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降粘技术

合集下载

石油行业中的稠油降黏增效技术

石油行业中的稠油降黏增效技术

石油行业中的稠油降黏增效技术摘要:稠油是石油工业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粘度高、凝点高、流动性低,使得开采这些油相对困难。

降黏增效是成功提取稠油的必要条件。

粘度降低技术可以降低稠油的粘度,便于提取稠油。

为了充分利用降低粘度的附加价值,有必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手段,了解技术原则,深化实质性原则,全面提高厚油层的开采能力。

因此,本文首先讨论了稠油的概念,然后分析稠油开采中降黏增效技术的原则,最后分析稠油开采中降黏增效的物理化学技术。

关键词:稠油开采;降黏增效;工艺技术;分析研究前言稠油是指在层状条件下粘度大于50 MPa /秒的稠油,或在罐壳温度下粘度介于1000 MPa/秒至10000 MPa /秒之间的空气中释放的原油。

世界石油丰富,储量比传统原油多得多。

但是,含油胶和沥青含量高导致粘度高,流动性低。

为了解决稠油开采和运输问题,降黏增效,提高稠油的流动性至关重要。

一、稠油降黏增效原理分析顾名思义,稠油是高粘度、高密度的油,通常在国外称为稠油。

与稀油相比叫它稠油,稠油难流通,稀油像水一样流动。

稠油粘度极高,甚至高达几百万mpas。

从科学角度来看,很难从地下开采,因为太粘稠了。

在20℃环境温度下,地下粘度大于50 %,密度大于0.92的原油通常称为稠油。

在开采和运输过程中,经常使用热油循环、油层燃烧和蒸汽喷射等方法来增加热量和降低粘度,或混合稀有石油、进行模拟和添加活性制剂来降低粘度。

与普通油罐不同,稠油不是液体而是胶状的,这使得稠油开采非常困难。

此外稠油芯是分散沥青束相,分散介质是轻油的分馏和胶的一部分。

因此,为了降低粘度、提高效率和完成采油工作,有必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办法降低稠油的粘度。

目前最常用的技术是在π-π作用和氢键作用下,通过橡胶沥青与胶分子有机融合。

稠油的高粘度是由于沥青和胶质的相互作用。

因此,分散介质中束中心的组成过程正在逐步演变。

使用这些力减少沥青和胶质之间的力可以降黏增效,提高稠油产量。

稠油集输降粘方法概述

稠油集输降粘方法概述

相同,但其目的仅仅是为了从根本上降低稠油粘度, 而 不是生产成品。 稠油烃类可以进行分解、 异构化、 芳构化, 氢转移、 叠合、 烃化等多种反应, 其中最主要的反应是分 解反应 ( 如断侧链、 断环、 脱氢裂化反应) , 影响促化裂化 反应的主要因素有反应温度 ( 一般要求达 *""’以上 ) 、
’+(
6* 73’到 6!" 73’。
优点: 稠油改质降粘从根本上降低稠油的粘度。改 善稠油在管道中的流动性, 从而提高管道特别是长输管 道的弹性 ( 适用性) 。此外稠油裂化生成的轻质油不仅 可以使未发生裂化的稠油组分稀释, 而且可以因其分子 量变小而增加稠油蒸气压, 亦即增加稠油管输动能。显 然, 粘度的降低和蒸气压力的上升都有利于稠油的常温 集输。稠油催化裂化是一个不可逆过程, 因此经催化裂 化的稠油无需再进行加热或添加化学剂等降粘处理即 可实现常温输送’3(。 不足: 硬件条件太高, 投资太大。
’(( 稠油掺稀输送方法
原理: 就是将稠油稀释, 降低稠油的粘度, 以混合物 的形式进行输送的一种方法。常规的稀释方法是, 在稠 油进入管道之前, 先将稠油与一些低粘液态碳氢化合物 混合在一起, 这样就可以降低稠油的输送粘度。掺入轻 质油 ( 包括天然气凝析液、 原油的馏分油、 石脑油等)稀 释一直是稠油降粘减阻输送的主要方法。 轻质油来源方 便并且充足时,稀释降粘减阻技术是最简单且有效的。 为解决轻质油不足的矛盾, 二十世纪 )% 年代起, 国外大 力开展替代稀释剂和其它降粘减阻技术的研究, 例如曾 研究 *+,( 甲基叔丁基醚)对稠油的降粘效果 : 在加
总第 !"# 期 $%%& 年第 $ 期



QSH高温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

QSH高温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

Q/SH1020 2193-2013高温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2013-07–05 发布 2013-07–15 实施Q/SH1020 2193-2013前 言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胜利石油管理局油气采输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贺文媛、曹秋芳、宋 丹、赵晓红、王善堂。

IQ/SH1020 2193-20131高温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水溶性高温稠油降粘剂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以及 HSE 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水溶性高温稠油降粘剂的采购和质量检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6678-2003 化工产品采样总则GB/T 6679 固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GB/T 6680 液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Q/SH1020 2093 油田化学剂中有机氯含量测定方法3 技术要求高温稠油降粘剂的质量要求应符合表 1的规定。

表 1 高温稠油降粘剂的质量要求 指标 项目液体 固体 外观均匀液体,无机械杂质 自由流动粉末及颗粒,无结块 水溶性溶于水 pH 值(1.0%的水溶液)7.0~9.0 固含量≥30.0% 2000~5000 ≥95.0% 5000~10000 ≥98.0% 降粘率(50℃或油层温度) 原油粘度 mPa·s10000~50000 ≥99.0% 耐温性能(300℃、24h 处理)降粘率保持在原有的92%以上 乳液状态油滴均匀分散在水中,未见透明水层 高温后沉降脱水率≥80% 有机氯含量 0.0%Q/SH1020 2193-201324 试验仪器a)分析天平:感量 0.01g;b)恒温干燥箱:室温~350℃,控温精度±2℃;c)高温高压热处理容器:内径 25mm,长度 150mm;d)BROOKFIELD 粘度计或同类产品:精度 1mPa·s;e) 搅拌器;f)精密 pH 试纸;g)恒温水浴:可控制在(50±1)℃。

《稠油降粘剂技术要求》

《稠油降粘剂技术要求》
结果按式(1)计算
f 0 100 0
…………………………………(1)
式中:
f —— 降粘率,%;
R
R
μ 0R
R
——
R
R
50

时稠油油样的粘度,mPa·s;
μ—— 加入样品溶液后稠油乳液的粘度,mPa·s。
R
R
5.6.6 报告
每个样品做两个平行样,取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每个测定值与算术平均值之差不大于 1.0 % ,
T
SY/T 5370-1999 中 3.3 规定用旋转滴法测定。
5.6 降粘率
5.6.1. 将稠油在(50±1)℃的恒温水浴中恒温 1 h,搅拌去除其中的游离水和气泡,迅速用旋转粘度 T
计测其(50±1)℃时的粘度TμR0RT。
5.6.2
配制含 3
T
%
NaCl和 0.3
%
CaClR2R的盐溶液,用盐溶液将液体样品配成质量分数为 1
在自然光下目测若无悬浮物及分层现象,则溶于水。
5.3 pH值
用酸度计测试原液。
5.4 表面张力
用蒸馏水将液体样品配制成质量分数为 1 % 的溶液,固体样品配制成质量分数为 0.3 % 的溶液,按
T
GB/T 5549 的规定执行。
5.5 界面张力
用蒸馏水将液体样品配制成质量分数为 1 % 的溶液,固体样品配制成质量分数为 0.3 % 的溶液,按
5
gbt5549表面活性剂用拉起膜法测定表面张力gbt66782003化工产品采样总则gbt6679固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gbt6680液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gbt6682分析试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syt53701999表面及界面张力测定方法要求稠油降粘剂的产品质量应符合表1的技术要求

稠油降粘

稠油降粘

NDJ-5S数显式旋转粘度计
仪器使用原则: 高粘度的液体选用小的转子和慢的转速;低粘度的 液体选用大的转子和快的转速。
使用注意事项:
当估计不出被测液体的大致粘度时,应假定为较高 的粘度,试用由小到大的转子和由慢到快的转速。
向磨擦碰撞,从而将电磁能转换为热能使稠油温度升高,有利于 稠油粘度下降。
(a)稠油中极性分子受到交流电场作用产生转向极化,造成分子转
(b)稠油分子在交变电场作用下进行周期性排列组合,稠油分子键 被破坏,稠油粘度进一步降低。

2.9 微波加热降粘技术
机理:
(a)热作用。不同的组分介质损耗不同,微波加热造成热的不均匀

2.3 水热催化裂解降粘技术
水热催化裂解降粘技术是利用稠油与水蒸汽间发生 的水热裂解反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使高碳数的稠 油发生部分裂解而成为பைடு நூலகம்质油,不可逆地降低了稠油 粘度。
机理: (a)稠油水热裂解中最重要的反应步骤是稠油中有机硫化物硫键在 金属离子的催化下裂解,使稠 油中的沥青质含量降低,稠油分
3.3 油溶性降粘剂的室内评选
由于降粘剂对原油有专属性,在使用前必须做室内
筛选,选出较高降粘效率的试剂!
温度选择依据:根据采油井口稠油温度。 降粘剂选择依据:降粘率⊿μ=(μ-μ0)/μ0×100% 降粘率越高,降粘效果越好! 浓度选择依据:相同降粘率的情况下,用量越小越好!
NDJ-I指针式旋转粘度计

2.7 磁处理降粘技术
机理:
(a)磁化作用产生诱导磁距, 抑制蜡晶形成和聚结, 使蜡晶 以小 颗粒形式存在于稠油中。 (b) 磁化作用破坏了原油各烃类分子间的作用力使分子间的聚合力 减弱 ,其中胶质和沥青质 以分散相而不是缔结相溶解在原油中, 使原油粘度降低 ,流动性增强 。

稠油降粘技术研发及应用

稠油降粘技术研发及应用

稠油降粘技术研发及应用稠油是指粘度较高的原油,在开采和输送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降粘的需求。

稠油降粘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对于提高油田开采效率、降低成本、延长井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稠油降粘技术的研发背景、主要方法及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稠油降粘技术的研发背景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石油资源逐渐减少,油田产量的稳定提高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

然而,稠油的开采和输送过程面临着粘度高、流动性差等问题,降低了开采效率和输送能力,增加了生产成本。

因此,稠油降粘技术的研发成为了当前石油工业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稠油降粘技术主要方法稠油降粘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热力学方法三种方法。

物理方法是通过机械能、超声波等手段对稠油进行物理作用,改变其粘度。

常用的物理方法包括剪切、振荡、高压处理等。

剪切是通过搅拌、搅拌、搅拌等手段将稠油进行物理剪切,使其粘度降低。

振荡是通过振动装置对稠油进行振动,改变其分子结构,降低粘度。

高压处理是通过对稠油施加高压力,增加其流动性。

化学方法是通过添加特定的化学物质,改变稠油分子结构,降低粘度。

常用的化学方法包括添加表面活性剂、添加溶剂、添加改性剂等。

表面活性剂的添加可以改善稠油和水的亲和性,使其形成胶状液体,降低粘度。

溶剂的添加可以改变稠油的分子结构,使其变得更加流动。

改性剂的添加可以通过改变稠油分子链的结构和长度,降低粘度。

热力学方法是通过对稠油进行加热处理,改变其粘度。

热力学方法主要包括低温处理和高温处理两种。

低温处理是通过将稠油降至低温,使其粘度降低。

高温处理是通过对稠油进行加热,使其分子运动加快,粘度降低。

稠油降粘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稠油降粘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油田开采和输油管道输送方面。

在油田开采方面,稠油降粘技术可以提高开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降低原油粘度后,可以提高油井的产量,延长油井寿命。

此外,稠油降粘技术还可以解决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沉积、堵塞等问题,保证油井的正常生产。

稠油稀化降粘解堵技术简介

稠油稀化降粘解堵技术简介

稠油稀化降粘解堵技术简介一、稠油蒸汽吞吐井伤害原因分析通过对辽河油田稠油主力区块蒸汽吞吐井油层保护及处理技术研究,我们总结蒸汽吞吐井伤害(致使注汽有效率低,产能下降梯度明显)的主要原因是:1、注汽前沿热/冷伤害,随着注汽轮次越多,对地层造成的伤害也逐渐变大。

2、乳液堵塞(液锁)伤害(热汽(热水)与地层原油产生乳化)。

3、水敏(粘土膨胀)伤害。

4、地层盐敏伤害。

二、稠油稀化降粘解堵技术2.1 技术原理从分析注汽(蒸汽吞吐)过程中对油层造成的伤害原因、伤害类型及伤害程度的基础上,对目前现场使用的各种注汽添加剂、化学助剂产品性能、现场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筛选,并利用稀化剂降低原油粘度,特别是对滞留、吸附近井附近的重质稠油(沥青质、胶质、蜡等)具有较好的稀化降粘效果,同时又满足储层配伍性要求,而研制开发的一种新型的蒸汽吞吐井高效冷采复产剂,主要目的是解除注汽过程中对地层伤害,并借助新的工艺,提高地层能量、稀化降低原油粘度、提高回采速度和回采水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冷采低渗透层(难动用层),进而最大限度恢复高轮次低(无)效吞吐井产能,延长有效开采轮次。

2.2 主要成份高轮次低(无)效吞吐井冷采复产技术,药剂主要成分是由稠油稀化剂,分散渗透剂,高温防破乳剂,润湿转向剂,阳离子小分子表面活性剂,薄膜扩展剂,低碳酸解堵剂,金属络合剂,地层自生气增能助排剂等复合成分组成。

2.3技术特性①是一种较好的稠油稀化剂:由于试剂中含有稠油稀化剂,该剂是通过控制改变原油分子中的过渡金属元素含量或配位体数量,降低原油粘度,特别是对滞留、吸附近井附近的重质稠油(沥青质、胶质、蜡等)具有较好的稀化降粘效果,既减小油流动阻力,也对近井附近堵塞具有较好解堵效果;即有助于热量传递,又减少热汽(热汽、油、水混合物)在油层条件下流动阻力,同时,对岩石表面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使油润湿岩石转化为水润湿,有利于油水流动;②是一种较强的分散渗透剂:由于该剂含分散渗透剂,润湿转向剂,阳离子小分子表面活性剂,薄膜扩展剂,使得注汽热前沿产生的乳化带,进行分散、微乳化,液滴直径小于30μm,满足“大拇指”定律要求,解除注汽过程中产生的液锁、水锁伤害;③是一种较强的高温防破乳剂:由于该剂含有高温防破乳剂,预防高温下乳化,同时,当其与分散剂等混配时,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使得解除液锁、水锁等效果更好;④是一种防窜、封窜剂:由于该剂含有一种特殊的表面活性剂,在相对高流速、低温、高含水时,形成乳状液,乳化程度较大,且瞬间液滴直径明显变大,当注汽发生汽窜时,汽窜处通常出现在高渗层,也是高含水层,此处温度、压力相对较低,此时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局部发生较强的乳化现象,不配伍的乳化液滴,具有暂时的封堵、封窜作用,随着温度、压力的“平衡”,这种作用自行解除,从而提高注汽有效率;⑤是一种较好的综合解堵、粘土稳定剂:由于该剂含有低碳酸解堵剂,解除油层各种堵塞,诱发油层能量,同时,该剂在高温(180℃以上)条件下,释放出一种阳离子小分子,对粘土膨胀、运移具有较强的抑制性;而反应中产生的络合酸,对粘土矿物具有较强的溶解作用,其较高的电负性压缩粘土晶格层间距,对已经膨胀粘土具有一定的收缩作用。

有机硅稠油降粘剂成分分析、配方开发,降粘机理和技术工艺

有机硅稠油降粘剂成分分析、配方开发,降粘机理和技术工艺

有机硅稠油降粘剂配方技术开发,降粘机理及问题解决方案导读:本文详细介绍了有机硅类稠油降粘剂的研究背景,理论基础,参考配方等,本文中的配方数据经过修改,如需更详细资料,可咨询我们的技术工程师。

有机硅类稠油降粘剂广泛应用于石油开采方面,禾川化学引进国外配方破译技术,专业从事有机硅类稠油降粘剂成分分析、配方还原、研发外包服务,为石油化工企业提供一整套配方技术解决方案。

一.背景稠油因其密度大、粘度高、流动性差而不能用常规方法开采。

稠油开采的关键是降粘、降摩阻、改善流变性。

目前常用的稠油(包括特稠油和超稠油)降粘方法有:掺稀降粘、加热降粘、改质降粘及乳化降粘。

掺稀降粘受稀油来源的限制;加热降粘能耗大;改质降粘存在催化剂筛选困难的缺点;乳化降粘因其使用范围宽(包括油层开采、井筒降粘、管道输送等领域) ,且工艺简单等优势而研究活跃。

有机硅降粘剂是由甲基三氯烷类做主要原材料,在有机溶剂条件下,经水解得到环状的、线性的和交联聚合物的混合物。

再经过碱化处理而形成的一种淡黄色透明的液体,生成的产品相对稳定。

分子结构中含有Si-C 键的化合物,以硅氧键(Si-O-Si)为骨架组成的聚硅氧烷,是有机硅化合物中数量最多,应用最广的一类。

有机硅分子中的≡Si—OH 键易与粘土上的≡Si—OH键缩聚成≡Si—O—Si≡键,在粘土表面形成一层甲基朝外的CH3-Si牢固化学吸附层,使粘土表面发生润湿反转,阻止和减缓粘土表面的水化作用,阻止泥页岩水化膨胀,坍塌。

能够有效地控制钻井液高温增稠,防止高温聚结作用,形成端-端(E-E),端-面(E-F)的结合,削弱和拆散了粘土颗粒的空间网架结构,并放出大量自由水,致使钻井液的粘度和切力下降,达到了稀释降粘的目的。

禾川化学技术团队具有丰富的分析研发经验,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可以运用尖端的科学仪器、完善的标准图谱库、强大原材料库,彻底解决众多化工企业生产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利用其八大服务优势,最终实现企业产品性能改进及新产品研发。

塔河油田超深超稠油降粘技术进展

塔河油田超深超稠油降粘技术进展

技术改造—264—塔河油田超深超稠油降粘技术进展赵忠文 吴文明 涂 东 宋朋军 邱振军(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新疆 轮台 841604)差异巨大,包括托甫台区块的稀油、主体四、六、七、八、十区北的普通稠油,十区北、十二区南的超稠油,以及十二区北、于奇区块的特超稠油。

对于普通稠油和超稠油,经过多年攻关实践形成了掺稀降粘为主,化学、加热降粘为辅的降粘开采技术,基本能够满足开采需求。

但是对于特超稠油,由于其地层流动差、粘温拐点深、混配效果不好等因素,导致掺稀比高、频繁上返异常,难以实现经济有效开采。

近年来,油田积极探索新的开采工艺,在加热降粘、改质降粘、乳化分散降粘均开展了攻关和实践,取得了初步的进展,但离技术集成应用还有一段距离。

一、技术进展特超稠油热采技术主要是利用原油的粘温关系,提升原油温度,降低原油粘度的一种开采手段。

对于塔河超深的储层条件,可以分为保温开采和人工加热两种方式。

保温开采是使用保温材料,利用地层本身热量的开采方式,主要包括保温固井、保温套管、保温油管等。

人工加热的方式则是需要引入新的热源对原油进行加热,包括电加热、热水循环加热、化学加热等手段。

前期属于低能耗、环保的工艺,但对技术要求较高;后者工艺相对简单,但需要长期耗能。

对于塔河特超稠油的热采技术,在技术经济允许的条件下应当优先发展保温采油,然后辅助以人工加热手段。

(一)保温开采技术 对于塔河特超稠油井,其油层的温度在150-160℃之间,在这个温中,受井筒温度下降,原油失去流动能力,通常情况下该深度达到3500-4000m,超过了大多数保温材料的极限。

根据油井建井过程,保温开采技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一是保温固井水泥,通过大幅度降低水泥导热系数可以实现;二是保温套管,对套管进行保温隔热性能处理;三是保温油管,对油管进行保温隔热性能处理。

目前油田在保温固井水泥和保温油管方面开展了先导试验。

(1)纳米涂层保温油管技术该技术是在油管外表面涂装4-5mm 的保温涂层而成。

稠油降黏采油工艺技术特点与实际应用

稠油降黏采油工艺技术特点与实际应用

重油也称为“重油”,也称为“不可流动的油”。

重油储层的特点是深埋,高压和高粘度。

重油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重油生产的工艺技术比稀油生产的工艺技术复杂。

为了油田的可持续发展,油田开发人员必须面对重油开采的困难,并进行技术研究。

他们必须坚持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重油开采发展的重要手段,充分发展自主创新和综合支持。

并进行成果转化,以把握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和主动权。

无论是热采油,加热降粘技术,稀稀释降粘技术,乳化降粘技术,还是通过降粘降低油层中重油的粘度,使重油能够流动的技术,以便提取出来。

本文着重探讨稠油降粘采油工艺的技术特点和实际应用。

一、导热油回收技术1.蒸汽辅助重力排水技术在重油回收中的应用。

蒸汽辅助重力排水技术属于热油采收中的蒸汽驱形式。

它是开发重油甚至超重油的前沿科学技术。

该方法的原理是将蒸汽注入注汽井中,蒸汽覆盖地层。

蒸汽腔形成在中间,蒸汽腔向上方和侧面扩展,与重油进行热交换在油层中,加热的原油和蒸汽凝结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到水平开采井下方。

具体而言,通过蒸汽注入井(位于采油井的上部)和采油井实现蒸汽辅助重力排水。

2.蒸汽增产在重油采收中的应用。

蒸汽吞吐法也属于热油回收法,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并且具有不同的流量梯度,是稳定的渗流过程。

原理是:为重油加油以降低其粘度,降低界面张力,改善耐液体性和耐气体性,并降低流动阻力。

如果油层的压力高,则可以通过加热将重油的弹性能转换成驱动能。

通过高温蒸汽的作用,油层的孔体积减小,产量增加。

它还可以有效减少污染并起到疏通作用。

3.燃油层技术在重油回收中的应用。

燃油层技术也称为地下燃烧,它通过各种点火方法点燃注气井的重油层,然后将诸如空气或氧气的氧化剂连续注入油层以促进其燃烧。

经过一定时间后,形成加热区,降低了周围原油的热粘度,燃烧过程中蒸馏出的轻油,蒸汽和烟道气继续向前推进,使未蒸馏出的重烃在高温。

形成焦炭。

焦炭提供燃料以维持油层的燃烧,良性循环,使油层连续燃烧并扩大加热表面。

有机硅稠油降粘剂成分分析配方开发降粘机理和技术工艺

有机硅稠油降粘剂成分分析配方开发降粘机理和技术工艺

有机硅稠油降粘剂配方技术开发,降粘机理及问题解决方案导读:本文详细介绍了有机硅类稠油降粘剂的研究背景,理论基础,参考配方等,本文中的配方数据经过修改,如需更详细资料,可咨询我们的技术工程师。

有机硅类稠油降粘剂广泛应用于石油开采方面,禾川化学引进国外配方破译技术,专业从事有机硅类稠油降粘剂成分分析、配方还原、研发外包服务,为石油化工企业提供一整套配方技术解决方案。

一.背景稠油因其密度大、粘度高、流动性差而不能用常规方法开采。

稠油开采的关键是降粘、降摩阻、改善流变性。

目前常用的稠油(包括特稠油和超稠油)降粘方法有:掺稀降粘、加热降粘、改质降粘及乳化降粘。

掺稀降粘受稀油来源的限制;加热降粘能耗大;改质降粘存在催化剂筛选困难的缺点;乳化降粘因其使用范围宽(包括油层开采、井筒降粘、管道输送等领域) ,且工艺简单等优势而研究活跃。

有机硅降粘剂是由甲基三氯烷类做主要原材料,在有机溶剂条件下,经水解得到环状的、线性的和交联聚合物的混合物。

再经过碱化处理而形成的一种淡黄色透明的液体,生成的产品相对稳定。

分子结构中含有Si-C 键的化合物,以硅氧键(Si-O-Si)为骨架组成的聚硅氧烷,是有机硅化合物中数量最多,应用最广的一类。

有机硅分子中的≡Si—OH 键易与粘土上的≡Si—OH键缩聚成≡Si—O—Si≡键,在粘土表面形成一层甲基朝外的CH3-Si牢固化学吸附层,使粘土表面发生润湿反转,阻止和减缓粘土表面的水化作用,阻止泥页岩水化膨胀,坍塌。

能够有效地控制钻井液高温增稠,防止高温聚结作用,形成端-端(E-E),端-面(E-F)的结合,削弱和拆散了粘土颗粒的空间网架结构,并放出大量自由水,致使钻井液的粘度和切力下降,达到了稀释降粘的目的。

禾川化学技术团队具有丰富的分析研发经验,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可以运用尖端的科学仪器、完善的标准图谱库、强大原材料库,彻底解决众多化工企业生产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利用其八大服务优势,最终实现企业产品性能改进及新产品研发。

稠油降粘的方法的概述

稠油降粘的方法的概述

稠油降粘的方法的概述降粘作为油田开发中重要的一步,其目的是为了降低油井液驱替能力,以提高采出率,提高采油工艺效率。

稠油降粘是其中重要内容。

一般情况下,稠油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含固状态,如烃和有机锰等成分,以及因老化和其他因素而形成的油藏油的残余和有机锰等保护剂的残留,导致稠油含量降低到无法抽采的程度,必然降低采油井的产液率。

降低稠油的黏度是提高采油效率、提高采油率和改善油藏开发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稠油降粘一般可采用化学改性聚合物、助剂降粘和水驱降粘等多种方法。

(1)化学改性聚合物降粘是通过向油藏注入化学改性的聚合物型降粘剂,聚合物型降粘剂可以吸附油中的部分有效成分,除去堵塞的小的团元素,减小油的粘度,有效提高采收率。

(2)助剂降粘是通过将一定量的助剂与老化油混合,向油藏注入,使油解吸扩散动力学性质改变,达到降低稠油粘度的目的,提高采收率。

(3)水驱降粘是通过向油藏注入有效量的注水,形成林本德力作用,降低油层残存油的流体动力学性质,以达到降低稠油黏度和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在稠油油藏的开发中,上述三种方法`都可以被用来降低稠油的黏度,提高采收率,但各方法在应用时有其特定场合的适用性。

比如,聚合物型降粘剂可以有效的减少油的粘度,在石油的采收技术、油田的经济性和实用性方面具有较浓的价值,以及良好的可行性;助剂降粘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油藏液驱替能力,可以灵活地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油藏,即使是脆性油藏也可以使用;而水驱降粘技术是一种可靠的、节约的、可控的和节能的技术,是大多数烃源岩油藏的采收技术,也是采收率和经济利润最高的方法。

综上所述,不同的油藏环境需要采用不同方法来降低稠油粘度,增加油田采收率,以增加油田经济效益。

稠油降粘剂技术要求QSHCG 65

稠油降粘剂技术要求QSHCG 65

降粘率
乳液稳定性
油滴均匀分散在水中,未见透明水层
/ 1
Q/SHCG 65—2013 表 1(续)
自然沉降脱水率a b≥80% Nhomakorabea/
对于一般地区,要求油溶性降粘剂闭口闪点应不低于 30℃,对于有特殊要求的,由供需双方协调。 对于一般地区,要求凝点不高于-10℃,对于特殊地区,凝点应不高于当地最低气温。
4
本产品的供应商应就本产品的安全问题提出建议, 如属危险化学品应提供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 操 作时应使用防护用品,当稠油降粘剂喷溅到眼睛、皮肤时,用大量清水冲洗或及时医治。稠油降粘剂洒 落在地下,应及时回收,对少量的稠油降粘剂用土填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I
Q/SHCG 65—2013
稠油降粘剂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稠油降粘剂(以下简称降粘剂)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 输、贮存及HSE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降粘剂的采购和质量检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510 石油产品凝点测定法 GB/T 6678—2003 化工产品采样总则 GB/T 6679 固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 GB/T 6680 液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 GB/T 6682—2008 分析试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 21615 危险品 易燃液体闭杯闪点试验方法 Q/SHCG 39 油田化学剂中有机氯含量测定方法 3 技术要求 降粘剂应符合表 1 的技术要求。 表1 技术要求

稠油降粘方法比较概述

稠油降粘方法比较概述

稠油降粘方法比较概述综述了目前稠油的降粘方法,对乳化降粘、掺稀油降粘、加热降粘、加碱降粘、加表面活性剂降粘、稠油催化降粘和油溶性降粘剂降粘的优缺点进行比较,重点介绍了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指出了以后降粘剂的发展趋势。

标签:稠油;降粘剂;稠油改质;表面活性剂目前全球的石油形势比较紧张,原油期货价格已经突破每桶130美元,据专业人员估计原油期货价格将会出现缓慢上涨的趋势,最终将达到每桶140-150美元。

这无疑将加大对油气资源的开采,目前我国已开发的油田大多数都已处于高含水和高采出程度阶段,东部多数老油田综合含水高达85%以上,可采储量开采程度达到70%以上。

而我国的稠油储量很大,主要分布在辽河、新疆、胜利、南阳、大港、吉林和华北等油田,稠油的地质储量约占总储量的17%。

稠油中胶质、沥青质和石蜡含量较高,黏度很大,流动性差,因而其开采和集输难度很大,需进行加热或稀释处理。

由于常规开采稠油的高成本和政治方面的原因,在开采时都会首选开采较轻的原油。

然而在当今的形势下,稠油资源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能源。

为了经济合理的开采稠油资源,必须采取一些物理或化学方法对稠油进行改质或改性处理,降低黏度,提高流动性,从而提高采收率。

本文对稠油降粘的方法,研究现状和趋势进行了综述。

1 稠油粘度含正构烷烃多的原油凝固点高,含胶质、沥青质多的原油粘度高。

稠油粘度高的实质是其本身分子在体系各种力的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复杂大分子结构[8]。

稠油中的胶质、沥青质是一种天然的乳化剂,使油水在采出及运输过程中形成稳定的乳状液。

2 降粘的方法2.1 乳化降粘由于其特殊的表面活性把油包水型乳状液变为水包油型乳状液,含水稠油中加入降粘剂后起到反相乳化剂的作用,从而达到降粘的目的。

2.2 掺稀油降粘轻油掺入到稠油后可起到降凝降粘的作用;所掺的轻油相对密度和粘度越小,降凝降粘效果也越好;混合温度越低,降粘效果越好;低温下掺入轻油后可改变稠油流型,使其从屈服假塑性或假塑性转变为牛顿流体[4]。

稠油降黏方法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稠油降黏方法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稠油降黏方法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关键词:稠油降黏方法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前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消耗日益增加,稠油降黏越来越受到关注。

主要阐述了几种稠油降黏方法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

一般对稠油的运输和开采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案。

但每种降黏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加热降黏需要消耗大量热量,存在一定的经济损失;掺稀降黏中的稀释剂储量有限,经济效益低。

一、稠油降黏机理一般原油的凝点与正构烷烃数有关,黏度由胶质、沥青质含量决定。

稠油高黏度的是指其内部分子间的强作用力形成大分子结构。

重油中的胶质沥青质由氢键或π- π 键与胶质分子相结合。

原油的高黏度是由于粒子通过氢键的连接,形成了大量的胶束。

因此要实现降黏的效果就要削弱胶质、沥青质等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一般来说降黏规律,稠油的温度越低,相对密度越小,黏度越小。

对于胶质沥青质含量高的高黏原油一般采用加热降黏的最经济手段。

稠油间分子作用力越小,黏度越小。

二、稠油降黏方法研究现状2.1 加热降黏法通常稠油的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因此可通过升温来降低黏度。

在原油运输中,原油黏度高会给管道产生阻力,增加运输的成本,因此通常在原油进入管道前进行加热,通过升高温度降低黏度,进而减小阻力。

加热降黏法操作简单、方便、效果好,但是对原油加热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经济损失大,同时易发生凝管事故,并需要停输都再次启动。

目前,该方法虽普遍应用,但是发展趋势不好,将逐渐被其它技术取代。

2.2 微生物降黏法降黏机理主要有三种:1)微生物会分解长链烷烃、胶质沥青质和石蜡,从而将长链饱和烷烃转化成支链或低碳数的不饱和烷烃,进而降低黏度[ 8 ]。

2)微生物新陈代谢会产生表面活性剂,改变稠油的油水平衡,进而降低黏度;3)一些产气菌在地下产生气体,使原油膨胀从而降低黏度。

微生物降黏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其具有效率高、成本低、无污染、产出液易处理等优点。

正适合应用于我国稠油含水量高、采出率低的稠油,此方法大大提高了采出率。

稠油降粘技术

稠油降粘技术

稠油降粘技术目前常用的稠油(包括特稠油和超稠油)降粘方法(包括掺稀油降粘、加热降粘、稠油改质降粘、乳化降粘、微生物降粘技术等五种)的降粘原理及其优缺点。

掺稀油降粘存在着稀油短缺及稠油与稀油间价格上的差异等不利因素;加热降粘则要消耗大量的热能,存在着较高的能量损耗和经济损失;改质降粘要求较为苛刻的反应条件,同时使用范围较窄;乳化降粘使用范围相对较宽(包括油层开采、井筒降粘、管道输送等领域),同时工艺简单,成本较低,易于实现。

分析认为,采用化学降粘方法进行稠油降粘具有一定的优势,建议优先考虑。

一、掺稀降粘掺稀降粘采油工艺是通过油管或油套环空向油井底部注入稀油,使稀油和地层产出的稠油充分混合,从而降低稠油粘度和稠油液柱压力及稠油流动阻力,增大井底生产压差,使油井恢复自喷或实现机械采油的条件。

掺稀油方式有空心抽油杆注入、单管柱注入、油管注入和套管注入4 种。

空心抽油杆注入: 稀油由空心抽油杆注入井下, 在泵筒内与地层稠油混合后由油管举升到地面(见图1) , 减小了流动阻力。

单管柱注入: 平行于油管下一条管柱, 将稀油注入到泵下与地层液混合, 经油管将混合液采出(见图2)。

图1空心杆注稀油降粘示意图图2油管注稀油降粘示意图套管注入: 稀油从油、套环形空间注入, 在泵下与地层稠油混合后经油管举升到地面(见图3)。

油管注入: 稀油从油管注入与地层液混合,经抽油泵上的带孔短节进入油、套环形空间被举升到地面(见图4)。

图3套管注稀油降粘示意图图4油管注稀油降粘示意图一般来说,稠油与轻油的混合温度越低,降粘效果越好。

混合温度应高于混合油的凝固点3—5℃,等于或低于混合油凝固点时,降粘效果反而变差。

确定合理的掺油比应根据油井的原油粘度、温度、含水、含砂等情况而定。

给稀油管输温度,是决定掺油量的重要因素。

辽河金马公司通过多年摸索发现,当管输温度保持在50摄氏度左右时,稀油黏度降至最低,能够充分带动井内稠油举升至地面。

为此,他们在偏远井站的稀油干线上增装了5座加热炉,保证了稀油入井温度在40摄氏度以上;同时对4座采油站的稀油干线进行了合并,减少了零散输送带来的热损失。

第六章--稠油降粘

第六章--稠油降粘
稠油开发的关键: 降低粘度,改善流动性
1、稠油乳化降粘机理
2、Richardson公式
μ——乳状液粘度,mPa·s μ0——分散介质粘度,mPa·s Φ——乳状液中分散相所占体积百分数,% k ——常数: Φ≤ 0.74时,k为 7.0, 当φ>0.74时,k为 8.0;
四、稠油乳化降粘法
结论
为什么强调“脱气”原油?
油层中有溶解气,可以降低原油粘度。
稠油井井下取样非常困难,取样时往往会损失溶解气,而将油样恢复到相似状态困难、成本高。
2、稠油的特点
二 个 特点
粘度高
密度大
粘度从100mPa•s到几十万mPa•s
相对密度可超过1.0以上
稠油物性参数
采油技术手册,第八分册,P3~7
3、稠油为什么粘度大?
有何启示
四、稠油乳化降粘法
3、稠油乳化降粘技术的关键
(1)必须形成水包油乳状液
油井产出液含水率大于10%
适应条件
两个关键
(2)产出液必须有一定含水率
四、稠油乳化降粘法
(1)主要成分是表面活性剂
聚氧乙烯壬基苯酚醚-10
十八酸钠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4、稠油乳化降粘剂
四、稠油乳化降粘法
羧甲基聚氧乙烯壬基苯酚醚-10
2、Richardson公式
(1)乳状液粘度取决于分散介质粘度。
(2)乳状液粘度取决于分散相所占体积分数。
启 示
四、稠油乳化降粘法
2、Richardson公式
50℃时稠油的粘度为2000mPa·S,水的粘度为0.55mPa·S。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将稠油乳化成水包油乳状液,求分散相质量分数分别为0.7和0.8时所形成乳状液的粘度。

稠油降黏方法综述

稠油降黏方法综述

稠油降黏方法综述稠油是沥青质和胶质含量较高、粘度较大的原油。

世界稠油、超稠油和天然沥青的储量约为1000×108t。

稠油资源丰富的国家有加拿大、委内瑞拉、美国、前苏联、中国、印度尼西亚等,因此研究稠油降黏对稠油的开采具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稠油;高黏度;降黏1 稠油的基本特点稠油中富含胶质、沥青质,且含有较多的硫、氧、氮等元素和镍、钒等金属化合物。

稠油是一种胶体系统,沥青质是分散相,胶质为胶溶剂,油分为分散介质。

稠油中所含的超分子结构是其即使在较高的温度下也具有较高黏度的根本原因。

根据目前的研究,稠油降黏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降低原油中金属杂原子及其赖以存在的沥青质与胶质的含量或减少体系中大分子的数量。

2 稠油热采技术稠油热采是应用了稠油对温度的高敏感性。

温度升高稠油黏度降低。

升高温度可以降低稠油的黏度,提高油层的流动性。

目前的热采方法主要有:蒸汽吞吐法、蒸汽驱法、火烧油层法。

2.1 蒸汽吞吐采油蒸汽吞吐就是先向油井注入一定量的蒸汽,关井一段时间,待蒸汽的热能向油层扩散后,再开井生产的一种开采重油的增产方法。

蒸汽吞吐作业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注汽、焖井及回采。

2.2 蒸汽驅采油蒸汽驱采油是稠油油藏经过蒸汽吞吐采油之后,为进一步提高采收率而采取的一项热采方法,因为蒸汽吞吐采油只能采出各个油井附近油层中的原油,在油井与油井之间还留有大量的死油区。

蒸汽驱采油,就是由注入井连续不断地往油层中注入高干度的蒸汽,蒸汽不断地加热油层,从而大大降低了地层原油的黏度。

注入的蒸汽在地层中变为热的流体,将原油驱赶到生产井的周围,并被采到地面上来。

2.3 火烧油层采油火烧油层是一种用电的、化学的等方法使油层温度达到原油燃点,并向油层注入空气或氧气使油层原油持续燃烧的采油方法。

但实施工艺难度大,不易控制地下燃烧,同时高压注入大量空气的成本又十分昂贵,因此,虽然此种方法的采收率很高,甚至高达80%以上,但油田很少采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稠油降粘技术目前常用的稠油(包括特稠油和超稠油)降粘方法(包括掺稀油降粘、加热降粘、稠油改质降粘、乳化降粘、微生物降粘技术等五种)的降粘原理及其优缺点。

掺稀油降粘存在着稀油短缺及稠油与稀油间价格上的差异等不利因素;加热降粘则要消耗大量的热能,存在着较高的能量损耗和经济损失;改质降粘要求较为苛刻的反应条件,同时使用范围较窄;乳化降粘使用范围相对较宽(包括油层开采、井筒降粘、管道输送等领域),同时工艺简单,成本较低,易于实现。

分析认为,采用化学降粘方法进行稠油降粘具有一定的优势,建议优先考虑。

一、掺稀降粘掺稀降粘采油工艺是通过油管或油套环空向油井底部注入稀油,使稀油和地层产出的稠油充分混合,从而降低稠油粘度和稠油液柱压力及稠油流动阻力,增大井底生产压差,使油井恢复自喷或实现机械采油的条件。

掺稀油方式有空心抽油杆注入、单管柱注入、油管注入和套管注入4 种。

空心抽油杆注入: 稀油由空心抽油杆注入井下, 在泵筒内与地层稠油混合后由油管举升到地面(见图1) , 减小了流动阻力。

单管柱注入: 平行于油管下一条管柱, 将稀油注入到泵下与地层液混合, 经油管将混合液采出(见图2)。

图1空心杆注稀油降粘示意图图2油管注稀油降粘示意图套管注入: 稀油从油、套环形空间注入, 在泵下与地层稠油混合后经油管举升到地面(见图3)。

油管注入: 稀油从油管注入与地层液混合,经抽油泵上的带孔短节进入油、套环形空间被举升到地面(见图4)。

图3套管注稀油降粘示意图图4油管注稀油降粘示意图一般来说,稠油与轻油的混合温度越低,降粘效果越好。

混合温度应高于混合油的凝固点3—5℃,等于或低于混合油凝固点时,降粘效果反而变差。

确定合理的掺油比应根据油井的原油粘度、温度、含水、含砂等情况而定。

给稀油管输温度,是决定掺油量的重要因素。

辽河金马公司通过多年摸索发现,当管输温度保持在50摄氏度左右时,稀油黏度降至最低,能够充分带动井内稠油举升至地面。

为此,他们在偏远井站的稀油干线上增装了5座加热炉,保证了稀油入井温度在40摄氏度以上;同时对4座采油站的稀油干线进行了合并,减少了零散输送带来的热损失。

通过这两项举措,日减掺稀油78吨。

在保证油井正常生产的前提下,使油井产量、泵效最高,经济效益最好。

井筒掺稀油循环工艺不仅能提高产液的温度,还可以通过提高井筒混合液的含水量来降低粘度。

在确定掺稀深度时,原油的拐点温度是个非常重要的量。

原油在井筒中被举升的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

当原油温度接近拐点温度时,其流动性明显变差时开始掺稀,所以确定掺稀深度实际上就是计算井筒的温度分布。

由于稀油密度低,掺稀后混合液密度也降低,掺入深度越深,井筒流动阻力越小,井口压力越高。

在井底掺稀时,不需要加封隔器,操作工艺相对简单,实际上一般在井底掺稀。

不同类型稠油拐点温度测算公式为:T 0= 8.6lgμ+ 22.5 式中: T0为稠油拐点温度,μ为地面脱气原油在50℃时测得的粘度值, mPa.s。

掺稀工艺的优缺点:轻质稀原油不仅有好的降粘效果,且能增加产油量,并对低产、间隙油井输送更有利。

在油井含水升高后,总液量增加,掺输管可改作出油管,能适应油田的变化。

因此,在有稀油源的油田,轻油稀释降粘,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和适应性。

采用此种方法大规模地开采稠油时, 选用的稀释剂必然是稀油, 因为稀油来源广泛, 可提供的数量大, 因此也带来一些问题。

首先, 稀油掺入前, 必须经过脱水处理, 而掺入后, 又变成混合含水油, 需再次脱水, 这就增加了能源消耗; 其次, 稀油作为稀释剂掺入稠油后, 降低了稀油的物性。

稠油与稀油混合共管外输时, 增加了输量, 并对炼油厂工艺流程及技术设施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 鉴于稠油与稀油在价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采用掺稀油降粘存在经济方面的损失。

因此, 高粘原油加稀油进行降粘集输, 并非完善的方法, 应综合考虑其经济性、可行性。

二、加热降粘目前国内外油田应用的电加热采油方式主要有电热杆加热、电缆加热、电热油管加热三种方式。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对井下电加热工具供电, 将电能转化为热力学能, 使井下电加热工具发热, 提高井筒原油的温度, 利用稠油粘度的温度敏感性, 降低原油的粘度, 提高原油的流动性, 使油井恢复生产能力。

电热杆降粘工艺电热杆采油工艺中除常规采油工具外, 主要由电热杆、电三通、电控柜等组成, 工作时通以交流电即可。

与其它井筒加热工艺相比, 该工艺具有投资少、热效率高、对地层无损害的特点。

电热杆由空心杆及电缆芯等组成, 电缆芯通常采用直径5mm 左右铜丝、外包绝缘体, 固定于空心杆内, 在空心杆与电缆之间充满淀子油, 目的为平衡电缆芯工作温度, 避免局部温度过高而烧坏。

目前, 电热杆加热采用自控温装置, 自控温电热杆工艺可自动控制温度, PT C自控温电热杆可使每一单位的温度自控自限, 使整个伴热段温度一致, 消除低温区和过热点, 增加原油的流动性, 减少电热损失。

电热杆规格: Φ34m m×6m m,硬度> 224HB,抗拉强度较大, 工作温度可达到260℃, 加热深度最大可达2500m。

由于故障率较高, 该技术正逐步被空心杆电加热取代。

电缆加热降粘工艺电缆加热采油工艺管柱如图4 所示。

在生产高凝油和稠油的油井中, 将三芯加热电缆利用卡箍固定在油管外部, 电缆接在三相电源两线之间, 通电后电缆发热, 热量通过油管传给井筒内的原油, 达到加热井筒稠油的目的。

可控温度为705℃, 功率为40~60W/ m。

该工艺最大的优点是下入深度深, 但与电热杆等相比, 加热效率低, 同时, 电缆绑在油管外面, 作业等过程也可能对其造成损害, 该工艺的应用越来越少。

电热油管降粘工艺工作原理: 当电流通过导体时, 导体因本身具有的阻抗而发热, 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

油管加热系统主要是基于此原理设计而成的。

优点: 电热转化效率比电热杆高, 达96%, 电热杆的电热转化效率为70%。

电热油管降粘工艺技术特点:①电热油管加热利用油井的生产管柱做发热体, 加热功率大;②油管抗拉强度较高, 下入深度大, 且不影响机械采油的实施, 但油管加热要采取措施, 保证油套环空绝缘, 对高含水和原油含盐较高的油井不适用,油井含盐量高,含水矿化度高,加速对油管的腐蚀;另外,井内流体导电性强,易发生漏电事故。

油管和套管形成回路,构成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加速油管腐蚀,导致油管腐蚀严重。

③一次性投资大;④加热功率0- 200kW , 加热深度最深2500m。

三、稠油改质降粘稠油改质降粘是一种浅度的原油加工方法,以除碳或加氢使大分子烃分解为小分子烃来降低稠油的粘度。

除碳过程大致可分为热加工和催化加工,热加工有减粘裂化、焦化等,催化加工以催化裂化为代表。

此外,还有溶剂脱碳,如脱沥青和脱金属等过程。

加氢过程有加氢热裂化和加氢催化裂化等。

稠油经改质后除了得到低粘、优质的合成原油外,所得的副产品渣油可用来产生氢气、加热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加热蒸汽锅炉产生蒸汽进行蒸汽吞吐和蒸汽驱生产等。

四、乳化降粘乳化降粘就是在表面活性剂作用下,使稠油的w/o型乳状液转变成O/w 型乳状液,从而达到降粘的目的。

乳化降粘的主要机理包括乳化降粘和润湿降阻两方面。

乳化降粘中使用水溶性较好的表面活性剂作乳化剂,将一定浓度的乳化剂水溶液注入油井或管线,使原油分散而形o/w 成型乳状液,把原油流动时油膜与油膜之间的摩擦变为水膜与水膜之间的摩擦,粘度和摩擦阻力大幅度降低;润湿降阻是破坏油管或抽油杆表面的稠油膜,使表面润湿亲油性反转变为亲水性,形成连续的水膜,减少抽吸过程中原油流动的阻力。

乳化降粘的关键是选择质优、价廉、高效的乳化降粘剂。

较好的降粘剂应具有以下两个特性:一是对稠油具有较好的乳化性,能形成比较稳定的o/w乳状液,降粘效率高;二是形成的o/w 乳状液不能太稳定,否则影响下一步的原油脱水。

近年来,有关乳化降粘剂的配方研究十分活跃,其中有非离子型一阴离子结合型,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及复配型。

复配型配方多是根据协同作用原理采用多元乳化剂。

常用的非离子乳化剂有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系列)、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嵌段共聚物(PEO-PPO)及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等;阴离子乳化降粘剂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烷基苯磺酸盐(ABS)和脂肪醇硫酸盐(AS);阳离子型的多为季胺盐由于会与地层中带负电的粘土颗粒作用造成乳化降粘剂的大量损失,用途不及前两种广泛。

单一的降粘方式有种种不足,难以获得既经济又理想的降粘效果,而采用最多是复合降粘措施。

以具有特定表面活性的乳化剂将油溶性降粘剂配成乳状液,将这种乳状液注入井下,乳状液破乳后油溶性降粘剂与稠油作用,降低稠油粘度,粘度降低的稠油易被乳化,因而可达到很高的降粘效率。

复合降粘的作用机理既不同于油溶性降粘机理,又有别于乳化降粘机理,其基本特征是乳化剂加量极少,水外相比例低,油溶性降粘剂加量影响内相粘度,形成的乳状液既非O/W 型,也非W/O型,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过渡型。

经过试验,该方法适用于含水率大于20%,井温小于300℃的油井。

目前,能够用于高温和高矿化度油藏条件下的乳化降粘剂还不多,即使有一些文献报道,但大都成本较高。

因此,研究廉价的耐盐、耐高温的降粘剂是今后乳化降粘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五、微生物降粘技术利用微生物降解技术对原油中的沥青质等重质组份进行降解,可以降低原油粘度,提高油藏采收率,该技术的理论依据是使用添加氮、磷盐、铵盐的充气水使地层微生物活化。

其机理包括:①就地生成以增加压力来增强原油中的溶解能力;②生成有机酸而改善原油的性质;③利用降解作用将大分子的烃类转化为低分子的烃;④产生表面活性剂以改善原油的溶解能力;⑤产生生物聚合物将固结的原油分散成滴状;⑧对原油重质组份进行生化活性的酶改进从而改善原油粘度。

但微生物降解技术的局限性在于微生物在温度较高、盐度较大、重金属离子含量较高的油藏条件下易于遭到破坏,微生物产生的表面活性剂和生物聚合物本身有造成沉淀的危险性,并且培养微生物的条件不易把握。

因此,该法的发展方向是培养耐温、耐盐、耐重金属离子的易培养菌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