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2.1.2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结合热力环流示意图,描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提升综合思维。
2.能够结合热力环流原理,判断某一地区的气温、气压及气流运动状况,增强区域认知。
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联系生活实际,解释海陆风、城市风等自然现象,提升地理实践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地图法、小组讨论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孔明灯》视频,组织学生观看,并提问学生:放飞孔明灯的原理是什么?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过渡】看来大家都很博学多才,非常棒!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
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其实孔明是巧妙的运用了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我们一起探究《热力环流》。
(二)新课讲授1.热力环流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知识经验储备思考:(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太阳辐射)(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形成了温度差异)【过渡】大气到底是如何进行运动的呢?。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实验演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第一步,介绍实验器材:长方形玻璃缸、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第二步,实验操作步骤:(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2)用平整的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3)在塑料薄膜的一侧(冰块上方)开一个小洞;(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第三步,观察实验现象: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烟雾在玻璃缸内形成环流)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将所看到的实验现象描绘出来,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并思考以下问题:(1)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会发生怎样的运动?(受热会膨胀上升,冷却会收缩下沉)(2)当大气发生垂直运动时,近地面和高空水平方向上的气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当空气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相应高空气压升高;当空气下沉时,近地面空气集聚气压升高,相应高空气压降低,在水平方向上便形成气压差)(3)水平方向上产生气压差后,会出现日常生活中的什么现象?(同一水平面上,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了风)总结: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流走,气压降低,高空空气集聚,气压升高;大气发生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也会产生气压差,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了风。
2.1 第一课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教案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2.1 第一课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教案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防御自然灾害,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组成了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教学目标】1.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热爱、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2.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生活现象。
3、室内实验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服务生活的能力。
4、气压的概念,等压线以及物体的比热容等知识。
【重点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应用【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为主,导、议、讲、练相结合等。
【教学手段】教师自制实验道具视频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配套练习1.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
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A.东南风B.西南风C.东北风D.西北风读某地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气压图(单位:hPa),完成2~3题。
2.若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构成热力环流,则流动方向为()A.O→M→N→P→OB.M→N→O→P→MC.M→N→P→O→MD.N→M→O→P→N3.下面图中正确表示N地在垂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4.下图是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后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①至⑤点,气压最高的是______,气压最低的是_______。
(2)A、B两地受热的是____地,空气_________;冷却的是____地,空气__________。
(3)用“→”画出图中的热力环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2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第二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2课时热力环流长春市实验中学高一年级地理组课题热力环流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教师教学[来源: ZX XK ]目[来源:学#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读懂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来源:ZXXK]2.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动手能力。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获得热力环流直观具体的认识;同时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思考概括能力,并将其转化为地理语言。
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
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网Z# X# X#K][来源: ]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树立“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思想。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教学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教材分热力环流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接上一节课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下又为接下来要学习的“风”、“三圈环流”、“季风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热力环流所教授的对象是高一新生。
热力环流所涉及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却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但这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
密切联系生活,通过实验视频观察、图示教学、提问、读图训练,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原理,使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课前准备1.提前下发导学纲要2.PPT、投影仪3.学生准备好彩色记号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个性备课情景导入导入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课时——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教案教学设计公开课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课时热力环流【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主要学习内容为: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意识。
其第二目内容为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该节内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故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
【学生情况分析】我们学校是一所地理位置较偏远的学校,生源不好,学生的基础差。
地理又是一门“副科”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实在是不敢恭维。
而地理是一门集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等知识的综合学科。
有些学生,特别是一些女生在初中时就畏惧数理化,空间想象力很差,到高中学地理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有些学生甚至对空气受热膨胀而上升、冷却收缩而下沉也不理解。
经常在做题时认为受热要下沉,冷却会上升。
“一讲到气温、气压很多学生就傻了”这句话是我们地理老师的口头禅;学生也发出“读理科要是没物理、读文科要是没地理,读书其实也不难”的感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运用热力环流实验来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
过程与方法: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自主学习或是与他人合作,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难点:高低压是指水平方向的差异【课时安排】第二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1.长方形玻璃缸、2.塑料薄膜、3.一杯热水、4.一杯冰块、5.一束香、6.打火机【课程安排】(导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大气的受热过程,了解了大气的受热过程会制约大气的运动状况,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大气运动状况的一种简单形式——热力环流。
2.2.1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参与度。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降低理解难度。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4.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解答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2.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3.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巩固。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习热力环流做好铺垫:
1.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注意到夏天和冬天,我们这里的风向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通过这个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现象背后的原因。
2.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段关于热力环流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利用实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讨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当地的热力环流现象,学会用地理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
4.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收集、处理和分析热力环流相关数据,提高其地理信息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章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素养:
2.1.2:_热力环流【公开课】
若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应该是平行的
假设地球的表面性质均一(那么以下A、B、C 三地的大气如何运动?
气压低 气压高
膨 胀 上 升
气压低
收 缩 下 沉
由于 地面冷热 不均而形 成的空气 环流,叫 做热力环 流。 一般用4 个箭头就 可以画出
收 缩 下 沉
气 压高 B 冷
气压低 A 热
气 压高 C 冷
冷热不均使空气产生垂直运动, 使水平方向上的空气密度不一致, 从而产生空气的水平运动。
高压
冷 高压
热 低压
高压
低压
热 低压
冷 高压
下图是沿海某地区一天中某个时刻大气环流情况图,你 知道它是白天还是夜晚吗,为什么?
陆地
海洋
山谷风
白天:谷风
夜晚:山风
高 压
低 压
山 山 坡
坡 高 压
山 坡 低 压
谷地
谷地
3、城市风
气 流 上 升
热
郊 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市 区
郊 区
---热力环流
知识铺垫
单位面积上垂直空气柱的质量 气压:
C B A
垂直方向上: 气温总是下高上低
(对流层、一般情况)
气压总是下高上低
一、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等 压 面
把空间气压值相同的 各点组合而成的面叫 做等压面。
海 拔 升 高 气 压 降 低
气压高低比较 ③ > ② >① ① ② ③
B
A
C
受热均匀
低
高
低
地面
高
低
高
B冷
A热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C冷
大气的垂直运动
地表的冷热不均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1.真实的案例分析:本节课以我国实际的气候变化为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变化,探究其背后的热力环流原理。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通过分析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成因、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地图、数据等资料,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分布规律,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情感,提高其地理素养和人文关怀。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和实践,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原理和特点,提高其地理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成因、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变化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气候差异,激发学习兴趣。
2.以我国实际气候变化为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背后的热力环流原理。
3.设计生活实例,让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热力环流的影响,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如:“为什么冬季北方寒冷,南方温暖?”“夏季为什么北方炎热,南方潮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一)导入新课
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变化图,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寒潮、暴雨等。
2. 提出问题:“这些地理现象背后有什么规律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 简要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与这些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二)讲授新知
1. 详细讲解热力环流的定义、形成原因及其地理意义。
2. 教师给予每个小组指导和建议,帮助其深入理解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其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
(四)总结归纳
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热力环流的定义、形成原因、地理意义等。
2. 强调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醒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形成原因及其地理意义。
2. 使学生了解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气候形成、天气变化等。
3. 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
4.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了解热力环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其地理观察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动画和图片形式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一概念。同时,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
此外,我还结合课堂讨论和课后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等,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
3. 创设生活情境,如城市热岛效应、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
2.1热力环流说课稿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和活动:
1.创设情境: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等,引发学生对热力环流的关注。
2.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析实例,探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1.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原因、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大气中的温度差异是形成热力环流的关键,但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2)热力环流对环境的影响:热力环流对气候、天气等方面的影响较为复杂,学生需要通过实例来深入理解。
(3)热力环流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运动、地图等基本知识,为理解热力环流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探究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续学习大气层结、天气系统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原因和特征;掌握热力环流对环境的影响;学会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生活实例引入:向学生展示一段关于热力环流现象的短视频,如无人机拍摄的城乡温差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热力环流对生活的影响,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提出问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城市比乡村热?”“这种温差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作业目的:通过练习题巩固基础知识,调查报告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实践作业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机。
2.1第2课时--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地理有多奇,兴奇告诉你2.1 冷热不均惹起的大气运动—第 2 课时《热力环流》教课方案一、课前系统( 一 ) 、剖析教材本节教课内容选自一般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 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惹起的大气运动” 。
主要学习内容: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根源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剖析实质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育学生自学、研究、合作的意识。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地球上的大气”一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微风带”的基础,故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尽叙述是特别必需的。
( 二 ) 、剖析学生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有关知识技术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散布不均等。
但因为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观点成立不坚固,不清楚,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关于学生有必定难度( 三 ) 、设计思想高中地理课程着重与实质相联合,要修业生在剖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渐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研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经过采用联系学生实质的素材来实现教课目的,包含选择学生熟习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碰到的地理问题,切合学生兴趣和年纪特点的地理问题等。
教师在设计教课时要充足考虑高中学生的心剪发展规律和不一样的学习需要,踊跃研究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剖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 四 ) 、教课目的1、知识和技术(1)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经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育学生的画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3)运用热力环流实验来察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 剖析实质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质,服务于社会。
2、过程和方法本课按照由问题→课件演示获取感性认识→剖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归纳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质问题的教课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育学生用剖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2.1大气热力环流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通过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等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各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教师进行指导。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巩固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自己在小组合作、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表现。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情感态度培养,为后续教学提供指导。
3.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模拟等方式,验证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2.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互动交流等方式,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学生能够在学习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中,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丰富:本案例通过引入季风、台风等生活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现象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热力环流的成因,如地球自转、太阳辐射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季风等。
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大气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天气预报、气候变化等。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热力环流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热力环流现象及其形成原因;2.认识主要的热带风系统和西风带;3.掌握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和气温的影响;4.培养同学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热力环流的概念;2.热带风系统和西风带的特点;3.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和气温的影响。
教学过程:第一节:热力环流的概念及形成原因(40分钟)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放映气象图,问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气象图上的风向、气压等信息,引发同学们对气象现象的思考。
2.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表,讲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以及形成原因。
介绍赤道附近的高温带和两极地区的低温带,以及大陆和海洋对热力环流的影响。
3.分组探究(15分钟):将同学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研究其附近的热力环流情况,并整理成报告。
鼓励同学们使用互联网、图书馆等媒体资源,帮助他们找到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4.小组报告(10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
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或补充信息。
第二节:热带风系统和西风带(40分钟)1.回顾(5分钟):教师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帮助同学们回顾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介绍热带风系统和西风带(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表,讲解热带风系统和西风带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介绍热带风系统的副热带高压、赤道低压和信风,以及西风带的特征和位置。
3.观察实验(15分钟):教师设计一个小实验,让同学们观察副热带高压和赤道低压在地球仪上的位置,并用一个流线图展示热带风系统和西风带的形态。
4.分组讨论(10分钟):将同学们再次分组,讨论热带风系统和西风带对他们所研究的国家或地区的气候和气温有什么影响。
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
第三节: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和气温的影响(40分钟)1.分享讨论(10分钟):让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和观点。
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小组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地理素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热力环流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例如,我会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冬季和夏季气候现象背后的热力环流原理,并共同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
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的气候”的第一节“2.1热力环流”,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过程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热力环流的原理,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在案例背景设计中,我以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现象为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体验热力环流的作用。首先,我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冬季的气候特点,如北方地区寒冷、南方地区温暖,引导学生思考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接着,我引导学生关注夏季的气候特点,如南方地区高温多雨、北方地区高温少雨,引导学生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通过这两个案例,让学生初步感受热力环流的存在和对气候的影响。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方面的优势,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热力环流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这些亮点也体现了我的专业素养和对教育的热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在教学方法上,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和小组合作等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热力环流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通过讲解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同时,我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2.1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1.用《军港之夜》这首歌的视频引入,通过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热力环流的兴趣。
2.通过二个探究,做孔明灯实验及观看地理小实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
为学生能顺利画环流图埋下伏笔。
3.观看flash动画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理解等压面的概念。
4.三个案例: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海陆风让学生自己拓展探究。
这部分内容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考虑到新课程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加入了实际生活中典型的三个热力环流案例,目的为使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使理论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达到学习身边的地理,有用的地理的课程标准。
5.播放视频:《奔跑》版的《热力环流》,回顾并加深这节课的重点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说出气压,等压面的定义,会判断气压的高低。
(2)、知道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中的最简单的形式。
(3)、能归纳等压面的凹凸与气压高低的对应规律。
(4)、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能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热力环流能力目标:(1)、通过画热力环流模式图,培养学生的绘图、析图能力。
(2)、会做热力环流的简单实验。
(3)、通过理解热力环流原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学情分析】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教学难点】等压面的凹凸变化规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
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2.教学重难点(1)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郊环流形成。
二.学生分析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地理教材比较强调知识的应用,尽管现在高一学生的地理基础在现有加强初中地理教育的前提下比以前学生有所提高,但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
而本节的重难点都集中在对热力环流的理解和运用上,课堂上教师运用书上插图、多媒体、板图,并结合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对相应知识进行讲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一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一分析推理运动过程一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一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四.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Flash动画和幻灯片,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五.教学方法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
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公开课热力环流教案
学校 班级 高一(13)班 开课教师
2009 年 11 月 25 日 (星期 三 ) 第 三 节课 教学课题 热力环流
所用教材 教材名称: 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1 第 二 章
一 节
自用 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参考书 参考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
具
传统教具
1、 知识与技能
(1)明确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能够运用图示说明大
的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
立科学的自然观及正确的环境观。
(2)通过热力环流的小实验,树立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态
度。
教学重点
1、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 热力环流中气压大小的判断
教学方法
分析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
【实验导入】先请学生花一分钟时间阅读思考P30页实验. 教师在黑板画出简图.并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会看到什 么现象,提出疑问,从地面温度的差异来引导学生思 考,最后点出这就是今天要学的热力环流.
二、城市风 画图讲解 问题设计:给出两点,判断建水泥厂的合理位置
三、山谷风 画图讲解
【课后作业布置】 名师一号
课后总结与评议纪录
自我 分析 和教 师评 议意
见
气的受热过程,并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
热源;(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能解释自然界中存在的热力环流实例;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以及热力环流形成模式图的演
教学目标
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热力环流的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通过海陆风形成过程课件的操作,增强学生学习地理
及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运动
——第二课时热力环流定稿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气压带与风带的相关知识,能够进一步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找出防御自然灾害的针对措施,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资源。
大气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共同构成了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能够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解释相关生活现象。
用理论指导生活实际,提升学生自我的区域认知观念
和人地协调观。
【教学目标】
1、综合思维能力: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生活现象。
2、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服务生活。
3、区域认知观念: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人地协调观念: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重点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分组合作探究,导、议、讲、练相结合
【教具准备】
实验、热力环流歪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指导学生进行准备工作;
(2)进行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制作导学案。
学生准备:
(1)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气压、比热容的相关知识;
(2)预习本节内容,完成预学案。
(3)对于热力环流形成视频、实验、地理歪歌的预习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诸葛亮火烧上方谷》视频看完了,同学们都知道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运筹帷幄的神人,但是问什么这次战争中失测呢?问什么会在关键时候下雨呢?要想解密此现象,一起学完本节课,大家就会明白。
过渡:首先,我们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出示目标老师起头,全班齐读。
)此时老师板书:
第一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运动第二课时《热力环流》
首先,我们从一组有趣的实验开始,目的是为了感知冷热不均会导致空气的循环运动;大家仔细阅读实验步骤。
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认真观察烟雾的运动方向。
过渡:大家观察的怎么样呢?请把观察到的烟雾运动的情况绘制在导学案上。
(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来)
哪位同学能把烟雾的运动方向情况绘制在黑板上呢
很好!观察的很好!其实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热力环流现象。
它的原理是什么呢?在实验中可以看到热水的烟雾向上运动,冰块的烟雾向下运动,其中的原因是受热不均引起空气的运动。
过渡:课前通过检查同学们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大家主要存在以下疑点,这些疑点在课堂上会一一解决。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2-3以及动画视频完成导学案上的探究一。
探究一共有5个问题,分为5个小组讨论,给大家5分钟时间进行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派一个代表展示本组成果。
1、当A、B、C三地受热均匀时,空气有无运动?
2、A地受热,B、C冷却,垂直方向上空气运动有何差异?
3、同一水平面空气密度产生了怎样的差异?气压呢?
4、等压面的弯曲规律?
5、会进一步引起大气在水平方向上如何运动?
时间到,请同学们做到自己的位子上,讨论的很好,很热烈,下面分组展示你们的讨论成果。
问题答案:
1、大气无明显运动
2 A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B、C两地冷却收缩下沉。
3、在高空,A地上空密度变大,形成高气压 B、C上空密度变小,形成低气压
等压面如何弯曲? A为低压,等压面向低处弯曲,对应高空等压面向高处弯曲;B、C两地为高压,等压面向高处弯曲,对应高空等压面向低处弯曲。
由此)我们总结出等压面的弯曲规律:高压向高处弯曲,低压向低处弯曲。
简化为“凸高低凹”
4、大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过渡:每组学生展示的都非常好,下面我们总结热力环流的过程:由于地面冷热不均首先导致大气的垂直运动,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异,进而导致大气的水平运动,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现在,请同学们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ABC三地的热力环流。
同学之间可以进行相互交流。
大家注意,热力环流先有大气的垂直运动,然后才有大气的水平
运动。
我们在描述的时候也应注意先后顺序。
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来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空气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吗?
2、高压的数值一定高于低压
的数值吗?
结论:在同一水平面空气有高压流向低压;对于同一水平面而言,
高压的值大于低压,近地面的气压大于高空的气压。
接下来哪位同学给大家梳理以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找一位
学生进行回答)
不知道老师是不是讲的很清楚,可能有的学生对于热力环流形成
过程中气压的比较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看小
试牛刀。
给大家两分钟时间来思考一下,A与A1、B与A、B与B1气
压值得关系.
答案如下; A 〉A1 B 〉A、 B >A>A1>B1 过渡:给同学们用二分钟时间整理巩固以上所学知识点。
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很多热力环流的现象。
例如:烧开水的时候
水汽是上升的,打开冰箱的时候水汽是向下的。
冬天楼道里的风。
冬
季夏季博士腾湖和陆地之间的风向等等都是比较典型的局部地区的
空气环流。
请同学们继续完成导学案探究二湖陆风和城市风。
请同学们在图中画出湖陆间的热力环流
分析湖陆风对该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白天来自湖泊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该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该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
湖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湖泊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过渡:同学们,生活在城市和郊区之间也存在一种典型的热力环流. 请同学们结合所学以上的知识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城市热岛环流对城市大气环境有什么不良影响?由于城市
风的出现,城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随上升气流而上升,笼罩在城市上空,并从高空流向郊区,到达郊区后下沉。
下沉气流又从近地面流回市中心,并将郊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也带回了城市,致使城市的空气污染更加严重
2、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应采取什么样的对策?为了减轻城市的空
气污染,在城市规划中,一定要研究城市上空的风到郊区下沉的距离。
一方面将污染严重的工厂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
另一方面,应将卫星城建在城市风环流之外,避免相互污染。
下面我们来验证一下城市风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对空气有污染的工厂应建设在A、B、C中的地要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最好在地进行植树造林。
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热力环流有关的例子?(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说)接下来我们来做个【随堂练习】。
(1)画出大气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运动;
(2)图中所示的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是:先有运动,再形成运动;(3)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4)A、B、C、D四处气压由高到低排列是。
下面我们来听一首《热力环流歪歌》
【课后思考】:巴山夜雨和山谷风有没有一定的关系?
【课堂小结】;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全部内容,请哪位同学来小结以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请大家认真完成导学案上的其他内容。
【课后作业】
1.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空气上升或下沉,引起地面冷热不均
B、空气受热,使空气膨胀下沉
C、热力环流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
D、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2.下列各图表示高空和低空等压面的弯曲,其中正确的图示是()
3.下面四幅图,能正确反映热力环流的是()
读右图,分析回答4~6题。
4.如果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以下
说法正确的是()
A.引起热力环流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B.温度:A>B>C>D
C.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
D.气压:D>A>B>C
5.如果此图是城市热岛环流侧视图,在②处进行植树造林,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A.增温和增湿B.净化和增温C.净化和增湿D.减湿和减温6.如果此图表示的是山谷风示意图,那么上升气流③表示的可能是()①白天的谷地②白天的山坡③夜晚的谷地④夜晚的山坡
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板书设计】
大
气
运
最简形式
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