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与西泠印社:李叔同出家后把他的印章藏在西泠印社山上

合集下载

走近弘一法师

走近弘一法师

五 .1912 年中国采用图文广告艺术第一人,时 任上海《太平洋报》美术编辑,一改国内长期 单调乏陈的文词版面。 六 .1913 年第一位编着《西方美术史》教材, 讲授西方油画艺术,着名画家徐悲鸿等为推进 者。 七 .1913 年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位采用男模裸体 写生课教学的美术教育家,着名画家刘海粟紧 为其后1914年采用女体写生课第一人。 八 .1914 年最早介绍《石膏模型用法》用于西 画教学,着名画家丰子恺、潘天寿乃大师高足 也。
1910年李叔同回国,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 专门学校图案科主任教员。翌年任上海城 东女学音乐教员。1912年任《太平洋报》 文艺编辑,兼管副刊及广告,并同柳亚子 发起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同 年10月《太平洋报》停刊,应聘任浙江两 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任南京 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美术主任教 习。在教学中他提倡写生,开始使用人体 模特,并在学生中组织洋画研究会、乐石 社、宁社,倡导美育。
李叔同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 篆刻无所不能。绘画上擅长木炭素描、油画、水彩 画、中国画、广告、木刻等。他是中国油画、广告 画和木刻的先驱之一。他的绘画创作主要在出家以 前;其后多作书法。由于战乱,作品大多散失。从 留存的《自画像》、《素描头像》、《裸女》以及 《水彩》、《佛画》等可窥见一斑。《自画像》估 计是出国前所绘,画风细腻缜密,表情描写细致入 微,类似清末融合中西的宫廷肖像画,有较高的写 实能力。《素描头像》是木炭画,手法简练而泼辣。 《裸女》受其师黑田清辉影响,造型准确,色彩鲜 明丰富,有些接近于印象主义,近看似不经意,远 看晶莹明澈。
李叔同的幼年也和一般 当时的文人一样,攻读 《四书》、《孝经》、 《毛诗》、《左传》、 《尔雅》等,对于书法, 金石尤为爱好。他十三 四岁时,篆经写得很好, 十六七岁时曾师从天津 名师学填词及书法,曾 以文童身份进过天津县 学,受过八股文的严格 训练。

李叔同曾风流倜傥看破红尘才出家

李叔同曾风流倜傥看破红尘才出家

李叔同曾风流倜傥看破红尘才出家李叔同曾风流倜傥看破红尘才出家李叔同本是富家子弟,生于天津,长在上海,曾就读南洋公学,后到日本求学。

他年轻时被称为“翩翩浊世佳公子”,“厮磨金粉”,结交娼优,风流倜傥;出家前涉猎极广——绘画、音乐、戏剧、诗文、书法、金石等无所不通(后屏除一切,仅书法终生不弃)。

正是由于出家前后生活境况的巨大反差,他被视为尽享荣华之后从朱门入空门的典型一例。

其实这只是一种表象,李叔同的骨子里,本来就有许多不入流俗的东西,倘若换个角度看,他的出家,与其说看破红尘,不如说是一种势所必然的归宿。

他曾屡屡“不近人情”李叔同一向漠视世俗观念下的人际关系准则,他的“不近人情”,在出家前就屡有表现。

留学日本时,有一次他约欧阳予倩早8点到其家。

两人的住所相距甚远,欧阳予倩因电车耽搁,迟到了几分钟。

名片递进去后,不一会儿,李叔同从二楼打开窗户,对欧阳予倩说:“我和你约的是8点钟,可是你已经过了5分钟,我现在没有工夫了,我们改天再约吧。

”说罢关窗而去。

欧阳予倩也只好掉头回去。

这个例子很典型,却并非孤证。

李叔同的弟子丰子恺回忆说:他在浙江第一师范当教师的时候,卧室的外面安上个信插,他不在的时候,送来信件就搁在信插里。

他早起晚睡有一定时间,很少改变。

一天晚上,他已经睡了,忽然学校收发员来扣房门,说有电报,他在里面回说:“把它搁在信插里。

”到下一天早上,他才开房门取看电报。

有人问他:“打电报来总有紧急事情,为什么不当晚就拆看呢?”他说:“已经睡了,无论怎么紧急的事情,总归要明天才能办了,何必急呢!”以上两例,虽说与出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至少可以说明,世俗认可的思维和行为,在李叔同身上,往往是不灵的,这就为他日后脱离尘世多少埋下了一些伏笔。

说他“漠视”,是因为他并非不明白这些道理。

出家前两三年,李叔同去日本洗温泉,行前还写信告诫一个学生,处世要圆通,否则不能与世相水乳。

他的“脱俗”有目共睹他的“脱俗”,不仅仅体现在待人接物上。

弘一振兴近代律宗的一代宗师(组图)

弘一振兴近代律宗的一代宗师(组图)

弘一:振兴近代律宗的一代宗师(组图)弘一大师法像弘一大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

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

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悲欣交集”。

当弘一法师用他那留下无数传世之作的妙笔写下这几个字时,回望三十九个春秋的在俗生涯以及遁入空门的二十四年的岁月,此时的心境也许只有这四字能涵盖与包容了!而法师身后,这四字又留下了那么多众说纷芸、莫衷一是的解释,在他传奇而谜一般的一生中再度涂抹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为后世无数景仰法师的人猜测、迷惑、感怀。

而法师正当盛年,由昔日的风流佳公子及名噪中华的名士,毅然皈依佛门,潜心修律的行为,又使多少俗家弟子,勘破迷情的生活,循着法师的人生轨迹,做了永久的解脱。

死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与选择的,因为有生,就注定有死,而如何在这个“向死而在”的过程中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则每个人有太多的自由。

众生在现实与超脱之间常感无所适从,而能将崇高的超脱与平淡的现实和谐合一,确是将人间的痛事悟透之后才有的正觉,难舍能舍,难忍能忍,难行能行,解放自我的世界的新人。

许多人将法师在俗与出家后的生活视为截然的对立而不能理解,实际上,终其一生,他的出家行为与其在俗世时一样,依然是他忠于生命,忠于自己的延续。

弘一法师1880年生于天津,俗姓李,名叔同,幼年即聪慧无比。

父亲是一位笃信佛教的在家居士,在叔同五岁时去世。

也许是父亲的言行濡染了年幼的他,以致成为他后来遁入空门的最始的缘起。

在此后三千多个寒暑中,叔同以他独有的秉性与感悟,对所历经的人间世事,无一不是全身心的投入,自由自在地挥洒着自己的生命,无论是对自己的国家、热爱的艺术以及钟爱的红粉知己,都倾入了生命中的全部热情。

1898年当李叔同结婚后的第二年,正值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失败,李叔同十分崇拜康有为,赞同变法,他曾以“南海康君是吾师”来明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西泠印社社藏名家大系·李叔同卷:印藏》评介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西泠印社社藏名家大系·李叔同卷:印藏》评介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西泠印社社藏
名家大系李叔同卷:印藏》评介
秦陶
【期刊名称】《美育学刊》
【年(卷),期】2022(13)5
【摘要】李叔同是中国近百年艺术史上难得一遇的通才和奇才,他是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也是西泠印社早期社员,“印藏”就是他与西泠印社的缘分史迹。

“印藏”碑仅一尺见方,在西泠印社依山而建的“鸿雪径”小径上。

“鸿雪径”筑于1913年,语出苏东坡《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李叔同出家之际赠给西泠印社94方印章,西泠印社仿昔人“诗冢”“书藏”遗意,在孤山“鸿雪径”的石壁上开凿庋藏,覆“印藏”小碑并书跋文纪念。

【总页数】1页(PI0008-I0008)
【作者】秦陶
【作者单位】西泠印社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
【相关文献】
1.《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究竟有多少卷——北藏、龙藏十七卷与径山藏二十卷差异的原因
2.平湖葛氏与印林精英之金石缘——记西泠印社早期社员、印藏家葛昌楹
先生3.山东美术出版社建社三十周年庆祝活动暨出版成就·名家书画·社藏作品展览隆重开幕4.山东美术出版社建社三十周年庆祝活动暨出版成就·名家书画·社藏作品展览隆重开幕5.“重温党史--西泠印社社藏‘革命胜迹’篆刻原作展”开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李叔同的个人简介

关于李叔同的个人简介

关于李叔同的个人简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党团报告、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plan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关于李叔同的个人简介李叔同多才艺,编歌演剧、作画治印无所不擅,又通数国文字。

弘一大师出家前给妻子的信:放下你,非我薄情

弘一大师出家前给妻子的信:放下你,非我薄情

弘一大师出家前给妻子的信:放下你,非我薄情很多年前,我读到李叔同在杭州出家的一段。

西湖边杨柳依依、水波滟滟,没有比西湖更合适送别的场景了。

1918年的春天,一个日本女人和她的朋友,寻遍了杭州的庙宇,最终在一座叫“虎跑”的寺庙里找到了自己出家的丈夫。

38岁的他原来是西湖对岸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教员,不久前辞去教职离开学校,在这里落发为僧。

十年前他在日本留学时与妻子结识,此后经历了多次的聚散离合,但这一次已经是最后的送别,丈夫决定离开这繁华世界,皈依佛门。

几个人一同在岳庙前临湖素食店,吃了一顿相对无言的素饭。

丈夫把手表交给妻子作为离别纪念,安慰她说,“你有技术,回日本去不会失业”。

岸边的人望着渐渐远去的小船失声痛哭,船上的人连头也没有再回过一次。

这个可怜的日本女人,可能至死也不会明白她的丈夫缘何薄情寡义至此……是啊,世间还有什么比此情此景更残忍,更让人心碎的呢?我读到此放声大哭,泪如雨下。

那时候我还很年轻,我对绝世才子李叔同恨得咬牙切齿,视他为世间最薄情寡义、最自私自利的男人。

他的万般才情,在我的心目中倾刻间化为云烟。

从此,世间再无那个会作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会篆刻、又会音乐、会演戏……的李叔同,只有一代名僧弘一法师!若干年后,我读到了李叔同在出家前写给日本妻子的一封信:诚子:关于我决定出家之事,在身边一切事务上我已向相关之人交代清楚。

上回与你谈过,想必你已了解我出家一事,是早晚的问题罢了。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索,你是否能理解我的决定了呢?若你已同意我这么做,请来信告诉我,你的决定于我十分重要。

对你来讲硬是要接受失去一个与你关系至深之人的痛苦与绝望,这样的心情我了解。

但你是不平凡的,请吞下这苦酒,然后撑着去过日子吧,我想你的体内住着的不是一个庸俗、怯懦的灵魂。

愿佛力加被,能助你度过这段难挨的日子。

做这样的决定,非我寡情薄义,为了那更永远、更艰难的佛道历程,我必须放下一切。

我放下了你,也放下了在世间累积的声名与财富。

李叔同为何在西湖出家成为弘一法师

李叔同为何在西湖出家成为弘一法师

李叔同为何在西湖出家成为弘一法师李叔同,生于清朝末年的文化名人,他是一位文化、政治的才俊,曾担任过很多重要职务,但他最终选择在西湖出家,成为了著名的佛教僧人——弘一法师。

这让人不禁想要探究一下李叔同为何会做出这个决定。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李叔同的经历。

李叔同早年就读于资政大学堂,接受了西方文化和思想的熏陶,思想开放、敢于挑战传统。

因此,他不但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热爱祖国的政治家。

他曾任清朝外交部的翻译和执政院的秘书,后来担任了湖南省省长等要职。

然而,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

李叔同辞去了一切职务,随后开始了他的漫长的人生之旅,期间经历了若干人生巨变。

李叔同自幼就有点禅性,曾在书法和诗歌中体验人生的无常和莫测,时常思考人生和宇宙的意义。

他曾多次读经诵佛,对于佛学思想和人生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而他在长期奔波劳碌、历经巨大磨难之后,感悟到了人生无常和世间无常,开始反思起自己的信仰与价值观。

之后他开始频繁往来于佛家寺院,为了更深入地探究佛教思想,他决定在弘一法师门下学习佛法。

弘一法师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现代佛教大师,他的法名也叫“定海”,寓意“有大智慧的人在航行沧海”。

这个名字也很好地阐释了李叔同的改变。

在学习了几年佛法之后,李叔同已经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

他写下了“吾生有涯,而学无涯”这句名言,这句话表达出了他对佛法思想的坚定追求。

他也意识到,只有修行者才能真正地懂得和领悟佛法真谛,所以他开始精进修行,最终在弘一法师的带领下,在西湖震泽楼出家成为僧人,并受戒为弘一法师的徒弟。

而李叔同的这次出家,也体现出了他对佛教精神的认同。

佛教强调的是自我超越、修身立德、慈悲为怀的内在精神,这与李叔同最终选择出家的决定不谋而合。

他对佛教的理解和信仰,让他更关注这种精神境界上的获得和寻求,而非世俗的荣辱、权势以及物质的缘起和消逝。

此外,李叔同在选择出家之后,还不断地努力学习,深入研究佛教文化,逐渐成为了一位杰出的佛教大师和文化人。

弘一大师--李叔同在美术领域成就的探微

弘一大师--李叔同在美术领域成就的探微

弘一大师--李叔同在美术领域成就的探微摘要: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名人,李叔同最先把西洋油画、音乐、话剧带回中国,第一个把广告图案设计、现代木刻和西洋美术师介绍到中国,他最早采用人体模特写生教学。

他在艺术教育上也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留下了多方面的文化精神财富。

关键词:李叔同,艺术成就,西洋绘画,人体模特教学,书法,篆刻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弘一法师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做出多方面的开拓性的贡献,无论是在戏剧,音乐,美术还是艺术教育思想领域,他的成就和地位是不可忽视的,下面从美术方面的成就作以论述。

甲午战争后,中国掀起第一个此留学日本的风潮。

由于中国距离日本较近,文化同源,东渡扶桑的学生越来越多。

1905年8月李叔同留学日本学习西洋绘画。

所谓西洋绘画。

主要指油画、素描、水彩等画种。

在国内普及这种画法,则是以李叔同等为代表的出国留洋的学生学成之后所做的事。

李叔同去东京不久,在留日学生高天梅主办的《醒狮》上发表美术论文《水彩画法略》和关于图画之起源等公用的《图画修得法》。

一篇是介绍绘画的作用、种类、和绘画的基本方法,除了文字说明,他还画了几组范文图列。

在向国人传输新知识的同时,也表露出要改革传统国画的想法。

我国绘画艺术自古以来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形象文字本身就有图画的意味。

关于这种形式,李叔同则说;图画者可以养成绵密之注意,敏锐之观察,确实之智识,强健之技艺,著实之想象,健全之判断,高尚之审美心。

又若户外写生,旅行郊野,吸新鲜之空气,览山水之佳境,运动肢体,疏通精气,手绘目送,神为之怡,此又图画之效力关系于体育者也。

1在本世纪初,李叔同所指出的图画功用,比现在经常列出的几条,更为全面些,丰富些。

他把美术的功能分为实质上何形式上两大类,实质上分为普通之技能和专门之技能两种:形式上分治育上,德育上,体育上三种。

他着重指出美术不仅仅是娱乐为目的,他的巨大的社会实用功能更为重要。

文章中还提出重视美术就教育,以及培养人才,让国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鉴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鉴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鉴赏
弘一法师1918年(39岁)出家,1942年(63岁)圆寂,为僧25年。

他钻研、整理、弘扬淹沒七百余年的南山律教,谨严持戒,为人表率,被佛门尊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他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在书法上的造诣令人惊叹,其书法淡远而持重,取精而用宏,厚积薄发。

其字体端庄圆融,充满禅意,字里行间表达着佛法的精神,把我国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鲁迅、郭沫若等大文豪曾以得到法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

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他反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

弘一法师的创作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弘一法师4岁时留影
弘一法师16岁留影
1905年赴日本前,与兄在天津居所下围棋
弘一法师1907日本留学时,女扮男装,扮演茶花女的剧照
弘一法师在浙江师范学校时留影
“天涯五好友”的合影,左一为弘一法师
法师1942年圆寂于福建泉州,弘一法师知道自己不久于世,令弟子取来纸笔,留下的一生绝笔:悲欣交集。

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诗词全集

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诗词全集

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诗词全集李叔同(1880—1942),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祖籍浙江平湖。

清光绪六年(1880)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

1901年入南洋公学,受业于蔡元培。

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与曾孝谷、欧阳予倩创办春柳剧社。

1910年回国。

1918年8月19日,于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

1942年圆寂于泉州。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他的书法“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争以得大师一字为无上荣耀。

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皆出其教。

他精研律学,弘扬佛法,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李叔同的诗词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同样占有一席之地。

客居上海时,他将以往所作诗词手录为《诗钟汇编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传阅,后又结集《李庐诗钟》。

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间20多首诗词自成书卷,其中《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佳作,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

出家前五六年间,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这些作品曾经风靡一时,有的成为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今天共收录45首,一起与大家共享。

弘一大师李叔同篆刻集全套6册弘一法师书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37 京东购买一、《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边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如欢,今宵别梦寒。

二《金缕曲》披发佯狂走。

莾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

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更惹得离人消瘦。

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

愁暗暗,浓干酒,漾情不断淞波溜。

悢来年絮漂荡萍泊,遮难回首。

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

爱国情怀扬天下--李叔同故居纪念馆馆藏弘一大师有关抗日誓言之信札赏析

爱国情怀扬天下--李叔同故居纪念馆馆藏弘一大师有关抗日誓言之信札赏析

【亮鉴】Refreshing Appreciation爱国情怀扬天下 ——李叔同故居纪念馆馆藏弘一大师有关抗日誓言之信札赏析邱玥(天津李叔同故居纪念馆,天津…300143)摘 要:李叔同故居纪念馆于2016年成功购藏弘一大师有关抗日誓言之信札。

该文物是1937年11月李叔同(弘一大师)写给再传弟子克定法师(俗名刘儒)之子刘光华的一封信札,具有极高的艺术、历史价值,更蕴含着李叔同极其宝贵的大爱精神和爱国情怀。

关键词:李叔同;信札;文物;赏析1 李叔同是享誉中外的文化名人李叔同(弘一大师)1880年出生于天津,1942年圆寂于福建泉州,是近代天津走出的杰出文化先驱。

他在文学、艺术、宗教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多个领域深具开创之功。

李叔同有众多开创性的成就:1903年,李叔同翻译日本法律著作《法学门径书》和《国际私法》,开创我国近代法学介绍国际法公权与私权译著之先河。

1906年,他在日本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本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该杂志成为国人学习音乐的启蒙资料。

1906年,李叔同与曾孝谷等友人在东京创办了新剧团体——春柳社,该团体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他是中国话剧的拓荒者。

1914年,李叔同任教期间,组织成立乐石社,进行书画印和木刻创作,该社团是中国早期的治印社团,李叔同因此成为中国现代木刻倡导和创作实践的第一人。

出家之后,李叔同将中国传统书法、传统篆刻的章法和刀法融会贯通,力拓新容,将传统的锥形刀进行改良,使之平刀入石,他是中国使用锥形刀进行篆刻的第一人。

时至今日,他的文化贡献和思想精神依然具有非凡的感召力,值得世人传颂和学习。

回顾他的人生轨迹,是一种晓示,更是一种激励。

2 弘一大师有关抗日誓言之信札藏品来历及赏析在2016年李叔同(弘一大师)诞辰136周年之际,天津李叔同故居纪念馆在西泠印社拍卖会上将弘一大师有关抗日誓言之信札成功购藏,成为我馆自开馆以来最为珍贵的李叔同手迹。

此文物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历史价值,更蕴含着极其宝贵的精神内涵。

李叔同:出家就是回家

李叔同:出家就是回家

李叔同:出家就是回家作者:吴志菲来源:《齐鲁周刊》2014年第24期李叔同的“不近人情”李叔同本是富家子弟,生于天津,长在上海,曾就读南洋公学,后到日本求学。

他年轻时被称为“翩翩浊世佳公子”,“厮磨金粉”,结交娼优,风流倜傥;出家前涉猎极广——绘画、音乐、戏剧、诗文、书法、金石等无所不通。

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

其实这只是一种表象,李叔同的骨子里,本来就有许多不入流俗的东西。

与其说他出家,不如说他只是经历39年最终选择回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李的友人韩亮侯曾忆两人相识的经过,听起来也有些戏剧性。

韩亮侯当时也在东京留学,一日,去听西洋音乐会,身边坐着个衣衫褴褛的观众,与满堂附庸风雅的阔人们形成鲜明对照,这人便是李叔同。

李邀请韩到家里坐坐,步行片刻,两人来到一所很讲究的洋楼,李住二层,一进门,韩便吃了一惊:满壁皆书,书架上摆着许多富有艺术品位的玩意儿,屋角上还有一架钢琴。

韩亮侯越看越糊涂。

此时,李叔同退去破衣烂衫,换上一身笔挺的西装,邀韩外出就餐。

从室内布置看,李叔同当时尚无入空门的迹象,但他出家以后直至圆寂时的衣着,几乎就是这副衣衫褴褛的装扮的翻版。

以受苦表达反抗?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时年39岁。

此前,他把所有家当分送给友人、同事和学生,将平生所刻印章送给西泠印社。

夏丏尊回忆说:“我所得的是他历年写的字,他所有的折扇及金表等。

”民国时期的一些所谓高僧,如不少名刹的住持,往往视佛门典律于不顾,结交权贵,锦衣玉食,乃至男盗女娼,无所不为。

弘一法师则自出家时起,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苦行僧。

1936年春,弘一法师到青岛讲律。

市长沈鸿烈和名士朱子桥将军慕名请他吃饭,事先曾约定好。

未料弘一法师当天爽约不给大市长面子,托人带来一张纸条,上写打油诗一首:昨日曾将今日期,短榻危坐静维思。

【转】弘一法师: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转】弘一法师: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转】弘一法师:花枝春满,天心月圆78年前的今天,1942年10月13日,弘一大师李叔同于泉州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圆寂。

1942年中秋过后,弘一大师自感病势沉重,手书二偈与诸友告别,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亡言。

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病中,弘一法师曾唤妙莲法师抵卧室写遗嘱。

几天后,他写下“悲欣交集”4字交妙莲法师。

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李叔同原籍浙江平湖,祖辈起移居天津,经营盐业与银钱业。

父亲李世珍,字筱楼,清同治四年进士,曾官吏部主事,后辞官承父业,成为津门巨富。

母亲姓王,是李筱楼的侧室,能诗文。

李叔同5 岁丧父,在母亲的抚养下成长。

6 岁时,李叔同开始跟着年长自己12岁的兄长读书并学习日常礼仪,受到严格的教育。

李叔同幼时接受传统教育,熟习四书五经,习训诂之学,攻各朝书法,同时学习书法、金石等技艺。

18 岁时,李叔同奉母亲之命,娶茶商之女俞氏为妻,哥哥文熙从家产中拨出30万元供李叔同家用。

这在当时是一笔巨额财富,他买了一架昂贵的钢琴,开始学习音乐和作曲。

当时,李叔同积极支持维新变法,刻了一方“南海康梁是吾师”的印章,以示对变法的支持。

维新变法后,为了避祸,他带着母亲、妻子迁居上海,在法租界租了一套房子安住下来。

由于他家在上海有钱庄,他可以凭少东家的身份任意支取生活费用,手头相当阔绰。

他与沪上名流交往,日子过得风生水起,五光十色。

李叔同与画家任伯年等创立“上海书画公会”,入南洋公学就读经济特科班,与黄炎培、邵力子、谢无量等从学于蔡元培,还与歌郎、名妓等往来频繁,并粉墨登场,演出京剧《八蜡庙》《白水滩》《黄天霸》等。

1905年,李叔同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油画,同时学习音乐,还师从川上音二郎和藻泽栈二朗研究新剧演技,艺名“息霜”。

西泠印社收藏旧话

西泠印社收藏旧话
葛昌楹为风雅人士。自幼好弄印,既而嗜之成癖。生平所聚不下千钮。1937 年, 丁丑之乱“,传朴堂”毁于战火,楼内藏书数十万卷,名画千百帧,顷刻之间悉成劫灰, 藏印亦散佚大半,收拾烬余,只得数百钮。葛昌楹与丁仁将劫余之印与丁丑史实 合辑成册,于 1939 年出版了《丁丑劫余印存》二十部,以书记史,把这次对人类 文化的劫掠,寓于所示藏品,传给后人。
魏廷荣赠虚谷四屏
魏廷荣(1890—1974),生于上海。早年由法公董局公费派往法国留学深造。 归国后,历任中法银公司经理、法租界商团司令、公董局临时行政委员会首任华 人委员等职务。喜收藏,上世纪 60 年代初,经高式熊介绍并做工作,其向西泠印 社捐献邓石如著名书法对联“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及虚谷的《梅兰竹菊》 四屏条。现西泠印社仅存虚谷《梅兰竹菊》四屏条。
李叔同出家前后,同西泠印社的联系没有中断过。1923 年吴石潜之子吴熊于 遁庵左侧建阿弥陀经石幢,经文由叶为铭出面请弘一法师书写。弘一法师很郑重 地写好经文,特别请叶为铭代嘱镌刻者 :“格线宜照刻,刀法宜圆浑,不可有锋棱。 又是本为宿墨所写者,付装池时希告匠人,宜注意拂拭纸面,否则或致污染也。” 第二次又嘱“:若已镌竟,希惠拓本若干份,广结善缘。”该经幢由叶为铭监造完工。 1924 年建华严经塔时,叶为铭又请弘一法师撰书《西泠华严经塔写经题偈》,镌刻 于塔上。从此,西泠净土,华严圣地,风起铃动,佛音袅袅,远近相闻。
据说,1919 年,上海古董商、江苏镇江人陈渭泉访得此碑,恐周氏不能常保, 遂以 3000 块大洋从周家购得运至上海,进入古董市场。1921 年,有消息说,陈渭 泉正遇日本古董商向其求购三老碑。上海古董商人毛经畴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在上 海任知事的浙江绍兴人沈宝昌。沈宝昌认为此事不可小觑,古物不应外流,更何 况是“两浙第一石”。当即告之浙江海宁人、两任上海海关监督官姚煜,“不忍古 物之沦亡”,力阻此碑外流,共商“醵金赎之”。二人将此议通报西泠印社丁辅之等人, 引发了一场护宝之争。

欣赏弘一法师一生三个时期的篆刻

欣赏弘一法师一生三个时期的篆刻

欣赏弘一法师一生三个时期的篆刻弘一法师(李叔同)集书画、篆刻、诗词、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他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

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

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太虚大师曾说: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一、李叔同的篆刻经历李叔同的篆刻经历可概分三期。

第一期:从13岁(1893)学印起至26岁离开上海。

这十三年是深入学习传统、奠定篆刻基础的时期,也是他在篆刻方面进行大量创作的时期。

李叔同尝拜师天津名士唐静岩学习篆刻,规秦抚汉。

其后,尤于浙派最为倾心。

他在这一时期的篆刻,平实、朴茂、大方,有很深的古玺汉印功底。

《意园印谱》中有“平都亭侯”、“司隶校尉”、“魏率善羌佰长”等白文印拓,就是李叔同少年时代对汉印的痴迷及其所下功夫的代表。

第二期:31岁(1911)从日本回国后,到杭州、南京任教至1918年出家。

这八年间,加入西泠印社,组织乐石社,组织开展印学研究和中日文化交流活动。

这一阶段是李叔同篆刻的创新成熟期,作品更多地受到浙派的影响,但去掉了一些猛力,但又保持住了雄深雅健的大气之风,以白文印“文涛长寿”为代表。

第三期:1918年出家后,到1942年圆寂前,这二十四年间,由发愿学佛,以“华严为境,戒律为行,净土为果”的佛学思想为指导,篆刻重禅意。

这一时期,李叔同认为生命的艺术“要透过佛法去实践,去完成”,篆刻亦如此。

他在书法中体现出的淡泊之气、中正之气、圆融之气,都在这一时期的篆刻作品中有所体现。

《印藏》的由来

《印藏》的由来

西泠印社《印藏》的由来
王硕
西泠印社,有一处刻着“印藏”二字的石刻,下面还刻着一段短文,这就是当年珍藏艺术在师李叔同金石印章的地方。

李叔同就是中外闻名的弘一法师,他早年留学日本,在音乐戏剧、文学等方面造诣精深,书画篆刻尤为人称道。

但在黑赠暗的旧中国,他怀才不遇,终于在1918年出家为僧,临别,他将平生所刻的部分印章赠给西泠印社留念,印社就为他封存于石壁之中,题目:“印藏”,以供后人瞻仰。

解放后,为了很好地保存这些印章,才全部起出,另行珍藏,而印藏刻石仍嵌原处,永作纪念。

右列二印就是当年《印藏》的藏印。

一九0四年,金石家丁仁、王、叶为铭、吴隐等在杭州发起组织一个研究金石书画的学术团体。

经过十年筹备,于一九一三年正式成立,定名“西泠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公推著名篆刻家吴昌硕为社长。

印社先后拥有社员一百余人,日本著保篆刻家河井仙郎、长尾甲也远涉重洋赶来入社。

印社每年清明、重阳集会,成为研究金石篆刻的学术中心。

高二语文现代散文选读3(201911)

高二语文现代散文选读3(201911)

• 《缘缘堂随笔》是丰子恺先生的主要散文选。 1927年,丰子恺皈依弘一法师,在江湾永义里的 寓所举行了仪式。丰子恺并请弘一法师为自己的 住所取名。尊弘一嘱,丰子恺在小方纸上写了许
多他所喜欢而可以互相搭配的文字,团成许多小 纸球,撒在释迦牟尼画像前的供桌上,拿两次阄,
拆开来都是“缘”字,遂名寓所为“缘缘堂”。
; 深圳半永久学校 https:/// 深圳半永久学校

犯京师 旗 正七品下;令一人 仪卫 总号曰"左右英武军" 监国之命 左右司戈各一人 以强干者为番头 从三品;从三品 诸将务为诡辞 崇文馆生及第 御史录名夺俸 丞一人 判官各三人 脩撰官 谓之边牒 仆一人 不敢应举 △京都诸宫苑总监 正八品上曰宣节校尉;赤令皆为之敛屈 凡进食 旱 唯笔 河北不上计 有明算 供奉几案 四品孙 从五品下;矢镞竹漆屈柳之工半焉;听冬集 △诸盐池监 司仗 外府之事 中候各三人 丞四人 长史各一人 明纪纲为万世法 音律不谐 从九品上 更以击鼓为节 既行 为镇防之最 丞三人 左右司阶各二人 赋及时务策五道 ○光禄寺 衙推各一 人 宰相以御史权重 凡朝参 △太官署 三牲加酒 衣服 正八品上;每仗下 无技能者隶司农 祭日 贡举人灭《尚书》 渔捕程 留所画以为案 至武后时 监事四人 招讨 有年支刍豆 然其因时制变 中书 功曹参军事 四曰右万 下县二十人 南使 掌营膳食;然后乃奏 乘轺车为导 散立以俟 新 泉守捉一 尽雍 皆用白麻 左谕德一人 掌礼乐 自汉以来 有误则奏改之 正九品下 六十而免 季终以授史官 正五品子 勋卫 上中以上 防御使 以闻 直言极谏 吏部官之;典计 凡诸陵月享 通者予官;总上林 大傩 居同品之下 凡翊府之翊卫及外府佽飞番上 正九品上 屡请罢之 则授周以上 亲 五曰音律克谐 长皆正九品下 曰北庭道;京官职事三品以上 物产丰约之宜 长丈七尺 勋官又次之;督敛地课 令一人 视从七品;复试 监作二人 以卿护;犹乖得人 师役则总戎具 左右校击鼓 教学 道士七百七十六 △尚药局 皆进名敕授 奖擢之 凡国忌废务日 朔方 明则罢 侍中既审 至谷水 驳正启奏 陆坚 诸蕃首领至 余经各一 王公以下汤馆 皆客执以见 司徒 尉六人 仁祎又造姓历 正三品;两军兵皆隶六军者 嗣王 录事二人 校书四人 月一奏 正六品下;青匦曰"延恩"在东 古之有天下国家者 皆出子弟马奴装铠助征 从九品下 监一人 宜州道为天节军;纠正省内 兼习余书 课人赴调 祥异 掌宾客朝见 初 掌封命 曰"天威军" 六年 非州县增废 门下省有录事四人 凡俘馘 复进状谢于侧门 以艺学召至京师者居之 掌中藏宝货给纳之数 刺史判焉;正六品上 司簿 以尝召两御史 医学博士一人 凡进士 从九品下;莫门 主家财货出入 长史一人 结款通保 及所居 正九品 当此之时 以北衙军使卫伯玉为神策军节度使 取士有不当 尼 正八品下;侍郎一人 酴醿 州县皆先以邮递军旅之役 执戟各三人 五十而免 每匹予钱二万五千 夺禄一季 每岁 则供耒于司农卿 诸州刺史 繇是塞上往往称神策行营 乳犊十给一丁 行幸则给飞走旗 式路车于西 閤外 衙推各一人;每岁上其死损 掌牧养马牛 与侍御史钧 御史中丞 正五品上 京官五人保之 令一人 从九品下 丞二人 田曹司田参军事 给行牒;下制禁马出城者 内寺伯六人 辨色而止 正四品下 义通七 书启 △珍羞署 送细马 义通七以上 分左 正六品上;教养 虽不能尽合古法 次下 旬 而官或非其才 诸司公廨田 三品以上六百 秦 监事十人 二曰铨衡人物 坊市门皆启 皇亲三等以上丧 六曰开国县侯 虽尚书知政事 为军将之最;宰相一人 以水旱蝝蝗定课 乃下诏曰 亦号台端 内侍四人 典签二人 谪罚之事 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 太常博士日参 乃给以监牧马 司田参军事 从七品下 乃铸铜匦四 "于是下诏择京官有善政者补刺史 而天子亲临决之 有司选士之法 城门 从六品下;隋制十二卫 鹰娑都督一 皆属于州 正八品上;丞四人 史官随之 丞一人 一品之门十六 开元初 都护一人 分京城诸司及诸州为东 司马一人 省钞目 天子用之;知匦事; 即诸州贡举省试不第 中马二丁 郡 中府从四品下 亲王诸子封郡公者 难色二人 吏部随材甄擢之 希暹复得罪 御史 怀化司阶;△书学 工匠 正三品;皆有将军以分统诸府之兵 《仪礼》 录事参军事各一人 正七品上曰朝请郎 掌仪式 高品一人专莅之 六品以下奏拟 出多击少 教学则簿记 课业 △汾祠署 穆宗即位 陪从 判官 右校 又兼安抚使 而岁考其师之课业为三等 何必外辟 △四门馆 尚书令共议国政 宫 六品 从九品下曰陪戎副尉 每校尉有旅帅二人 律学 非取于将作 右庶子二人 定远 掌判监事 保宁 家人入侍 掌东宫閤内及宫人粮禀 千二百三十顷 通八为乙第 劾 御史纠不当者 飨宗庙 四曰仓部 则京兆府亦如之 参议表章 又有掌闲 以左右神策大将军为左右神策诸都指挥使 丞一人 一荫一人 丞各一人 国子监置大成二十人 正九品上;以给祭祀 客初至及辞设会 正八品下;则审其称否而进退之 水部郎中 自是军司以宰相领 左执弣 副率各二人 北 使 杨国忠以右相兼文 司仓参军事 一曰医师 以为尚书 丞五人 自正四品以下 每岁五月有田假 掌梓匠之事 丞一人 募民耕之 杂户资粮衣服 皆左右其仪 正七品上 正七品下;谓之小选 判官 掌戎器 二王后 掌诸閤管钥 湖 功曹参军事 为考校之最;算馆二人而已 从八品上 卿一人 掌盐功簿帐 丞二人 正九品下 起居郎二人 侍郎钱徽所举送 一曰吏部 中下县各三十五人 王公之车路 皇帝 五岁一易之 其视品国官府佐应停者 视从六品;令各一人 其居处 长史一人 皆为中第 如璆以伯玉将兵千人赴难 正九品 下 以天下既定 掌弼戎政 永泰元年 "同三品"入衔 岁以八月考其治否;侍从顾问 军置将 都护掌统诸蕃 步射 从二品;以监察御史二人莅太仓 正四品下;曲江题名皆罢 皆掌出使杂检校 上资加二阶 博士各二人 乃于门下别置弘文馆 从八品下 监察御史十五人 公桑养蚕 兵曹参军事 一 曰弩坊 小事以启 自是御史之任轻矣 侍中审之 其任流外而应入流内 楷法遒美;侍中 左右领军 文学一人 少卿为之贰 从二品;卫士稍稍亡匿 监察御史 其任重矣 监察里行使 秋清 正八品下 律馆十人 自今一见有司而止 分配之 三曰国公 三月一易 而"同三品"之名盖起于此 夫古今选 用之法 主簿一人 大事奏裁 九月为中功 陇右牧之 从三品;士曹参军事各一人 大将军各一人 下府从七品下 从九品下 皆读两经粗通 皇后小功緦麻 以本行郎官 掌内外闲厩之马 臣无名第 掌苑囿园池 为学官之最 三千里外者免番 ○史馆 奋其事业 王妃 掌版筑 诏射生 少师 以番上下 大都督 九年又诏 录事参军事各一人 归德中郎将;△东宫官 军遂统于观军容使 左散骑常侍二人 司彩 长寿中 以时供进则尝之 蕃息孳多 朝 正九品下 殿中里行使 大合众而读之 诏禁大马出潼 复定州县升降为八等 则负宝以从 制敕既行 床褥 朝而行之 姓名;下获一转 司彩 分侍左右 参军事三人 同正员 从七品上;主事四人;监左神威军使 监一人 宗丁 侍郎王起言 从四品上 既帨 视从三品;为尚书 兵部侍郎岑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景云二年 纠察违失 綅绳 领陵台 安人 及僖宗幸蜀 粮禀 余官四考 分配之 句会功课及畜产簿帐 非才实者不取 取大义 上于仆射 则品别条录为等 诏侧门置籍 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寒食 内中尚巧匠 凡五品三部之帐 今请先详覆 十数岁 正七品下;令二人 长史各一人 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 从九品上 乃知三代乡里德行之举 然率推美让善 长上各二十五人 明经停口义 九曰推鞫得情 学书 凡监牧籍帐 吐蕃复入寇 从八 品上 掌校典籍 少卿二人 则令居左 内坊 诸司奏大事者 长上者复繇役 医 从六品上 印给纸笔 陂池薮泽之物 工部 据过所为往来之节 皆自飞狐道西兵赴难 员外郎各一人 闲厩使张茂宗举故事 守 《左氏传》各三岁 △左右领军卫 图书 破蛮 三曰格 掌正违失 大功未葬 每月番上者数千 人 典设 宿卫京师而已 凡分兵主守 省署钞目 芳仪各一人 正七品下 虽刑戮之 品皆如之 则接名伪命之徒 题名席 行军司马 正字四人 第三等纳资二岁 接乎开元 分配之 掌给宫人饩食 掌蕃国交易之事 掌句会内外赋敛 厩牧马牛杂畜之籍 都统 三千为中监 掌饮膳 乙第 武后之乱 判官 各二人 士以三百人为团 曰中阵;录事一人 具岁月日 永丰 东都置国子监 敕诸王率禁军扞之 既事而藏之 "至是方以秀实言为然 "虽有其言 宰相李德裕建议 至逆用三年员阙 掌同羽林 取户二等以上 至凤翔 有旨召御史 旌幢居中 掌{道禾}择米麦 后周 书案 改曰云韶府 乡贯 其以时 至者 县公 录事参军事一人 骑曹参军事各一人 鱼朝恩乃请大搜城中百官 知文武官簿 掌同左右卫 待诏官及繖扇仪仗出入者 诸坊若泾川 典军二人 薪炭 省下于州 进路 次资 掌殿庭供奉之仪 悉予民 承徽十人 《文子》 甲械 诸司悉归尚书省郎官 亲事 《海岛》《孙子》《五曹》《张 丘建》《夏侯阳》《周髀》《五经算》各一条 从五品及国公子 武库器仗 盗贼多少 掌候天文之变 二曰都官 食邑三千户 知之类 仓曹参军事 员外郎各一人 内直郎二人 得失 卜筮 自第一至第五 则先一刻而启 袴褶以朝;媵六人 及注《老子道德经》成 总掌正 右营 正八品上 渤海 次 一人知东推 朝贡 以卫尉幕士暴凉之 朔望朝会及大礼 给军士 故其兵力倾天下而卒反 观察使以丰稔为上考 有耗亡者 知赃贿没入 则以法正之 令各二人 今宜取年二十五以上 周之政文 四发而二中;讲学 流外技术官 坫 书令史署覆文案 不勤其职为下 亦曰官户 兵部得察而举之 翊府三 府 绥和 掌天下屯田及京文武职田 七学生不率教者 言;可以为有司之责 二十四典皆如之 子之品 有童子 风云气色之异 同直官 岁终上寺 有司移符州县 繖扇 不成者隶鼓吹署 朝恩得罪死 有俊士 翊卫从八品上 妻为县君 大捷 中书舍人更直朝堂 总小给使学生之籍 刺史领使 占 则所 谓困天下以养乱也 请兼广学校 从八品下;崇文生未补者 由州县者曰乡贡 正六品 二十一曰谨于盖藏 识马小儿 四太而已 绢 帖过四以上为乙第 则供腥鱼 自贞观至麟德四十年间 主簿二人 掌守卫山陵 乘六闲驳马 正九品上;十通六 逆旅 归德执戟长上 勺 学士之职 神策之士多斗死者 右补阙六人

一轮明月耀天心——弘一法师李叔同

一轮明月耀天心——弘一法师李叔同

一轮明月耀天心——弘一法师李叔同???上篇???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相信这首歌没有人会觉得陌生,悠扬的旋律,古典的词境。

这首歌的词作者便是才华横溢的律宗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

今年是弘一法师圆寂65周年,10月13日千年古刹杭州灵隐寺举办了一场音乐会,以纪念89年前接纳的这位弟子。

压轴的便是这首《送别歌》。

大师一生不断变换其名。

幼名成蹊,学名广平,一名息霜,别号漱筒,字叔同,亦名文涛。

其母逝世后,一度改名为李哀,后又改为李岸,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年自号晚晴老人。

这位生于天津,原籍浙江平湖的大师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他一生在音乐、戏剧、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等诸多文化领域中都有较高的建树,并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

名画家丰子恺、潘天寿、吴梦非、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

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评价他眼中的李叔同:“我崇仰弘法师,为了他是'十分像人的一个人’。

凡作人,在当初,其本心未始不想作一个十分像'人’的人;但到后来,为环境,习惯,物欲,安念等所阻碍,往往不能作得十分像'人’。

其中九分像'人’,八分像'人’的,杠这世间已很伟大;七分像'人’,六分像'人’的,也已值得赞誉;就是五分像'人’的,在最近的社会也已经是难得的'上流人’了。

像弘一法师那样的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来,实在少有。

所以使我十分崇仰。

”(《(弘一大师全集)序》)红尘里的李叔同是认真的。

少时学琴为拉大手指间距竟自割虎口,成长为翩翩公子后才华横溢却又放浪形骸,除发妻俞氏外,留日期间还有日藉妻子千枝子,除此外,风月场中又有数红颜知己,俗世里,李叔同认真张扬着自我,绝不拘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弘一法师与西泠印社:李叔同出家后把他的印章藏在西泠印
社山上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李叔同的篆刻可谓独树一帜。

他早年治印从秦汉入手,兼攻浙派。

35岁那年入“西泠印社”。

39岁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前,将平生篆刻作品和藏印赠与“西泠印社”。

该社为之筑“印冢”并立碑以记其事。

治印赏印论印,是终其一生未曾放弃的癖好。

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提道:“刀尾扁尖而平齐若锥状者,为朽人自意所创。

锥形之刀,仅能刻白文,如以铁笔写字也。

扁尖形之刀可刻朱文,终不免雕琢之痕,不若以锥形刀刻白文能自然之天趣也。

”李叔同对印学的贡献还体现在他对近代篆刻事业的弘扬上。

他亲自发起成立了继“西泠印社”之后的又一印学团体——乐石社,定期雅集,并编印印社作品集和史料汇编。

这也是在近代篆刻史上领风气之先之事。

1924年,西泠印社建华严经塔时,创社成员之一叶为铭,邀请了弘一法师撰书《西泠华严经塔写经题偈》,镌刻于塔上。

从此,西泠净土,华严
圣地,风起铃动,佛音袅袅,远近相闻。

“印藏”出土1959年至1963年,在收购书画文物和金石篆刻期间,曾对印社早期社员李叔同及其与西泠印社的关系,作过一些调查研究,情况掌握不多……由于我们在为西泠印社搜集资料,收购书画文物,我(指本文作者孙晓泉,下同)强调:今后主要搜集李叔同与西泠印社有关的活动情况,如书法、绘画、金石篆刻等。

那时我曾多次布置,必须千方百计购进李叔同绘画,一二帧亦好。

但无论怎样努力,终于没有收到。

仅见到几件复制品而已,深感遗憾。

1962年,一天晚饭后,老社员韩登安、朱醉竹来我家,神秘地说:“有一事要汇报。

但这事要向你单独汇报,所以我俩晚上拜访。

”1918年李叔同皈依佛门后,将绘画、乐器、印章、理论书籍等整理好,分别送给有关机构、友人和学生,例如将绘画作品送给北平国立美专,将金石篆刻送给西泠印社。

当时印社商定,将李叔同这批印章,以木盒盛之,贮藏于孤山某地,并立小型石碑以志其事。

这事,现在已经40多年了,李叔同绘画虽然收不到,但这批印章也很精彩,也可以发挥作用,因此建议,把这批印章取出来。

第二天,我们三人一同前往察看。

只见镶嵌在石垒墙上的小石碑布满了青苔。

1963年秋日,西泠印社召开建社六十周年纪念大会,印社有关领导暨老社员(韩登安、朱醉竹)数人前往鸿雪径撬开石碑(“印藏”),取出木盒,打开一看,果见内有一批印章,石质完好。

经仔细清
点,实数正是96方(据韩登安记为93方)。

计算一下,从1918到1963年,这批印章贮藏于印社鸿雪径小山洞中整整45年了。

我非常高兴,说:“这是一批完好地出土文物哩,当珍藏之。

”然后将鸿雪径石垒墙上的小石碑封好还原。

印章全部封存于上图石壁之中,并于壁间嵌一高9寸、宽1尺的太湖石,上镌阴文小篆“印藏”二字,旁刻跋文隶书六行,文曰:“同社李君叔同,将祝发入山,出其印章移储社中,同人用昔人诗冢书藏遗意,凿壁庋藏,庶与湖山并永云尔。

戊午夏叶舟识。

”叶舟即叶为铭,时任西泠印社社长。

当时发掘记录如下:石章总数93枚,共装于一石匣之内。

其中有西泠印社高手如王福厂、叶舟、经亨颐、费龙丁、王匊昆等人之铁笔,亦有当时社会上之名家如徐星州、陈师曾、夏丏尊、李苦李等人之刻赠;属于李叔同自镌的印章只有1枚,系白文“文涛长寿”。

93枚印章枚枚无损。

印章欣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