其”同“岂”,第二个“其”作“那”讲。
末一个“也”字,表感叹语气。
全段综述不识马者的表现,活画出不识马者昏庸无知而又妄言天下无马的丑态,归结到要害是不知马。
呼应了前文,证明了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没有伯乐。
第3段大意:妄言无千里马,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4)齐读第3段。
4、讨论:(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小结1、文言词语。
(1)一词多义。
食吃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吃一顿一食或尽粟一石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鞭子执策而临之用鞭子打策之不以其道或有的人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能才能虽有千里之能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2)通假字“食”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见”通“现”,表现才美不外见“邪”通“耶”语气词,吗其真无马邪(3)虚词之表示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代词它策之不以其道助词的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其代词它的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他们其真不知马也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其真无马邪2、文章主旨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明确: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
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3、写作特点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
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
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
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
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
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五、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