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实验带进地理课堂——《大气环境第二课时——热力环流》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大气热力环流实验

高中地理大气热力环流实验

高中地理大气热力环流实验步骤如下:
1. 在一个晴朗无风的天气,在教室中模拟大气热力环流,需要准备两个热力性质不同的地方,如冷热两种墙壁。

2. 冷墙处需要加湿并开启照明设备以影响热量。

将温度计放在两侧墙壁中间,等热力稳定后开始计时并观察温度变化。

3. 在两侧墙壁的某一面开一扇窗户,以模拟气体流动。

窗户上可以放置几片纸,模拟不同高度上的气流运动。

4. 当实验结束后,关闭门窗,使教室成为一个密闭空间。

通过模拟高、低气压的形成及气流运动规律,了解大气环流的成因和过程。

这时可以在窗户上放置风扇,推动冷空气流动,模拟热力环流的形成。

5. 在暖墙上贴一张白纸,在冷墙上贴一张黑纸,观察不同颜色光亮的程度。

这是因为黑色物体吸热多而白色物体吸热少。

通过对比不同颜色的光亮程度,可以观察到热力环流对物体受热的影响。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更好地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运用案例教学法,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作用。
(3)利用GIS软件,进行实地观测和模拟实验,增强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的直观认识。
2.教学策略:
(1)注重知识体系的建立,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网络。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回答问题,对答案进行点评和解析。
(3)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大气热力环流的知识体系。
2.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3.教师引导:
(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作用。
4.通过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知识的同时,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的运动、气候的形成等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学习将更为深入。然而,由于大气热力环流涉及的物理、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2)新授: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的知识点。
(3)巩固: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4)拓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高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 课时)——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学生思维的综合性,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防御自然灾害,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组成了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课标要求】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市教学内容建议“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本节要实现形成性目标,因为热力环流是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所以说本节学习是为实现其他课程目标做的知识铺垫。

【素养目标】1. 人地协调观: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2. 综合思维: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生活现象。

3. 区域认知: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 地理实践力:培养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服务生活。

【学习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学习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为主,导、议、讲、练相结合等。

高中地理_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第二节(第2课时)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主讲教师:指导教师:【课程标准】1、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一、发现生活通过观察生活中走马灯和冰柜冷气运动的现象我们得到:某区域,空气受热会膨胀,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高空气密度___空气遇冷会收缩,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低空气密度___二、探究原理1、运动(记忆2分钟)受热处:大气上升运动,部分空气外流,形成低气压。

近地面大气密度减小,周围空气过来补充,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遇冷处:大气下沉运动,部分空气进入,形成高气压。

近地面大气密度增大,空气向周围扩散,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由此得出结论:风的运动方向由密度大的地方流向密度小的地方。

即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这就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请记住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动力来源——太阳辐射2、气压联想:潜艇下潜,随着水深增加,压强会;上浮过程中,压力逐渐。

请你依据上句完成描述: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逐渐,随着海拔降低,气压逐渐。

3、气压变化均质的条件下,等压面相互平行,用平滑的直线表示;当近地面大气出现受热不均,会怎样?小组讨论: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

(爬黑板)1)请标出近地面气压高低,那等压面会如何变化呢?2)请你尝试添加等压面形态,并标注高空气压变化,完成等压面变形。

4、思考:近地面和高空四处气压由大到小该如何排序,你是如何判断的?5、总结规律(记忆2分钟):1)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2)在水平方向上,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3)近地面与对应高空的气压状况和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相反;三、实际应用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可以用热力环流解释。

将一块大石,与一盆水放在太阳下暴晒一个小时,猜一下谁的表面温度高?因为海洋与陆地的比热容不同,导致了升降温速度不同,所以有了气温的差异,我们叫做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地理热力环流实验报告(3篇)

地理热力环流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过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如何引起大气运动,以及这种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热力环流是由于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当地表某一部分受热时,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区;当地表另一部分受冷时,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高压区。

由于气压的差异,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水平运动。

这种垂直和水平运动共同构成了热力环流。

三、实验材料1. 实验装置:一个透明的塑料盒,内装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和热水。

2. 实验工具:温度计、风扇、湿度计、秒表。

四、实验步骤1. 将干冰放入塑料盒底部,然后加入适量的热水。

2. 将温度计插入水中,记录初始温度。

3. 开启风扇,对塑料盒进行吹风。

4. 观察干冰升华过程,记录温度变化。

5. 观察空气流动方向,记录气流运动情况。

6. 使用湿度计测量空气湿度变化。

7.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干冰升华过程中,温度逐渐下降,说明热量从水面传递到干冰,形成冷热不均。

2. 随着干冰升华,塑料盒内温度差异逐渐增大,形成明显的气压梯度。

3. 风扇吹风作用下,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形成热力环流。

4. 观察到干冰附近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区;远离干冰处空气下沉,形成高压区。

5. 湿度计显示,干冰附近空气湿度较高,远离干冰处空气湿度较低。

6. 实验过程中,温度、湿度和气压变化与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相符。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共同构成了热力环流。

这种环流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如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对天气和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七、实验讨论1. 实验中,干冰升华速度和空气流动速度受实验装置和条件限制,可能影响实验结果。

2. 实验过程中,温度、湿度和气压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实验装置、环境温度等。

3. 实验结果与实际情况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基本反映了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二课时_图文(精)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二课时_图文(精)

磴口一中“十六字”高效教学法学案备课教师刘艳英备课组长教务主任王巧娥班级组别姓名 2014 年 12 月 5 日学习内容: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大气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学习重点·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大气的水平运动学习过程: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1.从数值上看,越靠近地面,气压值越 ,离地面越高,气压值越。

同一等压面的下部气压值 (大于、小于上部气压值; 从形态上看,高压区等压面 (上凸/下凹,低压区等压面 (上凸/下凹[绘图分析] 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热力环流形成(1分步绘图完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理解其形成原理。

①下图.假设地表A 、B 两地冷热状况相同,则地表上空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高低 (相同、不同,等压面呈 (水平、倾斜状态。

②下图.地表A 、B 两地冷热状况不同。

A 地空气 (膨胀上升、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 (加大、减小,形成 (低压、高压,高空空气 (流失、堆积,形成 (低压、高压;B 地空气 (膨胀上升、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 (加大、减小,形成(低压、高压,高高空空气 (流失、堆积,形成 (低压、高压。

高空大气气压状况与低空 (相同、相反。

在图中画出表示空气垂直运动的箭头,并在括号内注明高空和低空的气压高低状况,用虚线画出等压面的变化。

③由于空气发生上升与下沉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 (气压、气温产生差异,空气由气压 (高、低的地方水平流向气压(高、低的地方,这样就形成了环流。

在图中用箭头画出高空和低空空气流动的方向,完成A 、B 两地问热力环流过程示意。

④在热力环流中,大气运动包括______运动和______运动两种基本形式。

其中先发生的是_____运动,这种运动表现为气流_____或气流_____,引起这种运动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规律总结:近地面空气的受热不均,引起气流的______或_______运动;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导致_________气压的差异;水平气压差异形成大气的_______运动 1.同一水平面上,气温高一般形成 ,气温低形成 2.同一垂直方向上,高度越高,气压3.近地面的气压状况与其对应的高空气压状况相反,即近地面为高压,相应的高空为4.等压线(面凸高为 (高、低压5.同一水平面上,气压总是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例1.ABA BH(M900hPa 1000 ④(1图中表示气压相等的数码是:____________ (2气压最高的数码是___;气压最低的数码是__ (3A 、B 两处受热的是_________,空气做_____运动,冷却的是_____,空气做___________运动。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大气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大气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5.作业小结:通过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撰写文章,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拓宽了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
本案例通过以上五个亮点,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探究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奥秘。同时,通过反思与评价,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学习效果。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素养和责任感。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寻找答案,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问题,梳理知识点,形成系统的地理观念。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思考。
2.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共同分析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1.运用生动的语言、图片和动画,详细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特点和地理意义。
2.结合实例,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雾霾形成中的作用。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和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思考。
2.提出讨论问题:“大气热力环流对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雾霾的形成有何影响?如何防治雾霾?”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的雾霾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实际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大气热力环流的存在和作用。
3.通过展示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大气热力环流的重要性。

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之《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之《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2.提问学生关于大气圈的知识,如大气层的结构、温度和压力分布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之《热力环流》,说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大气圈的基本特征,包括大气层的结构、温度和压力分布等,提供相关知识点和概念。
2.阐述大气运动的原因,包括地球自转、地形和太阳辐射等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原理。
5.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本节课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小组合作探究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分析实际案例,如季风、台风等,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组织小组展示和评价活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成果,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改进的能力。
2.组织学的不足,促进自我成长。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包括大气圈的基本特征、大气运动的原因和热力环流的过程。
2.强调实际案例分析和小组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理解大气运动和热力环流在生活和环境中的应用和意义。
3.结合学生的讨论和报告,进行归纳和总结,提炼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际切入:本节课以生活中的气象现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圈的基本特征和大气运动的原因。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案例,如季风、台风等,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热力环流的过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地观测数据,生动形象地展示大气运动和热力环流的现象,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通过动画视频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运用,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实际操作能力。

浅谈实验教学在地理课堂的应用——以《热力环流》教学为例

浅谈实验教学在地理课堂的应用——以《热力环流》教学为例

教学方法课程教育研究202 学法教法研究高中地理新课标的实施,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和研究者,让学生在练中学,在学中用。

通过观察、体验实践,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并最终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

也就是“学习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因此,在高中的地理课堂上,特别是高一,在新课标要求下,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是我近几年来一直研究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也不断尝试些新的理念和教学方法。

相信大家都知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必修(一)第一章第二章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其中热力环流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抽象、难懂,特别是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相信很多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自己觉得很清晰,但是学生很难理解,更不用说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了。

在此我就在想,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与方法能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并掌握呢?事实说明单纯的平面图形解释不会达到直观的效果,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是很机械的记忆,很容易遗忘,而且很费时间。

能不能利用很简易的实验让学生参与,再通过小组协作完成热力环流的过程示意图,同时还可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不正是新课标理念的要求吗?为此结合本人近几年的粗浅的教学经验将这节课安排成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本节的教学导入采用情境创设:经常看到电视剧长发飘飘的女主角,来到海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了表达愉悦的心情,让阵阵海风吹拂柔顺的长发,达到长发飘飘的效果。

我讲完这个例子,班上的男同学发出尖叫声,同学们在脑海中应该充满剧情的,这是我突然抛出问题:这一剧情是发生在白天、晚上?为什么?这时有人说晚上,有人说白天,还有人说都可以。

虽然能答出白天,但无法解释原因,这样给学生制造悬念,可以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ppt课件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ppt课件
请画出视频中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热力环流
课堂小结
热力环流成因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与等压面判读
近地面
热力 环流 常见 形式
城市热岛环流 海陆风 山谷风
课堂巩固
材料一:清代黄叔璥在《台海使槎录》中,记述了台湾海峡两岸的风向差异: “内地(福建)之风,早西晚(傍晚)东,惟台地(台湾)早东风,午西风……四时 皆然。”(请画出台湾、福建与台湾海峡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应用2—海陆风P38
视频任务二:
1、观看视频, 思考画面时间 (白天或黑夜)。 2、视频中女生头 发飘向。
小组活动:根据视频并结合课本P38页内容,画出白天海洋与陆地的热力环流


海风


陆风
应用3—山谷风
视频任务三:
为什么诸葛亮 火烧司马懿却引 来了降雨?你能 运用热力环流原 理解释吗?
应用3—山谷风
高压1010 pa
高压 B

(根本原因)
低压 A

高压

形 冷热不均
垂直运动(上升或下降)

同一水平产生气压差
水平运动
地面
热力 环流
实验模拟
规律总结
1、热形成低压,冷形成高压。
2、近地面和对应高空的气压总是: 相反的
3、同一垂直方向上: 热上升,冷下沉。 4、同一水平方向上:气流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
课堂检测
(1)A、B两地受热的是___,空气____; 冷却的是____,空气_______。
(2)若该热力环流发生于城区与郊区 之间,则A、B中代表城区的是______, 说明判断的依据。
(3)若图中A处为海洋,B处为陆地, 则该热力环流出现在________(白天或夜 间)。

全国说课比赛一等奖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和说课稿

全国说课比赛一等奖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和说课稿

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1(人教版)第二章第一节教学设计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课时——热力环流一、教学内容分析:课标要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表述大气运动的学习内容时,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主题,提出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

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

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的理论基础。

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承接了上一课时“大气不均匀受热”的内容,也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

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

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因此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示大气环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也就是理解好温压与风压这两个关系。

二、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③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2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大气水平运动第二课时说课稿高一上学期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3.2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大气水平运动第二课时说课稿高一上学期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3.2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大气水平运动第二课时说课稿高一上学期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为高一上学期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中“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大气水平运动”的第二课时。该课程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基础,旨在让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在本课程体系中,热力环流是大气科学的基础内容,是研究大气运动的开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大气水平运动有更深入的认识。
3.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针对存在的问题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完成与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相关的习题,巩固理论知识。
2.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风向、风速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撰写一篇小论文,探讨热力环流对天气现象的影响。
作业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同时,通过作业的完成,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1.地球仪和气象图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大气运动和风向变化。
2.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动态呈现大气水平运动。
3.实验器材:进行简单的气象实验,如模拟热力环流,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4.在线互动平台: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方便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拓展知识面。
3.角色扮演:模拟气象预报员,让学生在扮演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4.作品展示: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同伴评价和反馈,促进相互学习和提高。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风向和天气现象,如风筝飞行、船只行驶等,引发学生对大气运动的思考。

高中地理_精品课件《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

高中地理_精品课件《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



860hpa 980hpa 1100hpa
探究: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活动安排: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当地面受热不均时,气压、等压面等的变化。
高空
低气压
空 气 收 缩 下 沉
高气压 空 气 受 热 膨 上 升
低气压 860hpa


980hpa



1100hpa

地面
高气压
冷却
低气压
受热
高气压
冷却
基本概念
知识储备——气压
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
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大气上界
问题:读图比较图中A、B两点气压的大小。
PA>PB
结论:气压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
B PB A PA
基本概念
知识储备——等压面
等 压 面 : 空间中所有气压相等的各点连接所组成的面。
气压差是形成气流的主要原因,由于同一水平面上出 现气压差,气流总是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 方,从而形成风。
大气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绘制海陆风示意图
学习探究:根据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分析绘制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高气压
低气压
白天陆地升温快
陆地
受 热 膨 胀 上 升
白天,谷地盛行下沉气流,不易降水。
绘制城市风示意图
学习探究:根据所学知识,请同学们上讲台分别画出城市市区和郊区的热力环流图。
高压
高压
低压
高压
近地面由郊区吹向城市,方向不随时间而变化,因为市区的气温总是高于郊区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说课稿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说课稿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说课稿大气运动——热力环流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加以说明。

第一、说教材1、地位和作用:它是第二章的基础内容,又是大气运动的理论依据,对后面章节的教与学都具有重要作用,且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理念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在理解大气受热状况的基础上认识气压的垂直和水平变化,进而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相关的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观;3、教学重难点:重点:地面是大气的热源;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运用;难点: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运用第二、说学情高一学生具有一定地理基本知识,但是仅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认知,对原理性认知比较少。

但好奇心比较强,又有一定的探索能力,而本节内容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

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案例研究法、引导启发教学法、读图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第四、说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复习式导入(通过复习上节课学的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保温和削弱作用会引起地面的冷热不均,从而导出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所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二)新课讲授:首先,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动画演示大气受热和冷却时的运动过程;接下来,老师边解说边绘热力环流图(板书)讲解时抓住(1)这是从近地面到高空的等压面图,补充什么是气压,等压面,(2)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来讲解大气的垂直运动(3)同一水平面上,大气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总结:①同一水平上(高度),气温越高气压越低。

②垂直方面上,越靠近地表的气压越高。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我们进行案例研究:分别介绍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的热岛效应,这部分的知识我主要是采用启发是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画出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板书:三、案例)1、海陆风:先由教师介绍白天海陆的受热状况及其所形成的热力环流,然后让学生动手画出夜晚的海陆风以及山谷风和城市的热岛效应的示意图,个别上台示范。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PPT(第二课时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PPT(第二课时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

与等压线_平__行__
与等压线_斜__交__
三、大气运动的原因及意义 1.大气运动的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不同 纬度之间的 热量差异 ,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大气运动的意义:使不同地区 热量 、水分得以交换, 影响各地的 水热状况 ,形成了各种复杂天气现象,也会导 致 气候变化 ,进而影响着区域自然地理环境。
3.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热力环流是一种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海陆热力性质 不同,山谷、山坡冷热不均,人类活动等都有可能导致热力 环流的形成。具体分析如下:
(1)海陆风
(2)山谷风 (3)城市热岛环流
①城市风的环流方向无昼夜和季节的变化,因为城市的 温度始终高于郊区。
②在城郊地带,绿化带或重污染工厂的布局一定要考虑 热力环流的下沉距离。一般将绿化带布置于气流下沉处及下 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 之外。
答案:D
2.下面所示的四幅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图(图中曲线表
示等压面,直线表示等高面)中,正确的是
()
解析:近地面受冷,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高气压,相应 上空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 相应上空形成高气压;高压处等压面向高空凸起,低压处等 压面向低处弯曲。 答案:A
3.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作用力 方向 与风向
摩擦力 相反
大小
对风的影响
风速
风向
大小与下垫面性
摩擦力越大,
质有关,下垫面
风向与等压线
使风速
越粗糙,起伏越
之间的夹角越
减小
大,摩擦力越大;
大;反之,夹
反之越小
角越小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以北半球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实验带进地理课堂——《大气环境第二课时——热力环流》教材版本:湘教版必修一教学设计:新课程改革中倡导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体验,多“发现”学习。

而实验就是让学生“发现”学习的最好途径之一。

虽然实验活动在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中比较多,但实验在揭示地理事物的分布、发展、变化规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开展地理实验活动是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探究。

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还可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湘教版的高中地理3本必修教材中,必修1是最难的,教材的重难点也教多。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处理好这些重难点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尤其是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

按相关教学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高一新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还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理学习中有关“大气受热不同对气压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在没有观察的基础下直接运用图表学生比较难理解。

但是,学生对学习这些内容有较大的兴趣,求知欲也较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一系列演示实验观察、分析来理解知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更好地为全球大气环流、季风环流打下基础,达到该知识点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这是设计这堂课的核心。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依据,从导入到实验创新联系生活实际,有各种实验穿插,拓展学生的思维。

从现实的现象出发,引出相应的理论知识,然后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师预设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进行观察、探究学习,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顺利完成三维目标。

教学实录:(一)导入(教学设计理念: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前奏,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对于整节课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

实验导入既可以在上课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P P T师。

在一间松香。

生在B、C师:老师先不说答案,你们能说说你选择的理由吗?生:蒙的!是不是因为热啊!(大多数人还是沉默,不过能从眼神中看出他们都很好奇,正合我意)师:究竟是什么一回事呢?其实呀,都是大气运动“惹得祸”。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有关大气运动的基本知识。

(二)学习新课(教学设计理念:气温、海拔对气压高低的影响,学生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已经了解了。

如果直接提问,那将变成知识的灌输和简单的重复。

把这些属于“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对生活中现象的解释,请学生思考,变为属于“为什么”的策略性知识。

)师:物理学中描述气压:气压是指大气的压力,即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

空气是有质量的,任何物体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来自其上空空气柱的压力叫气压。

师:观察下图,比较A、B气压的大小。

描述海拔高低与气压高低的关系,并用气压的定义来解释其原因。

生:B 大于A ,因为B 的空气多。

师:很好!也就是说近地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

现在近地面有A 、B 、C 三地,受热均匀,我们将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叫等压面,图中各个等压面是平行的。

师:现在近地面的温度状况发生了变化:A 地受热,B 、C两地冷却,请同学们想一想,A 、B 、C 三地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将怎样运动?原因是什么?生:……(不会。

教师开始演示实验)(教师拿出事先剪好的螺旋状纸条(制作方法:如下图,沿着黑线剪开,中间用针穿一根线吊起来)一个打火机。

学生开始好奇)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说出你看到了什么。

(将打火机放在纸条下部打着,注意别烧到,此时纸条开始向上旋转)生:(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纸条向上飘。

师:很好。

现在回到刚才的问题,谁来回答?生:A 地空气上升,B 、C 空气下沉。

是热胀冷缩吧。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空气受热,膨胀上升,遇冷收缩下沉。

请大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

生:热气球!师:很好!还记得一开始的问题吗?现在知道选什么了吧。

(打出师:因空气的上升和下沉运动,A、B、C三地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生:A空气上升,此处空气减少,气压变低,B、C空气下沉,气师过程并作小结)师:高压和低压就是对同一水平面而言。

近地面的气压总是高于高空。

请同学们由大到小排列a1、a2、b1、b2气压值。

生:b1>a1>a2>b2。

(基本能总结出)师:气压值大小发生变化,等压面就会发生弯曲,此时的等压面该生:本意思答对)师:师:(小结)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形成空气的水平运动——完整的热力环流。

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热力环流,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8完成活动1、2题。

并思考:①根据气温分布状况,推测该地将产生怎样的环流?②这种环流对上海市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会产生哪些影响?(教学设计理念:学会等温线的绘制方法并加深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理解气温、气压分布与地面风向的关系。

活动1等温线的绘制出乎我的意料,学生无法正确画出,又重新讲了一遍等值线,并加以指导,学生才画对。

问题1基本能回答出来,对于问题2及活动2,没有提问,教师自行解释。

P P T打出)师:同学们都去过海边吧,请你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思考一天之内海岸边何时吹海风,何时吹陆风?给大家一点小小的提示,白天,陆地温度高还是海洋温度高,晚上又是怎样的呢,请两位同学上黑板画出海陆风的示意图。

(一开始学生对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并不清楚,在讲解了之后能正确画出板图)下面我们看看大家对于今天的知识掌握的怎么样。

课堂练习:(采用“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压低气流下沉热力环流。

(5)A、B两点,点受热,点冷却。

(基本回答正确)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观察了这么多实验,相信大家对热力环流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现在给大家布置一个小任务,请你设计一个演示热力环流的过程的实验,看看谁的实验最科学、实用、有创意!生:(思考了2-3分钟)一边点火,一边冰块!师:要是有外界干扰怎么办?你怎样看出环流呢?生:用香!用蜡烛!生:一边放水,一边放沙,用灯泡加热,再点燃一根香,看香的流动方向(这名学生说的比较突出,整个实验基本能设计出来,而且能利用物体比热的不同,学以致用,这是我事先没想到的)师:同学们都很有创意!这位同学还能结合海陆比热的不同设计实验,连老师都没有想到!接下来下面一起来看看老师设计的实验。

(P P T打出下图,讲解)师:请同学们用实线画出电炉和冰块附近高处和低处等压线的弯曲情况,并用箭头画出空气的运动方向。

生:(完全正确)师:(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地面受热不均造成的,其实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只要同学们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总结,生活的乐趣无处不在!课后反思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壁上有这样一段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可见观察、动手对于知识的掌握是多么的重要。

教师本节课以实验的演示、观察到最后学生自行设计是一种较好的尝试。

地理实验能力的培养其实就是对探究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对在平时课堂中难以训练的创造和操作技能的培养,避免学生“纸上谈兵”和“眼高手低”局面的出现。

本课的内容注重原理学习,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学习难度较大,教学速度不宜太快,教师借助多个实验进行教学,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顺利实现了教学三维目标。

尤其是落实了过程与方法,以实验猜想开始,实验观察穿行其中,实验设计作为课堂创新,不仅使学生扎实掌握知识点,还锻炼了学生实验的能力。

不足之处:整个授课过程中,我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的还不够,没有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尤其是讲到活动题的时候,由于对等值线没有事先铺垫,导致学生画不出来,由于担心学生回答不出,我在讲好等值线后就迫不及待地将后面问题的答案说出来了。

值得探讨的方面:1本节内容中关于大气的水平运动本课没有涉及到,个人认为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作为重点和难点,一节课的时间比较紧张,为了给后面做铺垫,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还是热力环流用一课时比较保险。

2虽然这节课的实验比较多,但都是演示实验,而最后一个设计实验也只是让学生思考,没有真正动手去做,如果有条件,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实验室中动手操作。

3实验设计可以综合性更强一些,尤其学生的提法给我一个很好的启示,在讲完城市风之后,将海陆风和热力环流设计成一个实验,采用细沙和水,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交流试验结果。

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大致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为季风环流打下基础,还能锻炼学生的组织技能、创造技能、操作技能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还存在很多不足和值得商榷的地方。

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精益求精,不断创新,使我的教学之路越走越宽。

课例点评(教研组内点评)整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采用实验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讨论教学等多样教学方式,并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更直观去感受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教师在这节课里除了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指引学生学习、思考和讨论的引导者,即体现了新课程目标,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效果良好。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完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将目标情境化、问题化,从实验入手,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操作技能,充分体现学科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2、从教学方法看: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

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3、从目标达成来看:课堂上教学时间分配合理,重点知识和技能通过多媒体辅助等情景创设,理解点拨适时到位,并有相应的时间得到巩固和强化,符合教学规律。

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在学会学习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能力和方法。

4、建议:简单实验可以让学生来操作,锻炼动手能力。

学生在描述实验时教师先不要给提示,让学生互相提问,完善实验,效果会更好。

授课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多说,教师再做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