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赤壁赋》课堂实录
《赤壁赋》课堂实录及反思
04
课后反思
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在教授《赤壁赋》时,我采用了讲解、小组讨论和个人朗诵等多种方法。经过 反思,我认为讲解部分过于主导,小组讨论和个人朗诵环节可以更加深入。
技术运用
在课堂中,我使用了PPT来辅助教学,但发现有些内容过于繁杂,导致学生注意 力分散。未来应更加精炼内容,并考虑其他教学工具。
互动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的 主题、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鼓励学 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未来教学的展望
跨学科融合
将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哲学 、艺术等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
识视野,培养其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
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社会实践 等活动,将课堂所学与实践相结合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新教学
《赤壁赋》课堂实录 及反思
汇报人:
2023-12-29
目录
• 课堂导入 • 课堂实施 • 课堂总结 • 课后反思 • 教学建议与展望
01
课堂导入
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
在《赤壁赋》的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首先介绍了苏轼的 生平和文学成就,以及《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即苏轼 被贬官至黄州期间的心灵历程。
情感铺垫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创设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赤壁之战的壮观场景,以及苏轼在黄州的生活影像,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 境,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互动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预习时对《赤壁赋》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学 习热情和探究精神。
02
课堂实施
课文讲解
01 讲解背景
介绍《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包括苏轼的生平、 文学成就以及赤壁之战的历史事件。
教材与实际结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赤壁赋》课堂实录
人教版必修二第九课《赤壁赋》优质公开课教案赵锋苏轼曾有诗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是苏轼人生中最重要的驿站,在这里他经历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险遭杀生之祸,历经四个多月,逃过一劫,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到任后,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游览。
情境:壬戌夜游,作《赤壁赋》苏轼发朋友圈:夜游赤壁,不亦快哉!欧阳修:此文一出,老夫又当避路!王安石:好一个翰林学士!(赞)子由:(嘘)柳宗元:其境过清,不可久留(抱抱)苏小妹:兄长,快回家烧肉!林语堂:真是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苏轼@林语堂:呵呵……请自由朗读《赤壁赋》,结合你的阅读感受,说说你是如何理解“呵呵”的?任务一:研读交流1.有感情地朗读有关文段。
2.结合对有关文段的分析,表明自己的见解。
3.力争做到有理有据。
生1:苏轼是一个乐天派。
最后一段主客对话之后苏子的超脱,体现出他的乐天派。
倒数第二段,客有困惑,而苏子却开脱他。
从变之中看到不变。
杯盘狼藉,说明苏子放松。
生2:无奈,哪里有什么乐天派。
苏子有理想,有追求,但是却遭受挫折。
他不会大悲大喜,正如“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源自佛家。
生3:“呵呵”是苏轼对林语堂片面评论的不屑,不可否认苏轼是乐观豁达的。
但是并不是源于其乐天,而是源于其志,对生命、对世间的悟。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并非自相矛盾之言,水淌月缺,此乃变;江流月挂,此乃不变。
而此时对苏轼来说,一场乌台诗案是变也是绝顶,名与月是那么虚妄,在一夜之间看到它的破碎。
去了浮躁,将自己放逐于山水之间,“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可见他并非心无所念、无所欲。
他所求的是永恒,“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大智若愚,不是一个单纯的乐天派,因此林语堂看到的只是表象。
生4:他如果不是乐天派,何来写这么多诗给世人?觥筹交错之间,体悟人生的乐趣。
赤壁赋教学的课堂实录
赤壁赋教学的课堂实录赤壁赋教学的课堂实录课堂实录是经过教育专家评议改进过的有效的教学过程,我们只要能结合实际进行运用,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赤壁赋教学的课堂实录,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全文,然后概括各段的内容。
(学生自由诵读,概括段意,略。
)师:文章情感变化的脉络是怎样的?生:从赏景之中获得“乐”,因客之箫声而生“悲”,通过苏子之宽慰使客“喜而笑”。
文章的情感脉络是“乐—悲—喜”。
师:很好。
本文沿用了传统“赋”的主客对话模式,“主”与“客”都是指作者一个人。
那么,作为“客”的苏轼,内心有着怎样的苦闷与悲伤呢?生:功业无成、人生虚妄之悲。
曹操“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可谓既有“武功”又有“文治”,“固一世之雄”。
这样一个功业卓著、名垂千古的英雄,又能怎样呢?“而今安在哉”,早已消失在了历史的滚滚烟尘之中。
而作为“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自己,只不过是一个等闲之辈、戴“罪”之臣,功业全无,理想旁落,这样的人生又有何意义呢?生:生命短暂之悲。
长江滚滚,悠悠不尽。
宇宙自然,恒久永存。
而生命却须臾飘忽,与之相比徒有羡慕之情。
心中岂能不悲?生:愿望与现实相左之悲。
试图“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不可乎骤得”。
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矛盾,只能“托遗响于悲风”了。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透彻!这样的悲,用李泽厚先生的话说,就是一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二、细部探究,感悟“圜道”思想所达成的超越路径1.“水月之喻”——基于宇宙自然的生命超越之途师:从以上分析我们看到,潜伏于苏轼心灵深处的苦闷与悲伤多么沉重。
人们常说,心有郁结,必须要找到一个散郁化结的出口与通道,亦即要有一个合适的路径,方能走出心灵的阴霾。
一般而言,这样的路径有两种,一种是“外释”,通过融合于外物以转移注意力,消除怨悱;另一种是“内释”,通过内在的心灵审视、通变,在自我观照中达到超越“旧我”走向“新我”的圆通之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预习要求:分四人一组研读课文,从文章的词语句子、情感哲理、写作特色等方面提出问题。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整理学生的问题,制成课件。
师:同学们,都说苏轼是位少见的旷世奇才,你们能具体说说吗?生: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
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我们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
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
生: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厨师。
(大家笑)“东坡肉”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师: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
同学们,见过他的书法作品吗?大多数学生:没有!部分学生:有,在我们课本的封面。
师:对!同学们可以翻到封面欣赏一下。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每次游览人们传说的古战场赤壁,都不免触景生情,发出惊世浩叹。
由此,中国文学史上就增添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两篇精妙绝伦的散文。
他写成《前赤壁赋》时,展纸挥毫写了一幅长卷,这幅长卷写得尤为成功。
传到明代,董其昌拜观了真迹,十分倾倒,说苏轼的书法笔力欲透纸背,全用正笔中锋,每波划尽处,常有聚墨痕,如黍米珠。
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
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
”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今天,让我们伴随著名播音员夏青的朗诵步入苏轼为我们构筑的文学和哲学的殿堂,领略苏轼那卓绝的雄风。
[放录音,学生听]师: 听完朗诵,你对《赤壁赋》有什么感觉?生:我感受最深的是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生:自己读不出的东西似乎一下子有了感悟。
生: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全班笑)师:很好!著名现当代作家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
我们同学在预习中也读出了这一点,请看下列问题,我们共同探讨:(展示问题一: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生: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
赤壁赋的课堂实录
赤壁赋的课堂实录赤壁赋是苏轼写的一篇赋,它不是纯粹的散文,却也不能看作一般的诗歌来看待,而且它更不等于今天的散文诗。
它是比较自由的句式来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却又饱含着浓厚的诗意,快一起来看看吧!师: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温故而知新。
尤其是对古文而言,温习特别重要。
那么上一节课我们对字词做了疏通,那么下面我就对同学们做一下检查。
大家回去可看了。
生:(齐答)看了。
师:好,首先请一位女生对课文中的通假字做一下解释。
大家请看大屏幕,指出这四句话当中的通假字。
1、举酒属客──“属”同“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3、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同“缭”,连接,盘绕。
4、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籍”同“藉”。
师:这位同学。
生:“举酒属客”通“口”字旁的“嘱”“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冯”通凭借的“凭”师:那么第三句话呢?生:“缪”通“缭绕”的“缭”。
生:“狼籍”—的“籍”通草字头的“藉”。
师:好,很好。
下面我来总结一下“举酒属客”通“口”字旁的“嘱”“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冯”通凭借的“凭”,“缪”通“缭绕”的“缭”,“狼籍”—的“籍”通草字头的“藉”。
师:下面,请大家再来看一看文中特殊的句式和词语的活用现象。
好,请一位男生吧。
生:第一个是状语后置句师:状语后置,那么哪个是状语?生: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师:那么这里的“于”做什么?(生思考。
)生:月于东山之上出。
师: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
师:那么,第二句话呢?“侣鱼虾而友麋鹿”生:“侣”“友”。
师:那么怎么解释呢?生:“以什么什么为伴侣”,“以什么什么为朋友”师: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师:那么请看第三句话“西望夏口,东望武昌”生:形容词做状语。
师:形容词做状语?生:(齐答)名词做状语。
师:哪几个是名词啊?生:西和东。
师:怎么解释?生:向东面望,向西边望。
师:那么请大家看第四句话。
生:使动用法师:哪个词。
生:泣和舞。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赤壁赋》教学实录
赏情理交融之赋,悟诗人旷达胸襟──苏轼《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教学实录一、教材分析《赤壁赋》是语文人教版教材必修二的第三单元的一篇赋,而且是放在“基本阅读”板块当中,足见其重要性。
赋这种文体的发展流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中夹带着历史的风霜和千古文人的体温,从骚赋到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最后到文赋。
然而,在浩瀚文赋海洋里,《赤壁赋》兼具了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双重特点,行云流水,文采斐然,可以称得上是文赋当中的一朵奇葩。
苏轼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失意,但他始终保持乐观态度,这跟他受儒释道三派学说的影响无不关系,在他所有的创作中最能体现他驳杂思想中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的作品就属《赤壁赋》了。
新课标中指出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而语文素养又集中体现在审美价值观和情感体验等方面。
指导学生学习本文就应侧重于领悟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落实培养语文素养的大目标。
二、学情分析我所教的班级是普通班,学生们文化知识根基浅、底子薄,即使是他们天天接触的母语也是如此。
能够正确使用汉语进行表达的能力都很薄弱,文言文字词的积累更是少得可怜,所以对他们来说,理解文言文大意都很困难,那么深刻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三、教学设想立足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我把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设为梳理文中关键字词语句,初步感知文章的大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是知人论世,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构建学习文本的知识背景。
然后逐段讲解关键字词,并指导诵读,通过熟读,进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
在此基础之上,第三课时重在研习探讨作者情感变化,从而把握苏轼人生观中积极乐观的一面,体味他旷达开阔的胸襟。
教学这篇文章,要有两个意识:1、要有整体意识。
学习课文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本单元第一篇是杜牧的《阿房宫赋》,同样也是赋体,那么学习本文的时候可以回顾上篇课文介绍的赋体知识,这样一来,上下勾连,从而巩固加深学生对赋这种文体的认识。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课堂实录及点评
《赤壁赋》课堂实录文勇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大家把这些字词看一下,有些关键字要重点提示一下。
“举酒属客”的“属”通“嘱”,这里指劝人饮酒。
“冯虚御风”中的“冯”,通“凭”,乘的意思。
“七月既望”的“望”,农历每月十五。
“纵一苇之所如”中的“如”,往、到的意思。
“冯虚御风”的“虚”,古意是凌空的意思。
“美人”,特指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
这里有几处“之”字的用法要注意,“哀吾生之须臾”中的“之”,助词,主谓间不译。
“惟江上之清风”中的“之”,结构助词,可翻译成“的”。
“耳得之而为声”中的“之”,代词,“它”的意思。
“月出于东山之上”中的“之”,助词,可不译。
虚词“于”的用法在本文有两处:“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中的“于”,介词,“在”的意思;“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中的“于”,介词,表被动。
文中“歌”字有两处不同用法:“扣舷而歌之”的“歌”是动词,唱的意思;“倚歌而和之”的“歌”是名词,表示歌声。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句式和词的活用值得我们好好研究:“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属于状语后置句式,本为“于斗牛之间徘徊。
”“凌万顷之茫然。
”是定语后置,“凌茫然之万顷。
”“渺渺兮予怀。
”是倒装句,“予怀渺渺兮。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中的“西”、“东”,名词作状语。
“侣鱼虾而友麋鹿”中“侣”、“友”,意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中“舞”、“泣”,使动用法。
“桂棹兮兰桨”中“桂”“兰”,名词作状语。
“羽化而登仙”中“羽”,名词作状语。
“乌鹊南飞”中“南”,名词作状语。
“不知东方之既白”中“白”,名词作动词,显出白色。
“顺流而东”中“东”,名词作动词。
“下江陵”中“下”,名词用作动词。
“肴核既尽”中“尽”,形容词用作动词。
这篇文章是押韵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韵脚,看到PPT上面本文押运换韵的字。
本文来自语文茶轩屏显1:间、天、然、仙、桨、光、方、慕、诉、缕、妇、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粟、穷、终、风、往、长、瞬、尽、主、取、月、色、竭、适酌、藉、白。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8篇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8篇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通用【篇1】一、导入新课师: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
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
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苏东坡,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已,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震烁千古。
后来在这里,他还写下了《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前赤壁赋》。
(点评:学生学习过的古代山水记游散文很多,但学生没有做一个系统的归纳,所以先通过这一段简短的导语简单的归纳了学生以前学过的著名的山水游记,让学生在大脑中能够回顾一下以前所学知识。
)实录:学生认真的听,仔细的思考。
尤其是背诵时,有的学生闭上眼睛,好像是被赤壁的景象所感染。
二、作者背景师:学习一篇文章必须要了解作者及背景,作者及背景的了解更有助于深刻的领会文章。
本文的作者是苏轼,苏轼的文章我们已经学习过许多,苏轼的相关知识我们更是耳熟能详,就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吧!(点评:让学生自己回顾作者,有助于加深对作者的了解,对旧有知识的回顾,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胡玉茹:1037年~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
宋代大文豪。
丁凯航:和苏洵、苏辙合称三苏。
叶先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在文学上称为唐宋八大家。
张勇:和辛弃疾合称苏辛。
罗阳:在书法上也很有造诣,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苏黄米蔡。
(点评:对于作者的情况,学生是比较熟悉的,老师不必再去做详细的讲解。
讲回顾知识交给学生自己,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以上几位同学的发言使我们比较全面的了解了作者,有那位同学能够结合以前所学知识为我们讲一下本文的创作背景?余存存: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
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
安徽省利辛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新人教版必修2
《赤壁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2)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特点。
2.过程和方法(1)熟读成诵,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2)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以自学、讨论为主,教师适时点拨,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翻译全文,疏通文意。
反复采取自读、齐读等读法,使学生感受赋的音乐美。
注意朗读指导。
)本课时的主要任务也是教学重点难点:1. 理清本文的情感线索。
2. 体会景、情、理三者的内在联系(写景与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3. 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一、导入新课:“一切景语皆情语”,宋代范希文也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在“乌台诗案”中差点丢掉性命的苏轼,今天面对赤壁的明月清风,他的情感有哪些变化?本文又是如何把景、情、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赤壁赋》,走近苏轼。
请大家用三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
(板书《赤壁赋》)(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二、品读第一自然段师:文章欣赏完了,同学们看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概括作者此时的心情?可以在第二段中去找。
生1:“乐”。
(板书:乐)师:此时苏子为何如此快乐?生1:看到美景。
生2:看到赤壁夜景。
生3:因为赤壁的夜景太美了!师:请大家在第一段中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是那些?生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生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师:这些写景的句子给人什么样的感受?请同学们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一下此幅美景,请一位同学描述一下。
生描述: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游人此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天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如仙境一样。
《赤壁赋》课堂实录
生:苏轼没有悲观失望,而是积极进取,从“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各一方”这一句就可以看出来。
师:“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各一方”是当时社会流行的歌词吗?
生:“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各一方”是苏轼“饮酒乐甚”之后即兴所作的歌词。
师:“美人”指美丽的人吗?
生:古人常用“美人”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在这里“美人”比君,表现了他积极入世、对现实不绝望的情怀。
三、创设情境,各抒己见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我引导同学们走近苏轼、走进《赤壁赋》,去体会、感悟苏轼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师:苏轼在遭遇人生挫折的时候是怎样处理的?请找出文中有关语句来分。
(这个问题提出后,首先让每个同学独立思考五六分钟,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以一个平等对话者的姿态融入其中,参与讨论。)
生:“若岁活得百个小儿,亦闲居一乐事也”,苏轼在黄州就曾为救弃儿解相助。
……
师:请大家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象苏轼一样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作者还有谁?他们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
生:屈原身系楚国却遭嫉被疏,最后自投罗,以身殉国。
生: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被赐金放还,“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狂歌痛饮。
生:苏轼没有因仕途的失意而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师:“‘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三国时代英雄辈出,苏轼何以独写曹操、周瑜?
生:是因为他渴望自己如曹操、周瑜那样建功立业、施展抱负。虽然当时无遇害,远贬异地,但他并未放弃忠君用世的理想。
生:苏轼虽然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从“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一句看,苏轼当时情绪有点消沉颓废。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师:讲《赤壁赋》不能不讲“乌台诗案”。
(板书)苏轼与王安石同一时代,两人私交甚厚,但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尤其“不敢默视”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
王安石罢相后,几个监察御史从苏轼诗文中深文周纳,罗织罪状,弹劾苏轼“指斥乘舆”“包藏祸心”,于元丰二年(1079)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监狱,勘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生1(脱口而出):为什么会叫“乌台诗案”?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经过4个月的折磨后,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
被贬黄州后,苏轼经常游赏赤壁矶,在被贬第四年即1082年,一气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三篇传世名作,由他的政治低谷转而登上他的文学创作的颠峰。
今天我们要学的前《赤壁赋》正记录了苏轼从失意矛盾中超脱的心路历程。
师:现在同学们一起来看课文标题“赤壁赋”,同学们对“赋”了解多少?生2:刚学的《诗经》“六义”有赋、比、兴。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是铺陈排比。
师:说得非常好。
“赋”原先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
到汉朝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赤壁赋”的“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汉有大赋,铺陈扬厉;六朝骈赋,铺陈对仗;唐朝律赋,铺陈对仗,平仄用韵。
至此“赋”被层层束缚,已无法写了。
于是宋朝文人对“赋”进行改革,产生了文赋,突破声律对仗,自由挥洒,杂入大量散句,故称文赋。
但文赋仍保留汉赋主客问答的形式。
客多是虚拟的,用于流露作者思想的一个侧面,主则用于表现作者的主导思想,他们共同反映了作者思想的矛盾困惑。
[第一环节,师简介写作背景、文体知识导入新课]师:标题“赤壁赋”其实可以理解为“赋赤壁”,用“赋”的形式写赤壁。
假设我们同学游览了赤壁,让你们来写赤壁,你们觉得可以写哪些内容?生(杂然答道):自然风景、历史人物┅┅师:那么,《赤壁赋》有没有写自然风物和历史人文?如果有,请找出相关段落。
人教版必修二《赤壁赋》教学实录和课后反思
曹勇军:《赤壁赋》教学实录及反思【教学实录】第一课时师:上课,同学们好!很高兴和我们广西南宁沛鸿民族中学高一(18)班的同学一起学习苏轼的《赤壁赋》。
苏轼,我们不陌生,初中就学过他的不少作品。
有一篇文章,不知同学们还有没有印象,我来考考大家(教师背诵):“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学生跟着背,声音越来越大。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很好!这篇文章叫《记承天寺夜游》,在哪里写的?生(齐):黄州。
师:这篇文章写于元丰六年。
那一年的秋天和冬天,苏轼游览了黄冈赤壁,分别写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这是苏轼作品中最精华的文章。
哪个同学能告诉我,苏轼为什么去了黄州?生(齐):被贬。
师:为什么被贬?生(纷纷):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师:大家能不能说说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生1:不知道。
生2:有官员从他的诗中找出句子说讽刺变法,于是皇帝把他贬官。
师:乌台,就是御史台。
有人诬陷他,说他诗中有反对朝廷新政的文字,于是把他投入大牢。
东坡在狱中生活了130天,这对他的身心、对他的人格造成了巨大的折磨和摧残。
后来方方面面的人出面营救,最终他被放出来,可是被贬黄州,并开始了不断被流放的坎坷的人生际遇。
苏轼去世前两个月左右,在常州,有这么一首诗,题自己的自画像(投影):“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儋(dān)州在哪里呢?海南岛。
惠州在哪里呢?广东。
苏轼不断被贬,先被贬到黄州,后被贬到更远的惠州,最后被贬到更遥远的海南岛儋州。
苏轼满身伤痕,历经坎坷,他要给自己一个快乐地活下去的理由,他不断地思考,到黄州之后,他的思想开始成熟了,仿佛一道天光,划过这荒瘠的大地。
中国文学史上这篇最著名的文章出现了。
昨天和同学们见面的时候,有同学问我《赤壁赋》中的“赋”是什么?“赋”是一种文体,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赤壁赋》课堂实录七篇
《赤壁赋》课堂实录七篇《赤壁赋》课堂实录1一.导入师:上课!同学们好!师:每当我们站在长江边,看着浩瀚的江水时,我们会吟咏出苏轼的名句——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每当年我们看着夜阑人静,一轮圆月当空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出苏轼的——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师:每当我们游览庐山时,也会想起苏子哲理性的名句——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师:确实是说不尽的苏东坡啊!昨晚我和大家重温了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学过的苏轼的作品。
说起苏轼,大家应该不会陌生吧。
今天我们让大家一起穿越时空,再次走近一代文人苏轼,更进一步地走近东坡的作品,了解东坡的内心世界。
二.知人论世话苏轼师:在讲课之前,我们先一起来重温初中阶段学过的苏轼的诗、词、文中的名句。
(教师多媒体投影诗句。
)师:第一句,是《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生:“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师、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接着是《浣溪沙》中的“谁道人生无再少”——生:“门前流水尚能西”师、生:“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最后是我们十分了解的《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生:“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师:同学们都背得很好,从以上几句诗句中,你能谈谈你所认识的苏轼,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吗?如果你要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他,你会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生:豪迈。
师:在才学方面呢?生:多才多艺。
师:在性格方面呢?生:乐观。
师:在人生、政治上遇到重大挫折时,他又是以一种怎样的态度来面对的呢?生:豁达。
师:很好!同学们都各抒己见地谈了一下印象中的苏轼,确实我们从苏轼的作品中可以感知他的积极乐观、豪放、豁达,除此老师觉得我们还可以用“坚韧”来形容他。
(教师多媒体投影:乐观、豁达、坚韧)三.千古绝唱说赤壁师:下面大家一起来学习这一篇千古美文,更全面地认识、理解黄州时期的苏轼。
(教师多媒体投影:“千古绝唱说赤壁”)师:苏轼在黄州写下了“赤壁三文”,分别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苏轼为何钟情于赤壁呢?请结合“赤壁三文”,找出相关写景的句子。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二第9课赤壁赋课堂实录
人教必修二第9课《赤壁赋》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赤壁赋》,在上几次课中我们已经基本扫清了文字上的障碍,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初步了解。
今天我们来分析《赤壁赋》的思想内容,以及对今天的意义。
我们分析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主要抓住主客问答,即文章的三四两段。
下面找同学读一下。
(一生读课文第三段,非常投入,读后响起了掌声)师:好,读得很好。
我们在上次课已经对“客”的回答作了初步的分析:曹操的功名伟业,转瞬成空,魏也罢,蜀也罢,吴也罢,伟大的帝国也罢,辉煌的功名也罢,一世英雄也罢,枭雄也罢,而今安在?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过是一场梦幻。
前面“方其破荆州”一连串铺排气势,上扬,后面“而今安在哉”,猛然下落,形成强烈的落差。
从而彻底地否定了儒家所追求的人生意义。
其实,这种否定是一种很悠久的传统。
我们再看几个例子:出示幻灯片一:李白的《越中览古》,谁来给简单分析一下生:前三句写了很壮观的场面,最后一句显得很消沉。
越王勾践当年很风光,现在根本看不到。
只能看到天上飞的鹧鸪。
他的努力没有什么意义。
师:好。
我们再看下一个材料。
(出示二:孔尚任《桃花扇·续四十出·余韵》)时间关系,我简单说一下:这里面存在一种对世俗人生的否定,这金陵玉殿、莺啼婉转、秦淮水榭、春暖怀开,怎么样呢?冰消瓦解。
你建起了高大漂亮的楼房,你大宴宾客,现在怎么样呢?历史的烟云早已把你吞没。
师:我们再看着一段:《红楼梦〈好了歌〉解注》。
因为比较长,而且大家也比较熟悉,就不过多分析了,这里的大致的价值取向大家能不能明白?生:能师:好,我们再看看这个:《西游记》这是第一回里的故事,美猴王在花果山率领群猴过得好不快活,有一天,大宴群猴,吃着,吃着,美猴王突然哭了,为什么呢?原来啊,这美猴王突然发出感慨,说人生短暂,准确地说是猴生短暂,(生笑),这时候,一个老猴跳出来,说世界上只有佛、仙、神圣长生不老。
猴王听说后,就决定去寻访,就乘着一叶扁舟,来到了南赡部洲地界,在市尘中,学人礼,学人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课堂实录师: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温故而知新。
尤其是对古文而言,温习特别重要。
那么上一节课我们对字词做了疏通,那么下面我就对同学们做一下检查。
大家回去可看了。
生:(齐答)看了师:好,首先请一位女生对课文中的通假字做一下解释。
大家请看大屏幕,指出这四句话当中的通假字。
1举酒属客——“属”同“嘱”,劝酒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3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同“缭”,连接,盘绕4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籍”同“藉”师:这位同学生:“举酒属客”通“口”字旁的“嘱”“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冯”通凭借的“凭”师:那么第三句话呢?生:“缪”通“缭绕”的“缭”生:“狼籍”—的“籍”通草字头的“藉”师:好,很好。
下面我来总结一下“举酒属客”通“口”字旁的“嘱”“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冯”通凭借的“凭”,“缪”通“缭绕”的“缭”,“狼籍”—的“籍”通草字头的“藉”。
师:下面,请大家再来看一看文中特殊的句式和词语的活用现象。
好,请一位男生吧。
生:第一个是状语后置句师:状语后置,那么哪个是状语?生: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师:那么这里的“于”做什么?生:(思考)生:月于东山之上出师: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师:那么,第二句话呢?“侣鱼虾而友麋鹿”生:“侣”“友”师:那么怎么解释呢?生:“以什么什么为伴侣”,“以什么什么为朋友”师: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师:那么请看第三句话“西望夏口,东望武昌”生:形容词做状语师:形容词做状语?生:(齐答)名词做状语。
师:哪几个是名词啊?生:西和东师:怎么解释?生:向东面望,向西边望。
师:那么请大家看第四句话。
生:使动用法师:哪个词生:泣和舞师:怎么解释?生:“使……哭泣”“使……起舞”师:好的,这几位同学回答得都还可以,但是还不是很到位,所以大家在温习方面还有待提高。
一篇古文仅仅对字词掌握了还不够,还必须注重朗读,请同学们花一两分钟的时间将课文朗读一遍,呆会我请同学配乐朗读。
生:(读)师:好,大家停。
哪位同学主动来尝试一下配乐朗读。
哪位?生:(齐说)吴月。
师:好,吴月。
既然大家都推荐你。
那你来读。
师:在这位同学读的过程当中。
大家思考一个问题,这位同学在读的过程当中,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如果是你读,你又会怎么读,等吴月读完以后,我请一位同学来做一下评价。
师:吴月,你自己选一段读。
生:第一段师:好,第一段生:(音乐响起,生读)生:(掌声响起)师:好,读得很好,你的朗读其他同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读的时候都有优点和缺点。
我请一位同学来谈谈你的感受。
师:好的吴月前面的那位女生。
生:我觉得她读得蛮准的,但是读得快了一点。
师:读得快了一点,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去读呢?生:我觉得应该读得舒缓一些,比如说“诵明月之诗”应该读成“诵--明月--之诗”,应该把节奏感读出来。
师:对,读得应该有节奏感一些。
还有呢,还有没有其他要说的?生:没有了。
师:那好,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
请你把你的观点写在黑板上。
生:(写)师:我在请一位同学来说说。
师:好,这位同学。
生:嗓音太细了一点。
师:呵荷,这好象是天生的因素。
生:(笑)师:还有要说的吗?生:要读出重点。
师:那么你觉得哪写是重点呢?生:比如说“苏子与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的“赤壁”地点应该读重。
师:很好,请坐。
这两位同学都讲到读的时候应该节奏分明。
很好。
那么一篇课文除了节奏以外,读的时候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大家都要积极的动脑筋。
生:有感情的去读。
(一位同学在小声的说)师:好,这位同学。
生:应该有感情的去读师:那么应该以什么样的感情去读呢?生:应该以一种很舒畅的心情去读。
师:那么为什么要以这种心情去读呢?生:从“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句话当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心情很舒畅。
师:“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所描写的景请大家看都是什么景色?生:优美的景色。
师:优美的景色给人的感受往往是很愉快的。
所以啊,作者的心情很舒畅啊。
师:好,请你把这个观点也写在黑板上。
生:(上前写)(略)师:除了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课文后面还有几段,那么后面这几段又应该怎么去读呢。
我请一位同学来说说。
师:这位男生,你选一段说说应该怎么读?生:第四段生;(开始自己读)师:(读完)在你读的过程当中,你觉得你自己是以什么样的感情去读的?生:(其他的学生笑)生:没想好。
师:好,你先请坐。
师:这位女生你来说说吧。
生:有些自音读得不准。
如“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曾”。
师:对,说得很好。
还有没有要补充的?生:没有了。
师:好那你请坐。
再请一位同学,这位女生。
你有什么观点?生:我觉得应该读得开阔一点。
比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52]。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里反映了苏轼的开阔的胸襟。
师:说得很好,那请你把你的观点也写在黑板上。
我再请一位同学,就课文中的其他段落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好,这位男生。
生:第二段,我觉得第二段应该读得婉转一点。
师:为什么呢?生:因为第二段写的是诗人和客人娱乐活动。
师:在这样的场景之中,人的心情怎样啊?生;愉快的。
师:对啊,第二段我们应该读得婉转,愉快一点。
师:我们就课文的朗读做一下总结。
在这篇课文当中,第一二两段应该读得愉快一点,第四段应该读得开阔一点,还有我再补充两点,大家看第三段应该怎么读?客人这时的心情怎样?生:客人的心情应该是很悲伤的师:对,所以这一段应该读得惆怅一点。
下面请大家再结合音乐齐读第一段。
生:读师:读得很有感情。
欣赏一篇课文朗读只是第一步,好比了解一个人。
必须深入的去理解。
接下来请大家就课文中你最欣赏的部分谈谈你的感受?两个人之间相互交流一下也可以。
生:(思考,交流)师:好,停,请一位同学。
班长吧?生:没来。
师:那,副班长吧。
生:我很喜欢“寄蜉蝣於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一句道破了人生的无常。
师:你喜欢的这一句道破了人生的无常。
还有没有喜欢的了生:没有了。
师:好,请坐。
再请一位同学来说说。
这位同学。
(我以前的学生举手)生:我很喜欢课文中比喻的句子。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馀音袅袅,不绝如缕。
”师:具体阐述一下生:作者在这里写出了自己悲凉的心情。
师:好请这两位同学把你们的观点都写在黑板上。
再请一位同学,大家推荐一位吧。
生:(推荐)师:好,你(大家笑)来说生:我比较喜欢最后一段,文字很简洁。
师:你喜欢简洁的文章,那么文章最后一段所描写的是什么场面啊?生:客人喝酒后睡觉的场面。
师:这样的场面给人一种什么感觉?你们睡觉时会不会象这样?师:所以请大家看,这样的场面给人什么感受?生:和谐,惬意的感受师:恩,很好,请把你的观点也写在黑板上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说说,好,这位同学,有人在指你了。
生:我比较喜欢“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写出了人生的哲理师:什么哲理?生:变与不变的哲理师:具体的阐述一下吧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师:那么你再说一说苏轼在这里是赞成什么观点,变还是不变?生:不变的观点师:不变的观点生:好的,把你的观点写在黑板上。
师:还有没有同学有不同意见的?男生表现好象不是很积极。
生:(齐答)曹磊。
师:好的,曹磊。
生:我喜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这一句较工整。
写出了一种成仙的感觉。
师:(笑)谁成仙啊?生:苏轼成仙。
师:也就是说写出了苏轼成仙的爽快。
成仙的环境怎样啊?生:很优美师:对,很优美。
那么把你的观点也写在黑板上。
生:(很多学生在笑)师:还有没有其他同学想说点什么?生:(推荐)体育委员。
师:那好,体育委员,你来说说。
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比较喜欢这一句。
师:你也喜欢这一句。
那好你来说一说。
生:写出了优美的乐声。
师:那好,你来补充说一些,这声音是谁弹的生:客人师:在这乐声里你能够感受到什么生:感受到客人比较的悲伤。
师:那好,把你的这个观点也写在黑板上。
师:这几位同学谈得都很好。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这几位同学的观点。
有的同学喜欢写景的部分,他们认为这里体现了作者欢快的心情。
有的同学喜欢人物说话的部分,他们认为这里体现了人生哲理,人生有时候应该从不变的观点去看。
而且有人谈到客人的时候认为他很惆怅。
那么这里面其实存在着一些问题,什么问题?请大家先听一段独白。
师:(独白)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到达湖州,到任不久,一场灾祸便从天而降。
在这场灾祸中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一身脏水,在苏轼遭贬的过程当中,一些品格低劣的文人充当了急先锋。
例如,舒亶与何正臣等人,写文章告诉皇帝,说苏轼到湖州上任后写给皇帝的感谢信中“有讥切时事之言”。
又如高官李定,归纳了苏轼的许多罪名,说苏轼“所为文辞,虽不中理,亦足以鼓动流俗”,等等。
又如小官李宜之。
在安徽灵璧县听说苏轼以前为当地一个园林写的一篇园记中有劝人不必热衷于做官的词句,竟也写信给皇帝检举揭发,并分析说这种思想会使人们缺少进取心,也会影响取士,苏轼被押到汴京,关进大狱。
前途险恶,生死未卜,苏轼一度相当悲观。
在押往汴京的途中,他曾想跃入江中自尽。
入狱后曾多次自杀.。
经过一番波折,最终贬官至黄州。
师:听完这段独白,问题就出来了。
在苏轼到达黄洲以前,遭受了那么大的苦难,背景说的是苏轼在遭受乌台诗案的时的境况,曾经处在那么多人攻击之下的苏轼,连死的念头都有过,为什么到达黄洲以后是那么的快乐呢?这里面的客人又是谁呢,他为什么又惆怅,他和苏轼是什么关系呢?请大家把这几个问题思考一下。
生:思考(在学生思考的过程当中,教师作提示)师:如果你是苏轼,你会怎么做呢?师:甚至有人说苏轼和客人是同一个人?你怎么看?师:我先请一位同学来说说,好,语文课代表。
生:我觉得苏轼这时候持有两种思想。
一方面继续关心国家大事,另外一方面,他只有通过消极彷徨,寄情于山水。
从而达到摆脱苦恼的目的。
师:很好,你所谈的这些课文中有没有这样的信息提示呢?生:“沉默”师:那好,你先请坐,有一位同学说了,那好,你来说说看?生:“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师:这句话怎么反映作者的心境呢?生:说明时间过得很快师:说明时间过得很快,时间可以改变一切是吧生:恩师:还不错,你先请坐,还有没有不同意见的,是不是过了几个月,苏轼就吧所有的伤痛都忘掉了?生:不是师:哪位同学说不是的,请起来说说?生:表现的应该是一种很复杂的心情。
在来到黄洲以后苏轼一方面很惆怅,一方面又能够很坦然的面对过去的一切。
面对眼前的一切过去的种种都已经消除了。
师:这在课文中有什么表现吗?生:课文倒数第二段师:大家翻到倒数第二段生:“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作者寄情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