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法书赏析
弘一法师法书赏析弘一法师法书赏析弘一法师(1880-1942年),俗姓李,名息,学名文涛,又名成蹊、广侯,字叔同、息霜,号漱筒、演音等,别署甚多。
祖籍浙江平湖,清光绪六年(1880年)九月二十日生于天津河东地藏庵(今河北区粮店街陆家胡同)一官宦富商之家。
1942年10月13日圆寂于泉州。
幼名成蹊,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意。
学名文涛,字叔同。
法号弘一,世称弘一大师。
李叔同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他一生在音乐、戏剧、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等诸多文化领域中都有较高的建树,并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
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
其父李筱楼,曾任吏部主事,后辞官经营盐业与钱庄,为津门巨富。
文涛5岁失父。
13岁知篆书,15岁能诗,17岁善治印,18岁与茶商女俞氏成婚。
戊戌变法失败时,有人说他是“康梁同党”,他遂携眷奉母南下,避居沪上城南草堂,加入城南文社。
22岁入南洋公学,从蔡元培受业。
课余参加京剧演出,还为沪学会补习科作《祖国歌》,并编有《国学唱歌集》。
光绪三十二年,为求救国之道,东渡日本留学。
到日本后,肄业于东京美术专科学校,主修油画,兼攻钢琴。
在日期间李叔同在由留日学生出版的《醒狮》杂志上发表文章,加入“随鸥吟社”并与本田种竹、森槐南、日下部鸣鹤等交流。
课余热心于话剧艺术活动,联合留东同学组织“春柳剧社”。
在校期间还参加“白马会”第12回展(1909年春)、第三回展(1910年春)。
在东京,他创办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发表所创作的歌曲多首。
1906年10月4日的日本的“国民新闻”报曾刊登关于李叔同的访问记以及肖像照片。
在写生课时,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藩篱,被誉为我国新文化运动启蒙时期的急先锋。
宣统三年(1911年),文涛学成归国,先执教于天津高等工业学堂,任图案教员,后转到上海城东女学,讲授国文和音乐。
弘一法师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
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
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容;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
人最强大的时候,不是坚持的时候,而是放下的时候。
执于一念,将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会自在于心间。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这个世界没有天大的事,也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放不下的自己。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很多时候,你那些义无反顾的执着,那些让你遍体鳞伤的坚持,最终都将成为浮云。
放下,才能得到;放下,才能长久;放下,才能承担;放下,才能拥有;放下,就是幸福。
你要明白,世界不会为谁而停留,一切也终将成为过去,放不下、舍不得,只不过是徒增烦恼而已。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思。
虚心;慎独: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宽厚:圣贤处事,惟宽惟厚;吃亏:君子肯吃亏,小人好便宜;寡言:孔子云“驷不及舌”,可畏哉;不说人过;不文己过;不覆己过;闻谤不辩:何以息谤?无辩即可;不嗔:一念嗔心,能开百万障门。
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诗词选》弘一(李叔同)2009-05-12 14:57弘一法师(李叔同)(1880-1942)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祖籍浙江省平湖县,清光绪六年农历九月二十日出生在天津。
父亲李世珍是名进士,与直隶总督李鸿章同年会试,是挚友。
李世珍官任吏部主事,又是天津最大盐商,兼营银号,家财万贯。
李叔同为其三姨太所生,五岁那年父亲去世。
他是在长兄文熙和母亲教导、关怀下成长的。
李叔同七岁就有日诵五百,过目不忘的本领。
九岁学篆刻,就在这一年,他看到一个戏班演出,激起他对京剧的兴趣。
“二十文章惊海内”,当其长成青年,便已在诗词歌赋、金石书画方面有了广博的知识和造诣。
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
李叔同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其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剃度为僧后,法号弘一。
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
·李叔同诗词选·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早秋十里明湖一叶舟,城南烟月水西楼,几许秋容娇欲流,隔著垂杨柳。
远山明净眉尖瘦,闲云飘忽罗纹绉,天末凉风送早秋,秋花点点头。
“弘一法师”李叔同作文素材积累与运用示例
【导语】李叔同用他纷繁多彩的人生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丰满的人生画卷,更为我们展示了一代大师大智慧、大慈悲的魅力人生。
李叔同之所以能够超越时空、跨越国界,成为僧俗两界共同的示范,这与他人格魅力中诸多的精神特质是分不开的。
而对这些精神特质的分析和挖掘,有助于我们对李叔同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更清晰也更准确的认识。
认真认真是李叔同贯穿一生的不二法门。
一个人,一事认真不难,一时认真也不难,难的是对人生中的每一件事都认真地去做,用心地去做好。
李叔同就是这样一个一丝不苟、事事认真、认真了一辈子的人。
李叔同的认真在他那个时代是出了名的。
丰子恺在《为青年说弘一法师》一文中说:“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凡事认真’。
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
”民国初,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开设图画手工专业,当时国内学校艺术师资缺乏,经亨颐校长首先想到了刚从东京美术学校学成归国的李叔同,便恳请他来校担任该专业的图画及全校的音乐教师。
李叔同的上课风格可以用“认真”二字来概括,为了提高课堂授课效率,他每次上课总是早早就来到教室,在两块黑板上把授课的内容全部写好,摆放好乐谱,解开琴衣,一切都准备停当,然后端坐着,等着上课铃响,看着学生们进教室。
据说上第一堂课时,他不用看点名册,就能准确叫出每个座位上学生们的名字。
有次,一位学生上音乐课时把痰吐在地板上。
但李叔同见此并不立刻责备,下课后,他用很轻但却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这位同学等一等出去。
”那位同学只得站着。
等到别的学生都出去了,李叔同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和气地向这位学生指出缺点,说过之后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吧。
被批评的同学羞愧无比,以后课堂上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坏习惯。
又有一次,下课后,最后出去的人把门一拉,碰得太重,发出很大的声音。
李叔同走出门来,满面和气地把那人叫回教室,然后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和气地说:“下次走出教室,轻轻地关门。
”说完对他一鞠躬,送他出门,自己轻轻地把门关上。
弘一大师
弘一大师(李叔同)出家前给妻子的信:放下你非我薄情弘一大师(图片来源:资料图)很多年前,我读到李叔同在杭州出家的一段——西湖边杨柳依依、水波滟滟,没有比西湖更合适送别的场景了。
1918年的春天,一个日本女人和她的朋友,寻遍了杭州的庙宇,最终在一座叫“虎跑”的寺庙里找到了自己出家的丈夫。
38岁的他原来是西湖对岸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教员,不久前辞去教职离开学校,在这里落发为僧。
十年前他在日本留学时与妻子结识,此后经历了多次的聚散离合,但这一次已经是最后的送别,丈夫决定离开这繁华世界,皈依佛门。
几个人一同在岳庙前临湖素食店,吃了一顿相对无言的素饭。
丈夫把手表交给妻子作为离别纪念,安慰她说,“你有技术,回日本去不会失业”。
岸边的人望着渐渐远去的小船失声痛哭,船上的人连头也没有再回过一次。
(看雪客注:此段原始出处为黄炎培文章《我也来谈谈李叔同先生》)这个可怜的日本女人,可能至死也不会明白她的丈夫缘何薄情寡义至此……是啊,世间还有什么比此情此景更残忍,更让人心碎的呢?我读到此放声大哭,泪如雨下。
那时候我还很年轻,我对绝世才子李叔同恨得咬牙切齿,视他为世间最薄情寡义、最自私自利的男人。
他的万般才情,在我的心目中倾刻间化为云烟。
从此,世间再无那个会作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会篆刻、又会音乐、会演戏……的李叔同,只有一代名僧弘一法师!若干年后,我读到了李叔同在出家前写给日本妻子的一封信:诚子:关于我决定出家之事,在身边一切事务上我已向相关之人交代清楚。
上回与你谈过,想必你已了解我出家一事,是早晚的问题罢了。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索,你是否能理解我的决定了呢?若你已同意我这么做,请来信告诉我,你的决定于我十分重要。
对你来讲硬是要接受失去一个与你关系至深之人的痛苦与绝望,这样的心情我了解。
但你是不平凡的,请吞下这苦酒,然后撑着去过日子吧,我想你的体内住着的不是一个庸俗、怯懦的灵魂。
愿佛力加被,能助你度过这段难挨的日子。
弘一法师
作为高僧书法,弘一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艺术家存有差异,如智永和怀素,尽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们的一生并未以坚定的宗教信仰和恳切实际的宗教修行为目的,他们不过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这完全是艺术家的气质与浪漫。八大山人笔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讽刺的意味是显而易见的,他的画作实在是一种发泄,是入世的,并未超然。比之他们,弘一逃禅来得彻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尘外,要为律宗的即修为佛而献身,是一名纯粹的宗教家。
被丰子恺称为“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的李叔同,由于种种原因而走上了世俗眼光中的消极人生之路,1918年,披剃于杭州虎跑定慧寺,遁入空门,做了一个名“演音”、号“弘一”的僧人。一名曾经纯正而且优秀的艺术家,穿上百衲衣后,从观念到行动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断绝尘缘,超然物外,几乎废弃了所有的艺术专长,耳闻晨钟暮鼓,心修律宗禅理,艺术家的李叔同变成了宗教家的弘一法师。
16、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17、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18、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根做人。
19、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20、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根。
21、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22、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 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处逆境心需用开拓法 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 以穹隆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
以切磋之谊取友则学问日精 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
居处必先精勤乃能闻志
行欲徐而稳立欲定而恭 坐欲端而正声欲低而和
凡为外所胜者皆内不足 凡为邪所夺者皆正不足
意粗性燥一事无成 心平气和千祥(马加并) 集
弘一法师(李叔同)及音乐剧《弘一》
弘一法师(李叔同)及音乐剧《弘一》器乐之友音响技术A Vtecbn蹦L]"弘一法师Ic=李叔同=II及音乐同_弘一))5月上海,由中国宗教界送给世博的礼物音乐剧《弘一》公演,这部南玉佛禅寺,上海戏剧学院,上造,整体风格时尚流行,海音乐学院等单位携手推出集音乐,舞蹈,诗歌于一体的多媒体音乐剧是一部有中国特色,充满创意的海派音乐剧.海派音乐剧的特点是可变性,移动性很大,善于吸收中西文化之长,不拘一格而又自成一格.《弘一》在艺术上有许多新的探索和创不仅是戏剧和音乐的结合,也是流行,爵士,美声,梵乐等音乐流派之问的交融;口聂晶多媒体的舞台运作和热烈动人的歌唱结合在一起.多媒体在《弘一》中有许多出神入化的运用,多姿多彩,变幻莫测,景随情移,新鲜有趣,极大地增加了音乐剧的可看性.最独具匠心的一笔是在结尾部分,当弘一法师圆寂,百余位僧众手持莲花,共唱《三宝歌》为他哀悼,为现场增添了浓浓的宗教色彩,庄重,神圣而又立意新颖,台上台下笼罩在同一气场下,让人肃然.由此,也引起了我们对弘一法师的追寻.1丰富多彩的一生李叔同(1880--1942年),姓李,名息,学名文涛,又名成蹊,广侯,字叔同,息霜,号漱筒,演音等,别署甚多;祖籍浙江平湖,1880年9月20日生于天津河东地藏庵(今河北区粮店街陆家胡同)一官宦富商之家,5岁失父,18岁与茶商女俞氏成婚.李叔同l3岁知篆书,15岁能诗,17岁善治印.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携眷奉母避居上海,加入城I67音响技术A VtecnnIL1【11)器乐之发表文章,加入"随鸥吟社"并与本田种竹,森槐南,日下部鸣鹤等交流;课余热心于话剧艺术活动,联合留日同学组织"春柳剧社";创办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发表所创作的歌曲多首;写生课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藩篱,被誉为中国新文化运动启蒙时期的急先锋.1911年,李叔同学成归国,先执教于天津高等工业学堂,任图案教员,后转到上海城东女学,讲授国文和音乐;翌年,加入"南社"诗社,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兼《太平洋报》文艺副刊编辑; 不久,到杭州执教于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即第一师范学校),并在南京高等师范学堂兼课.1918年8月19日遁入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僧,皈依老和尚了悟门下,法名演音,号弘一,后又有一音,一相,圈音,人玄等几十个法号.1928年,弘一参加僧侣南下服务团,到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弘扬佛法,12月初转南安雪峰寺,过了元宵,又回南普陀住了三个月.1929年4月,经福州赴温州,1O月再入闽,先到厦门,后应泉州开元寺慈儿院院长叶青眼之请到泉州,为该院学童早晚礼佛的赞歌《三宝歌》谱曲,并帮助整理寺内所藏的古版佛经;1930 年4月离寺云游江浙;1932年10月再回闽,足迹遍及泉州,厦门,福州,漳州各大寺院;1938年l0月, 为勉励泉州承天寺僧众发扬爱国爱教精神,写下: "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心声,词末又跋:"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 赋予佛说以时代精神.1942年春天,弘一大师前往灵瑞山讲经,不久住温陵养老院;中秋节为大众讲经,并向院中的老人讲说净土法要;23日示现些微疾病,拒绝医药及探问,只是专一念佛;27日绝食, 只饮水,28日写遗嘱交代妙莲法师负责后事;9月1日写下"悲欣交集",交妙莲并嘱托:如在助念时, 见我流泪,并非留恋世间,挂念亲人,而是悲喜交集所感,说完话仍默念佛号;4日戌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往生,时年63岁.荼毗后获舍利1800 粒子,600舍利块.2贡献卓着的一生弘一法师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近代史上着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一生在音乐, 戏剧,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等诸多文化领域中都有较高的建树.他的书法风格"朴拙圆满,浑若天成",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极至.李叔同初学篆书,再写隶书,后入楷,行,草诸体,尤对六朝碑版精心揣摩. 为僧以前,弘一书法有绚烂之致;遁入空门,书风突变,弃之峥嵘圭角,行之以藏锋稚拙,转入禅境的雅逸恬淡,枯寂孤清.这种巨变来源于观念上的变化, 书法是心灵的迹化.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音乐家,第一个在中国用五线谱进行音乐教学的人,他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李叔同是中国近代着名的启蒙音乐教育家,通过音乐教育的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特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音乐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和广泛的,是学堂乐歌的创始人之一.西方传教士很早就将西方音乐及音乐理论传到中国,但始终没有被广泛接受.学堂乐歌的产生,不但在思想启蒙方面给予当时的青少年学生以深刻的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音乐带来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即学堂乐歌的集体歌唱形式,使得西方音乐及各种艺术形式,如唱歌,演奏钢琴,风琴以及西洋乐器等,得到初步的介绍和传授,特别是西方音乐记谱法——五线谱,简谱和基本音乐理论在中国社会广泛的传播.这对中国后来蓬勃发展的群众歌咏运动铺垫了基础,促进了当时中国音乐界去思考如何走向世界, 2吕赇建立一种新的中国音乐文化.他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李叔同不墨守成规,不尊崇旧模式,大胆对美术教学进行改造, 大量引进西洋画的教学模式,技法和风格,率先采用了石膏模型进行静物写生及户外风景写生,从此结束了中国美术教育范本临摹的历史.在他的美术教育思想中,他认为普通教育图画科的教学,不应仅限于教导学生练习各种绘画手段,更应以教育学生"练习目力为主",因为"眼所见之物体,须知觉其正确之形状".单靠临摹的方法养成这种"知觉形状"的能力,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必须在中国的美术教育中引进实物写生,并以写生为正课,兼习临画.在李叔同的影响下,改临摹为写生的教学方式便迅速为全国各地美术教学所仿效,开始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美术教育.他是中国话剧史上演出茶花女的第一人.李叔同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他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的主要成员.1907年春节演出《茶花女》,是国人上演的第一部话剧,李叔同在剧中扮演女主角玛格丽特.后来,他还曾主演《黑奴吁天录》和独幕剧《生相怜》,《画家与其妹》.李叔同的演出在社会上反响极大.李叔同的戏剧活动虽如星光一闪,却照亮了中国话剧发展的道路,开启了中国话剧的帷幕;特别是在话剧的布景设计,化妆,服装,道具,灯光等许多艺术方面,更是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启蒙作用.他教书育人,桃李丰硕.他把"先器识而后文艺"的崇高人格教育思想传授给弟子们,把"要做一个好文艺家,必先做一个好人"的教育思想,作为培养学生的基本准则.他培养学生的最高目标是"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他以培养学生高尚人格为宗旨的音乐教育思想,不仅对学生们影响至深,就是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上,也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的价值.正是在这一思想的驱动下,才成就了着名美术家,音乐教育家丰子恺,音乐教育家刘质平,吴梦非等等.他积极弘法,苦行僧终其后半生,把失传的律宗继承下来,被后人誉为第十一代律宗祖师;就律l器乐之音响技术A Vtec[)~lOl0【ll宗,华严宗,净土宗学说及药师经,弥陀经,地藏本愿经,心经等经义作了详细的阐明,亲自整理编成《佛学丛刊》四册;关心佛教教育,闽南一带的僧徒因之增进佛学知识.虽以持律闻名,但笃志念佛,时常劝人听时钟念佛,依照时钟滴答滴答的声响, 设想为阿弥陀佛四字.若是念六字佛号者,则以第一个滴为"南无",答为"阿弥",第二个滴为"陀",答为"佛".他的听时钟念佛不失为一个摄心念佛妙法.因此,在20世纪的中国文化史上,出家前的李叔同,称得上是全能艺术家,出家后由凡入圣蜕变为弘一法师.其作品的艺术价值,美学意义,是其所处时代高远艺术旨趣的体现;其人格秉性修养,个体精神价值取向,均有独特的魅力.3结语对于弘一法师由"艺术升华到宗教"的传奇人生,一直以来让俗世之人大感费解,但其得意门生丰子恺认为李叔同的出家是必然的,艺术最高点与宗教相接近,"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 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的走上去的.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便是迁居在二层楼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的.二层楼的扶梯的最后顶点就是三层楼,所以弘一法师由艺术升华到宗教,是必然的事."弘一法师进人宗教境界同样经历了三种境界:"决绝","持戒","圆觉",在戒修苦行中找到了思想的宁静,身心的幸福, 当死亡最终到来时,竞轻如一声叹息,师活出大境界, 正如赵朴初先生评价的"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音乐剧《弘一》再让我们回味弘一法师的一生,反思现在的生活,一切浮华只不过是过眼烟云,人生当放下太多的诱惑,多关注心灵的呼唤.圆69。
人物专题——弘一法师 李叔同
• 他一生做人确是凡事认真而严肃的。他要学 一样就要像一样,要做什么就要像什么。古 人有话说:“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 能为”。马一浮曾有诗挽他说:“苦行头陀 重,遗风艺苑思。自知心是佛,常以戒为 师”,读此可谓如见其人。 • 先生走了,他的人格魅力还在,如风常 拂,如月明澈
• 故事:
•
1.弘一法师深恐堕入名闻利养的陷阱,他律己极严, 生怕接受了许多善男信女的礼拜供养,变成个“应酬的 和尚”,因此每到一处,他必定先立三约:一、不为人 师;二、不开欢迎会;三、不登报吹嘘。 • 他日食一餐,过午不食。素菜之中,他不吃菜心、 冬笋、香菇,理由是它们的价格比其它素菜要贵几倍。 除却三衣破衲,一肩梵典外,他身无长物,一向不受人 施舍,挚友和弟子供养净资,也全都用来印佛经。 • 夏丏尊先生曾赠给他一架美国出品的真白金水晶眼 镜,他也送给泉州开元寺,以拍卖所得的五百元购买斋 粮。 • 弘一法师对重病视若无事,工作如故,他曾对前 往探病的广洽法师说:“你不要问我病好没有,你要问 我有没有念佛。”他这样虔敬的宗教情怀岂是常人可及? •
• 弘一法师留给明天的是善心与禅意,弘一法师留给 后人的是人间至善至美的善的境界。 • [片断四] • 平常心,敏感心(潍坊) • 平常者,平静也;敏感者,机敏也。 • 人生难得有一颗平常心,弘一法师作为方外之人, 自然更有一颗平常心。平日的他看庭前花开花落, 观天外云卷云舒,生活上保持着”淡有淡的滋味, 咸有咸的味道“,可谓宠辱不惊,恬淡闲适,但他 的心又是敏感的。每次到学生丰子恺家做客,他总 是先轻摇藤椅,让里面的小虫走避,然后才安然落 座。法师平常心外更有一颗敏感的心,敏感来自何 处?来自对天地万物的尊重,来自对万物生灵的怜 悯。 • 法师的心可谓平常也,但法师的敏感之心足以光照 青史,惠泽万世。
弘一法师
上一篇:黄宾虹与傅论隐藏评论签名
全选删除取消批量删除批量删除
看完此日志,是不是也有很多感受,赶快点评一下吧。主人很期待哦!关闭提示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来坐第一个沙发
提示腾讯公司温馨提示:当前已出现通过网络、电话和短信等途径假冒中奖网站、“400”“0898”开头电话、宣称低价购物、购房退税等手段诈骗,请您提高警惕,慎防遭骗。识别更多网络骗术,请点击:腾讯反骗术帮助中心。
日志
上一篇:黄宾虹与傅雷
下一篇:阳台不只是晾衣服...
|返回日志列表
[转] 弘一大师[绝世真言] 分享 转载 复制地址 日志地址:
请用Ctrl+C复制后贴给好友。
转载自 灰色轨迹 2010年11月01日 09:52 阅读(2) 评论(0) 分类:人生哲理
举报 字体:小▼ 小 中 大
会心当处即是,泉水在乃山泉。戒是无上菩提本,佛是一切智慧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不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急急忙忙苦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
红烛烧残,万念自然灰冷.黄梁梦破,一身似浮云.
发表评论系统正在进行升级维护中,暂不支持日志评论,敬请谅解!
插入表情 | 更多功能
点击这里发表评论,如果您要显示签名档,请点击“附加功能”并勾选“使用签名档”
附加功能展开收起
匿名评论
使用签名档 道具 请选择道具隐身草彩虹炫天使之爱
通知所有好友(该评论可显示在所有好友的好友动态里) 设置
畏寒时欲夏,苦热复思冬,妄想能消灭,安身处处同,草食胜空腹,茅堂露居中,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
弘一法师--李叔同
12/3/2014
走 进 李 叔 同
①人物简介 ③杰出贡献 ⑤人物评价 ②生平经历 ④艺术造诣 ⑥相关书籍
12/3/2014
李叔同生平经历
•
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曾官吏部主事,致仕后经营盐业,兴办银行,为津门富 豪。李叔同五岁时丧父,但由于父亲的诺达家业,少时的生活仍然是极为优裕的。 李叔同的母亲和兄长从小都极其注重对他的教育,他13岁知篆书,15岁能诗,17 岁善治印,18岁与茶商女俞氏成婚。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 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 之先河。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诺天成”。
12/3/2014
相关书籍
• 《悲欣交集》
• 陈慧剑著,丰子恺插图,记述了李叔同从 风流才子到一代大师的传奇一生
12/3/2014
谢谢
12/3/2014
12/3/2014
•
•
•
12/3/2014
评价
林语堂:“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 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 立的一个人。” • 张爱玲:“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 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转围墙外面, 我是如此的谦卑。” • 夏丏尊:“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 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 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 •
—
弘 一 李 法 叔 师 同
送别
• • • •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014
李叔同简介
• 。
•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 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 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 者之一。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 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 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李叔同
弘一法师李叔同弘一法师李叔同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极富传奇色彩而又颇有争议的人物。
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才华横溢、学贯中西,也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凭借其生前超常的智慧给世人以无限的思索和追仰。
研究他的一生对于了解上个世纪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李叔同,本名李文涛,叔同为其字,弘一是其出家后的法号。
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卒于1942年秋,浙江平息人。
作为“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李叔同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于一身。
他在多个领域,都首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其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
他是中国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
另外,他还是中国话剧的鼻祖。
用他的弟子丰子恺的话说:“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
”除去童年时期(据说,李叔同天生聪慧,7岁攻读《文选》,即能“琅琅成诵”,8岁从其乳母背诵《名贤集》格言:“高头白马万两金,不是亲来强求亲,一朝马死黄金尽,亲者如同陌路人。
”不但能背诵如流,而且能通晓其义。
),李叔同的一生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5岁到26岁(1894-1905)这十年,包括他在天津求学,到上海参加“城南文社”,考入南洋公学等求知历程。
这是他比较系统接受儒学经典,吸纳“新学”,全方位开发智慧的十年。
用丰子恺的话说,就是他充分享受物质生活的十年。
这一时期他写下了大量忧国忧民,充满入世精神,甚至带有偾世嫉俗激进色彩的诗文。
如写于1901年的《辛丑北征泪墨》,五律《透风愁不成寐》等。
这一时期的李叔同积极用世,奋发有为。
公元1905年,李叔同的生母王夫人在上海病逝。
李叔同认为自己的“幸福时期已过”,于是东渡日本留学,开始了他人生第二阶段的追求。
这一阶段包括他在日本东京留学六年,回国后在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七年,即从26岁到39岁(1905-1918)的13年间。
这是他生命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他艺术创造的颠峰时期。
李叔同最精辟的10句话原文
李叔同(弘一法师)最精辟的 10 句话原文
1、以舍为有,则不贪;以忙为乐,则不苦;以勤为富,则不贫;以忍为力,则不惧。
2、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3、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4、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5、修己,以清心为要。
涉世,以慎言为先。
6、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
7、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
后乃视为故常,而不恬不为意。
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8、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9、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
10、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悲看涵养。
李叔同为何在西湖出家成为弘一法师
李叔同为何在西湖出家成为弘一法师李叔同,生于清朝末年的文化名人,他是一位文化、政治的才俊,曾担任过很多重要职务,但他最终选择在西湖出家,成为了著名的佛教僧人——弘一法师。
这让人不禁想要探究一下李叔同为何会做出这个决定。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李叔同的经历。
李叔同早年就读于资政大学堂,接受了西方文化和思想的熏陶,思想开放、敢于挑战传统。
因此,他不但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热爱祖国的政治家。
他曾任清朝外交部的翻译和执政院的秘书,后来担任了湖南省省长等要职。
然而,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
李叔同辞去了一切职务,随后开始了他的漫长的人生之旅,期间经历了若干人生巨变。
李叔同自幼就有点禅性,曾在书法和诗歌中体验人生的无常和莫测,时常思考人生和宇宙的意义。
他曾多次读经诵佛,对于佛学思想和人生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而他在长期奔波劳碌、历经巨大磨难之后,感悟到了人生无常和世间无常,开始反思起自己的信仰与价值观。
之后他开始频繁往来于佛家寺院,为了更深入地探究佛教思想,他决定在弘一法师门下学习佛法。
弘一法师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现代佛教大师,他的法名也叫“定海”,寓意“有大智慧的人在航行沧海”。
这个名字也很好地阐释了李叔同的改变。
在学习了几年佛法之后,李叔同已经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
他写下了“吾生有涯,而学无涯”这句名言,这句话表达出了他对佛法思想的坚定追求。
他也意识到,只有修行者才能真正地懂得和领悟佛法真谛,所以他开始精进修行,最终在弘一法师的带领下,在西湖震泽楼出家成为僧人,并受戒为弘一法师的徒弟。
而李叔同的这次出家,也体现出了他对佛教精神的认同。
佛教强调的是自我超越、修身立德、慈悲为怀的内在精神,这与李叔同最终选择出家的决定不谋而合。
他对佛教的理解和信仰,让他更关注这种精神境界上的获得和寻求,而非世俗的荣辱、权势以及物质的缘起和消逝。
此外,李叔同在选择出家之后,还不断地努力学习,深入研究佛教文化,逐渐成为了一位杰出的佛教大师和文化人。
从风流才子到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简介
从风流才⼦到⼀代⾼僧:弘⼀法师李叔同简介 弘⼀法师,在俗时的名字叫李叔同,青年时是⼀个进出名场、潇洒⽆羁的风流才⼦,后半⽣成为芒鞋布衲、苦修律宗的空门⾼僧。
他被林语堂誉为那个时代最有才华的天才之⼀,也因为其剧变的⼈⽣轨迹,⽽被世⼈视作是⼀个传奇。
林语堂:“李叔同是我们时代⾥最有才华的⼏位天才之⼀,也是最奇特的⼀个⼈,最遗世⽽独⽴的⼀个⼈。
” 张爱玲:“不要认为我是个⾼傲的⼈,我从来不是的,⾄少在弘⼀法师寺院围墙的外⾯,我是如此地谦卑。
” 在中国近百年⽂化发展史中,弘⼀⼤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国内,且以擅书法、⼯诗词、通丹青、达⾳律、精⾦⽯、善演艺⽽驰名于世。
1918年的春天,⼀个⽇本⼥⼈和她的朋友,寻遍了杭州的庙宇,最终在⼀座叫虎跑的寺庙⾥找到了⾃⼰出家的丈夫。
38岁的他原来是西湖对岸,浙江省⽴第⼀师范学校的教员,不久前辞去教职离开学校,在这⾥落发为僧。
⼗年前他在⽇本留学时与妻⼦结识,此后经历了多次的聚散离合,但这⼀次已经是最后的送别,丈夫决定离开这繁华世界,皈依佛门。
⼏个⼈⼀同在岳庙前临湖素⾷店,吃了⼀顿相对⽆⾔的素饭,丈夫把⼿表交给妻⼦作为离别纪念,安慰她说,你有技术,回⽇本去不会失业。
岸边的⼈望着渐渐远去的⼩船失声痛哭,船上的⼈连头也没有再回过⼀次。
这是1957年3⽉7⽇,登载在《⽂汇报》上的⽂章,《我也来谈谈李叔同先⽣》,⽂章出⾃叔同⽼友,近代教育家黄炎培先⽣之⼿,写的是他亲眼所见,朋友与妻⼦诀别的⼀幕。
五年前,李叔同创作了歌曲《送别》,歌词意境之⾼,让⼈叹服。
但没想到,这些⽂字竟在五年后⼀曲成谶,成为如今已是弘⼀法师的李叔同,与妻友别离⼀幕最合适的注脚。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阳⼭外⼭。
天之涯,地之⾓,知交半零落。
⼀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弘一法师鞠躬_哲理故事
弘一法师鞠躬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弘一法师(李叔同)就最讲认真,凡事皆认真。
叶圣陶之孙叶兆言《陈旧人物》载:
有次给学生上音乐课,一群学生围着他,看他弹琴,有个学生放了一个臭屁,熏得大家分神。
下课了,李叔同十分认真地说:“以后方便,请到外面去。
”说完向大家深深一鞠躬。
上课时,有同学出门时重重摔门,他立刻追上去,满脸和善地请他不要如此,照例认认真真一鞠躬。
学生们说,李先生的鞠躬比什么都厉害。
有个学生偷了同学东西,学监夏尊求教对策。
李说,这是老师没教育好,学监应先向学生认错,然后宣布偷者站出来,如没人站出,老师
就谢罪自杀,君子无戏言,说得这么重,学生定会站出来。
夏是李的好友,虽认同李的说法,但顾虑学生不站出来当如何。
李叔同非常认真地说:“那就自杀,不能欺骗学生。
”夏上有老下有小,犹豫了一天,还是采取了别的办法。
刘质平是李叔同的音乐传人,在日本留学无经济来源。
为帮助弟子并使他放心,李叔同认认真真给弟子写了一封信,细报自己的收入和支出,让刘质平吃了定心丸。
李叔同后来出家做和尚,出家前,备了一大笔款子,供刘读书至毕业。
款未凑齐时,李写信说:“此款如不能借到,余仍就职,至君毕业时止。
”
上述四例,充分说明李叔同“凡事认真”、“最讲认真”。
对此,人们可能有不同看法,觉得他是否有“小题大做”之嫌,对待生命是否有失敬畏、过于轻率。
但其认真精神难能可贵,非常人所能。
最后一例,简直令人五体投地。
弘一法师的格言——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
弘⼀法师的格⾔——以冰霜之操⾃励,则品⽇清⾼弘⼀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祖籍浙江、天津⽣⼈。
既是才⽓横溢的艺术教育家,⼜是弘扬佛学的⼀代⾼僧。
先⽣苦⼼向佛,精研律学,⼴涉书画,他⼀⽣充满了传奇⾊彩,⾝后留下了许多令⼈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是绚丽⾄极⽽归于平淡的典型⼈物。
我家客厅挂了⼀幅弘⼀⼤师的格⾔的字画。
以冰霜之操⾃励,则品⽇清⾼;以穹窿之量容⼈,则德⽇⼴⼤;以切磋之谊取友,则学问⽇精;以慎重之⾏利⽣,则道风⽇远。
这幅字是我1994年辞官下海时,在汉阳归元寺旁的武汉奇⽯馆⾥的花400元买的。
对于我来讲,辞去稳定的电视台台长和出版社社长不当去⼲不熟悉的⼯业企业,当时刚从官场下来,⼼中有着⼀种失落感。
我认识到,这敌⼈就是我⾃⼰,放不下以前的荣誉、地位。
看到这幅字,眼前⼀亮,写得真好!以⾼尚道德标准要求⾃⼰,就能⼀天⼀天地提⾼其操守;襟怀宽阔能容纳各种⼈,其品德就会越来越⾼;交朋友注重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学问就会与⽇俱进;慎重检点⾃⼰的⾏为廉洁奉公,有利于民⽣,其社会风⽓就会⼤好。
⼤师的格⾔,反映了法师的⼈格操守,也值得我尊崇和思考。
⼈未必⼀定要当官,既然下了决⼼辞官,就要放弃,就要战胜⾃我。
如今这幅字在我家挂了快20年了,⼤师的格⾔对⾃⼰是激励,是警训。
常看常启发,当前社会风⽓浮躁,“必有容,德乃⼤。
必有忍,事乃济。
”胸有多⼤,事业有多⼤。
虽然⽬前还没有什么事业来衡量⾃⼰的⼼胸,但⼈⽣毕竟会有那⼀天的。
如果想成就更⼤的事情,⼀是要修炼⼼胸,那种有忍乃⼤⽽后能成⼤德性的天下容器。
⾃⼰反省做的很不够呀!这是我收藏的瓷器⼯艺⼤师刘远长的哈哈⼤佛,晚年希望⾃⼰清净平淡、笑⼝常开!。
一轮明月耀天心——弘一法师李叔同
一轮明月耀天心——弘一法师李叔同???上篇???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相信这首歌没有人会觉得陌生,悠扬的旋律,古典的词境。
这首歌的词作者便是才华横溢的律宗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
今年是弘一法师圆寂65周年,10月13日千年古刹杭州灵隐寺举办了一场音乐会,以纪念89年前接纳的这位弟子。
压轴的便是这首《送别歌》。
大师一生不断变换其名。
幼名成蹊,学名广平,一名息霜,别号漱筒,字叔同,亦名文涛。
其母逝世后,一度改名为李哀,后又改为李岸,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年自号晚晴老人。
这位生于天津,原籍浙江平湖的大师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他一生在音乐、戏剧、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等诸多文化领域中都有较高的建树,并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
名画家丰子恺、潘天寿、吴梦非、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
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评价他眼中的李叔同:“我崇仰弘法师,为了他是'十分像人的一个人’。
凡作人,在当初,其本心未始不想作一个十分像'人’的人;但到后来,为环境,习惯,物欲,安念等所阻碍,往往不能作得十分像'人’。
其中九分像'人’,八分像'人’的,杠这世间已很伟大;七分像'人’,六分像'人’的,也已值得赞誉;就是五分像'人’的,在最近的社会也已经是难得的'上流人’了。
像弘一法师那样的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来,实在少有。
所以使我十分崇仰。
”(《(弘一大师全集)序》)红尘里的李叔同是认真的。
少时学琴为拉大手指间距竟自割虎口,成长为翩翩公子后才华横溢却又放浪形骸,除发妻俞氏外,留日期间还有日藉妻子千枝子,除此外,风月场中又有数红颜知己,俗世里,李叔同认真张扬着自我,绝不拘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叔同《弘一法师》李叔同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圆寂于泉州。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
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1942年10月13日卒于福建省泉州市。
原籍浙江平湖,从祖辈起移居天津。
父李筱楼(字小楼),道光甲辰(1884)进士,官吏部尚书,曾经业盐商,后从事银行业。
母亲姓王,为李筱楼侧室,能诗文。
李叔同5岁丧父,在母亲的扶养下成长。
1901年入南洋公学,受业于蔡元培。
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攻油画,同时学习音乐,并与留日的曾孝谷、欧阳予倩、谢杭白等创办《春柳剧社》,演出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
1910年李叔同回国,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图案科主任教员。
翌年任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员。
1912年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兼管副刊及广告,并同柳亚子发起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
同年10月《太平洋报》停刊,应聘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1915年任南京高等师范美术主任教习。
在教学中他提倡写生,开始使用人体模特,并在学生中组织洋画研究会、乐石社、宁社,倡导美育。
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云游温州、新城贝山、普陀、厦门、泉州、漳州等地讲律,并从事佛学南山律的撰著。
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困难于万一"等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李叔同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所不能。
绘画上擅长木炭素描、油画、水彩画、中国画、广告、木刻等。
他是中国油画、广告画和木刻的先驱之一。
他的绘画创作主要在出家以前;其后多作书法。
由于战乱,作品大多散失。
从留存的《自画像》、《素描头像》、《裸女》以及《水彩》、《佛画》等可窥见一斑。
《自画像》估计是出国前所绘,画风细腻缜密,表情描写细致入微,类似清末融合中西的宫廷肖像画,有较高的写实能力。
《素描头像》是木炭画,手法简练而泼辣。
《裸女》受其师黑田清辉影响,造型准确,色彩鲜明丰富,有些接近于印象主义,近看似不经意,远看晶莹明澈。
书法是李叔同毕生的爱好,青年时致力于临碑。
他的书法作品有《游艺》、《勇猛精进》等。
出家前的书体秀丽、挺健而潇洒;出家后则渐变为超逸、淡冶,晚年之作,愈加谨严、明净、平易、安详。
李叔同的篆刻艺术,上追秦汉,近学皖派、浙派、西泠八家和吴熙载等,气息古厚,冲淡质朴,自辟蹊径。
有《李庐印谱》、《晚清空印聚》存世。
李叔同创作的《送别》也广为传唱。
弘-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
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一法师(1880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他反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
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
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被丰子恺称为"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的李叔同,由于种种原因而走上了世俗眼光中的消极人生之路,1918年,披剃于杭州虎跑定慧寺,遁入空门,做了一个名"演音"、号"弘一"的僧人。
一名曾经纯正而且优秀的艺术家,穿上百衲衣后,从观念到行动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断绝尘缘,超然物外,几乎废弃了所有的艺术专长,耳闻晨钟暮鼓,心修律宗禅理,艺术家的李叔同变成了宗教家的弘一法师。
诸艺俱疏,唯有书法一事未能让弘一割舍,伴他直至圆寂于泉州不二寺。
在弘一60余年的生命历程中。
至少有50年的翰墨活动。
由此可见,书法在他心目中占有的地位了。
弘一习书始于少年,初学篆书,从津门名士唐敬严学习书法篆刻,打下了扎实的功底。
再写隶书,后入楷、行、草诸体,尤对六朝碑版精心揣摩,认真临写,形成他劲健厚重的书风。
有人将弘一书法风格演变分为三个阶段:初由碑学脱胎而来,体势较矮,肉较多;后肉渐减,气渐收,融入楷意;再后来字变修长,呈瘦硬清挺之态。
其实,从大的审美风格来审视弘一的书法,分为出家前和出家后两个阶段,即劲健与平淡两种格调,似乎更为恰当。
为僧以前,弘一书法有绚烂之致,遁入空门做了和尚,书风突变,弃之峥嵘圭角,行之以藏锋稚拙,转入禅境的雅逸恬淡,枯寂孤清。
这种巨变,来源于观念上的变化,亦即是人的变化,在俗是李叔同,离俗则是弘一法师,书写的目的发生了质的改变。
隔断尘缘的弘一,不再自视为艺术家,写心"的书法艺术,在其观念中自然亦异于以往;握管写字,首先是一种"作为"广结善缘,普传佛法"的宗教活动和需要,而作为艺术的书法已退居其次,书法不再是艺术的自觉产物,而是宗教中的艺术品,其艺术价值是作者的不自觉表现而又经后人的审美接受才得以实现的。
纵观弘一遗墨,清静似水,恬淡自如,实是禅修的结果。
"刊落锋颖,一味恬静",清逸的线条泯灭了个性,是禅心的迹化,是期于一种宗教式的"大我"的永恒之境,是造"平淡美"的极致。
作为高僧书法,弘一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艺术家存有差异,如智永和怀素,尽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们的一生并未以坚定的宗教信仰和恳切实际的宗教修行为目的,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这完全是艺术他们不过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家的气质与浪漫。
八大山人笔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讽刺的意味是显而易见的,他的画作实在是一种发泄,是入世的,并未超然。
比之他们,弘一逃禅来得彻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尘外,要为律宗的即修为佛而献身,是一名纯粹的宗教家。
书法是心灵的迹化。
弘一书法由在俗时的绚烂到脱俗后的平淡,是修心的结果,是大师心灵境界的升华。
弘一在致许晦庐的一封信中曾说:"朽人剃染已来二十余年,于文艺不复措意。
世典亦云:'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况乎出家离俗之侣;朽人昔尝诫人云,'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即此义也。
"修身重于修艺,修艺赖于修身,弘一在其一生中,将人生、艺术、禅修,有机自然地统一起来,他的书法在心灵升华的同时亦得到了升华,叶圣陶在谈弘一晚年书法时说:"弘一法师近几年的书法,有人说近于晋人。
但是,摹仿的哪一家实在说不出。
我不懂书法,然而极喜欢他的字。
若问他的字为什么使我喜欢,我只能直觉地回答,因为它蕴藉有味。
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
…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
"这段话道出了弘一书法所臻至的审美境界。
这样的欣赏,已经超越了书法的一点一线,而是深入书法的本质--文化观念的价值。
其诗作有:遇风愁不成寐世界鱼龙混,天心何不平。
岂因时事感,偏作怒号声。
烛烬难寻梦,春寒况五更。
马嘶残月坠,笳鼓万军营。
--早秋十里明湖一叶舟,城南烟月水西楼,几许秋容娇欲流,隔著垂杨柳。
远山明净眉尖瘦,闲云飘忽罗纹绉,天末凉风送早秋,秋花点点头。
--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春游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悲秋西风乍起黄叶飘,日夕疏林杪。
花事匆匆,梦影迢迢,零落凭谁吊。
镜里朱颜,月夜纤云四愁边白发,光阴催人老,纵有千金,纵有千金,千金难买年少。
--卷银河净,梧叶萧疏摇月影;剪径凉风阵阵紧,暮鸦栖止未定。
万里空明人意静,呀~是何处,敲彻玉磬,一声声清越度幽岭呀~是何处,声相酬应,是孤雁寒砧并,想此时此际,幽人应独醒,倚栏风冷。
--落花纷,纷,纷,纷,纷,纷,.惟落花委地无言兮,化作泥尘;寂,寂,寂,寂,寂,寂,.何春光长逝不归兮,永绝消息。
忆春风之日暝,芬菲菲以争妍;既乘荣以发秀,倏节易而时迁。
春残,览落红之辞枝兮,伤花事其阑珊;已矣~春秋其代序以递嬗兮,俯念迟暮。
荣枯不须臾,盛衰有常数;人生之浮华若朝露兮,泉壤兴衰;朱华易消歇,青春不再来。
--月仰碧空明明,朗月悬太清;瞰下界扰扰,尘欲迷中道;惟愿灵光普万方,荡涤垢滓扬芬芳,虚渺无极,圣洁神秘,灵光常仰望~惟愿灵光普万方,荡涤垢滓扬芬芳,虚渺无极,圣洁神秘,灵光常仰望~--清凉歌清凉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洁。
今唱清凉歌,心地光明一笑呵~清凉风,凉风解愠,暑气已无踪。
今唱清凉歌,热恼消除万物和~清凉水,清水一渠,涤荡诸污秽。
今唱清凉歌,身心无垢乐如何?清凉,清凉,无上,究竟,真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